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学前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2 18:16:18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篇1

一、改变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大多是“填鸭式”的教学,主要就是教师讲,学生记笔记,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较少关注实际问题,缺乏实感,效果可想而知。这种传统的教学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如果一直采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针对存在的这种问题,目前,理论界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虚拟现场。所谓虚拟现场,是指创设一种较为真实的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教师或扮演教师或扮演幼儿,或作为观看教学活动并要发表观点与见解的观众,共同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扮演教师或幼儿,来完成指定的活动。虽然它是一种虚拟的课堂教学活动,但它已迈出了课堂教学重要的一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实践智慧与能力的形成。这种教学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效果颇佳。

二、加强教育实践活动

为了保障学生的见习和实习,我系先后在广西条件好的幼儿园如广西军区幼儿园、区第三保育院、南宁地区保育院建立了教育科研实习基地,还与区党委幼儿园等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了加强与基地教师的联系,我们还聘任了幼儿园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做我们见习和实习的指导教师。

以往高师院校见习、实习时间短、集中,带来不少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安排带来的弊端,我们在每学年都安排有见习活动,实习的时间也比以前多。我们还鼓励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幼儿园见习。见习内容有班级管理工作、各领域教学、保育等,形式分集中、分散、小组见习。除了正常教学计划安排的见习外,我们也把见习贯穿到课程当中,这样既避免了理论课枯燥乏味,又使教学内容能与实际联系起来。

我院要求学生寒暑假要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撰写实践调查报告。我就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社区等做调查研究,撰写学前教育方面的调查报告。并且鼓励他们在幼儿园见习、实习、调查中多留心,发现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题目。这样的研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解决实际问题,更有实际意义。也可协助老师做课题,如我的课题《广西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就会让学生参与。通过这些科研活动,可加深学生对幼儿教育的认识,锻炼学生的文字功夫,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学术意识,提高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样,大四的毕业论文就会得心应手,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以后成为一名研究型的幼儿园教师做好了准备。

除了见习、实习、调查等实践活动外,我还鼓励学生开展并参加各种活动,提高他们的能力。要求他们在幼儿园或社区开展与家长访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让他们学以致用。在学前教育班开展有关儿童故事、儿童舞蹈、儿童歌曲、绘画、书法、说课等比赛,要求人人参与,大胆展示个人才艺,也与其他班级联合起来开展一些比赛,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院及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每次活动都会评出奖项,给予奖励,以便提高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此外,还让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六一活动、文艺汇演等活动中去,协助幼儿园教师组织活动,以便让他们了解幼儿园教师怎样教小朋友跳舞或唱歌等,并了解幼儿园的舞蹈和音乐等活动。

三、重视教育技能类课程

教育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钢琴、乐理与视唱、乐器演奏、舞蹈基础和创编、绘画、手工制作等,培养学生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做泥工和纸工等基本技能,这些技能是幼儿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如果学生这些技能差,将会直接影响以后的就业。因此,我们应重视这些课程。

目前,我院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的专职教师不少,而担任这些技能课程的专职教师少,大多数是艺术系的教师来教,他们的教学偏重于理论,与幼儿园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上课针对性不够强。所以,我们应培养专职学前教育技能技巧教师。除此之外,还可邀请擅长于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有经验的优秀幼儿园教师来做指导,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幼儿园音乐、舞蹈、美术等教学,并掌握弹、唱、跳、画、做等基本技能。

现在,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进行过音乐、舞蹈、美术等专业训练,对这些学生技能的培养本来就是一大难题,再加上一般高师院校教育技能类课程学时普遍偏少,学生学习都不够深入,更谈不上练习,他们的技能怎能提高?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这些重要的技能,必须加大这些课程的课时,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时来学习这些课程,掌握这些技能。

四、制定技能考核制度

师范院校要重视制定学前教育(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切实可行的基本达标细则与要求,以此促进其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在社会实践活动如教育见习、实习和一些比赛活动中,可对学生的弹、跳、唱、画、做等技能进行考核和评价。学生也可根据考核指标进行自我检查和分析,找出差距,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加强某方面技能的培养。

五、改善条件

学前教育专业应配备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画桌、画板等,要有形体训练室、美工室来满足学生长期练习技能,因为技能得不到练习就会变得生疏。还应有一间多媒体教室,里面应有电脑、影碟机、国内外有关幼儿的教育教学音像资料,特别是有关幼儿园音乐活动、舞蹈、手工制作等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定期观看,既密切关注国内外幼儿教育教学的发展,又获得了幼儿教育教学的间接经验。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本科;途径;实践

作者简介:刘瑞芹(197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管弦(1980-),女,四川眉山人,硕士,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项目“广州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1B07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2-0079-03

积极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层次的高职教育,系统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是建立健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高职本科发展途径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许多高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完全对立。一些地区和院校在不同理论指导下开展了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实践,选择这些试点中的优秀案例,总结提炼经验,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一、发展途径和实践探索

途径一:将部分本科院校,特别是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改制,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是由高职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升格后走的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有高职教育的基础,让其改制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新建高职本科院校所需资源,而且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问题,实现高等教育的整体优化[1]。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和地属本科院校都是由地方举办或管理,其办学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让地属普通本科院校或行业特点鲜明的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有利于地方统筹管理职业教育,实现专科职业教育和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系统培养地方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目前,尚无普通本科院校转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试点案例,但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地属本科院校逐步转变办学方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为其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在特定背景、特定时间有特定内涵的一种界定,它不同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更不是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的放大与拓展,它既有普通本科教育的特征也有高职高专教育的特征,是沟通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桥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开展高职本科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我国高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主体,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出贡献。

途径二:由高职高专院校,特别是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效益突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升格举办本科层级的高职教育。

许多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职业教育的属性和特征进行建设的,其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设计和实施等方面的办学经验丰富,升本后能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为培养高职本科人才发挥更大作用;允许优秀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可使其有上进的动力,并形成示范效应;当高职专科院校发展到一定水平,超过其它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时,限制其升格可能会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本、专层次倒挂现象,不利于甚至阻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方面,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通知规定:“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自此,除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外,高职专科院校升格都被禁止。按照我国教育体制,高职高专院校一旦升格成为本科,即有可能跨入普通高等学校范围,就摘掉了“职教”的帽子,脱离原来职业教育的道路[2]。为了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教育部等部门的上述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该规定也可能使有能力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院校因受限制而不能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因而不能充分利用原有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举办高职本科教育,打击了这些院校的积极性。为此,可以有条件地允许部分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举办本科高职教育,并采取有力措施来防止升格后去职教化[3]。如:可以规定高职专科院校升格之后必须坚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明确定位,而不能变成普通本科;设置严格的准入标准,限制高职专科院校升本数量,不能一哄而上,大量升本;制定高职本科院校办学标准,指导院校办学。

