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诗范文

时间:2023-09-18 00:03:05

林徽因的诗篇1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在浙江杭州,也许是沾染上西子湖的灵秀,林徽因自幼就聪慧美丽,得到全家人的溺爱。在林徽因童年的记忆里,杭州、福州、上海、北平之间的搬迁,让她既体验了不同的生活乐趣,又让她很小就见识了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城市的建筑,从而启发了她对建筑艺术的兴趣。1920年,16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赴欧洲游历,在伦敦期间,受到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林徽因立下了将来一定要做建筑学家的志愿。

1924年,林徽因和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一起留学美国,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她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她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受聘于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的中国营造学社,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随后的10多年间,她与梁思成一起考察了全国15个省的200余处古迹,许多以前不为世人所知的中国古代优秀建筑,如赵州桥、应县木塔等,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而被全世界所知晓。林徽因还为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绪论》,并协助梁思成编写了《中国建筑史》。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建筑史》,她参与了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女诗人的爱情神话

人们常说,才女无貌,美女无才,而林徽因却是才貌双全。她不但是建筑学家,还是诗人。在文学方面,她的作品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林徽因的诗风清雅婉约,往往是灵感一来信手写得,句句出自真情,如心曲轻诉,即使与同一时期一流的诗人徐志摩、闻一多的作品相比,也毫不逊色。

她的诗最初来源于她的感情体验,尤其是她与徐志摩的交往逸事,这也是近代文坛上的佳话。是什么样的美人能让徐志摩倾心不已,甚至不惜背上抛妻弃子的恶名?萧乾的夫人文洁若说:“林徽因是我生平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她的美在于神韵,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 显然,徐志摩也是被这些所吸引了,他们邂逅于1920年4月里的伦敦,面对“人艳如花”的才女林徽因,徐志摩的诗人浪漫主义情怀被点燃,他不顾妻子张幼仪的感受,热烈地追求起林徽因。康桥月夜下的浪漫约会,成就了徐志摩的不朽名作《再别康桥》,也催生了林徽因的一首名作《那一晚》。她写道:“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照着密密的星,那一晚两岸里闪映着灯光;你眼里含着泪,我心里着了慌。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迷惘的黑夜封锁起重愁……”

迷乱的情丝最终被林徽因的理智斩断,她拒绝了徐志摩的求爱。多年后,她向友人解释说,徐志摩爱的不是她,而是一位浪漫诗人想象中的林徽因,而她是一个受传统教育长大的人,怎么能叫一个男人离婚再跟她结婚。1931年,当徐志摩赶往

北平参加林徽因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却因飞机失事遇难后,林徽因托人索来徐志摩在康桥时期所写英文日记,伴着泪水独自品读。

金岳霖,这个有着哲学家头衔的才子,在林徽因的生命中第三个产生过感情的男人。彼时的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成婚,当她发现自己竟对金岳霖产生感情时,她决定不再向丈夫隐瞒,她对梁思成说:“如果,我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梁思成深爱着妻子,经过痛苦思考后,他把选择权交给了林徽因。他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将祝你们永远幸福。”林徽因将丈夫的话向金岳霖复述了一遍,金岳霖深感于梁思成的大度和信任,他告诉林徽因:“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从此金岳霖终身不娶,三人却还是最亲密的朋友。梁思成的大度与林徽因的坦白真诚,共同谱写了他们金童玉女般的爱情神话,金岳霖还特意写了“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条幅赠送给他们夫妇。

一生诗意 千古绝唱

林徽因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完美幸福的家庭,只是她活的岁数并不太长。因为抗战时期的颠沛流离,中年以后的林徽因一直患病,加之工作上的辛劳,1955年4月1日,她在北京去世,享年51岁。连逝世都在她最喜爱的四月天,或许这又是一次诗意的巧合。

林徽因的诗篇2

林徽因:如莲的女子,如诗的人生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另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1920年4月,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女建筑师房东的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两人结婚后一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

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她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金岳霖为她写下的著名挽联。她的诗歌优美动人,她的爱情也浪漫得像一首诗,她的人生更是一首文采斐然的诗歌,为人所称羡。

山中一个夏夜

山中有一个夏夜,深得

像没有底一样;

黑影,松林密密的;

周围没有点光亮。

对山闪着只一盏灯――两盏

像夜的眼,夜的眼在看!

