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杀猪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15 08:19:26

曾子杀猪作文

曾子杀猪作文篇1

——读《曾子杀猪》有感

董浜中心小学六(4)班陆嘉伟

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就是不说谎话,待人真诚,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

在今年的暑假里,我看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经典书刊。《曾子杀猪》这个故事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故事讲了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也想跟着去。她就叫儿子别去了,等妈妈回来给儿子杀猪烧肉吃。儿子听了,就乖乖地在家里了。后来,曾子的妻子刚回来,曾子就准备杀猪了。可他的妻子却制止他,说她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叫曾子别当真。曾子听了,严肃地说,孩子还小,他们的分辨能力都是在大人身上学的,现在大人欺骗他,这是在教孩子学习骗人啊!这样教育孩子还怎么得了啊!最后,曾子杀了猪,让儿子吃了鲜美的猪肉。

曾子的做法非常正确的。他让妻子明白了和小孩子也要说话算数,答应孩子的事情应该努力做到;他也给儿子做出了好榜样,使儿子看到父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那他也会明白以后自己也应该嘴上怎么说,行动上就应该怎么做。这样言行一致,才算是诚实守信。

曾子杀猪作文篇2

曾子的妻子有一天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闹着要与她同去。于是她对儿子说:“你回去吧!等我回来了,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回来后,曾子准备杀猪给儿子吃。他的妻子制止说:“我跟小孩子开玩笑,你却怎么当真呢?”曾子严肃地说道:“不可以与小孩子开玩笑,小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其言行是父母言传身教才学习到的。今天你骗了他,就等于教会了他如何骗人。你骗了他,以后他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你就无法教育他了。”然后,曾子毫不犹豫地杀猪给儿子吃了。

可见,诚信是不分辈分的,它并非只限于小辈对长辈、同龄人之间,对小辈分的人也要讲诚信。曾子若不杀猪以践诺言,他将失信于自己的儿子。如此这般,儿子将来还会听父母的话吗?曾子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什么是“一诺千金”。

诚信在人的生命中,总是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宋庆龄特别喜欢小孩子。每年她都会去看福利院的孩子,因其十分和蔼可亲,孩子们总爱与这个老奶奶一起娱乐。每次离开时,她都会对小朋友们说:“再见啦!孩子们,明年我还来!”在很多人看来,这不过是随口一说,可宋庆龄却不这样认为,她每年都会将这句话兑现。

讲到这里,会有一些同学不服气:“什么‘一诺千金’,不就是守约嘛,那还不容易!像我,每次和同学出去玩就从未迟到过……”这也的确算是守信用的表现,可这只能算是了解了诚信的皮毛而已。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扇门,诚信就是一把金色的钥匙,它会开启那紧封的大门;如果把社会比作浩渺的天空,诚信就是雄鹰的翅膀,广阔的天空可以任它自由翱翔。在如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诚信就像那战无不胜的武器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你为人处事以诚信为本时,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评

诚信是现在整个社会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是作为一个人必须具备却又被日益忽略的一种品质。诚信不仅价值千金,更是生命之根,立人之本。本文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文章从“一诺千金”的典故说起,列举了古代曾子和现代宋庆龄的两个典型事例,由表及里地论证了诚信的重要性。文章论述层次清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曾子杀猪作文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比较;诚信;意识

..作为医生兼作家的毕淑敏的新作《一厘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带儿子小也去公园,在车上,为了兑现曾答应过儿子下次为他购票的承诺,母亲陶隐为还差一厘米到购票高度的儿子购了车票。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工作人员非要还差一厘米才够买票高度的儿子购票入园,母亲的辩解说明被误会是逃票。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很小很小的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来看,该购票就购票,不该购票就坚决不能购票,决不能含糊。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在为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

读着毕淑敏的《一厘米》,不禁让人想起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曾子杀彘》的故事来。

故事说,曾子的妻子上街赶集时,儿子哭着要跟着去,妈妈就哄儿子说:“你回去吧,一会妈妈回家给你杀猪煮肉吃。”妻子从街上回来时,正见曾子要去杀猪,妻子急忙阻止丈夫说:“我只是哄哄孩子的。”曾子却认真地说:“不能与孩子戏言的。孩子还不懂事,正待父母的教育呢。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习骗人呀。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母亲了。这样是不能教育好孩子的。”于是去杀猪煮肉给儿子吃。

