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10-22 03:14:02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bcash”为你整理了这篇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农业与旅游的融合是农业的重要路径,是客观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为深入了解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的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深化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根据2020年区政协工作安排,区政协文化文史和民族与宗教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瓦屋乡、桐木坪乡、坝黄镇、川硐街道等地的园(坝)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区直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负责人及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并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区按照“农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农旅融合工作,将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旅游农产业融为一体,综合运用“公司+旅游+农产业扶贫”“旅游+产业+电商”等模式,成功提升了当地旅游吸引力,通过安排就业、带动当地特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开发农家乐等方式,成功带动周边数万名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造了铜仁文化旅游扶贫样板。先后评定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示范点2个、星级农家乐12家、旅游村寨8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6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客栈1家,川硐街道板栗园村列入首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采摘篱园、休闲垂钓园、水上乐园、自驾营地等旅游业态齐全,每年10余次乡村旅游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大明边城灯会、路腊樱花节、瓦屋油菜花节、桐木坪李子节、路腊荷花节等独具有民俗特色的活动已凸显品牌效应。2017-2019年全区接待乡村旅游游客1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亿元,带动困难群众吃上“旅游饭”7800余人,为助推我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和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农业园区功能日渐完善,助推农旅同步发展。全区各农业园区按功能划分,建成了和平、坪茶、司前、老麻塘等8个坝区,将坝区作为园区发展的重点,实现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共享,以园区旅游带动坝区增效、以坝区产业促进园区提质。同时,用好用足坝区利好政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推动农旅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坝区综合功能。瓦屋探索“园区+企业+合作社(大户)+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园区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文旅农”一体化特色彰显,瓦屋乡“边贸小镇·黔东花海”被被评为“贵州十大最美油菜花农事景观”。

(二)园区景区化全面提升,“农业+旅游”融合推进。从经济、生态、旅游方面着手,以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样板达标坝区为目标,万亩油茶基地、白水贡米生产基地、3000亩香菇小镇基地、精品水果基地等建设有序推进。全力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不断完善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相继组织注册“碧江白水贡米”、“聂大姐酸豇豆”等商标,全区农产品市场逐渐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同时,通过推行“春赏花、夏体验、秋采果、冬度假”农旅一体化发展模式,更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

(三)农旅一体化效益凸现,乡村振兴未来可期。以打造城市后花园为目的,云场坪、漾头、瓦屋、六龙山组团式发展,形成了路腊、茶园山、克兰寨等一批精品旅游村寨。百花渡景区通过产业规划,以景区作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寨经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大棚种植等产业,通过产业升级带动百姓增收。范木溪“树蛙部落”精品民宿的成功打造,极大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和水平;积极抢抓省“十县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机遇,板栗园村被评为贵州省“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此外,还通过精心组织川硐板栗园村申报中国美丽乡村,滑石白水贡米申报贵州乡村特色产品,成功举办桐木坪桃李采摘节、云场坪樱花节等乡村旅游主题活动,形成了一大批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前往旅游消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提供了保证。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工作统筹不够,缺乏合力推进机制。目前,全区还缺乏统筹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工作机制,组织领导缺位,战略定位不明晰,缺乏农旅融合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部门联动不足,有的乡镇还未能很好地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根据总体规划找准定位,科学规划发展旅游项目,推进农旅一体化发展氛围不浓。

(二)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园区农业生产景观化、产业发展旅游化开发不足,园区“农旅+”产业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农业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在特色彰显不够,乡村旅游“农(农业)、俗(民俗)、情(风情)、趣(趣味)、真(自然)”等方面特色体验没有充分体现。同时,各乡镇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基本都是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和生态观光园,总体水平不高,缺乏对各自的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文化景观等独特性资源的深入开发,农旅一体化发展后劲不足。休闲农业观光点还处于“盆景”状态,规模尚小、开发水平低、景区特色不明显,不能串点成线。

(三)资金投入有限,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大多数农业园区起初都是从农业的单一角度去进行规划设计,未充分考虑旅游发展需求,以致在园区的功能分区、布局上不合理。由于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保障有限,园区路网、游览步道建设不符合旅游要求,等级低、标识标牌不规范。多数园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路标、厕所等旅游综合服务设施,以及通讯网络、电子商务推广平台等现代化设施不完善,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设施建设跟不上产业发展需要。

(四)主体培育不足,缺乏专业人才保障。农旅融合的主体包括农民、企业以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目前我区农民外出打工的比例逐渐提高,留守劳动力数量有所下降,且留守人口年龄普遍较大,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对地方特色、人文风情不够了解,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水平和服务理念都亟待提高。同时,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素质的乡村旅游企业管理人才和优秀旅游服务人员欠缺,普遍缺乏领军式的、有实力的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阻碍了农旅融合的进程。

(五)融合程度不高,助推脱贫的潜力亟待挖掘。我区农旅一体化发展对推动产业就业增收、集体经济分红增收、农家乐民宿带收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增色、农业增效、生态增优、文化增智方面的潜力,需进一步进行深度的挖掘,从而催生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乡风文明程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蓄后劲。同时,在旅游推介、宣传营销方面不够,还缺乏有效的宣传信息平台。

三、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政府统筹,建立农旅融合保障机制。将农旅一体化发展作为惠民利民的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农旅融合工作推进机制,写好大农业+旅游这篇大文章。一是加强统筹协调。成立农旅一体化发展领导组织,建立完善协同工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抓实农旅产业空间布局、产品开发、业态培育、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加快形成“以旅强农、产业互助、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二是强化联动服务。组建农旅融合发展工作专班,推行联席决策服务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旅融合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设立农旅一体发展项目“绿色通道”,按照“全景式打造、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要求,多领域宽范围协同推进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三是制定发展规划。根据《中共铜仁市碧江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高标准编制《碧江区农旅一体化发展规划》,出台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地方实施意见,落实专项政策措施,为全区农旅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和定位,使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步入科学化、标准化的轨道。

(二)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农旅融合特色亮点。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走乡土化、差异化、规范化农旅融合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明晰好路径。坚持“产业打底、旅游增收”的农旅融合发展思路,依托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促进传统农业提挡升级。二是打造好品牌。着力实施农旅商品品牌提升工程,全面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族文化,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打造一批环境优美、宜业宜游、各具特色的生态农旅观光项目,发挥品牌效应。三是实施好试点。立足地方特色,开展试点先行。着力抓香菇小镇、传统村落、农业公园的农旅融合试点,力求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国。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旅融合配套设施。一是加大农业旅游景区(点)及沿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设立“农旅融合专项基金”,整合美丽乡村、扶贫开发、乡村道路、农田水利等涉农资金项目,推动社会资金、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进村发展农旅产业,推动农旅融合的快速发展。二是规划建设一批符合标准要求的旅游交通道路,使沿线景点连成片、串成线、形成一条“珍珠链”着力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完善游客接待中心、供排水系统、电力系统、食宿条件、园区景点内部路网步道、公厕、交通标识、停车场等内部配套设施建设。

(四)抓好人才培育,壮大农旅融合产业队伍。一是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夯实产业融合基础。引导和组织农村能人、文化精英、种养大户,牵头创建乡村旅游合作社,促进农旅融合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引导农民参与。通过相应的宣传引导以及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其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以及农旅融合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三是向社会聘请专业的社会人士,组建专业农旅一体化发展研究团队,特别是吸纳企业管理、旅游服务、营销推广等专业工作者参与到农旅一体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中。四是拓展人才培养基地,加强职业培训。与铜仁学院、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健康职业学院等本土院校联合,加强农业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农旅园区发展实际需要,有效推进专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以及集群化发展,推进农旅深度融合。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2

水滩村注重使用清洁能源,他们发明了一种秸秆地暖,目前全村45个农户全部使用秸秆地暖。地暖使用的原料是松针、沙棘枝、锯末和枯枝落叶、秸秆、玉米芯、杂草、干牛粪等农业废弃物,原料通过室外的进料口加入,通过地下阴燃、暗火沤料方式对室内地板进行加热,使室内温暖舒适,室温保持在15℃以上,据调查,一个农户采用秸杆地暖平均一年可节煤3吨,节省燃煤经费2000元。老百姓都说:秸秆地暖使水滩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无煤村。

水滩村近年来投资一千多万元,实施了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中型沼气池,安装太阳能,创建清洁、环保、节能新农村。全村道路得到了全面硬化和美化,沟渠得到全面整治,并充分利用村内空闲地,铺石筑径、塑造园艺景观小品,以及配套建设文化娱乐、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形成了协调美观的路、水、园整体景观。通过村庄整治,村民思想发生了改变,保护环境、讲究卫生、文明向上的村风得到了明显提升。

