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文言文范文

时间:2023-10-08 02:49:05

鹬蚌相争文言文

鹬蚌相争文言文篇1

1. 同学们,通过课前的了解,老师发现大家喜欢听故事。那好,老师就给大家讲一个历史小故事。

2. (课件播放《苏代止赵伐燕》故事视频)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分裂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百姓的生活非常痛苦。有一回,赵国想出兵攻打燕国,燕国的大臣苏代听说后,主动向燕王表示,愿意去见赵王,设法阻止这场战争。苏代来到赵国,见到赵惠王后,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赵惠王听完故事后,立刻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3. 故事先讲到这儿。哦,我看出了你们眼中的好奇。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呢?

【设计意图】借用历史典故引入新课,意在抓住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让学生明了这则寓言的背景渊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 初读课文,感知“相争”

1. 苏代讲的故事,就是这个流传了数千年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谁来读读课题?(随机正音:“蚌”和“争”都是后鼻音)

2. 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会读书的同学会把它读成一个字?谁能?(板书:争)猜猜看,围绕这个“争”字,故事会告诉我们哪些内容呢?(为什么争?怎么争?结果?在“鹬蚌”之间依次板书:???)

3. 这个故事就藏在我们课本的139页,放声读一读吧,努力把课文读顺,字音读准。

4. 课件出示:啄肉 夹住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不禁 威胁 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

(1) 指名读词语,随机正音。

(2) (课件出示:田字格“弱”)“弱”是这一课的一个生字,“弱”的模样很特别。(左右一样)但这个双胞胎的身材一样吗?注意看老师写“弱”字:左收,小肚子不能挺出去;右放,个子高一点,小肚子鼓一点出去,这样字就漂亮了。

(3) 学生在“习字册”中描红、临写。

【设计意图】运用形象比较法感知字形,努力避免词语教学的枯燥乏味,力求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

5. 现在,我们再读课文,一定又有进步了。(课件出示“读书小贴士”,读一读:小组成员按自然段轮着读,互相提提建议;想一想:哪些小问号已经解开了,互相合作讨论。)学生按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6. 大家读得很认真,你一定解开了一些小问号吧?(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擦去???)如果把它们串起来,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谁来试着用简洁的话,讲讲故事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中年级开始要着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这一环节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练读课文、释疑解惑、概括故事,努力做到环环相扣。

三、 读演结合,体验“相争”

合作研读一:我当解说员(第1自然段:为什么争)

1. 故事发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暖暖的阳光洒满了软软的河滩,一只河蚌慢悠悠地爬到河滩上,张开贝壳,懒洋洋地晒太阳。可谁知,它的出现竟引来了一场争斗。

2. 你们看,(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指名读)它俩争得真激烈,我们来观战,好不好?(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视频)看到这样情景,你想说什么?

3. 无声的画面,却让我们感受到争斗的激烈,如果再配以生动的解说,那一定会更精彩!那我们就以课文第1自然段作为解说词吧。小组里先练一练,推荐读得最好的同学来当解说员。

4. 各组推荐的“解说员”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看动画观战,感受鹬蚌相争场景之激烈,并以解说的方式,诠释对文本的理解。发挥“团队效应”,采用一人参选,人人参与指导,在合作中共同提升文字感悟、朗读表达的能力。

合作研读二:我演鹬和蚌(第2自然段:怎样相争)

1. 大家想不想过把瘾,感受一下什么叫激战?那好,鹬蚌争执的话语也很精彩。(课件出示第2、3自然段)看,“读书小贴士”又来帮助我们了。(课件出示“读书小贴士”:分角色读一读鹬和蚌的话,想想提示语中红色词语的意思,并用表情朗读体现出来。)

2. 同座分角色合作朗读表演,并作展示。

3. 读鹬的话用什么语气?(板书:威胁)你有没有被别人威胁过?大家想想,故事里这只鹬鸟抓住了河蚌的什么弱点来威胁它?

4. 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两组――“鹬鸟组”和“河蚌组”,来体验它们之间的互不相让。现在先请全体“鹬鸟组”威胁“河蚌组”。先派个代表来试试?大家一起来?