不难看出,《一厘米》与《曾子杀彘》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无诈,身教重于言教。父母也罢,教师也罢……

然而两个故事里的主人公陶影与曾子,却有着诸多的不同。

公共汽车上,虽然儿子的个头还要差一厘米才够买票,但为了兑现“你上次说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的诺言,陶影不惜花冤枉钱为儿子小也买了张车票,这与曾子因妻子为儿子许下了“回家给你杀猪”的诺言而为儿子杀猪是同出一辙的。不过,陶影只是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烙煎饼的普通工人,而曾子却是古圣人孔子的七十二得意门生中的皎皎者之一。这一区别,便引出了以下一个不同点。

陶影执意要为儿子小也买票的情节里,毕淑敏在小说《一厘米》中有这么一段话:“她的出身并不高贵,也没读过许多书。她喜欢温文尔雅,竭力要给儿子留下这种印象,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她感觉自身高贵起来。”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视到中国当代很多父母的共同心态,那就是自身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多读书,没有上大学,也即没有使自己“高贵”起来,便把这样的光耀全心全意地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了。如果说,这样的心理有些出于父母的虚荣与自私的话,而小说里“两毛钱就能买到尊严,只发生在人的童年。没有一个妈妈能够拒绝为孩子提供快乐。”这段话则坦露出了无时无地不存在的博大的母爱。而曾子为儿子杀猪,其根本出发点还在于以孔夫子“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教诲来作为做人的准绳的。可见,陶影的行为的初衷是母爱的情感所至,而曾子的行为则出于道德品质修养的需要。

《一厘米》的故事中,陶影与他人不断产生冲突,先是汽车售票员的不该为小也买票与陶影执意要给小也买票的冲突,其次是与“红衣青年”认为应该为小也买票与陶影认为不应该为小也买票的冲突,再次是“老奶奶”善意拨高量尺与陶影需要真正标准的量尺的冲突,然后是儿子断定妈妈逃票与陶影决意要澄清事实的冲突。与陶影形成冲突的这一系列对立一面,没有一个是恶意而为之的,最后,在陶影的努力下,都释解于公园领导的上门赔礼中了。而曾子之妻对孩子的欺骗是有意而为之的,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曾子批评她说:“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乃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因而《一厘米》的故事给我们的告诫是比《曾子杀彘》更深一层的:孩子的心灵纯洁如秋水,我们不但不能有意地伤害他们,也不能因不禁意的粗心、失误等而使之变得浑浊起来。在孩子面前,大人的言行举动,无一不做着孩子的示范。把陶影塑造成为一个普通女工,这使此人物形象具有了更广泛的典型意义――普通女工尚能从自发到自觉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而我们的知识分子呢?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呢……如此,作品的主题就更有深度与广度了。

在“一厘米”的事件中,经过了“红衣青年”用国际米尺来断定陶影逃票,“老奶奶”量尺善意的拨高,小也“你撒谎!你骗人!”的斥责后,陶影逐渐理性起来,把先前因母亲情感的需要而向孩子兑现承诺,上升到了因孩子品质培养的需要而要求向孩子澄清事实的高度,所以,当儿子也误以为自己逃票时,她毅然拉起儿子,放弃了对公园的游览,当用自家的皮尺量出了儿子差一厘米才够买票高度时,她毅然想到了利用报纸申诉被误解的委屈,当公园书记与主任来到陶影家,要用钱与游览券作为赔偿时,陶影拒绝了,竟能说出“世上有的东西是能赔的,有的东西是不能赔的”这样深刻的话来,并且要两位公园领导“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孩子,妈妈没有错!”这些都不但体现了文学作品在曲折的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更体现了文学作品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思想情感变化发展历程的特点。《曾子杀彘》故事中因情节单一,曾子形象则是固定刻板,一成不变的。因此,《一厘米》故事虽短,而陶影这个人物形象因贴近生活而真实,因感情充沛而鲜活,因个性突出而丰满,这不得不归功于作者让人叹服的艺术创作能力。

