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最基本的权利范文

时间:2023-09-17 13:11:00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篇1

关键词:被清退代课教师;社会保障权;宪法权利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73-02

一、问题的提出:被清退代课教师的社会保障权利为何要正视

被清退代课教师社会保障权是指,“通过相应立法程序和全社会的力量,依靠用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办法形成的社会消费基金”被清退代课教师“在失去工作机会,或者其收入无法维持必要的生活水平或质量条件时通过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而享有基本的生活权利”,使被清退代课教师“可以通过社会救助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权利”以及被清退代课教师“享有各类福利设施以增进社会福利的权利”。被清退代课教师的社会保障权利为何要正视呢?

首先,从宪法角度来看。社会保障权是基本人权,是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逻辑前提。宪法修正案第23条规定:“宪法第14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宪法修正案第24条规定:“宪法第23条增加1款,作为第3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3款相应地改为第四款。”宪法这些规定为国家履行社会保障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提供了宪法依据。

其次,从社会关注角度来看。代课教师实质上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我国偏远贫困的中西部地区。虽然他们不是国家正式编制内的教师,但是他们的确为中国九年义务教育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对于如何合理、妥善地安置这些被清退的代课老师,如何让他们有尊严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保障代课教师的社会保障权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再次,从代课教师角度来看。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导致代课教师经常面临被辞退或者被清退的困扰,以至长期缺乏职业安全感。因此,清退政策执行后出现的首要问题就是妥善安置这些被清退代课老师的生存与生活,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所以当前急需解决的是被清退代课教师的社会保障问题,这和生活成本,生活尊严息息相关,是被清退代课老师的生存权问题。

二、当前被清退代课教师社会保障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补偿标准低,被清退代课教师的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所享有的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障制度信用低,社会保障措施严重滞后。在一些贫困地区,代课教师清退后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他们离开学校后几乎失去生活来源并无固定收入。如甘肃省臬兰县在2005年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清退,但当时对被清退的代课教师没有任何补偿,经过集体申诉后,他们最终只获得每年240元的补偿。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广东省紫金县,被清退代课教师的经济补偿也仅为每人每年530元。

第二,在没有对代课老师做好安抚和经济保障工作的基础上就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所致纠纷不断,代课教师寻求何种法律救济渠道保障自身社会保障权成为难题,也正如西方一句著名法谚语“无救济即无权利”。现阶段,我国缺乏明确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及制度来保障被清退代课教师的正当权益。没有相应的维权依据和正规的诉求渠道,如此,代课教师的权利保障只能是句空话,根本无从谈起。

三、当前被清退代课教师社会保障权建设滞后的原因

首先,思想观念方面,其一,从被清退代课教师自身来说,由于代课教师学历较低,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自身的社会保障意识不强,往往在被清退之后,生活上遇到困境,才想起社会保障。其二,从政府来说,教育部出台清退代课教师这一政策是为了提高农村教育人员的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却缺乏对被清退代课教师社会保障的认识。

其次,物质基础方面。其一,被清退代课教师无力承担社会保障的缴费。代课教师作为我国特殊时期缓解师资不足的一种过渡,一直没有国家承认的“人民教师”的合法身份。被清退之后更是没有生活来源,生活拮据。其二,政府对于被清退代课教师的社会保障投入不足。

最后,制度方面。虽然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但是我国缺乏相关法律政策来保障被清退代课教师的社会保障权,同时也没有被清退课教师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法律方面救济的具体规定。

四、加强被清退代课教师社会保障权建设的若干措施

(一)国外政策借鉴

由于被清退代课教师这一群体的存在是中国的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国外鲜有类似群体,所以在这里我们所借鉴的政策均属于代课教师而非本文探讨的主体――被清退代课教师。借此,希望从国外代课教师的政策中找寻适合被清退代课教师社会保障权利维护的策略。

1.澳洲幸福的代课教师

澳洲重视”平等”与”权利”的精神,对于代课老师的福利与权利,澳洲政府着实做了许多努力。澳洲每个州,都会由地方政府主导,统一成立一个单位,负责统筹全州代课教师的雇佣及区域分配,以昆士兰州为例,负责该业务的是TRACER(追踪者)。想要在该州代课的老师,都需要到TRACER登记,由其发给一个雇佣编号,同时学校方面也会将代课教师的缺额登录在上面,由这个单位同意控管全州代课老师的调配。澳洲的教育界普遍认为,不管是正式老师或者代课老师,只要是澳洲大学所培训出来的拥有合格教师证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因此,依循前述精神所设计出的代课体制与钟点费率,充分地表现出澳洲社会重视”平等”的思维模式。

2.与中国相似的印度代课教师

印度的代课教师一般都是签约合同,合同严格规定了代课教师的酬金数目、发放方式和发放月数,一般每年按照10个月发放。代课教师不享受除工资以外的其他福利待遇,合同周期一般为每年10个月,这意味着几乎每年代课教师要续签一次任职合同。印度规划代课教师出路的策略有两个,其一,是支持鼓励使用代课教师;其二优秀代课教师直接转正。

3.国外启示

澳洲属于发达国家,对于代课教师的待遇是符合其社会平等公平原则的。另外澳洲的代课教师会由地方政府主导,统一成立一个单位负责统筹全州代课教师的雇佣及区域分配。这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其一,需要肯定被清退代课教师的历史贡献,明确其教师身份,将其纳入师资管理范围。其二,效仿澳洲的模式,建立由地方政府主导,统一成立的单位,对被清退代课教师的社会保障进行统筹分配。

