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课件范文

时间:2023-09-15 09:55:41

平均分课件

平均分课件篇1

【关键词】操作;感悟;分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0―91页例1、例2、例3及练十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看一看、折一折、涂一涂等数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

3.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体验数学来自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分数概念的初步构建,体会平均分,认识几分之一.

2.借助实物或直观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喜羊羊分物品(出示课件图片4个蛋糕、2个橘子,1个苹果).

师:如何分?指生回答.(生答,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师:数学上把物体分得一样多,叫作什么?(生: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师:一个苹果能平均分吗?(能)那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生:一半,课件演示)

师:“一半”用什么数来表示?你能用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吗?(生说,师课件出示)

师:像这样的数就是分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认识分数

(一)认识1/2

1.读、写分数

师:会读吗?(指生读)会写吗?(师教写法:先写、再写、最后写)

2.理解平均分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是它的1/2,另一份呢?(出示:1/2)

指生复述强调.(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折一折,折出长方形,并涂上颜色.

师:那你能折出二分之一吗?看清要求,动手折一折.(出示课件要求)

(1)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折纸情况.

(2)汇报、展示作品.

(3)交流:折法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表示1/2?

师总结:不管怎么折,只要是平均分,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4.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判断是否是二分之一.

(二)认识其他几分之一

师: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折一折,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1.学生折纸练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汇报折法.

3.集体交流.

(三)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师:猜一下,1/2和1/4l大?(指学生汇报,集体交流)

师: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呢?(学生汇报.教师利用图片,引导观察比较)

师:有什么发现?(学生尝试汇报,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总结:看来,把一个图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它的每一份就越小.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一)基本练习

1.比较分数的大小.(出示课件:课本练习题)

2.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吗?

3.观察各国国旗,你会联想到几分之一?(提示生说出:哪种颜色占国旗的几分之一)

(二)提高练习

1.估计一下会是几分之一?(课件图)

2.猜一猜,哪条彩带长?为什么?(课件图片)

(三)拓展

1.有趣的广告.(播放视频)师:你会联系到几分之一?

2.知识窗.师:你知道古代的分数是什么样的吗?(展示)

四、课堂小结、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生汇报收获)

【教学思考】

1.重视知识联系,引发认知冲突.

2.加强动手操作,以“动”促“思”.

平均分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

2、在“分一分”、“折一折”、“说一说”等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在学习、活动等过程中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手工纸、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去郊游,大家在一起聚餐,如果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到几个?

如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到几瓶?

2、课件出示分月饼活动。

(1)如果要把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块?(半块)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请生说怎么切,出示错误分法。(每一份要分得同样多),对,这样才是平均分。(出示课件,让学生感知“半块”的具体含义)

(2)“半块”用哪个数表示?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建构新知。

活动一:课件演示,初步构建二分之一。

1、1:刚才我们分的是什么?怎样分的?“半块”可以怎样表示?(课件演示)。 完整地说一说怎么来的?完整表述: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左边的这“半块”月饼是它的二分之一,右边的这“半块”呢?(也是它的二分之一)

2、师生共同明确平均分的是“谁”,就是“谁”的二分之一。指名说,板书,同桌说,全班说。

3、介绍二分之一的读法和写法。介绍写法时结合分月饼的过程明确小横线表示平均分,横线下面的2表示平均分成2份,横线上边的1表示1份。

4、能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用斜线表示出来。说说二分之一怎么来的?

反馈:不同的上台张贴

图形不同,为什么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虽然折法不同,但每1份都是这张纸的一半,都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

5、课件出示练习活动: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哪些能用二分之一表示,说明理由。最后一个,你认为应改成多少?为什么是四分之一 ?

4、 活动二:类比推理,认识几分之一。

(1)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你能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喜欢的四分之一或其他的几分之一吗?并和同学交流你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2)反馈:不同的上台张贴,说说你是怎么找的?

(3)如果我想找出这个图形的八分之一,你会吗?

三、巩固练习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2、下面的分数能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吗?能表示的画“√”,不能表示的画“×”

3.你想到了几分之一?

4、哪张纸条长?

5、涂色部分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6、想一想:你占你们同桌的几分之一?你占你们小组的几分之一?

你占你们一大组的几分之一?你占全班的几分之一?

为什么同一个我,能用这么多分数来表示?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平均分”。

2.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五:问题思学

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下面空白部分吗?