5. “河蚌组”,多可怕的鹬鸟啊,你们会被它吓住吗?为什么不怕?因为河蚌也知道鹬鸟的弱点。双方都表示自己很强,一点也不软弱,这就是――“毫不示弱”。(板书:毫不示弱)“河蚌组”,我们也来毫不示弱地回击一回。

6. 咱们接着看,鹬蚌的对话很有意思。(引读)鹬说:“今天 。”蚌回应说:“ 。”鹬又说:“没有了水 。”蚌说:“ 。”发现了什么?

7. 就这样,他们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既然是相持着,他们只争了一次吗?那我们就争三次好不好?第一次,我们“鹬鸟组”和“河蚌组”各派个代表站着争,注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和表情;第二次,我们大家一起斗,一起坐着斗;第三次,就要注意了,我们分析一下,它们争斗的声音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从文章的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那我们第三次就筋疲力尽地趴着斗一斗。

8. 师生合作体验鹬蚌的“三争”。

第一次: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 河蚌毫不示弱,说: (生读)

第二次:就这样,时间过去了三个小时,他们还在烈日炎炎下相持着……(两组分角色读)

第三次:8个小时过去,他们都很累了,还在争斗着……(两组分角色体会“筋疲力尽”)

合作研读三:我评鹬和蚌(第3自然段:相争的结果)

1. 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如果就这样相持下去,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这就叫――“两败俱伤”“同归于尽”。

2. 虽然结局不是如此,却戏剧性地让一位渔夫捡了个便宜。(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精疲力尽的时候――这位幸运的渔夫会说什么?这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啊!(板书:得利)故事读到这儿,你觉得鹬和蚌傻不傻呀?傻在哪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创设了一个个活动场境,借助于角色担当,读演结合,体会鹬的“威胁”和蚌的“毫不示弱”, 并将鹬蚌之“争”设计成站、坐、趴三个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进入“争”的情感体验之中,真切地体验情感。这样逐层深入,学生很好地理解内化了语言,对故事蕴含道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 回归典故,领悟“相争”

1. 当年,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

2. 最后,老师给大家留了一道作业,续编故事:鹬和蚌被关进渔篓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设计意图】把故事和寓言背景链接起来,“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这一问题给学生一个把手,突破了理解寓意这个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

鹬蚌相争文言文篇2

一、尝试学习,分层要求

作为教育者,我们很清楚地知道,学生之间因遗传基因、家庭环境、智力状况、心理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所以,我在设计尝试学习单时,采用“分层要求、自主加星”的方法来激发优等生不断追求完美,促使后进生在尝试学习的过程中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也鼓励后进生努力尝试“跳一跳”,争取做到更好。

在本课中,我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合理地分层设计了这样的尝试学习单:

(一)朗读训练营

我能把课文读正确。

我能把课文读流利。

我已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二)资料百宝箱

我搜集了一些关于鹬和蚌的介绍资料。

我不但搜集了资料,还找到了鹬和蚌的图片呢!

我另外还搜集了其他的寓言故事。

(三)字词万花筒

我能读准生字的音,认清生字的形。

我已经能给生字扩词了。

我已经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了生词的意思。

(四)质疑交流台

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我已经尝试着解决了。

(五)文字品味园

我能根据“鹬和蚌为什么争,怎么争,结果怎样”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我知道“鹬和蚌谁错了?错在哪儿?”

我还邀请了家长或者同学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故事激趣,巧设悬念

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我在开课伊始,便采用视频动画的方式,借用历史典故导入,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悬念:“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分裂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小国。其中,秦国最为强大,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回,赵国想出兵攻打燕国,燕国的大臣苏代听说后,主动向燕王表示,愿意去见赵王,然后设法阻止这场战争,苏代来到赵国,见到赵惠王后,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赵惠王听完故事后,立刻打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我将故事与文本自然结合,学生听完故事,学习兴趣已被极大地激发,便会迫不及待地进入文本内容的学习。这样,一个小小的悬念便为学生深入学习理解文本内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又让学生明白了这则寓言的背景渊源。

三、活动导航,情境引路

在学生的学习欲望被充分激起之时,我把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又还给了学生。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对课文有了充分的尝试学习,所以课堂上我设计了三个活动版块,采用“合作小贴士”的方法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我,释放自我。我想,这应该是本课的重头戏。

三个活动版块分别是这样的:

(一)合作小贴士1:我谈小收获

(1)组内轮流读生字、词语,交流易错的生字读音及记忆方法。

(2)根据“鹬和蚌为什么争?怎么争的?争的结果怎样?”试着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组长带领组员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准备朗读展示,可以四人齐读,可以推选读,也可以分角色读。

