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描写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5 07:08:41

场面描写作文

场面描写作文篇1

2、此时,老师的怒火显然烧得更加旺盛了。而王涛的同桌潘江却火上浇油,向老师揭发了王涛上课看漫画书,抄作业等桩桩件件的坏事。老师已经怒形于色了,双眼瞪得跟灯泡似的。全班同学都死死的盯着老师,想看看之后的`“剧情”发展。

3、老师果然没让同学们失望,一把抓起王涛的衣领,像拎小鸡似的把王涛提了起来,另一只手则伸向了王涛拼死保护的试卷,垃圾桶最终成了试卷的归宿。

4、事情告一段落,老师正怒气匆匆地向讲台走去,却突然跟地板来了个亲密接触。原来是王涛把一个香蕉皮扔到了老师的前面,并趁老师摔跤的空档,把试卷拯救回来了。

5、老师的怒火无疑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跑出教室,直奔班主任的办公室。迎接王涛的将是千军万马的怒火及数千字的检讨……

场面描写作文篇2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理清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研读文本了解民俗,学习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与虚写相结合描写场面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刚过去的中秋节还有印象吗?还记得有哪些习俗吗?

2.五月初五你知道是什么传统节日吗?你知首端午日的来历吗?我们这儿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3.不同的地区,风俗不同,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端午日》,去领略湘西地区端午节的民俗风情。(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相信大家在课前对课文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一组习题。

1.你能准确读出下列词语吗?

蘸zhàn酒茶峒dòng 伶俐línglì 规律lǜ 桨jiǎng手 擂léi鼓 调tiáo理 呐nà喊 鹳guàn 戍shù军 泅qiú水干燥zào

2.听写下列词语

擂鼓 干燥 呐喊 泅水 戍军

3.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沈从文,现代作家,等湘西凤凰人,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4.简答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湘西茶峒地区端午日的风俗?

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追鸭子。(渗透详略得当)

三、研读课文

(一)作者在文中介绍的众多风俗中,在阅读课文后给你印像最深的是哪个?你说说你的理由吗?

(二)研读重点段落

1.展示赛龙舟的图片

2.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这个场面。

3.作者是如何来展现场面的了,我们来看,指名读文中写赛龙舟场面的句子。

引导作者写时观察了哪些人(参加比赛的人),在写比赛的人(正面描写)时作者重点从哪些角度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动作和外貎)。

4.作者除了写了参加比赛的人还写了什么人?观看的人(侧面描写,烘托比赛的激烈)

5.“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这句话写得是当时的情景吗?是什么?是虚写是由激烈的赛龙舟场面引起的联想,烘托比赛的激烈。

四、学写场面

1.作者描写的赛龙舟的场面给你留下深刻印像了吗?突出场面的主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适当展开联想,你也可以写得很精彩。我们来试一试。

看图片写学生拔河比赛的场面。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辅导

3..交流,学生点评,进行对比赏析,加深学生对写法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六、作业设计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本命年的回想》

3.完成补充习题

场面描写作文篇3

恰当而巧妙的场景描写,是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课外阅读中,要提升学生的阅读品格,认识小说场景的作用并能应用于作文,也就尤为重要。

写好场景要注意那几方面呢?

一、注意“点”的组合

如,《精彩的球赛》一文中对比赛场面的描写:眼看对方主将蔡玮运球,迅速来到我方阵地,正要切入上篮。紧要关头,我方队员谢泽,正确地判断球路,敏锐出击,果断地把球抢断。紧接着将球传给中场的蒋超,蒋超带球通过中场,将球击地传给了前锋刘伟,刘伟得球后一个漂亮的空切上篮得分。40:39,双方得分犬牙交错,我方反超1分。正当我方还沉浸在喜悦中时,对方王子宁迅速快攻,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轻松将球投进,我方由于疏忽大意而丢了两分。随即,我方镇定下来,由刘伟控球,中锋李海波迅速跑到篮下,刘伟一个背后妙传将球交给李海波,李海波接到球后一个小钩,球空心入网,我方再度取得领先。

在这个场景描写中,作者抓住了蔡玮的运球、上篮,谢泽的抢断、传球,蒋超带球、传球,王子宁的快攻,刘伟的空切上篮,李海波的小钩,对这六个“点”进行细致描写,用这几个小片断组成了球场上的精彩一幕。

