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范文

时间:2023-09-18 05:07:43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1

【关键词】《道德经》 汉文帝 柔性管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八章》)

汉文帝治国采用“黄老”道家学说,与他的家教有很大关系。汉文帝的母亲薄姬,一生喜好《道德经》。在母亲的教育理念濡染下,母子得以躲避杀身之祸,一步步保全性命进而刘恒成功当上帝王后,道家思想又成为其治国的主要思想来源。可以说,刘恒的成长治国经历,无疑是一部得益于《道德经》智慧指导并成功实践的写照。

1.良善世家,不争风范

汉文帝刘恒的生母为薄姬。与刘邦的儿子刘恒8岁时被封为代王。汉高祖刘邦死后,吕雉掌握了政权。大权独握的吕雉虽然对戚夫人进行了残忍的报复,对薄姬的态度却非常公正。这首先因为薄姬为人小心谨慎,更是因为薄姬没有得到丈夫刘邦应该给予的善待,也不争宠,却运用《道德经》“无欲无争”的智慧,以清净无为的姿态游走于激烈的斗争中。正因同病相怜,薄姬意外地得到了吕雉特别的恩遇:被送往儿子刘恒的封地。不但得以母子团圆,更得到了“代王太后”的称号。

薄姬的一生,很好奉行了《道德经》的不争智慧,活出了称得上圆满的一生,在成功当上薄太后,太皇太后之后,又被东汉光武帝刘秀追尊为高皇后。这是“夫唯不争,故无尤”的智慧,当你不跟别人争抢利益的时候,便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

2.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母亲不争智慧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刘恒,也无意与其他皇子进行继承权之争,而是甘愿被分封到西北边疆、荒漠贫瘠地带成为代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正因为在偏僻地方为官,刘恒才躲过了吕雉的迫害。吕雉死后,大臣议立新帝时,鉴于吕氏的不善,反衬了薄姬的仁善,因此得益于母亲良好的口碑,这位清心寡欲、守道尚德的代王便被请到长安,顺利登基成为汉文帝,开启了自己管理国家的政治生涯。

3.动,善时

以“谦卑”之心,甘于下位,取众所长,慎重决策,刘恒深受这种思想影响。听到长安来人迎接的消息后,他请示母亲的意见。母亲认为,此时,中央政权最混乱,且朝中大臣多是父辈,很难驾驭。不可冒然前去。虚心接受母亲的建议后,刘恒先派人前去长安打探消息,一可了解实情,二可延缓时间来获取人心。经过斟酌再三,刘恒在统观分析天时地利人和具足的情况下,最终决定回长安继位。

4.心,善渊

刘恒刚刚登基,母亲薄氏便卧病三年。这对身为皇帝的刘恒,是个巨大的考验。但刘恒的心并没有因为身份改变而浮躁不安,依旧如之前沉静无波。三年中,他常常衣不解带,不眠不休,并亲尝御医送来的汤药,成为“二十四孝”之一。文帝临终时,还因先于母亲离世,为弥补“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之憾,把陵墓安置为“顶妻背母”的方式,死后都不忘对母亲尽孝道。

5.政,善治

道家的治国理念,富涵有极大的智慧。魏源认为《老子》包含着明道、修身、治国的极高智慧,其“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魏源《老子本义》第三章)。

“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的管理之道。将“无为而治”运用于管理工作,就是要求管理者要遵循自然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要善于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为当为之事,不为不当为之事。在70年代中期,美国由于采用了坎恩斯的理论,对国家经济采取过度干预手段,结果出现了经济智障。借助老子的《道德经》智慧,里根总统上台后,在1986年采用了对于经济减少干预政策,不妄为的结果导致美国经济得到回升。可以说,这是道家智慧的世界性运用。

汉文帝即位后,坚持“清静无为”“躬修节俭”,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结果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费,解决了秦过分剥削农民、破坏合理的权利和界限的根本问题,这样,就造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刘恒除了做到待人待物的“慈”和“不敢为天下先”之外,在待己方面躬行节俭这一点做得也很到位,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他带头为天下人作敦朴的示范,制定并推行一些节俭的规章制度,跟其他穷奢极欲的帝王相比,这也是他的“不为”智慧的体现。

《史记・孝文本纪》中说:“孝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他的一件黄袍,一直穿了二十年,补之再补。

汉文帝的“有为”一面,集中体现在安民为本,边疆政策,司法改革等方面,他励精图治,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因为减轻刑罚,减轻赋税的善举而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明君。即位不久,他就U止了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提出不同的意见。文帝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文帝谦让宽容,以礼相待,便自然形成一种比较清明的政治空气,正因为如此,汉文帝的政绩不但得到了后人的赞誉,也得到了西汉末年赤眉军的尊崇,他们攻占长安后,西汉皇陵均被破坏,唯有汉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护。可以看到,文帝的“无为而治”理念的恰当运用,无疑帮他获得了“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圆满结局。