水滩村前几年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很大。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该村发展笨鸡养殖业,投资30万元,新扩建鸡舍500米2,年产鲜蛋150吨;先后投资64万元,种植核桃、金银花药材,实施核桃树套作金银花工程200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再就业。

该村2009年开始发展鱼池垂钓业,2012年建成五龙湾漂流景区,这两项工程与在建的其他景区工程促进了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村民们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和特色旅游农产品加工业,以旅游为依托开办农家乐饭店,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核桃深加工产业为主,建立集观光、农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发展模式。

水滩村连续6年被评为县级平安乡村、社会和谐乡村。村里建起了图书阅览室和综合文体广场,全天向村民开放,为村民业余活动提供良好的场地,也为村民学习科学文化创造了条件。村委会还在农闲季节邀请农业专家来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水滩村村容村貌大为改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村民和谐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3

摘要:本文阐述了建设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根本目的、立足点、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包括构建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工业旅游产品模式、湘江水景旅游产品模式和红色旅游产品模式。文章认为,建立“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最根本目的是实现长株潭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立足长株潭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把社会建设目标内化为企业目标。文章提出,以开发旅游产品模式为切入点建设“两型社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发展农业旅游,这是建设长株潭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特色内容。

关键词:两型社会;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国务院批准设立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促进东中西互动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国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以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为切入点,整合各种旅游要素和创新资源,可以促使长株潭城市群构筑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体制优势,率先形成发展活力,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一、“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

1.设立“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根本目的是实现长株潭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湖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城市群,经济表现为一种“落后的增长”,其主要问题是消耗高、污染大、效益低,高耗能产业和高耗能规模企业所占比重高,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大,规模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1.08。这说明湖南省规模工业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比较低,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任务繁重,不解决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解决这一经济矛盾和问题,要全面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产业,才有可能从源头上解决。

2.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立足长株潭新型城市化的建设。

在20世纪50年代有专家就提出共建“城”、三市合一的设想,80年代初专家按照长株潭经济区的构想进行了初步试验和理论探索。199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2007年正式上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并获得国家批准。经过努力,长株潭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长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3.3%的面积、19.2%的人口,创造占全省37.6%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了21750元,城镇化率达到51%。要促进长株潭三市城市发展,只有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涉及到经济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文明化等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长株潭城市群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给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全省核心增长极的打造,为湖南经济社会建设上新台阶,提供重大发展机遇,这将使社会全面进步出现新的局面。

3.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

湖南省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科学地规划农业的发展,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建设现代化农业,这是进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特色内容。全力发展专业化、园田化、标准化、机械化、定单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工业,使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更加紧密联系,使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专业化的基地农业、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农产品销售网络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使农业产业向工业和服务业延伸,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链条。这可以开发和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湖南“三农问题”的解决。

4.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要把社会建设目标内化为企业目标。

目前长株潭地区传统的化工、冶炼、机械、电力和建材等高消耗、高污染企业多,企业有许多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问题要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把“两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内化为企业的目标,建立起“两型产业”的技术体系。企业要立足于信息化搞新型工业化,加速开发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打造已有63很好基础的新材料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用高技术去改造传统的重型机械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等,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的先进制造业;用工业化去改造传统农业,搞农业工业化,全力发展专业化、园田化、标准化、机械化、定单化、高效化的现代农业和现代食品工业。作为部级的“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科技、投资、人才、教育资源会比以往更多更快地进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项目上,这将促进长株潭产业建设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转型,这个重大转型又能更进一步推动长株潭企业环境的优化,更有利于大量引进和自主创新先进技术。

5.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是实施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必然要求。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我国京广经济带、泛珠三角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的结合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优越,有得天独厚的城市群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在长株潭城市群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有利于优化长株潭城市群在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增长极作用,能够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充分发挥长株潭城市群在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二、“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考

1.构建农业旅游产品模式以开发旅游产品模式为切入点建设“两型社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发展农业旅游。湖南省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要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发展农业旅游,这是在长株潭进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特色内容。

第一,构建农业科技旅游模式。

农业科技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的一个热点。从宏观上讲,与农业科技相关的地物、人群,从微观上讲,以人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科技景观,都包含在内。长株潭通过农业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农业高科技研究推广基地、资源循环利用的示范基地、新型农民的培养基地、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基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农业科技旅游园区的发展。保护开发展示以人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科技景观,主要有水利(运河、农田水利、大型水库水等)、农田梯田、农具(曲辕犁、三角耧、龙骨车等)、现代农业高科技设施景观(大棚农业、动植物克隆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昆虫博物馆、国际节水科技博物馆)等,可以大力开发农业科技旅游,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这种自然考察游、科技园区游、科技场馆游模式可以提高旅游者特别是公民、学生的素质,领略现代农业科技的内容,增强对农业科技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构建乡村旅游基地模式。

农村建设走在前列、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可以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基地模式。从形式上看,这种模式将把农村建设成一个现代观光农村,建成规划整齐的村落,形成体现在若干饭店群、旅行社的门市群、航空群、会展业群、企业群的一个服务场上。这种模式是旅游的高级会所和信息中心,向旅游者提供全过程的联程服务,旅游者可以在不同乡村旅游基地享受一体化服务,除此之外还包括承载企业董事会议、商务谈判、商业投资、商务考察、员工奖励度假和旅游景观房产等旅游活动项目。可以发挥旅游活动集中、旅游服务集中、竞争集中的特点,促使农村经济增长,促使对外贸易交流不断增加,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

第三,构建农业产业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也称产业庄园建设模式。

一方面是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另一方面向游客开放,展示现代农业生产的成果,集生产、研发、销售、交流和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基地。

(1)花卉苗木产业旅游园区。

通过国内外花卉苗种源工程技术、嫁接技术,结合本地花卉苗木资源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名贵花卉苗种生产、销售技术体系。建成花卉苗种高新技术中心,形成国内外花卉苗种产业的技术信息平台,建成具有生态观光、绿色生产、科技示范、休闲旅游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区。

“湘莲之乡,槟榔之都”这一主题是对湘潭体验旅游的开发。洣河湘莲是生长在一条没有任何污染的洣水中的莲子,经过两岸农民精心料理,远比各池塘死水里产的莲子更具特色。洣河莲子粒大、皮薄、肉质洁白、味道甘甜,是一种上等大补的绿色食品。同时洣河湘莲也是湘潭的一种特色旅游资源,春末可静观荷叶出水,夏季万亩荷花香飘两岸,秋天则可摘莲挖藕,其乐无穷。这对很多没有观赏或者采摘过莲子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旅游吸引活动。

(2)生态农业产业旅游园区。

突出长株潭地方农业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优势和区域优势,重点建设优质水稻、商品蔬菜区,发展有机茶、保健茶和茶饮料,开发茶叶高新技术等的深加工,建成具有生态观光、绿色生产、加工物流、科技示范、休闲旅游和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产业区。比较成熟的生态农业产业旅游园区有袁隆平水稻杂交研究园(中心)、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葡萄酒庄园、香料庄园和西瓜庄园等。

袁隆平水稻杂交研究园(中心)有十多项水稻研究、实验成果和技术为世界首创,引来大批国内外专家前来学习、考察,杂交稻作为中国发明专利转让到美国、印度等几十个国家。

(3)食品加工产业旅游园区。

以加工企业为纽带,重点发展猪、鸭、鸡和优质水产品的深加工,向前推动种养殖体系形成,向后推动物流销售体系形成,形成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质量评级中心和技术示范推广区。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园区涌现出一大批名牌产品,派派牛奶、旺旺点心以及茶、果、烟等多项农产品,满足了市场需要。构建农业旅游园区模式为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结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同时又可以发展观光旅游,通过构建现代化大型农业生产基地或加工园区旅游模式建设新城郊。

2.构建工业旅游产品模式长株潭地区传统的化工、冶炼、机械、电力和建材等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居多,如何改造升级,把其建成“两型产业”,有许多关键技术和高技术问题要解决,其中关键是要把“两型社会”

建设的目标内化为企业的目标,建立起“两型产业”的工业旅游体系。

第一,构建工业旅游园区模式。

工业园区已经成为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平台,在园区内有大量的国内外优秀企业。目前,株洲共有工业园区(开发区)

11个,建成面积24.2平方公里,其中部级高新区1个,省级开发区4个。2006年实现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84.8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7.9%,入园企业达442家。又如长沙县坚持以“园区兴工,工业兴县”

的战略方针,长沙县迎来了可口可乐和LG曙光等1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一大批知名企业集团的落户,长沙县成为了中西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2005年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53位,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二强县。

