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范文

时间:2023-09-17 15:21:24

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

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篇1

关键词: 《真州绝句》春景秋景

“半江红树卖鲈鱼”出自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的第四句。原文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

(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半江,江边枫树很多,倒映水中,遮满半面江水。红树,枫树,秋天枫树经霜,叶子变成红色,所以叫做红树。……卖鲈鱼,指卖鲈鱼的热闹场面。

(2)《诗词曲名句辞典》(山东教育出版社):红树:秋日下霜,枫树叶子变成红色。鲈鱼:盛产于长江下游的一种口大鳞小的味美之鱼。句意:最好的景色还是太阳偏西,风平浪静之后。红色的枫树下,渔民在卖鲈鱼。描绘出了富有渔村生活气息的图画。

(3)在《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黄立新认为这首诗是写真州江边渔村秋天傍晚的旖旎风光。半江,半个江面上;红树,长着红叶的树。有的树叶秋天变红。鲈鱼,一种体呈银灰色而背部有小黑斑的鱼,产于我国沿海一带。“半江”句说,在江边红叶树下,渔人们正在卖鲈鱼。

(4)在《历代绝句精华鉴赏》中艾治平认为这首诗是写秋景。红树:枫树。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他是这样解释第三、四句的:最好的时光怕就是红日西斜,风平水静的傍晚时分了。你看,江水波平,碧光闪闪;枫叶经霜,艳红如染;走着,走着,请听,在你耳畔响起了“卖鲈鱼呵”的声音,声韵悠远,余音不绝。

(5)在《古典文学鉴赏集》(三)(辽宁教育出版社)中陈体津认为此诗描写秋天傍晚江边的渔家风光。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后二句描写渔人的生活即景,落日的余辉斜照在经霜的枫树林上,倒映江边,半边江水像被染红了似的,显得分外妖娆明艳,渔人们趁看傍晚晴好的天气,在江边树下售卖自己刚刚打来的新鲜鲈鱼。诗中洋溢着渔乡的气息,却又透露出清远的闲情逸致,真有耐人寻味的意境。

(6)陶文鹏在1993年《古典文学知识》第6期第113页是这样解释的:《真州绝句》组诗是写真州春天风物。他是这样解释最后两句的:在黄昏时分,日斜风定以后,斜阳照在江上,一半江面碧绿,一半江面嫣红,江岸金丝轻漾的柳树,传来一声声很有地方风味的吆喝,原来是渔民们正在高兴地叫卖鲈鱼。

从以上列举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以艾治平老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一是以陶文鹏先生为代表的,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前五个主张此句是写秋天的景色,只有陶文鹏先生认为此句是写春天的景色。分歧的焦点是什么?到底谁是谁非呢?

我认为分歧的焦点是对“半江红树”的理解。艾治平老先生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树的,红树也就是枫树,因为枫叶秋天经霜变成红色。人们自然会想起杜牧有名的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而陶文鹏先生则认为“半江红树”的“红”是形容江的。江面没有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碧绿的,被斜阳照射的一边是嫣红的。人们自然会想起白居易有名的诗句“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认为这句诗应该是春天之景,理由如下。

首先,从《真州绝句》组诗的写作时间来看。王士祯所写的《真州绝句》一共有五首。我们看一下《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的目录就会发现,这五首诗排在“《维扬萧尺木画册四首》壬寅稿”下面,壬寅应该是康熙元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当时,王士祯二十九岁,这首诗应当是1662年写的。查《渔洋山人年谱》可知,这一年,他在扬州做推官。真州在扬州西南六十里,他的《真州绝句》(其一)写道:“扬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从这里可知王士祯对真州是比较熟悉的。其中,《真州绝句》(其二)说:“白沙江头春日时,江花江草望参差。行人记得曾游地,长板桥头旧酒旗。”写了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白沙洲一带长满了各式各样的野花野草,一眼望去,煞是招人喜欢,是人们游春的好地方。那长板桥边的酒店,悬挂着引人注目的酒旗,更是人们休憩、观景、叙谈的好场所。这首诗写出了人们在春天到白沙头游乐的欢快情景。由此可知《真州绝句》肯定是写春天的景色。再看《真州绝句》(其五):“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第一句“江乡春事最堪怜”是《真州绝句》组诗的总结性诗句,是说真州春天的景物最可爱,也是《真州绝句》组诗的诗眼。其中第二首和第五首都写明是春天,所以第四首也是春天写的,也是写春景。因此这句诗是写春天之景。

其次,从“杨柳”的意象来看。清朝诗人所写的“杨柳”意象,要么是歌咏春天之景,要么是伤春惜春。总之,是写春天的景物。如张问陶的《阳湖道中》:“百分桃花千分柳,冶红妖翠画江南。”魏源的《三湘棹影》:“溪山雨后湘烟起,杨柳愁杀鹭鸥喜。”沈德潜的《过许州》:“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王士祯的《真州绝句》(其四):“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也写了杨柳的意象,这首诗也应该是描写春天之景。因此,“半江红树卖鲈鱼”所写之景应是春天的景色,而不是秋天的景色。

为什么认为“半江红树卖鲈鱼”是写秋天景色呢?我的理解是如下:

其一,犯了“就诗论诗”的毛病。鲁迅在《草(六至九)》中指出:“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我们分析、赏析诗歌,一定要顾及全诗。如果是组诗,一定要顾及整个组诗,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掌握这首诗。否则,“就诗论诗”就可能曲解作者的原意。

其二,受宗梅岑《读阮亭先生真州绝句漫作》的影响。惠栋在《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里引了宗梅岑的这首绝句,全文如下:“板桥山色晚秋初,楚泽真州画不如。我爱新城诗句好,半江红树卖鲈鱼。”此诗对于王士祯的《真州绝句五首》,特别推重第四首,还引用这首诗的“半江红树卖鲈鱼”,称为“诗句好”。宗梅岑认为此首诗的艺术特色是诗中有画。不但诗中有画,而且胜过画,画出来也不如诗。这一点宗梅岑先生是别具眼力的。但宗梅岑认为“板桥山色晚秋初”,认为《真州绝句五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这就有问题了。原来宗梅岑读“半江红树卖鲈鱼”,读成“红树”,成了“霜叶红于二月花”,所以说成“晚秋初”了。可是这五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物,不在晚秋,是写“半江红”,不是写“红树”,所以不对了。

其三,是受杜牧《山行》诗的暗示。人们一看到红树的字眼,第一反应就会想起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很自然会联想此“红树”可能是枫树的叶子经霜变成红色。再加上没有顾及整个组诗,很自然地认为这句诗是写秋天的景色。

参考文献:

[1]刘利等.古代诗词曲名句选[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赵传仁.诗词曲名句辞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

[3]马美信,贺圣遂.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

[4]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5]中央电大古典文学教研组.古典文学鉴赏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

[6]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篇2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练习用所学方法理解词语。

3.书写提示,学会使用钢笔写字,注意握姿和坐姿,练习写好横画和竖画,注意“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把字写规范、端正、整洁。

4.借助拼音诵读,体会有关秋天的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重点

先看后写再对照,写的时候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握姿;积累有关秋天的词语。

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词语。

1.“交流平台”交流和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回想自己读书时遇到不懂的词语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教师点拨:联系生活实际、查字典等都是很好地理解词语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积累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词语,另一个是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小组合作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

3.在“书写提示”中要学会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字的笔画顺序,按照“横平竖直”的方法书写汉字。如“排”的写法,提示学生一是笔画要写规范、正确、整洁,二是字的大小要适中。

4.“日积月累”用读、写、默写等方法掌握描写秋天的一些词语。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解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2.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读书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会怎样做?

2.小组交流,看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并小结。

课件出示:

生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会查字典,字典就是我们无声的老师,我请教它的时候很多,它对我也很有帮助,比如:有一天我看到一句话有“忐忑”这个词语,我就是通过查字典明白它的意思的。

生2:我时常运用组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一个词语,通常由几个字或几个词构成,所以我们只要先分开理解字义、词义,再组合起来就好理解了。如“忠勇”一词,“忠”有忠诚的意思,“勇”是勇敢的意思,“忠勇”就可解释为忠诚勇敢。

生3:刚才的同学说得都不错,我有时候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意思。读书时还要瞻前顾后,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来解释词语或句子。

生4:遇到不理解的词时,可以找这个词的近义词,如“美丽”一词,它的近义词是“好看、漂亮”等。这就是用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效果也不错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除了刚才你们提到的方法,还可以用换词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去理解词语。

设计意图:

直接进入板块,然后根据学生的经验让他们放开去说,学生平时也有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只是不善于总结归纳,老师提出问题“哪个小组总结的方法多”,激励他们动脑子去思考,去组织语言,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1.课件出示:

1.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不同的季节?

2.小组交流,组长记录。

3.教师评议,推荐积累。

课件出示:

春:百花齐放

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春风满面

夏:酷暑难耐

挥汗如雨

烈日当空

骄阳似火

秋:五谷丰登

秋高气爽

秋风习习

瓜果飘香

冬:寒气逼人

鹅毛大雪

天寒地冻

漫天风雪

2.师:说一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的?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分小组合作交流,看能用什么方法理解加点的词语。

3.小组派代表发言,互相交流,说说词语的意思和理解词语的方法,教师评议并小结。

(1)查字典理解词语。

憧憬:就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忐忑不安:忐忑,心神不定。指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憧憬着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

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如“即将到来的一天”“期待着在活动中有出色的表现”,然后再思考“憧憬”的意思,就能领会“憧憬”在这里是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的意思了。

(3)运用查字典和组合法理解词语。

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忐忑不安”一词,“忐忑”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就是有心神不定的意思,“不安”是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的意思,“忐忑不安”就可解释为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形容心神不定。

设计意图:

通过第二个板块的学习,把理解词语的方法应用到词句段的词语理解中,巩固了字词理解的方法,再次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板块三:书写提示。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生字的笔画、笔顺。

2.学生按照提示“横平竖直”的规则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和握笔姿势,个别指导。

3.优秀作业,投影展示,师生评议:在书写中特别需要注意的两点:

(1)笔画要写规范、正确和整洁。

(2)字的大小要适中。

设计意图:

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让学生先观察,接着跟老师范写,再临写。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四、板块四:日积月累。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1.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朗读。

2.以上词语都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成语?(秋天的成语)

