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25 18:01:11

课例分析

课例分析篇1

新学期的第一节体育课在学生的期盼中到来,上课铃响了,像往常一样进行课堂常规。当我宣布本次上课内容是跳马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跳马很刺激,但也有学生说跳马很危险,以前在跳马的时候被摔过很疼的,这么高的马我可不敢跳。一阵议论过后,从学生的对话中可以听出部分学生对跳马是存在着害怕与恐惧心理的。接着我说,2012年伦敦奥运会你们都看了吗?学生回答看了。中国体操代表团怎么样?学生回答很好。精彩吗?精彩。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她们学习勇于拼搏、挑战自我的精神呢?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下面我们就开始学习跳马技术。

准备活动做完以后,我开始讲解动作要领和示范动作。接着。在做好安全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练习两人一组的全蹲、半蹲和两腿直立、手握脚踝的模拟跳马练习。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体会跳马的感觉,增强跳马的自信心。当进行完整的跳马练习时,我先让动作做得好和勇敢的学生先做,同学们的掌声一阵阵响起。这时气氛高涨,同学们的练习比较积极。但是通过我的观察有几个女生躲躲闪闪尽可能逃避练习,也有几个女生以充足的信心去助跑、试跳,跑到马前时却用双手推马,坐在马上或绕过跳马。经过我的判断,她们几个出现这种情况是没有自信心和恐惧心理的表现。随后,我对这几位学生进行了正确的诱导和鼓励,其实你可以的,你质疑自己是因为恐惧。怕疼也好,怕摔也好,无形中成为你面对挑战阻碍你成功的绊脚石,大胆的尝试,勇敢地去面对,成功离你其实只有一步之遥。老师在你身边进行保护与帮助,是很安全的,你要相信自己,同时也要相信老师,你可以做到。听了我的这番话后,这几位同学在全班同学热切的目光中和阵阵掌声中终于鼓足勇气跳过去了。

【反思和分析】

从本案例可以反映出跳马这项技术在部分女生中形成恐惧感,其主要原因是:(1)由于女生身体素质较男生弱,助跑速度过慢,起跳无力,双手不能及时推离跳马,落地不稳定。(2)农村学生的心理素质比市区学生稍差,遇到困难往往容易表现信心不足,有畏惧感,缺乏决断性和自信心。(3)个别学生由于在过去的练习中失败过,摔倒甚至于受伤,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再次练习产生惧怕的心理。

本案例经过我的总结和分析,消除恐惧心理有以下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

要经常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和开导,使其意识到只有学好本领,才能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要有坚定的信心,通过努力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遇到困难要想法克服,不要气馁,要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2.提高讲解、示范的质量

教师的讲解要力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既要正确使用专业术语,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突出重点和难点,揭示动作结构——时间与空间的内在关系;在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有不同的目的和针对性。教师示范应舒展大方,动作优美、到位,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动作技术表象,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积极模仿。

3.正确引导和帮助

当学生在练习跳马的过程中失败或受挫后,教师应立即给予安慰,正确引导他们利用积极的自我心理调节法,尽快从失败中摆脱出来;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基本技能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地积累经验,增强自信心。

4.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的特点之一。正确运用保护与帮助,既有利于防止运动创伤,也有助于减轻练习者的心理紧张,便于尽快建立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在教学初期,教师应亲自进行保护与帮助,给学生以安全感,同时应教会学生保护与帮助的手法、部位与站位,以及如何自我保护。

5.注重教师的自身表率作用

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情绪上好体育课,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并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和学生一起练习、一起比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练习低跳马,学生适应之后逐渐升高跳马的高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跳马。

只要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一定能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提高教学质量。

课例分析篇2

韩军老师在《背影》一课中的创意解读来源于对这一名篇经典的反复阅读与思考,还原了朱自清当年写作本文的用意,选取了独特新颖的教学角度。正如他在《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一文中所说:这是一个“汉语的一个神奇文本”;“刹那主义:被忽视87载的人生观念”;“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 生生不息――被忽略87载的‘祖、孙’”;“生命之脆弱:唇亡齿寒 风烛残年――被忽略87载的‘死亡’”;“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87载的‘背’与‘影’”。