以园区内工厂、企业、公司的经营场所、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工厂风貌,统一规划和管理、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配套设施,便利的交通道路,独特的工业建筑、工人生活场景要素为主要旅游吸引物,通过设计包装为旅游业所用,来满足旅游者求知、求新、求奇等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

第二,创建成长型工业旅游企业模式。

成长型企业一般具有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通过扶优扶强壮大交通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金及深加工、化工、陶瓷、服饰等六大项颇具特色的产业,通过资产重组、大企业办小企业、产品零部件扩散加工等形式和参股控股出资方式,支持一批企业迅速扩张规模,形成产业集群,通过加速培育新型产业,充分发挥工业门类齐全、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培育生物制药、健康食品、电子信息、风电装备等新型产业,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增值,成为成长型工业旅游企业。如株洲电力机车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分化出九方电器、九方模具、九方涂料、南车电机等一批配套企业。又如浏阳烟花产业已有1300多年的生产历史,以其工艺独特、品种多样、装潢美观、花色艳丽、声响清脆、色香齐全和燃放安全而享誉世界。目前全县有花炮厂近千家,从业者达14万多人,产品畅销全国和世界56个国家和地区。一个出口量占国内出口份额的60%、产值达30多亿元、利税占全县一半左右的浏阳烟花产业集群成为了浏阳县域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推进器。成长型工业旅游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可以全方位开发为观光游览项目,在生产过程、厂区厂貌参观的基础上,增加企业名牌产品、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的展示和创建公益性较强的行业科普景点。

第三,改造传统工业旅游模式。

长株潭已有很好的工业基础,要进一步打造,用高技术去改造传统的重型机械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化工业、建材工业等,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的先进制造业,以城郊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究开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力争发展生产占用空间小、污染小、低能耗、市场反应迅速、就业容量大、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发展适应性强等特点的工业门类,赶超发达地区。株洲要重点发展以铁路机械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壮大有色冶金、机械、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构建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中心。湘潭要重点发展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技术产业和钢铁、机电、汽车、建材等工业部门,创造和谐发展环境。长株潭作为老工业基地,有义务也有优势推出工业旅游项目,使之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工业文明的一个窗口。

3.构建湘江水景旅游产品模式湘江纵贯长株潭,系三市的母亲河。

将湘江作为长株潭建设的生态主轴线,把三市有机联系起来,把许多风景名胜区和产业集群串联起来,以此为基础建设湘江风光带、湘江两岸产业带和江中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带。这是三市共享的重要资源。

第一,构建曲线水系景观模式。长株潭湘江岸段长128公里,北起长沙月亮岛大桥,南至株洲空洲岛,是湘江的黄金水域。湘江主要支流浏阳河、捞刀河、沩水、涟水、涓水、渌水、白石港、龙五港、折沙河、梅溪河、圭塘河等大小支流呈树枝状分布,自东、西两岸汇入湘江,支流水域总面积5445.2公顷,约占湿地总面积的23.4%。要着力打造特色,规划水域110.08平方公里,引水入城,形成曲线水系景观。长株潭要一体营造大空间尺度的山水景观,成为长株潭空间特色的首选。

第二,构建景观型旅游产品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水库、水电站、湖泊等景观型旅游产品模式。湖泊、水库、山塘总面积1654.4公顷,约占湿地总面积的7.1%。汇水造湖,依湖布城。建设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北部长沙片的天然湖泊,长沙市区有咸嘉湖、后湖、年嘉湖、月湖、青竹湖、同升湖、跃进湖、东瓜湖、王家湖、基头湖、石塘水库、红星水库、北冲水库、黎明渔场、大泽湖、松雅湖。建设好株洲市区的仙庾水库、五一水库、大京水库。建设好湘潭市区的雨湖、白马湖、岳塘,湘潭县境内有红旗水库等。形成“珍珠落玉盘”的景观形态,这种风景景观在整个旅游产品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探究特有的水轮机、变压器、气势磅礴的铁塔以及雄伟的钢筋混凝土重力坝等建筑,而且还可以回归自然,享受独特的自然风光。

第三,构建滨水文脉景观模式。

长株潭的老城沿江而筑,历史文脉相间其中,滨水文化与地域历史文脉相融合,构建临水生态楼盘,创建滨水型生态宜居城市群,为市民提供亲水近水空间,创建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环境。长株潭城市群的理想结构,应当是三市主城区三足鼎立,辅以卫星城镇,间隔足够绿地、中部空心化,湘江作为景观廊道的生态型大都市区。在三市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城市历史,注重营造文化氛围,新城与老城之间、城市与周围的环境景观之间,要注重协调呼应,充分展现名江、名洲、名山、名城、名人的特色。株洲滨江地带、湘潭易家湾、昭山、长沙岳麓山、橘子洲、三叉矶、月亮岛、铜官以及浏阳河、捞刀河等,可共同开发为山水景致秀美、文化内涵丰富的滨江风光带。

4.构建红色旅游产品模式

第一,构建彰显湖湘文化特色的红色旅游模式。

湖湘文化是湖南红色旅游资源中最具特色的精神品质资源,湖南红色旅游彰显湖湘文化特色,就能提升其独有的旅游魅力。宣传湖湘文化精神,心忧天下,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兼容并蓄,持续开发和保护突出与优秀人物相联系的历史事迹及其所留下的遗址、遗物、特色的纪念地、纪念物等红色旅游。宣传湖湘文化人格魅力,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刘少奇、、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李富春、粟裕、黄克诚等)坚忍不拔,一身浩然正气,谋求国家生存与百姓安宁,勇于承担社会道义的责任,充分发挥了知识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一代代卓有历史贡献的人才。红色旅游与湖湘文化共生共存,相辅相成,良性互动,不可分离。体现湖湘文化的红色旅游极大地吸引了游客参观游览、缅怀先烈的革命精神,达到既放松身心、提升精神境界又享受湖湘特色风情的功效。

第二,构建突出民俗风情特色的红色旅游模式。

湖湘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它在物质形态上反映在建筑文化景观上,反映在潇湘大地的民风、民俗、民食之中。在红色旅游区建好名人故里,湘潭韶山故居、乌石故居;长沙宁乡刘少奇纪念馆、望城雷锋纪念馆、浏阳秋收起义旧址;株洲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纪念地、红军标语楼等,拟从整体设计、空间分隔、照明设计、色彩设计、装饰材料选用等方面充分展现其特色,从而激起游客的情感共鸣。在红色旅游区利用诸如中外美食文化节、厨师节、联谊节、重阳节、中秋节、圣诞节、情人节各种节日,通过文艺表演、礼仪迎宾表演、餐饮技能大赛等民俗风情活动的开展,塑造良好的红色旅游形象。在红色旅游区利用美食、购物旅游资源,结合红色旅游的特点,推出南瓜饼、红薯米、荞麦粑等红军粮系列红色旅游商品,推出臭豆腐、红烧肉、毛家菜、毛家酒等一系列湖南红色旅游饮食。这些产品迎合当今源于自然的健康生态产品要求,丰富了湖南红色旅游的内容。

