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资风险概念范文

时间:2023-10-18 06:25:16

筹资风险概念

筹资风险概念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务管理;理财观念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建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对于人们以自律的态度从事理财活动将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企业带来了风险与机遇,企业应该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理财观念,以期达到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一、资金成本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权力利益关系的强化,使得企业使用非资本的资金都必须付出代价,都要计算和负担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的内含是广义的经济概念,它有别于财务、会计界的成本费用概念,即有时表现为现实的成本费用概念,但更多的情况却是一个机会成本或估算成本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财务管理实践中,必须密切联系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和金融市场的利率状况,进行灵活确定。

根据西方企业财务理论和实践,企业计算资金成本的作用主要在于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估,在投资项目评估中资金成本率发挥着“极限利率”和“取舍率”的作用。因此,计算资金成本的资金并不是全部的资金来源,而主要是企业的长期资金来源。

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一方面要以较高的资金报酬来回报资金所有者,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资金;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资金来源结构的合理安排来降低综合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的高低是相对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而言的,资金成本越低,企业的投资效益就越大。

二、筹资风险控制观念

所谓筹资风险是指由于筹资及其效益的不确定性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和难以偿债的可能性。筹资风险可能发生于企业行为之前,也可能发生于其理财过程中;筹资风险不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价值运动,也作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物运动,影响企业供、产、销等活动。因此,企业应树立筹资风险控制观念。

在筹资过程中,应预先确定资金的需要量,使筹资量与需要量相互平衡,既不能过量筹集资金,造成筹资过剩而降低筹资效益,又不能筹资不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和企业发展的要求。必须以“需”定“筹”,按企业最低资金需要量进行资金的筹集。

在选择资金来源,决定筹资时机、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时,必须在筹资风险、资金成本和投资报酬之间进行综合权衡。根据不同的资金需要和筹资政策,综合考虑筹资风险、资金成本和其他约束条件,并将资金筹集和资金投向结合起来考虑,力求以最低的筹资风险和资金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在筹资时,应根据投资项目、生产经营活动的规划和企业的预计还债率确定适当的筹资期限。

在筹资过程中,必须按照投资机会把握筹资时机,从投资计划或时间安排上确定合理的筹资计划与筹资时机,以避免因取得资金过早而造成投资前的闲置,或者因取得资金的相对滞后而影响投资时机。

三、合理资本结构观念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良好的资本结构是企业创造效益、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强化资本结构意识,可以有效控制新生债务的形成,为企业今后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

企业确立的良好资本结构应注意:

(一)风险与收益相统一。利润和风险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收益高风险大,收益低风险小。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要全面权衡收益与风险的依存关系,恰当地使二者相统一。

(二)与企业资产结构相配合。债务的负担规模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密切相关,而资产的流动性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资产的结构。具有较多实物资产的企业,可相对地提高其债务比例;以无形资产为主的企业,因无形资产的收益性不那么可靠预计,因而其债务比例应相对地低一些。

(三)与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相适应。金融市场比较活跃和健全,企业就有可能通过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手段“借新债,还旧债”,从而有条件维持较高的债务比例;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善,企业就只能靠向银行间接融资来举债。

(四)与企业未来经营前景的预期相适应。如果企业对未来的经营前景比较明朗和乐观,它就可能提高长期债务的比率,反之,就不能取得较多的长期债务。

四、资金时间价值观念

资金的时间价值表明资金的筹集、投放、使用和回收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是不等的。认识到资金的时间价值,才能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资金,有效利用资金,加强资金管理工作,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效果。同时,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方法可以从量上对各种经济方案的优劣进行评价,从而为财务决策提供更加合理的依据。

五、投资风险管理观念投资是为了增加利润,提升企业价值。

但是由于企业处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投资风险必然存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将资金投入到收益高、回收快、风险相对小的项目上去,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应树立和加强投资风险管理观念。具体来说:

第一,认真进行投资环境分析,及时捕捉投资机会。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程序,认真进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采用有效方式,规避投资风险。

第二,分散投资风险。即进行多角化投资,不把投资资金集中投放在一个项目上,否则一旦该项目投资失败,就会全军覆没,使投资遭受全部损失。多角化投资的作用在于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第三,控制投资风险。方法一,利用咨询服务。这是投资的事前保障,即企业在投资前就有关投资事项向咨询机构或委托咨询机构进行投资决策或聘请咨询机构当顾问。方法二,转嫁风险。保险是企业转嫁风险的一种有效形式,企业将所投资的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一旦发生损失,企业可以从保险公司获得全部或部分赔偿。方法三,接受风险。一般说来,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因此,企业为了获得较高的报酬,必须接受一定的风险。方法四,回避风险。对于那些投资风险太大,投资收益一般甚至无可靠预计的投资方案,企业应该放弃它,这就是回避风险。方法五,减少风险。当投资风险无法回避时,企业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六、合理节税的观念

合理节税也称节税策划,是指纳税人在面对多种纳税方案时,从中选择一种最优的方案,以便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或延缓企业的纳税时间,从而达到降低税收成本或获得应纳税款货币时间价值的目的。合理节税是一种受政府鼓励的行为。节税可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化解投资及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应当树立合理节税的正确观念。

企业在进行节税策划时,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企业在筹建过程中的节税策划对纳税地点进行策划。在我国,跨地区的税负不同,同一地区因经济技术开发区或老市区的差异,税率也不同。理智投资者在筹建企业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地点的选择,尽量选择低税区进行投资。

对资金结构进行策划。借贷资金和权益资金均构成企业的“营运资金”来源,但它们对企业税负的影响却不一样。这就要求对资金结构进行合理策划。

对企业组织进行策划。不同时期国家均对一些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予以扶持,投资兴建这些行业经常会享受低税率甚至是零税率的优惠。

(二)企业在生产过程的节税策划

对课税对象进行策划。税法是政府意识的一种反映,政府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可以从课税对象上一目了然。结合企业生产状况,选择适当的生产项目,无疑可达到节税目的。

对会计核算方式进行策划。同样的生产过程可能因为核算方式不同而产生一定的税负差异。因此,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采用也相当重要。例如适当选用存货计价方法和资产折旧方法就可达到节税的目的。

对企业收入进行策划。主要是要尽量准确确认企业收入,避免因收入不实而增加企业税负。如:委托代销、接受代销、分期预收款销售、订货销售、以旧换新销售、售后回租、售后回购等可能形成企业的收入要准确确认。其次,对销货退回、销货折扣与折让要及时冲减收入,以便消除收入总额中的水分。

对成本费用进行策划。允许列支的成本费用应尽量提足、列足;限制列支的成本费用应按规定予以控制,以减少因多列而引起的日后不应有的超列损失;不允许列支的成本费用即使会计上作了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也要进行调整,以防止因税务稽查而产生罚款损失。

