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07 23:25:03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民族观;发展观;宗教观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103-02

收稿日期:2006-01-17

作者简介:赵丽梅(1971-),女,黑龙江五常人,讲师,硕士,从事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本民族的代表,同样肩负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多重历史使命。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一所黑龙江省省属普通高校,在校的10 000多名学生来自海南、湖南、四川、陕西、山西、湖北、重庆、云南、广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宁夏、广东等28个省、区、市。其中,土家族、蒙古族、朝鲜族、裕固族、傣族、回族、壮族、苗族、藏族、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学生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左右。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西部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但要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而且还要积极引导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宗教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推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意义十分重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前不久中央民族大学就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观和宗教观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较强,有较深的民族情感,却又不局限于狭隘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表现出了一定的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法律意识;绝大多数学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持肯定态度,表现出较为充分的理解、尊重;绝大多数学生对国家的相关民族政策持充分的肯定态度,并对这些民族政策的积极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各民族绝大多数学生对民族独立势力和民族分裂行为持坚决的否定态度;被调查的学生对宗教和有较强的区分能力,绝大多数被调查的学生对持否定的态度。但是,有部分学生对共产党员是否应该信仰宗教这一问题的认识还存在明显的误区,其中还有极少数学生对宗教和不能进行正确的区分,甚至存在较为严重的错误观念。总的看来,情况是好的,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是成功的,但在反对民族分裂、反对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1.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56个民族兄弟般同甘共苦、共患难,所有的民族无论人数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为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各少数民族在地域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别比较大,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是“生于斯,长于斯”,对自己的民族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有鉴于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要强调我国的民族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宗教理论与我国多民族、多宗教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富有远见而卓有成效的政策。因此,我们要始终全面地贯彻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彻底地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民族剥削和民族歧视。各民族都有平等的政治地位,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都是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成员,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中,享受着完全平等的权利,少数民族的权利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普及有关的基本知识,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个民族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不可缺少的一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只有充分发挥出各民族的优势和长处才能促进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任何一个民族的贫穷和落后都会影响全国的小康进程,从而也不可能实现整个国家的“共同富裕”,就像所强调的那样:“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全国的现代化。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意义更为重要。”另外,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民族如果脱离了这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发展和进步。

2.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传统和民族习俗

我国56个民族均有自身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有些少数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文字以及独特的民族服装、民族传统和民族习俗;少数民族学生正直、豪放、开朗、热情、能歌善舞。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相比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由于少数民族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和教育状况,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及民族心理素质,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在心理特点及知识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这些特点不但没有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消失,相反,却日益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这些特点和变化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文化心理素质,如民族意识很强、缺乏竞争意识、知识水平较低带来的自卑心理等情况,我们应该从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入手,正确认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民族习俗与各民族的文化渊源以及各民族水融的发展历史,将各民族的进步置于整个国家的发展之中,纠正有的民族在民族自我认识上存在的偏差,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尊重各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传统和习俗,尤其是组织备课材料时要注意满、回、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和民族习惯;在课堂讨论中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言,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畅谈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建设成就等。这不仅能使来自祖国各地的汉族学生了解各个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而且也会让所有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在全国各地取得的伟大成就。更重要的是,我们用少数民族学生自己说出来的事实来证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就更有说服力。

二、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致使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表现在文化教育上就更加落后:不仅教育设施和基本条件差,而且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也低,使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偏低。把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放在绝大多数都是汉族学生的普通高校中学习,他们比较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就是缺乏主动竞争意识,主动地发展自我的能力较差。思想政治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联系西部大开发这样的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

广袤的西部包括12个省、区、市,囊括了5个民族地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在这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里生活着蒙、回、苗、藏、维吾尔、哈萨克、白、彝、壮、塔吉克等46个少数民族,其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普通高校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来自这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其余的大都来自西部的其他地区。如果说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那么西部大开发也给我们在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大舞台。这样,就把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发展与西部腾飞结合在了一起,也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前途、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拴在了一起。因此,我们说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本民族的优秀代表,肩负着发展民族经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多重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应从培养民族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入手,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重新认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及发展的潜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觉成才的决心,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使少数民族学生明确自己的成才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发展观。