这个新颖独特的解读依据上文来判断,是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意的,是依据文本本身按照知人论世传统解读方式完成的。韩军老师分析如下:

接到父亲的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泪流满面,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灵魂受到震撼,“死亡”的讯号推动其提笔写《背影》。此为第一处。

朱父写这封信时,只有56岁,之后还活了20年。还原此前父子之间的矛盾,可以分析出朱父采用的是哀兵之计,主动示好,希望儿子原谅自己当年的过错。此为第二处。

联系到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人生短暂,稍纵即逝,人世间一切都是如此。文中朱自清的四次洒泪流露出他“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此为第三处。

很显然,韩军老师通过在鉴赏过程中采用知人论世的传统手段带领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为便于整体感知韩军老师的创意风格,现将韩军老师《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篇长文的内容概述如下:

一、《背影》是中国的一个神奇文本

主要论述《背影》影响力巨大。

二、生命之坚韧:命命勾联,生生不息――忽略86载的“祖、孙”

《背影》不仅写了“我”和“父亲”,还写了“祖母”、“朱子”,祖母、朱父亲、朱自清、朱子四个人物串起一根完整的链条,叫“生命”。这条“生命”既坚韧,又脆弱。

这是个“无限传承的生命故事”,《背影》只选取了这个无限传承链条上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环儿”而已。但读者完全可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以一环儿想象全链”。奶奶的背影是已逝的,父亲的背影是将逝的,作者的人生是壮年的,儿子的生命是未来。

三、生命的脆弱:唇亡齿寒、风烛残年――被忽略了86载的“死亡”

《背影》一文三次写到“死亡“,四次洒泪均关乎“死亡”或由“死亡”引发。

父亲形象的风烛残年:这位年迈的父亲,风烛残年,老态龙钟,步履蹒跚,执意地攀爬月台,以衰命给儿子买橘子。

文中四次洒泪体现了朱自清对生命脆弱的感受。

第一次流泪――祖母死了

第二次流泪――父亲老了

第三次流泪――父亲别了

第四次流泪――父亲大去

四、生之“背”,死之“影”――被忽略了86载的“背”和“影”

“背”与“影”两个字值得玩味,隐含着丰富的信息。

五、刹那主义:颓废的唯美――“背影”遮蔽了86载的人生观念

朱自清为祖母去世洒泪,是感叹生命的脆弱;看到父亲老去的“背影”洒泪,是想到父亲匆匆老去,必将“大去”,是在感喟生命无常无恒,遽然飘零,虚幻与短暂!有叹,有哀,有痛,有惜!流露的正是朱自清刹那主义的人生观念。

小结:《背影》的主旨是感叹生命的脆弱、短暂,感叹一切生命终将化成远去的“背影”。

上述庞大的文字信息量足以说明,韩军老师力求依据文本原貌,还原作者生活背景,挖掘文本本身蕴含的生命意识和作者对待生死的态度,用凝练的语句创造性地表达出来,一下子站在了文本解读的新高地。特别是其中关于“背”和“影”的拆字解读更具有创意,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栩栩如生地移植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利用汉字的会意特点解说了生之“背”、死之“影”的沉重负荷。鉴赏如下:

“背”,谓实在之景,“影”,乃虚幻之景。

说起“背”,首先想到什么?男人。

1.男人的“背”是力量的象征。

2.男人的“背”又是雄性的象征,是女人依恋的对象。

3.儿女对母亲,印象最深的是(前胸),儿女对父亲,印象最深的是肩背(后背)。

4.艺术家,刻画雄性、阳刚的特征,往往突出男人的轮廓分明、有棱有角、肌肉厚实的“背”之影像,对人均造成强烈冲击力。

5.汉语中,形容一个强壮、雄武的男人,莫过于“虎背熊腰”这个成语。

6.“背”的同义词是“负”。

7.“背”让我们想起“别”。

8.“背”又让人想起“背井离乡”这个成语,想起奔波、劳碌。

9.“背”“悲”音近,在本文中似乎义也近。

10.“背”也是“走背字”“背时”之意。

11.“背”有“死去”意,如“慈父见背”,扣住“大去”。

12.“背”也不能不让人想起“背弃”“背信弃义”。

“影”,是美妙而虚幻之景。

……(历数朱自清作品中的“影”略)