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代课教师现象与中国有着诸多类似情况。尽管中国和印度都有相关的法律文本,但对于代课教师的管理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尤其是对代课教师的清退善后工作。

(二)加强被清退代课教师社会保障权建设的若干措施

首先,强化对被清退代课教师社会保障权建设的思想认识。一是从被清退代课教师方面来说,代课教师自己需要强化维护自己社会保障权的意识,加强自身修养,一方面可以适当地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可以依靠社会公益组织对被清退代课教师的支援。

其次,加大政府对于被清退代课教师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依靠国家财政大力推进经济补偿。国家的相关部门应出台经济补偿政策法规,使得各地在清退代课教师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据可查。为使经济补偿政策能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财政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给予补贴。通过合适的补偿制度,保障被清退代课教师的合理权益。

再次,加强制度建设以切实维护被清退代课教师社会保障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其一,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将基础养老和医疗保险普及到全民,使被清退代课教师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其二,建立起帮助被清退代课教师再就业的保障体系。效仿澳洲的代课教师制度,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统一帮助被清退代课教师再就业的机构,鼓励被清退代课教师再就业,通过免费技能培训,使他们离岗后的生活有一个基本保障。

然后,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和被清退代课教师的法律救济制度。首先,十多年中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相关法律进行修订。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被清退代课教师的法律救济制度。现有的纠纷解决方式难以满足被清退代课教师这一弱势群体的权利救济需求。为了保障被清退代课教师的社会保障权不受侵犯,有效方法是拓宽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其一,要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进一步完善仲裁和诉讼机制。二要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渠道、司法监督渠道和教师工会监督渠道。

最后,以社会支援为辅助手段,对被清退代课教师予以关注和支持。媒体承担起大众传媒的责任,对于被清退代课教师这一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号召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怀,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向社会反映真实有效的信息。通过慈善和公益组织对被清退代课教师的帮助予以支援,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让被清退代课教师感受到关怀与温暖。

五、结语

被清退代课教师曾经给中国农村教育带来巨大的曙光,虽然没有名正言顺的地位,但是他们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因为他们的存在,教育盲区的孩子们才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用心教育孩子,用质朴和善良、智慧和爱心、勤奋和毅力雕塑了那些远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被清退的代课教师走出历史舞台时,更需要我们的关怀,更需要尊严。

参考文献:

[1]薛常兵.浅论社会保障权的宪法保障[J].法制与社会(下),2012(2).

[2]吴露.浅析代课教师清退问题[J].科教导刊,2010(8).

[3]安晓敏,樊建飞.代课教师权利实现的条件与路径分析[J].商业文化,2011(2).

[4]王晶晶.代课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探讨[J].中国教师,2011(21).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篇2

一、把阅读权还给学生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基石,良好的写作能力需要广泛深入的阅读,而灵性的写作又是对阅读的思维拓展和知识延伸。但是一直以来在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其他地区只花两课时就能学完的课文,在此就需要花四课时,有时连自读课文也需要花两、三课时。为了节省时间,很多时候只能由教师代替学生朗读或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之对文本的解读、要旨的把握,甚至情感的体会都朝着预设的方向发展,教师变成了真正的“教者”,而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学者”。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还是没有太多提高,所以,我们再也不能“越权”。把阅读权还给学生,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怎样把阅读权还给学生呢?就是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阅读环境。即使面对同样的教材,在处理上也完全可以自由一些。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的方式:或高声吟咏,或低吟浅唱,精读也罢,细读也可,只要是用心读,就一定会有所获,不必计较每个人是否步调一致。另外,在阅读文段的选择上,学生喜欢哪一段尽管去读,从中挖掘出他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跟同学、老师交流分享,这样既可以怡悦性情,训练思维,又可以让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阅读兴趣。

二、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新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实践中当我们发现学生跟不上预计目标,学生的想法达不到我们的标准时,我们就会自问自答或者急着把答案告诉学生。看到学生认真抄写统一的答案,并一字不落地背诵时,我们就会心满意足地沉浸在自己制造的“一切顺利”的假象中,而忽略了在课堂上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掌握。

怎样把思考权还给学生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我认为教学的技巧并非在于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变得轻松,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并主动去克服困难的时候,他的智力才能得到发展,也才能让学生认识到不付出劳动,就体验不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供机会让学生独立思考,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深入思考他们接触到的事实、现象及规律的实质,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越深刻、越牢固。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思考就不会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

三、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初中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而说话能力是阅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可是凡是带过汉语文课的老师都不难发现,在汉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害怕的是写作文,老师最头疼的是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只是用1~2个字、词或短语干巴巴地回答,不但缺乏最起码的完整性,更谈不上应有的条理性和内容的准确性。在不说写作,想让学生造个句都需要很长的时间。造出来的句子常会让你哭笑不得。比如:“我们学校到我家有三个但是”“我们学校食堂主食通常是开会,偶尔也会吃饭”像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不只是基础问题,更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什么都是现成的,学生的会话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根本上得不到锻炼,学生变成了接受知识的机器。想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得把表达权还给学生。

怎样把表达权还给学生呢?首先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课前演讲、课中回答问题、小组讨论、即兴作文等形式提高学生说话能力,优化其心理素质,实现提高其全面素质的目的。要求从回答交谈到讲述见闻,都要使用普通话,并要做到语言清晰,意思完整、明白,条理清楚。其次从“读”入手,并要求用普通话朗读。通过课文导读,培养其兴趣。指导学生分角色绘声绘色地朗读,从而让学生感悟、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再次采用口头复述的方法强化训练。在课堂中进行口头复述训练时,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课文加以变化,做到因文而异,因生而异。教者要在复述前、复述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整体,抓住复述要点,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最后每周利用两节课的时间锻炼学生写作的水平,可以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相互修改等方式提高写作水平,为学生的表达能力打下基础。

