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10-24 18:10:29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1

《17.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迅、蕴、霎”等9个字,会写“贺、顾、迅”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应回报父母的爱,学会理解和关爱别人。

4.学习在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理。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及歌曲《懂你》。

2.文字投影片。

3.学生查找自己最满意的生日照片或一份生日礼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a.学会自由读课文。

b.检查生字读音:蕴,读“yùn,不读wēn;霎,读shà,翘舌音,不要读成sà;拙,读zhuō,不要读成zhuó。

2.(出示两幅课文插图,板书课题)同学们,我们在单元导读时已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两幅图中学生的表情和动作,试着用合适的词语形容两幅图。(如,第一幅图:热闹、兴奋、骄傲、兴高采烈;第二幅图:沉默、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等)

3.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同一节课堂上会有这样截然相反的表现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哪儿到哪儿是写这一堂课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一幅图片的,哪些段落是写第二幅图片的。

提出要求,合作学习

1.同学们在读书中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对话很多,而且这件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我们就以演课本剧的形式来学习这篇课文,好吗?

2.要想演好课本剧,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提出几点要求)

a.每个人都要认真练习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b.组内商议扮演老师和学生的角色。

c.画出描写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句子,再认真多读几遍,读出人物的语气,仔细体会应该怎样才能演好。

d.共同讨论一下扮演老师和学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在组内排演。

深入小组,个别指导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一下各组学生读书情况,并在角色把握上与学生共同探讨,尤其是对阅读有困难的学生,要结合他所画的重点语句进行个别指导。

小组表演,引导评论

1.激发兴趣:哪一组愿意为大家表演《可贵的沉默》这一堂课?那我们其余同学就来做小小评论家仔细观看表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进行评论。一会儿,我们来评出这一组中的“最佳演员”,好吗?

2.小组表演,老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观看。

3.引导学生评出“最佳演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依据──结合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来深入体会爱的情感。如,

a.对老师的表演要做到和蔼可亲、真诚平等。

这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对爱的感受过程中,非常民主,语言儿童化,“把手举高,老师要点数了!”“啊,这么多啊!”与孩子们的情绪是一致的;当孩子们与她一起点数、回头看,站起来、快乐交谈时,老师都没有阻止,而是让他们尽情表达被爱的欢乐。在引导学生回报爱的过程中,与孩子一同沉默,没有批评和教育,而是轻轻地问和提建议,使孩子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孩子们潜意识的开发、觉醒,靠老师的引导、启发,这是一位具有高超教育艺术的老师。

在评论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以扮演者的表情、动作、腔调进入评价,从而体会文中老师的形象与教育的艺术。

b.对文中学生的表演要真实自然。

在表演对爱的感受这一过程中,要表现得兴奋热烈。对“异口同声”“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索性站了起来”等词句,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文中学生当时的心理活动:生日,带给他们的是欢乐,是浓浓的亲情,因此,他们才那么兴奋、那么骄傲、那么急于表达被人爱的欢乐。

在表演体悟到要回报爱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评论中体会“寂然无声”“沉默不语”“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像获得赦免”“七嘴八舌”等词句的理解,认识到孩子们的心理变化:热闹兴奋(感受到爱)──羞愧不安(意识到自己从未回报过爱)──热闹兴奋(准备回报爱)。

c.沉默的时间要足够。

文中写“足足有一分钟”,在这一分钟的沉默里,老师的沉默是有意的。孩子们在沉默中有了回报爱的意识的觉醒。因此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第二课时

师生创造性表演,结合生活实际,升华文中爱的情感

1.激励:在刚才的表演和评论中,我们班不但诞生了“最佳演员”,还诞生了许多“小评论家”。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演课本剧,相信大家一定会演得更好。

2.提出要求:老师演老师,我觉得很自信;同学们演学生呢?请大家在表演中注意演好这些内容(出示):

