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23 16:11:45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篇1

关键词:幸福;短缺;逻辑

“短缺”本身不用过多的解释,其实是可以望文生义的。“短缺”首先具有经济学的意义。如果一种商品发生短缺,其价格就会升高。就是俗话说的“物以稀为贵”。在历史上,先哲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短缺”变为一种生活智慧。如“满招损,谦受益”之类。“谦”其实就是为人低调,就是一种“短缺”。另外,像“生于忧,死于奢”之类的民间格言,也或多或少都与“短缺”相关。 其实,“短缺的意义远不止这些,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目的所在,直接与幸福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大大提升人们幸福的自觉意识。

一、“短缺”与幸福的构成要素密切相关

(一)“短缺”与“快乐”的关系。应当说,追求快乐近似人的一种本能。正像边沁所说的:“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他们才指示我们应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①。所以,作为人们生活所追求目的的幸福来说,那也一定和快乐紧密相连,绝没有谁会把没有快乐或者痛苦作为幸福来追求的。因此,说快乐是人们幸福感的基础所在,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不过,即使如此,“短缺”此时也与快乐随影随行。譬如:我们说一个人快乐,并不是指他持续的情绪高涨的亢奋状态,一个感觉自己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只是他在快乐的时候,这种快乐情绪占了主导地位,其余的负面情绪占了次要地位罢了,而且,正是这种负面情绪起了一种心理调节的作用,它相当于一种小插曲,使得人的快乐情绪更加有高有低和谐地展现出来。试想,如果只有一种快乐情绪的持续亢奋,那不就象一首没有韵律的乐曲吗?所以,“短缺”以负面情绪的形式,在此时适时地表现自己,这种作用实在是维妙维俏,尽管它所起得只是一种配角的作用。明白了这一点,对人们在追求幸福时,自觉适度地掌控自己的快乐情绪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人们有时为什么会乐极生悲呢?就是因为没有控制好以“短缺” 形式出现的负面情绪与快乐的关系,把快乐的神经绷得太紧了,最终导致了配角与主角的颠倒,幸福就转化为不幸了。

(二)“短缺”与“价值”的关系。对于人类来说,追求幸福,决不是一个快乐那么简单的。譬如,对于一个小偷来说,可能他在偷窃得手的时候也会引发其内心的快乐。可这种快乐对于社会来说又有何意义呢?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有害。可见,类似小偷偷窃得手的快乐,是一种价值虚无的快乐,绝对称不上 是幸福。可见,幸福是与价值或意义密切相关的,价值应该是人们幸福感的内容所在。如果人类的幸福感缺乏价值或意义的话,那就和动物吃草料所引发的相差无几了。事实上,正是由于人类的幸福感有了价值的因素,才使得人类的幸福感大大超越了动物界的幸福感,大大超越了需求满足(快乐)和逃避痛苦的自然法则。

与快乐相似,、“短缺”与“价值”也是相伴相行的。人类的幸福感既然包含了快乐和价值,那么,这两者之间由于其特性不同,必然会发生矛盾。譬如,如果我们只顾快乐,而不顾价值,就立即会陷入上面说的那种价值虚无的快乐,那不 是真正的幸福。而反过来,如果我们只顾价值,而不顾及快乐,那么也会陷入另一种理论上的荒谬,即得出痛苦等于幸福的荒谬结论。因为追求价值就必然会限制快乐,而限制快乐又必然会引发痛苦,这么一来,如果人类追求价值的话,就只有引发痛苦,这么唯一一条出路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在快乐和价值的关系上,正确的做法是,我们可以把快乐看成是一种当前的幸福,把价值看成是一种未来的幸福。当我们在享受当前的幸福(快乐)时,应该反思一下,它是否符合我们更远的价值目标也即我们未来的幸福,而不要陷入那种价值虚无的境地,因为更远的价值目标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大的快乐和幸福,而只顾眼前,不顾未来只会剥夺我们获取更多的快乐和幸福。同样,当我们在追求未来的幸福 (价值)时,也不妨碍我们享受当前的快乐时光,因为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快乐,反过来也可以加深我们当前所从事的事情的意义。这样,才能使两者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但即使是这样,人类的幸福感仍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完满,自始至终都会留下缺憾。譬如,一位追求职业幸福感也即职业价值目标的人,必然要付出其脑力和体力上的幸劳,而且随着价值目标的增高,其付出的也会增多,如果追求一种崇高的幸福感也即崇高价值目标的话,有时甚至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可见,快乐和价值的良性互动是相对的,而两者之间这种冲突,却具有一种绝对意义,这也就使得古代先哲们为什么发出“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②的感慨。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短缺”与“价值”也是相伴相行的由来,这或许也就是人类在幸福感方面的一种摆脱不了的宿命吧。

(三)“短缺”与“自由”的关系。自由是构成人类幸福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幸福是否能够持续和长久。譬如:对于一个爱好写作的人来说,创作本来是一件既快乐又有意义的事,从中可以获得许多幸福感。但是,如果这种创作变成了类似命题作文的话,那么这种幸福感就会减少一些,而如果有人强迫他每天必须写十小时,很可能幸福感立刻就全部消失了,很显然,之所以其心态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就是因为开始其心灵是自由的,到后来则受到了束缚,不自由了。③可见,即使有了快乐和价值,但少了“自由”,幸福还是不全面的,自由应看作是人们幸福感的一种积极的外在形式。

“短缺”也与“自由”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人类的幸福感一类的感觉如舒适、安逸等,其实属于一种动态的感觉,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个人舒适得太久了,舒适对于他来说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一个人安逸成了他一成不变的习惯,那么他在安逸当中也就很难找到最初的那种幸福感了。人类幸福感这一类的变化有点和“审美疲劳”的感觉相似。人类之所以会在幸福感方面发生“审美疲劳”,就是因为“自由”在其中“作祟”, “自由”经常是悄无声息或在人的不知不觉当中“溜走”或“挥发”,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幸福感马上就会面临“危机”。

人类这种天生的感觉使得“自由”和“短缺”永远保持一种随影随行的关系,“自由”在幸福感中实在是太活跃了,人们到手的幸福感由于它的活跃,有时一下子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使得人类的幸福感永远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这就不难理解,这个世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发出“幸福到哪里找?”的感慨了。为了开拓这种“稀缺资源”,人类甚至不惜虚构了许多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乌托邦来满足自己的虚幻精神需求。当然,人类在这其中也有不少手段高于目的地方,为了追求那种乌托邦的幸福感,现实的目标不可达到能,但却在追求过程中创造出了不少经典的文化作品。

二、“短缺”与幸福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短缺”也与幸福心理学密切相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短缺”与幸福空间的关系。幸福就其客观内容来说,其实一点也不短缺,但考虑到幸福的客观内容只有被人主观意识到,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幸福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幸福依然还显得是相当稀缺的。

譬如,就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每天活着这么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实,就可以成为他幸福的客观内容。但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极少数的生活智者才会意识到这一点,才会在每一天的平常日子里去细细体会生活中的微小幸福,从而把每天都过得快快活活,乐乐呵呵。相反,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把满足一定的条件以后的生活才视为幸福。如,有许多人认为,只有挣足够多的钱,以便买大房子和好车子,这之后才算幸福。这样的话,在条件满足之前的生活当然是算不上幸福的了。而且,由于他们把满足条件作为生活追逐的唯一目标,即使达到目的以后,经过短暂的欢乐,他们发现自己又陷入了空虚,又感觉不到幸福了。这样,幸福对他们来说,永远都会显得短缺。

生活中还有不少人不是把每天活着当成是幸福,而是把生活中的一些特定时刻来当成幸福。④如,“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才算得上是幸福,生活中其他绝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意识不到幸福。这样,幸福的空间就大大被他们人为地压缩了。所以,正确地把握好“短缺”与幸福空间的关系,就可以大大帮助人们将更多幸福的客观内容自觉转化为幸福的感觉,对生活有相当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短缺”与心理参照系的关系。即使是普通的的人,一般也大都经历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当自己健康时,不会怎么觉得健康是一种幸福,但一旦生了一场大病,就会觉得健康万分可贵。平时人们也一般不会去掂量生命之重,但一旦身边有非常熟悉的人去世了,马上就会感觉到一个人好好活着就是幸福。人们这种感觉幸福的特征,说明了一定的心理参照系可以大大增强人们对幸福的自我意识。如,经历过失眠的人,会觉得睡个好觉就是幸福,有过直接或间接的战争经历的人,会觉得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万份幸福。如此等等,一定的的心理参照系,可以给自己找出无数多的幸福的理由来,人们对幸福的自我意识也会增强和自觉许多。幸福感的这一特点,恰恰从理论上进一步说明了幸福与短缺密切相关。健康(幸福)是因为有了生病(短缺)这一参照系。和平(幸福)是因为有了战争(短缺)这一参照系。可见,尽管幸福看起来是那么的阳光灿烂,但短缺始终像影子一样与它相伴相行。这就提醒人们,不要等到不幸的降临,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那么多的幸福没有好好珍惜,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直接)和别人(间接)的生活经历,作为一种心理参照系,好好体验自己身边的幸福,好好珍惜自己当下的幸福。中国的老人大多喜欢提醒年轻人 “身在福中要知福”,就是因为这类老人在他们的漫长的生活阅历中,曾经经历太多的不幸,有过太多的“短缺”。所以他们才会觉得幸福来之不易。