(三)企业在利润形成过程中的节税策划

目前,我国所得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为了照顾部分利润水平较低的小型企业,又规定了27%和18%的两种照顾性税率。企业可以预计本年应纳税所得额,如果企业所得在低档税率临界点左右徘徊时,应尽量充分估计成本费用的开支,将所得控制在临界点以下。当然,如果应纳税所得额偏离临界点很远时,多创利仍是首要目标。

通过事先策划、事中控制、事后调整等措施,从各种纳税方案中精选最优策略来降低纳税成本,获取最大的税后利润才是企业科学理财的正当途径。

七、通货膨胀观念

通货膨胀是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货膨胀是必然的,而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因此,在我国目前阶段,建立正确的通货膨胀观念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要求在财务管理实践中树立以下观念并做好以下工作:

一方面要注意通货膨胀对于企业实现盈利数量增加的有益影响,但另一方面更应该特别注意通货膨胀对于企业资金流失的有害影响。

企业财务人员应注意对通货膨胀的预测,争取能够预测到未来的通货膨胀程度,以在通货膨胀到来之前采取某些有利于企业的措施,实现盈利。利用各种会计方法和财务管理方法,有效削弱通货膨胀给企业财务所带来的各种损失。在会计上,可以充分利用稳健性原则,例如在存货计价方面可采用后进先出法等方法来削弱通货膨胀的影响。在财务管理中,应用折现率及经济批量法等来减弱通货膨胀的影响。

正确的理财观念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只有树立正确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财观念,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连顺等。现代企业理财的税收环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9.

[2]陈佳贵。企业风险管理[m].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2.

[3]马 静。新形势下企业理财观念的创新[j].财会月刊,2001,10.

筹资风险概念篇2

论文提要: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自身经营或投资活动的适当安排,在不妨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达到税负最小化的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税收筹划的概念,以及税收风险的概念和特征,针对税收风险提出了防范的措施。 

税收筹划属于企业财务管理的范畴,它的目标是由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的,即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税收筹划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首先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合理预测筹划成本和筹划收益。所谓筹划收益指的是纳税人因税收筹划而取得的税收利益,通常是由于采取税收筹划方案而减少的税收,而筹划成本指的是因选择筹划方案而付出的额外费用或放弃其他方案的机会成本。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及特征 

 

(一)税收筹划的概念。企业税收筹划是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选择和规划,利用税法给予的对自己有利的可能选择与优惠政策,选出合适的税收方法,从而使本身税负得以延缓或减轻的一种行为,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一种行为过程。 

(二)企业税收筹划的特征 

1、政策导向性。税收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国家的产业政策、生产规划布局均体现在税法的具体条款上。属国家鼓励的产业往往少征税款;属国家需要限制的产业,则大多加重征税。而企业税收筹划,则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的,以税法为依据,并在深刻理解税法精神和有多种应税方案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做出缴纳税负最低的抉择。 

2、选择最优性。因为企业经营、投资和理财活动是多方面的,为此某项经济行为,当税法有两种以上的规定可选择时,或完成某项经济活动有两种以上方案供选用时,就存在税收筹划的可能。也就是说,企业税收筹划就是在若干方案中选择税负最轻或整体效益最大的方案。 

3、事前筹划性。税负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说,在应税义务发生之前,企业就可以进行事先的筹划安排。如可利用税收优惠规定,适当调整收入和支出,对应纳税额进行控制等。这从税收法律的角度来讲,税收要素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从理论上讲,应纳税额也应由法律明确规定,但目前法律所规定的却仅仅是税收要素,如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基、税率、税收减免等,而无规定纳税人税基的具体数额,这就给纳税人通过经营活动来减少税基提供了可能。 

4、成功性不确定。企业税收筹划是一种事先安排,涉及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其成功率并非百分之百;同时,企业税收筹划的经济效益也是一个预估的范围,不是绝对数字。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尽量选择成功概率较大的方案。 

 

二、企业税收筹划风险 

 

(一)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定义。风险是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不仅包括负面效应的不确定性,还包括正面效应的不确定性。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决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同样具有不确定性。税收筹划风险是筹划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中人们更关注的是风险的负面效应,即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因此,对税收筹划风险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税收筹划风险是纳税人的财务活动和经营活动针对纳税而采取各种应对行为时,所可能出现的筹划方案失败、筹划目标落空、偷逃税罪的认定及其由此而发生的各种损失和成本的现金流出。 

(二)企业税收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对税收筹划风险成因及其防范进行研究,从而达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小风险损失,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税收筹划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是指税务筹划者利用国家政策进行税务筹划活动以达到减轻税负目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总体上看,政策风险可分为政策选择风险和政策变化风险。第一,政策选择风险。政策选择风险,即错误选择政策的风险。企业自认为所作出的筹划决策符合一个地方或一个国家的政策或法规,但实际上可能会由于政策的差异或认识的偏差受到相关的限制或打击。由于税务筹划的合法性、合理性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因此税务筹划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和把握好尺度。第二,政策变化风险。国家政策不仅具有时空性,且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其时效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2、不依法纳税的风险。选择纳税核算方法是进行税务筹划的重要手段,有时纳税核算方法从表面或局部的角度看是按规定去操作了,但是由于对有关税收政策的精神把握不准,造成事实上的偷税、漏税、避税,从而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如某服装厂接受个体经营者代购的纽扣,由于未按要求完成代购手续,被税务机关确认为接受第三方发票而受到查处就是一例。 

3、信息风险。对于那些综合性的、与企业全局关系较大的税务筹划业务,纳税人通常聘请税务筹划专业人士,如注册税务师来进行。在进行税务筹划的过程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往往会使税务筹划处于盲目状态。如果税务筹划专业人士对纳税人了解不够或者纳税人故意隐瞒有关信息,就会导致筹划人员提出不当的方案,从而发生信息风险。 

4、筹划方案不被税务机关认同的风险。进行税务筹划,由于许多活动是在法律的边界运作,税务筹划人员很难准确把握其确切的界限,有些问题在概念的界定上本来就很模糊,比如税务筹划与避税的区别等,况且各地具体的税收征管方式有所不同,税收执法部门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可能导致纳税人实施的税务筹划方案不被税务机关认同的风险。 

5、投资扭曲风险。建立现代税制的一项主要原则应是税收的中立性,即中性原则,纳税人不应因国家征税而改变其既定的投资方向。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纳税人往往因税收因素放弃最优的方案而改为次优的其他方案。这种因课税而使纳税人被迫改变投资行为给企业带来机会损失的可能性,即为投资扭曲风险。这种风险源于税收的非中立性,可以说,税收非中立性越强,投资扭曲风险越大,相应的扭曲成本也就越高。 

 

三、企业税收筹划风险的防范 

 

针对上文提到的税收筹划风险,提出了以下防范措施: 