异口同声骄傲神气十足左顾右盼索性站起霎时

寂然无声像获得赦免四面八方七嘴八舌不约而同

3.按课文叙述顺序创造性表演。

a.在表演到第9自然段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生日照片或生日礼物,在小组内互相讲一讲难忘的、欢乐的生日。并请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

b.在表演到12、13自然段时,若班内有学生知道并给父母祝贺生日的要请这样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怎样做的及父母的表现。

c.在“一分钟的沉默”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刚才在想些什么,引导学生体会父母辛劳,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代价,教师适时播放《懂你》歌曲。

d.变换角色:学生扮演自己的家长,在家长会上向老师表达感受。

e.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导书写,记忆字形。

a.让学生说说自己记忆字形的方法。

b.“贺”,上小下大,“顾、犯,”左右相等;“恰、缓、稚”,左窄右宽。

2.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

学完了《可贵的沉默》,我们肯定想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那么,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深、有多少,让我们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回忆和了解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

1.询问:向亲人和邻居了解,你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你的。

2.观察:了解父母平时是怎样为自己操劳的。

3.回忆:打开影集或观看家庭录像,找到父母教自己学走路、陪着游戏的记录。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2

一、激情导入,让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做任何事情的动力。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小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课堂上教师的激趣导入环节非常重要,是学生想一读为快的引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阅读,带着问题去读,理解重点词句,理清作者的思路,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我在执教《可贵的沉默》时,课前询问学生:“你们的生日父母知道吗?他们是怎么给你过的?”学生很激动,纷纷举起手、兴高采烈、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场面。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当我问:“那有谁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哪天?”学生一下沉默了,能说出父母生日的学生寥寥无几。多数学生低下了头,没有人说话。我借机询问他们:“你们的不语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概括?”学生马上说出了可以用“沉默”这个词。上课时,我把“沉默”这两个词用红色粉笔写在黑板上,然后正规的板书了课题――《可贵的沉默》。让学生思考两者有什么关系。我是围绕文本中心,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质疑,让学生带着有趣的问题去反复地阅读文本,让他们对阅读过程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考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的兴趣,使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阅读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

二、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驻足阅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指导学生阅读中,还应把理解语言与训练朗读交融在一起,培养学生自觉、专心阅读的习惯。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让学生静下心来阅读,同时,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做到动手、动笔的好习惯。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为求得更好、更多的有益的方法,还可以开展名人读书方法交流会,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搜集名人读书方法的故事,如教育家孔子温故知新读书法、史学家司马迁考察式读书法、数学家华罗庚厚薄式读书法……交流后,对学生的阅读启发很大。

三、循序渐进,有的放矢,让学生享受阅读

在阅读教学之前,教师应提出阅读的目标和要求。要求学生对文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好记录,可在课本上、下、左、右的空白处,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简短的语言写下来。凡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段落层次、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以及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打上标记,以便与同学讨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展开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启发,可采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原则,循序渐进。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任何人都不可以代替。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读,读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水平的一条捷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读的次数多了,就会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揣摩到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课堂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的或合作地去朗读、去感悟、去品说,学生才能互启智慧、心领神会。展示阅读体会的场面应该是“遍地开花”“百家争鸣”的场面,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不当之处要加以引导。这样畅所欲言的交流,学生会很享受阅读所带来的快乐。无论是知识、智慧、情感还是其他,只有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学生才会好读书,读好书。为了克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坏习惯,也要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水平一定会大有提高。

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 阅读能力

语文课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阅读又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语文课进行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步入社会后,读书报流畅,说话通顺得体,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语文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其阅读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书读三遍,其意自现”,这是很有道理的。近两千年的封建教育部都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相传孔子读书“韦编三绝”,可见他在读书方面用功之极。在他的倡导影响下,治学的人都重视读。如果没有读破万卷书的功力就不可能出现李白、杜甫那样的诗仙诗圣,如果没有饱读群书的功力,施耐庵写出《水浒传》,曹雪芹写出《红楼梦》谈何容易。实践证明,无数的作家和学者,都受益于的量的阅读。

