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范文

时间:2023-03-03 14:28:09

扶贫攻坚范文第1篇

叶雷:扶贫新攻坚/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尽管多年来得到扶贫政策相当的照顾却仍旧发展缓慢,现在又出现“热烈祝贺”获得“贫困县”的极端厚黑现象,这告诉我们扶贫是一个需要花大力气、花相当长时间去解决的系统工程,单靠区域性扶贫、粗放式扶贫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而要做到精细化扶贫,让贫困人口直接受惠,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白杨亦萧萧:扶贫新攻坚/千百年来,无论官方和民间。以穷为耻的观念从未改变过。可一些地方干部没有正确的政绩观,不是通过正当渠道脱贫,更不知道如何带领地方群众致富,一味创造或者保持“扶贫县”的牌子,期待分享国家那点扶贫款,地方一般干部和民众势必会把争当“贫困县”看成是一种荣誉。

龙图海:扶贫新攻坚/县域范围内贫富差距还是蛮大的,因此,应调整以县为行政单元的扶贫政策,县乡村有三个层级,将扶贫单元定到乡,甚至村,扶贫的资源分配更能落到实处,政策的受益面也将更贴实,又能有效防堵环节中的截留、克扣和盘剥。

王绍鸲:晚霞知识竞赛/对于这样的答题,我已填写了好几年了。在多次填写中,我感到,它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再现每期书中情,好似来来去去的奇缘与美景。

徐维霖:美国战略进入亚太时段/“美国重兵部亚太,重心东移,其图谋意在遏制中国……”感谢《晚霞》去年第24期《美国战略进入亚太时段》如雷贯耳的警钟。送旧迎新,任重道远,居安思危,强国之源。经济第二,不是骄傲的本钱;天神接吻,只是新长征的起点。只要我们同心同德,阵脚不乱,更加自信、自省、自觉,紧跟党中央,智勇双全,就一定能冲破各种围追堵截,开创一个个辉煌的明天。

忘却纪念:亡羊补牢的“康菲漏油”/中海油与农业部、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就解决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渔业损失达成10亿元人民币赔偿协议。这点儿钱算什么?墨西哥湾溢油事故,英国石油公司拿出200亿美元;雪佛龙钻井漏油事故,巴西要求赔偿200亿雷亚尔……

薛蛮子:微博时代的微公益/微博用短短两年时间,使人们的言论自由扩大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微博打拐和免费午餐在极短时间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和政府的认可。微博上表达民意对校车、空气PM2.5指标公布、红十字会的调查与账面的公开、七・二三事故的调查报告,都起到了正面推动的作用。

陈怀礼:《晚霞》健康栏目/十年前,我看了《晚霞》杂志健康栏目《我的饮食疗法》一文,从此便做到了晨起两杯温开水,十年间从未间断,解决了我便秘的老毛病。虽然我现在已经八十三了,但我要成为《晚霞》百岁老读者,这是我的奋斗目标。

陆一帆:药品售后服务/随着越来越多因吃错药、吃过量药而伤及生命的事件发生,药品的“售后服务”越发显得重要,例如向患者提供详细的药品信息,指导消费者正确用药等。这样,才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药品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非幻非想:中国工人被绑架/让城管和拆迁办的去救人,看他们还敢绑架中国人,以后看见华人都得绕道走。

huiquer:三亚旅游宰客/三亚旅游客已成残疾。虑打不绝的白原因何在?政府作为不充分是最主要的原因,对恶劣商家处罚不力,或顾及形象一再姑息。有关部门别叫屈,游客只想看到结果――不被宰的结果。海南,你到底是想做国际旅游岛?还是国际宰客岛?

石川:遏制银行乱收费/不要寄希望于良心发现、道德自律,也不能一味期待银行业内的监管,必须从重建制度和制度改革入手:明确银行乱收费将承担法律代价。

莫雄亮向90后:会场写真/会议三大要素:代表发言,群众鼓掌,领导总结;会议三大现象:瞌睡,玩手机,开小会;会议三大功能:闲扯,吹牛,表决心;会议三大境界:讲得激动,听得感动,会后不动;会议三大时间:八点开会九点到,十点不误听报告;会议三大注意:领导排位不能乱,领导职务不能错,领导镜头不能少。

接光:白领的标准/1.月薪2万元以上;2.坚持健身和运动;3.至少有两居室;4.有15万元左右的代步车;5.有固定的朋友圈子;6.工作不局限于在办公室完成,工作远程化是未来趋势;7.工作朝九晚五,有足够的闲暇时间;8.有独特的娱乐方式;9.重视低碳生活:10.有钟爱的时尚品牌。

扶贫攻坚范文第2篇

主持人:思南,一个汉、土家、苗、仡佬、蒙古等18个民族聚居的地方,同时也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正安,一个一产薄弱、二产贫弱、三产低弱、财政脆弱、城镇化水平极弱的新时期部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在贵州省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中,我们分别面临怎样的紧迫性与严峻性?

王忠:正安地处遵义东北部,距遵义市中心城区130公里、重庆220 公里、贵阳290 公里,是渝南、黔北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全县19个乡镇有贫困乡镇11个,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达15.74万人,占58万农业人口的27.14%;人均公共财政收入720元,财政自给率16%;规模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占GDP的9%;可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正安提出了“发挥优势、融入重庆、遵义前列、北部率先”的总要求,确立了实施“三大攻坚”(新型工业、全民招商、减贫摘帽)、抓好“六件大事”(工业园区、项目建设、高速公路、铝土矿开发、40万亩茶园建设、新城区拓展)的工作重点,理清了加快发展的思路,振奋了全县干部群众的精气神,点燃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与自信。2012年全县GDP的增速从2011年的全省85位上升到45位,成功跳出了全省后10位的笼子。

正安县人口多、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区位条件差、地理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弱、招商引资难,工业经济严重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源结构单一,成为正安加速发展同步小康的主要短板。面对正安县的发展现状,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唯有只争朝夕,奋起直追,立跨越之志,行赶超之为,才能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胡洪成:跳出思南看思南,站在高处看思南,分析对比看思南,我们就会发现,思南的发展正处在加速发展与相对停滞、实现赶超与继续落后这样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一是小康实现程度较低。思南县工业经济总量不大,主导产业支撑作用还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存在。二是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增大。我们的发展速度在加快,但兄弟县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如果我们在这个关键时刻减缓发展速度,就会错失发展机遇,被历史重新抛在后面。可以说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态势逼人。”三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人才匮乏、投入不足、财政拮据等现状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

综合以上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南县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大有希望,但也需要我们付出极大的努力,需要比别人做得更多、做得更好、做得更快。

主持人:有人说,中国在更大意义上讲,就是乡土中国。乡村的和谐,就是中国的和谐,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和谐。在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全力总攻“绝对贫困”,解决好“三农”问题上,我们有哪些思考与良策?

胡洪成:我们将紧扣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主基调,市委、市政府“两区一走廊”总体布局,坚持提速扩容增量、增比进位突破,狠抓项目拉动、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城镇建设、扶贫攻坚、交通突破、旅游振兴、民生优先、社会和谐、党的建设十大重点,全力加快建设全省经济强县步伐。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坚持快中求进、跨越赶超。推动思南跨越发展,没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就改变不了发展滞后的现状,解决不了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困难;坚持能快则快、快中保好,牢牢抓住扩大投资、消费的关键环节,采取创新性举措,率先在最具潜力、最有优势、最能见效的领域实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思南特点的跨越发展新路子。

王忠:正安作为全省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按照新扶贫标准,全县还有15.69万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今年要实现“减贫摘帽”,任务非常艰巨。但无论有天大的困难,我们也必须完成这个历史性的政治任务。

为此,我们将努力强化工作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坚定不移推进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抓民生改善、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全县上下将增强政治敏锐性、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政策机遇,以扶贫攻坚为统领,以“减贫摘帽”为目标,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改善为重点,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执行力建设为保障,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35元,同比增长23%以上,增幅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确保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6.8%,确保实现碧丰、乐俭、流渡、谢坝、中观、班竹6个乡镇和县级“减贫摘帽”。完不成这个任务,就会影响全县加快发展、创建小康的总体部署,我们将有愧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有愧于上级的重托,有愧于正安的历史。

“三步走”与“三级跳”

主持人:“减贫摘帽”只是一个台阶,全面小康才是我们全体贵州人要构筑的恢宏大殿。我们将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全县人民走上小康之路?

