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范文

时间:2023-09-15 08:59:13

留侯论篇1

当季羡林的遗产风波还未平息之时,过世两年的相声名家侯耀文的遗产谜团也在渐渐升级。与此同时,远在大洋彼岸的迈克尔・杰克逊家族也同样为遗产问题争得不亦乐乎……看来,名人死后的财产纠葛仍然是最为考量亲情的一把标尺。那些没有立好遗嘱的名人,注定逃不了遗产引发的麻烦。

去世已两年的侯耀文至今没有入土为安,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未留遗嘱竟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

为了争遗产,亲生女儿侯瓒接连将妹妹和伯父告上法庭,这实在像极了一出剧情复杂的TVB豪门恩怨剧。循着侯耀文死后展开的故事,这位“笑洒人间”的侯大师有意无意间催生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遗产门。

灵堂里的单口相声

―一切正常

2007年初夏,59岁的相声大师侯耀文,在自己的玫瑰园别墅吃完一碗炸酱面后,突发心源性心脏病去世。

25年前,侯耀文与第一任妻子离婚,幼小的女儿侯瓒因此对父亲怀有深深的怨恨,以至于20多年都没有与父亲来往。此后,侯耀文再次结婚离婚,女儿妞妞也跟了妈妈。

侯瓒听闻父亲去世后痛不欲生,内心深处也早已与父亲冰释前嫌,她很后悔那双早已买好的内联升布鞋再也没机会送给父亲了。那几天,侯瓒百感交集地料理后事,以至于,玫瑰园里悄悄发生的细微变化她根本没注意到。

可以说,侯耀文的葬礼很风光,当时有很多名人大腕前来送别,侯耀华也在第一时间赶到玫瑰园。因为侯耀文没有法定的妻子,两个女儿又不足以主持大事,按中国礼俗,作为哥哥的侯耀华理应出面主持大局。他精心料理弟弟的后事,并亲自为弟弟选了八宝山的公墓。

直到玫瑰园内的灵堂撤去,一切都显得很正常。

姐妹俩的对口相声

―调查遗产

然而两年过去了,侯耀文的身后并不平静。

据了解,侯耀文的骨灰至今仍被冷落在八宝山殡仪馆内,无人关照打点入葬,弟子陈寒柏曾痛心疾首地说:“看着心里真是难受,你说,给师父磕头怎么磕?”

侯耀文的弟子郭德纲这样解释:“一方面,八宝山之前能提供的墓地太小,我师父的家人希望能找好一些的,于是就在等。当然,其他的原因也有,但我未必是最合适说此事的人。”

郭德纲所指的“不便说的其他原因”,指的就是侯耀文身后的“遗产迷云”。

原来侯耀文死得突然,生前并未留下任何遗嘱,这也就使得本该是第一继承人之一的侯瓒不仅连父亲的一分钱也没拿到,就连那套玫瑰园的房产也因拖欠银行70万元房贷面临被收回的局面。

等到侯瓒想起父亲的遗产,玫瑰园已经人去楼空,连电灯泡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卸了。再去查父亲的银行账户,居然被冻结了。侯瓒这下可急了,父亲不可能没有留下一毛钱,那么,遗产到底哪儿去了?

2009年2月,侯瓒将同父异母、12岁的妹妹妞妞告上了法庭,要求平分父亲遗留下的财产。姐姐告妹妹,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难道侯瓒怀疑是未成年的妹妹把遗产独吞了?

其实侯瓒并不是想和妹妹争什么遗产,而是希望借官司来追查她无法弄清的父亲遗产的数量和去向。说白了,她就是想弄清楚父亲到底留下多少钱。

法院受理了侯瓒的诉讼,并立刻对遗产案进行了调查。调查取证后得知,侯耀文的存款仅有130多万元。不过,在此期间,其好友牛成志曾多次取走侯耀文名下的银行巨款,最大一笔提款高达120万。此外,郭晓小夫妻二人曾用私家车和搬家公司等方式将玫瑰园里的所有物品拉走。

牛成志和郭晓小是侯耀文的生前好友和爱徒,按理说,他们根本没道理拿侯家的钱。牛成志也觉得冤屈:“我不是私下取款,也不可能背着他们取钱。这些钱是我在侯耀文家人同意的情况下取走的,用来处理侯耀文的后事和部分欠款。”

如果说一部分钱已经用来办理后事,那么其他的遗产呢?

与此同时,侯瓒旧官司未了,新官司又缠上身。7月17日,因玫瑰园别墅拖欠贷款一年多不还,银行方面将侯瓒等告上法庭。侯瓒在回应这则消息时证实,父亲别墅确实是贷款所买,但目前因遗产分割不明确,而且遗产被他人非法侵占和窃取,二人无法继承,因此根本无力偿付巨额贷款。玫瑰园最终被银行收回。

由于侯瓒一直没和父亲住在一起,所以对父亲的家产毫无概念。不过,幸好还有人对侯耀文的家产了解一二,那就是侯耀文的徒弟郭德纲。

群口相声说遗产

―扑朔迷离

正当侯瓒被遗产官司搞得十分迷茫时,郭德纲向媒体表示:“我愿意支持妹妹侯瓒,需要的话我可以作证。”

7月22日,郭德纲在博客中描述了侯耀文拥有的价值不菲的羊脂玉、翡翠、名表等。“师父的书房里有几个抽屉,我和于谦去了,他都会拿出来给我们看。而且他最爱收藏手表,家里的名表有几十块,每块都价值几十万,心爱之物不计其数。”郭德纲还说:“有人说他家产有8000万,那不可能,但两三千万差不多。”

“你说张三死了,张三的财产全世界都惦记,那不可能,也没用。得是和张三挨得上的人才能惦记,不是说想惦记就能惦记。”郭德纲的话暗藏玄机。

郭德纲发表的这篇博客让遗产案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随着各大媒体纷纷关注此案,很快,矛头开始指向侯耀华。

在侯耀文死时,侯耀华第一时间赶往玫瑰园主持料理后事。侯耀文的双亲侯宝林和王雅兰已经去世,两任妻子又都已离异,侯耀华本应该找公证部门清点弟弟遗产,也就是说,办理后事和清点遗产一起进行。

但就在侯耀文猝死后的两年时间里,侯耀华除了将一辆侯耀文生前用过一年多的小轿车给了妞妞的监护人外,从未邀请侯瓒和妹妹一起清点和封存遗产,也没有分配遗产的意图。

于是,侯瓒撤下对妹妹的诉状,联合妹妹一起伯父侯耀华以及牛成志、郭晓小夫妻四人,非法侵占和盗取父亲的遗产。

因为遗产,一家人居然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这多少有些凄凉冷落。

但侯耀华究竟是保管还是侵占?许多人对此三缄其口。作为“极少数派”的弟子刘际则开口帮侯耀华澄清:“因为银行要收回房子,侯耀华就帮忙租了天通苑的一处房子专门存放这些东西,每个月还要交3000块钱的房租。”可侯耀华若只是暂为保管,却迟迟不见他将保管的遗产与弟弟的女儿们妥善分配,这实在无法堵住悠悠众口。

不说相声的二大爷

―以心做事

成为被告的侯耀华始终保持沉默,只简单一句:“以心做事,上天会看到。”

