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议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4 13:23:50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1

传统的高中作文总是以“方法讲解———学生写作———作文评改”的过程展开教学,按照叶圣陶先生所说,这与“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严重的不一致”,封闭的作文写作模式也使得学生写作失去了源头活水。正常的写作过程首先要有写作素材的积累,对生活有一定的感悟之后,根据自身原有的素材积累,构思成文。在课堂中一味强调“写”,省去了其他应有的环节,学生对作文的认识也较为模糊,缺少相应的具体的实践,作文水平自然难以提高。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制定教学计划是高中作文教学过程控制的一个重要体现,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情感。这种培养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体验自然的神奇与壮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心时事,为写作积累更多的材料;进行各种语文实践,如组建文学社团等;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教师可以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语文资源。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经论述:“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舒卷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有了良好的写作思维方式和情感积蓄,学生的的灵感容易被激发,写作也就更加容易。

二、适当进行方法指导

首先是明确文体目标。现在的作文大多是话题作文,并且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施展才华的空间,作文题目一般也不直接要求文体,而是“文体不限”,学生在审题之后往往心中一片茫然。这主要是没有掌握一定的审题技巧和明确的文体概念造成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方法引导,并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文体写作的主要特征,学生了解了这些特征之后可以对这些文体进行逐一的训练,在经过一轮的训练之后,学生会熟悉哪种文体是自己的专长。如果用于应试,学生就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文体进行写作。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有明确的问题目标,哪种写作形式是学生擅长的,哪些是学生的弱点,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全面的写作能力。其次是善于思考,写好议论文。学生在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作文培训之后,记叙文的写作能力一般是比较过关的,高中作文要在记叙文写作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抽象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议论文写作重在思辨能力,如课文中选取的优秀议论文《六国论》开篇就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一语中的。《孟子•告子上》论述自己“舍生取义”的观点,首先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了比喻的形式辨明“生”、“义”不可兼得,要舍生取义的观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所在。再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到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我们耳熟能详的就是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着深厚的知识储备,学生写文章的时候,好的素材与语句表达方式自然能信手拈来,立成佳作。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名著,也可以读一些短小的优秀文章,如《读者》、《意林》等都能给学生的写作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厚积而薄发”,丰厚的积淀才能造就优秀的写作能力。

只读不写不能切实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他们总结优秀文章的写作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在阅读与训练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整体的语文素养,都会有一个大的提升。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诗词歌赋为自己的文章添彩。在行文的过程中引入诗词歌赋、名言古语等会使文章神采飞扬。高中作文一般篇幅不大,而这短小的篇幅里如果只是学生一味平白地论述,文章则显得乏味、单调,如果能将一些优美诗词名句、名言警句加入其中,文章则厚重起来。当然,引用也是有技巧的,一方面引用要得当,如果是激发人向上的文章,引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适得其反了。另一方面引用要注意文章整体的连贯性,不能为了引用而引用,画蛇添足。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想教好高中作文,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进行方法的探索,以适应当今作文教学的新形势。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2

【关键词】高中;经济问题;建议

一、引言

(一)选题缘由

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任何学校都依赖于一定的财政制度管理,教育经费等,高中教育更是如此,本文认为研究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具有重要且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高中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高中学校管理者偏重于学校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学校的经济管理,本研究通过对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意见及建议,对完善高中学校的教育经济体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取向本来就具有实践性,通过研究分析有针对性的探索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相关意见及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高中学校存在的教育经济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有着深刻的实践价值。

二、高中学校存在的主要教育经济问题

(一)学杂费辨析不清,缺乏透明度

该校的学费是每学期1760元,一年学费总和是3520元,在填写学生个人直接教育成本调查表时,学生并不知道杂费具体指什么,学费中直接就把杂费包含在内,比如住宿费,书费等,而且据调查的十五人中有五人没有在校住宿,但是所交学费与在校住宿学生学费一样,并没有退还住宿费,所以学生对所交学费并没有清晰的认识与了解,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当有知道的权利,此外学校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向学生公平公开清楚解释所交学费中的具体事项。

(二)存在乱收费现象

当前我国各高中学校乱收费的名目繁多,有住宿费,补课费,建校费等等,虽然这种情况已经在遏制,但仍未杜绝。该校乱收费现象虽不严重但依旧存在,每个班级在开学之际会收取所谓的班费,这些费用主要运用于班级学生饮用水,春秋季学生运动会,奖励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等方面,虽说这些班费使用情况会公开透明化,但是仍属于乱收费范围内。

(三)文体活动费匮乏

一般重点高中都会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放在重中之重,这所学校也不例外,学生填写调查表时对文体活动费感到很迷茫,基本都填写的是零,十五人中只有三个人填写五十到一百元不等,而且据调查,这三人填写的文体活动费是指自己在2015年度所购买的体育器材费用,比如羽毛球拍,兵乓球拍等。至于学校组织的春秋季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经费基本来自班集体自行集资办理,学校基本没有拨款资助。

(四)学生奖助学金规范化程度低,隐瞒性强

学校学生大多不知道有奖助学金这一项,所调查的十五人当中只有四人拿过20到500元不等的所谓的奖学金,且这部分所谓的奖励来自于班级里的班费。至于调查所问到的学校发放的奖助学金,只有一人拿到过两千元的奖学金,其他十四人毫不知情。据此可知,该校有奖助学金,但是经费较少,学校学生人数众多,使得惠及学生人数就会少之又少,且学校对于奖助学金并未公开化,隐瞒性强。

(五)学校食堂缺乏科学管理

该校食堂里的饭菜学生普遍反映情况是价格贵,不好吃,形式单一等,食堂饭菜价格比县里一般小饭馆饭菜还贵五角到一元,而该校又属于封闭式学校,这就直接增加了学生的个人成本,另外由于是一家公司独立承包,每天饭菜样式都一样,学生又常年在校吃饭,有时他们宁愿吃泡面或买零食也不吃食堂饭菜,导致的后果就是又间接的增加了学生的个人成本。

(六)学生宿舍环境差及相关设施不完善

该校属于县级重点高中,由于资金有限,学校建设设施不完善,学校没有室内体育馆,只有露天操场,体育课每逢大风或阴雨天气,学生们只能在教室里上自习。学生宿舍环境条件差,学校学生宿舍是十二人间,但是由于学生多,宿舍少,基本每个宿舍都加了一张床铺,也就变成了十四人间,宿舍空间小,人数多,物品杂,给学生的宿舍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

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相关意见及建议

(一)完善学校财政管理机制,使学校资金透明化

高中学校较为注重教育质量,学校管理者也就把管理重点放在了教育管理上,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学校是一个整体,管理者应当以全面的角度去看问题,学校应当强化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意识,完善学校财政管理机制,使学校资金透明化。

(二)健全学校教育经费来源形式,使其多元化

我国高中学校主要教育经费来源,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政府,其次是社会及个人且所占比重较少,国家对教育的投资比例在不断增长,但教育经费来源形式单一问题长期存在,学校教育经费不足,间接导致出现乱收费,文体活动费用匮乏等现象。

(三)优化学校资源配置,进行科学管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学校也跟随国家发展趋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与创新,但是很多学校仍只停留在理论的改革与创新上,忽视了其实践性。普通高中学校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应当注重实践性,减轻学生教育成本负担,发挥经济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功能,使得学校资源配置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结 语

论文写到这里算是告一段落了,在以上的观点阐述完,我还想说,高中学校教育经济问题的解决,是高中学校整体教育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更加的去重视学校整体管理的发展。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知识也要不断的更新,构建健康、完善、有效的高中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正确认识并提出完善高中学校教育经济管理的相关意见及建议,还需要更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3

关键词:校舍 加固 问题 建议

中小学校舍是“办好中小学教育事业最起码的物质条件”,校舍的存在是学校教育能够进行的基础条件之一。“校舍无危房,是举办学校最基本的条件要求,是衡量重视教育与否的一个主要标准”。中小学校舍安全问题是我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问题之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之一。2010年暑假,我区23所中小学校进行指定工程加固改造,我校是其中之一。因每所学校涉及的内容、要求不同,现就我校加固改造工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校舍安全存在的问题

1.校舍老化严重,超期服役校舍较多

我校校舍建设年代较早,原内外墙均为砖混结构,相对抗震能力较差,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和管理修缮不够,校舍墙体出现了裂缝等安全隐患,校舍老化会给学校安全带来巨大的压力。

2.施工队伍技术水平低,施工质量无保障

施工质量是中小学校舍提高质量的关键。有些学校在施工期间为了节省成本,请非正式的施工队伍,没有正规设计院的设计图纸,不使用合格的建筑材料,不仅施工技术得不到保证,而且校舍的安全性受到质疑。同时,有些施工单位擅自修改施工工程设计,不按审查合格的施工设计图和标准施工,偷工减料,施工质量无法保障。

3.校舍建设档案资料不完整,校舍建设程序不规范

20世纪90年代以前建造的校舍普遍存在缺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检等工程资料的现象,有的甚至是无地质勘察、无专业设计、无专业施工、无工程监理和无质量监督的“五无”校舍。基建档案资料不健全给校舍的正常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校舍达不到抗震等级要求,有的建筑不符合房屋设计规范,存在建筑结构缺陷