参考文献

曾子杀猪作文篇4

孙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是孙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器闹不已,曾子妻子许诺孩子回来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信不杀锗,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旧时有许多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来道德。

但是,在当今社会里也有不少不诚实的商品,我就看见这样的一则报道:在安微阜阳农村频频出现全身水肿的大头娃娃,经儿科专家介绍,这些“大头娃娃”都是因为劣质奶粉。原来,一些不法商为了赚钱在奶粉里蛋白质仅有2%-3%,以极低的价格批发给零售商,流入市场,因为蛋白质含量极少,所以才导致“大头娃娃”的出现,看完这则报道令我非常为那些无辜的孩子而愤愤不平,难道为了多赚一点钱,就可以不诚实、不择手段去殃及无辜的生命吗?

有一次,刘少奇同志散步,走到某炮兵阵地,想进去看看,站岗的战士不让进,随行人员很生气,少奇同志却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回去吧!”说着就往回走。还一边走一边告诉随行人员:“去告诉战士的领导,不要批评他,他做得很对。”“这个战士认真执行规定制度,不但不应批评,还应该表扬。”

曾子杀猪作文篇5

一、兴奋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又有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讲一个故事至多需用两分钟,却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时,教师可用《曾子杀猪》的故事导入:“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止,曾子的妻子许诺孩子自己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以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引入这则有趣的故事,使学生处于一种讲诚信的情境体验之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

二、添加剂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课文教学,而是融课内外知识于一体的教学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突破文本限制,引入更多、更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更多的收获。补充一些相关内容的小故事,能充实文本内容,让学生触类旁通,从而强化印象、加深体会。故事有情节,又有具体形象的生活内涵,一方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启发。如教学《两小儿辩日》时,可补充故事《道旁苦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既拓展了知识,又明白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三、催化剂

讲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故事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抛出与教学内容巧妙结合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主动交流。或者将教学内容整合到故事当中,将教学重难点演变成曲折的故事情节。教学时从故事里提炼出一系列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展开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时,“暖”与“寒”字分别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这两个词如果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则能让该问题迎刃而解。通过讲述(或播放视频)《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课文中的句子不再是呆板的文字,而变成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命,抽象的句子变成了学生心中那充满生机的形象。句子理解了,同时也启迪和感染了学生的心灵。

曾子杀猪作文篇6

大家好!

诚实守信是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所谓诚实,就是忠诚老实,不讲假话。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事实,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诚实的人反对投机取巧,趋炎附势,吹拍奉迎,见风使舵,争功诿过,弄虚作假,口是心非。

一个忠诚老实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时时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忠诚老实的人也有可能犯错误,但同虚伪的人犯错误的性质不同。诚实的人犯错误是由于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方面问题造成的,而虚伪的人犯错误则是由于不诚实,属于道德品质问题。

所谓守信,就是信守诺言,说话算数,讲信誉,重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

诚实和守信两者意思是相通的,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诚实是守信的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具体表现,不诚实很难做到守信,不守信也很难说是真正的诚实。“诚实”是真实不欺,“信”也是真实不欺。诚实侧重于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是真实的,对自己内心的思想、情感的表达是真实的。守信侧重于对自己应承担,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忠实,毫无保留地实践自己的诺言。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来重视诚实守信的道德修养。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说:“信,诚也”,古代的圣贤哲人对诚信有诸多阐述。“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征,为证明,证验之意,“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就是说人说话要算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意思是说讲诚信,是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孔子也多次讲过诚信,如:“信则人任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孟子论诚信:“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认为“养心莫善于诚”。墨子也极讲诚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老子把诚信作为人生行为的重要准则:“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庄子也极重诚信:“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把“本真”看做是精诚之极至,不精不诚,就不能感动人。这就把诚信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韩非子则认为“巧诈不如拙诚。”总之,古代的圣贤哲人把诚信作为一项崇高的美德加以颂扬。

诚和“信”是不自欺,是内心和外部行为合一的道德修养境界。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原因是内心总会有冲突,他一方面知道要为善去恶,而另一方面他还为情欲所蔽。“欲动情胜”,所以其内心总会有不自愿遵行道德的想法,因此,我们要经常进行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诚实守信,是真、是善、是美,是真、善、美的统一,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才能达到这一美好境界。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一个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他们是要遭人唾骂的。诚实守信首先是一种社会公德,是社会对做人的起码要求。