事情走到这一步,外界对侯耀文遗产案传得沸沸扬扬。

据《上海青年报》报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侯家朋友说:“侯耀华不分遗产,主要是出于弟弟侯耀文去世还不满3年,这么快就分遗产,有违伦理。而且他担心随意分配,将造成家庭成员更深的矛盾,家丑外扬,则有辱父亲侯宝林大师的名望。”

另据《扬子晚报》报道,有一“知情人”王魏冬认为侯耀华重男轻女:“我觉得侯耀华也知道这个遗产不应该要。但是因为侯耀文和两任妻子都离了婚,女儿也都跟了别人,而且早晚都是要嫁人的。虽然,按照法律来说,他的遗产是要给女儿的,但是按照传统的观念,女儿都是外姓人,侯耀华觉得这些东西都给了外姓人。实际来说侯耀华真的不缺这些东西,如果侯耀文有儿子的话,那侯耀华就肯定不会吭声。再者侯耀文平时跟她们来往也不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王魏冬自称根据对侯耀华的了解,“他是一个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还没有从重男轻女观念中解脱出来。”说白了,他就是不愿意让跟弟弟离婚的两个女人,从弟弟的遗产中得到任何好处。

至于侯耀华到底怎么想?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侯耀文遗产案原本定在2009年7月30日开庭,因为被告方侯耀华的申请而延期。8月6日,侯瓒不仅没有与对方达成庭外和解,而且还追加了两项诉讼请求:请求法院查明侯耀文的所有银行账户;追讨葬礼上的60万元份子钱。侯家这场遗产争夺战究竟该如何收场,我们只能期待法院给予一个公正的判决。

(以上内容由本刊结合其他媒体综合报道)

虽然法院的审判延期,但为了给读者一个较为明晰的遗产继承细则,本刊特邀北京市世纪律师事务所律师、公益律师网络成员张伟伟为大家详细解读此案。

真正的外人是侯耀华

到底谁有资格继承侯耀文的遗产?根据我国《继承法》的有关规定,生前没有立遗嘱的,应当适用法定继承。在法定继承中,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本案中侯耀文的父母侯宝林和王雅兰已经去世,两任妻子又都已离异,因此侯瓒姐妹依法为第一顺序继承人,享有继承权。

可以肯定的是,除非侯瓒姐妹放弃继承权,否则侯耀华无权继承侯耀文的遗产。

既然不是法定继承人,侯耀华凭什么控制了侯耀文的大部分遗产呢?在侯耀华看来,侯耀文只有女儿、没有儿子,而自己又是亲兄弟,所以财产理应由自己保管。于是,侯耀华为自己设定了遗产管理人的角色。可既然是遗产管理人,又是被继承人的近亲属,侯耀文还应当做到以下这些:

1.及时公告通知或个别通知继承人、受遗赠人、死者生前的债权人,以使他们能够继承或者接受遗赠的遗产,或者实现债权。

2.清点遗产,清理债权债务,制作遗产清单,必要时进行公证,以防止遗产流失,也便于继承人和利害关系人查询。

3.妥善保管遗产,出于保管的目的,有权对遗产采取必要的措施。如不动产的修缮和容易腐烂变质的动产的变卖,继续进行必要的营业行为等。

4.对被继承人的紧急债务和税款作出清偿。

5.定期向继承人通报,并召集继承人,主持分割遗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59条的规定,对故意隐匿、侵吞或争抢遗产的继承人,法院可以酌情减少其应继承的遗产。倘若继承人以外的人侵犯了遗产,则应按照普通的财产侵权案来处理,全体继承人有权共同侵权人,要求停止侵权、返还财产、赔偿损失。

这便是侯瓒姐妹以侯耀华及牛成志、郭晓小等人为被告提起财产侵权之诉的法律依据。

所以,作为合法继承人的侯瓒姐妹完全有权调查父亲的全部遗产状况。如不能调查取证,那么,侯瓒姐妹将有权进一步申请人民法院进行调查取证。被告也有义务向法庭披露全部遗产状况,并且提交自己管理遗产的证据。

律师张伟伟认为,不论庭审最终确认被告的行为是保管,还是侵占,被告都应该返还遗产给继承人,只是承担损害赔偿的责任有所不同。基于无偿保管所导致的财产毁损灭失,仅在故意和重大过失的情况下才负损害赔偿责任;基于恶意侵占所导致的财产毁损灭失,则不论是否有主观过失均要承担返还财产、恢复原状等损害赔偿责任。所以,遗产即使兜了再大的圈子,最后也会回到侯瓒姐妹手中。

在这起案件中,侯耀文除了留下现金遗产,还有收藏品等。想要弄清楚这类货币以外的财产数额,那就需要原告共同委托中立的评估机构对房产和收藏品进行评估作价,在确认了全部遗产的范围和价值以后,法院才能依法判决侯瓒姐妹分配遗产。

  避免遗产纠纷小贴士:

如何妥善处理遗产继承的问题,律师张伟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早立遗嘱、办理公证。

个人财产较多、财产形式复杂的人最好早立遗嘱,遗嘱最好办理公证手续,因为公证遗嘱的证据效力优先。

2.设立遗产管理人,妥善保管遗产。

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以前,建议继承人共同委托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最好是律师来担任遗产管理人,负责调查、确认遗产范围并且妥善保管遗产,以防遗产流失。

3.及时清查遗产、确认遗产范围。

继承人本人或者其授权的遗产管理人有权清理、调查遗产,在出具了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继承人的身份证明之后,银行等金融机构通常会配合查询存款,但取出遗产需要提交生效的法律文书。

4.分清“外人”和“内人”。

在法定继承中,前夫、前妻、“二奶”、情人都是外人;在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前提下,兄弟姐妹也是外人,不享有继承权。

私生子是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与婚生子权利平等;女儿是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与儿子权利平等;应当为胎儿(尚未出生的继承人)保留应继份额,为被继承人生前抚养的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人(指的是继承人以外的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5.评估确定房产及个人收藏品的价值。

对房产、珍宝等实物遗产的价值发生争议时,全体继承人应当协商作价,协商不成,应当共同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作价,确认全部遗产的价值以后再依法分割遗产。

6.为了防止遗产被侵占,可以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措施。

留侯论篇2

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评价张良:生死是人的必然,从古到今却没有像子房(张良字)一样超世独立的人。这并不是称道张良的足智多谋,而是赞其“讲政治”,及时功成身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2年2月2日,高祖在定陶即帝位,定都洛阳。5月,刘邦在论及自己成功因素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就是说,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认为,在建立汉朝的功臣中张良位列第一,功劳最大。故而,刘邦在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时,封第一任丞相萧何领8000户、第二任丞相曹参10600户,却让张良自择齐3万户,即让张良在齐国随意划一块拥有3万户的地方作为封地。可张良却坚决辞让,辞封的理由就是:秦国灭韩后他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也就是说,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政治目的和“封万户、位列侯”的个人奋斗目标都实现了,平生的夙愿也基本满足了。最后他跟刘邦讨了另一块封地:“当初在留县与陛下相遇,这是上天安排臣为陛下服务的。如果陛下觉得用臣的计谋解决了一些问题的话,那么给臣封个留侯足矣。”刘邦如其所请。

