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式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11-25 08:03:50

整式练习题篇1

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理论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的中介,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就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工具。课改以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运用“整分合”原理对“凯洛夫五环节”教学过程进行了改进,形成了“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对物理课堂教学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1“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

(1)程式:整-分-合-补-测

(2)说明: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环节组成:

①整:总体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

②分:将本节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问题,逐次分别学习(探究、解题、复习、讲评……)。这是一节课的“主环节”。

③合:小结本课,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提炼方法。

④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找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

⑤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1.2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是一种整体模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把一节课划分为几个部分,并粗略说明每一部分的做法。但是,一节完整的课的设计和教学,仅仅靠整体模式远远不能完成,例如:一节课的反馈过程如何进行?具体某个知识点如何探究?……这些都需要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所以,一节课的教学,必须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组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长期研究,我们将多年建构的各类教学模式(包括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复习模式、师生交流模式等),运用惠威尔的“支流-江河”科学进化发展模式进行了有机整合,以“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为骨架,辅助以各种不同功能的教学模式,将其整合、进化成“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

2 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

2.1结构图示:

2.2 结构图示说明:

2.2.1第一层:“课前-课堂模式”。把原本一节45分钟的课,拓展到包括课前、课堂两个部分和阶段,将课前学习作为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课堂效率。

(1)程式:课前-课堂

(2)说明:

①课前:布置自习、预习或复习任务,学生在家中自己学习。

②课堂:课堂45分钟的过程,也即整-分-合-补-测五环节的教学过程。

2.2.2第二层:“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前述)。整体上将一节课规划为五个环节。

2.2.3第三层:“各环节操作模式”。即“整”、“分”、“合”、“补”、“测”每个环节的操作模式。各环节均有多种不同的操作模式,举例如下:

(1)“整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情境-引入模式(适合新授课):

程式:提问-情境-思考-引入

说明:提问课前预习情况,设置实验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②检测-目标模式(适合复习课):

程式:问题-检测-矫正-目标

说明:检测预习题,订正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分环节模式”。由两个子层次组成:

1)第一子层:“小循环多反馈模式”。通过它将“分”环节规划成几个小循环反馈结构:

①程式:将学习(探究、复习……)与反馈练习有机结合。以一节课学习三个问题为例,程式如图。

②说明:在学习一节课的几个问题时,逐次进行。学习完一个问题后,立即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这样整个过程就形成多次学习、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反馈的交替和结合,分解问题、各个击破,解决问题。

2)第二子层:“各小循环操作模式”。对应不同的课型(四种基本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考试讲评课),各有多种不同的模式:

①新授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探究模式”,举例如下:

a.实验-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实验-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进行实验,归纳实验现象数据,得出结论。

b.经验-假说模式:

程式:问题-经验-假说-检验-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根据经验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c.资料-归纳模式:

程式:问题-资料-归纳-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归纳资料,得出结论。

d.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

程式:问题-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结论

说明:提出研究问题,设计渐进实验并进行实验,通过理想化推理得出结论。

②习题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解题模式”,举例如下:

范例-方法模式:

程式:问题-范例-方法-练习

说明:介绍习题类型,进行例题教学,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同类题目。

③复习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复习模式”,举例如下:

a.结构-要点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要点-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在树中提炼要点,运用要点进行练习。

b.结构-范例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范例-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提炼要点,针对要点进行例题教学,再进行练习。

c.结构-分解模式:

程式:问题-结构-分解-练习

说明:引出复习内容,建构知识树。对多个要点分别复习,包括例题教学、练习等。

④考试讲评课小循环操作模式——诸“矫正模式”,举例如下:

缺点-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缺点-矫正-练习

说明:出示卷面错误问题,学生缺点列举、挑毛病,对错误矫 正并提炼方法,运用方法进行同类练习和再矫正。

(3)“合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小结-方法模式:

程式:回顾-小结-提炼-方法

说明:回顾本节学习内容,小结要点,提炼有关内容,总结形成方法。

②网络-浓缩模式:

程式:横向-纵向-网络-浓缩

说明:将复习过程中的各个知识树分支综合成完整知识树,对各个分支进行纵向比较形成网络,提炼要点作为本单元的浓缩和纲要。

(4)“补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个别-全班模式:

程式:问题-自查-个别-全班

说明:给学生一段时间自查缺漏,教师巡视解决个别问题,对共性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5)“测环节模式”。举例如下:

①独立-矫正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订正-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根据错误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独立-反思模式:

程式:问题-独立-反思-矫正

说明:出示本节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根据答案自我订正,反思并整理错误。

2.2.4第四层:“透镜式模式”。将整节课化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

(1)程式:小问题1-小问题2-……-小问题n

(2)说明:教师充当可以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学生的思维比作“光线”(如图)。在此理念下,将一节课各环节、各问题化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每个小问题先让学生讨论思考,再收回总结,形成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微小循环。这样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和“小问题串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3 设计一节课的方法步骤

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可以迅速地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四个步骤:

(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一节课规划为课前、课堂两大部分。课前布置预习、复习等任务。

(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部分。

(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①用“整环节模式”规划“整”。

②用“分环节模式”规划“分”,包括两个子步骤:

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分”规划为几个小循环结构;

第二子步骤:针对各小循环的内容,用“各小循环操作模式”(探究模式、解题模式、复习模式、矫正模式)规划各小循环教学。

③用“合环节模式”规划“合”。

④用“补环节模式”规划“补”。

⑤用“测环节模式”规划“测”。

(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整个教学过程规划成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问题串,这就是学生一节课的具体学习内容。

通过上述四步,就将一节课完整、科学地设计好了。

4 应用案例

下面运用“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复习课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教版):

4.1新授课案例——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1.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学生收集发声实例。

4.1.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划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教学目标将“分”环节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介质中的声速。

4.1.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情境-引入模式”规划“整”环节:总体介绍声现象,提问预习情况,做敲锣等实验,由此提问发声原因,引起学生思考,引入本节课题。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三个探究问题规划为三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产生;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探究声音的传播,由此派生出探究真空能否传声;练习二。

③第三小循环:探究介质中的声速;练习三。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探究模式”规划各小循环的探究过程:

①用“实验-归纳模式”探究“声音的产生”:

声音如何形成?设计进行各种发声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结为同一原因——振动,得出振动发声的结论。

②用“经验-假说模式”探究“声音的传播”:

根据问题,将收集的各种传声事例归为三类,形成假说——声音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设计进行实验,检验假说,得出结论。

③用“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模式”探究“真空能否传声”:

声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看法不统一。由于不能得到真空,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真空铃实验。通过实验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进行理想化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④用“资料-归纳模式”探究“介质中的声速”:

阅读声速表,从介质、快慢等角度对不同声速值分类比较,得出声音在固、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结论。