3.分清这些词语的意思。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气候凉。

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透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天高云淡: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指秋天的天空。

金桂飘香:金桂,是桂花的一种,颜色是黄色,所以称“金桂”。而桂花开在九月,也就是秋季,所以“金桂飘香的季节”就代指秋季,“金桂飘香”就象征着秋天。

果实累累:累累,连续成串。形容果实多。

秋风习习:和煦的秋风暖暖地、慢慢地吹动的样子。用于晚秋的景色。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春华秋实:华,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4.自由朗读,积累背诵。

设计意图:

积累描写秋天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库,为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学。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根据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教学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教学形式较单一,学生的思考空间相对较小。

教学建议:

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篇3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很有才气)

2. 课文中都督是如何评价王勃的呢?(相机板书:真是奇才。)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奇才”?被称为奇才的人多吗?

3. 都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赞叹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都督是在听到哪句话时说王勃是奇才的?

二、 诗文对照,走近“奇才”

1. (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这句话时,一定要读好句中的停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引导质疑: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评析】 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进行质疑,自己提出学习、研究目标,把教学重点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3. 王勃是在看到什么样的美景时写出这句诗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4. 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5. 交流汇报,指导朗读。

【评析】 通过关键句的比较,让学生深切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感悟句子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意蕴,在对比中丰富学生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美读,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美。

6. 王勃在怎样地看这么美的秋景的?你是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凝望”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现在你就是王勃,面对这迷人的秋景,想说什么?

7. 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着画面理解“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词语的意思,并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评析】 入情入境,通过角色置换,把学生推进了历史的特定时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句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在落霞轻轻飘浮、野鸭悠闲飞翔的纯美意境中,去理解、感悟关键词和整句诗的意思。)

8. 小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短短14个字,就把这天地绘就的美景浓缩进来了。让我们再读古诗,感受诗的美妙意境!

[评价] 在理解词句、感悟与诵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品赏美文,背诵积累,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当堂达成,可谓高效。

三、 品读课文,感悟“奇才”

1. 宴会当天来了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可大家都担心短时间内写不出来,不敢写。小小年纪的王勃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认真研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 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课件点击“胸有成竹、文史如泉、笔走如飞”变红色)

3. 了不起呀1915字的文章一气呵成!为什么王勃小小年纪竟能如此挥洒自如?

4. (点击“边看边想”),“看”说明他爱观察,“想”说明他爱思考。告诉你,王勃六岁就开始博览群书,正因为他一读书破万卷,所以才――下笔如有神!

[评价] 此环节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悟出:作文其实并不难,重要的是平时要博览群书,丰富积淀,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5. 令都督拍案叫绝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就出白干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滕王阁序》,请同学们捧起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评价]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动情地朗读,深入地思考,通过当时其他客人的反衬、都督拍案叫绝的烘托,使人深切感受到少年王勃的确是个奇才!行文的高妙尽在字里行间。

四、 积累内化,牢记“奇才”

1. 王勃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就在写完《滕王阁序》不久,他还创作了《滕王阁诗》。

2. 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让学生自由读读。

[评价] 搜集相关古诗,以一首带多首的方式拓展教材,一方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对王勃的印象。

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篇4

关键词:意象图式 《水调歌头・中秋》 对比评析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早在1987年,Lakoff和Johnson就对“意向图示”做出了解释。Lakoff(1987)认为意象图式是我们日常生活身体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比较简单的结构。Johnson(1987)则指出人类的身体运动、对物体的操纵和感知互动包括反复出现的样式,如果没有这种样式,我们的所有就将变得一团糟,并不可理解。我们把这种样式叫做‘意象图式’,因为它们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王寅 2007)。根据Lacoff(1987)的总结,意象图式主要包括容器图式(Container Schema),部分―整体图式(Part-whole Schema),连接图式(Link Schema),中心―边缘图式(Center-Periphery Schema),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以及其他图式,如前―后图式(Front-Back Schema),上―下图式(Up-Down Schema)等。由于意象图式理论强调思考时用我们的身体体验形成的形象生动的内心图像, 这与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意象有着紧密的联系(贾红霞,2009),因此笔者试从意象图示视角对许渊冲教授翻译的《水调歌头?中秋》进行评析。

《水调歌头・中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中秋节。上阙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明月”是整首诗的焦点,被译作“full moon”,或许“明月”不一定就是“满月”,但词的背景交代了这是中秋之夜的明月,这样翻译是忠实原词的,而且从意象图式的视角来看,这样译恰恰展现了容器图式的一种隐喻映射。当把我们人本身作为一个容器,“full”可以用来表达容器被填满,如“I am full”指“我吃饱了”。因此“full”给译文读者的体验是一种“满”的感觉,把这种“满”投射到“中秋之夜的明月”上,那么“full moon”带入读者脑海的画面则是一轮满月悬挂苍穹。这能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下一句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何年”被译为“what time of the year”,因时节与气候密切相关,这为读者建立了一种关系结构,便于读者通过连接图式更好地理解后面词句中的“寒”字。第四句词中的“归去”该作何解?是指“回家”?显然不然。诗人在此本意是指他幻想自己来自天上仙境,如今又想飞回到天宫。这句是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目的地是天宫。对于最后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前半句描述了作者无人共舞,唯以影为伴,译本中的“shadow”通过前―后图式的运用,读者能感受到以月光为背景,更衬托了诗人的孤独冷清和对家人的思念。后半句从字面上看,“在人间”遵循容器图式,“人间”被视为一个容器,诗人自己是容器中的一物,然而结合前几句中的“天上宫阙”、“高处不胜寒”,一个上―下图式又隐含于其中,“天上”或“高处”为上,“人间”则为下,诗人在此以“天上”比喻“朝廷”,而“人间”比喻“地方”来表达“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何必非要回到朝廷?”的弦外之音,因此译文也应隐射出只要胸怀坦荡,无论在哪都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该译本巧妙地利用了上―下图式,把“天上”(high)和“人间”(earth)进行对比,暗含“在人间同样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之意。