6、事,善能

文帝登基后发的第二道圣旨是“定振穷、养老”、“令四方毋来献”等内容,充分表达了他爱护老人、体恤民情的思想。他的执政理念有“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赐给米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再加赐帛二匹,絮三斤。赐给九十岁以上老人的物品,必须由县丞或者县尉送达;其他由啬夫来送达。”代表国家向老人行孝,这种养老模式和施政方针,对当今的老龄社会也不无启示意义。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2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所谓“膻中者”,是指人体里边很特殊的一条经络――心包经,即心包和三焦,这是在五脏之外,中医里边加出来的一个脏器。膻中穴在两乳的正中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

《黄帝内经》认为“气会膻中”,人体的气机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通过膻中来表现。这里又涉及西医的一个概念,就是“胸腺”,胸腺是指膻中穴到肚脐之间的一条直线。

在人出生之前。胸腺是一个很大的器官,等到出生以后,它就迅速地萎缩。其实,这里边暗示着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小孩子之所以能用十个月来完成人类几亿年的进化,和膻中、胸腺是有密切关系的。

所谓“喜乐”,在某种意义上是指经脉特别通畅,如果经脉特别通畅,小孩子的发育就会特别顺畅。我们也会发现,人在婴幼儿时期长得非常快,基本一天一个变化,而过了青春期以后,人的生长速度就明显减缓了。这些实际上都和膻中非常有关系。

“臣使之官”,是说膻中是代君发令的。中医认为人体有心,同时有心的。即心包,心是不受邪的,而心包就有代君受过的功能。所以这个“臣使之官”就相当于所谓的宦官,代君行令。为什么要用它代君行令?因为传统文化认为。君主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就像心的喜怒也是不形于色一样。那么“形于色”的这个功能,要由谁来承担?就是心包来承担的。

心包主疏通气机

心包在人体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疏通气机。如果膻中闭塞,人们的气机就会很不顺畅。现在的人工作压力都很大,膻中这个穴位非常容易堵塞。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家要经常梳理、按摩膻中这个地方,其实不难,用大拇指直接往下捋就可以。现在有一种做法,就是拍打膻中,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拍打对膻中的影响有点太过了,只要往下捋就行了。人如果生气,就可以往下捋一百下左右,这样对自己的气机会很有帮助。

常见心包经病及其中医对治

心包经的病症经常会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它会表现为“手心热”。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一直走到中指。人的手心里有劳宫穴,劳官穴也是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如果心包有热,就会体现在劳宫穴上,即手心热。如何解决?大家可以拍打心包经,先按摩位于腋下的极泉穴,极泉穴是解郁大穴,属于心经穴位,然后沿着手臂前缘的正中线向外拍打。拍打心包经,对心包的一些气机非常有作用。

第二,有的人手心总出汗,这是心包不收敛的一个表现。因为心包经属于厥阴经,厥阴经就是主收敛的,如果不收敛。手心总出汗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第三,臂肘挛急。就是沿着这个肘臂,会出现“挛急”,即抽筋,或者是不舒畅、麻木。在临床上,这样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们总觉得自己手臂发沉、发麻,就是人已经出现心脏病或心包病的一个前兆。这种人一是工作压力太大,二是过度焦虑,阻碍了气机,造成了气血不通、经脉不通畅,导致了麻、胀、沉的感觉。

第四,腋肿。即腋窝下会出现肿痛,这个也是心包的病。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觉得“胸胁盛满”,就是总觉得两个胸胁特别地胀。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心儋儋大动”,心会“扑通扑通”跳得特别快,就像人特别紧张一样。

第五,是心脏病前兆的一个象,叫“面赤目黄”。就是脸会发红,如果红在眉心“如灯花状”。那就很不好。在道教医学里,眉心正中的地方叫印堂,如果这个地方发红,人“祸福在旦夕间”。如果印堂发黑,就更加不好,因为黑的颜色是肾水的颜色,水克了火,就会造成心脏更加重的病症。平常大家在照镜子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脸,有些病的前兆会反映在脸上。

第六,嘻笑不休,即人一直收不住,总是呵呵乐的状态。“喜则神散”,中医讲究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过度,喜也分正邪,如果是正常的嘻,那就没问题;如果人老是嘻笑不休,尤其是老人突然出现嘻笑不休的情况时,晚辈就应该多加小心,因为这是心神将散之象。老人的病情会加重。

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专家。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人类学。

近年来,曲黎教不仅在大学里主讲“中医文化”、“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还致力于传统医道的推广,经常受邀到各大机构演讲。她的演讲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听众既能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学到切实好用的养生智慧。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3

循古之道

养生,是每个人都应该关心的话题。众多古代皇帝一心求取丹药,以期望长生不死;《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八十一难,大半是因为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不少修道者甚至普通人,心中也有个羽化成仙的美好梦想。不老不死,从自然规律来说,当然不科学,但注重养生,却能保持健康,延长寿命。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寿命在100―120岁之间,理论虽如此,但对古人来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能超过百岁的毕竟少数。不过古代名人中,也不乏长寿者,究其原因,是他们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从先秦诸子到魏晋名流,从唐宋文人到明清雅士,养生之道被不断传承和发扬。老子的恬淡寡欲,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千金方》,孟诜的《食疗本草》,白居易的乐天随意,坡的豁达豪放……众多古代名人的养生经验中,总有一款值得你去借鉴。