二、聚焦点,点面结合

场景描写,既要有细致的特写,也要有全景的描述。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简单地写出整个场面的全景,又要有选择地具体地描写主要人物的活动。

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赴宴的场景:贾母这边说“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想,上上下下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姥姥。

这里的场景描写,既注意面的描写,更注重点的描写,只有通过各个点的细致描写(有时还要根据需要,有所侧重,集中笔墨,突出某个点),才能很好支撑、突出这个面,才能把整个场景写活。这里运用了动作、神态对面上进行了描写,内容上不仅前后呼应,而且设置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场景描写框架。

三、要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在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会欣赏文本中“风雪”的妙处。例如,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学生大多能体味出“密”“紧”写雪的妙处。鲁迅先生的话:“《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而与《红楼梦》写雪“下的将有一尺厚,天上仍是搓棉扯絮一般”相比,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经过进一步讨论交流,大家进一步认识到:风雪为林冲的活动渲染了气氛,布置了场景,为故事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作者把写景巧妙地织入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使写景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要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

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用特定的场景来烘托、暗示小说人物性格,含蓄而有余味,并能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出场”,可谓场景描写中的经典:“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袖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云缎窄银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段苗条,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通过对人物声音、神态、外貌及众人和黛玉的表现所构成的场景描绘,一个性格泼辣、贪婪而俗气、刁钻与狡黠但深得贾母宠爱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场面描写作文篇4

关键词:教材;范本;细节描写力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中段学生处在习作起步阶段,他们能把一件事写完整,却不善于把一件事写具体。因为他们还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将细节转换成文字进行表达。细节描写力的缺失,使他们文中的人物不会说话,没有动作,没有情绪,文章往往写成“流水账”。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笔者认为,以教材为范本,仔细挖掘选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模仿迁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细节描写力。

一、分解观察,细化动作描写

小学生写作文,语言描写相对容易,只要把耳朵听到的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基本就有了模样。可是动作描写却不简单。动作,首先要靠眼睛观察,看了之后再用脑子想,转化成内部语言,内部语言再转化成外部的写出来的话。小学生写动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笼统”。写同学口渴了喝水,学生就只会写“他连忙跑到座位上喝起水来。”要知道,如果将喝水的动作分解,可以细化成:奔进教室—冲到座位旁—抓起水壶—拧开瓶盖—凑到嘴边—咕嘟咕嘟地喝起来。只有将动作分解成一个个慢镜头,才能把细节写好。教材中有这样的范例吗?有!请看《翠鸟》一文中写翠鸟捕鱼的动作: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一连串的动词把翠鸟敏捷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看《一面五星红旗》中写“我”离开面包店的动作:

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这里的一连串动作描写,把一位宁可挨饿也不愿出售国旗的爱国留学生形象鲜明地凸显出来。又如《夸父追日》中写夸父追日的动作:

“于是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瞧这“拿、提、迈、追、跑”,用得多形象、多生动,将一个奔跑如风的神的形象带到了读者的眼前。

借助这些文本资源,教会学生将“一个”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的动作,作品就能给读者历历在目的感觉。

二、静观内心,细化心理描写

每个人都有两个世界。一个外在的,看得见、听得到的世界;一个内在的,看不见、听不到的世界。后一个,即人的内心。所谓的“内心”,反映在作文里,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活动描写。这种写法是习作起步阶段孩子们接触较少的一种写法。但教材中有几篇课文里出现了比较精彩的心理活动描写片段,笔者对此及时捕捉,并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心理描写的指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如三年级下册第14课《检阅》中有一段儿童队员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反映出儿童队员们既希望检阅活动圆满完成,又担心拒绝了博莱克参加,会伤害同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出一群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教学时,笔者故意将这段话删去,让学生比较有什么不同。学生立即感受到少了这段话,文章就少了很多精彩,也就不能反映出儿童队员后来作出的决定是多么了不起了。接着,笔者顺势进行迁移,鼓励学生想象,如果你是博莱克,在接到参加检阅仪式的通知时,心里会怎么想。学生交出了这样的作品——

天哪!这是真的吗?伙伴们不仅没有嫌弃我,还让我站在队伍第一排!我能行吗?检阅那天,我会不会因为走不稳而摔倒?会不会因为一条腿走路跟不上大家的步伐?要是那样,可就糟糕了。不行,大家这么信任我,我一定要刻苦练习,决不能丢我们儿童队员的脸!