第三,构建红绿结合旅游模式。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合作组织;社会学研究;现状;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确实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疏散的力量形成合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优势,有效规避小农主义的诸多弊端,同时还能够在支农惠农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场化路线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市场化手段是农村真正面向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农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作用突出。但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的力量并没有较大地体现出来,农业合作组织比较涣散,难以形成合力,组织体系不健全,数量上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但农业合作组织的质量与水平却并不高,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和提升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使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应有的力量。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农村松散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并最终推动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和弊端,这些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1.1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薄弱。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理应发挥自身应有的效力,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比较薄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一方面,在农业合作组织内部,缺乏科学完善的组织制度与管理条例,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像一股松散的游击队伍,农闲时则人员齐整,农忙时则形同虚设。农业合作组织应该是一股集体的力量,并结合当前新农村的建设环境,以及党和政府对新农村的建设支持等进行合理的本地化,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力量涣散,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难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快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智慧农民,更需要专业素养比较强的人来引领农民朋友快速走向致富。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组织内部的整体素养偏低,使得他们难以准确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脉络及发展方向,难以结合市场变化与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不规范、不健全、整体偏薄弱的组织体系下,农业合作组织对于市场环境的把控能力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1.2农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良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应该是独立性的发挥作用,以快速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情况下,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先天缺陷,后天不足”。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与规范,缺乏经验性的习得和借鉴,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良。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盲目跟风的情况,存在着“邯郸学步”的尴尬。在这种现状的影响下,农业合作组织虽然建设速度比较快,建设的规模比较大,建设的数量比较多,但其自身的质量与水平却并不高。农业合作组织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中往往形同虚设,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村委自治委员会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并不够,农业合作组织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难以独立地发挥作用。1.3农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与力量,需要农业合作组织不断扩大覆盖面。在农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的过程中,既需要对经济作物进行规范化的指导,也需要对粮食作物进行科学的梳理与规范。但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和与完善的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将关注的重点停留在经济作物上,盲目跟风号召农民积极种植经济作物。但在经济作物成熟后,因市场因素造成大量滞销时,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农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往往作用的发挥仅仅局限于经济作物或者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等初始阶段,对于经济作物或者粮食作物后期的营销、销售等往往缺乏后力。此外,在农业合作组织中,其核心元素是农民的合作与共享。农民通过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劳动力合成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合作与共赢。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实践中,农民之间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认知并不高,往往仍在农业的发展以及其他方面存在比较深的“小农意识”。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理应发挥关键与核心的力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与农业快速发展的当前情况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既是发展的需求,也是市场的需求。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作用是什么呢?2.1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制度是与家庭承包制相关联的农业经营制度的核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化经营,需要合作与共享。但在当前新农村建(下转30页)设过程中,受小农意识的限制与制约,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仍停留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农村土地仍然是小块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单独依靠农民的力量来实现“化整为零”显然是不现实的,单独依靠农民的意识来实现规模化经营更是不可能的。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快速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2.2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户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农户种植粮食作物,农户种植经济作物,通过市场交易来将粮食转换为钱,这是农村市场化的必然途径。但由于农户在出售粮食作物或者经济作物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比较小,这势必会造成比较大的市场交易成本。以出售经济作物为例,单一农户在自家数十亩的土地上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由于缺乏市场交易信息,使得他们难以直接对接商家,通过中间商环节,则会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售卖费用的降低,严重影响农户的切身利益。可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前,农户因分散化比较强,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交易成本必然会增加。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可以将农户自己种植的各类作物,以集团化的销售为主,从而占据市场的主动性,不断提升农户的切身利益。2.3转变农户弱势地位的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前形势下,在市场交易环节中,农户因力量分散,农户因市场需求信息的获悉渠道单一等,往往处于市场交易的弱势地位,难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在农户与市场、政府的博弈中常常败下阵来。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帮助农民实现提高自身与政府和公司的谈判地位这一愿望。转变农户在市场环节中的弱势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更是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的主要诉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松散的单一农户组织起来,做到信息的共享与沟通,做到互通有无,实现集约化、集成化发展。

3新农村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对策

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合作组织力量的发挥,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进度,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地区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比较多样化,但同时也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上发展比较薄弱,尽管农业专业组织数量庞大,但是发育不健全,特别是受外部环境制约,真正发挥的作用有限,最终导致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覆盖面小,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弱。结合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如下对策。3.1完善内部组织体系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形式比较多样,但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技术协作社等,他们自身内部的组织体系都不完善。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力量,需要不断完善他们组织内部体系的建设。在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农合组织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建完善的领导组织体系及作用发挥机制,使得农业合作组织真正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3.2优化农业合作组织的质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数量非常多,但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与质量并不高。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帮扶作用,充分发挥法律的援助力量。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要设置完善的法人体系,确保其经济活动应与其他企业法人具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作为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撑力量,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功能,多措并举,快速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深入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与质量。3.3提升农业的合作意识。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是基础与关键。当前农民的市场意识并不高,合作意识比较薄弱,为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农民的合作意识,需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使得农民认知到合作社的重要力量和作用,使得广大农民认识到合作的集成化力量。

4总结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将松散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农村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但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组织体系不完善,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等。为推动农业合作组织持续发挥作用,应该加强政府的指导与帮扶,不断提升农民的意识等。

作者:赵建平 单位:丽水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小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J].农民致富之友,2014(20).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5

一、背景简介

东莞水乡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部及东莞市的西北和西南部,自宋代起水乡地区渐有人群定居,直至明清时代,人口增长快,逐步形成今天的规模。水乡范围包括东江北干流和南支流流经的石龙镇、万江镇、中堂镇、望牛墩镇、麻涌镇、石碣镇、高镇、洪梅镇、道镇、沙田镇十个镇和虎门港,分为统筹发展重点区域和统筹发展协调区域两个部分。其中,统筹发展重点区域为中堂镇、望牛墩镇、麻涌镇、洪梅镇、道镇,统筹发展协调区域为石龙镇、万江街道、石碣镇、高镇、沙田镇、虎门港。

望牛墩、麻涌、洪梅、道等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晚清民国时,石龙借助水陆交通成为商贸重地,被誉为“广东四大名镇”之一。改革开放之后,水乡地区充分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未来水乡将打造为广东省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示范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特色区、穗莞合作的重要基地,建设用地总规模应控制在7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控制在60万人以内。

二、优势分析

(一)政府与领导的高度重视

东莞水乡旅游的统筹发展,首先受到省、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2年8月21日,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市长袁宝成向省委办公厅报送了:关于在东莞市水乡地区规划建设幸福导向型产业示范区的请示,得到了和朱小丹同志的高度重视。

(二)区位和交通

统筹水乡位于东莞市西北角,隔珠江与广州相望。城际轨道有穗莞深、佛莞惠经过,望洪站为珠三角轨道交通枢纽站。高速公路有沿江高速、广深高速。 此外,还连通两条快速路:西部干线、北环路,毗邻两个港口:新沙港区、麻涌港区,具有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

(三)自然环境:水网密布、地势平坦

东莞水乡片在珠三角水域面积最大,河网密度居于前列。 现状河网水域面积约63.70 平方公里,占全市水域面积的18%。干流及一级支流总长度约238公里,河网总密度约1.90公里/平方公里。现状建设用地分布相对零散,集中连片的绿地、农田较多(约30平方公里)。

(四)文化底蕴厚重,全民参与性高

水乡片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民俗节庆活动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全民参与性高。其中,中堂镇有属于部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望牛墩镇的乞巧节等。道镇还有“中国曲艺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游泳之乡” “美食之乡”的传统文化美誉。

(五)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旅游休闲资源类型多样,滨水空间开发潜力大,在东莞高水平崛起背景下,水乡片成为培育优质增量、助推高水平崛起的优先考虑区域。

三、劣势

(一)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

水乡地区目前旅游业发展尚属起步阶段,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还缺乏在省内乃至国内的知名旅游品牌,故在全省和全国的旅游地位和知名度有待于加强宣传与打造。

(二)旅游资源相对分散

水乡地区旅游资源点多面广,旅游资源的集聚度不高。比如,节庆活动是水乡地区旅游资源中具有震撼力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赛龙舟、花灯、醒狮舞和粤曲等。但这些资源的分布相对分散,难以形成规模聚集效应。

(三)主题定位与旅游宣传不突出

目前,水乡地区发展旅游还没有一个形象的主题与定位,导致水乡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不明,旅游业基本上停留在自发的起步阶段,在对外旅游宣传方面收效甚微。

四、潜力旅游资源的开发

东莞统筹水乡地区的节庆文化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博物馆旅游等都是极具价值的潜力旅游资源。今后应该重点打造节庆文化旅游,着力培养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和博物馆旅游。其旅游资源、开发思路以及支撑项目分述如下:

(一)重点打造节庆文化旅游

(1)资源概况。目前,水乡各镇街节庆活动品牌众多,在区域范围内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主要有龙舟竞赛、美食节、七夕风情文化节等节庆活动,也是提升水乡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和极具潜力的旅游资源,努力打造“岭南水乡节庆文化旅游”,使水乡成为东莞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张“香名片”。

(2)开发思路。东莞水乡节事活动在围绕节庆活动主题的前提下,既要保持其特色的传统项目,又要紧跟时代潮流,追随人们意识观念转变轨迹的热点项目。节事旅游活动的主题选择应该充分彰显地方文化内涵,策划2-3以“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节事精品,探索“政府办节、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多种模式,逐步形成“以节事养节事”的良性循环,构建多元化促销模式,全面提升东莞水乡节事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

(3)支撑项目。三大支撑项目:道美食文化节、水乡龙舟竞赛、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