胡洪成:结合思南实际,加快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我们必须大力实施“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2014年实现整县脱贫。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3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98美元。第二步,2016年建成全省经济强县,实现撤县建市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美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0美元以上。第三步,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00美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美元以上。

基本定位为“五区一基地一中心”: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等比较优势,用5-8年时间,努力把思南建成武陵山区和铜仁西部现代产业发展重要集聚区、连片扶贫开发先行先试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区,加快把思南建成全省石材产业发展重要基地,力争把思南建成黔北经济走廊和乌江中下游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我们将大力推进“三化同步、一业振兴”,坚持以“三化”兴“三农”、以调整促转型、以开放促开发、以民生带发展,坚持“项目拉动、工业突破、城镇带动”发展思路,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强产业集聚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城乡统筹发展能力和区域竞争能力,全力实现“3416”发展目标,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把思南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幸福、美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王忠:正安将坚持以“五位一体”总布局推进科学发展,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保障,强力推进“三大攻坚”、突出抓好“六件大事”,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着力建设民主进步、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的新正安,确保2020年与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分三个阶段具体实施:一、2013至2015年:基础攻坚阶段。2013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达1090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35元,完成县级“减贫摘帽”,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73%以上。到2015年,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77.02%以上。二、2016至2019年:目标冲刺阶段。到2019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6749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34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364元,土坪、桴焉、格林、新州、小雅、中观、流渡、班竹、俭坪等乡镇创建达标,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5.07%。三、2020年:巩固提升阶段。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064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3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837元,进一步巩固提升建设成果,谢坝、乐俭、杨兴、市坪、碧峰乡创建达标。全县小康实现程度高于全市全省平均水平。

扶贫攻坚范文第3篇

星子是个人口小县、经济弱县、农业大县。长期以来,受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素影响,这块红色宝地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生活较为贫困。1987年被省政府定为贫困县:1995年被列入全省“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十五”之后,全县先后有38个行政村列为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星子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攻坚工作,围绕贫困群众“急、难、忧”三大难题,着力推进保障扶贫、产业扶贫和长远扶贫三项重点,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3.7亿元,较2005年增长302%;财政总收入5.02亿元,较2005年增长340%:农民人均纯收入6484元,较2005年增加3499元,相继荣获2009、2010年度九江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县。

一、致力于保障扶贫,解贫困群众之“急”

所谓贫困群众之“急”,即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急需难题,包括衣、食、住、行、病等生活难题。一直以来,星子县委、县政府坚持新增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保证贫困群众住有所居。以“三大改造”为重点,加大了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房改造、县城棚户区改造和东牯山林场危房改造力度,2006年以来,先后改造农村危房1423栋,完成棚户区改造9.6万平方米,改造国有林场危房327栋,建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3995套,30.05万平方米。以“三大搬迁”政策为契机(即扶贫搬迁、以工代赈易地搬迁、避灾搬迁移民),加大了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基础设施极差、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整体搬迁力度,先后完成了桃花源等地居民整体搬迁,搬迁人口921人。二是保证贫困群众生有所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低保、农村五保制度,特别是将农村低保指标向贫困乡村倾斜,保证贫困群众应保尽保,近5年发放低保资金6370万元。同时,针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鼓励党员干部和社会成功人士开展扶贫解困活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全县1 02个县直(驻县)单位,帮扶贫困群众3000余人,投入帮扶资金100多万元。三是保证贫困群众病有所医。着力加强贫困乡村卫生事业建设,全县4所乡镇卫生院、5所一级卫生院和90所村级卫生所全部完成了达标建设,在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的同时,全面推进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农村贫困群众“看病不再难、看病不再贵”。重点做好了鄱阳湖沿湖贫困群众的血吸虫病防治及晚血救治,近5年来,免费查病23.9万人次,治病达9.55万人次,救治经费535.8万元。

二、致力于产业扶贫,解贫困群众之“难”

所谓贫困群众之“难”,即群众增收难问题。星子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提升贫困地区发展能力、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根本之策,立足星子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将生态工业作为瓶颈问题来破,将特色农业作为重要领域来攻,为群众增收创造了机会、打开了门路。一是做强旅游产业,引导农村向服务业发展。星子背靠庐山,面向鄱阳湖,得山独厚,得湖独惠,得山湖之两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星子立足县情,顺应时势,把旅游作为县域经济的先导和龙头产业来发展,旅游经济异军突起、高速发展,继2007年成功创建江西首批旅游强县之后,今年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第二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立足这一优势产业,着力鼓励农业与旅游业的对接发展,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特别是以环山公路为中心,加快“农家乐”等庄园建设,把乡村旅游业培育成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从而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二是壮大生态工业,引导农民向工业园聚集。工业是星子的短腿,也是后劲和希望所在,星子必须抓住现阶段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特征,坚持走生态工业之路,重点发展生态、环保、低碳的新型工业。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展农民外部增收提供了广阔空间。在项目引进中,县委、县政府将优先聘用本县农民工,作为条款写入项目合同。同时,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就近在县内务工。目前,工业园区务工职工达到9700人,仅九江思麦博运动有限公司,每年安排就业5000余人,普通员工工资均在2600元以上。三是发展特色农业,引导农业向产业化转型。按照“南水北茶”产业规划,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水果、油茶、茶叶等特色产业面积分别达到3.4万亩、2000亩、4400亩。黄鳝、河蟹、水梨、西甜瓜等产业发展迅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0家,省、市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嘉鸿食品、天鹅湖大米、艾格菲种猪年销售额均超亿元。

三、致力于长远扶贫,解贫困群众之“忧”

扶贫攻坚范文第4篇

2017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1)

为助推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政协理县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委员,会同相关部门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深入10个乡镇11个重点村,走访乡镇、村组干部群众160余次,就全县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实施情况

正值全县上下全力推进灾后重建的关键时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全面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经科学整合、合理规划,整合涉农项目,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村庄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四个方面,项目涵盖全县13个乡镇81个村,确定11个村为重点项目村,按照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类实施、全面发展,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原则。于7月中旬全面启动实施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到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按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按照理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

当前先行实施风貌改造、户间路、四改两建、消防设施、垃圾处理池等村庄建设项目,11个重点村于2009年9月30日前完成,70个工作村于2009年底前完成。经实地调查了解,11个重点村的村庄建设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各村都在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有序推进,但建设进度不一,有的村行动早,措施得力,进度推进快,村庄面貌明显改观,并且在工期安排上自加压力,力争提前完成,薜城镇建山村力争于8 月20日前完成,夹壁乡猛古村、杂谷脑镇关田村、上孟乡日波村力争于8月底前完成。有的村行动迟缓,到实地察看时尚无多少看点。一些非重点的工作村不等不靠,及早动员,狠抓落实,各种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施工中,大多能在规定时间内提前完成。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有一些制约建设进度的客观因素,需要想方设法加以解决。一是一些农房重建扫尾工程尚未结束,砖混现浇结构的房屋还未脱木,还不能粉刷墙面,影响风貌改造进度,甘堡乡尔布村97户整体搬迁异地重建,由于支木、关板等建筑材料缺乏,加之停电现象较多,大多房屋尚未封顶,不仅影响农房重建进度,也影响了村庄建设的一些项目实施;二是用于项目施工的砂石特别是用于装饰的细砂等材料紧缺且价高,运费也高;三是采摘花椒造成劳动力紧张,我县高半山大都花椒多,又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采摘时间长,如木卡乡三寨村需40天左右,农民早