途径三:部分普通本科大学办高职学院实施高职本科教育。

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支持本科高等学校举办或与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在这一政策指导下,许多普通本科大学通过成立应用技术学院来举办高职专科或本科教育。这一政策是在当时我国高职教育非常薄弱,仅仅依靠原有的职业大学、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高职教育的状况下出台的,鼓励本科院校参与高职教育,对扩大高职教育规模、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提高高职教育的地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篇3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不少弊病,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身体素质的提升。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仅仅依靠某几个点的调整和突破是不够的,必须对整个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在保留传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学项目的前提下,科学、适度地根据师资队伍和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引入新的项目,重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的塑造,重新梳理、整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形成完整的、具有学校品牌特征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

1、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具体特征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必要手段,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基于大学阶段教育和其他阶段教育的明显区别以及大学生和其他学生群体的显著差异,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呈现出一系列特征,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教学内容多样本科院校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以学校的硬件教学设施为基础,包含了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橄榄球、品乓球、游泳等等,只要学校的教学硬件资源允许且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性,就可以开设相关的体育项目课程,作为学生体育课的备选对象。由于本科院校所掌握的教学资源更丰富、教学力量更雄厚,所以可以支撑多样化的教学内容的设置,而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也是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最鲜明的特征。1.2、学生选择灵活在多样话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支撑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条件,灵活选择感兴趣的、想要参与的公共体育课程,接受专业体育教师的课程指导。在丰富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支撑下,学生的体育课程选择更加灵活、自由,选择行为可以更加体现兴趣导向,可以满多数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选择需求,用自由度大的选课方式,充分提升学生的公共体育课程参与热情,锻炼学生的个人身体素质和综合体育素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1.3、教学方式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学教育理念的发展,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九十分钟的体育课堂,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方式已经变得丰富化、扩展化。根据公共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带领学生领略课外体育的真实魅力,帮助学生形成运动热情,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体育教师也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体育项目,和学生一同欣赏体育比赛,探讨体育精神,多维度、多角度丰富学生的体育思维,充实学生的公共体育学习经历。

2、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弊病及存在的现实矛盾

综合来看,当前本科院校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存在不少明显弊病,甚至在教学中存在一些突出矛盾,这些都显著地阻碍了本科袁霞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不少本科院校都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但很多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老生常谈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一方面,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且长期没有改善,很多公共体育课程虚有其表、教学质量低下、教学过程流于形式;一些特色的教学课程未能收到校方的重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沦为陪衬,失去特色课程设置的初中;某些课程设置明显和学校的硬件资源配置脱节,学生没有上课场所和场地,导致课程设置失去意义。另一方面,课程评价体系落后,缺乏多元化的评价途径,无法充分发挥课程评价的作用,无法通过课程评价为课程建设和课程发展提供指导和动力,课程评价仍然沿用老套路、老方法,没有引入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评价效率低下、评价结果不真实。此外,不少本科院校拥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是比较丰富的,但却未能合理运用到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当中,导致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尤其是硬件资源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造成了体育课程建设资金的浪费,在当前本科院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这种浪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的情况必须得到重视。

3、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构

在当前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弊病明显、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改革与重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结合当前本科院校公共课程开展的现状,根据国内外相关的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先进经验,在此提供一些可行的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重构策略。3.1、科学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具体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项目,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项目的设置,必须以本科院校已有的公共体育教学资源(如硬件资源、教师资源、技术资源等)为基础。因此,科学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一是要重新梳理、整合本科院校拥有的教学资源,将硬件资源、师资力量、技术条件、管理手段等分条归类,整理出本科院校完全可以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归纳出本科院校可以部分支持的公共体育项目。二是弥补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空缺,重新设置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对于本科院校完全可以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可以直接纳入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当中,而对于本科院校课程资源不足不能完全支持的公共体育课程项目,需要先引入资源(缺什么引什么),再整合资源,在资源准备充分后再纳入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当中。总之,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务必要量力而为,务必要和本科院校的自身条件相匹配,切忌出现“空中楼阁”,使公共体育课程项目的设置流于形式,失去设置的意义和初衷。3.2、创新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方式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应当本着多元化、丰富化的理念,通过改革、创新,引入新的公共体育课程开展方式,提升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品质和效果。具体来说,一是要深入挖掘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应用方式,拓宽体育课程资源的运用渠道,将公共体育课程资源的作用从更多的途径发挥出来,提升公共体育课程资源发挥作用的宽度和深度,用有限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资源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注入更多的活力;二是要着力创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式,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单一思维模式,重视课外实践教学,重视师生联动教学,以教师为课外体育实践的发力点和引导点,带领学生广泛地、深入地参与到课堂之外的真正的体育实践当中,感受体育项目本身具有的真实的魅力和残酷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体育项目,产生切实的体育项目参与感,全方位塑造学生的综合体育素养,以体育精神为良好的动力来源,帮助学生在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中积蓄更多的正能量,拥有更强的挫折承受能力。3.3、重视公共体育课程多元评价对于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教师评奖评优,更是为了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本科院校教学策略的完善和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过程中,为了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坚持多元化的评价思路和评价策略,即从多种途径、多个角度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以此掌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真实状况。具体来说,公共体育课程的多元评价,一是要在传统评价模式(即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结果性评价即期末评价为主,以形成性评价即过程评价为辅,拓宽评价方式,让更多的公共体育课程相关主体参与到评价当中,用更多的途径保证评价的顺利实现,改善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单一的评价现状,体现出评价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二是要用匿名评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可以采取网络投票、匿名投票、意见反馈、校长信箱等方式,让公共课程项目的相关主体都可以以简单、便捷的方式真实地、公平地参与到评价当中,通过全方位评价真实反映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当然,为了避免部分人员在评价中捣乱、违规操作,应当限制每个人的评价次数,并倡导每个人认真行使评价权利。3.4、建设院校特色公共体育品牌为了推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教育部了“一校一品”的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要求,引导本科院校自主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公共体育课程品牌,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相关本科院校在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当有意识地着眼于院校特色公共体育品牌的建设,用品牌的力量,推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走上快车道。

4、结束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更多地需要从改革、创新的角度着手,并迫切需要本科院校予以高度重视和着力推动才能完成。在当前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有所滞后的情况下,做好本科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和重构,已经成为了一项艰巨的、不可推脱的工作。相关的本科院校应当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把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主线,结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运用科学的课程建设理论,科学推进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构,助力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德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02.

