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作文范文

时间:2023-11-22 10:02:17

不走寻常路作文

不走寻常路作文篇1

“我愿意用专业身份交换选手去留。面对这样的结果,我只有一句话。今天,她留,我走!”语毕,摔下话筒愤然离场。

这可是全国人气最高的快女现场啊,这是何等的侮辱啊!此情此景,换做是我,一定没脸继续“混”下去了,一定会羞愤地隐于人海了。

可是,你,曾轶可,表现得那么好,你以十九岁的口吻,阐述九十岁老者般镇定而从容的感受,“呃…他…一直都不太喜欢我吧”稚嫩的脸上始终保持着苦涩的微笑,似意料之中的淡淡悲伤与无奈。从那时起,我发现你孱弱外表下那颗坚强的心。

接下来,疯也似的听你的每一首歌,《狮子座》,《最天使》,《新的家》,《小情歌》…民谣风的主旋律,背后铺排这层层叠叠的迷离吉他音墙,点缀如梦似幻的嗡嗡绵羊音,交错形成如此特殊的音乐氛围。一种英式的迷幻情调,却又弥漫着最真实可爱的少年情感。让人忍不住反复聆听,直到眼角湿润,直到东方既白。

我不得不承认,你走了那样一条非比寻常的路,那样轻而易举地穿越时空,触动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快女的舞台上,不乏顾盼生风的美女,不缺天籁一般的歌喉。然而你,一头短发,一把吉他,乖巧地坐在那里,自由自在,弹唱自己的创作——与其说是创作,倒不如说是你那纯净的心。每一个字都好像是心灵最深处的呼唤;每一个颤音,都好像是你思想里最强烈的不屈。包老师说你是高楼广厦中的一间小木屋,没有扎实的唱功,仅凭独特的绵羊音,支持不了多久。他不懂,我看到屏幕上,“作词:曾轶可,作曲:曾轶可,演唱:曾轶可”时的温馨、激动和慰藉。我是那么倔强地相信,你,是有故事的女孩,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音乐精灵。当台下不怀好意的人大呼“曾哥”的时候,当有人“大义凛然”地虚构出你殷实家庭背景的时候,当你的肖像被无情地PS成史泰龙的时候,你生气,你伤心,你无奈,可你依然坚持了下来,坚持自己这条非比寻常的路,用非比寻常的歌声,给我们非比寻常的感动。“曾哥,包含着…豪爽,大气的意思”你这样安慰你的知音,这样安慰你自己。你的自信来自于自由和梦想,你的灵气来自于热爱和坚强!

你走进我的视线,接着走进了我的记忆。

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跟着你走。

你唱自己的歌,让别人,跟着你唱。

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了九零后,又一个精彩的诠释。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歌声不染尘。

感谢上帝,把不走寻常路的你,赐给人间。

不走寻常路作文篇2

成长是条路,是一条荆棘遍地的路,可我们期待期待道路尽头繁花如梦。于是,我们就向着这美好的目标摸索着努力前行,一直在寻梦的路上。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寻梦的路上作文7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寻梦的路上作文700字1人生,就如同交盘错杂,四通八达的道路,你不知道该如何抉择,也不知道哪一条才能停靠在理想的彼岸,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人生转而即逝,追寻梦想应该把握好分寸。

追寻梦想,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对外界的反对不要过分在意,让它左右自己的想法,没有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创新,怎么会有如今生物学的辉煌;没有梁启超的维新,怎么会有现在的民主社会,没有李白等人对文学抛开封建的热爱,怎么会有如今繁荣发展的文化。不要在乎别人的所思所想,要有自己的想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追求梦想,不应该盲目的追寻,应当时常听取别人有利于自己的建议,只是一味的一意孤行,误入歧途,不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样只会使自己走上错误的道路,要懂得迷途知返,在人生这漫长的道路上,总会有由于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偏离正轨,别人的建议也是相当重要的。古人写出的好的文章,都是经过自己反复推敲再请求别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标注、修改,提出的建议作者都会采纳其后将自己的文章经过多次的敲定才能完成。别人的合理建议是让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的必要保证,常问路人不会迷失方向。

追求梦想,应不断地探索追寻,勇敢地坚持下去。梦想不是自己本身就有的,而是人们所创造出来的,大楼之所以能够高耸入云,是因为有一砖一瓦的积累,大海之所以能够宽广无垠是因为有一溪一河的注入,只有坚持之花才会开出胜利之果。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总会有很多的坎坷,但要是你不断的积累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你会完成自己的梦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曹雪芹追梦,花了三十多年,他借阅了很多古籍,不辞辛劳呕心沥血,才完成《红楼梦》这部旷世巨作。据调查,82%的人都有梦想,大大小小的梦想装载着多少人的希望,可是这其中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做到坚持完成。

梦想的追求需要我们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但同时也要积极听取别人的合理建议,全面发展自身,努力完成梦想,梦想之花为你而绽放。

寻梦的路上作文700字2人活在习惯里,今天这样做是因为昨天这样做。弗洛伊德说:“这是死之本能。”——题记

人,一生即使一场旅行。行路的起点和终点已是定数,我们无力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也只是路上的风景。行走在人生路上,看尽世间繁华,归于宁静。你的足迹是你生命最好的见证。生命有限,我们也只能在这段并不长的时光里努力向前,看尽别样风景。

我绝不愿在一尘不变的空气里了却余生。曾经固执地喜欢西藏,仅仅因为那里湛蓝的天空,五彩的经幡。心,一次次在梦里飞向那片圣洁的土地,看万千信徒磕长头,匍匐在山路。多希望自己也能有背上行囊,一步步行走于崎岖山路的勇气。向往那种“我一生向你问过一次路,你一生向我挥过一次手吗?”的偶遇。

有人说,西藏是人类生命的摇篮,因为冰期的降临,人类向平原迁移。西藏人代表着人类最后的坚守。我近乎痴狂地爱着这份坚守。如果可以,我一定会用双手拥抱这片土地,用双脚走遍这里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个地方常常出现在我梦里——乌镇。

曾经去过那个小镇,用双手抚摸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百年前江南女子的低吟浅唱透过木门传到耳畔:“江南何采莲,莲叶何田田。”骨子里那份只属于江南的温婉让我仿佛回到了前世。走在石板路上,心前所未有的平静。你说,那对岸的水阁之上可有一位女子,绾起一头长发,沏一壶茶,静静等待远方的归人。

在这样一个娴静的水乡,不知我可会与你共寻一个千年的梦?

行走,是心的放逐。我只愿用双脚踏遍山川,用心灵记录美好。

寻梦的路上作文700字3路是梦的魂。——题记

踏着长着青苔的,湿滑的青石板小路。伸手触摸着已经上了年纪的粗糙的树皮,耳边拂过微凉的,若有若无的金秋的风。仿佛走着的是通往梦的阶梯,寻梦,寻梦……

走进黄华山,仿佛触摸着的是梦的护栏,我嗅着来自上个世纪的空气,感受时间的跨度。路,是最有黄华山特色的容我慢慢道来——

迈进属于黄华山的地界,寻找我的梦。大多数的人喜欢平坦的大路,而我偏要不走寻常路!刚才不敢走,却不料被张老师带了进去,知己啊知己!跟前面的人群缓慢的走动,脚下的路长满了杂草,不少草被我们踩趴下,我心疼之余,又腹徘着:“真应了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话,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了!”

