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与金岳霖范文

时间:2023-11-10 13:38:47

林徽因与金岳霖篇1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道出了人生总是存在缺憾的道理。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身上都有不愿意被触碰的一面,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有时连我们自己都不想正视。于是,有人不惜代价、竭力伪装使自己看起来完美,以致活得很累。其实,完美与不完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我们把生活中那些不如意看成是一种缺憾,放大生活中痛苦的时候,人生仿佛一片黑暗;而当我们能够接纳那些不完美,把生活中那些不如人意看成人生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我们的人生才叫完美。

提起中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金岳霖,不得不提他终生未娶的事。

1914年,金岳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都曾留学美国,加上文化造诣颇深,在文化界交游甚广,因此几乎每周都在家里举办文化沙龙。由于金岳霖孑然一生,所以他始终是沙龙的常客。他们三人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很深,一直以来都是比邻而居。即使在战争年代,不在一地居住,金岳霖也是每逢休假,都要到梁家去住上一段时间。

长期以来,金岳霖对林徽因的人品、学识颇为赞赏,对她爱慕有加;林徽因亦对金岳霖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有一次,林徽因非常苦恼地对丈夫梁思成说,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听完,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但每次林徽因心中有解不开的心结时,他都会像长辈一样对她悉心引导,这次也不例外。经过一夜的思考,梁思成比较了自己和金岳霖两个人,于是,他郑重地对林徽因说:“我经过深思熟虑,觉得我各方面都不如金岳霖优秀。你是自由的,你可以任意选择所爱。如果你选择金岳霖,我同样祝你们幸福。”

林徽因同样将自己的想法和梁思成所说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听完,说:“看来思成是真心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心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以后,三个人照常来往,从无芥蒂。有时,林徽因和梁思成吵架,还会让冷静、理智的金岳霖当裁判。林徽因夫妇和金岳霖至死都保持着这种纯洁的往来和友谊,金岳霖一生都没有娶妻。

林徽因逝世时,金岳霖说,自己的眼泪都没停过。林徽因去世多年,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到北京饭店赴宴,众人大惑不解。开席前他宣布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晚年的金岳霖跟林徽因夫妇的儿子梁从诫一家住在一起,梁家后人以尊父之礼相待金岳霖,梁从诫都以“金爸”称呼金岳霖,一个大家庭温馨和睦地相处着,犹如当年金岳霖和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同住一起的日子。这样的生活使金岳霖的心境和情绪没有陷入独身老人的孤独常态。

在金岳霖的人生中,因为没有娶到至爱林徽因实是一件憾事,但他接纳了这种不完美,以平常心态与林徽因、梁思成相处,致使他们的交往从无芥蒂。如果金岳霖最终娶到林徽因,不但破坏了与梁思成的友谊,而且他和林徽因的结合并非会有多么美好,后人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尊崇他、钦佩他。况且以失去友情、失去道德而得来的爱情还会是完美的爱情吗?金岳霖不破坏他人婚姻的做法,不但维系了三人纯洁的友谊,而且使金岳霖即使在未婚的情况下,能老有所依,也是人生的一种完美。

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没有找到喜欢的工作、难以遇到自己心仪的对象……这些都构成了我们眼中不完美的人生。我们怎样对待这段不完美的人生呢?事实证明,抱怨、心灰意冷、麻木不仁都无济于事,唯有从心底从容地接纳,并努力使其趋近于心目中的完美才是出路。把不完美的人生当成人生的必修课程,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认真对待,努力地修满它,更要学得扎实彻底,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1958年,谢坤山出生在台湾省台东县,为知名的画家。

小时候,谢坤山由于家境困难,念不起书,所以很早就辍学了。生活的贫困使他过早地成熟,他十分理解父母的艰辛和无奈。

16岁那年,谢坤山便到工地上打工,然而可怕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由于误撞高压线,他从此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19岁那年,灾难又一次降临到他头上,一场事故又使他失去一只眼睛,面对此情景,他心爱的女友也离他而去……

面对身体的残缺和人生的打击,谢坤山没有回避,也没有因此沉沦。为了不拖累可怜的父母,也不拖垮这个十分贫困的家庭,他选择了四处去流浪,带着一身残缺上路,独自一人,与命运展开博弈。

在流浪的日子里,谢坤山一边打工以糊口,一边尽己所能帮助社会。后来,他渐渐地迷上了绘画,他想通过绘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起初,谢坤山对绘画知识一无所知。因为身上没有足够的钱供自己学习绘画,他就去艺校旁听;没有手他就用牙齿咬住画笔,用舌头搅动,嘴角时常渗出鲜血;少条腿,他就“金鸡独立”作画,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对绘画的执著与真诚,打动了一位名叫也真的漂亮女孩,也真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投入了谢坤山坚实的怀抱。

女孩的到来,使谢坤山生活中有了支点,从此他更加努力地进行绘画创作,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也多次在大赛上获奖。如今的谢坤山不仅战胜了人生的残局,赢得了爱情,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还赢得了事业,成为很有名的画家,同时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身体的残缺并没有将谢坤山打倒,他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最终人生的缺憾成就了“完美”的人生。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是一份超然。用超然的心态看待一切,自然会收获一份完美的人生。

在人生短暂的岁月里,不完美的事情确实不少。有人会选择接纳不完美,奋力去拼搏,将不完美看成攀登高峰的阶梯,最后终得完美人生。而有人或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或精神萎靡,一蹶不振;更有甚者选择轻生,告别生命……这样的心态即使四肢发达、身强体壮,又怎么能叫完美呢?所以,在面对不完美时,我们唯一应做、能做而又必须做的就是:接纳它,并且塑造一颗坚强有力、纯洁不变的心,这样我们将收获一个完整、快乐的人生。

林徽因与金岳霖篇2

在现在的中国知识界,学者金岳霖对才女林徽音的单恋可谓家喻户晓,近日读到一位85后的年轻人写的散文《为爱而放弃爱的金岳霖》,评价说金岳霖是把“爱情当成了宗教”,已然把他当作神话般的人物。其实金先生远不是现在年轻人想象的那样“一根筋”,心里只有“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林徽音,除了林徽音之外,他在老家有原配的妻子,还有一位美国情人。他单恋林徽音是事实,但爱情生活倒也没那种宗教化的纯粹,说这些话倒不是想搬弄这位哲学家的是非,只是想把完整的历史真实地还原出来,人间可以有传奇,但不能造神话!

