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时间:2023-10-14 06:57:56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篇1

在来势迅猛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许多企业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一些企业举步维艰,濒临破产,甚至已经倒闭。但也有部分企业对“冬天”的来临未卜先知,提早“御寒”,不仅在从容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时避免了伤害,而且还从“危机”中看到商机,寻求发展的机遇,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优秀企业之一。

坚定信心,从危机中看到机遇

危机时刻,企业家要率先坚定信心。企业家的信心不仅是企业自身克服困难、战胜危机的法宝,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信心效应。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茅建荣董事长认为,在经济危机不断蔓延的今天,企业经营要学会“开慢车”,审时度势,从危机中寻找机遇。例如,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海洋用船数急剧下降,但是我国内河航用数却在不断增长,尤其像福建等沿海省份的捕鱼船需求量大增,这就弥补了海洋用船数量减少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另外,从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中,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也发现了企业发展的好机会。《十项措施》的重点是倾向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这势必拉动对工程机械的需求,作为国内主要工程机械齿轮箱的生产厂家,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35%左右,这些措施也一定会帮助企业增加今后几年的订单。为此,企业家完全有理由坚定信心,尽管中国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但总体上讲,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体制的优越性使我们具备了抵御风险的较强能力与活力。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正是在集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定信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

重新审视战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刊的生产经营之所以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得益于重新审视战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早应对。早在2007年底,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就开始对美国次贷危机将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重新审视战略,并对产品结构进行了适度调整,在继续提高老产品在行业中地位的同时,加快开发相关产业中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在认真分析了国内外的行业变化特点后,选择了重型车变速箱、游艇变速箱、风力发电变速箱等一大批销路好、技术含量高、效益显著、有竞争力的产品进行重点开发,以不断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坚持技术创新,提高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根,技术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技术的技术性,也就是技术的科学含量上;技术的竞争力还表现在技术的市场性,也就是技术的市场需求度。只有技术的技术性和技术的市场性得到了统一,才能赢得竞争力,甚至垄断的竞争力。从这次危机中可以看出:技术较强的企业可以在震荡期泰然处之甚至乘势扩展,但技术能力较弱的企业越来越难以为继。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省级技术中心和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在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上,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舍得花“血本”,不吝投入,促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三个一代”、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升级换代机制,使产品技术水平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如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全体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现在已经掌握了可调螺旋桨的生产技术,这一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可调螺旋桨由齿轮箱、传动、桨叶一体集成,通过齿轮箱向整个传动系统衍生,具有降低油耗、延长主机寿命、提高航运机动性和经济性的特点,适用于作业船,如渔船、海洋测量船等。这一技术创新不仅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并且符合国家节能环保的方针。

立足传动装置主业,确立行业领先地位

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能够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实现企业服务的价值甚至超值,回归本源是关键之一。近年来,企业多元化经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种典型的经营战略,但是实施的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正是意识到不能轻易搞多元化,因此建厂后始终围绕齿轮传动装置的制造和相关配套领域新产品的研发来壮大自己的事业,并不像有些企业盲目追逐市场热点,投资于近年来利润飙升的房地产及金融等行业。经过48年的努力,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船用齿轮箱确立了在本行业的领先地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东南亚市场占有率高达90%以上,工程变速箱和重型车产品分别达到了33%和16%。这说明不管是多元化经营还是专业化经营的企业,竞争力都是得益于对专业的执着和对专业的深度挖掘,没有专业化的企业很难想象能构筑得起核心竞争力来。有了扎实的基础,有了核心的竞争力,企业就可以走稳走远。

加强现金流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篇2

关键词:轮胎特保案;贸易保护;产业结构;内需依存度;区域性贸易合作;行业协会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2-0041-04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似有重新抬头和群起仿效之势。自2008年以来,在危机中处境艰难的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禁令,以限制他国产品向本国进口,2008年11月15日,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20国集团领袖承诺至少12个月内不会施行保护主义措施,这些领袖们的共同声明墨迹未干,许多国家就把这一承诺抛在了脑后。统计显示,2008年10月至今,中国已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9起,涉案金额91.56亿美元,前不久美国奥巴马政府对中国发起的轮胎特保案就是生动的体现。

一、美国轮胎特保案事件

近年来,随着公路、汽车、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轮胎特别是子午线轮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状态。我国已成为世界轮胎生产大国,轮胎产量和出口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但是轮胎对外贸易却屡遭争端,出口连连受阻。

美国时间2009年9月11日(中国时间9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白宫发言人罗伯特・吉布斯宣布,批准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税率第1年为35%,第2年为30%,第3年为25%。此前,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对中国产轮胎征收为期3年的惩罚性关税,幅度分别为55%、45%和35%。根据WTO规则,相关国家可以直接援引美国的制裁方案对中国轮胎实施制裁。

在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困难的时期,美国政府在轮胎特保案上的举措,等同于向世界发出了纵容贸易保护主义的错误信号。

二、用博弈论――经典的“囚徒困境”说明实行贸易保护的损益

这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

警方逮捕A、B两名嫌疑犯,但没有足够证据指控2人入罪。于是警方分开囚禁嫌疑犯,分别和2人见面并向双方提供以下相同的选择(见表1):

若1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相关术语称“背叛”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即时获释,沉默者将判监6个月。

若2人都保持沉默(相关术语称互相“合作”),则2人同样判监1个月。

若2人都互相检举(互相“背叛”),则2人同样判监4个月。

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心另一参与者的利益,最终的结果是两个囚徒都选择了交代。而实际上如果2人都选择不交代,最终2人都将受益。该理论说明了为什么短视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将导致对大家都不利的局面。

贸易自由化中的政策博弈和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有着十分相似的结构。两个工业国家之间相互设置贸易壁垒便是“困境”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任何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都面临着保持贸易自由与实行贸易保护的两难选择。A、B两国作出每种选择的损益如表2所示,自由贸易能给双方带来好处,A、B两国各可获益10单位。但如果双方都选择实行贸易保护,A、B两国各损失5单位利益,显然这不是对大家都最有利的选择。

三、美国轮胎特保案对各方经济的影响

用“损人不利己”来概括美国轮胎特保案的经济后果再贴切不过。这次特保案不仅伤害了作为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的中国,也伤害了美国自己,而且给世界经济的复苏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一)美国轮胎特保案对中国轮胎行业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轮胎加征关税,短期内无疑会给中国轮胎行业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当前国内轮胎本身就面临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会直接凸显。尤其是现在正是需求恢复的阶段,2009年上半年中国轮胎出口逐步好转,每个月的跌幅都在收窄,盈利水平也很不错,国内轮胎行业一直保持较高开工率,8月份国内轮胎产量较2008年同期增长22%至5 861万条。现在却面临突如其来的市场压力。

