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

时间:2022-07-04 09:25:01

日前,读了《中学语文》2010年第1期上旬刊赵刚老师的《怎一个“忽视”了得――浅析“集体备课”中的几点误区》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既然集体备课存在赵刚老师说的这三大误区: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重视“集中”,忽视平时“交流”;注重“课前”,忽视课后“反思”。那么该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呢?笔者突然想到近些年颇受关注的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模式,从某种角度上看,同课异构不失为克服这些误区的一种有效途径。同课异构可以说是集体备课的二次加工,它实现了个体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常态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新课程背景下一种有效的校本教研途径。

一、同课异构的内容:“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提到“和而不同”,意思是说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一、理解。“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承认不同,承认差异,承认多样性。“同课异构”活动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某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构思、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它的价值和作用主要有: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比较来选择更好的授课方式、选择更好的教学素材、促进教师的发展等。多样性与差异性在同课异构教研中表现为每个教师的独特性,彼此不能互相替代和复制,但可以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同课异构如同在唱着“同一首歌”,不一样的教师、不一样的设计、不一样的交往(对话),留给我们不一样的语文本体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正如赵刚老师所言,传统的集体备课只强调“共性”,久而久之就抹杀掉了教师的“个性”,最终失去自我。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都跟风学习、模仿,巴不得就照搬名师们的教法。学习他人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带有盲目性的学习在学到他人皮毛的同时抛弃了自我、失去了个性。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独立价值、尊严和个性的人,不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以张扬;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教师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的生命内涵。而同课异构正是基于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每一个教师发展、彰显教师个人魅力背景下产生的校本教研形式。集体备课的前提是个人的独立钻研,“同”中要显“异”,要“求同存异”。“同课”的比较,可以让自己透视别人的课堂,分析课堂教学真正的艺术。“异构”需要智慧,是教学个性化的一种行为,是一种冒险、一种突破,也是一种激情与智慧的并存。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自主、创新精神,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导者,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

同课异构的“和而不同”克服了赵刚老师提出集体备课的第一个误区: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

二、同课异构的理念:“互补共振”

植物界有一种“共生效应”,即某种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枯萎死亡,而与另一种植物一起生长就会生机勃勃。新课程教学,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产生“共生效应”。同课异构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实验室,靠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使每位教师都成为教研的主体。相同的一个教材,不同老师的执教,每个教师都参与听课、评课,使教师与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产生有益的“合力效应”,达到教学互补共振。

赵刚老师认为传统的集体备课虽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却缺少组内的交流和讨论,缺乏思维的碰撞。而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可以用英国剧作家萧伯纳的话作比:“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 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甚至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长补短。从而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同时开阔教师的思路,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一种有实效的教研方式。

同课异构的“互补共振”克服了赵刚老师提出的第二个误区:重视“集中”,忽视平时“交流”。

三、同课异构的模式:反思是关键

赵刚老师认为集体备课的第三个误区就是注重“课前”,忽视课后“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二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同课异构的研究过程模式一般为:定课研究教材、分析学情和资源撰写教案或学习并观摩会诊式研讨写出反思材料。其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反思。“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对执教老师是一个挑战,他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都成为大家共同讨论的对象。但在交流和碰撞中,老师们会自觉地反思,让自己的教学行为扬长避短,吸取别人的“同”与“异”,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听别人的课,思自己的行为,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得出用以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的认识。

由此可见,同课异构不仅讲求课前的充分研讨,而且追求课堂的百花齐放,更注重课后的评价反思。这种教研活动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对执教者本人,而且对教师群体、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显著的作用。

总之,“同课异构”下的集体备课克服了赵刚老师提出的三大误区,“同课异构”这一教研模式改变了以往教研活动中“组长讲组员听”、“一人主讲大家倾听”的被动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员参与,集思广益;资源共享,集体备课。这真正做到了集体研究,促进了每一位教师的发展。每一个教师在活动中都充分发挥了个体的才能,展现了个体的想法,参与了每一个环节的研究,真正成为了教研的主人。

[作者通联: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浅说诗歌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下一篇:一堂省级优质课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