下阙开头诗人用了“转”、“低”、“照”三个动词惟妙惟肖地描绘了明月的动态位移,自然过渡到下阙。三个动词构成了一个很典型的路径图式,翻译时显得至关重要。该译本中“goes round”、“Through”、“ to”清楚地展示了这一图式。第二句“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翻译中 “people part”和月之“ full”间接体现了部分―整体图式,把人的团聚看成是“整体”,与之相对人们分离就是解体成“部分”,同样把“满月”也视作“整体”。从前―后图式来看,也体现了以满月为背景更衬托了人们分离的感伤,更加深了人们彼此的思念。对接下来全词中最富哲理的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该译本又融合了连接图式和部分―整体图式,把人的悲、欢、离、合看作人整个状态中的不同部分,将其与月的不同状态阴、晴、圆、缺相关联,使抽象的心情变得更具体,且在最后一句中点出“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使表面现象升华到一种人生哲理,很好地传释了原诗的意蕴。最后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愿望。其中“长久”二字被译为“long”,从意象图式上看,“long”原本指具体的长度,通过隐喻投射,使其构造了更为抽象的概念“时间长”,因此这样译,既应征了意象图式的投射原则,又和后半句中的“千里”相照应,将时空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保持了词的意境完整。

中国诗词内涵丰富的意象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还承载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也给中诗英译带来了巨大挑战。从意象图式的角度分析中国诗词的翻译是一种新的视角和尝试,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Lakoff, George.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2] 贾红霞.从意象图式视角解读李清照的《一剪梅》[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6).

[3]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 许渊冲.最爱唐宋词[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篇5

歌曲《秋天弯弯》从弯弯的果实人手描绘秋天丰收的景象,又以“弯弯的扁担”“弯鸾的手臂”“弯弯的嘴儿”将歌曲推向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出人们对秋天丰收的喜悦之情。该歌曲歌词简单易上口,旋律优美欢快且重复较多,适合大班上学期幼儿学习。不仅能帮助幼儿梳理有关秋天的经验,更能让幼儿体验秋天丰收时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和内心的喜悦。

秋天的果实是幼儿比较熟悉的,将幼儿的这些经验加以梳理,引出一句句歌词,然后让幼儿合作完成图谱,自主梳理歌词,完整演唱歌曲,这里面蕴含着一个个的挑战,幼儿需要倾听、理解、记忆、表达等。在设计活动之前,我就对幼儿即将面临的最大挑战点――梳理歌词、演唱歌曲进行了充分的估计和判断,并为幼儿应对挑战铺设了适宜的“坡度”。活动共分六个环节,前一个环节都是后一环节的铺垫,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整个活动根据幼儿的需要将集体、小组及个别活动相结合,特别是运用了幼儿小组合作制作图谱的形式,减少了教师示范演唱、讲解图谱的环节,使幼儿经过思考、创造,顺利地解决了活动难点,更使集体教学活动真正成了幼儿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的平台。

目标:

1.感受歌曲优美欢快的旋律,学唱歌曲。

2.能唱准歌曲中的休止符,并用“嘿嘿”替换休止符,准确接唱。

3.积极参与小组合作的歌唱学习活动,感受歌曲中的喜悦之情。

准备:

1.教具:“篮子”图谱一幅,PPT(演示文稿),歌曲录音。

2.学具:每组“篮子”图片一幅,果实图片若干。

过程:

一、交流回忆有关秋天丰收的经验

师:秋天到了,农民伯伯最开心,因为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你知道什么是丰收吗?秋天会收获哪些果实呢?(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随机出示PPT中的果实图片。)

师:秋天收获的东西真不少,怪不得农民伯伯最开心。

(析:该环节从提取幼儿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幼儿进入秋天丰收的情境,体验车收的喜悦。)

二、用语言描绘秋天丰收的景象,体验喜悦之情,提炼歌词

1.引导幼儿说出秋天丰收的果实,并尝试用“秋天的XX弯弯”的句式来表达。

师:秋天的稻谷丰收了,它沉甸甸的,看起来怎么样?(教师用弯弯的手势引导幼儿说出:秋天的稻谷弯弯。用同样方法引导幼儿用“秋天的××弯弯”的句式表达其他果实。)

2.引导幼儿观察那些表达丰收喜悦之情的画面,并尝试用“秋天的XX弯弯”的句式来表达。(教师出示爸爸挑担以及妈妈挎篮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使幼儿充分体验丰收的喜悦。)

师:这么多弯弯的果实成熟了,你们看,爸爸在干什么?