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读作二分之一

平均分课件篇3

一、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的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要切实维护每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保障机会公平,重点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1、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涉及的主要是受教育者的教育权利保障问题,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问题。它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1一般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方面、教师资源方面,实现相对均衡,保证所有学生受教育权利与机会的平等和公平。均衡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办学条件、教师资源、教育质量的均衡。

2、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相对的意义概念,它的内涵在于:同一社会的个体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及受教育的结果上都应是平等的,任何受到区别对待或条件不均等都被视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就层次而言,教育公平可区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各自表现为教育权、教育机会、受教育者成就机会的均等。3

二、天津开发区推进教育均衡的实践

目前,人民群众比较关注教育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希望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二是关注受教育者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获得平等的入学机会;三是关注每个儿童潜能的最大程度的发展,并为之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及条件。4第一个层面是描述硬件均衡情况,后两个为软件均衡的描述情况。

1、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办学条件均衡发展首先是强化政府责任。教育办学的主体是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坚持做到“教育问题优先讨论,教育经费优先安排,教育用地优先规划”的均衡发展政策,逐步形成教育均衡发展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2010年,管委会批准了开发区国际学校和泰达枫叶学校的办学规模扩大用地,投资1.4亿用于国际学校发扩建。二是大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的建设,实现办学条件基本均衡。2010年,管委会投资3000万用于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在校舍、教学设施、图书馆藏书等硬件上建成相对统一的标准。实现了每所学校的硬件水平均衡发展。

2、多元化入学方案,实现入学机会均等入学机会均等是实现公民享受受教育权的核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其受到宪法保护。开发区管委会制定了多元化入学方案。一是本区户籍的居民选择就近入学的方式,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要在开发区居住(有租房合同)选择就进入学,三是大型企业入住开发区,企业人员子女随时办理入学。实现了本区内入学机会均等。

3、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力量整体均衡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最终体现是区域内整体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开发区管委会对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的一是所有教师都享受公务员待遇以留住教师,二是所有教师都进行公开的全国招聘,三是大力引进骨干教师。实现了每所学校的师资均衡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发展环境及条件。

三、现阶段教育均衡背景下教育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起点公平,即每一个公民公平的享有受教育权利,公平的享有个人发展所必须要的教育资源,公平的享有对高级教育利益的竞争机会权。其衡量的标准可定位于“让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过程公平,体现在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在教师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因材施教等,其标准可定位于“让受教育者都有机会获得适合个人特点的教育”。教育结果公平,是指每个人都能有效利用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取得符合其个性、智力、能力的学业成就,从而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条件,最终体现为学业成绩和教育质量的公平,其衡量标准是,“让受教育者人人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起点公平是前提,过程公平是保障,而结果公平则是教育应追寻的真正目标,只有实现结果公平,才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一个涉及伦理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重要问题。从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和正义,开发区的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受到了所未有的关注,特别是在“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实现了入学机会均等;法学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指的是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实现,从经济学上的观点是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包括硬件实施和教师配备。开发区也完全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从社会学上看,开发区也完全做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以上只解决了教育公平中的起点公平问题,但是没有解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问题。下面本文着重从教育学角度试做相关分析。目前,作为教育公平主体的教育活动本身,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主要是课程改革、教学形式和学业评价等方面。5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方面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理论意义和政策意义。

1、课程改革方面。课程蕴含着实质的、内在的教育权利与机会。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教育学存在两种范式:一种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基于学科课程的内容安排方式,另一种则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基于活动课程的内容安排方式。前者认为,课程的内容应该以严谨的、学科化的、学术性的知识体系为主,旨在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精英式的人才,它应该有学科专家来安排求知内容;而后者认为,课程的内容应该以实用的、经验化的、非学术性的知识体系为主,以便培养对民主社会进步有用的人才,它主要由学生自己来规划与设计。受精英教育和升学的影响,目前国内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开设的选修课程,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发展个性、追求升学和就业的愿望,6至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更是形同虚实设。在课程的实施上,目前我国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意识仍然是知识或学理主义的课程观,仍奉行以知识传递为取向的课程实施观,缺乏与课程开发与管理意识,这些都易使教师被动地受制课程,丧课程实施中自力。“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给教师提供了参与程开发的机会,但教师却因课程知识的缺乏,而不知如何利用。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教师的态度与期望、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公平。如学生的学业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同伴的影响,拥有良好的、积极的同伴关系的学生通常也在学业成就上成为获益者,而在这方面,来自贫困家庭或落后地区的学生由于较为封闭和具有较强的自卑感,与其他同学交流和沟通较少。同样,就机会公平来说,那些地位低的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往往较低。我们通过对天津开发区第二中小学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对象为第二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共12个班、424名学生,第二中学七至九年级学生共6个班、201名学生。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上,中学仅有30?的学生经常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小学仅有39%的学生经常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在师生关系上,有37.4%的学生不认为与语文老师的关系很亲近,有近31.5%的学生不认为与数学老师的关系很亲近。

