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的小艇范文

时间:2023-10-05 21:24:53

威尼斯的小艇篇1

课前,我大量收集资料,掌握她的风情,信心十足地带着孩子准备一览其独特的美。故上课伊始,我出示课题《威尼斯的小艇》后,就从题目入手,问孩子:“看了这一课题,你们想了解什么?”

有的孩子想知道,威尼斯这城市是个怎么样的城市。有的孩子想知道,威尼斯小艇是怎么样的。有的孩子想体会,坐在威尼斯小艇上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而这时一个孩子却说:“我想知道坐在威尼斯小艇上会不会翻船?”

他这担心一问引来了全班学生的哗然,学生纷纷议论起来。看这个孩子笑嘻嘻的样子,似乎为自己提的问题引来这么大的反响而得意。此时,我灵机一动:好,今天我就从他担心的问题入手,让孩子们从课文中找找证据,看看这种担心是不是多余的。

孩子们的积极性来了,学生一眼就找出了“船夫的技术特别好”这个最直接的证据。可他们无论如何就是无法再找出第二个证据,任我怎么提醒他们。我说:“根据我们搜索的材料知道,威尼斯是世界有名的水上城市,再看图中,房子与房子之间是什么?”可孩子们还是显得茫然。看来这些孩子书都没细看,囫囵吞枣的,像只无头的苍蝇――瞎撞!我只好再提醒孩子们静下心来,再细读课文,看在哪自然段从侧面给我们作了提醒。终于有个学生细细声地、不敢肯定地回答:“威尼斯是世界上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叉,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是呀,在威尼斯,小艇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其实也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他们的大街就是河道,他们的汽车就是小艇!再加上有驾驶技术这么高超的船夫,你说还担心翻船吗?”这一点,孩子们茅塞顿开,脑袋瓜都开窍了,纷纷找出了更多的有力证据,连刚才那孩子都和大家一起忙碌起来。

孩子们发现威尼斯人的生活与小艇息息相关,我再借机让孩子们列个表,看看威尼斯的人们平常都用小艇做些什么。

威尼斯的小艇篇2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4.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在威尼斯水城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操纵自如、交叉、耸立、桥梁、小艇、威尼斯、静寂”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3.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篇课文,题目叫做《威尼斯的小艇》。(板书:13威尼斯的小艇)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威尼斯。(出示部分彩色幻灯片)。威尼斯在意大利的东北部,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座城市由118个小岛组成,连接这118个小岛的是117条水道。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横跨在117条水道上。威尼斯的市内没有马路,没有汽车和自行车,船是市内惟一的交通工具。

3.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小艇)。

作者抓住了小艇的哪些特点呢?小艇在威尼斯水城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布置预习

1.自学生字新词。

2.想想威尼斯小艇的样子,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艇和威尼斯人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字词。出示写有6个生字新词的幻灯片。让学生自己说说哪些生字容易写错。

2.指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要求:边听边想,威尼斯的小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指名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

使学生知道,“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关系密切。”

4.根据以上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第二段(第二、三自然段),讲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第三段(第四自然段),讲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第四段(第五、六自然段),讲小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四、学习理解第二段

1.图文对照,认真默读第二、三自然段。(出示威尼斯的小艇的幻灯图片)。

要求:边读边想,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2.指名回答:“小艇是什么样儿的?”

3.通过作者对小艇的样子生动地描写,威尼斯的小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小艇的美及乘船游览时的快乐感受。

5.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并用比喻句进行描写,这样就把小艇的样子写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受到热爱大自然与热爱生活的教育。

2.领会抓住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3.朗读课文,背诵前四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生字词语。

2.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儿的?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3.背诵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二、学习理解第三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思考:“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作者抓住了哪些方面来突出“特别好”的?边读边在书上勾画。

2.指名回答: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的?

3.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体会朗读语气。

三、学习理解第四段

1.默读第五、六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1)小艇和威尼斯城市的关系密切,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认真体会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

3.检查学习情况。

4.教师小结:

威尼斯人的生活处处离不开小艇,(板书:生活关系密切)只有在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的时候,威尼斯才静下来。)

5.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这样密切,是什么原因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四、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通过学习了这篇文章,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抓住事物特点的写法。

(1)作者要写威尼斯的城市风光,为什么以“小艇”为题呢?(小艇是威尼斯独特的风景,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

(2)作者在写小艇样子时,抓住了哪些特点?写小艇的作用时,抓了哪些特点?

