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剑诗集范文

时间:2023-12-07 08:05:01

仙剑诗集篇1

【关键词】:李白 三仙四气 仙风侠骨 豪情浪漫

“三仙”之李白

李白自幼好学,胸怀大志,喜好击剑,仰慕侠士生活,喜爱游览大山名川。又因为李白生于道教的发源地蜀中,所以在多种环境作用下,李白从青年时代起就信仰道教神仙思想。学道德目的在于成仙,所以李白对“仙”字特别有缘,一身兼有谪仙、酒仙、诗仙等名称。

“谪仙”李白。天宝之初,李白第二次入长安,开始了他生活中的黄金时代,而其中最惬意的一件事,便是正是荣膺了“谪仙”的称号。魏颢《李翰林集序》曰:“故宾客贺公奇白风骨,呼为谪仙子。”这是李白感到荣耀,并增加了自信,自信自己确系仙才。李白在《对酒忆贺监二首》中第一首的开头就反复地说:“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杜甫也同意这样的称呼,《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说:昔年为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从此,李白之谪仙的称号便在京城迅速的传播开来。

“酒仙”李白。酒可以说和李白的一生及其诗歌创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李白以豪饮著称,《襄阳歌》曰:“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月下独酌》曰:“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一)这就是李白饮酒的美好境界和情趣,大约在古代文人中只有陶渊明可与之媲美,而李白的饮酒似乎更有潇洒飘然的一面,所以他赢得了超迈的“酒仙”之称。谈诗歌,不能不谈唐诗;谈唐诗,不能不谈李白;谈李白,不能不谈美酒。酒仙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诗仙”李白。与杜甫极富现实主义的诗风相对,李白的诗饱含着浪漫主义色彩。他以其出神入化的浪漫主义诗歌艺术,傲岸不屈、藐视权贵,使其浪漫主义诗歌充满无限的魅力,充分地展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以酒写诗,诗中夹酒,欣欣然、飘飘乎,仿佛误落尘世的谪仙、酒仙,大笔一挥,便也成了一代诗仙。

“四气”之李白

气者,本为云气,引而申之,从物质的层面讲,也指构成物质世界的本源,即所谓元气是也。而对应人而言,气,不仅指人的气息,生气,更是指人的一种气质、气概,即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或精神面貌。由此,“气”不仅是人的一种禀赋特质,进而也成为人们品判某人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以此来观李白,可以说他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最富充沛之气的佼佼者。笔者认为,李白之“气”,有宏放之志气,俊爽之侠气、慷慨之士气等等,但如果从最具个性色彩和最具影响力的角度看,李白之“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这就是才气、酒气、仙气和傲气,李白就是这充沛四气完美融合的凝聚体。由于在前文中已述说了李白酒仙与诗仙的相关内容,所以接下来将重点说明李白的才气和傲气。

“才气”李白。李白对于自己的才气是非常自信的,这在他诗文中有多方面的自我表述:“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书怀赠南陵常赞府》)看来他时时将自己的才华与孔子相比;“剑非万人敌,文窍四海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他自认文名满天下,并超过了乡贤司马相如;“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上韩荆州书》),“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李白对其才气自许如此,而他人对李白才气的赞许更是无以复加了。可以说从古至今,对李白才气的赞美是李白评价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方面。李白简直成为天赋诗才的代称或符号: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惟公一人。(李阳冰《草堂集序》);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瞠若乎后耳。(魏颢《李翰林集序》)总之,上列诸则均表现了李白非凡的才气。李白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大才”、“天才”。钱起在《江行无题》诗中称李白:“笔端降太白,才大语终奇。”《海录碎事》上说:“唐人以李白为天才绝,白乐天人才绝,李贺鬼才绝。”

“傲气”李白。李白的傲气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义气。(《上韩荆州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无论现实中的那个真实的李白是否确如其诗文中所写的这样,但他笔下的自我,确实充分表现出士人的傲骨豪气。在李白诗中,时时可见“长揖”、“调笑”、“拂衣”之类的话语,这就是他面对权要时常见的行为方式。正因为李白有如此的表现,因而在他人笔下,李白身上便附会了许多傲视权贵的传说故事。据说唐时就有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鼠璞》)。以后更不断衍化出许多动人的故事,如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在金銮殿上醉中挥翰等等。

李白的才、酒、仙、傲四气,相互融汇渗透,自然完美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凝聚于李白一身。“谪仙”、“酒仙”、“诗仙”的交错称呼,就已反映出李白才气、酒气、仙气的紧密融合,而“傲气”更是这种融合中表现出的李白的特质。昔人已乘黄鹤西去,留给我们后人的是用是用诗歌、美酒及仙风侠骨构筑的千载黄鹤楼。追寻李白的足迹,我们在诗人“三仙四气”中倾听盛唐诗歌、诗人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周勋初《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97年1月版;

仙剑诗集篇2

关键词:吕熊;《女仙外史》;遗民意识

作者简介:程国赋,男,安徽安庆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剑兵,男,安徽桐城人,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吕熊及其《女仙外史》学界多有论述。其中对昌熊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生卒年、名、字等方面的考证,如杨锺贤的《女仙外史作者的名字及其他——与胡小伟同志商榷兼答周尚意同志》、章培恒的《女仙外史·前言》、徐扶明的《吕熊与女仙外史》等;对《女仙外史》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主题思想、回末评点等方面,如杜贵晨的《女仙外史的显与晦》、刘倩的博士论文《“靖难”及其文学重写》、杨梅的硕士论文《吕熊与女仙外史》等。然而,学界在吕熊的明遗民身份、《女仙外史》的遗民意识及才学化等方面,或偶有涉及,但均未作深入论述。有鉴于此,笔者对此试加探讨。

一、吕熊的明遗民身份

“遗民”一词最早源于《左传》。《左传》闵公二年曰:“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为五千人。立戴公以庐于曹。”孔颖达疏云:“经、传皆云十二月狄人卫,卫人东徙渡河,收集离散,乃立戴公。”襄公二十九年又云:“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为之歌《陈》。’”孔颖达疏云:“《正义》曰:‘见其思深,故疑之云,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若其不是唐民,何其忧思之远也?非承令德之后,谁能如此深虑也?从上述“遗民”一词及其注疏来看,遗民最初是指亡国之民。后世文献基本承袭这一内涵。直至清初归庄在《历代遗民录序》中对王莽政权时的汉遗民进行分类,真正意义上的“遗民”内涵才清晰起来。此文将汉遗民分为三类,包括“生于汉朝,遭新莽之乱,遂终身不仕”者,“仕于汉朝,而洁身于居摄之后”者,“显于东京……以其不仕莽朝”者。另外,还出现了“遗民”与“逸民”内涵相混淆的情况,归庄在《历代遗民录序》中亦对其进行了明确区别:“凡怀道抱德不用于世者,皆谓之逸民。而遗民则惟在废兴之际,以为此前朝之所遗也。”

根据上述“遗民”内涵及“遗民”与“逸民”的区别,同时,结合清初的具体情况及《明遗民传记资料索引·叙例》对“明遗民”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明遗民至少应符合这样三个条件:一是必须于明亡(崇祯十七年,1644)前出生,卒于清朝;二是不在清朝出仕、应试,即不能拥有清朝的官衔与功名,但在南明任官、应试者或在清朝任官僚幕客者除外;三是一般为士人,即拥有一定知识的人即可,不必是上层士大夫。

在界定明遗民的三个条件后,我们再来看吕熊的生平材料。目前学界引用吕熊生平材料较多为乾隆十六年(1751)《昆山新阳合志》(藏国家图书馆),但常常有不完整的遗憾。而道光六年(1826)《昆新两县志》、光绪六年(1880)《昆新两县续修合志》《昆山县志》等三县志中吕熊的生平材料,学界较少涉及。同时,谢正光等《明遗民传记资料索引》、《明遗民录汇辑》等均未收录吕熊。现据上述四县志及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吕熊完全符合明遗民的基本条件,其当为明遗民无疑。

(一)吕熊生于明亡之前,卒于清朝。对于吕熊的生卒年,学界颇有争议。杨锺贤《女仙外史作者的名字及其他——与胡小伟同志商榷兼答周尚意同志》称:“吕熊当生于明崇祯十五(1642)年,卒于清雍正元年(1723)。”据章培恒在《女仙外史·前言》中考证,吕熊生年当在崇祯六年(1633)至八年(1635)年间,卒年当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至五十五年(1716)间。徐扶明《吕熊与女仙外史》称:“(吕熊)大约生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大约卒于清雍正元年(1723)。”杨梅在其硕士论文《吕熊与女仙外史》中称:“吕熊生于崇祯十五年(1642),卒于雍正元年(1723),虚八十二岁。”总之,吕熊生年的上限时间为明崇祯六年(1633),下限时间为崇祯十五年(1642);卒年的上限时间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下限时间为清雍正元年(1723),显然符合明遗民在时间上的条件。

