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26 19:44:58

凉茶文化

凉茶文化篇1

关键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凉茶;南粤文化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63-02

一、广东凉茶的客观背景

广东地区水土湿热,每逢季节变换或偶食煎炸食物,难免上火,所以广东人素有多喝凉茶的习惯。笔者的家乡正是在广东,从小就零星地听闻关于凉茶起源的传说,后来经过不断的学习探究后梳理了凉茶起源故事的来龙去脉。

广东凉茶的创始人是广东鹤山平民草医王泽帮,有“药茶王”之称,每次从白云山采集中草药后,就在自己的药材铺里卖药诊症。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王泽帮有个乳名,叫阿吉,随着年纪渐大,人们就习惯称呼其为王老吉。不久后他的凉茶因一事而广为传播。

其实,广东凉茶是利用中草药的寒凉药性来消解人体内热,达到清热解毒、防治疾病等功效。广东凉茶虽然也被称为茶,但是却与传统的茶不同,不具备茶的特点。凉茶是用中草药加水煎熬而成,而传统的茶大多只需用开水冲泡即可饮用;凉茶有时可以与其它的药物一同服用,而传统的茶不能用来送服药物;此外,传统的茶叶泡成的茶水中多含有能兴奋提神的咖啡因,饮用后能让人暂时消除疲劳,提高工作效率,而广东凉茶并没有这一功效。因此,广东凉茶拥有较强的特色,深受南粤人家的喜爱。

二、南粤文化与凉茶完美融合

从社会学理论中可知,文化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这种社会整合功能不仅包含了社会价值整合,还有社会规范整合和社会结构整合,但其中的社会价值整合最为重要并起基本性的作用。这是因为社会规范和结构都是以社会价值为基础,社会没有一致的价值观,其行为与结构也很难有效地相互协调,更难以造就共同的社会生活。诚然,社会中人们肯定存在着相互差异的价值观,但是统一的文化在社会中经过不断地传播、渗透、本土化,将会在人们当中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正如,社会文化所肯定的行为和事物,正是社会中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社会文化所否定的行为和事物,便是大多数人所摒弃的。而广东凉茶,正是在南粤文化的基础上萌芽诞生,没有南粤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息息相关,没有南粤文化与广东人世代生活模式的潜移默化影响,就不会有今天的广东凉茶。可以说,南粤文化孕育广东凉茶,广东凉茶体现南粤文化。

在历史上,南粤地区被视为“南蛮”地区,成为流放罪人之地。虽然表面上并不光彩,但实质上却有助于我国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碰撞和交融,间接造就了不同文化沟通融合的平台;加之南粤地区有得天独厚的沿海区位优势条件,所以南粤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开放胸怀包容外来文化的良好风气和心理传统。故南粤文化中渗透着这种内在的特质。

三、广东凉茶产业的外部扩张

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广东凉茶登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广东凉茶在“非典”事件中药效明显,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预防率,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来已经在南粤地区深入人心的广东凉茶,由此开拓了向北方地区的发展市场和空间。相比十年前,大多数国人都切身地感受到了凉茶传播的迅速。在北方的大中型超市的饮品销售架上,至少会摆放着一款广东凉茶,广东凉茶已经成了很多消费者的至爱选择,在北方饮品市场占有一定的地位。从作为一种南粤地区文化的象征向全国传播,到今天,已被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精髓向世界宣传,广东凉茶经历着一段辉煌的发展。

这种空前的外部扩张性,一方面使更多人的身体受益于广东凉茶这种防治疾病、清热保健的药物,另一方面,产业的增强壮大直接为广东凉茶申请、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很好的物质保障。可是迅速的扩张便是凉茶的批量生产、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准入机制等。原本真正的广东凉茶是针对客人的“虚实寒热”体质、根据不同的配方对症下药,但批量生产的凉茶只能取大众常见疾病来预防治疗。可问题就在于,对于诸如感冒、发热、上火等程度相对较小的疾病,都很难用一种“万能”的中药或西药来治疗,更何况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药物的敏感、效用都不一样,广东凉茶都是结合南方的湿热气候等,所以批量的凉茶只能在生产中均取中间的大众化指标,其预防、治疗疾病的效果肯定不如对症下药的强。大批量生产、广告响应、传统“有病治病、没病预防”的观念传播使广东凉茶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了日常的百宝药箱。这样看似被万能神圣化的广东凉茶,在产业扩张、批量生产、形式广告中,实际上并不能达到人们所望的强效,消费者心中所想与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久而久之,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当消费者发现自己有被欺骗的嫌疑时,就会对产品失去信心,进而可能引起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未来广东凉茶的发展

广东凉茶可以通过在文化品牌中增强竞争力。古典经济学理论中,当产品除价格外不存在差异时,产品的成本和市场价格往往较低,这时产品的市场需求会上升。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产品的价格差异普遍缩小,非价格差异决定的产品在市场上成败的关键。产品的竞争逐渐转向了质量、服务、品牌等非价格差异的竞争。产品的质量由技术决定,但对于众多凉茶企业而言,技术含量并不高或者说技术差异并不大。那么,凉茶的品牌便成了广东凉茶发展的关键,凉茶的品牌差异直接影响了凉茶产业中各企业的竞争力。一个成功的商业品牌,离不开企业雄厚的基础支撑以及丰富深厚的文化渗透这两股力量的共同推动。一般情况下,这种文化力量来源于企业内部独具一格的企业文化。而广东凉茶是南粤文化中典型的衍生品,没有南粤文化也就不会有广东凉茶的出现,所以在打造凉茶品牌时,不得不重视南粤文化的传播和发扬。消费者通过对南粤文化的了解可以增加广东凉茶的销量,从而提高整个凉茶产业的竞争力;或者通过饮用广东凉茶来引发对其背后的南粤文化的探索和发掘,从而间接拓展南粤文化传播的宽度和深度,让更多人了解南粤文化、让消费者更熟悉南粤文化。无论何种方式,在“消费者――凉茶――文化”这条双向的关系链中将产生良性的循环,对链中三者的发展都有极大的益处。推动关系链中两者间相互流动的力量,正是凉茶企业在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同时,与社会民间、政府部门联动起来,支持保护南粤文化、积极推广宣传南粤文化。

广东凉茶也应注重在销售市场中的自身定位。当前的消费潮流是在走向回归自然,天然、健康、绿色,这几个关键词是大部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连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这样的饮料公司,也在不断推出以植物为原料的非碳酸类饮料,都是为了使自己能跟着这个消费潮流向前发展。广东凉茶如果直接以一种凉茶的姿态走进市场,很有可能会引起其消费者对功效的高预期与实际大众化指标生产的中效果形成矛盾,进而引起产业发展瓶颈。而现在部分凉茶企业已经试行将广东凉茶定位为饮料的销售模式,显然这是将广东凉茶置于保健药用性的凉茶与解渴时尚的饮料之间,这种让消费者心中产生似药非药、似饮料非饮料的广东凉茶,再附上天然、健康等标签,既让广东凉茶能名副其实地增产推广,又能顺应当下潮流吸引消费者购买。所以,这种发展战略在未来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马亚平.凉茶到底该怎样喝[J].药物与人,2010(7).

[2]王老吉凉茶传说[J].大众商务,2009(15).