本期选题,分“神养篇”、“食养篇”和“常识篇”,撷取一些古代名人的养生事迹和言论,梳理古人的养生智慧,结合当下的养生方式,以期给您的生活带来一些启迪。

正本清源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但更多的注意力还只停留在饮食、补品、运动等外在的形式上。“以补为养”,可以说是许多人的养生方式,在养生的热潮下,一些养生书籍和养生大师鱼龙混杂,让人分不清真假,于是养生也越来越复杂。

养生圣典《黄帝内经》有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与此相对的是,“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真是当下许多人的真实写照。在你考虑怎么吃得更生态、吃什么更补、怎么运动更养生时,你要先反思一下:饮食是否有节制?作息是否规律?工作是否过度……遵守生活的常识,就是养生的首要基础。

养生也是一种修行,针对疾病,《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如果你整天争名夺利,心浮气躁,喜怒无常,还谈何健康长寿?“恬淡”一词,看似简单,但真要做到,除了像陶渊明一样“性本爱丘山”的人,谈何容易?所以说“养生重在养心”,诚不欺人也。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4

关键词 道德根文化 创新教育 “智” “慧”

中图分类号:B822 文献标识码:A

人才成就的基础离不开道德品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根文化来加强道德人文素养是最佳途径,同时也是启迪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1 “智”和“慧”的含义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的大智慧祖先早就在《周易》《黄帝内经》及《道德经》等经典中,揭示了人类的精神系统中天然地具备着两套思维模式,这就是慧性思维模式和智能思维模式。

在传统文化中,人类的“智”属于后天知识的产物,老子称为“为学者日益”,它通过每天的学习积累而获得,储存在大脑的皮层。“慧”属于先天潜在的禀赋,是心灵的火花,是灵感和直觉思维的稳定透发,有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通彻和悟性,它储存于大脑中间质层和核心层,占据大脑的主要空间,却有待于科学的启迪与激发。慧性思维的透发才是创新思维的源泉。但是智能思维系统对慧性思维系统中的直觉与灵感有着很强的屏蔽作用,使直觉与灵感不能够透发出来产生创造力。

因为慧性思维善于透过事物表象去把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而智能思维仅善于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表象。所以慧性思维系统的开发程度直接决定着人的创造性能力的强弱。

“慧”的开发犹如往一只茶杯里倒水,首先要清空茶杯里的东西,老子称为“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慧性思维的培养需要不断清空身心过多的欲望和杂念,每日谦恭反省,使心灵清净空灵,培养自己醇厚的道德品质。当心中的道德品质充沛了,就能为大脑质层和核心层的激活提供能量,德的修养越丰厚,能量提供越畅通,慧和智的激发就越同步和协调,所以说道德可以生智慧、养智慧。正如苏格拉底在雅典城广场上大声疾呼:“美德就是智慧。”美德能为大脑质层和核心层的激活提供能量。大脑内在的慧性思维系统启动了,外在的智能思维系统就有充足的灵气和真实的创造力产生。

2 道德文化是慧智双运创性思维的载体

我国近代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沿袭西方的模式,尤其在科学研究领域重视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实验证伪的能力,而忽视“灵感直觉思维”对创新能力的巨大作用。这就更加造成对中国古代文化科学中以开启慧性为主、慧智双运思维状态认识的困难。无法迅速认清、继承和发扬中华本土文化中慧智双运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方法的缺失必将导致民族创造力生机的缺失。这种缺失,带给我们的是科学创造力的萎缩。

民族文明的底蕴和特点,是民族文化和科学以及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分析16世纪以前中国的文化与科学为什么会走在世界的前列,而在16世纪以后又反被西方超越而甩在他们身后,其中的答案就在《老子・道德经》和《周易》这两部世界著名的经典之中。古代中国就是凭借着这两部著名经典,使我们的祖先产生大慧大智,而不仅仅是直觉与灵感,是在人的精神系统中培养出慧智双运的心灵与头脑,以慧性作为科学创造力的能量源泉,以智能实现慧性的发现,而产生科学的成果。老子的《道德经》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食粮,是中国文化能量的源泉;《周易》则是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方法论;《道德经》和《周易》这两部经典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泉和土壤。她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根柢,是中华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源头活水。

3 结论

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科学创造力的来源其实至简至易,并不复杂,唯有慧和智两个字而已。西方民族对人类的慧性思维系统,虽然仅仅发现了片段式、闪现式的直觉和灵感,但是一旦发现它们具有科学创造力以后,就始终牢牢抓住不再放松,从而推动了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

而东方民族虽然拥有完整系统的开发人的慧性思维的方法,但因更注重生命的全貌,力求升华生命的存在性,并没有高度重视将这种比较全面和稳定的慧性应用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创造之中。

