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性差异范文

时间:2023-10-14 21:07:51

暂时性差异篇1

一、暂时性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暂时性差异形成的总体原因暂时性差异是由于企业资产、负债的会计账面价值与按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不同而产生的,在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的期间内应纳税所得额增加或减少,并导致未来期间应交所得税增加或减少情况的差异。其中,资产、负债的会计账面价值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有关资产、负债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应列示的金额。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在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一般情况下,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计税基础一般为取得成本。此时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无任何差别而言,只是当资产在企业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时,会计上的计量模式发生变化而影响掼益时,才能造成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不符,从而产生差异。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一般情况下,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企业损益,进而影响不同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使其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产生差异。

(二)暂时性差异形成的具体原目既然暂时性差异是资产在企业持有期间进行后续计量和某些负债在确认时,由于会计计量模式与税法规定的不同而影响损益,从而造成双方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具体原因主要是时间性差异,即由于收入或费用项目在会计上确认的时间与税法规定的申报期间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如表1所示:

由于这一差异发生在某一时期,但在下一期以后或若干时期内可以转回,这种差异是暂时的,因此,所有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眭差异,但暂时性差异不都是时间性差异。即:除了时间性差异是形成暂时性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外,非时间性也可形成暂时性差异。如:企业重估资产,可能增值或减值,而税法对资产增值或减值的部分不予确认,申报时仍按原账面价值计税,而不予调整,只产生暂时性差异而不产生时间性差异;企业合并时,被并企业的资产或负债在会计上按公允价值人账,税法规定申报时按原账面价值计算,也只产生暂时性差异而不产生时间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未作为资产负债表列示的项目,如按税法规定可以确定计税基础,该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二、暂时性差异的影响类型

(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进一步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通常产生以下情况:(1)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该项资产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全部税前抵扣,两者之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需要交税,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如企业应收被投资企业分配的利润或股利时,当期会计准则确认应收殷利等资产,同时确认投资收益,而税法规定应收利润或股利在以后期间实际收到时予以申报,并发生纳税义务,形成未来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又如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若出于会计目的采用直线法,但按税法规定可采用加速折旧法或会计与税法都采用相同的折旧方法(采用直线法),但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比会计规定的折旧年限短,造成一部分折旧费用按税法规定可从当期应纳所得中抵减,而会计上需要在以后期间进行确认,即当期税法折旧额大于会计折旧额,进而使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形成应纳税暂时眭差异。(2)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该项负债在未来期间可以抵扣的金额为负数,即应在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基础上调增,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额金额,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但目前该种差异在会计实务中尚无实例出现。

(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交所得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一般产生于以下情况:(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该资产在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少,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多,则企业在未来期间可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并减少应交所得税,形成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若将该差异与前述的时间性差异联系起来,类型c就属于该种差异。如固定资产折旧,若出于会计目的采用加速折旧法,但按税法规定采用直线法,或双方都采用相同的折旧方法,但按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比会计规定的折旧年限长,造成一部分折旧费用在会计上于当期确认,而在税法上规定在以后期间确认并在未来应纳税所得中扣减,即税法折旧额小于会计折旧额,进而使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2)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该负债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构成负债的全部或部分金额,可以自未来应税经济利益中扣除,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如企业在收到客户预付的款项时,因不符合收人确认条件,会计上将其确认为负债,在以后期间再按会计规定分期确认为收入,但按税法规定应计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在未来期间按会计规定确认为收入时,不再计人应纳税所得额,其计税基础为零。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又如企业预计的产品保修费用,会计上确认为预计负债,并记人当期销售费用,但按税法规定在未来期间实际支出时,可全额从应税所得额中扣除,其计税基础为零。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形成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上述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的关系,如表2所示:

通常情况下,如果存在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并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暂时性差异篇2

    一、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的界定

    (一)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指税法与会计准则、制度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间内能够转回。时间性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照会计准则、制度应当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按照税法规定需要待以后期间确认为应税所得;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制度应当确认为当期费用或损失,但按照税法规定需待以后期间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企业获得的某项收益,按照会计准则、制度应当于以后期间确认收益,但按照税法规定需计入当期应税所得;企业发生的某项费用或损失,按照会计准则、制度应当于以后期间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但按照税法规定可以从当期应税所得中扣除。

    (二)暂时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按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二、时间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存在的区别