凉茶文化篇2

在“汾湟可乐”、“非常可乐” 挑战世界“两乐”折戟沉沙的背景下,如何在饮料行业获得如“两乐”一样成功,是中国饮料行业的梦想。同样,在中国其他传统产业中如白酒、饮食连锁、工艺品等,面对着西方消费文化的大肆入侵,部分开始出现发展停滞的现象。如何在文化的传承与商业的创新上取得平衡点,这是许多中国产业在发展中遇到了问题。而凉茶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渊源的饮料,在新的商业环境中,为何具有如此强劲的发展动力?其带给产业的启示意义又是什么?

文化断裂?传统产业为何欲振乏力?

大国崛起绝对是2006年最受关注的词语。2006年中国的GDP已达到20万亿、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在10.05%的高位、中国品牌、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在世界范围越来越受到关注。经济的腾飞、社会的昌盛、文化的弘扬、财富的积聚……2006年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盛世元年。

但是与此同时,另一组数据却让我们沉思。据权威统计显示,在全国仅剩的1600多家老字号中,70%经营比较困难,20%经营勉强维持,只有10%能蓬勃发展。在中国整体经济迅速崛起的背景下,消费电子、汽车、IT等许多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时代,为何许多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产业却在陷入困顿之中?

必须承认,在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中,相对于IT、汽车、软件、消费电子等新兴产业,传统行业的发展速度与增长总量远为不如。但是,传统行业既是一个国家经济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承载着一个国家民族的记忆与文化的精华。所以,振兴传统产业、特别是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传统产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营销学的泰斗菲利浦·科特勒曾经指出,文化的因素是影响购买决策的最基本的因素。文化是经由社会过程代代相传且由社会成员共享的一组信念,态度和行为型态,它是决定一个人的欲望与行为的最基本因素,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行为有非常大的影响。美国以外的消费者购买可口可乐,很大程度上因为受可口可乐身上承载的美国文化的长期濡染及认可。同样,中国的丝绸、陶瓷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大受欢迎,其根据原因正是在于“物”所承载的“道”——中国5000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赋予这种商品一种独特的魅力,文化成为商品使用价值之外的非常重要的感受价值。

显而易见,在许多行业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文化对消费者的渗透力、对消费者购买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营销过程中显示出惊人的力量,我们从星巴克、可口可乐等企业的成功历程中,可以深明这一点。但是,为何这些具有深厚文化渊源与历史发展背景的中国老字号以及传统产业,在经济滚滚向前的洪流中却发展乏力?这其中究竟是文化与商业之间链接的断裂还是传统产业在品牌创新、市场营销策略方面上出了问题?

纵观中国传统产业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产业的行业整合力量不足,企业习惯于小规模经营或固守自封。当文化的底蕴不能为商业的包装提供有力支撑、行业推广不足导致外界认为不断模糊时,加上外来消费文化不断入侵,导致了许多传统产业在市场发展中节节败退。除了行业的因素之外,无法在商业创新与文化传承上取得有效融合,也是导致许多中国传统产业败退的原因。

如果一个产业的发展源动力只来自于民众的消费惯性与旧有认知,那么在面对外来的强大竞争时,往往一败千里——当星巴克咖啡厅在中国大城市里攻城掠地、火烧连营时,中国式的传统茶居却零星可数。与其说中国民众是被咖啡浓香所吸引,更不如说星巴克所承载的与传递的西方消费文化所俘虏。

在中国诸多具有悠远文化底蕴的传统产业发展乏力的背景下,凉茶行业的异军突出更显得耐人寻味。发源于广东的凉茶是一种具有数百年悠久历史、有显著功效的保健饮品。经过行业有效的推广,中国多数民众对凉茶的认识、认知、认可迅速上升,凉茶也成为中国饮料行业唯一可以抗衡的世界可乐的新锐力量。凉茶行业中领军企业的王老吉、邓老、黄振龙等企业其产销量都达几十亿,发展非常迅速。

在面对西方消费势力的进逼下,凉茶的成功不仅演绎了中国传统行业在文化传承与商业创新中的成功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传统产业新生力量的典范。

来自王老吉的启示:文化传承下的产业复兴

中国经济的腾飞有目共睹,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元素也在全球商业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明结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是被赋予了一种强大的商业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推广时,开始加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吉利汽车在法兰克福车展上的用原汁原味的京剧脸谱做表演,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驻足;李宁运动鞋从赵州桥设计上获取灵感,从产品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进行成功融合,受到了许多消费者的喜欢。

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融入新的商业元素,从而实现品牌内涵的创新,同时整合行业的力量,实现规模化生产,提升全体民众对于行业的有效认知,这是许多中国企业异军突起的重要原因。在文化传承下进行产业复兴,这正是凉茶崛起的强大动力。

凉茶传统来自民间,千百年口耳相传。但凉茶在市场发展中,并没有固守民间,成为一般的风俗民情,而是积极融入新的商业思维,从而获得新的生机。吸收了西方商业经验后的凉茶行业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产业化规模不断登上新的台阶。在文化传承的背景下进行产业化运作,中国凉茶得以持续强劲发展。

2006年在中国公布的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凉茶是其中惟一的食品类代表,这使得凉茶产业获得一种全新的发展机会——中国的凉茶企业把握住凉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整合行业力量,通过赞助世界杯转播、开办论坛、与其他行业结盟等方式,大力突出凉茶的独特功效,将作为饮料的凉茶与文化的饮料成功地融合,在推广消费认知上取得重大的成功。

当一个行业、品牌深深印上某种文化的烙印时,品牌的影响力就会与文化的生命力一样长远流传。对于传统文化的汲取、融合、创新,将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规模化的运作提升行业竞争力,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下的产业复兴,这正是凉茶产业获得勃勃生机的原因。

而在凉茶整体产业崛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提到王老吉,其对中华文化的有效吸引与融合,对自身精确的文化与市场定位,使得王老吉在短短数年内成为中国饮料行业新锐明星。

来源于广东的王老吉虽然一直是是广东传统凉茶的第一品牌,但由于除了两广和浙江南部的温州之外,全国其他地方根本没有消费凉茶的习惯,所以2002年以前王老吉在全国性的销售表现一直不温不火。

王老吉也不想用凉茶来束缚自己,它给自己的定位是饮料。但作为饮料,其竞争者太多太强大了,而且从文化传承上不具备任何差异化的特征,这就是王老吉在2002年之前一直发展不快的原因。但是,从2002年开始,王老吉突飞猛进,每年都翻一倍以上。2005年,王老吉饮料年销量超过25亿,2006年,王老吉的销量更是达到历史性的新高。王老吉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在深刻研究市场之后提出的独特文化定位——从凉茶千百年传承的历史文化之中,提炼出“防止上火、祛火、降火”的核心价值。

原先王老吉的广告词是“健康家庭,永远相伴”,这个广告被证明是失败的。而王老吉在经过研究之后,提出了“怕上火,喝王老吉”新广告语——此广告语代表了王老吉自身定位的改变,从饮料往下缩小,进一步精确定位于“降火”饮料。然后,王老吉围绕降火饮料(祛火饮料、防止上火)这个定位,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强化消费者的“祛火饮料”的印象,在消费者“心智空间”中,王老吉占据了“防止上火、祛火、降火”这个品类的心智阶梯的最高位置。

