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描写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18 09:51:29

场面描写的作文

场面描写的作文篇1

【关键词】侧面描写;领悟;掌握;提高;写作能力

侧面描写的特点是不直接描写文章对象,而是描写由对象所引起的反响,或是描写和对象有关系的能够表现它的事物,使读者从这一些描写中产生联想和想象,由此来认识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侧面描写也称为间接描写。写女子的美貌,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说的是这位女子的美貌能使鱼和雁惊得或“沉”或“落”,使皎洁的月亮和美丽的鲜花也因自愧不如而或“闭”或“羞”,这是用拟人手法写美丽女子所引起的反响,但那女子究竟容貌如何,则全凭读者自由想象,这便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美丽女子,贾府下人兴儿向尤二姐说起林薛二人:“这两位姑娘都是美人一般的呢,又都知书识字,或出门上车,或在院子里遇见,我们连气儿也不敢出。”当被问到为什么不敢出气时,他的回答是“是怕气儿出的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儿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这是从兴儿的语言中写林、薛姑娘。试想,呼吸的气儿竟会吹倒林姑娘,她该是多么的娇弱;呼吸的气儿又会吹化了薛姑娘,她的肌肤该是多么的细嫩。像这样运用对话,写他人的感受来表现描写对象,也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乐府双璧的《陌上桑》,描写一位名叫秦罗敷的佳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几句描写,自然不是为了表现“行者”、“少年”等,而是从对他们神情态度的描写上来表现罗敷的漂亮,这又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是由描写对象所引起的旁观者的反响上来进行描写的。侧面描写能够引起联想,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文章的容量因而增大,文章也能因此而显得富于变化。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侧面描写的方法和妙处,要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多作多向思维,从多方面作观察,从多方面挑选可以用来进行描写的材料,从多方面构想表现描写对象的方法,加强学生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训练,让学生逐步学会作一些侧面描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益处。

林嗣环的《口技》,以准确笔触描述各种声音,再现了口技艺术家的表演情况和高超技艺外,还恰当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衬托方法,表现了口技艺术家的技艺高超。其一是道具的侧面描写,文章的首段和末段,前后呼应地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只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连续运用四个“一”字,渲染出了道具的简单;间隔反复地写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从而表明表演当中所发出的万千声响,都来自于简单道具和口,别无它物。所再现的日常家庭生活背景和紧张失火救火场面,并未凭借什么外物,完全出自表演者的一张口,衬托除了口技艺术家技艺的高超。其二是听众反应的侧面描写,作者写听众的反应更有独到之处。他不只是写听众对表演称绝叫好,而且具体描写了听众在聆听表演过程中的动作、神态、情绪的反应。全文的中心部分,则是正面写“善”。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先正面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侧面描写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深化了文章主题。文中三次描写听众的反应,采用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第一个场景正面描写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的喧闹情景后,侧面描写观众竟如此出神:“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现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传神之笔,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在彼,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高超。第二个场景正而写闹而复静的情景后侧面描写听众的情绪,”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的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难以自持。再一次表现口技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第三个场景正面写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后侧面描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使读者感到口技表演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这一侧面描写,不能不让读者为之拍案叫绝。

南宋作家周密的《观潮》一文,突出表现了钱塘江潮摄魂夺魄的壮美景观,笔墨酣畅,气势宏大,匠心独运,作者以正面描写(第一段)和侧面描写(第二、三、四段)的手法,从大处落墨小处渲染,极耳目之所及,着力刻画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四个场面。第二部分,写教阅水军演兵习武之情景,以“分列”之形,突“分合”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神态各具,出神入化,场面变幻摄人魂魄,作者看似写水军健儿的勇敢,实则是对钱塘江水涨船高的暗托;第三部分,写“吴儿”弄潮的神勇,“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一气如注,目不暇接,旗尾不湿,技高至极,作者看似对弄潮儿本领高妙称颂赞叹,实则表现钱塘江巨浪滔天的大潮;第四部分写江岸观潮胜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十余里”, 逶迤而去,路途长显出观潮胜,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看棚之内,席地不闲,插足不得,作者泼墨在饮食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而作者写观潮之胜又非目的,而实以人潮赞海潮,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如果江潮不壮美,怎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在彼的精妙笔墨。作者在本文大量运用侧面描写,对比和映衬相间,水军操演映衬白浪滔天;弄潮儿本领高映衬波翻浪滚;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壮伟。通过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惹眼,一切视突出主题的需要,广为采用,腾挪多变,显出作者笔墨技法的妖娆多姿。