1.历览朱自清笔下的“影”,美丽如画,摇曳多姿,妙不可言,动人心魂。

2.“影”,虽美,但消失太快,一闪而过,稍纵即逝。

3.“影”,看得见,却抓不住,如肥皂泡一般。

4.“影”,也是一种意境,对人没有实体威胁,无噪无扰,正是独立自由知识分子的个体心灵安托、安适、伸展之地。

5.所有实在、厚重的“背”,最终都将会变成虚幻、轻飘的“影”。

6.“背的影”是生命的虚幻,“由背到影”,是生命的过程!所有的“背”,厚实也罢,孱弱也罢,最终都必成“影”。

这哪里是玩拆字游戏,分明就是对中国文字这一文化现象的重度解读,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一场对中国汉字全方位认知的盛宴。此时此刻,学生感受到的就是一场文化大餐,“背”的12点解读、“影”的6点解读,融汇了文字学、哲学、伦理学、文学、佛学、艺术等诸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感悟到生命来之不易、生命值得珍惜的哲理,完成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愉悦、享受。

然而,韩军老师并没有完全停留在对文本解读的独特视角和分析指向上,始终牢记这是一节语文课,而非滑入美学课、哲学课、生命教育课的模糊边际。《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语知、语用的学习与训练则贯穿于本节课堂教学的始终。

1.授课开始,生字词的朗读、辨形完全交给了学生,这本就是学生自主完成的预习内容。课堂上重现则是为了强调。

2.关于“朱家人”

在韩老师的循循诱导下,初中生们理清了文中究竟写了朱家几口人,并明确了“朱红”“茶房”不是朱家人。为下文阐述“生命的链条”埋下了伏笔。

3.关于“四世同文”

韩老师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了朱家四口人的伦理关系图,辨析了“四世同堂”“四世同文”的区别,强调了“四条鲜活的生命”。“鲜活”一词富有深意,为下面探讨珍惜生命奠定基础。这里属于深悟人物角色和关系训练。“两个祖辈、两个父亲、三个儿子、两个孙子、四条生命”,是通过训练来深化理解。

4.关于“感悟生死”

进入了本节课揭示主旨、步入高潮阶段,也是韩老师创意解读本课之处。韩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比对“已逝的”、“将逝的”、“壮年的”、“未来的”几个词的区别,目的在于通过比对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思考生命的价值,完成生命教育的熏陶。

5.关于“泪水”细节和“买橘子”细节

这里写了四次流泪的细节和买橘子的细节。韩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定位,咬文嚼字,推敲文字,进行理解人物训练。咀嚼“蹒跚、慢慢、探身、攀、缩、微倾、努力”,悟出小心翼翼、腿短、体胖、年老体衰、老态龙钟、风烛残年之情状。反复咀嚼,反复咂味,体会为人父者之不易。

以上只是韩军老师《背影》一课教学中语知、语用的训练的部分例证。整堂课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在创意解读课文的前提下,将语知、语用的训练巧妙地安排进课堂学习之中,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课例分析篇3

关键词:电路分析基础课程 案例教学法 案例

1 课程现状及案例教学的特点

1.1 教学现状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建设已引起我国教育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路分析基础在高校教育环节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一门以电路模型和非实际电路为研究对象,以求解电路的状态,系统中电量的变化为课程研究内容的课程,电路分析基础重在分析。电路分析基础课程要求学生必需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电路分析的方法,并能预测实际电路的特性,从而改进实际电路的电气特性,从而设计出新的电路。