(三)“短缺”与幸福的时态特征的关系。幸福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的特点是,它往往由每个人的具体感觉所决定。脱离了人的具体的感觉,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这个特点就决定了幸福的时态特征是现在进行时。一个人其实是生活在当下的,他过去可能会有过许多幸福,但这些过去的幸福并不能代替他当下的幸福。即使他通过回忆过去的幸福获得了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也是当下的幸福,过去的幸福是一去不复返了,因为他永远只能活在当下。同样的道理,当下的幸福,也是转瞬即逝的,也会成为过去的幸福。因此,幸福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幻想有那种一劳永逸的幸福。这就是说,如果人们想要追求将来的幸福的话,那就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地创造来获得新的幸福,一种有创意的生活理念才能帮助人们获得源源不断的幸福感。真正的生活的智者能时刻体验到生活的甜美和幸福,并将这种美好的感觉又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如此良性循环,不断地去创造新的幸福。

幸福的时态特征的告诉我们:过去的幸福不可重复,将来的幸福又要靠我们不断地创造来获得,这就决定了,幸福永远会和短缺相关联,在人们眼中,幸福永远会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一个人积累一定的生活智慧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愚蠢的人来说,幸福很有可能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温柔的陷阱,一旦进去了,就不想动弹,幻想幸福会天经地义的延续下去,到头来毁了自己的生活。生活中,人们常把幸福和“勤劳”的美德联系在一起,其实是非常符合生活逻辑的,因为“勤劳”的美德就意味着不断地创造。

(四)“短缺”与“惜福”、“感恩”的关系。如果说,东方文化在幸福方面给人的智慧是“惜福”,那么西方文化在这方面更多的是教人“感恩”。 ⑤“惜福”好理解,就是教人珍惜幸福。珍惜幸福是东方色彩非常浓厚的一种幸福文化。它时刻提醒人们幸福来之不易,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万分珍惜才对。其实,幸福确实有一点像经济学理论中的“边际效应”。当你吃第一个饼时感觉特别香,第二个、第三个感觉还行,吃到第五个就腻了。所以,你珍惜你已经获得的幸福,才会真正懂得幸福,才不会把人生某一时刻的幸福当成终点,才不会陷在幸福审美疲劳的怪圈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珍惜幸福与短缺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惜福”就是使人心理上“制造”一种幸福的短缺,即不把幸福看得过于圆满,以给未来的幸福腾出更多的空间,获取更多的幸福。而西方的“感恩”与东方的“惜福”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感恩”的人其实是深刻地理解了幸福与短缺关系,一个人获得幸福离不开其他人的帮助,,自己获得幸福后,这种幸福还不是圆满的,还是有短缺的。所以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其实就是不会让幸福到他自己这里为止,而是要将幸福的感觉可持续地传递下去,所以,懂得感恩就能够使人自觉自愿地回报社会、回报他人,有感恩心理的人对幸福的自我意识无疑拓宽了许多。

三、“短缺”与幸福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就一个人的幸福感来说,就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自我意识,而且还和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密切相关。而 “短缺”与幸福的关系,也与这种幸福的环境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一)“短缺”与自然环境的的关系。这次党的十报告中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当中,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人类与自然有着本质的联系,人类本身也就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保护好自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实际上,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解决社会的“公平”和“公正”问题,它还有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试想,如果在一个空气不洁水不净的糟糕的环境中生活,那么即使生活再富裕也毫无幸福感可言。而且,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的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毁坏了,那么我们后人的幸福感又从何而来?所以,说自然环境对人的幸福感的影响应当是起一票否决的决定性作用,一点也不为过。从理论上说,所谓的后现代化,主要就是要看人们的生存环境对提升人的幸福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主要就是要防止人们的生存环境造成对幸福感提升起负面作用,甚至将幸福感归零的一种极端短缺的糟糕局面出现。

(二)“短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短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正向影响。所谓正向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是增加的。“短缺” 与正向影响的关系微妙之处在于:一个人的幸福往往不仅仅取决于自己,还要取决于环境和取决于别人。一个人如果仅仅自己幸福,而他周边的人都不幸,那么他的幸福也会大打折扣,所以这种幸福是不圆满的,是有缺陷的。譬如:如果一个人自己率先富裕起来了,他首先可以获得一种生存无忧的幸福感,但这是一种层级较低的幸福感,不仅如此,如果他周边都是一些没有解决温饱的人群的话,那么他还要为他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担忧,还可能随时接受别人仇富的目光。这样,这个人的幸福感觉是极为有限的。为了避免这种幸福的“短缺”。此人在自己率先富裕起来了后,就应充分利用自己所能,带领周边的人群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样的话,就会给他带来安全感提高和受他人尊重的幸福感,就会大大提高了他的幸福感的层级。因此,在人与人相互交往时,要想使自己的幸福感正向增加,要想避免幸福的“短缺”,就要学会和别人分享幸福,即自己追求幸福的同时,也帮助别人获得幸福。所以说,正确理解了“短缺”与正向影响的关系,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有的学者甚至将此上升到了人生意义的高度。

“短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表现的第二个方面是反向影响。所谓反向影响,是指社会环境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是减少的。“短缺”与反向影响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这两者关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反向影响造成幸福感所谓的绝对“短缺” ,即将人的幸福感减少到一直归零。如“天灾人祸”就是如此。“天灾”是指人们的意志所不能把握的,一些突发的偶然因素对人们幸福感的剥夺直至归零。“人祸”是指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对人们幸福感的剥夺直至归零。这就说明,人们的幸福感有时是非常脆弱的,人们平时就应倍加珍惜,如果说,“天灾”有时是不可预测 、不可抗拒的话,那么“人祸”就应该时刻警惕,尤其是避免犯那种“一票否决”、不可挽回的错误。

第二种情况是反向影响造成幸福感所谓的相对“短缺”,如涉及到“公平”和“公正”问题。“公平”和“公正”对人的幸福感影响极大。譬如,一个社会如果贫富差别越悬殊,越缺乏“公平”,就越会在人们心理上产生不平衡,社会也越缺乏稳定,也就会导致人们幸福感的相对短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创建和谐社会能最大抵消这类影响。

以上从三个大的方面对“短缺”与“幸福”的内在逻辑联系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当然,这两者的关联可能远不止本文所述,但我坚信,本文的这种研究仍然可以为今后幸福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提供一些新的思索。一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幸福,既有助于丰富幸福的理论体系,也符合生活本身的辩证法规则。

参考文献:

[1] 孙迎著:《幸福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第65页。

[2] 《孟子。尽心篇》。

[3] 泰勒.沙哈尔博士著:《幸福的方法》,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10月版,第47页。

[4] 朱林著:《幸 福 的 哲 学 新 思》,《江西社会科学》杂志,2009年,第6期,第57页。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篇2

幸福使人们渴望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的一种感觉,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悦。幸福感多少会影响人生中的许多环节,如果一个人有了足够的幸福感,那么,他(她)的事业、爱情、友谊都会随之而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学生幸福的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

中学生幸福的读后感600字1何谓幸福?有的人找得到答案,有的人却没有答案,甚至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是不是幸福。其实,幸福不遥远也不抽象,就在我们的身边,用心去感受,就能体会到。

幸福可以是父母给你的鼓励、支持和关怀,可以使是小孩子眼中的一颗棒棒糖、一件玩具,可以是一次帮助,……可是,为什么有人认为有钱就一定幸福,没钱就不幸福,羡慕有钱人,的确是这样,在这不断发展的社会当中,在这喧嚣、繁华的的城市中,没有钱是寸步难行的,因此,许多没钱的人都觉得自己没幸福可言。但是,金钱不能买到幸福,不能买到健康,不能买到和家人的团圆,曾几何时,我也这么想过,为什么人家有钱那么幸福,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而我只能每天憧憬有钱人的生活。