(3)用“小结-方法模式”规划“合”环节:出示本节知识树,点出要点,提炼出分类法、比较法、逐渐逼近法等方法。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然后可以在全班介绍“声波”概念。

(5)用“独立-矫正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题各一道),学生独立答题,订正,平行矫正。

4.1.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 串”:

问题1(日常声现象引入)-问题2(发声实验)-问题3(归纳原因)-问题4(练习一)-问题5(收集传声实例)-问题6(介质假说)-问题7(实验检验)-问题8(真空传声猜想)-问题9(渐进实验)-问题10(理想化推理)-问题11(练习二)-问题12(声速表分类比较)-问题13(练习三)-问题14(小结)-问题15(补漏)-问题16(检测)。

4.2复习课案例——第三章《物态变化》复习课:

4.2.1第一步:用“课前-课堂模式”,将本课规划为两大部分。课前让学生复习本章概念:包括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等。

4.2.2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分为五个环节。根据本章知识体系,将“分”环节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4.2.3第三步:用“各环节操作模式”规划五个环节:

(1)用“检测-目标模式”规划“整”环节:检测课前任务并矫正,出示复习目标。

(2)课堂主环节——“分”环节的规划:

1)第一子步骤: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四个分支规划为四个反馈小循环:

①第一小循环:复习分支一:温度及测量;练习一。

②第二小循环:复习分支二:熔化和凝固;练习二。

③第三小循环:复习分支三:汽化和液化;练习三。

④第四小循环:复习分支四:升华和凝华;练习四。

2)第二子步骤:用各种“复习模式”规划四个分支:

①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一:温度及测量”:

提出复习问题,建构分支知识树(如图),点出温度计使用方法等要点,出示测温实验题进行训练,订正。对疑难较多点(如,测温方法改错),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②用“结构-范例模式”规划“分支二:熔化和凝固”:

针对复习内容,用分类法(晶体、非晶体)、逆向思考法(熔化、凝固互逆)和比较法建构知识树,点出熔点等要点。对于用晶体熔化规律解释现象这一重点,出示例题提炼条件、方法,再进行问答题练习,订正并平行矫正。

③用“结构-分解模式”规划“分支三:汽化和液化”:

针对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重点问题(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然后分别从实验、问答角度分别复习。首先,通过“探究水沸腾”实验报告,提炼实验方法、要点,进行实验题练习并矫正。然后,将分支二问答题方法迁移到本分支中,用在“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上,强调知识与现象的对应,进行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④用“结构-要点模式”规划“分支四:升华和凝华”:

根据复习问题,建构知识树并点出要点(如概念中“直接”两字意义),出示升华、凝华概念和现象判断选择题,练习并订正和矫正。

(3)用“网络-浓缩模式”规划“合”环节:

将“分”中四个分支知识树组合成本章完整知识树,找到各分支联系点,如六种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等,从而形成“结构网络”。将本章知识浓缩为:4个方法(转换法、比较法、分类法、逆向思考法)、3个规律、2个表格、5个图像、3个点……

(4)用“个别-全班模式”规划“补”环节:学生自查,教师巡视解答。对于画图像等共性问题,在全班一起强调方法并练习。

(5)用“独立-反思模式”规划“测”环节:出示检测题(概念、现象、实验、问答各一题),学生独立答卷。出示答案,学生对照批改,自己整理错误并纪录。

4.2.4第四步:用“透镜式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

问题1(检测课前任务)-问题2(出示复习目标)-问题3(分支一知识树、要点)-问题4(分支一练习)-问题5(分支二知识树、要点)-问题6(熔化问答题范例)-问题7(分支二练习)-问题8(分支三知识树、要点)-问题9(沸腾实验题范例)-问题10(沸腾实验题练习)-问题11(分支三问答题范例)-问题12(问答题练习)-问题13(分支四知识树、要点)-问题14(分支四练习)-问题15(小结)-问题16(补漏)-问题17(检测)。

5 建构教学模式体系的意义

运用诸多教学模式组成的“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体系”,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设计效率,从而使课堂教学从无模状态变成有模状态,从无序到有序。在此基础上,对该模式体系进行灵活运用,就又可以使课堂教学重现一种新的无模状态,但这不是无序的无模状态,而是一种表面无模而心中有模的状态,是一种高度有序的状态,是一种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这就是教学中的“道”。

参考文献:

1.张之沧.科学哲学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整式练习题篇2

一、依据课型特征,精心设计练习

1.新课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在新课教学时,教师需把握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密切联系,抓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新课练习时,教师应考虑学生认知结构,课堂练习侧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同时,根据教学目标中的不同要求(知识理解、知识与技能把握、知识应用)加以精心设计.另外,设计联系时,还需与课堂例题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让他们在练习时把握相关类型数学题目的正确书写格式与书写要求,把握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同时利用与当堂检测类似的练习来检测教学效果,检查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以便调整教学计划.

例如:教学《整式的加减》,教师可以设计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习题1已知某个多项式与多项式x2+9x的和为3x2+4x-1,那么此多项式为.

解该题的关键是熟练运用多项式的加减运算、去括号法则,括号里各项需变号,括号前添负号.

习题2已知:A-2B=7a2-7ab,B=-4a2+6ab+7.请求:①A等于多少?②若(b-2)2+|a+1|=0,求A值.该题主要考查的是非负数性质与整式化简.

2.复习课教学中的练习设计

在复习课教学中,练习设计需优选习题与例题,以让学生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并学会整合各知识点,在练习过程中把握知识点的逻辑关系,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其次,应选择具有加强综合性的例题,促使学生运用章节知识来求解复杂综合题,使其获得成功感.

例如:学习完《勾股定理》单元知识后,教师可设计或选择各类复习习题.

(2)素质优化训练:如果a,b,c是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长,其中c是斜边,且斜边上的高是h,请证明a+b

(3)生活实际运用:某校A和直线公路B相距3000 m,同时和此公路上的某车站D相距5000 m,若要在公路边修建一家商店C,使其与A校及车站D的距离相同,则该店和车站相距多少米?

这样,通过不同类型的习题,由简单至复杂,帮助学生回顾知识,学会迁移知识,运用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依据学生特点和差异,有效设计练习

1.关注学生差异,分层练习

在数学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创造力、思维力等存在一定差异性,因而为更好地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教师在练习设计时则需注意分层原则.同时,所设练习需有梯度性,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易至难,从简至繁,让学生层层递进,逐步提升,让全班学生通过练习均能有所进步.这就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考虑学生思维、知识与能力差异,而选择各种层次习题,根据不同能力要求,将习题分为“附加题”、 “选做题”与 “必做题”,从而让各层次的同学都能够进行练习,得到不同并且有利于舒缓学生的学习压力,消除紧张情绪,体验成功的快乐,进而增强学习信心,让学生有不同发展.

