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温庭筠范文

时间:2023-10-15 09:19:44

菩萨蛮温庭筠篇1

一、多种形式的吟唱有助于诗歌的情感表露

本期语文教学重点是《高中古诗词散文选修》,我试探性的在教学中融入歌唱的形式,将诗歌《一剪梅》(李清照)、《菩萨蛮》(温庭筠)、《将进酒》(李白)作为对比吟唱的文本,通过不同版本的唱和比较,让学生能理解婉约,豪放诗风为何。

诗歌吟唱有很多形式:叠唱、合唱、独唱、轮唱,当然有时根据诗词需要也可以纯文本清唱,或者加以背景音乐伴奏。

《将进酒》的教学,我选用了央视知名主持人任志宏诵读的版本和韩磊演唱的歌曲作为教学素材。先指名单人范读,再四人为组范读,最后全班诵读,通过对比,首先在气势上有了豪放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播放任先生的诵读,学生听后感慨颇多,有的女生说任先生的诵读很唯美,读出了李白的豪迈,洒脱,浪漫风格,很有范儿;有的学生感叹,任先生的诵读很让人感怀,他磁性的声音能将李白的飘逸,豪放诠释的淋漓尽致,让人不由得有想要阅读诗仙太白的其他傲世之作。优美的诵读完了,接着播放歌手韩磊演唱的《将进酒》,那是另一种对诗词的解读,听后几位男生叹息,他们找到了李白最终选择离开歌舞升平的长安,游离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原因,韩磊沧桑的声音中少了几分诗仙太白的狂放气质,反倒是多了一点李白诗篇大气磅礴的气势,从歌声里他们似乎还看到了唐王朝的繁荣兴盛。

二、合理的音乐改编更能让学生触景生情

豪放风格有了认识,婉约为何?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和温庭筠的作品是高中阶段不可以错过的佳作。我借班上外形比较有特点的几位男生诵读《一剪梅》,他们沙哑的声线略显厚重,使诗词中那位原本很美的姿态娇柔的美女形象全没了美感。

此时我将之前做了精心准备的艺体生,叫了起来,几个女生用他们那特殊的柔弱之声读完了《一剪梅》,舒缓而轻柔的语调确实让人很快进入了李清照词作的状态。看学生已经渐入佳境,我适时播放了抒情歌后邓丽君的《月满西楼》,诗中“一种相思,两种闲愁”得到了深化。

因为有前期教学中的名家知识作为铺垫,大部分学生对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详细的了解和认识,在《一剪梅》的教学中,结合作家本身的情感经历,加之音乐恰如其当的作为情感释放的载体,学生很快就能渐入佳境,体会到抒情主人公对爱人那种缠绵的爱。诗人个性化的诗风也在歌曲的改编翻唱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情景相生,更利于学生释放自我情感

诗歌教学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菩萨蛮》作为婉约派的另一佳品,是情感教学中不可多得的素材。单单凭借以往的单一教学形式,靠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诗人要表现的感情很有难度,针对此篇,我将它和影视剧的剧情链接,学生可谓情到深处自然开。

《菩萨蛮》的教学,我刻意留在了阴雨绵绵的那个早晨,室外是淅淅沥沥的小雨,有了能让人情思飞扬的空间。上课前播放《甄传》的插曲《凤凰》、《心心相印》、《河边倾诉》等一系列的催情片段设了伏笔,正式上课请学生从截取的画面中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显得更容易。

配合画面,我选用了刘欢翻唱的《菩萨蛮》,让学生体会从男人的角度如何诠释一个女人的心,从而把握温庭筠的诗歌被古代女子钟爱的原因,知道男人也有婉约的一面,由此摒弃以往对古代诗歌偏颇的认识,男人写缠绵之情皆是矫揉造作的错误说法。