三、正确对待少数民族学生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迫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中国共产党尊重的自由,但是党的宗教政策是尊重和保护正当的自由,绝对不是保护封建迷信和“”一类的毒害人的自由,也不是任由“东突”和达赖喇嘛等人打着所谓“自由”的旗号,实则从事分裂祖国的活动。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一方面要积极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另一方面也要让信教的少数民族学生严格区分正当的、正常的宗教活动和、披着宗教外衣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界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2000年12月,同志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给我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以极大启示: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同样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当然是一种虚假的、歪曲的反映),也必将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必然要受社会发展基本规律支配,必须与社会前进的方向保持一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要长期存在,也必须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进步伐相合拍。否则,就会损害广大信教群众的根本利益,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宗教具有双重的社会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但宗教的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消极作用处于被支配地位。我们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既要承认宗教是一种社会存在,要使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又要限制或抑制其消极作用,使学生科学地对待世界、科学地对待人生,坚决地反对任何形式的和民族分裂行为,使宗教同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相协调,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余梓东,李劲松.中央民族大学学生民族观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2]陈占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2).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篇2

【教师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范文一】

新疆不仅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又是祖国边防,担负着巩固边防、守卫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使命。因此,新疆的13个民族必须团结在一起,搞好民族团结。

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自治区。在新疆,民族团结是大局,是各族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没有民族团结,就不会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进行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的建设,也不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因此每年的5月春暖花开时,新疆各地都会荡漾起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之风和政策之风,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报刊、广播、电视宣传,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带到各族干部群众的身边,团结互助蔚成风气。我校也不例外,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有多么的重要。

多少年来,学校的民族

团结教育活动以月促年,在师生中牢固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使他们懂得了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民族纷争则百姓遭殃的道理。针对少数民族分裂分子和暴力的活动,校领导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斗争再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破坏民族团结的极少数人是无处藏身的。

总之,民族团结带来了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形成了建设合力,为新疆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教育出大量的有用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我要配合班主任开展好民族团结活动,还要教育好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愿我校的民族团结之花常开不败。

【教师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范文二】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育好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懂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愿我校的民族团结之花常开不败。我们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来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惜生命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因为天山松树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四个高度认同即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的深刻内涵。充分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责任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切实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同热爱新疆的山山水水,同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起来。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学习英雄临危不惧、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习英雄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尚情操;学习英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学习英雄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德;学习英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学习英雄模范先进事迹,对照检查自己找差距,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热爱本职工作,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教师民族团结一家亲心得体会范文三】

一、明确认识、高度重视

第八小学坚持不懈抓好每年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根据上级部门每年确定的主题和总体部署,第八小学坚持以月促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我校民汉师生团结互助的大好形势。在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我们结合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迎接北京奥运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克拉玛依建市50周年、建国60周年等重要时机,开展一系列教育宣传活动。紧紧抓住改革开放30年来新疆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和凝聚各族师生的自豪感和向心力,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需要,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第八小学对民族团结教育各族高度重视,学校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校党支部将六好教育、五观教育、四个认同教育、三个离不开教育、三爱教育,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成立了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年级主任,教研组长为成员的民族团结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分管领导主要抓,主管部门直接抓,全体师生共同受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落到了实处。

二、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学校党支部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党中央、自治区关于做好新疆稳定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学习了努尔白克力同志《在自治区第26个民族团结教育月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新疆日报XX.5.1),学习自治区关于深入开展第26个、27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安排意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内容。通过学习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了各族师生对加强民族团结重要性的认识,做到不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断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三、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再教育斗争。

从XX年11月至今年3月,我校集中开展了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斗争教育活动。这是我们与敌对势力争夺接班人、争夺阵地、争夺未来的斗争,直接关系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直接影响到新疆的稳定和发展。我校特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了动员大会,让全体师生明确集中教育活动的意义,把反渗透斗争提高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切实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认清的本质和危害。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篇3

族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为例,分析新时期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观的现状与特征,并就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宗教观提出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 大学生 宗教观 调查 对策

宗教作为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是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歪曲、

虚幻的反映。新时期反映宗教问题的各种现象在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身上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渐起的“宗教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因此,认真调查分析在当前宗教文化影响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观现状,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议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与特征

2008年3月,我们在广西民族大学对700名31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大学生宗教观问卷

调查”。调查的对象为12个学院的700名大一到大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700份,回收685份,其中有效问卷685份,占98%。问卷从五个方面共40多个问题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待宗教的心态和信仰特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宗教看法多元化与信仰盲目性并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宗教有众多不同的理解,呈现出看法多元

化趋势。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的手段;有的学生认为宗教是一种荒诞的说教;有的学生把宗教与封建迷信等同起来;有的则认为是一种崇高信仰。还有部分学生是信仰宗教,却说不出信仰宗教的目的和原因是什么。这折射出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表明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宗教的本质和内涵。但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调查中,认同恩格斯这种观点的学生占参加问卷调查学生的84%,71%的学生认为宗教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2.信教的人数比例较小,对宗教的了解集中于世界三大教。在有效问卷的685人中,信教的有67人,