出晚归,白天大多家中无人,一些项目工程施工难以开展;四是乡村道路建设封备施工,相关材料无法运进村。蒲溪乡休溪村自6月27日开建水泥路,到目前尚未完工,下孟乡沙吉村因欧苏桥建设也影响了农房重建和村庄建设进度。另外,技术工匠不足、停电现象较多等也影响建设进度。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攻坚行动提供组织保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蔡清礼为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万成军任副组长,发改委、三办、交通、农水、畜牧兽医、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监督落实,工程验收等工作。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落实牵头责任人,村组联系人,将任务分解到村组、到人头,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实行部门业主负责制,明确各部门是责任主体,牵头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是组织落实的工作主体,村两委会是具体实施主体,村民是受益主体。落实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重点村的责任制。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经常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开展指导、督察工作,协调处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力宣传,统一认识,为攻坚行动提供思想保证。

大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采取召开干部动员会、现场会、村民大会、户主会、村民座谈会,组织村组干部和农户代表到先进地参观学习和典型示范等形式,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组织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到加快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中。

(三)制定方案,统一标准,为项目实施提供政策保证。将新农村建设、灾后重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扶贫开发、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项目,整合资金,结合县情,因地制宜,制定出了全县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项目实施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时间和补助标准。各乡镇、村也相应制定出实施方案,将方案细化到村、到组、到户。

(四)心系群众,服务于民,为项目实施提供后勤保证。狠抓组织协调,形成了各相关部门工作任务和职能明确、统一协调的联系制度,各乡镇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村与组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做到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各级领导干部深入一线,积极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开展项目实施的指导服务和督促检查工作,推进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

(五)严格程序,强化监管,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保证。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行专人、专帐、专户和县级财政支付核算。规范项目的报批程序,严格项目工程的立项、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预决算管理、竣工验收管理。明确了项目工程奖惩实施办法和考评方法。

三、基本经验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县委、县政府及时作出加快农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重要决策,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群众的关怀,也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二)大力宣传发动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是关键。从项目实施以来的实践看,凡是思想发动好的,工作推进就快,建设质量就高,村容民风转变就明显。反之,工作就被动,建设进展就缓慢,建设质量就差。

(三)主动作为,形成合力是保证。各部门、各乡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组、下派干部、各村两委会和党员干部协同作战,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高效推进建设进度。

(四)积极做好项目的规划实施是核心。通过项目建设,让农民群众尽快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更好地调动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个别村思想认识不到位,只强调客观制约因素而不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宣传发动和组织协调不够,责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行动迟缓,进度缓慢。

(二)有的农户主体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身投入,就政府补贴而仅钱吃面,所建项目显得小气,不仅影响建设质量和使用效益,而且影响整体建设水平的提高。

(三)有的村项目建设规划不够科学,有的不按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实施。如甘堡乡尔布村规划所有农户的圈舍建在杂谷脑河边,不仅影响整村美观,还会对河流造成污染。

(四)技术指导服务和质量监管不到位,有的建设项目存在质量问题。乡村道路的路基保坎、护坡墙、涵洞、涵管、排水沟等不完善,路面基础辗压不够,应按规范要求建设施工;坡度较大的村内道路和户间路排水和冬季防滑考虑不周;有的风貌改造用料易风化退色,保持时间不长。

(五)村活动室建设进度缓慢,村活动室建设项目招投标早已结束,村上也已完成三通一平工作,但一些施工单位迟迟不进场。对此,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督促中标单位早日进场,否则按招投标管理办法作自动弃标处理。

(六)风貌改造、村道、户间路等委托代建的施工单位垫资困难,建议按工程拨付款办法分期拨付。

(七)一些农户的四改难以达到实施方案确定的标准。大多农户已通过农房重建结合了四改项目,因占地面积和实际需要等原因,有的农户所建面积不能达到规定标准,如厕所大多农户不能达到不低于8平方米的标准要求,

总不能另建而造成浪费,增加农户负担。应当因地、因户制宜而不作强求。

(八)乡村道路建设与农产品运销存在矛盾。夹壁乡猛古村的道路计划在近期开工建设,而该村的大白菜运销10月初才能结束,道路建设与蔬菜调运矛盾突出,如在冬季施工又影响道路质量。

(九)一些异地重建的分散户的通水、通电还未纳入统一规划,自行架线不仅不规范影响村容,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五、对下阶段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建议

(一)加强引导,进一步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农民群众既是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的受益主体,也是重要的实施主体,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创新宣传方式,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等、靠、要的思想,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在项目建设中,要统一规划,明确界定政府组织实施和群众自主实施的项目,全力推进政府实施项目,更好地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让农民从项目建设中感受到党和政府、各级干部对群众的关心、爱护和真心实意助民谋发展的热情以及实施项目带来的实惠,更加密切干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干部要把项目建设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

(二)做好四个结合,提升综合扶贫攻坚行动水平。 一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灾后重建有机结合起来。要利用灾后重建机遇,扎实抓好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解决群众关心期盼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灾后重建项目与综合扶贫攻坚项目同步实施、同步出彩,充分展示灾区新变化、新气象。二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为改善我省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一项重大部署。通过村庄建设,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硬化、亮化、美化、绿化的新村庄,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提升农村形象和品位,逐步改变农民的陈规陋习,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三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发展特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要提升村庄建设品位和布局水平,使全县村庄建设真正做到因山就势、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彰显特色,为发展乡村旅游打下良好基础。要充分彰显民族和地域特色,进一步明确村庄风貌定位,既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有机溶入现代元素,做到画龙点睛,同时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不得画蛇添足。要通过村庄建设,倾力打造藏羌文化走廊,将浓郁的藏羌民俗风情更好地融入到村庄建设中,着力展示我县藏羌文化的独特魅力。四是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实施科技扶贫、移民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卫生扶贫、法制扶贫,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守法意识。

(三)强化指导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综合扶贫攻坚行动的成效,应当克服短期行为,发挥项目长期效益。一是要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务求实效,以规划指导建设,以规划规范管理。二是要加强项目工程施工的指导服务。严格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质量监管,制定切实可行的验收办法,保证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确保干一项成一项,达到能使群众长期受益的目的。三是加强制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各种资金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各种项目资金安全和高效使用。四是要创新机制,探索建立项目设施管护的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轻管的倾向,深化思想认识,形成全体群众重视管护、参与管护的局面,要落实管护责任,明确产权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偿使用机制,确保已建项目设施发挥预期效益。

(四)强化组织协调,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进度。农村灾后重建暨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任务重、时间紧、难度大、要求高,为此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一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明确目标任务,把综合扶贫攻坚行动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真心实意为民办事,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二是措施要得力。以非常之举办非常之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制定强有力的措施,落实责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示范,分类指导,强力推进建设进程。三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在项目建设推进过程中,对一些农户自建项目要尊重农民意愿,在不影响整体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和能力量力而行,不攀比、不浪费、不误农时。各部门、乡镇、村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协调解决客观制约因素。

2017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2)