本次加固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综合防灾能力,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洪水、火灾、雷击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5.未按照国家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将校舍维修改造纳入长效机制,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缺口较大

通过调研发现,各区县均未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纳入县本级财政年度预算,使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资金无稳定来源,没有真正建立起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学校校舍安全工作的几点建议

顺义区教委及施工单位针对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抗震加固措施,以保证整改方案的准确性、科学性。为保障中小学校舍质量与安全管理,依照多年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安全及其发生事件经验,要求工程从制度、设计、施工等方面制定和实施中小学校舍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相应对策。在学校的加固工程进行过程中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加强责任部门的管理,设立相应的“校产管理办公室”

在学校设置“校产管理办公室”,承担校产质量排查鉴定、加固改造和新建工作。对校舍所作排查结论及相关资料、鉴定报告、加固改造和新建工程的勘察、设计文件和竣工验收报告要做详尽记录,对其相关资料都依法备案外,还应及时上报教育管理部门。对校舍排查鉴定、加固改造和新建工程的内容和程序都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不允许任意更改。对参加招投标的项目,其所有建设和验收过程都要接受广大教师、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和社会的监督,对工程投资使用结构要实施投资审计,建立高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和审计的财务监管制度,对腐败、弄虚作假行为一查到底,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工程上,确保工程经得住灾害的考验。

2.设计上重视中小学校舍的质量与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的设计和工程建设标准,迄今为止,我国根据实际情况颁布了一系列建筑安全法,严格规定了建设过程中所有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责任,专业技术人员的资质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合格标准。在汶川地震后,我国又修订了《防震减灾法》,希望对设计人员、监测灾害部门全面落实责任,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法律规范,对违反国家法律规范的责任部门和技术人员加大处罚力度,确保法律规范的实施。

3.设计上强化抗震防火避险措施

2009年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明确规定,“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对于已经建成的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建设工程,应当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因此,在对中小学校舍进行加固或重建时,应根据学校所处的地质特点,重点防御高烈度地震区、洪涝区、山体滑坡、台风聚集区等多发地带,使加固改建的中小学校舍成为防洪、防台风、防震、防火、防雷的安全掩体,杜绝险情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

4.确保施工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

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技术标准和工程规范。

(1)在工程招投标时就严把质量关,对有资质的设计部门和工程队提出要求,设计出高质量、低成本、抗震等防灾性能好的路线方针。

(2)在施工过程中,对购入的材料质量严格检测,使用环保材料,不准偷换材料,对工程进度准确把握,不准拖延或赶工程,同时不准擅自更改设计好的图纸,如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要由投资方(校方)、监理方、施工方三方共同商议后做出更改决定,对隐蔽工程要有隐蔽工程验收报告。

(3)在验收过程中,重点排查安全隐患地点,对不符合法律规范且容易产生校舍安全事故的项目及时整改或推倒重建,使中小学校舍工程成为高质量、高安全、高技术含量的安全工程。顺义区教委冯主任在历次校安工程会议上都说:我们在给自家孩子盖房,要真正使其成为“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三、在以后的校舍使用及管理过程中建议做到

1.建立学校校舍状况数据库

要建立健全覆盖学校每一栋校舍的动态数据库,对每一栋校舍进行动态监控和安全评估,实时掌握学校的校舍安全状况,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校舍状况进行决策,增加校舍维修改造决策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2.建立健全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及责任追究制度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日常安全检查、定期查勘校舍、重点监控危房为主体的校舍管理基本制度。学校要本着“早发现、早报告、早鉴定、早改造”的要求,积极构筑在第一时间发现险情,并采取科学的应急避险措施机制,有效地杜绝重大校舍安全事故的发生。

3.明确学校领导实施校舍安全工作的责任

学校依据政府下发的文件明确每一年度的具体任务目标,并落实责任人,对校舍安全工程实行项目管理,加强调度和检查。建立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制度。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学校各组成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采取多种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对学校安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项目,要限期及时整改,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

4.建立健全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方案》规定用3年的时间对现有中小学校舍进行加固改造,从实施情况看,要按时完成任务困难很大,必须建立健全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一套完善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应该保证资金来源的稳定性,校舍建造工程质量的可靠性以及校舍日常维修的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机制的长效性,否则不仅浪费资源,还会使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从机制设计的视角来看,要保证上述3个方面的实现,需要建立以下5个分机制:第一,以项目分担为核心的责任机制;第二,以转移支付为核心的资金流通机制;第三,以提高效益为核心的财务管理机制;第四,以增加动力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第五,以强化落实为核心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解决中小学危房倒塌不断发生重大伤亡事故问题的请示报告的通知[Z].1981-03-31

[2]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舍危房修缮和改造的紧急通知[Z].1999-12-14

[3]全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截至2007年4月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月报表反映的主要情况通报[EB/OL].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简报,2007

[4]谢瑞祥.关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21

[5]袁媛,曲铁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问题的病与解[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4

——摘自《思想的境界》网站

未 经 深 思 的 民 主

————对南斯拉夫大选事件的深层思考

作者:梁剑兵

辽宁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副教授

米洛舍维其在南斯拉夫的总统大选中失利,被迫提前辞去南联盟总统职务,而反对派则在一次不流血的“和平”中夺取了政权 。几乎在一夜之间,南斯拉夫的政权发生了令国际社会始料不及的更迭。当一切平静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过去的南斯拉夫政府难道真的是被一个孩子的吗?这一事件将提供给我们什么教训和启示呢?

数月前,几乎没有人想到米洛舍维奇会垮得这么快、这么轰轰烈烈。照原有南联的宪法的规定,米洛舍维奇在完成这届总统任期后就该退休。为了继续执政下去,米洛舍维奇就利用议会的多数修改宪法,将议会选举总统变更为由选民直接选举总统。 米洛舍维奇这样做,显然是相信自己有把握获得多数选民的支持,因为南联被轰炸后,民间一直流行着反北约情绪,使米洛舍维奇觉得民气可用,而大选前的情形似乎表明这种自信并非是盲目的。9月3日,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联合执政党正式宣布,米洛舍维奇将竞选连任,同时向选举委员会提交了近160万名米洛舍维奇支持者的签名,比他的其他三个对手分别多出15倍、20倍和40倍,而科什图尼察仅得到了22万个签名。政府的一些高级官员认为,有如此众多的民众支持,米氏竞选连任胜券在握,势在必得。

虽然在大选前的几项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米洛舍维奇的支持率落后于科什图尼察,但南斯拉夫左翼党人里斯蒂奇对这些所谓的民意测验不以为然。他认为,这些民意测验所调查的人群不一定代表广大南斯拉夫民众。他说,支持米洛舍维奇的签名人数是“一种公民投票,而在那些民意测验中,我们甚至不清楚它们(调查机构)是从何处取的样。”[1]

九月二十四日,在平静的气氛中,南斯拉夫举行了自去年遭受北约轰炸以来的首次大选,这次大选登记注册的选民人数约为七百八十六万,有超过550万人参与了投票。此次大选的投票率高达70%,不过,黑山共和国亲西方的领袖呼吁选民不要前往投票,黑山当局公布的投票率只有23.77%。十月一日,根据南斯拉夫选委会公布的第一回合选举的开票结果,反对党候选人科什图尼察获得48.96%的选票,现任总统米洛舍维奇获38.62%的选票。由于两人都未获过半选票,因此南斯拉夫选举机构随即宣布将在10月8日举行第二轮选举。但科什图尼察坚持他的得票率经己超过50%,他已经获胜,反对第二轮投票。形势就此开始发生逆转,反对党号召进行抗议和示威活动,并最终导致了米洛舍维奇政府的。

但是,支持米洛舍维其的党派却在议会选举中占了优势,在公民院得票为72个议席(反对党联盟获得59个议席);在共和国院得票为28个议席(反对党联盟获得 10个议席)。这意味着新总统仍然面临艰巨任务--在米洛舍维奇势力还很强大的议会组织新政府。观察家担心,组建新政府可能引起南斯拉夫的新危机。

笔者研究了以上状况后认为,导致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国际社会的干预,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此次大选直接施加压力是首要原因。

北约各国在轰炸南斯拉夫的战争停止后立刻表态:只要米洛舍维奇滚下台去,欧洲各国愿意帮助南斯拉夫修复战争所造成的破坏。这是否是空头支票暂切不论,但却是明白无误的对南政局施加干预行动的开端。此次南斯拉夫的总统选举中,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均于事前、事后大张旗鼓地介入其中;在投票进行前西方国家就毫不掩饰地为反对派进行助选,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法。其中对反对派直接提供财力支援者有之;对民众宣称“反对派一旦上台,或米洛舍维奇一旦下台,即大规模向南斯拉夫提供经济援助,或终止对南斯拉夫的经济制裁者”也有之;赞同黑山共和国与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所宣布的抵制该次选举者也有之;甚至在投票还没进行前就已宣布“选举委员会进行舞弊”或“缺少中立国际团体监督”而视投票无效者更是有之。而美国和克罗地亚则于25日开始在南亚得里亚海举行为期4天的联合军事演习。英国则将多达25艘的各类军舰集结在南斯拉夫附近的地中海水域,虽然西方国家一再宣称采取军事行动目的与南斯拉夫的总统选举无关,但舆论普遍认为这是西方国家向南斯拉夫炫耀武力的举动。