(3)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上面的三个小问题。

第一个活动版块意在引导学习字词,理清课文的脉络,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对文本初步形成完整的把握。因为有了学生的“先学”,加上组内的交流,后进生在组长的关注之下,也是小有收获。在全班交流时,各组争先恐后,组内成员也是人人不甘落后,互相提醒,互相补充,呈人人争先之态势。

(二)合作小贴士2:我当评判官

“四人组长先带领组员进行辩论:鹬和蚌谁错了?错在哪儿?说出理由。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要统一好意见,准备交流。”

导致故事后果的主要症结所在就是鹬和蚌的互不相让。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认识这一点,我没有用“告诉”的方法,而是设计了“我当评判官”这一活动版块,让学生自由辩论,自主发现,寻找根由。在辩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鹬错了,理由是鹬不应该去啄蚌,先挑起了事端;有的学生认为蚌错了,理由是蚌不应该夹住鹬的嘴,让事情变得不可收拾;有的认为鹬和蚌都错了,理由是他们互不相让,让渔夫有机可乘。当然最终是第三种评判结论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我想,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最本真的,最原生态的,真正的以生为本的学习,这也是郭思乐的“生本主义”思想最好的体现。

(三)合作小贴士3:我要表演读

“同桌两人合作朗读2、3自然段,一人当鹬,一人当蚌,可以不读旁白,不过,请注意前面的提示语,要通过你的表情朗读体现出来,还可以加上动作。”

这一版块的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看动画观战,感受鹬蚌相争场景之惨烈”的基础之上的。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切实感受“互不相让”的气氛,我首先让学生观看鹬蚌相争的惨烈场景,并以朗读解说的方式,诠释对文本的理解。进入第三个活动版块后,我利用学生好说、好动,表现欲望强烈的特点,借助于角色担当,读演结合,体会鹬的“威胁”和蚌的“毫不示弱”,从而真切地进行情感体验。这样逐层深入,学生很好地理解内化语言的同时,对故事蕴含的道理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回归典故,明白寓意

尽管学生此时已经进入“愤悱”状态,但让其直接道出寓意,仍然颇有难度。此时,我再次把故事和寓言背景链接起来,“如果你是赵王,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样想呢?”这一问题给学生一个把手,突破了理解寓意这个难点,帮助学生通过“赵王之口”理解了寓言的本意而又避免了空讲大道理的弊病。

鹬蚌相争文言文篇3

寓言故事在教材中的比例之重,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寓言教学的深刻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寓言文本,借助寓言的语言规律,给予学生寓言学习的收获,发挥寓言故事的语文功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创新传统教学的“读故事、讲寓意、说感受”的固定模式,在教学中尤为重视对寓言故事进行“加减乘除”的做法,给传统的寓言教学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课堂呈现出了新颖别致的气象,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加:课堂教学中增加形象感知

寓言故事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形象,或庄或谐,总是带着独特的形象特质。故事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形象充满了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当然要引导学生增加对这些故事形象感知的力度。如教学《鹬蚌相争》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把视线聚焦在故事中两个特征鲜明的主角上,互不相让的鹬和蚌的形象流传千年,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代人。教者在组织教学时要关注文本特征和故事形象,引导学生感知它们的语言和动作,可以通过想象画面,角色转换,借助提示语等方式读一读对话,讲一讲故事。学生对故事形象的感知深刻了,也就会在这一基础上充分接受文本的表达形式,从而丰实对寓言这种文学形式的认知与积累。

二、减:寓意揭示时减少纯粹说教

寓言故事因含有深刻哲理而常常让教师们陷入空洞说教的境地,认为讲寓言就是为了揭示寓意。因此,课堂上常常出现教师“意味深长式”的教学。很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忽视了故事文本的趣味性和整体性,整个课堂贯穿以几个问题,辅之以单调的师生问答,教师整节课就是在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大意,最后提炼寓意,丰满的寓言故事被“肢解”成了“皮”和“骨头”,学生的头脑中只留下了干瘪的形象和似懂非懂的一堆大道理。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寓言教学应当激活学生的思维,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引导他们提问,组织他们争论,让学生融入文本,自由表达。如在感知了《鹬蚌相争》的整个故事后,我设计了“怎样劝一劝鹬和蚌”这一环节。这样一来,学生们兴致高昂,纷纷用自己的观点和智慧去劝说鹬和蚌,既切中要害、有理有据,又做到了态度和善,以礼服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理解了寓意,也锻炼了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三、乘:文本处理后倍显语文功用