(3)作者为什么能把威尼斯小艇及与小艇有关的事物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呢?是作者一时一天观察的结果吗?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教师小结。

(1)威尼斯的小艇之所以给我们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作者平时注意观察,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方法,因而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使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2)观看情景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背诵课文前四个自然段。

威尼斯的小艇篇3

一、采用切实可行的组织形式

我将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师生合作这一方式引进课堂,在讲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第五、六小节中,我都出示了自学要求。第二小节的自学要求是:想一想,小艇有哪些特点?可以画出重点语句,可以圈出关键词语,可以画一画小艇的样子,可以演一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第五、六小节的自学要求是:1.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小艇的作用很大,完成填空:在威尼斯,白天,商人_____,青年妇女____,小孩____,老人____,晚上,看戏的人____。2.除了课文所讲到的,还有哪些人的活动离不开小艇,请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其中学生的个体学习是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和以发挥课堂教学的群体功能,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此外,在第二小节的自学时,我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开展选择性的学习。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如用笔画小艇的简笔画,用手势来表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让全体学生做“船夫”,以手代艇来表演课文中具体描写船夫操纵自如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体悟一下坐上小艇的感觉。我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特别注重其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如: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五、六小节,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交流汇报,学生说到了医生、教师、市长、旅行者等等乘着小艇去干各种各样的事,还说到了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走亲戚、逛商场等。在教学中我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演一演,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并且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吸引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科学的流程,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这篇课文中我采用了初读感知、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实践性的教学流程。在初读感知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世界各地的风光,从学生的话题中引出在欧洲的意大利有一座闻名遗迹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并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整体感知文章围绕中心句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在精读感悟、熟读内化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和过渡语:①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小艇的呢?这样在导入时对照课题,充分发挥教师体态语的作用,同时又提纲擎领复习了第一教时的内容;②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儿呢?③小艇小巧玲珑、新颖别致、外型美观、内部舒适,你们想不想坐一坐呢?想不想读一读呢?这样的过渡语让学生产生情感的落差,给他们更多的认认真真读书的机会。④难怪威尼斯人都喜欢乘坐这样的小艇,驾驶这样重要交通工具的船夫,他的驾驶技术又是如何呢?⑤新颖别致的小艇有如此技术熟练的船夫来驾驶,真是锦上添花。然而这样的小艇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导入语、过渡语就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环节,在组织各环节的教学时,我关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多地触摸文章的语言文字,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精于评点,或描述意境强化学习动机,或联系生活,使其产生亲切感,或情感驱动,唤起心灵的共鸣,或拓宽思路,使思维更具广阔性。

四、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激情激趣的导入,声情并茂的评点,画龙点睛的总结,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为了推导好第六小节的朗读,我相机辅以动情的叙述:“威尼斯的热闹和沉寂与小艇的开动、停泊息息相关,威尼斯独特的风光与小艇有着密切的关系。水面渐渐静下来,皎洁的月光给古老的威尼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忙碌了一天的小艇也不动了,威尼斯枕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沉沉地睡了,寂静笼罩着这座喧闹了一天的水上城市。”教师深情的叙述,诱发起学生美好的想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给人以恬静、优美的感觉。

五、构建开放的课堂格局

我立足课内,打好基础,立足课外,求得发展。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收集世界风光的图片,交流威尼斯的有关资料。课堂上,我以引代讲,通过引读,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写作顺序和表达方法,我用生动的范读熏陶学生,用充沛的激情打动学生。作业中又让学生继续去搜集有关威尼斯的资料、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威尼斯的小艇篇4

关键词:内驱力;教学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02-01

原文呈现: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本段选自人教课标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该段表达上主要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描写,历来是训练“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好例子。近来,翻阅此段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感觉大多老师乐道于“怎样教”,多关注怎样训练、设计,却少于思考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相反,王崧舟、肖绍国执教《威尼斯的小艇》,教学效率极高。那么,高效教学的“内驱力”从哪里来呢?也许我们可以从两位名师的教学中得到一些启发。

一、王崧舟:用一双语文的“眼睛”发现文本之美

师:现在讨论第一个问题,这句话中的“仿佛”改成“好像”,行吗?