总之,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扮演好组织者与协作者的角色,打破以前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把阅读的权利、思考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篇3

【关键词】评教系统 数学建模 分析 优化

一、引言

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使用了教学评价系统,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重要而严肃的工作,因为它不仅是教师检查自己劳动成果的渠道,而且是教务处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评价系统的客观公正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然而,现在的评教系统还不够完善,还存在许多影响评价结果真实性的因素,只有通过正确可行的方法去除这些不利因素,才有利于教学评估。目前存在许多的优化方案,但是这些优化方案都是从评价结果的数据入手,通过处理数据来去除不利因素。与这些传统方法不同,本文从评价系统最基本的环节评价问卷入手,评价问卷结构,从而从根本上优化系统。我们以武汉某高校的评价系统为例进行研究。武汉某高校的教学评价系统如下: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调查问卷为:

1. 教师教书育人、敬业勤勉、为人师表

2. 教师授课精神饱满、富有激情

3. 教师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

4. 教师严格遵守上、下课时间,无随意调(停)课现象

5. 教师备课充分,教学内容充实

6. 教师对教学负责,能认真批阅作业,指导学生学习

7. 教师精心组织教学,讲课条理清楚,并结合学科发展,介绍最新成果

8. 教师课堂讲授语言表达流畅,板书规范,能有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9. 教师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

10. 对该教师授课满意度

对于每个指标有由好到差共5个选项。然后再用加权法处理分值,得到老师的得分。

从这个评价系统我们可以发现,如果考虑到同一个老师代不同的课程,由于课程难度不同,学生对老师的评分也不相同,但是现行的评价系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使得评价结果不尽合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应当采取措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

二、调查问卷的优化

调查问卷要能客观地反映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指标,这样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才是全面的,那么怎样评价一份问卷所反映的问题是否全面呢?我们采用了聚类分析法把问卷分类。从整个教学过程分析,一份完整的问卷应该包含四类问题: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学生的主观感受。四类指标在十个评价指标中各占有一定的权重。首先,使用极差标准化公式把权重值标准

dij表示第i类指标和第j类指标的欧氏距离,m表示评价指标的个数,Xik表示第个评价指标在第i类指标中的权重,Xjk表示第个评价指标在第j类指标中的权重。

欧氏距离计算出来以后,我们就等到一个如下表所示的距离矩阵:

通过比较距离,把距离较近的指标归为一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分类情况:

指标1,2,4为一类,指标5,7,8为一类,指标3,6,9为一类,指标10为一类。但是此时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属于哪一类,于是我们计算各类指标的平均权重。平均权重最大值所在的类即为本类指标所属的类别。例如;我们算得1,2,4在教师的教学素养这一项的平均权重为6.67,在教师的授课内容一项为1.33,在教师对学生的教导一项为4.33,在学生的主观感受一项为3.67。指标1,2,4在教师的教学素养这一类中平均权重最大,故指标1,2,4归为教师教学素养这一组。用相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算出指标5,7,8可以归为教师的授课内容这一栏,从而算出指标3,6,9为教师对学生的教导,指标10为学生的主观感受。我们发现体现学生主观感受的指标只有一个,这显然不能反映学生打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比如同一个老师代了几门不同的课程,而这几门课程难度相差很大,那么老师的得分可能也相差很大,再比如某个学生对老师的印象特别不好,那么他给老师的评分可能很低,而这无关于老师的教学质量,对老师的评价有失公平,于是我们在“学生的主观感受”这一类增加两个指标,分别计为指标11:你认为本课程的难度如何?指标12:老师在你心中的印象如何?评价指标由原来的10个变为12个。新增加这两个指标以后,评价问卷的结构更加合理了,更能反映评价结果的真实性、科学性、有效性。原有的评价问卷就没有反映这些问题。

三、总结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篇4

一、造成“学困生”被劝退现象的原因

“学困生”被劝退现象频繁出现,肯定有其出现的原因,对这些原因加以深刻的分析,对于杜绝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反思作用。因此,我们要加以明确。

1.学校及老师过分关注成绩,严重忽视学生的权利

很多时候,学校及老师都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未能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差异性因素去考虑如何提升教学水平,只是简单的以成绩论英雄。这样,通过改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等方式提升学生素质的可能性被抹杀。同时,一旦学生被劝退,必然是严重忽视学生受教育权的结果。

2.家长的努力不够,导致学生被劝退现象时有发生

学生在学校学习,并不代表家长的地位一落千丈,毕竟,作为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然而,很多家长习惯性的认为学校是提升学生成绩的阵营,而严重忽略家长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最终,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家长严重缺席,子女因成绩不佳被劝退时家长的努力非常无力,家长对子女被劝退的做法也显得极其无奈。

3.学生自身原因,造成被劝退现象发生

学生不爱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严重忽略了家长的辛苦,忽略了学习这个人生转折平台的作用。一旦因无心学习导致成绩不好被劝退时,才真正心慌马乱,此时家长的努力也是白费。甚至有些学生对被劝退持有不在乎的态度,显得很麻木。