(二)吕熊在入清后未曾人仕与应试。吕熊在人清后,曾做过清朝直隶巡抚于成龙的幕客,还与江西南安郡守陈奕禧、广州府太守叶?辍⒔?餮?寡铑?、江西廉使刘廷玑等清廷官员多有交往,但其终身一布衣。据乾隆十六年(1751)《昆山新阳合志》卷25《人物·文苑二·吕熊传》载:

吕熊,字文兆。父天裕。熊生而俊爽,长七尺、戟髯、铁面、目光炯炯。天裕以国变故,命熊业医,毋就试。顾熊性独嗜诗歌、古文及书法,博习不厌。于公成龙巡抚直隶,聘入幕,一切条议皆出其手,同事者忌之。遂拂衣去。越数年,成龙复旧任,再延入幕。凡所赞画,动中机宜。及奉命治河,将题授熊通判,俾自效。熊固辞之。已适越,渡浙江,上子陵钓台,访括苍洞、天石门瀑布诸胜。至江右,会按察刘某、佥事韩某,皆旧交,相与流连诗酒,东湖中有亭台,徐孺子、苏云卿遗迹也,僦舍居焉。韩、刘罢,乃去。客南安陈奕禧所。奕禧卒,复度岭探胜,概为广州修郡志。事峻,归东湖。寻以旧着《外史》触当时忌,乃归吴门。年八十余卒。所着有:《诗经六义解》《明史断》《续广舆记》《前后诗集》《本草析治》。叶均禧、汤宽二传合纂。

再据道光六年(1826)《昆新两县志》卷27《人物·文苑二·吕熊传》载:

吕熊,字文兆。伟躯干、戟髯、铁面、目光炯炯。父天裕遭国变,命熊业医,毋就试。熊少嗜诗、古文。于成龙巡抚直隶,聘入幕,一切条议皆出其手,同事忌之,拂衣去。越数年,成龙再延入幕。及为河帅,将荐授通判,俾自效,熊固辞之。已适越,上子陵钓台,访括苍洞、天石门瀑布诸胜。至江右,以当事多旧交,僦舍东湖。东湖,故徐孺子、苏云卿遗迹也。流连诗酒,久之去。客南安守陈奕禧所。复度岭为广州修郡志,事峻,返东湖,寻归里,卒年八十余。

光绪六年(1880)《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31《人物·文苑二·吕熊传》与《道光昆新两县志》中的《吕熊传》同。另据《昆山县志》第27篇《人物·吕熊传》载:

吕熊(?-1680年前后),清初文学家。字文兆,号选叟。昆山人。他自少嗜好诗、古文,所作文章经济,精奥卓拔,性情孤冷,举止怪僻。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为直隶巡抚于成龙幕客,一切条议都出自其手,遭同事忌,拂衣而去。 康熙三十七年(1698),再入于成龙幕,为其处理水利事宜。康熙四十八年(1709)他在南安(今江西大余)知府署中做客,复为广州修郡志,事竣返江西。康熙六十一年(1722),他还故里,80余岁卒。熊平生学问,皆寄托于《女仙外史》一书,全书凡100回,述明代唐赛儿事。所着还有《诗经六义辨》《明史断》《续广舆记》《前后诗集》《本草析治》。

综合上述四县志中的《吕熊传》,我们可以确认这样两点:一是吕熊遵循了入清后“毋就试”的父训,却未完全遵循“业医”的父训,虽着有《本草析治》,但其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文学方面;二是吕熊虽两次担任于成龙的幕客,还“客南安守陈奕禧所”并“为广州修郡志”,但他终身未入仕清廷,惟一一次“荐授通判”,还“固辞之”。所以,吕熊在坚持民族气节方面,亦符合明遗民的条件。

(三)吕熊是清初一位全才式人物。根据上述县志记载,吕熊着有《诗经六义解》《明史断》《续广舆记》《前后诗集》《本草析治》《女仙外史》。其中《诗经六义解》体现了经学成就,《明史断》体现了史学成就,《续广舆记》体现了地理学成就,《前后诗集》《女仙外史》体现了文学成就,《本草析治》体现了医学成就。但遗憾的是,其所着“《诗经六义解》引》。《明史断》《续广舆记》《前后诗集》《本草析治》等,皆不传。除《女仙外史》外,仅乾隆《南安府志》存其五律一首。”

作为寄寓学问与心事的《女仙外史》,吕熊表现了自己众多方面的才学,如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方面。下文将有详论,在此不作赘述。

总之,《女仙外史》的作者吕熊,从生活时代、民族气节、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完全具有明遗民的特点,而众多明遗民录未将其收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女仙外史》的遗民意识

吕熊除在身份上符合明遗民的三个条件外,其代表作品《女仙外史》还表现了浓厚的遗民意识。这既是吕熊作为明遗民的另一重要佐证,又是《女仙外史》主题思想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女仙外史》所表现的遗民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篡国者”及其追随者的痛恨。《女仙外史》对“篡国者”燕王朱棣的痛恨主要表现在:

1.小说以建文年号取代永乐年号。我们知道,有些史书,如明代无名氏《奉天靖难记》曾将建文元年至四年(1399—1402)代之以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而《女仙外史》则反其道而行之,以建文五年至二十六年取代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1403—1424)。这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却表达了作者对“篡国者”的不认可。2.朱棣残酷迫害逊国诸臣。方孝孺被害后,被夷十族,计873人;暴昭遭剜喉、断手足而死。“一巨公名敬,剐死赤族;一董公名镛,腰斩,女发教坊,屠及姻党二百三十余人;一谢公名稍,死于拷掠,妻韩夫人与四女皆发教坊,一幼子名小咬住,下锦衣卫狱;一甘公名霖,一丁公名志,均弃市。”(第21回)种种情况,不一而足。“篡国者”的暴戾,跃然纸上。3.小说多次称“篡国者”为“燕贼”。据笔者统计,小说中称“燕贼”的回数多达23回,包括第15、16、17、19、20、21、22、24、33、35、38、40、45、52、53、54、55、65、69、77、80、82、89回,计38处。而这种蔑称在《承运传》《续英烈传》等靖难题材小说中几乎没有出现,可见作者的痛恨之情。对“篡国者”的罪责进行全面清算的是在小说第93回,唐赛儿在讨逆檄文中开列了燕王12条罪状,包括定性靖难为“造反”、“擅僭帝位”、擅削建文庙号、“遣逆臣四处搜求行在”、“族灭忠臣数百家”、“发忠臣妻女于教坊司”等等。陈奕禧对此评点曰:“其数燕藩十二大罪,较之汉高数项羽十大罪,尤为真确允当。”

小说除表达对“篡国者”的痛恨外,还对其追随者表达痛恨。如小说第44回与第78回分别描写了10万倭寇与众多?Z兵、僮兵、徭兵遭勤王之师的灭顶之灾,明显表现了作者对助燕之师的痛恨,诚如逸民评点曰:“噫,不知明季?Z兵毒害我生灵,倭酋扰乱我边陲,遭其劫杀者不可数计。作者盖痛恶其以夷猾夏,故以一剑而馘倭奴十万,一火而灭三种蛮酋,恭行天讨,焉得减算?”。

小说还着重描写了燕王军师姚广孝不得善终的过程。姚广孝南下寻师,到长洲(今江苏苏州)时先遭寡居亲姊的詈骂,后又遭一位樵夫利斧的砍杀和一位农人铁锄的击打,但都幸免于难。到杭州时,又遭一位不明真相的小官的暴打,“那白的是肉,紫的是伤,黄的是粪,红的是血,黑的是泥,竟在少师臀上开了个五色的染坊”(第88回)。最后,姚广孝的生命结束于嘉兴府崇德县的女儿亭。上述情节除亲姊詈骂于史有据外,其余均为虚构。由此可见。吕熊对那些追随“篡国者”是何等痛恨。