近两年中国生产的轮胎40%用于出口,其中美国占据总出口量的1/3,轮胎行业相当依赖需求。据专家分析,如果中国对美轮胎出口量减少一半,国内将出现12%的轮胎库存积压,迫使中国企业压缩20%左右的生产能力。

(二)美国轮胎特保案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正如美国罗格斯大学经济学教授托马斯・普吕萨所指出的,美国借助轮胎特保措施,每保住1个就业岗位,就将会损失25个就业岗位,结果是美国将会损失2.5万个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在美国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放弃物美价廉的中国轮胎产品,对美国消费者来说也是一重大打击。美国消费者每年还要为此多支出6亿美元~7亿元美元,短短1个月内,美国消费者已经感受到轮胎上涨之苦。据悉,目前美国轻型轮胎涨幅高达10%~30%。

早在1929年全球金融危机,美国为求自保,大幅提高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引起了其他国家同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报复,导致全球贸易额大幅缩减,即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缩小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作为当时最大的出口国美国,也难以独善其身,其出口总额从1929年的52亿美元左右缩减到1932年的12亿美元,道琼斯指数从1930年的250点跌至1932年时的41点,这次危机最终演变成了全球经济10年的大萧条。

(三)美国轮胎特保案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美国对中国轮胎加征关税,会使得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处于金融危机的逐步恢复阶段,各国之间的经济摩擦会增加,给刚走上恢复之路的经济抹上阴影,将会延迟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对大宗商品带来利空影响。

四、中国企业要苦练内功,突破新一轮贸易保护的重重障碍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从奥巴马政府的“买美国货”案到“特保案”,在世界面临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下,中国轮胎企业乃至所有企业该如何应对当前严峻的贸易形势?

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应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甚至就美国这一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回应措施,以维护国内企业正当权益。而对于企业和整个产业而言,路径和战略的再思考,也是一个相当迫切的问题。就短期而言,我们需要依托国际间的共同治理机制来拓展外部市场,立足于营造更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但是从长远考虑,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要加以解决:出口产品主要处于中游生产环节,而研发和营销环节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出口导向,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性需求带动相对不足。因此,中国企业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国内市场拓展,通过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和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实现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有效突围。

(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在国际市场上,提升品质才是硬道理。只有通过实施产品优化战略,才能形成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持续性突破。随着国际市场对进口商品的质量、技术、服务要求越来越严格,中国企业必须通过产品品质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无论是出口导向型企业还是内销主导型企业,都应将产品品质放在企业“生命线”的高度来看待。对出口导向型企业而言,其实施品质保障和提升战略更是关系到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整体形象。为此,企业应从拓展国际市场、增大利润份额的角度出发,通过技术改进和组织完善推进产品品质保障和提升战略的顺利实施。同时,各行业还应该加快产业重组步伐,尽快形成若干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加快从价格、数量型出口优势向高附加值出口优势的转变。

美国此次开征的特别关税,主要涉及半钢胎及小规格全钢胎。这其实也迫使中国轮胎出口企业要考虑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提升质量,特别是将高性能轮胎这个领域作为攻占美国市场一个新的突破点。长期以来,中国的轮胎出口商品处于产业链最低端,一直靠价格低廉取胜,正是因为凭低廉价格去占领市场,才屡屡被扣上倾销的帽子。低廉价格不仅把污染和劳资问题留在了国内,把福利拱手给了国外,而在国际贸易上却遭遇碰壁。要改变“两头不讨好”的状况,这就倒逼中国要尽快调整轮胎行业产业结构,实现技术升级,提高科技含量,努力开拓国际高端市场。如:华南轮胎在2007年就研制成功“缺气保用”轮胎、26英寸高性能轿车子午线轮胎,其中“缺气保用”轮胎在2009年4月通过了欧洲ECE认证并投入批量生产,6月份正式向欧洲市场供货,打入欧洲高端轮胎市场。

(二)扩大内需,提高内需依存度

在贸易纠纷越发频繁的将来,扩大内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内需稳了,我们在外面说话就会更有底气。比如美国,它不是一个依赖外需增长的经济体,但其贸易摩擦却非常多,而且实行贸易保护的姿态也相对强势。美国之所以能这样,与它在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有关系。因此,特保案给我们提了个醒,促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提高内需占GDP比重,其意义不仅在于保增长,而且还可以降低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使我们在面对贸易纠纷时,能够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2009年上半年中国累计出口轮胎1.3亿条,其中,对美国、欧盟、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分别出口轮胎3 307万条、2 542万条、1 777万条和1 698万条,对上述国家和地区出口量合计占同期中国轮胎出口总量的71.7%。

在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的当下,下大力气开拓国内市场,应成为轮胎企业的战略重点。中国汽车市场巨大,在国家相关政策鼓励下,2009年前7个月,中国汽车的销量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未来还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这预示着中国轮胎市场的美好前景。对国内轮胎业而言,应充分抢抓这一机遇,进一步增强国内汽车工业配套能力,稳固并扩大内需市场。只有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作用,才能实现内需和出口的平衡,从而又好又快地促进产业的发展。

(三)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开展区域性贸易合作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要在贸易壁垒的桎梏下冲出去,就不能把所有的“菜”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个出口企业要努力实现市场的多元化,积极进行海外市场调研,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消费力较强而技术壁垒较低的国家如巴西、俄罗斯、加拿大、拉美、中东、印度等新兴市场。

中国轮胎业应该调整出口战略,降低对美国单一国家的出口依赖,加大向俄罗斯、埃及、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加快推进与有关国家的自贸区建设。居于世界轮胎20强之列的山东玲珑集团,在金融危机中加快了出口市场多元化的调整步伐。在“玲珑”的出口市场结构中,输美产品仅占出口量的15%左右。目前“玲珑”的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非洲、中南美洲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自2009春节以来,公司生产经营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美国特保案对美国市场份额的挤压,企业会通过其他市场来消化。

(四)规范价格,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此次奥巴马政府实施惩罚性关税的“幕后推手”是美国的行业协会。而回头看我国,我们的行业协会力量微弱。在出口量、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协会几乎没什么话语权,也得不到太多资金支持。

由于中国产品大量出口欧美市场,在国外的市场份额较大,因此厂家之间互相“杀价”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是我们的产品一开始出口价格并不低,可是自己搞价格竞争,最后吃亏的是我们的企业。目前,国内轮胎产业集中度低,出口无序竞争严重。中国轮胎企业多而散,许多出口值不足1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大量存在,造成出口无序竞争加剧,使得轮胎出口价格上涨幅度远低于其原材料的上涨幅度。这就需要中国各行业要重视行业协会的组织与发展,让行业协会成为一个共享信息、协调价格和交易量的平台,以解决内斗内耗问题,最终形成一致对外的良好局面。