占总数的9.7%,不信教的有619人,占总数的90.4%。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大学生虽然从小生长在宗教气氛浓郁、宗教传统思想深厚的边远民族地区,在主体意识中有的成分,但由于接受教育和长期脱离宗教文化社区等原因,其宗教意识明显淡化。不过,尽管信仰宗教的人数较少,但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自己对宗教有一些了解或希望了解。在回答“你所知道的有哪个宗教”这道题时,8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选择印度教、犹太教等其它宗教的较少。大多数人选择三大宗教的现象表明,三大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3.不太了解宗教文化,但兴趣较大。调查发现,70%的学生对宗教文化知识的了解十分贫乏,有些学

生对宗教知识的获取仅仅是靠道听途说或家庭熏陶,对所信仰宗教的文化内涵不甚了解。他们对宗教的感性认识不多,很少参与专门的宗教活动,但对宗教文化却有较大兴趣。其中,认真阅读过宗教典籍的学生占参加问卷调查学生总数的19%,阅读过较感兴趣的章节和阅读过部分宗教典籍的学生,分别占参加问卷调查学生总数的12%和10%。还有部分学生曾偶然到教堂参看礼拜仪式。不容否认,学生们对宗教文化知识的兴趣较浓。

4.现状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宗教的态度主要受到家庭或民族传

统影响,同时,民族地区民俗和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诸如:“鬼神”“灵魂”等说法也对他们构成影响。这是最容易促使他们信仰宗教的因素。调查发现,有7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跳神、算命求签”等封建迷信活动。另外,有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由于看到党风、政风不正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而丧失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转而信仰宗教。调查中,表示经常收到宗教宣传品的学生占2.26%,偶然收到宗教宣传品的占15.52%,两项合计占17.78%。不过,学生对收到的宗教宣传品(大多是书籍、传单、杂志等),大多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

5.在宗教与非宗教、入党与问题上认识模糊。调查发现,约9%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将宗教与

迷信等同看待,认为“宗教与迷信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另外,有部分学生只知道党和政府有“自由”的政策,却不懂共产党员不能信教。调查中,有11%的学生认为信教也可以入党,8%的学生认为入党可以同时信教,5%的学生认为入党以后可以信教。这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在入党与信仰宗教方面认识模糊,他们辨别、区分宗教活动、民族风俗习惯、迷信的能力还有待继续提高。

二、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民族、宗教问题是一个复杂敏感的社会问题,“民族、宗教无小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

宗教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民族、宗教问题相对稳定,但这并不表明民族、宗教问题已经得到彻底解决。因此,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事关国家稳定、社会进步和民族兴衰。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青年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长治久安的大局。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宗教观特点,并通过适当途径和方法,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念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总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指南。民族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心态特点,开设《宗教学》、《宗教常识》选修课或讲座,正面介绍宗教知识,使对宗教知识有兴趣的学生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宗教文化,引导学生在人生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辩证地看待宗教和分析宗教问题。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宗教政策教育,宣传党在新时期的宗教政策。比如:“尊重和保护自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宗教工作的基本政策。通过这些教育,可减少学生对党和宗教关系的错误认识。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渗透。宗教问题在我国体现出长

期性、民族性、群众性、复杂性、国际性特点。宗教问题常与民族等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高校在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的同时,需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反渗透意识和能力。作为大学生,在对待和观察宗教问题时,首先,必须清楚宗教问题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并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问题交织,往往同现实的国际国内斗争交汇在一起,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其次,应该相信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追求真理。第三,在了解到我们党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后,从本质上认识到我国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的问题,遇到宗教问题时要冷静分析,理性应对,从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高度来审视和对待宗教问题。

当前,境内外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势力利用宗教大肆从事分裂破坏活动。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煽

动宗教狂热,攻击国内民族宗教政策,通过广播电台、互联网、书籍报刊等途径,加紧向学校渗透,呈现出政治恶意性、文化侵略性、活动国际性、组织秘密性、破坏严重性等特征。这就尤其要让学生看清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破坏中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之实,从而正确处理接收到的传单等物品,旗帜鲜明地抵制非法宗教组织和敌对势力的渗透。