应该看到,当前处于西方国家众矢之的地位的南斯拉夫所经受的灾难早已是无以复加,单就北约组织去年对全国设施的军事破坏和经济制裁便使得失业人口达到70%之高,因此长此以往如何支撑下去的确是个不可想象的问题。国际社会对伊拉克长达十年的制裁对伊拉克人民所造成的苦难,就是对南斯拉夫人民的活教材。就南斯拉夫目前所遭遇的空前破坏加以权衡,南斯拉夫的选民们似乎不难作出“牺牲米洛舍维其以换取制裁的解除和西方的援助与经济重建”的结论。

而在米洛舍维其下台后南斯拉夫货币第纳尔兑马克汇率的止跌大幅上扬,便反映出国民相信“米洛舍维奇领导下的困难时代已经结束,随著西方制裁的解除和外援、外资的流入,经济将步向复苏”的美好希望和憧憬。

(二)、普遍存在的渴望“民主”和反对“独裁”的社会心态占据上风是主要原因。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南斯拉夫各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舆论反应中得到证实。在南政权变更后,南斯拉夫各报章普遍祝贺科什图尼察就任总统,认为国家在受到西方多年制裁後,已经加入“民主国家的行列”。而科什图尼察也在电视台发表演说,宣称:“民主已经在南斯拉夫诞生,共产主义正在瓦解,这是瞬间的事。”在街头的民众则兴高采烈的为他们终于把“独裁者”赶下台而庆祝胜利。

米洛舍维其和他的政府在长达十三年的执政生涯里,为了维持南联盟的统一而实行“大塞尔维亚主义”,采取了强硬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手段,难免背上“专制”、“独裁”和“残暴”的骂名,在客观上也导致了经济衰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和贫困。因而导致民众对他和他所领导的政府产生反感心理,也是顺理成章的逻辑。正是这种反感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压倒了南斯拉夫民众仇视北约和西方国家的心理,这时,选择什么样的人当总统已经不是选民们头号要考虑的问题了,“把他赶下台去!”成为了选民的主要心态。对此心态的验证可从记者在街头采访示威民众的报道中得到证明。

(三)、盲目修改宪法和实行大选的政治失误是直接原因。

“群众在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唱起主角,这种现象对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带来的结果,并不全都令人欢欣鼓舞。”[2]“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正如近代中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的,群众的民力就像一切个人权力一样,当它没有受到恰当的约束时,也很容易转变为它的反面。统治者保持其政策的连续性,可以有多种方法。但最主要的方法是一方面尽力使政策合乎民意,另一方面保持和法统的稳定。在这两个前提下,尽可能地培养和扶持自己的继承人方为上策。起码在缺乏西方民主传统基础的东方(包括南斯拉夫 ),这是基本的和有效的政治策略。而米洛舍维其却反其道而行之,盲目决定修改宪法和实行公民选举以谋求自己的连任,就首先破坏了和法统的稳定,从而在政治程序上为自己的失败提供了前提条件和直接的原因。

(四)、狂热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深层原因。[3]

80-90年代之交的东欧剧变,体现了在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旧体制的崩溃和消解,旧政权赖以生存的传统意识形态被新政权判定为非法。在传统意识形态失去凝聚力的情况下,为着巩固权力就需要寻找新的意识形态资源。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资源只有两种:一是“民主化”,一是民族主义。在俄罗斯这两者的代表是叶利钦与日里诺夫斯基,在南斯拉夫则是以舒瓦尔、马尔科维奇为代表的南联邦末代党政领导与米洛舍维奇。不同的是:在南联邦由于舒、马均非塞族,而塞族在铁托体制下又与其他民族有民族积怨,于是日里诺夫斯基没有成功而米洛舍维奇成功了。

米洛舍维奇宣称:在南期拉夫各族中,只有塞尔维亚具有最悠久的国家传统。而在联邦中,塞尔维亚长期受压抑、受欺侮、受剥削,而南共联盟却对它持漠不关心的态度;1974年联邦宪法赋予自治省近似于共和国的权利,使塞尔维亚成了唯一一个丧失了必要国家特征的共和国,这种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但民族主义从来是柄双刃剑,米洛舍维奇越是强调塞尔维亚在联邦中受压,科索沃人就越是感到他们在塞共和国中受压。米洛舍维奇在1991年初声称:他要使“所有塞族人必须生活在一个共同国家之中。”而科索沃人则认为所有的阿族人也应当这样。

在铁托时代,塞阿民族关系能够维持的原因有三:一、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坚持民族平衡政策;二、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体制的相同比较有利于南斯拉夫处理塞阿关系;三、阿尔巴尼亚的托斯克人本位与科索沃阿族的盖格人本位之矛盾。如今这三者都不复存在:联邦已经垮了,南、阿两国都已发生剧变,铁托与霍查的体制均已不复存在,内战与长期制裁中的塞尔维亚如今并不比阿尔巴尼亚繁荣,而疯狂中的科索沃更不比阿尔巴尼亚自由,同时剧变后的阿国也不再是个托斯克人的国家。米洛舍维奇废除联邦宪法条款剥夺了科索沃自治,从而恢复并强化了被铁托废止的“兰科维奇体制”,连省名也恢复了那时的“科斯梅特”,所不同的是兰科维奇还受联邦制约,而米洛舍维奇不受任何人制约,而米洛舍维奇不受任何人制约。米洛舍维奇迈出了这一步,就不可能回到1974年了。尽管此后阿族人又象1974年地样提出了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的要求,但在1974年,他们(至少多数人)是真心希望作为共和国生活在联邦大家庭中,而现在,他们要求升格只是因为:做为共和国就有权退出联邦(现在的“南联盟”),这样,米氏的行为便把科索沃的棋局逼入了死角:科索沃要么没有任何自治,阿族人需惟塞族之命是从,要么就会独立出去,而很难再有“自治”局面了。于是,米洛舍维其在国家统一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支配下,动用军事手段迫使科索沃阿族就范,而使国内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内战。这也是科索沃和黑山之所以抵制此次大选的一个主要动因。

恰在此时,北约东扩浪潮汹涌而来。俄罗斯为抵抗北约东扩,将南斯拉夫视为其在欧洲的“最后的桥头堡”,因而对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做法持支持的态度。而北约为了瓦解俄罗斯的抵抗也必须攻克这个“最后的桥头堡”,甚至不惜动用军事手段肢解南斯拉夫。为使自己侵略南斯拉夫的行为得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和借口,北约便以“保护人权”为幌子发动了对南斯拉夫的战争和国际制裁,从而为米洛舍 维其的提供了国际性的前提条件。

以民族主义起家并以此维持政权的米洛舍维其的落选,证明了民族主义在南斯拉夫人民心中已不再占主导地位。但如果说民族主义在南斯拉夫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甚至认为它已经消亡的观点尚为时过早。

“忍看朋友成新鬼,城头变幻大王旗”。政权的倾覆,王朝的更迭,本来是极平常的事情,作为与南斯拉夫人民有“患难之交”的中国人民,在关心南斯拉夫政局变换的同时,本也只能发几声感叹而已。但笔者在和列位一起感慨了之后,忍不住的在心里生长出一个问题来:南斯拉夫的大选事件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呢?

“中国人自己的历史上,以暴力旧王朝、建立新政权的事例,几乎是屡见不鲜的家常便饭。而且绝大部分无论是异族入侵、农民起义的成功,都有社会对原有政权不满、希望“变天”的因素在起作用。但是至今为止,却没有一个能让这个国家走出“苦难”循环的纪录,早就应该从中总结一下教训了,否则再一次的重复,根本没有看到希望的理由。现在有一部分中国人,居然又对南斯拉夫事件感到兴奋,期望在中国的“重演”,实在令人吃惊和担心。因为类似的事件对中国而言,早已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可以令人产生充满新鲜和美好的憧憬。反而应该是一次次“所托非人”的痛苦经验,决不能再轻举妄动。”[4]

米洛舍维其政权的,虽然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具有偶然和突变的表面特征,但该事件的发生,却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重要的教训和启示:

(一)、专制体制是意想不到的易于崩溃。

南斯拉夫的大选事件,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一个貌似强大的集权政体,是如此地易于崩溃;众多的利益团体和追随者是如此地易于转向——几乎在一夜之间,他们的“喉舌”以及他们的军队,纷纷转到对立面或保持“中立”。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米洛舍维其所代表的政权还是他们的利益团体,无疑也是集中了全南斯拉夫社会的精华,在大选之前恐怕没有人会怀疑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是立场坚定的,因而是强大的。可事实证明,不管是有代表近百万党员的米洛舍维其政权,还是有代表近千万党员的前苏联政权,基本上没有人会为他们所代表的政权的崩溃而去流血、去“动乱”。这是任何一个的不可思议之处。它揭示了一个道理:集权体制,只有在他崩溃之前才是强大的、对社会及其社会大众可以进行有效控制的的,而当崩溃之时和之后,会是想象不到的软弱和无能。不管你号称有多少人——哪怕几千万,到时除了骑虎难下的几个人,绝大多数会纷纷转向或只要改变一下身份就行了,而那种体制却是无可奈何地崩溃了!

