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续写范文

时间:2023-10-12 08:50:00

鹬蚌相争续写篇1

“好吧。”鹬鸟想了想,真诚地回答。

老渔夫把河蚌和鹬鸟放进了一个铁笼子里,做好了这些,就拿着渔网出去捕鱼了。

这时候,河蚌灵机一动,对鹬鸟说:“你的嘴巴尖尖的,你能不能把笼子上的铁杆啄断?”

“当然可以!”鹬鸟自信满满地说,“不过会比较慢,不知道能不能在老渔夫回来之前啄断。”

“那就试试吧。”

于是鹬鸟就开始用心地啄了起来。

但是,因为铁非常硬,铁笼子上的杆子又特别粗,所以,还是没能在老渔夫回来把铁杆之前啄断。

第二天,老渔夫怕河蚌和鹬鸟逃走,便把它们放进了一间小房间里,便又拿着渔网出去捕鱼了。

这一次,鹬鸟看见墙上有一扇窗户,转了转眼珠子,对河蚌说:“河蚌,你能不能夹在我的嘴巴上,我飞起来,用你的身体击碎玻璃?”

“当然可以。”河蚌毫不犹豫地回答。

于是,河蚌就夹住了鹬鸟的嘴巴,然后,鹬鸟就飞了起来,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对准窗户上的玻璃猛冲过去,用河蚌那两片坚硬的壳撞碎了玻璃。从窗户中逃了出去。

鹬蚌相争续写篇2

河滩上, 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的鹬气呼呼地说:“你这个该死的小东西,要不是你突然夹住我的嘴,我能这样吗?”蚌一听,气冲冲地说:“你想吃我,我夹你,这也是自我保护啊!”说完,蚌就更加使劲地夹住鹬的嘴。 就在这时候,渔翁到家了,渔翁高高兴兴地把渔篓往地下一放,然后把锅打开,倒了一些水,又把火烧上了。干完这些事,渔翁自言自语地说:“蚌的壳太硬了,一定要用刀才能劈开,可我家的刀不快呀!”渔翁四下一看,见有一块石头,于是渔翁便在上面磨起刀来。 渔篓里的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刷”地一下,脸色突然变白了。这时鹬说:“咱们不能再争吵了,一定要团结合作逃出去。”这时蚌把嘴张开,鹬把嘴拿了出来。

鹬说:“这样吧,你再夹住我的嘴,我用全身的力气往渔篓的盖上一甩,把盖撞开,就行了,而且你的壳还硬,没问题的。”蚌一听,连声说:“好招、好招。” 蚌把嘴一张,鹬又把嘴放了进去,鹬使劲一甩,就把渔篓盖撞开了,鹬和蚌都出来了。渔翁一看,赶紧拿起刀跑了过去,可已经来不及了,鹬带着蚌早已经飞上了蓝天,回到它们的老家去了。

从此它们俩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争吵了。

From then on,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and never quarreled again.

鹬蚌相争续写篇3

河滩上, 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的鹬气呼呼地说:“你这个该死的小东西,要不是你突然夹住我的嘴,我能这样吗?”蚌一听,气冲冲地说:“你想吃我,我夹你,这也是自我保护啊!”说完,蚌就更加使劲地夹住鹬的嘴。 就在这时候,渔翁到家了,渔翁高高兴兴地把渔篓往地下一放,然后把锅打开,倒了一些水,又把火烧上了。干完这些事,渔翁自言自语地说:“蚌的壳太硬了,一定要用刀才能劈开,可我家的刀不快呀!”渔翁四下一看,见有一块石头,于是渔翁便在上面磨起刀来。 渔篓里的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刷”地一下,脸色突然变白了。这时鹬说:“咱们不能再争吵了,一定要团结合作逃出去。”这时蚌把嘴张开,鹬把嘴拿了出来。

鹬说:“这样吧,你再夹住我的嘴,我用全身的力气往渔篓的盖上一甩,把盖撞开,就行了,而且你的壳还硬,没问题的。”蚌一听,连声说:“好招、好招。” 蚌把嘴一张,鹬又把嘴放了进去,鹬使劲一甩,就把渔篓盖撞开了,鹬和蚌都出来了。渔翁一看,赶紧拿起刀跑了过去,可已经来不及了,鹬带着蚌早已经飞上了蓝天,回到它们的老家去了。

从此它们俩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争吵了。

From then on,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and never quarreled again.