    (一)理论基础不同。时间性差异的理论基础是收入费用观;暂时性差异的理论基础是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从而注意的是收入或费用在会计和税法中确认的差异。而新所得税会计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观,资产负债观通过资产与负债定义收益,认为资产负债表是最重要的财务报表。

    收入费用观下,会计主要关注收益表要素的定义,把收益的确认和计量作为准则规范的首要内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成为收益确定的副产品或过渡产物。收入费用观要求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首先考虑与某类交易或事项相关的收入和费用的直接确认与计量。

    资产负债观是指以资产、负债的概念为基础和核心,定义利润及其构成要素,企业中所有存量的变动是其增加经营活动成果的最好且唯一的证据。它把会计看成一种计量资产和负债的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定期和经常地估价来计量各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乃至整个企业的价值。因此,认为企业净资产的保持和增值是衡量企业的主要指标,并通过资产负债表加以反映,损益表的确定仅是计价过程的一个副产品。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强调全面收益,收益由净资产的期初与期末余额之差产生。资产负债观认为收益的本质是某期间净资产的增加,不考虑交易或非交易,只要引起净资产变动就确认收益,所有者的投资及对其分配利润除外。它不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要求资产和负债采用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来计量,强调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应当着眼于资产与负债的定义、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观为经济实质提供了最有力的概述。

    二者在具体会计处理中的一个显着差异就是对未实现损益的会计处理:按照资产负债观,企业的收益是当期净资产的净增长额(不包括业主投资或派给业主款造成的净资产变动),收益的确定不需要考虑实现问题;收入费用观则直接确认已实现的每笔收入和费用,进而根据配比原则确定收益。与收入费用观相比而言,资产负债观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化的影响,确保了企业各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存量的真实准确,从源头上理清该交易或事项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后果,为确定某一期间流量概念的收入和费用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最终采用一种财务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在财务报告中反映这些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相关性强;而收入费用观由于强调配比原则的运用,因此可以得到收益的明细数据。

    (二)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不同。按照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对时间性差异可以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之间选择一种方法处理。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包括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新准则针对暂时性差异,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收回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适用税率发生变化的,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除直接在所有者权益中确认的交易或者事项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以外,应当将其影响数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损益表债务法用收入费用观定义收益,强调收益是收入与费用的配比结果,从而主要注意的是收入或费用在会计与税法中确认的时间性差异。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依据资产负债观定义收益,认为资产负债表是最重要的财务报表,该种观念可促使对企业在报告日的财务状况和未来现金流量作出恰当评价,提高预测的价值,因此主要注意的是会计上确认的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按税法要求确认的计税基础之间的暂时性差异。

    (三)账务处理不同。如果时间性差异采用应付税款法,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确认。分录表示则为:

    借:所得税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在这种处理下,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未来所得税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一项资产,直接按照应税所得计算的本期应交所得税,作为本期的所得税费用。

    如果采用的是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损益表债务法。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会计科目除了“所得税”和“应交税金”外,还设有“递延税款”账户。递延税款账户用于核算企业由于时间性差异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影响纳税的金额,以及以后各期转销的金额。在递延法下分录为:

    借:所得税

    递延税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这种方法下,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递延税款余额并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是付款的义务。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是按照产生时间性差异的时期所适用的税率计算确认,而不是用现行税率计算确认。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对递延税款账面余额不做调整。因此,对于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用原有税率。而损益表债务法与递延法的最大区别是在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要对递延税款账面余额做调整,而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仍然采用新税率。

    对于暂时性差异的账务处理: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包括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转回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负债。相应的分录为:

    借: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按应纳税所得额和税率乘积确定)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三、两者的联系

    (一)差异范围上的联系。新准则引入了暂时性差异概念。暂时性差异并不是完全和时间性差异没有关系,两者还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从范围上看,暂时性差异比时间性差异的范围更广泛,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但又有一些情况下产生暂时性差异而不产生时间性差异,例如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公司分配全部利润;购买式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依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这些可辨认资产和负债,而在计税时不做相应调整等。可见,有些暂时性差异并非都是时间性差异。

    (二)在核算思想上的联系。在核算思想上,旧所得税会计采用的是收入费用观,而新制度采用的是资产负债观。但不论是旧所得税会计的收入费用观,还是新所得税会计的资产负债观,两者最后在报表上的披露还是存在联系的。这种联系可以体现在以下的等式中:

    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利润

    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扣除与投资者有关的事项)=利润

    资产的变动-负债的变动(扣除与投资者有关的事项)=利润

    本年利润=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接受投资+分配投资

暂时性差异篇3

【关键词】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税费用计算

一、暂时性差异的内涵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的相关规定,暂时性差异,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下: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即暂时性差异=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除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差额,未作为资产和负债确认的项目,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确定其计税基础的,该计税基础与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也属于暂时性差异。

暂时性差异具有两个特点:第一,暂时性差异的计算值是一个累计值。由于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是累计的,暂时性差异也是一个累计值。暂时性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会产生应税利润或可抵扣金额,随时间推移会逐渐消除,即暂时性差异可以转回,且转回数与原发生数总额相同。第二,暂时性差异不同于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一定是暂时性差异,但暂时性差异并不都是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按照其对未来期间应税金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暂时性差异的类型

按照暂时性差异对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产生原因包括:

1.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这表明该项资产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不能全部税前扣除,两者之间的差额会造成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额的增加,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其产生当期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2.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这表明该项负债未来期间可以税前抵扣的金额为负数。即应在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额的增加,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其产生当期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情况:

1.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这表明该项资产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少,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多,企业在未来期间可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额,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其产生当期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2.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这表明未来期间按照税法规定与该项负债相关的全部或部分支出可以从未来经济利益中扣除,可以减少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额,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其产生当期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特殊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1.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某些交易或事项发生以后,因为不符合资产、负债的确认条件而未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或负债,但按照税法规定能够确定其计税基础的,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异也构成暂时性差异。

如企业在开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前发生的筹建等费用,会计准则规定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该类费用,应作为长期待摊费用,分期摊销,摊销期限不低于3年,可税前扣除。此时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形成暂时性差异。

2.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对于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结转以后年度的未弥补亏损及税款抵减,虽不是因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产生的,但本质上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具有同样的作用,均能够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缴所得税,视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符合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确认与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三、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计算的影响

(一)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对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应当根据适用税法规定,以预期收回该项资产期间的适用所得税税率为基础计算。用公式表示:

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未来适用税率

(二)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时,在转回期间将增加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在其发生当期,构成企业应支付税金的义务,作为负债确认,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于递延所得税负债,应当根据适用税法规定,按照预期清偿该项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量。用公式表示:

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未来适用税率

(三)所得税费用的确认

企业在计算确定当期所得税(即当期应交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的基础上,应将两者之和确认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但不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所得税影响。用公式表示:

所得税费用(或收益)=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1.当期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应交所得税,当期所得税应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计算确定。用公式表示:

当期所得税=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2.递延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是指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应预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期末应有的金额与原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发生额的综合结果。用公式表示:

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如:某企业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账面价值及计税基础如下:

假定除上述项目外,该企业其他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存在差异,也不存在扣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该企业当期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所得税为600万元;该企业在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该企业计算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费用以及所得税费用如下:

递延所得税负债=500×25%=125(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100×25%=25(万元)

递延所得税费用=125-25=100(万元)

当期所得税费用=600(万元)

所得税费用=600+100=700(万元)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暂时性差异篇4

【关键词】 暂时性差异;形式与本质;影响因素;相互关系

一、影响暂时性差异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2006年2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会计准则中,对暂时性差异是这样定义的,暂时性差异,是指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其数量表达式为,暂时性差异=账面价值-计税基础。由此可见,影响暂时性差异的因素有二,一是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二是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资产或负债计税基础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两种人员依据不同的有关规定对同一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会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所认定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叫“账面价值”,是该项资产或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已经有的价值。税务人员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所认定的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叫“计税基础”。是该项资产或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应该有的价值,双方对同一项资产或负债认定的价值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但双方所认定的价值不同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差异,此差异就是所得税会计准则中所讲的暂时性差异。

二、暂时性差异的形式与本质

暂时性差异从其形式来讲是指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资产或负债计税基础之间存在的一种差异。如果从其本质来讲是指一项收入或一项费用,由于会计与税法计入利润总额与计入纳税所得的时期不同,导致会计与税法对同一项资产或同一项负债所确认的价值不同而产生的一种差异。由于此差异是暂时性的存在于会计与税务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此差异将会自动消失,所以叫暂时性差异。