满山的风全蹑着脚

像是走路一样,

躲过了各处的枝叶

各处的草,不响。

单是流水,不断地在山谷上

石头的心,石头的口在唱。

均匀的一片静,罩下

像张软垂的幔帐。

疑问不见了,四角里

模糊,是梦在窥探?

夜像在祈祷,无声地在期待,

幽馥的虔诚在无声里布漫。

林徽因留学归国后,与丈夫梁思成着手中国古建筑遗迹的探寻和研究,足迹遍布河北、山西、重庆等多个省份。在野外考察的过程中,林徽因创作了大量诗歌,将旅途中的自然景致在笔下铺展开来,同时也记录了诗人当时的心绪和生活状态。

《山中一个夏夜》便是林徽因那个时期创作的作品。诗人将深得没有底的黑夜、密密的松林、满山的风、山谷的流水等自然意象非常朴素地呈现在笔下,耳畔的声响是夜的细语,愈发衬托出山中夏夜的静谧与深沉,而诗人似乎也坠入深不见底的黑夜中,任由心绪无边无际地驰骋,自由自在,同时交织着孤寂和惆怅。

在林徽因的笔下,自然景物是清新淡雅的,表现出诗人朴素简洁的审美趣味,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旨趣一脉相承。

深笑

是谁笑得那样甜,那样深,

那样圆转?一串一串明珠,

大小闪着光亮,迸出天真!

清泉的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灿烂,

分散!

是谁笑得好花儿开了一朵?

那样轻盈,不惊起谁。

细香无意中,随着风过,

拂在短墙,丝丝在斜阳前,

挂着,

留恋。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

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中国古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多样。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雅致园林使得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有着迥异的风格,表现出独特的民族特色。而作为一名作家和诗人,林徽因对中国古建筑的观察切入了文学视角,建筑赋予了她诗歌创作上的灵感,而诗歌创作也提升了建筑物的内涵。

诗歌《深笑》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读完此诗,古塔檐边的风铃声似乎仍在耳边回响,意境悠扬隽永。诗句赋予了建筑灵动生机的色彩,而建筑也让诗句增添了古朴厚实的韵味。 林徽因在《平郊建筑杂录》中写道:“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影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凭吊兴衰的感慨;偶然更发现一片,只要一片,极细致的雕纹,一位不知名匠师的手笔,请问那时锐感,即不叫做‘建筑意’,我们也要临时制造个同样狂妄的名词,是不?”在林徽因的诗歌中,建筑是诗意的建筑,而诗歌因为建筑而表现出造型意境上的美感。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世界带着点点的笑意,那轻柔的风声是它的倾诉、它的神韵。它是轻灵的,舞动着光艳的春天,千姿百态。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跃跃欲试,浮动着氤氲的气息。在迷茫的天地间,云烟是复苏的景象。黄昏来临后,温凉的夜展示自己的妩媚,两三点星光有意无意地闪着,和花园里微微舞动的花朵对语,轻盈而柔美。圆月升起,天真而庄重地说着“你”的美和净。

这样的四月,该如坡笔下的江南春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也如杜甫笔下的春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亦如杜审言笔下的春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那鹅黄是初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纯洁美丽。“你”已经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寓情于景是林徽因诗歌的重要特征,阅读林徽因一生写下的六十多首诗歌,很少发现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而是将抽象的情绪融汇于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中,在诗中创造一种意境,含蓄地表达个人情感。因为意境所拓展的想象空间是无穷无尽的,诗人在更自由的创作空间里任意驰骋,因而这种表达是面向自我和灵魂深处的,也是质朴真诚的。

林徽因的诗篇3

世人都知道那首《再别康桥》是诗人写给她的,是那段家喻户晓的浪漫爱情留在人间的永久的痕迹。这是当时京城的美谈:“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泰戈尔)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在世人眼中林徽因和徐志摩站在一起就是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天造地设的一对玉人。所以就一厢情愿地将徐志摩看作了她的至爱,甚至猜测她一生所有的诗词都是写给诗人的,直至红颜老去的那一刻,她心中始终怀想的应是伦敦迷离雨雾中的康桥。

