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翻译范文

时间:2023-10-22 03:59:44

留侯论翻译

留侯论翻译篇1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归化;异化;对话;字幕

电影《孔子》描述的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丘的一生经历。电影中既有恢弘的大场面。如战争、祭祀;也有细腻的中国文化表现,如漱口、洗面、饮食;还有动人的师生情、天伦爱。这是一部圣人的传记,也是中国文化――社会习俗、政治体系、哲学思想、意识形态等多角度展现的多彩画卷。观看过这部电影的外国观众中有一部分表示看不懂影片,一方面是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仍感陌生,而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字幕翻译的问题。本文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字幕信息翻译,在后殖民主义的背景下分析归化异化翻译的文化传输的效度。

后殖民主义翻译的背景及归化与异化策略

后殖民主义又称后殖民批判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研究殖民时期结束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关系。因此,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是文化差异,深受福柯(Faucault)关于“话语”和“权力”学说影响,认为世界上的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话语/权力”的较量。后殖民主义把现代性、民族国家、知识生产和欧美的文化霸权都同时纳入批评视野,从而开拓了文化研究的新阶段。 后殖民主义在中国学界的传播借助了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想。 2001年是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进入中国内地的重要时段,2005年达到一个小高潮。后殖民主义翻译不再单纯关注语言层面的对等,翻译的文化因素、政治因素等都成为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及实践的关注点,如,不同文化之间由于存在着政治权利的不均衡,文本间是否能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关系。鉴于这种差异,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一般有两种选择,归化和异化。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归化、异化两个翻译术语。

归化翻译通常指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的翻译策略,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这两种翻译策略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尤金•奈达,和韦努蒂。奈达提倡动态对等,旨在使源语文化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从而达到交际的成功。韦努蒂却倡导翻译应强调源语文化的语言及文化差异,应将源语文化纳入到异语文化中去,从而使交际顺畅进行。

分别审视这两种翻译策略,读者会认为他们都所言极是。但归化、异化之争从他们问世之时就已经存在了。归化还是异化从表面上看是语言层面上的选择,是直译意译的取舍。但究其本质却是后殖民视阈下话语权力之争,是在后殖民时期,如何脱离西方的霸权话语语境,建立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话语权还是继续停留在文化侵略藩篱中的斗争。中国翻译者在接收西方文化时更加开明,关注文化交际故多采用归化法。目的语读者却无法感受原汁原味的源语文化,所以异化才是解决对策。翻译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因此翻译建立起来的对话关系才是翻译传输功能的最终体现,谁掌握话语权,一方面由经济政治因素决定,一方面也取决于翻译传输的手段,文化的思想性、文学性,在目的语文化中能否得到理解与尊重,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必然会带来重大影响。

《孔子》字幕英文翻译实例分析

电影字幕翻译可分为语内字幕(Intra-lingual Subtitling)和语际字幕(Inter-lingual Subtitling)。语内字幕翻译不改变语言,只是把话语转换成字幕文本;语际字幕翻译是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把源语译为目的语,并将目的语同步地叠印在屏幕或图片下端的过程,本文所研究的字幕翻译即语际字幕翻译。

以电影《孔子》为例,字幕翻译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建立起以文化为内容的桥梁,将中国古代的称谓、习俗和孔子的言论思想传递给西方观众,寻求和谐平等的对话关系。

孔子生活的年代为春秋后期――东周。春秋时期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称霸,史称“春秋五霸”。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在电影中,真实地展现了这一社会现实。从影片字幕的翻译上看,译者想通过字幕,让观众进一步理解影片的文化内涵。

称谓翻译,称谓指人们因为婚姻和社会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建立起来的名称、称呼。称谓的使用多种多样。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孔子》中的称谓主要是社交称谓,弟子对孔子的称呼,孔子及大臣与国君相互之间的称呼。社交称谓指除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头衔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这一现象与漫长的封建社会影响密不可分,注重官职和等级,并用称呼来体现尊重与重视。所有的职务:主席、部长、省长、校长、厂长、经理等;军衔:连长、团长、军长等;职称:工程师、教授、编辑等;学位:硕士、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律师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而英语中称呼却相对松散,在工作场合外,如果被称呼者同意,可以不考虑尊长,直接称呼其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较为平等、自由的关系。

孔子倡导“礼乐仁和”,在东周的动乱时期恢复礼制,如在君主的宫殿之外就开始行叩拜礼,经宫廷侍官提醒也依然不改礼拜。

电影中延续了这种礼制,字幕中称呼语翻译就体现了这一点,归化、异化方法交替使用,如:弟子对孔子的称呼有:“先生”“夫子”英译为“teacher”“master”,南子称呼孔子时使用的是“scholar”,体现了南子看中的还是孔子的学识,将其视为学者,是一种敬仰加爱慕的情绪,才有孔子见南子的那一场表现。还有翻译“Master Kong”“Kong Qiu”。 译者在不同的语境下,对孔子的称呼作出了不同的翻译。但是,对孔子的称呼翻译不一致性,目的语读者能否体会到译者的用意,他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复杂多变的称谓称呼又有多少了解,如果译者坚持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传输,在对孔子这一称呼的翻译上也应该再做斟酌。“teacher”对老师的称呼一直都是在中国被广泛使用也一直都被纠正的称呼,在一部志在问鼎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影片中不应该出现这种翻译错误。“master”(意为:主人、男教师、船长、院长、硕士等)一词的使用也值得商榷,片中对“大人”的称谓也有翻译成 “master”,带来了理解上的混乱。如果从异化角度出发,保持原汁原味的文化,并且在对话过程中保持文化身份,“Fuzi”一语如果在文化传输中大胆使用,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推广范围的扩大,逐渐被西方观众所接受,就像“kongfu”一般,建立起的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对话关系也必将日趋平等。

对于一些中国古语所称呼的官职,使用归化法能使目的语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由于这些称呼已经不被人使用,甚至大部分中国人都不熟知,则没有必要坚持民族主义,如:中都宰大人――The mayor of Zhongdu;三桓――The three Noble Families;左右司马――The military commanders等。

电影中对齐国和鲁国的翻译却存在问题。齐国和鲁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附属东周王朝已经失去了号令诸国的威力,在名义上仍然是领主国。影片中字幕英译将鲁国、卫国译为“kingdom”,齐国译为“Dukedom”,显然有失偏颇,当时的齐国为霸主地位的国家,鲁国、卫国势力远不如齐国,鉴于此,kingdom 所指也不应该是卫国、鲁国,况且,这些诸侯国在名义上依旧属于东周,“kingdom”一词的使用,将使观众更加理不清楚纷繁复杂的各个诸侯国间关系。影片的传播是为了让更多的海外观众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历史,一个小小的误译将产生很大的影响,文化传播的目的将无法实现,字幕英译的作用将无法实现。

孔子言论及思想的翻译。《孔子》中有很多片段是孔子游说诸国君主、宣扬自己的哲学政治思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礼乐仁和”思想。

1.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孔子

英译: My ideas of ethics,music,humanity and harmony can be fulfilled only in times to come.

2.礼经说天地间人为贵。――孔子

英译:The Zhou code of ethics teaches us to value human life above all.

3.孔丘啊,当今之世王纲失续,天下纷乱,你还是要一意孤行推行礼乐仁义吗?――孔子与老子的对话

英译: Kong Qiu,the times are out of joint.Chaos is everywhere,But you still go your own way with your rituals,music,benevolence and harmony.