(二)对故明王朝的深深眷恋。《女仙外史》作者通过两个方面来表达自己对故明的眷恋。一方面小说选取了建文帝出亡之说。我们知道,建文逊国后的去向问题一直是个历史之谜,主要有两说:一是焚死说。主此说的主要有《明实录》《明史》等。其中《明史·恭闵帝本纪》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是出亡说。主此说主要有史仲彬《致身录》、钱士升《从亡随笔》、赵士?础督ㄎ哪昶住返取C魅俗?肥背执硕?担?饕?且蜃?氛叨匝嗤跤虢ㄎ牡娜峡捎敕瘢??迦嗽谏婕罢庖晃侍馐保?蛎飨跃呤贝??佑。??缑仙?赋觥睹魇贰分鹘ㄎ姆偎浪档哪茄?骸暗被鹌鹬粱鹬谐龅凼??艘凰布涫拢?瘸龅塾牒笾??樱?髅饕阎?渌?眨?我杂衷撇恢??眨?曳聪妊圆恢??眨??笱猿鍪?诨鸷?是明明谓帝已不知所终,而燕王必指火中有帝尸在也。其所以作此狡桧者,主者之意,必欲言帝王无野窜幸存之理,为绝天下系望崇祯太子之计。即太子复出,亦执定其为伪托,以处光棍之法处之也。此秉笔者之不得已也。”撰《明史》者尚且如此,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吕熊在创作《女仙外史》时选取建文出亡之说,从另外一个侧面表达了他希冀明廷之脉能够延续的遗民情结。

另一方面,吕熊还在小说中追谥殉难、殉节者。我们知道,“凡逊国殉难诸臣,终明之世,未尝追谥”。吕熊之所以如此,除补史之缺外,更为重要的是表达对那些殉难、殉节诸臣的忠义气概的崇尚。小说第46回赠谥殉难诸臣计51位,包括景清、铁铉、方孝孺等;殉节诸臣计29位,包括王叔英、张安国、曾凤韶等;阵亡死难诸武臣计17位,包括瞿能、张皂旗、宋忠等。第100回还追封了忠臣之母、妻、女节烈者计40位,包括铁铉、方孝孺、黄观等之妻、女、母者,依据不同的节烈情况,分别封以义烈、孝烈、安烈、哀烈、清烈、宜烈、超烈、超节等8种称号。

(三)天命思想中蕴含着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奈。小说除表达作者对“篡国者”的痛恨与对逊国者的同情外,还宣扬了天命思想。这种天命思想主要表现为,将唐赛儿起义勤王演化成了结天廷中 的一段夙怨。在天廷中,天狼星曾向嫦娥求婚,但遭嫦娥严辞拒绝,他们也因此而结下了一段怨恨。在他们分别下凡投胎为唐赛儿与燕王后,也就将这种对天廷的怨恨带到了人间。燕王靖难之时,即是唐赛儿起义之时,诚如第15回开篇所云:“话说天狼凶宿,即燕王也,嫦娥在天上与他结了大仇,转生到下界,两家便为敌国。这里面就包着两次劫数,自始至终,一主一宾,是这部书的大纲目。前回月君回至山左。燕王靖难师已下江南,就该接着起义勤王。”而后来的主要故事情节基本上都是在“大纲目”下展开的。朱棣驾崩之时,亦即唐赛儿勤王结束之际,小说亦即到了尾声。

小说在建文流亡与唐赛儿起义勤王等诸多情节上均有虚构,但有一点作者是不能更改的,那就是建文逊位于燕王,正如明清改朝换代一样。吕熊在创作时,面对无法改变的历史与现实,只能无奈地接受,但仍然表达着自己的愤懑与同情、贬斥与褒扬等复杂情感。小说最后让明英宗以“儿孙礼拜见”建文帝,并称之为“太上老佛”(第100回),但这只不过为建文帝的结局划上一个美丽的尾巴,不过是作者对明廷寄寓良好的愿望而已。

吕熊之所以在《女仙外史》中作历史翻案之举,诚如刘廷玑于《在园品题二十则》采其语称:“常读《明史》,至逊国靖难之际,不禁泫然流涕。故夫忠臣义士与孝子烈媛,湮灭无闻者,思所以表彰之;其奸邪叛逆者,思所以黜罚之,以自释其胸怀之哽噎。”杜贵晨亦指出:“《女仙外史》寄寓了清初多数汉族知识分子都有的家国之痛,借唐赛儿勤王义举略得抒发,自然受到当时读者的欢迎。”另外,清同治年间,江苏巡抚丁日昌查禁淫词小说时,《女仙外史》被列入****。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女仙外史》确“触当时忌”。

三、《女仙外史》的才学化

乾隆时期,古代小说史上诞生了第一部才学小说《野叟曝言》,鲁迅谓之“以小说见才学者”其实在此之前的《女仙外史》,已初具才学小说的规模,刘廷玑谓之“平生之学问心事,皆寄托于此”,章培恒亦称其“实开这派小说(按:指才学小说)的先声”。然而,学界对《女仙外史》的才学表现及其产生原因的探讨仍较为欠缺,在此拟从以下两个方面再作探讨。

(一)《女仙外史》的才学表现

《女仙外史》涉及到的才学包括诸多方面,其中以历史典故的运用、诗词赋法的引入等两方面最为突出。

1?Z历史典故的运用。《女仙外史》涉及的典故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故事情节中的典故,二是诗词中的典故,其中故事情节中的典故以天狼星、嫦娥与后羿、聂隐娘、公孙大娘等较为突出。关于天狼星的典故。史书中的《天文志》多有记载,如《史记·天官书》云:“参为白虎……其东有大星日狼。狼角变色,多盗贼。”《晋书·天文志上》云:“狼一星在东井东南。狼为野将,主侵掠。色有常,不欲动也。”文学作品亦大量采用,最早的当属屈原《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最为耳熟能详的是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等。小说引用这个典故显然是为了表达对“篡国者”朱棣的痛恨。

关于嫦娥与后羿的典故。嫦娥即《山海经》所记“生月十有二”之“帝俊妻常羲”。《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汉人高诱注云:“妲娥。羿妻。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鸬潦持??孟桑?既嗽轮形?戮?!薄痘茨献蛹?狻芬??锛?疲骸啊?Ф稹?畋窘宰鳌?恪??ā兑饬帧纷鳌?А??段难 纷⒁?俗鳌?!??茨贤醯被洹?恪??挥ψ鳌?恪??伞兑饬帧肥且病!庇忠?橐渺釉疲骸啊豆椴亍吩疲骸?舫6鹨圆凰乐????毂嘉?戮?!??恪?奈??!??呛喝吮芑渥帧U藕狻蛾料堋纷鳌??稹??端滴摹肺蕖?А?郑?笕怂?臁!焙笫牢难ё髌分泄赜阪隙鹩牒篝嗟墓适拢?皇て涫?P∷翟谝?谜庖坏涔适保?尤肓随隙鹜短ノ?奇А⒑篝嗤短ノ?秩??拥那榻冢?晌蕉哉庖坏涔实某邢?敕⒄埂V档米⒁獾氖牵?∷翟诘?回中描写了嫦娥“常愿皈依如来,因自爱其发,不愿遽?深以为惭”,明显是对清初江南地区反?发现实的观照。

关于聂隐娘的典故。聂隐娘的故事本于唐裴铡《传奇·聂隐娘》,收录于《太平广记》卷194。罗烨《醉翁谈录》所录宋人话本篇目中也有《西山聂隐娘》一目。清人尤侗据以改编为杂剧《黑白卫》。但《女仙外史》中的聂隐娘故事与《聂隐娘》及其改编作品中的聂隐娘故事有很大的不同,《女仙外史》中只保留了聂隐娘女剑侠的形象,而具体的故事情节则是唐传奇及其改编的杂剧中所没有的,如小说是以聂隐娘法场救取刘超(第22回)来出场的,又由于在多次战役中有突出的表现,后来也成为唐赛儿勤王之师六大女将之首。小说作者将聂隐娘塑造成如此神化的女侠,与聂隐娘故事的广泛流传不无关系。

关于公孙大娘的典故。公孙大娘是唐开元时一位善舞剑器而闻名者。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太平御览》引《明皇杂录》云:“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剑舞,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壮其顿挫势也。”郑蜗《津阳诗》、清郑日奎《读李青莲集》等作品中均有记载。由上述材料可知,公孙大娘只是一位善于舞剑的艺人,而《女仙外史》则将其塑造成仅次聂隐娘的六大女将之一。当然,由于她善于舞剑,小说中也就成为了一位颇富传奇色彩的女剑侠,与其有关的所有情节均为作者虚构。作者在小说中较多引入女侠典故,笔者认为可能与明末清初时期出现较多女性英雄有关,而这些女英雄又多是抗击****明廷的农民军,或不与清廷合作者。如抗击张献忠的秦良玉、沈云英、岑太君;抗击李自成的刘淑英,还有假扮长公主刺杀罗汝才的费宫人等。其中沈云英、刘淑英、岑太君还是不屈清廷的明遗民。