1)道美食文化节。道镇拥有中国特色食品名镇、广东省食品产业集群示范区、广东省食品专业镇等国家、省级荣誉称号,该镇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道)美食文化节,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60多万人次。2)水乡龙舟竞赛。东莞水乡龙舟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早在100多年前,水乡各村民自愿捐款建造龙舟,并开展竞渡和趁景活动。在每年农历五月“龙舟月”期间,水乡各村的村民经常利用中午、傍晚时间齐齐扒龙舟,并把它作为健身、娱乐和交友、商谈的有效途径。3)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原名望牛墩七月七民俗风情节)。该活动从04年起每一至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过四届,其主要风俗和表现形式是“七夕贡案”的制作和展演,并设有情景开幕式、七夕文化书画展、水乡农家具展览、巧姐赛艺、情缘速配晚会、浪漫鹊桥相会、乞巧女儿星评选、七夕风情美食工艺品一条街、七夕文化研讨会、闭幕式晚会等10多项体现七夕文化、水乡民俗风情的精彩活动。

(二)着力培养生态农业观光旅游

(1)资源概况。东莞水乡地区的生态农业,正从传统的香蕉、蔬菜为主导的产业逐步向以优质蔬菜、设施花卉、精品水果、特色水产、种子种苗等为支柱的高效新兴产业发展。目前,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础比较好的有:麻涌香飘四季农业园、中堂现代农业生态园、道济丰农业产业园、望牛墩农业产业园、沙田农业生态园等。

(2)开发思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积极培育和发展观光旅游。利用农业自然生态和农村人文资源,依托特色农业基地、农业园区,加快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延伸农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互补和融合,使农业由单一的产品供给功能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

(3)支撑项目。重点建设五大农业产业园、十大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基地:

五大农业产业园为:

1)麻涌香飘四季农业园。位于麻涌镇漳澎村、东太村,座落在麻涌镇漳澎运河西南角,规划总面积为5600亩,建议以花卉、香蕉、特色水果为主导产业,划分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农业观光休闲区等三大功能区。2)中堂现代农业生态园。位于中堂镇西南部,地处下芦村、马沥村和四乡村,规划总面积3100亩,以花卉苗木作为特色产业,建议规划研发示范中心、花卉区、苗木区、盆景区等4个主要功能区。3)道济丰农业产业园。位于道镇北部的小河村、广深高速公路旁,横跨小河、大涡和沥江围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616亩,该园以花卉苗木种植及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集花卉苗木种植、花卉交易、休闲观光、现代农业科普教育、农业科研生产以及水产养殖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4)望牛墩农业产业园。位于洲涡、洲湾、横沥村,规划面积2000亩,以奥运蔬菜、特色花卉、精品水果为主要特色,建设成为集农业生产、科普教育、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5)沙田农业生态园。位于福禄沙、民田、大泥、穗丰年村,规划面积4200亩,以黄唇鱼保护养殖以及名优花卉、优质蔬菜种植为主要特色,建成高档次、高标准的优质水产、花卉、蔬菜生产基地,兼具观光、科普、旅游、休闲、美食等功能。

十大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基地是:

麻涌镇香蕉生产观光基地、麻涌镇精品水果生产休闲基地、中堂镇特色种养休闲基地、望牛墩镇奥运蔬菜和番石榴生产休闲基地、道镇黑皮冬瓜生产休闲基地、洪梅镇香蕉生产与水产养殖观光基地、高镇花卉苗木生产休闲基地、石碣镇蔬菜与观赏鱼生产休闲基地、沙田镇特色水产养殖休闲基地、万江街道名优花卉生产研发与观光休闲基地。

(三)加大博物馆旅游的主题宣传

(1)资源概况。东莞水乡地区文化底蕴厚重,博物馆数量多,类型全,主要有文化博物馆、水乡博物馆、产业博物馆、农业博物馆、举重博物馆等类型。在目前统计的11家博物馆中,石龙镇有五家,占总数将近一半,本身已经具体了规模集聚效应。因此,水乡地区的博物馆旅游重点打造和培育“石龙镇”。

(2)开发思路。首先加大经费投入和服务保障,博物馆的扩建改造与宣传,配合石龙镇文化旅游的同时,加大博物馆旅游的主题宣传,完善石龙博物馆旅游专线,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博物馆讲解和导游人员,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博物馆旅游名镇――石龙。以博物馆展览和体验形式为主,重点选择区域优势比较明显的饮食、家具、陶瓷等领域,加强资源的整合与提升,争取跻身4A或5A级景区(点)行列。

(3)支撑项目。以石龙镇的石龙博物馆、石龙信息产业展示馆、石龙举重博物馆、石龙家具博物馆、石龙奇石馆五大博物馆为重点依托项目。东莞水乡地区的工业,特别是饮食、家具和陶瓷等生活消费品领域的轻工业发达,可以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目前,有一定开发基础的主要有万江的东莞市饮食风俗博物馆、高的唯美陶瓷博物馆、道的诺华中式家具博物馆等。

1)东莞饮食风俗博物馆。该馆于2006年1月1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参观,是广东省首家以饮食风俗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以收藏和展示具有东莞饮食风俗特色的文物,借以研究东莞饮食发展趋势、倡导饮食行业行为规范、引领东莞饮食健康发展。展览从东莞饮食风俗的起源开始,以景观展示东莞地形地貌、农耕情景、旧时厨房;以模型展示东莞美食;以图片展示饮食风俗、时节饮食、婚嫁寿诞的饮食和饮茶风俗等,翔实地讲述了东莞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清晰地告诉广大参观者东莞是珠三角饮食文化的最早发祥地之一。2)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唯美陶瓷博物馆)。唯美陶瓷博物馆是收藏、展示、研究中国建筑陶瓷艺术的产业配套类专题博物馆,由广东省唯美陶瓷有限公司投资建立,面积2万余平方米。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分为中国建筑陶瓷史、陈复澄唯美艺术馆、现代陶艺坊和唯美陶瓷馆等四个主要部分。该馆与企业相互融合,博物馆宣教部、研究部与企业营销部、研发部融为一体,是企业进行营销推广与交易的重要场所。3)诺华―中国家具博物馆。是由广东省家具协会和诺华家具有限公司主办,位于东莞市道镇东莞诺华家具工业园内。该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集中展示了中国家具历史文化发展史。博物馆按照年代,主要分为 “商周秦汉”、“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现代时期”、“当代设计师家具作品”、“未来与概念家具体验”等10个不同展区,以家庭生活场景展示方式串联起来,让人直观感受中国家具历史演变,也唤起了社会对中国悠久家具文化再次关注。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6

 

一、休闲农业发展瓶颈

 

为了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相融合,国内各地各级政府都将休闲农业作为重点发展,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国民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对优质自然环境的偏好促使休闲农业的需求市场快速壮大。在此背景下休闲农业日渐兴盛,成为农业与生产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业结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天津地区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近几年不断扩大。据“十三五”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

 

1)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10万人,直接收入5亿元,综合收入15.7亿元,直接从业人员3.18万人,带动就业人口17.5万人。

 

2)2012年,全市旅游特色村点达到2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2358家,其中星级示范户1428家,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000万人次,从业人员4万人,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0万人,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

 

3)2013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213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7.6亿元,实现农副产品销售及旅游综合收入26.3亿元,比2012年增长31.5%以上。开发特色农业节庆活动10余项,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近1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500万元。

 

4)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达到2510家,其中星级示范户1428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28万人,带动农民就业人数26.1万人,接待游客1473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10.5亿元,实现农副产品销售及旅游综合收入39.6亿。

 

自2011年来,年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增长速度达到30%左右,如图1和图2所示。国内休闲农业发展起步较早的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和重庆等城市成绩更是斐然。然而全国各地的休闲农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产品同质、休闲项目雷同、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导致客源分流、竞争力降低、难以实现持续发展。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带领我国休闲农业走出发展瓶颈?