生1:我觉得是可以的。不过“好像”是说小艇的样子像一条蛇,实际上“仿佛”有更明显的特点。

师:但这样也说不通呀!刚才大家讨论的结果是:“仿佛”就是“好像”、“好像”就是“仿佛”,没区别。谁有别的看法?

生2:我觉得两个词可以换,因为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

生3:“仿佛”的意思跟“好像”差不多,但还是有区别。“仿佛”就好比说一条蛇真的在水中穿梭,“好像”呢,只是样子上一样。所以,我觉得还是不换的好。

师:我看这样,我先请一个同学一句一句地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读完以后,请你们把这几个句子联系起来考虑考虑,看看能不能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生读)

师:都听清楚了吗?第一处是“有点像”,第二处是“像”,第三处是“仿佛”。几句话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1:作者把“像”都用上了。

生2:虽然“像”都用上了,但是用的词语不一样。

师: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啊!用的词语不一样,为什么要不一样呢?

生3:这样感觉就不死板了。

生4:说明作者词汇很丰富。

生5:读起来有变化,味道更好!

师:好!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把“轻快,灵活”改成“既轻快又灵活”行吗?

生1:这样行是行,就是太啰唆。“既”和“又”我觉得加不加它们都行,加上去反而啰唆,不加反而精炼。

师:你已经有感觉了,加上去反而啰唆,不加呢?精炼。咱们一起读读这句话,看他讲得有没有道理。

生1: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师:注意,“轻快灵活”中间用的是逗号。谁再读一读?

生2:行动起来,轻快,灵活,仿佛一条蛇。

师:我们再读读这句,“行动起来,既轻快又灵活,仿佛一条蛇。”什么感觉?

生1:拖得太慢了,好像快睡着了。

生2:感觉不轻快不灵活了。

生3:很笨重的感觉,好像没力气了似的。

师:所以,能改吗?能乱加词语吗?

生:不可以。

师:就是这样两个词,中间一个逗号,把小艇的特点非常准确、非常传神地写了出来。咱们读读这一段话,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二、肖绍国:张开“诗画”的胸怀感受文字“情趣”

师:来,我们一起把第一组词语连起来读一下。请看屏幕——(大屏幕出示两组词语,左边一组:又窄又深、船艄翘起、船舱软软、轻快灵活;右边一组:操纵自如、左拐右拐、高声谈笑、哗笑告别。)

师:读了这四个词,你对威尼斯的小艇有了一个怎么样的初步印象?

生:我觉得,威尼斯的小艇比别的船要稍微窄一点,是非常灵活的。

师:是的,很窄很灵活,这是你对威尼斯小艇的初步印象。

生:我觉得威尼斯的小艇很有特点,尾部是有点翘的,船舱是有点软的。

师:我们来读第二组的四个词。

师:读了这四个词语,你对驾驶威尼斯小艇的船夫和乘坐小艇的游客有了一个怎样的初步印象?

生:我觉的船夫的操作很厉害,操纵自如。

赏析:肖老师将课文中词语按照意义“组块”成小艇特点、人物活动两组,围绕此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向文字的画面;第二问指向文字的意蕴。肖老师为什么要提出这两个问题?因为语文课程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课程。这正是侧重于语言文字的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与优势。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母语的这些特点、优势,引导学生经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过程学习、运用汉字的音、形、义。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小艇”,那给予“小艇”持续航行的“内驱力”是什么?窃以为是:一是老师的“语文观”或者“语文课观”。它是认识问题、方向问题,正确解决这个问题能产生强大的“生产力”高效指导课堂教学;二是老师的“语言力”或者“文字力”,即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等阅读鉴赏能力。这既包括语言学知识,又包括文学知识。

威尼斯的小艇篇5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上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读了这段话,笔者不禁思考自己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走过这座“桥”呢?蓦然回首,思绪已飞向那一个个令人欣喜、激动的瞬间……

[瞬间一]

在教学课文《水》时,当学生读到“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这句话时,因为学生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笔者请学生去想象,以此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原本觉得他们会有困难,可实际情况却出乎意料――

生:小路上一个农民挑着担子,步履蹒跚地来到挑水的地方,只见一条二三十米的长队排在眼前,他无可奈何地走到队伍的最后面。

生:骄阳似火,土地干裂,村子里的人不顾炎热,艰难步行了几个小时,已筋疲力尽,当看到那泉眼里的水越来越少时,他们不禁焦虑起来。(这个学生没有延续前面学生的想象思路,而是在自己的想象中加入了环境描述,这无疑为学生打开了想象的另一扇门。)

