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专项审计范文

时间:2023-11-07 14:49:03

扶贫资金专项审计

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篇1

一、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扶贫资金审计监督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中共省委关于集中办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为切实履行好审计在扶贫政策执行和资金项目监管方面的职责,区审计局及时成立了扶贫资金专项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学习贯彻相关会议精神与精准脱贫相关政策,安排专人负责扶贫资金跟踪审计或检查,从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建设管理、规划执行、政策措施落实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防止出现截留、挪用、套取、贪污私分扶贫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

二、履行督查责任,做好扶贫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

一是抓好“六个精准”落实情况检查。区审计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六个精准”落实情况的检查的通知》,督促相关乡镇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对象,对“六个精准”落实情况进行自查检查,区审计局进行了抽查。主要检查“六个精准”是否落实到位,在扶持对象上是否做到底数清、任务清、责任清;扶贫项目上是否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在扶贫措施上是否做到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在驻村帮扶机制上是否存在不实;在脱贫成效上是否存在不真实等问题。

二是开展好专项检查工作。区审计局印发了《关于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的通知》,督促相关部门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管理、扶贫规划执行(本次重点检查10个扶贫专项方案中产业扶贫和新村建设)、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本次重点检查“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等情况进行自查,区审计局进行了部分抽查。

三是抽派专人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对精准脱贫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区审计局通过督查与抽查认为,“六个精准”政策落实到位、专项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规范,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合理、建设有序推进,驻村帮扶机制健全有效,“五个一批”措施落实到户,脱贫成效明显。

三、履行审计监督责任,做好扶贫资金项目的审计监督

2014年以来区审计局审计扶贫资金项目17个,送审资金2675.30万元,审定金额2249.73万元,审减金额425.57万元,在审计中没有发现截留、挪用、套取和贪污私分扶贫资金的行为。

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篇2

审计署在审计中发现了这些问题,并努力在自己的对口扶贫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

审计署目前承担对河北顺平县、贵州丹寨县的定点扶贫工作以及对江西会昌县的对口支援工作。2015年8月,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被新增为审计署的定点扶贫县。在对丹寨县的扶贫调研中,审计人员也发现了同样问题:扶贫资金种类多、项目散等“碎片化”问题十分突出。以2014年为例,丹寨县收到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亿多元,涉及260多个专项,分别由县农业局、扶贫办等40个部门单位管理,其中最大的专项5500多万元、最小仅4800元。

扶贫项目太分散,有点像“撒胡椒面”,钱少办不了事,把几个项目的钱集中起来干一个项目又与专款专用的有关规定不符,怎么办?审计署与贵州省研究商议后,把丹寨县作为贵州省推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改革试点县,加大财政资金和扶贫资源整合力度,提升扶贫开发绩效。

2月27日至28日,审计署党组书记、审计长刘家义一行,又一次来到丹寨县,协调所有对口帮扶丹寨县的单位与地方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如何从实际出发,整合扶贫资金、聚合扶贫资源。他们还希望,在全力帮助丹寨县早日实现整体脱贫的同时,从中探索一种可推广、可复制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丹寨试点:整合扶贫资金办大事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定点扶贫”“对口支援”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扶贫手段之一。目前,参与定点扶贫的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共320个,帮扶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部门职能和行业资源相结合,有针对性地支持脱贫攻坚是各单位的“政治任务”。

与其他一些部委相比,审计署没有业务方面的主导权,也没有项目审批权,如何做好有审计机关特色的扶贫工作?

审计署负责与定点扶贫县联络对接的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回忆说,第一次与丹寨县干部接触,那位干部连问了三遍:“你们究竟来审计,还是来对口帮扶的?”近年来,审计署对扶贫等民生资金和项目进行了多轮审计,在促进惠民改革落实的同时,也让一些地方和部门感受到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比如,2013年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就查出有些资金长期滞留闲置、截留挪用等各种影响扶贫资金使用绩效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审计署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审计建议。而审计署的扶贫工作,有些正是对这些审计建议的具体实践。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明确要求,要积极盘活和统筹使用沉淀的存量财政资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用。而审计署在2015年审计工作中发现,一方面地方各级政府强烈希望整合财政专项资金,但另一方面也心存极大顾虑,存在“三怕”:第一,按现行管理体制,各专项资金主管部门会分别对其下达的专项资金进行频繁乃至重复检查考核,其结果与政府及部门领导的个人考核挂钩,怕整合后会影响考核,进而影响地方发展和个人升迁;第二,一旦整合,怕相关专项就没了,资金来源也就没了,事就更难办了;第三,整合某项专项,怕可能会得罪该专项上级主管部门甚至分管领导。

丹寨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贵州省连续8任省长将该县作为扶贫工作联系点,足见其脱贫任务之重。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审计署与贵州省委省政府研究商议,积极推动丹寨县成为贵州省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改革的试点县,最大限度发挥扶贫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

审计署扶贫工作相关负责同志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以后,省里下来的扶贫资金,丹寨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整合使用了,这对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具有积极作用,对促进当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脱贫也是一项有效改革。”比如,在实践中,丹寨县可以整合部分专项资金设立有偿扶贫基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可以将土地出租、扶贫款集中入股,并进入企业务工等,以此在根本上带动贫困户脱贫。

这位同志还告诉记者,审计署将对丹寨县扶贫资金的整合使用做好监督,资金整合赋予了县级政府更大的调配权,但同时,又不能打着“灵活”的名义胡乱使用。

在审计署定点扶贫的另一个国家贫困县河北省顺平县,当地也在积极推动扶贫资金的整合。“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性普遍还是很高的。终于有自了,终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谋划项目了。”审计署在顺平县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同志告诉记者,“以前在扶贫工作中存在一个难点,上级划定了扶贫资金的用途,必须做某一项,不做吧,算资金闲置!做吧,可能又不符合当地实际!就可能形成浪费。” 因地制宜开扶贫“药方”

部委扶贫的突出优势之一就是,对国家政策掌握全面、理解透彻,可以因地制宜研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的“药方”,避免走弯路。