贸易保护主义的再次抬头,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了挑战。但从另一层面思考,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提醒。中国企业应当把“特保案”当作经济危机的扩大化,更应当把其当作国际化进程中必须逾越的门槛。在历史上,日本也曾遭受这样的不平等待遇,但日本货并没有被打倒,而是依靠技术占领了新市场。当贸易壁垒降临时,有准备的企业能够逾越这些人为的障碍,把危机化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的机遇,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机会,这可以看作是中国企业应对未来贸易战的一个方向。毕竟,只有中国经济自身气血畅通、经脉活络、体格强健,才能无惧外界的这些严寒酷暑。

注释:

①“特保”是“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和“特殊保障措施”的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规定:中国产品在出口有关WTO成员国时,如果数量增加幅度过大,以至于对这些成员的相关产业造成“严重损害”或构成“严重损害威胁”时,那么这些WTO成员可单独针对中国产品采取保障措施。“特保”实施的期限为2001年12月11日至2013年12月11日。

参考文献:

[1]刘黎黎.经济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学分析[J].经营管理者,2009,(11).

[2]马海敏.2009年的新危机:贸易保护主义[J].金融博览, 2009,(3).

[3]陈霖,龚雄军,李勇.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和应对[J].国际贸易,2009,(6).

[4]赵雪芳.在金融危机下认识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访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J].中国金融,2009,(5).

[5]李泽平.论美国金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J].财务与金融,2009,(3).

[6]观察:特保案再敲警钟 出口结构调整更显迫切[N].海证券报,2009-09-16.

[7]胡工.我国轮胎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7).

Reflection on the Tire Special Protection Case in the U.S.A

Wang Na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Dalian 116052,China)

Abstract: With U.S. financial crisis causing global economic recession, trade protectionism raises again. The U.S. tire special protection case which occurred in September 2009 is a typical example. Chinese enterprises should strive to enhanc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al upgrade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home market, carry out the regional trade cooperation, realize the diverification of the export, fulfill the function of the industrial committee to set up the formal price. With the special protection case as a pivot, China's enterpris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dvantage and exploit the potentiality of the home market, therefore formulate the effective breakthrough on the trade pretectionism.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篇3

次贷危机见底了没有?他们说见底了。我说没有见底,特别是从“地震波及”的角度即资产证券化等衍生工具的角度来看,远未见底。它以衍生工具的形式把危机转嫁到别的行业、别的国家去了。

危机见底了吗

这话说完后两个月,“两房”危机出来了。“两房”是次贷危机的第四冲击波。去年七八月份美联储被迫进入降息周期是第一冲击波,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大机构出现巨额亏损是第二波,今年三月份贝尔斯登是第三波,现在雷曼兄弟、美林、AIG等则是第五波。

这场危机,“两房”危机前可称“美国次贷危机”,到“雷曼兄弟”等性质上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必然是全球性经济危机。亦即这场危机的轨迹是:美国次贷危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性经济危机。

我认为危机仍未见底,这标志着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上行周期的结束,预计美国及世界经济将出现三至五年的下行期,然后再出现拐点,实现一轮“否定之否定”式的新升级(马克思的一些具体预测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今天不一定完全准确;但马克思关于经济规律的判断即高胀-危机-萧条-复苏,没有过时)。而且我们目前看到的危机还只是在货币领域,下一步将向实体经济转移。由于美国拥有全球铸币权,危机还有可能延伸为美元的地位危机,并重塑全球的货币格局。

危机起因

金融层面上看,这场危机从体制、法律、政策、执行等不同层面可以总结很多,但主要是非理性创新冲动的同时缺乏理性监管;在创新与监管过程中,不是防范风险而是转移风险,好比研制出时速1000公里的汽车并大肆推销,但忽视了刹车系统的改进。目前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好比月饼包装,越来越好看,但不实在。

经济层面上看,长期以来美国以过度消费支撑和刺激经济,在创造繁荣的同时,积聚了财政赤字、贸易逆差、资产价格飙升、过度借贷、投机资金泛滥等大量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泡沫,最终促使风险爆发和泡沫破灭。

政府层面上看,美国政府见事迟,力度小,左顾右盼,当断不断,最后信心动摇,酿成大乱。金融危机根本上讲是信心危机。到目前,美国出来救助AIG,“救市”进入第五轮。此前去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露出端倪。美政府初始观望、安抚,最后被迫于8月放弃实施两年之久的货币紧缩政策,进入“降息”周期,这是第一轮;今年2月由于次贷危机酿成的经济衰退已成定局,布什签署1680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这是第二轮;3月份,由于贝尔斯登濒临破产,美联合西方9国向市场注资2000亿美元,这是第三轮;7月,美宣布接管“两房”,这是第四轮。

美国政府初始因未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缺乏相应的思想、物质准备(“次贷”究竟有多少,一变再变,至今没有一个准数);因思路、体制障碍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在“危机”与纳税人的钱“救助”之间,主要矛盾是“危机”,不解决危机会损失更多纳税人的钱。好比手指划个口子,该上药不上药,最后被迫断指;断指未解决问题,被迫断臂;断臂再不解决问题,只好死亡)。布什任期只剩几个月,没有根本解决危机的内在动力,“躲过一天是一天”。对布什最新救市措施,两党候选人虽表示支持,但对投资人损失问题上态度迥异。因此可以断定,救市虽可以阶段性缓和危机,但下行趋势不可避免,问题并未结束。

从历史上看,美建国200年来“太顺”。13州扩大到50个州;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优越;体制的相对合理性;两次世界大战受益;二战后主导以资讯业为主的第三次产业革命;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国力大增成为单边霸主等。因此忘乎所以,战后发动数次局部战争如朝、越、二次伊拉克、科索沃、阿富汗等。但是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客观规律决定就要进行调整。1930年代危机、朝越战、1960年代1980年代危机乃至9.11、拉美后院起火等,都是一种反作用力的调整,这次金融危机更是如此。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早晚要来的”。

我的结论是,次贷危机远未结束,还要观察,还可能更严重。但不是制度的崩溃,而是一次新的调整。

对中国的影响

这次有可能是历次金融危机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因为中国经济已全球化,金融已无国界;加入WTO后中国经济与世界融为一体;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在世界金融体系的“四肢”,这次却发生在心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把问题想的多一点比少一点好,想的早一些比晚一些好,主动想比被动想好。前期由于我国经济形势好,金融的国际参与度还不够高,所以从目前时点看影响还不算大,但不可大意。

次贷危机将在十个方面产生或可能产生不利影响。1、股市冲击;2、海外投资受损;3、出口下降;4、美元疲软造成外汇储备损失;5、银行新不良资产;6、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减少;7、失业;8、物价(逼迫放开货币政策;两难);9、国际流动性紧张造成外汇储备下降;10、市场信心。