可别说,这小路——哦,不,应该叫草径,可真是颇有野趣。路旁长着青青路边草,不时错落着几朵可爱的小花,虽妩媚却不妖娆,再往前走,就通过了一扇由草藤构成的门,我们低头弯腰,唯恐打扰了这片清净,打扰草丛中的小居民的平静生活。

黄华山最不缺的就是石阶了,高低不同的石阶有些坑坑洼洼,石缝中长着一些青苔,有些湿滑,但带着一种大自然的清香。拾级而上,路旁的树木密密麻麻,形成了一道屏障。抬头一看,已经看不到头顶的天空,只有数片绿叶罩在头上。天空的光,从树叶间筛下打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站在了这树木的拱门里。白光从头顶照下,把我们和绿草裹上了一层朦胧的光,我们置身于草的海洋,石的小阶!

路是梦的魂,我来到黄华山,在草径中,在石阶中寻找梦!

寻梦的路上作文700字4张开双臂,奋力奔跑,只因为,梦想在远方。

同学们,在这个明亮而美好的夏季,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经年满十四周岁了。十四岁,贾宝玉正在大观园中吟诗作对;十四岁,万历皇帝已经在张居正之辅佐下实行改革;十四岁,罗密欧与朱丽叶跳那支定情的舞蹈。但对于我们来说,十四岁,这少年与青年的过渡,这青春最高潮的序曲,恰是我们寻梦路的起点。

我们自小时起,就一直对未来有着憧憬和向往,而随着我们的长大,原本的缥缈的梦一点点地明确了,真实了。于是,朝气蓬勃的我们,快乐地奔跑在寻梦的路上。

在这条路上,你会看到一个指示牌,写着:“我畅想,我追问,我行动。”

梦,原本就是年少轻狂的我们心中的美好希翼。它纯洁,高贵,而我们无拘无束的畅想恰是它的活力与生机之来源。我们要敢想,要会想,要发挥出我们青春所赋予的飞扬的想象力。要用这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去构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不论是屈原的香草,还是但丁的玫瑰,在这种畅想面前都不足为道。我们看,自古英雄出少年,莫不正是因为少年的畅想?

在寻梦的路上,要懂得追问。寻梦之路时常雾霭迷濛,歧路难辨。这时,要学会借力去驱散迷雾吗,找到那唯一正确的路。这种借力就叫做追问。唯有追问,才能让我们汲取到前人和长辈的经验。古人云“援疑质理”,质,即是追问。只有学会追问,在寻梦的路上,才能方向明晰,大步前进。

一切真理,一切梦想,都不能仅存在脑海之中。如果说,畅想是构建模型,追问是寻找良料,行动,就是按照模型,把屋子一点一点地搭起来。在寻梦的路上,行动,让我们与远方的距离一点点减小。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行动是最累的一部分。正是如此,当你深一脚浅一脚地迈过泥泞后,才能自豪地说:“这里,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我们正值青春,我们畅想,我们追问,我们行动!带着一腔热血,我们奋力奔跑,在寻梦的路上!

寻梦的路上作文700字5日光鼎盛,如你身载风流光影。狂热与孤寂重叠回忆,在无处落脚的人海里,你的停靠成为岛屿,成为陆地,成为具体……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学校图书馆,是那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书籍让我找到了梦想的方向,踏上寻梦的道路。

我热爱这个世界,我喜欢游历。在这里,我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梦中飞翔虽然,无论我环绕几大洋行过多少海里,不管我在地球的另一端连过多少博物馆和历史遗址,探访过多少名人故居,也只能说明我的双脚踏上过那片土地,我的双眼掠过那些风景,可它们依然不为所动地伫立在那里。不因我的观摩而有一丝改变,但是我把图书馆当成了打开世界的窗口,把风景当成游历,我享受其中的过程。

在图书馆里一排排,一册册,包着光滑牛皮纸的书,带我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旅行。我们去巴黎地铁见义勇为捉小偷,去西藏和朝圣者三步-叩首朝拜信仰,去拉美贫民窟和孩子们踢脏兮兮的皮球,去疾病财虐的非洲当志愿者直击苦难。当然也有成本较低的游历,当我看完书趴在国书馆桌子上小憩的时候,仿佛我待在钢筋混凝土建的城市里。今天凌四点钟起床上街,和清洁工人一起迎接穿透沉睡的第一抹阳光;明天前酒鬼走在四下无人的黑夜里肆意放荡,后天和一群流离失所的乞丐聊家常。这切像影片在小小的图书馆里演绎和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树银花。

我曾以为游历的方式只是饱览风景,是图书馆再一次开拓了我的眼界,我在图书馆里认识了几个,我喜欢她们的故事,就像在夏天的晚上啜饮一瓶梅子酒。她们并非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生,她们的幼年故事也是每个普通人的缩影,包含自卑与胆怯,暗恋与背叛,就像每个背着双肩包怀着心事的小孩。原来故事也是游历的一部分,至少它能带经我难得的心旷神怡。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在图书馆里坐一坐,翻一翻蕴含着着浓郁知识气息的书,你会学会坚韧,会懂得道理。图书馆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给予我寻梦的力量,我有梦,我追寻。我羡慕书中那些生活多姿多彩的主角,也庆辛此刻我能安然地在图书馆中寻梦,因为在这里我才懂得了,寻梦路上永远是幸福的,生命因逐寻而精彩!

不走寻常路作文篇3

追寻,追寻你那独有的成长方式,追寻你那迷人的美丽身影,追寻你那奇特的生命历程。在追寻中成长,追寻最完美的自己。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三作文追寻7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三作文追寻700字1叶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不挽留?你的离开,是那些谁的追求,更是我的挽留不及……

你走了,那些陌生的人含着我曾有的骄傲的微笑,挽着你修长的白皙的胳膊,大步流星地走了。你慢慢回过头,看着呆呆的我愣在我们曾经的世界的边缘。但如今,这里已然黑暗,所有的阳光,鸟语与花香,都随你远去。

可是我还那么清楚的记得,我曾经真实地拥有你。

那时的你万众瞩目,你有着如水的容颜、如柳的身资、如莲的金脚,但却有如风的速度。你在那路的转弯口,转身、微笑,那如漆的双眼缀满了星光。从那一刻起,我便喜欢上了你,因为那惊鸿的一瞥。从此我便踩着你浅浅的脚印,加速追寻你。我一路跑过春又走过秋,三年的努力终于让我拥住了你。你一路风尘一路风速便都溶在我的掌心,因为我会牵着你在河边散步,慢走的速度悠柔得像你的呼吸。

我牵着你柔软的纤手,以骄傲的微笑回答路人惊羡的目光。真的,追上你是别人的羡慕我的自豪。当幸福还留在眉梢,我却眼睁睁看见别人从我手里牵走了你的手。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在散步他在跑。

你走的时候,我听见花败的声音。凄凄、惨惨、戚戚。

我疯狂地喊你追你,却再也跟不上那曾经被我追上的风速,我越想追回你却越发现你离我越来越远。当我拼命追回远处的你,却再一次重重摔倒。当你的倩丽的身影转入那浓密的竹林,眼泪就悄然涌出,瞬间划下,留下两条长长的吻痕。我哭了,我捶着大地,纷然扬起的尘烟散出淡淡的时光的味道。目光不小心落倒脚尖,猛然发现脚上穿的是瘦长的皮靴,而不是轻快的跑鞋。

曾经的总总已如过眼烟云。我换上跑鞋,江痛苦折叠起来,上路。因为我会对那渐行渐远的你——我骄傲的成绩——不离开,不放手,不绝望。

高三作文追寻700字2帆,从不会因为暴风雨而停下自己的脚步,哪怕它会被击倒,会被大海淹没这,它依然会继续朝着目标,努力前行。

我们也要扬起奋斗的风帆,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努力地到达心中的彼岸。虽然这条路上有挫折,有阻碍,你必须想办法去战胜它,去克服它。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位哥哥在打架子鼓,他帅气、有力的动作,金属质感的声音,让我迷恋。当时,我就有一个梦想——当一名架子鼓手。

我学习架子鼓一年多后,第一次要上台表演啦!