 

在休闲农业产品体系设计中体现设计者的人文关怀,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本文选择天津作为研究范围,结合天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实际,设计了休闲农业产品体系。以期为休闲农业的长效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二、休闲农业产品体系设计

 

目前天津地区休闲农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有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如武清区君利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如东丽区华明新市镇;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如滨海新区大港沙井子三村的四季田园;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农家乐型产业模式,如蓟县郭家沟;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如蓟县桃花村。本文设计的产品体系适用于以上五种模式。

 

(一)绿色餐饮产品设计

 

以地方性特色餐饮为主要内容,间杂垂钓、、品茗等活动内容的点状或带状式服务接待型休闲农业产品。这类产品是休闲农业中较为低端却最为主要的一类产品。人们选择农家饭的原因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在城里工作累了,可以到农村休闲娱乐,进入大自然,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与工作压力;农家饭食材新鲜、污染少、味道好、口味香、价格公道;感受农村的乡风民俗,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朋友间可以找一个共同目的去乡村休闲,加深朋友、同事间感情。

 

在分析农家饭受追捧的原因的基础上,依托天津地区农产品发展特色乡村料理系列:风味小吃系列、药膳养生系列、野味品鲜系列、新奇特佳肴系列。

 

在就餐环境上解决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同质现象,将餐饮、赏景、怡情结合一体;在就餐过程中加强席间服务工作,通过讲解服务将历史、文化、养生等话题融入其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菜品层次。

 

(二)度假住宿产品设计

 

休闲农业开发项目的建设应强调植被覆盖率,不要一味追求“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建筑,造景材料就地取材、多采用原生态木石。因此我们的民宿建筑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不以高级奢华的设施取胜,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与田园生活,主要包括农家民宿和休闲农庄两种类型。农家民宿以原有的私宅改建即可,指利用自有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建筑材料以石头、青砖、木头为主,以家庭业方式经营,提供游客乡野生活的住宿处所。天津农家民宿可以细化为农家院、渔家院、旅游特色村这三种发展形式,一般都是依托旅游观光景点、历史文化村镇而产生的,数量众多,但分布较为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蓟县的郭家沟农家乐。随着天津农业主题公园、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休闲农庄在住宿环节基于原来的功能产品在服务质量、设施水平和舒适程度等方面进行提升,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景观、优良的生态系统及相对完善的服务设施体系与商务度假、企业或私人庄园相结合,构建具有乡村风情、乡土气息、地方文化氛围的乡村度假地。休闲农庄以西青杨柳青庄园和水高庄为典型代表。

 

(三)休闲娱游产品设计

 

1)农业节庆会展产品设计。天津适宜发展节庆农业的资源众多,按种类可分为农产品资源类和民俗文化资源类。根据《“十三五”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初步规划天津特色农产品型节庆农业活动有萝卜文化旅游节、冬枣文化旅游节、葡萄文化旅游节、湿地河蟹垂钓节、炫彩花卉旅游节、西瓜文化体验节;初步规划天津传统民俗文化型节庆农业活动如下葛沽宝辇会、世界精武武术文化交流大会、中国?天津渔阳金秋旅游节、天津蓟州梨园情旅游文化节、滨海新区开海旅游节、宝坻水稻文化休闲体验节。农事体验节作为节庆会展产品的一种新类型,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共享农业功能拓展带来的丰硕成果,让市民享受自然生态与农事活动带来的精神愉悦,让农民享受节庆农业带来的物质提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5年9月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牵头主办第一届天津农事体验节,结合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宁河县的特色资源,遵循“自然、和谐、参与、共享”的策划思路 ,融入文创创意,深入挖掘天津地区特色农耕文化内涵和地域生产生活特色,以生产习惯、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为切入点,兼顾农民劳作之余的传统竞技活动,突出特色产品展示和亲子主题,设计系列特色精品农产品营销和生态体验“游园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参与农事体验节,全面提升了天津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

 

2)康体养生产品设计。依托天津地区的特色村落、各类农特产品种植基地、森林公园以及郊野公园等独特资源,发展形式多样的康体养生产品。以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开发诸如食疗、药物保健、生态养生、天然氧吧等为内容的乡村康体产品。这类产品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往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另一方面对服务要求比较高,有专门的经营机构进行开发与服务,消费水平要比乡村社区产品高,配套服务设施也更为齐全。在保持当地的自然资源特色前提下,以当地农民传统劳作方式为样本,开展以乡村风情为背景的运动性产品,适当结合现代休闲运动需求,开展休闲垂钓、户外骑行、自驾车体验、野营、运河景观游览、野外探险、水上运动、拓展训练等。

 

(四)亲子教育产品设计

 

1)科普、德育产品设计。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大力推动科技农业发展,运用现代繁育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气候调控技术、标准化技术等前沿技术,发展高科技农业,反季节果菜观光采摘、立体种植、无土栽培、无公害植保等以农事科普、德行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科教农园、科技农业展览厅、立体农业展示区、组织培养中心观览区、农业教育中心等特色项目。

 

2)亲子、创意产品设计。根据园区自身条件,开发亲子活动项目。例如:碧海金沙离家里太远,一个小小的沙池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对沙滩的向往;废弃滑板、轮胎都是制作秋千的好材料,不仅环保,也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可塑性;只要有高低落差就可以开发的拓展游戏;一座户外厨房,可以将整个园区的孩子聚集过来,树枝、落叶都会成为他们的“盘中餐”,有人扮厨师、有人扮客人,孩子们总能从中找到乐趣;户外剧院是亲子相处、互动的最佳选择;一座外形酷炫的树屋或者堡垒,可可以融多种单一游戏功能于一体;在背阴处设置一些造型独特的吊床,孩子们玩累了也可以就近休息,也便于看护人或者儿童消遣、阅读、午睡。

 

同时引入将农产品变成艺术品的理念,加强农业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开发与当地民俗融合的瓜果雕刻、瓜果造型、泥塑体验等产品,培养儿童的创意思维,丰富可参与项目的种类。

 

(五)休闲农业礼物产品设计

 

到休闲农业园中的游客,在归家时希望购买一些产品作为礼物馈赠亲友。礼物型农产品包括园区自产的农副产品以及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

 

延长产业链,对特色地域农产品进行品牌化、精品化包装和加工,如大港冬枣、沙窝萝卜、黄庄水稻、七里海河蟹,武清、西青的特色小吃等产品。对民俗文化产品进行包装,并不断进行创新,融入现代文化和技术,增加附加值,打造精品购物。形成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民间艺术工艺品,推出具有特色纪念型产品如杨柳青年画、风筝等。

 

三、结语

 

休闲农业产品体系的设计,不应该片面强调自身资源条件,而应将需求市场做为设计出发点。结合不同受众的需求层次,综合发挥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功能,力求展示自身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类型多样,风格独特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的休闲农业产品体系,以解决当前休闲农业产品供需不对称的问题。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农业旅游;广州;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旅游业不但是一项经济事业,也是一项社会事业,利用农村资源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手段。为此,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要求各地加强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农业旅游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旅游的快速、持续发展为各方人士所关注。而在我国,特大城市边缘地区的农业旅游最为发达。本文以华南大都市——广州为例,研究农业发展的特点、动力、原则和对策措施。

2.农业旅游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2.1农业旅游的特点

(1)休闲性:农业旅游景点以乡村风情为背景,集观赏、娱乐、科普教育、餐饮、住宿、参与性活动于一体,动静结合、老少皆宜,因而有着很强的休闲性。其消费群体也主要以本地市民为主,市场辐射范围不大,但总体市场规模却很大,非常适合市民的近程、短期出游。

(2)季节性: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因此,农业旅游也有较明显的季节性,淡季、旺季的区分较为显著。

(3)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农村民俗风情、地域文化常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农业旅游的吸引物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农业旅游产品类型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地域差异。

(4)依托性:农业旅游景点主要依托城市和旅游景区。农业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城市的近郊、远郊地区以及大型旅游景区附近。这是因为一方面本地城市市民是农业旅游景点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因为在大型旅游景区附近发展农业旅游景点,可以充分利用前者所带来的“溢出”影响。

2.2农业旅游的动力

近年来农业旅游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根本动力在于:一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旅游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急需要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而广大农村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农业旅游开发成本较低,“门槛”较低,回报率较高,从而促使农民、农业企业以及旅游投资商纷纷投资开发农业旅游。二是近年来农村环境正在迅速改善,交通日渐便利,从而为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农业旅游特色鲜明。在全球化冲击之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已经越来越淡,而相对来说,农村的文化特色保护得越好,农业旅游对城市人来说就越有吸引力。

3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3.1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投资规模的扩大,广州旅游业快速成长起来,旅游产品类型日益丰富多样。农业旅游是广州1990年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旅游产品,但其时规模尚小,进入新世纪后,农业旅游景点数量迅速增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农业旅游已成为广州份量越来越重的一个旅游产品。最早的广州农业旅游景点可能是1990年中期兴起的化龙农业大观园。此后,番禺的横沥度假农庄、亲亲农庄等相继开业。2000年后,广州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水果世界、宝桑园、金颖园等集农业科研基地与旅游景点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旅游景点也纷纷出现,一改前一阶段农业旅游小打小闹发展的局面。

3.2市场特点

广州农业旅游景点的市场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中小学生春游、秋游、科普教育市场。广州是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中小学生数量上百万,一般来说,每到春、秋季节,各个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到周边的乡村进行观光游览、学习农业知识,进行科学教育。因此,这一旅游市场规模巨大,且非常稳定,是农业旅游景点很重要的客源市场;二是节假日、周末的家庭出游。近年来广州市民热衷于在节假日、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玩,既可以在清新的大自然中放松自我、品尝到新鲜的蔬果,还可以参与农作,体验农村生活,教育子女,联络家庭感情,而且花费不多,出行方便。