关于“礼乐仁和”,译者主要采用了归化策略,采用英语中的道德、礼节(ethics)来对应“礼”;音乐(music)来对应“乐”,人文、仁慈(humanity\benevolence)对应“仁”;和谐(harmony)来对应“和”。虽然无法实现完全对等,但归化法的运用使孔子思想的传播得以实现,此处的归化策略,彰显了孔子思想的光彩,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思想,并不是对霸权话语的妥协之策。

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常常寓意各不相同,在翻译中需要译者理解其内涵,而在哲学思想的翻译中,通常译者采用的都是归化策略,使深刻的思想在传输过程中实现“对话、理解”的目的。

4.弱则生,柔则存。

英译:The weak survive.The mild persist.

5.天下莫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

英译:Nothing is softer than water.And yet aggression and force never triumph over water.

此处的“weak”和“softer”将一个“弱”字解释得非常准确,归化还是异化的争论应该最后依据各自所产生的交际效果。

总之,在全球文化融合、对话为主导交际模式的时代,对归化法或异化法的运用要考虑到目的语的话语类型、翻译的目的,才能产生优秀的字幕翻译文本,实现传媒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刚,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2] 陈丽莉.翻译的异化和归化[J].中国科技翻译,1999(02).

[3]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1998(02).

[4] 陆云.论西化翻译与归化翻译的运用[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02).

[5] 孙致礼.翻译的异化与归化[J].山东外语教学,2001(01).

留侯论翻译篇2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例如:原文:齐 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曹刿论战》)译文: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即对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帝号、年号、朝代名、官职名、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直接保留,不作翻译。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宋仁宗赵桢的年号,直接说“庆历四年的春天”就可以了。

2.移位。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即对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根据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序予以调整。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语法。如:“何以战?”是宾语前置句,“何”作“以”的宾语应译为“凭什么打这一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为定语后置,“高”为“庙堂”的定语,译时应放在“庙堂”的前面。“甚矣,汝之不慧。”是主谓倒装,意在强调谓语“甚矣(太过分了)”,应按“汝之不慧甚矣”的语序翻译。

3.增补。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即将省略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补出来,以求句意的完整。如:“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中承前省略主语“蛇”,译时应加上。又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恒公》)句中“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治好病),翻译时要补出来,应该译成“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再有,在古汉语中,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但在现代汉语中有一条原则:数词必须与量词结合成数量结构后才能修饰名词。因此,对于这类有数词的语句进行翻译时应在数词后加上量词构成数量结构来修饰名词。如:“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数词修饰名词都没有量词,翻译时分别加上量词“个”、“张”、“把”、“把”、“块”。

4.删减。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即将无实义的词,如发语词、助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句中“夫”作句首发语词可删去不译,就译成“打仗,靠的是勇气”。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助词在句中起的表达作用应以相应的句式反映出来。如:“乎”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译成:“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5.保留。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

三、意译要结合具体语境和当时情况

如《塞翁失马》中“其父曰”教参翻译为“他的父亲说”,我认为“其父”不应这样翻译,应译为“那老人”,“父”的读音应为“fǔ”。《古代汉语词典》中“父”有两种读音,一读“fù”就是父亲或对同性中男性长辈的通称;二读“fǔ”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或对男子的美称。而根据对前文的内容“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可以推断出“之”代词,指善术者,而后面的“其父”就是指“善术者”,因为后文几处对话都符合他善于推测吉凶的能力,而且后面跟着说“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就能确定善术者是那老翁而不可能善术者还有父亲,所以“其父”应理解为“那老翁”,父”字应该读第三声。再如《滥竽充数》中“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课文的翻译为“用官仓粮食来供养几百人”,但根据上文“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的理解,此处的翻译应为“按照供养几百人的标准来供养南郭先生“才符合整句话的意思。

当然,以上介绍的翻译文言文的原则和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千万不要片面的去理解,而要综合地运用。在运用中不断体会、总结、归纳。以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知识学习的重点之一,在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主要以文言文中的句法,用词方法,句读等为要点。另外教学大纲还要求同学们对个别经典的文言文名篇进行背诵,来提高大家的古文修养。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2]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3]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4]我对初中文言文翻译的一点见解.

[5]浅谈初中文言文翻译.

留侯论翻译篇3

关键词:谭嗣同 狱中题壁 两昆仑 吴义雄 林桂蓁

一、就“两昆仑”的“两”字应作何解与吴义雄、杨一峰二位先生商榷

吴义雄先生在其大作《系狱缘何说“昆仑”――谭嗣同绝笔诗新解》一文中提到:“‘两昆仑’在这首诗中并不是指两个人……‘两’在这里也不是指‘两个’,它另有含义。‘两’在古代汉语中,有‘比’,‘配’,‘耦’,‘并’之意。如《周礼・天官・大宰》中云:‘以九两系邦国之民’,郑玄注谓:‘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管子・进藏》:‘夫物有多寡,而情不能等;事有成败,而意不能同;行有进退,而力不能两。’《逸周书・小开》:‘贵而不傲,富而不骄,两而不争。’朱右曾校释谓:‘两,谓权相侔。’《周易》中也有‘参天两地而倚数’之句。又《字汇・入部》:‘两,耦也。’在我国史学著作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用法。如《左传・宣公十二年》:‘御下两马换鞅而还,’俞樾《平议》云:‘两马者,使服与服耦,骖与骖耦也。’又《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而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到明清之际,仍有这种用法。如《醒世恒言》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形容女子:‘虽然蓬头垢面,那玉貌花容,从来无两。’顾炎武《赠万举人寿祺》一诗中,亦有‘何人s北方,处士才无两’之句……所谓‘两昆仑’,就是‘比昆仑’,‘与昆仑为耦’,‘与昆仑相配’之义。”

杨一峰先生亦有类似说法:“杨一峰在《谭嗣同》(1959年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版)一书里,对‘两昆仑’做了另一种解释,他说:……‘两’义等于‘并’,‘两昆仑’即并昆仑而为两。第三第四句连看,即我仍然横着刀仰首大笑,要留着照人的肝胆媲美昆仑。”

然而,笔者对“两昆仑”的“两”字是否如吴、杨二位先生所说、可作此之用有所质疑。

对于吴先生所引《周礼》文,如吴先生所说,学界多采用“郑玄注”,兹举数例如下:

①“九两,令万民协和的九种方式。郑注:‘两,犹藕也,所以协藕万民。’”

②“两犹耦也,所以协耦万民……使诸侯与民相合耦而联缀,不使离散。” “若里宰职‘合耦于锄’,注云‘合耦,使相佐助’者也。”

③“《御览・职官部》引旧注云‘两,耦合之言’,与郑义同。云‘所以协耦万民’者,《说文・心部》云:‘协,同心之也。’”

……

据以上各家注,“九两”的“两”意为“令人民协和的方式”,即便与“九”剥离,亦只有“协和”或“使协和”之意,并没有“把……比作……”或“……与……相配”等意。因此“两昆仑”中的“两”不可作如此之用。

吴先生所引《管子》文中的“两”字,兹举学界注释数例如下:

①“两:成双,相称。”

②“两:匹配,协调。”

③“两:成对,相称。”

……

通过以上可看出,此处“两”字,后不可接名词,只可将名词置于其前。因此,“两昆仑”的“两”决非此意。

《逸周书》文中的“两”字,如吴先生所说,学界多释为“权相侔”“两相匹敌”。笔者认为,通过以上学界注释可看出,释作如此时,“两”字中已包含“相侔”“相匹敌”的事物,并非“两”字之前者“等同于”或“比作”“匹敌”“两”字之后者。因此“两昆仑”的“两”以此不可解。