比如,以前丹寨县为加速发展,确定了“小县大城,推山建城”思路,为落实国家和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专项政策和申请专项资金,在一些极为偏远、人口稀少的山区分别实施修建公路的“村村通”政策和生态移民政策。

事实上,虽然丹寨县具有空气洁净、气候凉爽、风景优美、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等优势,但土地贫瘠、生态脆弱,很多地方不宜人居,更不适合进行大规模工业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在一些极为偏远、人口稀少的山区,按照“村村通”政策修建公路,不仅建设和维护成本高,与生态移民政策也存在一定对冲。

2015年10月,审计署党组书记、审计长刘家义率队赴贵州省丹寨县就定点扶贫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研究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的“药方”。经与省、州、县领导研究商议,一致同意调整“小县大城、推山建城”的传统发展思路,决定以制定丹寨县“十三五”规划为契机,确立“以新型集镇建设为平台,以特色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大生态移民力度,走出一条脱贫致富与生态环保并重的新路子”的扶贫开发新思路。刘家义建议从当地“好吃”“好看”“好听”“好卖”“好玩”的特色入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把资金引进来、把人请进来,带动大家共同富裕。

今年2月27日至28日,刘家义一行再次来到丹寨县考察。此次一同前来的还有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等企业家。其间,万达集团、南方电网、杭州市滨江区、农发行贵州省分行等帮扶单位与丹寨县签署了扶贫开发协议,一批重点扶贫项目随即启动。 筑牢扶贫资金“高压线”

扶贫攻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各级财政部门对扶贫、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如何用好扶贫资金,使其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

2014年8月以来,审计署在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中,就将“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政策落实情况作为重点领域之一进行持续关注。审计发现了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有的地区财政扶贫资金大量结存,导致农业种植等多个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和贫困村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进缓慢,影响了贫困村整村推进和产业扶贫到户等扶贫政策实施效果;二是有的地区对贫困户信息掌握不全,如缺少贫困家庭致贫主要原因方面信息,不利于精准扶贫;三是有的县为部分不符合扶贫标准的对象建档立卡,并违规享受扶贫政策。

一个典型案例是,在今年审计署的公告中,重点指出了广西马山县精准扶贫推进不力的情况。该县认定的扶贫对象中,有3119人不符合扶贫建档立卡标准。案例一经,就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讨论。审计部门针对马山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如今,马山县已处理科级以下干部46人,其中立案26人,违规发放的扶贫资金也全部收缴国库。 刘家义审计长(前排左二)、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前排左三)等在贵州丹寨县调研扶贫工作。

针对这次审计查出的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了《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实施方案》等4项制度,对贫困人口自下向上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对此国务院扶贫办也积极组织建档立卡复核工作。

日前,刘家义在北京表示,扶贫工作将是整个“十三五”的审计重点之一,以促进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要通过对资金的审计,对项目的审计,来确保这些扶贫资金能够有效运用于扶贫,用于脱贫,防止出现损失浪费,甚至出现贪污挪用的现象,一旦发现这种问题,要坚决查处,一查到底,而且要移送给相关部门。他同时表示,审计工作要辩证看待问题,不用原有的制度规定来衡量当前的创新事项,对于有利于各类资金整合用于扶贫、有利于扶贫项目稳步实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情况,坚决予以支持,并积极促进总结完善。

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篇3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资金;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引言

对于贫困群众来说,扶贫资金就是脱贫的“催化剂”和“救命钱”。由于扶贫资金的重要性,政府要保证扶贫资金落实在扶贫工作和贫困群众上,扶贫资金的运转要保证透明化、真实化管理。因此必须要对扶贫资金开展绩效审计监督工作,建立相关机制对于扶贫资金的落实过程进行跟踪、调查、审计和监督。但就现阶段的调查来看,我国在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这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一、我国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不足之处

(一)国家扶贫政策问题

从国家扶贫政策方面来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第一,现阶段,国家扶贫政策下的我国的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其工作重心主要是评价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是否具有有效性方面上,对于精准扶贫的绩效评级还鲜有涉及;第二,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缺乏主动性,仍是传统的就事论事型的;第三,国家扶贫政策作为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对确定扶贫对象、分配扶贫资金和审批扶贫项目……一系列工作作出指示,但是目前的国家扶贫政策含糊不清,可执行性比较低,扶贫工作的对象、资金、方向以及目标难以确认和实现。

(二)扶贫项目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的精准扶贫项目的管理模式严重缺乏科学性。首先,精准扶贫项目的主管单位只关心扶贫资金的发放,几乎没有对项目的前期规划和后期管理开展相关工作。其次,有些区域的扶贫项目通过社会关系个人承包,既没有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也没有专业的部门和人才进行指导、参与和验收。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审查整个过程极度缺乏专业性、科学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三)对中小精准扶贫项目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人口数目庞大,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国家在精准扶贫时扶贫的人数、地区和项目数量较大,所以国家审计资源跟不上审计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在相关项目审计的过程中,审计机关只绩效审计一些重要项目,对于大部分中小精准扶贫项目会简化审计程序,甚至不进行审计工作。因此,许多中小精准扶贫项目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审计机关无法检测,很可能会影响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有效性。

(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相关法律条例规定,财政扶贫资金需要实行项目管理制度,要将扶贫资金、相关管理以及最终核算切实落实项目。如果扶贫项目急需调整,决不允许自行修改,必须提交新的项目书到原审批部门,由相关部门再次审批。但在实际的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过程中,很多项目并没有依据相关法律条例执行,不经审批部门审批或修改,直接下放扶贫资金。同时,还由于监督力度不够,出现挪用扶贫资金,虚报资金数量等现象。

(五)扶贫资金绩效跟踪审计评价体系不健全

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依赖于扶贫资金绩效跟踪审计评价体系。但就目前调查发现,此评价体系结构不完整,局限于对扶贫区域的经济或是扶贫项目的可行性等与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层面上,忽略了对社会、生态环境、扶贫区域的基建及使用情况、资源使用等等层面的评价。