(二)、“乌合之众”也可以打败“集团军”。

米洛舍维其失败了,他不但败给了一个数月前未曾想过参加总统竞选且毫无政治经验的宪法律师,而且败给了他一直视为“乌合之众”反对派竞选联盟。如果我们仅仅认为米洛舍维其是犯了“过于自信的过失”,那只能说明我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也许有人会认为是米洛舍维其失去了“民意最高代表”的权威,但这种认识就无法解释一个问题:“新的民意最高代表”科什图尼察的施政纲领为什么和米洛舍维其的内政外交政策如出一辙?

如果进行冷静的和深层次的思索,我们就可以发现“乌合之众”打败“集团军”的三件“法宝”:1、最大限度的利用民众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2、最大限度的利用米洛舍维其在政治程序设计上的失误;3、最大限度的利用西方国家的“许诺”对民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这似乎证明了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同时似乎也证明了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的名言:“蠢人的多数在一切时候,都是无敌的,且总能坐操胜券。”两个人的名言如此的对立,但也许同样正确!今天的人们要还是只知道各抱一条“粗腿”,而不是踩到他们两人的肩膀上,那实在是当前社会的不幸和历史伟人的悲哀!”

由此出发,我愿意用最大的诚意向现在中国的共产党政权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怎样尽快地解决腐败、贫富分化、官僚政治三大社会问题以消除人民群众对现政权的不满情绪?2、怎样尽快的建立最适合民族传统和世界大趋势的意识形态体系,并由此出发进行正确的政治体制设计和更加重要的政治程序设计?3、如何应对和排除西方国家对中国可能的经济制裁、政治干预乃至武装干预对现政权 的威胁?否则,“乌合之众”战胜“集团军”的“奇迹”难免在中国再次上演。

(三)、不要轻信所谓的“民主”,而要体现真正的“民意”。

首先应该设问:什么样的“民意”才是真正的民意?有人认为,在投票箱里出政权的年代,没有被投票箱证实的民意是不值一文的,而米洛舍维其的,说明他和他的政府并不代表真正的民意。我认为,这种说法的荒谬早已被科什图尼察的施政纲领演说所证实姑且不论,我还要另外质疑一句:难道另外的40%的选票就算不得真正的民意了么?既然民意不容是普遍的正义,那怎么又可以用48%的民意去40%的民意呢?民意不是玩在嘴边文字游戏,民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并不是以投票箱为唯一载体的。因为,在许多的时候,真理并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 上的,如果有人不相信的话,就请阁下去研究一下德国希特勒的上台和中国的吧。古今中外有无数的政治实践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民主政治有非理性化的潜在危险性!就以西方民主的楷模美国为例,他们在宪法理论和宪法实践上所承认的“真正的民意”其实是两个民意:一个是美国议会所代表的民意;而另一个则是美国总统所代表的民意。当国会的“民意”不符合总统的“民意”时,总统的“民意”就可以否定国会的“民意”(即总统可以行使对议会法案的“口袋否决权”)。所以,我们起码应该看到“民主化”的致命内伤:民众在狂热和狭隘支配下的非理性化选择。这一致命内伤对具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所以,凡是有理智的中国人,决不应该轻信所谓的“民主”,在中国一百多年的近代史里,有无数的“志士”们为在中国实现西方化的民主前赴后继乃至抛头颅洒热血,但是,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什么呢?他们的理想不但没有实现,反到是为内战和内乱提供了理论上的武器,并且为盲目的民众提供了一些可以发泄不满情绪的狂热口号而已。诚如勒朋所说:“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勒朋认为,他这里所描述的其实也不完全是一种现代的现象,从古至今,与宗教或准有关的偏执“对人们的头脑实行的专制统治,早就为大家所知”,它甚至是一切伟大文明最基本的动力。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并不认为真理,尤其是“社会真理”,是只能“在讨论中成长”的,它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中的个人,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个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在一片嘘声和驱逐声中,演说者很快就会败下阵来。当然,假如现场缺少当权者的代表这种约束性因素,反驳者往往会被打死。”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勒朋观察到的另一条群体心理学规律: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效力:“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地摧毁。”[6] 因此,科学的民主,不是也不应该是盲目的去体现什么“民意”,尤其是不能去体现在狂热和偏执的“群体情绪”控制下的“民意”,“真正的民意”不但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更需要合理与合法的制约!作为当代中国有理智的政治家和有头脑的思想家们,现在应该是坐下来稳稳当当的和认认真真的考虑一下“什么是当前中国人民真正的民意?”的时候了。

(四)、政治问题主要是个程序问题。

如果说,米洛舍维其的下台是体现了南斯拉夫的“民意”的话,那么充其量只是体现了“米洛舍维其下台就可以解除制裁并得到美元”的民意,诚如分析家言:其实这个地区一向有“欧洲的火药桶”之称,两次世界大战都由这里发生的事件引起。到不是那里的国家本身对世界有什麽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只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有利害冲突的大国集团必争的势力范围。而那个地区多民族多宗教特点,也形成自身无法“长治久安”的稳定基础,只能成为国际势力的“角力场”和得分的“显示牌”。塞尔维亚民族最多只能象铁托时代“脚踏两只船”,一方面借社会主义集权制度作靠山,压制了各地区民族主义的抬头,另一方面接受西方的拉拢贿赂,靠其经济支持给自己创造一点“繁荣”。但是这是“嗟来之食”,一旦靠山(或贿赂者)本身情况变化,自己就毫无应变之力,再次成为一堆被推倒重砌的“麻将牌”,历史用不了多久就将再次证明,无论那里发生什麽事情,都只取决于那些国际“牌手”而不是“麻将牌”本身。[5]所以,与其说米洛舍维其的失败是“失去民意”,到不如说他是失败于错误的“民意判断”和同样错误的政治程序。首先,执政党竞选联盟对民意调查的结论本来应该认真加以研究和对待,并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包括在必要时更换总统候选人,但执政党竞选联盟却没有及时地对“真正的民意”进行认识和分析,是导致米洛舍维其得票落后的一个原因。其次,米洛舍维其及其政党所奉行的“民族主义”所需要的政治体制本来就应该是“民主集中制”体制,但令人莫名其妙的是,他们却偏偏把自己继续执政的希望寄托在西方化的“民主”和“大选”体制上,这不能不说是米洛舍维其政权失败的另一个原因,而且是最主要和最致命的原因。

由米洛舍维其政权的失败,建议当前的中国共产党政权应该认真吸取其在政治程序问题上失误所提供的教训和启示,那就是:必须在中国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政治体制,同时也必须在中国尽快建立体察“真正民意”和“按真正民意施政”的机制,尽快对中国未来的政治程序作出科学的与合理的设计,以实现政策的连续和执政地位的稳定,如此,则中国人民幸甚!

[1]、见 《文汇报》2000-09-05有关报道。

[2]、冯克利:《民主直通独裁的心理机制——重读勒朋》,摘自《思想的境界》网站。

[3]、本段参考了网友“心灵逼问”的文章《米洛舍维其的崛起和覆亡》,谨以志谢!

[4]、士伯:《南斯拉夫事件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摘自《新观察》网站。

[5]、士伯:《南斯拉夫事件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摘自《新观察》网站。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5

《左传・成公十六年》记载,楚晋鄢陵之战,战前楚共王带着太宰伯州犁登上战车,望晋军的动静,楚王说:“甚嚣,且尘上矣。”意思是他看到晋军阵地上人声喧哗,而且尘土飞扬(甚:很;嚣:喧闹;尘上:尘土飞扬),说明晋军正在紧张忙碌,准备战斗。后以“甚嚣尘上”四字连文,形容消息盛传,议论纷纷。例如梁启超《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纯粹的共和政治,诚不易行,而当国家根本破坏动摇,人心骚扰甚嚣尘上之时,愈益无道以得之。”罗正纬《滦州革命纪实初稿》:“斯时南北议和,甚嚣尘上,高蠡各县均谋而未发。”现多指某种传闻或议论十分嚣张。《新民主主义论》:“近来的妥协空气,声浪,忽又甚嚣尘上,又把全国人民打人闷葫芦里了。”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续集》:“事情紧接着一件又一件,也不知是哪一天起,‘踢开党委闹革命’、‘文攻武卫’等口号,已经甚嚣尘上,打、砸、抢开始了。”

理解和运用“甚嚣尘上”,必须把握住它的使用范围和感彩,否则极易误用。

先说使用范围。“甚嚣尘上”主要形容某种传闻、议论、观点、思潮等广为流传、十分嚣张,不能形容某种行为、现象、问题非常严重。

以下是扩大了使用范围的例子:

1、如果在金钱和利益的名义下,“只要有钱,一切皆可”成了指导思想,文物破坏怎能不甚嚣尘上,肆无忌惮! (中国新闻网,2010年4月20日)