但目前来看,虽然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新型教学手段不断引入,但电路分析分析基础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1.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核心是“案例”,它的本质是设置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通过教师在教学环节中的设计和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授课质量。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当时采取的案例都来自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这种方式,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始于1990年。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性的特点。能有效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及案例设计原则

2.1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目的

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列举案例,并进行分析,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双向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变以往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为今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案例设计原则

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授课教师必须严加选择,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2.2.1 真实可信 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它必须来源于实践,而不是由教师主观臆测和虚构出来的。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细节,模拟实际,引导学生认真地对待,深入分析各数据和案情,训练他们的分析能力,并鼓励他们找出最终答案。

2.2.2 客观生动 在设计案例时,教师除了要保证案例真实,还要摆脱以往传统的编写方式,变枯燥乏味为客观生动,如采用一些文学手法,来加重气氛,提示细节。但一定要注意的是,案例的生动性必须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服从于教学目的。

2.2.3 多样化 教师在设计案例时,应该只设计出情况,保留结果;设计激烈的矛盾冲突,保留处理办法和结论。未完成的部分,是教师留给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决策和处理,尽量保证解决方法的多样性。设计的案例结果越复杂,越多样,就越有价值。

2.2.4 相关性 在设计案例时,还要注意所选的案例必须紧扣教学内容。一旦脱离课程内容,所设计的案例就是无意义的。

2.2.5 典型性 即案例的内容一定要有代表性和普遍性,能起到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教师安排的案例一定要立足实践,具有典型特征,覆盖面广,有助于学生从多方面验证所学理论。

3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案例设计与实施

要想保证学生系统地掌握电路分析基础这门课程,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通过演算习题把握电路知识,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及时进行知识小结。

3.1 电源

从定义来说,电源就是指将其它形式的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它来源于“磁生电”原理,其中水力、风力、海潮、水坝水压差、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烧煤炭、油渣等都可以转化成电能,产生电源。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电源是干电池。作为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第一章的重要知识点之一,电源的产生类型有很多,发电机能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干电池能把化学能转换成电能。发电机、电池本身并不带电,它的两极分别有正负电荷,由正负电荷产生电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当前的电网并网和新能源的应用及未来的前景预测,帮助学生更加系统的了解电源知识,通过学科的前沿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

3.2 电桥

电桥是用比较法测量各种量(如电阻、电感、电容等)的仪器。最简单的电桥装置仅由四个支路组成的电路,其中各支路被称为电桥的“臂”。在课堂环节,教师要通过具体案例,引入传感器等一系列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在掌握电桥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在复杂电路中找出电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3.3 串联谐振

在电阻、电感及电容所组成的串联电路内,当容抗XC与感抗XL相等时,电路呈现纯电阻性,这种现象即为串联谐振。串联谐振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适用于大容量,高电压的电容性试品的交接和预防性试验。串联谐振是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正弦交流电路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列举收音机的使用原理,作为具体案例,拉近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发散性思维。

4 小结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使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在此环节中,授课教师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案例,深入理解电路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拓宽视野,激发学习热情,掌握课程知识。

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引入实际案例,更新了以往的育人质量评价观念,并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内部运作机制,因此,各高校为了确保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质量,协助授课教师做好学生的学习理念更新工作,正视学生的需求惯性和思维惯性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打破传统,积极创新,找出多种解决方案。教师要学会并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图片、音响、动画、录像等手段,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科学的授课方法应当能鼓励学生见仁见智、集思广益、举一反三。授课教师在教课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增强其沟通能力和讨论技巧。同时高校还要做好教师团队建设,鼓励教师做好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要在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场地安排和教学保障上做好服务工作;要逐步推广案例教学的范例,做好教师案例教学的培训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钰玲.提高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方法[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04).

[2]杨志清,肖洪祥.独立学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6).

[3]彭宏娟,李崇容.探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的创新[J].消费导刊,2010(05).

[4]韩冰,钟洪声.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S1).

[5]商敏红.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大众科技,2008(09).