我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有时候我真的怨恨上天为什么那么不公平,让我生活在贫困的家庭里,看着其他小孩子有新玩具玩,每天上学都有专车接送,心里是多么渴望,我也是一个乖巧的小孩,所以从不会要求父母给我这些,可偶尔我也会向父母埋怨:“为什么我们会那么穷?为什么人家考完试有父母专车接送,而我只能骑自行车回去,还要拿着那么多东西。”

我母亲就说:“其他小孩子有的,你也有,我们现在很穷吗?虽然我给不了那些大富大贵人家的小孩子的东西,但你要什么我们都尽量满足你,你说这样不满足么?现在不幸福么?”是啊,想想从以前到现在,父母有什么没有满足我的,而我却不知足,现在认真想想,我真的很幸福,有疼爱我的家人、朋友,我还有什么不幸福?当我生病,父母会担心,当我遇到困难,他们会伸出援手帮我解决。

我怎么就没发现幸福就在我身边,无时无刻都在,而我却一直不知道。

在这灯红酒绿的城市中,许多人都在忙忙碌碌,又是压根就不知道自己要干啥,整天都愁眉苦脸的,想知道自己的幸福在哪里,但他们不愿停下脚步来,仔细思考自己的身边有很多人在关心着自己。也许你的妻子小孩在等着你下班陪他们一起吃饭,也许是你的父母在家为你做饭,也许有人需要你的帮助,……

倘若你还不知道自己究竟幸不幸福,那么请你认真观察一下你身边的人和事,你可能会知道原来幸福就那么简单,幸福就在自己的身边。

中学生幸福的读后感600字2世上没有一个人不在追求着幸福,但是,幸福是一种感觉,还是一种过程,或只是人类的一个终极目标?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所理解的.幸福,幸福可以有很多种。

幸福不像陈列到厨中的商品,挑了喜欢的东西,付了款带回家就行了。

当枯叶飘落在秋风中,最终宿命大地,那是终结生命,落叶归根的幸福;当小草在大自然的呵护中抽芽,鹅黄,绿油,那是享受成长的幸福。

幸福,是清晨睁开眼睛,看到了阳光洒满了房间,用力呼吸阳光和早晨的气息;幸福,是阳光明媚的上午,抱着本自己所爱的书,坐在露天的阳台上,享受风吹过,文字淌过;幸福是小雨渐淅的午后,静静地走在雨中,望望在雨中舞蹈的小草,听听雨滴落在世界的韵律;幸福,是华灯初上的傍晚,闲散地走在走在路上听到一首熟悉的歌,驻足,回忆在脑海里渐渐清晰;幸福,是繁星满天的夜晚,坐在田野旁看星星顽皮眨眼,看萤火虫自由飞舞,看远处的霓虹灯耀眼闪烁。

“任何人都是幸福的工匠”梭罗说过这句耐人回味的话语。

寒冬,临近期末考试,我在书桌上埋头苦读时,妈妈送来了一杯香浓的牛奶,将母爱都融化在这热气腾腾的牛奶中,我感受到了无限母爱的幸福。

因为,你的幸福有着发自内心的声音,你能听得到吗?那是来自天籁的如银铃般的声音,你听,多美妙啊!除夕夜,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品味餐桌上无数的美味佳肴,坐在洋溢着幸福的房子里,看着迎接新年的精彩节目,畅谈幸福往事,畅想美好未来,这就是简单的幸福。元宵佳节,大街上热闹无常,端着热气腾腾的汤圆,坐在电视前看元宵节目,幸福就在不经意间出现。

能够把握在手中的才是幸福,丢弃手中的小幸福去寻找所谓的大幸福的人是愚昧的。珍惜你所拥有的幸福吧,迷恋你手上的小幸福吧,那将是你一生无价之宝,这些宝贝将让你幸福一生快乐一生。

中学生幸福的读后感600字3幸福有很多种,我经常听父母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他们的生活是非常幸福的。

在他们小时候,物价比较便宜,一个冰棍也就一分钱、两分钱,但工资很少,一个月一般人也就收入三十或四十元。

父母小时候买东西都用“票”,“米票”、“面票”家家户户都用,那时候,这些“票”有限,但每家都有三、四个孩子,还有老人,所以,吃根本就不讲究什么科学、营养,能吃饱就已经不错了。“那总能吃上个鸡蛋吧?”我苦着脸问妈妈。妈妈回答:“鸡蛋?想得美,只有过生日才能吃上,一碗面条加一个鸡蛋,连瓜子和花生都得留到过年才吃,平时只有大白菜,那是当年最便宜的菜了。”

后来听妈妈说他们小时候一年当中最幸福的就是过年了。因为只有那时候才能吃到零食,才能穿上新衣服,平时都穿哥哥姐姐穿小的打好补丁的。那时候过年,晚上家家都串门拜年,非常热闹。我想,对于父母,小时候穿一件新衣服、吃一个鸡蛋就叫幸福,那我们现在不是都乐开花了!

说到现在的生活那就幸福多了。同学们天天上下学车接车送。到学校写作业,那些对于原来称之为高级的文具,谁不是一抓一大把?放学回家先拿起手机发个短信或是打个电话,就一路听着音乐回家了。

到了家脱下名牌运动鞋,换上舒服的拖鞋。就坐在那个专门为学生设计的书桌前写作业。吃晚饭时有菜有汤,一个星期都不重样,天天吃着绿色食品,讲究营养搭配,这哪是以前敢想的?写完了作业还能看电视,上网听音乐,聊天,看电视剧和玩游戏,应有尽有。我们过着如此幸福的生活,难怪父母总说我们这些成长在蜜罐里的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幸福,在今后也许会有更多的幸福降临。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共同努力,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幸福。

中学生幸福的读后感600字4幸福像个天使,一对纯白的翅膀,一个满足的微笑,笑是最美的符号。

早晨一起床打开窗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是我今天幸福的前奏。现在的我,笑是我的最美的符号,幸福中带着简单的快乐。快乐带着幸福的满足,幸福就是这样简单。那温暖的阳光,不会让我的幸福冷却,我接着写,想把你写进我的每一页,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重叠。《简单爱》在耳边徘徊,想念也是一种幸福,让我觉的幸福的季节是秋天,飘落的枫叶,一种凋零的幸福。绿色的蔷薇——悲伤,紫色的薰衣草——浪漫,我们——幸福。

很多人说幸福有很多种,但我知道现在幸福的快乐是我的幸福。悲伤了太久也会幸福,第一次用文字来表达幸福。听着JAY的《星晴》一种莫名幸福,微风吹拂,对于幸福,我只能低头浅笑。我太过于悲伤,没想到幸福这么简单,浅笑现在幸福的满足。

幸福说:短暂的幸福是浪漫,漫长的幸福是不满。

我说:幸福是长久的,就算分开,幸福也在回忆。

让我幸福的是看到你快乐的笑,带着满足的味道。天空如此轻柔,思念深得像海。莫名的感动,就这么单纯没有悲哀。在这个寒冷的夜,手指在键盘上来来回回,我发着呆想着幸福的文字——然后继续……

手指间隙的思念,让我继续敲打键盘。希望出现美丽的章节。久未放晴的天空,依旧留着你的笑容,想念若隐若现,那饱满的笑幸福了这个季节。因为幸福在好久以前不小心迷了路,我只能用记忆叙说不曾有过的感触。让我自己解开自己给自己的束缚,我现在的幸福连孤单也没有机会侵入。冷漠开始瓦解,快乐方程式重新定义,生活变的如此美好。放心追逐幸福,幸福回味那瞬间,那是你给我的幸福,我的幸福从此没有终点。

直到不成眠的夜里打开窗才发现许愿流星才刚消逝,心中的感动都已融化成你。有一种淡淡的味道叫做幸福,用心来品尝细细想像。在手心写上你的名字,摊开时是思念,握紧时是是幸福。《思念就是一种病》又听了一遍,又想起了你。想念的味道在每个转弯后就有坦途,思念变成一种煎熬。

我和你的幸福,一切都那么平淡。没有信誓旦旦的承诺,平淡的幸福也是一种幸福。

中学生幸福的读后感600字5生活在这个年代我感到幸福;有着父母的悉心呵护我感到幸福;在班级里和同学们一起共同努力学习我感到幸福……当然,从一年级至今参加合唱队与其他同学一同唱歌这也是我的幸福……