(一)提高税务筹划的风险意识。确立法制观念,认真选择,避免筹划手段选择上的风险。税务筹划的规则决定了依法筹划是税务筹划工作的基础,严格遵守相关税收法规是进行筹划工作的前提,一项违法的税务筹划,无论其成果如何显著,注定是要失败的。这就要求企业自身应做到依法诚信纳税,办理税务登记,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系统,完整、真实和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准确计算税金、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树立风险意识。 

(二)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政策变化趋势。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复杂性,税收筹划的风险无时不在。因此,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筹划方案的风险,然后再作出决策。即税法常常随经济情况变化或为配合政策的需要,而不断修正和完善,其修正次数较其他法律规范更频繁。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收集和整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税收政策及其变动情况,及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化对企业涉税事件的影响,准确把握立法宗旨,适时调整税收筹划方案,确保企业的税收筹划行为在税收法律的范围内实施。 

(三)提高税收筹划人员素质。税收政策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进行税务筹划就是要不断研究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这也要求不断增强筹划人员素质,使他们对税收政策有很好的了解,同时也可避免筹划具体执行上的风险,这就要求筹划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必须够“专心”,一方面要提高筹划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具体需求,专心培养使用或聘用专业化的筹划团队,优化筹划队伍的素质结构,使其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要给予筹划队伍足够的信任,尽量减少对筹划具体操作的人为干扰,使筹划人员能专心开展工作,从而将筹划执行过程中的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苏强.企业税务筹划误区及风险防范,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1. 

[2]吕建锁.税收筹划的涉税风险与规避新探,山西大学学报,2005.5. 

[3]李珍萍.税收筹划的风险及防范,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筹资风险概念篇3

目前在我国财务学的融资决策研究中,既使用资本成本概念,又使用资金成本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令人莫衷一是,造成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混乱,并在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引发了不良影响。本文将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并探讨两者混淆所带来的危害,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的关注。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有更多参考内容。 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危害 一、我国财务理论中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 关于资本成本,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第470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可见,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资本成本既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同时又是有条件约束的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 而资金成本,属于我国财务理论研究中特有的范畴。“所谓资金成本,是指资金使用者为筹措和占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筹资费和各种形式的占用费等,是将盈利和资金的一部分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体现着资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刘恩禄、汤谷良:《高级财务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3页)”。从资金成本的这一定义看,是单纯从资金使用者角度考虑融资成本。 两者的计算方法也完全不同:以普通股为例,资本成本的计算通常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以及债券收益加风险报酬法;而在我国财务学界,资金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数额-筹资费用)(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从上述我国资金成本的定义出发,还有一种经常被引用、直接以定义计算普通股资金成本的方法,即把股票投资股利(率)和股权融资交易费用(率)简单相加的结果作为普通股资金成本。 二、从定价理论看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根本区别 从定义上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都是企业发行融资工具的代价,也即决定企业融资决策的价格指标。这一共同点启发我们应该到定价理论中去探讨它们的根本区别。 (一)从是否应考虑风险因素看 在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定价理论一直作为贯彻其中的轴心,推动着整个金融理论的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定价理论的轨迹正是沿着商品价格-资金价格(利率)-货币资产价格-资本资产价格这样的路线向前发展。与普通商品相比,金融资产最大的特点是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资本资产的风险性远远大于货币资产。因此对金融资产定价时,其风险就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其中,货币资产由于期限很短,可以忽略其风险,直接以筹集费和占用费来定价。但资本资产的定价就必须考虑其风险的大小。西方公司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就主要使用风险定价的资本成本概念。相反地,我国理论界过去一直都忽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集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在我国财务学的融资决策研究中,既使用资本成本概念,又使用资金成本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同时存在令人莫衷一是,造成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混乱,并在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引发了不良影响。本文将分析它们的根本区别并探讨两者混淆所带来的危害,希望能够引起理论界的关注。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有更多参考内容。 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危害 一、我国财务理论中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 关于资本成本,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第470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月)”。可见,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资本成本既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同时又是有条件约束的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 而资金成本,属于我国财务理论研究

筹资风险概念篇4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设立阶段,经营阶段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我国的市场主体逐步成熟。纳税已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成本支出,企业开始关心成本约束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法人实体,其经济行为与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企业的目标是追求价值最大化,所以,如何使企业在税法的许可的条件下实现最合适税负,是企业纳税筹划的重心所在。

研究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现行的税法中常常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内容上分散、尺度上不易把握、差异小等,纳税筹划工作极为复杂。其次,会计法规在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且现行税法对此也大都予以认可,为企业在这些框架和各种规则中的会计选择提供了空间。而企业对于在纳税筹划的操作中该如何运用政策,采取何种方式和方法来促使筹划工作取得成效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最后,近年来我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设置一些税收优惠。如何充分运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是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

1.2研究思路

论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在对纳税筹划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高新技术企业在纳税筹划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2基本概念界定

2.1纳税筹划

2.1.1纳税筹划的概念

纳税筹划是由英文Tax Planning 意译而来的,从字面理解也可以称之为“税收计划”。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对纳税筹划早已耳熟能详,而在我国,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纳税筹划的概念总结也没有达到完全统一。笔者认为,纳税筹划就是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为达到减轻税收负担和实现税收零风险的目的,在税法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组织、交易等各项活动进行事先安排,尽可能减少纳税或推迟纳税时间取得税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

2.1.2纳税筹划的内容

纳税筹划的内容包括避税、节税、规避“税收陷阱”、转嫁筹划和实现零风险五个方面。(1)避税筹划。避税筹划是相对于逃税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纳税人采用不违法的手段,利用税法中的漏洞、空白获取税收利益的筹划。

(2)节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中固有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税收惩罚等倾斜调控政策,通过对企业筹资、投资及经营等活动的安排,达到少缴国家税收的目的。

(3)规避“税收陷阱”。是指纳税人在经营活动中,要注意不要陷入税收政策规定的一些被认为是税收陷阱的条款

(4)税收转嫁筹划。是指纳税人为达到减轻自身的税收负担,通过对销售商品的价格进行调整,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承担的经济活动。

(5)涉税零风险。是指纳税人不出现任何税收违法乱纪行为,或风险极小,可忽略不计的一种状态。

2.2高新技术企业

2.2.1高新技术企业的概念

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利用高新技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提供高新技术劳务的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其核心能力的最显著表现是技术创新能力。

2.2.2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业特征

(1)高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采购、技术、生产、资金等方面的风险,明显高于传统行业。

(2)高投入。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进行现代产品的开发和技术创新,因此需要前沿技术与复杂科学理论,因此需要大量的人力与资金的投入。

(3)高利润。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一段时间内带来了产品功能、性能、成本等方面的巨大竞争优势,因此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优势。