[6]钟洪声,汪玲,王明珍,李廷军,崔红玲,吴义华.《电路分析基础》中的课程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4).

[7]汪玲,钟洪声.《电路分析基础》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04).

课例分析篇4

>> 计算机辅助教育近十年论文内容分析研究(2001—2010) 国内十年来时间管理研究的内容分析 “近十年我国约翰?杜威研究的现状分析”文献综述 近十年“反恐情报”研究的文献分析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研究十年回眸 近十年(2005―2014)国内英语测试研究现状统计分析 近十年我国搜索引擎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错误分析近十年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近十年我国教育博客的研究现状与反思 近十年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态势 国内近十年来关于积极情绪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近十年国内大学章程研究的热点 近十年《孤独者》的叙事研究 近十年教师培训研究的综述 近十年吐蕃研究综述 近十年国内开放实验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近十年国际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共词分析 近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课例研究述评 国内近十年高校教育实习研究内容述评:回顾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吕敏霞.课例研究新进展历程中的问题:美国的实践与启示.世界教育信息,2011(10).

[3] 王艳霞.课例研究辨析.教学与管理,2012(4).

[4] 杨玉东.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教育发展研究,2008(8).

[5] 王荣生,高晶.“课例研究”:本土经验及多种形态.教育发展研究,2012(8).

[6] 编者按.教育发展研究,2012(8).

[7] 王荣生,高晶.“课例研究”:本土经验及多种形态.教育发展研究,2012(8).

[8] 林森.课例研究在我国的应用问题探讨.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课例分析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 合作讨论 探究性学习

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经济专业课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专业课教师的重视。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新课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wwW.lw881.com案例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案例教学给每个人提供了创造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合作、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滋着民主的气息,宽松和谐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案例教学为人们反思自我、社会及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探究式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典型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让他们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帮助学生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多渠道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乐观向上的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的价值取向。

二、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人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但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的。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所以案例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目的明确性。进行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第二、生动典型性。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的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选择的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人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人的讨论。

第三、综合时效性。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也不应是陈年旧事。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紧跟形势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可激发学生进行深人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如在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的义务时,举了网吧非法通宵营业致学生死亡的案例,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实质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和实验法。我认为讨论法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阶段。这是案例讨论的准备阶段,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好案例,下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或创设案例情境,同时。下发一些思考题,供学生分析、阅读。

有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可以提前发动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案例应贴近现实生活,可读性、趣味性较强,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能很快进人了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来,通过思考、分析、推理,从个体的角度形成初步的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自信及终生学习的方法。第二步是分组讨论、形成共识阶段。合作小组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好讨论的效益,根据我校实际,把每4位同学划为一个合作小组,讨论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要地谈出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思考,允许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记录员应认真把意见记录在《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上,讨论一致的形成本组意见,有疑同的带人全班讨论。通过分组讨论,使大家对于复杂的安全的观点能够充分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分工协作,鼓励支持,便可以逐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谋求最佳的解决对策。这一阶段工作主要是由学员自主完成的,教师只

需适当维持课堂秩序,控制讨论节奏即可。第三步是正式发言、全班交流阶段。全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由组长汇报本组的观点,同时将本组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讨论,全班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通过摆事实的方法讲道理,使不同观点相互补充、相互接纳,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继续允许不同意见进行争论,集全体同学的智慧,共同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但是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分析,同时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第四步是总结归纳、消化提升阶段。在全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而只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人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既要充分肯定学员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中注意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学科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数学。其二,在一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案例注意科学设计并不断更新。现实中的生活实例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不能照抄照搬,要经过教员的提炼和加工进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实例应注意其典型性和普遍性,对其内容结构、逻辑关系、语言文字、篇幅长短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语言简练、措辞得体,概括性强,问题明确。案例中的问题设置要有隐含性,留给学员一定的思维和分析空间,易于被学员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生活实例才会升华为教学案例,才能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形势在发展,理论也不断地创新。所以,案例教学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更新。对案例运用后的教学效果,还要进行跟踪调查,加强信息反馈,以便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第三、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书匠”的形象,彻底改变把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要转变角色,增强对话、沟通意识,要能听取、听进学习者的不同意见,尊重学习者的创见。对于案例研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不足,最好是在启发学习者的基础上让学习者自己通过讨论加以解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各主要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快速成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要。