阅读主要有默读和朗读之分。所谓默读就是不出声的读。这种读法,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思考,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弄清文章的层次,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该读法还可使读者细细体味,便于发现书中的问题,因而产生怀疑,产生新的观点,促进学术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和“辨别”之后,那种学问才能成为自己的学问,程颐所谓“学者须疑”,这种疑就是建立在默读和深思的基础上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读了大量的天文著作之后,悟出了“地球中心论”的错误,根据他长期而细致的观察,创立了“太阳中心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读“太阳中心说”悟出了哥白尼的局限,借助天文望远镜的观察,认为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它也只是宇宙中的无数星系的一个。

由此可见,默读可利深思;那么,朗读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所谓阅读,就是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它包括单读、齐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几种方法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有的功效。但要在语速方面都要注意缓急。缓急指语速方面的快慢速度。朗读的速度应当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平静、严肃的场面;和蔼、沉着的性格;宽慰、沉痛的心情;细说、细问的话语适宜用慢速。紧张、危险的场面;争辩、呼救的话语;鄙视、抨击的态度;豪放、泼辣的性格;激动、惊讶的心情适宜用快速。一般的说明,交代和过渡适宜用中速。

在向学生讲明语速的同时,还要指点重读。重读是通过音量来突出意义的。在每句话里,重音落在哪个词或短语上,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并根据上下文来确定的。一般根据思想内容,人物的情感及作品的精神实质来确定重音的位置。重读可大声地读,也可以轻声地读,目的是通过语音上的突出现象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

在向学生强调朗读的重要性的同时,并指导给他们适当的方法,就能很好地培养他们充沛的感情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朗读和默读综合运用,相得益彰,对语文课的教学可受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在给学生讲明了道理后,也要注意多给学生泛读。在老师完美泛读后,学生会自己揣摩,会模仿,会体会。一些优美散文,经过老师感人泛读后,语感好的学生就会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了。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4

参与者:刘青朱晨陈竹挺李萍黄青兰

章予怡刘俐刘坤魏小妹温向英

主持人: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它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生趣,化沉闷为轻松……”的确,幽默是一种睿智的表现,健康的幽默闪烁着智慧之光,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巧妙运用幽默,能使学生在会心的一笑中开启智慧、振奋精神、悦纳知识。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是如何看待幽默,如何巧用幽默,幽默在教学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调节课堂气氛

刘青:我觉得幽默是课堂的“剂”,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学生不喜欢沉闷严肃的课堂,那犹如“一池死水”,没有一点生机与活力,而幽默则如一块石头,能打破“死水”的沉默,泛起“千层浪”,从而激活课堂气氛,创造有利的教学情境,让教与学的双方关系变得轻松自然,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思维活动。如钱梦龙老师在一次公开课的开场白中就运用幽默把师生间的陌生感与紧张感化解了。他从容地走上讲台,脸带笑容,亲切地对学生说:“我出个谜语给大家猜一猜,好不好?”学生都高兴地说:“好!”“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你们要认识的人。”场上静得出奇,一会儿,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教室里欢声雀跃,课堂最初的紧张气氛被扫得一干二净。

朱晨:我也有同感。在课堂上,教师灵活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制造笑声,而笑声对课堂气氛的调节与改善是显而易见的,它似乎比教师应该讲的话更起作用。比如在昏昏欲睡的下午上课,大多数学生闹腾了一中午,安静下来后难以克制自己,情绪处于低落状态,睡眼惺忪,课堂里一片死气沉沉。于是,我笑嘻嘻地说:“暖风吹得大家醉,错把教室当卧室。老师也参与进来,美美地睡一觉如何?”学生笑了,他们当然知道这是善意的嘲讽,此时,沉闷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大家都把睡觉的念头抛掉了。试想当时我以严厉的口吻警告他们“上课不许睡觉”,课堂气氛只会更沉寂,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两者的教学效果显然不同,在新知识习得阶段的目标是指引注意,激发兴趣,而前者实现了这一目标。