除在故事情节中运用典故外,《女仙外史》还在诗词中较为普遍地运用典故。笔者在此仅以小说第13回中的御阳道人吕律几首咏史诗为例,如《咏鲁仲连》云:

六王皆为仆,一夫独不臣。岂知三寸舌。能却百万兵。兴亡系天下,宁独邯郸城。秦邦屈高风,因之削帝名。留得宗周朔,萧条东海春。此诗借用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典故,表宗周之意,

同时表达吕律意欲奉建文为正朔。诚如赛尔评此诗曰:“此即夫子宗周之意。先生盖借仲连之言,以存周朔于万世也。”又如《咏商山四皓》云:

日月尚可挥,山岳亦易移。由来妃妾爱。三军莫夺之。汉祖幸戚姬,遂使更立庶。一时良与平,束手无半计。商山采芝流,来与储皇游。始知隐君子,方能定大谋。炎鼎遂以安,奇功若无有。忽乘白云逝,神龙只见首。

此诗借用商山四皓(按: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辅佐太子刘盈(按:即后来的汉惠帝)的典故,表明吕律以商山四皓自喻,?I卫可能受到危及的政权。唐赛尔评曰:“此薄轩冕无人,而言隐沦中有异士也。先生出而大展经纶,将必敛入于虚无,亦如神龙之不露其尾者乎!”又如《咏留侯》云:  一击无秦帝,千秋不可踪。英雄有道气,女子似遗容。灭楚由黄石,酬韩在赤松。从来王霸略,所贵得真龙。

此诗包含张良一生中几个广为人知的典故:博浪沙椎击秦始皇、接受黄石公所授《太公兵法》、从游赤松子、状貌如妇人等。此诗意在表达吕律希望自己犹如张良一样得到“真龙”的垂青。又如《咏武侯》云:

草庐三顾为时忧,王业嵬然造益州。二表已经诛篡贼,两朝共许接炎刘。木牛北走祁山动,石阵东开夔水流。五丈原前心力尽,可怜少帝不知愁。

此诗蕴含了关于诸葛亮的几个重要典故:三顾茅庐、前后《出师表》、木牛流马、病死五丈原等。此诗意在表达吕律如果有“真龙”可以辅佐,将以武侯为榜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上述数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诗歌用典中也常常表达着自己的遗民意识。如鲁仲连义不帝秦的典故明显有“义不帝清”之意,因为在清初遗民诗词中“秦”多暗指“清”,而关于商山四皓、张良、诸葛亮的典故又都与维护汉朝正统有关,此又暗示我们作者有维护明朝正统之意,犹如宋遗民常常利用汉代故事表达自己的故宋情怀一样。

2.诗词赋法的引入。小说作者不仅通过运用典故来逞才,还直接通过诗词赋法的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文学才华,表达自己的遗民意识。小说第14回在这方面有集中体现。此回主要描写唐赛儿与鲍师游历九州,每到一处都欣然题诗。这一回的诗作多达25首。还有词一首、偈语一首。综观这些诗词创作,除相当一部分是写景作品外,还有一部分是针对历史典故与暗喻现实所作的,如唐赛儿与鲍师到淮阴时,为漂母题诗一首云:“赤帝山河没,王孙恩怨消。只留漂母在,终古奠兰椒。”这显然是对韩信感恩漂母事的一种赞美,而清初诸多士人的降清显然是对这一美德的背离。到广陵时,题诗讽喻了隋炀帝的荒淫:“红粉三千翠袖回,竹西歌吹旧亭台。君王去后琼花死,廿四桥边月自来。”这种讽喻如果移植到晚明的万历、天名、弘光身上亦颇为恰当。到桐庐严子陵钓台时,题二句诗:“掉头岂为耽江海,加足何心傲帝王。”这是对严子陵高尚情操的尊崇。到云南时,针对滇水倒流现象题诗云:“此水何为独倒行?朝宗无路更无情。藩王要窃皇王命,人意能违天道行。”这明显有暗喻吴三桂等三藩叛乱之意。在四川登剑阁时,题诗云:“剑阁千夫御,阴平一旅过。可怜汉统系,才得蜀山河。邈妇心难泯,谌孙泪不磨。从来佞臣舌,覆国胜矛戈。”这明显是对故明的眷恋与对明亡的哀痛。在晋南时,为石勒墓题诗云:“今日慈王寺,千秋伯主坟。玉衣消宿莽,金磬彻空云。一阁千峰抱,孤城万户分。袖中双剑气,谈笑扫尘氛。”这显然是为这个十六国时期从奴隶到皇帝的后赵建立者,表达崇高的敬意,又似有效不勒建功立业之举。刘廷玑对这些寓意颇深的诗歌评价道:“至若卷内诸诗,直可贯彻三唐,岂仅时流不敢望其项背。”不过,这种评价似有过誉之嫌,但作者在这些诗歌中表现自己种种复杂的遗民情感,还是值得肯定的。

《女仙外史》中的“赋”如同其他通俗小说一样,从用韵不严谨的角度来说,不能称之真正意义上的赋篇。同时,其对偶现象又较为突出,但从四六句式上说,亦不能称之骈文。所以,小说中的诸多“赋”只能称之骈体化、用赋法。这种赋法一般在场景描写、人物描写等情况下运用。如小说第15回对燕将朱彦回外貌衣着的描写:

面孔歪斜,脸上有围棋般大的黑麻几点;眼眶暴突,睛边有苎线样粗的红筋数缕。身长八尺,穿的是镔铁打就柳叶重铠;腰大十围,使的是熟铜炼成瓜棱双棒。向日呼名是狗,今朝赐号称猪。

这种赋法的运用,一方面发挥了赋的传统铺叙功能,比使用白描手法更简练、更具文学性,另一方面又将作者的评判因素蕴含其中,如对朱彦回的外貌衣着描写,明显表达了作者对燕将的厌恶。

小说除在历史典故的运用、诗词赋法的引入等方面突出体现吕熊才学外,还在经世之学方面体现了其才学,如第14回的名山大川的游历、第19回的五行阵(又名七星阵)法的创设、第37回的官僚与科举制度的重建、第50回的“通灵七圣散”的发明、第83回的君臣典礼与男女仪制的建立、第84回的刑法赋税的改革等。

(二)《女仙外史》才学化产生原因

1苎与作者人生经历有关。据上述县志记载,我们知道吕熊曾撰有《续广舆记》《本草析治》。与此二书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医学知识在小说第14回与第50回都有集中表现。如梳理一下小说第14回所叙唐赛儿、鲍师游历九州的路线:卸石寨—淮阴—广陵—金山、焦山—金陵—吴门—临安—天台山—曹娥江—桐庐严子陵钓台—金华—雁荡山—武夷山—匡山—岭南—赣关—大孤山、小孤山—武昌黄鹤楼、汉口晴川阁—汉皋—湘江—衡山—粤西—云南—峨眉山—成都、剑阁—昆仑山—终南山、乾陵—五台山—晋南石勒墓—洛川—嵩山—汴梁—卸石寨,从中可以见出,吕熊对全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烂熟于胸,这与其编撰《续广舆记》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明陆应阳曾辑有《广舆记》,清蔡方炳对其增订,“是编因明陆应呖(按:应为陆应阳)《广舆记》而稍删之。大抵抄撮《明一统志》,无所考正。”吕熊的《续广舆记》现已散佚,成书时间亦不可考,但蔡方炳在《增订广舆记序》中未提及《续广舆记》,而《增订广舆记》成书于康熙二十五年丙寅(1686)。换言之,吕熊《续广舆记》可能产生于《增订广舆记》之后。这也得到刘廷玑的证实:“近以陆伯生、蔡九霞篡辑《广舆记》,止详注各府而略州县,不足备考,乃编成《续广舆记》,颇为详明;以卷帙浩汗,尚未能付梓。”

小说第50回还表现了作者在医学方面的建树。当时鲍师针对“各营将士,多害的头眩腹胀、上呕下泄,动弹不得”的疫情,使用了一种叫“通灵七圣散”的药物进行治疗,效果颇佳。这种药物由七种中药组成,即苍术、白芷、雄黄、木香、??榔、官桂、甘草。考之古代医书,苍术“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暖胃消谷嗜食”等;白芷“疗风邪,久渴吐呕、两胁满,头眩目痒”;雄黄“治疟疾寒热,伏暑泄痢,酒饮成癖,惊痫,头风眩运,化腹中瘀血,杀劳虫疳虫”;木香“治心腹一切气,膀胱冷痛,呕逆反目,霍乱泄泻痢疾,健脾消食,安胎”;??榔(亦作槟榔)“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官桂“理阴分,解凝结,愈疟疾,