金岳霖那位美国情人英文名字叫Lilian Taylor,中文名字叫秦丽莲(有的翻译为秦丽琳),后来不知何时与金岳霖分手,竟然落在了西北联大。

2

金岳霖何时、如何与秦丽莲结识的,不确。外界所知的是,1924年,金岳霖在法国留学时,两人已经是一对恋人了。一天,金岳霖与秦丽莲、张奚若在巴黎圣米歇尔大街散步,遇见一些人不知为了什么事争论得很凶,三人便参加进去,也争论起来,由此引起了金岳霖对逻辑的兴趣。

杨步伟在《杂忆赵家》中记录了金岳霖和秦丽莲的趣事。1924年赵元任、杨步伟一家从美国来到欧洲,一天,赵元任、杨步伟到饭馆吃饭,恰好碰到在候车的金岳霖,于是,三人一起去保定饭馆吃饭。也许赵元任、杨步伟出手大方,老金说,看样子你们很阔,钱多不多?能不能借点?杨步伟只好借30元,谁知拿到钱后,金岳霖和秦丽莲到意大利游玩去了。

1925年11月,金岳霖回国,秦丽莲随金岳霖回到中国。在当时看来,秦丽莲属于妇女界的另类,她倡导不结婚,但对中国的家庭生活极感兴趣,愿意以同居的方式体验中国家庭内部的生活与爱情真谛,于是便和金岳霖在北平悄然蛰住下来。有一天,金岳霖打电话给杨步伟,说有要紧的事请他来,还不肯说什么事,只是说非请杨步伟来一趟不可,越快越好,事办好了请吃烤鸭。杨步伟是医生,以为是秦丽莲怀孕了,说犯法的事情我可不能做。金岳霖回答说大约不犯法吧。杨步伟和赵元任将信将疑地进了城,到金岳霖家时,秦丽莲来开门,杨步伟还死劲地盯着她的肚子看。进门以后,杨步伟才知道不是人而是鸡的事,金岳霖养了一只鸡,三天了,一个蛋生不下来。杨步伟听了,又好气又好笑,把鸡抓来一看,原来金岳霖经常给它喂鱼肝油,以至鸡有十八磅重,因此鸡蛋下不来,但已有一半在外面,杨步伟一掏就出来了。金岳霖一见,赞叹不已。从这可知,金岳霖与秦丽莲同居是确有其事的。

徐志摩与秦丽莲同样相识,他曾描写过金岳霖和秦丽莲这一对妙人“初到北京时的妙相”——“他们从京浦路进京,由于那时车子有时脱取(即晚点)至一、二天之久,我几乎是无法拉客,结果他们一对打拉苏(上海话,意思是极蠢的人)一下车来举目无亲!那时天还冷,他们的打扮不至极不古典的:老金他簇着一头乱发,板着一张五天不洗的丑脸,穿戴比俄国叫化子更褴褛的洋装,蹩着一双脚;丽琳小姐更好了,头发比他的矗得还高,脑子比他的更黑,穿着一件大得不可开交的古货杏黄花缎的老羊皮袍,那是老金的祖老太爷的,拖着一双破烂得像烂香蕉皮的皮鞋。他们倒会打算,因为行李多,不雇洋车,要了大车,把所有的皮箱、木箱、皮包、篮子、球板、打字机、一个十斤半沉的大梨子破书等等一大堆全给窝了上去,前头一只毛头打结吃不饱的破骡子一蹩一蹩的拉着,旁边走着一个反穿羊皮统面目黧黑的车夫。他们俩,一个穿怪洋装的中国男人和一个穿怪中国衣的外国女人,也是一蹩一蹩的在大车背后跟着!”(见《志摩的信》,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徐志摩在1928年12月13日由上海到北平后,给陆小曼写的信中,对两人之事也有所披露:“老金他们已迁入(凌)淑华的私产那所小洋房,和她娘分住两厢,中间公用一个客厅。……丽莲还是那旧精神……”(高恒文、桑农《徐志摩、凌淑华八宝箱事件之真相》,载《中华读书报》2000年8月7日)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金岳霖做了他们的伴婚人,估计秦丽莲也出现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上。

80后作者舒展所著的《那个情意绵绵的民国》一书中曾写道,1931年,金岳霖第一次见到林徽因而一见钟情时,正是与秦丽莲在北京同居时,这期间秦丽莲和林徽因也有过接触。不久,在金岳霖的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中,秦丽莲发现了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于是先提出分手,选择了离开金岳霖。

对于这段生活,当时北京学界许多人都知道此事并识其人。吴宓先生也曾艳羡过:“如情感浓厚,即仿金岳霖与Lilian Taylor式而同居”(《吴宓日记》,1930年4月4日)。何炳棣先生的《读史阅世六十年》里甚至提到二人“同居生女而不婚”。何炳棣曾回忆他在青岛山东大学读书时,教授英文的是一位美国人的泰勒女士(Miss Lillian Taylor),“她在二十年代是美国故意反抗礼教的‘女叛徒’之一,这就说明何以她在二十年代卜居北平,和清华哲学系教授金岳霖同居生女而不婚。”这么说来,秦丽莲就是这位泰勒女士了。

3

林徽因与金岳霖篇3

《人间四月天》这部电视连续剧,是2000年春天在全国热播的,到现在已经四年了。那一段,有关徐志摩的书卖得很火。这个剧本是一个台湾剧作家王蕙玲写的,她是台湾铭传大学、世新大学和台湾艺术学院的讲师,她选择《人间四月天》这个题材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

这部戏从演员阵容、演出效果上,都得承认是成功的。但实在说,我作为一个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人,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当时我正着手写《徐志摩传》,还在搜集资料、整理年谱阶段,光搜集资料编年谱,就用了三年时间,刚要动手写就赶上了这么个“徐志摩热”,不能说一点感慨也没有。我想说的以下内容都是根据真正的历史资料推断出来的。不信的话,大家可以到图书馆借这些书看看,比如《林徽因文集》里就有给胡适的信,还有给沈从文的信。

《人间四月天》里提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在伦敦相识,相识不久便相恋,两个人一起坐船在康河里游玩。从一幅剧照上可以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坐在船上,徐志摩还搂着林徽因的肩膀,十分亲热的样子。还有一幅,徐志摩骑着自行车,林徽因坐在自行车的前梁上。有人觉得很美,我看了只觉得恶心,这是把现代小青年那种流氓阿飞行径,安到徐志摩的头上。我绝不保守,我是说,徐林之间的恋情,绝不是这个样子。

先从年龄上说,徐志摩是1897年出生,按阳历是1896年。林徽因多大呢,她是1904年出生,按阴历算比徐志摩小八岁,按阳历是七岁。徐志摩1918年北大肄业以后去美国留学,后来因为他非常崇拜西方的哲学家罗素,便来到英国留学。到了英国以后,才知道罗素去中国讲学去了,这样他就在伦敦住下来,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并在林长民家里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当年只有16岁,还是个中学生。这是1920年秋天的事,同年年底,徐志摩就把张幼仪接到英国了,在剑桥大学旁边一个叫沙士顿的地方住下。当时他们的感情是不太好,可也没到离婚的程度。一个是已经结婚生子的男人,24岁了;一个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只有16岁,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到了那种程度呢!