2.多样化练习形式

若想有效设计练习,调动学生热情,则需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

第一,练习自身的多样化表达方式,如结合图象表达、文字表达、通过多媒体与实验表达等.如学习《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图表进行表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如学习《探索轴对称的性质》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实验,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

想一想:点A与点B关于直线m有何位置关系?

做一做:将点A与点B相连接,并用刻度尺、量角器度量,然后判断线段AB和直线m有何关系?

试一试:如图2所示,EFGH为一个矩形台球桌面,两球分别位于点A与点B处,请问如何撞击A球,才可让A球先碰撞台边EF,并在反弹后再击中B球?

整式练习题篇3

英语“四位一体”复习教学由包天仁教授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论 、教学方法,同时又吸收、继承国内许多教学思想、教学流派、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所研创。它以“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五技并举”为教学方针,以“阶段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模拟训练”为步序,两者构成了复习教学的一个完整体系。上述四个阶段构成的金字塔形的整体,叫大“四位一体”。大四位中的阶段训练又包含语音与词汇、语法结构、课本内容和综合练习四部分,这四个部分构成了阶段训练的一个小整体,称作小“四位一体”。小“四位一体”通过15套练习题将全部高中学习内容按课本单元顺序浓缩其中,全面规划,循序渐进,逐步使学生从零散知识的复习自然过渡到知识的系统归纳上,使基础知识更加条理化,最终上升为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近几年的实验研究中,笔者根据英语复习教学的本质特点,努力找出对复习教学发生积极影响的若干因素,并将其功能化,设计出了复习教学中各个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 理论依据

英语“四位一体”复习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循序渐进,阶段侧重,精讲精练,五技并举”的十六字教学方针。

1. 循序渐进

在总体规划上要求教师按复习金字塔认真制订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仔细规划复习内容,自易而难,由浅入深,反对浮躁,反对超越阶段。在教材处理上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彻底打破传统的“课课练——单元练——模拟练”的模式,反对从形式上机械模仿高考的题型;在教学策略上,提倡抓中等生,带差生,促尖子生,反对只面向少数尖子生和抛弃学困生的做法。

2. 阶段侧重

阶段侧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整个复习阶段中侧重阶段训练,时间安排要占总复习时间的一半以上;二是在复习的各个阶段也各有侧重,阶段训练侧重夯实基础,专项训练侧重技巧点拨,综合训练侧重查漏补缺,模拟训练侧重实战练兵。

3. 精讲精练

“精讲”一方面指在阶段训练中,每一个练习只讲一两个听力、语音、词汇、语法项目和一部分课本内容;另一方面指教师的语言要精当,要利于学生明确感知方向,加快、加深对所复习内容的理解,课上要坚持使用答疑式、讨论式、辩论式、归纳式等研讨式教学方式。“精练”指练习要少而精,反对搞“题海战术”。

4. 五技并举

“四位一体”复习教学方法主张听、说、读、写、译并重,不能过份强调哪一项技能,也不能偏废哪一项技能。

三、 操作规程

采用“四位一体”复习教学方法,复习课主要涉及阶段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模拟训练和试题讲评五种课型。笔者依据理论和实践构建了这五个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对其效果做了必要的检验。

1. 阶段训练课

教学结构:练—知—测—结。

操作策略: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浏览学校备课组自编的阶段复习导学方案中所列的重要语言点,并完成方案中所附的有关重要知识点的预习练习,从中提出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和其他心智活动以及查阅资料、询问同学等手段,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课上采用讨论、答疑等师生双边活动找出答案,以抢答、辩论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接着让学生完成适量的巩固练习。最后再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简要小结,着重讲清难点,揭示规律,指导运用。

2. 专项训练课

教学结构:练—知—导—用。

操作策略:先让学生做从高考题中精选的专项练习题,从中感悟试题特点和解题步骤与思路,教师指出学生答题方法科学与否,点拨解题方法,最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技巧做一些巩固性习题。

专项训练阶段重在训练学生运用复习的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不宜用模拟型的训练方法,而是要加强对学生听力、完形、阅读、改错、写作等专项的微技能培养。

3. 综合训练课

教学结构:练—讲—练

操作策略:先让学生做能够磨合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性练习和根据学生在阶段训练、专项训练阶段出错较多的题目或题型编成的归错练习,然后教师点评,最后再让学生做类似的巩固练习,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确保学生不再犯或少犯同类错误。

4. 模拟训练课

教学结构:导—练

操作策略:先印发包括总体答题要求和结合高考全真试题对各个题型的答题思路进行分析的考前指导材料,向学生讲清答题步骤,交代答卷注意事项,言明考场纪律等,使学生对应试的整个过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让学生按高考的答题时间、做法去做教者精心选编的模拟试题。

5. 试题讲评课

教学结构:介绍—讲评—答疑—巩固

操作策略:第一步,介绍考试的总体情况,分析试卷特点,指出答题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二步,分项重点讲评。听力重在应试策略、技巧的指导;单选重在指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把握知识结构,侧重考点、热点分析,反对面面俱到和逐一排除干扰项的做法;完形重在指导学生在把握篇章整体意义的基础上选择答案,同时找到每道题答案的依据;阅读侧重分析各类文体的写作特点,帮助学生弄清文中语言联结、意义联结和功能联结的方法,明确答题思路以及各类题目的答题要领,指导学生依据文章本身的事实、作者的思路和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答题,不要受自身经历、体会的干扰;书面表达题要重点讲评,先用投影打出学生中的共性的典型错误,让学生改错,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各个要点的多种表达方式和各个要点之间的联结方式,最后朗读范文或学生中的优秀作文并加以点评,指出好在何处。第三步,学生自读试卷并提出疑难,教师解答。第四步,针对语言知识和专项中的微技能的缺漏进行巩固性练习。

四、 几点体会

1. 模式操作不能形似神非

恰当运用英语“四位一体”复习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正确理解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全面把握模式操作的原则和方法,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如果曲解了模式操作的原则和方法,就会导致模式用不到位或者在不经意中对模式进行改良、嫁接和杂交,甚至可能重新出现放不下课本、顶不住卷子、跳不出题海的现象。

2. 模式操作不能太死

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模式操作的规范化不能统得过细;二是模式操作应考虑因地制宜。

教学模式可以依据教学理论而建构,也可概括实践而形成,不管它建构的途径是什么,都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此外,由于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模式操作上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

3. 模式操作不能走向极端

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是一种knowledge-based,student-centred,quality-oriented的英语外语教学法体系,它既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讲练;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也承认“学得”在英语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高考复习教学中,既不能否认知识教育,又要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既强调学生的知识积累,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千万不能“择其两端而用之”。