温庭筠诗歌中“鬓云”、“香腮”、“蛾眉”,尽是美人之态,然而“懒起”、“梳洗迟”缓慢的步调足见那位貌美女子对爱人的渴求,只是可望而不可即。词作经过演唱的形式比单纯的诵读更增添了几分的惆怅孤独之感,不用教师多讲,学生在韵味十足的古筝、手铃与笛子的配乐中完全陷进去,有人听完后甚至有了写作的冲动。借机,我加入填词环节,自填自唱,当堂演唱,示范的学生把自己懵懂的爱情诠释得飘逸而凄美,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共鸣,诗歌写作在填词技巧此环节中得到训练,大大出乎我的预期。

抓住时机,我抛出词作《菩萨蛮》(《红颜劫》姚贝娜),一经演唱,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此堂课学生不但品出了温庭筠《菩萨蛮》的韵味,同时又强化了古代诗词写作的技巧,可谓一箭双雕。由此,印证了音乐是教学的催情物的说法一点不假。

菩萨蛮温庭筠篇2

丝罗。新帖绣罗襦的意思为刚刚穿上的崭新绫罗短衣。“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出自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古诗作品《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的第七八句。

《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来源:文章屋网 )

菩萨蛮温庭筠篇3

关键词:温庭筠;词;女性形象

        温庭筠是一位刻画女性形象的高手,他在描写女性形貌体态和内心情感方面有着独到的艺术表现力。通过对温庭筠女性题材词的研究,笔者发现这些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文章通过对温词中各类女性形象的描写,以及对这些女性美艳的外表和内心的解读,进而寄以窥见温词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以进一步挖掘温词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一、 温词中的女性形象

        温庭筠的词主要以女性生活为题材,表现女性的娇艳形貌和哀怨情怀。他的女性词中常见的有闺阁女子、歌妓、宫女、女冠等。怨妇们内心始终无法排遣的哀怨愁情,为作品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正是缘于此,离愁别绪这一古老的题旨,在词人的笔下被演绎得情韵深长,凄婉感人。

        (一)闺阁女子

        闺情绮怨是温庭筠女性题材次的侧重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佩带金钗玉钿,居所富丽堂皇的娇女艳妇。词人通过环境与情态的描写,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华贵的外表下面,鬓云美目之间流淌着鲜为人知的怅惘之情,传达出的是那种积淀在她们心底深处缠绵的相思愁怨。如《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这首词寓情于一幅凄苦寒冷的深秋夜雨图中,将那些深居闺房绣楼的贵妇人心中的离恨别情,真切动人地表达出来。词作反映了旧时代被幽禁于深闺之中,又无力冲出狭小天地的妇女们暗无天日的生活,以及她们的那种寂寞惆怅之情,它暴露了严酷的封建礼教对于妇女,特别是上层贵族妇女身心的束缚与拘禁的罪恶,这正是造成她们可悲命运的又一大社会根源。

        (二)歌妓

        古往今来,能够真实大胆的反映歌妓这类风尘女子爱情生活的作品是很少见的,然而,由于温庭筠长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对青楼女子的生活最为熟悉,所以,他词中的女性也以歌妓为多。她们花容月貌、服饰精美、居室优雅,却没有欢乐和幸福,经常透露出一种慵懒无聊的情绪,发出迷离幽微的喟叹,似乎有着难以言状的“无限心曲”如《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运用了反衬手法。鹧鸪的双双,反衬女主人公的孤独。从全词来说,用金碧辉煌的字眼,极力描写她容貌的艳丽,描写室内陈设及女主人公服饰的富丽华贵,反衬了她精神的空虚,揭示了封建社会歌舞女的悲惨命运。

        (三)宫女

        封建统治者荒淫无度,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供自己役使,不仅立后妃多个,还大量征选民间女子入宫。入宫做了宫女则不许婚配,也很难得到皇帝宠幸,往往直到老死都过的是清苦生活,遭受遇着悲惨的命运。温庭筠对宫女寄予了深厚的同情,并用其五色彩笔描绘出一个个满腹幽恨的宫女形象。如《菩萨蛮》:

        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山枕隐秾妆,绿檀金凤凰。

        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

        这是一首写宫怨词,上片,一写环境清冷,表现主人公的凄凉寂寞,以环境映心境;二写环境华丽,妆扮浓艳,表现主人公的形象,以环境衬映人的身份。下片写怨情,先用西施居吴思越的典故,略露寓意,已见主人公的愁和怨;再从主人公内心对于环境的感受,将春恨之情写得幽怨不尽。