组织开展扶贫攻坚、解决边远山区贫困农村突出问题,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县作为全市基础条件最差、贫困区域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份,扶贫开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深山沟、凉气候、边沿煤、末梢电、断头路、出境水等多种不可逆转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仍没有彻底改变。到底,全县378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的村就有245个,贫困人口就有10.65万,分别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48%,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6%,农村人口总数的近一半,尽快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去年,市委、市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拉开序幕,我县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殷切的关怀和厚爱,我们积极按照市委、市政府破穷障、改穷业、挪穷窝、挖穷根的总体要求,在全县广泛开展了贫困农村发展大调研活动,通过深入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导致陵川长期贫困的主要根源除了自然禀赋的先天不足外,更重要的是干部群众思想保守,资源开发深度不够,主导产业发育迟缓,农民增收缺乏支撑。具体到一个村和农户,主要表现为项目难选择,创业难起步,技术难掌握,市场难开拓,条件难改善等问题。要使扶贫攻坚取得实效,核心在增收,难点在产业,根本是环境,关键是组织。为此,县委、县政府邀请专家,深入论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提出了五大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特色种植业、规模养殖业、道地中药材、绿色林产品、生态旅游业)、三大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农村饮水安全、村村通公路、生态绿化和村庄环境整治)、五项社会事业保障民生(教育事业、卫生事业、文体事业、广播电视事业、社会保障事业)、三项工程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村级组织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扶贫攻坚总体思路,并紧紧扭住这条主线,培育了一批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改善了贫困农村发展的环境,有效激发了山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了贫困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寻求比较优势,打造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创业增收的新空间。陵川之短在于大山,陵川之长在于生态。山大沟深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赋予了我们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县有耕地45万亩,牧坡58万亩,宜林地1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6%,发展以绿色、生态、健康为特色的种养业、林果业、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比较优势和可持续的后发优势,只要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曾经被看作是包袱的大山,就会变成潜力无限的财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提出了陵川要脱贫,希望在大山,潜力在生态,出路在苦干的理念,并确立了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三条基本原则:一是针对山区十里不同天、地无一丈宽的特殊气候和立地条件,在产业布局上坚持家庭小规模,区域大群体二是针对农民只顾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在产业选项时注重当前能增收,长远能致富三是针对全县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在产业实施中力求户户都参与,人人可就业。去年以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政策大力扶持,乡村精心组织,农民广泛参与,以小规模,大群体,低投入,快见效,广覆盖,可持续为基本形态的特色产业集群遍布全县农村,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利用我县山大坡广的资源优势,借助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推动,我们制定了建设20万亩连翘基地,2万亩优质核桃的产业规划,并由县级财政免费提供种苗,产业覆盖个村、个农户。目前已万亩;规模健荒山种植连翘8万多亩,发展核桃经济林康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短平快项目,一年多时间就在贫困村建成山地放养土鸡、围栏种草养畜等生态养殖项目210个,参与农民2100余户、8000余人;依托山区丰富的次生林木资源,开发食用菌产业,正在成为我县资源深度开发的亮点。夺火、马圪当、古郊等乡镇的20个村,新发展香菇13.5万袋、木耳200 万根,项目户年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依托王莽岭、黄围山、凤凰欢乐谷等主要旅游景区,农家乐接待、农产品展销、农事展示为主的旅游服务业也有了长足发展。新发展农家乐旅游客栈200余户,形成了接待床位2500余支、就餐人数3000人的规模。五大主导产业开发,使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覆盖80%以上的贫困农户,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扭转了多年低位徘徊的局面,危机之年达到3618元,同比增长 7.1%,创下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幅的最高记录。

二、整合优势资源,破解发展难题,构建保障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推进扶贫攻坚,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把政府的组织引导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的创业热情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保护,是提高扶贫攻坚速度和效果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实践了部门推介,农民创业,金融支持,跟踪服务的组织模式,建立了内外互应,上下互动,左右同步,整体联动的产业扶贫新机制。一是部门推介。由涉农部门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论证、市场调研,筛选出适宜陵川不同区域、不同条件,适合广大农户创业需要的项目,通过会议、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推荐介绍,告诉他们项目建设内容、适宜范围、发展条件、相关政策、投资概算、效益及风险,让农民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去年,全县共推介项目8大类24项,受到广大农民欢迎;二是农民创业。在部门推介的基础上,由家户依据当地实际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创业项目,通过乡村组织,向涉农单位和金融部门进行申报,审核通过后,建档立卡,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持和服务;三是金融扶持。围绕部门推介的产业扶贫项目,各金融企业同步推出面向农户的3至30万元不等的金融支农产品4大类16种,采用项目审核,信用评定,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对项目户给予信贷支持。,共评定信用户 4000户,授信1.4亿元,发放贷款3000万元;四是跟踪服务。由县乡两级涉农部门,对项目户实行责任到人,全程跟踪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农民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困难,保证项目建得成,干得好,能受益。去年以来,全县以家庭或专业合作社为单元,共申报实施各类项目 1103个,投资总额8922万元。扭转了山区农民创业无力,脱贫无路,增收无望的困境。

三、破除瓶颈制约,改善生存条件,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新环境。生存环境恶劣是制约贫困农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在推进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借势而进,乘势而上,集中力量改善贫困农村的基础设施,竭力破除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硬件制约。多方筹措资金9726万元,实施了磨河供水扩建改造工程,辐射了8乡镇279个行政村15.8万人。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全覆盖工程,新解决了142个村、4.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4050万元,攻坚村村通扫尾工程,新增水泥路202.6公里,涉及47个贫困村,全县水泥路村通率达到98%以上;对于一些居住特别分散,基础条件恶劣的山庄窝铺,持续推进移民搬迁工作,仅去年一年就搬迁百人以下自然村20个,解决了近千名贫困农民的生存困难。

四、用好用足政策,激发内在活力,营造全面参与扶贫的新氛围。我县贫困面大,可用财力有限,为了增加扶贫投入,加快脱贫步伐,我们在资金筹措上,通过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精打细算用足本级,政策引导激活民间,动员社会多元参与等途径,有效缓解了资金投入不足的困难。去年,全县争取市级以上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资金万元;县财政筹措产业扶持、贷款万元;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政策引导,万元,农民筹资万元。在资金拉动金融部门投入贷款使用上,我们坚持扶持依据干劲定,投入随着规模定,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力求通过政府扶持和社会帮持,激活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激励作用,最优的拉动效应。去年,列入市级首批扶持的80个贫困村,个产业扶贫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在增强扶贫力量上,我们全力推动各级领导带头,机关定点帮扶,干部结对到户,社会广泛参与责任的落实和氛围的形成,在71个市级单位对口帮扶80个贫困村的基础上,154个县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共帮扶贫困村165个,62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共结对贫困户623户。有21家民营企业参与了贫困农村开发工作;一年来社会各界累计投入贫困村资金达余万元,捐赠物资价值300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大格局。

五、着眼长远发展,着力强基固本,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新能力。多年来实践证明,扶贫攻坚成果要得到长期和巩固和发展,不能只靠一时一事的给钱、给物,重要的是提振信心,提升素质,创新机制,创造活力。我们着眼于贫困农村长远发展,在强基固本上狠下功夫。一是抓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能干事、会干事的本领和勇气。全县共开展畜禽养殖、大棚蔬菜、干果经济林、中药材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0余场,培训农民3.86万人次,开展计算机、焊工、汽车驾驶等各种创业培训20场 1000余人。潞城镇通过晋煤集团牵线搭桥,选派30名农民赴山东寿光,经过15天的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全部建起了设施蔬菜种植项目,成为全镇千亩大棚蔬菜种植的骨干;二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针对部分贫困农村人才缺乏的实际,我们采取四带一派的办法,从富村选派干部到穷村任职,从强村选派干部到弱村任职,从大村选派干部到小村任职,从先进村选派干部到后进村任职,从县乡机关选派优秀干部整顿乱村,共选派了81名优秀人才跨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基层党组织在扶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三是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围绕中药材、蔬菜、生态养殖等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30余个,拥有社员2万多人,增强了贫困农民闯市场的能力。我县的扶贫攻坚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一点成效,是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市直各部门和帮扶单位倾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县人民奋力拼搏的结果。特别是市委张书记、市政府王市长,多次莅临陵川调研,就扶贫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市四大班子的各位领导情系山区,心系农民,经常深入我县指导工作,帮助县乡干部理思路、解难题。市农委、财政局等职能部门,在项目建设、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了最大支持。晋煤集团、交通银行、园林局等帮扶单位,也尽其所能,从人、财、物等方面对贫困农村给予了大力帮助。这些,都为我们坚定信心,奋力攻坚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了宝贵的物质支持,陵川人民将永远铭记在心。

扶贫攻坚范文第5篇

拔脉问诊“寻穷根”

“精准扶贫首要的任务就是精准确定扶贫对象,解决‘帮扶谁’、‘扶什么’的问题,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该县在召开的扶贫攻坚“三年大决战”动员会上,对精准扶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为准确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5月始,领导干部带着感情,依托“双联系双服务”和“干部夜访”活动,走访贫困村访贫困户,分别深入23个乡镇、108个重点贫困村,对2.3万户7.9万名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实行“三卡管理”(精确区分红卡户、黄卡户和蓝卡户)。优先扶持黄卡户脱贫,然后集中力量扶持红卡户脱贫,对蓝卡户全面保障“兜底”。