这期间,徐志摩曾对林徽因表示了一点感情,林徽因见了信惊慌失措,自己不敢给徐志摩回信,由林长民给徐志摩回了封信。现在已经发现了当年林长民给徐志摩的信,信上说:“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

林长民的这种态度,是我们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想想吧,这是八十多年前的事,就是给了现在有点封建意识的家长,那也是要动刀子的。我对你这么好,让你到我家里来吃饭,喝茶,你居然打起我女儿的主意来了,这还了得!可林长民没有这么做。他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是留日的,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又是研究宪法的,他表示能够理解,信上的意思是说,我的女儿年少,不知该怎样给你写信,她没有不满意的意思,你别误解,她让我代问你好。可见,他们当时实际上没有到那个程度,就是后来稍有发展,也不过是两情相悦而已。

对这一段朦朦胧胧的感情,林徽因长大以后,也是很怀念的,甚至多少有点觉得对不起徐志摩。现在要探究的是,16岁的林徽因当时有没有要和男子谈恋爱的意思,我的看法是有的。

1937年抗战初期,林徽因到了长沙,心情很是不好,给沈从文写了封信。因为当时正下着连阴雨,便想到了当年在伦敦时的心境。信上说,那时候爸爸到瑞士国联开会去了,她一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外面下着雨,白天独自一人在大房间里看书,晚上一个人坐在一个大饭厅里吃饭,垂着两条不着地的腿,还有两条垂肩的发辫。一面吃饭,一面用嘴咬着手指头哭。这时候,总希望生活中有浪漫的事情发生,或是有个人叩门进来坐在对面同她谈话,或是同坐在楼上的火炉边给她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来爱她。而实际情况却是天天在下雨,竟没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走来同她玩。

徐志摩是爱过她的,她也感觉到了,只可惜没有发展下去。后来她多少是有点后悔的。1927年在美国留学时,正好胡适来美国,林徽因给胡适的信上说:请你回国后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告诉他我绝对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昨天我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时的志摩现在真真透彻地明白了。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事实上,在1924年春夏间,他俩的感情是发展到相恋的地步了。真正达到论婚嫁的地步,则是1931年春天,徐志摩到北平教书之后。也就是说,林徽因和徐志摩确实相恋过的,只是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曲折的,不是那种干柴烈火,一见面就烧起来的爱情。这样一说,就知道《人间四月天》里的处理,是多么荒唐可笑的。

有一件事,可以验证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有多深。徐志摩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附近的党家庄飞机失事遇难,梁思成从北平赶去处理丧事,从现场捡了一块烧焦了的木头。地个时候的飞机不像现在的,有些部分是木头的。他捡了一块飞机残骸拿回去给了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她觉着,她是爱徐志摩的,徐志摩又是为了赶回来听她的演讲而死的,她就要用这种方式纪念他。这在我们现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这点上,我是说在感情的纯洁与执著上,在对崇高感情的理解上,我们是失败的。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比如说,一个男子,你的妻子爱着一个她过去的恋人,当然他们之间什么事也没有,就是喜欢他或感谢他,两人是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你妻子的朋友因飞机失事而死,你会不会替她去处理他的丧事。而且因为你知道自己的妻子喜欢他,所以一定要在现场替她拣上一块飞机的残骸,然后送给你妻子保存,而你妻子呢,对他又特别地喜欢,虽然你是我的丈夫,虽然每天晚上和你都在这张床上躺着,还是要把这块飞机的残骸恭恭敬敬地挂在墙上。我相信我们中间极少有人能做到,能做到的是神仙,但是他们确实做到了。

有人或许会说,反正徐志摩已经死了,她只是这样怀念他,又不会出别的什么事。这样优秀的女人,肯定对她的丈夫不会有二心的。其实,她对他的丈夫是有二心的,但是她做得非常光明磊落。

学者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大概是1932年夏天,也就是徐志摩死了没多久,有一天,梁思成从河北宝坻考察古建筑回来,林徽因哭丧着脸说: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梁思成一听就知道出了什么事,知道林徽因爱上了金岳霖,想跟他分手又舍不得。

这时候梁家住在北平东总布胡同,金岳霖就住在梁家后院,另有旁门出入。起初也许只是好朋友住邻居,交往久了才爱上的。金岳霖受过西方教育,生活很讲究,他家的厨师做面包做得好,每天早上就给林徽因送过去,没事了就过到梁家在一起喝茶聊天。金岳霖喜欢林徽因,梁思成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林徽因喜欢金岳霖到了这个地步。听了妻子的话,梁思成半天都说不出话来,全身的血液凝固住了,连呼吸都困难了。一面感到痛苦,一面又感欣慰,欣慰的是妻子很坦诚,没有把他当成个傻子。想了一夜,他把自己和金岳霖比了又比,觉得自己不如金岳霖,林徽因跟金岳霖结合会幸福的。第二天他跟林徽因说了自己的想法,同时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你们永远幸福。当时两个人都哭了。林徽因把梁思成的话告诉了金岳霖,说梁思成说这个事情一切由我来决定,我要是喜欢你的话,他是可以离婚的。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

从此以后,金岳霖就成了“游牧民族”了。这是我的说法,叫“逐林木而居”。游牧民族不是“逐水草而居”吗?林徽因姓林,金岳霖总是住在林家后院或是隔壁,林徽因到了哪儿他就到哪儿,还不是“逐林木而居”,还不是成了“游牧民族”吗?

林徽因与金岳霖篇4

回乡定居,为了寻找当年的青梅竹马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姑且隐去当事人的真实姓名。62岁的苏申先生退休之前是江苏扬州市的一个正处级政府官员,58岁那年退居二线,手头有几十万元积蓄,他倾其所有,又贷款20万元在上海买了一套70多平米的新房,带着河南籍老伴定居上海。苏先生本是上海人,家住上海老城厢老太平弄,他17岁那年支边去新疆工作,改革开放后,他担任新疆一个地级市的市府秘书长,他回沪心切,年岁大了,进不了上海,费好大周折才调到扬州。退休后,人是回到上海了,可是所有的退休保险、医保关系还留在扬州。

苏先生急切回上海除了思乡心切之外,还有一个外人不知的秘密:他在寻找当年那位“16岁的桃花”。

刻骨铭心的“毛衣风波”

苏先生说起桃花的故事――

桃花、阿水兄妹是我的邻居,我们是穿开裆裤就在一起玩的朋友。我支边后,每年都是春天桃花盛开时回沪探亲。每次探亲,我们都是3人一起去逛公园,观赏桃花。每次到了公园门口,阿水就有意避开了,他希望我和桃花相好,我也喜欢这位活泼天真、心灵手巧、长得亭亭玉立的小妹妹。那时,我19岁,桃花16岁。春光明媚,我们在桃园里说呀笑啊,追呀跑啊,在我的眼里,桃花就是人,人就是桃花。这是我每年最快乐的时光。

一天上午,在阿水的掩护下,趁他妈妈出去买菜,我和桃花坐三轮车去复兴公园赏花。依然是在桃园,晨阳下花朵娇媚,金蕊吐芳,我们在花海中边走边说话。我想给她念陈子龙《春日早起》的诗句,可惜她不懂诗,她因家贫早就辍学了。

桃花从挎包里取出一件枣红色厚毛衣,说,给你,新疆冷。我说,这不是你哥的吗?她说,是哥出钱买的毛线,是我一针针织成的,哥哥对妈说是为他自己买的,实际上是代我为你买的,豁出去了,明天等你上了火车,妈就是知道也没法儿了。我激动地握住她的手说:你真好!明年桃花盛开时我们再来!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握手,我的手心里全是汗。

晚上我回到外婆家,在楼上满心喜悦地试穿毛衣,对着梳妆台上的镜子,我身前身后来回照看,心里说,真美,正合身。

正在这时,楼下传来外婆的叫声:阿申,来客了!我下楼一看,吃了一惊,阿水妈妈虎着脸站在店堂里,阿水和桃花像囚犯似的站在后面,我一声阿姨还没喊出口,阿水妈妈就断喝一声:把毛衣脱下来!脱下来啊!喊声震得左邻右居们都围了过来。