        (四)女冠

        女冠即“女道士”,温词中用极为细腻的笔法刻划她们的容貌情韵,着意表现她们的娇艳窈窕及含羞多情之态。如《女冠子》其一:

菩萨蛮温庭筠篇4

2、蓝桥何处觅云英。——苏轼《南歌子·寓意》

3、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李益《上洛桥》

4、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李益《上洛桥》

5、湿云不渡溪桥冷。——朱淑真《菩萨蛮·咏梅》

6、古今陵谷茫茫。——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

7、风送梅花过小桥,飘飘。——赵显宏《昼夜乐·冬》

8、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周邦彦《兰陵王·柳》

9、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贾岛《题李凝幽居》

10、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菩萨蛮温庭筠篇5

一、按时代整合,探究诗歌情感成因

语文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因此,课堂教学要超越课堂,要将语文课引向自然,引进社会,引进生活,引进时代。诗歌鉴赏,读懂诗情是关键,诗歌情感的产生往往依凭诗人所处的广阔的社会生活,依托诗人的生活境遇。而同一时代背景,往往会衍生相似的人生经历,时代背影投射到诗人作品中的情感也尤为相似。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诗歌所产生的时代进行整合。

比如南宋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的诗作,其情感不外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失意无奈。那我们可以将这些诗歌整合在一起做一个专题探究,探讨导致他们如此心境的根源。在《唐诗宋词选读》中,“龙腾虎跃的稼轩词”这一板块选择了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几首词,其中《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和《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用语含蓄,多用典故,我们能从中读出诗人内心的悲怆、无奈。如果我们能将《古代诗歌读本》中同一时期陆游的作品《书愤》结合到一起去解读,便更能体会到这两位诗人内心爱国情怀是那么的深沉,报国之心是那么的热切,但由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统治者不思进取,投降派的打压排挤让他们的爱国之心又显得那么的无奈、苦闷。如此,我们读诗不仅仅读诗本身,更是延展到诗作产生时代背景,对那个时代历史做一个专题回顾,这样如果学生再遇到那个时代的作品,便可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二、按作者整合,多维度解读诗人

孟子说:“颂其书,读其文,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知人论世”既是阅读鉴赏诗歌的前提条件,也是鉴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运用好这把钥匙,才能找到诗歌鉴赏的有效途径。

高考命题往往依凭于课本所学,纵观近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诗人有李白、杜甫、岳飞、温庭筠,皆是教材中所涉及的诗人,所以说高考其实是课本知识的巩固或者拓展延伸。2012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就考查到温庭筠的一首词《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这首词连词牌名、连作者姓名不过33字,但考查题目有三:一是“恨”的具体内容,二是分析主人公形象,三是赏析结句。所以每一个字眼都含有重要信息,如果我们在《唐诗宋词选读》和《古代诗歌读本》教学过程中,对温庭筠其人其作品风格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那么我们能掌握的信息就不只是这33个字,而是“温庭筠”这个名字背后更深更广的内容。在两本选修教材中温庭筠的词出现过两首:《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和《更漏子》(玉炉香,红蜡泪),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归纳整理出花间词的写作风格,那高考题中出现的这位花间鼻祖的词就不难理解了。这首《梦江南》是在写抒情主人公对远在天涯的人的思念。而我们通过资料链接也可知温庭筠其人,他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那么对于《梦江南》里的主人公的“恨”,“恨极在天涯”,不仅可理解为恨自己思念的人远在天涯,也可理解为词人漂泊在外,因得不到远在天涯的天子的重用而愤恨。

通过对此两本教材中的诗歌的整合,先从其所处时代入手,了解其生活经历,从诗歌中挖掘其思想和性格,体味其思想情感,分析其诗歌的独特风格,这样多维度地解读他们,让学生读到他们的每一首诗词都似曾相识,这样教学的目的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三、按题材整合,把握常见诗歌类型