[2]陈珂.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5,14.

[3]张颖.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

[4]盛建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5]陈庆平,李华,陈华东.大学体育课程建设及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2012,01.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篇4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在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文章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专科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在此背景下专科教育办学的利弊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实施应用型专科教育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阶段转变,不少专科学校都已升格为新建本科院校。与传统的精英教育不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以专科教育为基础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体制上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但由于自身历史发展原因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层次提升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仍存在着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并存的局面,并保留着一定规模的专科专业。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与管理规范化的不断深入,“以评促建”和“质量工程”建设已成为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来看,目前专科教育经受的冲击和面临的挑战比本科教育更为严峻。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加快推进本科院校的专科教育改革与发展,确保应用型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值得教育行政部门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本科院校中专科教育的现状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由几所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的,其前身各校都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和传统的专业特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已是本科层次,但仍处于转型阶段,在这些学校中专科教育仍具有相当的办学规模。在与本科教育并存和共同发展的背景下,专科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但同时也面临着人才培养创新的发展困境。

(一)本科院校办专科教育的优势

1.依靠本科主体优势,拓展实用型专科教育。新建本科院校多数位于地级城市,贴近地方,面向基层,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联系紧密。在调整实用型学科专业、产学研合作和为地方输送人才上,新建本科院校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学校可充分利用地域办学优势,高度重视与地方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业的联系,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进专科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全面提高专科人才培养质量。

2.借鉴本科教育手段,培养高素质专科人才。在合并前的各专科院校中,原有专科教育的共同办学特色是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人才,升格后的本科院校继承了原有的办学特色,具备专科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与现有的独立专科院校相比,本科院校中的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具有人力、财力、物力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可以为专科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广泛的知识以及更多接触专业前沿领域的机会。

3.利用本科教学资源,提升专科教育质量。新建本科院校自合并升格以来,就十分注重运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方法和策略来提高专科教育质量,以品牌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等优质教学资源为依托,对专科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是按照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要求建设的,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校园网和体育场等配置齐全,专科生的培养也可充分利用本科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来进行。

(二)影响专科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

1.专科教育特色不够突出。《高等教育法》已明确规定专科教育是一种与本科教育并行、侧重实际应用、有自己特色的高等教育,但是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专科教育总是依附于本科教育,处于“上不着、下不靠”的“本科压缩型”状态。由于对专科专业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专科教学资源配置相对紧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相对不足,实验条件跟不上实际教学的需要,由此造成专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无法落实,形成了专科生“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现状。

2.专科教学质量有待加强。合并升格以来,新建本科院校中专科类特色教材不多,基本上是仿本科教材,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际。教学计划中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课程中的基本实验多、创造性实验少;对专业课教学环节的管理与考核力度不够。同时专科教育的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训教学、现场指导都相对较弱,与社会需要的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明显。

3.专科学生的就业能力缺乏保障。当前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专科专业设置过于狭窄,实践教学环节比例相对较少,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与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相比优势不明显,专科教育显得“专科不专”。同时专科毕业生就业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就业取向不明确。此外,由于在社会中还存在着盲目追求高层次人才的用人倾向,这就使人才资源无法合理配置,加剧了专科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导致专科教育在招生、人才培养等方面出现困难。

二、实施应用型专科教育改革的对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是化解专科教育的现存问题,使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合并升格后,新建本科院校应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在全面加强本科教育规范管理的同时,不能忽视专科教育的教学质量,应齐抓共管,使两者共同提高,努力推进专科教育的各项教学改革,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专科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推进本科院校中的专科教育改革。

(一)改革育人模式,准确定位专科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对教学各个环节具有指导性作用。专科教育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在专业特色和人才特色上下工夫,改革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基层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更新教育理念,统筹兼顾,进一步落实专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现状出发,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发展要求,准确定位专科培养目标。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专科教育应按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实施教学,将专科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科学制订专科培养方案

1.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在新建本科院校现有的专科专业中,绝大部分都具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对于这些传统专业,既要保持特色,又要进行改革。要依据社会岗位变动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的要求,设置新专业或适时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使专业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超前性。为此,专科教育培养方案不能成为本科培养计划的“压缩版”。在制订方案时,一是要充分考虑专科教育的特点,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通识教育,通过选课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体现专科特色和专业技能,增加实践类课时比重,根据专业培养方向设置课程组合模块,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三是要将专科学生的操行考核和能力证书要求纳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提高实践技能与应用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应围绕专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及综合性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德育及素质教育等平台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把军训、公益劳动、教学见习、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集知识、技能、素质培养为一体,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育管理中,一方面对实践教学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与监控措施,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把应用型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加大实验、实践和实习的训练和考核力度,着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新建本科院校专科培养的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意味着在明确“应用型”特征的同时,还应突出“高素质”特征,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培养他们的非专业素养(如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适应能力、身体条件等)。因此,应注重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素质拓展体系,在实践中加强对专科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专科教育要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目标,明确不同专业就业岗位群,为学生取得本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创造条件。同时注重创新环境建设,设立课外学分,推行“一专多能”,鼓励专科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与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三)加强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专科培养质量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新建本科院校应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不断完善师资结构,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专科教育要充分利用本科教育现有的教师资源,落实教学全过程管理,推进专科教学工作的进步。要重点加强以“双师型”素质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组织地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实践基地或企业进行锻炼,同时有计划地从地方企业、行业聘请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基础的工程师、工艺师兼课,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2.扩充专科教育实践基地。新建本科院校要以“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指导思想,加强专科实践类教学和活动类课程建设。走产学研合作途径,是专科教育的目的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培养专科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为使专科教育具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条件,一方面应加强实验室和实验课程建设,在校内建设一批实验实训基地,解决专科生实验、实习条件不足的困难,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学生自主发展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基层生产管理部门、地方行业的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地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共同培养开发专科人才资源,为学生的实习、就业创造条件。

3.改进专科教育管理机制。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认真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注重专科教育内涵建设;应根据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不断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实验、实习、实训和考核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应从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入手,改革专科教育教学方法,推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优先选用有特色的高质量的专科教材,实施因材施教;改革专科考试命题、考核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应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专科生的学风建设。明确专科生晚自习学习要求,严肃考风考纪,为学生专升本、自考、考研等创造学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勤奋自律、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和敢于拼搏、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参考文献]