委婉提醒错误

陈竹挺:学生个个懒洋洋,提不起精神上课,运用幽默委婉提醒大家注意,确实不错。有时幽默地提醒学生改正错误也比直接说教有效。如学生在做题时,总是忘记写单位名称,屡次纠正也不见效。教师这时不妨来点幽默:“你每顿吃几碗饭?”生回答:“吃两碗。”“不,你吃两。”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填写单位的重要。我强调一点,幽默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幽默时,要注意不用尖酸刻薄的语言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有一位教师教学“牛虻”一词,在教读了三次后,点了一个学生起来认读,这位同学仍然读成“流氓!流氓!”该教师很生气,脱口而出:“某某某同学不是‘流氓’,是牛虻!”话刚出口,下面的学生哄堂大笑,教师细细一想,真有点后悔,这不经意的一句,似乎有点“幽”过了。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设计学生能听得懂的幽默语言。如一新上岗的教师在给刚进校的一年级小朋友讲古诗时,发现有学生在看课外书,因此抑扬顿挫地说道:“上课不便吟诗句,恐惊――看天书。”教师巧妙地将原句(“夜深不便吟诗句,恐惊星斗堕江河”)进行了变用,本想通过幽默提起该生的注意,但是她没有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理解不了这么深奥的诗句,于是,全班学生面面相觑,一头雾水。

主持人:在学生出错时巧妙地运用幽默委婉提出,确实比裸地、严肃地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有可能让人受益一辈子。记得我孩提时的一位老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或苗头总是用一些幽默的故事、打比方来警示学生注意。我有位同学自恃学习成绩好,比较骄傲,有一次回答最简单的问题出了错,当时老师说的话我一直难以忘记,他说:“孔雀多美,但是,当它翘起尾巴时就露出了屁股眼。”与其说是在教育这个学生,倒不如说是警醒我们大家。陈老师的提醒也很有道理,幽默要看学生能否理解,并且千万不可借幽默侮辱学生。

有效激发兴趣

李萍:幽默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教一年级的教师,总是抱怨写字教学不知道该怎样教,学生上写字课总提不起精神,甚至讨厌写字,写字的效果自然不好。如果我们在写字教学时善于联想,多些幽默,会不会让学生提高写字的兴趣,进而提高书写的效果呢?答案是肯定的。如一年级的学生掌握不好字的间架结构,而汉字的结构原理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可以借此引导。如在书写“青”字时,我故意做下蹲动作,让腿短短的,然后问大家:“我的身材怎样?”大家哈哈大笑,说我像个矮子兵、武大郎。我趁势说:“写这个‘青’字呀,其实跟人身材美的道理是相通的,人的上身长,腿短,身材就不美了;如果上身短一些,腿长,像模特一样,身材就美了。所以,我们写上下结构的字,把上面写得紧一些,下面写得舒展一些。把字的架子搭好,字就美了。”同学们会心地点点头,掌握了相关的书写技巧。一个幽默的比喻给写字课带来了许多生趣,不会让学生感到写字课枯燥、乏味。让我们的课堂多点幽默,让苦苦长长的读书路有欢乐相随!

黄青兰:语文教师大概都有体会,朗读指导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费尽心思采用各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学生往往神不守舍,像和尚念经。观摩课让我们看到,名师成功的指导方法之一就是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不失时机地幽默一把。如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当学生读老渔翁的话很不到位时,他进行了巧妙点拨:“我刚才听了他的读,我觉得那不是老渔翁,那是个小渔娃呢。(学生笑)谁能把老渔翁的年纪读出来?”当这位学生要求再读,读得十分到位时,于老师又不失时机地评价道:“啊呀,一眨眼的功夫,小渔娃就五十多岁了呢!”(生笑) 其他同学在笑声中跃跃欲试,都读得符合老渔翁的年龄特点,于老师又夸张地说道:“别再读了,再读下去,我们就不用读小学了,全都去上老年大学了呀。”(生笑)正是在一次次的幽默中,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有效指导了读书的方法。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怀着强烈的求知欲饶有兴趣地学习课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章予怡:幽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几和第几”这一课时,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个人觉得肚子饿,来到了一家包子店,吃了一个香喷喷的包子,还是饿,又吃了一个,还觉得有点饿,就又吃了一个,饱了。这个人叹息道:‘早知道吃第三个能饱,我就不吃前两个包子了。’”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起来。我问大家为什么笑?有的同学说:“这个人很笨,不吃前两个,那也就只吃了一个呀!”有的同学说:“第三个包子还是指一个包子呀!”……“同学们,很聪明。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几和第几。”一节课有了好的开端,同学们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