当老师给我提出这件事的时候,我立马一口回绝,理由真是千奇百怪:我不行,我怂,我胳膊痛……现在想来,这些理由都太好笑,其实真实的原因就是一个字——怕。

我怕鼓点打错,我怕出丑,我更怕场上几百双眼睛一起盯着我。

妈妈鼓励我:“儿子,你的梦想不是要当一个架子鼓手吗?有了梦想,就要努力地去追寻它。现在有机会上台表演,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它会让你离你的梦想更近。一名出色的架子鼓手,可不是仅仅陶醉在自我欣赏中的,要面对更多的人,让你的情绪你的力量感染到更多的人。”

“好吧,我努力吧!”妈妈这番话鼓励了我,让我士气大振。我答应了老师。

经过几天的练习,终于到了比赛那天,那天我穿着闪闪亮亮的服装上了台,我一眼就看到台下对我投来鼓励的目光的母亲,我笑了笑,便坐在鼓前。然后全场安静,当乐曲响起,我熟练地甩摆着鼓棒,每个音都踩得异常的准,平时练习的地方也没有错,我自己打得越来越带劲。这次的表演超常发挥,台下的观众为我鼓掌欢呼,我也隐约看到母亲骄傲的目光。

现在演出时,哪怕是几千双眼睛在我前面,我都能发挥自如。

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我克服了一个大大的障碍之后,我懂得了,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就会为自己的梦想添上绚丽的一笔。

高三作文追寻700字3人所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便是追寻。——题记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突兀的荆棘会绊倒前进的步伐,可我仍不停歇于此,继续追寻的脚步。在风雨中穿梭,寻找人生在世的意义。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注意总会放在一些主流的事物上面,很少人会去慢慢的体验生活,期待与美景的一次邂逅。但追寻,必是人生道路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啊。

我们每一个人,也像是每一颗蒲公英里的每一颗种子,从出生起就开始追寻。也只能是追寻,不是为了目的,而是为了那山一程,水一程,为了在这世间留下自己独一无二的印记。有人选择的一生是潇洒不羁的,一生都在闯荡中。有人选择的一生是平稳的,一生温暖,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期待着一个又一个的小惊喜的出现。而藏匿在这之间的,是我们追寻的初心。

“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我却用它去追寻光明。”我们总在不停的追寻,追寻所谓的期许,所谓的梦想,所谓的未来。但偶尔也要停下来想想,我们为之付出努力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渴望明天,渴望光明,却常常在黎明前的黑暗面前退却和让步,选择妥协。

追寻着,追寻着。世间的美景其实在不经意的一个瞬间已经映入你的眼帘,脚下泥泞的芳香也已感受到了你的呼吸,又或是一棵老树,一朵雏菊,或是一株嫩草。诗和远方固然美好,但也别忘记脚下的美景。

令我欢喜的,其实并不是追寻的结果,而在于追寻的本身。只有坚定自己的信念向前奔跑,向未知的明天一步步靠近,也许跑不到终点,但也要攥紧机会不容有失的去追寻,去勇敢前行。

可能是一抹斜阳,照亮了我为了追寻而追寻的追寻。

高三作文追寻700字4如果说追寻之路是一次漫长的航行,那心中的目标便是航灯,努力和坚持则是恒久的动力。只有目标清晰,并不断努力坚持向目标奋进的人,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小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见一个大哥哥弹吉他,他灵动的手指在弦上处由地弹拔,随之而出的舒缓自由的旋律,我不禁陶醉了,脚迈不开步子:“妈妈,我想学弹吉他!”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开始学习后,我才发现吉他并不好弹,手指像几个僵硬的木棍,弹出来的音毫无美感,纸上优美的旋律被我拨得支离破碎,犹如一块玉石摔得七零八落。练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没有起色,我想放弃。

妈妈知道了,严肃地对我说:“你既然对它感兴趣,为什么要放弃呢?不要怕困难,坚持下去。”

“我没有想到弹吉他这么难,要弹出好听的曲子,简直比登天还难!”

“孩子,你知道爱迪生吧?”

我点了点头。

“他之所以能够发明电灯,是因为他有目标,还因为他有一颗百折不挠的心。他做了一千多次的实验,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倘若是平常人,三次五次就坚持不下去了,而他却坚持了那么久,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着,追寻心中的目标,直到那一盏明灯点亮。”

我听了妈妈的话,坚持了下来,从一句完整流畅的旋律到整首曲子,手指越来越灵活。在班级活动中,我的演奏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我感谢当初妈妈的鼓励和自己的坚持。

我在收获开心的同时,也收获了人生的启迪: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先确定目标,并不断朝它努力。前进的道路中有了目标,就像旅行中有了方向,没有目标,没有目的,终将一事无成,随波逐流,瞎忙空耗,没有明确目标,就无法避免失败。当然,光有目标还不够,你还需要朝着既定的目标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高三作文追寻700字5每个人都有自己追寻的梦想,或当医生,或当军人,或当老师。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就是长大当一名拉丁舞老师。

从小学开始,我就特别喜欢跳舞。妈妈没办法,就给我报了一个舞蹈班。真不巧,我去的时候,她们正在准备一场大型的比赛。因为我第一次去,节奏、动作什么都不会。我在教室后面站了两个小时。下课了,我正准备背包回家,听见她们压低声音说:“真的让她去吗?她才来,什么都不会。”我装着什么都没有听见,飞快得跑回了家。

第二天,我来到舞蹈班,放下书包也同她们一样,听着节奏跳。可是跳来跳去不仅跟不上别人的节奏,还破坏了人家的整体效果。休息时,那些老学员又在那里抱怨了:“你看她什么都不会,干脆咱们跟老师说一下,两个月后不让她比赛了,她去了也只是拖后腿。”我委屈地跑下楼,在第一层台阶上坐下来,心里想:“我今天才第二天来,怎么可能学得那么快,你们可是都学了快一年了的。”我在那痛哭了起来,老师悄悄地走了过来问道:“怎么了?你不上课,在这哭什么呀?”我低着头没有说话。老师又问:“是不是她们说你了?。”我咬着下唇,还是没有说话。老师耐心地安抚道:“你不用理她们,她们也不是故意的,只不过是想比赛效果更好罢了。”随后,老师那双大手把我从台阶上拉了起来。他望着我郑重地说:“我给你开小灶吧,反正还有两个月呢,只要你勤奋,一定会有回报的。我先从节奏来说吧,节奏每五个为一拍……再来说动作,来,你跟我一起做。”看着他专注的样子,我心中的不快早已消失不见。我看着他的眼睛,重重地点了下头,说:“好。”我跟着老师把动作学了一遍,我觉得其实一切并没有多么难。两个月里,我进步飞快。