3、家庭影响方面。研究表明,学业成就与学生的社会阶层存在紧密联系,考试不仅是学生的一种个体行为,与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都有联系。如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学生上不起好的学校,很难考上好的大学。根据我们的调查,中学有22%的学生家庭是租房子居住,39%的学生父亲享受过高等教育,38%的学生父亲只有初中和小学毕业。26%的学生母亲享受过高等教育,42%的学生母亲只有初中和小学毕业。小学有32%的学生家庭是租房子居住,37%的学生父亲享受过高等教育,29%的学生父亲只有初中和小学毕业。28%的学生母亲享受过高等教育,38%的学生母亲只有初中和小学毕业。所以说,统一的试题和统一的分数线仅仅是表面上的公平,看似公平的考试实质上并不公平。为了保证学业评价的公平,就要考虑学生在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方面存在的差异,实施多元化的学业评价制度才能体现真正的公平。

四、教育均衡背景下推进教育公平的策略

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教育均衡后,推进教育公平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每所学校都需要突出个性,走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之路。一个人享受什么样的教育服务,由他自己去选择,选择真正适合他的个性化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8因此鼓励学校办出特色、提倡学生个性化发展是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举措。

1、学校特色发展。学校要实施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战略。引导学校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教育的适切性、复杂性与多种可能性,并由此挖掘出教育者和学习者巨大潜能,鼓励学校树立品牌、推崇品牌,通过实施多样化、特色化的品牌战略办出特色,为每个孩子发展营造广阔空间。特色是在每个学校挖掘自身实际,分析学校的办学实际、教师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经验等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形成的特色,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自然彰显的特色。9可采取在课程设置上,扩大教师课程的决策权和自,引导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在教育评价上,积极探索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的策略与方法等,努力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让不同的学生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选择自己最合适的教育,真正体现教育公平。

平均分课件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

有论者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阶段性,四阶段理论认为有低水平均衡、初级阶段均衡和高级阶段均衡、高水平均衡阶段。还有的认为义务教育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到教育质量均衡。诸多理论都认为,义务教育均衡最终是要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

教育均衡有理想的均衡和现实的均衡。理想的均衡就是所有学校的教育质量都是相同的,学校内部所有班级的教育质量都是相同的,当然也包括所有教师的素质和学生的素质都是相同的。现实的均衡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即所有学校的教师素质和教育物质资源总体上都是相同的,不存在明显的差异。教育理想均衡(教育质量均衡)是教育平等追求的目标,但是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教育现实均衡即教育资源均衡是可以实现的。教育资源均衡是教育质量均衡实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为教育质量均衡还要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挑战的难度远远大于其它科目。不同于数理化等多媒体教学设计可以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模式,我们相反应尽量避免这些情况在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多媒体教学源于传统教学,而高于传统教学

长期以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方法无非就是利用板书、图画,“进步一点”了就用投影仪投出,而教师口头朗读或是范读课文,条件好的学校利用录音机。当然,还可以利用各种背景资料如电影、电视片段、动画等用录像机、电视机。这样的效果虽然好多了,但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不仅牵扯的电教设备多,掌握起来难度大,使教师对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电教手段望而生畏,不想使用,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各种设备的转换要耗费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学生注意力受到分散,不利学生的听讲,何况普通的初中学校又由于种种条件所限,上这样的语文课可不那么容易。语文多媒体教学应以传统语文教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创造新的教学情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效果。虽然这一观点很容易得到教育者的认同,但在具体实施的时候,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其实又不是那么简单,必须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有所加强与创新,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众所周知,全面、均衡地发展和提高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相比较而言,传统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的手段比较有限,大多靠教师的言传身教。如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展示音像资料,学生们可以边欣赏园林实景,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美妙自得。在此基础上,老师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当然会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就认为是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那其实与黑板教学与播放录像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式仍旧没什么两样。聪明的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作一个课件,鼓励学生们进一步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课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苏州园林。学生站在大屏幕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观众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安排应该合理