王老吉还是那个王老吉,成分和包装之类的一点都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给自己定位,甚至都不能说是重新定位,因为两广地区的凉茶千百年来一直都是祛火防暑的饮料,王老吉只不过是在宣传上强化和突出了这一点,让这个独特的文化“定位”被消费者众所周知。

在旧有文化的基础上对定位理论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以此概念去占据“消费者心智”,使品牌成为某个类别或某种特性的代表品牌。这样当消费者产生相关需求时,便会将定位品牌作为首选,也就说这个品牌占据了这个定位,就正是王老吉之所以成功的奥秘。

从文化遗产到商业新势力

2006年对于凉茶行业来说是个利好年,借助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气势,凉茶一路走来可谓锐不可当。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文明结晶,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具有长远的生命力。从某种层面上,文化遗产也是一国“软实力”的代表,商业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将赋予商业强大的生命力,而这正是凉茶行业的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源动力。

数据显示中国整个凉茶产销量势头正旺,近几年来凉茶产量正以40%的增速跑步发展,06年产销量第一次超越了可口可乐,正式拉开了“土炮”对“洋枪”之战的序幕。纵观2006年的凉茶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力、扩张、竞争一直伴随其左右。成功“申遗”把整个中国的凉茶行业、凉茶文化带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对于凉茶行业来说将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此前的凉茶更多的是一个区域性产品,此次国务院正式为其正名,对提升凉茶在全国市场的知名度具有关键性作用,而榜上有名的21家企业等于直接拿到了走向全国市场的通行证。

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过程中,凉茶的成长发展与凉茶不断与日俱进、在承载文化底蕴的基础上进行商业创新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满足了商业的发展,现代凉茶的包装形式更趋多样化,包括有颗粒冲剂型、袋装冲泡型、利乐盒装型、易拉罐装型,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满足不同的饮用习惯,随时随地预防上火。

另外,凉茶更是形成了一套完整并不断完善的产业经营运作模式。凉茶企业以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先进的技术萃取天然植物的菁华部分而不损失植物中的营养成分,并通过研究现代人的口味和饮用习惯不断创新产品,成为中国饮料市场的一股朝阳的产业力量。可见,凉茶的商品化和商业化,对凉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一些凉茶领军企业在文化与商业上的努力探索,为凉茶产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广东凉茶“申遗”成功,行业外扩的步伐不断加快。而借助文化复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力度,凉茶行业的领军企业们也开始踏出大肆扩张的步伐。随着行业整合势力的逐步加强,凉茶行业的发展得以在良性竞争的秩序下迅速发展。而申遗的成功,则给凉茶行业的发展更上台阶添加源源的动力。根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凉茶产销量可达6000万吨,真正成为世界饮料新巨头。

独特有效的推广模式,使凉茶成为最初偏居一隅的区域性饮料,迅速成长为行业富有影响力的商业新势力,其发展势头令业界瞩目。而其所开创的运营模式及所制订的商业策略,也给中国其他传统产业一个很好的启示: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以文化为根基、以品牌为拉力、以市场策略为导向,传统产业同样可以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链接:2007年饮料市场趋势预测 ((零点调查数据)

功能性饮料需求大幅增长

果蔬汁、茶饮料和功能性饮料是消费者意向购买的三大种类饮品。与去年相比,果蔬汁饮料消费需求将小幅增加,功能性饮料大幅增长,茶饮料、含乳饮料、咖啡及酒精饮料需求没有太大变化,碳酸饮料和包装饮用水的消费需求大幅减少。消费者对含乳饮料和功能性饮料的要求更高,要求生产厂商保证其天然性,这不仅仅是对新产品研发的要求,更是对饮品安全性的重视。

男女性购买需求的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男性购买需求前三位的饮料是果蔬汁、碳酸饮料和茶饮料,碳酸饮料在口味和口感上让很多男性感觉清凉爽快,因此在男性市场上占据较高位置;女性购买需求前三位的是果汁饮料、包装饮用水和茶饮料,而很少购买碳酸饮料。人们在饮料的消费上呈现替代性,而果蔬汁饮料对传统水、饮料的替代进程较为缓慢,对竞争产品的冲击不强烈。

消费者品牌的关注度稍降

凉茶文化篇3

王老吉,国产饮料的第一品牌,它的崛起和扩张表现出追赶可口可乐的力量;然而在“王老吉”这个名字后面,还有几家公司复杂的交织与角力。

捐款1亿元!5月18日晚,广东加多宝集团代表手持9位数字的捐款支票,亮相央视抗震救灾募捐晚会,一夜间“红罐王老吉”随电视和网络红透全中国。

一次慷慨的捐赠,令加多宝这匹中国饮料业的黑马首次浮出水面。

两种饮料之争

1886年5月,可口可乐首次面世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雅各布药店,如今可口可乐公司是全世界最大的饮料公司,其品牌价值已超过700亿美元。而早其60年左右,大约1828年,中国广州的一位医生王泽邦以王老吉为号,首创茶铺,并渐渐行销开去。

2007年,据国际权威调研机构AC尼尔森关于饮料市场的数据显示,在罐装饮料市场,红罐王老吉以50亿元的销售额,已经超越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名。

有趣的是,这两种饮料起初都是以药饮面世的。

王老吉之始

凉茶,是两广地区特有的一种药饮,具有清凉散热、解暑去湿的功效。两广地属岭南,多雨潮湿,冬暖夏热,先民们为了除湿去热,便将一些有清热解毒功效的草药配制成各式各样的凉茶。制售凉茶的药店、摊档、作坊,也历来随处可见,形成了特有的凉茶文化。

在广州,“凉茶铺”遍布大街小巷,一般铺面不宽,装修也不算豪华,但简洁明净,生意红火,可谓广州一景。各种茶铺常以创始人为名,如黄振龙、徐其修、李氏等等,其中尤为著名的乃是王老吉。

王老吉凉茶由广东鹤山人王泽邦(乳名阿吉)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创立的。那时的凉茶都是在药铺里以药包的方式卖给人们回家自己煎服。而王泽邦以王老吉为号,首创凉茶铺,以低廉的价格专门供平民百姓日常清热解毒之用,很多人饮用后立见其效,阿吉凉茶很快就名声远播。传说当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微服入粤查烟,亲身体验过阿吉凉茶的奇妙后,派人送来了一个刻有“王老吉”三个金字的大铜壶赠予王泽邦。其后王泽邦让三个儿子在广州另设分店。这时,王老吉凉茶不仅畅销两广,湖南、湖北、江西、上海,以至北京也有销售。王老吉凉茶随着不少赴东南亚等地谋生的广东人,传入东南亚各国乃至美国。梁启超于1900年前后赴美考察,写成的《新大陆游记》一书载:“西人有喜用华医者,故业此足以至富。有所谓王老吉凉茶,在广东贴铜钱两文、售诸西人或五元或十元美金不等云。”现代报人袁效贤、李春晓伉俪浪迹美国一百天也见到在美国的不少酒店,每逢高级宴会之末,侍者必奉上一杯中国凉茶王老吉。