3.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的基本思路

3.1高新技术企业设立阶段的纳税筹划

3.1.1设立地点的纳税筹划。2008年,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新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实行过渡性税收优惠的通知》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在我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内和上海浦东新区内新设立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两免三减半”的定期税收优惠。因此,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不论是出于税收筹划的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入住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都是最佳选择。

3.1.2 行业选择的纳税筹划。2008年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至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在设立高新技术企业时,应重点考虑设立新材料、新能源、节能技术和环保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以便能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方面的税收优惠。

3.1.3增值税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纳税筹划。一般纳税人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使用增值税发票;小规模纳税人,不能抵扣进项税额,但是小规模纳税人的税率相对较轻。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由于生产的大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这些技术含量高、增值率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中可以抵扣的进项税的成本含量很低。因此,规模不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选择作为小规模纳税人。对于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其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可以考虑通过分立的方法,分立出一个小规模纳税人;当它需要与小规模纳税人进行交易时,可以由分立出的小规模纳税人进行交易,从而达到节税的目的。

3.2高新技术企业经营阶段的纳税筹划

3.2.1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的纳税筹划。税法规定,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 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 500 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因此,如果本年度技术转让所得超过 500 万元,我们就可以采取递延技术转让所得的方式减轻税负。

税法规定,技术合同中只有技术开发合同和技术转让合同可以享受营业税免税优惠政策。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应该增加技术开发的力度的同时,对技术合同活动进行合理分类,使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合同可以享受免征营业税的税收优惠。

3.2.2兼营与混合销售业务的纳税筹划。高新技术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高,大多数后续技术服务收入也作为了产品价格的一部分。正确的区分兼营与混合销售并利用好税法对兼营与混合销售的有关政策,是企业进行纳税筹划时值得注意的。

3.2.3研究开发费用的纳税筹划。在高新技术企业的众多费用中,研究开发费用占的比例最高。对此,国家给予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 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可以根据这一优惠政策,将研发费用在费用化与资本化之间进行合理选择,可以达到节税的目的。

3.2.4 固定资产折旧的纳税筹划。国家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一般只能选用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但是,国家为了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也允许某些行业的企业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高新技术企业的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更新速率高的特点,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固定资产应采用加速折旧法,以尽可能加快速度提取折旧来抵偿利润。

4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

4.1纳税筹划的风险大。纳税筹划作为高新技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但是在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的风险主要来自国家税收政策政策、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以及现有技术水平四个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只有制定周密的措施,规避这些风险,才能合理的节税。

4.2缺乏纳税筹划专业人才。纳税筹划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筹划人员必须既精通税法,随时掌握税收政策变化情况,又熟悉企业业务情况及其流程,从而预测出不同的纳税方案,进行比较、优化选择,进而作出最有利的决策。然而,在目前的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上,却很缺乏此类的高素质专业管理人员,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得许多高新技术企业不能最大额度的进行节税,从而造成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5高新技术企业做好纳税筹划的建议

5.1做好前期规划工作。在成立高新技术企业之前,要充分掌握好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谨慎选择投资地点、行业、企业组织形式和纳税人身份,以便能够充分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高新技术企业还要办理好必要的资格认定。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享受,往往是建立在资格权限之上的,每项政策优惠最终能否获得,关键看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认可和审批,其直接依据就是各类资格证书文件。所以当企业正式成立以后,除了办理相关工商执照以外,取得科技部门的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等资格至关重要。

5.2 规避纳税筹划的风险。高新技术企业纳税筹划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企业采取合理的措施,便可以规避这些风险。首先,高新技术企业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在策划纳税筹划方案时,应充分考虑筹划方案的风险。其次,纳税筹划方案要聘请专业人士来做,如税务律师、税务专家等。最后,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高新技术企业要经常与当地税务机关进行联系和沟通,了解税务机关的工作程序,了解税务征管的标准、政策,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生事物上的处理得到税务机关和征税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丁丽冬、王珂.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筹划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1年第4期.

筹资风险概念篇5

关键词:财务风险;不确定性;资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2-0086-03

一、筹资风险视角下的财务风险

(一)观点阐述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许多人认为财务风险就是筹资风险。[1][2]这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在筹集资金过程中,由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企业借入资金必须按期还本付息,在未来偿还债务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就会增加企业的压力和负担,使企业面临着资不抵债的潜在风险,这也就形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尽管企业试图规避这种风险,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为实现经营目标,通常不得不筹借经营性资金,进行负债经营。

该观点进一步认为,财务风险的大小与企业筹资数额的多少和投资收益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当企业投资收益率高于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也就是高于借款利息率时,借入资金的比例愈大,企业收益率就愈高;当投资收益率低于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也就是低于借款利息率时,借入资金的比例愈高,企业收益率就会愈低。所以,该观点认为,财务风险的实质是企业负债经营所产生的风险。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借入资金,这个企业就不会发生财务风险,而只有经营风险;如果企业有借入资金,这个企业就同时存在着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观点评价

1.“财务风险就是筹资风险”观点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关键时刻,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诸多潜在风险因素集中暴露出来;二是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体制性缺陷和深层次的问题;三是我国国有企业大都是高负债经营,负债率平均在70%以上;四是企业内部机制呆板,资产盈利能力低下,不良资产有增无减,亏损严重,损失浪费惊人。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8年1月至11月国有亏损企业的财务费用是532亿元,其中利息支出为517亿元,占全部财务费用的97%。国家在1998年曾三次降低企业贷款利息。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亏损企业的财务费用仍比1997年同期增长了16%。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负债太多,特别是长期负债居高不下,使企业包袱越背越重,潜在的财务风险隐患不断增大。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焦点自然就集中在筹资风险上。

2.这种财务风险的界定尽管有一定的道理和历史背景,但在目前看来,该定义过于狭隘和局限,还应当从更广义的范围去思考。实际上,企业的财务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包括筹资阶段、投资阶段、资金回收阶段和分配阶段。财务活动的全过程都有可能发生风险。如果仅将财务风险定义为由于筹集的货币资金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带来的风险,则过于片面,不尽恰当。财务风险应是涵盖人类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运动及处理生产关系给企业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等同于筹资风险的观点只能涵盖企业财务活动中的一部分,即筹资活动,仅仅与企业早期的财务目标相一致,无法包容一种完善的企业理财目标体系。

二、不确定性视角下的财务风险

(一)观点阐述

这种观点借助于风险的概念来对财务风险进行界定。这种观点认为,风险是未来结果的变化性,或者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因此,财务风险就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的过程中获得预期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所以,财务风险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且对于企业的盈亏与否、经营状况如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完全消除风险及其影响是不现实的。[3][4][5]

基于上述观点,研究人员认为,鉴于企业财务活动包含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因此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相应地就分为:筹资风险,即因借入资金而增加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投资风险,即由于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之目标而发生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即产品销售出去,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风险,即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今后生产经营活动产生不利影响而带来的风险。