[1]薛秀平,俞凤芬.从专科生就业难看中国高等专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篇5

关键词 教师教育 转型发展 基本原则 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28

Abstract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teacher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is i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school situation, the situation in the province 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seize the opportunity, homeopathy, momentum, through to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strengthen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ensure funding,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achieve education for teachers in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extensive expansion to the change of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

Keywords teachers’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ic principle;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0 引言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自1999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组建新建本科院校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就开始不断探索自我生存与发展之路。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层次转型,由传统专科学校管理向现代大学治理的管理转型,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办学转型,由传统知识本位的学科教育向能力本位的专业教育转型,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的合格教师,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面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矛盾。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号召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转型发展战略,走内涵建设之路。为此,如何保持、发展教师教育,探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对策建议,就成为了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

1.1 指导思想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应该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的要求为指导,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实际情况,整合学校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改革教师教育体制,创新教师教育机制,构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造就师德高尚、学科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强的新型教师。

1.2 基本原则

(1)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新型体系。遵循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和实际,大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学科建设,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综合水平的多学科支撑体系,有利于优化教师教育办学环境的资源配置体系。(2)创新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特色。根据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学校“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总体原则的指导下,探索适合教师教育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向着“拓展类型,提高层次,注重质量,形成特色”的方向发展。(3)面向基础教育,适应社会需要。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密切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极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推进教师合作培养机制。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的联系与合作,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与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

1.3 总体任务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总体任务是全面贯彻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精神,弘扬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与师范优势,打造一系列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互补融合的示范基地,并以此服务与引领基础教育发展。

2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战略转型之际,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校情、省情与国情,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通过走向教育治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内涵建设、保证经费投入、完善监控体系、加强对外合作、强化舆论宣传等措施,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2.1 走向教育治理

走向教育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与战略规定,也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响应国家对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型号召,做到简政放权,扩大与落实教授与基础教师的学术自与管理决策权,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从本质上看,新常态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型,就是要改变过去“一元”与“单向”的管理方式,转变到现代“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模式。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这就决定了教师教育要想走向现代教育治理,就必须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与程序设计,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公平公正地参与到教师教育治理中来。“新常态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治理方式转型,既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发挥基层活力,并产生良性互动,通过多元共治的制度体系设计来提升治理能力,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质性改革提供坚实的保障。”①

2.2 加强组织领导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工作涉及面宽、时间跨度长、任务繁重、要求严格,为保证改革目标与发展任务的稳步和有效地推进,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有利于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各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学习领会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改革精神,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并由学校主要领导如校长或党委书记挂帅,制定详细的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站在学校未来改革发展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教师教育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发展要求落到实处。

2.3 强化内涵建设

为了强化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教育工作,保证教师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必须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内涵建设。一是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探索双导师制度、聘请“双师型”兼职教师、选派教师教育教师外出进修与访学、培育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学科带头人、完善聘任考核制度等,保证教师教育专业教师视野不断开阔,把握教师教育学术前沿,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二是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对各种学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与研究氛围,从而推动教师教育学科在广度与深度方面同步发展。三是要加强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在教材建设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组织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积极申报教育部的“十三五”规划教材。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继续建设和完善现有的精品课程,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申请并建设新的精品课程,为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创造条件。此外,还要注重开发“共享开放”的网络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②

2.4 保证经费投入

新建本科院校要稳步增加教师教育改革的投入,纳入年度专项预算,保证教师教育教学设施、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实验区、网络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资源与手段建设,为教师教育改革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教育专业人才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就必须要创新经费筹措方式:一方面,主动争取中央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以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项目为载体,争取政府部门对学校教师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通过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等途径,以科研项目、决策咨询、专项培训、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方式获取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相关经费支持。

2.5 完善监控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要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修订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师考核标准,建立由学校领导、专业教师、专门督导人员、在校学生组成的,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制定并完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创新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制,优化质量评价与监控方法,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动态的调研,不断改进培养培训工作,建立质量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此外,学校要定期公布教师教育质量评估结果,并将其纳入各相关职能部门、有关二级学院及其负责人的年终考核。

2.6 加强对外合作

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不断加强与国内地方有关部门的合作。邀请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实习基地学校领导参加的教师教育工作研讨会,与地方教研机构和学校合作开展教育科研和实验。另一方面,新建本科学院还应该不断扩大海外交流与合作。围绕“拓展学校国际化办学空间,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目标,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路子,不断加强教师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要拓宽海外交流与合作渠道,有针对性地与国外优秀大学建立校院两级多方位合作交流关系,争取建立更多教师教育海外交流项目。二是要提升海外教师教育合作交流层次,尤其是要开展同国外高校学术类、科研类的校际交流与合作。三是要拓展合作交流领域,深化与周边国家地区教师教育交流,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人员与研究单位间的交流与合作等方式,互相推动与对方基础教育合作。

2.7 强化舆论宣传

新建本科院校要通过多种形式认真组织教师教育专业教师学习教师教育改革方案的精神,广泛宣传动员,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广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工作的方针、政策,广泛宣传学校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广泛宣传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动员全校教职员工主动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增强他们对教师教育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难点的理解与认同,为教师教育改革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总之,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师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仍然是重要任务和永恒主题。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以教师教育特色塑造求发展,把教师教育特色贯穿于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规划的各项工作之中”;③要积极地面向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坚持《教师专业标准》,培养广大农村需要的高素质优秀教师的办学方向;要以教师教育特色构筑为核心竟争力,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的地方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培育的母机。

注释

① 陈先哲.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双重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03-11(5).