还记得一年级时,我只是个稚嫩的小孩。当时被告知入选进合唱队时我很激动、兴奋,还有一点点的惊讶。一进入合唱室,我就和其他一年级学生坐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前面。我往后看了看,大哥哥大姐姐们一个个坐的挺立,面容中带点自豪感,似乎在说:“你看我,参加过那么多的比赛,唱得可棒了!”我当时心里有点羡慕他们。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合唱队员。如今,我做到了。

最近,合唱队将要参加一场区级的合唱比赛。现在离比赛的日子所剩不多。可我们对于歌曲的各种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合唱室内,同学们各自坐好了。老师走进来,开始了发声练习。发声练习主要是把同学们的状态调高,便于之后的训练。“啦啦啦”……经过了一番调整之后,同学们的精神状态提起来了。老师趁热打铁,开始了训练。老师用手势带动我们,一个个音符脱口而出,时而遭到老师的训斥,时而碰到老师的表扬。就在这样的指导下,大家一齐努力,我们把歌曲唱得近乎完美。连请来的老师听了,也忍不住表扬了我们。在那一刻,我感到了幸福。

比赛快开始了。我们被老师叫来合唱室,通知我们周五即将参加比赛。我们个个怀揣着砰砰跳动的心,走出了教室。我们知道,明天,我们将会参加一场比赛,在这场比赛中,唱得好的学校就能晋级到市级的比赛中。我们将带着这个任务上台,进行演出。

太阳公公高高在上。教室里早已传出朗朗读书声。而我们仍在合唱室里排练。转眼间,已到中午了。我们在学校食堂吃饱了饭,便到教室里化妆。化妆过后,我们就要离开学校出发到比赛现场了。队员们一个个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蹦蹦跳跳的。我们来到校门口,一个一个有序地上车。过了15分钟,我们来到了比赛现场——老年活动中心。我们进了场,上了台,钢琴老师的前奏响起,同学们一个个身体轻微摇摆起来,面带微笑,欢快地唱起歌来。指挥老师也用手势提醒我们。三合一完美地呈现。这一刻,我再次感到了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在唱歌休息的时候,旁人见你没水,就递过来一个水壶;幸福就是一起吃饭时,你没带纸,对面的同学给你一张纸;幸福就是练歌时,队友递过来的一颗润喉糖……幸福无处不在,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小细节,你也能得到幸福。我就是,我真幸福!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篇3

众所皆知,中国是礼仪之邦,以前熟人朋友间见面习惯性的问候语就是;``你吃了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这句``你吃了吗?``变成了``你快乐吗?``有人说``穷日子难过的是肚皮,而好日子难过的却是心情。``这话在物质越来越好的今天好像不无道理。现在的人生活越来越好,吃的,玩的都不在话下,只是怎么吃好,这么玩好,却是最大的困扰。对幸福的期待越来越高,幸福指数却越来越少。于是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托曼打小怪兽。``幸福就是这么简单,却也越来越难找。于是幸福似乎就是成了敏感的话题,不管真幸福,还是假幸福,在很多人眼里就成了秀幸福。

我涉入网络三年多,开始的第一年因为练习打字,所以大多数的时间用在聊天上,第二年学会了偷菜,每天对此乐此不彼。第三年,也就是今年是我收获最多的一年,特别是从开始日志以后,每天都能接收到好友请求,这些好友请求一般是看了我的日志以后申请添加的;相比聊天我很喜欢这种空间的互动,也喜欢逛别人的空间学习好的文章,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收获了真挚的友谊以及满满的感动。虽然工作的性质决定我不能经常出门生活单调,但有了网络这个平台,我单调的日子却过得很充实,一点都不孤单。我很喜欢这样的日子,于我而言这就是幸福,这幸福就是发自心底的;因为交际面的狭窄,我每天除了顾客,面对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和先生;所以我喜欢用文笔来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当键盘从指尖滑过,我无须做作,那些单调的字母就能组织成美丽的文字,总让我很满足,心存感恩和感激。文由心生,此刻我是快乐的,所以我的文字就变成了幸福的乐章,这不是作秀,而是发自内心深处。

走进一个网友的家园,才发现我们是同行,彼此生活方式也差不多,读她的文章就像在读我自己,让我产生共鸣。她的文笔远在我之上,就是写得极少。跟她聊天发现她时间也多,我告诉她我很喜欢她的文章,她只是淡淡一笑。接着问她为什么不多写?她还是淡淡的回答``不写了``

我问;``为什么 ``

她说``以前有网友说,我那是在秀幸福。``

我无语了,心也沉重了。

一声叹息,可惜了她那么好的文笔。

谈到她,想到我自己,我基本上每天都发表了日志,写的也都是生活上的小事,当时也就跟着感觉走,怎么想就这么写了,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开始时也只是想用清浅的文字,留住曾经的过往,把它存封,留下来以后自己慢慢看。所以开始也没想到别人会去看,也不知道可以评论,和空间互动。所以要感谢我的网友,虽然对面的你我什么模样我们彼此都不清楚,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我们却因文字结缘,感谢你们对我的支持和理解,谢谢你们的观看和评论。你们的点评是我写作的动力很精神的支柱,你们见证了我的成长,你们让我的文字成长。我很幸运,拥有你们这样的朋友,所以当我那时跟那位网友聊天是也提到了你们,我说;``你去看看我的网友多好,他【她】们都为我做了什么 ``再说幸福不是想秀就有的秀。

而我无须秀幸福,因为我本来就有这么幸福。所以亲们,我爱你们。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篇4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B50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69-03

从古到今,人们都满心希望得到幸福,都执着地追求着幸福。然而,幸福的定义是什么,获得幸福的方式是什么,人们之间存在着各种争议,见仁见智,讫无定论。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经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三位著名哲学家的不间断探索。作为西方思想史上最为博学多才的天才人物之一,亚里士多德对幸福问题甚为关注,颇多建树。他吸收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关于幸福的诸多论述,推陈出新,后来居上,更为深入细致地思考了与幸福有关的一系列话题,更为系统地阐释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幸福观。其幸福观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得以充分展示。当前,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作为我们追求幸福的思想源泉和现实途径,构建和实现当代幸福观。

一、幸福是最高的善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开头,亚里士多德就阐发了其目的论思想:“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说,所有事物都是以善为目的。”由于不同的行为所追求的目的不同,便出现了目的的两个表现形式,即主导性目的和从属性目的。亚里士多德举例说,医生的目的在于使患者获得健康的身体,造船术的目的在于获得坚固的船舶,斟酌战略战术的目的在于取得战争的胜利,理财的目的在于使得财产不断增多。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各种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目的,各种行为都有其趋向的目的,目的本身的含义也在这种解释中获得了其意义的澄明。不同层面上的目的组合而成的是层次不一的善的体系,在善的体系在顶端,存在着一个终极的、完满的善,即“最高的善”。“如果在我们活动的目的中有的是因自身之故而被当作目的的,我们以别的事物为目的都是为了它,如果我们并非选择所有的事物都为着某一别的事物,那么显然就存在着善或最高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高的善是完满的、自足的、终极的,它永远为自身而不为他物。

何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何为最高的善?亚里士多德说:“几乎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这是幸福。”俗常的享乐、荣誉与财富固然不是最高的善,柏拉图所说的“善的相”也不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就是幸福。幸福因其终极性和自足性,而有理由成为最高的善。幸福是终极的,它是一切善的事物中的最高选择,是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人们是为了幸福本身而选择幸福的,而永远不是为了其他别的什么。幸福又是自足的,即完满的。“我们所说的自足是指一事物自身便使得生活值得欲求且无所缺乏,我们认为幸福就是这样的事物。”幸福凭其自身就可使生活变得愉快,有了幸福,人们就不再缺少什么了。亚里士多德曾说道:“幸福是自身就是善的东西”,“幸福是终极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所以说,幸福便是人生所有最高目的中最值得拥有和追求的,是不能和其它目的相提并论的善。幸福是我们寻找的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完满的目的。概言之,亚里士多德认为,善的目的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每个人都应当拥有最高目的的善,而只有通过具体行动去追求完满的善,才会拥有幸福的人生,人生才能有价值和意义。

二、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如上所述,亚里士多德从目的论出发,将目的、善、幸福关联起来。下一步需要澄清的,就是幸福的含义和意义,尤其是幸福的定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幸福就是“灵魂的一种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获取幸福的必要条件是最好的和最完全的德性,人们只有从事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才能获得幸福的生活。因此,获得幸福的两个重要要素是:德性和现实活动。