整式练习题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练习题教学 效率提升

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后,由于数学课程知识逐渐的紧密,数学教学的内容逐渐增多,整个数学课程的学习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因此,以习题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的教学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课程知识的难度以及应试教育的枯燥性,学生在练习题的解答以及教师评讲课中,都会逐渐产生懈怠感,有的学生甚至直接放弃部分知识点的学习,从而造成练习题教学效率的严重下降。因此,在现阶段,教师通过有效探究,寻找必要的策略来提升初中数学练习题教学的效率,对于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一、尝试练习与练习题讲解,以课程教学带动练习题教学效率的提升

尝试练习教学法,往往运用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发现这种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改变,可以有效促进习题教学效率的提升。尝试练习法是指在课程预习时教师就先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于新课知识的预习尝试进行习题的解答,进而通过习题的指导来发现自己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尝试教学法的采用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即在新课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人为的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小阶段,每一阶段结束后及时的将布置的相关题目一同进行讲解,这样,一方面让学生随时强化自己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对练习题的解答和涉及的相关知识有更深的了解。

例如在四则运算混合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预习阶段可以先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学生会按照顺序运算的方式进行计算,从而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并对四则运算法留下问题。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入到课堂中来,在讲到四则运算混合式运算规律与技巧时,学生为了能够为自己的问题寻找答案,听课的效率一定会非常的高,整个数学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提升。当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并大致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后,教师可以将预习阶段布置的作业引入到课程中来,现场为学生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其在预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知识点的讲授和习题的讲解使学生自行的解决问题,进而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整个课程知识。这种模式下,习题教学的效率会得到提升,整个知识点讲解的效果也更加显著。

二、同步练习,强化学生的基础,提升学生在练习题讲解过程中的表现

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以及整个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决定了数学练习题的重要性,数学练习题的教学效率也同样影响着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而由于初中数学难度逐渐加大,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懈怠感,多数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非常不牢固,不仅在练习题解答时表现非常不理想,在练习题讲解过程中,由于数学基础掌握不牢,很难跟随教师讲课的步调。因此,在课程知识讲解后,教师要及时的利用数学习题强化学生的学习基础,一方面,让学生刚学习完后及时练习,以最深的知识印象提升练习题的正确率;另一方面,又以练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进而强化学生的基础,提升其练习题教学的听课能力。

三、及时讲评,以工作的高效率带动练习题教学的高效率

由于初中课程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数学课程难度不断加大,因此,初中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利用教材中的练习题以及相关配套的练习题,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以期望通过习题来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但是由于习题量的不断增大,教师对于习题的讲评工作逐渐难以应付,或者只是注重学生对于习题的计算,却直接忽视习题讲评的作用。因此习题讲解的工作往往被集中在一起,以对答案或者直接公布计算步骤的方式来进行,这种习题教学的方式虽然有较高的速度,但是其教学效果无法真正的体现出来,教学的效率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因此,教师在初中习题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及时的讲评,以精选的习题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以精细化的讲解使得学生深度吸收习题带来的益处,进而从教学效果上真正的提升练习题教学的效率。

四、结束语

初中数学练习题是初中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强化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工具,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利用练习题教学的方式来提升整个数学教学的效果。而由于初中数学难度的加大以及学习任务的繁重,学生在面对练习题及练习题讲解课时往往会产生懈怠感,整个教学的效率非常的低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进行尝试练习与练习题尝试讲解,以课程教学带动练习题教学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要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同步练习,强化学生的基础,进而提升学生在练习题讲解过程中的表现;最后通过及时讲评,再以工作的高效率带动练习题教学的高效率。进而在多种措施的帮助下,提升数学练习题的教学效率,促进整个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边珍. 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前置作业的设计研究[J]. 新课程导学,2015(5):41-42.

[2] 孙维国. 浅谈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J]. 未来英才,2014(5):216-216,217.

整式练习题篇5

课堂练习质量的高低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课堂练习并不是指教材中几道习题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因为学生需要在练习中深化所学的知识,需要在练习中对所习得的技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那么,如何让“小”题发挥“大”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习题一般是按照由易到难(即基础题——变式题——拓展题)的顺序排列的,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比较容易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一般教材习题的安排都遵循这一原则,但并不表示教师就可以按部就班地让学生进行练习。研读习题时,教师要思考习题与习题之间的联系、习题与前后知识的关联及习题中隐含的有教学价值的因素,弄清楚“这道习题的设计意图是什么”“通过这道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得到什么”等问题。

案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一次进位)”(例题为16×4)

练习1:24×4

18×5

这一练习属于基础题,和例题相似,都是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安排此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算法。

练习2:82×3

131×6

7×21

这一练习属于变式提高题。82×3与前几题不同,是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练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得出“哪一位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的结论;131×6是三位数乘一位数,也有别于前几题;7×21这一题的设计旨让学生知道列竖式时,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情况下把位数多的数放在前面。

教材习题的第3题是改错题,由于在练习2的反馈交流中设计了纠错环节,所以删去书中原有的改错题,就不再“另起炉灶”了。

二、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习题的呈现形式有很多,如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等。课堂练习一般都是在课后的20分钟时间内进行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注意力相对不那么集中。那么,教师在选择和设计习题时,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所学内容选择适当的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案例:“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一次进位)”

练习:比比谁选得对。

一只蚂蚁的体重只有3毫克,但它能举起的重量是体重的128倍,它能举起多少毫克的重量?(

A.0 B.6 C.

笔算乘法是这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从课始探究算理到总结算法,再到课尾的练习,学生接触了很多竖式,如果再出示3×128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这样重复的计算既无新意可言,也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导致练习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江西的刘才军老师巧妙设计了这道选择题,他先让学生选一选并说明理由。学生在辨析中,排除了A选项,因为3×128的个位一定是4。于是刘老师顺着学生的思维说:“那就选B了,因为2个十乘3是六个十。”学生又开始质疑、思考:“选项B也不可能,因为个位还有进位。”“那选项C到底是多少呢?请同学们算一算。”……在这一练习中,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究,不仅巩固了计算方法,而且学会了通过个位、十位上的数判断对错的方法。因此,设计练习时,我们可以故事、游戏的形式进行,如“勇夺红旗”“猜数游戏”“小壁虎找尾巴”等,从而把知识融合在故事和游戏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三、整合习题,一举多得

备课时,我们经常会觉得这一题有必要练习,另一道变式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能少。而上课时,我们发现时间根本不够,因为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面对这么多的习题,我们有必要进行整合。

案例:“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练习1:能围成三角形的打“√”。

(1)3、3、5(

);

(2)3、4、3(

);

(3)2、2、6(

);

(4)3、4、5(

)。

练习2:如果三角形两条边的长度分别是5厘米和7厘米,那么第三条边的长度可能是几厘米?请你选一选,在里“√”。

12厘米 5厘米 7厘米 20厘米

练习3: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5厘米,第三条边必须比(

)厘米大,比(

)厘米小。

经过讨论,教研组同事认为可将这三道习题整合成一题。教学中,我先组织学生判断练习1,通过对练习1的反馈,再利用“2、2、6”不能拼成三角形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如果换掉一条2厘米的线段,应换成几厘米的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最后,我再提问:“你认为三角形的第三条边必须比(