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全县扶贫攻坚“三年大决战”的实施方案》,按照打好基础设施扶贫、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智力扶贫和劳务扶贫等“六大扶贫攻坚战”的要求,全面推行“挂图作战”,张贴“作战图”,制定“施工图”,列出贫困村、户扶贫攻坚工作清单,倒排工期,逐项消号等方式,确保实现当年整村脱贫的目标任务,切实做到总体规划科学,年度计划明确,推进步骤清晰,帮扶任务具体,在全县上下初步形成了条块联动、上下齐心、主抓靠县、落实在乡镇、行动在村庄的工作格局。

万众齐心“摘穷帽”

在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为保障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2015年,该县积极筹措1亿元资金,全力推进移民扶贫工程建设,重点抓好移民进园主体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安排1600万元产业奖补资金,对贫困户发展1亩以上茶业、金桔、油茶、木竹、井冈蜜柚等主导富民产业,纳入奖补范围,使每户贫困户都有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依靠发展产业脱贫;专项安排贫困村通25户以上自然村水泥路等项目配套补助资金,在上级财政安排奖补资金的基础上,县乡财政另落实每公里补助资金8万元;筹措6000万元财政扶贫统筹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按1:8比例撬动金融资金,支持有劳动能力、且有产业发展愿望的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的吸纳、带动作用;整合省财政部分产业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县实职科级以上干部对贫困户进行产业帮扶,确保每户帮扶对象每年增收2000元以上,实现稳定脱贫。

该县还强势推进双联行动与扶贫攻坚的深度融合,严格落实“421”干部帮扶机制,即组织县级干部、科级实职干部、其他干部分别按“1+4”、“1+2”、“1+1”方式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县领导每人带一个县直单位帮扶一个贫困村,135个县直单位共帮扶108个贫困村,并在全县定点帮扶单位选派108名干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各帮扶工作队主动落实各类帮扶项目90多项,帮办各类实事好事120多件。省、市、县主要领导深入贫困村调研110余次,帮助解决问题80多个。充分发挥108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力度,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帮带、社会帮扶、多方参与的扶贫开发新格局。

凝心聚力“拓富路”

走进遂川县黄坑乡周园村,只见崭新的村庄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延伸到各组各户,新修的休闲广场热闹非凡,新建的砖瓦房整齐有序,漫山遍野的油茶树硕果累累,饱满圆润的茶籽挂满枝头,丰收在望的喜悦挂在茶农脸上……这个“十二五”贫困村,通过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的实施,如今旧貌换新颜。

今年,该县坚持把促农增收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按照变“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的思路,主要通过劳务输转、合作经营等方式,因地制宜育产业,在促农增收上精准扶持。该县将按照目标任务、规划计划、项目资金、帮扶责任、监测管理到村和结对帮扶、脱贫计划、项目安排、产业培育、跟踪监测、效益落实到户的目标任务,通过采取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和因人施策等综合扶贫措施,全力实施“六大扶贫攻坚”工程,对贫困户做到“三个全覆盖”实现“四个一”,即干部责任帮扶全覆盖、致富产业辐射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每户贫困户有一栋(套)安全住房、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有一项稳定增收致富项目、掌握一门就业或农村实用技术,有一个剩余劳动力进城进园稳定就(创)业。对贫困村实行五个全面,即安全饮水全面实现、电网建设全面到位、村组公路全面硬化、危旧房和土坯房改造全面完成、移民搬迁目标全面实现,截至目前,全县输转劳动力2300人;完成劳务技能和农业实用技能培训1500多人;全县共成立农民合作社370家,注册资金60675.573万元,覆盖23个乡镇188个村,辐射带动农户达3.5万余户,带动社员人均增收1500余元。

[作者简介]

扶贫攻坚范文第6篇

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恰似一幅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美景。

这个过去靠“一亩三分地”为生的寨沙,在2009年人均收入还不到1700元,但是4年之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到2013年户均收入达到9.6万元,人均收入达到2.4万元,实现全部人口脱贫,提前步入小康。

穿行在武陵山区,像寨沙这样的美丽村寨随处可见。而这,正源于作为国家确定的新一轮扶贫开发先行先试示范区的铜仁市掀起的一场扶贫攻坚战。

产业扶贫:

增强减贫脱贫内生力量

地处武陵山腹地的铜仁,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2010年,全市8县2区中,有7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5个贫困乡镇,1781个贫困村,分别占全市乡、村总数的74%和60.5%;全市427万人中农村户籍人口378万,农村贫困发生率超过33%,小康实现程度比全国落后10年以上。

这是铜仁发展的心头之困: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2011年,国家把铜仁市列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决战区;2012年,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武陵山区扶贫开发;贵州省委专门出台了重点县、乡“摘帽不摘政策”的奖励意见。面对多重政策优势的叠加,铜仁步入了全面破解瓶颈制约的发展黄金期。

根据《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铜仁市列出了扶贫攻坚的时间表――“四年减贫摘帽,十年全面小康”。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与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铜仁在过去“两带两圈”产业体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和乌江经济走廊,加速推进“四化同步、一业振兴”,结合实际统筹编制总投资近2万亿元的7000余个项目,誓啃武陵山区腹地这块“硬骨头”。

在扶贫攻坚战中,产业薄弱是农民脱贫的一个“软肋”。铜仁把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化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战略性工作,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为促农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支撑。

市委副书记、市长夏庆丰表示,扶贫还得靠产业,产业扶贫能激活生产要素,从经济内生动力进行扶持,可实现收入倍增的多元化。产业就是“造血式”扶贫的根本,抓住了产业就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

全市以“三个万元”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茶叶、油茶、蔬菜、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产业,加快扶贫开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截至目前,17个扶贫产业园区共计完成投资25.62亿元。

石阡苔茶、德江核桃、思南烟草、松桃畜牧、印江蔬菜等五大重点产业正成为武陵山区广大农民的“摇钱树”。目前,全市已建成茶园126万亩、核桃基地51万亩、油茶59万亩、中药材52万亩、竹林40万亩、商品蔬菜162万亩。

产业,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法宝。

金融扶贫:

“输血”变“造血”

如果说发展产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助民增收致富的根本之道,那么要让贫瘠的土地开出“金花银花”,则需要大量金融资本的参与和支持。

石阡县茶农李耀轩发展600亩茶园种植,今年春茶产值达100多万元。让李耀轩成为致富的“吸金大法”是开发性金融扶贫。

去年,他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贵州省分行30万元的金融扶贫贷款,从而挖到了“第一桶金”。

2012年4月,铜仁市在武陵山片区先行先试了开发性金融支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项目,此后,思南、印江、江口、德江、松桃、碧江等6个区县又与该行建立了金融扶贫合作关系。

先行先试中,铜仁市利用财政扶贫资金贴息资金撬动金融资本,使开发性金融扶贫资金与信贷资金有机结合,放大了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破解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的“瓶颈”,有效提高了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这一扶贫融资模式是:政府主导产业、农户(合作社、企业)申报贷款、扶贫金融评估、项目市场运作、扶贫贴息支持、农户(合作社、企业)承贷承还。

按照规定,农户、合作社、企业可分别获得30万元以内,100万元以内和300万元到500万元的贷款,扶贫部门按贫困农户5%,扶贫龙头企业和合作社3%的标准定期进行贴息。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政府通过600万元的贴息,撬动了国开行1.2亿元贷款,取得了20倍的放大效应,助推了茶叶、食用菌、蛋鸡产业发展。

与此同时,铜仁市还以县为单位,建立了管理、融资、担保、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的“四台一会”机制,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使用。