二、“劝退”学困生与教育公平相悖

“学困生”被劝退现象无疑打破了我国教育的公平理念,对学生来说破坏其发展前途,对学校和老师来说降低了其社会地位,对宪法法律及教育宗旨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

1.“劝退”学困生打破了家长最为美好的愿望

作为家长,希望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所学的知识转换为真正的能力,不说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对自己有一个很好的未来即可。可见,每个学生的家长都有着最为美好的愿望,希望子女尽可能多的学习文化知识,哪怕自身能力有限,多认识些字对学生的成长生活都有好处,这些观点基本上已经成为学生家长的共识。然而,“劝退”学困生无疑像冷水一样浇灭了家长的美好愿望,让这些愿望清零。因此,在学校和老师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并不单单涉及到学生的前途和未来,也波及到家长的心理情绪,而家长往往对学校的这种做法颇感无奈。

2.“劝退”学困生损害了学生最为基本的权利

在教育权方面,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且我国《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单位都不得剥夺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因此,不难得出结论,尽管学生的成绩有好有坏,但他们在校学习的受教育权是法定的权利,不是任何人和单位可以随意剥夺的,学校只因学生的成绩差将其劝退的做法很明显违背了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这是对宪法法律的明显挑战,甚至是一种无视宪法法律的行为。因此,从权利基础作为出发点看,这种劝退“学困生”的现象不合法不合规,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亵渎。

3.“劝退”学困生背离了最为朴实的教育宗旨

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就是说,在受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放在现今的教育形势下,就是要做到教育公平,一个学生都不能落下,要平等的接受教育,颇有《士兵突击》中“不抛弃不放弃”的感觉。然而,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在面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时,很自然的萌生了劝退的想法,他们光顾考虑升学率,而忽略了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最终,老师的园丁形象大大受损,其过分看中升学率,而劝退“学困生”的想法和做法也与我国教育宗旨背离得越来越远。

4.“劝退”学困生不利于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

正确健康的思想意识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一股强大力量,这股力量的作用不容忽视,更不能忽略。在校接受教育,就是通过优质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受益,引??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思想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能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全面巩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宗旨的贯彻落实。然而,将学生简单的劝退,德育教育的本质和力量就无从体现和发挥,德育教育的长远目标就会出现纰漏。最终,很多学生就会因缺乏德育的熏陶,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侵蚀。