传统的教学强调以知识为本,教学目标锁定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教学过程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现代教学要求在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进行学习,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结果,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不同的诗歌题材,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等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让学生对题材分类有非常清晰的了解。两本教材都是按照时间先后整合成专题的,那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将两本教材重新按诗歌题材来编排成各个专题,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结归纳各种诗歌题材的常见意象、常见情感、常用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等等,建立起相关的知识网络。

古代常见的诗歌题材有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怀古诗、咏物诗、哲理诗,此外还有羁旅诗、闺怨诗等等。送别诗、登高诗、羁旅诗、闺怨诗等两本教材都有涉及,这样的专题性研究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能让他们由具体的感性的表象向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过渡,自己挖掘其中的知识点,而如果我们把这些理论通过演绎法强加于学生,这些理论的东西往往会因为没有文本的支撑而成为空中楼阁,很难被消化。

四、按题型整合,以学带练强化复习

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课程,新课程的目标是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过程、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这就告诉我们:尽管诗歌鉴赏仅占10分,但其考查时涉及的语文知识点很多,有形象的分析,有表达技巧的使用及效果,有思想情感的探究,围绕这三方面展开的题型也非常之多,教材中没有将这些题型集中列在一起,也没有把这些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而是渗透于平时教学内容中,体现随文学习、学以致用的原则。

这些常见题型,在两本教材的教学过程中随处可见。教学时我们可以先以一两篇为讲授内容,交给学生各类题型的思考的切入点,解题的思路,答题的步骤,答题注意点。然后选择其中有类似的题型的诗歌,让学生以练习的形式进行课堂反馈练习或课后巩固练习,以练带讲,既充分利用教材,又达到教学的效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高效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地利用各类教材资源来组织教学。教学既是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又是课程知识的建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的过程。开发课程是对课程计划的有效实施,整合课程同样是课程计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整合课程实质上是一种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间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它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希望高中诗歌教学中整合的初浅探索能促使学生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有效地提高诗歌教学目的的课堂达成度。

菩萨蛮温庭筠篇6

义项的兼容并蓄

诗词定词语的意味,往往并不单指向字典义中“那一个”义项,或“那一个”义项在语境中萌生的新意,而是这个词语所具有的某些义项同融共济,在这个特定语境中共同孕育出的新的意味,而这个新意味,往往具有多向性。

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有句“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那么“盈”字怎么理解呢?“盈”是满的意思呢,还是形容手很清秀白素呢,还是指赠的动作富有轻盈的美感呢?似乎都可以,想想,确实也都可以。再如李《浣溪沙》“细雨梦回鸡塞远”,何言“远”?“远”有“距离长”“时间长”“深远”等义项,我们很容易体味到空间上的意义,即表明思妇距戍守边塞的爱人遥远,但时间上的意味,即表明思妇与爱人分离已久远,很多师生却忽视了,而这点对理解“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和“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由此我们可以更深些体味思妇情感上思念之苦:迷蒙的细雨,迷蒙的氛围,迷离的梦幻,迷离的相思,自是“小楼吹彻玉笙寒”了。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非词语的所有义项都具有孕育新意味的资格,一定要结合语境,于情于理加以辨别。如晏殊《破阵子》中有句“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的“”,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三个义项:“与爱情有关的好梦”;“一般的春日之梦”;“比喻世事无常,繁华易逝”。诗句中这前两种意思似乎都有些。“巧笑”少女,春心荡漾,心有所向,风神婉媚,第一种意思很有生活气息;“新社”“清明”做的梦,自然是了。但这第三种意思恐怕女子难以承受其重,与语境也极不相符了。

词语理解上的模糊性,使我们的理解暂且受挫,然而,当我们在多种理解之间游移不止时,我们不由顿悟:这诗多美啊。在教学中,对词语的概念化和单一性理解,怎么能够使学生产生审美的幸福的震颤呢?