3.加强培育科学精神,营造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在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培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科学精神愈显急迫。科学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尊重真理、反对迷信和盲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战胜迷信的锐利武器。“有了科学知识,迷信自然就可以打破”,产生宗教迷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生深受封建迷信、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针对性地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切实发挥“两课”主阵地的作用,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一以贯之,让学生切实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既依法维护学生的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规范校园宗教活动和行为,又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原则,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校园内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

再者,环境因素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比如:在河南的一些农村,基督教的聚会点喜欢搞唱诗

班与乐队,一些年轻人对此产生极大兴趣,每逢教徒婚丧喜庆,也欣然前去参加。可见,业余生活文化氛围对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具有的教育、引导等多种功能,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结合大学生实际,用先进文化倡导和引领校园文化,开展诸如读书、诗朗诵、歌咏比赛、辩论赛等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积极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健康活动中来,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影响和熏陶。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相对比较脆弱,常常产生自卑心理,学校需多方面入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起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

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现实原因,加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

育是一个观念更新和人格塑造的过程。在这个文化和价值观念多元化并且容易引发道德和信仰危机的社会转型时期,国际国内某些形势的最新发展变化,常与宗教问题相连。因此,研究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对于促进社会健康和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

[2]《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3]杨 萍:《兰州市少数民族大学生状况调查研究》,《教育评论》,2007.4。

[4]何敦培:《大学生探析及引导》,《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张献岭:《针对学生实际,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2005.4。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篇4

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思品学科教学中,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该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的整合呢?我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作了一些初步研究。

1.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内容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思品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思品学习更贴进生活。

比如我在教学小学思品五年级上册《传媒与生活》第一课时的教学时,事先拍下了反映古今传媒发展的过程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从这一生活实例中来学习传媒对我们的影响,以及传媒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还在课前就这个班的同学对其他同学使用传媒情况做了一些调查,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研究。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创新。

2.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教育的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有机整合为我们的教学增加了新的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思品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思品第五册的知识。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知道每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都有贡献。能力目标是能够引起学生对民族问题探究的兴趣,提高合作学习能力。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命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该民族的成员为自己找到该民族的住所,电脑给出左面一竖是该民族成员,右面一竖是该民族住所,让生点击鼠标,为该民族成员找出各自的住所,最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在交流基础上共同唱响《爱我中华》,来体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开展教学,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等特性,促进课堂模式的转变,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能力。

3.信息技术与小学思品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授——受”为特点,学生的学习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他能按照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是为了“学”。

如在教学《传媒与生活》一节课时,我安排了直观个性的、探究性的问题,有些是通过幻灯片的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的。如,像报纸、书刊这样能传递信息的媒体,我们一般称它为“传媒”,有些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的,加上他们的相互交流及汇报,如,传媒工具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后通过网络在大屏幕上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与实际生活的情况,加深了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篇5

[论文摘要]胡适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胡适的宗教与民族思想作为其思想和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研究当今的宗教与民族问题有着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胡适关于宗教问题的研究,其态度是理性主义的,其方法是实验主义的;而胡适的民族思想则是感性主义的、爱国主义的和民族主义的。传统与现代的纠缠贯穿在他的宗教与民族思想中。

胡适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直至今日,他的思想言论仍受到广泛关注,围绕他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以其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多次举行。胡适的思想与学术,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传统与现代依然纠缠不清的今天,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考察胡适的宗教与民族思想,对于我们研究和思考当今的宗教与民族问题有着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胡适的宗教思想

在宗教问题上,胡适算得上一个启蒙思想家,因为他对传统宗教的批判是理性主义的,因而完全区别于信仰主义的宗教神学。同时,他的宗教观在理论形态上与传统儒学的无神论宗教观也极为不同:一方面,现代意义的启蒙宗教观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而传统的无神论思想在政治上则是维护当时的封建君权和封建制度的;另一方面,现代意义的启蒙宗教观广泛引进并运用了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特别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以及由此推演出的社会进化论,把它们作为自己的启蒙宗教思想的科学根据。对于宗教,胡适说道:“我们对于一种学说或一种宗教,应该研究他在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影响:‘他产生了什么样子的礼法制度?他所产生的礼法制度发生了什么效果?增长或是损害了人生多少幸福?造成了什么样子的国民性?助长了进步吗?阻碍了进步吗?’这些问题都是批评一种学说或一种宗教的标准。”〔‘〕也就是说,胡适对于宗教问题采用的是他从杜威那里学到的实验主义的方法来研究的,具有明显的现代风格。从实验主义的方法出发,他指出,对任何理论、主张,以及,我们都不应迷信,而应“疑而后信,考而后信,有充分证据而后信”。“我要读者学得一点科学精神,一点科学态度,一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在于寻求事实,寻求真理。