二、有效提升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策略

(一)认真落实国家扶贫政策

在进行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必须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审计署办公厅等相关文件对于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应对经济新常态带来的挑战以及贯彻落实新理念。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还有把握好工作原则、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审计机关还要细化对扶贫审计工作的相关认识,提升机关人员对于扶贫审计工作的责任心。

(二)加强中小精准扶贫项目的重视程度,完善扶贫项目的管理模式

扶贫项目的重点关注对象不仅仅是一些重要项目,中小精准扶贫项目更应该受到更高的重视。中小精准扶贫项目众多,一旦因为简化程序后导致项目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中小精准扶贫项目的重视程度,可以设立专门应用于审核中小精准扶贫项目的管理模式,该程序在保证审计结果科学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省略一些针对重要项目的特殊要求。既可以减轻审计部门的工作压力,又可以为中小精准扶贫项目开设绿色通道,保证扶贫顺利进行。

(三)加强内外部监督力度

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要加强自身工作的监督力度,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完善相关对审计结果进行问责的制度,对财政扶贫资金实行强有力的跟踪和监督。另一方面,为使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切实得到法律保障,也为了杜绝假作为、乱作为、不作为等现象的发生,必须呀要对审计工作的主要领导干部进行同步审计。此外,为保证监督的真实性和加大监督力度、扩大监督范围,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还要接受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有关部门要对现有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一步完善,让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结果公之于众,接受人民的审查。

(四)建立健全扶贫资金绩效跟踪审计评价体系

审计部门是负责绩效审计的主体部门,因此当前审计部门要建立扶贫资金绩效跟踪审计评价体系,在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一定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该体系是否符合相关国家规定?该体系是否切实可行?该体系是否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该体系是否具有工作效率?该体系是否对精准扶贫有效?该体系是否可以使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从定性和两个定量指标进行评价?

三、结语

相比较传统的“漫灌式”扶贫模式,精准扶贫就属于“滴灌式”扶贫的模式。精准扶贫可以确保扶贫资金可以帮助贫困群众改善生活,可以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扶贫资金的最大价值。所以,一定要开展好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完善我国的财政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不足之处,有效提升精准扶贫资金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寇永红,吕博.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审计研究, 2014(4):19-22.

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篇4

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资金效益审计以财务审计基础,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资金财务审计是相关责任审计的必然手段。审查资金的使用是否实现预期的效果,以一定资金管理制度规章为标准,判明各相关资金管理部门是否将资金有效投入,对其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计,评价资金投入以及资金投入后所获得各项效益的情况,保证资金的经济、效率和效果问题;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制度,是对资金财务审计的扩大和延伸,审计部门能借以了解受托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职责,是财务审计的深化和发展。

一、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资金财务审计现状

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财政资金财务审计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资金审计方式效率低。以“同级审”为主,直接导致审计效率低,这种审计方式不适宜两项资金,致使两项资金的审计频率与范围不够;“上审下”方式有利也有弊,“上审下”独立性与权威性相对较高,但是涉农资金来源渠道多,使用范围广,“上审下”全方位了解具体情况不现实;“交叉审”方式有优点,也有不足。优点是打破了本县审计机关难审本县财政的局面,但没有解决审计人员素质问题带来的弊病。事后账面审计方法作用有限。人员能力、经费等问题致使事前、事中审计无法开展,施工单位凭审核的建设发票到县级财政报账,使财政部门县级报账制只能从形式上审核资金,没有很好的发挥审计调查的作用,难以确保实质上的真实合规。

审计对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及惩处缺乏力度。审计机关没督促相关部门按审计意见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督促整改缺乏力度,审计机关也没有严肃惩处。资金管理环节薄弱,审计资源有限。制度的规定及对制度的执行不严,行政型审计体制影响审计独立性,严重制约了审计部门独立行使监督职权,约束了审计监督作用的发挥,同时也降低了审计人员素质及审计工作质量。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资金财务审计结果公开程度低,审计结果公告还远没有达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原因是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不够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受到严重的政府制约。

二、改进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审计的对策

为确保审计项目负责人委派制审计方式效果,推行审计项目负责人委派制,强化项目负责人职责及与小组成员有机融合,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创新,在考核评价基础上,应当制定奖惩机制。

强调全程审计。增强审计机关查处问题的能力和力度,加强对项目立项真实性、科学性的审计,应当审查资金使用单位是否严格按照项目内容审计。重点审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资金计划的实现情况,从根本上保障项目报账的真实性,确保资金真正实现计划目标。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督促整改及惩处力度。审计部门必须深入落实审计回访工作,深入落实审计整改情况,改革行政型审计模式为立法型审计模式;完善相关财经法规。制定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财政资金审计督促整改制度,严格执行并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财政资金管理违纪违规处罚制度,审计部门应当依据已有违纪违规处罚制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绝不能包庇纵容;改革行政型审计体制。给予审计人员在工资水平和晋升上优厚的待遇,执行并完善两项涉农财政资金管理违纪违规处罚制度,提高政府审计的效率。

进一步完善政府审计公告制度,应当引入审计的监督力量,使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公共权力的运作情况,使社会公众不仅了解政府部门的审计结果,防止政府的包庇作假,披露真实、全面的问题,有效地推动两项资金财务审计结果公开,管好用好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资金。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深入挖掘涉农重点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制度不足,完善县级报账制。简化报账程序,以审计结果作为报账依据;完善有偿资金与无偿资金投入制度规定,审计部门应从制度上提出建议加以改进;完善中央与地方配套资金投入制度规定,取两项资金当中有偿资金的投入,全面了解资金的使用过程,逐步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

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篇5

一、主要涉及农办系统项目进展情况

年,我办负责申报的主要扶贫资金有造福工程搬迁及省、市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到户小额贷款贴息项目、产业化扶贫企业贷款贴息项目。通过今年月的专项检查,三年来全市累计到位市以上财政扶贫资金15753.32万元。从对各县检查的情况看,项目资金全部落实到农户、企业,总体运行良好。