语境的互补共鸣

此处指的语境,主要指“内部环境”,即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即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上下篇等,也就是语言自身所构成的环境条件。语境对词语的意味起着限制作用或解释作用,诗中诸多词语具有相互掣肘相互贯通的关系;反过来,词语的意味也使语境的蕴藉更为丰韵多姿。

如李颀《送魏万之京》中有句“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为什么写“微霜”?结合语境,我们不难知道,“微霜”不光是写景,也在写时间,“昨夜”是秋意已深之时的昨夜。但结合语境,我们还可以追觅:“微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离歌”影响。离歌是悲凄的,而“霜”呢,又从触觉上给人以凉意,从视觉上又给人以冷色感,二者在“愁”字上是相贯通的,也正应了“鸿雁不堪愁里听”之“愁”。

然而,有些词语的理解就是在结合语境时,也不能确定其意,而这也正是诗词的美感魅力。如韦庄《菩萨蛮》名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为何“断肠”?第一种,江南景好人好,太值得留恋了,年轻时不要回乡,否则会苦苦思恋的;第二种,词人避乱江南,由眼前江南之好,思及家乡战乱纷争狼藉一片的景象,不由感慨万千,是对战争的厌恶,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两种意味都切合语境,都中情中理。再如温庭筠《商山早行》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人迹”,教学中也生成了两种意味:第一种,早起踏上行程之人,走过板桥,留下足印车马印,征铎之声渐渐模糊;第二种,当早起征人来到板桥时,看到霜地上已遗有行人足迹,人迹不断延伸向远方。两种意味透出一个更大的意味来:“商山早行”,是“我”之“早”呢,还是有“早”于“我”之人呢?

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略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归一旨,脱离了语境的真正理解,就会使词语的意味幻化成飘忽的绚丽泡沫。

化用的沾染渍透

化用典故(语典或事典),是诗词很常见的修辞。对化用而成的词语,就往往自然地渍透着原出处的语境意味。

化用的词语有的较容易辨别,更方便的是课本注释中做了解释,并注明了原出处,有些词就显得较为隐晦,虽有注释,但仍要引导学生细细琢磨才成。前者如晏殊《破阵子・春景》“巧笑东邻女伴”之“巧笑”,课本(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注释为:“美好的笑。语出《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者如欧阳修《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 中之“风暖”一词,语出南朝梁江淹《别赋》的“闺中风暖,陌上草薰”。《别赋》中的“风暖”特指“闺中”处的,因此,《踏莎行》之“风暖”,就不仅单指眼前春景中的风暖了,而且还蕴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忆及思妇。上片主要写行人离愁,而下片写思妇念行人,上片中出现“风暖”二字,也为下片内容埋下了伏笔。后者再如韦庄《菩萨蛮》“垆边人似月”之“垆边人”,若因古时当垆卖酒的多是女子,就单纯地解释为“卖酒的女子”,那实在是大煞风景的。我们不能忽视课本提供给我们的信息,课本注释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所以,这卖酒女子应是美貌女子才理解得够味。事实上,除了卓文君当垆卖过酒,貌美如花的胡姬,也“当垆笑春风”(李白诗)。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化用课本都做了注释。这些词语了无痕迹地融化在了诗词中,教学中教师若不做相应的引导,学生不易体察、领会。如赵嘏《长安晚秋》中有“空戴南冠学楚囚”的句子,怎么理解?诗中“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之“篱菊”,恰恰暗含了这样的信息。“篱菊”何来?不难联想到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由此可确定诗人是想过一种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啊。再如温庭筠词《菩萨蛮》中有“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的诗句,而“双双金鹧鸪”堪称打开全词的金钥匙。只见“双双”就匆匆认定诗中女子的孤寂,只得三分味,七分未竟。这七分意味,源于“鹧鸪”。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这是鹧鸪在古诗词的特定内涵。课本上对“鹧鸪”没注释,但教师要补充引导才成。

有些词语,特别是表达传统意象的词语,其意味是累积沉淀从而约定俗成的,是中华文化审美心理的特定产物,所以,在诗歌教学中非常有必要让学生掌握、积累这些词语。除了上文中提及的“鹧鸪”外,比如:“望月”,就多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长亭”,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闻笛”,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莼羹”“鲈脍”指家乡风味;“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双鲤”代指书信;“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南冠”指囚犯……