科学态度在于撇开成见,搁起感情,只认得事实,只跟着证据走。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十个字。没有证据只可悬而不断;证据不够,只可假设,不可武断,必须等到证实之后,方才奉为定论。;(2l显然,胡适对于宗教的态度和方法受近代西方的影响极大。

五四时期是中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高峰,其中批判宗教神学和世俗迷信的启蒙宗教思潮占据突出地位。胡适运用从杜威那里学到的实验主义方法,开辟了对中国传统宗教的史学研究。胡适站在科学的立场上,对宗教有神论持彻底否定的态度,并主张以科学代宗教。在他看来,自然科学特别是达尔文进化论提供的科学证据,已经打倒了二千年来倍受尊敬的宗教。他不仅否定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还谴责基督教所谓的平等和博爱是虚伪的。对于影响中国人很深的佛教和道教,他更是反感,一是因为佛道二教教义中都“充满了惊人的迷信,’;二是他认为和尚道士都弄虚作假、伪造经典。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胡适一方面认为,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不幸;另一方面,他又积极利用敦煌文献资料,运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进行中国佛教史,特别是禅宗史的研究。他把禅宗的顿悟看成是一种“自然主义人生观”,是打倒佛教旧说的一种革命性的个性解放。他的《荷泽大师神会传》通过对神会的研究来破除神会在禅宗史上所作的神秘主义的附会。尽管胡适的这些研究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赞同,但他的方法还是具有启发意义的。他既应用了传统国学的考据方法,又不拘泥于传统考据学的一字一句之辨,而是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禅宗的历史发展问题,着眼点放在剥开蒙在禅宗史上的那一层神秘主义的外衣。他的道教研究主要表现在《陶弘景的真浩考》上。经过研究,他认为《真浩》中有20章之多是剿窃佛经《四十二章经》。不仅《真浩》如此,整部《道藏》大多如此。

对于儒教,胡适既反对和批判其麻痹和奴化民众的一面,又希望对儒教进行改良而成为现代宗教以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1933年7月,胡适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应邀主讲儒教时指出,同一切宗教一样,儒教也是“道德和社会教化的大体系,归结却都变成了信条和仪式的奴性的守护者”。[3]0对于这样的儒教,胡适坚决反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极力主张打击的“孔家店”,就是指这种挂着孔子招牌的儒教。胡适指出,儒教所极力拥护的礼制,在千百年前早已受到思想家的批评和攻击了,何况在现今这种大变而特变的社会生活之中呢?据此,胡适把二千年来的儒教判为吃人的礼教,在他的笔下,中国传统中的独有的宝贝和骄文、律诗、八股、小脚、太监、姨太太、五世同居的大家庭、贞节牌坊、地狱活现的监狱、廷杖、板子夹棍的法庭等等,其中的大部分显然是宗教化的儒家意识形态的产物。这些因素在封建皇权和文化传统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膨胀和发展,又不断地渗人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致使这些消极因素大大超过了合理因素,因而是需要坚决打击和反对的。

应该说,在五四时期这样一个启蒙的时代,首先需要做的是揭破宗教的神秘与欺骗,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打破对神圣宗教和神圣经典的迷信态度,就不能启迪民智,更不能对之进行学术性的研究。没有启蒙性的宗教理论和宗教研究方法,真正现代意义的中国宗教史学和宗教学是很难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从总体上看,胡适站在现代立场上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和分析评价在当时的形势下是合理的、进步的。

二、胡适的民族思想

中国固有的传统文明土壤,滋养了胡适的思想大树,也使得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感情根深蒂固。胡适13岁前在家乡上了9年私塾,摸的、吟的、背的都是国学,12岁就开始编历代帝王年代歌诀和国故胡适上了6年“新学”,大部分还是读中国书。到美国7年,喝的是洋水,辩论的却是中国文学,主攻的是中国古代哲学史,就连留学日记中论国学的内容也占了不少篇幅。更为重要的是,胡适对于国故的整理从未间断过。在胡适看来,整理国故最重要的意义是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再造中国现代文明,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治安的,普遍繁荣的,文明的,现代的统一国家”。