对于吴先生所引《周易》文中的“两”字,兹举学界注译数例如下:

①“参,奇也。两,耦也。七九阳数,六八阴数。”

②“‘参两’犹言考察度量。‘天地’,指天奇数,地偶数。”“通过度量天地现象而论定奇偶之数,考察阴阳现象而确立两类卦象。”

③“以三的奇数为天数,两的偶数为地数,来确立卦爻的数。”“两:指偶数。”

④“两地:指地二及地四,相加为六,故阴数用六,地为阴,阴数偶。”

⑤“虞翻曰:倚,立。参,三也。谓分天象为三才,以地两之,立六画之数,故‘倚数’也。”

……

以上对“两”的注释可归为两类:一为名词,意为“偶数”;二为动词,可释为“考察度量”或“使成双”“使翻倍”。“两昆仑”以此亦不可解。

学界对吴先生所引《左传》文中的“两”字注译,与“‘比’,‘配’,‘耦’,‘并’”等相关者,兹举数例如下:

①《高本汉左传注释》引各家对于该句中“两”字注译,其一为:“俞樾以为:‘两’字在此地是一个动词,意思是:‘两两排比之也。’(使两个成为一组)……如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御著下来了,他把马匹两两排比……’(=他调整马匹,使它们两两相并……)案: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云:‘两服齐首,两骖如手。’意思是:‘两匹服马,马首齐一;两匹边马,如同手臂。’可以作为俞氏立论的佐证。”

②“两:整齐。”

③ “御下,两马、掉鞅而还。两马可有二解……俞樾《平议》则云:‘两,排比之也。一车有四马,两马在中曰服,两马在旁曰骖,诗曰‘两服齐首’、‘两骖如手’,皆言其整齐也。……’……后说(笔者按:俞樾说)合理。”

④“御下,两马、掉鞅而还。”“两马,即排比其马,使之两两整齐……两,作动词,排比。”

……

据以上,此处“两”字前应有一或明或暗的施动者,被动者为“两”字之后的名词。若“两昆仑”的“两”以此解释,不但缺乏动作的执行者,“两昆仑”更意为“……使得昆仑相并或者等同”,而决非吴先生所说“(将前文的事物)‘比昆仑’,‘与昆仑相耦’,‘与昆仑相配’”及杨先生所说“要留着照人的肝胆媲美昆仑”。

吴文所引《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醒世恒言》及顾炎武诗中的“两”字,兹举学界释译数例如下:

①《白话史记(上册)》:“你在三年以后会被封侯,封侯八年之后会担任将相,掌握国家的权柄,地位非常贵重,在人臣中间,没有第二个能够跟你比的。”

②《史记全译》:“无两:没有第二个人。”

③《史记(二)》:“您在三年之后就要被封侯,封侯八年之后要做将相,掌握国家大权,那时您的地位将贵重到极点,在人臣中独一无二。”

④《宋本史记注译》:“您三年之后会被封侯。封侯八年后会担任大将和丞相,掌握国家政权,位尊而权重,在群臣当中无第二人。”

……

⑤《白话醒世恒言赏析》:“虽然她如今蓬头垢面,可那玉容花貌,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⑥《白话本醒世恒言赏析(上)》:“虽然是蓬头垢面,那玉容花貌,从来就没有第二个。”

……

⑦《顾亭林诗集汇注》:“处士句,徐注:《汉书・周勃传》:‘许负相亚夫曰:于人臣无两。’”

……

据以上,“两”字于此处均为名词,意为“第二个”“可媲美者”或“不同的样子”,并非“把……比作……”“……与……相配”或“……媲美……”之意。

由此可知,若“两昆仑”的“两”字作吴先生引文中“两”字之用,则无法使“去留肝胆两昆仑”得以合理解释。

二、就“去留”二字系何所指与吴义雄、林桂蓁二位先生商榷

吴义雄先生在《系狱缘何说“昆仑”――谭嗣同绝笔诗新解》中提到另一个观点:“‘去留’也不是‘一去一留’,而是遗留、留下之义。”

另有林桂蓁《“去留肝胆两昆仑”究竟何解》一文指出:“‘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笔者注:另有持此类似观点者,如网文《“去留肝胆两昆仑”为何意》,作者侠客:“如果‘去留’两个字是偏义之词,也就是说它的意义偏向于后一个字‘留’,去字相当于衬字,或者说意义弱化了,那么是不是也可以解释为:他的死留下拳拳报国精神犹如两昆仑,两字为呼应肝和胆,未必有具体的数字意义(比如两个人)”;《殉道者的慷慨与从容――谭嗣同的》:“也有人认为‘去留’不是‘去’和‘留’两个对比的意思,是偏正结构,是要留下什么的意思”;《谭嗣同赏析》:“胸中横亘着两道犹如莽莽昆仑一样的肝胆之气……留下自己坦荡的可以容纳两座昆仑一样的胸怀”等,兹不赘述)。”

对于“去留”与“两昆仑”的对应问题,林先生论述道:“‘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直接从文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仑一样的‘肝’(一昆仑)如昆仑一样的‘胆’(一昆仑),这不也一样表达了诗人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吗?(《谭嗣同赏析》一文亦对将“去留”释作“留下”、且与“两昆仑”如何对应提出看法:“胸中横亘着两道犹如莽莽昆仑一样的肝胆之气……留下自己坦荡的可以容纳两座昆仑一样的胸怀”。笔者认为,此说无法解释为何“肝胆之气”有“两道”“坦荡的”“胸怀”要“容纳两座昆仑”,因此不通。)”

于此,林先生将“肝胆”拆成“肝”和“胆”,使之各对应“一昆仑”。然而,林先生既说“‘肝胆’指代‘浩然之气’”,且不说是否有以“‘肝’和‘胆’单独指代‘浩然正气’”的用法,诗人有必要将林先生所认为的同样“指浩然正气”的“肝”和“胆”分别比作林先生所认为的“同样”的“昆仑”么?况且林先生文中亦提到:“肢解‘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语词和语义,并去寻找两个相应的对应者,这种思路我认为是背逆诗人的原意的。”不可不说,林先生多少有些前后矛盾了。

参考文献:

[1]吴义雄.系狱缘何说“昆仑”――谭嗣同绝笔诗新解.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207-208.

[2]李敖.“两昆仑”考[A]杨一峰.谭嗣同・历史与人像.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54-55.

[3]陈衍撰,潘林校.周礼疑义辨证.华夏出版社,2011.50.

[4]郑玄注,贾公彦.周礼注疏(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4.

[5]孙诒让.周礼正义(一).中华书局,2013.110.

[6]赵守正.管子注译(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123.

[7]孙波.管子.华夏出版社,2000.303.

[8]姜涛.管子新注.齐鲁书社,2009.386.

[9]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商务印书馆,1938.32.

[10]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修订本).三秦出版社,2006.104.

[11]王弼撰,楼宇烈.周易注.中华书局,2011.380.

[12]李鼎祚.周易集解.全国百家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293.

[13]陈鼓应,赵建伟.周易注译与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687.

[14]陈鼓应,赵建伟.周易注译与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686.

[15]王云五,南怀瑾,徐芹庭.周易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451.

[16]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2.363.

[17]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2.364.

[18]高本汉 撰.陈舜政 译.高本汉左传注释.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行,1972.248-249.

[19]高本汉 撰.陈舜政 译.高本汉左传注释.国立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印行,1972.249.

[20]左丘明 著,李梦生 注释.左传今注.凤凰出版社,2008.273.

[2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二)(修订本).中华书局,2009.735.