课例分析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 习题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29

数学习题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理解能力。习题课的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有针对性地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运算能力得到加强,为了使学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教师要制订合理的习题课进度。数学思维的灵敏度很大程度上要靠习题的帮助,利用习题强化训练学生的数学感觉,对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作用。但是,高中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方式中还有许多不足,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习题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究应该如何把高中数学习题课做到更加完美的层次上,使学生的数学水平得到提高。

一、首先要精心挑选例题

1.例题选择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教学目标、针对知识点、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2.例题选择要注意可行性,即应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选择,不宜过易也不宜过难,要把握好“度”。尤其针对本校学生基础较差的特点,在选习题时建议先从课后题中选若干代表性题目,改变数据或添加条件做强化练习。3.例题选择要有典型性,要克服贪多、贪全,既要注意到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又要能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规律,达到“以一当十”的目的。4.例题选择要有研究性,选择例题要精,要有丰富内涵,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质量,以期“一题多解,达到熟悉;多解归一,挖掘共性;多题归一,归纳规律。”5.例题选择要具有层次性。习题的编排必须符合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使之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6.例题选择要注意对课本例题的挖掘,课本例题均是经过专家多次筛选后精品,教师要精心设计和挖掘课本例题,编制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的例题,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注重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在习题课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与讨论以及练习,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习题课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一)讲-练结合法

“讲-练结合法”是习题课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教师对典型例题的详细分析和讲解,总结归纳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在此基础上给出新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练习,总结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二)分析-讨论法

“分析-讨论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某一具体的数学问题,边分析、边讨论,逐步解决问题,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它适合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并能l现学生分析问题的错误思路、方法,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讨论-归纳法

“讨论-归纳法”是选择一些学生容易出错的典型问题,先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暴露出各种错误思路、结论,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三、充分发挥习题课的作用

(一)在习题课上,教师要有层次和梯度地设置学习计划

第一,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第二,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例题。几道典型的、具有解题规律的思想方法的例题就能让学生理解,然后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解题思想。通过由易到难地设置习题方法,会提高学生的解题自信,从而引起学生对数学习题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此设置高中数学习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因材施教

在高中数学习题课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心理和学习水平,开展层次化、梯度性教学,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提升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例如:在学习圆与直线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做一些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方程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等基础性强、难度系数小、易操作的习题;而对于学习能力高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思索用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并辅之以灵活性高、发散性强的习题,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做拓展训练,圆与圆相交会是怎样的情况呢?让学生课下去寻找相关题目进行练习。

(三)培养学生思维观察能力与思维逆向能力

在数学习题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习题教学的关键,尤其在解决题目的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习题的特点,有意引导学生解题,在解题的同时向学生讲解有用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教习环境下扩展学习思维,减轻自身的应试负担。教师在进行习题教学时还应主动引导学生从逆向角度去思考问题本身涵盖的解题思路,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充分地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这也是锻炼学生探索思维、猜测思维的有效方法。

(四)强化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习题解后评析与总结

及时的习题评析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理清解题思路,温习解题过程,还能训练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加强习题评析,还应引导学生领悟习题内涵、深化习题训练,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深化知识层面,并逐渐锻炼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在习题解答后进行评析与小结时,要及时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强化指导,并令其系统化,同时对习题类型、解法步骤进行整合归纳,总结整理出常用的解题方法、一般规律及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基础上,探求更加巧妙快速的解题新方法。

(五)避免采用题海战术,注重解题方法的渗透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利用题海战术的方式通过不断锻炼来提高学生成绩的,但是题海战术的习题练习不能完全适合所有的学生,部分学生在习题练习中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不能及时总结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是一味地练习,最终都无法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教师要有计划地选择数学练习题,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办法,高中数学教师所选用的习题要保证足够的含金量,以质量取胜,让学生在少量习题中明确解题的基础方法,学会最核心的知识。