对于传统文化,胡适虽曾有过相当激烈的批判,但这是基于他的“文化惰性”理论。他之所以执着地要向传统文化开刀,主张“全盘西化”,正在于要使我们从落后的社会现实中去追赶时代的潮流,在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省使中华民族重新振作起来。“我认为我们对于固有文化,应该采取历史学者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求是’才是最可靠的反省。自认贫乏,方才肯死心塌地地学,自认罪孽深重,才肯下决心消除罪想。如果因为发现了自家不如人,就自暴自弃了,那只是不肖的执垮子弟的行径,不是我们的有志青年应该有的态度。‑[s]同时他还说:文化本身是保守的,凡一种文化既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然有他的绝大保守性,对内能抵抗新奇风气的起来,对外能抵抗新奇方式的侵人,这是一切文化所共有的惰性,是不用人力去培养保护的。文化各方面的激烈变动,终有一个大限度,就是终不能扫灭那固有文化的根本保守性,这就是古往今来无数老成持重的人们所恐怕要损灭的“本国本位”。这个本国本位就是在某种固有环境与历史之下所造成的生活习惯。简单说来,就是那无数的人民,那才是文化的“本位”。“现在的人说‘折衷’,说‘中国本位’,都是空谈。·一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风下矣。’

这是最可玩味的真理。我们不妨拼命走极端,文化的惰性自然会把我们拖向折衷调和上去的。‑[6]从上述可以看出,胡适虽然声明他主张“全盘西化”,但也很清楚地说明他的动机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他认为只有在提倡矫枉过正,“拼命走极端”,而让本位文化惰性去自然折衷,才会出现“本位新文化”。为了达到“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目的,胡适指出:“我们肯往前走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朝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性和暮气。将来文化大变动的结晶品,当然是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那是毫无可疑的。‑}}l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胡适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看作是“再造文明”,是实现传统向现代的创造性转换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手段,表明了他深切的中华民族情怀。

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胡适所关注的焦点已不是个人自由而是民族国家的兴亡。有一段话可谓是这种态度的最好注脚:“‘人权’固然应该保障,但不可捐着‘人权’的招牌来做危害国家的行动。‘取消党治’固然好听,但不可在这个危急的时期借这种口号来发动内战……无论什么金字招牌,都不能解除内战的大罪恶。,.}sl

从以上可以看出,胡适提出自己经过独立思考的意见,为的是向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负责,而不是单纯为了迎合或反对某一党派的政治路线,其中所蕴涵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无疑是深沉的。这种深沉的情感从胡适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一段话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今日正是大火的时候,我们骨头烧成灰终究是中国人,实在不忍袖手旁观。我们明知小小的翅膀上滴下的水点未必能救火,我们不过尽我们的一点微弱的力量,减少良心上的一点谴责而已。‑}9l应该说,胡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整理和维护,最终目的是希望中化民族和中国能够走上西方国家那样的现代化道路,成为“现代”民族和“现代”国家。

三、结语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18-01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灵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精髓。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进小学语文教学之中,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

1.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教者,灌输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据调查,当前我们上小学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但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薄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2.在课堂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2.1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我都要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2.2古诗词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讲就索然无味。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用大白话讲,一会儿抬头看月亮,一会儿低头思念故乡,意思没变,意境全部破坏了。记得在一次评优课活动中有这样一节课:做课教师讲的是《渔歌子》,教学过程大致是:明诗题、知作者、读诗文、解诗意。当时真是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可是,就在这时,做课教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那就是让学生去读,反复读、对比读等等多种读法,教师参与其中,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这两首词对比来读,师生对读。当时,学生读出了意境,使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志和为何不须归。只有读,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到诗之妙。不知不觉地自身也起了变化。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读,读出韵味,读出节奏,读出意境。

2.3读读背背中积累传统文化。"读读背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2.3.1调动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变"要我背"为"我要背",可以联系生活,可以讲述故事,也可以发挥想像续编,创作。

2.3.2丰富形式,化枯燥为生动。机械记忆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我们能丰富背诵的形式,就会使学生的积累活动焕发生机活力。

2.3.3学用结合,化静止为运动。有些"读读背背"中的词句,是描写课文中的人物性格、品质或文章中的某种情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感知和理解。生活是最生动的教科书,带学生游玩时,可以引导学生触景生情,切身感受"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美,还可以让学生验证"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词句的准确性。

3.在个性化阅读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

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

《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去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

语文教材的选文无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选编的课文有反映领袖事迹的,有体现关爱他人的,诚实守信,传统美德的,有反映革命传统的等这些选文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性美,无不充满着浓浓的亲情,友情等……这取之于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积累。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她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传达着生活信息,泛着人文素彩的光芒。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着眼与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