体味化用成的词语,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教师激活相应的知情意,广泛地批判性吸纳已有成果,特别是对课本注释的充分运用,精细化备课,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欣赏啊”,才能和学生一起“于无声处听惊雷”。

审美的召唤导向

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含蓄蕴藉,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在鉴别词语时就应发扬这一文化秉赋,在教学中让学生秉承这一审美精神。

如温庭筠《菩萨蛮》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课本注解围绕“小山”,给出了三种理解:第一种说,绘有山形图画的屏风重重掩隔着闺房,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闪;第二种说,女子山形的发髻隆起,而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重叠闪烁;第三种说,女子眉毛弯弯,而额上涂成梅花图案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课本上三种解释是并列的,似乎应该说都能自圆其说。不能否认,第二、三种正好顺承“鬓云欲度香腮雪”,使语言流贯连贯,但是,我认为,第一种似乎更符合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品格。我意识到了,但怎样让学生自己领会到呢?我忽然想起课文《江南冬景》 “冬雨寒村”中的那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那中间的“杂木树林”,把窗和远阜之间的空旷用些随意的“杂”木填一填,避免了单一,闲来之笔,雅趣十足;闲来之境,风味独特。这句集中体现了中国诗画中“隔”的艺术,这我和学生体味过。当我把这句写在黑板上时,不少学生已经意识到,如果从“隔”的艺术来看,第一种理解更好。为什么?中华民族审美具有含蓄的特征,本诗若一开始就写人家闺房女子头啊脸啊眉啊,实在轻薄无礼,含蓄美也荡然无存。

学生能体会到这儿,似乎行了,但我觉得火候还不够,所以就将宗白华《美学散步》在“中国诗画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中引用的诗词拈来,供学生体验:“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汀草涨痕添”(李方叔)和“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李商隐)。最后,我提醒学生,再去我们苏州园林游玩时,要留心发现、细心领略这种传统艺术。由此诗推及彼诗,由诗词推及生活,目的就是促进、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审美能力。

朱自清先生在《诗多义举例》中认为:“多义并非有义必取,搜寻不妨广,取舍却须严;不然,就容易犯我们历来解诗诸家‘断章取义’的毛病。”又说:“我们广求多义,却全以‘切全’为准;必须亲切,必须贯通上下文或全篇的才算数。”所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当我们与学生一起徜徉于诗歌词语的含混之美时,还需仔细审视是否犯了“断章取义”的毛病。

菩萨蛮温庭筠篇7

2、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

3、寒气先侵玉女扉,清光旋透省郎闱。——李商隐《对雪二首》

4、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杜荀鹤《春宫怨》

5、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王建《宫中调笑·团扇》

6、不似春风逞红艳,镜前空坠玉人钗。——司空图《华下对菊》

7、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杜荀鹤《蚕妇》

8、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韦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9、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短歌行》

10、武公不但歌淇澳,贤女犹能唁卫侯。——姜塘《摘星楼九日登临》

11、燕支落汉家,妇女无华色。——李白《塞上曲》

12、美人结长想,对此心凄然。——李白《折杨柳》

13、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章楶《水龙吟·燕忙莺懒芳残》

14、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常建《春词二首》

15、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史达祖《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16、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17、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

18、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金昌绪《春怨/伊州歌》

19、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20、山僧过岭看茶老,村女当垆煮酒香。——祝允明《首夏山中行吟》

21、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李白《长相思·其二》

22、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许浑《汴河亭》

23、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欧阳修《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

24、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25、狎浪儿童,横江士女,笑指渔翁一叶轻。——吴伟业《沁园春·观潮》

26、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贯休《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27、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李白《秦女休行》

28、玉手佳人,笑把琶琶理。——顾德辉《蝶恋花·春江暖涨桃花水》

29、揉蓝衫子杏黄裙,独倚玉阑无语点檀唇。——秦观《南歌子·香墨弯弯画》

30、花似伊。柳似伊。花柳青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花似伊》

31、虽然不如延年妹,亦是当时绝世人。——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32、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3、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34、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元稹《织妇词》