从另一角度分析,次贷危机也有好处。1、促美国收敛,我话语权加大;2、世界能源、原材料降价(石油等);3、如看得准可出手收购,借机进入华尔街;4、促使我扩大内需,调整结构;5、使我们更冷静:走市场经济的路但不迷信市场,要反对两个极端:否定市场经济和迷信市场经济。

我的对策建议如下:

1、基本原则:冷静观察、多手预案、及时调整、化害为利。

2、组织措施:成立专门应对的工作班子。

3、具体建议:

①全面清理损失。

②完善货币政策(现在可强调“紧中有度”。经济工作会后调成“适度从紧”;明年“两会”视情况再定)。

③加大财政政策对薄弱环节、结构调整、扩大消费、稳定物价、稳定市场和重点改革的支持力度。

④设立平准基金稳定股市。

⑤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反向操作,入主华尔街。

⑥“对手的失败就是自己的机遇”,籍此加大我金融体系核心竞争力建设。

⑦总结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⑧提高信息供给质量。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信息量大,速度快捷,但信息质量不高,使得决策者难以决断,交易员无法报价(金融危机中最怕出现因“报不出价”而出现大面积交易中断)。如何筛选信息提高质量以稳定信心是需要跨领域专题研究的问题。

⑨进行深层次总结。对外开放坚定不移,但要在节奏、力度、对象、防控能力等方面进行阶段性总结(不走回头路,但要借鉴他人走自己的路)。不但要考虑当前,更要立足长远,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篇4

一月下旬,银海游轮在香槟四溢中将其最新游轮命名为“银色精灵”,并环绕拉美航行91天。这艘游轮是该公司最大也是最豪华的游轮,能够载客540名。套房有男仆提供服务。8种枕头任旅客选择。休闲健身中心场地开阔。也许这些听起来与经济危机的大环境格格不入,那是因为这艘轮船是在经济危机之前的2007年开始建造的。但是银海游轮的老板Amerigo Perasso认为此次投资是值得的,因为人们愿意看到最精湛的技术发展水平。

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银海游轮并不是唯一一家推出新游轮的公司。去年12月份,世界第二大游轮公司,皇家加勒比推出史上最大的游轮“海洋绿洲号”。该游轮可载客5400名,配有植物茂盛的公园,大礼堂,旋转木马,以及其他一些通常在游乐园提供的娱乐设备。2009年该公司投资47亿建造了14艘新邮轮。今年打算再推出12艘。而这些计划大部分都是在经济危机之前做出的。

其他产业不断减少规模,顾客也在控制不必要的开支,而游轮业却不断发展壮大。游轮公司为了吸引游客,采取大幅降价的措施,有时价格下降40%多。因为有折扣,很多人都愿意消费。据国际游轮业协会数据显示,2007年有1 260万游客,2009年增至1 340万。但是折扣影响收入。最大的游轮公司――嘉年华游轮公司2009年的收入比2008年降低了1 0%多。即便经济复苏,不断增长的容客量也会抑制公司上调价格。

由于商业旅游数量的减少,其他旅游生意,如旅馆、航空公司都受到严重影响。游轮业与之相比发展甚好。游轮业对于有预算意识的游客来说很有吸引力,因为游轮业声称游客所交费用是包括一切的(即便像酒和登岸观光的费用不包括在内)。对于一些游客来说还可以省下飞机票钱,因为仅在美国就有30处起运港。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篇5

关键词:市场与政府 金融危机 历史回顾 启示

经济学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一个颇有争论的核心问题。当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欧债危机继续发酵,受此双重打击,世界范围内多国经济陷入持久性衰退,我国虽未受危机严重冲击,但如今也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世界各国政府为了提振经济、加快复苏纷纷伸出“看得见的手”来救助市场。因此,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重温市场与政府关系话题,对深入剖析金融危机成因、深度解读各国救市政策都具有特殊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市场与政府关系问题的历史回顾

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关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政策需要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盛行的市场自由谈起,回顾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干预的兴起,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公共政策在二者之间的争执交替。概括起来,市场与政府关系经历了自由主义盛行,政府干预和市场与政府争执交替三个阶段。

(一)自由主义盛行阶段

在资本主义早期,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主要以英国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及其经济学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为代表,崇尚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认为市场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后来,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运用“均衡价格”理论从微观上证明了市场竞争机制下就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强化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由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自由主义奉为经济运行的金科玉律,主张通过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急剧增加,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历经辉煌。

(二)政府干预阶段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持续恶化,失业日益增多,衰退持久而复苏无望,“看不见的手”束手无策,政府干预理论即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并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当时面对全球大危机,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为基础,深入分析了经济衰退的原因,开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药方,主张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活动,实现充分就业。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一书,集中阐述了国家干预的理论,由此在西方经济学界引发了一场凯恩斯革命。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全面推行了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的干预理念,大大强化了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开创了国家强力干预社会经济之先河,结束了自由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由此,美国经济复苏,失业下降,劳资冲突趋缓,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逐步走出危机的阴影,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局面,充分显示了政府“看得见的手”的巨大作用,随使政府干预理论备受推崇。

(三)市场与政府争执交替阶段

随着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世界再次陷入经济危机,出现了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涨”问题,这一反常现象使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陷入尴尬境地。在此情况下,经济自由主义重新抬头,亚当・斯密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又握紧拳头打了回来,发起对凯恩斯主义的阵阵讨伐。以英国奥地利裔经济学家哈耶克和美国犹太裔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新自由主义思想认为,凯恩斯主义才是导致“滞涨”恶果的罪魁祸首,证实由于国家干预政策阻碍了市场带来的高效率,导致了失业增加;而为减少失业所采取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又产生了高额赤字,又加剧了通货膨胀。因此,新自由主义思想认为,要制止这种恶性循环,就要抛弃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重拾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还市场以自由和秩序。1979年上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和1980年执政的美国总统里根秉承了新自由主义思想,以“新公共管理”为旗号进行了一系列跨度深远的改革,核心就是重回市场导向,用企业精神改造公营部门,从而达到“提高公共部门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开支,提高服务质量”之目的。改革卓有成效,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又悄然回归。

二、市场与政府关系在当前金融危机中的体现

新自由主义的复兴并没有彻底摧毁凯恩斯主义的根基。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性经济衰退,特别是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爆发后,人们重新认识单纯“看不见的手”的局限性,各国政府又开始频频高举“看得见的手”来化解这场危机。