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决定和影响着暂时性差异,而收入、收益与费用、损失又决定和影响着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因为一项收入、收益的取得,标志着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一项费用、损失的发生,则标志着负债的增加或资产的减少。如果企业发生了一项收入、收益或费用、损失,会计与税法在发生当期既可以将其计入利润总额,又允许将其计入纳税所得,则会计确认的与该项收入、费用有关的资产或负债账面价值与税法确认的与该项收入、费用有关的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是相同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只有该项收入、费用在发生当期计入利润总额,而税法又允许在以后期间计入纳税所得时,才会使得会计与税法双方对同一项资产或负债所确认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从而产生暂时性差异。下面将以举例的形式阐述收入、收益、费用、损失对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影响、

(一)收入、费用、损失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影响

甲企业于2008年12月5日向乙企业销售产品一批,价值100万元,符合商品销售确认的条件。款项尚未收到,假定不考虑增值税,企业确认的应收账款为100万元,税务部门也认可企业确认的应收账款100万元。因为在2008年度企业将该收入计入了利润总额,而税务部门也允许将该收入计入2008年度的应纳税所得。在此种情况下,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100万元,所以不会产生与应收账款有关的暂时性差异。

仍以上述甲企业的应收账款为例,假定甲企业在2008年12月31日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了10万元的坏账准备,确认了10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会计上在计算2008年的利润总额时,会扣除10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而税法上在计提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时不允许扣除资产减值损失,该减值损失在实际发生时计算纳税所得才允许扣除。2008年末,会计上确认的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90(100-10)万元。而税法上确认的应收账款计税基础为100(100-0)万元,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将产生10万元的暂时性差异。

(二)费用、损失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影响

A企业2007年12月20日购入一台机器设备,原始价值为200万元,会计与税法均采用直线法按4年计提折旧,则会计与税法在2008年度计入利润总额与计入纳税所得的折旧费用均为50万元,双方在2008年末确认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为150(200-50)万元,不会产生暂时性差异。

如果A企业在2008年12月31日,由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固定资产的预计可收回金额计提了15万元的减值准备时,企业在计算2008年度的利润总额时会扣除15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而税法在确认2008年度应纳税所得时,则不允许扣除15万元的资产减值损失,该减值损失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扣除。2008年末会计上确认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35(200-50-15)万元。税法上确认的固定资产计税基础为150(200-50-0)万元。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将产生15万元的暂时性差异。

假设会计与税法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会计按两年提折旧,税法按4年提折旧。由于在2008年会计确认的折旧费用100(200÷2)万元与税法确认的折旧费用50(200÷4)万元存在差异,也就是说会计计算2008年度利润时扣除了100万元的折旧费用,而税法在计算2008年度的应纳税所得时允许扣除的折旧费用为50万元,从而导致会计与税法按各自要求与规定确认的账面价值100万元与确认的计税基础150万元之间产生了50万元的暂时性差异。

(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影响

B公司于2008年10月28日认购了乙公司发行的普通股票300万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不考虑相关税费。2008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325万元,B公司在2008年末按该股票的公允价值对其账面价值进行了调整,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金额为25万元,会计上将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了2008年度的利润总额,而税法上在确认2008年度应纳税所得时,却不允许将25万元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应纳税所得,税法规定在处置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才允许计入纳税所得,所以2008年末会计上确认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为325(300+25)万元,税法上确认的计税基础为300(300+0)万元,2008将产生与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有关的暂时性差异25万元。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中级会计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暂时性差异篇5

第一步:确定一项资产或负债的税基及其暂时性差异

单位:万元

年份  原值  净残值  本期计

提折旧  累计

折旧  本期计提

减值准备  累计计

提准备  账面

价值  税基  暂时性

暂时性差异篇6

【关键词】资产减值准备;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与转回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其数量表达式如下:

本期发生或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X)=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期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

当X>0时,为“发生”;当X<0时,为“转回”。

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期末账面价值-期末计税基础

期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期初账面价值-期初计税基础

[注]:公式中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均指资产和负债的。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负债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均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是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两种人员依据不同的有关规定对同一资产或同一负债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上价值的认定。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资产负债认定的价值叫“账面价值”,其所认定的价值是在资产负债表上已经有的账面价值;税务人员依据有关税法规定对资产负债认定的价值叫“计税基础”,其所认定的价值是在资产负债表上应该有的账面价值。两者对同一资产或负债认定的价值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在双方所认定的价值不同时,其双方所认定价值之间的差额就是暂时性差异。