很快,两个月过去了,我也参加了比赛。比赛场上我穿着金闪闪的拉丁舞裙,心中大浪滔天。当裁判喊某某某的到必B区准备,我听见了自己的名字,我怀着激动地心情登上舞台。看着台下妈妈殷切的目光,老师微笑的脸庞,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把这两个月的成果,尽情地跳出来。”音乐开始了,我嘴里默念着动作要领,跟着节奏,将这两个月里所掌握的东西全部都展示了出来。音乐结束时,我已是大汗淋漓。在雷鸣般地掌声中我走下了舞台。

回到舞蹈班,老师要发奖杯了。我想,我不可能得奖的,毕竟才去了两个月。谁知老师大声宣读:“------同学,由于动作力度恰到好处,音乐处理好,荣获本次比赛一等奖。请大家为她鼓掌祝贺。”我有点不敢置信。当我呆呆地走到老师跟前,看见自己的名字清清楚楚的写在奖杯上时,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不走寻常路作文篇4

人难能可贵的是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中,而且是在不断地校正或确立着自己人生的目标,并在这样的攀登和跋涉过程中,悉心地体会着生活的丰富多彩,细微地品尝着心灵的体验与感受,永无止境地拓展着自己的经见和阅历,做一个永远的学者和哲人。岭南才女陈志红新近出版了《无边的生活》,拜读之后令人钦佩,敬慕之心长久难以平静。我经常想,陈志红以写文学批评的文章引起人们的关注,尔后转进平面媒体并在两大报纸担纲文化版面,同时编织并造就了自己的学者生涯。

无边的生活――这是一句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而又涵注着丰阔哲理意蕴的话语,志红就用这样一句话来命名自己的散文评论集的书名,于是,书和她的人都给人一种向往,一种优雅,一种审美,一种渴求阅读和阐释的欲望。《无边的生活》洋洋洒洒接近30万言,内容涉及了文化、社会、生活以及写作的诸多方面,真可谓是她在人生旅途的一路采撷,一气言说,一味吐诉,人生的轨迹与心路的历程便如清澈曲回的珠江一般悠悠滔滔而来,令人震撼,令心留驻,令情激荡而后温热。这本集子收入的文章连同代跋和代后记正好90篇,行文挥洒自如,谋篇精巧细致,读起来深感其内容丰沛,情感激荡,荡气回肠,总让人生出一种欲说难以言尽,欲写无法意穷的感觉。然而,在她的书里,我总感到弥漫着一种寻找的热望,探求的急切;在她的所有文章里,总是流动着一种浓浓的、淡淡的像风像雾又像雨的流质的东西,一袭袭地微微吹来,一缕缕地悄悄缠绵,一阵阵地纷纷飘洒,那就是她对家园的呼唤与图腾:她不时地呼唤着童年时期那种祥和美好的生活家园,她同时又在深切地图腾着心灵需要住持的那种宁谧澄明的精神家园。

生活的家园,是人类生存的必然场所,任何人都无法缺失,任何人都难以割舍。因而,不论是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什么模式的社会现实,人类至高的理想社会的生活应该是充满了亲情、友爱与和谐的生存环境。人们要生存,必须建立自己的生活家园,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的也是最为普遍的首要问题,即生存无法或缺的问题。有了家园,然后才会有生存、有变化、有繁衍、有革命、有发展、有完善,最终有和谐和美好。人们寻找家园,呼唤家园,创建家园,变革并美化家园,这是自然与社会的双重挤压所警示人们必须懂得的生存之道,它是人的一种本能,一种需求,一种恒久无法摆脱的忧患与恐惧。《无边的生活》的第二辑、第三辑和第四辑中的绝大多数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潜藏在文章之中的作者的情感涌流,似乎都是在寻找、呼唤、憧憬、期盼和构建着作者与读者所共同企冀的理想而又美好的生活家园。作者至今难以忘怀的幸福而合理的精神家园,是她在成年后的生活中再也没有拥有过而且是“越来越不复存在”的童年生活,是那片让她永久回眸并留恋的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广阔无垠的原野,在那个她曾拥有过的童年美好温馨的家园里,她曾在望不见人影的田原上疯跑,并且能够随心所欲地“长时间地趴在地上玩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叫不出名来的野草。”她的童年生活是在那片荒芜的原野开始度过的,“那是一段没有篱笆、没有围墙、无拘无束的日子”,在那梦一般恬美的家园里,她最初认识了世界,感受到了弥漫在生活家园里的“那种舒适、自由、开阔、憩静的气氛”,那童话里的理想环境就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感知。然而,短暂的童年过后,童年生活的家园也就一去不复返了,往后的生活与成千上万的成年人一样地严酷又现实,特别是历经那段漫长而又冷凄的岁月,她再识的世界渐渐地将她初识的世界分离了、挤斥了,乃至最终替换了。于是,生活中的家园与她理想中的家园开始悖逆,发生裂变,甚至无法也难以统和同一,那么,童年的生活家园便愈来愈牢固地构建在她心灵的田地之上,她梦想着在童年生活过的那片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建立自己人生的家园,然后温馨地生活,自由地读书,愉快地会友,惬意地去做自己认为一切有趣的事情……在这样理想又祥和的家园里,随时都会出现可以依靠的坚实的肩膀,生活中四面都会伸出温热的大手,尘世间充满了至善的爱和至纯的情……在这样的理想与憧憬之中,作者常常是《一人上路》,真有一种勇敢而又孤傲的风骨,她一直都在孜孜谋求着、寻觅着、建立着能够属于自己的生活家园,在这种浪漫而又凄美的过程中,也就从她的心田里萌发了一个又一个希望的种芽,并由她的笔一一催生了这些娇嫩清雅的花与果,并且将它们编织成《无边的生活》这只巨大的花园,无私地奉献给人们欣赏和品味。

精神的家园,是人在解决了温饱之后,必然要由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的一种崭新的无形体彰显而有意识活动的宏大建构。这同样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重要而又普遍的终极问题。当然,这里所说的精神家园,是广义的,并非狭义的;既然把它叫做精神家园,那么它就与生活家园一样具有了普世性、丰富性、繁乱性和多种文化内涵的广泛性。在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探求的旅程中,每个人都确立了自己内心的信念和永久的目标,于是人们最终将会走向各自不同的方位,有人走向宗教,有人走向迷信,有人走向拜物,有人走向,更多的人则走向那种自己喜爱并信奉的精神领地。《无边的生活》的作者历经大半生风雨,积聚数十年阅历,在寻找并建立生活家园的旅途中,逐渐悟到,生活中失却的或未曾出现的东西,在精神中可以留驻或者创化出来,于是,她从童年那片广袤的原野走向了自己的书屋,即从生活家园的寻觅回归精神家园的创建,从而使生活中没有得到过的东西在精神家园里去栽植并获取。在《无边的生活》中的第一辑和第五辑的许多文章里,可以明晰地看出作者从生活转向了文化,从阅读走进了精神的“青草地”。在《寻找青草地》以及更多的同类文章里,作者在寻找并享用“一片又一片的青草地”,在这种寻找的过程中,她同样又是一人上路,而且又总是人在旅途……由于是一人远征,一人跋涉在似乎“永远也看不见地平线”的求索旅程中,难免总会生出一种寂苦,一种郁闷,一种忧患,同时也就升华出了一种不见“青草地”誓不罢休的坚毅与执著。在生活与阅读的日子里,她始终徜徉于文学与知识的海洋里,左右寻觅,上下求索,她企盼着走向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的那片迷幻诱人的“青草地”。她在引用德国诺瓦利斯的名句“哲学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的同时,又在反复叩问:“家园是什么东西?有吗?它在哪里?”她在这种呼唤并寻找的过程中,深感“外面是陌生的世界,周围是陌生的面孔……可我还在想着一人上路……鼓起做人和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最终,她深切地呼唤:“我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一片青草地。那种心灵与精神的驿站。”而且她坚信:“在继续跋涉的路途中,会有一片又一片的青草地。”她在后记里诠释了自己正在寻找的青草地:“我们被固定在某种格式之中……然而我渴望伸展自己的生活,如果肉身已经无望,那么,就向精神去求助吧!”她苦苦跋涉切切寻找的青草地,就是她求索并构建着的永久是她心灵憩息的精神家园。