巧妙点拨思路

刘俐:幽默还是巧妙的点拨,能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鸡兔同笼”的问题时就巧妙地运用幽默帮助学生思考。教师出题:有头100个,脚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看到题目,议论纷纷,有的用心算,有的用笔算,始终算不出结果,学生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每只鸡的2只脚和每只兔的4只脚在捣乱,如果兔和鸡的脚只数一样,那就好办了。于是,教师命令:“全体兔子立正(像人一样两脚着地)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全班学生哄堂大笑,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师说:“现在,兔和鸡的脚只数相同了。上面有100个头,下面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齐答,脚的只数是头的个数的2倍,是100×2=200(只)。师问:“和原来脚的只数比,少了多少只呢?” 学生计算后马上得出是240-200=40(只)。“这40只脚到哪里去了呢?”教师问。学生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师又问:“现在笼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欢叫道:“有20只兔子,80只鸡。”这样一个抽象而枯燥的题目,在教师幽默的教学中,变得那么浅显、生动而有趣,犹如满天迷雾被太阳驱散,一切东西都看得明明白白。幽默与风趣,令学生露出了愉悦的微笑,解决了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学生年龄特点预设一些幽默点。

主持人:幽默是一种厚积而薄发,更需要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和教学过程进行“多心眼”的处理;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出最直接的幽默素材;可以结合教学实际,从自身知识和生活积累中提取能为实现幽默教学所需的元素;可以结合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借助自身的知识结构来创造出新奇、有趣、知识性强的教学幽默。那么可用些什么幽默手段呢?

运用修辞手法

刘坤: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是教师常用的幽默手段。前面几位教师的举例都涉及到了。我再补充一点,教师善于联想也十分重要,巧妙地运用一些诙谐的语言也能带来幽默的效果。如支玉恒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时,为了打消同学们的紧张情绪,让学生上台板书课题。一个学生板书时,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支老师马上说:“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支老师把这一偶然现象(该生写字大小不匀)通过联想与课文中人物的认识巧妙地“嫁接”,不仅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还点明了对文中人物的初步认识。此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时一个妙趣横生的动作,一句令人忍俊不禁的话就是幽默。

借用故事名言

魏小妹:趣味故事、名言、歇后语、广告语等语言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与知识领域中是很丰富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教学内容巧妙安排或适时“顺手拈来”,增强教学的幽默感,提高教学效率。如素有“幽默教授”之称的钱玄同教授,在一次音韵课上就用了一个幽默故事来帮助教学。钱教授讲到“闭口音”与“开口音”时,有个学生请他举个例子说明二者的区别。这位幽默教授讲了一个简短的故事:北京有唱京韵大鼓的美女,她有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十分引人注目。后因一次事故掉了两颗门牙,她在宴会上坐在宾客中很不自在,于是尽量避免讲话,万不得已有人问话要答话时,就全用“闭口音”回答。如问:“贵姓?”答:“姓伍。”问:“多大年纪?”答:“十五。”问:“家住哪里?”答:“保定府。”问:“干什么工作?”答:“唱大鼓。”这位女艺人掉的牙齿补好了,再在宴席上与人交谈时,就全部用“开口音”,以炫耀她的一口美牙。如问:“贵姓?”答:“姓李。” 问:“多大年纪?” 答:“十七。”问:“家住哪里?”答:“城西。”问:“干什么工作?”答:“唱戏。”假如是不懂幽默的教师,往往会采取举符合“开口音”、“闭口音”特点的词语来说明两者的区别,而钱玄同则不愧为“幽默教授”,他结合教学实际,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趣味故事例子来帮助学生在笑声中弄懂两者的区别。显然,这样的学习往往要比其他方式的学习来得更轻松些。