红、绿两种王老吉

上世纪50年代初,王老吉药号分成两支:一支归入国有企业,发展为广州羊城药业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王老吉牌冲剂产品(药字号);另一支由王氏家族的后人带到香港,成立香港王老吉国际有限公司,主要在中国大陆以外的香港等地经营着王老吉凉茶铺。在中国大陆,王老吉的品牌归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所有;在中国大陆以外有凉茶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王老吉的品牌为王氏后人所有。于是同一个品牌王老吉却形成了分属两地的奇特格局。

更特别的是,还有第三方的加入。

1997年2月13日,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王老吉食品饮料分公司与香港鸿道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商标许可使用合同,合同规定鸿道集团有限公司自1997年取得了独家使用“王老吉”商标生产销售红色纸包装及红色铁罐装凉茶饮料的使用权,合同有效期至2011年12月31日止,有效期为15年,后于2001年续签合同,有效期共计20年。而广州羊城药业和香港王老吉集团,也在内地和包括香港在内的海外国家与地区,确认了各自的商标拥有区域。

雄心勃勃的鸿道集团为此投资成立了香港加多宝(广东)股份公司,由香港王老吉集团提供配方,经广州王老吉药业特许在中国内地独家生产,专门负责“红罐”王老吉凉茶的生产和销售。虽然广州王老吉药业以药品为主,但与加多宝公司签订协议时,它仍对王老吉饮料市场有所保留:它拥有王老吉饮料的两个包装,一个是350ml纸包装,另一个是1L的纸包装。

在红色王老吉如日中天的时候,王老吉药业就加紧了利乐装的推广。2004年,广州王老吉药业推出利乐装的绿色王老吉凉茶饮料,借红色王老吉的名气,它一推出来销量就达到8000万元。

所以,红罐王老吉是加多宝生产的,而绿色利乐装则是广州王老吉药业生产的。

然而红罐王老吉红起来也是2003年时候的事

在2003年以前,王老吉还一直只是一个区域性品牌。当年当加多宝找到成美营销,就是想在赞助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拍一条气势磅礴的广告大片,按加多宝原来的理解,赞助奥运――大投入的广告――拉动销售,国际饮料大品牌似乎都是这样成功的。但是成美看到王老吉最大的风险:红罐王老吉在“凉茶”与“饮料”的定位之间摇摆了7年!

因为这个抉择是困难的。假如定位做饮料,虽然产品适应范围更广,但是以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为代表的碳酸饮料,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茶饮料、果汁饮料强敌如林。定位做凉茶,王老吉有新品类区隔的优势,可是产品适应面相对太窄,存在可持续发展上的一定风险。

围绕着消费者为什么要买王老吉,加多宝进行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发现“预防上火”是消费者购买红罐王老吉的真实动机。此后,加多宝又通过专家访谈等市场研究了解到,中国几千年的中医概念“清热祛火”已经在全国各地深入人心。这恰恰符合加多宝对“进军全国市场”的期望。

当“食字号”的红罐王老吉敲定东方功能饮料的定位后,发现一个个难题都迎刃而解。首先确立红罐王老吉和可乐、茶、水、果汁等纯饮料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回避与其的正面冲突。其次是解决口味的问题。王老吉以金银花、甘草、等草本植物熬制,有淡淡的中药味,对口味至上的饮料而言,是一个较大的障碍。但当“预防上火”的功能性定下来后,适度的中药味反而顺理成章地变成一个生招牌。此外,由于红罐王老吉用的是中药蒸煮工艺,比一般饮料成本高,3.5元的定价在饮料业中并不占优势。功能饮料的定位确立后,令王老吉3.5元的零售价获得一个强力的支持点。“怕上火,喝王老吉“的广告语,强调直观体现产品定位,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市场上对红罐王老吉这种东方功能饮料的概念抄袭。

加多宝红罐王老吉的销售额从2003年1.8亿元一下子飞跃至6亿元。接下来销售额更以150%、66%、40%的速度一级级往上跳:2004年销售额15亿元,2005年销量超过25亿元,2006年销量达到了35亿元,2007年销量50亿元。

2004年,王老吉药业跟进推出同概念的利乐装王老吉凉茶,2007年销售额达到7.1亿元。

现代经营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凉茶饮料之所以经历百年历史而越来越年轻,一方面是因为其在广东的中医药文化底蕴里不断沉积,而另一方面,广东的饮食养生文化也正成为一种潮流向全国渗透。”广东省食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称。

以王老吉为代表的凉茶在两广地区有深厚的传统和底蕴,然而它能行销全国,成为第一品牌,罐装销量甚至超过可口可乐,却包含着丰富的现代因素。不仅两广的人怕上火,现在全国人民都怕上火了。要去火还是要靠有深厚传统底蕴的凉茶。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8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饮料品牌,王老吉以纯中草药配方预防上火的特性已经深入人心,已然成为中国饮料行业发展潮流的探索者和领头羊。王老吉成为“中国饮料第一罐”,正是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商业创新的完美结合,对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王老吉在文化与商业融合上的探索,将成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市场对接的一个令人激动的“中国式样本”。

与资本市场有关的后续故事

2004年7月中旬,香港同兴药业有限公司向广州王老吉药业注资1.6888亿元,与广药集团分别持有王老吉药业48.0466%的股份。开始谋划将王老吉内地业务推向A+H股同步上市的道路。将王老吉内地商标出租给别人的广州王老吉药业,为了开拓海外市场,走上了租用香港王老吉商标的戏剧性道路。2004年初,广州王老吉药业和香港王老吉集团签署了租赁“王老吉”商标10年的协议。根据协议,在租赁期内,广州王老吉药业生产的“王老吉”系列产品可以在上述地区销售,同时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支付给香港王老吉集团商标使用费。

现在,四家企业在同一条“王老吉”的船上。关于品牌、市场、合作、竞争的故事还要继续上演。

推荐六种可以在家里做的凉茶

感冒凉茶桑叶、各5克,薄荷3克,苦竹叶、白茅根各30克洗净,放入茶壶内,用开水泡10分钟即成。代替茶水随时饮用,辛凉解表,适用于风热感冒。

薄荷凉茶到中药铺买点薄荷叶、甘草,每次各取6克,加水1000克左右,煮沸5分钟后,放入白糖搅匀。常饮此茶能提神醒脑。

陈皮凉茶将干橘皮10克洗净,撕成小块,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入,盖上杯盖闷10分钟左右,然后去渣,放入少量白糖,凉后饮用。放入冰箱中冰镇一下更好。常饮此茶,既能消暑又能止咳、化痰、健胃。

香兰凉茶将藿香9克与佩兰9克洗净后,和茶叶6克一起放入茶壶中,用500毫升开水冲溶,盖上盖闷5分钟,再加入冰块冷却,即可饮用。这种调配茶可解热祛风,清暑化湿,开胃止呕。

淡盐凉茶开水500毫升冲泡绿茶5克,食盐2克,晾凉待饮。可以止渴解热除烦,治头晕恶心,常饮用绿茶还可以消除疲劳,养颜美容,平静心情。

玉米须茶取玉米须20克,洗净用沸水浸泡后饮用,有通便利尿之功效。

凉茶趣话

凉茶也能卖钱!

长江南北,民俗称白开水为茶。问你要喝茶吗,就是要不要喝水的意思。如果是加茶叶呢,特称“茶叶茶”。“北佬”初到广东,见满街都在兜售“凉茶”,内心大惊,凉茶者,凉白开水也。凉开水也能卖钱!