场面描写的作文篇2

通过细节描写内容的讲解、感受和写作实践,使学生的作文改变过去那种像一潭死水的局面。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3、通过学习细节描写,学生能写出具体生动的作文。

过程与方法:

1、讲解细节描写的有关知识。

2、用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事例,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作用。

3、通过具体的写作实践,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在写作中如何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是否有这种感觉,作文总是写得干巴巴的,没有活气,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生活中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写作也是如此。作文中不能缺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让你的作文活起来。

二、内容讲解

1、细节描写的定义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渗透在对人物、景物的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2、细节描写的作用

写人,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写物,能使景物具体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它是场面描写中一个个点,没有它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描写中的一粒粒珠子,没有它情节就不会连贯。可以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艺术,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没有细节就没有生活。

3、细节描写的分类

细节描写按照所写的内容和对象划分,一般可分为:语言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场面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神态细节描写等。

4、感受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有很多类,下面请同学们从教材中举几类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①学生回顾课文;

②教师补充。

动作细节描写

(1)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吴敬梓《范进中举》)。

(2)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同上)

(1)句中一个“横”字,一个“腆”字把胡屠户在女婿考中秀才时骄横托大、粗鲁鄙俗的嘴脸活脱脱地画了出来。(2)句通过胡屠户在女婿考中举人后给他扯衣服的细节,影射出了胡屠户趋炎附势的心态。

心理细节描写

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魏巍《我的老师》)

上句通过心理的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对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和崇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一个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到了极点。

此外,教材中还有很多经典的细节,望同学们下去多加体会。

5、如何写好细节描写

首先,要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热爱生活的有心人。

要使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即“五官开放”),对事物作非常细致的观察。对人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所以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对物来说则要把握住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然后把它积累起来,作为写作的素材。

其次要选用细节典型。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要能抓住典型细节,应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中心的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主题。

再次细节描写要服从表现中心的需要。

细节描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写法。细节的分量虽轻,容量却大,在我们选择细节的时候要从细微处着手,大处着眼,小中见大,让小的细节反映人的思想状况,社会风貌。

最后细节描写必须真实。

所谓真实,是指细节描写能够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征。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时吃力样子的动作的描写,突出了父亲对孩子无私的爱,让每个读者感动不已。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对父亲动作的细致观察和准确的表达。

三、写作实践

1、现在请同学们以“考试”为题写一片断作文。要求:写出同学们在考场上的表现细节,并体会从细节中体现出来的意义。

2、请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点评交流,教师指导。

四、总结

场面描写的作文篇3

屈原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发展了“楚辞”。

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等。

《国殇》选自《楚辞九歌》,用于祭奠为国捐躯的将军。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诗词部分复习资料:课文讲解

一、本文主旨

全诗概括而生动地描写了楚国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场景,歌颂了他们刚毅勇敢,视死如归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悼和由衷的敬佩之情。

二、词语解释

首身离兮心不惩。惩;悔改;

凌余阵兮躐余行。凌:侵犯;

援玉抱兮击鸣鼓。援:拿着;

身既死兮神以灵。以:而;

三、课文串讲

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描写楚军将士英勇杀敌,最后全军覆没。

第一句,描写将士披甲操戈,准备战斗;

第二句,描写两军交锋;

第三四句,描写敌人兵多势众,楚军英勇战斗;

第五六句,描写敌人冲进楚军军营,楚军伤亡惨重;

第七八句,描写楚军将士勇武不屈;

第九十句,描写楚军全军覆灭,横尸疆场,天昏地暗,场面壮烈。

作者依照战斗的进程描写,展示了战斗的全过程,表现了楚军将士的英勇杀敌,义无反顾的精神。

第二层,祭奠楚军阵亡的将士的亡灵。

这一层是诗人对阵亡的将士们的深情礼赞。

前四句,描写将士们征战的精神,礼赞将士们刚武英勇,视死如归的精神;

后四句是感天动地的礼赞,活时凛然浩气,死后也是灵魂不散,虽死犹生。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诗词部分复习资料:学习要点

场面描写完整,真切。

描写战争场面十分真切。前十句,记述楚军披挂出阵,与敌人交锋,兵败身死的全过程,层次十分清楚。既有大的场面,又有细节描写,还有气氛渲染。

善于运用气氛渲染铺垫。

作者描写出战斗场景的气氛,从而引出对死者的礼赞。如旌旗蔽空,流矢交坠,鸣金击鼓,血撒疆场的战斗场面的惊心动魄的气氛,衬托了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楚军将士威武不屈的精神。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诗词部分复习资料:重点段落分析