温向英:是呀,趣味故事运用于数学课堂同样能起到好作用。如,乘法口诀的记忆枯燥无味,以往只是一味地死记硬背。我在教学中引入了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使乘法口诀的学习变得有趣而生动。例如7的乘法口诀中“三七二十一”的口诀引入了一个小马虎的故事:“从前有个小马虎考试,爸爸问他考得如何,他说有一道题3×7不知道等于几,他呢管他三七二十一写了一个10。”学生听了这个故事都哈哈大笑,嘲笑小马虎的傻。又如:8的乘法口诀,我引入了一首有趣的儿歌:“一只螃蟹八条腿,两只螃蟹十六条腿,三只螃蟹二十四条腿;……八只螃蟹六十四条腿。”这些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儿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真是一种神奇的方法啊!这样做,就好比给紧张的学习涂抹了一点清凉油,不仅使学生得到稍许的精神松弛,产生一种愉悦感,以缓解精神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疲劳,还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在反复回味中增强记忆。

主持人:是的,幽默在教师心里,就如一抹绿荷,一种溅绿的声音。恰当使用幽默不仅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还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理解、接受和记忆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搞笑逗乐,那就误入歧途了。因此,教学中,要严格遵循“幽默要服务于教学”这一原则,做到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让我们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人以智慧、情感、力量和启迪。(作者单位:主持人与参与者均为江西省南昌市松柏小学)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5

我有一本厚厚的字典,它是一年级时妈妈给我买的,我特别喜欢它。

字典对我的帮助可大啦!翻一翻字典,可以 看到密密麻麻的字,像一支排好队的队伍,真是“字山字海”啊 。摸一摸它,我感到 厚厚的、沉沉的 。读一读页码中的内容,我发现了它 有笔画、有音序、有部首等等 。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外书上看到了一个成语叫“按图索骥”,其中的“骥”我不认识,于是我把字典拿过来,翻到爸爸教我的部首查字法,又默默的数了数笔画,终于把这个字“终结”了。原来,它的读音是:ji,意思是:好马。我真高兴能积累一个成语,更高兴的是还多认识了一个字!以后我又用它“干掉”许多生字。

我给字典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我的狙击枪。以后上学。我要天天带上它,请他帮助我消灭错别字,成为人见人爱的“识字大王”。

(我是四川省绵阳市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我喜欢读书、喜欢写作文,希望大家多指导我一下,让我的作文写得更好。)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6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烦恼,有时多有时少,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不知何时,我也有了成长的烦恼,有时无需理由,只因烦而烦、恼而恼。

每天放学回到家,先做完作业,然后看会儿电视。那个熟悉的询问就会接踵而来“英语会读会默写了吗?会就默写啊!不会还不快去。‘有些人说了再做,有些人做了再说,有些人不说也不做。’”

我多么希望爸爸妈妈不再催我,让我按自己的计划来完成。其实,我知道他们是为我好,可是我不希望自己像大多数的孩子那样在父母的唠叨声中成长。所以,我通常的回答是“沉默是金”,而在我心里沉默不等于默认。

巴金爷爷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因此,我就会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达,那就是不管有什么事,我都会莫名其妙的烦躁,莫名其妙的发火,用此来发泄沉默的“怒火。”

自从上学那天起,我的成绩就备受关注,我的成绩是时好时坏,成绩略好的时候会得到爸爸妈妈的训话:“怎么这么差,明明这里是不应该错的啦。”成绩不好的时候,也会受到爸爸妈妈的严厉指责和叮嘱:“下次再考不好,就有你的好看。”成绩到底是什么?是分数还是自我提高?是对别人的超越,还是愈来愈重的压力?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我不明白,我感觉乏味也感觉困惑。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7