4.结语

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弘扬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而将蕴含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经典更多地纳入教材,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可以使学生从小就了解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钱雪兰.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04)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篇7

一、课前分析与思考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三、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四、教学重点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五、教学难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六、教学准备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七、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1][2][][]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6、展示教师课件。九、鉴赏拓展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生:略。本课结束,师生再见。十、课后反思1、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学生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在生生互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形成一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发现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通过课前资料的收集、课上的学习,学生对民间美术已不再陌生。对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相当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当漠视,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只有当民族民间艺术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篇8

我们的民族将何去何从?是听任“三股势力”无端作恶,还是要勇于抗争、敢于亮剑?不发声就是纵容,是严肃的政治立场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返乡大学生发声亮剑表态发言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返乡大学生发声亮剑表态发言稿1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古称西域,自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都护府起,往后的2000多年间,不管是中央政权直接管辖还是地方政权管辖统治,即使是茫茫戈壁、千里流沙也不能阻断新疆与祖国的血脉联系。在新疆民族发展历,从古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有的民族衰落了,有的民族消失了,有的民族迁入了,有的民族壮大了,凡在新疆劳动生息繁衍发展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160多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土地上养育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等55个民族,彼此结成了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而今的新疆已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共同见证了家乡荒沙戈壁变成绿洲良田,见证了交通闭塞变成高铁通达,见证了教育盲区变成教育强区,见证了农民生活无保障变成了家家户户有补贴,见证了看不起病变成人人有医保,见证了经济落后变成“一带一路”核心区……特别是职业学校也由以前的招生难、授课难、就业难转变为抢着来、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的良好局面。学校高度重视南疆地区教育发展,切实做好帮扶工作,减轻南疆“四地州”学生的经济负担,学校在原有政策“四免一补”的基础上,实行每年免除“四地州”学生保险费、体检费、服装费、被褥费、军训费等应付费用,为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解决了后顾之忧。一股股暖流持续流入新疆各族人民的心田,我们在大家的脸上看到了收获的喜悦。但由于近年来宗教极端思想蒙蔽了维吾尔族同胞的双眼,渗透毒害加剧,一桩桩暴行、一件件血案,让我们家乡整个地区被恐怖所标签化,新疆人成了暴恐的代名词,成了极端的危险源。作为一名维吾尔族党员,维吾尔族干部,这时候我们还能沉默吗?还能视而不见吗?还能任其发展吗?绝对不能!我们每一个维吾尔族同胞要以零容忍的态度,直面“三股势力”,应更加旗帜鲜明地与“三股势力”作斗争。

返乡大学生发声亮剑表态发言稿2新疆是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地,我们守着这样一文化聚宝盆,作为新疆人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要实现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就必须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我将一如既往地主动担当起意识形态领域反x斗争的重要使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在危难时刻敢于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筑牢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基。

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一定能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我充分认清了“三股势力”,和“两面人”的危害,同时,我更要担当,积极作为,紧紧围绕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争做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遵守纪律,言行一致的表率,坚决维护好经济社会秩序积极主动帮助别人,为实现总目标提供坚实的服务保障。以实际行动为“三股势力”拔刀亮剑发出音,旗帜鲜明地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

,我们要带头教育引导家人、朋友和身边群众树牢“三个离不开”增强“四个认同”把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维护民族团结的要求融入血脉注入灵魂,付诸言行,既要在反x斗争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又要充分发挥自己与汉族干部群众语言方面没有障碍的优

势,当好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石榴籽”、“扬声器”、“连心桥”做好宣传员、调解员、揭露“三股势力”的真实面具,坚决洗清“四风”、“四气”坚决不做“两面人”切实做到在与“三股势力”的斗争中冲在第一线带头做表率。

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责任重大,维护民族团结从我做起,我们要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x促进民族团结的最前沿,揭露“三股势力”的罪恶本质。

要做社会正能量的传递着,我们要以自身的正能量感染、影响、带动身边的同事、家人同一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积极向全社会传递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传播爱和温暖,传播友谊和希望,培育团结互助之花。

我坚信各民族团结一心、努力奋斗,一定可以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返乡大学生发声亮剑表态发言稿3回首过去,1840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到了清朝,闭关锁国,帝国主义的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战争,使祖国母亲千疮百孔。落后于世界120x年,这些耻辱让我不曾忘怀而且铭记于心。