然而林徽因却是在康桥情深意浓时毅然选择转身,即使后来徐志摩离婚恢复了单身的自由,仍没有选择与诗人共赴一生的红尘,显然这都是世人为满足自己对才子佳人浪漫情结的一种美好假想。在我看来,徐志摩是林徽因梦中一切美好的想象,浪漫飘渺,是她的琴棋书画酒花茶,而现实中的徐志摩定是少了一份持重和淳厚,少了林徽因身上的那份从容淡定,少了她在尘世生活的一份温良,而那正是梁思成身上所具备的,梁思成给她的踏实自在,温暖和安定,是诗人永远都给不到的。世间多数的女子,但凡还算清醒,选择托付现世终身的,一定是后者,更何况林徽因如此聪慧的女子。所以诗人仅仅是她的一段青春过往,和有所辜负的愧疚。她在临终前唯一要见的是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不是因为还深爱着诗人,而是了却凡间唯一曾经的过错。如此善良的女子,无论之前有何过错,都当为世人谅解。

梁思成是林徽因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烟火幸福。林徽因是璀璨的星子,她的光芒令许多男子仰望,梁思成便是其中之一。能够娶到这样一位绝代红颜,才情尚不及诗人的他内心一直都是不真实而惴惴的,直到婚前还会问一句:“为什么是我?”与梁思成咸淡恰好,冷暖相宜的婚姻生活,正是这位旷世佳人想要的人间生活。然而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美始终也只是仰望,欣赏,他不是懂她的那个人,他们之间缺少的是灵魂之间的灵犀和绸缪,执子之手,与之偕老的林徽因于他也仅仅是那句唱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世间如林徽因这般清澈纯正,才情绝世的女子,造物主必会赐一个既给的了她梦中美好,又给得起她现世安稳和幸福的男子。他们一经遇见,便会认出,两个灵魂便会缔结永远的缱绻,那才是真正的爱情。像林徽因这样的女子是配得上拥有这人间极致的,能与这位旷世才女拥有人间极致情感的,是那个不动声色地爱了她一生,终生与她比邻而居,终身不娶,连她死后亦守着她的魂魄,令所有看客都为之涕零的学界才子---金岳霖。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只有懂得她诗意美丽的人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他的爱冷静理性而高贵,在佳人为爱苦恼时,他选择了“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这是与人间四月天的女子多么地相似的灵魂。他自知给不了她更多的好,所以选择了默默陪伴,不惊扰她安好的岁月。而遇到自己另一个灵魂的林徽因又怎会不心生爱恋,只是即便风华绝世如她,也未曾得到与灵魂伴侣共结连理的幸运,他们的相知错过了时空。已有的过往无法抹去,这位清醒的女子选择了将爱的苦恼变成理智。然而有了伴的灵魂,又何需相伴朝夕,即便终生不见,内心也会永存温暖,岁月也无耐那份情怀的鲜妍。也正是这份情怀,才使得林徽因即便是漂泊奔走于坊间,行走在硝烟弥漫的风尘路上,抑或病卧在川南的小镇,永远都不失生命苍翠葱茏的美好。

有时候爱一个人可以做到胜过自己,在我看来只有一个原因,那是你的另一个灵魂。俗世的爱无论多么浪漫,刻骨或浓烈,终究是某些情感的满足或被满足,欲望的失去或占有,倾其所有也只能做到部分的填补,所以徐志摩后来会爱上陆小曼,梁思成多年后会另娶学生林洙,而只有这灵魂之间的缱绻,一经遇见,便断了俗世一切与爱情有关的杂念,所以只有金岳霖可以做到终身不娶。世人皆为这样悲情的挚爱动容,感叹他的默默陪伴,孤独守候,不曾想有了伴侣的灵魂何曾会有孤独,沧海桑田的丰饶又岂是吾辈俗人可以体会的。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林徽因的诗篇4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读后感