三、结语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篇5

同学们: 很高兴到政法大学来给同学们作讲座。但是,刚开始介绍三位来宾老师的时候,我觉着你们有些偏心,给我们两个来宾介绍的时候,你们的掌声就不怎么热烈,而给你们自己的龙老师介绍的时候,鼓掌就特别的热烈。这就是因为龙老师是你们中国政法大学的老师,是你们自己的老师嘛,而龙老师又是你们的帅哥老师嘛!(众笑)但是我比较委屈,因为我也是中国政法大学的人啊!我是政法大学进修学院第二届的毕业生,我们那一届叫做地级领导干部的培训班,我是那里的毕业生,因此我们也是校友嘛!干吗偏心呢?所以你们应该向我偏一点啊!(笑)开玩笑的啊!(众鼓掌) 今天说农村土地权利的问题,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题目要说起来,其实大家心中肯定都有自己的一本帐。从农村来的同学肯定都知道自己在农村生活时的情况,了解这个土地的情况。我觉得农村土地问题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个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是个什么样的过程。我仔细想想,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革命的手段把土地从地主那里夺过来。那是一种掠夺式的,把地主打跑,然后把他的土地拿过来,分给农民。这是第一次解决农村土地的过程。我觉得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小说描写了这个过程,小说说这个村是比较平稳的,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不敢说和谐,但确实是比较不错的那样一种关系。那么土改工作队去了以后,要、分田地,但是农民给分地谁都不敢要。说凭什么呀,都是人家的地,我们怎么能要啊。到后来,工作组领了他们到别的村庄去参观,看到别人怎么,怎么分土地,就学会了。原来党真的是要分土地的,这样才敢要分来的土地。我认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革命是不讲权利的,是不讲规则的。那么我们今天现在正在制定物权法,这就是稳定我们的权利制度。不准许别人再来掠夺了。是不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的革命成功了,权利到手了,就不再让别人来掠夺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用革命的手段从地主手中夺过来分给农民,变成真正的土地私有制。这个土地私有制其实有点像太平天国那个时期的思想,这是第一个阶段。 那么到第二个阶段,就是互助组、合作社、公社化的阶段,发现过了几年之后,有的人卖地啊,过不下去了呀。因此有人认识到,农民会不会因为私有制就变成两极分化,穷的穷死,富的富死,重新出现剥削的问题,出现新的地主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起义都是从什么地方起的?都是农村的啊!中国党革命怎么成功的呀?农村包围城市啊!所以这个问题很严重,所以,在这个时候马上就开始了互助组,接着就是合作社,再后来就是一大二公,办人民公社化。这个时候,就把分给农民私有的土地完全变成公有,就是集体所有。但是可以看一看,这个第二阶段从土地的公有开始,从小的公有到大的公有,最后到人民公社这样一个情况,这样一个情况大概是1959年完成的,从56年开始到59年完成。发展发展,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出了个什么样的问题啊?农村变得一塌糊涂,大家吃没有吃,喝没有喝。对于这个情况我有发言权啊,因为我当知识青年的时候在农村也呆过一年。插队的时候在农村,看到农民就是那个样子。那么公有的一个土地制度变成什么样的一个制度了呢?大家都在吃大锅饭,去干活去计分,去计多少对我一个样,最后一分的时候,分得少每个人都抱怨。我在农村干了整整一年的工作,结果分了多少呢?最后我去当兵时,队长给了我50斤水稻,给我40块钱,还高于他们农民年终分的数额。因为那个时候我很优秀,我是知识青年的先进分子,一心一意为农民办事,所有的农民都欢迎我。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我对农民很理解。我也给农民分过自留地,分地的时候,我想办法给农民多算一点,所以所有的农民都很拥护我,这就是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土地的问题被证明是彻底失败的。为什么呢?因为公有的土地制度超越了现实的觉悟,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大锅饭,大家干活没有一个是正经干。对此,我们每一个人都看的清清楚楚的。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个时候土地比现在多,那时候农民供养的城里人比现在少,但那时候粮食怎么都不够吃。今天土地少了,城里的人多了,但我们粮食吃不了了。为什么?人民公社化和公有制不能鼓励农民的积极性。我们说物权法有一个基本的精神就是做到权利界限的清晰。要有明确的权利界限,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这时候,你的是你的权利,你再创造的财富还是你的财富。那么就会鼓励你自己去越来越努力的赚钱,努力的去创造财富,自己就富起来了。假如有这样一个情况,我创造的财富大家分,我创造的东西归于别人,你想想你还 有没有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没有!中国农村土地的集体化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所以看到这个问题后,我们的小平同志为农民肯定了承包制度,这就进入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采用承包土地的方法,就是大家约定这部分土地归你自己用,你自己来生产,你自己来决定,你打了粮食后来给村里多少,给国家多少,剩下的自己留着。大家看到1978年、1979年那个时候,农村一下子就开始焕发了青春,就从大锅饭一下子变成小锅饭以后,形势立刻就改变了。但是在这第三个阶段中,土地制度的优越性其实维持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原因就是因为集体的土地需要有人支配,支配的人就是村长,就是领导,因此村长开始利用权力,在土地承包上作弊,舞弊,做手脚。因为土地是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差不多就是村长所有制了。村长我说这么着就这么着,说那么着就那么着,你和我打一架我就可以把分给你的土地拿回来承包给别人。最好的土地他可以分给他的朋友和亲戚。原因就是承包经营权是一个债权性质权利,这样的权利是有问题的。所以过了几年以后,承包经营就没有那个活力了。 正因为如此,我们农村的土地制度就开始进入第四个阶段,从《土地承包法》开始,要把承包经营权变成一个物权。这个权利是一个物权就好啦,农民就可以好好地利用自己的土地这个财富,想这么着就怎么着,为自己创造财富。 但是,直到今天,就包括我们《物权法》所要做的工作,也没有从根本上来解决这个问题。尽管立法者想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个物权,就像刚才刘老师所讲的那样,那个权利像物权吗?它不是一个完全的物权!要给它这样、那样的限制,所有的权利都限制,还是一个完整的物权吗?就像刚才其他老师讲的那样,农民的土地被政府征用,政府就给你几万元;但是政府卖给商人,一亩地就要卖到一百万,甚至还多。政府就这么一倒手,自己就赚了95万。开发商然后再拿土地去抵押,又可以拿多少钱,又可以赚多少钱?为什么农民自己的土地,就只能卖几万元,而九十几万就要给政府,其他的那些要给商人呢?说的狠一点,就是坑害农民,农民就得到那么一点点。要解决农民问题,要尊重农民,要给农民真正的权利,就要来实的,来真的,而不是自己拿95万,只给农民拿5万! 我分析,从40年代后期到现在今天这段历史中,农民的土地问题大概就是经历了这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把它总结起来,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不成功!真的不成功。 第二个问题,我想说我们农村土地问题的权利现状,包括现在的《物权法》起草的时候写的是什么东西。