(一)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前提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并非我们通常狭义上所理解的品德、素质和见识。因为德性不单单以道德形式存在,而是通过理智的基础作用,将优秀的品质最大化。所有的德性中,若是被某物赋予其德性,就不仅仅要使某物体现自身状态,而是以最优化的状态体现出其性质和作用。为什么说德性是获得幸福的前提?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离开了德性,将是最肮脏的、最残暴的、最坏的者和贪婪者,只有行为高尚的人才能赢得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亚里士多德区分了高尚的东西和一般善、自然善的东西。财富、荣誉、健康、幸运,这些一般善和自然之善,可以称之为外在的善,拥有它们,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好处,对于德性不好的人,这些东西还可能带来害处。这里的关键是,只有有德性的人才能恰当地理解和处理各种善,进而获得幸福。这就引出了亚里士多德对于德性的分析。亚里士多德将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理智德性是通过思考、推理而获得的智慧、理解、明智;道德德性则指在行为中表现出的理性、自制、勇敢、公正、大度、友爱等优良品质。我们通过社会的教育和训练,耗费较多的时间,积累较多的经验之后,才能获得理智德性;我们在行为中形成正确选择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道德德性。这两种德性之间的关系是,理智德性高于道德德性。理智德性是最完满的德性,道德德性要以明智作为“准绳”。所以,人的幸福与德性的关联,更多地指向理智德性。亚里士多德说:“如果幸福在于合德性的活动,我们就可以说它合于最好的德性,即我们最好部分的德性。”合乎理智德性的实现活动最强大、最持久、最快乐,它是真正意义上的自足,也是“最大的幸福”。

(二)现实活动是实现幸福的途径

在对德性予以分析,并将幸福与德性中的理智德性紧密相连之后,亚里士多德进而指出,人的幸福不仅在于拥有德性,更重要的在于实现德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在探讨幸福的时候区分拥有德性与德性活动。幸福并不是一种德性,而是一种德性活动。拥有德性与德性活动的区别,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拥有德性而不实现它,就好比一个人沉睡不醒,一辈子都在睡觉。这种人活着与不活着区别不大。第二,拥有德性的人在生活中也会遭到各种不幸,其幸福会因此而深受影响。所以,幸福不在于拥有德性,而在于实现德性。一个人拥有德性之后,一定还要去实践德性,去从事体现德性的活动。例如,一个慷慨的人,怎么才能体现出来他具有慷慨的德性呢?他要通过做慷慨的事来体现。如果一个人拥有这个德性,但却一辈子也没有让它活动起来的话,那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也不能说他是幸福的。奥运会奖牌是授予在竞赛中胜出的人的,而不是给旁观者的。奥林匹克竞赛的胜利者不是从那些被认为是最强壮或最美丽的人里面选出来的,而是从那些进行竞争的人里面选出来的。“在生命中获得高尚与善的是那些做得好的人。所以,幸福既不是神赐予人的,也不是凭机遇得到的,更非坐享其成的东西,而要靠努力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幸福的生活,并非来自于消遣,而是来自于辛勤努力,幸福仅仅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中呈现出来,幸福感就是经过自己努力奋斗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的所享有的那种愉悦体验。如果我们不努力奋斗,不锐意进取,我们也就很难体验到真正的幸福。

三、思辨是最大的幸福

“如果《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终教诲是要去满足关于幸福所提出的最初标准,那么,它就应该提供关于这样一种完善生活的说明,这种生活是由那种属于人类活动的独特目的所决定的,而这个目的则必须满足终极性和自足性的标准。” 一种因其自身之故而被从事的活动,伴随着它自身固有的快乐,拥有最大的自足性和闲暇,既能持久进行,又能在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免于疲乏,这样一种活动构成了完善的幸福――如果它能占据生命的完整长度的话。这种完善的幸福,就是思辨(也可以称为沉思、静观、理论活动)。思辨是唯一不因他物之故而被选择的事物。思辨的生活在本性上是最好的生活,也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生活,因为那是真正最属于一个人自己的生活。

关于“思辨是最大的幸福”的观点,我们可以通过亚里士多德对人的生活的分类来理解。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生活分为三种: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思辨的生活。三者中,享乐的生活是实现人们物质的需要,政治的生活则是谋得荣誉和社会地位。社会生活中的人们,要么追求奴隶式的享乐生活,简单地从社会中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资,将简单的索取视为幸福;要么追求虚荣心十足的政治生活,将地位和荣誉看作幸福,忽视思辨的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享乐的生活和政治的生活都很肤浅,思辨的生活才是最高贵的生活和最高的幸福;人们应当过一种智者的生活,不断追求真理的价值,实现最终的幸福。因为,思辨是我们本性的最好部分的现实活动,它具有自足性、持久性,它能给人带来纯洁的快乐,其本身就是目的。凡是有思辨的地方就有幸福,思辨越多幸福就越大。倘若一个人能够终身从事思辨活动,他就是最幸福的人。“如果幸福在于合德性的活动,我们就可以说它合于最好的德性,即我们的最好部分的德性。我们身上的这个天然的主宰者,这个能思想高尚的、神性的事物的部分,……正是它的合于它自身的德性的实现活动构成了完善的幸福。而这种实现活动,也就是沉思。”由于思辨活动具有自发性和稳定性,不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因此,人们才能在沉思中获得平凡的乐趣和简单的幸福。在上述三种生活中,沉思的生活是最完美的生活,因为它是合乎灵魂中逻各斯部分的德性的现实活动,而且沉思的生活是伴随着最强大和最持久快乐的生活,因而也是最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指出,哲学以其纯净和经久而具有惊人的快乐。只有智慧的人靠他自身就能进行思辨,人则以自己所具有的思辨活动而享有幸福。所以过着思辨生活的、有智慧的人是最幸福的。

四、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球化进程的突飞猛进,人们开始享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带来的便利。然而科技革命和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使得人们陷入道德困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人们越来越没有幸福感,出现“幸福感缺失”、“社会幸福满意度下降”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父母娇生惯养,庇护有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将父母对自己的爱理解为理所当然,将父母给予自己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宽裕的金钱开销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渐渐形成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这种情形,既不利于个人的长足发展,也有碍于社会的幸福建设。直面当代幸福观的模糊性和缺憾之处,构建一种适应科学技术演进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幸福观,显得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任何一种理论或价值观的构建都要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作为西方伦理文化的源流之一,对于当前社会幸福观的建立和完善,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和价值。

美国著名伦理学家麦金泰尔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当代的复兴。在其著作《追寻美德》中,他认为当代道德衰退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历史的变迁,拒斥了以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德性传统。虽然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它的精神蕴涵却是没有变的,这一思想对于救治当代道德衰退具有巨大功用。当代美德伦理学内部虽然派别林立,但都服膺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借鉴了其中可以古为今用的一些思想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尤其具有现代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包含着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这种幸福观认为,幸福来自于个人理性的努力,而非与生俱来或凭空幻想而来,人们需要端正生活态度,积极向上,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从而获得幸福。它启示我们,作为人,理应将追求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终其一生都走在通往幸福的路上,但是幸福并不是人们俗常所理解的那种含义,幸福是一个非常深沉的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幸福是需要我们通过自我努力、自我控制去获得的东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又被称为“自我实现论”或“完善论”,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幸福观。

德性在亚里士多德幸福观中居于重要地位,现代社会则与此相左。在现代社会中,恰恰因为“德性”观念的缺失,人们的幸福观被扭曲了,各种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事层出不穷,真可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亚里士多德强调德性和幸福的统一,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要求人们过一种具有德性的现实生活。人们在追求物质资料的同时,要注重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享有幸福。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为追求幸福的人们提供了思考幸福的理论源泉和实现幸福的现实途径。我们需要将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进行现代意义上的转化,使之与现代性社会中的幸福追求相结合,从而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航标。

[注 释]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4页,第5页、第19页、第9~10页、第19页、第305页。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篇5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相比,人们的幸福感却反而下降了。中国人的幸福感下降不只存在于某一个群体、某一个阶层中,而变成了一个社会集体病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集体不幸福”呢?当下的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出现幸福危机?到底什么是幸福?如何实现幸福?如何建设幸福中国和幸福社会?