2、针对作假行为甚嚣尘上的现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对136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0 5%的人肯定自己没遇到过作假行为。(《中国青年报》,2010年9月8日)

3、拒载、议价、拼车、挑客等行业乱象屡禁不止,甚嚣尘上。(《山西日报》,2010年9月7日)

4、惠若琪因伤停战后,中国女排次战多米尼加就已经埋下隐忧,一传不利、防守失常、进攻乏力等等一系列问题甚嚣尘上。(搜狐网,2010年8月17日)

5、近两年电子出版物甚嚣尘上。(《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8月30日)

前三例说的都是行为和现象,例4说的是问题,都超出了“甚嚣尘上”的使用范围。至于例5,则已经达到滥用的地步了。

再说感彩。“甚嚣尘上”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贬义成语,《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明确标注“含贬义”。正确的应当肯定的消息或议论广为流传,不宜使用“甚嚣尘上”。

以下是感彩运用不当的例子:

1、去年,中国移动净利1151.66亿元,中国石油净利1033.87亿元,两者相加已经超过这500家民企的净利总和(2179.52亿元)。悬殊的差距背后,一度降温的“国进民退”说法,又开始随着质疑甚嚣尘上。(《南方日报》,2010年9月1日)

2、更多的人也因此(按,指复旦大学八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某“天才”考生遭拒一事)同时将批评的矛头对准了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一时间对于制度的拷问甚嚣尘上。(《海南日报》,2010年8月26日)

3、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报告称,我国的宽带资费水平相当于韩国的124倍!这个消息引发了强烈的关注,对电信运营商垄断、暴利的指责也甚嚣尘上。(《北京晨报》,2010年8月25日)

“国进民退”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对教育体制和高考制度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对电信行业垄断、暴利的指责更是理所当然的,这些都无可非议,显然不宜使用贬义成语“甚嚣尘上”。

听不懂别人的话叫“不知所云”吗

“不知所云”语出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原意是不知道自己所说的是什么,表示由于感情激动而语无伦次,是自谦之词。后泛指语言混乱,不着边际,令人摸不着头脑,含贬义。

例如鲁迅《序言》:“但那时可真厉害,这么说不可以,那么说又不成功,而且删掉的地方,还不许留下空隙,要接起来,使作者自己来负吞吞吐吐。不知所云的责任。”萧乾《我爱新闻工作》:“你报道什么事件也好,谈论什么问题也好,总要围绕一个实质性的东西,不能虚无缥缈不知所云。”曹靖华《不尽铁浪滚滚来》:“某些文章或全部检扣,或部分删削,有时删得体无完肤,上下不接,读来不知所云。”徐铸成《报海旧闻》二:“他以‘冷’的署名写的‘时评’和‘小言’,吞吞吐吐,有时简直不知所云……看了像读《太上感应篇》一般。”

从以上书证可以看出,不管“所云”(所说的话)是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说的,只要语言混乱,不着边际,令人摸不着头脑,都可以叫“不知所云”。鲁迅和萧乾是从作者(说话人)的角度说的,曹靖华和徐铸成是从读者(听话人)的角度说的。角度不同,但意思相同,矛头所指都在“所云”。

现在有人认为,不管“所云”有没有问题,只要自己听不懂,就叫“不知所云”,因此把由于听话人自己的原因没有听懂别人的话,也说成是“不知所云”。这就不是在贬抑别人的话,而是贬抑听话人了,显然是对这条成语的误解和误用。

请看例句:

1、红军东渡黄河前,为一军团诸将领送行,随口吟诗道:“涉远祁连外,来从晋地游。”众将军不知所云,面面相觑。(《北京日报》,2009年11月1 7日)

2、在与谈话时,指着在座的说,邓小平的“politics(政治)比他强”,懂得英语的心领神会,而一心想抢班夺权的则不知所云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7月14日)

3、他原本是数学专业的,完全不知“生物物理学”为何物,翻遍图书馆资料……仍不知所云。(《文汇报》,2009年11月5日)

4、服务员拿出几卷壁纸,记者看了半天,只看到一些不知所云的韩文,中文标签却没有。(《信息时报》,2009年4月28日)

5、在当代大学生中,对此歌(按,指苏联歌曲《共青团员之歌》)略有耳闻的可谓凤毛麟角,更多的人对此完全不知所云。(人民网,2009年5月20日)

无论是众将军听不懂所吟的诗句,听不懂所讲的英语,还是学数学的读不懂生物物理学资料,中国记者看不懂朝鲜语标签,其原因毫无例外都在于听(读)者自己不具备听(读)懂的条件,而不是别人的话有问题,显然都不能使用“不知所云”。至于例5,既不是说歌曲本身有问题,也不是说听歌的人听不懂,而是说听众对这首歌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这个意思同“不知所云”就更不沾边了。“舍本逐末”只能用于主次关系

“合本逐末”语本《吕氏春秋上农》:“民合本而事末则不令(令:善),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原指合弃农耕,从事工商(古以农耕为本,工商为末)。

后以“舍本逐末”四字成文,比喻做事不从根本的主要的方面着手,只追求细枝末节,轻重主次倒置。如清・钱泳《履园丛话・艺能・硅纸》:“花样虽妙,纸质粗松,合本逐末,可发一笑。”秦牧《艺海拾贝》:“如果艺术表现的事物没有若干程度的普遍性、代表性,搜集那样的事物来描写,只是合本逐末罢了。”聂绀弩《血书》:“要改善农民生活,必须改变压迫农民、剥削农民的制度;不改变整个制度,而想局部地改善农民的生活,谓之合本逐末。”

这条成语涉及两件事或两种做法。二者之间必须是主次关系,即一个是根本的东西,一个是枝节的东西。丢掉根本,只抓枝节,也许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前举书证中,钱泳说的不追求纸质的细密而追求花样的新颖,聂绀弩说的不想改变社会制度而想局部改善农民生活,都属于这种情况。现在有人没有认真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只要“合”一件“逐”一件,便说“合本逐末”,自然要造成误用了。

例如:

1、(高等学校)只顾科研而放弃教学,无疑是舍本逐末。(《人民日报》,2008年g月11日)

2、现在一说到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马上就要砍掉带有“打虎英雄董昆”字样的经典美文《猎户》,就要砍掉节选自四大名著之一的反映武松豪气的《景阳冈》,其实这都是舍本逐末。(人民网,2009年8月14日)

对于高校而言,“只顾科研而放弃教学”的做法是错误的,只顾教学而放弃科研的做法同样也是错误的,因为教学与科研之间不是主次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无论忽视了哪一方面都不能说“合本逐末”。保护野生动物同从教材中砍掉“武松打虎”的愚蠢做法之间也不是主次关系,二者没有任何必然联系,显然也不能使用“合本逐末”。

请看例句:

1、教师的心思应当放在学校里、放在课堂上,而不是课外赚钱上。舍本逐末,不惜降低教学质量而追逐课外经济收入的做法,无疑是对人民利益的损害,给教师形象抹黑。(《齐鲁晚报》,2009年10月22日)

2、如果一味追求名利而不埋头干事,就会舍本逐末,患得患失,就会为名所累,为利所伤,甚至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湖北日报》,2009年9月20日)

3、一味迎合低格调的市场文化需求,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合本逐末、舍义取利、唯利是图。(人民网,2009年5月27日)

4、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究其根本,就是舍本逐末、追逐个人名利造成的。(《辽宁日报》,2009年3月17日)

无论“不惜降低教学质量而追逐课外经济收入”、“一味追求名利而不埋头干事”,不惜“牺牲精神文明”而“迎合低格调的市场文化需求”,还是为“追逐个人名利”而搞“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舍弃的与追逐的之间毫无例外都是正确与谬误的关系,这样做的结果不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对人民利益的损害”,“甚至走到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因此,都不能使用“舍本逐末”。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6

关键词:云南;公共服务;基础教育;均等化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本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各国政府在致力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既有着长久的历史进程,也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云南省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西部省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一、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界定

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目前中国事实上的基础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狭义是指九年义务教育,广义上还应该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有人也把高中阶段的教育归入基础教育范畴,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普及这种类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实上高中阶段的教育还不是基础教育。本文所写基础教育主要是狭义的基础教育,此外,鉴于考虑云南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又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在研究过程中一起纳入基础教育范围。[1]

而基于我们课题组的调研以及资料收集,我们认为,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中央政府为主,同时包括地方各级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在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情况下,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提供能够满足民众需求的基础教育服务;同时,能够保证民众接受该服务的机会均等。事实上,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也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农村的自然村落都设有一个学校,而是要使得所有的农村适龄孩童都能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接受正规的教育,所强调的核心应该是机会和效果的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因为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权利,同时也是我们的国家、民族永久强盛的坚实基础。