寓言故事被选入课本,它就不再单纯是一个故事了,更具有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寓言教学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了解故事,明白道理。寓言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依托文本,多维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教学《鹬蚌相争》时,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分段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力求用简练的语句进行表达,同时思考每段都与题目有哪些联系,然后将简单的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整体感知故事。之后,教师再引导:“你觉得读好哪些重点词语才能读好对话?”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去感受、去理解,有机地融朗读、感悟为一体。最后再通过言语实践的环节,将文本的语言予以转化,达到积累的目的,发展学生的语言,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尽情地读与演中体会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个性的读与说中探寻寓言的价值核心;在智慧的说与写中连接寓言与生活的通道。

寓言故事能流传至今,除了它语言简练、内涵深刻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潜藏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教师在加强文字训练和积累的同时,还要善于指引学生感知寓言文体,传承传统文化。《鹬蚌相争》选自《战国策》,是大臣用来劝诫君王的一则故事。在课堂上,当学生充分感知了故事后,我适时引入了原文,并帮助学生读通古文。学生在古今对照的形式下进一步感受到了传统语言的精妙所在,理解了寓言的价值存在,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除:教学评价时消除随意拓展

鹬蚌相争文言文篇4

有一次我听他们一堂公开课《鹬蚌相争》,是语文A版二年级的。其中老师做了一个拓展,也是一个课文补白。其实这个设计非常好,让学生编一编鹬蚌被渔翁捉去后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其中有个学生就举手发言:“老师,他们被渔翁捉去后都被渔翁炖汤喝了……”学生还没讲完,老师就打断:“不对,不对,不可能,再想想。”学生很郁闷也很茫然的坐下了。当时,我猜这位学生心里肯定在想:老师不是说随便怎样编嘛。又有个学生说:“鹬啄破了网,把蚌放到嘴里一起逃走……”老师又说:“放在嘴里怎么行呢?不对,应该夹在脚掌上……”

说实话,我当时听了老师说“不对,不对”,心里也挺堵的。试想,如果我们是学生,老师这样说“不对”,又不给予一定的解释,肯定郁闷加茫然了。

老师讲到后面,让学生听她编这个故事,我才明白原来她编的故事是渔翁想炖汤喝,但是还没炖,鹬蚌就逃走了,而且蚌是夹住鹬的脚掌一起逃走的。

我不禁有些想笑,其实学生想象的故事并不比老师的差。老师的故事是渔翁想炖汤喝但没喝成,难道鹬蚌被炖汤喝了就不行吗?老师也说鹬经常把鱼放在嘴里,难道就放不下一只蚌吗?

为了公开课的完美,为了引导学生想象和老师一样的故事,老师,您知道吗?您错失了上帝给您的多好的礼物啊!

课堂教学中,学生本身就是珍贵的教学资源,在和教师的交往互动中,在学生彼此的探讨研究中时时生成着资源。教师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本来是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思考的有效钥匙,但是并不是一把锁只有一把钥匙,只要能打开锁,任何方法我们都可以试用。就像数学一样,一道题有多种解答方法,只要答案一样。语文比数学更丰富广阔,不仅有不同的方法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要鼓励学生创新,引导学生创新,最终成功的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鹬和蚌本来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结局,课堂上本来可以引导出各具创意的想象作文。可是这位老师采用一棒子打死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育情景诱引下,形成了思维定势,然后教师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就看我们如何去发现,去接受,去引导,最终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课后,在生活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同样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昨天布置的课外作业有两个造句,我事先对这两个句子的备课是:

1.我真希望空气清新一点,污染少一点。

2.我多想快点长大。

今天收上作业批改,竟然有个学生和我想的一模一样,虽然她平常成绩很好,我还是觉得过于“巧合”。我找到她,把我的备课给她看。她红着脸,半天不说话。

“说吧,你原来造的句子是什么?”

“我真希望能去上海看看世博会。我多想坐一次飞机啊!”

“这是你真实的想法吗?”