近日,首届幸福中国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共同就如何建设“幸福中国”的大话题建言献策,包括如何发挥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在内的积极性,从提升个人幸福感到打造幸福家庭,从共同打造幸福组织、幸福企业、幸福社会到最终建设幸福中国,如何更好地让企业参与幸福中国建设,企业如何与政府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一起为和谐社会和幸福中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现场嘉宾的一些发言也可称精当、精到、精彩,我们在这里编选几则,以飨读者。

社科院教授艾丰:建设幸福文化

人一生欢乐大大少于痛苦,人一生痛苦多、欢乐少,因为痛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欢乐只是一瞬间,一高兴那欢乐就消费没了,那痛苦且得有一阵子。

人的幸福感高低来自三个比较:

第一个比较是自己的现在跟过去相比较。所以说过去我们为什么老忆苦思甜,就是让大家热爱新社会,说过去社会是那样的,现在是这样了,你得让大家感觉到很幸福。现在再让小青年忆苦思甜不灵了,因为他就没这个对比,个人的这个对比不行,所以说这个忆苦思甜对于现在的青年人没用了,甚至于反感了,但是对于老一代人还有用。所以说第一个是自己和自己对比,当然现在也有新的自己和对比。就不细说了。

第二个比较是自己和他人对比。头一个是纵向的,第二个是横向的,他涨了工资我没涨,这是横向对比,要不然我们一块儿涨,要不然把他拿下来,就是这样的,这就是横向的,横向对比是现在人们衡量幸福的主要方式了。自己的现在跟过去相比较,自己和他人比较,自己的期望值和自己的现实比较。

第三个比就是自己的期望值和自己的现实比,我期望当个500亿的企业家,现在我当了50亿了我都不高兴,所以人的幸福跟自己的虚实相比,你虚的东西,你的期望值和你现在能达到的来相比。

幸福文化四条:懂得世界,懂得感恩,懂得差别,懂得解脱。

世界不是为你存在的,社会不是为你建造的,别人不是为你活着的,懂得了这三个不是,才真正懂得是。

人遇到问题,一定会解脱,人不可能不遇到不公平的问题、不公正的问题,不可能不遇到,关键是你如何保持你的幸福感、你的好心态。

前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保育钧:研究幸福不如减轻痛苦

幸福这个概念提出来之后,老实说我对这个题目是抱着一个怀疑的态度,为什么?因为幸福这个概念是做不完的问题、说不清楚的问题,我认为它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就像社会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邓小平从来没有给它下过定义,始终是排除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我总觉得与其花那么大的力量去研究幸福,不如来研究当中不幸福的,痛苦是什么,我觉得与其研究幸福不如研究痛苦。就企业来说,我觉得我跟民营企业打交道,现在不少民营企业很痛苦,调查的结果是80%以上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很痛苦,他们现在生存不下去,原材料涨价、能源涨价、劳动力涨价,税费负担又那么重。

你比如说讲现在农民,农民工的子女,孩子们在家里见不到妈妈,他幸福吗?他不幸福,这个怎么关心他,减少他的痛苦。现在我们老是去把农民的土地,就是大批的土地,就把它规划了,就卖给我们地方政府,把不经任何批准把大量的土地就划成工业用地,就招商引资,把大批的农民赶走,这些没有地的农民要上访还不允许,你说他痛苦不痛苦?他幸福吗?不幸福。

所以我说与其花那么大的力量去研究幸福,不如去减轻痛苦。那么要怎么减轻痛苦呢?

当然要发展经济了,以经济为中心,扶持各类企业平等竞争,这就是公平正义。这是消除痛苦的一个最起码的底线,我们从底线做起行不行?一个公平正义,一个自由平等,还有一个民主法制,这三句话能够做到就不错了。

《幸福企业才是最好企业》作者卢俊卿:金钱≠幸福

首先说说我的幸福观,根据字面上的解释,幸福是愿望达成之后的状态,这是一个。那么幸福的感觉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但是幸福的来源各有各的不同,如果用两句话来说幸福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健康加快乐就是幸福,健康是幸福之本,快乐是幸福之源,所以我们用三句话来说,我觉得要想幸福:

第一,物质生活有保障。

第二,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第三,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幸福既不是东西,也不是目标,是一种心态,不在于得到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这个是幸福感完全不一样的。幸福不在于房子有多大,而是在于房子里的笑声有多少,幸福不在于车子有多好,而在于我们能不能开着车平安到家。我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凡是能给人们幸福加分的就是绿领,凡是能给幸福减分的就是黑领,我说我们大家很多的时候集体不幸福,我觉得应该是,我们绿领少了一点、黑领多了一点。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去成为幸福的创造者,烦恼的解决者,我相信我们的这个社会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

第二个观点,为什么不幸福?根源是什么?我觉得根源应该是我们把钱看得太重了,我们应该承认我们中国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那么这些人当中可能很多人是因为物质生活缺乏保障,这是不幸福的主要因素,但是我想,那就意味着我们还有12亿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物质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为什么还有好多人感觉不幸福呢?我觉得根本的原因还是一句话,大家把钱看得太重了。虽然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不可能把钱带到棺材里去,而我们经常看到的是,钱把人带到棺材里去了,但尽管如此,我觉得我们很多人,还是以钱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大家认为金钱和幸福可以画等号,就是最大的一个错误观点。金钱跟幸福是一个不等式,尤其是我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之后,就绝对是一个不等式,如果我们把钱看得太重了,往往就会出现钱越来越多、人越来越累,最后什么结果?那一定是累病、累垮,甚至累死。有的更可悲,死了之后别人用你的钱、用你的老婆,还打你的孩子,这就是悲剧人生轨道。

找到了问题的根源,那么怎么解决?我觉得就两句话。

一句话,放慢脚步,让幸福跟上。

另外一句话,放开双手,让烦恼落下。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篇6

2、幸福常常是一幅烟雨图,清幽宁静,朦朦胧胧。雨滴淅淅沥沥才能显出烟雨的朦胧感倾盆大雨就会打破这张烟雨图的宁静。

3、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幸福也没有十全十美,只要我们心存真善美,至少我们可以靠近幸福。

4、幸福让人高兴和无奈,让人喜忧难顾。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许是对幸福最好的处理态度和方式,也许这样我们可以拥有更多幸福的心灵和更长的幸福光阴。

5、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不善言辞的爸爸聆听着我的话语的深沉的爱;幸福就是妈妈唠唠叨叨的浓厚的爱;幸福就是姐姐谦虚忍让时的甜甜的爱。

6、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话语中流露出的关心,幸福就是一个甜甜的鼓励的微笑,幸福就是一个微小的友爱的动作。生活中只有用心去品味,去珍惜,方能体会出幸福的滋味。

7、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回家后吃着妈妈为自己精心准备的佳肴,幸福就是听着妈妈关爱的唠叨,幸福就是我每次返校时温馨的送别。

8、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妈妈对女儿沉甸甸的疼爱,幸福就是老师对同学的关爱,幸福就是同学之间纯洁的友爱。只有用心去品味、去珍惜,方能品尝出幸福的香甜。

9、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听一首自己喜爱的歌曲后精神的愉悦,幸福就是阅读诗文名篇后心灵感悟。

10、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在我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幸福就是在我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就是我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就是在我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

11、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在学校接到在外打工的父亲关爱的电话,幸福就是课堂上回答问题后老师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幸福就是生活中朋友能够聆听我心中的苦恼。

12、幸福是什么?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等待,有时是一种感动。收获是一种幸福,付出也是一种幸福;功成名就是幸福,淡泊宁静也是幸福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

13、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能够美美地饱餐一顿;有人说,幸福是在完成没完没了的作业后,躺在家里的沙发上静静地看一部电影;还有人说,幸福是索取、幸福是富有、幸福是荣耀其实,幸福不在惊天动地中体现,它就在小狗的尾巴上,只要抬起头向前走,幸福就会跟在后头。

14、幸福是一杯白开水,既平淡又必须,幸福不是高贵的玫瑰,它是万花丛中的那一点嫩白色,是一朵朵纯洁的茉莉花,微风轻轻拂过,满园都会散发出醉人的香气。

15、幸福是一份比较,更是一份比较后的满足;幸福是一串汗滴,更是擦干汗滴后的惬意;幸福是一种奉献,更是奉献后的欣慰;幸福是忘我,更是忘我后的体味。

16、幸福无限,只存心间。让我们携手自爱,自尊,自强,自信,我们就会常常体验幸福。让别人得到和拥有幸福,往往就是自己的最大、最长久的幸福。

17、幸福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你需要静静地以一颗平常心去感受。

18、也许当我能静坐家居,尽情书写文章就是一种幸福,它让我快乐,让我心情舒放。也许当我全家安康团圆,和睦生活就是一种幸福,让我拥有一个普通的家园。也许当我帮助别人,解救他人危难就是一种幸福,只知奉献,不求回报。