(二)观点评价

1.这种观点从财务本质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财务风险,比较好地反映了财务风险的本性。财务的本质指人类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财务关系。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中体现的资金运动这一财务现象;二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体现的生产关系这一财务本质。从财务现象观察,它体现为资金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从财务本质观察,在这些资金运动过程中,无一不体现着各种关系。那么,财务风险应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因素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该定义尽管抓住了财务的本质特征,但没有很好地对一些概念进行解释。如上市公司在分拆业务、剥离资产、反收购等过程中遇到的内部人控制风险 、收购价格的非公允性风险 、MBO后的偿债风险 等。此外,该定义对于“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与预期财务状况发生背离,有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这方面考虑不够。

三、资本结构视角下的财政风险

(一)观点阐述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构成比例及其比例关系。通常企业资金的来源有两种:一为自筹资金,二为债务资金,由此形成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结构问题的关键就是债务资本率问题,即债务资本在资本结构中所占多大比例。由于每个行业的资本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实际中很难十分准确地确定这个比例。根据詹森及麦克林等人提出的资本结构优化理论,在实际资本市场条件下,企业人首先选择的是内部融资;其次是无风险的或低风险的举债融资;最后是考虑发行股票融资。但是,我国公司的资本结构却是:公司严重依赖于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所占比重不超过5%;公司在外部融资中,对权益融资有较大的偏好,举债融资的偏好较小;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还不够完善,金融机构对长期贷款偏好较小,而且,我国对债券发行与债券市场管制较严,因此公司大多偏好发行股票进行融资。[6][7]

由此,根据资本结构优化理论,提出的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是,企业由于利用财务杠杆,而使企业可能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或是股东收益发生重大损失的风险。陈长年也指出,财务风险一般指因企业资本结构失衡进而影响企业偿付利息和股息、到期支付能力趋弱的风险,即在资本结构中债务相对股东权益比重越大、企业支付能力就越弱,财务风险就越大。[8]

(二)观点评价

1.从资本结构的角度界定财务风险有利于企业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企业资本结构确定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上收益和风险是否平衡。只有将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确定的恰当,才可能使企业在可接受风险条件下取得最大收益。所以,从企业资本结构的角度界定财务风险有利于企业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以分散或降低财务风险。

2.通过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还不现实。由于我国目前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资产的产权关系并不十分清晰,希望通过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财务风险通常仅仅是一个构想而已。一般来讲,理想的资本结构中长期资本来源应为多元化,既有资本,又有银行贷款、债券、融资租赁等负债资金。这种多元的资本结构有利于广开资金渠道,充分发挥资本和负债资金及各种筹资方式的优势。当然,理想的资本结构还要求各种资金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但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造成我国高负债低权益、高投资低收益的严重不合理的资本结构。因此,如果从资本结构的角度界定财务风险可能会造成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时的实际操作困难。

四、结论

通过上述各种观点的评析,本文认为,对财务风险的理解,必须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财务的总体观念出发,提出一个关于财务风险的更一般性的概念。

一个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或者说财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业绩如何,必然会体现在该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状况和结果上,表现为财务状况的好坏和财务成果的大小。因此,企业财务风险其实就是财务成果的风险和财务状况的风险。财务风险表现为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是由于客观上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主观上的原因,如决策失误、组织不力和管理不当等所产生的风险。[9]因此,可以把“财务风险”用两个维度来衡量:一是利害程度;二是不确定性。[10]利害程度可以是收益,也可以是损失,利害程度越大,潜在的收益或损失也越大。在对财务风险进行解释时,通常注重了不确定性维度的认知,而忽略了利害程度的考虑。事实上,财务风险的大小不但与不确定性有关,而且还和利害程度有关,这两者的坐标位置决定了风险的大小。因此,本文认为,财务风险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与预计财务状况发生背离,因而有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是绝对的,都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化。我国企业改革的丰富实践拓展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伴随着新的财务活动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也必然会有许多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作用。因此,在当今财务管理范围趋于广泛的情况下,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还将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实践,进一步明晰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王伟光.论企业财务风险[J].财税与会计,1999,(5).

[2] 张其秀.企业财务风险的识辨与规避[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3] 王冰洁,袁林三.企业财务风险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

[4] 兰艳泽.关于企业财务风险界定的探讨[J].理论探讨,1999,(8).

[5] 吴明华.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探析[J].经济师,2001,(12).

[6] 叶莹.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问题探讨[J].辽宁经济,2001,(11).

[7] 林勃.试析我国石油企业的资本结构对财务风险的影响[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8] 陈长年.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综合经济,1997,(7).

[9] 邓明然陈瑶.企业财务风险内涵的研析[J].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报,2000,(5).

筹资风险概念篇6

[关键词]风险投资;投资后管理;概念;分类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5.34.073

1 风险投资后管理概念辨析

投资后管理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首次提出,针对风险投资的过程开展有效的管理,可以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保证其预期效益。风险投资过程涉及筹资和投资两个基本过程,投资后管理活动的开展通常是投资者与被投资风险企业之间的管理活动,因此在研究风险投资后管理的概念时,应当分别从投资者和被投资的风险企业两个角度出发。

从投资者的角度对风险投资后管理概念的研究,指的是风险投资协议签订以后,从风险资金拨给风险企业开始,直到风险资金退出风险企业的这一段时间内,风险投资者需要参与到风险企业的董事会,对风险企业的行为进行全程监控,并且给予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从而达到投资效益的增值。从这个角度来说,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内容,除了风险企业的管理行为以外,应当包括从签订协议生效起,一切与风险投资相关的活动。广义上的风险投资后管理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现金以外的其他管理活动都可以纳入其中,通过投资者的风险投资后管理,可以为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提供更多帮助,帮助风险企业更有效地抵御风险。

从被投资的风险企业的角度对风险投资后管理的研究,是狭义上的投资后管理,指的是风险投资者针对风险企业提供了各种管理活动的支持,如管理人员的培训、为风险企业提供的增值服务等,意在帮助风险企业快速成长,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风险投资后管理是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投资后管理可以向风险企业提供更多理论支持和资本支持,对风险企业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效益的提升。

2 风险投资后管理的特点

2.1 投资后管理的主体是风险投资者

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开展,主要是从投资者的角度对风险企业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因此其管理的主体是风险投资者,这与普通企业风险管理以企业管理者为主体的形式有所不同,这也是风险投资后管理区别于其他风险管理的主要特点。

2.2 管理的核心在于战略和策略

在投资后管理活动中,风险投资者会参与到风险企业的董事会中并且占有重要的地位,对风险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风险投资者的参与,可以给予风险企业在市场、产品等方面更多的帮助,促进风险企业的健康发展。通常情况下,风险投资者不会参与到风险企业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2.3 间接的管理方式