(一)结合多媒体教学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就是信息量大,要求设计者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静为动,把平时教师很难说清楚道明白、学生不易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真实而自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春》的教学中,先打出课题,然后介绍作者,接下来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为屏幕左边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这样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现实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普遍趋向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对复杂问题则绞尽脑汁,花样叠出,力图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可是课后学生却几无所获,稀里糊涂。有些老师甚至将传统教学中逐句分段分析课文的方式照搬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根本未能显示多媒体教学真正的优越性。作为语文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者必须明白,教学的过程并非肢解课文文本的过程,而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课文的各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尤其是在分析课文结构、层层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

我们应该明白运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两者应是相辅相承,取长补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其实是不必要进入课件的,比如说教学目标、生字词及相关解释等教学任务,完全可以在熟悉课文文本的同时完成;有些需要补充介绍与讲解的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则应简明扼要,一目了然,便于学生做笔记。切不可一味将大容量的文字资料尽数搬上屏幕,以致于看上去密密麻麻,而当教师讲课时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往往一读而过时,学生仍在费劲地辨认并判断所需攫取的有效信息,更遑论来得及做笔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电脑软件中有模板设定和自定义设置两种,操作熟练的制作者还可以从网上下载更多的图片背景,所以制作者的选择空间很大。一般来讲,背景设置的格调应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呼应。

种种可见,在语文多媒体教学领域里,我们如果只满足于现有的专业知识,而忽略钻研业务,培养综合艺术修养,何以能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大浪淘沙,终究不能在教育领域取得真正的成绩。

平均分课件篇5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们认识分数,知道一个物体可以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们在自己亲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构建“几分之几”的概念。

3.让学生们了解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他们觉得数学其实就在自己身边。

教学重点

探索和发现一个物体可以被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几。并认识几分之几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图图爱吃什么吗?知道他特别爱吃糖吗?你们看看他有好多蛀牙哦!但是他仍然舍不得这些糖果,瞧,他面前的盘子里都是什么呀?(课件显示:图图在家里的客厅,桌子上有一盘糖果,还有许多小朋友围在桌子旁边。)

2.师问学生们:图图不敢一个人把糖吃完,他想把糖分给四个小伙伴,他在想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呢?(课件显示把糖果分成4份的图)你们怎么想到用1/4表示的呢?(学生们回答以后,教师在黑板上写:把糖果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所有糖果的1/4),如果我们随便分,不是平均分,那每一份能用1/4表示吗?(在这里要突出平均分的概念)

3.导入新课:1/4是什么数?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已经知道了一些关于分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分数吧!(板书:认识几分之几)

二、探索新知,渐入佳境

分一盘4块糖。

师生谈话:第一盘糖分完了,图图的朋友觉得太少了,还没吃过瘾,图图就又拿出了第二盘糖果。

用课件演示图图分糖果。

教师提问:图图把一盘糖果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当学生们回答以后,教师出示板书:把一盘糖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总数的1/4。然后让学生们齐读。之后再问学生们:每个小朋友得到了这盘糖果的几分之几?这盘糖果的1/4是几块糖?

分一盘8块糖。

师生谈话:第二盘糖分完了,小朋友还是要,图图没办法,就又去拿了第三盘糖(课件显示盘子里有8块糖)。

让学生们自己想想怎样平均分成4份?

问学生们:把这盘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可以得到几分之几呢?这盘糖的1/4又是多少块糖呢?

让学生们比较:刚才两次分糖,每个小朋友都得到了四分之一,但是这两个四分之一是一样多吗?糖的个数增加了,为什么每个小朋友得到的糖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

小结:教师在学生们想清楚以后,指导他们进行总结。(不管是多少块糖,只要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

三、实践应用,透彻理解

填空(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让学生们自己在书上填一填。

指名说一说填的结果,并问学生为什么要用这个分数来表示?让他们在回答时,要充分考虑到语言表达的合理性,以及数学概念运用的灵活性。

说一说(想想做做第二题)

问学生们第一幅图中把这些小方块评价分成了几份?涂色的部分是这样的几份呢?涂色部分如果用分数来表示,应该是几分之几呢?