志红《无边的生活》,是献给读者的一篮经过寻觅尔后获得的甘美红果,一串跋涉铭烙的明晰脚印;在这篮红果的上下,能够感悟她那飘荡的心魂在搏动;在这串足迹的前后,能够沐浴她那飞扬的灵旌在辉耀。

不走寻常路作文篇5

采访到吕大姐时已经是晚上10 点多钟,她跟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寻亲难啊”。但就是在这条艰难的寻亲路上,吕大姐一走便是8 年。

从自己寻亲到帮人寻亲

吕顺芳原先是搞防腐防水施工工程的,一年收入好几万,生活美满,不愁吃穿。在吕顺芳看来,这不算什么,“只要肯吃苦, 勤奋不懈,自然能有好生活”。1985 年,利用到处跑业务的机会,吕顺芳特别留意人群中与自己长相相似的女性,“如果有碰上这样的人我就会上前打招呼”。她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帮自己的母亲圆一个梦。

20 世纪60 年代,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很多家庭因无力抚养而将孩子抛弃在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一带的城市,后来社会上将这一批孩子统称为“上海孤儿”。就是在那时候,吕顺芳的母亲将小女儿雅芳,遗弃在了上海。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提起当年送走妹妹的情景,吕顺芳仍然历历在目。“我妹妹当时已经两岁多了,能说话还不会走路。妈妈带着妹妹来到上海,在火车站附近的天幕路上,一个像公交单位的门口,妈妈把小妹往那一搁,给了她一块饼。什么都不懂的小孩,接过饼就大口吃了起来。我妈忍着泪说‘雅芳你在这儿吃,娘再去给你买一块’,然后我妈妈就偷偷走了,就这样将雅芳扔了”。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吕顺芳的母亲经常念叨:“如果雅芳在家里,一定也会过上好日子了!”逢年过节一家人团聚,母亲还会躲在角落里抹眼泪。母亲的话和泪水,吕顺芳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为了寻找自己的妹妹,吕顺芳走遍了全国,搜集了和当年遗弃妹妹有关的一切信息,拿回家里交给父母,让他们辨认是不是被遗弃的雅芳。然而,“直到妈妈去世,我也没完成她的心愿。”

在寻找妹妹的十多年里,吕顺芳发现有很多跟自己同样遭遇的家庭。看到那些七八十的老人为了寻找亲人而日夜奔走,想到自己母亲曾为了团圆梦而经常落泪,吕顺芳暗自立誓:“我要帮天下母亲寻找他们失散的儿女!”

寻亲路上,感动不断

2000 年5 月,吕顺芳辞去工作开始帮别人义务寻亲。为了方便联系,她在媒体上公布了自己的住址、电话。从此,吕顺芳的家便成了“寻亲驿站”,家里的电话也成了“寻亲热线”。8 年来,她已经义务帮助来自全国各地的200 多位寻亲者找到了自己的亲人。

吕顺芳每年都会自费组织大规模的寻亲见面会。一次寻亲会上,唐山来的寻亲者吴秀琴让吕顺芳记忆深刻:“双腿残疾的吴秀琴坐在轮椅上,双手拉着我说‘吕大姐,我是残疾人,父母、兄弟姐妹会不会不认我?可我实在想他们,求求你帮帮忙吧!’”吕顺芳抹去眼角的泪水,答应了她的请求。根据吴秀琴提供的信息,吕顺芳判断她的老家应该就在宜兴,于是请当地媒体帮忙。果然,不久,该市徐舍镇的一位妇女找上门来。经确认,她就是吴秀琴的妹妹,她说:“不管姐姐是不是残疾,我们全家都认。”吕顺芳立刻打电话告知吴秀琴,并亲自到无锡火车站接她。吴秀琴与父母、妹妹相见后哭着抱成一团,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看着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吕顺芳更加坚定了帮人寻亲的决心。

2004 年,一位名叫孟祥福的山东寻亲者,带的钱被歹徒抢走了,身无分文的他费尽周折找到了吕顺芳。吕顺芳得知情况后不仅安排他食宿,还带老孟到报社电台去做寻亲启事。忙了整整五天,虽没能如愿找到亲人,但还是找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要离开时,这位山东大汉泪流满面跪倒在吕顺芳面前:“你我非亲非故,为什么待我这么好呀?”吕顺芳扶起他,说:“能为你找亲人,就是我的快乐。中国是个大家庭,大家都会帮你的呀!你一定会找到亲人的!”看着一个个离散家庭的团聚,吕顺芳深切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更多的是份责任。

为了更好地帮人寻亲,几年间吕顺芳掌握了10 多种方言,自学了电脑,建起了“吕大姐寻亲网”,在网上设了4 个寻亲QQ 群供大家交流。每次寻亲活动期间,有无数的电话要接,常常晚上10点多钟才吃上饭,深更半夜还常被电话铃声惊醒,但吕顺芳无怨无悔。对此,吕顺芳的老伴史建华也是全力支持,所有家务全包还负责接送孙子、外孙上学。史建华老人说:“她就是这样的人,随她吧。只要她健康,忙得开心就好!”