生:骄阳似火,土地干裂,岩石在外,窄窄的乡间小道两边几乎寸草不生,只有几根被晒干的狗尾巴草可怜兮兮地长在路旁。小道上一个人艰难地挑着水往回走,汗水不停地从他的脸颊上滑落。只见他眉头紧锁,不时地用舌头舔舔自己干裂的嘴唇。(听到这,有学生觉得对人物的想象还可以更加具体,打动人心,立刻举手补充。)

[瞬间二]

一次,笔者在学校借班试上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关注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及它与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领悟威尼斯游艇是威尼斯的象征这一深刻内涵,在课文上到最后时,笔者请学生为威尼斯这座城市设计一张名片,想想会在名片上画些什么?题一句怎样的话?

生:我会在名片上画上威尼斯的河流,因为它是“水城”,我还会在河两岸画上古老的建筑,人们坐在小艇上。他们有的眯着眼睛惬意地享受着阳光,有的欣赏着美丽的威尼斯城,有的忙着不停地按下照相机的快门。我题的句子是:古老的威尼斯欢迎您!(这名学生在想象中把自己已经获知的信息进行了组织、加工。)

生:此时此刻,一只威尼斯的小艇正在夜色中缓缓地行驶,我躺在这只小艇上,仰望着满天的星星,享受着风儿的轻抚,感受着威尼斯这座城市带来的惬意。名片上我会这样写:我在威尼斯的夜色中沉睡。(这名学生的想象把自己对威尼斯夜晚的感受直接表达了出来。)

生:我就画一只威尼斯的小艇。写上: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的象征。(这名学生读懂了课文,对文本的理解由表及里,深入到文章的内涵。)

[瞬间三]

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为帮助学生从这句话中更深刻地体会到母亲的辛劳,激起他们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笔者请学生进行想象――

生: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许多小动物都跑到阴凉的地方休息,只有蝉在树上高声叫嚷。母亲拉着我,背着妹妹,肩上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豆大的汗珠顺着她的脸颊滚落下来。(该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有身临其境之感。)

生:夏天,倾盆大雨重重地打在树叶上,也重重地打在母亲的身上。母亲用雨衣包裹好妹妹,又把仅有的一把伞塞在我的手上,拉看我,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冒着风雨艰难地向上攀登。(这名学生从暴雨这一角度让我们看到母爱的无私。)

生:冬天,下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大地上只留下母亲和我的脚印,只见母亲拉着我,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一步一步艰难地攀登。

最后笔者把他们的发言声情并茂地进行归纳、叙述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笔者发现自己竞然倾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声音一母爱无私,我爱母亲。

[瞬间四]

第八册课文《“番茄太阳”》中有一句话:“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这句话中“追”字特别耐人寻味,是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于是在课堂上,笔者问学生他们是如何理解这个字的意思的?问题提出后,课堂一片沉寂。再次追问,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

生:这个“追”字我读出了她的快乐、她的乐观。(为让学生的感悟更加深刻,于是便启发学生运用想象帮助理解。)

生:明明咯咯地笑着,她的笑声传到路上行人们的耳朵里,行人们不禁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回头看向女孩,脸上也露出了笑意。

生:明明咯咯地笑着,她把快乐传染给了每个人,有的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线,有的原先脸上的不快已经一扫而光,他们都把明明当成快乐的天使。

生:明明咯咯地笑着,她的笑声传进了我的耳朵里。我回头望去,原来是一个美丽的小天使在朝我微笑,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学生的想象已不局限于想象别人,而把自己、作者也带进了想象。)

课堂瞬间的启发――想象

看了以上四个课堂瞬间,笔者不禁回忆起了教同样的文章片段时,学生所呈现出的不一样的状态。

当笔者将现在与以往的教学瞬间进行比较时,发现现在的课堂教学瞬间之所以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个重要原因是借助了想象这一手段。这不由让笔者想起了《庄子》中的一句话:“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最美丽的形象和声音是看不见、听不到的,它需要你用心去体验,而想象让这种“体验”更加“美丽”,正如叶圣陶说的那样:“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在语文教学中,想象就是语言文字的全新创造,是思想在无限广袤的时空中纵横翱翔的有力翅膀。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连……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作者对话,加深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所以说想象是文本体验的翅膀。