35、鲁女东窗下,海榴世所稀。——李白《咏邻女东窗海石榴》

36、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37、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王昌龄《青楼曲二首》

38、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39、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杜荀鹤《山中寡妇/时世行》

40、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

41、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王建《宫中调笑·团扇》

42、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李郢《南池》

43、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杜荀鹤《春宫怨》

44、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45、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李白《西施/咏苎萝山》

46、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黄庭坚《登快阁》

47、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谢枋得《蚕妇吟》

48、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萧衍《东飞伯劳歌》

49、戚姬髡发入舂市,万古共悲辛。——李白《中山孺子妾歌》

50、愿学秋胡妇,贞心比古松。——李白《湖边采莲妇》

51、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张籍《征妇怨》

52、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李白《古意》

53、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李白《王昭君二首》

54、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55、红脸青腰,旧识凌波女。——晏几道《蝶恋花·笑艳秋莲生绿浦》

56、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李白《陌上桑》

57、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贾至《春思二首》

58、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59、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郑遨《富贵曲》

60、凤皇舟上楚女,妙舞,雷喧波上鼓。——孙光宪《河传·柳拖金缕》

61、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苏轼《贺新郎·夏景》

菩萨蛮温庭筠篇8

花间词被贬至此种地步,实为大不幸。作为晚唐五代词坛的产物,花间词是彼时词人心灵的映证,是动乱时代文人心态的折射,也是当时整个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的载体。它浓郁的浪漫色彩和唯美情调以及独特的美学特质,都曾对后世文人产生过极大的影响。笔者拙文并非为花间词正名,也并非详尽解析花间词,只是就花间词的人性凸显这一小方面提一些粗浅看法。 

 

一、表达了对爱恋的强烈渴望 

 

“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钱钟书以学者的幽默指出了爱情是词的题材专宠。花间词有相当多篇幅描写了男女恋情。如“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这是一首少女渴望爱情的自白词,侧重刻画心理,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天真烂漫,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热烈追求爱情的栩栩如生的少女形象;“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李?《南乡子》)。写一对恋人相见的动人情景,把女子的聪明伶俐和对爱情的大胆追求,描绘的生动如画。这类女性,皆为未婚女子,性格泼辣,要求婚姻自主,蔑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戒律,表现了肯定自我,争取“自由”的叛逆精神。 

花间词向我们展示了青年男女对异性爱情萌动的天性,也勇敢地肯定了男女之间相互需要的自然关系,并成功地描写了各种微妙复杂的爱情心理:有的直率热烈,如“画舸亭桡,槿花篱外竹横桥。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欧阳炯《南乡子》);有的娇俏羞涩,如“佯弄红丝蝇拂子,打檀郎”(和凝《山花子》);也有的因相思而憔悴痛苦,如“窗寒天欲曙,犹结同心苣。啼粉污罗衣,问郎何日归。”(牛峤《菩萨蛮》) 

情爱自古以来就是隐藏于人性深处的重大主题。从表面上看,中国古代文学十分强调“载道”、“言志”,注重政治教化作用,但是,作为人类天性的男女恋情却是压抑不住的,花间词便很好地实现了这一天性的复归。 

 

二、对女性形体美的大胆抒写 

 

早在古希腊时期,欧洲人就开始用绘画与雕塑展现形体美。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念束缚下,中国人对此却一直讳莫如深。以儒、释、道融合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其本质是轻视身体的。但有意味的是,尽管身体遭到伦理拒斥,但毕竟它是被抛入世界的第一个此在,“身体是感性的存在之域,它是一个实体性的所在。”花间词以妖娆****的姿态不可抗拒的魅力登上了晚唐五代文人诗客的酒筵歌席,欣欣然地娱宾遣兴,承南朝宫体之余响,再次高唱形体美的颂歌。花间词人采用多角度多层面的审视方法,描绘、赞美女性的形体美。 