在春光灿烂的日子里,我捧读了白落梅写的《林徽因传》,这本书有个好听的大名—《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翻开这本书,我就十分讶异,人物传记还可以这样写!“曾几何时,我们做了那最柔情的人,为一朵花低眉,为一片云驻足,为一滴雨感动。所以,我们会不由自主爱上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爱上了莺歌燕舞的人间,爱上了姹紫嫣红的春天,也爱上山温水软的江南。许多人对这个女子生了情,并认定她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无论岁月如何转变,她永远活在人间四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林徽因是温和的,她的性情不曾有太多的放纵,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她活得乐观而执着,坚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惊心亦不招摇,她不曾给别人带来粗砺的伤害,也不曾被他人所伤。她是那样的柔婉又坚忍,诗意又真实。”诗意的寓言,将传记的主人,定格在“人间四月天”,定性为“梦中的白莲”。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活出了林徽因这样美好人生的人,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她的故事是最般配的。

全书没有配任何照片,却用灵性的语言勾画出了林徽因的美。“想起林徽因,总是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轻灵和鲜妍的美丽。”“我不得不承认,林徽因是一个可以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的女子,仿佛只有她可以在滔滔不尽的尘世里淡定自若,可以令徐志摩为她写下最美丽的诗章,令梁思成和金岳霖两位才华横溢的男子相安无事地甘于为她守护一生。都说文如其人、其性、其心,读林徽因的文字,永远都没有疼痛之感,永远那般清新美好。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好似她如莲的一生,纯净、柔美、优雅。”读了这样的文字,我觉得没有必要再去搜寻她的照片的必要了。

林徽因人生的美不仅是爱的修行的完美,还有事业的完美。林徽因是为作家留一下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情愿》、《任然》、《一片阳光》等诗歌、散文、小说;林徽因是为建筑学家是我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和梁思成一起编写了《中国建筑史》、《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

我想林徽因也有过艰难的抉择,也经历过都生活的磨难。在那动荡的时空,走过。作者千百次阅读了林徽因的人生,轻轻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感动了我。

林徽因的诗篇5

筑梦

林徽因的建筑师之梦始于16岁时,随父亲寄居英国期间,受到房东一位女建筑师的启发,她渐渐了解到 “房子不仅遮风蔽雨,而且蕴涵着艺术意味,而建筑恰是把艺术创作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神圣工作”。兴趣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兴趣使然,徽因于1923年夏季与未婚夫梁思成一道留学美国,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由于建筑学专业不招女生的规定,徽因选择美术学院,主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次年,夫妻二人游历欧洲,考察各地建筑,收获颇丰。之后回国,一起受邀开始组建东北大学建筑系,东大建筑系是中国有大学以来的第一个建筑学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专业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并能传道授业使之发扬光大,可以说,这距离徽因的梦想是接近了一大步,然而,梦想照进现实总有差距,东大建筑系组建伊始,只有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位担任教员,林徽因讲授中西方建筑史、雕饰史和建筑设计,后来又讲建筑学专业英语,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她几乎每晚在课堂上替学生修改绘图作业,忙到夜深回家,甚至在怀有身孕的时候,还多次协助梁思成去往野外完成测绘任务。

很难想象,时年24岁的林徽因,正值青葱岁月,正值新婚燕尔,正值很多同龄人处于对人生迷茫和对前途忧虑之际,她却已经无暇忧虑,无暇享受养尊处优的生活,她开始担当重任,尽管前程任重而道远。

在东大任教三年,她教过四十多个学生,其中走出了刘致平、刘鸿典、赵正之等一群日后中国建筑界的精英;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随同梁思成,足迹遍布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如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等建筑,正是由于他们的考察变得蜚声中外。林徽因在中国建筑学史上,可谓桃李满园,筑梦天下。

文心

在建筑学方面,林徽因取得过巨大的学术成就,她和丈夫梁思成一起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参与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中国建筑史》等学术经典著作,参与新中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这些成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胸怀建筑师之梦的同时,林徽因也是一个真性情的作家,在西方求学游历的经历,让她深受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的影响,这在她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叙述由表及里,从微观的世界里,定格的时间里,探索着生活与爱的哲理,文心隽永含蓄,细微之处见精神。