在中国古代,上至贤明君主,下至平民百姓,留下许多诚实守信的故事。如曾子以信教子。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子。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商鞅立木树信。商鞅是战国时期着名的变法家。为了树立威信,商鞅在变法前下令在秦国都城南门外立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把木头搬到北门,赏10金。人们不相信,无人搬动木头。商鞅把赏金长到50金。一男子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使人们感到他是个说话算数的人。于是商鞅的新法也获得了人们的信任。很快就在秦国推广了。

曾子杀猪作文篇7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高二5班 钟梦晨

近日,总书记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并具体提出了“八荣八耻”,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而在“八荣八耻”中,我认为最基本的一条就非诚信莫属了。

“知荣辱,识廉耻”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从古到今评价一个人也常把“德”字放在首位,而“信”则是其中一重要部分。“八荣八耻”实际就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特别是道德传统的一种非常精辟的概括。虽然古时候到现在,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道德的标准肯定是发生变化的,但是确实会有一些人类千百年来传下来最基本的价值,这是不变的。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不欺诈。“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曾子是个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信任你了。”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同时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旧时中国店铺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八个字自古以来在商品买卖中,就代表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人们的意识中还保留着古人的教训:“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而很多现今的例子,也均证实了这句话。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一时的利益,丢掉了诚信,等待他们的终将并非好果。“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而在我们自己身上是否也能看到不诚实的影子?大的不说,就说小到一次考试作弊。我在小学时,就有如此的经历。一次期末副科考试,监考老师管得不严,我便悄悄看书完成了试卷。试卷虽然完成了,而心中也背负了重担。此后,每次见到那位监考的老师心中总有一丝愧疚。虽然小学毕业后就再没见过那位老师,但一提到“诚信”这个词,我就会感到一阵阵心虚。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作弊和小偷一样,是获取别人的东西窃为己有。如果不认识到最基本的问题,那麽最底线的东西在一部分人心中就会出现偏差。

曾子杀猪作文篇8

【妙语品茗】

1.口语的运用为文章增添浓厚的生活色彩。在读者的眼中,最平淡的就应该是口语了,但《端午的鸭蛋》一文却因口语的运用而使文章增色。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

这些都是平实的口语,有的地方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的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极富生活气息。

更让读者“难以接受”的是“大白话”的运用。“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之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谁能否认这语言的平淡,但平淡之中却显现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运用为文章增添厚重的典雅之美。在《端午的鸭蛋》中,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作者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使文章倍添艺术韵味。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前几个分句本是很通俗的语言,却突然用了一个“多矣”,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然后引用元稹《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现对别处鸭蛋的不屑一顾。这种文白夹杂的语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幽默和趣味。

3.“造型”语言的运用为文章增添独特的神韵之美。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和神韵。

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一个“哦”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那个人张着嘴吃惊的样子。此句写出了对方的吃惊,更体现家乡鸭蛋的名气之大。就如作者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真可谓绘声绘色,扎咸鸭蛋的那种动感,看着红油冒出来的那种,在一个平淡的“吱”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端午的鸭蛋》一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但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平淡而有味,每一段文字都能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每一部分文章都渗透着淡淡的幽默。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深情热爱。

【即学即用】

1.品读语句,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敢称东北第一名菜者,非杀猪菜莫属。先不论好吃或如何吃好,单是一个名字,南方人也好,外国人也罢,一听就 (显示着、透着、体现着)东北人的厚道、实在和大气。

(2)农村的火又快又硬,猪肉下锅不久,肉香就满院子 (飘香、飘扬、飘荡)。

2.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品味下列语句。

最下货的也是杀猪菜里最好吃的就是老汤炖酸菜猪肉和血肠,肉不腻,菜不酸,汤不肥,血不硬,喝小烧就他一个菜,平时喝半斤的量,现在八两还得吵吵再来二两。(《杀猪菜》)

上一篇:企业培训内容范文 下一篇:工笔花鸟画创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