“嗯。暑假里,妈妈答应带我去上海看世博会,可是因为我生病了,妈妈带姐姐坐飞机去了上海。我在家里一个人哭了好久。”

我愤怒的心立刻软了,再也说不出责备的话。

“老师您的书就放在我桌上,我就……”她嗫呢着,声音越来越小。

我摸着她柔软的头发对她说:“其实,我想告诉你。我听了你的造句觉得比老师的好多了。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和同学们要向你学习呢。”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的。但由于我们平常禁锢的应试教育,让学生造句、作文甚至组词,都给了他们一定的模式。所以即使“她”这样富有真情实感的造句都没有自信写出来,而是擦掉改成了老师的“权威”版本。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应试的恶果,教育的悲哀。其实我知道,“自我”的害处很多,但我认为与自我有点关系的、不多的好东西之一,就是自信。自信当然有自我意识,还有信,相信的信。相信,是正面的、健康的、诚实的。要相信自己。一个相信自己的人才会相信他人,相信未来。

教师要想让学生说“真话”,就要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有独特的见解,有自己的立意,有自己的创新。

我们在注重教学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课后的思维发展,那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大脑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甚至于创造问题;让学生喜欢语文、利用语文、活用语文才是让我最欣慰的结果。

鹬蚌相争文言文篇5

[关键词] 文学 寓言 朗诵 语言表达 艺术

寓言以散文或韵诗的文学形式出现,以一种讽刺或寄托的口吻,使得形象与寓意相结合,这种文学体裁产生于民间并流行于民间。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且寓意深刻的特质成为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深受人们的喜爱。寓言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主要由故事和寓理两部分组成,寓言故事从古至今,经久不息,其中肯定有值得其他文学体裁借鉴的地方,而且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特点的研究是非常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寓言故事是把深刻的道理寓含在语言简洁但生动形象的故事中的一种文学形式。莱辛曾经这样论述过寓言: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个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以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寓言的作者通过虚拟故事的描述来阐述其中蕴含的道理,这些道理中大多充满着幽默的智慧。大量的寓言通过历代文人学者的竞相引用,而后又不断创新,便逐渐地保留下来,直到今天,寓言故事的文学研究性依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中国的寓言故事起源于殷商,萌发于春秋,最后形成于战国时代。中国寓言与印度寓言以及古希腊寓言并称为世界寓言文学的三大源流。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夸张但又独具幽默讽刺意味,寓言故事主要是靠故事的吸引力来表达其内在的寓言道理,所以语言运用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更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研究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才能更好地了解寓言故事的发展历程,更好地知晓如何把这种伟大的文学体裁继续发展下去。本文从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表达,造型性语言表达,对话性语言表达和哲理性语言表达四方面对寓言故事的语言表达进行全面阐述。

一、寓言故事的“叙事性语言”

叙事性的语言是寓言故事中比较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性的语言在表达上虽然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感觉,但是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来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所以寓言故事中的这种叙事性的语言表达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对于故事呈现给读者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寓言故事开始总是平铺直叙,为故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做铺垫。寓言故事中的经验教训需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出来,所以如何“讲”好故事,“讲”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念”“望文生义”,更不能“读”“照本宣科”。讲是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讲是口语化表达的具体体现,这种体现应该有三种原则:一.自然语态,二.朴实的腔调,三.亲近的态式。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通常的开头语是这样的“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似乎成了寓言的标志性开头语。平铺直叙的开头,让人或惊讶或恍然大悟或意料之中的结尾,从而激发听众的画面感,它带你走进了“过去,群山、大海、竹林……,”这就是叙事性语言表达的魅力。例如:猴吃西瓜,“从前,有个猴王找到一个大西瓜。”这时,脑海里出现一个中年健壮的猴子千辛万苦、费了很大的劲儿才找到一个大西瓜。“可是这个西瓜怎么吃呢?猴子从来没有吃过西瓜”,此时用疑惑思考的方式进行表达。以上两句话即是叙事性语言。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就将这个寓言讲述得活灵活现,给人以画面感,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十分明了。

由于寓言故事本身的篇幅相对较小,为了更好地进行寓言故事中寓理故事的表达,告诉世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制造矛盾冲突可谓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激烈的词语碰撞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情节对比也更加分明,道理的呈现会更加浅显易懂,这也是寓言故事广泛深受喜爱,并持续流传于民间的重要原因之一。鹬蚌相争的故事我们都听过,有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这时鹬鸟飞过来了,它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鹬蚌的争狠斗气,最终却造成了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得到好结果。短短的语言描述,通过制造冲突,使得寓意的表达简洁明了。