行血分,通毛窍”;甘草“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强筋骨,补气,生肌,解毒,疗痈肿”。现在吕熊所撰之《本草析治》已失传,但我们从小说中所开出的药方与医书进行比照,还是发现其有科学性。

2.与作者的遗民身份相适应。我们知道,吕熊经历了明清鼎革的历史巨变,且又生活在抗清斗争最为激烈的江南地区,其在小说中表现自己强烈的遗民意识亦在情理之中。我们从上文所论之历史典故的运用及诗词赋法的引入,明显可以看出这一点。笔者在此再举一例以说明之。如小说第14回描写唐赛儿游历压山时,题诗云:“??山犹讲学,中国已无家。子母为鱼鳖,君臣葬海沙。事由诛岳始,源岂 灭辽差。辛苦文丞相,戎衣五载赊。”作者在这里显然是借宋亡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明亡的哀痛,而“事由诛岳始,源岂灭辽差”似乎又是痛定思痛,找寻亡国死君的根由。在此回的结尾处,作者亦感叹:“那知道山河绵邈,殊乡无花鸟之愁;城阙荒凉,故国有沧桑之感。正是:万里烽飞,燕孽雄师过济上;九重火发,天狼凶宿下江南。”这种感慨是此回诗词蕴含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总括。

3.与古代文人“治国平天下”的情结有关。古代文人向来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吕熊由于遵循“毋就试”的父训,未曾在清朝参加过任何科举考试,当然也就不能人仕为官了。这样,吕熊的满腹学问却无法施展。于是,在小说中表现自己治理国家的文武韬略,也就顺理成章了。我们从上面论及的各方面学问当中,就不乏有官僚制度、科举制度、仪礼制度、赋税制度,甚至军事阵法等。而这所有制度的创设者主要以军师吕律为代表。“所谓吕军师师贞者,即文兆所自寓”。也就是说,小说中的吕律实际上即为作者自况,而吕律所创设的制度也就是作者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的表现。

综上所述,吕熊在遵循“毋就试”的父训下,入清后虽与清廷官员多有交往,但是自始至终未曾入仕为官,保持了一个明遗民应有的民族气节,这种民族气节在小说作品中表现为浓厚的遗民意识。这种遗民意识既表现在故事情节中,又表现在历史典故的运用及诗词赋法的引入当中。同时,包括典故、诗词赋法在内的诸多才学,在一定程度上又体现出作者的政治抱负。笔者认为,明遗民吕熊创作的《女仙外史》既是一部遗民意识非常浓厚的遗民小说,又是一部体现作者政治抱负的才学化小说。

[参考文献]

杨锺贤,《女仙外史》作者的名字及其他——与胡小伟同志商榷兼答周尚意同志[j].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88(5).

章培恒,前言[m]//女仙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徐扶明,吕熊与《女仙外史》[j].中国文学研究,1992(2).

杜贵晨,《女仙外史》的显与晦[j].文学遗产,1995(2).

刘倩,“靖难”及其文学重写[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博士论文.

杨梅,吕熊与《女仙外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春秋左传正义[m]//阮元,十三经注流,北京:中华书局。1980.

归庄,归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张鸿,来汝缘,王学浩,道光昆新两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0]金吴澜,汪?遥?バ铝较匦?藓现?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0.

[11]江苏省昆山县志编纂委员会,昆山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2]李时人,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13]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孟森,明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5]刘廷玑,在园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1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8]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9]郝懿行,山海经笺疏[m]//续修四库全书:第126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1]李?P,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2]罗烨,醉翁谈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23]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4]鲁詈,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5]李唠,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6]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7]李时珍,本草纲目(全图附方)[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28]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29]王洪绪,外科症治全生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30]俞小平,黄志杰,本草纲目精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仙剑诗集篇3

中国内地女演员。1987年3月10日出生于北京,于2006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本科。2004年出演电视剧《月影风荷》,踏入演艺道路。于2007年1月与“唐人电影”签约,正式成为其旗下艺人。

代表作品:

《步步惊心》、《怪侠一枝梅》、《仙剑奇侠传3》、《天涯织女》《聊斋奇女子》等。

走红路径:

从《射雕英雄传》《聊斋奇女子》中的各种打酱油,到《仙剑奇侠传3》、《天涯织女》《怪侠一枝梅》向“唐人一姐”跻身,直到《步步惊心》引爆万千粉丝宠爱。

网络话题热议点:

若曦到底更爱谁?刘诗诗与刘亦菲谁更仙?杨幂与刘诗诗的爱恨情仇等

近期作品展望:

《轩辕剑之天之痕》、《天使的幸福》

未来品牌代言:欧莱雅

刘诗诗为什么红?

刘诗诗未大红的时候,她的粉丝叫她“诗宝”。《步步惊心》后,已改称“诗爷”。称谓的变化里,似乎潜伏了诗诗成长的蛛丝马迹,也似乎隐含着一种期待。对如今的当红女星来说,气场这玩意儿太重要了,于是粉丝显得很着急,巴望着她有踢出一片场子的豪气。

虽然她演得马尔泰・若曦算得上模样周正,仪态端方,也有那么点腹黑的小心机,但荧屏外的诗诗则清丽可人,再加一副萌呆萌呆的宅女样,用一句网络潮语说:她就是一只卖萌的清新小妹纸。容颜不倾国倾城,气质不妖孽妩媚,如此这般,也能迷得清宫里的众阿哥颠三倒四?也能收获无以计数的步步粉?也能瞬间引爆网友热议?甚至成为各大时尚品牌PR眼里的宝贝?这不是在做梦吗?

《步步惊心》作者桐华说过,穿越本来就是一场梦,每个人都可以做一场穿越心灵的梦。由此看来,刘诗诗凭借穿越而来的大红,似乎带有一点梦幻色彩。

其实不然,从《月影风荷》到《步步惊心》,刘诗诗走了整整七年,过程的坚持和忍让不胜枚举。在“唐人电影”打造的以胡歌、杨幂、刘亦菲、霍建华等俊男靓女为主的光鲜影像圈里,她很长一段时间都把自己置于边缘位置。

“大多时候她都很乖,懂事,谦让,而当你真正把一件事交给她,她会认真的、让人极其放心地把事做好,”唐人的制片人蔡艺侬说。当一个人淡然、隐忍、认真到一定境界,便会形成一种可信的力量,这也正是当年蔡艺侬从北京舞蹈学院挑中她,并着意栽培她的初衷。

忆起当年,蔡艺侬仍笃信自己的眼光不错。当娱乐圈满是精心雕琢的美艳姑娘,一个清汤寡水般的清新小妹便很容易博得一批观众的偏爱。虽然刘诗诗不是一鸣惊人,火速蹿红,唐人也为此付出了多年的心血和等待,甚至面对有人形容她路人、寡淡、疏离,观众缘一般的质疑,蔡艺侬仍然坚持最初的认定,并在推她上位的过程中,步步用心,精打细算。

蔡艺侬说,“有人说我看男孩的眼光比女孩好,我也在反省这个问题。比如说胡歌,一部戏就出来了,为什么诗诗会这么久?后来我想,在选这个女孩时,我是从自己心里喜欢的类型去找的,比如她的单纯、干净、不世故,这让我比较疼她,只有疼她我才会更用心。而她这类女孩,通常都是慢热的,因为她本性如此,不争抢,不炒作,认真乖巧,真的需要用心栽培,一部戏一部戏地磨,然后再给她一部代表性的作品。”

去年,在《怪侠一枝梅》会上,记者曾见到刘诗诗。初看温良恭让,疏淡干净,但骨子里清醒的倔强与眉目间难掩的英气,形成一种别样的矛盾的味道。这种味道我们俗称为耐品,也颇具男女通杀的可能。这部《怪侠一枝梅》,是唐人首令刘诗诗担纲女一号的作品,她的演技和戏路也有明显的提高和拓宽,从原本清纯单一套路里跳脱而出,她饰演的燕三娘身上的英侠之气也与她骨子里暗隐的倔强严丝合缝。

这部戏之后,刘诗诗其实已经相当有群众基础,贴吧粉丝过万,网友热议不断,只是尚缺一部大火之作。而此时,唐人也完成了《步步惊心》的所有筹备工作,刘诗诗作为唐人力捧的花旦,顺理成章接捧若曦,并身陷众阿哥的爱宠合围之中。

无论是偶像群体效应,还是穿越热潮未退,刘诗诗终于凭此剧上位。对她来说,无论戏里戏外,套用亦舒的话,一下子拥有好多好多爱,以及好多好多钱。

问蔡艺侬,《步步惊心》播出之后,诗诗究竟有多红?