我前几天在香港的城市大学给学习中国法的研究生班考试,我出了一个题目,我怕他们不会答,就说:“先给你们写个提纲,你们按提纲来答。”香港人不懂内地农村土地权利,不了解中国农村土地权利现状。就是这样,都给了他们详细的提纲了,最后还是有四个人不及格。我说这个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大陆边境以外的人很难理解中国农村的土地权利,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奇怪的制度。 那么,这种土地制度现在就要在我们的《物权法》当中进行规定。要规定权利问题有以下几点:一个是所有权问题,即整个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是公有制这样一个权利。在这个权利之下还有几个权利,有一个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我们现在所要说的把它变成一个物权,《物权法》当中用益物权的第一个权利就是规定了这个权利,这是第二个权利。第三个权利就是农村乡镇企业用地的权利,这个是放在建设用地权的那一章里规定的。第四个是就是宅基地使用权。现在农村的土地权利,就是这么四种权利。综合来说,在公有制的一个土地集体所有权的这样一个现状下,包括下面的这三个权利。现在这些权利都是物权,一个所有权,三个用益权。在这三个权利中有两个是地上权,乡镇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都属于地上权利性质,另外还有一个权利就是承包经营权。我曾经写过文章说现在的承包经营权什么都不像,是一个四不像的权利,后来我说,有点像过去说的那一种“永佃权”,后来有人写文章说我使用“永佃权”这个概念有点想恢复地主的剥削和统治!(笑)是呀,土地经营权怎么叫永佃权呢?把地主的土地租过来种才叫永佃权呢!但是我说有点像,又不是说是。可是,你们想想,土地是集体的,这一部分我又拿来种,每年还要交多少、多少,你说和那个佃农有什么区别呢?两者是差不多的。我提出这个观点后很多人都反对我,后来我也说这确确实实不是永佃权,不是租地主的土地来种。那么,这就形成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我自己所有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我是一个成员嘛,我在租我自己的土地来种,谁 能讲出这种道理来吗?刚才刘老师说这种权利差不多相当于一种成员权,德国人也和我们这么说,说你们的农村最好叫合作社,叫成员权好像也可以,总比你们叫它土地承包经营权好,我们都听不懂你们这是个什么权利。 那么,这四个权利当中,根子是在集体所有权,我们今天可以说城里的集体所有权基本上差不多消灭光了,但它还有一点点。而在农村则是普遍的。正是因为我们必须要承认这样一个普遍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集体所有权,然后才出现了这三个不伦不类的权利。这三个权利无论哪一个都是不伦不类的。我们现在都赋予它们一个物权的性质,但它们哪一个也不是完完全全的物权。集体所有等于村长所有,那么剩下的,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呀,算个什么权利啊?不清楚它是个什么权利,是一个什么都不像的权利。另外那两个地上权也不敢说是完全的地上权,还是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你不准转让,不准怎么怎么样。后来我们说实在不行我们可以设典权嘛,物权法上写个典权,然后农民不可以卖房,那我典房行不行啊,不让卖地那我典地行不行啊?写了三回了,最后还是把那个典权拿掉了。就是不想让它出现。所以我们现在农村土地的四个权利加到一起,都不是一个完整的权利,都不是一个很好的物权。 我把刚才的这两个题目联起来说,前面说我们用四个阶段五十多年的时间来建立农村土地权利的制度,是不成功的。那么到我们现状,还是想在现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想让它能做得更好。其实,这个权利组合已经没有办法把农村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农村,让全体农民都过上好日子。我觉得做不到,就这些限制就做不到。你想想,如果农民我自己享有土地的权利,现在我种地就种地,我不种地时,比如说一亩地我能卖一百万,卖了一百万,家里多少年都够用了,是不是? 所以尽管现在的设计并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接下来我就想说说第三个题目,我们看看它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我觉得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农村土地公有制并不完全与农村现实能够相适应,不搭配。我们在讨论物权法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提出来还要不要维持这个集体公有制。提出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是针对农村土地的这个体制。在起草《物权法》写所有权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很激烈的争论,那是说很多人都坚持不要写三个所有权,不要写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不要去这样说,就说动产的所有权和不动产的所有权,弱化这三种所有权体制的界限。后来有的比较聪明的人说,提这个意见没有用,如果搞了五十多年,最后连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都没有了,你们搞民法的人到底想干什么?(众大笑)这种情况说明农村土地权利的基础不是好的,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在这个不好的基础上要一点点来修补它,让他变好。我想是不是可以用那样的话说,就是说,是想改良而不是改革。农村土地权利的这样一个不好的基础,想修修补补,同时又不想把它修补得太好,修补得承包经营权把它变成完全物权,爱怎么卖怎么卖,不准你去干涉,还不准你抵押,然后房子问题、宅基地问题给你更多的限制,房子你要不住就等着它荒了。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想要限制农民的身份,限制农民的发展。特别重要的就是,这是在严重侵害农民的权利,就像刚才说的情况那样,当国家要用你这个地的时候,我给你少少的补助,只给三年的补偿,然后呢?大头就全部给国家拿去了。所以江平老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法,就是要区分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如果公共利益要用的话,那我们每个人都有利益在里面,做出牺牲也是可以的。但是所谓的“国家利益”是个非常弹性的概念。江老师说过一句话,说当年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时候也讲的是“国家利益”啊!我们可以随便编一个说要把这个地征过来做商场,这也叫国家利益!这是什么“国家利益”啊?这完全是他们的商业利益嘛!但是往往就是用这种商业利益冒充国家利益,将农民的土地攫到自己手里,国家赚一部分,开发商赚一部分,所以最后牺牲的都是农民。我们说城市化道路最好的道路是让农民把地卖了去当城里人行不行?你不能卖,你宁可把这个地荒了再进城去打工,因为你是农民,你永远改变不了这个身份。在城里干活,人家一个月可以赚3000块,你只配赚800块,是不是?还有更突出的问题,比如说人身伤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制定的赔偿标准,计算的结果,城里人死了,赔偿是农民的五倍,换句话说,中国农民的命是城市人的五分之一,那就是说他仅仅有20%的人格。我这说一点都不夸张。因为在总体上我们是歧视农民的。我说所有的问题根源在哪呢?所有的问题都基于一点:我们对农民是打入另册的。我们天天喊要缩小剪刀差,喊了50年,剪刀差越来越大,这可以完整地、形象地体现在农民土地的权利上。 我想最后做一个概括的结论:现在《物权法》规定的办法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办法,必须寻求一个更好的新办法。 好!谢谢各位同学!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篇6