② 许涛.探究教师教育新走向,寻求教师教育新动力[J].教师教育学报,2016.3(2):1-4.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篇6

一、填报提前本科(军事、公安、航海类等)批次录取院校志愿需注意的问题

1.军事类院校志愿

考生填报军队院校,要注意招生院校的相关要求。军队院校仅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专业分为一类专业、二类专业,一类专业原则上参照特殊类型资格考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录取新生,二类专业在普通本科批次控制分数线以上录取新生。军队院校招生专业又分为指挥类和非指挥类,指挥类专业主要为部队基层单位培养指挥军官,非指挥类专业主要为军队院校、科研单位及部队的技术岗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强、善于沟通的考生比较适合报考指挥类专业。

填报志愿工作结束后,军队院校根据本市普通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提前本科录取院校第一院校志愿考生填报情况,按招生院校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分文理、分男女、分指挥类和非指挥类,确定面试军检分数范围。

2.公安类院校志愿

公安院校对报考考生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如年龄一般不超过22周岁,仅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须参加公安院校组织的考察、面试、体检和体能测评。

高职(专科)提前批次的公安类院校,因工作需要,须与提前本科批志愿同时填报。公安院校根据本市普通本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和提前本科录取院校第一院校志愿考生填报情况,按招生院校招生计划数的一定比例,分文、理和男、女分别确定面试、体检分数范围。

3.航海类等其他院校志愿

提前本科录取院校中,除军队、公安院校外,大部分招生院校都明确规定了招生专业对考生的特殊要求。如航海类专业不招收色盲(弱)考生,航海技术、轮机工程专业对考生的身高、双眼裸眼视力都有具体要求。请考生认真参阅招生院校公布的章程,根据自身条件选报志愿。

二、填报天津市公费师范生需注意的问题

天津市公费师范生是指本市在天津师范大学招收的公费师范生,由市财政承担其在校期间学费、住宿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入学后须签订《天津市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由天津师范大学按照天津市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进行教育培养,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后须按照有关协议约定,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天津师范大学今年首次在津招收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为汉语言文学和学前教育,每个专业各招收30人。天津市公费师范生仅限参加本市滨海新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武清区、宝坻区、静海区、宁河区、蓟州区组织的就业双选会,确定毕业后接收区;各接收区负责落实天津市公费师范生毕业后任教学校和岗位。

一般回接收区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不少于6年。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公费师范生,由学校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安排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至少1年。在城镇学校工作的公费师范生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期间仍然享受派出学校原工资福利待遇。要严格履行协议,未按协议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须退还已享受的公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违约情况记入诚信档案。

天津市公费师范生因生病、应征入伍等原因不能履行协议的,须提出中止协议申请,经区教育行政部门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暂缓履约。待情况允许后,经区教育行政部门报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实后,可继续履行协议,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按照专项招聘程序落实任教学校和岗位。因身体原因需终止协议的,按协议约定解除协议。

除特殊原因办理休学无法正常毕业等情形以外,未按规定时间取得相应学历学位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的,按违约处理。

三、填报天津市“农村专项计划”批次录取院校志愿需注意的问题

天津市“农村专项计划”批次录取院校为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和天津科技大学5所市属院校的部分本科适农涉农专业。仅限具有宁河区、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和蓟州区高中三年学籍和我市户籍制度改革前的农村户籍,并且在宁河区、武清区、静海区、宝坻区和蓟州区报名参加当年我市普通高考的考生填报。

四、填报普通本科批次A阶段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志愿需注意的问题

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主权、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试点招生院校进行综合评价、自主选拔录取。

高水平艺术团考生是指符合试点高等学校年度招生规定确定的报考条件,具有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特长,并经试点招生院校测试合格的考生。

高水平运动队考生是指符合试点高等学校年度招生规定确定的报考条件,具有体育特长,并经试点招生院校测试合格的考生。

报考普通本科批次A阶段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志愿的考生,须参加相应高校的考核并合格,且经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公示无异议。报考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的考生须达到特殊类型资格考生最低录取控制参考线,否则,填报的志愿无效。

五、填报艺术类院校(专业)志愿需注意的问题

1.报考艺术类美术与设计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不含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舞蹈学类专业的考生,须参加艺术类市级专业统考且成绩合格(若招生院校组织校考,则市级专业统考成绩合格的考生还须校考成绩合格);报考艺术类其他专业的考生须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考试且成绩合格。否则,填报的志愿无效。

2.报考艺术类本科批次自划线阶段、艺术类本科批次校考阶段和艺术类高职(专科)批次校考阶段的考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成绩、文化成绩和招生院校(专业)的录取规则选择院校志愿。不同的招生院校(专业)录取规则不尽相同,例如,有些招生院校(专业)实行按照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相加后综合排名,择优录取的规则;有些招生院校(专业)实行文化成绩上线按专业成绩排名,择优录取的规则;还有一些招生院校(专业)对单科文化成绩划定最低分数线等。

3.报考艺术类本科批次统考阶段和艺术类高职(专科)批次统考阶段的考生,须参加全市组织的市级统考专业考试,并且成绩合格。美术与设计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不含播音与主持艺术)、舞蹈学类考生按照综合分进行排序。综合分折算方法:

美术与设计学类综合分=文化总分×40%+专业统考成绩×2.5×60%;

戏剧与影视学类综合分=文化总分+专业统考成绩×3.75;

舞蹈学类综合分=市级统考专业成绩。

计算机根据平行志愿投档规则进行投档。已投档考生由招生院校依据本校艺术类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择优录取。

六、填报体育院校(专业)志愿需注意的问题

1.填报体育院校(专业)志愿的考生必须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体育类专业考试,并且成绩合格。体育类考生按照综合分进行排序(综合分折算方法:体育综合分=文化总分+体育专业统考成绩)。

没有参加体育类专业考试的考生,其填报的体育院校(专业)志愿为无效志愿。

2.各招生院校对考生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考生须认真阅读招生院校的招生章程。

七、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兼报普通类院校志愿需注意的问题

艺术类本科专业、体育类本科专业录取工作,安排在普通高校本科批次A阶段院校录取前进行;艺术类高职专业、体育类高职专业录取工作,安排在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录取结束后、高职(专科)批次录取院校前进行。

艺术类、体育类考生,可以兼报除提前本科、天津市“农村专项计划”、高职(专科)提前录取批次外的其他普通院校,其填报办法与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考生相同。

八、报考香港、澳门高校考生需注意的问题

今年,香港大学等14所香港高校、澳门大学等6所澳门高校继续在津招收本科生。

1.招生院校

经教育部批准,在津安排招生的14所香港高校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岭南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仁大学、(香港)珠海学院、香港恒生大学、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6所澳门高校为: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大学、澳门城市大学、旅游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

2.录取安排

(1)高考成绩公布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演艺学院、香港树仁大学、(香港)珠海学院、香港恒生大学、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12所香港高校将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和对考生的面试成绩进行录取。按照教育部规定,以上12所香港高校录取工作须于7月7日前结束;已被香港大学等12所香港高校录取并经本人确认同意就读上述高校的考生,不能再被其他内地在津招生高校(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录取。如考生未被香港大学等12所香港高校录取,仍可参加内地在津招生高校(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录取。