诗的第一部分。

描写内容:见《课文串讲》;

场面描写的作文篇4

1、情景刻画叙事描写训练

叙事,是文章的主干。抽去掉人物刻画,场景渲染等因素,文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事件的过程”。完整的叙事包括起因,经过,结果。在叙事的手法上讲究文章脉络的整体性,起笔紧扣思想主题,经过此起彼伏,承上启下,结果干净利索,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叙事讲究陈述过程有条不紊,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常见的叙事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情感的发展顺序等。小学作文教学在叙事的训练中,需循序渐进。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以生活中的情景为基调,让学生进行训练。虽然叙事的过程有点像记流水账,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叙事是作文的基础。学生通过训练后,在写作文的时候,就能达到“有事可写”。要想写好文章,首先需要抓住叙事的主干,其次才是对其添枝加叶,最后通过丰富的人物刻画,以及对细节的描写,让文章生动出彩。

2、关注细节人物描写训练

人物描写,细节是要点,出色的细节描写,能让文章活灵活现,生动有趣。人物细节,是人物在某一局部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言行、心理的详细描述。它有助于我们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描写,主要包括语言、外貌、神态、行为、心理的描写。从描写的手法来看,在人物描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描写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特征,运用恰如其当的语言凸显人物的性格与情感。这也是人物细节描写的要点。对于人物描写的训练,在教学中应该设置生活情景。通过设置情景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生活进行练习。比如,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描述一个场景:“语文课开始了,老师发下了批阅的考卷,拿起卷子,我紧张的要命,害怕考试不及格。”这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在人物的描写上略显粗陋简单,没有对人物进行深入的刻画。可以要求学生以该场景为基础,从动作,神态,行为以及心理的角度,重新对这一场景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效果就出来了。上述场景设计只是在作文教学训练中一种方法,实际上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多的主题来,比如,“操场上,小红正在兴高采烈地跳皮筋。”,“教室里,老师正在上课”等等都是可以设置的场景主题。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通过多次的场景设计描写后,学生对人物的刻画越来越细腻,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3、注重积累提高语言能力

学生掌握了基本叙事的能力,以及人物细节刻画后,只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词汇,写出好的文章已经不成为问题。万丈高楼,起于累土。注重词汇的积累是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的重点。在教学中发现,应用情景模式可以加快学生的记忆。在课堂上我经常会给予学生一副图,或者用语言描述一个场景,让学生自己用词汇去描述,而后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记忆。比如“考试结束后,成绩不理想,请用词来描述此时的神态与心理。”通过学生总结,可以用“闷闷不乐、局促不安、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呆若木鸡、目瞪口呆”描述神态,用“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来描述此时的心情。教学实践表明,经常如此训练,可以有效地加强学生词汇的积累,为学生写文章夯实词汇基础。

4、结束语

小学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紧扣生活,以生活中的场景为依托,在教学中分步训练,注重学生细节的描写,点滴积累。设置作文情景,加强基础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

场面描写的作文篇5

1. “渲染”“烘托”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对两个概念都有解释。对“渲染”的解释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对“烘托”的解释是:

(1)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像鲜明。

(2)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初看两个解释,好象没有什么区别,细看一下,发现区别有一处,即渲染强调的是“涂抹画面”,而烘托强调的是“点染轮廓外部”。可见两种技法涂颜色位置是不一样的。前者是画面本身,后者是轮廓外部,所以,借用在文学上,渲染是对主体对象正面描写,而烘托是对主体对象侧面描写。换言之,渲染描写的就是主体对象本身,烘托描写的不是主体对象本身 ,而是主体对象以外的东西,这些东西起到突出主体对象的作用。就像要写月亮,但从云彩落笔,写云彩是为了突出月亮。因此,烘托也叫“烘云托月”,这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两种手法的本质区别。

有许多作品使用了渲染手法:如《阿房宫赋》,作者从阿房宫这个主体对象占地之广,规模之大,楼阁之多,结构之巧,歌舞之盛,美人之众,珍宝之丰等各个方面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这些对阿房宫而言就是渲染;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写刘兰芝再嫁,太守家准备迎亲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段描写对迎亲场面来说就是渲染手法,因为它写的是场面本身;又如《采莲曲》中描写的采莲场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也属于对采莲场面作的渲染。