吕顺芳为寻亲事业倾尽心力,虽然苦,但多年来媒体的支持令她倍感欣慰。

今年“五一”期间,吕顺芳依旧牵头办了大规模的寻亲活动,在江苏省的4个地方举行。5月1日、2日在宜兴市树人中学举办的寻亲大会上,江苏卫视、山东卫视、山西卫视、河南卫视、河北电视台现场跟踪报道了寻亲活动的情况。还有很多平面媒体:《三晋都市报》、《邯郸晚报》、《燕赵都市报》、《京九晚报》、《鲁中晨报》、《半岛晨报》等参与报道。当时,现场去了有几千人,其中不少是吕顺芳挨个打电话通知到的……

偶尔,在这位老人的话语间也会流露出一丝疲惫和倦怠,“我有心脏病,医生让多休息,但是我不能啊。有一次在家里接完一个河北寻亲者打来的电话,就趴在电话旁睡着了,等被老伴叫醒后才发现电话一直握在手里没挂上,当时心里特不是滋味,生怕我睡着的这段时间那些打不进电话的人们着急……”记者问吕大姐有没有考虑过将来让谁接替自己的这份事业?大姐语重心长地说“寻亲这件事,又耗时间又费钱,哪有人愿意接手……”

基因库,让寻亲事业更好地传递

2007 年7 月,吕顺芳经过多方奔走,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寻亲基因库”。但这个以帮助寻亲双方找寻亲人为目的的机构,却因资金不足而备受困扰。主要是寻亲者还不适应基因库实行的“先缴费再寻亲”的收费模式。吕顺芳对此也说了自己的看法:“人们对基因寻亲有认识上的误区,总是想找到亲人之后再做基因检测。然而这样一来就会错失很多找到亲人的机会。如果从一开始,寻亲双方都把各自的基因数据储存在基因库中,就会准确无误地找到亲人。还有很多寻亲者宁愿花几千元的路费到各地寻亲,也不愿花几百元检测基因。而寻亲会实在是耗费人力和财力,实际效果也不好,我想今年之后不再办大型的寻亲会了。我还是呼吁大家去做基因检测,相信科学,更有效地寻亲。”

对于基因库寻亲,不少人很赞成。寻亲29 年,已成为“寻亲专家”的王海根认为:“尽最大力量,使父母双方和子女方都站出来,现场辨认,可以提高寻亲成功率。但是,因为年代相隔太久,寻亲人士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使得寻亲就如‘撞大运’一样。”另一位寻亲人士也表示,“与其调动这么多的民间力量办寻亲会,不如建立起完善的寻亲基因库,既可免去寻亲人士舟车劳顿之苦,也使寻亲结果更能经得起科学验证”。

寻亲基因库是目前最科学的寻亲途径,但如果您还是有顾虑,也可以亲自去官林找“寻亲大姐”吕顺芳。吕大姐说了,“只要精力许可,我会坚持帮人寻亲的,我也希望更多的热心人加入进来。”

希望那些与亲人失散的人们在各自寻亲的路上一路顺风,尽早找回遗失的亲情;希望寻亲基因库在未来的某天成为寻亲者找寻亲人的首选,让寻亲事业更好地传递下去;希望所有失散的家庭都能早日团圆。

愿吕大姐平安、幸福。

吕顺芳的联系方式

不走寻常路作文篇6

关键词:张炜 土地困境 海洋情结 流体拯救

执笔竟是迷茫。张炜曾说过“我的是用与往昔交流的。”躁动时代,内心的兵荒马乱又何以让岁月静稳?纵观其三十多年的创作实绩,扎实自信却也艰难持重。从80年代田园牧歌式的吟咏一路走来,荆棘与坎坷同程,行者并不轻松。

凝眸动情的欢歌处,正是危机四伏的险地,干燥的莽野无情地告知了生命水性的缺失,张炜终究承认:执念于土地亦是深藏着困境的。寻根于文字,笔者发现大海似乎成为了张炜创作的潜在声音,其大量作品中潜藏着另一种常被人们忽视的旋律――海洋情结。化身文本则呈现出种种独特的隐喻症候。

一、流体野洋:海洋情结的精神内质

土地固然是生命狂欢的天地,但其作为现实生活展开的平台却纠结了躁动、不安、贫穷、残酷甚至潜在的强权控制。《九月寓言》中“瓜干”滋养了小村人,成为了他们活命的食物,但同时却让其饱受“烧胃”的煎熬。瓜干的燥热郁积胸中无法排遣,人性中种种邪念因之而蠢蠢欲动。

相较于地困境较强的“实指”色彩,海洋情结的表现则大不相同,其所深蕴的“水性”则表现为一种精神向度的“虚指”,显示出寻求和涤荡的气质。这种“水性”对于“干燥”莽野的拯救正是张炜试图跳出“土地困境”,探寻新的思维增长点的潜在意志。它不同于土地回走式的“归来”方向,而象征着一种出走。归来意味着持守和继承,思索生命的“来路”,出走则显出了持守的困境与寻求突破的尝试,追问着生命的“去路”。

这种追问将人之生存的精神困境尖锐地提出,《古船》无疑是最好的佐证。隋不召这个人物就显示出了特别的意义。他并不直接固执于老磨屋利益得失的本身,一次次痴狂的走向古船,走下那片野洋。可以说隋不召其实就是一个提醒者,在物欲纵横的时代中提醒着世人不要忘记:除去“利益之海”还有一片“人性的野洋”。正是这种海洋赋予的特质,使得他成为了消减抱朴和见素兄弟俩精神尖锐冲突的平衡点,而挽救了一场玉石俱焚的危机。

正如前文所述,土地的干燥,海洋的水性和它们所呈现出的“归来”与“出走”的不同向度勾勒出了野洋独特性的不同层面,笔者认为土地的包容与落定,野洋的涤荡与放逐之异,则在更深层面上告知了其海洋情结的精神内质。

大地的宽广无边承载着万物生灵,在这样一片生命恣意的天地中,土地显示出极大的包容性。它一方面担当着地母的角色供养着万千性灵,另一方面,呈现出一种藏污纳垢的精神气度。大地之上同样滋生了罪恶,藏下了胆怯与屈从。相较于土地的包容与落定,张炜笔下的野洋则常常带着一种涤荡的大气。主人公们往往服从于自我内心的召唤,毅然出走,完成放逐式的流浪,显示出一种扬帆波上的张力。虽然这种“自我放逐”的直接原因各不相同,但却在寻求突围这一点上达成了一致。

与其说张炜笔下海洋情结与地理意义上的海洋呈现出了同影叠相的特质,不如说这种特质告知的正是作家精神持守中的突围因子,而这种内在精神的涤荡与决绝,最终奔向了“野洋”的驰骋之地。土地的沉稳、持重与海洋的俊朗、洒脱合流注入了血性男儿的脉搏之中,他们心中都守护着某种敬畏,自觉地坚信“不能沉沦于没有底线的生活,而始终要有自己的忌讳、有自己所不能逾越的东西。”

二、海洋情结的表现

细读张炜的众多作品,笔者发现海洋情结的表现在其作品中呈现出独特的隐喻症候。有情不自禁的自然流露;或潜在影响下的创作偏爱。

前者主要表现在“海洋故事”的意绪呈现上,集中体现在其散文作品中。这种敏感心性的感知,付诸于笔端便成为了那些带着海洋气质的散文,如:《海的那一边》、《从陆地到海洋》等。这类作品往往带着作家自己明显的精神思考,常常让人感受到一种苍茫中的静宜与凝眸的动情,充溢着与海私语的深情。后者则集中表现在张炜的小说创作中,内化为作家意象选择等方面的偏爱。特别是“鱼”、“渔夫或水手”、“船”意象的大量运用,成为其海洋情结表现的独特方式。

1.鱼意象:图腾与道具

就“鱼”意象的运用而言,几乎在张炜的每一部作品中都会出现。但这种运用又不尽相同,而呈现出微妙的类型差别。

第一种类型: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带着鱼的特征,似乎有着某种远祖式的认同,这类鱼意象的选用常常与整部作品的思考有着内在的联系。可表述为:人的鱼化和鱼的人化。“人的鱼化”往往表现为其作品中人物身上常带有着鱼的特征。或为外貌特征与鱼相似,亦或人物自我认同为鱼,甚至人物的名字或外号也常常是鱼。如:《九月寓言》中小村人,他们认定自己就是一种鱼,认定自己身上特有的斑纹就是鱼的族徽。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人鱼错位的故事在海的隐喻中展开。“老黑原来是一条大鱼闪化的,是个鱼人。”