二、扎实做好项目资金的监管工作

为确保扶贫资金安全,各地县(市、区)财政局专门设立扶贫资金专户,省、市扶贫部门拨给我市的扶贫资金,一律进入所在县(市、区)财政扶贫专户,任何单位都无法将其挪作他用。各地县财政负责对资金的管理与核拨,农办负责对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跟踪检查和督促落实。

(一)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财政捆绑资金

年省派第三批扶贫开发重点村财政捆绑到位资金569.5万元。从项目申报实施和资金的报账使用,均由省直下派挂职干部严格把握,报账审批表必须经挂职第一书记审核签字、乡(镇)领导复核盖章(签字),同时附上有效支出票据(村民理财小组审核盖章)、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纪要复印件、项目公告、公示材料复印件(凡项目实施发包的一律要有招标材料、合同书原件或复印件)报送农办再次审核,最后报县财政终审核拨给有关乡(镇)财政所,由乡(镇)领导或指定分管领导将资金落实到位、到项目。

(二)造福工程补助资金

(1)造福工程人头补助资金:年全市造福工程人头补助14160.92万元(其中灾后重建补助资金11709.5万元、计生户增补1313.25万元、少数民族补助76.74万元)。一年来我市扶贫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一方面加强检查督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分阶段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对“造福工程”的实施进度、资金投入情况、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督促。另一方面建立验收制度,实行村初验、乡自验、县总验、市复查的验收模式,层层把关。验收合格后,填写验收卡,列入造福工程农户档案中,做到有据可查。每年年终,扶贫、财政、审计等部门对“造福工程”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严格按照《福建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福建省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实行了造福工程补助资金“一卡通”试点,确保补助资金足额到人到户.

(2)造福工程基础设施补助资金及配套资金:年7个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省级补助资金475万元、市财政安排安置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200万元。通过检查各县对省、市级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各安置点的“三通一平”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与新农村建设项目相结合,严格按照各安置点申报项目加以实施建设,坚持专款专用,检查中未发现未造成资金滞留或影响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益。

(三)扶贫贴息小额信贷资金

年扶贫贴息信贷资金374.9万元,其中,计生小额贴息信贷资金177万元、巾帼信贷资金50.9万元,中央扶贫贷款贴息项目资金120万元分别是市华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市碧海乳业有限公司、县华新食品有限公司、县杉优玩具有限公司、县大森林木业有限公司、市虬江食品有限公司、县三林木业有限公司。项目扶贫带动农户6016户、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扶贫贴息信贷资金主要用于省、市、县部门挂包扶贫村和造福工程示范点村,由各地农办提供要求贷款的户主和扶持项目表到当地信用联合社,由信用联合社负责实施发放和回收;计生户信贷工作和贴息发放由各地计生局负责抓落实;巾帼扶贫贴息信贷则由各地妇联负责落实,以上各项信贷和贴息发放工作从检查情况都得到很好的落实,使许多计生户和家庭主妇的贫困面貌得到了改变,不少低收家庭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篇6

扶贫资金是由国家设立的资金,其目的是扶持贫困地区,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财政在扶贫事业上的投入逐年扩大,扶贫事业相应取得了一些成效。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今年要完成1 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扶贫任务仍然艰巨。由于扶贫资金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情况,关系到国家稳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扶贫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是必须注意的,由此,需要审计部门对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进行审计。

在我国以往进行的扶贫资金审计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对于绩效审计还进行地不够深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依法治国的高度,首次将审计监督纳入了国家监督体系的范围,明确了国家审计的重要地位。此外,还提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这对扶贫资金的审计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扶贫资金作为公共资金,又关系到民生大计,实行审计全覆盖是必然趋势。

二、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

2013年12月28日,国家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19个县2010年至2012年财政扶贫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这是国家审计署首次公布与扶贫资金相关的审计结果公告。该审计结果公告包括了对云南省等贫困省区的19个县财政扶贫资金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报告中对扶贫资金的使用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发表了审计评价意见,并对审计反映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了陈述,这是目前关于扶贫资金审计国内最具权威的审计结果公告。通过对这19份审计结果公告的研读以及可获得的一些其他方面的资料,可以总结出目前扶贫资金审计的一些特点。

(一)时间维度:覆盖度不足,审计工作集中在事后绩效评价。

对于现有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无论是审计署特派办组织的审计还是贫困地区地方审计机关对扶贫资金的审计,都集中于事后评价。绩效审计事后评价的重点集中在贫困人口的减少数、贫困发生率的变化、GDP的增长幅度、扶贫项目投入后基础设施如公路、供水供电设施的增加等。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其中的原因的,对扶贫资金进行事后绩效评价,审计证据的获得比较容易,审计评价标准比较直观,审计工作的开展也相对简单且容易出成效。但对于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扶贫项目是如何立项的,扶贫资金是如何分配使用的,扶贫项目是如何开展的,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扶贫资金的绩效。仅仅关注事后绩效评价,使得审计的职能停留在监督评价的层面上,由于审计关口靠后,对于扶贫项目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相应的措施,无法及时止损。

(二)空间维度。

1.只对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进行绩效审计,未实现审计项目的全覆盖。

在扶贫资金审计实务中,审计机关往往只选择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进行绩效审计,对其他相对不那么重大的项目只进行财政收支审计或者干脆不进行审计。针对贫困地区的扶贫项目众多,贫困资金有的投入到建设项目,有的直接投入到贫困户中,扶贫资金的流向众多,审计资源与审计的需要之间存在矛盾,对于审计项目,未能实现全覆盖。随着国家对扶贫事业的重视,扶贫资金的总量和增量只会日益增加,扶贫资金涉及的扶贫项目范围也会越来越宽泛。由于扶贫资金的重要性及特殊性,扶贫资金审计全覆盖是大势所趋,是审计机关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任务。

2.重经济效益的评价,轻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评价。

扶贫项目一般周期比较长,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扶贫项目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关注短期的贫困人口人均GDP增加,而是提升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使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将返贫率降至最低。现阶段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在对扶贫工作成效上的评价是比较片面的,主要集中在对经济效益的评价,如贫困地区GDP的增长情况、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如何等等,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鲜有关注。经济效益是直接效益,社会效与生态效益是间接效益,绩效指标的确定有难度,审计证据的获得也需要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的审计工作主要局限在对经济效益的评价上。