二、寓言故事的“造型性语言”

造型语言是寓言故事为塑造各类形象所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特点。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寓言故事的叙事中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人物形象的生动与否以及是否将其自身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都将影响寓言故事的整体表现效果。随着寓言故事的不断推进,主体的心理特征及语言表达应该十分贴合故事的发展。

不同的人物形象在故事情节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语言将是区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心理变化活动最好的方式。故事情节中的各类形象是叙事的主体,这些主体的语言可以算得上是寓言故事的人物灵魂。大家熟知的人物形象的创作概念,即在创作中注意形象的建立在于神似不要形似。也就是说在寓言故事中塑造人物或动物的形象时,脑海中要有大小、轻重等人或动物基本感觉,然后再进行声音位置的调整。

我们了解了赋予不同形象不同的语言特点的重要性,那么对于这类语言的结构和设计也应该是关注的重点。造型性语言的设计应该力求在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情况下来设计不同形象的不同语言,避免牵强附会。

鹬蚌相争文言文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正能量 负能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6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做出了这样的阐述――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相对而言,在培养人、培育人性方面,语文学科承担着较多的任务。但审视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在教学中,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有时候因为把握不准或意识不强,存在着一不小心给“负能量”开门的现象。下面,将结合具体的课例,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维度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 教什么:抓住文本的重点,警惕对比性文字中的“负能量”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些对比性的文字将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教材编写者这样编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比中学会明辨是非,读文悟理,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滋养和人性的熏陶。如《学棋》一文中,专心致志的学生和“走了神儿”的学生对比,《九色鹿》中美丽善良的九色鹿和背信弃义的调达对比……不少老师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容易偏离重心。

【教学案例1】《学棋》(苏教版语文第四册)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中描写另一个学生的句子?生:另一个学生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他好像看到一只美丽的天鹅,不由得做起了拉弓射箭的动作。师:当一个学生在专心听讲的时候,另一个学生在干什么呢?生1:他没有专心听讲,而是走了神儿。生2:他开小差了,还做出拉弓射箭的动作。师:是呀!用书上的话说就是走了神儿。老师想请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读课文,一个做动作。(指名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师在一旁指导,下面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哈哈大笑。)

【我的思考】“专心致志”和“走了神儿”究竟孰重孰轻?细读这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虽然课文花了不少笔墨写“走了神儿”的学生,甚至比作者意图要宣扬的专心致志的学生还要多,但是很明显,这篇文章在人文方面有非常明确的方向。《学棋》这篇课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一定是“让学生通过读文知道专心致志的重要,养成上课专心听讲、不开小差的习惯”。老师将“走了神儿”的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失重了,带来的必然是学生对“走了神儿”印象深刻。虽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但是下课后,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专心致志”没有学会,反而对“走了神儿”印象深刻,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气氛容易调动的内容浓墨重彩,看似热闹,却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一遍遍强调假恶丑,与真善美渐行渐远,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

这样的课文究竟应该怎么教呢?

首先,抓住重点,突出正向内容。面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哪一方面?毋庸置疑,真善美的一面应该是我们大力弘扬的,语文学科在人文性上的要求就是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向美,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学的方向不能错。作为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时候还是应该以“真善美”的内容为抓手,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落实在《学棋》这篇课文上,笔者觉得就应该是以“专心致志”一词为中心词,体会一个学习专心致志,最终能够远近闻名的棋手。这个词甚至可以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课堂上学生课文读得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问题答得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字写得好也是专心致志的结果。这样在读文、悟理的过程中,“专心致志”就如同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底。

其次,科学取舍,淡化负向情绪。可能有老师会问:这类课文中描写假恶丑的内容是不是应该舍弃,不碰了。当然不是!只是在教学中注意时间的分配和正确的引领,强化正面的内容,淡化负向的情绪,落实到《学棋》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走了神儿”的学生这部分文字时,可以节奏快一点,把时间更多地留给“专心致志”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教学时的情感浓度,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意的不是“走了神儿”的学生是怎么做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行为的不好后果,让学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正能量”在学生心中升腾。

心中常想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有价值。因此,教师拿到教材,究竟应该教什么?哪个部分重点教?不仅要从语文的角度去思考,还要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人们常说:幼学如漆。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会在我们一生的精神成长中打上烙印。

二、怎么教:抓住教学的重心,警惕“诱人形式”后的“负能量”