如在散文《窗子以外》(原载1934年9 月5 日 《大公报·文艺副刊》)中,林徽因通过主人公独特的近景视角,充满期待地欣赏着窗外的人情世故。窗外的世界丰富多彩,即使充满奔波、挣扎、困顿或市井气,但它们都是富于生趣、活生生的声音和画面,永远都不会落幕,然而,这也是窗子内生活优裕、充满闲愁的主角触摸不到、融入不了的世界,两个世界的隔阂,是永远无法消除、无法打破的。最后,一句富有哲理的感叹:“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发人深省。整篇文章通过细微的笔触,白描的手法,充满对下层人民的怜悯,对社会阶层隔阂的忧伤,以及对自己优越生活的愧怍和不安,同时也抒发着一个阶层在时代变革前夕这一背景下的忧虑情绪。

尽管徽因的作品多是以记叙个人心绪起伏和波澜为主题,然而她却并未沉寂在狭隘的空间里小赋闲愁,怀文心者必有傲骨。在颠沛流离的抗战岁月里,她在散文《彼此》(原载1939年2月5日《今日评论》)中将逆境中的乐观坚韧比作“酸甜的笑”,她满怀信心地说:“我尊重那酸甜的笑,因为我明白,它是力量。”在国土沦陷,悲观情绪弥漫之时,她用坚毅的笔触写到:“让我们共同酸甜的微笑,有力地,坚韧地,横过历史…”让人深受鼓舞。而建国后,当得知因政治原因将对北京市区内古建筑进行大规模拆除之时,深感痛心的林徽因还拖着嬴弱的病体,用嘶哑的嗓音与负责拆除工作的北京市长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激烈冲突。一生都温婉的美人,用怒吼痛斥这种反差极大的形象,将一位文人,一个学者的良知和血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诗魂

古语云:诗言志。在古代或近现代皆是如此,诗是情感和思想最凝练的抒发。秀外慧中的林徽因,集才气、美质、清高于一身,有着古典之美又兼具西方自由独立之精神,诗如其人,透明清澈,淡雅脱俗,温暖善良,意境天成。

徽因之诗作始于1931年春,其在香山别墅的小住养病期间,这也是她一生中最闲适安逸的一段时光。虽然深受肺病的折磨,但文字间未见痛苦忧伤的影子。如白话诗《一首桃花》(原载1931年《诗刊》第三期)中,用灵动美丽的文字写桃花,“一树的嫣红”,“朵朵凝露的娇艳”,“在有意无意间,生姿的顾盼…”,虽然也有怜花惜春的感怀,但却不似黛玉睹物伤情,更多的是一种感悟,感悟纵使花期短暂,但它仍然有过最美丽的绽放,花开多情,花谢亦多情。

如果说素笺小作《一首桃花》是文字之美、灵动之美,那徽因的代表作《人间四月天》则兼具意象之美、意境之美和韵律之美了。匠心独运的使用一系列比喻和象征手法,将一个本该是“长恨春归无觅处”的四月,描绘的生机勃勃,一如新生,华美的词藻下,真情自然流露。诗人将依旧是第二人称的“你”比做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清新淡雅;比做夜夜的月圆,皎洁明亮;比作一树树的花开和燕的呢喃,美妙温馨。这动静之间,揭示了“你”的身份:是希望,是爱,是暖,神圣的有如“梦中的白莲”。这份“爱”温润如玉,清香如兰,正如诗人将自己内心珍藏的那份情怀娓娓道来,使聆听者无不动容。

筑梦已成,文心不灭,诗魂永存,徽因逝世之时,好友金岳霖等人撰写的挽联对她的一生做出了最好的注解--“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的诗篇6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地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两首著名的诗篇,一个以其浪漫,清新,飘逸刻在读者的心版上,一个以丝丝淡愁与哀伤,流泻到世人的心田。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这两优美的抒情诗,字句组合奇特,意象鲜明,诗境凄美。流传至今,而现实生活中两位诗人的情爱故事更是让世人津津乐道,唏嘘不已。