师:爸爸挑着扁担运果实,扁担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妈妈呢?弯弯的手臂挎着重重的篮子。

师:爸爸妈妈劳动真辛苦,但是大家的嘴儿都怎么样?(弯弯的。)他们的嘴儿为什么弯弯的?(秋天丰收了,大家再辛苦也觉得开心。)

(析:该环节借助弯弯的果实及人们丰收时的情景图片。引导幼儿生动形象地感知“秋天的XX弯弯”,并鼓励幼儿用相应的歌词来表达,为下面学唱歌曲埋下伏笔。)

三、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优美欢快的旋律,感知歌词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这首歌里面就唱了许多的“秋天弯弯”,我们来欣赏一下。(播放歌曲录音,幼儿欣赏。)

师:听了这首歌,你感觉怎么样?歌曲里面都唱了哪些“秋天弯弯”?

师:对,歌曲里面唱了“秋天的稻谷弯弯”……秋天丰收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所以这首歌曲听起来也非常欢快和优美。

(析:优美的歌曲录音一下子将幼儿带入秋天丰收后人们喜悦的情景之中。幼儿边欣赏边感知歌词,为接下来的自主梳理歌词打下基础。)

四、自主梳理、熟悉歌词

1.幼儿分小组合作找出歌曲里唱到的歌词图片。

师:每个小组桌上都有许多秋天弯弯的图片。接下来,你们就小组合作,一边仔细听我唱歌,一边找找歌里面唱到的秋天弯弯。我唱一样弯弯的东西。谁正好看到这张图片,就把它轻轻地拿在手里。

2.幼儿小组合作将图片按歌词顺序逐一贴在篮子图片上,完成图谱。

师:我们已经把歌曲里唱到的秋天弯弯都找出来了,可是歌曲里面先唱什么,再唱什么,最后唱什么。你还记得住吗?我给每组准备了一个“篮子”。看,“篮子”上有什么?(数字。)这些数字可以怎样来帮助我们将秋天的丰收按歌曲中唱的顺序装到“篮子”里呢?谁有好办法?

师:现在,请你们看好自己手里的小图片,装到丰收的“篮子”里,每组合作的时候同伴之间可以相互提醒。

3.教师展示幼儿小组合作完成的图谱,提醒每组幼儿根据播放的歌曲录音检查图谱是否正确。

师:瞧,刚才我们装的“篮子”多漂亮。其实这就是我们合作完成的歌益图谱。让我们听着录音来检查一下自己小组的图谱对不对。

4.幼儿跟着琴声。手指自己组的“篮子”,轻轻哼唱歌曲。

(析:因为歌曲本身比较长,所以梳理歌词顺序是本次活动的难点。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小组合作装“篮子”以及听歌曲检查图谱,不仅让幼儿体验了合作完成图谱的快乐,而且达到了隐性提示幼儿记忆较长歌曲的办法的目的,让幼儿习得了学习方法。)

五、看图谱学唱歌曲

1.幼儿边看“篮子”图谱,边跟着琴声大胆地学唱歌曲。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篮子”,我们一起看着这个“篮子”,跟着琴声大胆地唱出来。(练习2-3遍。)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并贴出图谱中的休止符,鼓励幼儿边演唱歌曲边加入自己创编的休止动作。

师:你们在唱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歌曲的这些地方怎么了?休止符就像一盏红灯提醒我们要停一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动作来提醒我们在休止符的地方停一下呢?

3.幼儿同伴互助解决歌曲演唱中存在的问题。

师:你们觉得刚刚唱这首歌曲时哪个地方比较难,还不太会唱?现在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4.教师引导幼儿唱出情感,在休止符的地方加入两次拍手动作。

师:我们唱了这么多秋天弯弯的东西,其实这首歌曲的名字就叫《秋天弯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里面哪一句歌词连续唱了两遍呢?对了,秋天丰收了,大家都特别高兴,嘴儿都弯了。那你们觉得用怎样的声音和表情来唱这首歌会更好听呢?

(析:完整图谱的引入,使幼儿更直观地理解了歌曲的结构。由于有上一个环节合作完成简易小图谱的基础。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大图谱的意义。并且很快就跟随图谱学会了演唱歌曲。最后的交流讨论,更有利于幼儿理解人们对秋天丰收的喜悦情绪。在休止符的地方加入两次拍手动作的演唱方式,为幼儿接下来学习新的唱法埋下了伏笔。)

六、学习新的唱法

1.幼儿倾听教师示范第一句歌词的新唱法。

师:你们唱得真开心!农民伯伯丰收后更开心,他们也想来唱一唱呢。快来听,他们是怎么唱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图谱休止符处贴出“嘿嘿”的标记。)

2.幼儿尝试与教师合作演唱。

3.幼儿分组看指挥进行接唱。

(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运用接唱的形式与幼儿合作演唱,将幼儿的情绪推向高潮,使他们在享受唱歌乐趣的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表现能力等。并对秋天丰收的喜悦情绪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延伸活动:

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篇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明确了各个学段的作文教学要求,但由于“课标无细目”“教学无课本”“教材无序列”“评价无标准”等原因,作文教学效率仍然低下。