凉茶不是茶

凉茶不是茶,凉茶乃是药。岭南地热潮湿,人们又喜食煎炸食品,容易内热郁积,为了去热解火,慢慢就形成喝凉茶的传统。凉茶者,凉性的药茶也。有一种名字就叫二十四味的,大概就是由二十四种草药组成的。凉茶是药!离开两广之地慎喝,不上火不要乱喝。

凉茶不凉

凉茶文化篇4

184年历史积淀民族品牌王老吉

“王老吉”三个字响彻大江南北,但是其发展历史却鲜有人知。王老吉创立于1828年,距今已有184年历史。创始人是广东鹤山医人王泽邦老先生,其小名叫“阿吉”,因此得名“王老吉”。

据历史记载,1828年王泽邦在广州市十三行路靖远街开设了第一间王老吉凉茶铺,专营大水碗凉茶,成为王老吉品牌的起源点。王老吉凉茶配方合理,价钱公道,因而远近闻名,在1840年,王老吉凉茶铺便开始以前店后厂的形式,生产王老吉凉茶包。1925年王老吉凉茶包还参加英国伦敦展览会,成为最早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之一。在民间上百年前就有“王老吉,称第一,解热气,防百疾”的民谣,“老老实实王老吉”也被消费者口碑相传至今。

如今,销售额超过180亿的王老吉凉茶已然超越可口可乐成为中国第一大饮料品牌。这不仅仅是一个凉茶品牌的成功,其背后的文化传承更赋予了王老吉深层次的品牌内涵,成为真正走出去,代表中国站在世界快消品市场上的民族品牌。

一脉相承王老吉,源自广药

早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广药集团就全面承接了王老吉凉茶祖业,一直传承运作至今。1992年,广药集团开创性地生产出盒装王老吉和罐装王老吉凉茶,可谓国内最早的凉茶植物饮料,在华南市场上广受追捧。1995年之前的罐装王老吉一直由广药集团生产经营,1995年之后,广药集团授权鸿道集团在一定期限内生产经营红色罐装和红色瓶装王老吉,而广药集团则经营盒装王老吉,目前盒装王老吉已经成为利乐装饮料的第一品牌。

2006年,广药集团的王老吉凉茶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凉茶秘方、独创工艺拥有专有权,受到国家保护。凉茶始祖王老吉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贺庆表示,近两百年来,虽然王老吉凉茶的产品形式经历了水碗凉茶——凉茶包——凉茶粉——凉茶饮料等载体变化,但其配方和内涵却得到了真正的传承,王老吉始终都按照传统配方科学工艺来严格生产,以保证王老吉凉茶的原汁原味。

“136方略”勾勒“大王老吉”宏景蓝图

7月13日,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王老吉”商标所有权归广药所有,“红绿之争”盖棺定论。事实上,租赁期满合理收回商标所有权的广药并非站在商业道义的悖面。面对某些别有用心的蛊惑或者“攻击”,广药人更多呈现的是大气和坚定。事实上,广药并非只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去争得商标,为了将已经上升到民族品牌资产的王老吉做大做强,广药已经制定了目标清晰的远景规划。

广药集团市场策划部部长陈志钊表示,红罐王老吉回归广药集团,维护了国有资产,同时社会和消费者也给广药集团提出了很多期盼。广药集团已经制定“136发展方略”:围绕着把王老吉从民族品牌打造成世界品牌这一目标,通过产品经营、资本运营和虚拟创盈三种发展路径,从人才、科技、品牌、资源、标准和国际化六大战略对王老吉进行立体打造。

在发展路径上,广药集团首先会做好产品经营,在仲裁结果出来的短短几天时间里,涉及原料供应、渠道流通、终端销售等环节的众多上下游合作伙伴已经纷纷表示了加入广药集团的合作运营体系。目前,王老吉凉茶的招商和销售布点等工作已经部分就绪。红罐王老吉即将登陆市场,与现有的盒装王老吉形成互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在资本运营上,广药集团将诚邀具备合作诚意、拥有资源优势和综合实力的合作伙伴,通过资本运营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合力推动王老吉凉茶产业的快速发展。

最后在虚拟创盈上,在确保王老吉品牌资产保值增值和凉茶饮料品类优先发展的前提下,会考虑在关联性较强的品类上有选择地进行授权经营,灵活利用社会渠道和资源实现创盈。

而六大战略的部署则更为具体:

人才战略上,广药集团一直将人才战略放在首位,将实施创新性的人才机制,构建合理的人员架构和人才梯队,一方面调集内部跨品类人才组建团队,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广招外部快消行业精英加盟王老吉团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近日广药集团已经“招聘启示”,特薪招揽3000名快消人才。目前,部分地区的销售团队已完成组建。

科技战略上,广药集团历来非常重视,多年来一直都坚持对王老吉凉茶进行深入研究和后续开发。王老吉凉茶项目已于2010年获得了国家科技部863项目计划资助。全面收回王老吉的经营权后,将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继续优化原料、工艺、改善产品品质。同时也会视市场需求进行新品研发和推广,比如无糖、低糖、固体凉茶等,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品牌战略上,广药集团将通过整合营销、资源聚焦、终端推广等手段,进一步保持和提升王老吉第一品牌影响力,稳固凉茶饮料第一品牌的地位。在传承百年凉茶文化的基础上,对凉茶文化再次进行梳理,将建造全球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凉茶博物馆,以此作为凉茶文化向全国乃至全球输出的载体。

资源战略上,广药集团将凭借国内领先的中药材GAP规范化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采用绿色种植技术,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原料植物规范化种植,与上游资源供应商通力合作,保证为消费者提供优良品质的凉茶。

标准战略上,王老吉作为凉茶的领导品牌,与国家相关部委合作,积极推动国家凉茶标准的制订工作,保持凉茶生产技术质量的领先地位。

国际化战略上,在巩固和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广药集团还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打造国际化的民族品牌。迄今为止,广药集团已经在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王老吉商标注册工作,未来将进一步加快注册,为实现王老吉品牌的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凉茶文化篇5

关键词 石凉茶;机械化;加工工艺;浙南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17-01

浙南山区所称石凉茶即亮叶腊梅(Chimonanthus nit-ens),腊梅科腊梅属,常绿灌木,是浙西南和闽东北一带高山特有的茶药两用野生珍稀茶种。叶革质光亮,具芳香气味。石凉茶富含有效活性成分,如挥发油、槲皮素、黄酮类、生物碱等,含有12种微量元素、18种氨基酸、7种维生素,尤以VC、铁、硒等含量高。石凉茶可促进人体消化,具有止泻、消脂降压,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作用。在浙南山区,石凉茶因加工粗放,产品保存过程易变色陈化,无法满足其作为茶叶饮料代用品的品质要求。特总结石凉茶机械化加工技术,以促进石凉茶的利用和开发。

1 鲜叶采摘

石凉茶芽叶在3月中下旬萌发,4月初清明节前后可以采摘第1批嫩芽,年采摘2次左右。原料相对集中,可采制时间为10 d左右。因此,做好石凉茶的加工准备工作尤为重要。石凉茶叶对生,节间较疏,要求采摘1芽1~2叶,采摘长度不大于6 cm,且芽叶均匀,无老叶、茎梗、杂质等[1]。