1931年11月19日,一架由南京飞往北平的客机,在初冬的寒风里,在济南的上空失事,年仅三十六岁的一代诗哲徐志摩,就这样地化做了一片云飞向了天国。徐志摩的死震惊了当时的文坛,悼念文章一时间雪片般普天而来。尤其是程靖宇的《诗人最多未亡人》中的描写更是让人感慨。

“在行礼之时,有一个全身穿孝,左右须用两名健妇才搀得住的希腊雕刻型的美妇人,哭得成了个泪人儿,直往地下倒去,乱碰乱撞,恨不得立即死去就好的。看官,你们猜她是小曼吗?错啦!她就是梁大少奶奶,林徽音女士。”

徐志摩一生最爱的女性有三个人,一个是原配夫人张幼仪,另外两个就是林徽音和陆小曼。与林徽音的恋爱更是峰回路转,如泣如诉,就如林徽音的诗《笑》的“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云的留痕,浪的柔波。”意韵无穷,回味不尽,也如林徽音对徐志摩的哭,令人千肠百结,黯然神伤。

徐志摩为林徽音离了婚,可是林徽音却嫁给了梁启超的长子,大建筑家梁思成。失去了被徐志摩称为“唯一灵魂之伴侣”林徽音不久,徐志摩倾间又转舵追求风华绝代的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志摩的不顾一切闹成了轰动当时整个社会的桃色大新闻,最后他们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婚后,二人生活并不美满,生活奢侈的陆小曼,让徐志摩的生活陷入了窘迫,疲惫中,此时,徐志摩又成了林徽音家的长客,向这“唯一灵魂之伴侣”倾述苦恼。林徽音给了他无尽的精神的抚慰。徐志摩离开后,梁思成从济南带回一块飞机残骸给林徽音,挂在卧室的墙上作为纪念。可见彼此之情之深。

作为二十世纪20年代的象征派诗人的代表戴望舒,他的代表作《雨巷》似乎是坎坷人生路的写照,雨中独行徘徊在狭长曲折的巷弄,是崎岖人生的写照,踯躅独行,彷徨徘徊,是理想与自我现实的追求。寻寻觅觅,期期盼盼,希望遇见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多么地哀愁与凄婉?

丁香在仲春开花,分紫,白两种颜色,芳香而不轻佻,娟好可易凋谢,象征着美丽,高洁,柔弱,愁怨,凄美。从古至今很多的诗人都对丁香寄于了伤春心结,最著名的要属李商隐的《代赠二首》中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而戴望舒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来描述他心目中的姑娘,又加上了雨,更多了一层朦胧迷离的彩雾,让人回味无尽。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迷,又惆怅

她静静地走近

走进,又投出

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诗人心目中的理想是多么地惆怅迷茫,多么难以琢磨,而又疏忽即逝!

写着这么美好诗的戴望舒,他的情爱人生却是悲剧的。戴望舒不像徐志摩这片可爱的云彩,“身躯是颀长的,脸儿也是长长的,额角则高而广,皮肤白皙,鼻子颇大,嘴亦稍阔,但搭配在一起,却异常的和谐。”(苏雪林《我所认识的诗人徐志摩》),他体形也高大,但一脸的麻子,长相毫无诗人的气质,二十几岁就成名,一度爱上了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末获青睐,又改追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苦苦追求,甚至以自杀要侠,终于结婚,但穆丽娟并不爱他,抗战后期,穆丽娟心有别属。戴望舒再三挽留,也没挽回春心,甚至以服毒方式倾诉衷肠与坚贞,但穆丽娟丝毫不被打动,坚决与其离婚,从此后,戴望舒只好独自撑着油纸伞,在人生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终于于1950年2月8日病死在协和医院。

我是天空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徐志摩的《偶然》更让我们会把他想成是天空一道绚烂的长虹,浪漫热情,他崇尚爱与自由,如他的《想飞》的散文的描述,他一直在飞,在情感的世界也是如斯,甚至于滥情泛爱。他是最有魅力的朋友,最佳的情人,但不是理想的丈夫。这大概是林徽音没有和他结合的原因。

而今人们谈到了徐志摩和林徽音总为他们没有最终结合而惋惜,其实想想依着徐志摩的长着翅膀地追求自己爱,即使折断了也在所不惜的性情,他们的结合怎么就能是美丽而异彩飞扬的呢?