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把写作在第一学段中定性为“写话”,在第二、第三学段定为“习作”。二年级学生初学写话,许多教师目标不明,人为拔高,致使低年级写话出现了不少误区。2011版课标对第一学段写话目标的定位是这样的:“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从目标中可以明确,这一阶段的指向是尽力减少对学生写话的束缚,不给写话设置条条框框,旨在通过乐写、多写达到会写,然后进入相应的句式表达性的规范。要求是学生习作的重要标杆,只有明确要求,学生才能把握习作的方向。作文的很多东西需要学生自悟,但要在教师“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进行科学指导,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遵循序列,努力找准年段写话训练点

翻阅二年级教材,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和写话编排是这样的:

综观教材的编排,整个二年级只进行了5次写话训练,要达到课标对二年级写话提出的目标似乎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教材特点,对单元主题和口语交际内容进行开发、细化、整合,让写话的内容更细致,更有操作性。

二上一共八个单元,可以对每个单元的写话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要求都是写几句话,第八单元稍微宽泛一些。其中第一、第二单元还提供了句式,体现了教学的梯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通过看图和观察,培养学生捕捉事物现象的能力。这个阶段的语言发展,重点是说一句完整的话或几句连贯的话,切不可提出过高的要求。

二、扎实起步,有效指导走好写话每一步

下面以重组后的第单元为例,谈谈如何指导低段写话。

(一)根据年段特点,把握写话目标

小学低段是学生想象活动的敏感期,教师应努力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写话来培养学生再现表象的技能。如教材中第一单元口语交际《秋游》的要求是这样的:秋天多美呀,我们建议老师组织一次秋游吧咱们先商量 下到哪儿去、干什么、做哪些准备,再向老师提出建议。

从要求中发现,如果以口语交际中的内容作为写话的内容,就太宽泛,建议也不好写,所以我觉得可以调整为“写出自己在某一个地方看到的秋天的样子”。这样的调整能使学生学会这样的句式:谁到哪几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样。符合课标对第学段提出的写话要求:“能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能写几句通顺连贯的话。”

实践证明,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形成,必须经历从口头到书面、从说到写的过程。写作训练也应根据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从低年级开始处理好从听到写的过渡,以说促写,说写并重。扎实完成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保障写话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二)训练语言表达,推动条理写话

1.仿课文形式,在模仿中起步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在写话教学中,让学生适当地仿写课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而且能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巩固,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助写的效果。如写秋天,可以模仿第一单元《秋天的图画》以及学习园地中的《秋天到》。同样,后面几个单元也可以找到模仿的课文和范例。

这样的模仿,既有仿写的痕迹,又有新创的内容,通过原文复现,使学生逐渐学会迁移重组。儿童的语言就是在反复的模仿中渐渐丰富起来的。

2.教写话顺序,使言之有序

要让学生写出通顺、有活力的话语,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顺序和程式。基本的、常见的顺序有先概括后具体(常见的总分段式):先具体后总结;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按地点的转换;写一件物品,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里到外,由近而远,从形状到色彩:写景时先写植物再写动物;写一件小事,按“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写一个小场面,按“有的……有的……还有的……”顺序,等等。

这些写话顺序的教学,可以借助课文段落教,可以借助课外范文教,也可以借助班里学生现场的作文教。在学生领悟了典型段落的精妙结构、掌握了带有规律性的语言之后,教师适时组织语言模仿的迁移练习,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写出结构严谨、主旨集中的语段。如《秋天》的写话顺序,可以用总分段式,可以按地点转换,也可以按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的顺序。

写话思路的指导,在无形中降低了写话的难度,给了多数学生一架写话的梯子,更重要的是不会让学生对写话产生畏惧心理,同时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按照不同的思路去写。

当然,“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也并不是天马行空,胡编乱造,而是应该依托现实,合理创编,语言规范,文从字顺。在“自由”与“规范”之间寻求平衡,充分发掘“自由”的要素,高度关注语言之“规范”,让“自由”与“规范”相得益彰。

(三)推荐语言素材,丰厚表达积累

众所周知,学生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写作时无话可说,有话不会说。只有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在需要的时候才可以信手拈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累语言、组织语言,从而形成能力。通过大量素材的积累,使学生感悟、积淀一定的语言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口头语言,有助于书面语言的表达。

在这个以《秋天》为主题的单元写话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秋天的语言素材,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

1.连词成句,让美丽串串呈现

二年级学生的词语运用能力是有限的,有些词语在生活和学习中见过,但学生未必能在写话时加以运用,教师应适时向学生推荐词语,让学生有选择地加以运用,这也是学生积累词语、运用词语的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如在《秋天》为话题的写话中,可以推荐以下词语:“金风送爽、秋风习习、一叶知秋、秋雨绵绵、丹桂飘香、春华秋实、天高云淡、秋色宜人。”这些词语大部分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学生记忆犹新,非常感兴趣。但是这些词语用得过多,也会使得学生的文章干人一面,如何在掌握这些词语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也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2.妙语连珠,让精彩纷纷呈现

写话过程中,从词到句子,层层铺垫,由易到难,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儿童的言语天分被充分激活,也才会有写话过程中的妙语连珠,精彩纷呈。

描写秋雨的: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描写秋风的:一阵阵秋风吹来,一片片落叶在林间飞舞。树林里像铺了厚厚的地毯,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响声。