(2)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在我市提前本科批次录取,2所香港高校均对考生的外语成绩提出具体要求,请考生认真阅读学校的招生章程。如考生被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录取,不能再参加其他在津招生高校的录取。

(3)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澳门城市大学、旅游学院、澳门科技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采取单独录取的办法,与其他在津招生高校的录取互不影响,而是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机会。考生如被内地高校或香港高校录取,仍可参加澳门高校的录取;如考生被澳门高校录取,还可参加内地高校的录取。8月份,澳门高校向被录取的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考生如同时获得澳门高校及内地高校或香港高校的录取通知,可以自行决定在澳门或内地(或香港)高校就读。

3.录取后如何办理手续

凡被香港、澳门高校录取的新生,凭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及本人身份证、户口本、香港入境事务处签发的进入许可文件或澳门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签发的确认录取证明书到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办理赴香港、澳门手续。

学生在香港、澳门学习期间,其内地户口不予注销。香港、澳门高校一般不需要学生的个人档案,考生可以向报名所在单位咨询本人档案存放事宜。

内地学生在香港、澳门高校学业期满,获得高等学校颁发的学历、学位证书,内地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承认。

九、放弃志愿需要注意的要求

根据我市有关文件规定,考生志愿一经确认以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更改。考生在填报志愿后但未被录取前,如申请放弃提前本科院校志愿或天津市“农村专项计划”院校志愿,只能参加普通本科批次B阶段及以下批次的录取;申请放弃本科批次院校志愿,只能参加高职(专科)批次的录取。

拟放弃志愿的考生须到报名单位提出申请,经区招办同意后报市高招办。

十、已被春季高考录取的考生须注意的事项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篇7

关键词:新办本科院校;大学评价;高等教育;专业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3)03008708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高校办学自逐渐放开,招生规模(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不断扩大,办学模式和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高校发展中的每一步都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和热点,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或专利,大众化的发展方向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思路,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高校发展,暴露出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保证在质量和数量之间取得一个双赢的局面等许多问题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需要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难题。另外,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明显和激烈,如何科学地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做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寻求高校自身未来具有竞争力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成为了每一位高校管理者和工作者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

对高等教育进行第三方评价是国际上的普通做法和发展趋势,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高效的发展[2]。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管理部门,还是高等院校自身来说,都急需依靠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估的第三方中介性实体机构来进行辅助管理和决策。

近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办本科院校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名单,新办本科院校是指2000年以来开展本科教育并且已 经有毕业生的高校。从2000年至2011年,共有174所新办院校具有本科招生资格。这些新办本科院校以“较低投入、较低学术标准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满足”为特点,以全新的办学理念、组织结构、办学模式承担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扩张的任务。但底子薄,资金、人才紧缺,教育管理水平较低,是这些院校新办之初的共性问题。针对新办院校的特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改革与发展的方针和路线,即“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3]。《纲要》颁布以来,各高校纷纷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努力创新,开办并发展了一批符合地方特色的专业,企业也在寻求创新的突破口和着眼点,与这些新办院校进行校企联合,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2004年至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连续9次开展了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具有完整的评价体系和科学的评价方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中心对这些新办院校进行了科学、系统而全面的学科专业评价,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为新办院校的发展提供积极建议。

我们对新办本科院校进行了科学、系统而全面的学科专业评价。从学科专业的角度为新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评价结果和积极建议,以期新办本科院校能进一步以《纲要》为指导,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为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力量。

一、新办院校的评价方法

(一)评价对象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截至2011年5月23日,中国共有2 101所高校,而新办本科院校是指2000年以来开展本科教育并且已经有毕业生的新办本科院校。本次评价的综合竞争力分析仅针对174所新办本科院校,而学科专业分析除去北京警察学院后北京警察学院开设的3个专业均不在《修订二稿》中。 ,剩余173所高校,其中有43所民办本科高校。

本次学科专业评价按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9月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的12个学科门类(军事学门类及所属学科专业除外)进行,专业评价围绕新目录中94个专业类的469个专业展开。我们采集了各个高校的专业数据,发现全国高校一共开设了428个专业,还有41个专业没有开设。

笔者将173所新办本科院校的专业与全国重点、一般院校的专业放在一起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新办本科院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实力和水平,主要看各学校的专业合格率和是否具有3以上的专业。由于新办本科院校的加入,评价的专业总数增加,大学评价里的部分重点、一般院校的专业排名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在大学本科教育评价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收集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建立了比较稳定、可靠的数据来源渠道。本次新办本科院校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仍然借用大学评价的方法。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5个方面:(1)政府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包括汇编、年鉴、报表等);(2)国内外有关数据库;(3)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的网站;(4)国家有关刊物、书籍、报纸、内部资料;(5)评价中心基础数据库平台。

原始数据的数量非常庞大,为此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自主研发了“网络声誉调查系统”、“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网络采集系统”、“论文自动分类系统”和“中国大学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处理、统计、计算、排序的自动化以及诊断分析的智能化,大大提高了大学评价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性。本次评价也将使用这些系统进行数据的自动化处理[4]。

(三)评价指标体系

新办本科院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沿用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表1),涵盖了所有本年度有招生计划学校的每个专业的师资建设、学生状况、教学和科研水平等方面,主要考察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二、新办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评价分析

表2列出了2012年新办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前20强的排名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20所新办一般高校和20所新办民办高校2012年的排名、总分、类型序和省内序。评价中心在进行大学评价的时候,把重点大学、一般大学和民办高校分开作综合竞争力的评价,表2中的类别字段表示学校属于一般大学还是民办高校。

2012年进入中国大学评价的一般高校有610所,新办本科院校只有极少数能够与其他一般高校相媲美。排名进入前200的只有一所学校,即排名186的邵阳学院。排名进入前300的有5所学校,分别是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重庆科技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和南阳理工学院。从整体上看,新办本科院校在全国一般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的位置普遍靠后。从得分看,新办本科院校的得分普遍偏低,得分最高的邵阳学院也只有41.45分。从类型序看,只有极个别的高校排名靠前,例如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农林类排名15,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在民族类排名13,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在民族类排名14,四川民族学院在民族类排名15。从省内序看,虽然宁夏师范学院和琼州学院排名前3,但是这2个省都只有3所高校。排名前10的高校也一样,它们所在省的高校数量都不多。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新办本科院校在全国一般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处于中下游,这主要是由于新办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发展时间还比较短,还需要较长时间来进行本科教育的建设、积累和持续发展。