这种“政府选择重点产业、金融资金跟进扶持、多措并举防范风险、政银企农四方联动”的扶贫方式,被媒体聚焦为“铜仁模式”。

两年来,金融资金给铜仁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有7个区县与国开行贵州分行建立金融贷款合作关系,共获授信资金33.2亿元,发放贷款13.7亿元,助推了全市扶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和茶叶、畜牧、中药材、蔬菜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铜仁市扶贫办副主任何瑞富认为,这种扶贫模式把金融部门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形成“银政企农”共谋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局面。金融资金有效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扶贫方式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精准扶贫:

“大水漫灌”变“滴灌”

“刘某某,扶贫户,家庭人口4人,贫困原因为因学,人均收入1000元;张某某,扶贫户,家庭人口8人,贫困原因为缺资金,人均收入2260元……”

这是铜仁市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中80多万条贫困农户信息中的其中两条。

这是铜仁率先在全省建立的市级贫困人口信息网络动态管理平台,全市所有贫困农户信息在这里都可以显示,而且是“一户一卡”,每个季度更新一次,实行动态管理。

为了全面细致地掌握全市贫困人口的真实情况,铜仁市依托“民心党建工程”,在全市范围内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致贫原因,摸清帮扶需求,“对症下药”,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驻村干部以村民组(小区)为单位,绘制村(社区)“民情地图”,精准图示每个村(居)基本情况,直观反映村(居)低保享受、计生重点帮扶、留守老人(儿童)等家庭具体信息,实现服务到位、管理精准、帮扶有效。

底数清,心中明。在玉屏自治县亚鱼乡亚鱼村“干群连心室”,墙上醒目的位置挂着亚鱼包户干部一览表,22个村民组都有对应的包户干部联系人姓名、电话。且每个包户干部都有一本民情台账,里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每一个联系户的基本情况。

亚鱼乡乡长郭洪庆介绍,2013年,通过包组干部对所包村民组贫困户进行专人、对口、因地制宜帮扶,扶贫效果明显。

在此基础上,铜仁市全面构建“市县领导联系,区县乡负责落实、帮扶单位牵头、乡村组织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开展了市县区所有机关党支部“1+1”结队、城乡党员“N+1”的“千个支部结队、万名党员帮扶”活动,建立不脱贫不脱钩的定点扶贫和旬调度、月考核、季分析的扶贫工作推进机制,做到领导、责任、措施、落实“四到位”,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铜仁市扶贫办主任席佐成说,精准扶贫变过去“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更有针对性地、更有效地提高了扶贫开发成效。

扶贫攻坚范文第7篇

江西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将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努力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作为“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确保老区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掉队的坚定决心和历史担当。

样板者,学习榜样之谓也。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有“样板”意识。江西是著名革命老区,革命战争时期曾创造过“第一等工作”。如今坚持把脱贫攻坚工程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推动发展的重大举措,就是共产党人回报老区人民的政治使命。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向革命先烈学习,创造新时期“第一等工作”的勇气和智慧,也是按照对我省老区“一个希望、三个着力”殷切希望,把江西老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做得更好的强大动力。

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在推进思路上要有“样板”模式。关键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要形成一批在全国可复制、能推广的共享发展制度。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这两个关系,切实抓好政府、市场、社会这三个层面资源,要严格实行对设区市、贫困县、行业部门和帮扶单位这四个考核。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把国家出台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及省委、省政府重要部署,落到实处。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发展要求,根据我省“提前翻番,同步小康”战略部署,针对全省贫困问题的实际,按照“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的思路,以建档立卡扶贫对象为核心,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根本,聚焦着力点打好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保障脱贫攻坚战、安居脱贫攻坚战。落实脱贫攻坚的过程,就是打造样板的过程,要按照任务要求,细化任务分工、制定时间表、落实责任人,确保有序、有效推进。

打造全国扶贫攻坚样板区,还要在强化完善保障措施上敢为人先、勇做表率。样板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强化政策保障,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力度。要求各级“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脱贫攻坚作为重点任务,统筹考虑各方面政策投入,为实现精准脱贫目标提供有力支持。要完善增收保障,实施产业扶持精准到户工程。重点推广产业扶贫“四个一”模式,即帮助“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一笔贷款风险金、组建一个合作组织、落实一种帮扶机制”,让贫困群众创业致富有底气。要筑牢民生保障,加大基本生存保障救助,坚持应保尽保、动态调整。要提升安居保障,实现贫困群众安居乐业,重点加大移民搬迁力度,对生存条件恶劣、就地脱贫难度大的贫困群众,采取梯度安置模式,向县城、工业园区、中心镇、中心村搬迁,彻底“挪穷窝”。要夯实组织保障,筑牢脱贫攻坚基层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扶贫攻坚范文第8篇

精准――扶贫攻坚夯基础

漳县在扶贫工作中紧扣精准二字,全力开展扶贫攻坚。全县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工作方面,采取正、反向结合的精准识别方式,对2014年脱贫的1.31万和剩余的5.45万贫困人口,进一步做实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和脱贫方案制定工作。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一次性补齐”的原则,漳县对当年计划重点扶持整体脱贫的18个贫困村和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13个贫困村,根据项目需求清单,制定施工图、进度表,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完成时限、责任人员,实行“挂图作战”。

精准安排项目资金方面,漳县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把所有能够整合起来的扶贫资金、项目和干部,全部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上。精准掌握每个贫困村需要实施的重点项目,确保每年安排的水、电、路、房、坡改梯等项目向贫困村倾斜。

竭力――扶贫攻坚下决心

漳县强化五项措施,竭力推进扶贫攻坚。全县一直在基础改善上精准发力。围绕贫困群众走上水泥路,全县结合“6873”交通突破行动,利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县通村道路硬化任务,确保2017年底行政村通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围绕喝上自来水,年内解决7.17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确保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围绕住上安全房,将农村危房改造向扶贫建档立卡户倾斜,年内改造贫困村危房1130户;围绕用上动力电,结合农村10千伏及以下农网升级工程和低电压改造工程,确保年内实现农村动力电全覆盖。

在产业培育上漳县采取精准扶持,通过建立“新型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机制,不断探索新型产业助推精准扶贫道路,不断开发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县通过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发展电商等措施,做大做强中医药、蚕豆、草食畜牧、蔬菜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典型示范、能人带动、组建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休闲农业、核桃、农家乐、育苗、油用牡丹等多元富民产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分类施策,对已经找准路子、迈入良性发展的贫困村户,加大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引导他们快速脱贫致富;对还没有找准路子的贫困村户,组织“双联”干部、帮扶工作队、科技人员、龙头企业帮助找路子、选项目,培育贫困群众新的增收增长点;鼓励群众通过土地、资金参股分红等方式带动丧失劳动能力人员脱贫致富;借鉴陇南“双联电子商务”等工作,开办农村电子商务网店30家以上。建立“农户参与联户养殖机制”,通过“统一规划、集中建圈、大户代养、入股分红”的形式,引导群众走联户养殖、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养殖新路子。

在公共保障精准提升方面,漳县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织好网、兜住底、促公正,年内完成89个行政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实现全覆盖;利用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2016年底前改造、建成行政村幼儿园24所,确保脱贫村毛入园率提高到64.34%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83.8%;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6%以上,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认真做好一类、二类低保对象和五保户提标工作,实现一次性政策脱贫。

漳县通过建立“融资扶贫”机制,充分利用村级发展互助资金、双联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贷款,撬动了更多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并且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年内发放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城乡创业妇女、双联惠农等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落实中和农信小额信贷和国家贴息扶贫贷款政策,争取各类扶贫资金2800万元以上;抓好互助资金协会运行,68个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实现全覆盖,落实扶贫贴息资金300万元以上。

以县为单位,漳县整合人社、农牧、扶贫等各类培训资源,并划分为高端创业培训、普惠技能培训和常规引导培训三个类型,实现培训资源的最优配置,并向贫困户倾斜,集中对劳动力实施精准扶贫培训,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年内实现农村“两后生”培训全覆盖,输转劳动力5.5万人,劳务收入9亿元以上。