那么,张良为什么要选择呆在刘邦创业之初的穷地方呢?这也展现张良的政治智慧:其一,汉代的留县即今天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东南的一块小地方,在汉初却是地薄人稀、资源贫乏,住户满打满算不足一万,不具备积蓄武装力量的条件,也就是说,怎么折腾也不能对刘邦构成威胁;其二,留县不是兵家必争之地,选择此地作为自己的封地可以消除皇帝的疑心;其三,选择在留县养老,还能提醒刘邦及他的继任者“吃水勿忘挖井人”。

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对张良此举还作词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

其实,“留侯于此每从容”中的“每从容”也体现了张良的政治智慧。《史记·留侯世家》里说,张良领了封地后,就不问政事,远离朝廷,专心学道。其所学之道常作辟谷食气、引导之法。所谓辟谷食气,实质就是“挨饿”、“不吃饭”,依靠体内存积的营养物质维持生命。但是,张良“不吃饭”并不是为了减肥,而是让自己始终保持病态,减少皇帝的疑心,以保全身家性命。

公元前196年,刘邦亲自率兵征讨叛臣黥布前,曾问计并欲请张良随军献策,张良以病容示之,结果托病没去。

刘邦死后,吕后感激张良借商山四皓之力捍卫了自己儿子太子位置之功,强令他重食人间烟火。迫不得已,张良每天才勉强吃点东西。公元前189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张良“功高”没“震主”,得到了善终,2000多年来还一直受到人们追捧,其政治智慧之高超是不言而喻的。

留侯论篇3

最近开庭时间一拖再拖的“侯耀文遗产案”就吸引了众多关注,与此同时,刚刚过世的季羡林尸骨未寒,他的遗产就招来各方人马的窥觊,先是告别仪式上离奇的“乌龟门”,再就是钱文忠(季老学生)、季承(季老儿子)跟李玉洁的隔空对骂,然后就是季承跟北大的交涉,涉及面之广也算是创下之最了。无独有偶,大洋彼岸的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突然逝世,他身后的遗产问题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现在已经涉及的人包括其父亲、姐姐以及突然冒出来的私生子。还有现在还没去世的赌王何鸿,只是中风就已经让各房人马明争暗斗,可以想象他一旦去世,这庞大的遗产该如何分配恐怕就要引起轩然大波了。这些遗产风波不是最近才有,也不会就此结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钱的地方就有争斗,自古如此,想要情、钱两全,恐怕是难于上青天了。

侯耀文遗产案

已经去世两年多的侯耀文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他的名字在两年后的今天还不断地占据着各大媒体的头版,而围绕的核心就是他的遗产问题,徒弟、女儿、女友、兄弟、朋友等生前至亲的人都被卷入这场风波,最后还要对簿公堂,如果他泉下有知,不知该有何感想。侯耀文的遗产到底有多少,现在还无法估算,有的说八千万,有的说两千万,但是可以证实的是他生前的确有很多名表、古玉的收藏,价值不菲,而他的遗产风波也开始于徒弟郭德纲的博客。

7月18日,郭德纲在自己的博客中写到“师父离开已经两年了,一切看起来那么平静。可平静背后隐藏了些什么?师父的万贯家财哪去了?那些珠宝、名表、田黄石、羊脂玉哪去了?那些饰品家具字画藏品哪去了?那些服装改了尺寸后谁穿去了?玫瑰园中最后连灯泡都被摘了,为什么?师父的两个女儿连一张纸都没得到,为什么?……我大声喊着:到底是谁!”一时间让人对他提出的“到底是谁”猜测纷纭。

7月22日,北京西城法院对侯耀文遗产纠纷案进行了首次证据交换,侯耀文大女儿侯瓒与妹妹把被告人追加为三人,第一被告是其伯父侯耀华,第二、三被告为侯耀文徒弟牛成志与郭晓小,在证据交换当天,原、被告都没有出现,之后也对此事不发表任何看法。

7月24日,侯宝林长孙侯震在接受某媒体访问时证实,侯耀华确曾让牛成志取走侯耀文存款,也知道郭晓小“搬家”一事,只是自己“没能力管”。

7月25日凌晨两点,一位名叫“王魏东至”的网友发表博文,大谈其对“侯耀华是否侵占财产”的见解。此人自称是侯家两兄弟的朋友,与二人都有来往。他称侯耀华不会侵占财产,理由有三点:第一,侯耀华资产过亿,根本“不差钱”。他表示侯耀华收藏的名表、字画、宝石等藏品并不比弟弟少,加上各地房产怎么也有几千万元。第二,侯耀华为人大方,喜欢送访客礼物。所送礼物有“手表、打火机、钢笔、戒指等”,有时还会将访客和自己的名字刻上去作纪念。第三,侯耀华曾写过名为《倒霉必读演义人生》一书,可见其人生态度。最后他表示,侯耀华“肯定是为弟弟保管遗产,而被侄女误解成侵占”,其后引起众多网友讨论。

7月30日,原定的侯耀文遗产案公开审理因故推迟,具体开庭时间不确定,据传侯瓒跟侯耀华庭外和解。

7月31日,“王魏东至”再次撰文称侯耀华之子侯军因为不满父亲侵吞叔父遗产而与其断绝父子关系。

8月4日侯瓒否认了庭外和解的传言,向法院重新递交诉状并增加了两项请求,由于之前法院查询侯耀文财产时只查了4家银行,此次要求法院查询侯耀文在其他银行的账户。另外,追讨在侯耀文逝世后,亲戚朋友以及侯耀文徒弟出的礼钱,总计60万。

8月7日,侯军在其博客中发表题为《2009年8月7日》的博文,“我不出来说话是我对那些造谣中伤不屑一顾,我不出来说话是因为身为一个我引以为豪的侯家人、身为人子,我要对我说的每一个字负责。”在竭力撇清和遗产案关系的同时,侯军也表示对老爸和妹妹侯瓒都支持,否认了跟侯耀华断绝父子关系的传言。

近日,“王魏东至”在接受媒体访问时又称,“侯耀华不是想侵占遗产,他重男轻女的思想太根深蒂固了,不想财产落到外姓人手里。”并且称两个女儿都已判给前妻,以后迟早要嫁人,如果是儿子,侯耀华一定二话不说就把遗产归还了。据悉,侯耀文遗产案推迟到9月份开庭,到底孰是孰非到现在也没有个定论,不过吸引了众多关注,多少人对这件名门争产案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此我们特地采访了一名律师,希望以她专业的眼光来客观的分析一下这场风波。

律师点评:

离婚后跟随前妻的女儿是否有继承权?

离婚后跟随前妻的女儿当然有继承权。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子女是第一顺序继承人,上述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

跟侯耀文同居的女友陈一嘉是否能分到遗产?

如果侯耀文没有遗嘱明确表明将财产赠予陈一嘉,陈一嘉分不到遗产。

这个案子谁的胜算比较大?

这个很难说,关键在于证据,但是侯耀文的遗产主要是收藏品,这在取证上有一定难度,很难证明该收藏品到底属谁所有。

在这场遗产风波中,很多人通过博客来进行口水战,在博客上随便发表看法不用负法律责任吗?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到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四条第一款中规定:“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在第六条第二款中还规定:“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综上,博客虽然给了网络用户一个充分行使表达自由的平台,但这个自由是有限度的,如果在博客里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名誉、人格的,需要负上法律责任。

明星的遗产风波多,是不是跟结婚次数多有关系?很多争夺都在前妻子女与现任妻子之间展开,在这种现任前任爱人、孩子中的遗产怎么分配?