风险投资者在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活动时,往往只参加高层的管理活动,参与到风险企业发展战略和策略的管理中,只是通过自身的知识与经验为风险企业提供间接的管理建议,却不直接参与到风险企业的基层管理活动中。

2.4 投资后管理的直接目的在于实现效益增值

风险投资者与风险企业签订投资协议之后,二者之间便建立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所以风险投资者往往都会积极地参与到风险企业的管理活中,帮助风险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道路,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资本效益增值。

3 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内容

3.1 帮助风险企业寻找重要的高层管理人员

通常情况下,风险企业的首席执行官的选拔和培养需要风险投资者的参与,他们不会直接参与到人员的挑选过程中,但是会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帮助风险企业找到合适的管理者。

3.2 参与风险企业经营战略和计划的制订

为了有效地促进风险投资后管理的效益,需要提高风险企业自身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能力,所以风险投资者自身的优势会影响风险企业的行业选择和市场定位,而且对风险企业经营战略和计划的制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风险投资者可以根据风险企业的发展状况提出建议或者思路,帮助风险企业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3.3 帮助风险企业筹集后续资金

风险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往往已经具有一定的筹资能力,可以为风险企业后续资金的筹集提供更多的帮助。为了实现有效地组合投资,风险投资家会利用其本身在投资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风险投资者进行联合投资,或者是在风险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为其获取更多后续资金的筹集机会,以此促进风险企业的健康发展。另外,风险投资者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大多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为风险企业发行债券或者上市提供更多有利的帮助,可以使风险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实现风险企业的资金源源不断地加入。

3.4 帮助风险企业拓宽供应商渠道

风险投资者不仅可以帮助风险企业挑选合适的高层管理者,打开市场,而且可以为风险企业提供更多供应商的发展渠道,可以为风险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供更多的帮助。在风险企业发展的初期,往往会遇到供应商紧缺的现象,而导致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影响,而风险投资者可以为风险企业提供更多应当怎样与供应商合作、怎样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等信息,并且可以依靠自身在相关领域的地位,打消供应商的顾虑,从而促进风险企业的发展。

4 风险投资后管理分类模式及其构建

4.1 管理参与型

管理参与型投资后管理指的是风险投资者参与到风险企业的管理和活动中,对风险企业的管理经营方式进行必要的监管,有利于促进风险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风险投资者参与到风险企业的管理活动中,目的在于降低风险,帮助风险企业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而管理参与的内容包括了影响风险企业管理效益的全部内容。管理参与型投资后管理可以降低风险、实现增值的主要原因在于,风险投资者作为投资后管理的主体,其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风险投资者的形成,大多具有多年金融机构的从业经验,并且具有较强的金融投资的能力,对于金融、创业等行业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接受过全面的管理培训和学习,因此他们可以参与到风险企业的管理活动中,并且为风险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更多可参考的建议,帮助风险企业认识到自身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缺陷,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管理参与型投资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投资者帮助企业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为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提出科学的建议,并且提供知识和经验的协助,帮助风险企业提高其自身的运营水平,满足风险企业运行的后续筹资需求等。

4.2 风险控制型

风险控制型投资后管理指的是风险投资者为了降低道德风险而对风险企业的运作情况进行必要的监控,以此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道德风险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险投资者与风险企业之间的利益目标发生不一致,而且二者之间在信息的公开程度方面存在不对等,所以需要通过必要的风险控制对其进行治理。风险投资者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等的程度以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获取风险企业的管理信息、关于风险投资能力的通过及数据、对风险企业的投资进行全程监控等,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企业的成本。风险控制型投资后管理的控制内容,主要是风险企业的发展计划和战略,在风险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风险投资者拥有的控制权利可以有效地降低道德风险的出现概率,并且可以实现对风险企业的全面监控,包括对风险企业的投资决策、重大人事变动、财务状况、生产设备以及相关的营销方案等。另外,风险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协议条款、分阶段监控、派驻董事等形式对风险企业实施必要的风险控制,在必要的情况下,风险投资者可以对风险企业的领导层进行任命和解聘,解决风险企业绩效下降和风险增加的问题。

4.3 网络运作型

网络运作型投资后管理主要有三种运作形式,即价值链网络运作型、风险企业组合网络运作型和风险投资者网络运作型。价值链网络运作型指的是借助社会的力量,将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吸引到风险企业的投资中,一方面可以帮助风险企业投资者的队伍壮大,另一方面则可以帮助风险企业寻求更合适的供应商和客户,可以在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之间建立起价值链的关系。对于风险企业来说,获得风险投资者提供的社会资源,对其稳定的运营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风险企业发展的早期,这些社会资源可以帮助风险企业增强实力,稳定市场地位。风险企业组合网络运作型指的是风险投资者会选择一个时间段,同时选择多个风险企业进行投资,而这些风险企业通常是集中在某个行业或者是相近的行业,可以形成较高的关联性,有利于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风险投资者网络运作型主要是针对某些投资金额巨大、投资风险较高的风险企业,需要由多个风险投资者进行联合,或者是风险投资者与其他风险投资机构联合,可以形成更有力的风险控制体系。风险投资者网络运作的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风险控制费用,同时也可以为风险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5 结 论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风险投资后管理的概念、特点、内容,以及风险投资后管理的分类模式,通过本文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关于风险投资后管理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关于风险投资后管理的概念,通常需要从风险投资者和风险企业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辨析,才能对投资后管理有更全面的认知。随着风险投资后管理概念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以期形成科学的风险投资后管理体系,为风险投资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筹资风险概念篇7

关键词:电厂财务风险;传导载体

中图分类号: F25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电厂其独特的行业特性,我国电厂行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这也加大了电厂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如果电厂没有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评估与控制,盲目扩张其业务,有可能使大量的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不能取得预期的投资报酬率。然而财务风险并未得到电厂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探讨电厂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财务风险传导的载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厂财务风险及其传导涵义

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概念之分,狭义概念是指电厂由于负债行为而产生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广义的概念是指电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而使电厂可能产生损失。本文的电厂财务风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电厂产生财务损失的可能。电厂财务风险传导,是指电厂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中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导致电厂产生财务风险,其财务风险在电厂中积累形成风险流,当风险流超过一定的阈值时,便承载于相关载体,沿着某条路径,传导至电厂的多个环节,从而使电厂可能产生财务损失的过程。

二、电厂财务风险成因

(一)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电厂因受外部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的风险。系统性风险影响范围广泛,整个电厂行业普遍都会受到该风险的影响。电厂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电厂系统性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法规风险

目前,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为了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国家制定了包括上调准备金率、上调银行利息率等一系列政策。由于电厂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筹资的,因而银行利率的上调必然会增加电厂电厂的成本。