第二种类型:鱼作为故事发展的一个道具,并没有太多隐喻性的实指意义,却是作家潜意识中海洋情结的不经意流露。这类鱼意象的运用一般闪现在故事发展的情节中,并不具有像第一类鱼意象那样的思考性承担。鱼往往成为小说中的一个道具:例如:《古船》中张王氏想自杀时买了一条有毒的“鱼廷 ”将其中含毒最多的鱼籽炒了鸡蛋。

2.渔夫(水手):侠骨柔肠

张炜作品中的渔夫形象亦是其海洋情结表现的独特载体。猎手和渔夫似乎成为了土地和海洋的代言人,带着生命独有的倔强。尤其是渔夫形象更显独特个性:狂野和温存交结于胸,使得他们显示出了“侠骨柔肠式”的风度,而成为张炜海洋情结表现的重要方面。他们往往并不熟谙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却在野洋之上驾轻就熟,他们有时显得有些倔强不通情理,却又恪守着自己的原则毫不动摇。并且,这些渔夫有着共同的特点:对于船的深爱,甚至呈现出某种与海同生的意念。

此外,张炜散文创作中也有深情描写渔夫的形象。其散文《回眸三叶》中的“海上老大”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无论隋不召、鲈鱼、老七叔、船老大还是渔把头,张炜小说中的这些渔夫形象都给人历经大风大浪,固执倔强却又不失温存的印象,正如海洋所具有平静与澎湃的两面一样,海洋故事中的这些人物分明也充满了如海般丰沛的生命力,他们已然成为海洋精神的真人版演绎,以船行步,以海系命。

3.船:船代步,海系命

如果说鱼代表着海洋出产的精灵,渔夫代表土地上的突围者,那么船就成了出走的工具,是海上的双脚,有了船,就有了行走于波上的可能,有了抛却周身枷锁突围于土地困境的可能。如前所述,海洋情结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精神的突围和寻求,船意象所表现出的正是这种大胆“出走”的精神。张炜小说《海边的风》中老筋头做的了一个怪异的梦:

有一回他梦见小船生出了轮子,变成了一辆车,载上他顺着一条坚硬的道路往前跑。这车子跑着,跑着,但只能在路上跑,一不小心离开了路面,轮子立刻陷于泥土。他是活泼惯了的人,受不得这拘束, 于是,就敲掉了轮子,使它又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一只船。小船重新漂在了无比辽阔的海上……

那个夜晚的梦中,他乘小船到了最遥远最美丽的一个地方。他渐渐明白了,对于小船的依恋,是渴望着有一天能到远远的那个地方去。

车有轮子,可它只能顺着一道专门的线儿往前跑,能去的地方你想想吧,也就有限了。嘿呀,船就不是这样喽,船漂在大海上,横竖左右都能走,这就是船,嗯!

土地上那专门的“线儿”就是某种人之意念的物化,是土地之上种种固守的羁绊。而船则可自由定义自己的方向,这正是实现“自我放逐”,寻求精神突围的海洋情结的潜在暗语,勾画出了:怀疑――思考――追寻的挣脱之路。张炜海洋故事中的主人公对于这样一种“扬帆波上”的状态充满了向往。“……河有多长啊,我走多远!海有多宽啊,我游多宽!我本是漂在水上的精灵啊,我是一条船!”

盘旋于土地之内的突围终究难逃夭折的宿命,于是“船”就成了彻底出走,向野洋寻求新希望的信号。船的出航正是服从了内心突围的指令,回应了海洋频频传来的召唤,野洋之上,以船代步,以海系命

4.海:念想之地,现实图景,海之梦

除了意象选择的偏爱之外,其创作中常出现的“海洋环境”则为其“海洋故事”地展开提供了平台,这亦是海洋情结的明显症候。张炜经常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在海边,真诚歌颂着另一片生命恣意的天地――海洋。海常常是主人公留恋的念想之地,他们往往经历了与故地的别离,在现实中辗转、投诚、撞碎自己,常常沉浸于对那片海洋或海边故地的美好追忆之中。这一部分作品主要集中在张炜的早期创作中。在这些海洋地点的设置中却又存在着另一种区别于前的状态:海洋不再只是记忆中的念想之地,而成为现实生活的环境,托呈出海边生活的真实图景。

除此之外,海之梦式的隐喻虚指却亦是不同于故地或者现实的生活环境,而呈现出更多的精神指向。主人公常常做着一个“海的梦”,似乎对于海洋有着一种向往与畏惧并存的复杂情感。他们凝望着海,思考着海,追问着海。海洋则像一个精神符咒,有着某种指引式的诱惑,承载了情感亦诠释了思考,这般欲罢不能。

三、海洋情结的不同层面

张炜的海洋情结不是简单的平面,而呈现出一种多层面的立体性。

其笔下的海洋在平静的时刻,显示出一种滋润质感,带着流体的温存抚慰着人们受伤的心灵。然而,海洋同样藏下了躁动的暗流,潜藏着夺取生命的危机。当海洋情结呈现着平静与澎湃这样两个不同维度的时候,笔者发现这二维之外呈现的第三个维度:海在时间线上的存在。在张炜的笔下海洋象征着历史的涌动。时代的纠结与个人身世的浮沉在纷繁中错位。亦如《古船》中那个痴迷于海的隋不召,倔强蛮横的外表之下,却是骨子里不折不扣硬汉气,一生的传奇亦是无法逃脱洼狸镇地底那条暗河所设下的符咒。出海行船的夙愿叠影着家族与时代的兴衰脉动,完成了与历史长河的汇流。

当人们动情于张炜“大地守夜人”般的执著时,笔者认为作家笔下如此大量的“海洋性书写”绝非偶然,这文本符号之下的潜在声音,极大地丰富了张炜文学世界的生命,亦张显了诗人精神求索中的艰难与坚定。然而困境仍存,却绝非徒劳。

沙化时代需要的正是这种流体的拯救,这种对于生命水性、精神水性不舍的寻求。“这是一个无需多言的时代,这是一个行者为先的时代”,在纷繁浑浊的背景之下,一个倔强的行者带着拒斥的勇气毅然上路了……

参考文献:

[1]张光芒:《天堂的尘落――对张炜小说道德精神的总批判》,《阳光与玫瑰花的敌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3。

[2]《文学创作与当下精神背景――关于张炜〈精神的背景〉的讨论》,《当代作家评论》,2005.2。

[3]张 炜:《海边的风》,《中国小说50强――鱼的故事》,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10。

不走寻常路作文篇7

努力去生活,就像这个世界是天堂。

每当翻开尘封的日记,寻找支离破碎的记忆片断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常是那个破旧的宿舍,那张破旧的床,床头堆放着的一叠记录着奇怪文字的稿纸。

寻梦,追寻一个文学之梦,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曾经为之陶醉的梦。它像是一颗希望的种子,埋在我生命的土壤里,需要我用奋斗的汗水去浇灌才会生根发芽,最终破土而出。在激情的鼓励下,我的灵魂始终都飞翔在想象的天空中,找寻灵感,艰难地,就像在一片漆黑的夜空中寻找那点点的萤火虫之光。每当灵感降临时,我就被喜悦主宰了,我会不由自主地在草地上狂奔,大喊。

“文学是神圣的,可是很少有人追随文学。人们总认为搞文学创作太麻烦,太清苦,太虚幻。是啊,写作靠的不仅仅是才华和实力,更多的是靠坚持,靠播种,靠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得到芬芳的文学果实。”我一直把这段文字当作激励自己的格言。每次遭遇挫折,我都不曾放弃,我就像一只初次飞翔的幼蝶,虽被雨淋湿了翅膀却依然勇往直前,向着自己憧憬的蓝天飞去。

人生因追求而美丽,一旦选择了一条路,就要走得尽善尽美;走过泥泞和险滩,才能迎来一路盛开的鲜花。我深知,文学创作的路是荆棘丛生的路,但一旦选择了它,我就会走好每一步,无怨无悔。也许我没有多大的才华,但我有一种可贵的执著,一腔难得的热情,一个不变的理想。

我相信,追求是崇高的,因为我在追求的过程中倾注了自己最大的热情;我相信,追求是无止境的,因为远方的一切更令人神往!