中华民族的祖先早已洞察了生命深层的奥秘,并且将他们的大智慧深植在《老子・道德经》《周易》《黄帝内经》这几部最著名的经典之中。建立在一元四素方法论之上的经典诵读,又是我们民族古代最具特色的培养圣贤与天才的科学方法。只要我们在现行教育过程中重视对本民族道德文化及大智慧经典的继承和发扬,就能从经典中获得慧性与智能的双重精神营养,系统性地培养整个精神系统,而不是单纯的直觉与灵感闪现。这种开发培养如果一旦形成,将会远胜于西方对直觉与灵感培养的模式,那么众多的具备强盛科学创造力的人才将会在50%的灵感加上50%的汗水中顺利诞生,我们的国家也会重新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彭富春.国学和智慧之学[J].湖北社会科学,2010(11).

[2] 杨振宁.什么是创新[J].师资研究,2009(1).

[3] 熊春锦.国学道德经典导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5

“养生是一种智慧,非医学规律所能囊括,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找出什么对自已有益,什么对自己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药品……在吃饭、睡觉、运动的时候,心中坦然,情神愉快,是长寿的最好药方。”

养生是智慧,这认识独到而又深刻。例如,我们古人很早就提出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天人合一”只有四个字,但这四个字可不简单啊。它不但是养生理论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辩证唯物宇宙观的根本观点。提出这样高度概括极为深刻的观点是十分不容易的。它是在掌握、了解、分析、研究了大量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后才得出的。没有深刻的分析能力、高度的概括能力、严谨的思辨能力,能认识并提出它吗?君不见,生活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人,并不是都认识到了这一点。违背天人合一观点,搞“人定胜天”、“与天斗,与地斗”的蠢事我们干得还少吗?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是中国养生学的开山之作。《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养生的论述,如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这段话:“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养生理论的精华。它所肯定的生活方式,在现在仍为我们所遵循。它所否定的不科学生活方式现在还有许多人在盲目追求着。那些权势者、暴发者,由于有钱、有势,有人奉迎巴结,便整天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岂不是《内经》中斥责的那类愚人。

气功是我国古人创编的奇妙的养生术。你如果了解了气功,就会感觉到从气功理论到气功锻炼方法,处处都闪耀着东方人智慧的光芒。如气功中的经络观点、气血理论、松静道理、“三调”方法等等,没有大智慧的人是不可能总结出来的。

古往今来,凡善养生者,都是一些智者。在古人善养生者群体中,坡是很有名的。坡一生中遭遇到了太多的打击,他被奸臣诬陷,多次被贬谪和流放,甚至还被下入大狱,差点身首异处。由于他是广识博学、满腹经纶的大学问家、大词人、大散文家,所以才能始终心平如镜、豁达开朗,从容处置,不怒不惧,颐养天年。人说“宰相肚里能行船”,其实应该是“智者肚里能行船”。有智慧的人,才能分清是非,明辨善恶,认识利害,面对各种打击而从容对待,保持平静的心态。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6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所谓“五台”。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佛,西方阿

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 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

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 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翠岩峰,海拔2894 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南台锦绣峰,海拔2485 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 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北台叶斗峰,海拔3058 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悠悠之旅一:寻觅慧根

妙不可言的文殊智慧,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有些高高在上,显得云山雾罩。那些永无休止的不断否定和不断超越,也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奔波相去甚远。其实,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时候体悟越深,所看到的或许就会越简单。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究竟有多大的智慧呢?显通寺中的这尊千钵文殊像告诉人们,他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妙吉祥文殊菩萨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萨有着很高的地位,是菩萨之首,为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因佛经中有文殊菩萨居住在清凉山、五顶山之说,而中国山西五台山也正好有五峰顶平,气候清凉,早有佛寺的特点,佛教界便公认为五台山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由于大智文殊菩萨常住五台山演教度化众生,所以五台山列代以来寺庙繁多,朝山拜佛,观光旅游的信众常来常往、香火特别旺盛。有“人到五台开智慧,足踏清凉烦恼丢”之说。

相传在公元前6 世纪,文殊师利出生于舍卫国,父名梵德。他从母亲的右肋生出,紫金色皮肤,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因为他出生的那一天,家中出现了天降甘露、地涌七珍等十大吉祥瑞兆,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妙吉祥。在印度大乘佛教里,文殊是佛陀释迦牟尼座下诸菩萨之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他智慧第一,能破解大千世界任何的烦恼魔障,是诸佛之师,菩萨之母,甚至还是佛陀的师祖,只是应因缘而化现为菩萨之相。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中,凡是大乘法会,均有文殊参加。他不仅在物质方面给予释迦僧团以很大的帮助,而且深解大乘空义,在辅助佛祖宣传大乘佛教思想方面,文殊菩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清凉世界的传说