我顿时傻住了,但我很快明白了,我慢吞吞地脱下毛衣递给阿水妈妈,眼角渗出了泪水。此时,一直泪汪汪看着我的桃花哇地一声泪如雨下。阿水妈妈接过毛衣,气咻咻地对我说:阿申,不要发昏做白日梦!如果你还有良心的话,就和桃花断绝来往!句句如针,字字似铁!阿水妈妈回头对儿女大声断喝,走!桃花一步一回头:阿申,阿申……

我对外婆说:我们只是在一起玩,没有表白,没有承诺,没有亲呢的动作,只握过一次手。外婆说:你在几千里之外的戈壁荒滩工作,人家爹娘能让姑娘跟你走啊?真是憨大!回新疆后,我一直想给桃花写信,可是我不敢,我怕桃花为了我挨骂挨打。第二年桃花盛开季节,我在苦苦的思恋彷徨中最后还是没有回上海。一连好多年都没回上海,我在新疆成了家……从此,我和桃花再也没有见过面。

40多年后,她不肯见我

40多年后,我在上海买房安家,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上了点年纪的人,最爱忆旧惜旧,我想起了桃花、阿水和他们的妈妈,我感谢桃花当年为我织毛衣,我思恋我年轻时两小无猜的美好时光。

老太平弄的老房子已经拆迁了,历时4年工夫,我终于找到了阿水的下落。可惜,阿水妈妈去世了。我登门拜访,阿水夫妇热情地款待了我。阿水说,桃花答应今天一定来的。可是,我焦急地等了一整天,她没有来。阿水打电话询问,她说家里来客人了。一个月后,我再次赴约来到阿水家等桃花,结果又是白等了一天,桃花还是说有事不能来。阿水给了我桃花家的电话。我也想听听桃花的声音,犹豫再三,至今还没有勇气拿起电话。我在想:桃花为什么不愿意见我?是怕生出什么是非来,还是日子过得不如意觉得脸上无光……

春风里,我又走进当年的桃园,见花如见人,风光还是那么美好。我走下桃园亭,春风打开了我的心结,我的梦完全醒了。我决定不再给桃花打电话,不打扰她平静的生活。在我的心底,桃花依旧笑春风,她,永远是16岁的、给我织毛衣的那位桃花妹妹……

那些过往的爱情佳话

林语堂、陈锦端

林语堂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的时候,爱上了同乡的妹妹陈锦端,却遭到了女孩父亲的极力反对。陈锦端的父亲为了弥补林语堂,把邻居的女儿廖翠凤介绍、嫁给了林语堂。而陈锦端被迫与林语堂分手后,直到三十二岁才成家。

林语堂的女儿林太乙在《林语堂传》中如此描述父亲的这段感情:“但没有人能夺去他对锦端的爱。他的脑中无时不环绕着她的倩影,听见她那略微沙哑的笑声……他爱她,将永远爱她,即使不能娶她也会一辈子爱她。”林语堂本人也在《八十自述》一文中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总在我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80岁高龄的林语堂住在香港,身体很衰弱,听朋友说起陈锦端住在厦门的消息,林语堂兴高采烈地说:“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却终未成行。林语堂对待婚姻、爱情的成功之处在于不和人生较劲。他只是把那份爱放在心底,好好珍惜。他一直忠诚于婚姻,缔结了美满的、六十年的婚姻。

金岳霖、林徽因

金岳霖是中国现代哲学开山祖师式的人物,更是一个痴情人。他一直恋着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而林徽因已与梁思成缔结美好姻缘。据梁思成的续弦林洙说,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如何是好。梁思成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又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从那以后,他们三人毫无芥蒂,金岳霖仍旧跟他们比邻而居,相互间更加信任,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

林徽因与金岳霖篇5

一、整体感知,示例从细节入手

师:作者是如何做到让行文的脉络比较清晰的呢?第2段的一句话,大家画下来:“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作者是先从所写人的样貌入手来写的,而其他段的段首也有类似的表达,找一找,找到的同学来读一读。

(有5位学生找出第3、4、9、10、12、13段核心句。)

师:同学们画下来,从这些段的段首,我们会读出作者的行文脉络。比如先从样貌写起,而后写到他的品行,这就是一个行文的脉络。

文题是“金岳霖先生”,如果让你根据初读对金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感知,添加一个修饰语,来表达金先生留给你最深的印象,你会添什么?

(学生给出“性情温和的”“有趣的”“热爱生活的”“平易近人的”“为人天真”等词语。)

师:老师比较关注“为人天真”。“天真”通常形容的是小孩。“天真”这个词,一般在突出孩子什么特点?

(二生回答“比较喜欢玩耍”“顽皮”。)

师:喜欢玩耍和顽皮,能不能用来形容金先生呢?同学们都带词典了,查一查“天真”是不是爱游戏,是不是简单、幼稚?

生:天真: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虚伪;头脑简单,容易被假象迷惑。

师:大家对这个词的意思更倾向于哪个解释?各抒己见。

生:我选前一个,因为文中说他为人天真。

师:为人率真,他取了这个解释,好。这个同学在摇头,你摇头的原因?

生:“天真”不如说表现金先生为人处世时比较没有掩饰,所以我认为“天真”这个词不是很好。

师:我觉得他的理解特别好,他读出了金先生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毫不掩饰,完全真实地流露自己的情感。那和天真有没有关系?和哪个有关系?

生:没有做作和虚伪,也就是毫无掩饰。

二、明确主要任务,逐段分析细节

师:初读文章就能够说出金先生留给我们的鲜明印象。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为人的天真,以及同学们说得有趣等等,也一定在作品的细节中彰显出魅力。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从字里行间仔细品读金先生的形象。

第6段,有学生问金先生为什么要搞逻辑,问者认为逻辑学枯燥无味,金先生的回答却是“我觉得它很好玩儿”。“好玩儿”为什么值得关注呢?

生:在这里“好玩儿”表现出金先生对逻辑学理解很独特。

生:看出他很真诚。

师:很真诚,这句话是金先生脱口而出、不假思索的,完全不是端着架子给学生讲学术道理,也不是我说服你,让你一定要觉得我讲的逻辑学课很有意思。请大家直接读金先生的回答。“您为什么要搞逻辑啊?”

生(齐读):“我觉得它很好玩儿。”

师:你关注的是哪个细节?

生:第9段倒数第三行。(读原文)这可以看出他上课时作为老师的幽默。

师:你最关注的词语是什么呢?

生:“得意”“捏”“甚为”“伸”“捉”“看”。

师:文中写身材高大的金先生,手里捏着一只小跳蚤;眼睛不好的金先生,捏在手里还要看看;正在讲课的金先生,手里捏着跳蚤,甚为得意。很有意思的形象,怎么评价?

生:率真。他没有架子,很平常地和人交流。

师:“很平常”也许是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我”不顾忌此时“我”是个教授,被请来给爱好文学的同学讲课,而是基于我们就是聊一聊学问,“我”把“我”的观点交流给你,你可以质疑,在这过程中我是轻松的,我是自在的。

好,一起来读这一段,仔细体会这一系列的动词,包括“甚为得意”,争取能够读出当时的情趣。

(学生齐读)

师:我们试着把“看看”读慢一点。

(学生齐读)

师:下面接着写了一个细节,第5段。

(学生齐读)

师:林国达死了,你读出金先生的伤心了吗?只有短短的一句,这段里还有哪个细节能从中看出他心中真诚的伤心和难过?