二、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的认识

对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这一问题,目前学术界尚无一个准确的定论,且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较少。比较有影响力的就是以下几个观点:安体富(2006)认为公共服务的标准主要有三个:一是保底标准,用之于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上即必须由政府来保证提供最低限度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二是平均标准,即政府提供的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应达到中等的平均水平;三是结果均等。这三个标准是一个逐层深入的过程,首先要保证最低的保底标准,而后随着经济和政府控制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到平均标准,最终实现结果均等[2]。丁元竹(2008)认为我国目前的公共服务标准制定存在着三个主要的问题,即缺乏实物标准、基础数据不足以及准确测量较难,使得我国的标准制定不能真正反应出问题。建议要确立全国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建立全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3]。

本文认为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意味着就要达到全国各地区间并不符合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完全一致,也不意味着达到全国人均财政收入的均等水平,它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成员的偏好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在最低标准下有一定的浮动范围,允许一定程度上的地区差异。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在满足社会成员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有一定差异的均等化,它体现差异性,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平均化。

三、云南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证分析

由于学前教育特殊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无法直接和义务教育纳入一起进行分析,而鉴于教育数据统计和获取的限制,因此在学前教育方面无法和义务教育一样进行因子分析,指标的选择也更多偏向于描述性,以求达到云南学前教育政府提供的服务均等化。义务教育由于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在与全国地区义务教育比较时,选取师资条件(①小学专任教师师生比、②初中专任教师师生比、③小

学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占比、④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占比)和办学水平(①小学生均校舍面积、②小学校舍中非危房占比、③小学生均计算机台数、④小学生均藏书量、⑤小学生均仪器设备价值、⑥初中生均校舍面积、⑦初中校舍中非危房占比、⑧初中生均计算机台数、⑨初中生均藏书量、⑩初中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而在云南129个县市区域内也是采取同样方法,只是在指标的选择上,根据当前义务教育获取数据有一定的改动,师资力量主要包括小学专任教师师生比、初中专任教师师生比、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办学条件主要包括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中小学危房占比、小学生均藏书量、初中生均藏书量、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初中生均仪器设备。

(一)云南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比较分析

通过下表1可知,云南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2012年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5.55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和云南的幼儿园数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20.5和25.8个百分点;2012年全国和云南的在园幼儿数相比2010年分别增长23.8和13.72个百分点;2011年全国和云南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相比上年分别增长33.1和55.61个百分点。

表1 云南学前教育与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学校数与学生数、教育经费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集边疆、山区、民族为一体的省份。基础教育尤其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尤其学龄儿童教育的重视,云南省的学前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儿童入园率持续上升。但是,依然有许多儿童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有的儿童甚至从未上过幼儿园。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政府对学前儿童尤其是处境困难儿童教育问题关注不够,二是许多家长不理解学前教育的价值,三是学前教育机构质量不高、形式单一,对家长与孩子缺乏吸引力。因此,未来要想提高云南省学前儿童入园率,除了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和加强管理之外,应做好宣传工作以增强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应采取各地州以及城乡分层分别发展模式,探索多元化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形式,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学前教育的投入和质量,引导云南学前教育的正规化、均等化发展。

表2 云南129个县市毛入园率区间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云南省财政厅教科文处

(二)云南129个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实证分析

本节搜集的2011年云南129个县市义务教育指标数据主要有:小学完成率、初中完成率、生均预算内小学教育经费支出、生均预算内初中教育经费支出、小学专任教师师生比、初中专任教师师生比、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中小学危房占比、小学生均藏书量、初中生均藏书量、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初中生均仪器设备、小学初中阶段学校数。所选取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于云南省财政厅教科文出与云南省教育厅,采用的方法与以上相类似,都是采取因子分析对云南129个县市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进行排名,排名中间的县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作为云南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标准,以此来缩小区域间差异,减少基础教育资源的过度聚集,最终实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结果均等化。衡量129个县市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依然是围绕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的指标体系来构建,师资条件包括小学专任教师师生比、初中专任教师师生比、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办学条件包括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中小学危房占比、小学生均藏书量、初中生均藏书量、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初中仪器生均设备。

(1)可行性检验

师资条件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6,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78.274,应的P值接近于0,适合做因子分析;办学条件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657,同时Bartlett球度检验统计量观测值为243.618,相应的P值接近于0,适合做因子分析。

(2)确定公因子

在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因子分析中,按照累计方差贡献达到75%的原则,分别选取了两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分别为78.274%和76.060%,完全能够反映原始指标的信息量,如表4-4所示。

表4-4 初始和旋转后因子方差贡献情况表

注:对初始因子进行旋转得到的公因子更具实际意义,以上采取旋转后的因子贡献率作为权重。

(3)识别公因子

为了便于识别公因子和界定公因子的经济内涵,在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因子分析中,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法(H.F.Kaiser)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得变量在某公因子上有较大的载荷值,而在其余公因子上有较小的载荷值。

在师资条件评价中提取出2个公因子,分别是:公因子1在"初中专任教师师生比"和"小学专任教师师生"指标上占有较大的因子载荷系数,主要反映师资数量水平,其方差贡献率高达39.340%;公因子2在"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和"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指标上占有较大的因子载荷系数,主要反映师资学历水平,其方差贡献率达38.934%。在办学条件评价中提取出2个公因子,分别是:公因子1在"初中生均校舍面积"、"中小学危房占比"、"初中生均藏书量"、"小学生均仪器设备"、"初中生均仪器设备""指标上占有较大的因子载荷系数,主要反映办学设施条件,其方差贡献率高达36.709%;公因子2在"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和"小学生均藏书量"指标上占有较大的因子载荷系数,反映小学办学条件,其方差贡献率为39.351%。

(4)计算因子得分

设师资条件中的公因子1为Fsi1,公因子2为Fsi2,办学条件中的公因子1为Fbi1,公因子2为Fbi2,其中i=1,2,…,129表示129个县市。分别为各因子方差贡献率占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分别计算师资条件得分(Fsi)和办学条件得分(Fbi),最后将师资条件和办学条件得分进行平均加总得到义务教育发展的地区得分和区域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5)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对2011年云南129个县市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因子得分排名来看(如附件1),前十名分别是盘龙区、五华区、宜良县、德钦县、玉龙县、红塔区、安宁市、古城区、水富县、蒙自县。其中接近一半县市位于省会昆明市,其他县市位于经济相对较好的玉溪市、红河州、丽江市等,从此可以说明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也越高。从附表1中可以看出排名第66位的勐海县区域得分开始呈现负值,那么以处于中间排名65位的景洪市为其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标准也是符合当初设想,整体上云南省经济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使得云南基础教育资源更多集聚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公共服务差距也较为明显。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基础教育的供给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整体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未来在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安排中除体制改革外财力向排名靠后的地区倾斜,此外,还应该加强城乡师资的交流、当前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等人为排名的取消等,以防各县市各种基础教育的资源进一步向这些所谓的"重点"集中,进一步导致不均等化,只有这样,129个县市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才能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这种差距慢慢缩小。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的基本结论主要有: 第一,近年来,尽管云南学前教育生均经费在不断增加,但是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师生比例还存在严重不合理。第二,云南学前教育区域差异较大,农村幼儿教育严重不足。第三,通过2011年云南129个县市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排名,可知地区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第四,随着义务教育的投入逐渐增加,但是投入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二)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须切实承担起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学前教育所应具有的教育性、公益性和福利性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已逐渐淡化,但普惠型、非营利性应成为未来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学前教育虽然有其平衡个体差异、促进社会公平等特殊功能,但这些特殊功能需要在各级政府,尤其是国家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下才能充分发挥。如果政府的政策不能切实落实到各项行动上,那也只是一纸空谈。

第二,基础教育事权的强化。通过将基础教育的事权,其实最大的就是投入经费的统筹划归权利划归更高一级政府承担,更有利于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投入的统筹安排,特别是对不发达省份(如云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最终通过投入资金的保障来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不管是小学义务教育投入还是初中义务教育投入,中国财政支出分权对这两个阶段的义务教育投入水平的影响是积极的;中国财政收入分权对这两阶段的义务教育投入水平的影响是消极的。从提高义务教育投入水平的角度考虑,笔者认为要降低财政收入分权度,提高中央政府财政集权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影响,即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

第四,实施城乡统一、区域统一的基础教育标准。在基础教育的标准统一上,当前最重要的一点是取消以政府财政支撑起来的各类"一级"、"重点"、"示范"等学校名目,而不是以此作为招牌,其教学质量让其学生的升学率、在当地的口碑等来说明。政府财政资金则按规定的统一标准安排,不管城乡,对已达标的基础教育学校减少投入,而对未达标的学校重点投入。当然在目前情况下,各地按统一标准,未达标的学校基本集中在农村,由此其投入重点也会在农村,所以按统一标准投入的办法也有利于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易品.我国基础教育服务非均等化的问题与对策[D].湖北:湖北大学.2011.

[2]安体富、任强.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问题与对策[J].财贸经济.2007(8):48-53.