同样,古代文学作品中使用烘托的也不少见,《陌上桑》中闻塑造了一个美女罗敷形象,写罗敷之美,作者既用了正面描写,也用了侧面描写。开头从罗敷的穿着,用具,打扮等方面来写,是对人物美貌的渲染,是正面描写,因为是写罗敷本身,而后文用别人见到罗敷的各种表现,烘托罗敷之美,是侧面描写。“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是通过写其它人,来烘托突出罗敷的美丽。白居易有一首《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本诗题目是《夜雪》,但诗中正面写雪的只有一句,就是第三句,其它三句分别写衾枕,窗户,竹子折断的声音。虽不写雪,但仔细想来,却都和雪有关,第一句写将下雪时,天气变冷,被枕生寒,第二句写雪已在下,映明了窗户,第四句写雪已下大,把竹子都压断了。所以,一、二、四句属侧面描写,是对“夜雪”的烘托。

2. 渲染与烘托的联系

渲染与烘托虽然有本质区别,但二者又有一定的联系,我认为联系有两点:一是不管是渲染中的正面描写,还是烘托中的侧面描写,所写的角度都不是单一的,而是从多个角度描绘,如《阿房宫赋》正面渲染阿房宫,从规模,楼阁,结构,雕饰,歌舞,美人,珍宝等多个角度着笔,给人一种铺张之感;《孔雀东南飞》中写太守家迎亲场面,也是从语言,用具,购物,聘礼,迎亲队伍,举止行动等多个角度用墨如泼。而《采莲曲》则从各个方位,不厌其烦,反复渲染采莲场面;《陌上桑》从少年,行人,耕者,锄者多个角度,带有戏剧性的描写,突出了罗敷容貌之美。《夜雪》中的三句话,也是各从多个角度对主体对象进行侧面烘托。二是渲染烘托又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在同一作品中往往相伴而生,常常是先渲染景物或场面,然后烘托某种特征或某种情感。表现为景与情的关系。我还举《孔雀东南飞》中的例子。作者正面渲染太守家的迎亲场面,意在营造喜庆,排场的气氛,其实是烘托出了刘兰芝的高贵。因而这一段描写,对场面而言,是渲染,对刘兰芝这个人物而言,其实就是烘托。再如《采莲曲》中的描写,渲染采莲场景,其实是烘托了人们欢快喜悦的情绪。元代作曲家张可久有首《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开头写诗人见到西风,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人写给自己的一封信,问我归乡之期是否已定,诗人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了三处写景文字,即后三句,委婉含蓄作答,这三句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渲染一幅萧瑟的秋景;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篱边醉饮,而芭蕉雨声又惊醒了神游故乡的美梦。这段文字描写对写景而言就是渲染,但若对情感而言,这些描写烘托了作者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深沉乡思作了出色的表达。在这里,景与情得到了完美结合。渲染与烘托也使用得恰到好处。

场面描写的作文篇6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节选自刘鹗长篇小说《老残游记》的《明湖居听书》(人教版高中第四册)与著名作家叶君健的散文《看戏》(人教版初中第一册)都是描写演唱艺术的不可多得的珍品。两文在选材剪裁、侧面烘托、描摹声音诸方面各具匠心,各臻完美。

一、选材相似,剪裁不同《明湖居听书》记叙了老残在明湖居戏园听白妞说书的所见所闻,《看戏》描写了首都人民在露天劳动剧场观看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两文都描写了观众的表现和演员的演唱。但是,前文的描写重点放在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上。作者从白妞的出场到终场,从白妞“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外貌、简单熟练的动作、“一顾一盼”的表情到出神入化的的演唱,完整细致地描写了白妞演唱的全过程。而写观众却很简略,除开头几段外,只有白妞出场时的“鸦雀无声”、演唱结束时的“轰然雷动”和末段简短的评论。后文描写的重点放在观众的热情表现和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完美两个方面。作者详尽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观众观看京剧的全过程。演出之前,以“人海在屏住呼吸”比拟观众的热切期待;演出开始,以“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比喻观众的感奋投入;演出之中,以“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形容观众的凝神静气;演出高潮,以“潮在涨”描摹观众的如痴似狂;演出结束,以观众“像潮水一样”描写观众的仰慕崇拜。作者处处设喻,时时紧扣观众与演员的共鸣来表现观众的情绪。而对梅兰芳先生表演艺术的描写只集中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从“轻盈矫健”的台步、“圆润的歌喉”、“优雅”的动作、“婀娜”的身段等京剧艺术的几个方面来表现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完美。