鹬蚌相争续写篇4

河滩上, 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的鹬气呼呼地说:“你这个该死的小东西,要不是你突然夹住我的嘴,我能这样吗?”蚌一听,气冲冲地说:“你想吃我,我夹你,这也是自我保护啊!”说完,蚌就更加使劲地夹住鹬的嘴。 就在这时候,渔翁到家了,渔翁高高兴兴地把渔篓往地下一放,然后把锅打开,倒了一些水,又把火烧上了。干完这些事,渔翁自言自语地说:“蚌的壳太硬了,一定要用刀才能劈开,可我家的刀不快呀!”渔翁四下一看,见有一块石头,于是渔翁便在上面磨起刀来。 渔篓里的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刷”地一下,脸色突然变白了。这时鹬说:“咱们不能再争吵了,一定要团结合作逃出去。”这时蚌把嘴张开,鹬把嘴拿了出来。

鹬说:“这样吧,你再夹住我的嘴,我用全身的力气往渔篓的盖上一甩,把盖撞开,就行了,而且你的壳还硬,没问题的。”蚌一听,连声说:“好招、好招。” 蚌把嘴一张,鹬又把嘴放了进去,鹬使劲一甩,就把渔篓盖撞开了,鹬和蚌都出来了。渔翁一看,赶紧拿起刀跑了过去,可已经来不及了,鹬带着蚌早已经飞上了蓝天,回到它们的老家去了。

从此它们俩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争吵了。

From then on,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and never quarreled again.

鹬蚌相争续写篇5

河滩上, 一只蚌张开壳在那儿晒太阳,正在觅食的鹬一见,张开嘴,就去啄蚌的肉,蚌急忙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于是它俩争吵起来。这时,来了一个渔翁,一下子把它俩捉住,放到渔篓里,渔翁高高兴兴地向家走去。

在渔篓里的鹬气呼呼地说:“你这个该死的小东西,要不是你突然夹住我的嘴,我能这样吗?”蚌一听,气冲冲地说:“你想吃我,我夹你,这也是自我保护啊!”说完,蚌就更加使劲地夹住鹬的嘴。 就在这时候,渔翁到家了,渔翁高高兴兴地把渔篓往地下一放,然后把锅打开,倒了一些水,又把火烧上了。干完这些事,渔翁自言自语地说:“蚌的壳太硬了,一定要用刀才能劈开,可我家的刀不快呀!”渔翁四下一看,见有一块石头,于是渔翁便在上面磨起刀来。 渔篓里的鹬和蚌听到了磨刀声,“刷”地一下,脸色突然变白了。这时鹬说:“咱们不能再争吵了,一定要团结合作逃出去。”这时蚌把嘴张开,鹬把嘴拿了出来。

鹬说:“这样吧,你再夹住我的嘴,我用全身的力气往渔篓的盖上一甩,把盖撞开,就行了,而且你的壳还硬,没问题的。”蚌一听,连声说:“好招、好招。” 蚌把嘴一张,鹬又把嘴放了进去,鹬使劲一甩,就把渔篓盖撞开了,鹬和蚌都出来了。渔翁一看,赶紧拿起刀跑了过去,可已经来不及了,鹬带着蚌早已经飞上了蓝天,回到它们的老家去了。

从此它们俩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争吵了。

From then on,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and never quarreled again.

鹬蚌相争续写篇6

动画短片《鹬》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制作的,并荣获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和第44届安妮奖最佳动画短片奖。《鹬蚌相争》是我国制作的一部以水墨剪纸为形式的动画短片,荣获第三十四届西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片电影节特别奖。两部短片可谓大受赞赏,总结两部短片,人们会发现,无论从剧情结构,抑或是从表现形式,二者有许多共同的部分值得学习、研究。

一、影片简介

《鹬》讲述的是一只新生的小鹬,看见成年的鹬在海边捕食,可是因为不懂得如何躲避海浪,遭受海浪淹没形成心理阴影。在寄居蟹朋友的帮助下,它找到了方法,并且成功觅到食物,完成了自我的超越。