还看今朝!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神舟一号的发射成功到神舟九号的发射成功更让中国在世界之林站稳了脚跟;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展望未来,人民的生活会更加富裕,社会一定更加和谐,国家一定更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多么神圣与伟大的名字,它是一个五千年文化熏陶的民族。坚强、独立、不服输,团结,奋进??这些词,用来形容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再适合不过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也互相离不开”,时刻铭记这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已成为我们神圣的职责。

但是最近新疆发生多起重大暴力恐怖事件,其共同特点是暴恐团伙均带有宗教极端色彩。暴恐事件表面上是暴力恐怖团伙作案,实质是伊斯兰极端宗教思想扩散的结果。

当前,新疆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天山南北正在发生着令人振奋的新的历史性变化,新疆呈现出经济大跨越、民生大改善、城乡大变样、民族大团结的全新气象。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仍然面临着复杂、艰巨的反分裂斗争任务。

我们必须坚决反对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分裂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决不许民族分裂主义打民族宗教旗号鼓吹分裂思想。不管分裂主义势力打什么旗号,它总是破坏民族团结、制造事端,破坏社会稳定和谐,实施暴恐活动。

特别是近年来,“三股势力”为了达到他们分裂祖国的罪恶目的,大肆篡改宗教教义,编造异端邪说,通过各种方式,从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法律规范、文化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对宗教人士进行全方位的腐蚀、煽动和蛊惑,甚至把黑手伸向校园,想方设法利用宗教极端思想毒害、腐蚀青少年,成为宗教和谐的最大威胁。宗教极端势力打着宗教旗号,在信仰上极端化、行为上狂热化,它已不再是宗教本身,而是宗教蜕变的异化现象。从今年所发生的多起暴力恐怖案件看,暴恐分子杀害无辜群众,制造社会恐怖和民族分裂,破坏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破坏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因此,宗教极端势力已成为新疆社会稳定最现实、直接的严重危害,必须坚决依法严厉打击。

“维吾尔族是爱美的民族,传统的艾德莱斯绸服装和小花帽是多么漂亮,还有现在各式各样的现代服装时尚又好看、又得体,但是有的人非要去穿又黑又长又难看的吉里巴甫服,在夏天时,厚厚的黑袍子热得透不过气来。这种穿着打扮完全扼杀了我们女人的爱美天性和人生自由。”

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幸福的生活,我们不允许有人破坏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为此我们要加强自身免疫、提高鉴别力,提高思想警惕,保持清醒健康的头脑,坚决抵制极端宗教思想的渗透,用好去极端化的“十大处方”。

作为医疗战线的工作者,每一步、每一阶段都离不开党的培养和照顾,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的照耀和引导。我将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带头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努力净化医疗环境,做好民族团结的卫士。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诊疗过程中引导病人认清宗教极端思想的本质及危害,不断增强政治意识,维护好新疆的和谐稳定局面。让每位来访患者身心健康,充分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同时我们要果断向宗教极端势力发声亮剑,就是认清了当前形势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必要性,在今后的医疗工作中,我会积极的参加“去极端化”专项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坚决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在工作中的渗透,专项活动循循善诱,把“去极端化”宣化做实、做细,并且点面结合,用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正能量,极力压缩宗教极端思想传播的空间。

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中国13亿人口一起努力,那则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就让我们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更加灿烂、更加辉煌吧!

返乡大学生发声亮剑表态发言稿4在建党x周年来临之际,我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教育、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这个伟大、先进阵营里的一名新成员,实现了我人生的志向和追求。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我感到非常激动,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感到深受教育和启发,此时此刻,我将终生铭记。同时,在这里,对于多年来对我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党组织,给予我关怀和帮助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入党是一项光荣,更是一份责任。誓言不仅是靠说的,更靠的是要做。我将以此宣誓为动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誓言,完成肩负的职责。

1、不断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加强对党的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政治素养,改正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争取以更大的进步来回报组织、领导和同志的关怀和期望。

2、以更严格标准来规范自己,以更高的要求来鞭笞自己,向老同志学习,向优秀共产党员学习,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到在人生追求上有志气,为民谋利上有勇气,社会生活中有正气,个人得失上有大气,做到平时工作能看出来,关键时刻能站出来,危难时刻能豁出来,以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3、以入党作为人生的新起点,以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切入点,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完成克拉玛依区党政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在检察工作中力争有新的突破,做出更大成绩,为克拉玛依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4、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参加党组织活动,定期与党员沟通与交流,配合、接受党组织的考察、教育,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小是小非上立场严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争取成为一名正式党员而不懈努力!

关于返乡大学生发声亮剑表态发言稿精选

上一篇:缅怀革命先烈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走进初中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