美国当局在危机爆发后提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借联邦政府之手救助金融市场;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即于当年签署政府主导下的全面医疗改革法案,结束了美国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现行医疗保险制度,次年又签署《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此法案被称为“美国史上最为严厉的金融监管法案”,重塑了政府监管框架;美国联邦储备局则连续推出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延长所持国债期限,以刺激经济、减少失业,这在市场上也引起了激烈争论。纵观欧盟诸国,在本轮欧债危机中以受害最深的希腊为代表,包括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在内各国政府财政紧缩措施频出,甚至英、法、德等传统的经济强国也不例外。这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的普遍担忧。欧盟诸国与美国在应对本轮危机中的相同之处是都相应加强了对金融业的监管,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再次风光重现。

然而,市场自由在人们心目中仍有相当空间。在本次欧债危机中,政府惹的祸却又要靠“看得见的手”来解决。因此,市场与政府之争是场永无结局的战争,彼此交替,交织持续。

三、市场与政府关系在我国的体现

我国在市场与政府关系问题上也是历经反复。建国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帮助国家短时期内完成工业基础的经济积累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后历经十年,行政手段充斥到一切领域,计划弊端逐渐暴露无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了市场经济之路的尝试。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路,由此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最终确立并不断深化。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当时我国政府及时推出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干预成效极其显著。此后,我国经济领域政府干预身影频现。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政府及时推出了两年内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这确保了我国经济在危机重压之下的快速增长,但如今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有鉴于此,2012年5月国务院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再加上此前的证监会新政和铁道部2万亿银行授信,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呼之欲出;而最近一些地方政府为保增长更是出台了累计高达17万亿的投资规划,引爆了新一轮投资竞赛热潮,导致我国市场化之路在本轮危机中加速向政府干预方向倾斜。

耐人寻味的是1998年政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积极财政和稳健货币政策确保了我国近十年的快速发展,而2008年应对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的两年内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却仅确保了才四年不到的持续增长。由此可见,政府经济刺激政策边际效应递减,长期运用必然难以持久,甚至会问题不断,这可能也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周期加速缩短以及经济在通胀通缩、过热过冷中快速切换的原因所在[3] P17。对此,我国政府应予以高度警惕,应在危机过后快速启用市场重新适度取代政府,这对经济良性运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四、启示

通过对市场与政府关系演变的历史回顾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轨迹的分析可知:

第一,合理确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平衡协作关系已成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早已不再是“谁压倒谁的问题”, 计划和市场都是国家经济发展中长剑的选择,当今社会一个政府与另一个政府的最大区别或许仅在于市场取代政府或政府取代市场的程度不同,而如何随着环境的变化来合理确定二者之间的平衡协作关系已成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第二,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同时并存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市场缺陷危及经济良性运行时,又需要国家干预主义;当政府干预阻碍市场效率实现时,就呼唤经济自由主义。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需要政府干预毋容置疑,但也决不能因此否定市场机制。那种政府能依变化主动干预的体制的确比只能被动适应环境的市场机制操作应对性更强,但实践中能否顺利实行则考验着政府的政策水平和执政能力。

第三,市场与政府都并非完美缺,需相互补充。毋容置疑,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主要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所以,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一定审视自身缺陷、慎重行事,其无法弥补市场缺陷时要学会并善于容忍,不能做的更好时要勇于退出,这可视为享受市场巨大收益时所需付出的一定代价和成本。当政府可以弥补市场缺陷时,既要注意由于干预不足致使市场无法正常运作的问题,从而产生诸如由于政府金融监管不力所致的美国次贷危机;也要警惕干预过度造成市场进一步失灵的问题,从而产生诸如由于政府长期负债福利所致的欧洲债务危机;还要避免由于干预不当而产生的新问题,使政府干预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时而又招致“政府失败”问题,这对我国政府来说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竺乾威.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苏雪串.新自由主义与政府干预主义理论与政策实践的演变――金融危机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再思考[J].学习与实践,2010(5)

[4]章文光,王力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野下的政府职能[J].学术界,2006(1)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篇6

关键词:经济周期;经济政策;宏观调控;均衡业绩

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演变成一场冲击力强、波及范围广的国际金融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此次危机导致2008年全球gdp增长仅为3.4%,较2007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发达经济体陷入自二战以来的首次同步衰退,发展中经济体增长也出现大幅减速。2008年,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意味着结束了自2003年以来双位数增长的黄金时期。

一、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是指从长期看经济有一个平滑的稳定增长趋势,经济围绕这个长期趋势波动,表现为经济扩张和经济紧缩交替出现,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衰退通常是经济周期的下降期,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如果实际gdp至少连续两个季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即认为经济进入衰退阶段。对经济周期的原理,马克思曾指出,在商品经济中,买与卖的脱节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一个过程。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从而突出了经济周期的普遍性。熊彼特对经济周期提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内生周期理论;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认为,总需求冲击形成经济周期;货币主义学派则强调货币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2004年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经济周期的主要驱动力是随机技术,而不是总需求、货币供给等因素的真实经济周期观点。对经济周期的具体成因和传导机制,不同经济学派有不同的分析方法和理论,但普遍认为,经济周期波动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本轮经济周期的特点

自本世纪初的近十年间,世界经济发展周期呈现出平稳化的特点,特别是经历了2000年高科技股泡沫及安然、世通等上市公司丑闻后,美国经济在短暂出现波动后迅速回升,使人们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充满希望。然而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表明,尽管相对美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的经济认识和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引发的滞胀情况相比,政府和企业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经济波动趋缓,但经济发展仍要回归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状态。综合分析,本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互相影响

本轮经济周期的显著特征是虚拟经济发展日益扩大,对实体经济产生重要影响,2006年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额为431万亿美元,而同期全球实体经济产出仅为40万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很少有人能看到其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因为2001年次级贷款的规模只不过为1900亿美元,尽管2005年发展到6350亿美元,但与美国同期13万亿美元的gdp规模相比,仅占4.6%。但现实是,虚拟经济带给实体经济的危害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次级贷款对不满足实体经济贷款规定的人员发放贷款,希望通过将该类资产证券化来分散个体风险,但实际上积累了相当高的系统风险。于是,当政府紧缩银根提高利率时,次级贷款违约风险大幅上升,导致金融行业的剧烈动荡。如,华尔街五大投行的相继破产或被接管,aig接受政府注资,华盛顿互助银行等企业的倒闭,道·琼斯工业指数下降近50%,并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不断蔓延,韩国、冰岛、乌克兰等国家甚至陷入国家经济危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将增长0.5%,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出现负增长,增长率达到一2.0%。因此,本轮经济周期的波动充分显示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特性。虚拟经济产生的风险,如股票指数大落、房地产价格猛跌、银行呆账剧增、货币大幅贬值等,都会给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经济总体失衡。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了风险的扩散