《鹬蚌相争》讲述的是鹬与蚌争夺泥鳅,被蚌夹伤了,鹬展开报复,双方斗智斗勇,纠缠不休之际,渔夫夺得先机,将它们收入囊中的故事。

二、艺术表现形式

(一)独特的角色设计

人们总是对世界上不存在的生物感到好奇,但是对于存在的物体又偏重于挑剔。对动画而言,写实并不是初衷,将写实“动画化”才是最终的目的。

短片《鹬》是一部模拟真实事物的三维动画短片,注重角色的可信度和精细度。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角色造型设计。无论是小鹬本身的羽毛抑或是捕食的动作流畅度,都真实地展现了皮克斯的写实功底。短片开始讲述母亲呼喊小鹬去捕食,它赖在窝里不动弹,等待喂食,但是失败了。无奈之下,它走出巢穴,开始了第一次觅食,但并不顺利,遇到海浪波折,小鹬很失落,鹬妈妈鼓励它再尝试。值得重视的是,画面中小鹬高仰着头等待食物,赖在窝里,把头埋在沙子里,被淋湿发抖等画面,细微之处见功力,鹬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其他角色也都各具特色。除了真实模拟实体外,皮克斯也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新的人设。例如,小寄居蟹被海水淹没,自己独立钻出来,弹掉身上的沙土,还给小鹬演示躲避海浪的方法;钳住小鹬的嘴巴,在水中指引小鹬睁开眼睛等一系列小动作,既展现出寄居蟹本身的性格特点,也展现了朋友的重要性。

短片《鹬蚌相争》中是一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水墨剪纸动画片。画面中的角色包含渔夫、鹬和蚌等形象。渔夫的动作设置展现我国戏剧的风采,渔夫形象生动可人,大胡子,大眼睛,服饰的绘制也惟妙惟肖。人物造型手法娴熟,五官塑造生动,更衬托在粗狂大气的背景之上。对动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吸引观者的眼球。例如,蚌本身是有身体缺陷的,用喷泥浆攻击对方,使短片显得尤为生动自然。

两部作品都深入观察生活,尝试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的突破。无论时代如何变幻,它都无法阻止动画人去尝试新的挑战。

(二)故事情节

故事情节始终是短片的重中之重。由于受时间限制,动画短片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阐述,因此故事必须丝丝入扣。

《鹬》开始,影片讲述鹬妈妈去捕食,饭来张口的小鹬等待妈妈喂食,却遭到了鹬妈妈的拒绝,并因此踏上觅食之旅。但并不顺利,它屡遭挫折,顿时产生挫败感,母亲鼓励小鹬再次去尝试,如其他孩子一样,小鹬望而却步,而母亲却以独有的方式让小鹬重新启程。当小鹬第二次出征时,遇到了朋友――寄居蟹,朋友给了小鹬的勇气,教会它躲避海浪的方法。小鹬发现原来海浪并没有想象中的恐怖,海底不仅有漂亮的风景,还有许多美味。最后,小鹬不仅可以捕到食,还能帮助大家捕食。在场景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情节制胜是本作品最大的特点,重点突出了小鹬自我的思想斗争以及如何努力克服困难。

《鹬蚌相争》影片一开始表现的是蚌伏击小鱼,引出渔夫。鹬和翠鸟在河边争夺一条大鱼。鹬趁机抢走大鱼,逃之夭夭,展现出鹬的强势姿态。一只蚌敞开胸怀悠然地躺在沙滩上,此时掉到嘴一条泥鳅,但这是翠鸟的所有品,翠鸟欲想夺回,但被霸道的鹬抢了先机。于是,鹬与蚌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激战。泥鳅最终被鹬夺得,但鹬腿部被夹伤,斗争还在继续。鹬佯装打盹,蚌蓄势待发,伺机进攻。鹬鸟出其不意,猛然还击,蚌立刻反攻,把鹬鸟的长喙死死夹住。这时,守候在芦苇中的渔翁趁机将它们一起捕获。短片在情节处理上脉络清晰,层次分明,从人物出场到矛盾点的激发,到最后戛然而止的结局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总体来讲,矛盾由小及大,层层递进,逐步凸显鹬的骄横和蚌的固执个性,刻画战争场面,也用墨颇多,为故事结局做了完美的铺垫,渔翁出现收货满满,最终点出主题。