“她现在的活动主要是广告和年终的各大颁奖礼,加上还在拍戏,特别忙。我不希望她只是一个短暂的火爆,会一步步把她的路铺好。在《步步惊心》播出后的一个月,没有帮她接任何工作,全力做好宣传,有时尚杂志的访问和拍摄,以及一些时尚品牌的活动,比如万宝龙。因为她的定位和形象很干净,人又比较低调,很受大品牌的欢迎,现在有一些大的广告代言在谈,比如欧莱雅,还有一些大品牌的洗发水、饮料、服装,等等,几乎每天都会有广告活动邀请,但我们不会什么都接,只考虑好品牌的广告代言。”

唐人的偶像集群效应

不得不说说刘诗诗的东家唐人电影。总部香港,以制作和海外发行起家,2005年来到上海全面进军内地市场。以坚持制作美轮美奂的古装偶像剧为市场定位,以坚持包装光鲜靓丽的青春偶像艺人为发展基础,先后捧出第一代偶像李亚鹏,第二代胡歌,第三代刘诗诗。

这样一个定位,使唐人迅速在市场上找准立足点,鉴于提早预见网络对未来影视市场的影响,更主动把受众锁定为广大网民,制作了一批以青春、活力、浪漫、传奇为特点的剧集,而在选材上也以游戏改编,如《仙剑》、《轩辕剑》系列,以及神话传奇题材,如《射雕》、《聊斋》、《怪侠一枝梅》等,包括经网络小说改编的《步步惊心》、《大漠谣》,等等,不难看出,唐人与互联网网民的感情之深。

这样坚持几年下来,唐人逐步放大了自己的差异化,形成“唐人剧”独树一帜的唯美风格,也改变了内地在偶像剧制作上一直笼罩于日韩台阴影下的苦闷现实。诚如蔡艺侬所言,唐人是一家小公司,年产两到三部戏,但在偶像团队的打造上却极有经验和见地。

现今走红的演员中,曾隶属于唐人偶像团队的主要成员有:胡歌、刘诗诗、袁弘、林更新、蒋劲夫等;而唐人的友情合作成员中有:刘亦菲、杨幂、霍建华、马天宇、彭于晏、唐嫣等。除了胡歌和刘诗诗,友情成员中至少有五六人是因唐人剧而一炮走红,并被观众铭记。

比如刘亦菲和杨幂,这两位是新小花旦中的佼佼者,一个演过《仙剑1》中的赵灵儿,一个演过《仙剑3》中的唐雪见。她们也是在这两部戏之后,有了相当可观的粉丝基础。因此现今的走红,也与唐人有着极长远的溯源。与此同时,这批凭唐人剧走红演员的大批粉丝,也顺理成章地成了“唐人粉”,出于种种情结,逢唐人剧必看。

这时候再看刘诗诗的上位,已处于天时地利人和。在“唐人粉”的拥趸下,再延续一批偶像成员群体性走红的效应,加上她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在别人光环笼罩的时候,她能够凭着听话,凭着耐性,在公司安排的戏里一部一部打酱油磨演技,再一步一步开始扛大梁赚人气,刘诗诗也该红了。

说起来,粉丝喜欢偶像有一万种理由,但总有一些关键理由。刘诗诗粉丝对她最大的认定和喜爱,便是“清白”,以及对她昔日酱油生涯的怜惜、期望与寄情。

娱乐圈是什么圈?大染缸?万花筒?名利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和猜测。而刘诗诗在这样一种嘈杂的环境里,从来没有骇人的负面新闻,也没有无中生有的绯闻,更没有一丝潜规则的传闻。除了拍戏,便是宅在家里看书,即便做个活动,见个导演,谈个商业合作,也有老板蔡艺侬陪着。她的形象,前所未有的干净体面,让狗仔挖不到任何猛料下口。

她是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清白”的印象呢?

蔡艺侬说,“我们签新人,除了她本身的外形和悟性外,更看重性格。如果一个演员太多的歪心,她不可能很专注和投入在工作上面,会想方设法走捷径,我不喜欢这样的人。我希望我们的新人就像一张白纸,能跟着公司共同成长。很多时候,艺人极容易与公司流于利益关系,一有利益冲突就容易站到公司的对立面。有时候我跟他们讲,在公司里你们只是一个部门的员工,但你们的工作和事业将是你们的未来和全部。对于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我们会牺牲公司的利益来成全他们的全部。”

刘诗诗说,“我从19岁进公司,到现在24岁,我的为人、表演的状态,公司都非常了解,用我做什么,公司一定是清楚思量过。对我来说,每一个角色,我尽力了,无愧于自己。”

对话蔡艺侬

影视圈:在网上看到你与诗诗的合影,很亲密,像姐妹一样,平时也是这样相处吗?

蔡:诗诗是我一手带出来的,我比较疼她,只有疼她才会用心去做。她来上海时,一直都住在我家里。她有时候会跟我讲,她是一个比较懒的人,不工作的时候就会很宅。我觉得她一点都不懒,有些事情让她主动去做可能不一定会去,但只要把工作放到她面前,她就会很好地执行。《步步惊心》拍摄很辛苦,几乎每天都没得睡,她没有一句怨言。

影视圈:培养艺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你们是以这种亲近的方式相处,有没有一些矛盾和互不理解的地方?

蔡:有那么一段时期,我们怄过一点小气。那是在拍《仙三》之前,她的工作量不是很大,正好住在我家里。我不想她浪费时间,想她多看书,多看电影。我觉得这是培养演员艺术感和敏锐度的很好方式,能增加人的想象空间和语言表达能力,我就逼她每天要看一部电影。看书方面,她那时候喜欢看网络小说,我不想她陷入到那里面,就列一个书单给她,而且看完电影和书都要让她写一个心得。她最初比较排斥这个事,写得特别应付,随便几句话,比如:这本书很好看。后来我就有些生气了,我说你这是应付功课,当时就故意对她冷淡一点。不过很快就解开这个心结,《仙剑3》之后,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好了,她也努力了很多,现在很爱看书。

影视圈:跟诗诗签约这几年,除了安排演戏之外,有没有一些其他的培训?

蔡:这四年多来,有很多种培训,有表演上的,动作上的,还有声乐、唱歌等各方面的培训。其实当时签她的时候,因为她是学芭蕾的,动作出来非常好看,当时市场上缺乏会打的女演员,我们最初主要是从动作上去培训她,后来逐渐是全方位的表演能力。她今年要上湖南卫视的春晚,学习的一些才艺,正好可以用得上。

影视圈:你们选择艺员,最看重的是什么?

蔡:第一,因为我们的剧集很注重画面的质感是否唯美,所以演员在外形上面有比较高的要求。因为古装神话剧,观众都有一种幻想在里面,出来如果造型不好,观众会没有认同感。第二,就是与我们角色的适合度,看她能不能与角色产生化学作用,这要靠眼光和经验。第三我们会看他们的配合度,有没有艺德,等等。

影视圈:目前唐人有哪些培养新人的计划?

蔡:诗诗现在外面的戏很多。我们也在培养第三代小生,第一代是李亚鹏,第二代是胡歌,现在第三代,比较看好林更新和蒋劲夫。林更新在《步步惊心》里已经跳出来,蒋劲夫已经让他在《轩辕剑》里挑大梁。马上还要开拍《大漠谣》,所以必须栽培新鲜面孔出来接班。

仙剑诗集篇4

重阳佳节,对于我国意义甚重,寓意深远,你知道九九重阳节的意义吗?下面查字典小编精心整理了九九重阳节的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九九重阳节的意义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起源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已有千余年历史,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重阳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诗句。但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重阳节;三国时期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则明确写出了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到了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这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到了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故事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仙剑诗集篇5

关键词:龚自珍 意象 风雷 箫 剑 梦

龚自珍是十九世纪上半期出现的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近代文学“开风气之先”的人物,因此,前人研究他,多侧重政治方面。其实龚自珍诗歌中有许多常用的意象,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能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志向抱负。

一、“风雷”意象

“风雷”在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但在许多诗人那里,它只是用来描述自然和渲染夸张的气势。而龚自珍诗中的“风雷”形象,脱离了自然属性,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龚自珍生于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当世人还陶醉于升平气象的表面现实之时,他却看到了黑暗和忧患的未来,预见了封建社会所潜伏的危机,因此他有着强烈的变革思想,“风雷”就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风雷”在其诗中既象征一种强大的摧枯拉朽的力量,也是作者满腔激情的宣泄。

狼藉丹青窃自哀,高吟肺腑走风雷。

不容明月沉天去,却有江涛动地来。[1]