2.经济环境风险

与其他行业一样,电厂行业也会受宏观环境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改变了传统电厂的发展模式,也加大了其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运输服务是电厂的主要经营活动,油价的飙升大幅增加了运输成本,煤电倒挂煤价已市场化,而电价国家统一调控,对整个电厂行业的经营活动都会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电厂市场的开放,外企、民企纷纷进入电厂领域,使得我国电厂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我国电厂兼并、重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剧,由此不可避免会产生一系列财务风险。电厂差异化很小,势必要通过压低价格、增加技术配置和专业性人才配置,但劳动市场成本加大对于中小型电厂的生存而言是一个挑战,其财务风险必然会增加。

3.金融环境风险

金融市场为电厂的融资活动提供了平台,日益多样化的金融工具为电厂的筹资提供了更多途径。我国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日趋成熟,但由于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金融市场上的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法律风险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电厂融资风险的产生。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求我国电厂必须往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这势必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单凭电厂公司

自身是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由于电厂行业起步晚、自有资金有限、资产信用不足,如果通过资本市场或金融机构筹集资金明显受到限制,困难重重。

(二)非系统性风险

1.资金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电厂普遍存在不经过事先调研就随意投资的现象,这直接会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很多电厂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仅根据相关会计数据来了解电厂的资金情况,而对资金的具体投放领域和使用效果没有深入研究,也没有就此事宜与市场研究人员进行沟通。电厂落后的资金管理方式不仅使资金得不到有效的运用,还会增加电厂的资金负担和运营风险。

2.缺乏财务风险意识

部分电厂管理者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在未对市场进行详尽分析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运输、装卸搬运等设备来盲目扩张市场,造成电厂无法取得预期收益,甚至无法收回本金,由此产生财务风险。再者,部分电厂,特别是供热电厂,过于注重营业收入,给客户提供大量的赊销,这会给电厂增加账面利润,但如果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电厂可能会因为流动资金有限而影响正常营运。

3.电厂服务质量不高

若电厂对运输的产品存在服务质量上的问题,如未按照约定时间到达、运输过程中存在货损、运输单证未在规定时间内送交结费方等,从而造成委托方拒绝履行合同,使

得电厂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就会使电厂占用其他流动资金,无形中造成了电厂资金困难,进而产生财务风险。

三、电厂财务风险传导载体

电厂财务风险传导载体,是指承载或传递电厂财务系统风险的各种物质,在电厂财务风险传导中起着“媒介”、“工具”、“链条”的作用。没有载体的承载功能,电厂的财务风险就不能得以传导。本文从资金载体和财务技术载体两个方面对电厂财务风险传导载体进行研究。

(一)以资金为载体的财务风险传导

资金贯穿电厂运营的整个过程,在以资金为载体的财务传导活动中,财务风险在电厂的筹资、投资、利润分配等环节进行传导。

1.筹资风险传导

电厂的筹资风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厂筹集不到运营所需的资金,二是电厂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背景下,电厂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中小型电厂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势必要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扩张所需的资金很难由电厂自身来承担,因而电厂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资金,这就加大了电厂财务风险负担。电厂主要依靠发电系统设备、仓储设施、交通设备来进行经营活动,这些设备、设施的筹资可以通过借贷、股票发行等融资来实现,而这些高负债的经营方式会加大电厂不能到期偿还债务的可能性,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如果电厂筹集不到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所需的设施设备,由此产生的筹资风险势必会通过资金载体传导至投资环节和营运环节,使电厂无法取得预期收益。同时,电厂不能到期还本付息,会使财务风险传导至债务人,耽误债权人的生产或投资计划。

2.投资风险传导

投资风险是指电厂投资后无法取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电厂投资项目收益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投资面临很大的风险。由于电厂本身所处的行业特殊性,其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占了现代电厂80%的固定成本。电厂通过购买各种设施和技术投入来扩大市场份额,电厂扩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费用加大了电厂的资金负担。再者,在当今传统电厂行业转型的大环境下,电厂必须要加大信息化、规范化的投入,以及专业人才的配置,由此而产生的成本必然会加大电厂的资本负担。若电厂在投资阶段无法获取收益甚至不能收回本金,由此产生的财务风险将传导至筹资、利润分配等其他环节,还会通过一定机制传导至相关联的电厂。3.利润分配风险传导

电厂财务目标是电厂价值最大化,其核心内容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因为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投资者。利润分配是电厂财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轮财务活动的资金来源,决定着下一轮资本运动的规模。如果电厂的投资者对利润分配感到不满意,可能减少投资额,由此产生的风险将传导至下一轮筹资环节中。

(二)以财务技术为载体的财务风险传导

财务技术包括财务预测技术、财务决策技术、财务计划技术、财务控制技术、财务核算技术、财务分析技术等。电厂财务人员的财务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财务风险的产生以及财务风险的传导。电厂财务人员只有在对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财务关系都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的财务活动,实现预期收益。如果电厂的财务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的财务技术,就难以分析相关财务关系,容易做出错误的财务决策,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目前大多数电厂的财务管理人员存在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另外,目前电厂传统的财务信息采集手段,已经不能做到实时跟踪,单凭财务软件、报表系统也不能确保核算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人员财务技术的不足而使电厂某一环节产生财务风险时,很可能以财务技术为载体传导到其他财务环节。

四、结语

电厂财务活动的某一环节产生风险后,将动态地传导至其他环节甚至是关联电厂,因此,研究电厂财务风险传导问题就很有必要。本文界定了电厂财务风险及其传导的概念,对电厂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和传导载体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电厂财务风险传导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赵若银,张昌霖. 新形势下电厂财务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国商贸, 2005,( 11):139-140

[2] 经权财,我国电厂公司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浅析[J].电厂研究, 2011, (18):76-77

[3] 杨亮. 电厂内部财务控制问题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3):65-66

筹资风险概念篇8

一、我国财务理论中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

关于资本成本,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给出的:“资本成本是商业资产的投资者要求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的经理把资本成本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贴现率或最低回报率(《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第一卷第470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7 月)”。可见,按照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解释,资本成本既是投资者所要求的回报率即预期收益率,同时又是有条件约束的资金使用者的融资成本。

而资金成本,属于我国财务理论研究有的范畴。“所谓资金成本,是指资金使用者为筹措和占用资金而支付的各种筹资费和各种形式的占用费等,是将盈利和资金的一部分支付给资金所有者的报酬,体现着资金使用者和所有者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刘恩禄、汤谷良:《高级财务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43 页)”。从资金成本的这一定义看,是单纯从资金使用者角度考虑融资成本。

两者的计算方法也完全不同:以普通股为例,资本成本的计算通常采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折现现金流量模型以及债券收益加风险报酬法;而在我国财务学界,资金成本=每年的用资费用/(筹资数额-筹资费用)(汤谷良、王化成: 《企业财务管理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195页)。从上述我国资金成本的定义出发,还有一种经常被引用、直接以定义计算普通股资金成本的方法, 即把股票投资股利(率)和股权融资交易费用(率)简单相加的结果作为普通股资金成本。