)厘米大,比(

)厘米小。”……通过这样的整合习题,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提高了课堂练习的容量。

四、深挖习题,拓展延伸

目前,有一种现象值得大家注意,即学生手中的学习资料成堆,教师布置的课外练习成灾,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消除这种现象,我们要认真研究习题,充分挖掘习题的功能,适度延伸和拓展习题,提高习题的利用率。

案例:“分数的再认识”

黄碧峰老师在设计这一习题(如上图)时,故意把两位小朋友手中的书隐去,再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接着黄老师让学生把想法写在练习纸上:(1) 情况下,看的页数一样多;(2) 情况下,淘气看的页数多;(3) 情况下,小东看的页数多。这样改变习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仅要知道整体“1”多,它所对应的1 / 3就多,而且还要分3种情况去考虑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这道习题拓展到这里,我觉得很好了,但黄老师继续往深处拓展:“淘气看了一本书的1 / 3,小东看了一本书的1 / 4,小东看的页数有可能和淘气一样多吗?”有的学生认为可能,有的学生认为不可能,于是黄老师让学生说明理由,并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设计习题,向我们展示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的魅力,既指向于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验证,又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提出较高的要求。

此外,有些习题含有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习题时把它总结出来,并且有计划、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起到总结规律、拓展思路的作用。如学习梯形面积之后,教师可以设计拉动梯形两边使之变成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习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相关联的。通过这样的习题延伸和拓展,使学生构建了梯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新的知识网络。

五、注重体验,总结归纳

“圆周率(π)是一个固定的数,请回忆一下,数学课上我们是怎么得出圆周率的?把探究圆周率的过程简要地写下来。”“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文字、表格等形式,对一些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整理回顾。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直线、射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吗?动手试一试。”……像这些指向于考查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习题,在“生本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应运而生。在三维目标的指引下,知识与技能不再是习题设计的唯一依据,围绕考察学生探究能力、知识梳理能力、基本活动经验等方面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习题越来越多,这类习题对数学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设计诸如此类的习题,考查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情况,检测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从而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小习题,大学问。在研读教材时,我们不妨深入研读习题、设计习题,让课堂更加精彩,使学生“练”出精彩!

整式练习题篇6

【关键词】 青岛市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复习课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但是一节完整的复习课的设计,仅仅靠一种(个)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完成的,必须要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形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下面介绍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创立的“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1 青岛市初中物理“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将复习课的各种教学模式划分为由大到小五个层次,即:“课前——课堂模式”、“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透镜式模式”,从而构成“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

1.1 课前——课堂模式。把一节复习课原本由课堂45分钟组成,拓展到课前、课堂两个部分。也即将课前自习作为复习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提高课堂复习效率。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一步。

教学程序:课前(自习)——课堂(复习)

说明:①课前:下发复习要点提纲,学生在家中进行课前复习,回顾知识结构,记忆概念规律、现象举例,准备下一节课开始后的检测。②课堂:课堂45分钟的内容,包括“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透镜式模式”这四个层次的教学过程。

1.2 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这是贯穿在一节复习课45分钟全过程的整体模式,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二步。

教学程序:在课堂中,一节完整的复习课45分钟,由如下5个环节所组成:整——分——合——补——测

说明:①整:出示本节课题。检测课前自习情况,并订正和矫正。将这些概念、现象划分为几个复习问题,并出示复习目标。②分:分别复习这几个问题。这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③合:小结复习内容,总结知识结构、方法。④补:师生找知识缺漏,查漏补缺。⑤测:本节检测,检查复习效果。

1.3 小循环多反馈模式。这是进行具体内容复习过程中,为实现教学信息反馈、巩固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它将“分”环节变成多个反馈循环。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三步。

教学程序:以一节复习课划分为3个复习问题为例,“分”环节可以组成如图3个小循环。

说明:逐次复习这3个问题,并在复习完每一个问题后,都马上针对该问题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从而使整个过程形成多次复习、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过程。

1.4 各环节操作模式。“各环节操作模式”就是“整”、“分中各个小循环”、“合”、“补”、“测”这些环节的具体操作模式。有了这些模式,就可以对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以及各复习小循环进行具体的实施,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四步。每个环节都有多种操作模式,下面仅列举常用的。

1.4.1 “整”环节模式——“分支——目标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检测——矫正——分支——目标

程序说明:①问题:出示本节复习课题。②检测:检测课前布置的复习问题:记忆本章(单元)的基本概念、现象。③矫正:对检测情况进行反馈矫正。④分支:根据本章(单元)知识体系,将这些概念、现象划归为几个分支。⑤目标:结合课标,提出每个分支的复习目标。合在一起,就是本章(单元)复习目标。

1.4.2 “分”环节中各个小循环反馈操作模式——各种“复习模式”:不同小循环的不同复习内容,需要不同的操作步骤,这就构成了多样化的“复习模式”。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

1.4.2.1 结构——要点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练习——矫正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的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在知识树中提炼出该分支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④练习:让学生运用要点,进行该分支练习。⑤矫正:订正练习情况、进行平行矫正。

1.4.2.2 结构——范例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范例——方法——练习——矫正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提炼该分支的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找到包含的重点内容。④范例:做一道有关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⑤方法:通过范例,提炼解决此类问题方法。⑥练习: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⑦矫正:订正练习情况、进行平行矫正。

1.4.2.3 结构——要点——分解复习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结构——要点——范例1——练习1——范例2——练习2

说明:①问题:提出本分支复习问题。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提炼出该分支的要点、易错点和注意事项,通过选择、判断题练习、巩固要点。然后找到本分支包含的两个(或多个)重点内容。④范例1:做一道有关第一个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⑤练习1: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并进行订正和矫正。⑥范例2:做一道有关第二个重点内容的典型例题,提炼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⑦练习2:学生运用方法,进行有关练习,并进行订正和矫正。

1.4.3 “合”环节模式——“网络——浓缩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横向——纵向——网络——浓缩

说明:①问题:提出小结问题。②横向:展示通过前面环节形成的本章(单元)的完整知识树(相当于横向结构)。③纵向: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如,方法角度、异同点角度)梳理知识脉络。④网络:上述两个结构形成了“网”。⑤浓缩:以网络各交叉点为中心,浓缩整理知识。

1.4.4 “补”环节模式——“个别——全班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留白——个别——全班——矫正

说明:①问题:让学生自查未解决的问题。②留白:给学生一点反思时间。③个别: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问题。④全班:全班一起解决的共性问题。⑤矫正:出示共性问题的备用习题,巩固补漏。

1.4.5 “测”环节模式——“独立——反思教学模式”:

教学程序:问题——独立——订正——批改——反思

说明:①问题:出示本节检测题。②独立:学生独立完成。③订正:教师出示正确答案。④批改:学生用红笔自批。⑤反思:学生反思、整理错误之处。

1.5 透镜式模式。这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不断的信息交流所采取的模式。它使我们在不断信息交流中,解决一节课所有复习问题。这是规划一节复习课的第五步。

1.5.1 教学程序: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如同一只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学生思维如同“光线”。师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图所示。

1.5.2 说明: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使学生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

1.5.3 教学策略及操作程序——“小问题串教学模式”:将整节复习课设计为一系列“小问题串”(从引入到最后检测,包含了“各环节操作模式”中的所有问题),每个小问题都先让学生思考或练习,然后订正和矫正,形成了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小循环,这样就实现了“透镜式教学模式”的过程。图示如下:

2 运用“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进行复习课教学设计的步骤

第一步:运用“课前——课堂模式”,将复习课分为“课前”、“课堂”两个阶段。课前布置让学生将概念、现象进行记忆、回顾,从而为课堂提高效率、加快节奏做好准备。第二步:运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将课堂45分钟,划分为五个部分。并在“分”中,将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划分为几个分支或专题。第三步:运用“小循环多反馈模式”,将“分”中几个分支规划为几个小循环反馈。第四步:运用和选择合适的“各环节操作模式”,设计“整”、“合”、“补”、“测”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分”环节中各个小循环采用的各种“复习模式”。第五步:运用“透镜式模式”,将整节课变成从头至尾的一系列“小问题串”解决和矫正过程。通过上述五步,就可以将一节复习课从粗线条到细节,完整地规划好。

3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应用案例

下面通过《物态变化》一章复习课的设计,体会“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的作用:

3.1 第一步:用“课堂——课前模式”,将本章复习全过程划分为课前、课堂两大部分,并对课前自习内容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记忆本章基本概念:温度计使用方法,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吸放热过程、实例。

3.2 第二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将课堂部分划分为五个环节。

3.2.1 整:出示课题,检测课前要求记住的概念,并订正。根据本章体系,将复习问题划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其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出示复习目标。

3.2.2 分:逐次分别复习划分的四个分支问题,包括:结构、要点、题目练习。

3.2.3 合:小结本课内容,比较六种物态变化,将四个分支结构合并成完整知识树。将知识浓缩为几个概念、几个方法、几个表格、几个图像、几个公式、几个易错点……

3.2.4 补:重新出示复习目标。学生根据目标找出自己疑点,师生通过个别交流和全班一起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

3.2.5 测:针对本章目标和发现的问题,出示检测题,进行课堂检测并订正。

3.3 第三步: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将“分”中的四个分支问题规划成四个小循环反馈结构。

3.3.1 第一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一:温度及其测量;②反馈练习一:温度及其测量。

3.3.2 第二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二:熔化和凝固;②反馈练:熔化和凝固。

3.3.3 第三小循环:①复习分支三:汽化和液化;②反馈练习三:汽化和液化。

3.3.4 第四小循环:①复习分支四:升华和凝华;②反馈练习四:升华和凝华。

3.4 第四步:采用不同的“各环节操作模式”,分别规划各环节、各小循环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3.4.1 用“分支——目标教学模式”规划“整”环节:

3.4.1.1 问题:出示本节课题:《物态变化》一章复习。

3.4.1.2 检测:检测课前布置的基本概念。

3.4.1.3 矫正:边提问边对检测情况反馈矫正。

3.4.1.4 分支:根据本章知识结构,划分为四个分支:温度及其测量、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3.4.1.5 目标:结合四个分支,出示具体复习目标如下:①温度及其测量:知道温度概念、摄氏度规定,知道温度计构造和使用方法;会用液体温度计测量温度。②熔化和凝固: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规律,知道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能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的规律解释现象;会设计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凝固规律的实验。③汽化和液化:知道汽化和液化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汽化种类、液化方法,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蒸发快慢因素、水沸腾的规律、水的沸点;能用水沸腾规律和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会设计探究水沸腾规律的实验。④升华和凝华:知道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吸放热过程、常见实例。

3.4.2 用不同的“复习模式”规划“分”环节中的四个小循环:

3.4.2.1 用“结构——要点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一:温度及其测量”:①问题:现在复习温度、温度测量。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如图)。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摄氏度规定、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④练习:出示规定的判断题、测量温度的实验题。让学生定时训练。⑤矫正:订正答案。若发现对某个点疑难较多(如,测量温度方法改错),则订正后,再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3.4.2.2 用“结构——范例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二:熔化和凝固”:①问题:现在复习熔化和凝固这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用分类法(固体分为晶体、非晶体)、逆向思考法(熔化、凝固互为逆向过程)和比较法,建立本分支知识树。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晶体熔点、晶体熔化两个条件、熔化凝固图像及其意义。然后引出重点知识: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④范例:出示例题解决过程(如,解释:黑龙江省北部为何不能用水银温度计?)。⑤方法:通过例题强化“熔点”(“凝固点”)这个要点以及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提炼解决此类问答题的方法、步骤。⑥练习:出示如下习题:一道晶体熔化实验题(突出实验方法、图像),一道运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问答题(如,在0℃房间的冰能否熔化?)。⑦矫正:订正答案。对疑难较多的点,再出示平行题目矫正。

3.4.2.3 用“结构——要点——分解复习模式”规划“分支三:汽化和液化”:①问题:现在复习汽化和液化这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并强调其中的注意事项、易错点。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重点: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下面分别从实验题、问答题角度对这两个重点进行“范例——方法——练习——矫正”的复习过程。④范例1:出示“探究水沸腾”实验报告,提炼出实验方法、要点,使学生不仅清楚相关实验题内容,且加深对水沸腾规律的认识,为后面解释现象做好准备。⑤练习1:练习水沸腾实验题,并订正、矫正。⑥范例2:对于用“水沸腾规律”解释现象的点,由于在分支二中已经通过范例教学让学生获得了解答问答题的一般方法、步骤,以及运用晶体熔化、凝固规律解释现象的具体方法,因此可以将上述一般方法迁移、具体方法类比到用水沸腾规律解释现象的解决上。对于运用“蒸发快慢因素”解释现象的点,可以通过一个典型范例,强调知识与现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不能张冠李戴。⑦练习2:解释为何衣服需摊开晾晒、为何可用纸盒烧水等,并订正、矫正。

3.4.2.4 用“结构——要点复习模式”规划“分支四:升华和凝华”:①问题:现在复习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②结构:建立本分支知识树,包括定义、吸放热过程、实例。③要点:在知识树中点出要点:概念中“直接”的意义。④练习:出示一道升华、凝华概念的判断题,一道在各种实例中挑选升华、凝华现象的选择题,进行定时训练。⑤矫正:订正答案。