[22]郭丹,程小青,李彬源.左传(中册).中华书局,2012.809.

[23]郭丹,程小青,李彬源.左传(中册).中华书局,2012.810.

[24]司马迁 著.台湾六十教授 合译.白话史记(上册).岳麓书社,1987.561.

[25]司马迁 著.杨燕起 注译.史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2440.

[26]司马迁 撰.韩兆琦 主译.史记(二).中华书局,2008.1245.

[27]霍松林,赵望秦.宋本史记注译.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1.2032.

[28]冯梦龙 著.叶桂刚,王贵元 主编.白话醒世恒言赏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1.67.

[29]冯梦龙 著.曾胡 主编.白话本醒世恒言赏析(上).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65.

[30]顾炎武 著.王蘧常 辑注.吴丕绩 标校.顾亭林诗集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325.

[31]吴义雄.系狱缘何说“昆仑”――谭嗣同绝笔诗新解.中山大学史学集刊(第一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208.

留侯论翻译篇4

侯晶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侯晶晶是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二十年前,她因病被误诊双腿瘫痪,被迫辍学。她毅然迎战生理上、心理上和学业上的三重考验,在家坚持自学1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南师大录取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被评为“优秀硕士、博士毕业生”。

人物故事

理想与奋斗照亮人生

侯晶晶的老家在安徽马鞍山,1986年,11岁的她突遭厄运,一次误诊让这个小女孩不幸双腿瘫痪。惊愕、愤怒、绝望,幼小的侯晶晶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是父母的悉心关怀让侯晶晶逐渐恢复了平静,病痛减轻后的侯晶晶对父母说:“把我的书包拿来吧,我想看书!”出院后,侯晶晶开始自学初中、高中的课程。邻居悄悄劝她的父母:“让孩子学点手艺吧,还可以为家里挣些钱,读书对她来说有多大用处?”侯晶晶的父母回答:“孩子喜欢学习就让她学,知识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

侯晶晶先后完成了英语专业大专、本科的自学考试课程,她的目标渐渐清晰:“我活着不能成为别人的负担!既然不能做体力活,那我就从事脑力劳动。”1998年,侯晶晶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翻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三年之后,侯晶晶又以研究方向总分第一考取部级重点学科南京师大教育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我只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走得更远一些,为社会服务的内容更多一些。”侯晶晶这样解释自己执著的求学历程。

2004年,完成博士学位的侯晶晶在南京师范大学留校任教,她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有着深深的思考:“像我这样受教育过程比较特别的人对教育事业更热爱、更有感情,我有深切的感受,教育对人的生命力有着一种巨大的拯救、唤醒的力量!”

自强与关爱交相辉映

从一个残疾小女孩到博士,侯晶晶诠释了“自强”的内涵。

侯晶晶的丈夫、研究生时的同窗相华利始终记得这一幕:侯晶晶把吐的痰用纸包起来后,同学要帮她放到垃圾箱里,她却微笑着摆摆手,推着轮椅来到垃圾箱前。“她表现出的自强和自尊震动了我。”相华利后来这样告诉侯晶晶的家人。

留校一年,侯晶晶平均每天花8个小时左右用于教学、科研等工作。她先后有四篇论文在全国性专业刊物上发表,并完成了一部近30万字的译著。谈起自己的成长,侯晶晶一再表示:“我走到今天主要是因为我的父母、亲戚朋友,特别是南京师大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道别时,问起今后的打算,侯晶晶还是那样浅浅一笑:“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做更多的事情,同时保持身心的健康。”

解读:

留侯论翻译篇5

从富家少爷到革命同志

杨宪益出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祖父是一名地位颇高的清朝地方官,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几位叔祖都是袁世凯以及许多北洋高官的同僚。父亲虽不是高官,但和早期的中国北洋政府首脑们关系密切。他是这个豪富家庭中惟一的公子,从小就穿着袁世凯赠送的、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丝质黄马褂。父亲有三房妻室,他母亲是第二位夫人。他还有一个异母妹妹(是父亲第三个妻子所生)以及两个亲妹妹杨敏如和杨静如。

杨宪益5岁时,父亲因患伤寒而过早去世,给寡妻们留下一笔丰厚的财产。父亲去世后,只有七八岁的他就须穿戴整齐,以父亲的名义出席董事会。父亲给寡妻留下的巨资都存在银行里,后被两个叔叔哄骗拿去做投机生意,结果血本无归。再加上家里仍维持着高标准开支及遭到仆人们的大肆偷盗,家产便被挥霍掉了。到1949年解放时,杨家的房产、田产已卖罄,银行存款化为乌有。

杨宪益生肖属虎,母亲在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白虎星是凶星,但“算命先生”说,这个梦既是凶兆又是吉兆:这个男孩将是家中惟一的男丁,克父伤子,而他在经历重重磨难后将会成就辉煌。

他在自传中曾说:“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事业是否算得上辉煌,但是我确实是母亲惟一的男孩,而且我5岁时父亲就病逝了。在过去的生涯中,我确实经历了重重磨难。所以,那位算命先生尽可以说他的推算大致不差。”

由于杨宪益是独生子,母亲怕他遭绑架或遇意外,在他12岁以前不许出门上学,在家跟家庭塾师学习,读儒家经典和旧体诗。他十一二岁时就读了许多古记小说和明清通俗传奇。十三岁时,说服了大母亲,才允许他进入天津新学书院(英国教会学校)学习。喜欢英国文学、中国文学和古代史的杨宪益当时读了很多旧体诗和西方诗歌。

1934年杨宪益高中毕业,准备上清华或北大,当时教物理的英籍教员朗曼和教英国文学的妻子非常喜欢杨宪益,提出要带他去伦敦求学。

1934年冬,他到了伦敦,前往牛津大学求学。那时的牛津每年只接受一位亚裔学生,在得知他只用了5个月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就通过入学考试时,学校的官员认为他一定是侥幸过关,坚持让他推迟一年入学。这位阔绰的中国少爷正好利用这一年时间,游历了欧州大陆,见识了、妓院、夜总会……喝遍了各式各样的小酒馆,还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1936年春,杨宪益搬到牛津大学,在那里认识了历史学家向达、攻读语言学的吕叔湘,还有在牛津读书的钱钟书、杨绛夫妇。

在学校,他还参加了中国学会(由中国友好人士及中国留学生组成),1936年被推选为学会秘书,1937年又被选为学会主席,直到离开牛津大学为止。

1937年夏末到1938年初,杨宪益除了在牛津上课外,大部分时间在伦敦,组织集会,进行抗日宣传,创办《抗日时报》,每天晚上出版一张,散发给当地的中国居民,还办了一份英文杂志《再生》。

1938年春天,他用英文写了一部反映中国军队在山西平型关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独幕剧。在此期间,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抗日宣传工作,还参加了荣誉学位的初试,并且考试合格。

1940年春,杨宪益通过了毕业考试,准备回中国,此时突然接到美国学者的邀请函,哈佛大学请他去当助教。他回信谢绝了,同时又接到国内来信,请他到迁往昆明的西南联大当教授。母亲也从天津给他来信,决定到重庆避难。于是,杨宪益拿定主意:先前往昆明,开始教书生涯。

杨宪益在英国留学7年,很多事情都变了。去的时候,他是坐一等舱挥金如土的翩翩公子;回来时,他连路费都是靠变卖书籍和跟人借贷――他在天津的大家庭早已坐吃山空,沦为贫困了。可幸的是,去时是单身,回时抱得美人归――未婚妻陪伴他身旁。