翻开高级会计的书目录,对所学的知识有印象的只有外币折算,租赁,所得税以及合并报表。要问为嘛只对这些有印象,还是因为这些章节有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也是老师强调的重点,考试可是会考的!对于目录上的衍生工具会计这2个章节,都忘记老师是否有讲过了,实在是对不起老师啊!最后一章的每股收益是老师没有上的内容,但我知道这个知识点,这可是在我们的财务分析课堂有讲过,我为了写财务分析而借的《财务报表分析》这书上也有写这知识。对课本内容的学习基本检讨完毕,再说说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吧。

课堂作业么,基本都是在看过题目后在书上找相关的例题,再依葫芦画瓢的写下答案来,当书上没有例题或者例题是老师的ppt内容时,只能等着老师讲解答案,再把老师的劳动成果copy下来了,copy的速度跟不上老师板书速度时,只能下课了再找同学借来抄了。课后作业么,老师可是说了到最后一次上课的时候交~所以呢,第一次作业,不急,第二次作业,不急~第13周了,不急~这不是还没到最后一次课么~嗯,17周了,要最后一次课了,有点急了,但也不用那么急~别人不是都写了么,借来用用不就是了~嗯,记得老师有说过,严禁抄袭。但上回在课堂上做的那次作业,还让上交的,老师可是见识了,不抄袭是不可能的。所以呢,课后作业是抄袭的是一定的,但也不是完全抄袭的。又不赶时间,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那些数据是怎么来的(要知道,这一层层的抄下来,答案也是会出现错误的啊)。 也是在抄了别人的答案之后才发现,原本题目看起来很复杂的习题其实是很简单的,而且书上有基本一样的习题,自己还曾写过!悔的那个我啊,又背上了个抄袭的称呼,唉!都以抄过了,咱乐观点,不是有“天下文章一大抄”么,咱就抄了点作业,还不是全抄的,还是有自己去理解的~淡定~

都反省了,貌似也没什么东西好写的了,可要上交的是2千字的心得啊,再来凑点字,就说说我到底从这门课上学到了些什么知识吧(嗯,主要是我在高级会计学这书上有写哪些笔记,勾画哪些知识点,没办法,没能下决心去记这些知识)。

虽然是按章节来写的,知识点还是有点混乱。

第一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认定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的交换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同时换入多项资产时如何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第二章,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债权人作出让步的情形主要包括:债权人减免债务人部分债务本金或者利息,降低债务人应付债务的利率等。债务重组的方式:以资产清偿债务、将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以及三种方式的组合。

第三章,外币折算,在企业中,列报货币---人民币vs记账本位币---人民币或者其他货币;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的基本方法:“单一交易”观点和“两项交易”观点;期末如何进行外币折算的会计处理; 外币财务报表折算的方法:现行汇率法、流动性与非流动性项目法、货币法、时态法。

第四章,租赁,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期间内,出租人为了获取租金而将资产的使用权转让给承租人的行为。租赁的特点:能避免资金不足,加速技术改造,税收上的优惠,灵活多样,增强融资能力。租赁按出租人取得租赁资产的来源和方式,可分为销售型租赁、直接融资租赁、售后租回、杠杆租赁和转租赁等。与租赁时间相关的概念:租赁开始日、租赁期、租赁期开始日。与租赁资产计价相关的概念:最低租赁付款额=应支付(租金)+可能支付(优惠购买选择权)+担保余值(承租人或与其有关的);最低租赁收款额=最低租赁付款额+担保余值(第三方)。融资租赁的标准:所有权标准、购买选择权标准、时间性标准(。。。)、价值补偿标准(。。。)、其他标准。如何计算未确认融资费用(实际利率选择法)。租赁期届满时,出租人的会计处理(4种情况)。

第五章,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目标---规范企业的对外财务报告vs税收法规的目标---以课税为直接目的。永久性差异vs时间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vs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计算应交所得税的方法(3种)如何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如何计量递延所得税。。。

第九章,企业合并,企业合并的原因:扩大企业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获利能力;税收优惠;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地位。准则内的企业合并:1、增发普通股合并;2、支付对价取得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3、以资产投入到被投资企业。不包括在准则内的交易:1、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2、其他不按企业合并准则核算的情况:形成合营企业的企业合并,仅通过合同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的方式(重点:按照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是否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分类: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vs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购买法vs权益结合法(产生的基础:购买行为---股权联合;对报表的影响:购买法资产价值大,权益法的留存收益大于购买法;操作上的差异:是否产生新的计价基础,是否确认购买成本与商誉),新实体法

第十章,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目的:放大观vs取代观;合并报表vs汇总报表:编制目的不同,编制范围的依据不同,采用的编制方法不同。。。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篇7

关键词:思想品德;备课;教材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27-01

对教材的处理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去粗取精,概括提炼,精心设计,化难为易。虽然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我认为对教材的处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处理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设计图表

对教材进行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直观的整体形象,理清课本内容的结构和知识脉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我们在上新人教版初二政治下册第一课至第四课时,先后涉及到一系列诸如“公民权利、公民基本权利、人身权、人身自由权、生命健康权、人格权、身份权”等一系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名称众多,概念的内涵的外延大小到底是什么,同学们一时难以分清,这些概念在公民权利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分别是什么?学生们更是难以分得清楚,一不小心就弄的稀里糊涂。这些概念在初二课本下册在第三课第一框《生命与健康的权利》中有一段集中的表述揭开了我国人权保障的新篇章。人权首先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公民的人身权利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学理上通常将人身权公为人格权和身份松两大类,人格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做人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身份权是人们基于特定的身份而享有的人身权,包括亲权、配偶权、监护权等。我在上这一节内容时用“图一”来概括、归纳上述内容,要求学生用前面几课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本节内容完成下面二个问题:1、阅读课本内容后填写“图一”,对涉及到的概念进行分类。2、请同学用课本上的一句简短的话来分别表达其中几个权利(黑体字部分)在公民权利中的地位或作用。