从审计全覆盖的角度,绩效审计不仅仅是对经济效益的评价,从扶贫项目的整个周期来看,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同样重要。社会效益涉及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推广、生活质量、基础设施、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在审计署公布的审计结果公告中,在基本情况和审计评价意见中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技术推广方面的情况有所提及,但基本是一笔带过,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在与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事项上。

3.重对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轻政策评价,未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目前对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是“就事论事”型的审计,绩效审计的重点是扶贫资金运用地如何、扶贫项目的效益性该如何评价,审计重点并未覆盖到扶贫资金相关政策的绩效评价上来。实际上,扶贫政策是扶贫开发的行动指南,有了扶贫政策的指引,政府相关部门才能确定扶贫的对象、扶贫资金如何分配、设立什么扶贫项目;反之,若扶贫政策不明确、不完善、不可行,扶贫工作没有清晰的方向,精准扶贫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将绩效审计范围覆盖到政策绩效审计领域是极其必要的。

三、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全覆盖不足原因分析

(一)外部问题。

扶贫资金自身的特点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增加了难度,绩效审计的覆盖范围受到了限制。首先,扶贫资金分布在各个扶贫项目之中,扶贫项目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以工代赈项目,种类非常多,对所有项目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绩效评价存在不小的难度;其次,扶贫资金是由财政部门下发的,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众多部门,从中央到省、市、县、村甚至到户,其中的管理环节众多,对扶贫资金进行全覆盖的绩效审计,会涉及到整个链条上的各个部门,工作量巨大,各个部门是否会配合审计人员的工作也是一大问题;最后,扶贫地区多处在高原、山区地带,交通不便,实施绩效审计工作需要大量走访、调查等等,开展审计工作难度很大,实现全覆盖需要克服的阻力较大。

(二)内部问题。

1.审计人员数量稀缺。

对扶贫资金进行全覆盖的绩效审计,对审计资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扶贫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主力是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审计署对其进行人力资源上的补充。全覆盖的绩效审计要求能覆盖到所有扶贫资金涉及的方向,审计资金所到之处就要有相应的绩效审计。我国目前审计机关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对当前的审计机关是不小的挑战。

2.审计资源质量欠缺。

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不仅对审计人员的数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审计人才。一方面,在专业素养上,现有的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上以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的知识储备为主,对于绩效审计的知识和经验有所欠缺,这使得全覆盖的绩效审计工作缺乏专业基础;另一方面,在心理素质上,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要求审计人员深入到贫困地区,了解扶贫项目的最新情况,与当地的领导干部、贫困户进行走访调研。扶贫开发地区一般交通不够发达、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对审计人员的心理素质也是极大的考验。

四、改进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措施

(一)审计关口前移,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全覆盖审计。

扶贫项目有着“点多、面广、线长”及地处偏远的特点,扶贫资金又有总量大、实施周期长的特点。要及时整合审计资源,在扶贫项目设置之初以及扶贫资金运行之初就要开始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将审计把控关口前移,促进审计的全覆盖。

对于扶贫资金的绩效审计,事后审计目前还是占主导地位。这是由于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事后评价的审计证据比较易于获得,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难度相对不大。但是,事后审计对于优化扶贫资金的使用绩效的作用微乎其微,关键还是要靠事前和事中的有效监督。审计机关需要统筹安排审计力量,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对扶贫资金绩效审计的全覆盖,将审计范围扩展到扶贫资金运行的全过程。

对于扶贫资金的审计,应当做好跟踪审计,关注扶贫资金的分配、管理和使用,通过走访调研群众等方式详细了解情况,认真审查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的落实、脱贫的成效,对精准扶贫的程度进行监督评价。

(二)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建立全方位的绩效评价标准。

审计全覆盖的理念要求审计要全方位、多角度。在对财政扶贫资金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仅关注经济效益,同时关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设立扶贫资金的目标是促进贫困地区生产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增强。扶贫资金的绩效需要看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不能局限于眼前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样重要。在进行扶贫项目的同时,也要关注当地的生态环境是否遭到了破坏,是否有以牺牲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短暂的经济利益的现象。此外,对贫困人口不仅仅是要关注人均产值提高了多少,更要关注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是否增强,这好比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从长远角度来看,贫困人口是否能真正脱贫,何时能做到脱贫后不返贫。

(三)关注政策绩效,实现审计内容全覆盖。

只有对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的绩效都给予关注才是全覆盖的审计。目前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是以资金绩效和项目绩效为主,对政策绩效没有太多的关注。扶贫资金相关政策与资金和项目相比更加宏观,体现了扶贫资金应该向哪个方向流动、扶贫项目应该如何开展的大方向。

扶贫政策的效益直接关系到扶贫开发事业的绩效,扶贫政策的制定关系到是否能精确瞄准贫困人口,是否能科学设立扶贫项目,扶贫政策的遵循关系到是否能合理指导扶贫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审计人员在审计政策绩效中应当关注政策的制定是否完整、科学,政策是否得到良好的遵循,是否发挥其作用,产生的效益与预期是否相符。

(四)优化审计资源,助力全覆盖的绩效审计。

首先,全覆盖的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对审计资源的要求较高,而有限的审计资源与巨大的审计工作量之间的矛盾是各级审计机关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为解决此矛盾,可以多方合作机制,加强审计署与地方审计机关的合作、审计机关与财政部门的合作,多方合作、优势互补,弥补地方审计机关在审计资源上的不足。

其次,应着力提高地方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绩效审计业务能力,提升现有审计团队的审计素养。由于绩效审计是目前扶贫资金审计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应当对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知识的继续教育和培训课程,尽快使审计人员跟上绩效审计的工作要求。除了专业素养外,审计人员还需要吃苦耐劳、不畏艰难的精神力量,培养坚强的意志和职业精神,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在现有的审计力量之外,审计机关还可以选择购买较高质量的社会审计服务,便于现有审计资源的配置。审计机关可以通过招标、选聘等方式,考察社会审计组织以及社会审计人员的素养,聘请一些优秀的社会审计人员,形成对现有审计力量的补充。

地方审计机关人员、审计署审计人员、社会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要注意彼此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发挥各自的长处,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全覆盖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善平.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监管的“无影灯效应”改进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89-95.