19、一千个人对幸福就有一千种理解,在我眼中一颗自信、乐观、向上的心是幸福,一张面带微笑的脸是幸福,懂得感动是幸福,对人间真、善、美的发现与体语也是一中幸福。

20、用心感受幸福,用心品味幸福的味道,即使是一杯水,也洋溢着爱与关怀,我为这杯简单而又清纯的水而感动不已!一杯水带着爱与幸福流入我的心田。手中拿着水杯,杯中装着水,水中载着幸福,这水有多重,父母的关心与期望全部融于其中,心中的痛苦与烦恼被幸福取代。

21、有人认为,幸福是茶,清淡醇香的味道;是鲜奶,纯正可口的味道;是咖啡,香酥浓滑的味道;是橙汁,酸中带甜的味道;是可乐,充满激情的味道。也有人认为,幸福是花,香气弥漫的味道,是春土,芬芳怡人的味道;是甘雨,甜润多汁的味道

22、做个真正长久拥有幸福的人很难,但做幸福边上的人却很容易,我们不渴望天天幸福,只求幸福经常会光顾自己就不错了。

23、我真幸福,因为我有爱我的父母;我真幸福,因为我有照顾我的老师。然而,令我最幸福的是那最纯洁、最可爱、最普通的友谊。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篇7

[关键词]:幸福、道德、至善、圆满

自人猿相揖别以后,人类就一直在苦苦追寻着幸福的真谛。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个问题早已成为一个现实的人终其一生不断思索的难题。东南大学高兆明老师在他的《道德生活论》中系统地对幸福这一范畴进行界定,并阐释了幸福与高尚的道德生活双向互动关系,分析了个人幸福的社会条件。我认为,该书中对幸福具体而深刻的阐述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具有不可忽略的启示意义。

一.幸福的真正内涵

《道德生活论》在阐述幸福这一概念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幸福是(至)善的主观体验。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实现即是幸福的实现。"[1]"至善就是人生的圆满,善是通向圆满之路。"[2]幸福对于个体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种圆满,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社会的某种至善。

"人类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进步。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quot;[3]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很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都对幸福作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德行即幸福这是人们对幸福最古老的认识之一" [4]、"道德即幸福"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早在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明确提出这一观点。?quot;基督教叔父"之称的塞涅卡更是反复强调,"快乐不应是追求德性的目的,德性本身就是幸福"。[5]这一观点认为,道德本身就是幸福,有德就有幸福,失德便无幸福可言,因此,道德高于幸福,道德是幸福的唯一途径,人一旦到达道德上的完美,幸福便纷至沓来。这一观点在西方以古希腊的斯多葛派和基督教伦理学为代表。他们认为,幸福不在于感官的快乐,而在于德性,感官的快乐和财富是身外之物,只有灵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中国的儒家则认为,幸福主要存在于人的内心,是道德完善的结果。"反身而诫,乐莫大焉",只有道德修养和践履,才能成为道德上的圣人,也才能得到至上的幸福与快乐,所谓"仁者无忧","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这种观点把德性本身当作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把幸福当作追求的结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是真正的幸福。"德行即幸福强调在幸福中精神升华的意义,弘扬了人的理性、灵魂、精神在人生价值中的作用,这一点是合理的。但将幸福与德行等同,轻视人的现实物资生活,它的逻辑归宿必然是轻视人的肉体存在,否认人的现实物资生活权利的正当性、善性,在现实生活中难免成为少数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精神工具。"[6]这种观点的极至发展便是禁欲主义的幸福观?quot;我们乃是因希望而得幸福。"[7]

"幸福即道德"是西方思想传统的突出特点。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宣称,"幸福是至善",[8]"幸福是心灵合乎完全德行的活动。"[9]这种观点认为,幸福就是道德,人们获得了幸福,也就是获得了道德,有幸福的人也就是有道德的人,因而幸福要高于道德,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的,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帮助人们实现这一目的。这种传统的特点就在于把幸福看作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凡有助达到这一目的的才是道德的,幸福主要是人们实现的物质欲望的满足。这样观点往往与利己主义相联系,从人的"自爱自保","趋利避害"的本性出发,论证追求幸福尤其是个人幸福的合理性。费尔巴哈认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生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也同其他一切有感觉的生物一样,他所进行的任何一种意志活动,他的任何一种追求也都是对幸福的追求"。[10]"道德的原则就是幸福,而且这种幸福不仅使个人幸福,还要使他人幸福"。[11]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看到了现实生活中幸福与道德的对立。他认为,人作为感性的存在,自然界的一部分,要追求物质利益,追求幸福,这是人的正当权利,但人同时又是一个理性的存在者,是道德世界的主体,只追求德行。人的这两个要求都是正当的,但当它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之中。他看到片面强调追求德行与幸福都有局限,于是便企图在他设想的最高境界--至善中将二者统一起来。至善既是最高无条件的善,又是绝对完满的东西,因此必须把幸福与德行包含于其中。康德以后,费希特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追求二者的统一,他把自我分成经验自我与纯粹自我两方面,前者追求幸福,后者追求德行,但人又不断由经验自我上升到纯粹自我,从而实现二者的合一。但是,无论是康德还是费希特,都没有找到实现幸福与道德统一的途径。

"幸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由于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quot;[12]幸福是一个统摄性范畴,它关注人的存在样式,反映对人现实欠缺的把握,它是人们对人生的反思中完满的存在,并且,幸福的内容在长远历史中有其公度性,它不仅仅是人的主观体验。幸福作为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评价,不是评价生活中某一偶然因素引起的暂时的愉快和满足,而是对生活的一定阶段或者全部生活作出的总的评价,因而幸福的概念是和人的生活意义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人们对幸福的把握是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从个体的角度说,幸福是主体在奋斗中的自我肯定,光有德行而无对德行的自我肯定意识与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能成为真正的善,幸福是自我完善的心理体验,本身就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意义的理解、对幸福的追求过程,就是自觉追求人生意义的过程。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一部自觉追求幸福的能动实践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对于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13]

二. 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和现实任务

"个人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条件,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固然有赖于个体自身的努力,但在客观上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14]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亦需要外界的善为助。因为,没有外在条件,便不可能或难于作出高尚的事。"[15]个人存在的幸福,离不开社会的真善美。可以设想到,在一个物欲横流、人妖颠倒的社会里,很难有个人幸福的土壤,快乐成为人贪婪自私本性获得极大满足后的浮浅表现。那么,个人幸福的实现和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社会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社会能够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这是个人幸福实现的物质基础,也是培养正确幸福观的物质前提。"斯巴达式的苦行僧生活不是人性的孕育土壤"。[16]可以设想,一个生活在物质匮乏社会中的人,为了生存他不得不每天四处奔波、食不果腹、衣不蔽身、居无定所,他怎么可能会体会到人生的幸福呢?对他而言,生活就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痛苦的感觉,幸福是可望不可及的幻像。如果他大胆一点,为了改善目前生活的艰难处境,也为了追?quot;幸福",他有可能铤而走险,偷盗、抢劫或者贪污。这恰与培养正确的幸福观这一初衷背道而驰。物质生活条件只是给人提供了作为人存在的物质基础与前提。在普遍意义上,物质生活条件的缺失,不会有人的生活,更不会有人的幸福生活,但是仅仅有了物质生活条件,人也未必就必然具有幸福感。"物质生活条件直接提供的是快乐感,快乐经过提升才能形成幸福感。"[17]同样,良好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只是提供培养正确幸福观的可能,它并不是个人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必要条件。