描写菊花的:看,菊花开得多么热烈!黄的、红的、白的、紫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争奇斗艳,芬芳扑鼻。

3古诗内化,让璀璨慢慢凸显

写话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诗句会提升作文的品质。如在《秋天》为主题的写话中,可以推荐下面的诗句让学生运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根据学情,关注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必要的点拨,让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鹦鹉学舌,能将课文中的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重视病句诊断,锻炼修改能力

古人为文往往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斟字酌句,反复推敲,锤炼语言,才能学会准确运用语言。二年级学生在写话时经常会出现一些语句上的毛病,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可提供学生经常出现的毛病以引起关注。

这样的引导基于学生的起点,从说到写,从写到改,让学生亲历了写话的整个过程,使他们乐于交流,易于表达。

有了教师这样扎实细致的指导,才有了下面这些优秀的学生习作。

秋天,树林里可美啦!你看,火红的枫树一棵连一棵,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红色的云霞,又像一片红色的海洋。风儿吹过,几片调皮的枫叶离开了枫树妈妈,真像是一只只艳丽的红蝴蝶在空中起舞。我忍不住伸手去接,它又淘气地飞走了,它是在邀请我与它捉迷藏吗?

(焦傲)

果园的味道,是那么的香甜。圆圆的柿子娃娃,涨红了小脸,正摇起小手欢叫着:“我可甜啦,赶快来尝一口吧。”石榴公主穿着满是宝石的衣服,咧开小嘴朝我们甜甜地微笑。咦,翠绿的树上怎么挂了一盏盏黄灯笼?原来是橘子姑娘穿着黄澄澄的礼服在迎接秋天的到来呢!啊,“正是橙黄橘绿时”,秋天的果园一定是小朋友的最爱!

(沈孙源)

朱光潜先生说,在同一棵松树面前,木商看到的是松树的实用价值,科学家探究的是松树的成长规律,艺术家则持欣赏的态度。因此,对同一件事,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同样的体验有不样的表达。同样是写秋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写了自己眼中的秋天。大胆的想象、流畅的表达、准确的用词、语言的灵性,超出了二年级学生的写话范畴,内容具体,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富有灵性。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也是低段写话所需要的。

遵循序列,扎实起步,在自由与规范中平衡,以宁静之心走向学生的表达,回归写话之本色。

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篇7

11、这次夺冠可能性很大的省队深孚众望,兵败于家门,令人嗟叹不已。

12、调解员不胜其烦地找李、王二户谈话,直到圆满解决纠纷为止。

“深孚众望”的意思很能使群众信服,而例11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深负众望”混淆了,后者的意思是很不能使群众信服,两个成语的意思正好相反。“不胜其烦”表示烦琐得让人受不了,例12却把它与只有一字之别、其他语素完全相同的成语“不厌其烦”混为一谈了。

七、不合对象。有些成语的使用有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不能随意搬用。如:

13、三年下来了,而问题依然故我。

14、在新开张的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化妆品,美轮美奂的时装。五彩缤纷的饰物,真令人目不暇接。

“依然故我”一般用于人,不用于事和物,例13将其用于“问题”显然用错了对象。“美轮美奂”常常在报刊上用错,主要原因是不清楚它的使用对象。该成语中的“轮”是指轮困高大的样子;“奂”是指众多的样子;整个成语是指房屋高大众多的样子。而例14却用来指“时装”,这就出现了笑话。

八、褒贬颠倒。成语往往含有不同的感彩,一般说来,褒词不能贬用,贬词不能褒用,否则会影响感情的正确表达。如:

15、他是这种新文学体裁的始作俑者,应当在当代文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16、侵华日军在南京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是有口皆碑的铁的事实。任何狡辩都改变不了。

“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件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贬义,例15把它用在开创新文学体裁的“他”身上,就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有口皆碑”指所有的人都是活的纪念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颂扬,褒义,例16把它用在“疯狂屠杀中国平民”这件事上,就犯了“褒词贬用”的毛病。

九、谦敬错位。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不能用于对方;有些成语是敬词,只能用于对方,不能用于己方。如果辨别不清,就会造成谦敬错位。如:

17、在这方面,我是当之无愧的泰山北斗。

18、就先请李校长发言,借以抛砖引玉,然后大家畅所欲言吧。

“当之无愧”指当得起某种光荣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这多作敬词赞语,表示对人的赞扬,只能用于对方,例17却用于己方,就犯了“敬词谦用”的毛病。“抛砖引玉”比喻用不成熟的、肤浅的意见,引出成熟的、高明的意见。这常用作谦词,只能用于己方,例18却用在他人身上,就犯了“谦词敬用”的毛病。

十、语法不通。各个成语的词性是不同的,所以其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对成语的词性把握不清,就会造成句子的语法错误。

19、想用化妆品使自己更加花容月貌,谁知脸上却长出一大片小痘痘。

20、我们都司空见惯了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

例19中的“化容月貌”是名词性短语,不能受副词“更加”修饰。例20中的“司空见惯”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这两个例句,都由于没有辨清成语的词性而造成语法不通。

作文素材:

主持人: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一直是我国历代文人志士的普遍价值取向。而在日常的习作中,我们往往也会接触到这方面的内容。如何让自己的作文独具一格、引人注目?材料的积累至关重要,以下例子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明月照人