每天,我都面无表情地在校园里游荡,读书,读书,读书!我的目光从来不会在一个人脸上逗留超过10秒。因此,转学至今,我还不知道我的同桌长什么样,只记得是个女生,叫小言,身上有股淡淡的清香。除此之外,便什么印象也没有了。

和小言同桌至今没讲过一句话。她是一个话不多的女生,成绩很差,而我是不屑于和差生讲话的。每天,她都默默地帮我把桌子擦干净,默默地读书、做作业,我也乐得清静。这样平静的日子重复着一天又一天,我几乎把她当空气了。

一天,学校组织大扫除,仍旧没人愿意和我同组。正当我独自拿起扫把时,小言走了过来,她决定与我同组。我诧异地望着她,也头一次仔细地看她。她是那种长得很古典的女生,长发,大眼睛,五官细致。

她拿着畚箕跟在我后面,我无动于衷,喜欢跟就跟吧!大扫除过程中我们没讲一句话,但我记住了她的长相。

以后的日子我们仍旧没多说一句话,只是我的目光会时不时在她脸上逗留。如果没有那天,我想我和她将继续沉默下去。

那天,天气出奇地热。到了下午第二节课,突然下起了暴雨,我没带伞。放学了,正当我挽起裤腿准备往雨里冲时,只听见一声“给你”,我的手里便多了把伞。我抬头一看,小言瘦小的身影消失在雨中。我一直盯着她远去的方向,我意识到我被感动了,也决定了:我要帮助她!

当我告诉她我要帮她补课时,小言似乎把我当成了火星人,因为她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我。但马上,她的眼睛里有了一抹笑意:“谢谢!”我没说不用谢。

以后的日子,我们熟络了许多。我尽力地帮她讲题,查漏补缺,她也努力地学。我们之间的谈话仍然不多,但会开一些玩笑了。她仍然每天帮我擦桌子,我仍然心安理得地不说谢谢。平静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随着她的成绩有所起色,关于我们的闲言碎语也越来越多。每当这时,她总会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看我,而我,只是习惯地皱皱眉――不屑。我是一只天鹅,那些丑小鸭永远只能用恶意中伤和指指点点来安慰他们内心那可怜的自尊!只是,我惊恐地发现,小言出现在我梦中的频率越来越高,她总是在我的梦中走来走去。我发呆的时间多了,目光在她脸上逗留的时间也长了,看书时,书上总会浮现小言的脸,小言的眼睛。我真的喜欢上她了吗?不行,我绝对不允许自己的未来有任何路障存在!我的前程远比她重要!

我抑制住越来越强烈的感情,尽量若无其事地帮她补课。我不敢迎接小言的目光,我害怕看到她眼中颤动的光芒。我们仍然相互帮助,但谈话内容仅限于学习。对小言,我开始冷淡了,我分明看到了小言眼中那掩藏不住的失望。我心痛,但我不能心动,我不能让自己有失败的借口!我是天鹅,不能为了一只丑小鸭放弃属于自己的蓝天,即使她在我眼中可能也是天鹅!

有一段时间,小言似乎特别疲惫,一下课就趴在桌子上睡觉,好像夜里没睡似的。

那天下午,小言写了一张纸条给我,叫我放学后留下,我意识到完了。果然,放学后,我收拾着书包,小言则局促不安地站在旁边。我收拾完了,便抬头看她,示意她有什么话就说吧。她脸红了,把一个粉红色的盒子给我,抛下一句“回家再看”就跑了。

回到家里,我迟迟不敢打开盒子。在房间里踱了40个来回后,我屈服了。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我的心一阵绞痛。纸鹤,用发丝串成的纸鹤!我一只一只地数,1000只,1000只用发丝串成的纸鹤!沉重,令人窒息的沉重!我无法接受这种沉重的感觉,天鹅如果负重飞行是飞不高飞不远的!