图一

二、按照认识的发展一般规律来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有规律性的,特别是对青少年中学生来说,他们在认识事物时一般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顺序来认识事物,即总要按“事物是什么”、“为什么事物呈现这种状态”、“以后事物会怎么去发展”的规律来逐步深入对事物的认识。初中思想政治课材中有的地方不是按照这种认识事物的规律来编写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

例如老版本的初三政治中《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中一段内容:

上课时先让学生回答“什么是环境问题”,并请学生例举了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再讲“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即把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了重新组合,我认为这样做更符合中学生认识规律,更能让学生接受,从实际教学效果来说也是如此。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还有许多地方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三、捕捉最新信息和资料,弥补教材的不足

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有一个过程,而形势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人们的观点以及初中政治课教材内容涉及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也是在不断地更新、发展、完善之中,因此政治课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对的滞后性,客观原因造成了教材中有的内容已经过时或显得陈旧,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经常补充新的材料,这样会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及时介绍最新的国家大政方针,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和校园内部发生的事实来配合讲解。

引用、补充材料要注意在内容上讲究一个“新”字,在选材上要讲一个“精”字,在形式上要讲究一个“活”字,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政治课常学常新,活力常在。

四、用“因式分解”法对教材中的教学难点进行突破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或不易掌握的知识内容。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但是教学中难点不突破,或难点学生不理解会影响教学重点的学习和掌握。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看是否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疑点突明,思想教育点突现。其中难点突破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所谓因式分解法就是根据中学生认识的规律,将教材中的难点分解成几个不同梯度或并列的系例问题,来分散难点,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阅读、思考,来逐步理解和掌握,最后突破的一种方法,采用因式分解法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式分解法是一个重要方法。在使用因式分解法突破教学难点时有一个必有的教学环节不能缺,就是在“化整为零”后必须要“合零为整”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知识概念。

老师最基本的权利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法制渗透;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从渗透法制教育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思维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政治课堂魅力。传统的初中政治课堂普遍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上课前按照政治课标进行备课,在上课过程中按照课本目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不会激发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也很难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的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阶段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现状,提出三种新型的初中思想品德法制渗透教育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现如今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分析

1.政治教学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初中的一门副科,往往得不到老师过多重视,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单一的讲授模式,考试时往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学生也不会过多重视政治课,也没有很大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所以改进并且创新初中政治教学方法是一个很重要的课改任务。

2.政治教学观念落后

初中政治教师在讲授政治课的时候,仅仅只限于课本上的一些内容,而不会对课本内容进行必要的延伸,所以根本不会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学生只是跟着老师过一遍课本,也不会有太深刻的印象。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法制渗透教学的新要求

1.在“翻转课堂”中进行法制渗透

新课改下,“翻转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被引进来。所谓的“翻转课堂”,具体来说,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单调的“讲授”课为现在的“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想进行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人民版)《人民代表的责任》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我们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区分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我国的公民才可以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主人翁意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展示出一系列问题,“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呢?谁是国家的主人?哪些是属于人民的范畴?公民和人民有哪些基本的区别和联系呢?我国的权利保障体系是什么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基本的问题去阅读课本,尝试着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通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具体的法律与保障公民权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国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主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呢?法律保障包括哪些内容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理解和分析,从而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给学生灌输“法制”理念,使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思考,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了有效教学。

2.在“微课”教学中进行法制渗透

“微课”主要是采用视频讲课的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录制几分钟的短视频,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一一讲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抓住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课程内容。它改变了传统的教案设计模式,直接突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便于学生学习。采用“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很轻松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给学生点明了正确的学习方向,有了新的学习动力,不再是没有头绪地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人民版)《神圣的宪法》的时候,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难点是“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所以,在讲解本课内容的时候,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制作“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的视频。在视频中,老师清楚地罗列了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用动态图画的形式罗列出来,左边是权利,右边是义务。教师再列举出拥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例子,最后总结出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互动的关系。没有义务,权利便不存在;没有权利,便没有义务存在的必要。同时,权利和义务,又是为权利所保障的。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再给学生进行课堂延伸,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要懂得维护自己的基本权利,履行规定的基本义务,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就轻而易举地理解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微课”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几分钟,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对于初中生而言,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法制渗透

合作学习虽然一直被社会和学校所推崇,但是真正落实的并没有多少。新课标的合作学习,简而言之,就是把一个班里的同学分成很多个小组来共同探讨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引路人,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小组内部的同学共同探讨,各自提出建议。建议不同者,大家激烈讨论,最终形成自己小组的答案。当然,其他的小组也在讨论,大家的答案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最终各个小组派代表陈述自己的建议或者方法,有不同意者,大家还可以交流。之后,老师进行系统总结。在整个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主动权在学生,可以把学生的兴趣都调动起来,这样记忆更深刻,学习更快乐,往往学习效率更高。这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例如,在讲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人民版)《法律是武器》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了解我们的社会生活离不开基本的法律,理解法律的基本含义,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对法律和规则进行区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自觉遵守各种规则和法律,并且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培养学生的法制思维。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之后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即“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规则有哪些呢?社会生活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这些基本的规则有哪些类型呢?各自有什么含义?法律的含义是什么?法律与规则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尝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经过讨论,学生顺利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教学结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在小组内部分析“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对我们生活的重要影响”,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了有效学习。

在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新型的渗透法制教育的教学活动,如“翻转课堂”教学法,“微课”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不嗵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个过程中的实施,需要国家的支持,社会的宣传,学校的推广,教师的实施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凤荣甲.试分析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6(35).

[2]巫德静.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法制教育[J].考试周刊,2013(16).

上一篇:安全风险评估方式范文 下一篇: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