完整的语文教学,在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认知、理解、体会其中的感情。不用说,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这些感情所浸润、陶冶。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但有的时候,诱人的形式后面尾随的是意想不到的“负能量”。

【教学案例2】《鹬蚌相争》(苏教版语文第六册)

师:鹬和蚌互不相让,你来我往,相互争斗,你觉得它们还会怎么争斗呢?请大家发挥想象,也来说一说。生1:河蚌把壳关得更紧了,鹬的嘴巴都被夹疼了。生2:鹬不甘示弱,把河蚌高高举起,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学生发挥想象,想出种种相争的场景,老师表扬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师:像这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是“相持”,这样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好久。同学们,让我们体会着鹬和蚌的心情分角色读一读鹬和蚌的对话,我们读三次,第一次站着读,第二次坐着读,第三次趴着读。注意情感的变化。(学生三次读,一遍比一遍没有力气。)

【我的思考】诱人形式和情感导向究竟孰重孰轻?在文本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很多老师也在课堂上这样做,我们希望学生思维发散,说得深入。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似乎学生说得越狠,相互争斗的办法越多,表明学生的思维越深入、越发散,学生的回答也就越精彩。但是没有想到这样的训练与教材强调的情感走向已经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教学只能让我们离原来的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警惕“负能量”的侵袭。

1.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有人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问问自己: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追求――你有没有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如果不是,请及时喊停,哪怕这个环节的设计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将彼此间的“战火升级”,他们接触的是不断的争斗,学会的只能是互不相让。所以后面的环节中,按预设应是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依然在相互争斗就在情理当中了。和感情反方向的拓展必然会带来这样的教学后果。我们怎能让学生一边体验着相互争执、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边却要懂得遇事不能争执不休的道理呢?这个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2.换一种方式的精彩。

《鹬蚌相争》试教之后,结合课堂上的实际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我不断思考,想找到一个到达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既然原来的路行不通,那么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呢?在第二稿教案中,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教师话锋一转:争论不休、争执不止,它们就是这样相持的。如果不是这样相持呢?换一种方式,相互让一让,可以怎么让?结果又会怎样呢?于是,学生的思维方向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互不相让”转变为“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了这个地方的铺垫,到后面让学生说说“篓子里的鹬和蚌又在说些什么”的时候,学生的情感认识已经到位,相互之间的对话就直奔主题了,教师随后的寓意揭示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道德的建构,需要正确的形式作为支撑。正确的形式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正如惠特曼所讲: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就要在一开始让学生看到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陈兆翠.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12,(11).

鹬蚌相争文言文篇7

师:看大家摇头晃脑读书的样子,可爱极了!大家读得怎么样呢?出道题考考大家,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大屏幕出示)

啄肉 夹住

威胁 相持

毫不示弱 筋疲力尽

得意洋洋 喜笑颜开

师:请大家练习读一下。(生自由读词语)

师:请哪个同学读一读这八个词语。(一生读)读得很准确,大家学他的样子齐读一遍。(生齐读)我们合作读一遍,我读左边一列,大家读右边一列,可以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加上适当的动作或表情。

师(伸长手臂,手指呈尖嘴状,语气狠狠地):啄肉。

生(双手合起,做“夹”的动作,大声地):夹住。

师:哦,夹得好疼啊!(生笑,更带劲了)

师(严厉地):威胁。

生(不服气的):相持。

师(瞪大眼睛):毫不示弱。

生(伏在桌上,有气无力地):筋疲力尽。

师(大声地,得意地):得意洋洋。

生(绽满笑容):喜笑颜开。

师:这样读词语,感觉太美了,像读故事、看电影一样。大家再自由练习一下,我找一个读得好的学生给大家读读。

(生再读,师指名读,要求其余学生做动作或表情)

师:你们真是一群出色的小演员,把词语都读活了。下面把词语送回家,送到句子中,再读文章,看能不能读出刚才的感觉。(出示屏幕,指名读:“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读到画线的词语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做起了动作。师继续出示屏幕,另一生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不是文字的简单组合,更不是冷冰冰、静止的符号,它有色彩,有感情,有味道,有灵性蕴含了作者的精神和情感。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体味词语中蕴含的情和意呢?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人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因此有效的词语教学必须凸显“感性化”这一解词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让他们感同身受,在不知不觉中走入词语的意境之中。