王夫之为了事业和理想,从来不为利禄所诱,不受权势所压,就是历尽千辛万苦,也矢志不渝。明朝灭亡后,他在家乡湖南衡阳抗击清兵,失败后,隐居石船山。从事思想方面的著述。他晚年身体不好,生活又贫困,写作时连纸笔都要靠朋友周济。每日著述,以至腕不胜砚,指不胜笔。在他71岁时,清廷官员来拜访这位大学者,想赠送些吃穿用品。王夫之虽在病中,但认为自己是明朝遗臣,拒不接见清廷官员,也不接受礼物,并写了一副对联,以表自己的情操:

清风有意难留我,

明月无心自照人。

清指清廷,明指明朝,王夫之借这副对子表现了自己的晚节。

分析:为了事业与理想,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与情操,有多少像王夫之这样的人啊!他们的高风亮节将光耀千古。

话题:“气节与情操”“高贵与低贱”

陆秀夫壮烈殉国

元兵南进,南宋文武官员拥着11岁的端宗皇帝退到广州海面。不久,端宗受惊而死,大家打算各奔前程。大学士陆秀夫挺身而出:“古人只有一旅一戍,还能中兴,现在百官都在,兵有数万,如果天不绝宋,岂有不能成功之理!”在他的坚持下,宋军继续与元军作战。逃亡朝廷最后以崖山作根据地,在粮食断绝多日之后,元兵发起猛攻,终于打进崖山。为了不做俘虏,陆秀夫背起幼主,毅然跳进海里,壮烈殉国。

分析:陆秀夫能做出以身殉国的举动,原因只有一个:忠贞爱国。

话题:“气节”“忠贞”

趣味语文:

中秋对联趣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而在月下吟诗作赋、对对子更是众多文人雅士的最爱。以下就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中秋的对联。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这一联是明代大学士杨廷和(1459―1529)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8岁那年,有一次,他父亲与客人对饮到深夜,出上句让客人对,可是无人对出,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应对,语惊四座。过去,一夜分为五更,两小时一更;古称秋季三个月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这是清代徐稚小的时候的作品,当时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旬。“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但是,很多对联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很长时间才对得出来。如: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字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相传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因此有如下对联: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

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实践

朗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朗读对小学生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朗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语文质量,实现小学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一、营造氛围,激发互动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艺术应注重激励、唤醒与鼓励,应注重技巧的传授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还应注重营造朗读氛围而非枯燥讲述。只有良好的朗读氛围才能从学生内心深处彻底唤醒与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所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构建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互动中。例如,在教学《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歌曲《水调歌头》,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辅助设备教学播放,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学习这首歌曲,并规定完成时间最短的小组为优胜组,其全体成员将有机会获得奖励。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快速集中,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加强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互动,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质量,将精彩留给学生。

二、注重体验,掌握技巧

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大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的文本,所以教师应加强初读、情感、停顿、语速、语调等方面的指导,进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在教学中,部分学生朗读时节奏和速度掌握不好,喜欢“数字读”或“唱读”,听起来很不舒服。为了纠正这个缺点,我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读一般的叙述句,用稍慢于日常说话的速度娓娓道来;读课文中表示急切的心情和紧张的句子,一般快速读;表示庄重、沉痛、宁静、肃静内容的句子,一般慢速读。运用这个方法,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语速。朗读时还要注意语调,要像唱歌一样,有高音、低音,抑扬顿挫。如在教学《望洞庭》时,第一句“湖光秋月两相和”语调要平一些,语气要轻一些,第二句“潭面无风镜未磨”语调要上扬,语气要逐渐加重。第三句“遥望洞庭山水色”语调要降抑,语气要委婉。第四句和第二句一样逐渐加重,语调应上扬。这一类的古诗,有个小口诀:怎样读好四句诗,“平、扬、抑、扬”真好听。

三、更换词语,比较朗读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文眼”,通过朗读、体会和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受到启发,陶冶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采取换用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加深其对课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造力,可谓“一石三鸟”。如在教学《小儿垂钓》时,文章就展现了小孩的天真可爱。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我将“遥招手”换成了“遥摇手”,让学生比较朗读,学生一边读,一边做着动作。学生通过不断的读,体会到“遥招手”时让路人靠近一点,而“遥摇手”是让路人离开。虽然只换一个字,但意思截然不同。学生通过朗读和比较,一个可爱的乡村儿童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四、架起从“读”到“写”的桥梁

(1)在朗读中积累。课堂是学习知识、积累词汇的重要途径。如人教版二年级《识字1》就是展示和秋天有关的四个词语,而且该单元的课文都与秋天有关,里面有大量描写秋的优美词句,教学时,我根据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让学生牢记在心。

(2)在课外朗读中积累。学生如果仅凭课本积累词汇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朗读,积累好词好句。如学习了课文第一单元后学生积累了有关秋天的词汇和句子,就要引导学生到课外朗读有关春天、夏天、冬天的文章,从中积累相应季节的词语和句子。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让朗读在课堂上“沸腾”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孙 阳.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3(5).

[2]王玲玲.朗读教学与语感构建[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5).

上一篇:偷吃人参果范文 下一篇:海南风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