第二幅图中把小方块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用分数来表示是几分之几呢?

用相同的方法,把12个小方块平均分,为什么第一个涂色部分用1/4来表示,而第二个却是用1/3呢?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还能把这些小方块平均分成几份呢?每一份是小方块的几分之几呢?

涂一涂(想想做做第三题)

让学生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把这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然后自己在书上涂。

当学生们涂完以后,反馈结果,彼此交流一下自己思考的方法与过程。

做一做(想想做做第四题)

提出活动要求:请同学们按照要求把小棒分一分,然后拿出其中的一份。

这里的一堆小棒是12根,你能拿出这堆小棒的1/2吗?学生们开始动手操作,他们很快就做到了。之后,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分的结果。让学生们看着核对。

仍然是12根小棒,你能从中拿出这堆小棒的1/3吗?给学生们时间让他们动手操作,当他们完成以后,再让他们看着课件演示,他们会知道自己的分法是否有误。

再问学生们,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一啊?学生们开始展示自己的想象力,他们在不断地变换,有许多孩子摆出了1/4,1/6,1/12……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理解分数的含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四、总结延伸,数学生活化

师问学生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啊?你们觉得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总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可以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拓展延伸

平均分课件篇6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模式;EXCEL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新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数量分析,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育部也将《统计学》课程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力图通过《统计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探索各学科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解释来研究各学科内在的规律。同时,由于统计学所倡导的尊重客观实事,通过调查研究用实事说话,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精神。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王怀伟.统计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平均分课件篇7

【关键词】课堂;数学应用意识;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因此,课改条件下,数学教师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之美、实践数学之用,开放学生的空间、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人。在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实际意义

由于地区差异性,教师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能从身边生活中引入的,要善于挖掘教材尽量在生活中引入,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为此,我们要善于研究教材的实际意义,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有价值的数学。例如在讲授等腰三角形这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用课件演示),剪下折叠部分,得到一个什么图形?来形成等腰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身边处处有数学。而在例题教学时,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图像背景:如图,这是已建的世界第一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设计效果图,桥梁支架与桥面形成的ABC中,AB=AC , AC上有一点D,测得BD=BC=AD,求ABC 中∠A 的度数。

二、新课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新课导入是整个教学成功的开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实际,选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动画、图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的实例制作课件,创设教学环境,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点亮学生智慧的火光,使学生觉得学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热爱数学。

用生活背景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新课的方法。在去年台州市初中数学研讨会上,玉环一个老师在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采用海上日出引入新课。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海上日出的全过程。

老师:请同学观察图片,然后想象有那些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

学生:有圆,可以把太阳看作一个圆。

老师:还有吗?

学生:还有。可以把地平线看作是一条直线。

然后重新放映海上日出的全过程。

老师:若把太阳看作一个圆,把地平线看作是一条直线,观察整个过程中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的情况。

学生:0个、1个或2个

师生继续探讨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该节课运用这种“生活化”的新课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引入的生活画面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学习就越有兴趣,理解得就越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课堂练习“生活化”

设计“数学生活化”的练习,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就可以使原有的练习为我所用。如教《求平均数》时,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求平均数方法。可以这样设计:先给出我县十三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40cm,问“你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本小组8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40cm进行比较。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还学会了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等。同时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这样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中,学生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效地将生活经验内化成知识,使数学变得亲切起来。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与数学的距离拉近了,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所焕发的热情,能对学习数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生活数学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想象、去思考、去创造。

平均分课件篇8

1、内容日益丰富。长期以来,在我国存在两门相互独立的统计学——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分别隶属于数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统计学在内的大统计学,逐步成为我国统计学界的共识。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正式批准统计学上升为一级学科。国家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已将统计学单列为一级学科。随着大统计学思想的建立和统计学在实质学科中的应用的需要,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在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统计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保留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中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统计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平均及变异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抽样调查、时间序列、统计指数等;同时也系统的充实了统计推断的内容,如:统计数据的分布特征、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统计决策等。这一变化使得《统计学》的内容更适合相关实质学科的发展需要。