此诗是为歌颂方百川遗文而作,但也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中的“风雷”是一种愤世嫉俗的巨大力量,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也是变革社会的号角,希望变革社会的“风雷”能像惊天动地的江涛一样滚滚而来。龚自珍变革社会的理想不仅是他的一种人生追求,更是他的一种自觉意识,他认为变革社会需要“人才必不绝于世已”[2],他清醒的认识到,要变革社会、实现1理想,就需要人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3]

诗歌首先表达了作者对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认为只有依仗变革的“风雷”才能出现生机,而后又热情的呼唤天降各种实现变革理想的人才。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一次次提到“风雷”:

眼前二万里风雷,飞出胸中不费才。

枉破期门佽飞胆,至今骇道遇仙回。

轩后孤虚纵莫寻,汉官戊己两言深。

著书不为丹铅误,中有风雷老将心。[4]

前者讲述的是当年的廷试情况,诗中表现出了无比的自信;后者讲了自己的治学精神,都运用“风雷”,通过积极幻想的渠道来寄寓自己改个社会的崇高精神。

二、“箫”“剑”意象

在龚自珍的作品里,“箫”和“剑”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心境,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湘月》一词曾说:“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这是诗人第一次婚后与夫人回故乡杭州,泛舟西湖所作,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他内心的矛盾,他留恋自然风光的美妙和悠闲的生活,但国家的危机、现实的忧患是他时时不能忘却的。“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按剑因谁怒?寻箫思不堪”、“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5]……在龚自珍的作品中,写到“箫”“剑”意象的有四十多处,这都是他生活的写照和两种矛盾思想的具体表现。纵观龚自珍一生,他时而关心国事;时而栖心山林;时而长歌当哭,愤世嫉俗;时而赏花观月,怡然自得。豪迈的“剑气”和哀怨的“箫心”让他左右摇摆,所以他的创作风格也出现了亦刚亦柔、亦壮亦美的特色。值得一提的是,龚自珍“箫”“剑”合一的意象有很强的近代意义,它是近代文人心态的表现,诗人不愿压抑自我的感情使之屈服于传统社会道德规范,也没有因为个人感情而放弃社会责任,突破了以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单纯理想模式,虽然矛盾,但却反映了思想的转变,时代的进步。

三、借梦传情言志

龚自珍早年所作的《桂殿秋》一词,所记的是一次真实的梦:“明月外,净红尘,蓬莱幽窅四无邻。九霄一派银河水,流过红墙不见人。惊觉后,月华浓,天风已度五更钟。此生欲问光明殿,知隔朱扃几万重?”这词被认为是龚自珍的艳情之作,抛开各种评论不说,这词应该是诗人真实心态和情绪的表露,有他对美的向往和追求。除了爱情,龚自珍还有许多感受亲情的诗作,《十月廿夜大风,不寐,起而书怀》中有这样的诗句:“家书前夕致,忆我人海之一鳞。此时慈母拥灯坐,姑唱妇合双劳人。寒鼓四下梦我至,谓我久不同艰辛。”诗人在梦中见到亲人拥灯絮语,让孤身在外的自己倍觉温暖。龚自珍也常常将济世救国的理想倾注在自己的诗作中:“书梦亚驼告有意,明年三月猰貐死。大神羹枭殄枭子,焚香敬告少昊氏。”[6]梦中大神亚驼为国除害,消灭了侵略者,虽为梦幻,却能从中看出诗人反抗侵略者的坚强信念。《小游仙词十五首》之二:“九关虎豹不讥诃,香案偏头院落多。赖是小时清梦到,红墙西去即银河。”表面上都是记神仙的事情,但事实上是讽刺清朝的军机处和官场的黑暗,有积极的批判意识。龚自珍曾说:“狂便谈阐,悲还说梦,不是等闲凄恨。”[7]他的梦中有爱,但更多的是恨、是怨。“黄金华发雨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8]这是诗人梦中所作,此时诗人已步入中年,体味到了人生的坎坷和世事的衰颓,虽然依然对自由理想充满渴望,但苦于理想在现实社会中难以实现,只好将心事寄托梦中,在诗中营造了一个绚烂的光彩世界。龚自珍后期曾主张“戒诗”和“烧梦”,其实也是一个矛盾之举,他要克制自己的理想和激情,不想整日沉醉在梦里,可是他最终也不能忘却现实,只好不断地做梦、写梦,在矛盾中郁郁而终。

龚自珍的诗词中还用到了其他大量的意象,像“落花”、“童心”等,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解释。正像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龚自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对于近代的影响尤为重要,梁启超曾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9]在文学方面,他更做到了“但开风气不为师”。

参考文献:

[1]龚自珍,《三别好诗—右题方百川遗文》

[2]龚自珍,《上大学士书》

[3][4]龚自珍,《己亥杂诗》其220、其25、其61

[5]龚自珍,《己亥杂诗》其96;《又忏心一首》;《纪梦七首》、《漫感》;《丑奴儿令》

[6]龚自珍,《己亥杂诗》其172

[7]龚自珍,《清平乐》

[8]龚自珍,《梦中作四截句》

仙剑诗集篇6

[关键词]河南省舞钢市;古柏国;龙泉宝剑;龙泉湖

你们离开舞钢整整30年了,很是想您啊!您曾经在这块沸腾的山地上生活、学习,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这里是您的故乡。30年的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啊,您由10多岁,成长为40多岁,由一个单身演变为一个家庭。我们的家乡与祖国、与河南、与一个人、与一个家庭一样,发生巨大的变化。舞钢市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宜居之城、中国冶铁文化之都、中国水灯文化之城、世界杰出绿色生态城市等多项荣誉称号。我领您看看如今这里的美好风光吧!

您看,那一座山连一座山,一层山重叠一层山,重重叠叠,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望不到尽头,真好像是在巨大的天蓝色的绸缎上画出的水墨画,让人百看不厌。

进入市区,就像进入了一座特大的花园之中。那种植在街道两旁和街心广场的鲜花,绿叶沁翠,红花凝丹,像一支支濡彩画笔,将山城渲染得更加姹紫嫣红。那一朵朵盛开的月季花,一排排松树,又像是一个个美丽苗条的时装模特儿,身着绿色长裙,舞动着婀娜多姿的舞步,列队欢迎您这远道回家的游子。

您看,那半山腰的一座座新建的楼房,别具一格的与铁路平行的宽阔的街道,整齐美观的路灯,五颜六色的街道中间的花带,您的心情能平静吗,能不激动吗,能不被吸引吗?

沿着石漫滩大道散步,向南看,山峰叠翠,群山环绕,碧波荡漾,浩渺深幽,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卷啊!向北看,山脚下,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各种颜色的车辆在大道上奔驰,火车清脆悦耳的笛声在山谷回荡,充满了现代化工业城市的生机。向西看,望不到尽头的垂柳令人惊讶!犹如一抹浅绿透明的轻纱薄雾,将水面围得朦胧、幽远而飘渺。您不觉得是一幅“淡烟垂柳媚晴滩”的水墨图吗?走近细看,仿佛一条条玉绦丝带悬空而挂,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如同裙袂飘举的嫦娥在岸边踏歌漫步,显得那么轻柔妙曼,袅袅娉婷。向东看,高楼林立,巍巍壮观,与周围的山、与周围的水形成了和谐统一。山水因它而进入新时代,它因山水而名扬天下。

您还不知道吧,石漫滩水库还有一个雅名,叫龙泉湖,多么美好的名字啊!这是舞钢人对它的爱称。春秋时,这里是柏国。楚国灭掉柏国,在这里铸剑。十大宝剑之首“天下第一剑”――龙泉宝剑就是产于古柏国即今天的舞钢市。况且十大宝剑中有六种是在这里铸成。《战国策》、《楚灭国考》、《太平寰宇记》、《水经注・舞水》、《晋书・地理志》、《太康地记》、上海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等书记载,古龙泉剑的真正产地在古柏国,即今舞钢市。1989年5月,中国科技史学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在舞钢市召开全国第三次金属史学术研讨会,中科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冶金史资深专家柯俊带领专家组考察舞钢市的7处古冶铁遗址,考察古柏国遗址,考察舞钢市境内古龙泉村遗址,得出的结论是古龙泉剑的真正产地在古柏国,即今天的舞钢市,这是毋庸置疑的。龙泉剑后继有“人”,在她的故乡古柏国今天的舞钢市制造出新一代龙泉剑――柏子龙泉剑、龙渊剑,得到专家认可,国家商标局给予注册商标。

龙泉剑原名龙渊剑。唐代时为避讳高祖李渊的名字,将其改为龙泉剑。它被誉为“百兵之君”。古代佩带龙泉剑是身份高贵的象征。把它作为馈赠的贵重礼品。东汉章帝为尚书令韩棱奖赐宝剑为“楚龙渊”。舞钢市大韩庄群众流传着戏歌:大韩庄出个大官叫韩棱,东汉时章帝把他重用,他的官职一次一次往上升,连升五级升到尚书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管朝政,辅皇上治理国家执法严明,不行贿不受贿廉洁奉公,打击权贵打击强盗打击奸佞。为国家为人民繁忙不停,做好事一件件一桩桩桩桩件件数不清。章帝奖他一把龙渊剑,表扬韩棱立大功。他是俺老前辈人人尊敬,一代代后来人享受光荣!