广州农业旅游市场存在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市场规模增长较快。近年来农业旅游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而且潜力巨大;二是散客所占比例较大。团队客主要是中小学组织学生进行春、秋游,而由旅行社组织的其他团队客较少;三是农业旅游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广州农业旅游的旺季是每年的4~10月份。因为这一时间段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新鲜蔬菜、瓜果较多;四是家庭游客较多。许多家庭到周边的农业旅游景点游览、玩乐时,一般都是全家出动;五是自驾车游客增长较快。近年来由于私人小汽车增多,农业旅游景点接待的自驾车游客越来越多,六是农业旅游景点的游客主要为广州本地市民,来自市外的游客所占比例不大。

33发展意义

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第一,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随着广州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和市民机动化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走出城市、走向农村,体验农村生活、学习农村知识,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休闲旅游、科普教育需求。第二,促进了一些大型农业科研基地从单一的生产科研功能向生产科研与综合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转型,使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品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了经济收益。第三,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第四,提高了农民的收入。许多农业旅游景点的生产服务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一些农业旅游景点的成功发展,还有着明显的“示范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如从化大丘农业庄园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兴起了多个以火龙果为主要水果种植品种的农业庄园。第五,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目前,广州的旅游产品以商务、会议、展览、美食等城市旅游为主,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明显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因此,农业旅游的迅速崛起,有助于丰富、完善广州的旅游产品结构,使得广州的旅游吸引物更为多样化。第六,广州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为农业旅游的发展,一是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以及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和支持,达到繁荣农村、“旅游扶贫”的目的,二是有利于改善农村社区环境、道路设施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相对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三是保护农村中的古老文物、建筑、风俗、传统工艺文化等,并促进农村文化的提升和新农村文化的建立。

3.4问题与挑战

(1)农业旅游景点大多缺乏特色。广州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品牌形象的农业景点不多,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农业旅游景点缺乏特色,多数景点是对农业资源的简单利用,如采摘、品尝、餐饮等,而缺乏对农业活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缺乏品牌塑造意识,缺乏较高的项目组织、设计、创新能力。这样就使得农业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从而也就缺乏持续的吸引力。

(2)农业旅游景点的旅游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广州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农民或农村集体自发开发的农庄、农业果园等旅游景点,如瀛洲生态公园;二是由科研基地、农业基地发展而来的旅游景点,如广州水果世界、金颖园、从玉菜业有限公司等;三是旅游投资商投资开发的农业旅游景点,如百万葵园、祈福农庄等。前一、二类,旅游人才都很缺乏,即便是象金颖园这样的大型农业科研基地,虽然有着非常好的农业旅游资源,在农业生产、科研方面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但是旅游专业人才却十分缺乏,因而使得景点的项目设置、市场促销、景点管理都没有充分发掘潜力,旅游接待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导游解说人员达不到专业要求。从而导致宝贵的旅游资源被浪费,旅游经济效益也不是很好。

(3)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不是很合理。主要是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较为零散,既不方便旅行社组织旅游线路,也不方便游客出游,还不利于形成集聚效益。而在我国农业旅游最发达的成都市,最为知名的几个农业旅游景点都具有较大规模,如“郫县友爱乡农科村”。

(4)对农业旅游管理较为滞后。农业旅游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存在着点多、规模小、经营不稳定等情况,而相关的管理没有跟上。但是,农业旅游的管理却不容再忽视下去。因为,它一方面关系到农业旅游产品的长远发展,只有形成规范的管理,这一行业才能够真正吸引有资金、技术、市场实力的商家进入其中,也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促进优胜劣汰,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也关系到广大游客的身心安全。农业旅游涉及到品尝、采摘、耕作、住宿、娱乐等活动,都有可能影响游客的身心安全。在过去,由于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规模不大,这些问题尚不突出,现在随着农业旅游接待的规模日渐扩大,一些游客与农业旅游企业、从业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就会应用而生,一些安全事故也会出现,而用一般的法规政策无法对它们进行规范,因此,急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也急需要有关部门承担起管理职责。

4广州农业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则

4.1原则

(1)特色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注意突出特色,特色即吸引力,特色即竞争力。因此,农业旅游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特色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企业。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发展不同特色的农业旅游景点,是发展农业旅游的关键。而名胜古迹和名优特产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无形资产,与之结合,可提高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和社会知名度。

(2)文化原则。旅游与文化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具有较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才会有持续吸引力。农业旅游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才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提升知名度,而且做到经久不衰。农村地区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地区。因此,应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如风俗传统、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提升农业旅游的品位。(3)环境原则。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农业旅游,顾名思义离不开农业。但仅有农业而无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也就无法成为农业旅游。因此环境是首要的条件。在发展农业旅游时,应以不得妨碍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为前提;同时,旅游景点的项目设计、解说服务、配套设施等都应体现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使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获得环境保护的教育。

(4)市场原则。农业旅游的发展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满足市场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另一方面,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应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例如,可以借重要的旅游景点,统一品牌,促进农产品外销。各个农业景点还应注意瞄准特定的细分市场,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品设计,形成竞争优势。

(5)乡村性原则。农业旅游是一种乡村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活动,就要明显区别于城市旅游活动,因此,发展农业旅游一定要注意突出乡村的特点,也就是自然、生态、农业活动应是项目设计的主题,要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保持乡村的特色,在建筑的体量、用材、造型、采用的服务设施、绿化、道路等等方面都应有乡村风格。

(6)体验性、参与性原则。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一定要注意突出游玩过程中的体验性、参与性。现代人的消费,特别人是旅游,有着强烈的体验意识、参与意识。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企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而是更期望自己能自始至终参与其中。农业旅游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就可以创造条件让游客得到各种体验,得到稳定的、明确的、独特的并有价值的体验。而景点的吸引力、品牌形象在游客独特的体验过程中,将深刻地印在消费者的脑海里。农业旅游景点有着很好的条件为游客提供体验服务,如菜场让游客自己采摘蔬菜,在果园可以让游客自己采摘水果,在茶园可以让游客摘茶叶、做茶叶、学习茶艺,在奶牛场可以让游客挤牛奶,等等。农业旅游景点让游客参与到农事活动当中,不但可以提高游客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更佳的经济效益。

4.2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规制度

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管理,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制定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发展观光农业规划书”等政策规章规范,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四川省成都市也曾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等地方标准,效果都非常不错。广州也应该制定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对农业旅游景点提供旅游服务,提出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强制性要求,是指景点在某一方面,如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一定要达到的标准;指引性方向,是建议农业旅游景点发展的方向。强制性要求和指引性方向的重点是建筑、道路、绿化、餐饮设施、娱乐设施、住宿设施、环境保护、食品卫生、安全保险、争议投诉处理等方面。其次是可以建立起“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制度。先期确定几个“示范性农业旅游景点”,对它们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促销扶持,以它们的良好发展、示范影响,带动其它农业旅游景点的规范化和快速发展,也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和市场吸引力的增强。再次是探索建立起农业旅游协会、农业旅游基金会等民间社团组织,促进农业旅游景点的互利合作。

(2)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项目结构

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精心设计各种旅游项目,不断注重项目的创新,注重项目的特色和品味,例如可以请旅游专家、农业专家策划设计一些特色项目;二是充分发掘地方文化,将地方民俗、戏曲等作为农业旅游景点的吸引物融入到景区发展当中;三是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适量开发一些游乐项目,但不能喧宾夺主;四是项目的发展要注意细节、要有一定的深度;五是重点发展一些体验性、参与性强的项目。

(3)优化农业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

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布局于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的地方。另一方面,引导农业旅游景点集中分布,或者依托重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形成几个农业旅游景点较多、占地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片区。如促进白云山、帽峰山地区的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这两个大型景区之间相隔不远,周边地区主要是农田、果园、菜园等,目前,这一地区已有不少的农业旅游景点。近期,广州应进一步推动这一地区农业旅游景点的发展,引导农业旅游景点在这一地区的适度集中。