这段心理补白,不仅为学生体会下文中观众们称赞“这个小伙子真棒”做了铺垫,而且让孩子初步体会到了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但仅仅做到这一步还不够,必须将课内习得的方法迁移到学生的日常习作中去。于是,笔者借校内开展的朗诵比赛、“六一”联欢会、科技节比赛等活动契机,引导学生写活动日记,尤其要求他们注意写好活动关键时刻自己的心理活动。几番练习下来,孩子们对这一写法逐渐运用自如。

三、多角度观察,细化场面描写

有一次,我们年段举行了大合诵比赛,从第二天收上来的日记来看,大部分学生只写了比赛过程,却忽略了当时的场面,无法让读者体会到比赛的热烈感,文章显得十分单薄。好的场面描写,可以烘托气氛,渲染心情,衬托主人公品质,使文章更生动,更精彩。该怎样让学生发现场面描写的奥秘呢?刚好当时笔者教到了《检阅》一课,文中有一段对国庆检阅场面的描写——

国庆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这段话不仅烘托出了国庆检阅的隆重,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博莱克的精彩表现做了铺垫。笔者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街道”“楼房”“主席台”等多个角度写出了检阅的热烈气氛,然后从课文教学迁移到对学生的日记进行点评,让学生尝试从“舞台布置、演员服装、演出道具、评委嘉宾、学生观众”等多个角度进行回忆,写一写比赛当时的场面,许多学生都交出了不错的作品。

其实教材中的场面描写还不止这一课,如《可贵的沉默》一文中,有对孩子们热烈讨论的场面描写;《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中,有对阿尔及利亚受灾场面的描写等。作为语文老师,如果能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教材中这些散落的“珍珠”,将其串联起来,对学生进行有序列的训练,学生的场面描写力就能得到夯实。

总之,教材就如同一眼清泉,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捕捉教材中的精彩细节,好的习作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喷涌”出来。愿我们老师都来做教材使用的有心人,扎扎实实对学生的描写力进行训练,使他们在习作这条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2]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训练系统[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3]罗丹红.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J].小学语文教师,2013(01).

[4]宋月娥.关于加强语用文字训练的认识与实践[J].小学语文,2013(06).

[5]薛万久.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种种[J].小学语文,2013(06).

场面描写作文篇5

场面描写,是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一般来说,场面描写比较开阔,人物活动比较多,要紧紧围绕人和事展开描写,写出一种氛围,要正确处理其中人物、环境、情节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才能写好场面描写呢?

一、把握基调,突出氛围

每个场面都有一个基调,有一个总的气氛。比如,祭扫烈士墓的场面,它的基调是肃穆的,气氛是悲哀的;开庆祝会,基调是热烈的,气氛是喜气洋洋的;比赛的基调是紧张激烈的,氛围热烈、欢腾的。因此,在场面描写的过程中,首先要抓住场面的基调,要把场面的气氛描绘出来。例如:

2009年10月1日我们迎来了新中国六十华诞。天安门城楼巍峨耸立,大红灯笼高悬。56根民族团结柱高高矗立广场两侧,寓意中国56个民族团结在一起,共同表达对新中国六十华诞的深深祝福。八万名儿童手举明黄和鲜红的花束成了巨大的“国庆”字样。英雄的中国军队在这里集结,自豪的中国人民在这里欢聚,迎候伟大时刻的到来,要用最嘹亮的声音唱出心中最美的赞歌!

这段对国庆60周年庆典的场面描写渲染了热烈的氛围。

二、有条不紊,分清主次

场面描写,是人物同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的描写。有时一个场面中往往会有很多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描写时要突出主角。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场面: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鲁达骂道:“直娘贼,还敢应口!”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滚将出来。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在这个场面中,主要人物是鲁提辖,作者对他写得很详细,着力表现他的见义勇为、除恶惩霸的精神,次要人物镇关西和围观者对鲁提辖起到了陪衬作用。

三、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场面描写要勾画出整幅场景,这是“面”;也要描绘出局部细节,这是“点”。就像摄影师拍摄战斗场面时,有时要鸟瞰战场全景,有时要拉近镜头拍摄局部厮杀的特殊人物。没有全景,特殊人物就失去了广阔的背景、陪衬;没有特写镜头,宏大的场面就显得空洞,主要人物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描写场面也是如此:写好整个场面的环境、背景、氛围或人物活动概况,文章内容才丰富,读者才能对事件有全面的了解;写好典型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等,才会让读者对重点人物有更深刻的认识。如:

八年级男子跳高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周围不知何时已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一堵高高的人墙,大家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一浪盖过一浪。运动员们一个个鼓足勇气奔跑着、跳跃着。不一会儿,一位运动健将上场了。“小凡!小凡!小凡!”欢呼声一下子提高了八倍,尖叫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只见小凡把手在裤腿上擦擦,睁大眼睛凝望着前方高架着的竹竿。他深吸了一口气,起步、台足、助跑、加速,就在即将触竿的一刹那,他咬紧牙关,身体向上腾起,双腿抬起,奋力向高空跨越,“呼”飞过竹竿,竹竿纹丝不动。“小凡过了!”顿时,激动的惊呼响彻天空……

四、动静结合,以动为主

场面描写与景物描写不同,景物描写侧重于客观自然环境的描写,以静态为主,而场面描写的重点则是众多人物的共同活动,以动态为主。景物描写包括在场面描写之中,场面描写不仅要写出人物生活的场点及其周围的客观环境,而且要活动地展示人物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例如:

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引自《十里长街送总理》)

这段场面描写中,既有环境的描摩,又有情节的渲染,更有人物的特定的活动,点面结合、富有层次,为文章的哀悼、悲痛气氛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纵横结合,以横为主

“横”的描写,是现实的,是眼前所见,意在展现人物的外在活动,体现场面描写的宽度;“纵”的描写,是心里所想,旨为反映人物的内在活动,追溯历史,畅想未来,增加场面描写厚度。场面描写必须是横向空间与纵向时间的最佳结合,且必须以横向现实描写为主。例如:

在礼炮的轰鸣中,护旗手护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走向升国旗的地方。他们身穿绿军装,腰束白色武装带,脚蹬黑皮靴,肩扛钢枪,踏步在鲜红的地毯上。枪刺在阳光下闪着光芒,守卫着和平的天空。他们的脚步坚定有力,走出了当代军人的风采,传达着保卫祖国的神圣誓言,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顽强精神和勇敢品质。走在最前面的升旗手肩扛五星红旗,他神色庄重,目光如炬,脚步沉着坚定,仿佛他擎着的不是国旗,而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整整走了169步,穿越了从1840年到2009年这169年的中国近代史,他们从英雄的历史出发向辉煌的未来前进。

场面描写作文篇6

19、牧场之国说课稿

牧场之国这一课是部编本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五年级上册教材已经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表达效果。本篇课文描写了荷兰美丽幽静的牧场风光作者笔下的荷兰是由大片碧绿草原和成群牛羊组成的自然王国,体现出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境。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是: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字,会写16的词语。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体会文中描写牛、马、羊等动物的语句中的情趣,并摘抄积累。3、能体会静态描写锁表下的荷兰牧场的宁静之美,并能感受课文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表达效果。在第二课时重点解决后两个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在教学开始,复习导入,回顾课文描写的四幅画面,引出作者在文中四次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那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并以此作为文章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主线,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然后让学生分画面进行汇报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什么样的?从文中提取相关语句来感受荷兰牧场的特点。通过重点词语的体会分析朗读,最后总结出荷兰牧场宁静、悠闲、自由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第五自然段,作者重点描写了牧场傍晚静谧沉寂的特点,在课堂上,我重点围绕又是一片寂静,一切又恢复的平静等词语,让学生通过找关键词,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作者通过静态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牧场宁静之美,并设计仿写,让学生加深理解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学完文后,让学生带着对荷兰牧场的印象,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结合全文内容概括真正的荷兰的特点。顺势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出现四次:“这就是真正的荷兰”,难道仅仅为了表现这几个特点吗?最后总结,反复强调,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表达对荷兰牧场安宁、美好、和谐生活的赞美,同时加深读者对荷兰的印象。

完成积累与表达。最后总结。

场面描写作文篇7

关键词:体验;场面描写;讲评

在语文的作文教学内容中有一项进行“场面描写”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开启学生的思路,从而落实练笔的要求,训练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表达思想,以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只要教师巧创情境,给予学生较充分展示的机会,就能使学生将亲身体验的最有趣、最有意义、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选作写作材料,就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写作潜力,使场面描写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那么,应如何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才能达到充分开启思路,按不同的观察角度将所看到的场面有顺序、有重点、主要人物与群体的描绘相结合,有详有略,真实具体,生动地描绘出场面的目的呢?