机制――扶贫攻坚更顺畅

为了让扶贫攻坚工作进行的更顺畅,漳县健全五项机制,着力助力扶贫攻坚。

一是建立健全“八个到位”精准扶贫机制,以对象、内容、目标、措施、考评“五个精准”为重点,逐步健全双联干部、方案计划、项目措施、产业培育、金融扶持、宣传培训、时间进度、管理考核等“八个到位”精准扶贫机制,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灾后重建助推精准扶贫”机制,进一步发挥灾后重建助推精准扶贫作用,将精准扶贫项目资金与灾后重建工作结合起来,集中解决困难群众最急迫、最关键的水、电、路、房等问题。

三是建立健全“标靶扶贫”机制,将相同类型的扶贫对象纳入某一项增收标靶,打包施策,将情况各异的扶贫对象实施双联帮扶、一户一策,创建“双联干部――增收标靶――扶贫对象”模式。

四是建立健全“双联扶贫融合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双联”行动的载体作用与精准扶贫同质、同步、同向、同力的平台作用,使“双联”工作队和“双联”干部成为“精确滴灌”的管道,推进双联单位各展所长、优势互补,联手解决架桥修路、通水通电等突出问题,推进工作实效由点向面扩展。

五是建立健全“五位一体社会扶贫”机制,加强与全国妇联等定点帮扶单位的沟通、汇报和衔接,将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与漳县的土地、劳动力、市场等优势有效联结起来,深化“人大代表在行动”“政协委员助推双联”“双联法律服务直通车”和“民企陇上行”等双联助推活动,引导非公经济、社会爱心人士及在外工作人员投身到扶贫攻坚。

责任――扶贫攻坚在肩上

扶贫攻坚范文第9篇

一、总体要求

通过让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人员接受良好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全区贫困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为实现2016年全区脱贫提供智力支撑。

二、工作目标

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人员接受良好教育;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至少享受一项教育资助政策。巩固控辍保学成果,为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16年脱贫计划达到100%。

三、实施步骤

1.建档立卡:2016年3月1日前,各级各类学校要以区、镇(街)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基础,完成区、镇(街道)和直属学校、幼儿园贫困学生建档立卡档案,非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列入扶贫计划的应予以说明;

2.全面对接:2016年4月底前,帮扶部门、乡镇(街道)、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助学政策,同时加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转学等学籍管理,落实对贫困学生一对一帮扶措施,确保各项资助政策精准落实到位,确保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依法入学并完成学业;

3.督查督导:2016年9月底前,各镇驻镇督学(街道教育助理)对乡镇街道学校贫困学生建档立卡情况、资助政策宣传情况、各类资助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形成书面自查材料上报区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

4.检查验收:2016年11月底以前。区教育局牵头,联合区内相关部门对各镇(街道)、学校的扶贫工作进行督查,纳入对各驻镇督学(街道教育助理)和学校的年终目标考核。

四、主要措施

1.建档立卡,精准识别到位

(1)2016年3月1日前,依据扶贫部门提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各镇要安排专人深入贫困户家里,调查贫困学生家庭具体情况,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档案;

(2)2016年3月15日前,各乡镇教督办、民政、扶贫部门要汇总全乡镇各学校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档案,建立乡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台账;

(3)2016年3月31日前,区教育局要汇总各乡镇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档案,分类别(学前、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高)建立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台账;

(4)2016年4月15日前,区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分类别建立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料库。

2.强化宣传,政策落实到位

(1)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印制《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手册》,免费发放到全区所有有适龄学生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发放到全区每个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发放到每一位贫困村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有扶贫任务的所有部门;印制《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海报》,在全区所有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学校内张贴;

(2)各乡镇、街道、村委会、社区,每一位贫困村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有扶贫任务的所有部门,要认真分析区域内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档案,对每一个有失学儿童的贫困家庭,要确定“一对一”帮扶计划,动员学生家长必须及时送学生到学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对学生及家长宣传学生资助、中高考招生政策,指导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三、高三毕业生准确填报升学志愿,要动员贫困家庭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完成高中阶段学业。

(3)区内普高学校成立学生资助政策宣传组,在高考前召开高三毕业班政策宣讲会,向每一个高三毕业学生宣传高校学生资助、生源地贷款政策;各中小学校成立学生资助政策宣传组,按时召开资助政策宣讲会,向学生及家长宣传学生资助、中考招生政策、中职招生政策,指导学生准确填报升学志愿,动员学生家长支持学生完成学业。

3.简化手续,便民服务到位

区教育局制定《市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全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证书,即可享受国家相应的免学费和助学金等资助政策,确保全区没有一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

4.留足学位,就学保障到位

实施全区建卡贫困户子女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成才计划,通过帮助建卡贫困户子女完成中职教育,提升学历水平、学习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助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积极宣传动员、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市内中职学校免费接受职业教育。本着尽可能节约贫困家庭费用角度出发,积极引导学生就读县域内中职学校,选择就业前景好、待遇优的专业。如县域内没有学生所需专业,则统筹协调到全市其它具有该专业的学校学习,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的学习需要。

5.精准帮扶,助学资助到位

充分发挥县区帮扶部门、第一书记、一对一帮扶人员、乡镇村社等的作用,共同宣传引导建卡贫困户家庭的应、往届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市内中职学校免费接受职业教育。要帮助学生及家长充分了解读中职的优势和相关资助政策,切实转变“考不上普高就不读了”、“差生才读中职”、“读中职没有前途,读不读都一样打工挣钱”等错误认识,大力宣传“读职教,受资助,早脱贫,快致富”、“读职教,受资助,升学就业两不误”,积极引导学生及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成才观,自愿选择到中职学校就读,学习一技之长。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获得国家各类资助;在专项扶贫资金中,设立“精准到户教育扶贫项目”资金,资助高中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000元/年/生,用于书本费、住宿费、往返交通费及日常用度等;(或由帮扶单位、一对一帮扶人员等筹资协助解决,帮助建卡贫困户家庭子女顺利完成高中阶段教育)。

6.帮助就业,助推脱贫到位

在学生入学初期和学习期间,学校要确立“一对一”跟踪服务教师,加强与学生家长、班主任、帮扶人、村干部联系,沟通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家庭状况;在毕业年级,开展升学或就业指导和辅导,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及家长科学选择升学就读学校或就业单位,要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位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每一位建卡贫困户子女毕业后都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或者考入高校继续深造;顶岗实习和就业升学后,要与企业和高校联系,关注他们的成长、成才过程。就业部门要及时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指导建卡贫困户子女选择就业岗位,积极向用工单位推荐建卡贫困户子女就业。做到“培养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

7.点面结合,助推贫困村脱贫。

区教育局继续做好定点帮扶的合面镇马桥村和网格化定点帮扶的合面镇太山村脱贫工作,继续实施以产业扶贫、政策兜底为面,以医疗救助、教育扶贫为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扶贫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好区教育局派驻到马桥村第一书记的作用,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基层党建、安全生产、劳动就业等方面入手,主抓全村的扶贫攻坚,确保马桥村在2016年底实现脱贫。

五、工作要求

1.强化领导。实施扶贫攻坚助学行动计划,是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为加强对脱贫攻坚助学行动的领导,区政府成立市区教育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部署全区脱贫攻坚助学行动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镇(街道)、学校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落实专人负责扶贫攻坚工作。

2.落实责任。全区各级政府,扶贫、财政、教育、人社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务必要高度重视,各镇(街)主要负责人是各镇教育扶贫攻坚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加强组织领导,通力合作,及时沟通协调,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3.强化宣传。各镇(街道)、各学校从2016年3月起,每月分别向区扶贫办、区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上报扶贫信息1篇以上,通过报刊、电视台、网络积极宣传扶贫工作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

4.加强督查。将扶贫攻坚助学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纳入区政府对镇政府、区级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内容,年终统一考核;区教育局将把扶贫攻坚工作纳入对各驻镇督学(街道教育助理)和各学校的年终目标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不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各镇、各学校和贫困村检查脱贫攻坚助学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工作开展情况。