我国继承法规定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这里的配偶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与其保持婚姻关系的人,子女则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也就是说离婚后,前任配偶就不再具有继承权,但子女是具有继承权的。

其他明星遗产风波

迈克尔・杰克逊:今年6月25日流行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突然逝世,留下高达5亿美元的遗产,虽然他在2002年已经立下遗嘱,让母亲作为其三个子女的监护人,遗产受益人也是其兄弟姐妹跟母亲、子女,但独独把父亲剔除在外,所以他死后遗产问题也引起不小风波,前不久刚被爆出其姐把他生前的100多首作品据为己有,据悉其遗产案将在10月开庭,该如何管理到时自有定夺。

季羡林:季羡林只有一个儿子,按说应该没什么争产出现了,但是没想到扯进来一堆闲杂人等,前任秘书李玉洁、秘书的干女儿王如、学生钱文忠以及北大都被牵扯在内,对于季老生前那堪称天文数字的收藏,很多人都在虎视眈眈。同样状况的还有陈逸飞遗孀宋美英与其大儿子的遗产纠纷,围绕的中心都是高达数亿元的收藏品。

梅艳芳:她生前在律师的见证下订立了遗嘱,并将遗产信托于某信托公司设立信托基金。按照阿梅遗愿,遗产中,5000万港元交予信托人打理,100万港元由保险公司给予梅妈。此外,拨交约3000万港元的保险金给信托人,令其每月给予梅妈10万港元生活费,直至梅妈去世。不过,自梅艳芳死后,梅妈便为梅艳芳遗产问题多次提讼,控告暂替阿梅看管财产的信托公司,声言要夺回阿梅的全部遗产,其中包括质疑遗嘱真伪,指有人串谋窃取遗产及控告前律师骗款等。

帕瓦罗蒂: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罗蒂在2008年9月6日辞世,他的两任妻子及前妻的三个女儿为争夺2.5亿美元的遗产而闹得不可开交。他的女人们都声称自己有分享财产的权利。根据当年9月公开的最后遗嘱显示,帕瓦罗蒂将名下价值约1200万英镑的美国财产,全部留给38岁的第二任妻子曼托瓦尼。而帕瓦罗蒂和前妻韦罗尼所生的3名女儿则一无所有。但是这份遗嘱的内容与上一份完全相反,帕瓦罗蒂在上一份遗嘱中,差不多将全部遗产都留给前妻的3名女儿,所以有人称这份遗嘱是帕瓦罗蒂在被强迫的情况下所立的。

那些“非人类”的遗产受惠者

既然说人情冷暖,有人就有争斗,所以很多富商直接把遗产给了自己的宠物,这样倒省了不少麻烦。

迈克尔・杰克逊为自己的宠物猩猩“泡泡”留下高达200万美元的遗产,“泡泡”3岁的时候被杰克逊收养,90年代中期以前和杰克逊形影不离,跟随主人周游半个世界,据说还能惟妙惟肖地模仿“月球漫步”。在杰克逊的“梦幻庄园”,它和主人同桌吃饭,同住一室,“泡泡”的床就在杰克逊的房内,杰克逊甚至允许宠物和自己共用卫生间。后来,“泡泡”被一家动物收养所收养,不再与公众见面,但杰克逊经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望“泡泡”。

英国古文物专家本・李曾给他15只小猫留下1500万美元的巨额遗产,因为这些猫让他感觉安逸自由。

巩特尔四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狗,巩特尔三世留给它一张6500万美元的支票。这是1992年它们的主人卡尔洛特・利伯斯坦女伯爵去世时留下的。巩特尔四世有自己的宝马车,有专职司机、厨师和仆人。近来,巩特尔的托管人还买下了麦当娜位于迈阿密的房产,现在,这只狗的财富已经增值到2.9亿美元。

英国富翁迈尔斯・布莱克威尔在1999年去世时,没有将自己1700万美元的遗产传给妻子,而是给了一只母鸡。一位来自哥本哈根的寂寞老妇将自己的所有财产留给了六只猩猩。

律师点评:

留侯论篇4

但很多时候过度的程式化或一味的程式化又必然的损害到该艺术的活力和激情的抒发。因此上从事舞台艺术的演员在进行程式化的表演的同时又总是会通过一些随意性、个性化的细节和表演来体现不同作品的不同主题以及张扬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这对于从事舞台艺术的演员来说就要求极高的艺术素养和深刻的艺术领悟。

我个人认为,相声是一门存在程式化表演但更应该以个性发挥为主的艺术形式。因为必要的规范,可以使相声的表演更为精当、严谨,是相声成为一门严肃艺术的必然(幽默的艺术同样应该有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表演体系),是最终形成相声独特的表演体系的必须。在这样的前提下,程式化表现为规范化和严谨化甚至是理论化。在这方面我认为侯宝林先生是相声规范化和严谨化的杰出代表和里程碑似的人物。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人物的出现相声从撂地的玩艺最终发展成了一门真正的舞台艺术。侯先生一生致力于相声表演的规范化,从舞台美学到表演美学,从早年的文明规范到晚年投身于相声表演形式的理论化,这都无疑有助于相声的普及和继承、存在和发展。

但侯宝林存在一个误区――极端的程式化。我本人认为侯大师在致力相声规范化的过程中,矫枉过正,片面的强调了规范和程式,当然这样的矫枉过正在侯本人的身上并没有张显出它的弊端,因为侯本人艺术功力的深厚和对相声这门艺术极强的领悟。在这样的基础上侯本人的表演在规范的基础上不失个性。但他将这个误区留给了后人,当后来者还在沉迷于感叹侯同样的段子中关键的语言在不同场合的表演都分毫不差的时候,感叹于侯同样一个动作的幅度在不同时候的表演中都大小一致的时候,他们已经被侯的程式所束缚,而他们却不具备侯的许多先天素质。这样很多的相声开始千人一面,相声表演中的随意性因素和个性化因素被忽略了。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探讨一下主题中的另一个要素,随意性。随意性在更多的时候是不规范的代名词,但他的另一面是鲜活、自然,因地制宜。这个因素在相声中的存在是与生俱来的,东方朔是祖师,就是插科打诨的高手,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的祖宗。所以相声的本原是自由,是不拘一格。同侯作为程式化的代表相对,我个人认为马三立是随意性的代表,当然马三爷从来不胡说,因为相声的随意性在它成为一门艺术甚至从它成为一门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时起就已经不再是东方朔式信口开河了,而是在规范制约下的个性发挥和所谓的“内紧外松”,马三立有套路甚至是非常刻板的套路。在这里之所以点马三爷的名是因为观众对马三爷的“外松”更有感触和颇为赞叹。同样内行们也叹服于三爷娓娓道来式表演的功力。但是马三爷的表演在到达入化境界的同时,也给一些观众留下了“老坨叨”的话把,也使得马三立乃至马派的相声为各种主流的电视晚会所摒弃。