一、与坏账准备有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与转回”的纳税调整

例如:甲企业2006年初应收账款账户余额为零,该企业本年度赊销一批价值100万元产品,企业于每年年末按应收账款余额10%的比例计提坏账准备,税法规定坏账准备在计提当期不允许在税前扣除,实际发生时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2007年9月17日收回了该笔应收账款,实际收回的金额为90万元(或100万元),假定该企业2006年与2007年两年的利润总额分别为300万元和360万元,所得税税率为25%。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进行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与转回相关的纳税调整及账务处理。

分析过程如表1:

(1)期初账面价值=0

(2)期初计税基础=0

(3)期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0-0=0

(4)期末账面价值=100-10=90

(5)期末计税基础=100-0=100

(6)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100-90=10

(7)本期发生或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10>0(属于发生)

(8)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当期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0+10=310

(9)应交所得税=310×25%=77.5

(10)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发生额=10×25%=2.5

(11)所得税费用=77.5-2.5=75

(12)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75

递延所得税资产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7.5

(13)分析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要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当年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原因:

企业2006年计提坏账准备金时,作了如下的会计处理,借:资产减值损失10,贷:坏账准备10。企业计算利润时扣除了10万元的减值损失,但税法规定坏账损失只有实际发生时,才允许在计算纳税所得额时进行扣除。所以2006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当在当年利润总额的基础上把企业已扣除而税法规定不允许扣除的10万元减值损失予以加回。

2007年

(1)期初账面价值=100-0=90

(2)期初计税基础=100-0=100

(3)期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100-90=10

(4)期末账面价值=0

(5)期末计税基础=0

(6)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余额=0-0=0

(7)本期发生或转回可抵扣暂时性差异=0-10=-10<0(属于转回)

(8)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当期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60-10=350

(9)应交所得税=350×25%=87.5

(10)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方发生额=10×25%=2.5

(11)所得税费用=87.5+2.5=90

(12)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费用 90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5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87.5

(13)分析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要在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减当期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原因:

①甲企业2007年如果收回应收账款90万元时,企业应作如下账务处理,借:银行存款90,借:坏账准备10,贷:应收账款100。说明企业在2007年实际发生了坏账损失10万元,但是2007年甲企业计算利润时,并没有把10万元作为损失进行扣除,而税法规定坏账损失实际发生时,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

②甲企业2007年如果收回应收账款100万元时,企业会作如下账务处理,借:银行存款100,贷:应收账款100;同时,借:坏账准备10,贷:资产减值损失10。由此可见,企业并没有实际发生坏账损失,虽然由于转回了已计提的坏账损失10万元,增加了转回当期的利润,但依税法规定不增加转回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即计提当期减少利润,不减少纳税所得,转回当期增加利润,不增加纳税所得。所以在转回坏账损失当期,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把当期转回的10万元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利润总额中予以扣除。

二、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有关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与转回”的纳税调整

例如:乙企业2006年12月购入一台机器设备,其购置成本为100万元,会计与税法均采用直线法按5年计提折旧,2007年12月31日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为75万元,2008年6月该企业将该设备对外出售,其出售价格为58万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进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与转回的纳税调整,并分析其原因。

分析过程如表2:

(1)2007年: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5(发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这是因为乙企业2007年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5万元,在计算2007年利润总额时,扣除了5万元的减值损失,而税法规定计提当期,不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所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要予以加回。

(2)2008年:

应纳税所得额=利润总额-5(转回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乙企业对外出售时,会计上作了如下会计处理:

① 借:固定资产清理65

累计折旧 30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5

贷:固定资产 100

② 借:银行存款58

贷:固定资产清理58

③ 借:营业外支出 7

贷:固定资产清理7

而税法上认为乙企业对外出售时,应作如下会计处理:

① 借:固定资产清理 70

借:累计折旧 30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0

贷:固定资产100

② 借:银行存款58

贷:固定资产清理58

③ 借:营业外支出12

贷:固定资产清理12

暂时性差异篇7

一、投资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应当以所投出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企业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以下简称118号文)规定,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应在投资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对比会计与税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如果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与计税基础相同,不产生暂时性差异;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大于计税基础,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例1:(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2007年1月甲公司以一批机器设备对乙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机器设备的原值为1300万元,已提折旧为500万元,公允价值为1000万元,甲公司占乙公司股权的30%,乙公司净资产为260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 8000 000