3.4.3 用“网络——浓缩教学模式”规划“合”环节:①问题:下面小结《物态变化》的复习内容。②横向:将“分”中的四个分支知识树进行组合,形成本章的完整知识树。③纵向:找到知识树各分支之间的联系点。如,六种物态变化之间的比较、完整的物态变化图、自然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包含多种物态变化的现象,等等。④网络:两个结构合在一起,形成“结构网络”,并在网络中重新点出复习目标。⑤浓缩:将本章知识浓缩为:4个方法(转换法、比较法、分类法、逆向思考法)、3个规律(熔化凝固规律、水沸腾规律、蒸发快慢因素)、2个表格(蒸发沸腾比较表、六种物态表)、5个图像(熔化凝固图像4个、水沸腾图像)、3个点(熔点和凝固点、沸点)……

3.4.4 用“个别——全班教学模式”规划“补”环节:①问题:让学生自查未解决的问题。②留白:给学生一点自己的时间。③个别:教师巡视并解决个别问题,如:温度计使用的易错点。④全班:巡视中发现共性问题,师生一起解决(如,图像的物理意义,学生刚刚接触有难度,可以和学生一起联想数学图像的意义,与物理情景结合)。⑤矫正:出示共性问题的平行题目进行矫正(如,图像问题,让学生说明图像中各点、段的意义),巩固补漏。

3.4.5 用“独立——反思教学模式”规划“测”环节:①问题:出示检测题。可考虑:一道基本概念现象题(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一道实验题(晶体熔化实验,其中可包含温度计的使用和本章的几种图像)、一道解释现象问题(加快或减慢蒸发的日常实例)。②独立:规定时间,学生独立答卷。③订正:用多媒体出示正确答案。④批改: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⑤反思:学生把自己的错误整理、纪录好。

3.5 第五步: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第四章《物态变化》复习课的“小问题串”如下:小问题1(检测并订正课前自习任务)——2(划分复习分支并出示复习目标)——3(建构分支一知识树并点出要点)——4(分支一反馈练习矫正)——5(建构分支二知识树并点出要点)——6(晶体熔化规律问答题范例及其方法)——7(分支二反馈练习矫正)——8(建构分支三知识树并点出要点)——9(水沸腾规律实验题范例及其方法)——10(水沸腾实验题反馈练习矫正)——11(分支三问答题范例和方法)——12(分支三问答题反馈练习矫正)——13(建构分支四知识树并点出要点)——14(分支四反馈练习矫正)——15(本课小结)——16(课堂补漏)——17(本节检测)。通过设计,使上述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然后再订正和矫正,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的“透镜式过程”。这17个小问题所组成的教学全过程,是具体课堂教学实施的流程,也是学生所感受、经历的课堂教学实际过程(因为学生不必知道“课前——课堂过程”、“整——分——合——补——测五环节过程”、“小循环多反馈过程”等这些规划层次,这些只是教师需要的)。

这样,通过上述五个步骤和层次,将《物态变化》一章的复习课完整规划好,剩下的问题就是具体情境、题目、语言等的加工润色了,然后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了。《物态变化》复习课的“五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如图所示。

4 “五层次复习课教学模式体系”中各类(层)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课前——课堂模式”从课内外角度锁定复习过程,“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模式”锁定一节课内的整体布局,“小循环多反馈模式”锁定教学主体部分,“各环节模式”锁定每个环节、每个小循环的操作思路,“透镜式模式”锁定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细小问题。可见,通过上述“五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层层锁定,实现了教学控制论,使课堂复习教学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王 .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 王 .透镜式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整式练习题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练结合;模式研究;有效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已经不局限于教师仅通过书本知识进行传授,为适应教育发展,教育工作者探索了多种教学方法与知识进行匹配,以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中“导练结合”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为提高学生小学数学的知识接受能力而努力。

一、导练结合的含义

“导练结合”从其文字表达本身便可看出,就是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练”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导给各位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课业练习,巩固知识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知识受众能力。教师通过所要教学的内容,把“导练结合”模式运用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导练结合的流程和案例分析

文章具体选取小学的某一教学阶段进行例题分析,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从中导入“导练结合”模式,通过教师的流程安排进行实际演练,检测这套教学模式优秀之处。

(一)课前预习练习

在学生还未通过教师的讲解传授,未能熟练的掌握知识点时,学生也应该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做好预习工作,在教师讲课时,可以更容易跟随教师的节奏。而这时,学生按照自己自身已掌握的知识状况,应尽量选择浅显一些的课题预习。如在学习小数乘整数这一章节时,首先学生应该翻阅数学书知道小数的概念,以及计算出所得结果后,小数点应该标明的位置。

例题[1]小明需要买五本练习册,每一本练习册卖4.7元,求小明一共要花多少钱?

列式为:5x4.7=23.5(元)

学生自主预习时,不要急于练习自己不熟知的知识,从浅显易懂的知识入手,把基础知识掌握牢靠,这也相当于为课课堂学习做好了铺垫。预习作为“导练结合”中重要的一部分,为接下来的“导”起到一个自然衔接的作用。

(二)课上学习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将教师的作用凸显出来,虽然学生在学习前已经做了预习,但是想要熟练的掌握知识或许说掌握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还需要教师的知识传播。不过,教师作为辅助者,也只是充当引导的作用,真正掌握知识还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习题练习。

例题[2]学校食堂运来一车煤,原计划每天烧0.25吨,可以烧24天,F在改进锅炉技术,每天节约0.05吨,现在,这车煤可以烧多少天?

列式为:0.25x24/(0.25-0.05)=30(天)

以这题为例,当学生已经对所学知识掌握以后,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用这种题型,能更好的加深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例题[2]相较例题[1]只是多了交换定律,并将原本可能出现的三个式子整合成了一个式子。当学生越来越深入学习以后,就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中去,简便解答过程,同时巩固自己的知识基础。并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有环节都是围绕过学生来开展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主动性,深化了学习效果,加深新知识的练习度。

(三)课后拓展练习

课后拓展是一个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力的基本练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巩固自己学到的知识,还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再次整合创新拓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样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一定要选择与学生所学知识相匹配的练习题,既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拓展延伸,深化学习效果。

例题[3]为鼓励居民节约用水,永州市自来水公司制定下列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用水10吨以内(含10吨),1.7元/吨。超出10吨部分,按2.5/吨收取。

(1)小明家十月份用水12吨,该交费多少?

(2)小新家十月份交水费37元,他家十月份用水多少吨?