两部作品都平和地阐述故事情节,突出了动画短片特点,故事虽短小,但叙事结构丝毫无漏缺。环环相扣,深入人心。从剧情来看两部作品,《鹬》的配角不是唯一的,没有寄居蟹还会有其他生物引导它去克服困难,但《鹬蚌相争》配角只能是蚌,从这一点来看《鹬蚌相争》是更胜一筹的。

(三)自我的突破

《鹬》场景以海边为主,礁石制作逼真,小鹬的羽毛及动作做得惟妙惟肖。短片是为了测试新的软件而制作的,作品中大部分的鸟叫声是真实采集,越简单的东西最难表现,在制作上尝试了摆拍与三维相结合。

在色彩画面上,作品借鉴了诺曼・洛克威尔的风格。除了一些清新的风光,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景色与之相匹配。例如,开始出现的时间点是清晨,冷色调主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中午、傍晚等画面,色调一直追随时间从冷色调转换为暖色调。

《鹬蚌相争》以水墨画风格为主导,画面清新、淡雅、隽永、别致。影片首次运用剪纸的方法拍摄水墨风格的剪纸片。在色彩上,影片运用浓墨淡彩,使整个画面都具有淡雅朴素之美。整部影片充斥着浓浓的中国风。画面没有色调时间变化,导演运用的是画面来展现时间的流逝。各具特色的动画短片都在尝试新的创作,无论是更接近现实,还是剪纸与水墨相结合,都是对短片的自我突破。

三、人文思想

一部好的动画短片,通过特有的语言,淋漓尽致地宣泄作者情感思想,带给观众或喜悦、或伤悲、或回味、或感悟,激起观众内心世界的震撼。

《鹬》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运用合理正确的方式,去督促并引导孩子迎接挑战。尊重孩子的个体性,避免填鸭式教育,适当的放手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影片还告诫人们,选择朋友的重要性。

《鹬蚌相争》传达给人们的是在利益上有冲突的两个殊死搏斗者,只顾及眼前的利益,两败俱伤,其结果只会让第三者获利。短片告诉人们一个哲理:在生活中,人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局部的利益,一定要从全局出发,全面分析问题。

四、结语

两部作品都讲述了鹬,但侧重点是不相同的,传达给人们的哲理也不尽相同。但是,通过两部作品鉴赏,笔者发现,短片对于情节的处理、思想的传达以及敢于尝试创新并且取得成功是值得人们学习的部分。中国一直竭力寻找提高国产动画的突破口,面对现在动画的疲软状态,回顾两部短片,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动画曾经辉煌过。深思过去,人们有理由坚信,中国动画必将走向辉煌。

鹬蚌相争续写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正能量 负能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2B-006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做出了这样的阐述――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相对而言,在培养人、培育人性方面,语文学科承担着较多的任务。但审视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在教学中,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有时候因为把握不准或意识不强,存在着一不小心给“负能量”开门的现象。下面,将结合具体的课例,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维度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 教什么:抓住文本的重点,警惕对比性文字中的“负能量”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些对比性的文字将好和坏、善和恶、美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和启示。教材编写者这样编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对比中学会明辨是非,读文悟理,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滋养和人性的熏陶。如《学棋》一文中,专心致志的学生和“走了神儿”的学生对比,《九色鹿》中美丽善良的九色鹿和背信弃义的调达对比……不少老师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容易偏离重心。

【教学案例1】《学棋》(苏教版语文第四册)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中描写另一个学生的句子?生:另一个学生听着听着就走了神儿,他好像看到一只美丽的天鹅,不由得做起了拉弓射箭的动作。师:当一个学生在专心听讲的时候,另一个学生在干什么呢?生1:他没有专心听讲,而是走了神儿。生2:他开小差了,还做出拉弓射箭的动作。师:是呀!用书上的话说就是走了神儿。老师想请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读课文,一个做动作。(指名两组学生上台表演,师在一旁指导,下面的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表演,哈哈大笑。)