传说在老早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砂走石,夏天暑热难当,农民们无法种庄稼。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决心要改变这里的气候,他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凉气扑来。文殊菩萨被巡海夜叉领进龙宫见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他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青龙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青龙就没的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无奈,这才说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来化缘,为了造福人间,他是来求缘的。龙王估量歇龙石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无法运走,才放心地答应他。文殊菩萨谢过龙王,来到歇龙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即使巨石变成了弹丸。将弹丸塞进袖筒,便施告别礼,飘然而去了。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久旱不雨,寸草难生的炎夏。当文殊菩萨把歇龙石安放在台南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后,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于是,这座山谷命名为清凉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凉山。就在文殊菩萨取走歇龙石的当天,那些外出的小龙王回来时,发现歇龙石不在了,怨气冲天,便追到五峰山,四处寻找。气急败坏的小龙王,用龙尾把五个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乱七八糟,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人称“龙翻石”。当然文殊菩萨自有对付他们的办法。

文殊菩萨告诉他们歇龙石在秘魔岩的两座巨大的山岩之中。众龙刚钻进岩窟之中,文殊菩萨一声咒语,两岩合并,仅留得内宽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缝。文殊菩萨命众龙在此好好修行,并说要派弟子来朝拜和供养他们,因此这个秘魔岩窟又叫朝龙洞。传说朝拜者各见境界不一,善良人见佛、菩萨;邪恶人见不到欢乐境界。真可谓万人万境。而且有“朝五台山,若不朝拜朝龙洞只算朝拜了半个五台山”的说法。

这个传说已以流传了千百年。如今清凉寺虽已破落,但那块清凉石还在。石长五米,宽二米半,厚两,围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顿生凉意。

悠悠之旅二:五台问禅

天人合一的人间净土

现代工业化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过去已经有了极大的丰富,然而现代人也有着普遍的精神痛苦。心态危机、价值危机和道德危机让我们变得郁闷、浮躁和烦恼。其实,不妨将眼光放回到那些被遗忘的山林,静心体味一下我们祖先的智慧。问禅五台山,就是心灵最佳的栖息地。

五台山囊括了自然、人文和宗教的精髓,是一处“天人合一”的人间净土。这里有百余座恢弘古刹,五百里佛国道场,两千年晨钟暮鼓,是中国惟一的一座汉、藏两大教派并存的佛教圣地,位列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不可错过的五台山五大禅处

显通寺,五台祖寺

禅,就是“静虑”,“思维修”、“静思修”。大显通寺,就是一个令人静思之地,它不仅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也是昔日五台山十大青庙和青黄二庙的五大禅处之首,现存明清时期的房屋四百多间,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更名为大显通寺。

步入寺内,触目的首先就是那高大挺拔的松柏,在松柏下香烟缭绕,大殿前的朱红柱子发着悠然的光,使显通寺的清晨如此朦胧而飘渺。

寺院很大,缓缓走过,大殿要一间一间地看,佛像要一座一座地拜,艺术要一处一处地欣赏: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那是寺院的骄傲;沧桑的铜殿,是寺院的神奇,据说此殿是被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赞誉为“法门砥柱”的高僧妙峰建造,妙峰是五台山最杰出的建筑学家,

显通寺铜殿,是他一生最杰出的作品;千钵文殊铜像,宛若菩萨在世;除此,无量殿、华严经字塔以及重达9999.5 斤的大铜钟,任何一处寺中的珍藏,都会使一个虔诚的心感动非常。

显通寺的一天开始在黎明之前,伴随着黎黑的天色,寺内洪亮的钟声就敲响了,一声声仿若在敲击着尘世中所有尚在睡梦中的人们。空中,星星还在,四处漆黑,惟有大殿透出橘红色的亮光,在引导着一切向佛的人们。迈着磕磕拌拌的脚步,身边偶然倏忽而过一个身着长衫的背影,飘然的脚步,棕色的袈裟向大殿游移过去……而后,一声鼓响,早课开始了,接下来、过堂、斋饭、打坐……一天似一天的生活。而显通寺却如一个最高的禅者,处境不染,对境安然,在晨昏里怡然处世。

塔院寺,感动凡心的舍利塔

最初,塔院寺与显通寺为一座寺庙,在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1579 ~ 1582 年),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

释迦牟尼佛涅时,化身 84000 颗舍粒子,由阿育王造84000 座佛塔分布在大千世界。不知阿育王的理想是否真的实现,但确实而今塔院寺内的藏式大白塔里供奉着佛陀的舍利,并且是中国19 座佛陀舍利塔中的其中一座。

塔院寺寺门不大,斜斜的透出一种别样清晰的光芒,轻轻穿过,大白塔就如巨大的佛立现在眼前。那尊佛太高了,使亲抚他脚的人见不到它高昂的头顶。白塔的左侧,几处磨平了的青石地面上,总有几个身着喇嘛服的女尼朝着白塔的方向在磕着长头……她们的眼神平静、澄澈、纯洁,起来跪下……一次次重复的运动不曾给她们带来辛苦,那鬓角的汗水滴滴,清洁着古铜色的脸庞。佛教中说,磕长头,可以灭一切罪孽,使人往生极乐。这也就是那些女尼们一种修行的方式。而更多的人,更是沐浴在晨曦之中,一圈又一圈地顺时针转塔,转塔如同转动经轮,可消灭今生罪孽,增加无数功德。