2 鲜叶运输

采后的石凉茶芽叶用透气性好的竹篓、筐盛装,勿紧压,并及时送往加工。采用汽车运输时,需保持车厢整洁、通风、干燥,且配置防雨设施。石凉茶鲜叶叶质柔软,含水量高,易挤压发热,因此,整个运输过程应控制在1 h以内,中途停车翻动1~2次,避免石凉茶发热变质。

3 加工工艺

石凉茶鲜叶含水量高、叶质薄,节间长并有一定的粘性,以80型杀青机、55型揉捻机、CR-6型烘干机等中大型杀青和干燥设备加工为宜。其基本工艺流程为:鲜叶摊放杀青摊凉揉捻初烘整形摊凉拣剔足火提香整理封装[2]。

3.1 摊放

石凉茶鲜叶运回加工厂后,立即置于干净的竹匾上摊晾,每1 m2 竹匾摊晾2~3 kg,摊晾厚度3~5 cm,不宜超过8 cm,并经常翻动,避免因局部发热而变质。同时增加排风与排湿设备,视气温、空气湿度状况,灵活掌握摊晾时间,以3~6 h为宜,若遇低温阴雨天气,也可摊晾6~18 h。石凉茶摊晾后,以失水20%~25%为宜。结束摊晾的目测标准为:石凉茶鲜叶呈萎蔫状、叶面失去光泽、叶色转为暗绿、散发出清香[3]。

3.2 杀青

石凉茶的杀青方法宜采用高温闷杀老杀的方法。即用80型滚筒杀青机,温度280~330 ℃,加大投叶量,减慢滚筒转速,进叶至出叶约3 min,杀青程度以老杀为宜,标准为杀青叶叶色墨绿有明显爆点、叶易碎、茎梗柔软不易折断。出叶后,用风扇吹凉,薄摊于干净的竹垫上,充分回潮1~2 h,当手捏柔软茎梗不断时再进行揉捻。

3.3 揉捻

用55型揉捻机,投叶25~30 kg,装叶至低于桶口3~5 cm处,忌装填过满。揉捻遵循轻重轻的原则,以轻压为主,时间25~30 min,茶条成条率约80%时,揉捻结束。揉捻过程中,石凉茶忌重压成团。若存在成团的现象,下机后应及时解块[4]。

3.4 初烘

用CR-6连续烘干机,于110~120 ℃烘干3~4 min,出叶标准为手握略有触手,不成团,色泽变深绿。再薄摊于干净的竹垫上回潮1~2 h。

3.5 复揉与做形

回潮后继续上机揉捻,投叶量30~35 kg,宜轻揉,时间15~20 min。应避免重压成团。揉捻叶抖散后用80型杀青机滚干,温度70~80 ℃,投叶量约100 kg/h。复揉叶在滚筒内连续滚干,根据产量情况,连续滚至7~8成干时出叶。此时制品外形卷曲,色泽深绿油润,清香散发,可摊凉[5]。

3.6 拣剔

采用人工拣剔方式,剔除老叶、、老梗、杂质,并筛去粉末。有条件的企业用色选机拣剔,效果更为理想。

3.7 足干

将经过拣剔的制品置于提香烘干机上,温度100~110 ℃,烘干60~90 min。烘干标准为清香弥漫,手捏成粉。烘干结束,下机,摊凉,装箱[6]。

3.8 包装出厂

石凉茶富含芳香油、容易挥发,应选用密封性好的包装材料。根据客户需要,采用各种包装。小包装采用铝铂袋,并以最小量包装。待销产品采用塑料袋密封,再用纸箱包装后,入库冷藏。

4 参考文献

[1] 范利海,傅万四.油茶加工机械发展现状分析[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11(8):4-5.

[2] 涂国强,叶靖平,王定宁,等.凌云白毫乌龙茶加工工艺[J].广东茶业,2011(1):33-34.

[3] 赵先明.名优绿茶加工技术简介[J].贵州茶叶,2011(2):41-43.

[4] 徐永康,李松,邢后银.南京雨花茶加工工艺和关键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76-177.

[5] 权启爱.条形红茶加工设备及其使用技术 [J].中国茶叶,2011(6):10-12.

凉茶文化篇6

在此之前,已有来自杭州和重庆的两位消费者认为,自己出现的胃溃疡、头晕等不适均与饮用“王老吉”有关,并“王老吉”,声称是为了“全体市民的身体健康而打官司”。

虽然最终卫生部认定王老吉在配方上并无违规行为,但无风不起浪,事件的发生仍然让消费者多了一丝顾虑。我们应该如何饮用凉茶?面对市面上众多的凉茶品牌,人们又该怎样取舍呢?

凉茶本是南方两广一带的特色。岭南人饮用凉茶历史悠久,代代流传,相习成俗,与粤剧、粤菜、粤语等一样,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实际上,凉茶虽有“茶”之名,其实并不是茶。它是用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煎熬而成的饮料,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内热的中草药煎水作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时至今天,凉茶仍然是两广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凉茶铺更是成为广东民间三宝之一(另两种是烧鹅和荔枝)。有了“上火”症状,人们也就不再每次都去找医生,而是在凉茶铺里喝上一碗,一般都能药到病除;每逢在炎热下劳动或进食煎炸等食品后,有经验的人知道可能会“上火”,就立刻先来一碗,往往就能“防于未病之先”。

凉茶并非人人都适合

凉茶既然是药,难免有其偏性,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

有不少人的体质素来虚弱,不分青红皂白地长期用药性苦寒的凉茶,则易损伤人体阳气和脾胃,导致出现神疲体倦、面色苍白、多汗易感冒、食欲不振、大便稀烂等脾肺气虚等表现。尤其是少年儿童,更不宜长期饮用凉茶,否则会损伤正气,反而影响健康成长。

对于凉茶的宜忌,南方的中医早有许多经验。首先凉茶不能通治百病。伤寒大家陈伯坛在其著作中就指出,有些患者感受风寒却误用凉茶,以致贻误病情。其次,还有医家指出脾胃虚寒的人千万不要常喝凉茶,因为凉茶苦寒容易损伤脾胃。

简单地说饮凉茶应注意几点:

饮凉茶要分清寒热,伤风受寒不宜饮用凉茶;

热症不明显的人不宜饮用苦寒凉茶;

脾胃虚寒,经常胃痛、腹泻的人慎饮苦寒凉茶;

幼儿不宜多饮凉茶。

此外,即使是健康成人,最好也不要空腹喝凉茶,以免冲淡胃液,不利于消化。因凉茶其性寒凉,空腹饮用会抑制胃肠活动而影响食欲,还容易有胃胀、反酸、嗳气等不良反应。长期饮用易损伤脾胃而造成胃痛不适等不良后果。若空腹喝冰镇凉茶,更会使病症加重。

今夏凉茶怎么选

如今,南方饮凉茶的风俗依旧,并且还开始向全国扩展。因为“上火”是一种常见的毛病,并不局限于两广。通过对南方凉茶的了解,人们普遍认同中医这种及早防病的方式,认识到中药凉茶确实能防治“上火”,有益健康。凉茶“北上”,就成为一种时尚了。

然而,随着凉茶市场的扩大,其品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少品牌凉茶已不仅仅专注于清火,而是逐渐向性能平和的功能饮料方向发展了。