[3]丁元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标准建设问题[J].甘肃理论学刊.2008.187(3):46-49.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作文顺养气的观点,学习作者少年立志和他的批判精神。

2、体会文章跨越时空的联想,体会作者关于把联想交织于议论、抒怀中的思维和写作方法。

3、积累文言实词“形、致、称、溢、广、冠、志、壮”等,掌握虚词“以,而”的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文者气之所形”中“文”、“气”及其两者的关系;学习作者步步推进的议论方法,学习议论和抒怀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此文为干谒处处自荐,既要表现出自己对巨公硕卿的景仰,又要不卑不亢、袒露自己的胸襟、豪气,其分寸进退的把握确实是非常不易的,讲解讨论时顺注意于此。

作业布置:完成课课练

教学过程:

简介作者:

苏澈(1039-1112),字由,眉州眉山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人称“小苏”,“唐宋家”之一。

简介枢密韩太尉:

枢密韩太尉指韩琦。韩琦(1006-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人。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安抚使与范仲淹共御西夏有功,被任为枢密副使。后自请为扬州、并州等知州。喜祐年间重入政府,擢升为枢密使、宰相,主持全国军政,历任三朝。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等同为保守派道首领。封魏国公,蓍有<<安阳集>>。

教读新课:1、解决重点词句

(1)、辙生好为文。生:生性。辙生十有九年矣。生:出生。

(2)、气可以养而致。致:得到。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称:

(4)、以为文者气之所形。形

(5)、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居家:[邻里乡党]古时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党,一万二“五百家为乡。

一词多义

(6)、虽无所不读。虽虽然虽多而何为?虽,即使。

(7)、故决然舍去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连词但是。

(8)、

古今词义党古义:古五百家为党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今义:政党、集团

向古义:从前向之来今义:朝向

尝古义:曾经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今义:

游古义:交往其居家所与游者今义:游泳

虚词

介词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连词来闻一言以自壮连词而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倒装句:

【未之见】动宾倒装句。未见之。没有见到您。

2、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证明他的观点?

讨论并归纳:作者提出观点是“文不能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文中的气,可以理解为人的胸襟气度,学问阅历,见识情趣等。苏辙认为死守经卷,刻意学习写作技法,绝对写不出好文章,道德道德养气。

(2)、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

讨论并归纳:

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厂大。以养其浩然之气。”

(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

(5).提问:最后一段作者“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作者所乐的是什么‘Z

讨论并归纳:

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6).提问: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

四、小结

作者在给韩太尉的信中发表了自己对作文章的看法,以及离开家乡壮游天下的所见,并希望见到韩太尉,得到他的指教。这封信写得汪

舍生取义的议论文篇8

关键词:兴教寺;玄奘;慈恩塔;历史;舍利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5-0043-03

一、前言

兴教寺,又称“护国兴教寺”,唐代樊川寺之首,现今是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距离西安城区大约二十公里,位于长安区杜曲镇以东少陵塬畔。兴教寺的历史及沿革源远流长,期间几遭兵祸及祝融之灾,却依旧长存不灭,可谓壮哉。近年来学术界对兴教寺越来越重视,但是对其历史源流与发展情况的研究却很少,绝大多数的文章大多只是略有谈及,从未对兴教寺史作深入的考察。基于此,本文探讨寺院的时代衔接、时代传承,兴建缘起与过程、历任住持的倡导与经营,并还原相关的人事脉络及轨迹,展现其风貌。换言之,考察完整的历史痕迹,梳理兴教寺变迁与发展的历史,兼论证玄奘舍利的真伪,此乃本文关切之所在。

二、对兴教寺历史发展及沿革的考察

检诸文献,发现对长安兴教寺历史的描述有很多,但很多都是重复性的描述话语,因此,要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进行去伪求真,才能如实还原兴教寺的历史发展状况。经过分析,发现兴教寺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玄奘与兴教寺的渊源及寺名的由来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法师前往印度取经,长途跋涉五万多里路,长达十七年的时间,走遍了一百多个国家,在贞观十九年(645)终于回到长安,同时也带回佛教经典著作六百五十七部。玄奘大师回国后又耗时十九年相继在长安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等寺庙来翻译所携回佛经七十五部,共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玄奘法师在唐麟德元年(664)圆寂于译场玉华宫,葬于白鹿塬。唐高宗李治与玄奘为师徒关系,曾在《答法师玄奘谢启书》中称:“忽见来书,J扬{述。抚躬自省,惭悚交铡@褪R臻,深以为愧。”①由此可见二人感情深厚,据说唐高宗常常在大明宫含元殿前遥望白鹿塬上玄奘法师的墓地,感慨万分,时动悲思,便于总章二年下令迁葬于今址也就是现在少陵塬,并建五层灵塔,“其中塔特{大,为唐三藏法师元奘瘗身之所”,②并亲自《御制大慈恩寺碑》。在《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中这些事迹记载得非常清楚,“敕坊州刺史窦师伦令官给葬事,又敕宜听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门人奉枢于慈恩翻经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万。以四月十四日葬于泸东,京畿五百里内送者百余万人。至总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于樊川北塬。”③

唐中宗即位后赞谥玄奘法师遍历各国学法,弘扬佛法和大觉大悟的事迹称之“大遍觉”,所以又被称为大遍觉塔。唐肃宗游玄奘舍利塔时题“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兴教寺便因此而得名。兴教寺的和玄奘法师密切相关,可以说没有玄奘法师就没有兴教寺。在玄奘法师之后,他的两位两个高徒窥基(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侄)和圆测(新罗王孙子)也先后埋葬于兴教寺。窥基乃奘师的人室弟子,才华横溢,尤精因明和唯识,著述颇丰,有百部疏主之称。《圆测法师佛舍利塔铭并序》里写道:“后被名为西明寺大德,撰《成唯识论疏》十卷、《解深密经疏》十卷、《仁王经疏》三卷、《金刚般若观所缘论》、《般若心经》、《无量义经》等疏,羽翼膀典耳目。时人所以赞佐奘公,使佛法东流,大兴无穷之教者也。”④唐永淳元年(682年),窥基在大慈恩寺内圆寂,起塔于兴教玄奘塔侧。圆测是玄奘法师门下的新罗弟子,对唯识的经典研究有很高的造诣。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圆寂于洛阳佛授记寺,葬于龙门香山寺并起塔,其弟子携圆测法师部分灵骨带回长安,先是葬在终南山丰德寺东岭,又于宋政和五年(1115)迁葬于兴教寺玄奘塔左侧。

(二)唐到清末兴教寺颓毁与重修及文化交流情况

兴教寺建成千百年来以来一直饱经沧桑。据《玄奘塔铭》记载,在建寺不久,唐武宗灭佛,寺被毁,致使“塔无主,寺无僧,荒凉残委,游者伤目。”⑤其荒凉与颓毁可以想见。穆宗长庆中(821―824)始曾重修。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安国寺僧义林命徒令捡重修塔身。其后寺庙毁坏,惜无文献印证,唯《大慈恩寺》记载:“大雁塔颓毁,天后武则天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新塔‘崇三百尺’,且内设梯,可逐级登攀。”其后唐开元元年(713)年,禅僧义福住兴教寺。开元七年,印度僧人金刚智来到长安,有敕迎就兴教寺安置。开元十七年,兴教寺惠教禅师入寂,起塔于寺内供养,贺兰钦明为撰塔铭。唐天宝四年(745)兴教寺名僧道进律师入寂,起塔于寺内供养,高参为撰塔铭。唐开成三年至唐咸通三年(838-862)日本“入唐八家”的释圆仁和宗睿和尚先后入唐求法,皆曾到兴教寺登塔览胜造学。唐中和三年至唐天佑元年(930-933),兴教寺毁于战火中,唯大雁塔存。其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后唐西京留守安重霸重修大慈恩寺,僧莲芳曾参与了重修工作,王仁裕为撰重修记。

唐末战乱,又遭兵火,虽云以后定有修葺,惜无文献可考。宋熙宁年间(1068-1077)兴教寺再次遭受火灾,“系由‘富民康生遗火’所致,被火的雁塔‘涂圬皆剥,而砖始露焉’,唐人题名复见天日。”⑥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龙图阁直学士吕大防因公顺游兴教寺,登塬远眺,见樊川山水秀丽,遂命寺主僧晏静,创建玉峰轩(即有窗之长廊)。立有石碑记事(今碑不存)。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将丰德寺东岭上圆测之骨骸分葬于兴教寺奘公塔旁,创建新塔,规范基公之塔一体无异,并对基公之塔即旧而新。宋政和八年(1118)柳心、樊察、王正叔、李知常协同合作,剥壁摹写、刻石、拓片,编成十卷《慈恩雁塔唐贤题名》。据《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法师舍利塔铭并序》记,当时“金轮宝铎,层构双耸,塔下环以广庑,创修献殿六楹”,世事沧桑,今已杳然无存。又据宋张礼《游城南记》说:“殿宇法制,精密庄严。”这说明兴教寺在宋代时期的规模不小。

金元之间,兴教寺又一次毁于蒙古与金朝的战火中,唯塔独存。明天顺二年至成化二年(1558-1466)兴平王继承先王遗志,重修寺宇,并恭请大德住持,寺始复兴。其后明正德八年与明万历三十二年,兴教寺先后两次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川陕总督鄂海公捐俸重修慈恩寺。据兴教寺今存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铸的铁钟,钟文中记述:一名太荣的和尚,见寺钟已毁,为复兴寺院光大佛力,因之改建兴教寺。此当是兴教寺从唐以来的第五次修葺。同治年间(1862-1865),寺遭回民兵燹,焚毁于战火中,惟塔犹存。其后虽偶有修葺,却长期破败,不堪言状。