菩萨顶,至灵至尊的龙脉圣地

在五台山台怀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菩萨顶。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而菩萨顶,又传说是文殊菩萨的居住处,故曾名为真容院、大文殊寺。该寺地处台怀极顶,拔地而起,雄伟壮观,声名远播,显赫于世。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以后历代都曾重修,到清顺治年间改为喇嘛庙。清代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到五台山朝拜,均下榻于此,并在寺内题匾、铭书、撰文刻碑。清王朝有七位天子皆对此有丰厚赏赐,达赖、班禅朝拜五台山,也总驻跸于此,真可谓恩宠有加,占尽风光。

菩萨顶占地3 公顷,寺庙建筑430 间。这里的建筑屋顶铺覆着黄色和孔雀蓝色的琉璃瓦,

在阳光下一片灿烂,下临108 级台阶,犹如天梯。以佛家说法,沿此台阶步步登高,就把尘世上的108 种烦恼踩在脚下。黄琉璃瓦是皇权的象征,只有帝王的居所才能使用。菩萨顶能够享此殊荣,在我国佛教寺庙中是绝无仅有的。另外,菩萨顶的滴水殿,也是五台山的一大景观。

殊像寺,水凝智慧的般若泉

殊像寺在五台山怀镇西南0.5 千米处,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

明代天启六年(1626),在寺后西北角清净处修建了一间客堂,后来被清廷三公主看中,把它改名“善静室”,作为“习静”之处。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圣祖为殊像寺的文殊骑狻猊像题匾:“瑞相天然”。于是,殊像寺一跃而成了五台山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青庙之一。那时,寺内有个精通内典的僧人,常与三公主研讨经文,引起流言。康熙认为有损皇族声誉,于是派人火烧殊像寺,大火烧了三天,全寺片瓦无存,惟独三公主与年轻和尚“坐静”的善静室无恙。康熙认为这是文殊菩萨证明他们之间没有恋情,于是下旨拨巨款重建殊像寺。重建后,有人提议把它改名“清白寺”或“无瑕寺”,以示三公主的清白纯洁。但由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殊像寺”即意味着有文殊菩萨的真像,所以重建后仍叫“殊像寺”。

殊像寺外牌的前面,有一口泉水,名为般若泉。“般若”是梵语,为“智慧”的意思。据说,饮此泉水能长智慧、去愚痴。所以,不但佛门把这里的泉水列为供佛的“净水”,还把它作为贡品,清代帝王朝山礼佛,也专饮此水。因此,善男信女们来到这里,都会用瓶盛上泉水带回去与亲人共享。

罗T寺,开花现佛的藏经殿

据记载,罗T寺始建于唐代。据说,文殊菩萨曾在这里落脚,还曾讲经说法,并有神灯出现,于是,人们便把这座寺庙叫做落佛寺。经宋、元两代,至明代成化年间,落佛寺得以重建,弘治五年(公元1492 年)重修,万历年间再度重建。清朝顺治、康熙时,落佛寺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寺名也被改为罗T寺了。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出家之前,曾娶妻生子,其子名叫罗T罗。罗T罗十五岁时随父出家,并成了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罗是罗罗的简称。用其作为庙名,意即这里是普渡众生的地方。

罗T寺内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藏经殿(也叫后殿)内的“开花现佛”。“开花现佛”是一组木结构的装置。从外表看,藏经殿中央有一朵高达三米的木制莲花,花茎连着一个圆盘,盘上刻绘着粼粼水纹,上塑十八罗汉像。圆盘周围的台面上,有二十四尊神像,台的四角有四大天王像,构成了一个威武雄壮的护法阵营。莲花内有四尊背靠背、面向四方的阿弥陀佛像。莲茎又连着下面的木制连动构件。当连动构件向某一个方向转动时,莲瓣徐徐张开,莲中的阿弥陀佛像便显露了出来。当连动构件向另一个方向转动时,莲瓣便慢慢合拢,成苞状,莲中的阿弥陀佛也就看不到了。莲瓣呈红色,阿弥陀佛成金黄色,花开佛现时,场面煞是好看。喇嘛教的信徒们,均以到此看到莲花内的佛像为乐事。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表示了吉祥,表示了他们与佛有缘。

悠悠之旅三:解读皇室

皇帝们与五台山的不解之缘

五台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座凝结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名山,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鲁智深醉打山门、杨五郎出家和顺治皇帝出家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除此之外,自东晋初年佛教传入五台山之后,先后有北魏的孝文帝、隋代的隋炀帝、宋代的太宗、元代的成宗、英宗和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等九位帝王十八巡幸五台山,扶植五台山佛教,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也使五台山发展成了世界级的佛教圣地。然而其它几大菩萨道场,在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亲自去过,只有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在历史上是有多位皇帝亲自来过。