二、从定价理论看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根本区别

从定义上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都是企业发行融资工具的代价,也即决定企业融资决策的价格指标。这一共同点启发我们应该到定价理论中去探讨它们的根本区别。

(一)从是否应考虑风险因素看

在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定价理论一直作为贯彻其中的轴心,推动着整个金融理论的发展。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定价理论的轨迹正是沿着商品价格-资金价格(利率)-货币资产价格-资本资产价格这样的路线向前发展。与普通商品相比,金融资产最大的特点是收益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资本资产的风险性远远大于货币资产。因此对金融资产定价时,其风险就成为人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其中,货币资产由于期限很短,可以忽略其风险,直接以筹集费和占用费来定价。但资本资产的定价就必须考虑其风险的大小。西方公司企业在融资决策中就主要使用风险定价的资本成本概念。相反地,我国理论界过去一直都忽视资本定价中的风险因素,在我国理论界缺乏风险意识的背景下,企业融资时侧重使用建立在筹集费和占用费基础上的资金成本概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从是否体现出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看

委托理论认为,在公司企业中,公司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公司管理者需要的是他们个人收益的最大化,而这种个人收益最大化却可能与股东利益最大化发展冲突。因此,必须设计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以保护股东的利益。

在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下,投资者就能够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对公司管理者形成硬约束。一旦公司大肆进行股权融资,而其实际支付的资金成本(筹集费与占用费)达不到具有同等经营风险公司的资本成本时,就会出现原股东回报率下降的情况,后者就可以利用公司治理中的约束机制制约管理者的行为:或者“用手投票”,在股东大会上否决该再融资提案或撤换管理层,或者“用脚投票”,撤资转向其他的投资项目造成该公司的股票市值下跌,从而使公司容易遭到敌意收购,以此形成投资者对公司管理者的硬约束。这就要求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必须支付一个最低的风险报酬率。这时股权资金成本将被迫等于股权资本成本。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成本与资金成本就会趋于一致。

但是,如果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投资者就无法约束公司管理者的融资决策。在这种软约束机制下, 公司股权融资的实际资金成本(筹集费与占用费)就会小于其股权资本成本(投资者要求获得的必要收益率),甚至可以为零,从而严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这时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就会成为完全脱节的两个概念。

鉴于我国公司治理机制还很不健全的现实,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资本成本的理念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中保护投资者的公司治理机制,而资金成本则体现了我国国有企业“所有者虚置”的特征。

三、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在我国混淆的原因及其危害

(一)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原因

1.我国设立资本市场时只注重资本市场架构的建设而忽视了相应财务理念的引入。

我们出于为国企解困的目的引进了资本市场架构和投资学体系,但却忽视了与之配套的现代财务管理思想,包括资本成本理念的更新。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建立,实现了低端信用的债权融资制度向高端信用的股权融资制度的迅速切换。然而,正是这种忽视市场内在发展逻辑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造成了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并存与混淆。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初期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失误。

资本成本是现代公司制的产物,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必须考虑资本/投资者的必要报酬。

1992年以前,我国国有企业实行的都是资金平衡表体系,没有资本、净资产等概念。1992—1995年间,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国有企业普遍展开了按照重置成本法进行评估计价的清产核资工作。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开始实行资产负债表体系,也就有了第一笔净资产。由此可见,国有企业第一笔净资产即资本是 1992年以后才问世的。我国财务界接触资本概念才不过10余年的历史,对于代表资本所有者必要报酬的资本成本就更加陌生了。由于改革的初期主要是考虑向企业下放经营权,因此存在削弱股东权利和作用的倾向。因此,在这一历史局限性下,代表投资者必要报酬的资本成本迟迟不能正位,资金成本和资本成本的混淆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二)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所产生的危害

在现代财务理论中,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决策与投资决策的交汇和依据所在。而资金成本只能反映企业单方面的融资成本。在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混淆的情况下,如果将资金成本用于企业投融资决策,就会带来严重失误。

1.如果企业在融资决策时使用资金成本,就会出现股权资金成本远远小于债权资金成本的现象。

据《2003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在深沪股市2002年分配方案中实施现金分红的668家公司中,现金股利支付率在25%以下的公司有120家, 其中每股现金分红低于0.05元的上市公司就达184家之多。这样,以该年证券市场平均市盈率40倍来计算,流通股投资者的平均回报率只有0.95%,还不到同期国债利率水平的一半。即使加上股权融资交易费用,流通股的股权资金成本也奇低,远远小于债权资金成本。许多学者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袁国良、郑江淮、胡志乾:《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和融资能力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1999年第3期)(仇彦英:《企业过度偏好股票融资有副作用》,《上海证券报》2001年5月29日)(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由于企业融资的资金成本远远小于资本成本,如果将资金成本混同于资本成本,在实践中就有可能误作投资项目决策中的折现率,从而高估项目的净现值,导致投资过度和资本浪费的后果。我国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的投资过热现象不能不说与资本成本意识淡漠有密切关系。

3.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的混淆还给我国资本市场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例如,本来同一家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都具有相同的经营风险等级,因而都应该具有相同的资本成本。但按资金成本计算,则溢价的流通股资金成本就远远小于非流通股的资金成本,。用被大大低估的流通股资金成本作为股票定价的折现率,就会高估股票的理论价格,使国有股减持在定价方面迟迟不能取得进展。

再如,由于资金成本并不考虑投资人的回报,国有股股东就缺乏对公司管理者的约束动力。在资本成本缺位的背景下,由于国有股的产权代表是政府机构或其授权的国有持股公司,其具体人在法律上并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因此他们虽然有权力选择国有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和经理,但不必为资本收益承担任何后果。这也是我国公司治理结构难以完善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与国际接轨,摒弃资金成本概念是我国财务理论界的紧迫任务

资本成本体现的是健全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对资本风险报酬的尊重。而资金成本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财务概念,在其诞生及之后的一个时期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从此企业的价值就不再与历史成本有关,而是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这时,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资本成本就应该取代资金成本成为投融资理论中的核心概念。面对资金成本与资本成本?昆淆带来的危害,财务理论界也应该尽早摒弃资金成本概念,全面接受资本成本理念。

[参考文献]

1.汪平,《财务理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第1版。

2.吴晓求,《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的若干理论问题》,《中国经济信息》,2005.03.

3.邢乐成、宋琳,《论我国资本市场功能缺陷的深层次原因-基于资本成本的分析》,《财贸经济》,2005.12.

4.F.Modigllani and M.H.Millei,《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ion Financeand The Theory of Inves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8.48.

上一篇:财务安全信息范文 下一篇:财务分析的运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