说到这里本文要探讨的根本话题已经跃然纸上:程式化和随意性的度在哪里?您想知道,我也没谱,马侯两位也没谱,虽然二位爷自身的表演在度的把握上还算差强人意,虽略有侧重但都未失偏颇,但谁也没告诉后人到底该怎么把握,看着后人要不是千人一面,要不就是故意模仿絮絮叨叨,大伙都肝颤。度在哪里我们未从前人处得到明示,但度的存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相声要规范必须有程式化的东西,必须严谨,而且在侯宝林之前这些程式化的东西就已经存在了,侯宝林是集大成者。马三立也不敢在台上信口开河,老爷子自己讲话:(观众)哪该乐了,我心里有准;相声不是瞎说。但是太拘泥就不是相声了,就是扣着字眼念笑话按着剧本演喜剧了,侯宝林现挂也是一绝,“法国话”和“救火车”的话题流传深广。

我们反对的是极端的程式化,不是程式化自身,因为必要的程式化蕴含了相声的基本理论,是技巧的高度凝缩。我们欣赏恰当的随意发挥,但反对无度的随意,因为过分的随意代表你不会说相声。

留侯论篇5

关键词:春秋;左传;避讳;影响

《春秋》是鲁国历代史官编纂的一部鲁国史,而《左传》亦是鲁国的史官所撰,以记录史事来解《春秋》,是先秦文献中可信度真实度很高的一部书。而《春秋》作为鲁国的史书,与后代一样,会有许多需要避讳的事情,虽然没有像唐宋明清那么多,然而也颇具规模,而且算是开历代避讳之先河。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春秋》为当代人记当代事的一条铁证。那么,对于《春秋》的避讳问题是需要总结和梳理的。在解《春秋》的三传中,《公羊》、《谷梁》总是与政治挂钩,且是处处体现汉代的政治,经常自相矛盾,不如《左传》对《春秋》本事本义的解读更符合事实情况。因此,从《左传》来看《春秋》的避讳则更真实可靠。

一、《左传》中关于《春秋》避讳的记载

大抵有两类 ,一类是直言“讳之也”、“且讳之也”等,一类是未直言,而推敲传意可知的。分条列于下:

第一类:

1、 庄公十八年,经:“夏,追戎于济西。”《左传》 :“夏,公追戎于济西。不言其来,讳之也。”[1]夷狄来犯,《春秋》不书,为避讳夷狄。

2、 僖公元年,经:“春王正月。”《左传》:“春,不称即位,公出故也。公出复入不书,讳之也。讳国恶,礼也。”[2]此是因为闵公死,僖公出奔邾,国内大乱,而史官又不能直说国内大乱致使僖公出奔,因而不书即位来避讳这件事情。

3、 僖公十七年,经:“九月,公至自会。”《左传》:“九月,公至,书曰‘至自会’,犹有诸侯之事焉,且讳之也。”[3]此为《春秋》避讳鲁公为齐国扣留,好像鲁公依旧正常参加会盟一样。

4、 文公二年,经:“三月,乙巳,及晋处父盟。”《左传》:“晋人以公不朝,来讨,公如晋。夏,四月,乙巳,晋人使阳处父盟公,以耻之。书曰‘及晋处父盟’,以厌之也。适晋不书,讳之也。”[4]显然,晋人逼迫鲁文公朝晋,鲁文公只好前往晋国,故一开始不书“公如晋”,想要把这件事避讳过去。但后来晋国派阳处父与公盟,以此来辱公,故而鲁史官很愤恨,因此又直书“及晋处父盟”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当避讳而不避讳,可以看出鲁人对晋人做法的愤怒。

5、 文公十五,经:“冬,十有一月,诸侯盟于扈。”《左传》:“冬,十有一月,晋侯、宋公、卫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扈,寻新城之盟,且谋伐齐也。齐人赂晋侯,故不克而还,于是有齐难,是以公不会。书曰:‘诸侯盟于扈’,无能为故也。凡诸侯会,公不与不书,讳君恶也。”[5]这里提出《左传》提出了《春秋》的一个避讳通例,即“凡诸侯会,公不与不书”。

6、 文公十八年,经:“冬,十月,子卒。”《左传》:“冬十月,仲杀恶及视,而立宣公。书曰:‘子卒’,讳之也,仲以君命召惠伯。”[6]公子恶事被的,经文却书“子卒”,好像他是正常死亡一样,显是为当政者讳。

7、 成公十年,经:“冬十月。”《左传》:“冬,葬晋景公。公送葬,诸侯莫在。鲁人辱之,故不书,讳之也。”[7]鲁人以成公给晋景公送葬而感到耻辱,因此不书鲁公在晋国发生的事情,以此来避讳国耻。杨伯峻所谓“经不仅不书鲁成送葬,并依例应书‘葬晋景公’,亦不书”[8],所言极是。

8、 襄公三十年,经:“晋人、齐人、宋人、卫人、郑人、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会于澶渊。宋灾故。”《左传》:“……书曰:‘某人某人会于澶渊,宋灾故。’尤之也。不书鲁大夫,讳之也。”[9]此为鲁人避讳,这次盟会诸侯所做之事是不道德的,而且鲁人实际上也参加了这次会盟,如果记载,则鲁国也应该被责备,故而此不书鲁人,实为避讳国恶。

9、 昭公十六年,《左传》:“春,王正月。公在晋,晋人止公。不书,讳之也。”经文不书鲁公在晋,是因为晋人扣留了鲁公,史官避讳因此不书。

第二类

1、 隐公十一年,经:“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10]通过《左传》的记载可知鲁隐公是被桓公和羽父合谋害死的,却书“公薨”,好像是正常死亡一样,杜注:“实,书薨,又不地者,史策所讳也。”[11]所言甚是。

2、 桓公十八年,经:“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齐。”[12]从《左传》来看,鲁桓公实际上是在齐国被杀,主使者即为,其中波澜曲折,而经文却仅仅书“公薨于齐”,好像鲁桓公是在齐国自然死亡一样,这是很明显的避讳,故而杜预说:“不言戕,讳之也。”[13]

3、 庄公三十二年,经:“冬,十月,己未,子般卒。”《左传》记载:“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荦贼子般于党氏。”公子般是被杀害的,但经文却书“卒”,与公子恶被杀一例相似。杜预曰:“不书杀,讳之也。”[14]所言极是。

4、 闵公二年,经:“秋,八月,辛丑,公薨。”《左传》:“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贼公于武闱。”[15]《左传》明确记载闵公是被的,而经文亦是只书“公薨”,亦是避讳,故杜预又说:“实,书薨,又不地者,皆史策讳之。”[16]

5、 僖公二十八年,经:“公子买戍卫,不卒戍,刺之。”[17]据《左传》所载,公子买本来是僖公派出戍卫的,而晋楚交战,僖公感到楚国不一定能赢晋国,故而杀公子买讨好齐国,又以“不卒戍”回答楚人,想两面都不得罪,于是公子买便成了替罪羊。而这种行为明显是僖公了两面都不得罪而采取的,公子买并没有什麽罪过,而经书却也按照僖公的意愿书公子买”不卒戍”,既可以做给楚国看,又可以讳僖公无故杀大臣之恶,一举两得。