2012年进入民办高校评价的大学有386所,与一般高校相反,新办本科院校处于民办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前列。排名前10的学校中,新办本科院校占据了6位,分别是江西科技学院、烟台南山学院、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翻译学院、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和西京学院。新办本科院校里排名最后的安徽三联学院在民办高校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也是127位,处于中上游。从总分看,江西科技学院得分100,占据了民办高校综合竞争力的第1名,排名最后的安徽三联学院得分60.86分,所有民办新办本科院校的总分都超过了60分。从省内序看,43所新办本科院校除山东英才学院在省内的排名超过10以外,其他院校的省内序都在10以内,并且有16所高校排名第1,39所高校排名前5。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新办本科院校在民办高校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处于上游,这充分说明开展本科教育对于提升高校的综合竞争力大有裨益。

三、学校层面的新办本科院校专业评价分析

(一)新办本科院校专业合格率分析

专业合格率反映一所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是否达到基本要求。专业合格率的计算公式是:专业合格率=(该学校专业总数-0专业个数)/该学校所有专业个数。

专业优秀率的计算公式为:专业优秀率=(该学校5专业个数 + 4专业个数)/该学校所有专业个数。5、4专业的分布情况能够反映出高校专业建设的特色、优势以及整个专业结构和水平。对于985高校来说,主要比较专业优秀率;而对于新办高校来说,主要比较专业合格率。由于新办院校在全国层次上的优势专业很少,所以我们在这里就没有计算它的专业优秀率。

表3列出了新办本科院校前20强的专业合格率。从表中可以看出,综合竞争力排名并不与专业合格率的排名完全正相关。根据综合竞争力和专业合格率的关系,我们把新办本科院校分为4类。

(1)高校综合竞争力强的学校,专业合格率同样高。如广东金融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湖南城市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安徽新华学院等。说明这些学校除了在办学资源等硬件条件上具有竞争力外,学科专业建设也均衡发展。

(2)高校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学校,专业合格率却较弱。如上海商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西京学院等。表明这些学校建设重综合、全面,但特色、重点相对不够突出。

(3)高校综合竞争力较弱的学校,但专业合格率较高。如兰州城市学院、太原工业学院、新乡学院、闽南理工学院、安徽三联学院等。这些学校往往设置的专业数量不多,总体排名也不在最前列,但却少而精,专业特色明显。

(4)高校综合竞争力较弱的学校,专业合格率同样弱。如福建警察学院、保山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天津天狮学院、西安思源学院等。这类学校要想进一步发展成为重点大学,尚存较大障碍,需要从软、硬件上共同协调发展。

(二)新办本科院校专业星级分布

了解一个学校专业星级的分布情况,可以得知该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结构,从而了解其学科发展情况。图1显示了173所新办本科院校的所有专业(4 346个专业)的专业星级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新办本科院校的专业在本次专业评价得到最多的星级是2和3专业,占据了所有新办本科院校专业的69%,其次比重较低的是0和4专业,占据29%的专业数量。专业星级分布呈纺锤形结构,基本符合新办本科院校经过近12年发展形成的学科专业规模。所有新办本科院校的专业中5专业比例最低,只有2%的学校的专业拥有全国最高的名次,可以说这2%的专业是新办本科院校在各自学校的优势专业,也是各自学校需要保持发展的专业;0专业则是各个学校需要大力加强的专业,4专业则可以通过增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等途径逐渐向5专业迈进。

图1 新办本科院校专业星级分布

新办本科院校较多属于地方性本科院校,主要由社会力量和省市自治区教育部门直接管辖和扶持,因此新办本科院校的发展与省市自治区的发展密切相关[5]。图2显示了新办本科院校5专业星级按省区的分布情况,图中的百分比表示该省区所在新办本科院校开设5专业总数占该省区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专业总数的百分比。如广东省(10.53%)=广东省所在新办本科院校5专业总数(8)/广东省所在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专业总数(76)。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省的5专业比例远远超过其他各省,高出排名第二的河南省近3倍。虽然河南省的新办本科院校5专业总数有15个,但其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专业总数较多,为392个,所以比重明显低于广东省。其他5专业比重较大的还有福建、甘肃、河北和海南等。这些省区内的985、211学校较少,但其5专业比重较大,说明新办本科院校学科建设较好,也表明这些省区较为重视新办本科院校的学校建设,对于新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

同样的情况反映在图3中。图3显示了新办本科院校0专业星级按省区的分布情况,图中的百分比表示该省区所在新办本科院校开设0专业总数占该省区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专业总数的百分比。如广东省(1.32%)=广东省所在新办本科院校0专业总数(1)/广东省所在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专业总数(76)。从图中看出,广东省的新办本科院校0专业最少,只有广东白云学院的朝鲜语专业排在0,说明广东省的新办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几乎全部达到合格标准;而新疆的新办本科院校,占开设专业总数52%,说明新疆的新办本科院校开设的专业过半不合格。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地方特殊性造成的,因为新疆的学校多数以少数民族教学方式开设专业,一些精良的专业和师资力量不在我们的评价范围内,所以得此结果。但大多数省区的0专业比重与图2所示的5专业比重成反比关系。如广东、甘肃、海南、湖南等省的专业星级情况均为0专业比重低、5专业比重较高,反映出这些省区较为重视新办本科院校的发展。

图2 新办本科院校5专业星级按省区分布

图3 新办本科院校0专业星级按省区分布 (三)新办本科院校优势专业分析

表4列出了开设有4专业的高校及专业。从表中可以看出,部分新办本科院校评为4专业的学校总数很少。例如开设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校只有23个;开设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校为133个;开设动画专业的学校为202个。华北科技学院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太原工业学院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黄淮学院的动画等都是4专业。因为新办本科院校的这些专业都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还有一部分是省级特色专业,例如宁波大红鹰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平顶山学院的小学教育、播音与主持艺术等。国家、省市根据学校本身的情况,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努力把新办本科院校的地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6]。

四、专业层面的新办本科院校专业评价分析

以下我们将从专业层面,从开设学校数量上分成2个类型,即全国大部分高校均开设的专业、全国少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专业个案展开分析。

(一)全国大部分高校均开设的专业中新办本科院校专业评价分析

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的专业,对办学条件、师资队伍要求一般,专业具有普遍性和普及性,此类专业是所属学科的主要且重要的组成部分。

图4是新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星级分布情况,加入开设英语专业的民办高校后,全国有671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其中有152所新办本科院校)。从图4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新办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都处于3和2,没有5的专业,4和0的也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在152所开设英语专业的新办本科院校中,只有18所高校处于0,英语专业的合格率达到了86.8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如此,有149所新办本科院校开设了此专业,有44所高校处于0,合格率达到了70.47%。