累计折旧 5000 000

贷:固定资产 13000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000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8000 000

营业外收入 2000 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780(2600×30%)万元,所以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也是1000万元,该项业务不产生暂时性差异。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假设上例中乙公司净资产为3500万元,其他条件不变。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清理 8000 000

累计折旧 5000 000

贷:固定资产 13000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0000 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8000 000

营业外收入 2000 000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万元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1050(3500×30%)万元,所以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500 000

贷: 营业外收入 500 000

而按118号文规定,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是10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1050万元大于其计税基础1000万元,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

二、投资期间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一)确认投资损益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后,应当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股权转让有关所得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04]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应分享的被投资方累计未分配利润或累计盈余公积应确认为股权转让所得。也就是说,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属于投资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按390号文规定应确认为应税所得。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投资企业也不得冲减应税所得,在未来处置时视为投资成本。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或调减,分别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或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二)资本公积业务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应当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计入所有者权益。但按照税法的规定,视为股权转让所得,在未来进行投资处置时,确认为应税所得。

由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增,从而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三)收到现金股利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按照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按税法规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变。但是,投资企业收到的现金股利属于已确认的投资收益的返还,应视为前述确认投资收益形成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转回。

(四)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计提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一方面冲减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冲减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而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需要明确的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5号)第三条规定,企业已提取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不属于投资损失,不得冲减应税所得。然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如果有关

准备在申报纳税时已调增应税所得,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相关准备应允许做相反的纳税调整。因此,该项差异应属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例2:(1)承例1(1)。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

甲公司应确认投资收益60(200×30%)万元,确认应收股利15(50×30%)万元。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 000

贷: 投资收益 600 000

借:应收股利 15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150 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45(100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2)承例1(2)。假定乙公司2007年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宣告分配现金股利50万元,双方所得税税率一致。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95(1050+60-15)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其中投资成本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50万元,损益调整调增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

例3:(1)承例2(1)。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   8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800 000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965(104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此时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45万元转回,同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1000-965)万元。

(2)承例2(2)。假定乙公司2008年净利润为0,该项投资减值8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为1015(1095-80)万元,而计税基础为1000万元。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为15(1015-1000)万元(2007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95万元转回80万元)。

三、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形成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而按照390号文的规定,投资企业已确认但尚未收到股利的收益(即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中的损益调整明细科目余额)应视为投资转让所得缴纳所得税。在这种情况下,该项投资形成的所有暂时性差异应全部转回。

例4(1)承例3(1)。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

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800 000

银行存款>文秘站:< 9600 000

投资收益 5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0000 000

——损益调整 450 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965+80-100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5万元转回。

(2)承例3(2)。假定甲公司与2009年将该项投资全部转让,收取价款960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800 000

银行存款 9600 000

投资收益 55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0500 000

——损益调整 450 000

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为0(1015+80-1050-45),计税基础也为0。2008年末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5万元转回。

各年的暂时性差异如表所示: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1 单位:万元

年份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 1045 1000 45 0

2008年末 965 1000 0 35

2009年末 0 0 0 0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情况:

表2 单位:万元

年份 账面价值 计税基础 暂时性差异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007年末 1095 1000 95 0

2008年末 1015 1000 15 0

暂时性差异篇8

【关键词】 投资;暂时性差异;所得税;会计处理

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不仅推动了我国税制的现代化建设、促进了各类企业的公平竞争,而且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等业务的会计处理产生了直接影响。下文中笔者从长期股权投资涉及的暂时性差异着手,分析其相应的会计处理方式。

一、长期股权投资涉及的暂时性差异

根据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长期股权投资可以财产转让收入或者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形式交纳企业所得税,这是长期股权投资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前提,并且由于长期股权投资在税法与会计核算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暂时性差异。为便于分析暂时性差异,本文将其分为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确认相关的暂时性差异和与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相关的暂时性差异。

(一)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确认相关的暂时性差异

通常长期股权投资初始确认时,其计税基础与入账价值是一致的,不产生暂时性差异。但是在以下特定情形下,存在与长期股权投资相关的暂时性差异。

1. 税收优惠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企业所得税法第31条和实施条例第97条规定,创业投资企业从事国家需要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以按投资额的70%在股权持有满2年的当年抵扣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抵扣。因此,如果预期创业投资企业未来将转让长期股权投资,该企业所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不仅包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额,还包括满两年后可以抵扣的投资额的70%。因此,该优惠条件增加了长期股权投资税前可扣除的金额,其计税基础大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存在暂时性差异。