当他们回到中国时,这个国家已满目疮痍,物资匮乏,人民流离失所。他和夫人跟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怀揣一张任教聘书,身无他物,颠簸于内地的旅途中。

他俩先后在重庆、贵阳、成都、北碚等地工作。后来诗人卢前介绍他们夫妻俩到北碚的国立编译馆担任高级研究员。

1945年秋天,日本投降了,他俩随着编译馆迁回南京。从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4月南京政府,杨宪益目睹的种种劣迹,决心要和共产党站在一起,这个可恨的政权。1946年春,他和编译馆的两名年轻同事参加了一个反对的地下组织。该组织于1948年并入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南京解放后,他被任命为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主持南京各界人士的会议,专门从事统战工作。

1952年,他们夫妇俩受北京外文出版社(后改名为外文局)聘请到出版社当翻译。杨宪益在那个岗位上翻译了不少作品,还担任了《中国文学》杂志的主编。

1980年,杨宪益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申请被搁置多年,部分原因是他早已是民革的老资格成员。直到1985年4月,在他被推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的一个月,70岁的杨宪益终于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共党员。他之所以要入党,是因为解放前就立下了这个心愿,对早已失去信心,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使中国免于毁灭。

1990年2月,杨宪益违反了党的纪律,最后经过正常的组织程序,他退出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仍保留着全国政协委员的职位,仍是民革的一名领导成员,在中国作家协会和全国文联的地位也没有变。

译著等身的异国伉俪

早年,杨宪益在埃及沙漠旅游时,一位会“算命”的向导对他说:“在大西洋有一位美丽的金发少女正在为你憔悴,你们尚未相遇,但不久将会见面。”

后来他说,这事发生在他认识爱人之前一两年。很奇妙,但他还是不相信算命。

杨宪益的妻子戴乃迭是英国人,1919年生于北京。她的父亲戴乐仁大学毕业后决心当传教士,来到中国后,曾在天津新学书院、燕京大学任教,后来作为工业合作化组织的一名教师到甘肃工作。

戴乃迭四五岁时,母亲把她和她姐姐带回英国,后来在牛津大学学习,成为杨宪益进修法国文学课的同学。两人在一起听课,逐渐相识、相爱。

杨在牛津大学担任中国学会主席时,她是这个学会的秘书。杨宪益爱上了这位获得“牛津大学中文学科荣誉学位第一人”的戴乃迭,两人互倾衷情,于1940订婚,并一起返回中国。

杨宪益和戴乃迭准备结婚的决定引起双方母亲极大的忧虑,她们都担心这个跨国婚姻不能维持长久。杨宪益的母亲在天津得知这一消息时竟哭泣起来。后来,她在中国见到了戴乃迭才放下心来。

戴乃迭的母亲塞林娜更是激烈反对,她甚至对女儿说:“如果你们结婚,婚姻持续不了4年。”但她的预言被证明是错误的,尽管婚后由于中英两种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两人曾遇到过不少磨难,但都被一一克服了。他俩近半个世纪都在一起工作,联袂完成了从《史记》、《资治通鉴》、《老残游记》、《儒林外史》到《红楼梦》、《鲁迅选集》、郭沫若的《屈原》等百余部,近千万字文学作品的中译英工作。如果没有真挚深沉的爱,要做到这一点是难以想像的。

杨宪益常自谦地说,他的爱人才是真正的翻译家,正是这位可爱、可敬的英国淑女,让杨宪益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翻译之路。

杨宪益和戴乃迭最著名的译本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红楼梦》英文译本除了杨、戴本外,还有一个是英国的霍克斯在1973年的译本《石头记》。霍克斯是意译,而杨宪益夫妇采用的是直译。1960年,外文出版社决定让杨宪益翻译《红楼梦》。从1960年到1964年,已完成100回译文的草稿,但上级又让他停下来,直到1972年,杨宪益出狱后才重新翻译下去,终于在1974年译成全书。该译著出版后,获得各方面的好评。例如,1989年西班牙文译本《红梦楼》就是根据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转译的。

杨宪益自己认为,他的译作中最有分量的还是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兼思想家鲁迅的四卷本选集。1954年,外文出版社的领导介绍杨宪益认识了鲁迅的亲密朋友冯雪峰。杨宪益、戴乃迭和冯雪峰一起选编、翻译鲁迅的作品。先由冯雪峰和杨宪益来选,然后由杨宪益、戴乃迭把选定的作品翻译成英文。

此外,杨宪益和戴乃迭还翻译了两本鲁迅早期的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质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鲁迅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杂文选集《无声的中国》。

杨宪益通过辛勤的劳作,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呈现给一个英语世界。

杨宪益曾向《人物周刊》的记者介绍:戴乃迭毕竟是英国人,她的英文比我好。她小时候在中学也是一个好学生,从小就读了许多莎士比亚著作。我刚刚开始中译英的时候,那时她的中文还不行,我就先翻译初稿,她给改改,加加工。两个人在翻译上的合作都是这样子,后来一直都是这个模式。以后她的中文也可以了,有时候她自己一个人翻译,我就看一看有没有错误。“”后,夫妻俩仍继续一同翻译作品。

他们还有英译中的荷马史诗《奥德修记》、法国古典史诗《罗马之歌》和中文著作《译余偶拾》以及诗集《银翘集》等著作问世。

戴乃迭的母亲曾反对女儿和杨宪益结合,还预言:“你们将来的孩子会自杀而死。”这是诅咒还是谶语?杨宪益最疼爱的儿子杨烨,因为“”中受到父亲的牵连,逐渐精神分裂,后来在英国姨妈家中用汽油点火自焚。这成为一生恩爱的杨戴二人之间永恒的隔阂。戴乃迭始终认为杨宪益在儿子的叛逆期忙于政治,疏忽了孩子。戴乃迭内心深处也因为母亲当年的预言应验而深感挫败。

1979年以后,旅行重新进入杨宪益和戴乃迭的生活,这对同甘共苦的异国伉俪又携手相伴,漫游世界。1979年,戴乃迭回英国探亲,杨宪益与她同行;1980年,杨宪益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团团长,赴澳大利亚参加狂欢节,戴乃迭和他去了澳大利亚;1981年,杨宪益和夫人去日本访问,玩得非常畅快;1981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派代表团访问西欧,杨宪益夫妇走访了卢森堡、荷兰、英国、威尔士、爱尔兰;1982年,杨宪益、戴乃迭双双受到印度政府邀请,游览了新德里、加尔各答、班加罗尔、马德拉斯;1983年,他俩受英国英中协会邀请,再次访问英国;1989年春,杨宪益与夫人随中国出版家代表团访问西班牙……在这些出国访问活动中,夫妻俩感受着幸福、温馨。

晚年的戴乃迭患了老年痴呆症,杨宪益与她寸步不离。朋友们去看望她,她有时已认不出他们,但她一直微笑着,白色卷发松软地围着老太太泛红的脸。

画家郁风为她画了一幅肖像,题词是:“金头发变银白了,可金子的心是不会变的。”

夫人去世后,此画长伴杨老案头。他写了一首诗悼念亡妻:

早期比翼赴幽冥,

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

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

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从来银汉隔双星。

问《离骚》中译英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这首充满浪漫主义思想的抒情长诗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诗集《楚辞》中的代表作。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杨宪益在牛津大学读书时,曾一口气把《离骚》按照英国18世纪的英雄偶句体形式翻译出来,这是杨宪益第一次把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语。那一年,他24岁,其在翻译中显示出来的磅礴才华和独立性让英国人大吃一惊。现在,这部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代的传奇人物、中国第一位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的长诗译作还作为经典,屹立在欧洲各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而将繁难深奥的先秦古典诗歌翻译成现代英语诗歌,充分体现了杨宪益深厚的古文功底和中西文化融汇精深的修养。