写容貌的妩媚、动人,多从“面容”、“眉”、“眼”、“口”、“酒窝”等不同角度着墨。如“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女冠子》)。“嫩红双脸似花明,两条眉黛,远山横”(顾?椤跺诜皆埂?。“眼波秋水明,黛眉轻,绿云高绾”(张泌《江城子》)。写体态婀娜多姿,婷婷玉立,突出轻柔娇媚。词人的审视点往往集中在美人的“纤腰”、“娇步”、“皓腕”上。如,“倚兰桡,垂玉、交带,袅纤腰”(韦庄《诉衷情》)。“斗钿花筐金匣恰,舞衣罗薄纤腰”(张泌《罗越人》)。写服饰主要突出了浓艳、华贵。如,“碧罗冠子稳犀簪,凤凰双?步摇金。”(欧阳炯《临江仙》)。“瑟瑟罗裙金缕线,轻透鹅黄香画?。”(顾?椤队μ斐ぁ?。《花间集》中还有不少着意描绘美人睡态、醉态的迷人画面。如,“腻粉琼妆透碧纱,雪休?。金凤搔头坠鬓斜,发交加。倚着云屏新睡觉,思梦笑,红腮隐出枕函花,有些些”(张泌《柳枝》)。“半醉凝情卧绣茵,睡容无力卸罗裙。玉笼鹦鹉厌听闻。庸整落钗金翡翠,象梳欹鬓月生云。锦屏绡幌麝烟熏”(毛熙震《浣溪沙》)。 

在男权社会中,花间词人把女性形体作为审美对象大加赞美,这无疑是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是对人的价值及人性的肯定,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描写了下层劳动妇女、歌妓的可贵与可爱 

 

贫富贵贱不再是他们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凡是美与善的他们都予以珍爱和歌颂。如花间词中那些反映采莲女、渔家女、淘金女等下层劳动妇女生活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女性天真、纯朴、善良、勤劳的内心美。如,“船动湖光滟滟秋,举棹,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遥被人知半日羞,年少。”(皇甫松《采莲子》) 这首词写采莲少女在贪看意中少年,下意识隔水抛莲子时被人看见而害羞不已的情态。表现了少女天真无邪、纯洁质朴的内心美。又如,“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 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欧阳炯《南乡子》)。写渔家女活泼天真、无忧无虑的情态,可谓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而对歌妓真情地赞美与歌颂,更是对封建伦理观念的极大挑战。歌妓在唐代以前具有明确的人身隶属关系和服务对象,身份低贱,她们作为主人的玩偶提供声色娱乐服务,因此她们的个性特征往往被贵族文人所忽略。到了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歌妓的身份开始多样化,她们的服务对象也从特定的个人或阶层发展到整个文人乃至市民阶层。 

《花间集》女性形象的市井歌妓身份很明显,如:“小市东门欲雪天,众中依约见神仙。”(张泌《浣溪沙》)“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欧阳炯《南乡子》)“正是破瓜年纪,含情惯得人饶。”(和凝《河满子》) 而且她们容貌出众“垆边人似玉,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技艺超人,“更堪能唱新词”(尹鹗《清平乐》) ;神态娇媚,“佯不觑人空婉约,笑和娇语太猖狂”(尹鹗《浣溪沙》) ;多情体贴,“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这些女性因而成为文人爱情意识对象化的最佳载体,以温庭筠为例,他在词中刻画了大量女性形象,大都是生活奢华却又无限寂寞的歌妓,词人在这些女性身上略去了歌妓朝秦暮楚、游戏欢场的特征,也隐藏了她们被人玩弄、受人遗弃的命运,而赋予她们以纯美的理想色彩。这种美化,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理想爱情对象的想象———忠贞、诚挚、投入而且主动。对歌妓的真情歌颂,是对封建伦理价值观念的反抗,是对歌妓存在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人性的真诚呼唤。 

花间词在五代乱世再次喷吐出对人性对爱情的热烈歌颂。它突破了封建伦理观念对人类合理要求的禁锢,在肯定人的正常欲望的同时肯定了人本身。它以对人性的呼唤实现了对个体生命的自觉追求,表现了对生命更为执著和热烈的关注与爱恋,从而在中国文学史、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一篇:特许加盟范文 下一篇:爸爸来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