生(齐答):“一直没有笑容。”

师:话语是简单的,但内心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很不幸的,不愿意再提起这个事情的经过,在课堂上也不便于交流,可是这样的学生早逝带给金先生内心的触动是很大的。《论语》中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中国古人是这样的,今天也一样,我们在金先生的身上看到了这样深沉的情感。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

(学生齐读)

师:这些是他为人师的一面,在这一部分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细节吗?

生:第7段,问王浩。可以看出来金先生在讲课时和他的学生能够平等对话,一起探讨问题,不像是老师教导学生,倒像是两个朋友一样。

师:林国达多年之后,回想起自己在西南联大求学的岁月,也有这样的感慨,说“我在那一段时间不仅和金先生学了逻辑学,学了哲学,更主要的是,在那段时间我在情感上有所依托”。金先生给他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我们都是这样在班里上课,如果老师讲着,讲着,变成了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可以吗?那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细节呢?

生:学这门课的人很少,教室里只有几个人,学生里最突出的是王浩,所以金先生上课就经常和王浩探讨,这个课就成了他们两个人的对话。

师:其实这依然是他率真的表现。他这样真诚地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并且努力培养王浩,王浩接下来发展得如何?文中有没有交代?怎么写的?

生:成为国际知名的学者。

师:我们再来看看生活中的他。后面的同学说一下。

生:第10段,通过描写他与鸡同食、和小朋友们一起比水果,可以看出他虽然为人师长,但不拘禁自己的行为举止,为人十分率真,十分热爱生活。

生:金先生无儿无女,是一个单身汉。

师:金先生无儿无女,是单身汉,是鳏夫,但他依然自得其乐。把自得其乐的词画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学生齐读)

师:鳏,字典注释为无妻的或丧妻的男人,那金岳霖先生是属于无妻的还是丧妻的?

生(齐答):无妻。

师:为什么他无妻?

生:他很倾慕林徽因的谈吐和才华,他们两个是纯友谊。第11段中,金先生有一年在北京饭店请了一次客,朋友收到通知都纳闷,老金为什么请客。金先生宣布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了解一下文章的背景,这时候林徽因其实已经过世了,但他仍然记得这一天是林徽因的生日,表现了他非常珍惜他们两个人的友情,而且这友情很深厚。

师:在林徽因死后,他依然要用请客吃饭的方式来为她庆祝生日,表达怀念。这位女同学有一句话非常经典,说他们两个是纯友谊,你为什么要强调这句话?说是心里仰慕,你特别欣赏金先生能用这种真挚的方式,来仰慕身边的这位有才学的女性,窈窕淑女。其实不仅仅是友谊,金先生是因为对林徽因由衷的爱慕而终身不娶的。林徽因是一位才女,也是一位美女,特别有魅力,她在建筑学、哲学、文学、历史学各个领域都有才子朋友,当他们争执不休的时候,林徽因以她卓越的谈吐和才学能够让大家心悦诚服。因而,金先生钟情于她。金先生晚年,有出版商来找他,想要给林徽因出版一个集子,想请他写序。金先生说,我不能写,因为我和她之间的话,就要原原本本地都对她说。对她不能说的,我也不愿意对别人说。出版商临走,金先生还索要出版商拿给他看的一张林徽因的照片。能够钟情至此的一个人,性情纯真至此的一个人,确实是很有魅力的。

第12段所写的生活细节,是唯一不在西南联大时期的(教师朗读)。这里用到了一个“有趣”,大家觉得这个和前面的“有趣”意思是不是一样?再好好地品读这个段落,如果老师让你把“有趣”替换成其他的词语,你会换成什么?

生:好玩儿。他坐在平板三轮车上,也不和人交谈,很好玩儿。

师:80岁的哲学界的泰斗,如果你来为他设计接触社会的方式,你会想到什么?你让他用何种方式来接触社会?

生:去茶馆聊天。因为茶馆的人比较复杂,互相谈一谈,互相交流一下。

生:去买菜。菜市场里面的人特别多,都是平民百姓。

师:如果在今天让他接触社会,你为他设计一下该怎么做。

生:以金先生的身份应该和一些教授,或者和他的学生在一起,说一说学术界的问题。

师:好,也许让他多去指点后辈,更能够让这样有才学、有人格魅力的长者,更有意义地接触社会。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只能深居简出,而要让他接触社会,就坐在平板三轮车上逛逛风景吧。我想象这样的镜头真的很有趣。

生:我觉得他有点奇怪,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他坐在车上还东张西望,很奇怪,别人会以为,这个人在干嘛,不会理解他到底是在看什么东西。

师:一位如此有才学的人,以这种奇怪的方式接触社会,是对当时的一种讽刺。也正因为他的这一份不受外界干扰的真挚的性情,才使他在特殊的年代,以不变来应万变。

生:我觉得这当中有一种无奈,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大哲学家被逼得只能“深居简出”,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无奈。

师:有很多人评价金岳霖,说金先生身上有着魏晋名士特点,也许有的人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们从身上抓住虱子、跳蚤的举动,和文中的金岳霖很相像。但是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发现,其实彼此并不是某一件事情的巧合,而是金岳霖整个为人的真性情,为人的真率,毫不掩饰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他身上的某种名士风流。其实又何止是金岳霖呢?这种真性情,尤其是对真性情的坚守,是中国自古以来任何一个时代文人都有的普遍形象,汪曾祺他们身上也有这样的体现,大家课后再去了解。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对金先生身上的这一份天真的感受吧。

师:除了刚才的分析内容之外,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点写人的方法。下面结合现在的写作,来说一说你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怎么才能把一个人写好?

生:要从细节之处描写。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130012)

这是龙燕老师获得吉林省初中语文教学新秀之后,在长春市上的一节展示课。本课文系长春版义务教育国标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课(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也收录此文)。龙老师是借班上课,课前学生有较充分的预习。

从一般观摩课、展示课的角度评价,这无疑是一节成功的课,龙老师也是在应试大行其道的当下肯于上并不怎么应试课的优秀教师。我以为,这节课值得肯定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细节分析多有创见

课堂实录一万多字,限于篇幅剪裁处理后保留不到四千字,不能看到原貌,即便如此也能看出龙老师在细节分析上用的功夫,所以说这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之细节”分析。这里说细节分析多有创见,侧重指向以宣读或转述教参的观点“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事儿”这种教师主体不在场的现状;也侧重指向以先讲解如何解读文本的知识,然后让学生马上“学以致用”的现状。我最为看好的,就是龙老师用生活的话语引导学生剖析文本,努力为学生创设设身处地的情境以走进文本。支撑她这样做的观念,应该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先拥知识,在学生不具备与文本相关的先拥知识的情况下,则努力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资源,以期对文本的解读形成碰撞,从而建构新的意义。可以肯定,龙老师深谙初中语文教学不是以提前培养大学中文系预备生为目标的道理,知晓生活经历与语文学习的关系,所以她分析细节总是把学生引向生活,用生活感悟去解读文本的语言与内蕴。