【我的思考】“专心致志”和“走了神儿”究竟孰重孰轻?细读这篇课文,我们会发现,虽然课文花了不少笔墨写“走了神儿”的学生,甚至比作者意图要宣扬的专心致志的学生还要多,但是很明显,这篇文章在人文方面有非常明确的方向。《学棋》这篇课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一定是“让学生通过读文知道专心致志的重要,养成上课专心听讲、不开小差的习惯”。老师将“走了神儿”的学生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学内容失重了,带来的必然是学生对“走了神儿”印象深刻。虽然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但是下课后,留给学生的又是什么呢?“专心致志”没有学会,反而对“走了神儿”印象深刻,为了迎合学生的心理,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气氛容易调动的内容浓墨重彩,看似热闹,却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一遍遍强调假恶丑,与真善美渐行渐远,最后只能是得不偿失。

这样的课文究竟应该怎么教呢?

首先,抓住重点,突出正向内容。面对这样的文本,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哪一方面?毋庸置疑,真善美的一面应该是我们大力弘扬的,语文学科在人文性上的要求就是引导学生向善向上向美,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学的方向不能错。作为教师,在课前预设的时候还是应该以“真善美”的内容为抓手,对学生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落实在《学棋》这篇课文上,笔者觉得就应该是以“专心致志”一词为中心词,体会一个学习专心致志,最终能够远近闻名的棋手。这个词甚至可以贯穿学习的整个过程,课堂上学生课文读得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问题答得好是专心致志的结果,字写得好也是专心致志的结果。这样在读文、悟理的过程中,“专心致志”就如同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底。

其次,科学取舍,淡化负向情绪。可能有老师会问:这类课文中描写假恶丑的内容是不是应该舍弃,不碰了。当然不是!只是在教学中注意时间的分配和正确的引领,强化正面的内容,淡化负向的情绪,落实到《学棋》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走了神儿”的学生这部分文字时,可以节奏快一点,把时间更多地留给“专心致志”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教学时的情感浓度,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意的不是“走了神儿”的学生是怎么做的,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行为的不好后果,让学生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正能量”在学生心中升腾。

心中常想一句话: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有价值。因此,教师拿到教材,究竟应该教什么?哪个部分重点教?不仅要从语文的角度去思考,还要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人们常说:幼学如漆。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会在我们一生的精神成长中打上烙印。

二、怎么教:抓住教学的重心,警惕“诱人形式”后的“负能量”

完整的语文教学,在进行理性思维训练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认知、理解、体会其中的感情。不用说,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这些感情所浸润、陶冶。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但有的时候,诱人的形式后面尾随的是意想不到的“负能量”。

【教学案例2】《鹬蚌相争》(苏教版语文第六册)

师:鹬和蚌互不相让,你来我往,相互争斗,你觉得它们还会怎么争斗呢?请大家发挥想象,也来说一说。生1:河蚌把壳关得更紧了,鹬的嘴巴都被夹疼了。生2:鹬不甘示弱,把河蚌高高举起,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学生发挥想象,想出种种相争的场景,老师表扬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师:像这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是“相持”,这样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好久。同学们,让我们体会着鹬和蚌的心情分角色读一读鹬和蚌的对话,我们读三次,第一次站着读,第二次坐着读,第三次趴着读。注意情感的变化。(学生三次读,一遍比一遍没有力气。)

【我的思考】诱人形式和情感导向究竟孰重孰轻?在文本空白处进行想象说话练习是语文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很多老师也在课堂上这样做,我们希望学生思维发散,说得深入。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似乎学生说得越狠,相互争斗的办法越多,表明学生的思维越深入、越发散,学生的回答也就越精彩。但是没有想到这样的训练与教材强调的情感走向已经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教学只能让我们离原来的目标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警惕“负能量”的侵袭。

1.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有人说,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问问自己: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这是我们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追求――你有没有考虑到,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如果不是,请及时喊停,哪怕这个环节的设计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将彼此间的“战火升级”,他们接触的是不断的争斗,学会的只能是互不相让。所以后面的环节中,按预设应是揭示寓意的时候学生依然在相互争斗就在情理当中了。和感情反方向的拓展必然会带来这样的教学后果。我们怎能让学生一边体验着相互争执、欲将对方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边却要懂得遇事不能争执不休的道理呢?这个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2.换一种方式的精彩。