6、 文公十一年,经:“冬,十月,甲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左传》:“瞒侵齐,遂伐我。”孔疏因服虔云:“伐我不书,讳之。”[18]此与上面提到的庄公十八年情形相似,均是夷狄来伐不书。

7、 文公十二年,经:“春,王正月,伯来奔。”《左传》曰:“十二年春,伯卒,人立君。大子以夫锺与来奔。公以诸侯逆之,非礼也,故书曰‘伯来奔’。不书地,尊诸侯也。”[19]大子带土地来奔,按照一般通例,一定会书地,如《春秋・襄公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20] 、《春秋・昭公五年》“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21]、《春秋・昭公三十一年》“冬,黑肱以滥来奔”[22],均是书地,以表示鲁人对土地的重视。然而,既已书地并书人,那么这些人则被永远钉在叛国的耻辱柱上,《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所谓“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弗可灭矣”[23]。而此处不书大子以地来奔,《左传》认为是把大子当成了诸侯,即国的君主,故而其来不书地,是尊诸侯。而此处尊诸侯的本质其实就是避讳,避讳大子带着土地奔鲁,以显示他好像是没有带着土地来,让他摆脱“终为不义,弗可灭也”的罪名。

8、 成公十一年,经:“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左传》:“晋人以公为贰于楚,故止公,公请受盟而后使归。”[24]此经承去年秋七月公如晋而言,鲁公被扣留,经文不书,是为避讳,与上文僖公十七年同为被扣留,故而《春秋》都不书。杜注谓:“正月公在晋不书,讳见止。”[25]

9、 襄公四年,《左传》:“冬十月,邾人、莒人伐,臧纥救,侵邾,败于狐骀。”[26]而《春秋》没有记载这一事情,显然是输给了邾这个小国,鲁人感到很耻辱,因此史官不记以避国耻。故杜注曰:“败不书,鲁人讳之。”[27]

如上文所列,是从《左传》的记载中罗列出来的《春秋》避讳的例子,并加以简要说明。

二、从《左传》中看《春秋》的避讳原则

通过上文罗列的避讳之例,可以总结出《春秋》避讳有如下诸原则:

1、 讳国恶。

《春秋》所记鲁国十二公,其死皆书“公薨”。而鲁隐公、桓公、闵公均是被杀身亡,并非正常死亡,故亦书“公薨”是很明显的避讳。隐公、闵公的死显然是史官为当政者所避讳的,鲁公死无非三种情况,一种是自然死亡,一种是被本国人被杀(即),一种是被外国人所杀(即戕),隐公、闵公均是被,均是下一任国君或当政者所为,他们自然不想自己被冠上不忠不孝的君罪名,故而《春秋》就不能直书其恶。桓公之死书“讳国耻”,在此不加讨论。而庄公之子公子般,文公之子公子恶均是准国君,亦是被当政者所杀,故而《春秋》也只是书“子卒”,与“公薨”实质是相同的。另外像鲁国参加一些会盟,鲁公本应参加却没有参加,或是迟到了,《春秋》亦是为其避讳,还有如果鲁国史官认为某一件事是不合道义的,也属于“恶事”的范畴,而鲁国大夫或君主参与了,如第一类的第5条“讳君恶”、襄公三十年的澶渊之盟以及僖公二十八年的公子买被刺,也会予以避讳。以上所述均属于讳国恶的原则。

2、 讳国耻

桓公之死书“公薨”、鲁文公给晋景公送葬以及鲁公被外诸侯国扣留,均属于讳国耻。尤其是鲁公如果被外诸侯国扣留,如、鲁僖公被齐扣留、鲁文公被晋扣留,经文均不书,只是象征性的书“公如齐”、“公至自齐”、“公如晋”、“公至自晋”等,其间被扣留一事只字未提。还有如襄公四年鲁国被邾国打败,经文不记载。因为鲁国在春秋时地位还是挺高的,邾国也一直是鲁的附庸小国,这次鲁国竟然被邾国打败,这是让鲁人觉得很羞耻的一件事情,故而《春秋》不记,以讳国耻。

3、 讳夷狄

春秋时代“攘夷”的观念还是普遍存在的,中原诸侯国也一直自诩经济文化发达,除特殊情况外往往不愿与夷狄为伍。避讳夷狄也是《春秋》避讳的原则之一,夷狄来犯鲁,如庄公十八年之戎、文公十一年之瞒,均是夷狄来犯不书,而鲁国战胜后书,如果鲁国战败,可想而知是一定不会书的。而其它中原诸侯国侵鲁,无论鲁国是否胜利,大多是直书无讳的,如庄公九年“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败绩”、僖公二十六年“齐人侵我西鄙”等,夷狄侵伐其它诸侯国,如宣公三年“赤狄侵齐”、僖公二十一年“狄侵卫”等,《春秋》也时常书之,对比这两种情况,《春秋》避讳夷狄来犯明显是避讳的原则之一。

4、 为外诸侯讳

大子奔鲁,鲁人以诸侯之礼待之,故而为其以地叛国避讳,不书其以某地来奔,《左传》所谓“尊诸侯”也,是为外诸侯讳亦是史官写《春秋》避讳的原则之一。当然,这个原则是特殊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出现,不像“讳国恶”、“讳国耻”之类的原则普遍遵用。

三、 《左传》记载体现的《春秋》避讳原则对后世的影响

以上总结的避讳原则中,讳国恶、讳国耻、讳夷狄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历朝历代的史书,为君主和当政者避讳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如陈寿为晋臣,在《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中没有记载曹髦讨伐司马昭一事,只说:“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十二。”[28]更不用说那一句古今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又如唐代安禄山叛乱,实为国之大恶,因此肃宗即位后,凡郡县名有安字多易之,如安定郡改为保定郡、同安县改为桐城等等[29],均是出于避讳国恶。讳国耻者常因国家有难蒙耻而讳,特别是如南宋、明末,此类讳事极多,如《文献征存录》所载:“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本姓李,耻其姓与李自成同,曰:‘吾今姓理矣。’”[30]此即为讳国耻。又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宋南渡后,人主书金字俱作今,盖与完颜世仇,不欲称其国号也。”[31]又载:“按世庙晚年,每写夷狄字必极小凡诏旨及章疏皆然,盖欲尊中国卑外夷也”[32]此等不仅是避讳国耻,亦是避讳夷狄。而夷狄向来是落后外族的代名词,所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尊王攘夷”之说早在汉朝就已风靡一时,就是夷狄本身也不愿被称为夷狄,像在清朝,这一点是极为明显的。[33]这些均是《春秋》讳国恶、讳国耻、讳夷狄的演进与发展,而《春秋》的这些避讳原则无疑是其根源。后世避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受这些原则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左传》记载关于《春秋》避讳问题的提炼,总结出有讳国恶、讳国耻、讳夷狄三种常用的避讳原则,以及为外诸侯讳的特殊避讳原则。当然,《春秋》成书的时代很早,那个时候很多东西都是不发达的,避讳也是这样。然而,说其为后世避讳的发展起了源头导向作用是丝毫不为过的,后世的许多避讳情况及原则也大多从是从此中诞生并发展的。

[参考文献]

[1][2][3][4][5][6][7][9][10][11][12][13][14][15][16][17] [18][19][20][21][22][23][24][25][26][27]杜预注、孔颖达疏 《春秋左传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8]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29][30][33]陈垣《史讳举例》,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留侯论篇6