课堂瞬间的思考――想象

在接受美学中,文学文本是一种开放的未完成形态、一种期待形态,其中有许多意义的未定点和空白点,期待着读者运用想象去将它们具体化、现实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其特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想象与填补空间。只有通过想象让作品的意义未定点和空白点得到填充和拓展,才能使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由表及里,更为深刻。这里提到的“深刻”,笔者认为是指运用想象可以使读者的文本体验具备“四个度”:更具深度,更具高度,更具广度,更具温度。

1.想象让文本体验更具深度。“一条直线,坐标也有正负,想象的深度,可以从远处无尽延伸,也可以从

近处无尽延伸。”这话对课文《水》的教学很有启发。《水》想表达珍惜水资源的情感,离学生很近,当然这种“近”是一种较为空洞的“近”。而文章所描写的场景又离学生很远,只有这两者之间的调和统一才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体验。在仔细听完学生发言后,我们发现学生的想象大致分为环境想象;远景想象、近景想象三类。当然,这三类想象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在这个片段教学结束后,笔者不但顺着他们的想象渲染了气氛,还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写作的指导,并在后面的教学中,打消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念头,与学生共同品读语言文字,想象语言文字,使学生越学越接近文本,越学越走近作者。

2.想象让文本体验更具高度。文本体验“更具高度”是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不仅要基于文本,还应高于文本。《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关注课文内容,还应让他们感悟到威尼斯小艇承载着威尼斯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它是威尼斯的象征。这样的认知高度在本校借班试上中,学生通过想象较好地达到了。后来在其他学校借班上同样的课文时,笔者也请学生为威尼斯这座城市设计了一张名片,发现后一个班的学生在想象中很少提到威尼斯的小艇。根据想象内容的对比分析,两个班学生的想象差异主要来源于受多媒体的影响程度及对文本认识的基础两个方面。但这两个班的学生都意识到威尼斯小艇是威尼斯的象征。由此可见,教师希望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所要达到的高度,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可以不着痕迹地达到,虽然想象会因某些原因导致质量的不均衡,但并不会限制他们思维的飞跃。

3.想象让文本体验更具广度。笔者认为所谓的“广度”一是指参与体验的学生数量多,二是指学生在文本体验过程中思维的广度。《第一次抱母亲》中的片段想象让学生联系了生活,联系了自然,拓宽了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的情感融入到了语言文字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其实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语文知识、课本知识与生活、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这样的联系,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机地融合、延伸,启发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更好地进行文本体验的自我构建、自我成长,可以说想象是让文本体验更具广度的手段之一。

4.想象让文本体验更具温度。在文本体验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思维呈现停滞状态,课堂气氛沉闷。这说明学生在文本体验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即难点部分。学生运用想象能很好、很快地打破瓶颈,重现文本体验的温度。《“番茄太阳”》中的“追”字起先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但通过想象,学生又重新露出了笑脸,这就表明学生对文本体验的温度又回来了。温度是一种学习氛围,是一种学习态度,它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心理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在学生进行文本体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阅读理解的困难,学生可以通过想象这一学习方式变难为易,让文本体验不断保持温度。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要想走过文字这座桥,就要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感悟语言的魅力,让文本体验更具深度、高度、广度、温度!

威尼斯的小艇篇6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条工艺品—游艇。这条游艇造型别致、结构精巧、古香古色,具有意大利威尼斯的民族风格。