其次,社会能够提供基本的公正。只有在一个基本公正的社会中,个人幸福才有实现的可能,个人培养正确的幸福观才有可能变为现实。同样,只有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成员感到人生存在幸福的可能性,这个社会才有可能被称为是公正的。"从总体上说,一个人的人生存在问题上所能达到的可能幸福的最高限度,是由他所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在宏观整体上规定的。"[18]幸福是一种人生圆满的状态,个人幸福有赖于社会公正,个人圆满存在有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社会的基本公正表现在社会的德性与幸福的统一上。如果人们见到的只是君子受苦受难,小人得利,总是君子生活在痛苦的泥沼中,而小人由于使用不道德的手段获得物质利益和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获?quot;幸福",那么在大众层面就很难指望人们践履道德要求,过善的道德生活;在一个不公正的社会里,由于人们道德标准的偏差甚至扭曲,也很难培养出具有正确幸福观的个人。这里需要注意一个问题,是否在一个严重不公的社会中,个人就根本无任何幸福可言?个人就根本不可能培养出正确的幸福观?应当承认,在一个严重社会不公的社会里,要实现严格意义上的人生圆满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人就无任何幸福可言?quot;个人仍然有可能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自己存在的某种意义,即使是抗争不合理的环境这一行为本身,也能使人获得配作为人存在的最基本根据。"[19]外在的社会环境与个人自身的努力,虽有联系也有区别,我们不能因为社会的某些不公正而放弃对人生圆满的追求,放弃对幸福的渴盼,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当发愤努力,在逆境中遇难而上,在跌倒后重又爬起,变革社会,变革自己,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再次,人是理性的动物,自由是人的灵魂,社会还应提供给社会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机会,并提供每一个公民具有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的氛围?quot;人不仅具有不同于一切生物并且大大超越动物本能的各种高级的社会需要作为他的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因,而且更有一种支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需要和目的,这就是人特有的追求自由的特性。"[20]幸福及幸福感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自身在实践中获得的,人在不断追求自由、在不断追求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追求人生幸福,达到人生永恒的过程。"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改造自然、社会、自身,改造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各种能力得以发挥时才会有一种真正的自我价值实现感。幸福不是某种既定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创造活动。" [21]当一个社会能够提供给社会成员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空间,并且能够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幸福便在其中孕育而生。并且,生活在这样社会中的青少年更容易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因为这样的社会以其主动的个人追求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达到个人幸福的范例真实地教育了他们,生活的幸福就在于永无止尽地对人生圆满追求的过程中。

如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人们正在以自己的双手建设一个繁荣富强、文明民主的新社会,为自己营造一个幸福生活的新天地。伴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和中国人民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会在创造与实现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人民的幸福与国家的繁荣昌盛,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每一个社会成员追求生活的幸福,就其自身来说,本已不是什么恶,相反,它是社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前程远大的象征。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中国社会里,对当代青年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二十一世纪之初,对肩负中国经济腾飞重任的当代青年们来说,养成正确的幸福观无疑对他们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每一个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热血青年,要求有幸福的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圆满,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是其基本的正当权利。不过,每一个中国人在要求人生幸福的同时,又毫无例外地面临两个问题: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打破过去那样一?quot;左"的思想的桎梏,一是认真搞清楚什么是人生的真正幸福,应当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幸福,通过什么方式实现人生幸福。如果这两个问题解决不好,对我们培养建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及其有害的,并且我们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就有可能陷入误区。在人生幸福问题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就是意味着要进一步破除在这个问题上的两极对立的行而上学思维方式,重新科学理解在人生幸福问题上的个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奉献与享乐等关系,就是意味着无须讳言人生幸福(包括个人生活幸福)",[22]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追求人生幸福又绝对不等于纵情恣欲,不等于醉生梦死的感官享受,"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23]追求人生幸福必须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划清界限。否则,在追求人生幸福的名义下,放浪形骸,将人生幸福庸俗地等同于感官的快乐,结果是事与愿违的;以庸俗甚至是无聊的快乐等同于人生幸福,将会迷失人生方向,失去人生目标,无异于禽兽,这与正确的幸福观是格格不入的。显然,当代中国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有志于报效祖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当代青年,必须努力探究幸福的真谛。

"人总是在追求幸福的,只有在合理的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的这种幸福追求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才能有一种真实的人生价值及其真实的幸福感受。"[24]

三. 关于如何培养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几点思考

尽管《道德生活论》成书至今已有八年,但该书中对幸福这一范畴的阐述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主张"存公去私","明理灭欲",公义与私利之争历来是中国幸福观的重要内容,而主流的价值倾向则是去利存义,去私存公。这种传统,为社会规定了一种道德理想,使个人从属于社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但它无条件地提倡社会幸福,限制了个性发展,导致了道德专制主义。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quot;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建立起来五十余年,这为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25]

其次,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26]当代青年生长在中国的和平年代,他们的成长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与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人妖颠倒的年代灵对肉的拷问,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quot;幸福总是相对于不幸而存在,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27]的确,对幸福的真实地把握与人生阅历有关,但我们不能等到韶华已逝、垂垂老矣的时候,才真正体味到不幸对于幸福的价值。"在形而上的意义上,人注定是欠缺的,因而人就注定是有痛苦的。人无法回避痛苦,人只有直面痛苦,在抗争中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走向完满。"[28]在人短暂的生命里,幸福与不幸如影随形,当面对不幸的时候,是就此沉沦,消极对待命运的摧折,还是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直面人生不幸的痛苦?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先天的残疾、飞来的横祸、疾病染身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强加于身,躲避是无用的,消极以待只会让不幸的人生更加不幸。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过?quot;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9]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绝对的不幸是对身处逆境与屈辱的麻木。"[30]

再次,在塑造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它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说?quot;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在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过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感的滋生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没?quot;至善"的最高境界,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的体验,也就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了。"马克思主义在确认以往的阶级社会只有至善的理论而没有至善的现实的同时,更指出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渴求至善、探寻至善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至善和人自身的历史,从而认同了个体由来已久的对至善的追求。"[31]事实上,正因为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的个体,怀抱着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憧憬着人生幸福的实现,前赴后继,人类才由此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阶级纷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与荣光。

最后,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历史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哲学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 参 考 文 献 ]

[1][2][4][6][12][14][16][16][17][21][27].高兆明.《道德生活论》.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261,253,262,262,264,277,264,264,265,266,266.

[3][13][18][19][22][24][26][28][30].高兆明.《幸福论》.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1,5,129,132,30,31,87,90,106.

[5][10][11].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81,292,295.

[7][8][9][15][23].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64,361,286,288,288,13.

[20][31].郭广银.杨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17,220.

[25].樊浩.《道德与自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241.

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作文篇8

然而在追求幸福过程中感悟幸福体验,却是一种境界!

但凡成年人,对追求幸福体验都或多或少地有过一番心得和体会,所以才会有生活的艰难、成功的喜悦等感叹。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亲眼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教育下品行端正、学业优秀,内心一定是甜蜜而快乐的。但我以为这种快乐主要缘于教育工作的过程,这过程才是真正的快乐所在。因此说,成功的感觉真好,过程的幸福法体验更好!

教和学是过程的两个方面,追求的幸福体验便也存在教与学之中。试设想一下:在课堂中,老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地授业解惑,学生在讲台下听得心旷神怡,这堂课的效果自不必多说,教与学的和谐也就足以令教师和学生感到幸福了。这也就是我追求的课堂生活境界,即幸福体验。我们深深地知道:如果学生有学习的愿望就可以学到比将学习当作无聊事情时更多的东西,一旦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产生了抵触情绪,教与学的效果就不可能太好,而这个过程也就成了教师和学生的痛苦,有谁又愿意接受这种痛苦的过程呢?

让每个孩子享受幸福,幸福学习,是让孩子喜爱学校,喜爱老师,喜爱学习,感受到学的幸福,也是我们每位教师追求的快乐所在。当然,如果把这追求幸福体验的境界不加思考的直接向少年儿童去灌输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孩子毕竟不同于成年人,对他们不加引导地要求自觉学习、认真学习,那是不理智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只有加大课堂教学的改革,找准自身课堂上的薄弱点,积极加以改进,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逐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幸福。童心未泯的孩童犹如一张不曾书写涂抹过的白纸,只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那么这洁白无暇的白纸上就完全可以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那么,我们在课堂中要如何追求这一境界呢?惟有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自己所进行的工作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幸福体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理由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记得曾无意中听到这样一段对话:“你还那么努力赚钱干吗?你的钱不够花吗?”“不,我赚钱不是目的,但我可以通过赚钱的过程找到乐趣,证明我的能力。”好一个乐趣!这不正是幸福体验在另一职业中的体现吗?提倡素质教育,不正是要求我们教师把教学活动当成幸福体验,让孩子们在幸福体验中求知吗?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不仅仅是希望学校能使孩子学好文化知识,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文化、体验人生。

让孩子们在老师的课堂学习中获得快乐,让自己融入到孩子的快乐中去。今天,站在讲台上的我不也是从前讲台下的学生吗?我和这些孩子们一样,我也曾在讲台下希望能从老师那儿学到知识,又能从学习中找到快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知识的魅力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让学生在充满希望、快乐和幸福的氛围中生活是我们每位教师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做一名给学生带来快乐幸福的使者。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做到尽可能的最高效,那么至少对于教与学的双方来说是幸福的。教师创造幸福高效的课堂,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尝试,学生参与幸福高效的课堂,让教师能引、能导、能放、能创新。让师生共同在参与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感受幸福,在幸福中慢慢成长……

上一篇:研修总结与反思范文 下一篇:男闺蜜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