1预防为主――代表品种:邓老凉茶

传统苦寒味重的凉茶,更重视治疗功能,需要在指导下饮用。但面对现代更重要的预防性需求,很多凉茶品种已产生了变化。例如近些年崛起的邓老凉茶,以名老中医的“清火不伤身”观念为基础,以金银花、、白茅根、桑叶等辛凉清透为主,明确与传统苦寒凉茶区分。

2口味饮料化――代表品种:红罐王老吉、黄振龙凉茶

传统凉茶品牌,以前大众的评价标准是“有效”,甚至认为越苦越好。但现代社会一方面人群的体质有不同,另一方面对治疗性的需求下降,预防性的需求上升,因此传统老品牌其实都作了改良。如大江南北行销最火的红罐王老吉凉茶,就与传统的王老吉有区别,它以鸡蛋花、布渣叶、、金银花、夏枯草等较为平和的药物为原料,以甘凉为主,减少了苦寒之味。其他像黄振龙、廿四味等品牌的罐装产品也是如此。

如果“上火”症状较轻,或者单纯用于预防,邓老凉茶、罐装王老吉、罐装黄振龙等品牌都可以选择,在这方面各种饮料化凉茶之间的区别不是很大。另外,还有五花茶冲剂偏于清湿浊,夏桑菊冲剂偏于清暑热,均较平和,用于治疗与预防均较相宜。

3细分症状,治疗为主――代表品种:剑波凉茶王、口炎清凉茶

中医对热症,需要辨别虚实。传统凉茶针对的“上火”,主要是实火,所以偏用苦寒。但现代人多数是“虚火”和“郁火”,往往由熬夜过度、工作劳累、饮食不节引起。有些厂家针对这些情况推出一些新产品。根据笔者所见及经验,选择时可以参考以下方案:

“上火”症状较明显者,需要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凉茶,这时可选用传统各品牌。冲剂装的有广东凉茶颗粒(即传统王老吉凉茶)、剑波凉茶王、沙溪凉茶等;以防治感冒为主的,可选用板蓝根冲剂、石岐外感凉茶等。

熬夜、紧张、思虑过度引起的口疮、咽痛,可选用广东白云山药厂推出的口炎清凉茶,其成分包括天冬、麦冬、玄参、金银花等,以滋阴清火为主。

湿热、湿毒,可选用剑波祛湿茶、龟苓膏等。

虽然现代凉茶有了很大改良,但前面提到的宜忌还是要注意的,饮用切不可过度。假如出现“上火”,可以视症状轻重冲服或饮用,以见效为度。如果用于预防,笔者经验,例如在进食煎炸食品后可即饮一杯,或作餐中佐饮,越早用越好;或者在暑令炎热之时,每天中午冲饮一次,也能收因时制宜防病之效。至于平时,则不宜当作茶水。青壮年多饮一些还不妨,中年以上及少年无事不应饮用。

凉茶文化篇7

继前两期对武夷岩茶地理、地貌的描写之后,我们再一次针对武夷岩茶制作的相关问题对陈郁榕女士进行了专访,向读者展示武夷岩茶的采制特点。

问:作为武夷岩茶采制的第一道工序,岩茶鲜叶的采摘有何特点?

答:由于武夷山岩茶的品质是以内质为主,在采摘时要求鲜叶有适当的成熟度,不能像绿茶、红茶、白茶一样采得那么细嫩,但也不能过于粗老。采得太嫩,成品茶香气低、滋味苦;采得太老,成品茶香气粗、滋味淡薄、精制率低。一般要求顶芽形成驻芽,采一芽三、四叶。

问:何为“驻芽”?武夷茶歌有云:“……凡茶之候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吹”。武夷岩茶的采制是否受天气影响?什么样的天气最适合采制?

答:驻芽是指当新梢完全成熟时,顶芽进入休眠状态生成的细芽。岩茶的采制最好是白天天晴出太阳,夜晚温度稍低的时候。另外,刮北风这种气候做岩茶更好。

问:武夷山每到采茶时节,就会出现满城尽披“晒青叶”的盛况,那么为什么武夷岩茶需要晒青,晒青这道工序对岩茶的品质有何影响?

答:晒青这道工序对奠定岩茶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形成香气与滋味的基础。这道工序是利用下午自然光的斜照,使鲜叶散失部分水分,叶质变软。水分的散失可使鲜叶中的内含物发生化学变化,适宜摇青。

问:不同品种的武夷岩茶茶树鲜叶往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不同的鲜叶其晒青程度是否相同?岩茶晒青的程度应该如何把握?

答:晒青程度应根据不同品种鲜叶的叶态特征变化来确定。一般掌握叶面鲜绿的光泽消失转成暗绿色并发生轻微的青草气,叶片柔软,第一二叶稍下垂,顶叶叶缘部分略卷,嫩梗折弯不脆断,手掐时富有弹性,鲜叶均匀一致保持鲜活度。武夷岩茶的晒青程度比闽南乌龙茶晒青时失水率稍高,但还要根据品种、产地以及当天的鲜叶量和天气状况灵活掌握。

问:什么是凉青,为何在晒青之后进行凉青?

答:这是武夷岩茶采制的第三道工序,也是晒青的补充工序。将晒青后的鲜叶摊放在水筛中置于凉青架上。放进室内的凉爽地,目的是使晒青后的鲜叶散发叶内的热量并继续缓慢地散失水分,使鲜叶各部分的水分重新分布均匀,降低失水和化学变化的速度。

问:晒青和凉青工序交替操作的方式如何掌握?

答:正常情况下,在武夷岩茶的晒青和凉青工序中,应视茶树品种不同而异,有些品种要求取二晒二凉的技术措施。第一次晒凉后,将一晒一凉的鲜叶并筛,并筛时结合翻拌进行二次晒凉。避免鲜叶损伤,急变,使梗、叶水分平衡,晒、凉后的鲜叶达到适度。

问:做青作为我国茶类加工中独一无二的工序,它在具体操作中有何特点?

答:做青也称摇青,这一工序是通过摇青和凉青多次反复进行完成,费时长、要求高、操作细致、变化复杂、作用目的多样化的过程。也是形成武夷岩茶花香、果香、特殊香型的品质风格和绿叶红镶边特征的关键工序。它动静结合、交替进行。动是摇,静是凉,整个过程没有硬性格式化的规定,灵活性很强。

问:在武夷岩茶的做青操作过程中,青叶会产生什么变化?做青到位的鲜叶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

答:青(鲜叶)变则变,天气变则变,需要变则变,需要动就摇,需要静就凉,全过程武夷山人称为看青做青、看品种做青、看天气做青,做到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做青后鲜叶色泽由浓绿色黄绿色潢亮;鲜叶的叶态由硬挺柔软汤匙状;鲜叶青草气由浓烈淡薄清香;鲜叶红变度由浅红鲜红朱红。做青到位后的鲜叶,手握如棉,叶缘红边明显,青草气散尽。花香、品种香显露。

问:武夷岩茶在摇青之后进行杀青的作用是什么?

答:做青后的鲜叶叶色(绿叶红镶边)和香味已基本形成,而杀青这一工序则是武夷岩茶的转折工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指利用高温使杀青叶迅速制止酶促氧化作用,巩固已形成的品质特点;启下是指继续散失水分,变异揉捻工序的操作。

问:武夷岩茶的杀青程度如何把握?