二、教学基于学生如何学习

我在同青年教师交流的时候经常被问及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提高阅读的分数”……大多属于应试技巧方面的问题,从这些提问中可以断定,提问者认可的是基于教师如何教的教学,而不是基于学生如何学的教学。龙老师则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多次让学生当堂查字典解决问题,多次引导学生圈点关键词、关键句,多次示范如何生活化地分析文本中的细节,等等,都是基于学生如何学的教学,可以推断她教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可以不教。在这些“手把手”教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有的属于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方面,比如查字典、圈点关键词句;有的属于学习方法指导方面,比如多次引导学生齐读关键句、试着把“看看”读慢一点,“我觉得好玩儿”的逻辑重音比较;多次使用替换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教学生读书的方法、分析的方法。阅读教学从关键词语入手,可谓文本解读的不二法门。这样的学法指导充分融合师生互动,有一位学生在教师的启迪下读出金岳霖坐着板车去王府井“接触社会”这一举动中无奈的感情,这都是龙老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可贵之处。

三、教学环节之间逻辑性强

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缺乏逻辑性的问题,比如教学目标的设定难以测量,导致无论怎样教学都将是没有效果。具体地说,学习一首七言绝句,教学目标竟然是通过学习这首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等,而审美能力要是通过一首诗就能提高,语文学科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很具体,就是分析细节,而整堂课都是围绕细节分析进行,结尾也是落实在细节分析对写作的帮助上,可谓首尾圆合。此其一。

教学环节、步骤明晰,先是整体感知课文,由教师示范如何分析细节,后是师生互动具体分析课文的细节。此其二。

问题之间衔接紧密,可谓环环相扣。此其三。

在我的“语文野狐禅”里一向认为课堂教学无异于行为艺术,成败优缺相伴而现场难以更改。况且“语文”一词至今也还只是个普通名词,大家见仁见智。怀着不同的语文之道,对同一堂课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以此心态提出几点商榷,仍然属于我个人的“野狐禅”,具体说也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失之细碎

前面提及本课的一大优点是“得之细节”,与此相对的不足便是“失之细碎”。在剪裁本课实录的过程中.我反复阅读、仔细挑选。龙老师几乎逐段分析细节,差不多是平均用力,繁简失当,给我的印象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细碎到“血肉模糊”的程度,已难辨文本细节的本来面目。这个典型的教学行为或环节的背后显示出来的不是这个环节本身,而是关乎教师的语文教学观,关乎教师对语文之道的体悟。可谓其“病”在表,其“根”在里。

二、游离或超越文本

游离或超越文本的现象目前也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这同样涉及对语文之道的体认,或许可以归结为“泛人文化”的流弊。

游离或超越文本在本课中的具体表现为:

1.过度解读。无限挖掘人物的“高大上”,比如金岳霖先生上课捉跳蚤这样不够检点的行为,教师却解读为“很平常也许是那个年代人们生活的一种常态”,认为这也是金先生的优点;再如学生死了那一节,教师引用《论语》中孔子“是日哭,则不歌”,进而引申说:“中国古人是这样的,今天也一样,我们在金先生的身上看到了这样深沉的情感。”这样的联系和引申就比较牵强。

2.征引失当。最明显的就是查字典解释“鳏”,为了引出金岳霖与林徽因的感情纠葛,这样的问题一则游离文本不必要,二则根本说不清楚。人家汪曾祺也不过点到为止,何必把作者这种点到为止的地方放大乃至夸大?这种征引还不如研究作者为何点到为止呢。还有引林国达的回忆,教师是在偏重对金岳霖的形象的剖析,而不是对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的剖析;要知道好玩的人写好玩的人才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别人回忆或叙写金岳霖先生与汪曾祺何干?还有征引《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实录中已删节)来解释金岳霖虽没有“幼吾幼”的经历,为何还能对“人之幼”那样友好、喜爱,引出金先生热爱生活之类的性格,等等,这样的钩沉索引也脱离文本。

3.不当设计。一方面龙老师在分析细节的时候的确能引导学生生活化剖析而不是贴标签、扣帽子,另一方面也的确存在不恰当的问题设计。比如多次让学生设计金岳霖如果不坐板车逛王府井,该如何接触社会,还用不少时间讨论学生的设计,此环节让人匪夷所思,超越学生的生活经验,也不会有令人信服的结果。

三、教师潜意识中存在“唯教材”的思维定式

导致上述缺失的原因是什么?语文教材的特点从来都是文选式的,不直接承载所谓系统的语文知识,而且教材都是所谓专家编的,所以凡是选进教材的就一定都是好的;凡是课文中写的正面人物就都应该是完美高大的,自然要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意蕴,自然要提升到某种哲理的高度。于是,教师选择了对教材的仰视,不敢平视甚至俯视教材,结果自然就是求证教材文本中正面人物的“高大上”,反面人物的“矮小下”了。这样的思维定式导致教师的教学要证明的,就是不需要证明就先确定的那些“正能量”的存在,从而违背了文本自身的逻辑。这种思维定式无疑是一代人的遭遇或悲哀,我们都被洗过脑,我们都或多或少残留这种思维定式。

在现场听完龙老师这节课后,我就把她请到我办公室,与我工作室的几位青年教师一起谈了对这节课的看法。当时我们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展开的讨论,因此这里的建议龙燕老师大体上都清楚,即使这样,我仍然强调这仅是我个人的“野狐禅”,仅仅是提出未必正确的建议和意见。

总体上说,“诊治”这些“病症”并不容易,此症非龙燕老师独有,带有普遍性;我曾经片面地称之为“杨朔散文式的”思维定式。克服这种缺陷,就要不唯教材、不唯名家、不唯权威,要从文本的本然出发而不是外加上什么东西。教材是个例子,大多数是好例子,好例子中也有不够好的东西。说穿了还是对语文之道的体悟,限于篇幅对语文之道不能展开论述。既然治“本”不可一剂完成,只好就治“标”略陈陋见。

具体说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目标环节调整

将“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就是从字里行间仔细品读金先生的形象”调整为“学习汪曾祺是怎样用细节写金岳霖的”,不要纠缠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以及别人眼中的金岳霖有什么特点。别人如何评价金岳霖与汪曾祺的这篇文章无关,但可以引导学生看汪曾祺如何写其他人,而不是别人如何写金岳霖。

二、细节分析环节“瘦身”

细节分析要有度。深度比“宽”度好(“宽”度这里指横向平铺,只是在量上叠加而不增“质”)。细节分析要有详略。即便细节描写的分析很必要,也应该有详略,不可平均分配时间和精力;教师示范分析后,着重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给学生留下学以致用的余地,有的点到为止即可,保留一部分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不是什么都说白了、说开了才叫深透。

三、游离或超越文本环节删除

如果龙老师认可的话,可否将上述脱离或超越文本的环节删掉,使得目标环节调整之后,细节分析瘦身之后,教学目标得以落实,课堂效率得以提高。

以上陋见当否,恳请同人批评、研讨,我愿意做这样的靶子。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编号zc11184]“语文学习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林徽因与金岳霖篇6

竹林深处的月亮田

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图书资料,也同史语所一起离开昆明入川,来到离宜宾60华里的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

竹林深处的上坝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距李庄镇只有两华里的路程。梁思成一家住的地方叫月亮田,一个浪漫且富有诗意的名字,租住的农舍矮矮的,竹墙外涂了一层薄薄的泥巴,墙缝里能透进皎洁的月光,屋顶的席棚历史悠久,是老鼠和蛇等小生灵经常所至的地方。