除英语外,类似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法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51个有200个以上学校开设的专业(如表5所示)。这些专业是全国近30%的高校所开设的专业,但却只占教育部专业目录428个专业的12%,说明这些专业是全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和发展趋势专业,了解开设这些专业的学校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对学科发展十分必要。

图4 新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星级分布

(二) 全国少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中新办本科院校专业评价分析

全国少部分高校开设的专业,一般具有以下特性:开设该专业的学校数量从数十到200不等;专业应用性很强;专业建设两极分化较为严重。我们以“人文教育”专业为例,表6列出了9所新办本科院校在全国23所院校中的排名情况。人文教育专业中,既有排名第3,为4专业的怀化学院,也有排名第22,为0专业的楚雄师范学院。但是,分析这些专业的所有排名后发现,大部分新办本科院校还是处于中等水平,这些专业还需要加大发展力度。

五、结语

通过对新办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分析、专业优秀率分析、专业数量及专业星级的分布的分析,我们发现,新办本科院校已经开始慢慢向国内一般大学靠拢,其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在某些专业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势。

作为2000年以后才有本科专业毕业生的高校,如何生存和发展一直是新办本科院校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新办本科院校的本科办学历史不长,在教育国际化、市场化、老本科院校、同类院校以及专升本的高职院校的重重压力下,新办本科院校如何发展,没有前车之鉴,是遵循目前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还是另辟蹊径,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如何正确处理教育质量和发展规模的关系、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关系、学科特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等重要问题,是新办本科院校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从以上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新办本科院校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突出重点,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办事,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部分高校按照老牌本科院校的发展模式,全面建设,多个专业齐头发展,其结果特色不明显、优势没形成,持续发展遇到较大困难;部分高校根据地方政府的要求,少而精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学科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生存和发展空间较大、前景广阔。这才是新办本科院校发展的正确道路和明智选择。

虽然新办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新办本科院校的部分专业已经冲进了5和4专业的行列,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办本科院校会逐步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优化学科结构,缩小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差距,跻身于国内一流大学的行列,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邱均平,温芳芳.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发展评价——基于2004-2010年RCCSE 中国大学评价结果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4):18-25.

[2]邱均平,温芳芳,杜晖.2011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27(2):18-27.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2012-10-17]. .

[4]邱均平.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5-28.

[5]方卫星.以服务农村中小城市为主的新办院校办学理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31):10168-10169.

本科院校学前教育篇8

关键词:工科院校 MPA教育 品牌建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37-01

一、工科院校MPA教育的分析

(一)工科院校MPA教育的优势分析

1.传统文科教育包袱轻,较容易直接学习国外的经验

我国发展MPA教育,基本上都是从零开始,工科院校较少背上我国传统文科教育和发展模式的包袱,较容易直接学习国外著名大学优秀的MPA教育经验。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机会较多

工科院校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一般来说,工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较多,而大多数企业不乏技术人员,MPA可以借此机会,推荐学员前往实践。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在公共管理方面急需充电,他们的问题也最具有现实意义。

(二)工科院校MPA教育的劣势分析

1.师资力量较弱,复合型师资紧缺

首先表现为师资力量数量不足,师生比例失调。其次是师资结构(尤其是知识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教学培养要求。学员普遍反映,现在校内任课教师往往是有理论知识但没有实践经验,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

2.学校对MPA投资少,硬软件比较薄弱

目前,工科院校对MPA的投入与理工类学科相比甚少。MPA教育建设主要是人,基本建设方面的投入并不多。资金短缺是制约MPA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初期建设阶段,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资金保障。学校领导需要高度重视,并给予支持,提高硬软件配套设施,也是吸引学员的因素之一,更有利于MPA教育品牌的建立和宣传。

二、工科院校MPA教育的机会分析

(一)越来越多的工科院校提出建设一流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规划

近年来,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专家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交流、科研资助等,努力提升师资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各工科院校应该抓紧机遇,在政府的支持下,派遣老师到国外高校学习和交流MPA课程。尽力聘请学者型官员担任MPA教师,为MPA研究生授课、担任MPA指导教师。

(二)政府自身改革

随着政府转变职能,理顺与市场、社会、企业等方方面面的关系,权力下放、外移,精简机构,一些非政府公共机构,如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等也加入到公共管理主体中作为一种专业的公共管理教育,MPA将成为我国公务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工科院校MPA教育的威胁分析

(一)工科思维浓重,不重视文科发展

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以来,重理轻文的现象就一直存在,甚至慢慢转化为一种集体潜意识。文科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工科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理工科高校发展的瓶颈。

(二)生源紧张,竞争激烈

中国MPA教育以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管理学院,他们都希望加入中国市场。目前,中国的MPA教育还没有放开,大部分国外管理学院纷纷通过与国内院校合作办MPA,或在本土增加招收中国大陆学生数量的办法来抢夺生源。所以工科院校的MPA教育项目将来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缺乏特色、品牌知名度不高的学校。

四、工科院校MPA教育品牌建设策略

(一)对MPA教育进行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

(1)以文化理念定位。理念定位就是学校用自己的具有鲜明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作为MPA教育项目品牌的定位诉求,体现学校的内在本质。同时,将本校富有底蕴的文化内涵融入MPA教育项目品牌,形成文化上的品牌识别,使MPA教育项目品牌形象更加独具特色。

(2)以特色定位。要善于把劣势变成优势,在占领新的学术领域上多创新、多探索,从而发现和创造出有特色的MPA教育发展之路。综合考虑教育消费者对学校的需求和期望,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找准突破口,确定特色化研究方向,以此促进学校MPA的教育品牌发展,从而形成教育消费者对学校品牌的偏好。

(二)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其他院校间的合作

通过与政府间合作,能够实现筛龇矫娴耐黄疲阂皇峭ü与政府的紧密联系,让政府了解学校MPA教育的基本情况,并有针对性地鼓励本单位公务员前来学习、培训,为工科院校MPA教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政府可以参与MPA教育培养方案的制订,可以有效地反馈专业人才方向的需求、专业学位培养中知识构成的具体需要,以此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益,对MPA教育建设改革和发展提供明确方向。

参考文献:

[1]杨思留,温晓慧,严海波.基于高校与地方政府互动合作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国矿业大学MPA教育为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2):121

上一篇:辩论的教学方法范文 下一篇:公司员工考核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