三十年,10956天,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然而,在这短短的三十年中,中国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是以往任何时候不可比拟的。笔者在这里记录了一位在改革开放后,收入得以增加,生活得以改善的农民。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前进的轨迹,中国农民生活提高的影子。

从小打小闹到规模经营

这位农民的名字叫陈治侯,今年65岁,家住上海市崇明县新河镇新梅村利群8组。陈治侯中等个儿国字脸,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使他的额上布满了刀削斧砍般的深深皱纹,原先浓密的乌发已经变得灰白稀疏。由于长年在野外劳动,宽阔的脸堂黧黑发红。尽管长年的辛勤劳作,使他看上去长相与年龄并不相符,但是从他的睿智的目光中,依然能看到他年轻时英俊的风采。

陈治侯年轻的时候家境是十分困难的。他结婚时,父母只给他两间小平房。简陋的房屋,狭小的居室。当时他除一张床、一眼橱、一张桌子和几条凳子外,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了。可是添了小孩后,居住的房子明显拥挤起来了。陈治侯几次想翻建一下破旧狭小的这两间小平房,无奈当时的收入太少,他只能望屋兴叹。诚然,在他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正是狠批资本主义倾向的激进年代。当时信奉的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尽管陈治侯有着丰富的种田经验,而且周身还有着用不完的力气。但是,在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里,他却没有用武之地。为此,他感到迷茫。每天日出到生产队去劳动,日落回到家里休息。一天辛苦下来,满打满算只不过挣到三四块钱。用当地农民的话来说,这一眼眼钞票只不过糊一张嘴巴而已!堂堂男子汉挑不起养小囡娘子的责任,陈治侯感到羞愧难受。可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当时像他一样想法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割资本主义尾巴”和“狠批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浪潮像一条绳索束缚着农民的手脚。当时形势是这副样子,纵然你有天大本事,也只能这样了。在他的生产队当时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听到哨声到社场,东南西北聊半晌;走到田里磨洋工,队长过来动一动。”干活不卖力,收入不增加,农民的生活自然提不高。

陈治侯实在不想看到这种场面了,在别人的帮助下离开了生产队,来到了新河镇运输站当了一名临时工。可当时实行的是大寨式评工记分,他在运输站当临时工的收入同在生产队劳动时的收入差不多,这可让他没了劲。生产队劳动挣不到钞票,运输站打工还是挣不到钞票,陈治侯把目光盯到了自己的自留地上。他当时想:“我靠劳动致富,看他们把我怎么样?!”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偷偷地在自留地上打起了翻身仗。辛苦啊!白天到运输站上班,傍晚回家在自留地上干活,特别是到了忙头里,还要到生产队劳动,他一日到晚忙得真正是脚不踮地。但看到自留地里全青碧绿的蔬菜时,劳累好像消了一大半!到了蔬菜上市的季节就显得更忙碌了,他天不亮就起床把整理好的蔬菜用自行车驮到集市上去卖。有时候到了上班的时间还没有卖光,他就把余下的蔬菜寄放到熟人家里。有时候感到不好意思,他就把余下的蔬菜驮到厂里。为了怕别人讲闲话,他就不声不响的往比较偏僻处的墙上一靠,到了下班后再去集市上卖。虽然很劳累很辛苦,但是一年辛苦下来,拨着小算盘一算,四五分自留地上的收入竟然有上千元。这对没有稳定收入的陈治侯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他在自留地上干活的尽头更足了。只是限于自留地太少,无论他有多少本事多少力气,也只能是小打小闹。

然而,尽管这一小打小闹,凭着自己劳动获得的一点辛苦钱,却也遭到了大队、生产队一些干部的责难。说他这种做法是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这个尾巴不割会影响整个小队、甚至要影响整个大队,这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任凭陈治侯怎样解释都无济于事,他实在想不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可在当时的形势下他跟谁论理去呢?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自己真正能放手大干一场!

这一天,他终于盼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出台,为陈治侯在农村施展种田才能提供了用武之地。他毅然辞去了在新河运输站当临时工的职务回到了家里。在参加生产队劳动的同时,开始在自留地上忙乎了起来。虽然紧张的劳动使他比较劳累,但他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十足。因为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在晚上偷偷摸摸地干活了,而是能在大白天当着众人的面放手大干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收入也开始不断增加。可是,问题也渐渐暴露了出来。由于缺乏种植反季节蔬菜和科学管理的经验,往往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传统种植的蔬菜往往把握不准市场的需求,种多了卖不了;种少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外由于缺乏科学管理经验,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气候。由于这几种原因,他的种植业受到了制约。如何改变这不利的状况,陈治侯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中。

从传统种植到科技投入

正当陈治侯遇到难题的时候,镇农业科技部门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农科人员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克服了路途遥远的困难,骑着自行车来到了陈治侯的田头,到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农科人员告诉陈治侯:要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就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改变种植方式,在种植一定数量的季节蔬菜外,还应当逐渐增加种植反季节蔬菜。这几样措施上去了,那么你就能对付复杂多变的气候,就能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

镇农科人员还专门陪同他参观一些在蔬菜种植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专业户,让他开开眼界,增加种植业方面的知识。当陈治侯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人家一排排整齐漂亮的白色透明的大棚,并听取其大棚主要作用后,心里开始激动了起来。他想:怪不得人家能自如地对付自然灾害,遇到冬天时却能卖夏天蔬菜,原来是用了塑料大棚。唉!不看不知道,看了让人感到心跳!通过几次参观,他学习到了不少知识,种植观开始有了转变。

陈治侯回到家里与家人商量后,先投入5000元建造两只塑料大棚。在种植过程中他真正感受到了大棚的优点。遇到温度低的时候,只要把大棚的两头封牢,这样就可以让地里积温不随意散失了;遇到温度高的天气时,只要把大棚两头敞开,这样就可以让温度随时走到外面去。大棚两旁的凹沟,能随时把积水排到附近的沟河中。由于大棚封闭性好,外边的虫害难于入侵。虽然塑料大棚成本高一点,但是可以种植反季节蔬菜,到市场上好卖,价格也高,剔除成本后的净收入,比漫散种植的传统季节蔬菜高出好几倍。陈治侯尝到种植大棚内反季节蔬菜的甜头后,在二三年内发展到了占地面积十多亩的二十多只大棚。每年净收入可以达到四万元左右。

帮助大家共同致富

陈治侯经常说:“我一人富只能富一点,大家富才能富一片。”自从他成功之后,周围的不少农民也学着他的样子搞起了种植业。但由于缺乏经验,收效不大。于是这些农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他那里登门求教。通常农民是不愿意把在种田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向别人传教的。因为如果多了一个种植蔬菜的能手,就意味着销售蔬菜时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可是陈治侯却不是这样。他不但热情接待来求教的农民,把自己种植蔬菜的经验告诉他们,主动把自己培育的优质种子、秧苗提供给他们,还经常抽空上门给予指导。他的这种奉献精神受到了大家的热情称赞。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五年前一天早晨,一个瘦弱的男子卖菜时也设摊在他旁边,在交谈过程中,陈治侯了解到这位卖菜人姓施,家住新河镇三烈村,一家的生活全靠卖菜维持。由于缺乏经验,种植的蔬菜产量不高,收入很低。从言谈中发现这位农民迫切希望有人教教他,给他一些帮助。老陈回去把这一情况与家人讲了,并表示自己愿意去帮他一把。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就这样,到了第二天早晨再一次碰到这位姓施的农民时,陈治侯主动借给他6000元钱,帮助他搞大棚蔬菜种植,并表示在技术上给予指导。