一、教师要在巧创情境上下工夫,即创造让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

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要让学生轻轻松松接受知识,不仅要注重讲授方面的技巧,而且还要灵活设计并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曾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场景:以给缺眼睛(侧面画)的松鼠妈妈贴眼睛为主要事件,让学生做游戏,使他们身不由己地进入角色。游戏开始时我首先出示早已制作好的彩色的两只可爱的小松鼠和要贴的眼睛,让学生观察两只小松鼠的异同。待学生回答完毕后进行讲解。老师画出的这两只松鼠一只是松鼠妈妈,一只是她的孩子,这只小松鼠小小的嘴巴向上撅着,她一定是肚子饿了,正在吵闹着让妈妈帮她寻找食物。而她的妈妈也张着小小的嘴巴,好像正在忙着给她的孩子找吃的,可是没有眼睛,只能让她白白着急,那么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请同学帮帮忙把松鼠妈妈的眼睛贴上,但有一个条件,要将贴眼睛的同学的眼睛蒙上。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松鼠妈妈眼睛的位置,强调贴眼睛的同学不要听其他同学的指点,以防他们说的是反方向……不等我讲完,学生已经开始争先恐后地举手,纷纷表示希望给松鼠的妈妈贴眼睛,当时的气氛非常活跃,一下子将每个学生置身于这个游戏当中。

二、抓住学生参与活动后情绪相对兴奋,思维相当灵活的良好机会,以提问的方式打开学生组织语言准备写作的思路

待找出几个在游戏当中最有趣的典型以后,马上停止游戏,进行下列提问:这个游戏有趣吗?给你们带来的感觉是不是很开心?这个游戏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怎么样?(热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将这个游戏最精彩的地方描述出来让别人一看也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呢?而要将这个游戏最精彩的地方写出来的过程就叫做“场面描写”。边讲边利用投影打出场面描写的定义。这样一来,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了本节课的主题,并且已完成新课的一大部分内容,剩下的只需要将写文章的要求、注意点等内容向学生强调一下,就可以开始写文章了,但要注意在动笔之前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要写的内容、说的形式,可以在同桌之间或小组内,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启全体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将这个场面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

三、等文章写出来后再组织学生将最有特色的作文与其他作文中的精彩片段结合起来进行评讲

场面描写作文篇8

记叙文写作活动中应要求学生懂得写记叙文要写的重点内容是感觉器官感知到的具体内容,是具象的,文本要再现的是故事的“现场”,而非经过作者过滤后的抽象结论。否则写出来的记叙文往往内容空泛、干巴巴的,所发的感慨也是无病。

如下面一段文字如“阳光辣花花的刺的睁不开眼,小狗吐出长舌头趴在地上喘息,人们身上的汗水不断地流”是视觉器官感知到的实象,是作者在文本中要呈现的内容;而“太阳很烈,天气很热”是读者读上述文字应抽象出来的结论。

要体现或增强这种画面感,我们就不能满足于作一般性的介绍和交代,应当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方面收集事实,选取生动、鲜活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诉诸文字。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着力对主要人物的描摹

记叙文中主要人物是文章想要表现的主要对象,首先当然要用全力写好他。我们不仅要写出人物做什么,更主要的是,要抓住主要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进行细致描写来表现人物怎样去做的。这样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才会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如《儒林外史》中最闪光的一节――严监生临死前的一段描写,脍炙人口,千古绝唱。

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根灯蕊,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他的妻子赵氏挑掉了一根,才一命呜呼。

这个细节充分调动了我们的视觉,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严监生性格的基本特征――吝啬。这样的细节对表达主题和人物形象起到重大的作用。

再如学生习作《妈妈》:

不知什么声音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睁开眼睛一看,厨房里的灯已经亮了,不时传来锅碗的轻响。我伸手拿过桌上的闹钟,借着从厨房里映过来的亮光看了看,还不到五点。今天是星期天,妈妈还和往常一样,起的这样早。

我翻过身,细听着厨房里的声响。“哗――”这是妈妈在轻轻的舀水;“赤――扑!“这是妈妈在开煤气炉;”卡啦卡啦“,这是妈妈再拿碗筷。在静静的清晨,这声音是那样的清晰,又是那样的熟悉。