[2]寇永红.财政扶贫资金绩效审计工作现状及改进措施[J].审计研究,2014,(4):19-22.

[3]刘锡平.国家扶贫资金审计全覆盖的实现路径研究[J].审计月刊,2014,(3):11-12.

[4]蔡春.关于全面推进我国绩效审计创新发展的十大思考[J].审计研究,2011,(4):32-38.

[5]刘思汝.湖南省财政扶贫资金审计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7,(10):46-48.

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篇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陕西省委、省政府和安康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资金和项目审计监督工作的政策文件,明确要求,每年对所有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全面审计,突出“精准安全绩效”,重点审计扶贫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于扶贫开发。

安康市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截止2017年全市贫困对象18.04万户51.35万人,分别占全国、全省贫困人口的1.18%和22.45%,贫困人口规模居全省第一。审计机关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精准扶贫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依法审计、客观求实、鼓励创新、推动改革的基本原则,围绕扶贫政策落实、扶贫资金安全、扶贫项目绩效这条主线,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成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审计干部要切实增强做好扶贫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加强扶贫审计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审计质量,保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相关部门应认真落实省委市委加强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要求,积极支持审计机关开展精准扶贫审计,对审计反映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提出的审计建议,认真研究,及时改进工作和完善制度规定。

二、坚持精准扶贫审计工作的原则

(一)坚持依法审计。严肃查处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重大违纪违法、重大履职不到位、重大损失浪费、重大风险隐患等问题,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权钱交易、骗取扶贫及相关涉农资金、失职渎职、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问题,始终坚持“零容忍”,坚决予以查处。

(二)坚持客观求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三项机制”精神和《审计署关于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意见》,把是否符合中央精神和重大改革方向作为审计定性判断的标准,坚持“三个区分”,实事求是地揭示、分析和反映问题,审慎作出结论和处理,揭示和反映阻碍政策措施落实、制约资金整合的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积极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助推安康“追赶超越、绿色崛起”。

(三)坚持鼓励创新。贯彻落实“五新”发展战略,注重保护扶贫开发中的新生事物,对突破原有制度或规定,但有利于扶贫脱贫政策措施落实、维护贫困群众利益、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和提高资金绩效、推进项目实施、资源节约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创新举措,坚决支持,鼓励探索,积极促进规范和完善,大力推动形成新的制度规范。

(四)坚持推动改革。积极推动农村“三变”改革,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促进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关注影响扶贫领域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对制约和阻碍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制约和阻碍简政放权、政府职能转变,制约和阻碍提高绩效等体制机制性问题,及时反映,完善制度和深化改革。

三、进一步突出精准扶贫审计工作重点

(一)关注政策执行,促进扶贫脱贫政策落地生根。关注国家和各级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的进展和效果;关注贯彻落实发展生产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发展教育脱贫、社保兜底脱贫等政策措施的进展和效果;关注扶贫规划、年度计划、项目布局、资金投向等,尤其关注推动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着力揭露和查处责任不落实、机制不完善、方法不恰当,以及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问题,推动整改问责,促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不断完善和发挥实效。紧紧围绕“六个精准”要求,关注建档立卡信息系统建立和运行情况,促进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

(二)关注资金管理,促进扶贫专项资金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要关注资金规范管理情况,揭示和防范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切实发挥扶贫资金的整合使用效益;关注资金整合情况、财政资金聚合作用发挥情况,对以“专款专用”为借口,拨付资金不及时,造成资金长期趴在账上难以发挥效用的问题,坚决曝光查处;关注资金使用情况,查深查透各类违法、违纪、违规问题,促进各类涉农资金聚焦脱贫攻坚。

(三)关注扶贫效果,促进扶贫作用精准体现。关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审计是否按照国家和省市政府有关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的要求使用资金,是否把资金真正用到扶贫开发上;关注项目扶贫效果情况,查看整村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危房改造等扶贫开发重点项目投入使用后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民收入提高的情况,重点揭露脱离实际、盲目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关注贫困人口受益情况,通过检查、分析和评价扶贫效果,着重揭示因决策、管理等人为因素造成的资金效益差、损失浪费等问题,促进扶贫重点项目发挥实效。

(四)关注制度建设,促进扶贫审计工作制度化长效化。深刻认识和把握脱贫攻坚常态化特征,注重扶贫工作长效化、科学化、规范化、简约化。揭示和反映体制机制问题,密切关注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力揭示和反映阻碍政策措施落实、制约资金整合的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缺陷,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完善制度机制。同时注重完善扶贫审计工作机制,推动扶贫审计工作制度化长效化,充分发挥审计在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保障和监督作用。

四、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审计效果

一是统筹结合,科学组织实施。系统功能是提高审计“免疫”能力的基础。要把加强精准扶贫审计与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措施落实的具体内容和工作原则,统筹纳入到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政府投资审计、村级财务审计等各类审计项目中,实现扶贫审计与各类审计项目在组织管理、资源配置、成果利用上统筹结合。灵活采取“上审下”“同级审”和县域非对称“交叉审计”等模式,充分调动各县区的审计力量,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和帮扶部门全覆盖审计,做到资源联动、标准统一、目标一致、成果共享。

二是创新方法,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对扶贫审计的理论研究,积极创新精准扶贫审计工作方法,改进审计手段,不断提高审计质量。要运用计算机数据审计方法,实现新技术与精准扶贫审计内容的有机整合,开展大数据分析挖掘,提升审计成果;要发挥村级财务审计的作用,在扶贫资金落地处,组织实施村级财务审计和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通过“最后一公里”,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要坚持问题导向,关注精准扶贫问题的多发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挖掘案件线索,一查到底,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

三是建立协作,发挥整体合力。成立区域精准扶贫审计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将发改、财政、扶贫、国土、农林水、组织、监察等相关部门纳入领导小组,建立审计协作机制,在信息共享、办案协作、案件移送等方面协调配合,多点用力,同向发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精准扶贫审计的工作合力