1953年,杨宪益以特邀委员身份参加了全国政协大会,还当选为中国作协和全国文联委员。

1954年初,杨宪益和其他科学家、作家、艺术家20人,应邀去会见主席,地点是中南海。他们站成一排,等待领袖的接见。走过来,一个一个地和他们握手。跟在身边给他介绍,当走到杨宪益跟前时,说:“这是一位翻译家,已经把《离骚》译成英文。”

喜欢中国古典诗词,《离骚》正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于是伸出大手和杨宪益热烈握了握说:“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嗯?”杨宪益不假思索地答道:“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

停住脚步,像是想就此问题再说些什么,但转眼间又没说,微微一笑,再次和杨宪益握手后,就去和其他人打招呼去了。

杨宪益心想,显然不相信像《离骚》这样的伟大诗篇能够翻译成其他语言。本人就写诗,他又不是不懂,可惜那天没有详细说出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就匆匆离去了,杨宪益也没有再和讨论这个问题。

此后,杨宪益在不同场合还见过两次。一次是邀请一些作家和其他人士吃饭,杨宪益和作家们坐在一起,、、、董必武另坐一桌。喝了点酒后,杨宪益便同《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向敬酒。稍稍有点吃惊,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坐在其他桌子前的人跑来向他敬酒的。马上说:“现今不喝酒,我来陪两位喝一杯。”他俩干杯后就离开了,没有再对说别的话。只是微笑着向他俩点点头。

另一次是邀请少数作家和戏剧演员去参加晚会,杨宪益也在应邀之列。那天晚上参加晚会的人太多,杨宪益也没有机会和谈话。

诗酒逍遥的亲密文友

杨宪益在后方任教期间,结交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杨仲子教授和翻译《莎士比亚》剧本的梁实秋等人。

杨宪益在重庆北碚时期的一位亲密朋友是复旦大学(那时已迁到重庆)的梁宗岱教授,他是广西籍的诗人,曾在法国巴黎留学,年轻时就非常赞赏杨宪益翻译的《水仙辞》。因此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好朋友。平时每隔一天的晚饭后,梁宗岱就要来到杨宪益的宿舍,一边喝着当地的烈性酒,一边畅谈在牛津和巴黎留学的日子,畅谈法国诗歌和文学。

1943年冬的一个晚上,梁宗岱到了杨家,杨宪益有一坛泡着龙眼的白酒,酒坛就藏在床底下。凑巧的是床底下还放着同样大小的一个盛满煤油的坛子。煤油颜色浅黄,和那坛龙眼酒的颜色相同。那晚又停电了,杨宪益摸黑端起煤油坛子,给梁宗岱倒上满满一碗。梁教授尝了尝说:“你的酒似乎很有劲头,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把碗里的酒喝干了。梁宗岱离开后,杨宪益才发现自己拿错了坛,但为时已晚,梁宗岱已回复旦了。杨宪益真怕会把朋友毒死,但梁宗岱第二天又到杨宪益家来了,什么事也没有,两人为此事笑得前俯后仰。

当时梁宗岱身体很棒,好酒贪杯,爱追求年轻漂亮的女士,绯闻不断,还和有年轻美貌太太的教务长大打出手,最后不得不离开复旦大学回到家乡广西,与雷沛鸿合办西江学院,任教务长兼教授,院长。解放后不久,这位优秀学者兼诗人于1952年蒙冤入狱,两年后出狱,在广州讲授《莎士比亚》和英国诗歌。

20世纪70年代末,杨宪益在广州举办的一次英国文学研讨会议上,遇见了这位同样经历过牢狱之灾的好友,当时梁宗岱年事已高,但身体健康,神情愉悦,他已完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还从德文翻译了《浮士德》,正对祖国的中医药发生浓厚的兴趣,还专门赠送给老朋友杨宪益一瓶自己特制的强身药水。一年后,杨宪益听说梁宗岱去世了,还在想:不知道他是不是被自己配制的药水害死自己的?

岁月艰难但良心未泯

“”前,领导交待杨宪益翻译一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此书是山东一位教授写的,这位教授效法苏联的《联共党史》,在文学史每一章结尾都整版地引用语录。杨宪益认为这种写法荒唐可笑,完全不符合国外读者的需要,于是征得编辑同意后,把语录统统删掉。结果这本书的篇幅还不到原来长度的一半。在审查时,“造反派”发现了这件事,都震惊得目瞪口呆。新来的局长在群众大会上咆哮:“杨宪益这个家伙怎么敢做出这样的事来,真是胆大妄为!”

还有一件事:1961年早春,杨宪益写了几首诗,为反对斯大林的“赫鲁晓夫新路线”辩护,并对时政进行了批评。这些诗被《中国文学》社的党支部书记偶尔看见了,抄录了一份。“”开始后,这几首诗被抄成“大字报”张贴出去,成了一桩严重事件。杨宪益因此受到批判和监督改造,在运动初期还出现过轻微的神经分裂征兆,常有幻听,并产生迫害妄想。而他的妻子戴乃迭所面临的则是孤独与不被信任,所有的同事都不再与这个金色头发的外国人说话。

1968年4月,美籍犹太人爱泼斯坦和他的英国籍妻子被捕入狱。这一切起因是在年初的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必须警惕外国间谍,他们伪装成我们的朋友,还以专家身份为我们工作。”她发表这次讲话后,许多外国专家就被抓起来了。1968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杨宪益和戴乃迭也因涉嫌“外国间谍”双双被捕。被捕的那天晚上,夫妇俩坐在家里,情绪低沉地喝着一瓶白酒,刚喝掉瓶中的三分之二,就被带走了。

杨宪益为人乐观正直,在狱友中很快赢得了尊敬。与此同时,戴乃迭被关在另一所女子监狱。郁达夫的侄女郁风跟戴乃迭同在半步桥监狱。据郁风回忆说,在狱中,这位可敬的英国女子也依然保持着文明和风度,她爱清洁,用牙刷把监狱的墙壁刷得干干净净,每天送牢饭的过来时,隔着一条走廊的郁风听见戴乃迭从来不忘记对狱卒说:“谢谢!”

杨宪益在监狱被关了4年。一天,监狱来人通知他,立即收拾个人物品跟他们走。一位监狱的官员对他说,他们为了替他澄清这桩“间谍”案不知耗费了多少心力,跑遍了21个外省城市去核实案子的每一个细节,现在案子已得到澄清,他是无辜的,可以回原单位工作了。那位官员接着说:“你为党做过好事,但你也做过坏事。一个人总有正反两个方面,我们希望你以后继续做好事,不做坏事。现在你可以回家了。”杨宪益出狱后不久,戴乃迭也被无罪释放了。

杨家的新“二流堂”

杨宪益是个豁达、可爱的老知识分子。上个世纪4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曾在重庆搞过一个“二流堂”,朋友们在一起相聚,高谈阔论。杨宪益是其中一位并不怎么活跃的成员,但嗜酒成性。有一回空袭警报宵禁时,他们把酒喝光了,酩酊大醉,也没办法出去买酒,竟然把“堂主”唐瑜老婆存的煤油误当作酒给喝了。