2、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首先、结合《统计学》的课程特点——概念多而且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公式多且计算有一定难度等。如果学生不做必要的课外阅读、练习和实践活动,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本身的专业课学习负担已不轻。其次、对于财经类专业的本、专科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要求,使得学生的数学或者数理统计的基础不是特别好,对于专科学生来说更不用说,推断统计将是他们学习的困难。再说,《统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安排在一年级或二年级第一学期,在这个学习时段也是大多数专科生和本科生忙于计算机课程和英语课程的考证时段。如果以牺牲授课内容和降低要求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显然有悖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和相关专业的发展要求。所有这一切对于学生学好这一课程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3、教师的教学难度加大。授课内容越来越丰富;课程难度太大可能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在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背景下,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共17~19教学周,每周2~3课时);高等教育扩招后,由于师资力量一时没有跟上,大多数学校,授课班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一个教师跨越不同专业授课不再新鲜。这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授课内容的核心和相互关系,学会控制和驾驭课堂教学,学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统计学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等等。作为这门学科的授课教师特别需要认真考虑该怎么办?

二、《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分析

1、统计学从数学技巧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在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非常普及的今天,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了。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乏味变得趣味盎然。所以,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

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现在我们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理论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计算量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

2、通过统计实践学习统计。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现场教学、引导学生先读后写再议、模拟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项目、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些团队、小组或自己组织去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提供咨询、参与企业管理等方法。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比如依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如以寝室为单位),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具体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样本的抽取(不一定要很大),问卷的发放、回收与审核,数据输入与资料整理,估计与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同学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含统计推断)的整个过程,效果很好。

三、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如何从烦琐的数理统计技巧转向数据处理的训练,同时还要使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机会辅之于实践。教师的导向是第一位的,要求必须选择容易获得而且普及性比较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并在课堂教学和引导学生实践中广泛采用。

(一)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无疑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SAS、BMDP、SYSTAT其功能固然强大,统计分析的专业性、权威性不可否认,但是对于没有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院校这些软件并不常用,如果学生要进行自主性学习也比较难以找到相应的工具,此外专业统计分析软件的英文操作界面,也让中国人用起来不是很顺手。微软公司开发的EXCEL软件作为一款优秀的表格软件,其提供的统计分析功能虽然比不上专业统计软件,但它比专业统计软件易学易用,便于掌握。在Windows操作系统极为流行的今天,EXCEL也是随处可见。对于《统计学》这门课程而言,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已能满足统计方面的要求。

(二)基于EXCEL的《统计学》教学设想

1、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的函数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分析功能,结合统计学原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整合教学内容。比如传统的统计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推断,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再比如现有统计学教材很多都讲根据整理的数据计算平均数时,都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当用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进行计算。我们知道,组中值作为各组的代表值是假定各组变量值在组内是均匀分布的,如果实际数据与这一假定相吻合,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否则误差比较大。事实上实际数据往往就不是均匀分布的,因此用组中值计算的平均数都是近似的,而且相同资料编制的不同变量数列计算的平均数还不相等。其实为了编制变量数列,我们必须输入原始数据,EXCEL的有关程序可以得到准确平均数,哪里还有必要按加权算术平均的方法计算近似的平均数呢?那么有没有必要编制变量数列、特别是组距式变量数列呢?有没有必要按加权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呢?我们认为有必要,但是组距式变量数列的主要功能不再是提供计算资料了,而是用于表现资料的分布状况和进行分析用;加权平均方法主要是介绍和要求学生掌握加权平均的思想,用于综合评价分析中。

2、案例教学成为《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精选案例教学,比如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推断、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对于控制产品质量,经营决策等方面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这些方法的基本思想、并用EXCEL进行分析。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使统计学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就能将一门专业课程从头讲到尾。

3、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合理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对于《统计学原理》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离考试内容和方式应更加适应素质教育,特别是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之目的相差较远。在过去的《统计学》教学中,基本运算能力被认为是首要的培养目标,教科书中的各种例题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各类辅导书中充斥着五花八门的计算技巧。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为应付考试搞题海战术,把精力过多的花在了概念、公式的死记硬背上。这与财经类专业培养新世纪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需要对《统计学》考试进行了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出《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二是考试模式不具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答辩和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交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考试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王怀伟.统计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王维鸿.EXCEL在统计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4.

摘要:统计学被列为财经类专业本专科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面临诸多挑战,应当顺应统计学教学的发展趋势,将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EXCEL的有关功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上一篇:小虾教案范文 下一篇:秀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