扶贫攻坚范文第10篇

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三年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围绕特色做文章,迁移下山找出路,走出县域求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贫版权所有困地区转移”的要求,大胆探索,积极工作,贫困乡镇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民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扶贫攻坚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效益农业发展迅猛,特色产业不断涌现。坚持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挥山地资源多、生态环境好的比较优势,在各级财政扶贫资金和社会各方的扶持下,培育了一批名茶名果、高山蔬菜、竹材竹笋、食草畜禽等特色农业基地,发展了一批加工营销型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型的专业合作组织,使效益农业开始成为欠发达乡镇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三年来,贫困乡镇在省财政扶贫资金的扶持下,共发展高山蔬菜、竹材竹笋等效益农业项目535个,发展各类种植业面积34.34万亩、养殖鸡、鸭、兔、羊、猪等173万余只(头、羽),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279家,其中龙头企业60多家。在省里的带动下,各乡镇共发展效益农业面积87万亩,养殖1300多万只,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1344家。青田县仁庄乡的田鱼、永嘉县下寮乡的三黄鸡、西岙乡的菜牛、苍南县腾洋乡的笋竹两用林基地,磐安县贫困乡镇的中药材、食用菌的效益农业块状经济。都成了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脱贫致富支柱产业。许多乡镇还积极发挥人力资源富余、水力资源丰富、山水风光秀丽的优势,大力发展山区小水电业和旅游观光业。景宁县英川镇、沙湾镇的小水电,文成县岭后乡的山水风光旅游,永嘉县溪口乡的古村落文化游,使许多农民走上发展第三产业致富的路子。

——下山脱贫步伐加快,转产转业走出新路。各地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大范围、多形式推进高山深山贫困农民下山脱贫,同时把下山移民与中心镇、中心村、工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促进农民转变观念和转产转业,加快他们融入市场经济的进程。三年来,100个贫困乡镇共建设下山脱贫小区161个,下山迁移农户15118户,53800人。武义县运用农民自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机制,采取县城安置、中心镇安置、中心村安置和另星安置等多种形式,累计已有3.3万人搬迁下山,其中近60%的农民转而从事二三产业,收入大幅增长。据统计,近年来,这个县下山农民人均收入每年增幅都在40%以上,去年达到2400元。

——劳务输出快速增长,产业转移取得突破。我省人多地少,贫困乡镇资源贫乏的矛盾更加突出。为拓宽增收渠道,各地因地制宜,掀起了“走出去”的热潮,积极引导欠发达乡镇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一批又一批贫困乡镇农民走上了外出打工脱贫之路。据统计,今年百乡农民外出经商、打工达28.37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0%,比1999年增长40.35%。仙居县溪港乡由近2006农民组成的油漆经销队伍遍布全国各省市,开设油漆经销店600多家,年创收2006多万元。同时,各地抓住发达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向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乡镇转移,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苍南县五凤乡在县扶贫办等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引进温州天马电子加工厂,生产打火机另配件,每年可解决本乡及周边地区3000多人就业,仅此一项可使本乡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今年人均可增收400元以上。

——科技扶贫力度加大,农民致富能力增强。各地在扶贫攻坚中越来越重视科技扶贫,把引进科技和技术培训作为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提高农民就业和致富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武义县宣武乡在浙江大学的科技扶持下,去年该乡发展高山蔬菜3000余亩,平均亩产值1500-2006元,特别是该乡大莱村生产的四季豆,由于品种优良,早季价格在2.5—3.0元/斤,比一般四季豆价格每斤高出1元以上,仅高山蔬菜一项就使该村农民人均增收575元。各地还积极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活动,三年来,百乡和所在县共举办了4416期培训班,受训人数299400多人,发放各类教材900多种、44万份。青田县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培训中心的作用,举办培训班718期,培训3.4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去年全县13个贫困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1.3%。

——挂钩扶贫成效显著,社会帮扶蓬勃开展。这几年,各级挂钩扶贫单位把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领导重视,责任落实,纷纷深入贫困乡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理清思路,选好扶贫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各级挂钩扶贫单位共扶持项目935个,对当地贫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绝大多数承担挂钩扶贫任务的发达县(市)和省、市企业(公司)发挥各自的优势,还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对扶贫项目在资金上加以保证。三年间,各级挂钩扶贫单位共向贫困乡镇提供帮扶资金2.42亿元,其中省里确定的145家挂钩扶贫单位提供帮扶资金1.56亿元,完成计划的104%。许多厅局(单位)和发达县(市、区)的党政一把手亲自带队,赴贫困乡镇调研考察,落实项目。省纪委原副秘书长方芳同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走遍了泰顺县万排乡的每一个村落,带领当地干部农民引科技、跑项目、促销路,被尊称为“扶贫外婆”。挂钩单位的行动极大力地激发和带动了社会各界扶贫济困的热情,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广泛开展“送温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各挂钩扶贫单位为挂钩乡镇捐赠旧家具4000多件,旧电脑396台,慰问金48.55万元,其它扶贫物资不计其数,为贫困地区人民献上了一份真诚的爱心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地把改善欠发达乡镇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结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一大批通电、通水、通路、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和相继竣工,欠发达乡镇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三年间,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山区机耕路和欠发达乡镇道路建设的就达1.12亿元,结对帮扶单位用于百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1亿多元,共修建乡村道路1638公里,新通公路村数292个,硬化道路63条;新建中小学校舍51幢。各地还十分重视对特困户的扶持,全面开展贫困户危房改造安置工作,改善贫困农户的生存条件,每年投入800万元,已使4538户贫困户的危房得到了修缮和改造,16000多人得到安居。

据初步统计,今年100个贫困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将超过了1500元,预计平均达到1922元,比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前的1999年增长32.6%,年均递增9.87%,增幅高于近年来全省平均水平。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从1999年的18万人下降到3万7千人,减少14万3千人,减幅79%。100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从3900万元增加到5900多万元,增长52.5%。至此,为期三年的全省“百乡扶贫攻坚计划”已全面完成!

“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全面完成,标志着我省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这对于我们下一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促进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基本经验

在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的三年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必须认真总结,并在今后扶贫开发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发扬。

(一)把加大扶持力度与增强农民致富能力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造血”式扶贫之路。为了实施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筹集上亿元资金,加强对百乡发展效益农业、下山脱贫、兴办工商企业、科技培训、交通道路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贫困户危房改造等方面的扶持。有关市和欠发达县也都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贫困乡镇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各地在用好扶持政策的同时,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克服消极畏难的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把外部的支持帮助与自身的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的基础上,把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作为摆脱贫困的首要任务来抓,把智力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版权所有。根据效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劳务输出的需要,加强对贫困乡镇农民的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针对性地开展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卫生扶贫、信息扶贫,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造血”式扶贫之路。

(二)把加快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客观要求。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折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对当地和全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贫困乡镇无论在产业发展中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的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森林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搞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把贫困乡镇建设成为生态屏障、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观光旅游胜地和当地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福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把下山移民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近年来,各地都十分重视下山移民工作,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把下山移民与推进城市化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农民自愿、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机制,多形式、多层次地引导更多的山区农民进城安居乐业。在促进人口集聚的同时,都十分注重加快城市建设,发挥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依城建区、依镇设点,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地推进人口内聚外迁,走出一条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子。

(四)把发挥政治优势与发挥市场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这几年,各级都从讲政治的高度,切实加强了扶贫工作,把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实施;同时,各地也注重运用市场机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地区之间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技术等各种要素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既有利于欠发达地区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商品优势,又有利于发达地区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在全省和更广阔的范围内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既增强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乡镇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提高了发达地区的经济竞争力,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

三、明确目标任务,大力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在完成百乡扶贫攻坚任务的基础上,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从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性决策。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的对象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于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300多个乡镇,主要目标是: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07年,80%以上的欠发达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低于1000元的人口发生率低于3%;下山移民取得重大进展,自愿要求下山的高山深山农民基本实现搬迁,半数以上的下山劳动力实现转产转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行政村通公路,通乡镇公路实现全面硬化,提高清洁饮用水比重,贫困家庭子女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入学,环境公害基本消除。

上一篇:环境整治范文 下一篇:雨露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