这段文字,其实就是表现了妈妈的勤劳,但如果只是说“妈妈很勤劳,每天起得很早……”这就是叙述,不是描写,文字显然缺少现场感。但经过作者充分了他的听觉之后,我们读了,头脑中自然都会浮现出妈妈一大早忙碌的场景,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妈妈的勤劳,这比直接发出“妈妈任劳任怨,辛勤劳动”的赞叹,要强得多。

二、重视对次要人物的刻画

写人的记叙文,在叙述一件事或一次活动的时候,往往需要出现一到两个次要人物。当然,描写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其中的主要人物,但是要写好一个典型人物,肯定要写到其他一些次要人物。而写好次要人物,是为了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突出,更鲜明。因此,我们要重视对次要人物的刻画。

如学生习作片段《玻璃碎了》

(1)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说:“谁弄坏的?”李旭说:“没看见。”高芳说:“是董小天踢的。”李旭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李星星说:“没看见。”

这段语言描写读起来显然觉得单调乏味,因为只是叙述了玻璃窗被砸坏后,班主任作了一番调查。

学生修改之后:

(2)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瞪着眼:“谁弄坏的?”捣乱鬼李旭斜着眼,冷笑道:“鬼才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们一定要看好玻璃窗?”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个鬼脸:“哈……,开了口,好凉快哟!”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她大声说道:“是李旭,他和张小勇在玩,拿扫把大闹天宫,张小勇推了李旭一把,李旭一火,抡起扫把朝他使劲地打去,结果张小勇一躲闪,李旭就打到了玻璃,碎了。”董小天一跺脚:“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高芳理直气壮:“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耍嘴。”老师望了望四周,说:“还有谁看见了?”“我……没看见。”李星星使劲地咽了一下口水,神情恍惚。

这段文字在充分调动了视觉感官后,加添了人物相应的神态、动作描写之后,再读,我们仿佛就是这个班级的某个学生,亲历了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听到了他们各自的争执声。了解到的不只是这么一件事,印象更深刻的可能是那几个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特别是正义凛然的高芳,胆小怕事的李星星,在这两个次要人物的衬托下,调皮顽劣、死不认账的无赖李旭更是跃然纸上。

再如学生习作《平和的敲门声》

第一次:于是轻手轻脚地通过门镜看了看对方:戴着个安全帽,脖子上挂一条脏毛巾,上身穿了件破了洞的汗衫。看他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小刘还是谨慎的开了们,问道:“你找谁?”

第二次:小刘中止自己的思绪,不耐烦的走到门前,一看门镜,竟然又是刚刚敲过门的那个人,他开了门不等对方开口就说道:“大哥,我不是说了嘛,漏点水真的不影响我的生活的,大不了我自己买桶防水漆来刷好了,不用麻烦您了!”

第三次:小刘怒气冲冲地直接开门就喊:“你到底想干什么呀?!再这样我可要叫保安了!

三次敲门,三个片断的现场描写。前两次片断,从敲门到被拒绝,实际时间不到1分钟,后一次片断,从敲门到刷墙完毕,也不足1分钟。在这三个不到1分钟的时间内,作者充分调动了他的视觉、听觉,通过刻画“我”三次开门的语言、动作、肖像,成功地烘托了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的农民工形象,具体地演绎了“善良”的话题。

三、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描写

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指的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摹。对于高中生而言,更多地用到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较少涉及。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所以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写好自然环境有助于表现人物性格及渲染气氛,突出文章主旨。

如鲁迅《故乡》中开篇的环境描写: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在船上所见,活画的是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作者充分调动了自己的视觉、听觉、感觉等,用阴晦、冷风、呜呜、萧索、荒村等这些词语极力渲染了故乡萧条、荒凉、沉寂的气氛。反映出了当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与人民困苦的生活,也为下文写闰土脸上那凄凉的神情而做铺垫。

再如学生习作《管住你的心》中的两处景物描写:

第一处:原来皎洁的月光,被乌云挡住,好像一场大雨即将到来。

第二处:月光冲破乌云的封锁,照亮了回家的路。

第一处是“我”禁受不住朋友的鼓动,准备踏进网吧大门那一刻的环境描写,暗示着内心邪恶的一面占了上风;第二处是“我”在经历过内心的挣扎,迅速逃离之后的环境描写,同样也暗示了“我”作出的选择是正确的。

上一篇: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范文 下一篇:下雨天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