2000年以来,全球经济进一步呈现一体化趋势,世界贸易量不断扩大,2007年增长率达到7.2%,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促进各主要经济体融合的同时,也增加了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风险,特别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中心美国,其丰富的资本市场体系早已将风险扩散到全球资本市场,日本、欧元区受其影响,先后陷入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9年日本的经济增长为-2.6%,欧元区经济增长为-2.0%);新兴经济体也难以独善其身,而且其高储蓄、低消费的发展模式与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模式形成互补结构,达到了一种“非稳定的均衡”。双方各自积累的巨额贸易逆差和顺差,放大了各自的经济失衡度。

(三)信用危机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波动,存在深入发展的可能。资本市场形成的整体信用危机使房价下跌,引发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风险转移到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抵押债券风险增加,证券市场的信用下降使担保债务凭证风险提高,并将风险转移到对冲基金和保险机构等。同时,违约风险加大了信用违约掉期的风险。信用危机成为本次危机的显著特征,随着资本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市场运行陷入流动性陷阱,信用危机将贯穿整个经济周期。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经济衰退前,石油、煤炭、农产品、主要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在过去的几年中价格屡创新高,世界银行报告2008年2月前的36个月,全球小麦价格上涨181%,国际油价在2008年7月更是创下147美元/桶的历史新高。2008年上半年,美国和欧元区的核心通货膨胀率分别上升至2.5%和2.6%,我国的cpi指数同比上涨7.9%,世界经济面临严峻的通胀压力。进入9月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石油、钢材、铜等价格下降幅度超过40%。其中,国际原油价格下滑超过60%,世界经济从通货膨胀开始进入到通货紧缩的局面,而各国刺激经济计划的大规模投资容易在未来形成新一轮通货膨胀。

(五)美元的世界地位影响着世界经济

美元在世界货币的中心地位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2002~2006年美元持续贬值,同期贸易赤字达8 000亿美元,美联储为消除经常项目下的巨额逆差,于2004年6月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至2006年8月美联储公布停止加息。至此,美国一共加息17次,将基准利率从1%上调至5.25%。美元作为国际基础货币的地位没有改变,因此,其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将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周期。特别是今年3月份后,美联储为进一步降低基础利率宣布收购国债,对各国的经济复苏产生深远影响。

三、企业的应对策略

总体上看,我国国民经济基本面较好,如经济平稳增长、外汇储备

充足、通货膨胀率下降等。但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我国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审时度势,及时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从2008年初的双防和一保一控,转变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拉动内需,防止经济出现硬着陆情况,对稳定经济、市场和人心起积极作用。自2008年9月中旬起,货币政策就出现了方向性的转变,年内连续5次下调利率、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放弃对商业银行扩贷规模控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至2009年2月,放松信贷已初见成效。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义货币将要增长17%左右,预计新增贷款5万亿元,这将创出历年来新增贷款的新高。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同时,国家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由中央直接安排1.18万亿元投资,带动地方合计4万亿元投资拉动内需,并确定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物流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同时,预计2009年中央财政赤字为9500亿元,是历史高值的2003年财政赤字的近三倍,政府明确表明,希望通过扩大赤字,筹集资金,增加投资,全力保障经济增长。全球金融危机在短期内可能给我国企业造成较大困难,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只要企业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就能够将困难降到最小。

(一)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战略选择,在进行收购扩张时,企业要以经济价值为中心,在经济发展时,采取股权收购方式,即防止过度举债,防止在经济下滑时出现债务危机,又可针对通货膨胀进行资金储备;在经济衰退期,以现金收购低价资产,夯实企业发展基础,待经济形势好转时,再出售资产,从而获取利润。如,目前国际矿产资源的估值普遍降低,是企业收购的最佳时机,因为从长远看,世界对于能源的需求将是持续的,特别是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能源行业总体将继续呈现需大于供的局面。

(二)进行资产配置和成本控制

企业发展战略要与经济大环境相适应,同时,企业自身管理还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迈克尔·波特指出,企业发展的基本竞争策略之一在于成本领先,即在做大蛋糕的同时,要严格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合理的成本管理指标体系将有助于企业度过难关。在经济周期进入衰退和萧条期,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恰当的配置价值高的资产并进行成本的有效控制,将有利于企业度过经济的严冬期。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在提供相同服务的前提条件下,成本控制的好的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调整空间来适应经济波动,实现长远发展。

(三)做好会计政策的选择及财务信息披露工作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很多人将矛头直指监管不力,因此,企业未来发展要更加注重内控和会计政策选择及财务信息的披露,恰当的会计政策选择可使企业及时发现内部存在的生产组织销售问题,还要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披露,并防范相关风险。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篇7

摘要:过去几个世纪以来,金融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之关键词,金融领域的竞争正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竞争的核心内容。纵观近代以来大国崛起,金融的支持无不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建设良好的金融架构往往是提升一国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发展战略。本文力图介绍美国在国家崛起时金融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对大国崛起的金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国崛起;金融问题;资本市场 一、引言 美国在短短的二百年里不论在经济还是在科技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离不开美国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与逐渐成熟。如今,作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极的中国,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强劲影响力日益彰显,本世纪前50年,是中国发展、崛起的大好时机,所以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探讨美国崛起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并分析我国在崛起中将会遇到的金融问题。 二、美国崛起带来的启示 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的28.7%,是当时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这一年,美国则刚刚渡过了荒蛮战乱的时代,百废待兴。而在此前3年的一天,也就是1817年2月25日,在纽约曼哈顿岛南端的一个经纪人办公室里,28名经纪人齐聚一堂,成立了纽约股票交易委员会,这就是纽约交易所的前身。 短短的80年,沧海桑田,攻守轮回,令今天的人们唏嘘不已。在中国,十九世纪早期的清朝,虽然国力仍然强盛,但闭关锁国的国策,加之腐朽落后的体制,已使其走向衰败成为必然。而当人们走近历史的深处,会不无惊讶地发现,1817年那个似乎毫不起眼的纽约的股票交易委员会,竟然是一粒光明的火种。今天,当我们来探究美国经济起飞背后的驱动力时,没有人能够否认,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以及其他的体制创新,在美国崛起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今天全球各个资本市场和金融中心的博弈背后是大国的博弈,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博弈对大国博弈的结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历史翻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残酷的一页,进入到现代经济竞争的时代,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美国资本市场在美国经济的又一轮起飞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战以后,美国经济在旺盛的民用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了二三十年。但是到了七十年代,因为民用需求趋于饱和而进入了滞胀阶段。无独有偶,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但是,随后硅谷一轮又一轮的高科技浪潮,使得美国走出了滞胀困境。而欧洲和日本等国今天还未能走出低增长的困境。在这一切的背后,华尔街功不可没。 令全世界最为瞩目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从计算机、半导体、生物制药、网络、纳米等所有的高科技产业无一不从美国兴起,并引领美国经济实现了成功转型。而欧洲和日本在高科技领域只能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依靠模仿拼命追赶。在新经济的潮流中,这些国家被美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论文关键词:次级贷款;金融危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论文摘要:始于2007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它不仅重创了各国金融业,还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在此背景下,及时梳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形成原因的各种理论观点,并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透析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007年4月爆发的次贷危机,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美国第二大次房贷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波及到全球,由于美国金融机构把次级贷款打包成债券,大量出售给国际投资者,包括我国的一些金融机构。而且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实体造成影响并促使美国调整宏观经济政策,而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跨越国界,传导到全世界,这必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此背景下正确审视这次金融危机,探讨其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的探讨 关于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机理和原因,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吴晓求教授关于“制度说”、“政策说”、“市场说”和“周期说”的提法,将学术界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如下: (1)制度说。“制度说”认为,高度自由、过度竞争的经济制度和金融体系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大卫?科茨认为,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因为,解除管制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没有国家严密监管的金融市场是非常不稳定的。日本共产党中央前主席不破哲三谈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今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的性质是金融危机与生产过剩的结合,其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李鹏程指出,次贷危机的深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动态转换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突破,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步入上升期,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如何把握大变局中的大趋势、应对大调整中的大挑战、抓住大变革中的大机遇,成为站在新起点上的中国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世界经济格局是世界各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和经济影响强弱的一种结构性体系和势能状态,对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认识和判断需要深入到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从各大经济活动的主体、环境和运动方向上对其变化特征及其变化程度给予细致分析,才能有效把握主流趋势。