(4)搞好农业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业旅游市场促销

农业旅游景点大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因而,自身开展较大规模的农业旅游市场促销较为困难,在市场促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可以通过采取举办农业旅游景点展销会,在有关媒体上农业旅游景点信息等方法促销广州的农业旅游景点、补贴企业或无偿帮助企业在道路上设立旅游景点标志牌等。还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互联网加强对城市农业旅游景区景点的介绍,在广州旅游网上设立农业旅游专题,介绍全市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详细情况,并注意及时更新资料、增添新的农业旅游景点资料,以反映农业旅游景点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以及各农业旅游景点的联系方式、交通方式等;精心组织制作编写、绘制广州农业旅游指南、导游词、农业旅游景点分布及交通图等书籍、地图,并在市内各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问讯中心和有关的旅游展销会等场所免费向游客和旅游从业者发放。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合作。旅行社在收客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因此,各农业旅游景点应利用好这一渠道,通过双方收益的合理分成,提高旅行社开发农业线路、开拓农业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5)鼓励乡(镇)村积极开发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不是一个高利润的产业,因此,很难吸引到大规模的社会资本,很少有大型工商企业会投资开发农业旅游。因此,农业旅游景点的规模一般较小、实力较弱。农业旅游的发展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农业企业的投入和农民的投入。而农业企业和农民的组织、协调能力、影响力、可利用的资源都是很有限的。因此,这就需要乡(镇)村政府(村民自治组织)组织农业企业、农民开发农业旅游。可以在五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引导、帮助农业企业、农民树立起旅游发展意识、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二是配合有关方面,加强本地区的旅游官传促销:三县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改善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四是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经营结构,形成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较大规模的集聚,如“荔枝村”、“杨梅村”、“香蕉村”等,使之对游客有较大的吸引力;五是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农业旅游市场,促进有序竞争。

5结论

节水农业发展前景篇8

1引言

当前社会,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工作生活。虽然城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便利,可是城市生活的快速节奏使得人们像机器般运转,人们在工作之余更加渴望能够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放松心情。乡村中的花香鸟语、湛蓝的天空、原生态的新鲜果蔬以及清新的略带泥土气息的空气深深地吸引着人们,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休闲时间到乡村去品味自然。观光农业可以同时满足人们的这种物质与精神追求,为人们到乡村进行休闲体验提供了平台。观光农业园依托于城市,是以观光农业活动为特色主体,集合了度假、观赏、教育、科研、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园区[1],为城市中的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品味农乐生活的好去处。

2观光农业的内涵

观光农业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深圳市为了招商引资而举办了首届“荔枝节”,并开办观光采摘园,取得了比较好的收益。随后国内各地纷纷效仿,观光农业旅游声名鹊起,从而掀起了一股观光农业园建设的浪潮,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地纷纷开展起多种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休闲活动,如北京小汤山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等,一时间观光农业成为人们节假休闲度假旅游的首选。对于观光农业一词,在学术领域是一个热点词汇,学者们也是纵说纷纭。王仰麟(1998)认为观光农业是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娱乐、劳动、购物的农业类型[2]。王云才(2003)提出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3]产业模式。郭焕成认为(2007)观光农业景观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充分利用了农田景观、农耕文化、农业自然环境和乡村人文资源等要素,是人们欣赏绿色、体验自然的景观场所;发展观光农业有利于改善乡村景观面貌,促使农业景观增值,并激起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4],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王浩(2003)提出观光农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是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消遣性农事活动;他认为狭义的观光农业以农业资源为基础,通过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合理规划布局,达到美化景观、美化环境,提高观光游览,调剂性劳动、学习及享用新鲜食品的一种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通过广泛地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扩大在农村的旅游功能,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要,为游人提供具有农村特色的吃、住、行、玩、购等方面的服务和供应,满足人们对自然景观和乡土气息的向往[5]。可以看出各个领域学者专家的研究都表明了观光农业这一新型业态,涵盖了农业与旅游业的特性,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可以满足当前人们向往自然美景、体验乡情野趣、放松休闲的身心需要。因此,观光农业与旅游业一样,也要求可以欣赏到自然美景,并在自然景观中游玩娱乐。所以经营观光农业要求比生产农业更加重视自然景观环境的营造与保护。

3观光农业园景观分析

观光农业园景观是指在以观光农业为经营主体的园区或农村区域内,由各种环境要素所构成的形式信息的总和;既可成为人们审美的对象,为游人提供游赏环境,又是一个兼具生产、观光、休闲、科普等多功能的有机系统[6]。

3.1观光农业园景观类型

各地观光农业园由于所处地域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各自的独特特征,使观光农业园的景观类型呈现多样化,但归结起来主要为:田园景观、林地景观、农牧景观、渔业水产景观、副业观光景观等[7]几种类型。

3.1.1田园观光景观

观光农业园景观以农业景观为特色,因而以农业为依托而形成的田园景观成了观光农业园景观的主要类型。自古以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乡村田园景观就深深吸引着人们。田园景观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公园景观,其景观基底是传统的农田、菜园、花圃等,种植主体则为农作物及园艺植物;通过运用自然生态的培植手法,并适当引入高科技手段及新特优农产果蔬花卉,依托观光农业园区向人们展示田园景观之美。并向人们提供农事活动,如采摘、劳作及农作观摩展览等活动供游人参与、体验、学习。

3.1.2林地观光景观

通过以人工林场、天然山林、特色果园作为开发观光农业的主体而呈现的观光林地景观,是观光农业园景观的又一重要类型。通过果木、山林所构成的景观环境可以为游人提供诸如山林观光、果实采摘、野外宿营、森林吸氧等有益于身心的旅游活动空间。林地景观由于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根据时令更替而呈现出动态的景观效果。例如山野林地景观,春季山花烂漫、蝶舞蜂绕,夏季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秋季硕果累累、层林尽染,冬季风吹枝梢、清幽肃寂等等,无不令人神往。

3.1.3牧业观光景观

广袤的草原和草地景观,不禁让人浮想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情形,能让都市人平日紧张的心情得到尽情放松。此外,动物是牧业景观的构成主体之一,可以有效促成观光牧业景观的形成,比如奶场观光、草原放牧等。因而在保证牧业生产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动物将会为观光农业园游憩活动增添许多情趣。例如允许游人参与动物喂养、亲近动物,还可触发出游人畅游自然、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的情感。

3.1.4渔业水产景观

水景使人产生亲近感,亲水景观在景观营造中必不可少,因此在观光农业景观中渔业水产景观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景观。利用滩涂、湖池、水库等水体为主要物理形态,充分加以利用,加强水体的造景功能,结合开展观光、参与功能的旅游项目,如参观捕鱼、湖面泛舟、岸边垂钓、采菱摘莲等活动,让游人观景、参与活动的同时学习到各种渔业水产养殖知识,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3.1.5副业观光景观

在观光农业园中一些与农业相关的农副业如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及其加工制作过程也是特有的一道景观,例如用竹子、麦秸、高粱秆、玉米叶等所编制出和各种工艺美术品及农用生活用具,组成了观光农业园的另一类靓丽景观。游人可以参与学习制作,或者亲眼见识民间艺人精湛技艺。#p#分页标题#e#

3.2观光农业园景观要素

除却特殊的立地条件外,多样性的观光农业园景观类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多个景观构成要素。从构成要素看,主要为自然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生产景观要素、历史人文景观要素[8]等。

3.2.1自然景观要素

大自然环境中的山山水水、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动植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观光农业园的景观基底,并对景观面貌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我国960万km2的国土,山水地形地貌丰富多样,从而造就了多样性的自然景观环境,观光农业园景观也不例外。如云南哈尼梯田景观便是依托于当地的海拔及山水环境,历经千年的耕作而成。在气候方面,日照长度、气温、降水等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类型及生长形态,土壤物理特性如酸碱度、粘性等影响着植物是否适宜生长,这些要素的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景观如江南渔米水乡,华北平原的小麦、玉米景观等。

3.2.2人工景观要素

观光农业园景观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状况,体现了人们对自然景观的改造利用程度,包括了农田圃地、农用建筑、道路系统等物质要素。人们由于生产需要对田圃的划分同时自然而然的划分了园内的景观空间,可以形成多样性的景观格局。农用建筑的设计与建造和农村农业环境相结合使得园内景观更多了几分自然野趣。作为园内景观构成骨架的道路系统联系着各个观赏景区,结合道路广场的景观配置引导着人们深入园中游览。

3.2.3生产景观要素

观光农业园景观有别于一般的公园景观,它要求以农业生产所形成的特有田园风光作为景观主体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这也正是观光农业园景观的独特魅力所在。生产景观要素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如原始耕作与规模经营、作物类型如五谷蔬果花木、生产基础设施如农田道路沟渠等。农业生产景观在为游客提供了视野景观的同时还提供了体验学习的生动课堂。

3.2.4历史人文景观要素

我国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每一个地域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的底蕴是观光农业景观吸引人的重要之处。通过观光农业园景观旅游也向游人传递了农村特有的生活方式、民族风情、地域特色,有利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及发展。

4结语

上一篇:博物馆的营销策略范文 下一篇: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