毛老师显然深谙此理,他把文中的八个词语巧妙地分成四组呈现出来,然后加上动作和表情与学生合作朗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配上适当的动作或表情。小学生年龄小,喜欢模仿和表演,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在毛老师别出心裁的引导下,学生手舞足蹈、神采飞扬,俨然是一群出色的小演员。在一遍遍妙趣横生的表演朗读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词语的意境。于是,“沉睡”的词语苏醒了,静止的词语灵动了,学生不仅看到了词语的色彩,闻到了词语的芬芳,而且触摸到了词语的温度,感受到了文字的灵性。之后,毛老师又让学生把词语送回到课文情境中去读,从而巧妙地把学习词语和理解情节融为一体了。

鹬蚌相争文言文篇8

从2011年9月开始,我校开展了动漫教学的实践研究,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小学动漫教学研究的理性认识。我们将动漫与语文教学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一、利用动漫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动漫注重于图、文、声、像等信息的有机结合,使知识信息来源更为丰富、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它展示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套图文并茂的有声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无限延伸的教学系统,这不仅符合面向全体、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先进教育理念,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鹬蚌相争》一课时,老师出示《鹬蚌相争》这则寓言的小动画,学生对不仅对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动画里鹬、蚌的动作、神态、语言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立刻被这则寓言故事所吸引,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再例如,写字教学一向被老师、学生认为是比较枯燥的内容,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就可以借助动漫使写字课上得生动有趣。我们可以将学生喜欢的动漫形象引入课堂,让它带领学生学习生字,通过读一读学习字音,认一认学习字形,写一写学习字的书写,说一说给字组词理解字义,练一练巩固字音、字形、字义。在写一写这个环节,老师将每个字的书写过程用逐帧动画做出来,把每个字从第一笔到最后一笔的书写过程清晰的展现出来,学生跟着动画的演示书空,加深对每个字的印象。在练一练环节采用游戏闯关的形式,例如趣味拔萝卜游戏,每显示一个字音,学生点击鼠标把写有相应汉字的萝卜。另外还有打气球、接苹果、西瓜保卫战等各种形式的小游戏,训练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掌握。这种学习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当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动漫展示过程突破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过程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是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动漫教学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原来抽象、单调、枯燥的学习内容通过图形、动画等形式而变得直观易懂,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优势,需要直观性的感性经验,动画作为支持学习的基础,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够通过学生的多种感官,特别是视听感官的结合,使学生获得鲜明、生动、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直观动画演示的观察、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詹天佑》一课时,为什么要把铁路设计成“人”字形?火车在“人”字形铁路上是怎样行走的?学生由于理解能力,生活经验有限不容易理解,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教学时,老师就把火车在“人”字形铁路上行走的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制作出来,直观的演示了火车行驶的路线、方向,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作用,体会到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利用动漫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童话、寓言,阐释了深刻的道理,都可以把它们改编成动漫剧本,制作成动漫作品,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例如,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后,老师鼓励学生把这个童话改编成动漫作品,把童话生动地再现出来。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方法,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合作完成一件作品,每个同学负责动画制作的一部分。教师带领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根据剧本做成故事板,详细地画出每个画面出现的人物、故事地点、对比内容、画面的时间等等。最后学生在电脑上完成动画的制作。有个小组的作品共有6个场景,寒冷的冬夜,衣着破烂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哆哆嗦嗦地向前走。她擦亮了第一根火柴看见了火苗旺旺的大火炉,她擦亮了第二根,看见了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根她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第四根,她看见了慈祥的奶奶,最后小女孩……在制作动漫的过程中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选取最能表现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场景,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小女孩的悲惨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动漫的制作过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彻,充分体会到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还有的小组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故事进行了改编,表达了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想法。衣衫褴褛的小女孩,在大雪纷飞的夜晚走在豪华饭店的门口,在饭店的墙角处,小女孩擦亮了第一根火柴,借助火柴微弱的光亮,她看见了公务接待之后剩下的大鱼大肉。小女孩擦亮了第二根火柴,这次她看见了生日聚会之后的杯盘狼藉,第三根火柴,小女孩看见了婚宴之后一桌桌浪费掉的食物,最后,小女孩在饭店的墙角处含笑死去,动画在“勤俭节约,关注贫困”8个醒目大字中结束。

上一篇:小蝌蚪找妈妈作文范文 下一篇:教学评价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