文章内容的详略,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两文作者都能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前文的中心在于突出白妞演唱艺术的登峰造极,写观众的反应和评论仅仅为了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无与伦比。后文的中心是赞美“我们拥有这样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写观众的表现不仅仅是为了从侧面烘托梅兰芳先生的艺术造诣的高深,也是为了体现首都观众对京剧艺术和梅兰芳大师的高度热情和衷心喜爱。而对梅兰芳先生的描写,既赞美了他表演艺术的完美,又赞扬了他热爱祖国、热爱京剧艺术的崇高思想感情。

所以,前文对白妞说书技艺的描绘浓墨重彩,而写观众却比较简略。后文写观众详尽具体,而写梅兰芳先生的表演却凝练简洁。由此可见两文作者剪裁的匠心与功力。

二、妙用烘托,同中有异烘托是两文写法上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但两文烘托的侧面、角度同中有异。

《明湖居听书》从剧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以及观众的评论等多个侧面层层铺垫、步步映衬,烘托了白妞的精湛技艺。《看戏》不仅以剧场环境和观众表现来烘托梅兰芳表演艺术的卓越,还以《穆桂英挂帅》的简单剧情及穆桂英艺术形象来烘托观众和演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两文都通过渲染剧园或剧场的浓烈的气氛来反衬演出的无穷魅力。但前文运用了以动衬静法,而后文运用的是以静衬动法。

《明湖居听书》开篇极力写“闹”:“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戏园里“热闹哄哄”,“什么话都听不清”。而白妞出场时,戏园里“连一根针吊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作者对戏园里嘈杂场面的描写,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了伏笔,以嘈杂反衬肃静,以动衬静,有力地衬托了白妞说书征服人心的力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看戏》开头着力写“静”:“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观众这个“人海”在“屏住呼吸”,还是静静的。这样从不同角度渲染了静谧的气氛,为写梅兰芳先生的精彩表演作铺垫,为写热情观众的涌起作衬托。作者以静衬动,充分突出了观众的热情和艺术家的热情这一中心。

三、描摹声音,各尽其妙两文都直接描写了艺术家的演唱。但是,《明湖居听书》完整细致地描写了白妞演唱一个唱曲的全过程:“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静”,作者不仅描写了演唱的起始—发展—跌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把演唱的每一阶段作了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这样使读者既可从整体上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特点,又可从局部上具体感受白妞说书的美妙。《看戏》则概写梅兰芳先生在一出京剧里的演唱,写“声音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准确地表现声音的层次性和神奇美妙的特点。

两文描摹声音,都能驰骋想象,以形喻声,赋形于声,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音乐形象转换为有形可见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但是,《看戏》一文设喻单一,而《明湖居听书》一文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看戏》主要从视觉设喻,将“歌词”比喻为“珠子”,“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珠子”“滚”“溅”“落”,形象立体地表现了艺术家唱腔的字正腔圆、柔和铿锵的特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

《明湖居听书》一文或从感觉设喻,以“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比喻声音的甜润;或从视觉设喻,以“一线钢丝抛入天际”比喻声音的尖细、高亢、刚劲有力,以“攀登泰山的景象”比喻声音的激越高昂、参差错落。这样写,真切地表现了白妞说书“山外青山楼外楼”“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美妙境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场面描写的作文篇7

关键词:记叙文;考场;升格;策略

议论文由于偏重于更深层面的认知,需要学生的理论水平更高,这对于初中生来说难度偏大,尤其对于初一初二年级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这样,记叙文就成为初中阶段习作训练的重点,但是笔者发现初中生的考场作文要明显比平时作文差,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有没有好的解决思路呢?笔者不揣浅薄,浅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1、考场作文逊色平时作文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平时作文还不错,而一到考试,作文质量就明显下降呢?笔者总结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1、写作时间紧。平时作文时间充足,有的老师为了学生能够充分的思考,甚至都给学生几天的时间来创作。而在考试的时候一般能有一个小时写作就很不错了,很多学生由于前面的题目超出时间过多,写作的时间甚至只有半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能够写完600字就不错了,哪还有时间顾及更高的层次追求呢?