答:杀青程度一般掌握:叶色变为暗绿色。失去光泽,叶态柔软,手拍成团稍有黏性,手一松开杀青叶略散开稍有弹性,青草气已除带有热香味和各品种的香气。

问:鲜叶的揉捻有分热揉和冷揉。那么武夷山茶叶在进行揉捻时有何具体要求?

答:由于武夷岩茶采摘的鲜叶成熟度偏高。揉捻时采用趁热揉捻,揉捻之后迅速解块进行第二次的杀青和第二次的揉捻,武夷山人称此为“双揉双炒”。揉捻的目的是将杀青叶揉成条状并挤出茶汁附于杀青叶的表面便于冲泡。经双炒双揉后,香气不含杂气,花香、品种香明显增强。经二次揉捻后茶汁浓稠度强附于杀青叶表面,十分有利于内含物的混合和一定程度的转化,使茶汤滋味更加醇厚,也使杀青叶的条形式更加紧结。

问:“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这句歌词描述的是什么场景?

答:武夷岩茶的干燥有电焙和炭焙两种。这个句子主要描述的是炭焙时的场景。炭焙技术精细,而且十分讲究,是武夷岩茶采制技术有的工艺技术,它是在前几道工序的基础上去掉剩余的水分,以达到足干便于贮藏。

问:电焙与炭焙的操作有何区别?

答:电焙,—般在采制期内先用电焙将揉捻后的茶烘干,待采制期结束,根据干毛茶的品种、产地、品质分别进行归堆、拼配、拣剔,然后再用木炭文火慢焙二到三次;炭焙,指将揉捻叶直接利用传统的焙笼、木炭进行持续的文火慢焙。

问:在武夷岩茶的品鉴过程中,常常有人提及岩茶的“走水焙”、“复焙”等词,那么武夷岩茶是否要进行多次焙火才行?每次焙火的目的是什么?

答:炭焙分水焙、复焙、炖火三个阶段。水焙,将揉捻叶焙成六成干,进行薄摊凉索后再进行复焙,复焙后剔除梗、片和不成形的茶叶,最后进行文火慢焙(炖火)。无论采用哪一种炭焙形式,都要求文火焙透,以火调香、以火调味,以达到熟化的香和味。

凉茶文化篇8

沙溪凉茶竟由轿夫始创

广东省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活在这里的人群,因久处高湿高温之地,或淋雨涉田地耕种,或烈日当空野外作业,湿邪侵入肌表,或因过食生冷、烟酒过度导致水湿困脾,或脾虚失运,湿从内生,或常食煎炒食物而致湿热上火等原因,常出现感冒发烧、身倦骨痛、寒热交作、胸膈饱滞、痰凝气喘、头痛、喉咙痛等湿滞伤风的症状,正因如此,广东人自古就有饮中草药凉茶以达到防病治病的习惯。

根据史料记载,沙溪凉茶诞生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隆都地区。由当地轿夫黄汇潜心收集民间中草药方而首创,从清光绪年十一年(1885年)创制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

黄汇原是沙溪地区的轿夫,因长年从事体力活,经常四肢酸痛。当年缺医少药,黄汇唯有自己钻研中草药方减轻自己的疾患,因此,他经常利用抬轿外出的机会潜心收集民间中草药验方。后来,他在民间中医的指点下,研制整理出一个专治四时感冒、外感传里和腰酸背痛的中草药药方,在解除了自己的痛楚之余,还提供配方治好了不少病人,中草药方由此在中山逐渐传开,人称黄汇凉茶。

话说黄汇所在的隆都地区是我省著名的侨乡,当地很多人到海外谋生或学习。接受亲戚资助、在海外学医的黄汇的儿子黄国屏,从国外归来,在城区西山寺脚下开了一间西医诊所,为百姓送医送药,成为中山地区最早从事西医的名医。黄国屏在开办诊所的同时,还将父亲黄汇后来经营的小药铺改为“黄潮善堂”,将“黄汇凉茶”改为“伤寒圣茶”,声誉日益提高(现今沙溪地区还保存有“伤寒药”、“伤寒圣药”的木刻印刷版)。由于该凉茶药性平和,疗效甚佳,故在民间广泛流传。黄汇创制的凉茶所选用的药物都是沙溪出产的中草药,因此人们后来又将这种凉茶称为“沙溪凉茶”。因此药对治疗伤寒有特效,故又称为“沙溪伤寒茶”。

“中华老字号”非一日之功

作为一种深受百姓喜爱的传统中草药,沙溪凉茶伴随时代的变革而走过了曲折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沙溪凉茶私人中药作坊被改为公私合营的凉茶加工场。1978年,经当时的广东省卫生厅、商业局等部门批准成立“中山县沙溪凉茶厂”,在对“伤寒茶”进行功能主治审批过程中,因现代医学病理与中医病理分析对于伤寒症状的理解不同,为方便广大群众用药和适应岭南地区凉茶较普及的特点,决定将“伤寒茶”功能主治中“夹色伤寒、苏痨撞红”等字眼去除,“伤寒茶”相应更名为“沙溪凉茶”。进入20世纪80年代,沙溪凉茶厂经过整顿,在广东省医药、卫生和工商管理等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后,取得了制药许可证,在实行归口管理后,进入到现代化生产管理轨道。随后又开发出沙溪凉茶冲剂、沙溪凉茶袋泡茶、沙溪凉茶饮料等产品。

沙溪凉茶厂几经易名,现今已更名为“广东益和堂制药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中山市嘉乐保健饮料有限公司”。具有130多年历史的沙溪凉茶成为广东省名牌产品和“中华老字号”产品。

不寒不燥老少咸宜

凉茶是广东特有的产物,一般是由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湿等功能的中草药组成配方,并熬制而成。经常饮用凉茶,可以缓解或治疗因高温高湿气候引起的身体不适,还可以防病治病。

沙溪凉茶由岗梅、金纽扣、蒲桃、臭茉莉、野颠茄五种中草药组成,煎成汤剂,对四时感冒、感冒伏热、外感传里、寒热交作、四肢骨痛、胸膈饱滞、劳倦伤寒等病症有治疗功效,还具有消暑散热、祛湿导滞的保健功效。

沙溪凉茶的独特之处在于药性平和、不寒不燥,男女老少皆可饮用,如加入少许粳米同炒后再煎煮,更适合年老体弱者。其口感最大的特点是“苦尽甘来”,初服时只觉得有轻微的苦涩味,饮数口后,立即会感到口舌甘凉,喉咙舒服,这是沙溪凉茶的独特风味。

因为沙溪凉茶具有的独特功效,其生产工艺于2006年被国务院收入首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内外必备良药,来一杯!

沙溪凉茶由清朝末期创始至今,历经百年沧桑,蜚声四海,一直是广东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和海外华侨防病治病的必备良药,成为生活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我国老百姓防病治病的保健药品。

因为隆都地区乃至整个中山地区都是著名的侨乡,分布于世界各国的侨胞在回乡省亲时,总会带上很多家乡的土特产到海外去,一解乡愁。而中山海外乡亲有一样东西是一定要带去海外的,那就是沙溪凉茶。每次回家,他们都会带上几十包沙溪凉茶到定居的国家和地区,以作为“看门口”的日常中药。

上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职务犯罪预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