《鹬蚌相争》试教之后,结合课堂上的实际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我不断思考,想找到一个到达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既然原来的路行不通,那么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呢?在第二稿教案中,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后,教师话锋一转:争论不休、争执不止,它们就是这样相持的。如果不是这样相持呢?换一种方式,相互让一让,可以怎么让?结果又会怎样呢?于是,学生的思维方向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互不相让”转变为“退一步海阔天空”。有了这个地方的铺垫,到后面让学生说说“篓子里的鹬和蚌又在说些什么”的时候,学生的情感认识已经到位,相互之间的对话就直奔主题了,教师随后的寓意揭示也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道德的建构,需要正确的形式作为支撑。正确的形式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正如惠特曼所讲: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就要在一开始让学生看到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陈兆翠.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12,(11).

鹬蚌相争续写篇8

又是一节科学课!

伴着优美的上课铃声,我们在教室里等待老师的到来。出人意料的是,进门的竟是顾校长!刚才还叽叽喳喳的“小鸟”们,立刻闭上了嘴巴。

我们以为又要看无聊的视频了,但顾校长说:“同学们,你们的嵇老师忙不过来,以后我来给你们上科学课。今天,我们来学习《搭支架》。”“啊,搭支架?”同学们一听很吃惊,嘴巴张得老大,都能放进一个鸡蛋啦!

顾校长拿出一包装袋吸管,没有带吸管的同学一拥而上,瞬间抢光了吸管和大头针。我可不去凑热闹,我采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策略,不慌不忙地在下面拾他们抢掉下来的吸管和大头针,哈哈,收获颇丰。

顾校长说:“我们这一堂课,我们先搭简单的平面图形。”话音刚落,我拿出两根吸管,互相垂直平分,在中间钉一根钉子,做成一个“十字架”,又拿四根吸管,围在“十字架”的四周。一个不会变形的菱形就做成功了。顾校长看了后,鼓励我继续搭。我将一根吸管折弯,把吸管的两端固定在菱形的一组对角顶点上;不经意间,竟然做出了一个立体图形。我欣喜若狂,采取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吸管折弯,将它的两端固定在菱形的另一组对角顶点上,这样我就做成了一个多面体。下课时,我把这个作品拿给顾校长看,他说:“你拼得非常好,快达成下节课的目标了。”我欢喜地蹦跳着走了。

在我们的期盼中,又一节科学课到了。这次我们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校长再次走到讲台前,说:“同学们,这次提高难度,我们来搭塔楼!”“好耶!”我们一起欢呼。虽然我不会建楼房,但我这次仍小有成就:三人一组合作建塔楼,我负责难度较高的塔身。一位同学建最简单的塔顶,他把一根吸管反复折叠,用图钉一戳,固定到立体三角形的顶上,塔顶就OK了,真是别出心裁。我不甘落后,用两根吸管互相垂直,交点处用图钉固定呈“×”状,用同样的方法,又作了一个“×”。将其中的一个“×”平放在桌上,用四根吸管分别竖直固定在四个端点上,再将另一个“×”固定到四根吸管的上端,这样一个哥特式的塔身就做好了。塔基交给另一位同学。他用一根吸管弯成圆形,用在圆形的四面各切开一个小口,嵌入四根截成半段的吸管,另外四段半根吸管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固定在圆形的塔基上。我把塔顶钉在塔身上,又把塔身牢牢地固定在塔基上,望塔终于做好啦!我们看着自己的作品,正沾沾自喜,老师对我们说:“好是挺好,但太费材料了,现实中肯定不会采用你们这种方案。”唉,太可惜了,大家一下子都蔫了。

这样的科学课真有意思,现在,我们可都希望顾校长天天来给我们上科学课呢!

江苏兴化市昭阳湖中学

点评:

小作者不但塔搭得好,而且在说明搭建过程时的用词和写作顺序,都处理得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采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计策获取吸管的那段描写,写尽了小作者的聪明、机灵,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上一篇:助学政策助我成才范文 下一篇:感恩母亲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