“”期间,“二流堂”被打成“反革命俱乐部”,堂中成员后来的命运遭际虽各不相同,但都吃了不少苦头。

“”后,老朋友们又开始互相往来了。杨宪益家房间比较多,是外文局分配下来的,加起来有5个房间,那时候这样的房子连部长算起来也就只有3套,因此朋友们都喜欢来杨家聚会。杨宪益把自己家的聚会戏称为新“二流堂”。

去他家的多是外国驻北京的记者、大使、外国专家,还有一些老朋友,如黄苗子、郁风、丁聪、黄永玉、新凤霞等人。原来的“堂主”唐瑜已搬到香港去了。那个时候,从台湾到大陆来发展的作曲家侯先生和杨老是相差41岁的忘年交,侯先生有小汽车,也最年轻,大伙就说:“唐瑜不干了,小侯干吧。”就这么成立了新“二流堂”。

上世纪80年代,杨宪益是朋友们了解海外消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他每天听国外的广播。有一天,大伙去他家,杨老对朋友们说:“你们知不知道呀,里根死了。”那时候,美国总统还在台上哩,大家都很惊讶,杨老乐呵呵地说:“嘿嘿,今天是愚人节。”

只要“堂主”侯先生在北京,每周至少去杨家一次,就在他家吃饭,侯负责采买。杨家有一个老保姆,很会做饭,尤其会做“金华火腿”。侯去杨家,时不时买只“金华火腿”送去。

有一回,一位澳大利亚的大使跟他夫人前来,杨老刚从东北回来,带回一个驴鞭,切成一节一节,拿来招待这些外国客人。那些人不讲究,杨老也不说这是什么。戴乃迭在一旁偷笑。后来杨老告诉他们,这就是酱过的驴鞭,把老外们吓个半死。

2006年秋天,杨宪益已经查出身患癌症,但他自己却不在乎,总说自己身体没什么大毛病,每天看报纸像没有什么问题。他一生嗜酒,医生对他有禁酒令,可他却笑呵呵地说:“喝几杯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

有一回,记者采访时问他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他答:“喝酒、抽烟,不运动。”他抽烟抽得凶,一会儿一根,每天喝半瓶多威士忌是平常事。

杨老很幽默,每次开玩笑时他都说:“我的追悼会得赶快开,人说好话的时候都是在追悼会上说。人已经死了才去说,有什么用?所以我们早点开。”

他还说:“我死了以后,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骨灰倒到抽水马桶里面一冲,这样最干净。”

留侯论翻译篇6

关键词:法律英语,翻译,常犯错误,对策

 

法律英语主要指以英语为母语的普通法国家的法学研究人员、法官、律师和其他法律工作者在以法律为职业和以法学为研究目的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法律习惯语言(李剑波,2003:13)。法律英语涉及法律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规定,关系到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以及行为要素承担的法律后果等严肃的内容,具有正式、严谨、沉稳等特点。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神圣的使命,德国著名法学家伯恩·魏德士(2003:42)曾说过:“法的任务就是稳定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和国家的制度结构和司法判决的管辖权。”根据权力守恒定律,法律规定的详略与执法者的权力成反比。换言之,法律的规定越具体、越详细,法律留给执法者的权力就越小,因而,执法者以私欲冒充法律的可能性就越小。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立法者在制订法律时力求措词准确、严密,这样,法律条文在结构上往往错综复杂、冗长繁琐。法律英语的翻译涉及到法学、语言学和翻译三个领域,横跨多个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精通法学知识,同时还要能够熟练地驾驭英汉两门语言,因此,无论是对英语学习者、法律工作者还是翻译工作者,法律英语的翻译都是一大难题,稍有不慎就会犯错误。造成翻译错误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混淆词汇的普通词义与法律词义

从语言使用的正式程度上看,英语的文体可以分为五种,即:庄重文体、正式文体、商议文体、随便文体和亲密文体,而法律英语“是英语各种语体中正式程度最高的一种”(侯维瑞,1998:305),它的正式性首先体现在词汇的使用上。与其他专门用途英语一样,法律英语使用大量的专业性很强的词汇,有些词汇(如tort)仅出现在法律场合,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人往往很难理解。法律英语的正式性还体现在它给许多普通词汇赋予了法律的词义。除了专门的法律词汇外,“全民共同语,即一门语言的普通词汇也是法律词汇的基本组成部分”(王洁,1999:42)。有些词汇既可以在法律英语当中使用,也可以在其他文体中使用,但作法律词汇使用时词义却与在其他文体中不同。下表是部分词汇的普通词义与法律词义的比较:

 

留侯论翻译篇7

[关键词]目的论 赤壁字幕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38-02

引言

随着中西方跨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不断深入,电影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在传播世界文化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影片进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电影也受到了国外观众的喜爱和国际电影界的关注,作为电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字幕翻译功不可没。电影《赤壁》是吴宇森导演执导的一部面向国际市场的大型华语古装片,影片讲述了三国时期蜀、吴联盟抗曹中著名的一次战役——赤壁之战的历史故事。影片以恢宏的战争情景、好看的武打场面,以及超强的明星阵容,赢得了两亿元票房收入。影片票房的巨大成功,其英文字幕翻译的质量不言而喻。

一、目的论

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盛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赖斯、曼塔里、弗米尔和诺德为代表人物,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理论是弗米尔的目的论。这个理论最核心的概念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翻译过程。[1]也就是说,翻译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行为,而且同样也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他认为,文本的翻译方法由整个翻译目的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标准是以充分性为主,而不是对等性。

我们知道,目的论有三项主要原则,它们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以及忠诚原则。其中,目的原则要求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即“目的决定手段”;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具有内在连贯性,符合目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认知环境,能够被其接受;忠实原则说明了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三者中,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都必须从属于目的原则,而连贯原则又高于忠实原则,因此,在翻译中,译文的可接受性优于其忠实性。

二、电影字幕翻译略述

电影的字幕包括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两种。电影字幕翻译一般是指语际字幕的翻译,也就是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语际字幕是指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源语翻译成目的语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2]电影的字幕翻译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技术的约束,因为字幕翻译必须在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下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让译入语观众了解源语文化。字幕中的源语文化信息的翻译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字幕翻译的目的。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必须选用我们常用的词语、修饰,用比较短的、非常灵活的句式,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传递最大化的信息。

三、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赤壁》字幕的翻译策略

根据电影的拍摄目的和观众的期望,电影《赤壁》字幕翻译的目的有三:一是使国外观众轻松理解影片内涵文化,二是增加国际票房收入,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赤壁》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翻译字幕时会碰到很大的困难与挑战,采取正确而合适的翻译策略就显得特别重要。《赤壁》字幕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缩减性策略、归化、概略化、具体化等方法来翻译。

(一)直译

直译是指在语言条件允许下,在译文中不仅体现出原语的意思,更能保留原语的语法、句法形式和风格特色”。[3]一般用于当目的语字面意思以及隐含意思和原语一致时使用。

例1.这里汇集了四方的水和气,是最佳的风水位。

Wind and water converge here,the feng shui is excellent there.

例2.平安是福嘛! Ping An means Peace!

这些句子大部分都是直译,原因有二:其一,目标语观众能够理解这样的译文;其二,译者希望在可理解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保留源语文化信息。

(二)归化

归化指翻译时尽量减少译文中的文化差异,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通常适用于当目的语和原语字面意思和隐含意思差异较大时。

例3.我们稳固了西方,便可与北方的曹操、江东的孙权鼎足而立,互相制衡。

Once we are in control of the West, Cao Cao will control the North, and Sun Quan, the South, we will form a power triangle.