(三)民国至今兴教寺的沿革与文化交流情况

在民国十一年(1922),住持妙阔募修法堂五间,民国十四年(1925)妙法复回兴教寺住持,建起东西配殿十间。民国十九年(1930)朱子桥赈灾来陕,礼塔得舍利发愿重修,捐资补修三塔并建塔亭三问,石刻三师遗像各一,均供亭内。时奘、基二师塔铭俱存,测师塔铭久遗,因依宋铭拓本重刻。同时添建僧寮三楹,兼修钟鼓二楼。民国二十八年(1939),程潜等捐资修建大雄宝殿五间,藏经楼五间,以及围墙和山门等,历时两年,工始告竣。

新中国成立后,对兴教寺极为重视,曾在1952至1954年连续三年间对兴教寺进行修葺。1952年,西安市政府财政拨款先整修寺院山门和大殿。隔年又对寺院塔内楼梯,塔内壁等进行了整修。1955年西安市政府拨款绿化寺院,修建花圃,加固塔基,修葺道路。建国以来兴教寺的住持皆很出色。50年代初妙阔法师为该寺住持。1957年春,妙阔法师主持传授三坛大戒一次。1959年常明法师接任兴教寺住持。在“”中,由于常明法师权巧感召,说服红卫兵,让兴教寺免遭破坏,保护了八部大藏经和十多尊铜佛像,使兴教寺的殿宇、法像完好无损,这在长安甚至全西安市都是少有的。多年来,常明法师应付裕如,精心规划,从1982年开始,对该寺进行全面整修和改建。经十多年的辛苦经营,截止1996年底,新增建殿宇僧舍84间,整修改造原有殿堂楼舍25间,共计109间。使兴教寺成为一座较完整的佛寺,千年塔寺焕然一新,又为长安风景增色添彩。

建国以来,兴教寺对外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佛学日渐兴旺。1992年日本法相宗大本山药师寺捐资建五转七的卧佛殿一座,1994年四月举行卧佛开光法会,国内外佛徒与佛学学者瞻礼祝贺者达数千人,盛况空前,显示出国家的昌盛,佛教的兴隆。除此之外,兴教寺还承担了国家对外政治文化交流的重任。1953年,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瞻仰玄奘灵塔。1954年至1956年缅甸总理吴努、尼泊尔文化部长干达先后来寺瞻仰玄奘塔。1959年,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曾到兴教寺参观。

三、玄奘法师舍利的真伪考察

玄奘法师舍利出现真伪争议的情况,始于广明元年(880)黄巢之乱时,兴教寺被毁,玄奘法师遗骸被寺僧携至终南山紫阁寺安葬,之后便开启了日后其灵骨舍利与各地广大民众结缘的良机。经过唐末五代时期的战乱,紫阁寺没落,金陆天禧寺住持可政访山到此,发现玄奘法师的顶骨后,迎请到天禧寺建塔供奉。明朝年间,紫阁寺更名为长干寺,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分别在明太祖洪武19年(1386)、明成祖永乐10年(1412)得到比较好的维护。康熙3年(1664)更名为大报恩寺的长干寺全面维修,也有效维护了玄奘塔墓。然而清文宗咸丰6年(1856)大报恩寺遭受太平天国的战火荼毒,毁于一旦,致使玄奘法师的顶骨长眠于地下,为世人所遗忘。⑦1942年驻防南京中华门外的高森隆介部队挖掘到装盛玄奘法师顶骨的石函,后将玄奘法师的顶骨分为几份并分送到各地供奉,致其灵骨一分再分,飘零到国内外各地。上述事实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怀疑和争议。

然而,2003年陕西在入秋后大雨不断,山洪爆发,冲出了紫阁寺寺院遗址,调查发现出来的墙壁及地基上,有火焚的痕迹,符合紫阁寺(宝林寺)遭回民焚惫的说法。于是陕西社科院与户县人民政府在同年11月初召开“玄奘大师与户县紫阁寺学术论证会”,未料在同11月底,兴教寺也召开了一场“黄巢发塔真伪辨学术讨论证会”完全否定户县召开“玄奘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的说法,两派主要争议的焦点在于唐末黄巢之乱时,是否有“黄巢发塔”而导致玄奘法师的遗骸迁葬到终南山紫阁寺。对此持肯定意见的以陕西师范大学吴言生教授和《大慈恩寺志》主编陈景富,他们为此提出的论据是:南宋景定《建康志》第四十六卷和元至正《金陆志》确切记载紫阁寺即葬唐三藏大遍觉玄吴大法师顶骨之所;1942年冬日军高森部队挖掘出土内装玄奘石柠石函可提供佐证;黄巢缺粮发塔可信;玄奖曾有遗嘱与紫阁山;社会公认其真实陆。持否定意见的代表则有王仲德,他提出“玄奖项骨有可能仍在兴教寺塔内”,“可政在终南山所得者可能为窥基的灵骨”等观点。陕西师范大学唐史研究所马驰教授提出,黄巢发塔失说不能成立的理由有三点:缺乏正史等资料左证;有着众多虔诚的佛教信徒的黄巢军不大可能发塔;黄巢军当时财力仍很雄厚。⑧其余学者的理由则是:玄装法师遗骨至今仍存兴教寺中;玄装墓塔至今完好矗立在兴教寺;应当把与历史事实区分。

对于上述争议,我认为两派所持观点皆有可商榷之处,他们各说各话,没有互相质证,无论主张舍利是真或伪,均属推测,经不起推敲,无法提出让对方信服的证据。首先,两派所召开的学术会议乃以志同道合,立场一致为前提,使得正反双方未能正面交锋;其次,在双方所提的意见方面,均以有利的史料陈述,对于现存史料的缺陷却避而不谈,以致缺乏最直接的证据说服对方。第三,双方所论假设学说太多,考古调查较少,且很多结论逻辑不清,漏洞很多。如户县的研调资料,称可政和尚取走顶骨舍利,后人将其余遗骸安葬到敬德塔内,末考虑到历次的迁供、分供等问题,也未有明确的探测纪录。总之,玄奘法师舍利真伪问题的争议,背后还有一个地方政府的因素。当下各地为争夺观光资源,各地无不卯足了劲的与历史名人拉拢关系。如在河南值师玄失故里也有一个玄吴三藏法师的坟墓,梁山伯的坟墓还闹出好几个的争议。但是作为学者,是否应该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做学问的荣誉,将文化名胜的开发和利用置于以史实,实在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我们认为,如果未有进一步证据证明的前提之下,假设学说还是少定一些才好,起码也不能以假设的学说进行对垒。

四、结语:兴教寺的历史意义

庙宇一向是当地人民的信仰中心。华夏人民在繁衍与发展过程中,总不免遇到战争与种种生存的难题,于是寺庙的产生给人安定人心的效果。陕西长安文化底蕴深厚,历来佛学都很繁盛,出现了大量的佛教徒,他们面对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面对与战争的困境中,生存的压力,还有旱涝、瘟疫等的威胁,生命飘摇不定,心绪自然茫然无依,需要一个精神支牲,因此陕西的先民对于寺庙的态度是虔诚的,作为樊川寺庙之首的兴教寺,不论是观音佛祖,还是玄奘舍利,都给予陕西人至今仍不坠的信仰中心,于千百年来不移不变。回首庙宇一角,矗立许多刻于石上之对联,如“人依生佛群争感,共戴福星亿万春”、“何幸培塾临华岳,月明雁塔趁余光”、“德化番苗光史笔,欢腾妇子叩生祠”等,除可看出寺庙历史之悠久,也可见在这片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土地上,先民先祖对于佛教信仰的虔诚。

同时,兴教寺或者说大慈恩寺乃唐以来科举中举的进士和状元题目所在,历代以来科举进士乃中华民族的精英,这些中了进士们在大慈恩寺雁塔题名留念,难道不是中华民族崇尚智慧的集中体现吗?他们寄托了汉民族先民对于知识与人才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讲,兴教寺不仅是全国佛教徒的圣地,也是历代以来寒窗苦读的儒生们的心灵圣地,兴教寺恰恰在其中扮演了儒释合流的形象标杆,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值得后人进一步挖掘。

注 释:

①(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第二十二第296页,四部丛刊景明本.

②《(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八第1095页,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清)董诰,《全唐文》,卷七百四十二第7666页,清嘉庆内府刻本.

④大慈恩寺志编纂委员会.《大慈恩寺志》卷二十二《碑铭》,三秦出版社2000.

⑤(清)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十三,清嘉庆十年刻同治钱传等补修本.

⑥大慈恩寺志编纂委员会.《大慈恩寺志》卷二十五《大事记》,三秦出版社2000.

⑦参见刘大任.《南京灵谷寺所藏玄吴法师顶骨的来龙去脉》,《玄奘研究――第二届铜川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26-127页.

上一篇:小学生关于安全的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课文匆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