在清朝的正史记载中,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病逝于23 岁。而在民间,则一直盛传着另一种说法:清世祖这时并没有死,这位多情皇帝只是因为失去心爱的皇妃,痛不欲生,抛下皇位,去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传说中,他的儿子康熙后来多次拜谒五台山,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生父。其实,不论这些传说真假与否,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五台山这个佛教圣地,在崇信佛教的清朝统治者眼中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里是位居众菩萨之首的文殊菩萨说法演教的道场,更因为这里有着几乎与佛教传入中国一样久远的历史。诸多因缘际会,五台山不仅成为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也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帝王垂青之所。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7

李少红执导的新版《红楼梦》已经在北京电视台播放完毕,尽管观众对其褒贬不一,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着实又掀起了一场“红楼”热,而红楼养生更是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追捧。

《红楼梦》中有关健康和养生的场景数不胜数,大观园里的姑娘们一边过着吟诗、作对、赏花、饮酒的诗意生活,一边又病卧床榻、食补药医,很多不幸的红楼女儿甚至魂归香冢。深谙养生之道的曹雪芹通过对大观园中日常生活的细致刻画,为读者们展示了一幅红楼养生的清明上河图,道尽了健康玄机,不是《黄帝内经》却也包含着数不尽的养生智慧。

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典型的人物来学习一些实用的养生知识!

代表人物:林黛玉

人物特点: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梦回红楼:黛玉道:“我吃了一点子螃蟹,觉得心口微微地疼,须得热热地吃口烧酒。”宝玉忙接道:“有烧酒。”便命将那合欢花浸的酒烫一壶来,黛玉也只吃了一口便放下了。

中医解析:人的体质有寒热之分,食物也有。饮食过寒就会使湿气在体内凝聚,过热则会使脏腑上火。一般体寒者应多吃一些热性的食物,而体热者应多食用寒性食物。螃蟹性寒,而黛玉吃的蟹黄又属于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所以很不容易消化。酒属热性,并且烫过的酒喝下去发散得更快,可以疏通血脉、驱风去寒、中和螃蟹在体内形成的寒气。

一般冬、夏季生长的食物性偏寒,而春、秋季生长的食物性偏热。冬季寒气较重的食物有大白菜、香菇、白萝卜、冬瓜等;夏季偏寒的食物有西瓜、黄瓜、梨等;而苹果、橙子等春、秋季食物多偏热性。

黛玉体质:阴虚质兼气郁质

阴虚体质是滋生疾病的土壤,加之黛玉常多愁善感、气结郁闷,所以终难逃凄凉的结局。如果你也像黛玉一样身材消瘦、体弱多病、思虑过度、夜不能寐,那么就需要及时地做些改变,调整自己的心情,饮食上多吃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如芝麻、糯米、绿豆、乌贼、龟、鳖、海参、鲍鱼、螃蟹、牛奶、牡蛎、蛤蜊、海蛰、鸭肉、猪皮、豆腐、甘蔗、桃子、银耳、蔬菜、水果等,也可以通过补阴药膳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调养。

代表人物:薛宝钗

人物特点: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梦回红楼:宝钗“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吃了一个和尚传的海上仙方‘冷香丸’,才效验些。”

中医解析:中医认为,人体的热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治疗上焦的热毒用黄芩,治疗中焦的热毒用黄连,治疗下焦的热毒用黄柏。黄柏为治肾要药,可滋阴、清下焦肾之热毒。所以宝钗的冷香丸要用黄柏煎汤送下,以清热燥湿、理气化痰。

湿、热往往相依附而存在,所以湿热体质的人应该注意改善起居环境、调理饮食,并且不能暴饮暴食、抽烟酗酒,尽量少吃油腻的食物,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

宝钗体质:丰满稍胖,属湿热体质

湿热质是以湿热内蕴为主要特征的体质,时下的OL中不少人都是这种体质,饮食方面应多食用清热化湿的食品,如薏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丝瓜、葫芦、苦瓜等。体质内热较盛者,应禁食辛辣燥烈、大热大补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对于狗肉、鹿肉、牛肉、羊肉、酒等温热食品和饮品也应少食少饮。

代表人物:王熙凤

人物特点:凡乌偏从未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梦回红楼:凤姐因操劳太过,一时不及检点便小产了。但她又禀赋气血不足,兼年幼不知保养,平生争强斗智,心力更亏,故虽系小月,竟着实亏虚下来,一月之后,复添了下红之症。

中医解析:女性经、带、胎、产等特殊的生理活动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肝藏血”,如果女性的肝脏受损的话,必然会出现月经紊乱、经血过多等妇科疾病。肝还主情志,若情志不畅,就会导致肝经的气血紊乱,也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王熙凤本来就患有严重的妇科疾病,加之她贪婪敛财、机关算尽、情志不畅,所以才“反算了卿卿性命”。