《李白诗歌全集》964首,其中写龙泉剑的有100多首。如,“金羁终骏马,锦带横龙泉。”“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出龙泉。”唐代郭震写诗赞美龙泉宝剑:“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唐代韦庄写诗赞扬龙泉宝剑:“鹊印提新篆,龙泉夺晓霜。军威徒逗挠,我武自维扬。”后来,龙泉宝剑传到民间,作为纪念品,有的珍藏家中,作为镇宅之宝。

古柏国人研制生产出第一代龙渊剑,为祖国争光,为中华民族争光,为人类做出贡献。其质量其工艺达到西方国家无法达到的先进水平!让他们羡慕不已,赞叹不绝,在世界科技史上占一席之地。古柏国人的后代舞钢人制造出新一代龙渊剑,精神可嘉。为传承冶铁文化,为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为丰富世界科技宝库,做出突出贡献。

这里有丰富的优质的铸剑资源。直至今日,舞钢公司研制生产的优质的特种钢板,制成质子直线加速器腔体铜钢复合板,填补一项国家空白,比从德国进口的还好,使该项目研制成功,受到中共中央军委原主席邓小平的表扬;制成长江三峡闸门,号称中华第一板;制成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所需钢板,为祖国争光;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做出贡献,国家授予“功勋轧机”的奖牌。他们填补国家很多项空白,在很多科研项目上作出重大贡献,为祖国争得很多荣誉。这是龙渊剑的延续,这是龙渊精神的延续,这是我国冶铁文化的延续,给他们高唱赞歌,给他们奋笔记功,给他们堂堂正正载入史册,当之无愧!

舞钢市杨庄乡龙泉村有制剑的遗址。龙泉村有龙泉河,铸剑淬火时就是用这条河的水淬火。龙泉河流进石漫滩水库,使她得名龙泉湖,这是她的荣幸!

遥望湖面,真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啊!坐上快艇吧,去感受一下身心与水融为一体的惬意。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摇曳闪动,击碎蓝天,如同一幅巨大的纱罗丝绉,轻笼在广阔的水面上,造化出人间最神奇的水域奇观。

驾驶员两手紧握方向盘,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快艇不慌不忙地向前游去。艇尾飞出一朵朵浪花,晶莹透亮,仿佛粒粒珍珠落在水晶盘中。快艇在快速前进,艇尾留下一道深深的沟痕,瞬间又合龙在一起,碧绿的水是那么深邃,那么迷人,让人们对水底世界产生那么多猜想、悬念。不禁,想起坡的著名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其实,人们有所不知,龙泉湖碧水面积近两万亩,杭州西湖水域仅8400亩,比西湖大一倍还多。是济南大明湖的30倍。假如,坡在世来此一游,定会写出更美好的诗句啊。

快艇在湖面上轻轻荡漾。那散落在湖两岸炊烟袅袅的村庄,庄稼茂密的农田,湖滩上放牧的牛羊,岸边的垂钓者,呈现着田园牧歌般的宁静与安谧。再往前行,进入视线的是造型别致的度假村别墅,绿林中显露出的一片片红色的屋顶分外耀眼,将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点缀得犹如人间天堂。不似仙境,胜似仙境。那宏伟壮观的水库大坝如长龙横卧两山之间,造型新颖美观,展示着现代化的文明与进步。然而,古老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在这里又结合得如此完美,如此和谐,令人称奇。您知道吗?这座大坝有13孔闸门,全长645米,坝顶高程112.5米,最大坝高40.5米,为淮河第一坝。闸门开启可远方监控,数字传输,微机操作。大坝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全断面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技术,结束了河南省只有土坝的历史。这是石漫滩水库第三次闻名世界。她孕育生成田岗水库,是济南大明湖的10倍。形成库生库、“二库连珠”的壮美景观。可谓华夏一绝,极大的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两座水库波光浩渺,碧水澄澈,仿佛两条巨龙,宛若二龙戏珠。田岗水库又名凤鸣湖,与龙泉湖合称“龙凤湖”,名字多么响亮啊,多么有魅力啊,多么吉祥啊!

龙泉湖环湖皆山,山山耸翠,峰峰挺奇,山抱水流,水映青山,山因水俊,水因山秀。山水相偕,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组成舞钢市奇幽俊秀的山水风光。4A级景区二郎山临水而立,峭崖峥嵘,路幽径险,神话动人。紧靠岸边修建的全国最长的水上仿古栈道,弯弯曲曲,曲曲弯弯,望不见首尾,真乃一道靓丽的风景,如硕大的龙伏卧水面,举世罕见,令人惊诧!九头崖巍峨葱笼,九个山峰一字排开,神奇壮观,横卧三县,林木葱郁,松竹映翠,溪水清澈,蝴蝶满山,石奇洞幽,奇险无比。4A级景区灯台架神灯诱人,奇花竞妍,野鸟争斗,山路崎岖,飞瀑哗鸣,山峰重叠,巍峨森然,绿海无边,天井通云霄,天池溢天外。马鞍山两个马鞍形山峰,尤为奇特,巍巍耸立,直插蓝天,林木茂密,花果满山,依然是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当年赋诗赞美的那样:“青山如马怒盘旋,错认林花做锦鞍。君不据鞍朝玉帝,岂宜长作市门仙。”充满着诗情画意。

龙泉湖,多么美好的风光啊!

您听,那边游船上有人唱戏,唱腔多么嘹亮,多么悠扬,多么高亢,多么有磁性啊!女声唱:“马鞍山,真少见,好像那巨型马鞍耸蓝天,好像那庞大屏风挡群山,好像那神马奔腾雄伟壮观。怪石林立山路弯弯水潺潺,山雀画眉歌声悠扬唱云端,梨花金银花争奇斗艳,丛林茂密枝枝滴翠气象万千。美景迷住北宋诗人黄庭坚,欲弃官想来山中做神仙。”男声唱:“灯台架主峰巍峨入白云,峰顶好似巨大的灯台震惊世人。灯台上七盏神灯照耀凡尘,古神话代代传越传越神,驱走邪恶寰宇内面貌更新,普天下同欢庆振奋万民,这里是燃灯道祖居住地古今传闻,道教文化发祥地有据可寻。”女声唱:“九头崖,九头崖,伏牛山的大尾巴。一座大山九个峰犹如神话,巍峨壮观恰似蓝天上一幅大国画,恰似展开的巨大折扇令人惊讶,云遮雾绕恰似那天女散花。山陡峻路崎岖溪水哗啦啦,花似海洋漫山碧绿蝴蝶飞彩霞。看完美景不想家,要来舞钢把根扎。”您听见了吧?怎么样,戏唱得好吧,唱词中的山水美吧,唱出游客的心声吧?这里的山山水水极大地吸引着各地的游人啊!

舞钢人建设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呈现出文明进步、生机盎然、山清水秀、漫城溢碧、鸟语花香的神韵。您知道吗?这里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的适宜居住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境内近70%的面积是浅山区;是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可望又可及,可上到山上尽情地游玩。像这样的大自然赐予的美好环境,您见得不多吧?“水在城中,城在山中,山在林中,人在画中”“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称果然如此吧,山、水、林、城融为一体不多见吧,这里荣获的那些荣誉名副其实吧,这些年变化不小吧?还会有更大的变化,不久,就会望湖亭上极目望,苏杭美景一城装。

此时此刻,您不觉得是置身于仙境之中吗,不觉得她具有摄人神魂的无穷魅力吗,不觉得已产生强烈的回归大自然的愿望吗,您能不依恋和思念这方山水吗?

朋友们,回来吧,常回来看看,很是想您啊!

仙剑诗集篇7

重阳节意义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仙剑诗集篇8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认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和酒。大概在魏晋时代,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高低要一起吃花糕以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气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代,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涌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探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力所激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事已经学成,应当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故乡,在九月初九的凌晨,按仙长的吩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酒,做好了降魔的筹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逝世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气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气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上一篇:清淤工程施工方案范文 下一篇:走进新时代串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