梦有多远,路就有多长。因为有梦,才有远方,有追求,以及为理想奋斗的人生历程。

梦能洗涤心灵的污垢,让我感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与恬静。

梦能抹去眼前的薄雾,让我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丽与秀美。

梦带我越过险峻的高山,梦带我走过浩瀚的沙漠,梦带我飞往成功的彼岸。

文学是梦,是我心中的那一掬温柔的月光,它赋予我无限的诗意与遐想。

我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我带着崇敬与虔诚的心情踏进文学的殿堂。在那里,我愿做一棵渺小的草,为文学世界做点缀;我愿做一颗平凡的星,给文学的星空增添一点光亮……

不走寻常路作文篇8

地方画报的分化

1.分化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行政区域被划分为西北、西南、华东等几大区域,鉴于画报在历史上的贡献和其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作用,地方画报被重新搬上历史舞台,各大行政区域相继出版了画报,如《西北画报》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这一时期的画报,几乎都以《__(地名)画报》命名,而且以后逐渐成为画报的主流。本文所研究的画报,即是原以地名命名的一批画报,如《山东画报》、《安徽画报》、《河北画报》等)。其后,我国行政区域虽几经变更,但各省几乎都保留了画报,在管理上也沿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全额拨款的模式,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画报在形象、直观、生动地记录时代、鼓舞民心、传递政情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图片和摄影尚未普及的年代,各地的画报甚至成了各省对外形象宣传的“窗口”和“名片”,被广为推崇。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读者群体的分化,画报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体制僵化、内容陈旧、编排模式化,对新媒体的冲击不能做出灵活有效的应对等。

为了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和生存空间,画报逐渐从以往同一的定位和经营理念走向分化,而这种分化是以经济和社会的转型为背景的,具有诱致性特征。

(1)财政改革,事业单位开始企业化运作。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财政改革,尤其是1998年以来的财政改革,政府减少了对一些事业单位的拨款,把竞争策略引入事业单位,鼓励其参与市场竞争,使其逐渐走上自负盈亏的道路。在此背景下,很多事业单位开始企业化运作,画报的分化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

(2)经济转型,行业内部的竞争加剧。其一,纸媒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画报大多诞生于图片资源紧缺的时代,而现在则是图片甚至期刊本身都过剩的时代,画报若不走出以往的办刊模式,不向新的目标读者进行有效的品牌推广,随着老读者的渐次逝去和退出,发行量下降甚至难以为继将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二,在新的传媒手段的冲击下,画报必须选择能吸引读者而又适于表现的主题,画报的分化成为一种必然。分化画报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背景下,应对竞争、寻找生存之路的无奈选择。

2.分化后的格局

受经济转型和财政改革的影响,画报分化后大致呈现出三种类型:一是以《人民画报》、《画报》和《民族画报》/,!/为代表的中央级或全国级政治刊物。由于这些报社还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没有生存竞争压力,因此,未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经营和运作模式;二是以各地方画报为代表的综合性画报。20世纪50年代诞生的数十家省级地方画报,在财政改革后,这些单位大多成为介于事业单位和企业间的差额拨款单位,不能完全面向市场,但又面临生存竞争,只有把政治、新闻、艺术和娱乐等多方面内容融为一体,才能满足不同读者的要求;三是以《城市画报》为代表的面向市场的消费类杂志。这类画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采用企业的经营和运作方式,寻求新的增长点。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受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报社本身实际情况的影响,地方画报在分化与转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转型中的道路选择问题。在诸多问题中最主要的是道路选择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画报仍处于财政支持和市场化的夹缝中,差额拨款使其不能像《人民画报》那样按以往的发展模式走事业单位的道路,也无力像《城市画报》那样完全走向市场,因此,面对生存竞争,在转型过程中绝大多数地方画报难以寻找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没有明确的发展道路,只能走综合性的路线,不能完全脱离政治,又迈不进市场;既不能完全依赖广告收益,也不可能完全依赖发行,处在夹缝中的地方画报很难形成准确的市场定位,也无法聚拢目标群体。这种半计划、半市场的状态,影响了报社的运营,更重要的是制约了经营理念的发展,从而在单位内部形成了较为僵化的机制。

2.低水平的同质竞争现象严重。在画报转型的趋势下,各地画报多在积极地探索发展道路,但这种探索大多局限于在政府支持和市场竞争间寻找第三条道路,这一模式使其在杂志的定位方面缺乏明确性,各地的画报风格和内容大致趋同,难以走出区域市场。另外,画报在行业内部也表现出低水平竞争的态势,尤其在办刊理念上缺乏独特性,与其他刊物一样难以找到新的突破口。

3.应对新媒体冲击的能力较低。技术创新给画报带来的巨大冲击,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互联网的无限延伸和数码技术的日新月异,图片拍摄、处理、传输、存储手段的更新,图片获取渠道的多样与便捷,图片资源的极大丰富和广泛使用,加快了“读图时代”的到来,画报图片的独家性已不复存在。大量媒体纷纷侵入原本只属于画报的领地,报纸的头版头条已开始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出现,或配发大幅图片,以图片为主的画报大多已失去了个性鲜明的特征。画报的图片优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和削弱,其生存空间受到了空前的挤压,发行量、影响力急剧下降,而自身却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

地方画报要解决转型中的种种问题,首先是要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下,《人民画报》、《画报》的发展模式对地方画报来说已是不可能选择的道路,因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逐渐削弱,画报走向市场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其次,要走出低水平的同质竞争,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办刊理念,确立个性鲜明的风格和定位,在塑造价值取向、契合独特群体生活方式的同时,锁定目标群体。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逐渐走向分化,一些阶层的生活方式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因此,在寻找合适的生存空间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一些独特群体的存在。比如《城市画报》竭力满足“小资”追求优质生活的欲望,引领其在财富与欲望之间取得平衡。

再次,在应对“读图时代”所带来的冲击时,保持刊物鲜明的特点和风格最为重要。《城市画报》的成功在于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今画报的图片优势受到了前所未

有的威胁和削弱,而要自如地应对这一冲击,以真正具有冲击力或耐人寻味的图片打造鲜明个性非常重要,《城市画报》对插图、照片细节的控制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上一篇:学习雷锋小故事范文 下一篇:副校长竞聘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