这位姓施的农民想不到昨天早上随便讲讲的事情,陈治侯不但记在了心里,还主动借钱给他搞大棚蔬菜,他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在老陈指导帮助下,他先搞起了两只大棚。以后发展到了七八只大棚。由于一开始便得到老陈指导,他很快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收入也从原来每年只有几百元,逐步增加到了每年上万元。

“我们农民有今天,全靠党的好政策”

留侯论篇7

太极拳是由杨家从农村带到京城,从封闭推向社会的。杨家及其后学,把太极拳从武术发展为亿万人喜爱的高雅艺术,兼具御身、娱身、医身、修身、健身的诸多功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杨禄禅经过“三下陈家沟,学艺十八载”的艰辛学拳历程,已是身手不凡的太极大家。经过在京城做官的永年同乡武汝清推介到了北京。先在社会武林圈子中,后到清宫王府中授拳。约在1854年,其子班侯与健侯先后进京,协助拳务。

1902年,长子少侯与三子澄甫进京随父教拳。杨健侯去世后,杨澄甫担负起杨式太极发展的重任。民国启始,杨式太极拳失去了与清廷官府结合生存的环境,被迫走向民间授拳。这时,社会名流许禹生(杨家弟子)开办的“北平体育研究社”,最早把太极拳公开推向社会。杨家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等,都在许禹生的拳社任教。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经济、政治中心,转移到长江三角洲,杨式太极拳顺势南下。先是杨家弟子田兆麟于1917年到杭州授拳,后是杨澄甫于1928年亲率弟子南下。杨澄甫南下后,或任中央国术馆公职,或到南京、上海、广东等地应国民政府要员之邀教拳,并在弟子董英杰、陈微明、郑曼青等人协助下编辑出版《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等著作,达到太极人生最辉煌时期。

杨澄甫逝世后,其阵容庞大、威震四方的弟子们,仍以江浙沪为中心,继续传播杨式太极拳。至今,支撑杨式太极大厦的,其主干仍是杨澄甫的再传三传弟子们。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体委组织了杨式太极拳的简化和推广。六十年代初,由顾留馨审定、傅钟文演练、周元龙绘图的《杨式太极拳》出版,为亿万人演练杨式太极拳提供了一部极好的教材,恩泽颇广。

1928年,许禹生拳社在杨澄甫、孙禄堂等人南下后,缺少教授太极拳的老师。当时,正值陈照奎因事从河南来京,随即聘为教师。后来陈发科应邀进京,因其杰出的拳艺,一直留在北京。陈发科及其子陈照丕为陈式太极在北京的发展,建立了历史贡献。

杨澄甫宗师去世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接着是国共两党的内战,人们的热情和关注点全在战事上。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进入和平时期,杨式太极拳的传播、普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杨式太极拳的发展主要是由杨澄甫的弟子们担纲的。

杨式太极拳在套路上,把陈式太极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京城文化底蕴积淀厚,在大范围、多流派武术文化的交往、碰撞、吸纳中,杨家宗师在教学相长中,对太极拳的套路进行了改进、完善和提高。其中,固然有对王公贵族教学上难易程度方面的需求。但这不是主要的方面,主要是技击理念上的进化所带来的训练方法上的提高。在杨禄禅进京后约一个世纪的磨炼中,杨式太极拳形成了自己气魄大、形象美、行云流水般的拳架套路。我们现在看到的班侯小架,健侯中架和澄甫大架中,能体会到杨家太极的独特理念和风格。

陈式太极拳在很长时间内,是靠师傅身传口授的(很多拳种都是这样),完备的书面理论不多见。陈家沟直到清末民初,他们即使有王谱和武、李著作留传(指王宗岳、武禹裹、李亦畲等人的理论著作――著者注),但练架子依旧直固守着传统的、类似形意拳明劲阶段的练法,推手只有顺步动步进一步、退一步的一种。因此,无论在练架子或推手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与王武李杨诸家的理论相符合的(摘引自《金任霖太极拳论文选》第5页)。

当然,陈式太极拳也是开放的,发展的。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陈式的几位卓有成就的提倡者诸如沈家桢、顾留馨、李剑华、李经梧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开始吸取王武李杨孙诸家的可借鉴部分,练架子开始改变了那种“指肚用力”,“四指骈住,指中节绷住,使指向手背微弯(如瓦垅状)”,伸指肌腱始终保持非常紧张,震脚发劲,比形意拳明劲阶段的练法还要刚烈的倾向,向刚柔相济的方向发展。推手也逐渐向杨家靠拢,诸如单双手挽花,合步定步推手,顺步动步推手,大捋(顺步大身法),活步(花脚步、乱踩花)等等。

在比较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杨式在理论指导方面确实走在前面了。杨禄禅因是武禹襄习练太极拳的启蒙老师,而杨班侯又曾受读于武禹襄,因而能在武家得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和武禹襄、李亦畲的《打手要言》、《四字密诀》、《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功要言》等太极专著。加上在京城深厚的皇家文化氛围中的熏陶,特别是杨澄甫时期数位像陈微明、郑曼青这样的国学大师级学生的加盟,使杨式太极拳形成了自己完备而丰满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杨式太极拳呈现出博大精深、卓越不凡的品格。

杨式太极拳理论以家传的四十大目为主要内容的《杨式太极拳老谱》;以《太极拳九诀》为主要内容的《杨班侯拳论》,以《打手五字诀》和《十字诀》为主要内容的《杨少侯拳论》,以《太极拳之练习谈》、《太极拳术十要》为主要内容的《杨澄甫拳论》,字字珠矶,珍贵无比。这些结构庞大,内容丰富,从实战中总结出来,又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体系,不仅指导着杨式太极拳的演练,同时又为其他门派太极拳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资料。

总之,杨式太极拳在近一百八十年的发展中,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优美的太极拳套路和器械谱系,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成为传播最广、最受欢迎的人体文化现象。现在,杨式太极拳以极快的速度向世界各地传播,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广泛欢迎。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留侯论篇8

三十六陂浸烟水,想对西江彭蠡湖。

人言春*浓如酒,不见插秧吴女手。

冷卿小坞颇藏春,张侯官居柳对门。

当风横笛留三弄,烧烛围棋覆九军。

尽是向来行乐事,每见琵琶忆朝云。

只今不举蛾眉酒,红牙捍拨网蛛尘。

曹侯束书丞太,仆试说相马犹可人。

照夜白,真乘黄。

万马同秣随低昂,一矢射落皂鵰双。

张侯犹思在戎行,横山虎北开汉疆。

冷卿智多发苍浪,牛刀发硎思一邦。

政成十缀舞红妆,两侯不如曹子方。

朵颐论诗谓毛张,龟藏六用中有光。

何时端能俱过我,扫除北寺读书堂。

上一篇:茼蒿的功效与作用范文 下一篇:少先队手抄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