四是强化整改,保障监督作用。建立精准扶贫审计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反映审计结果,促进审计结果充分运用。对审计发现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扶贫帮困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需要追究领导干部责任的,审计机关要按有关规定和干部管理权限移送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依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建立问责和典型问题通报曝光制度,提交人大的审计报告中重点体现精准扶贫问题,提高问题曝光率,促进审计问题整改落实。

五是加强学习,培养专业队伍。选派审计干部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扶贫审计项目,以审代培,学习审计业务;鼓励审计人员参加执业资格考试,以考促学、学以致用;开展扶贫审计知识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和研究,促使审计人员掌握中省市各级政府扶贫脱贫的政策走向、顶层设计和具体措施,提升审计水平。坚持依法審计、文明审计、廉洁审计,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维护审计机关良好形象。

(作者系安康市审计局局长)

来源:现代审计与经济 2017年5期

扶贫资金专项审计篇8

一、现行财政扶贫公益设施工程项目的运作模式

新阶段的扶贫开发,主要是以扶贫工作重点村(“十二五”称作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为载体,整合资金,集中力量,采取“整村推进”的方式,分期分批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建设一大批财政扶贫公益设施工程项目,力争使这些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改善,村民收入得以增加,发展能力得以提升,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十五”以来,财政扶贫公益设施工程项目的监管机制不断完善规范,基本上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资金实行报帐制管理。其运作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项目的规划立项。制定扶贫规划是合理配置扶贫资源、组织项目实施的前提,村级扶贫规划的编制主要由各扶贫重点村负责,乡镇扶贫专职干部与扶贫重点村干部、村民代表以及村人大代表讨论并提出项目,然后按规定的格式、规定的时间组织编写完成。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要求组织群众大会讨论,以使群众了解规划的情况、了解项目和资金的预算安排情况。

2、项目的审批、公示与调整。项目的审批、公示与调整过程实质上也是扶贫资金的审批、决定过程,是扶贫资金下达、使用过程中的制度安排,这个过程我市要求要充分体现扶贫资金决策过程的公开、公正、透明,以求确保扶贫项目按计划实施。首先是项目审批,县扶贫办根据制定的扶贫重点村扶贫规划,建立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库。每年扶贫重点村从扶贫规划项目库中提取项目,上报到县扶贫办,由县扶贫办编制全县年度扶贫项目计划,会同县财政部门联合上报市扶贫办和财政部门,由市级扶贫部门审批确定。项目批准后省扶贫部门与财政部门一起下达扶贫资金。其次是公示,县扶贫办上报的年度项目计划获得上级扶贫部门批准后,按规定需要在县政府网站、电视台进行登载公示,乡、村也要将批准的项目上墙公示,以确保扶贫项目与资金安排整个决策过程公开透明,这种方式也是群众了解扶贫项目及扶贫资金安排的主要途径。第三是项目调整,由于整村推进扶贫是一次规划,分5年实施,这个过程比较长,原规划的项目难免会发生变化,因此项目调整也是整村推进中常见的事情。扶贫项目调整的审批权在市级,需要调整的项目由扶贫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并按程序上报批,至于是否需要调整、怎么调整、调整什么项目由扶贫重点村确定。

3、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是扶贫资金监管使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项目启动。这一步需要县扶贫部门组织扶贫重点村做好以下工作:县扶贫办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分管领导、专干到受益村组织项目前期准备,对即将开展的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必须解决的一些问题进行协调,如土地征用补偿问题、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问题等;第二步是项目实施,项目村以招投(议)标方式将项目工程承包给专业施工队,由专业施工队负责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这一过程涉及的项目招标、合同签署、资金拨付、工程监督等环节都是由县乡村三级共同负责。项目村主要是出面配合施工单位协调解决施工中的土地纠纷问题。同时,按照《扶贫项目监管办法》以及承包合同要求,督促施工单位在规定的时间按要求完成项目,然后由县乡二级在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对项目进行验收。

4、项目的监督。项目工程与资金使用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方式,主要由县乡扶贫办、审计部门、项目乡村共同履行对扶贫项目的监督职能。一是市、县扶贫办下发项目资金文件时抄送同级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自觉接受行政监督;二是项目实施全过程的公示,重点村对批准项目资金、实施单位、项目验收等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都坚持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三是村项目监督小组对项目资金的监督,每个重点村均要成立项目监督小组,在签订项目施工合同、项目发票的审核、项目验收等重点环节的扶贫项目的实施实行监督;规定群众对项目有了解和参与决策权、知情权和话语权,也参与对资金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提出的意见。四是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在政府网和电视台进行公示,提高财政扶贫项目的透明度。

5、项目的验收。完工项目的验收是由县扶贫办按规定组织验收,省市级扶贫办进行抽查验收,“十一五”中后期则采取绩效考评办法。扶贫重点村群众在此环节则是全力配合验收,并作为项目验收组成员在验收报告上提出意见。项目完工后,项目责任单位向县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由县扶贫办组织包括工程技术人员、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监督小组组成的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小组应通过实地察看,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进行认真检查,对申报验收项目做出是否验收的结论,并对项目建设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凡项目建设质量差、不符合项目设计和施工要求的不予验收,并严格执行项目保证金制度。合格项目应按规定要求填写《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验收表》,并做好该项目照片等相关资料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二、现行财政扶贫公益设施工程项目运作模式的利与弊

从“十五”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实践证明,相对于“十五”以前的扶贫项目运作模式,新阶段扶贫项目模式运作,由于采取了以上机制,使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较好的堵住了过去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漏洞,切实解决一大批贫困群众最迫切、最急需、最盼望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贫困乡村群众做了大量的好事和实事。具体来说有以下三大优点:

1、当前扶贫资金监管方采用报帐制和公示制,从根本上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同时推行扶贫项目和资金公示制度,让所有扶贫项目和资金从审批到实施都做到公开透明,让扶贫项目从审批到实施都处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减少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贪污等现象,确保扶贫资金的专款专用。