2.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因为编制合并报表时,长期股权投资会被抵销,由被投资企业的相应报表要素替代,既然长期股权投资都不存在,当然不存在暂时性差异。但是从投资企业而非企业集团作为报告主体来考虑,与长期股权投资相关的暂时性差异不论是否会在投资企业个别报表中确认,都是可能存在的。

根据合并准则的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确认和计量,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71条规定,投资资产的计税基础是其投资成本,因此,从投资企业的角度来看,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初始确认时,其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是不相等的,存在暂时性差异。

(二)与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相关的暂时性差异

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企业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通常不能调整其计税基础;但是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时,为了提高信息质量,其账面价值很可能调整,并导致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等,产生以下暂时性差异。

1.长期股权投资由于计提减值准备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会导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少,该部分不能减少企业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不被税法认可,但企业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其允许在税前扣除的部分仍然包括已经计提的对应的减值准备。因此,在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会小于其计税基础,存在可抵扣差异。

2.“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股利分配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时,“成本法”核算的对子公司投资和对不属于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以下简称“对非三类企业投资”)在被投资企业的股利分配超过投资企业投资后的累积净利润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但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规定,投资资产在持有期间成本保持不变,这导致长期股权投资存在“计税基础不变而账面价值改变”的暂时性差异。

3.“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初始入账价值调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投资企业取得的对合营企业投资或对联营企业投资,当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应调整增加营业外收入和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如果投资企业未来转让此长期股权投资,其计税基础仍是初始投资成本,从而产生暂时性差异。

4.“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损益调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当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时,投资企业应按照其享有或分担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但未来投资企业处置该项长期股权投资时,其允许抵扣的金额仍然是调整前的金额,从而导致暂时性差异的产生。

5.“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其他权益变动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对于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应按照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中归属于本企业的部分,相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这导致调整后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相等,产生暂时性差异。

二、与长期股权投资相关的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

长期股权投资所涉及的暂时性差异按照所得税准则,有两种会计处理方式: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一)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1.因初始确认资产或负债不确认所得税影响的情形

如图1(引自Accounting for Income Taxes A guide to ssap12 revised exhibit 8.1.1)所示,当一项企业合并以外的交易初始确认某项资产或负债时,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不确认。

图1列示了与初始确认某项资产或负债相关的暂时性差异的处理要点,但仍有一个问题需要明确,即符合条件不确认所得税影响的资产或负债在其后续计量时,需要补充确认其与初始确认阶段相关的暂时性差异么?虽然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第11条没有明确说明,但IAS 12 Income Taxes (revised 2000)第22条规定,即使在该项资产或负债后续计量时仍不确认初始确认某项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暂时性差异,该项规定值得借鉴。

分析图1可知,与长期股权投资相关的暂时性差异,在以下情形不确认所得税影响:

(1)税收优惠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2)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3)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股利分配产生的暂时性差异。

其中,(1)(2)项是由于初始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并且未影响利润表和应纳所得税而不确认暂时性差异;第(3)项是由于初始确认“应收股利”,并且未影响利润表和应纳所得税而不确认暂时性差异。

2.因能够控制暂时性差异的转回不确认所得税影响的情形。

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时,其相关的暂时性差异在处置该项长期股权投资时转回;采用“权益法”核算时,除“损益调整”对应的暂时性差异可能在被投资单位分配股利时转回外,其余部分也是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转回。但是投资企业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意图通常与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投资是不一样的,不是为了短期内出售或回购。比如,投资企业可能基于长期的经营战略,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仅没有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打算,甚至在能够控制或者影响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时,也不要求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在这种情况下,既然暂时性差异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转回,为了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反映经营状况,所得税会计准则第12条和第14条规定,不确认此类暂时性差异。 根据所得税准则,当投资企业预期未来不会转让其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初始入账价值调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损益调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其他权益变动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投资企业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利润分配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希望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损益调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不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二)确认所得税影响

所得税准则规定,除上述不确认所得税影响的情形外,暂时性差异应当按以下原则确认所得税影响:交易影响了会计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的,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应作为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交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其所得税影响计入所有者权益;与企业合并中取得资产、负债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应调整购买日应确认的商誉或是计入合并当期损益。

上一篇:弘扬长征精神范文 下一篇:易经占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