1.2、思路打不开。考场作文受到时空限制,思维紧张,生怕耽误时间,这反而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张力,更有担心跑题偏题的心思,思路变得狭窄,思维变得迟钝,导致学生宁可写得平庸也不敢在考场上偶尔露“峥嵘”,所以考场平庸之作明显比平时比例高出很多。

1.3、资料不能查。平时学生作文不同于闭卷考试作文,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仿写以前中意的作文,或者查看自己的摘抄笔记。因为很多自己以前看到且非常欣赏的文章或片段不可能都清晰地储存在记忆中,所以能够查阅资料的日常作文势必会让作文更为出色。

2、考场记叙文升格技巧

针对这种考场作文的现状,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升格作文。

2.1、语言老练些

初中生的语言虽然还谈不上运用自如,但是也不能让学生的语言太肤浅和苍白,要让学生的语言变得老练一些,不至于显得幼稚,这就需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练笔时候注意语言的模仿,多让学生看一些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受到熏陶,在不断的阅读中语言也会受到渐染,不知不觉间,学会了一些语言表达的方式。但是光有熏陶渐染还不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练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看的书的语言风格也写一段文字,就像小孩子经常模仿大人的动作神态一样,虽然刚开始的模仿还有很多不足,但只要进步就得肯定。教师在这过程中也要不断下水示范,最好的办法就是选一段学生的作文,教师进行语言升格示范,把这段文字重新表达后让学生感受前后语言表达的不同,然后再选择一段文字让学生试着升格,每周作文课都练习两段,一个学期学生的语言表达就会老练很多。

2.2、描写多一些

记叙文写作学生往往只注重叙述而不注重描写,学生对于故事的发展过程一点不漏的叙述出来,表面看故事叙述很完整,但是这恰恰是写记叙文最大的忌讳,只想着叙事的记叙文就变成了流水账,这只是故事“实录”而已,算不上文章,要想让故事“实录”变成文学作品,必须要有描写。而在学生的思维里,描写只是针对人的语言、动作、外貌等内容的,其实描写不只有针对人的,还有景物的描写、场面描写,这些往往是学生会忽视的,教师要精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给学生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什么样的是景物和场面描写,什么时候可以进行这些描写,让这些描写恰到好处而又水到渠成。对于景物的描写可以针对一种景物进行变化的描写,让其贯穿全文,与人物的情感相吻合;对于场面的描写可以选择人物活动的主要地点进行渲染烘托,以为故事发展做铺垫。

2.3、结尾议论些

初中学生喜欢开篇叙述,发展叙事,结尾仍然叙述,故事的结尾就是文章的结尾,没有结尾议论的意识,有很多学生也不知道何为议论。在考场作文中,学生要了解考场作文的特点,因为考场作文需要中心不能隐晦,要让阅卷老师一读便能把握住文章的主题,不至于判为跑题,这就需要学生在文章结尾对故事进行议论,让主题更为突出,同时议论的文字也会让故事主题升华,意义更为深远。比如学生写《永远的瞬间》,这时候结尾处的议论必须点明“瞬间”的具体内容,“永远”的原因是什么。比如这样写:孩子父母那惊天一举,这一瞬间永远定格在寂静的山谷,只要心中有爱,哪怕只是一瞬,也能成为世界永恒的风景。是爱,让瞬间永远!

当然,这里的议论一是点明中心,一是深化主旨,这些文字不能过多,几句就可以了,不能冲淡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语文教师要依据课文和中考的一些满分记叙文为例,让学生给记叙文加一点议论性的文字,训练几次,学生就会有议论的基础了。

2.4、结构多变些

记叙文局部看细节,整体看结构。一成不变的结构往往会让文章归为平庸,如果有驾驭好结构的本领的话,要尽量让文章的结构多变一些。记叙文最普通的行文结构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写,平铺直叙虽然可以更好的读懂文章,但是“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样的文章很难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结构上面可以采用倒叙法、插叙法,也可以用欲扬先抑法、误会法,甚至学习欧・亨利出人意料式的结尾写作方法,总之是变化,不要采用传统写作方法。这些方法的采用使文章整体上转换了风格,不呆板,即使是同样的事情,同样的语言风格,结构调整一下也会让考场作文与众不同,赢得阅卷老师的认可。

场面描写的作文篇8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里的主要起到一个场景交代借用,也可用于作过渡。

社会环境描写特征,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高级描述心理暗示更佳,比自然和社会更加仔细与深度展开,出现在悬疑小说与现实小说中。在现实小说中通过真环境图片进行文学语言刻画细节,在悬疑题材小说中主要针对调查现场和追凶手的场面细节环境描写。总而言之代入感越强,读者反应越大。

上一篇:七年级作文题目范文 下一篇:神舟十号太空授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