例4.命周瑜为三军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与刘军结盟,破击曹贼。

I hereby appoint, Zhou Yu as the Viceroy in Chief, Cheng Pu the Lieutenant Viceroy, and Lu Su as the Consulting Commander, We will form an alliance with Liu Bei to stop Cao Cao’s invasion.

以上对白中出现了很多词语如“鼎”“左都督”“右都督”等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为了照顾国外观众的文化背景,这里采用了归化策略来翻译,以便国外观众更好地理解。

(三)概略化

概略化是指采用虚化的方式来翻译原文较为具体化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强调这些词句所表示的具体事物或概念,而是着意于一些概括性的、泛指的或一般性的事理。

例5.吴侯坐拥江东六郡。Your Highness governs the vast Southland.

例6.正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As the saying goes,a worn spear can not even penetrate a thin cloth.

“六郡”“荆楚”“吴越”有具体地名;而“鲁缟”是指薄的衣服。由于外国观众缺乏文化背景,若译者把这些解释清楚会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并有可能使外国观众感到困惑和转移注意力。鉴于此,我们采取概略化的翻译策略,既不影响对白的原意,又能成功解决这一问题。

(四)具体化

与概略化相反,具体化是指采用明确具体的方式来翻译原文中较为概略化的表达。汉语中也有一些词语是比较抽象、笼统、概略、空泛,如果直译过来在英语中就没有直接清楚地表达原意了。

例7.我们绝不允许有害群之马!

The Wu army does not tolerate looting!

“害群之马”意为给团队带来耻辱的人,此处指偷了牧场水牛的人。为了目的语观众更好地理解情景,译者将它翻译成“loot”表示掠夺、抢劫之意。

(五)缩减

译者还采用了缩减策略,即在保证目的语观众理解剧情的条件下,简化、浓缩甚至删减电影对白中不重要的冗余信息,以减轻目的语观众的认知负担。

例8.选贤任能,我不如卿。决机于两阵之间,卿不如我。

Your late brother once told you that you are a better administrator,but that he is a better commander.

例9.子敬,今天大喜,不谈公事。

Lu Su,Let’s not discuss affairs of state.

“今天大喜”是一句典型的汉语表达,意为今天有好高兴的事发生,如果译者想翻译清楚,需要耗费更多时间和字幕空间,所以这些无关紧要可以省略。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3.

[2]刘利艾.从目的论析电影字幕翻译[J].安徽文学,2008

(12).

留侯论翻译篇8

2.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生态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综述代顺波,莫春梅,DAIShun-bo,MOChun-mei

3.人性缺陷与制度规制论析赵进,ZHAOJin

4.关于法律后果的法理分析陈仲,CHENZhong

5.对完善我国反洗钱犯罪刑事立法的思考董洁,DONGJie

6.从比较法的视角透析公益诉讼制度及其在我国的建构万娟娟,程秀建,WANJuan-juan,CHENGXiu-jian

7.清末民国洋行对四川猪鬃业的开发与经营陈岗,CHENGang

8.士人服饰渊源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吕亚军,刘欣,LüYa-jun,LIUXin

9.论蜀汉汉中都督刘华,LIUHua

10.论元水浒戏对女性形象的道德评判张福洪,ZHANGFu-hong

11.朦胧诗的美学追求范潇兮,FANXiao-xi

12.艺术丑的三步曲马爱梅,MAAi-mei

13.《中国文学》本《北山移文》疑字举隅何易展,HEYi-zhan

14.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四川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发展策略成良臣,李壮成,廖明英,CHENGLiang-chen,LIZhuang-cheng,LIAOMing-ying

15.西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徐东,XUDong

16.生态课堂建设的哲学基础: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胡守敏,HUShou-min

17.试析教师培训内容的发展趋势谢娜,XIENa

18.基于质量观的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特色探究郑静,ZHENGJing

19.完善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思考敬鸿彬,杨俊,JINGHong-bin,YANGJun

20.地方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研究——以达州市高校为例彭时敏,PENGShi-min

21.普通高校《概论》课教学的若干思考张书军,ZHANGShu-jun

2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初探李莉,LILi

23.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刘江,LIUJiang

24.高校校园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陈官章,CHENGuan-zhang

25.英汉语篇对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林忠,王凤,LINZhong,WANGFeng

26.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8首中的强语势汉译研究张杨莉,熊云甫,ZHANGYang-li,XIONGYun-fu

27.管窥中国古诗英译——《春怨》三个译本分析黄淞,HUANGSong

28.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中死亡委婉语的翻译胡君,贾文波,HUJun,JIAWen-bo

29.英语文化教学的三个视角——论《英语课程标准》指导下基础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肖燕,XIAOYan

30.外语教师的言语得体分析龙德银,LONGDe-yin

31.论张爱萍书法艺术的乡子情结侯忠明,HOUZhong-ming

32.中、西餐厅室内设计中光环境的比较与运用吴青山,WUQing-shan

33.电子音乐中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的音色个性潘广宇,PANGuang-yu

34.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及其效用分析杨钊,熊杰,YANGZhao,XIONGJie

35.试论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李晏,LIYan

1.邓小平改革代价思想探析贺宾,HEBin

2.反腐倡廉的工作思路和特点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冯永川,FENGYong-chuan

3.农民工问题的由来实质与标本兼治高青兰,GAOQing-Lan

4.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王军,WANGJun

5.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背景及内涵分析陈仲,CHENZhong

6.论我国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伍玉功,WUYu-gong

7.川陕苏区禁烟运动的实践及历史特点毕英涛,BIYing-tao

8.川陕苏区报刊文献、石刻标语的作用、现状及保护杨尚通,YANGShang-tong

9.关于加快达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李志兴,张玉全,杨会国,陈新策,江国银,唐华生,LIZhi-xin,ZHANGYu-quan,YANGHui-guo,CHENXin-ce,JIANGGuo-yin,TANGHua-sheng

10.建设高校和谐校园的若干思考马举贤,徐太秀,MAJu-xian,XuTai-xiu

11.从个性张扬到内敛自省——明末至清初诗文理论演变的一条线索曾贤兆,ZENGXian-zhao

12.《离骚》多元化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刘超,LIUChao

13.张孝祥词学思想初探李山岭,LIShan-ling

14.上下千古,自治性情——黄宗羲诗学思想片论项念东,汪丹莉,XIANGNian-dong,WANGDan-li

15.动态顺应翻译策略——评析《论语》两译本丁建海,DINGJian-hai

16.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李长安,LIChang-an

17.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刘尧,LIUYaoHttP://

18.关于加强民办高校教育质量评估的思考顾美玲,GUMei-ling

19.自由教育:教育精神的终极目的杨敏,王雷,YANGMin,WANGLei

20.论教师的教育伦理规定性及其德性塑造陈良民,CHENLiang-min

21.通过制作课件学习中英文化的有效策略——从电影剪辑到任务设计方颖,FANGYing

22.书法基础教育的窘境与对策侯忠明,HOUZhong-ming

23.交流的窗口学习的盛宴——第一届中美国际钢琴大师班(CAIPI)活动综述何俐,HELi

24.当代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文化透析杜学元,朱春红,DUXue-yuan,ZHUChun-hong

25.后现代主义文化倾向与当代中国大学生杨荣,YANGRong

26.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柔性管理潘维,PANWei

27.以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大学生完善学习动力系统的思考陈官章,CHENGuan-zhang

28.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补白

29.论高校学报办刊模式的转换廖传江,LIAOChuan-jiang

30.浅谈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朱丹,ZHUDan

31.五四时期湖南报刊发展概略蒋书同,JIANGShu-tong

上一篇:安塞腰鼓课件范文 下一篇:一起走过的日子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