凤姐体质:气郁质兼血瘀质

如果你也是精明强干的“白骨精”,那么就要小心变成气郁质和血淤质的女人。气郁质的人性格较不稳定、忧郁敏感、多猜疑,血瘀质的人常心烦、急躁、健忘,两者均可导致不良的精神状态。气郁、血瘀体质的女性在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肝脏的保养,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乐观、豁达的性格。

三七、西红柿、葡萄、猕猴桃、红枣、豆制品、奶制品、西瓜、香蕉、动物肝脏、鱼、虾等食物都对肝脏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代表人物:贾元春

人物特点:20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梦回红楼:元春自选了凤藻宫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每日起居劳乏,时发痰疾。因前日侍宴回宫,偶沾寒气,勾起旧病。不料这回甚属利害,竞至痰气壅塞,四肢厥冷。

中医解析:《黄帝内经》按体型把人分为肥壮、瘦人、适中、壮士和婴儿5种,并且将肥胖分为“膏人”、“脂人”、“肉人”3种类型,这也是中医肥胖病学的最早分型。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因素有关,而元春的“身体发福”与痰饮水湿有关。

先天或后天因素都能引起体内阴阳失衡、脏腑关系不和谐,这就使得痰湿体质成为肥胖症的易感体质,也就是说,痰湿体质的人更容易发胖。

元妃体质:痰湿、气郁质

黄帝内经养生智慧篇8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1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最近,开始读《黄帝内径》这本书,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健康,而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这本是不仅仅是对身体有意义,在一些生活方式和精神层面,又兼容了传统文化的一些“中和之气”,达到养身修心的目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家喻户晓,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究,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论,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再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更要注重自己情绪的调节。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其中一些理念值得践行。

  读书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静下心来,从读《黄帝内经》开始吧!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大半个月的时间,做事与修学总是提不起干劲来找了堆借口来安慰自己。也对,该是冬眠的时间了;呵呵。好在绞尽脑汁想想自己有何许收获时,该是看了部分的《皇帝内经》吧;原文是皇帝与当时名医和臣子谈论时记载下的文字,古文初读时不难理解很容易可以知晓其意;阅到第六篇却犹感古时圣人们学医者不仅学术甚深也精通多门学术。

  中国的文化用博大精深形容也不为过,光是简单的一本1080个字《弟子规》就教育了世人一生的该遵循的德行;仲尼的《论语》更是深入浅出地向人们道出处于何地位何年龄该明了的事理;这次的《黄帝内经》才让我真正体会到读圣贤书是人生多有意义的享受啊。处于本能地我又开始质问自己,为什么经典的文学我们从小从未接触过呢?不读圣贤书的现代人还会有什么不敢做的么?如同孔老夫子所言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常听到家长和朋友谈起现在的孩子太不好带了,总是抱怨孩子们不听话不知道好好学习,老是捣乱的;出于礼貌我不能直接地告诉他们是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和教师是要明白身教大于言教的道理;太多经典的教育全被世人遗忘了,他们不在愿意遵循古圣先贤的理念,多可惜呀。如果今天是中国的xx向人民提议要多读中国文学,多学习古人们求学的精神;太平盛世就在当下。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前阵子突然对易经,黄帝内经,难经和手诊等感兴趣,胡乱看了一通

  什么对人最重要,当然是身体健康了

  现总结一下看黄帝内经的感受,我认为一般人只要知道以下几点和一个图就够了,不要想成很神秘的。

  1。 五行和阴阳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2。均衡就是健康。阴阳平衡,冷要取暖热要降温,成年了就该结婚不好单身,晚上应该睡觉白天该运动等;营养要均衡,不能太足,也不能缺乏,以前是营养不良而得病的多,现在是营养过剩而得病的多;七情六欲,满就泄,压抑就出问题,过了也出问题,适可而止;体育锻炼有益身体,挖掘人体极限的所谓奥运比赛就过了,有损身体了;饱一顿饿一顿最伤身体,举例如,今天吃1斤肥肉,而胆汁还按昨天的2两肥肉的标准供应,肠胃就不适;明天你改吃1两肥肉,而胆汁按今天的1斤肥肉量供应,多的胆汁只好存储起来,经常如此,胆囊放不下,就压缩,最后可能就结石了;一个部位太强,会打破平衡,影响上下,如金肺太强,不但克制肾水,而且反压脾土了,人体器官相互关联,一个出问题,会上下影响,继续下去就连锁反应了,如最初得某个病的人,而往往最后要其命的是另外一个病。

  3。 五行相生相克,具体看下图

  注:心肝肾脾肺是五脏,胆胃膀胱大小肠三焦是六腑

  肝胆属木,春季旺,青色食品补肝胆,酸味食品也有益肝胆,注意防风,肝胆旺易发怒等,其他类似。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我们怎么来理解相生相克的理论调理身体呢?还是拿肝木来说,春天时候,肝火易旺,由于木克土,春节如果多吃酸的,会让肝火更旺,而伤脾胃,我们应该补弱势的,多吃甜的,黄色食品,补脾胃,让肝胆与脾胃平衡。其他由此类推。

上一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范文 下一篇:有理数的乘法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