一、世界经济结构进行深刻调整

自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进而]变成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结构进入新的调整时期。西方发达国家负债消费、新兴经济体出口拉动、资源输出国依赖资源出口的世界经济发展模式被打破,全球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生产结构、贸易结构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处于深刻调整之中。

(一)全球产业结构开始新一轮调整升级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球经历了二战以来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技术产业,把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我国成为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并跃升为世界制造业大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应对危机的重要举措,第五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序幕已经拉开。[1]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将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发达国家进入一轮“再工业化”过程。金融危机可能会使发达国家服务业过于超前发展、工业发展相对薄弱的格局得到一定程度的回调,发达国家在高端消费品、投资品方面的生产能力将会增强,这对发达国家改善产业“空心化”现象以及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将起到积极作用,但在短期内对外贸依存度较高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二是产业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方向发展。产品内分工是指将一体化生产过程分为若干独立生产工序,并安排在不同国家完成,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在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际产业分工将进一步细化,一国可能仅负责一道生产工序;产业转移链条将向两端延伸,从传统生产环节转移转变为生产、流通、服务等多环节转移;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一开始就转移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三是产业转移的服务化特征日趋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加快,目前服务业占跨国直接投资比重已超过制造业。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金融、电信等行业跨国并购正成为跨国投资的主要领域,汽车、电子、医药、化工等传统制造业的转移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二)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新的动向

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世界需求结构发生新变化。在2009年的世界经济增量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超过50%,改写了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阶段,与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恢复缓慢形成对照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增长较快,进入新的需求高峰期。这不仅产生商品和服务需求,而且产生对投资和各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更大需求。比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不仅具备了海外投资的外汇资金实力,而且工程建设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和优势。工程建设企业对外承包业务的发展,将带动出口贸易和实体投资的同步发展,成为我国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贸易合作的新纽带。

(三)全球生产供应链区位导向发生变化

金融危机后,从纠正世界经济失衡出发,一些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不少国家限于就业压力,出台了一些不允许获补贴企业投资流出、承诺最低国内采购额度,或通过调整税收措施吸引本国企业投资回流和留住国际投资者的应急性投资保护政策。但跨国巨头们并未放弃全球生产网建设和全球价值链布局的整体战略。应急或暂时的收缩与回归发达地区的产业规模有限,从企业生存及赢利出发,将战略重心从传统市场转向新兴市场仍是大势所趋。[2]危机后全球生产网络呈现三大新趋势:一是行业重组引发全球跨境产业转移加速。危机中行业领先企业的能力削减为行业整合、形成新的行业领袖提供了市场契机,在本行业内寻求合适的并购对象,借势壮大成为重要的策略。二是区域性供应链地位上升。由于碳关税、物流、法规的变化和自贸区谈判的盛行,一些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在区域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供应链。比如,以往日本将欧美作为其主要海外市场,目前由于欧洲和北美市场的收益很不乐观,则加强在东南亚的区域整合。三是随着核心市场转移,相对于成本型供应链,目前市场导向型的供应链地位趋于上升。比如随着中国本土市场的发展,更多的跨国公司意识到中国同时作为其内销市场和出口平台的双重角色,大多对在华投资不减反增,与其在欧美市场撤资关厂的举动形成截然相反之势。新一轮全球生产网建设不仅带动全球制造重心向新兴国家转移,更将推动从设计、研发、物流运输直到售后服务等服务业全球分工体系向新兴国家的加速布局。

(四)全球贸易结构逆全球化趋势凶猛

“北方”国家转向“南方”寻求贸易出路成为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新特征。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全球贸易量减少了12.2%,是70年来下滑幅度最大的一次。危机中发达国家贸易下降尤为显著,与2008年的水平相比,2009年美国的出口缩减了17.9%,进口缩减了25.9%。相形之下,新兴和未来市场作用显著上升。1985年,发展中国家占美国出口总额的32.8%,占进口总额的34.5%。到2009年,发展中国家占美国出口总额的51.6%,占美国进口总额的59.8%。[3]新兴市场的崛起对美、欧、日市场主导全球贸易流向的传统格局形成显著影响和挑战。2003年~2008年的5年间,金砖四国出口额占全球出口额的比重从9.7%增长为14.5%,四国进口额占比从8.0%升至11.5%。2009年,中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约占全世界出口额的10%;同时,中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进口额占全球的8%。正是在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巴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据印度商工部统计,2008~2009财年,印中贸易额达360亿美元,同比增长7%,而同期印美贸易额为340亿美元,同比下降7.5%;2009年,印中贸易额突破500亿美元,增长幅度更接近40%。[4]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来和逆全球化的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数目激增,从两个方向上改变着WTO倡导的多边自由化贸易体系。据世界银行统计,危机以来至2010年,G-20国家中有17个国家共出台了78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有47项已付诸实施。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联合报告则称,至2010年上半年已出台了250项具有贸易保护倾向的政策。日益盛行的双边和区域贸易谈判显然对推进多哈谈判具有反向作用。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协定各成一体,有的非常全面,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而且包括服务贸易、外国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劳动权利和环境保护;有的则范围有限,甚至把一些敏感部门(如农业贸易)排除在外;另一方面,这些协定采用不同的原产地规则,直接挑战WTO规则。