那一夜,我辗转反侧。月光照在我的脸上,惨白,惨白。在数了不知几万只山羊后,我终于睡着了。

第二天,我面无表情地来到学校,带着那盒纸鹤。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把纸鹤还给了小言,并大声宣布:我们永远不可能!大家议论纷纷,似乎饶有兴趣地看着这出戏。泪水,从小言脸上滑落,我面无表情地站着,看着小言夺门而出,我分明听到了玻璃破碎的声音。我的大脑处于无意识状态,我竭力让自己冷静,走向自己的座位,开始读书……

下午,小言没来。第二天,小言仍旧没来。我知道我的箭射碎了她的玻璃心!

小言转学了。我又开始了从前的生活,每天像游魂似的在校园里晃荡;面无表情地读书,偶尔看看身旁空着的座位,再看看天空。我知道,即使重来一次,天鹅还是会选择蓝天的!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小言的信,信封里只有7只纸鹤――我最喜欢的数字“7”,此刻却深深地刺痛了我!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8

一、触摸语言,感受阅读的乐趣

欲让孩子感受读之乐趣,最重要的是放手让他们充分地阅读文本,与“语言亲密接触”,在这种接触中触摸语言,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放手让孩子们自由阅读,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不要过早地介入孩子的自由阅读。将教师的引导作为一道道精心设计的佳肴一样,随着孩子阅读的进程,徐徐端出,完全是仅供孩子们参考,并不要求孩子回答,这样孩子不会觉得你是在干扰他的阅读,这样孩子才可能真的“沉”入文中,心静于阅读,心醉于阅读,享受到较为自在的自由阅读的乐趣。如:苏教版三年级《掌声》讲小英是班里的残疾儿童,她生活在自卑和孤独中,因为同学们的一次掌声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爱说爱笑了,生活充满阳光,告诉我们生活中人人皆需要掌声,人人都要奉献掌声的道理。我是这样处理的:释题时简单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获得过什么样的掌声,获得掌声后的心情和行为都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研读的兴趣。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词,联系生活换位思考。学生静静地读,认真的划,情动于内心,对课文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比如对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分层阅读的:学生首先在阅读中注意了“默默地”这个词语,我就让学生读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这个词的认识,学生轻轻的读出了“静静地、悄悄的”的词语本意;然后想想“总是默默地”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想象小英都怎样“默默地生活”?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作出想象:“六?一”儿童节不会看到她在舞台上的身影,课堂上也不会看到她高高兴兴举起的小手,选“三好学生”时同学们不会想到她……请学生再轻轻地读读这句话,读出“默默地”不被注意的感觉。继续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你愿意作一位“默默地”生活的人吗?为什么?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不愿意,因为太孤独(寂寞、痛苦、没信心)了”。此时动情的点拨:明明是花朵一样美好的童年,却听不到她欢歌笑语,看不到她美丽的笑脸,表面上默默地生活,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你会?学生的脸色凝重起来,此时,学生的朗读自然有情有味,水到渠成。

二、抓题眼,布疑阵

课文的题目往往起着点明中心旨意或对课文内容高度概括的能力,抓住题眼引疑导思,可以帮助学生疏通文章思路,为其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对于高度概括主要内容的课文题目,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动词,如《田忌赛马》、《草船借箭》、《养花》等;对于点明主旨的题目,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桂林山水》等;对于一些较为独特或感彩浓郁的课题,我们可以抓住让学生感到陌生的词或具有感彩的词或标点,如《趵突泉》、《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利用这些字词设布疑阵,如《田忌赛马》,课前审题引导质疑:“课题中哪个字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田忌是什么人?他与谁赛马?赛马的经过怎样?谁胜谁负?”在学生通读全文后,教师再布疑:“齐威王的三个等次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却输了,真是不可思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激发问题矛盾,学生纷纷疑问:“齐威王输掉赛马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孙膑到底是怎样观察赛马的,他为什么能想出让田忌取胜的办法?看来,怎样‘赛’,可大有乾坤。”课题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探究课文的极大兴趣。

三、开渠引流,链接多种媒体

上一篇:天鹅湖作文范文 下一篇:南柯一梦的故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