列式为:(1)10x1.7+2x2.5=22(元)

(2)[37-(10x1.7)]/2.5=8(吨)8+10=18(吨)

这种题便是在课堂上学习后的一个延伸,教师安排课后习题时,必须要注重学生整体性,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去选择适合他们难度的题目,既对所学知识全面巩固掌握,又对前面的知识再次复习,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导练结合”呈阶梯状向上延伸,始终围绕学生的知识授教程度进行练习和拓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三、导练结合实施的可行性

“导练结合”这个教学模式并没有脱离学生学习这个范围内,并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通过“导练结合”模式,第一前提便是要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保证自身知识水平可以充分指导学生学习,并且能适应新课改形式,营造适合学生积极学习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出现死气沉沉的教学环境。再者,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课前预习,学生通过引导和自主尝试学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及彰显自己积极好学的求知欲。在精神层面与教师产生共鸣,朝共同一致的学习方向前进。课堂上的精讲精练,教师辅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自己学的是什么,知道了应该怎么去学习,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学习中,经常出现学生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脱节,跟不上老师节奏,严重的话可能丧失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进而演变成偏科或数学差生这类不好的结果。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学的什么,怎么学。课后练习这一部分,基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年龄阶段便表明他们处于较弱的状态,并且也还未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所以,会造成课后练习时间大量浪费的情况。“导练结合”模式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巩固知识,升级传统家庭作业方式,在保留课后作业的基础之上,再制定一套完整的课后学习效果检测方法。划分例题的重要点,详细解题步骤等,并随机抽查学生的错题集,在稍加压力的状态下,督促学生学习,促进学习进步。只有这样循序渐进的按照不同层次来进行引导和练习,才能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概念,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坚实后盾。

四、结束语

整式练习题篇8

在高考英语中,大多数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然而,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思维,致使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水平整体不高,在考试时把握不到解题要点。就此问题,本篇文章对高考英语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解题策略和训练方法。

掌握英语备考要点

把握总体结构策略。英语备考复习中的总体结构策略,是指在考试内容限定下,为达到目标分数,强化英语语言知识系统并使之内化为可应用的总体认知结构,从而采取的总体结构化复习策略。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这种总体结构策略在英语备考复习中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着眼于整体,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结构原则归纳成知识链,形成应试知识框架和复习指导向导系统。对不扎实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重组,使之有序化、条理化,建构成涵盖考试内容的总体知识结构。

其二,着眼于部分,从课文、单元到整册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入手,依层次递进把握复习内容和诸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关键内容、基本原理和范例要强行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其三,着眼于重点、难点及知识弱项,做大量的习题。做题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进行提速练习。

其四,着眼于考试内容,考前10周通过做大量套卷来检测应试实战能力。做套卷时所呈现出的问题,要通过做单项测验卷和相关习题来解决。套卷和单项测验卷分别对驾驭整体知识结构和部分知识结构的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查。

总体结构策略强调:首先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继而梳理部分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并通过实战练习,使复习有序化、条理化和系统化。

加强阅读理解是关键。阅读理解在高考英语中约占总分的30%。考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效度,主要取决于正确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大脑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训练,可在短时间内提高阅读理解技能。

阅读理解作为对书面信息的认知、加工和处理的心理过程,影响其效率的因素可大致归为:语言结构的和非语言结构的。前者指单词、词组、习语、句子、规则和知识的识别、语篇、语境、上下文关系及全文总体结构、思想的延伸等。后者则指阅读理解过程中涉及的心理、方式、策略、习惯以及知识文化背景等。要提升阅读理解效率效度,可通过精读和泛读两种方法进行训练。精读训练时,要做到对语言信息及其相关结构要素、规则有深入准确的理解,且反复练习至牢记并能应用;泛读训练时,只要学生对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大概的理解就可以了,泛读训练主要是通过加大阅读量来提升理解效度。这种复习的理念和方法不但可以应用于英语备考,也可用于其他科目的备考。

要指出的是,采用这两种复习方法时一定要限时,并采用多种速度对效率效度进行检测,最终达到准确理解内容之下的快速阅读。事实证明,采取上述方法进行训练,可在短时间内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从而使考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紧扣考试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指导和规范高考命题的法规性文件,其细节每年都作调整,旨在明确高考内容与要求。因而,它是高考出题、教师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关于英语学科应试,在结束了前三轮复习后,考生应抓紧考前最后冲刺的宝贵时间,紧扣《考试大纲》,将注意力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英语基础知识的回归:掌握词汇短语的意义、词性、拼写及用法;清理基础语法概念、主干知识、句型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功能;多做简单的题,目标分值在125分以下的学生少在偏题和难题上花精力,要结合大纲反复演练。

二是重点和弱点的专项训练:针对历届高考出现频率高的内容和自己的知识弱项,有侧重地进行强化训练;除了对知识点的辨析理解和记忆,还要力求达到融会贯通并能运用的程度;对于当年新增题型,如“多项选择式完型填空”,要加大练习力度并在做题后分析总结。

三是解题速度和效度的提升:对于听力、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式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等题型,既要进行专项演练,又要进行综合演练;每周至少做一套真题或模拟题,做题时要弄清切入点,归纳命题手法和思路。

英语写作训练“三步走”

在书面表达的范畴,英语作文旨在考查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英语作文训练,可按以下步骤来进行:一、常用句型结构训练。要求熟练地写出常用的单句、复句,且句中词汇、词组、标点符号及语法不能有误;二、精析、背诵范文。要求基本掌握文中主题句的遣词造句、展开手法、段落结构方式及全文布局谋篇思想;三、模仿写作训练。要求根据范文给定的内容、图象、表格信息,逐字逐句或按情节顺序用英文表达出来,完成后对照原文,改进不足之处。

那么英语写作的基本要点是什么呢?一是细心审题与整体构思。动笔前要看清并理解题目及其意图与思路导向,就其中心思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例证、相关问题等要素进行整体构思。二是将文章构思纳入典型结构模式并成文。常见的高分命题作文和图表作文,都是“三段式”典型结构模式。第一部分:命题作文给定的主题及其延伸的完善,或图表、表格中主要内容的描述;第二部分:主题的深入阐述与扩展论证;第三部分:前文问题或观点的解决方法或结论。三是语言准确、简约,篇幅合乎规定。必须用正确简单的词汇、句式,对没有把握的结构应回避,字数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英语复习要旨谈

考生能否在考试中,将其所学英语知识外化为能力发挥出来,并取得理想分数,同其复习策略与方法密切相关。根据中外传统教育观念,复习不但被视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构筑知识系统所必需的。然而,关于复习的策略与方法,并没有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作为英语备考的核心,复习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组织化和可运用化的过程。考生究竟应该怎样来进行英语复习呢?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定并分类量化总体复习内容,同时拟定包括全面复习、查漏补缺和实战冲刺三个阶段的时间表。其次,要采取系统的复习方法。如采用集中复习法和分散复习法等多种方式,分别进行密集式连续复习和分散式间隔复习。最后,检测与评估复习效度。检测要从部分到整体对所学内容进行“地毯式轰炸”,并请老师或专家对结果进行评估,以便攻克自己的弱项。

上一篇:关于读书的议论文范文 下一篇:端午节粽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