转贴于  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艰难变革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三大多边经济协调机构的缺陷和困境越加凸显,尤其是IMF未能有效预见和监管国际金融领域的失序与风险,WTO多哈回合谈判难达成果,令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分离思潮趋于上升。尽管发达国家仍把持全球治理主导权,却又担心传统多边协调机制因新兴大国另辟平台而被边缘化,比如新兴经济体,尤其是新兴亚洲各国依靠强大的外汇储备,抵御金融不稳定局面,而不再向IMF求助;发展中国家间探索出多种对外援助和捐款机制,而削弱了世界银行的传统角色;一些国家转向缔结双边或区域投资贸易协定,而不再热衷于加入WTO。危机后,相对于全球经济主体多元化,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崛起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发展格局,现行国际经济协调中的非多元化倾向和发达国家主导倾向遭遇严重挑战。[5]

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构建多层次世界经济治理架构和机制安排,发挥各种机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综合效用。一是全球多边层面的治理机制,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等。二是同类国家、跨地区层面的治理机制,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西方七国(八国)首脑会议、“金砖国家”等。三是区域层面的治理机制,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等。四是双边合作、协调的治理机制,如“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平台和机制。在多层次的世界经济治理机制中,应着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主要平台,确保其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处理好二十国集团机制同其他治理机制的关系,发挥各种机制在世界经济治理中的作用。②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全球多边贸易机构,是世界经济治理机制的重要支柱之一,其框架内的多哈回合谈判即将进入密集谈判的关键期,当前应继续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同时,应坚定不移地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坚持平等对话协商,妥善应对和处理贸易摩擦与分歧,推动形成自由开放、公平公正的全球贸易环境和全球贸易体制。③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全球经济治理的根本目标是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秩序。这就需要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原则,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现有国际经济组织机构,形成一个更有利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国际经济体系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世界经济治理体系在对以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三大支柱所组成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和改革的同时,将会以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机制进行框架外协调,这也将成为金融危机带给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变化。

三、科学技术创新孕育产业突破

每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新产业都有生命周期,经济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衰退也往往与产业缺乏进一步的创新、没有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及时跟上有关。现在,世界经济正在恢复增长,虽然复苏较为缓慢,但正在孕育的新的科技革命必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进而推动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增长周期。

从20世纪中后期起,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新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作用和过程发生了质的变化,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现代经济增长主要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速度主要由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来决定。与此相关,科技与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常常立即带来新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几乎与产业创新同时进行。因此,产业转型升级依赖于科技创新并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科技创新是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体现了科技创新的方向。19世纪,电磁学发展成为电气革命的知识基础,使电力、化工等工业部门得到迅猛发展。20世纪初,半导体物理和材料的发展、现代计算机理论和模型的突破等成为电子革命的知识基础,使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未来科技创新将为生产力发展打开新空间,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和支柱产业,引领人类进入绿色、低碳、智能时代。由于新兴产业能够带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而一个国家和地区在某一时期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关键在于有没有发展起在这个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因此,目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进行战略部署,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美国十分强调新能源、航空航天、宽带网络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发展,积极推行“绿色经济复苏计划”,期待实现“绿色技术”革命;日本把重点放在信息技术应用、新型汽车、低碳产业、新能源(太阳能)等新兴行业;欧盟着力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水平,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在虚拟经济层面上爆发,但深层次问题还在实体经济层面,在新一代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需要准确把握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的特点,通过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并以此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四、新兴市场国家整体性崛起

整体性崛起壮大是发展中国家新一轮经济增长浪潮的标志性特征。所谓整体性是指新一轮浪潮涉及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覆盖了亚洲、拉美及非洲的大多数国家。“新兴市场”这一概念,代表了发达国家及其企业看待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光或者视角。当前我们所谈的新兴市场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后兴起的一批国家,它们普遍具有经济增长速度快和市场潜力大的特点,而且正力图通过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新兴市场国家是一个群体,具体的数量有不同的说法。其中,特别令人瞩目的除了“金砖国家”[6]合作机制内的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还有“新钻十一国”(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菲律宾、墨西哥、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土耳其、越南)以及“展望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

新兴市场国家的鲜明特点,就是经济发展正在步入上升期。这种势头不仅表现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而且在危机之前就已初露端倪。首先,近20年来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又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其次,国际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率先复苏。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0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将达到7.1%,“金砖国家”的增长更为强劲,远高于发达国家。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超过4.5%,其中新兴市场国家的贡献达到60%左右。根据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IGI的预测, 2025年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GDP的占比将从目前的11%提高到20%,其中巴西、南非、俄罗斯和墨西哥四国的占比保持在4%左右,而中国和印度将提高到14%。205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份额将各占50%。[7]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对比表明:国际经济力量正在调整和转移,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正在步入上升期,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不仅从经济总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制度结构上对于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新兴市场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经济要素流动和经济存量的历史格局,给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注入了活力。[8]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面临来自新兴市场国家不断上升的竞争压力,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受到挑战。为了应对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发达国家寄希望于充分利用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纳入一个符合西方利益的轨道和制度框架中,这样既可以分享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方式和速度,从而达到维持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传统优势地位这一根本目的。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未来的发展而言,如何与发达国家以及由其掌控的全球经济体系形成良性互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成为现有国际格局调整中的一个重要变量。

五、中国应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政策建议

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中多年积累的“结构性”问题也随之更加突出。变革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外部压力,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良好契机,不断解放思想,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争取在未来的全球经济合作竞争中建立更大的比较优势,最终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努力增强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变革能力

发达国家在自身实力遭国际金融危机重创、深陷经济衰退泥潭不可自拔之时,一方面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的责任,希望我国拯救世界经济于水火之中;另一方面又不愿在全球事务和国际组织中给予我国更多应得之权利。在此情形下,我们要坚持从国情实际出发,不承担于我无益的责任,不做超出自身能力的承诺,积极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朝着于我有利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在新一轮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改革中,必须要消除原有发展模式下积累的矛盾,既要继续发挥全球化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出现利益分配严重失衡的结果;既要继续保持国际分工带来的提高效率的正面作用,又要避免需求失衡产生的负面影响;既要发挥金融市场便利资金流通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金融市场过度波动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

2.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孕育我国加速培育国内消费市场的新优势。立足于扩大内需,是我国适应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长期战略方针。在扩大内需中,释放城乡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规模具有很大空间和潜力。2010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仅占全球消费市场的11%左右,而美国和欧元区的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的3/4左右。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突破4,000美元,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条件日趋成熟。应加快把国内消费培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形成以国内市场为支撑的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3.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上一篇:社会治理的难点范文 下一篇:市域社会治理工作经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