2、项目采用招标方式,有利于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采取招标方式实施扶贫项目能够按期开工和完工,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有保证。当前的扶贫项目大都是通过招标的方式由专业施工队来完成。因为有合同约定,所以施工队必须按合同规定的日期完工,按合同标准确保工程质量,同时因为施工队的专业运作,能减少事故的发生,安全有保证。

3、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当前农村青壮劳力基本都外出打工挣钱,农村除了传统的春节、清明、中秋等节日农村人员较为集中外,其他的时间基本只有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在家,农村的劳动力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以招标的方式选择施工队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项目,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尽管目前这套项目运作模式,在减少挤占、挪用、贪污等现象、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多数情况下,项目的运作主要还是以政府扶贫部门为主,审计及相关专业部门在参与监管中只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项目村群众对项目的决策、控制、监督,只是作为被扶持对象而不是扶贫主体参与其中,是被动参与。因此其不足之处也是相当明显的:

1、项目运作中群众参与度低,扶贫重点村的能力得不到提升。长期以来,扶贫和财政部门代表政府掌握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监管和项目实施权,扶贫重点村的群众习惯了政府“给予”的扶持,只要有需求就向政府伸手,政府给不了就等,从来不愿主动关心项目,参与项目建设不热情,投工投劳不积极,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没有为群众的有效参与开展培训活动,或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没有给群众提升操作能力设计程序和标准,即使有规定的程序和标准也是扶贫部门来执行。群众在项目实施当中参与太少,很难得到锻炼与提高,群众的组织、监管、发展能力得不到提升。

2、由于扶贫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主要由扶贫部门承包给施工队。施工队是以盈利为目的,需要有一定的利润,没有利润可赚的项目施工队是不会做的,所以以招标方式实施的扶贫项目工程需要的资金量可能比群众自主组织实施项目需要的资金量多。另外,由于部分农民在解决项目纠纷、处理土地补偿等问题时不配合,或要价很高,也导致工程成本增加。同时,在整合扶贫重点村资源方面难度会加大,如群众在自筹资金以及投工投劳方面不是很支持、很配合,这些情况都会造成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不能最大化。

3、无论是作为项目管理部门的扶贫办、财政部门还是乡村干部和群众,都缺乏工程项目方面的必要技术素质。在考虑项目运作成本前提下,也极少去寻找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导致扶贫的公益工程项目的立项、设计和监管的随意性过大,缺乏技术支持,因而造成实施的项目和资金投放使用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浪费。而且无论是检查还是项目验收时基本上是走过场,时流于形式,项目工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项目工程验收也不象行业工程项目那样有一套严格的量化指标体系,多数时候只注重资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同时,当项目施工的日常监管的村民代表(通常是村干部或理事会)与群众少交流或沟通不足时,村民便对项目资金的使用产生猜忌,认为在项目资金使用方面会存在问题,有的群众认为这么多扶贫资金如果项目由村组自己做,肯定可以比施工队做得更好的,或者认为如果由群众讨论决定,这么多的扶贫资金可以为村里解决好多问题了。

4、扶贫项目后续监管难落实。项目后续监管一直是困扰扶贫项目效益正常发挥的难题。扶贫重点村的基础设施项目完工后,没有完善的后续监管办法,群众对项目的权属感不明,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心痛、不爱护,项目的后续监管难以落实,无法让项目发挥持续的效益,难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后续监管工作跟不上,项目损坏了,妨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群众把责任归到政府部门,埋怨政府没有把项目维护好,导致干群关系紧张。

三、改进财政扶贫公益设施工程项目监管机制的若干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改进与完善现行这套财政扶贫项目监管体系势在必行。改进扶贫项目监管机制的思路是:优化“参与式”的扶贫理念,整合扶贫主管部门、专业技术部门、项目村干部群众多方的监管资源,充实监管力量,并设计出一套既能确保项目实施与资金使用安全,又能让扶贫工作人员和项目乡村干部群众培训、学习和实践提升能力的制度安排,力争使各方在项目选定、申报、设计、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使得监管由单向转变为多向,提高监管实效。

1、完善扶贫项目选项和设计机制。在制定扶贫项目规划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尊重群众意愿选准和科学制定扶贫项目的原则,在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贫困户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拟定扶贫项目、充分动员群众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还应该邀请相关技术部门、专家对项目方案进行技术论证评估,反复筛选,逐级申报,最后确定。

2、明确项目组织实施责任体系。扶贫部门为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主管机构,对项目管理具有组织协调、审核督查、验收把关的责任;项目的具体责任单位必须是项目村的村委会;所有的财政扶贫项目,县扶贫办均与项目责任单位签订《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责任书》。为规范项目的实施工作,上了一定规模的扶贫项目均要实行招投标,确定工程项目的施工单位。一些相对较小未达到应招投标额度规定的项目,由县扶贫、财政等相关部门及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执行、监督小组等组成的招投标小组,向社会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公开议标工作。

3、建立项目竣工的验收评价机制。迫在眉睫的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尽快分类建立相对专业的规范的操作性强的项目质量量化指标。二是完善一套科学的项目验收程序。三是组织对县乡扶贫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工程项目技术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群众对项目实施的满意度。

4、切实建立扶贫项目后续管理机制。做好扶贫项目后续管理,是巩固扶贫整村推进成果,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编制规划项目和实施项目时,从一开始就要充分考虑到项目后续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把后续管理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如何加强后续管理,确保项目效益的长期发挥,应该从制度建设人手,不断改进和完善,建立扶贫项目后续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机构,继续发挥村委会和民间理事会的职能,由乡、村干部、村民代表组成项目后续管理机构,在项目设施交付使用后,继续发挥管理、监督、监测、报告等职能,做到管理的连续性;二是建立制度,做到产权明晰、责任清楚,管理有序,做到扶贫资金效益发挥的连续性;三是民主管理,让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后续管理工作,家家知晓,人人有责,通过加大对农民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管理能力,使后续管理工作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作者简介]

上一篇:小学音乐教育随笔范文 下一篇:工程造价跟踪审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