课例分析篇7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一、概述

课例研究就是聚焦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为载体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理论提升、能力提高以及个体的自我反思,从而促进教师群体共同成长。教师在个人已有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行为,不断改进已有的教学方式方法。课例研究在教学实践最后帮助教师学会怎样去做,达到提高教师学科专业水平的目的,引导更多的教师掌握并运用这种方法,改进常态教学的质量。

二、课例研究的三个组成部分

教学课例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是某节课或某些课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录”是实际教学场景;“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最常用的形式与课例研究的三个部分相对应。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备课”与“说课”――教学预期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设计方案),“听课”――实际教学场景,“评课”――教学反思(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对课的讨论与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讲,课例研究属于教研活动的范畴,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和成果。

三、Y合课文《社戏》进行的课例研究实践

笔者以在武汉市京汉学校的实际教学经历为基础,结合初中语文课文《社戏》,立足教学现实,围绕研修主题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锁定本次课例的研究问题。本课例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教师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需要以及文本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的能力;面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如何准确选择切入点,通过本课主旨问题的引领,促进学生主动阅读,深悟文章主旨。

针对第一个问题,基于学生学习能力、需要以及文本特点灵活使用了教材,即对教材进行了“增、删、调、融”的创造性使用。具体来说,“增”加了“社戏的野外风致”与“罗汉豆”两段文字,拓宽学生的视野,增进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删”除了文中与本节课主题几乎无关的大量篇幅,留出更多的时间来精读重点情节;“调”出了船头看戏中最无聊的一段与回味社戏之“好”的末尾一段作比较,“调”出了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最精彩的段落做重点赏析;最后,纵观全文,“融”合教材,“融”会贯通,理解主旨。

针对第二个问题,笔者也进行了比较灵活的处理。基于一个“趣”字,大胆地把船头看戏部分做了切割手术,因为这一大段的内容与本节课的目标关系很小,几乎无趣可言。所以取其一段,窥斑见豹,得出戏不好看。然后出示结尾“好戏”,凸显文本的矛盾。从文本的矛盾之处切入,针对文本的矛盾设计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戏不好看,为什么说“好戏”?通过主旨问题的引领,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领悟文章主旨。综合以上,两个研究问题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四、课例研究案例分析

本课例研究围绕“落实课标,基于学生学习”的研修主题,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社戏》是鲁迅作品中少有的全部采用明亮调子的文章,文中多次写到少年们的笑声,童年的盎然情趣令人开怀。围绕“乐”与“趣”,由“嘻嘻”“哈哈”的笑声展开了探寻“乐趣”的阅读旅程,欣赏了趣景、趣事、趣人,并意外地品出了“情”――平桥村人的淳朴自然热情。这种设计本身充满情趣,与学生的年龄特点非常吻合。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能够深入文本,主动阅读,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本课例研究所选课例是阅读教学,旨在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找准切入点,设置主旨问题,引领学生主动阅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课堂上,笔者在很多环节非常注意对学生的问题引领,如模拟动作,在比较中追问;揣摩性格,在演读中追问;找出矛盾,在细节中追问。但是在赏析景物这一环节,学生的阅读体验还是流于浅层次。笔者在这一环节设计了静谧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听读想象,问题设计是新颖生动的。

五、结语

课例分析篇8

一、关于“写”的讨论

在细读课文第一事例前,老师提出了阅读要求: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写出你的感受,阅读时间为2分钟。如此这样,一节课三个事例三次这样的提问。其实在很多课堂上我们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读书要求。试想,只有几分钟的读,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会产生多少的感悟,又会产生多少深层次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或者是成年人,文章读一遍就有感悟且感悟深刻,并能写出来的都屈指可数,又何苦去为难学生呢?