这里远离都市的文明,生活条件比昆明还要艰苦,吃水要到村外的水塘去挑,晚上只能靠一两盏菜油灯照明,连煤油灯都是过于“现代化”的奢侈品,更谈不上什么粮菜供应了。林徽因远在上海的好友李健吾曾在《林徽因》一文中说:“我最初听到他们的信息,是有人看见林徽因在昆明的街头提了瓶子打油买醋。”作为林长民的女公子、梁启超的儿媳、北平“太太客厅”里口若悬河的的才女,竟然干起了女佣的活计,李健吾对这种反差显然感到异常震惊。但李庄时期的林徽因却更甚于此,梁思成年轻时车祸受伤的后遗症不时发作,经常痛得不能坐立,她不得不抽出大量的精力来操持家务,大段大段的大好时光在枯燥的家务劳作中静静地逝去,令她异常苦恼,她在给美国朋友费慰梅的信中透露了自己的苦衷:“每当我做些家务活时,我总觉得太可惜了,觉得我是在冷落了一些素昧平生但更有意思、更为重要的人们。于是,我赶快干完了手边的活儿,以便去同他们‘谈心’。倘若家务活儿老干不完,并且一桩桩地不断添新的,我就会烦躁起来。所以我一向搞不好家务,因为我的心总一半在旁处。”

但不久林徽因的心情便开朗起来,这还得缘于梁思成的功劳。一次梁思成在成都偶然弄到一些西红柿种子,回家后随意种在门前田边的松土里,不久西红柿便结出又红又大的果子。当地百姓根本不知道西红柿为何物,非常好奇,林徽因便无偿送给他们秧苗。村民们发现这位文文静静的女先生和她周围的人心地都非常善良,便也投桃报李地示以友好,西红柿秧苗无意中成为营造学社的学者们和当地庄稼人之间友谊的使者。

林徽因希望平淡的生活多些绚丽的色彩,两间简陋的房子总是收拾得井井有条,窗台上的玻璃瓶里经常插着从田野里采来的鲜花,温馨的小屋也吸引了上坝村的乡亲。大家都喜欢与这位开朗的女先生摆摆龙门阵,特别是那些年轻的姑娘和媳妇,有什么悄悄话总愿意对她讲,哪一个姑娘出嫁办嫁妆,都找上门来请她出主意,谁家媳妇生了娃娃,也忘不了给她送上几个报喜的红鸡蛋。乡居的日子给林徽因带来意外的欢乐,渐渐地她喜欢上了这个竹林深处的小江村,她仿佛又回到了北平,回到了东总布胡同那间充满了笑声、欢乐和友情的客厅。

艰难岁月

安顿下来以后,梁思成、林徽因与同事们又投入了紧张忙碌的考察和研究。在李庄,梁思成夫妇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中国建筑史》的写作。每当夜幕降临,他们只能借着菜子油灯摇曳的微光,弓着背一字一字地书写,在这个恍如与世隔绝的小村里,没有印刷工具,他们只能采用手写和最原始的石印。

这时林徽因的肺病又发作了,川南潮湿的气候和连续的奔波,让身体本来就十分虚弱的林徽因长时间卧床不起。她每天只能靠在被子上工作,书案上、病榻前堆积起厚厚的“二十四史”和数以千计的照片、实测草图、数据以及大量的文字记录,她承担了全部书稿的校阅,并执笔撰写了五代、宋、辽、金等朝代的内容。1942年年底,美国朋友费正清到李庄探望梁思成夫妇,回到重庆后向夫人费慰梅讲述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情况。据费慰梅回忆:“思成的体重只有47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夜半,写完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透支过度。但他和往常一样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并维持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高贵和斯文。”

在写作《中国建筑史》的日子里,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成员的工资也失去了保障,幸亏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和李济伸出援助之手,把营造学社的5人划入他们的编制,才不至于有冻馁之苦。由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薪水大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因营养不良,林徽因身体日渐消瘦几乎不成人形,重庆领事馆的费正清夫妇托人捎来一点奶粉,他们也舍不得吃。为了改善伙食,梁思成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学着蒸馒头、煮饭、做菜,还从当地老乡那儿学会了腌菜和用橘皮做果酱。最后实在山穷水尽了,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当卖衣物,衣服当完了,便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但换回的不过是两条草鱼。即使如此,梁思成夫妇仍然不改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提着两条草鱼回家,梁思成幽默地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梁思成、林徽因的窘境让朋友们伤心,他们的好友傅斯年瞒着二人向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写信求助,信中说:“思成之研究中国建筑,并世无匹,营造学社,即彼一人耳。营造学社历年之成绩为日本人羡妒不置,此亦发扬中国文物之一大科目也。其夫人,今之女学士,才学至少在谢冰心辈之上。”事情办成后,梁思成夫妇才得知此事,他们对朋友的帮助极为感激,林徽因为此专门致信傅斯年,表达全家的感恩之意,同时也表白了自己久病卧床、不能为国效力的歉疚和痛苦之情。

费正清和费慰梅也了解他们在李庄的困境,多次来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工作,林徽因和梁思成感激老朋友的关心,他们给费正清夫妇回信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对此也是记忆犹新,当时他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们怎么办?”林徽因特别平静地回答:“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后来回忆说:“我当时看着妈妈,我就觉得她已经不是我熟悉的那个妈妈了,她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面对死亡,那样超脱。”

有朋自远方来

1941年至1943年,是梁家最快乐、最热闹的一段日子,许多朋友和亲人从各地赶来李庄探望他们,这让好客的思成、徽因夫妇感到无比的开心。

首先到来的是远在昆明西南联大的金岳霖。金岳霖是梁、林的老朋友,清华毕业留学美国,先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商科,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政治。回国后执教清华北大,教授哲学、逻辑学和心理学。在北平,他与梁家隔墙而居,是“太太的客厅”的主要人物,起着组织串联和后勤保障的双重作用。金岳霖一直深爱林徽因,但他始终能以理智驾驭感情,这是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超乎常情的爱。林徽因去世后,金先生有一次在北京饭店请客,朋友们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开席之后金岳霖才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初见林徽因,金岳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消瘦得那么厉害,苍白的面容毫无血色,只有那双秀美的眼睛还依稀可见从前的影子。为了让林徽因尽早恢复健康,金岳霖到市场上买来了十几只刚刚孵出的小鸡,在门前一块小小的空地上喂养起来。这位留美出身的哲学家是个养鸡的行家,据当时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汪曾祺先生回忆:“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小鸡一天一天长大,林徽因的病情也随着渐渐好转,营造学社那座冷清已久的房子又重新荡起了欢快的笑声。

金岳霖的到来,无疑给了林徽因极大的慰藉和欢欣,她在给费慰梅的信中快乐地写道:

思成是个慢性子,喜欢一次就做一件事情,对做家务是最不在行了。而家务事却多得很,都来找寻他,就像任何时候都有不同车次的火车到达纽约中央火车站一样。当然我仍然是站长,他可能就是那个车站!我可能被轧死,但他永远不会。老金(他在这里待了些日子了)是那么一种客人,要么就是到火车站去送人,要么就是接人,他稍稍有些干扰正常的时刻表,但也使火车站比较吸引人一点和站长比较容易激动一点。

老金――

面对着站长,以及车站正在打字,那旅客迷惘得说不出任何话,也做不了任何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火车开过。我曾经经过纽约的中央火车站好多次,一次也没看见过站长,但在这里却两个都实际看见了,要不然没准儿还会把站长和车站互相弄混。