所以还是"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地挥一挥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是长着翅膀的徐志摩的绚烂,是他的旋律,更是他的宿命。我们这些看客大可不必浪费着脑细胞做着种种的假设和猜想。

林徽因的诗篇7

1、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祖籍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为“徽因”。

2、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3、在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林徽因的诗篇8

《莲灯微光里的梦――林徽因的一生》

陈学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9

定价:35.00元

林徽因的生命格外丰盈。在她的光影之下,旁人自然黯淡几分。

越了解林徽因,越会着迷。她远远超出人们对女性范畴的解读,她是一颗钻石,是一道文化。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林徽因,她都剔透万千。她的完美时而是由一些不完美构成,她是一个活灵灵的。耐读的生命。

林徽因的一生,越往后,越加厚实与浓重。在她的早年,其非凡的诗情与风华自不必说,我最为我们叹服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中年时代。在他们的身上,品识了一对价值不凡的志同道合者的灵魂质地。学识是固定的,你有,我也可以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而已,品格与气节却是难得之物,在他们夫妇身上充沛地体现着,令人钦服。

曾经羡慕过林徽因与梁思成的高起点,但出身与境遇并非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一切成就源自个人的资质与秉性,也许还有一个宿命的词汇――“造化”吧!

说到名门,记得林徽因自己也说过:“在中国,一个女孩最大的价值就是她的家庭背景。”20年代的她娇艳欲滴,那时她是人们嘴上的“林长民的女儿”,30年代的她游刃有余,那时她是人们言谈中的“梁思成的太太”。 明星般地被人宠着,身边簇拥了中国社会的精英,但是一个心性绝高的女子所需求的,远不止于此。

林徽因在精神的塔尖,栉风沐雨的是内心的孤寂。她的迷惘,不足以与普通女伴说。了解她、与她相契的同性只有费慰梅,一个美国人。这是否有点滑稽的意蕴?受着中西方双重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她骨子里是传统的,有一种新旧时代过渡期所特有的精神状态。

万人仰慕的背后,主角欲说还休。那时,她把灵魂付与诗篇,抑制不住地发出真切的叹息与渴望。

40-50年代才是她真正的“林徽因时期”:艰苦的抗战岁月,恶劣的乡村生活催残了她的健康,却极大地磨练了意志。足不出户,长期卧床,不再有“太太客厅”式的物质与精神的优待,却有手不释卷的宁静,坚实思考的时间。

建国初期,执政者给予她的身份和信赖,正是她渴求的东西。一个在诗人与学者口中“极赞欲何言”的女子,一生最为光辉的、留存历史的成就诞生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景泰兰……

林徽因的一生就像一幅多彩的画,但却不可以随意为之增色添彩,它本来就有它的模样。看到那么多谈及她的书,煞有介事、虚张声势地漫描她的爱情、她的生活,不禁为林徽因感到不平。直到读罢陈学勇的这本林传,我才第一次有了真正走近林徽因的感觉。她原来就是这样,本色而又天真!

翻着一本好书,思维不免跑马无缰。手捧《莲灯微光里的梦》,我会去细细研究照片里人像旁边的物品,一对桌椅或一座小石墩,它们似在说话,又似默不作声,见证着弥足珍贵的历史细节的存在。哪怕那张空无一人的李庄农舍的照片,也让我出神片刻。有了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气息的地方,就仿佛有了一道特别的磁场,世间竟有一等人的魅力能透过时间,停留在后世的绵绵感触之中。他们的山河岁月,贫穷而不潦乱,有事业,更富信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对真正的人格者来说,是抵着生存之脉的尖刃,同时更显清贵的面貌,就像最好的黄花梨被剥去了表皮的华漆,痛不欲生,却露出了无与伦比的木纹。

我没有读过仰之弥高的《中国建筑史》,在他们的许多资料和书籍中,每见跳出此书名,不免默诵一遍,诚敬而未敢唐突。林徽因和梁思成,有着投身炼炉铸宝剑的意志,抛出生命成就了事业的高度。

上一篇:名人语录范文 下一篇:感谢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