写,是成熟思想生成性成果的展示。一般来说,短时间的阅读,学生可能产生的是一种感觉,“悟”是谈不上的。就像相亲的男女,第一次见面产生的只能是喜恶之情,很少产生情定终生之爱。“悟”是经过思想斗争,理性分析之后得到的某种道理或者哲理,是一个庞大的脑力劳动工程。因而笔者觉得这里的“写”是不切实际的花架子。那么,是不是语文课堂上就可以不写了呢?不是的,在这里的写应该放在一节课之后的环节,学生经过长时间不断地体味词语意义和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写下所想所悟,这样才符合写的内容和写的方式。再者,课本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指导学生对课文的复习再理解,如果将不全面的、不理性的感悟写在上面是会贻误学生的,写还不如不写。

二、评价性用语

或许这位老师经验不足,在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她让学生用“糟蹋”来造句,学生造句完后,他紧随其后脱口而出:“比如,我们班的学生不完成作业,糟蹋了自己的时间。”这句话,造句不错,但是作为评价用语出现在课堂上实属不应该。这种带有批评性的、负面的评语与新课标给出的建议是矛盾的。这属于错误性使用评价语言。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多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实际课堂中,评价用语是很多年轻教师的弱项。课堂上教师的评价用语仅仅局限于“你说得很好”、“你很棒”、“大家把掌声送给他”等等这种单一的、泛泛而谈的评价。很少从学生所给答案的内容、形式的完整性上,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上给出评价。恰当的评价用语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青年教师需要在评价学生的内容和形式上多下功夫。

三、对文本的解读不够深刻,导致课堂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任何一套课文教材都会给使用者一定的自由空间,让教师自由选取开发利用。因此,在备课时,要广泛收集相关的教学材料,及时补充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关注时文,关注社会,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探求视野。

中小学一些语文课堂仅仅是对文章内容的梳理,而缺乏对其的深刻理解。比如,在分析《生命 生命》中:“它挣扎着,极力鼓动着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时,应着重从“挣扎”、“极力鼓动”来分析飞蛾对生的欲望,而不是从“跃动”入手。“挣扎”表示一种明知逃不掉又想要逃走的意思。飞蛾或许知道被“我”捉住是逃不掉的,是必死的,但是一切生物对生命有一种本性的渴望,所以它“挣扎着”。“极力”是用尽全力之意,可见飞蛾为逃走已经拼劲了全部的力量。“鼓动”是一种力量或者信念经过积攒后爆发的一瞬间的动作。从这个词可以看出飞蛾鼓动双翅时拼尽全力,但是鼓动的频率越来越小,时间越来越长,从而证明,飞蛾对生命的渴望。语文教师应注重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和体味,让学生体会词语的音、意、情,从而更好、更准确地感受和使用本民族的语言。

作者列举三个事例,不仅仅是说明珍惜生命这一个主题,而是有着更深的意蕴。三个事例分别是“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笔者认为,这三个事例是呈梯度上升的。作者用了第一个事例“飞蛾求生”来表现一切生物面临死亡时都具有的一种反应,那是本性使然。第二个事例表现的是瓜苗不嫌弃环境的恶劣,在生的渴望下,依然努力生长,虽生命短暂,但却至死无悔,表达的是作者对那些不怕困难,勇于冲破艰难险阻的生命的赞美。第三个事例是作者静听心跳,感悟属于自己的生命以及如何对待生命的问题。是对那些不虚度生命,珍惜生命,对生命负责的人的赞美,探讨的是生命的本质。这三个事例是以本性――品格――本质为顺序的探讨过程,是梯度关系。教师需要深刻分析文章的层级性,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珍惜自己的生命,从而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教材挖掘的深度必然决定着教材拓展的广度,所以无论哪个事例的讲解都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如此这样,语文才算是教活了。如果语文教师对课本挖掘不够,学生就只能就课文学语文,这样语文就会越教越窄,学生越学越无趣。

以上是笔者对本节公开课的教学分析,写出来以此共勉。最后以朱子的《观书有感》作为总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一篇:工商管理专业排名范文 下一篇: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