梁思成――

现在该车站说话了。由于建筑上的毛病,它的主桁条有相当的缺陷,而由协和医学院设计和安装的难看的钢支架现在已经用了七年,战时繁忙的车流看来已动摇了我的基础。

林徽因以多声部合唱的形式,风趣幽默地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悲惨的战时岁月,演绎得如天籁般和谐完美。从这封信里,我们大致可以领略到林徽因超凡脱俗的人品和文采。

1942年10月,梁思成的大妹梁思庄从北平辗转越过日军的防线来到李庄探望兄嫂,随后费正清又接踵而至。途中费正清感染了呼吸道疾病,一到李庄便躺在床上发烧。费正清和林徽因的病房隔着一座门厅,梁思成临时担任了护士工作,在两个“病床”之间来回穿梭,忙得不亦乐乎。费正清这样回忆当年的情景:“傍晚5时半便点起了蜡烛,或是类似植物油灯一类的灯具,这样,8点半就上床了。没有电话,仅有一架留声机和几张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唱片;有热水瓶而无咖啡;有许多件毛衣但多半不合身;有床单但缺少洗涤用的肥皂;有钢笔、铅笔但没有供书写的纸张;有报纸但都是过时的。你在这里生活,其日常生活就向在墙壁上挖一个洞,拿到什么用什么,别的一无所想,结果便是过着一种听凭造化的生活。我逗留了一个星期,其中不少时间是由于严寒而躺在床上。”

1943年6月,英国学者李约瑟又来李庄访问,期间专门拜访了他心仪已久的梁氏夫妇。贵客临门,家徒四壁又好面子的梁思成,只好忍痛宰杀两只家养的鸭子款待客人。李约瑟当然不知这令人心酸的背景,只是以惊喜的心情饱餐了一顿美食。让李约瑟感到惊喜的不仅仅是美味的烤鸭,林徽因那带有爱尔兰口音的英语更令他喜出望外,在爱尔兰生活过多年的李约瑟对此颇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于是难得地露出了满意而天真的微笑。这一情形在林徽因在写给费正清夫妇的信中有过精彩的描述:“李约瑟教授来过这里,受过煎鸭子的款待,已经离开。一开始人们喜欢彼此打赌,李教授在李庄逗留期间会不会笑一笑。我承认李庄不是一个特别使人兴奋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早期科学的爱好者,又不辞辛劳在这样的战时来到中国,我们也有理由期待他会浅浅一笑。最后,这位著名的教授在梁先生和梁夫人(她在床上坐起来)的陪同下谈话时终于笑出了声。他说他很高兴,梁夫人说英语还带有爱尔兰口音。我从前真不知道英国人这么喜欢爱尔兰人。”

林徽因与金岳霖篇7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无意中的闪,细雨点洒在花前……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不经意地拿起这本书,竟再也舍不得放下,读着它,就甘愿坐忘于时光的彼岸,穿越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去寻一寻那一代才女——林徽因。

她的美,不需要精致的妆容包装,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修饰,从内而外,淡雅自然,即便是陈旧的黑白照片,没有镁光灯,没有修图技术,也丝毫没有影响她的惊艳,回眸一笑百媚生,倘若在人群中,她一回眸,你定能一眼看见她,就像那人间的四月天,明媚温暖。

胡适曾用“中国一代才女”形容林徽因,可见,她美的不仅是外表,还有满腔才华。

她,出生名门,自幼饱读诗书,曾留学英国,写得一手好诗,同时在建筑学上颇有建树,她是近现代中国史上的传奇女子,她是中国文坛上永远璀璨的明珠。

她51年的生命何其短暂,又何其美好,她清水出芙蓉般的纯洁,让浪漫的诗人徐志摩为她一生倾倒,给予了他诗歌创作永恒的灵感,他向往了一生,追求了一生。但在这段青涩的爱情中,林徽因是清醒的,她不愿从别的女人那里夺取幸福,她及时放了手,17岁的她及时从梦幻中醒来,坚定理智,这样的她,才值得人们喜爱,值得后世赞颂,从此,她的身边,多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护花使者,徐志摩继续为她写诗,给予她帮助,直到消逝在茫茫云层……

她回国后,应长辈的期望,嫁给了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志同道合,珠联璧合,一同探索,一起研究,穿越羊肠小道,翻越崇山峻岭,探寻古代建筑,她用一生给了梁思成一个答案。晚年,重病缠身,依然致力于人民英雄纪念碑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从死神那抢来十年的时间,而当国徽设计通过,毛主席率先鼓掌祝贺时,作为设计师的她都不能从轮椅上站起来。

最值得一提的,是她与梁思成作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应美军邀请,标注日本奈良古建筑,而她与梁思成的弟弟都刚惨死于日军手下,她的大爱,超越了私恨,跨越了民族……

哲学家金岳霖更是爱了她一生,终生未娶,却又止于朋友的距离,选择“择邻而居”,守护她一世幸福。甚至在林徽因去世后,梁思成另娶,他也依旧孑然一身,有一日,他把老朋友都叫到饭店,没有任何说明,在所有人纳闷之时,他站起来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他曾为林徽因写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他带着与林的回忆,走过了一生。

林徽因与金岳霖篇8

1936年11月,女作家苏雪林写了一封长信给胡适,攻击左翼文坛和鲁迅。胡适复信规劝她,说:“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他不赞成苏雪林行文太动肝火,用“旧文字的恶腔调”咒骂批评对方。苏雪林收到信后感觉不太舒服,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她将此次与胡适的往返信件发表于武汉出版的《奔涛》半月刊,一时在文坛激起很大波澜。胡适的妻子江冬秀得知后非常生气,认为苏雪林太莽撞,这么大的事都不和胡适说一下,就冒冒失失捅到媒体上,更何况这样的内容公之于众也有损于胡适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胡适却说:“只要是事实就好,苏雪林并没有虚构,事实就是这样,让世人知道真相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苏雪林也没想到信件发表后会产生如此大的反响,有人说她高攀名人,也有人说她自我炒作。苏雪林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好长时间不敢给胡适写信。胡适怕苏雪林心理负担大,亲自到苏雪林任教的武汉大学,请苏雪林吃安徽馆子,让她放下心理包袱。26年后,胡适去世,受恩于胡适的苏雪林万分悲痛,为胡适编撰了一本书,名叫《眼泪的海》。

有一次,北大校长蔡元培跟钱玄同聊天,钱玄同突然问:“蔡先生,前清考翰林,都要字写得很好的才能考中,先生的字写得这样蹩脚,怎么能够考得翰林?”蔡元培先生笑嘻嘻地回答:“我也不知道,大概因为那时正风行黄山谷字体的缘故吧!”蔡元培1912年就是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是标准的高官,当时是北大校长,是钱玄同的领导,年纪上,蔡元培也比钱玄同大19岁,算是长辈,然而,他对钱玄同的冒犯毫不在意,一笑而过。

逻辑学家金岳霖主张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次在一个逻辑讨论会上,有人提到了当时享有盛名的哥德尔的一本书,金岳霖说要买来看看。他的学生沈有鼎马上对金先生说:“老实说,你看不懂的。”金先生闻言,先是“哦哦”了两声,然后说:“那就算了。”师生的这段对话,对金岳霖的另一个学生殷海光影响至深,他直至晚年仍然未能忘却,觉得金老师不愧是一位能容人的“谦谦君子”。

上一篇:阎维文母亲范文 下一篇:暴风雨之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