这条富丽堂皇的游艇是由塑料制成的,长40厘米,宽10厘米,高15厘米。由船身和底座两部分构成。底座呈圆锥状,红色,上面布有精美的花纹。上部与船底相接。船底为黑色,船身为金黄色,船头是尖的。在船舱和船头之间的部分有一个可以装卸的小灯。这个灯是夜晚照明用的。因为这是一件工艺品,所以灯内没有真的灯泡。在船舱前有个底托,底托上的小孔有一个跳舞的小人。这个小人别看样子小,可是制造精细,她上身穿一件银白色的短上衣,下身是一条红色的舞裙,腰上还系着一条蓝色腰带。她双手上举,呈跳舞姿势。她的上身与两腿是用两个铜环相连的。两腿直垂下来,悬空。船舱是船的主体部分,为立体梯形,顶篷呈半圆形,前后左右的墙壁都是空的,在棱架的部分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花纹。其中有的呈鱼形,有的像花朵……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就好像鱼儿在水中嬉戏,马儿在草原上奔腾,花儿在花丛中开放,这个玲珑的小船舱还可以打开呢!在后部两个棱架的基部各有一个活动的螺丝,能把船舱的整个盖子掀起。我想这就是船舱中门的装置吧。掀开盖后,可以看到内部有一个小盒了,盒内有一排排小椅子,这样游就可以坐在舱内来观赏水上城市威尼斯的外貌了。在舱盖的背面还吊着八个小灯泡,就像一个个倒挂着的酒瓶子,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在船尾还有一位船夫站着,他头戴黄色小礼帽,身穿白色衣裤,领子上有蓝色飘带,腰间系一条红腰带,风度翩翩,双手拿着一个船桨,这就是威尼斯水手的特色,用一支桨划水,看起来,他划船的技术还十分高超呢。

这条金碧辉煌的小船不但可以当工艺品还可以当玩具。在船的底座上连有插头,把船身、小人等装好后,接通电源,船就可以转起圈来,跳舞的小人也开始转着圈地跳起舞来。舱内壁灯也跟着亮起来了,随之又响起了优美的音乐。看着,听着,我好像真的到了威尼斯。作为一位贵宾坐在这富丽豪华的游艇上,有人在为我跳舞,船夫在为我划船,带我去游览威尼斯这神奇的水上世界;让我观赏碧波荡漾的水道,一座座古典式的石桥;让我领略威尼斯古老灿烂的文化……这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音乐,使人陶醉了,就像作梦一般。

这艘金光灿烂的游艇小巧玲珑,别具一格,是我家的珍品之一。

每当我看到那一件件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时,我总是万分羡慕,总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用我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令自己感到骄傲的作品。

威尼斯的小艇篇7

一、如何选准“语料”,克服教学内容的盲目性

小学语文课本所编选的课文,是言语的海洋。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那些经过选词、炼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言,或经过千锤百炼,或妙手偶得,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语言中的精华。这些语言是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经典范例。可是,课堂是个常量,教学也有目标,如果凡有经典语句、段落都要“倾囊相授”,显然是不可能的。最佳之法就是选取其中的某一两个点,“集中火力”地发挥其某方面的“例子”功能。那么,什么样的文本语言可以作为语言教学的“语料”呢?

就语言本身而言,要选择在构成上有特色、在意境上有韵味的好词、佳句、美段。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有不少可以学习的语言材料:1.“复说”句“春天来了!春天来了!”2.比喻句“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3.排比句“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4.拟人句“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5.反问句“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面对如此多的语言形式,不来个比较和遴选是不行的。如果以句式构成和意境两方面考量,很显然,第5中的几个句子最为传神,不仅从小草、野花、树木、小溪等多个角度写出了春天来临时自然界的变化,而且每句话都是以“什么怎么样,那是什么吧?”的构句方式呈现,使得句子结构相同,句式整齐,语言清新,活泼生动,读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更妙的是,反问中又暗藏着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野花、嫩芽和溪流声说成是春天的眉毛、眼睛、音符和琴声,用词极为妥贴而生动,令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因此,以此作为《找春天》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是适切、恰当的。

就教材特点来说,要根据编排意图和重点目标来选择。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由三篇短文组成,从三个方面训练学生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练习准确运用动词和细致刻画心理活动来描写人物;《临死前的严监生》是学习用素描一样的典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则是学习通过人物的外形描写,运用正面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人物形象。这一组课文学好了,学生也就基本掌握了小学阶段要求的描写人物方法。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花钟》《蜜蜂》和《玩出了名堂》三篇说明性文章,虽然用词凝练而准确是它们的共性,但每篇课文又有各自的语言表达特色:《花钟》重在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准确性的完美结合;《蜜蜂》体现了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玩出了名堂》凸显了语言思维的条理性。只有准确抓住每篇课文最为突出、最为鲜明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的教学才能瞄准目标、确保有效、凸显价值。

二、如何教活“语料”,避免语言学习的概念化

当前,对典范语言的教学存在着三种偏颇:一是置语言表达于不顾,只满足于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二是注意抓住语言文字去体会内容、情感和思想,但忽略对语言形式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的感悟品析;三是脱离文本的情境,孤立地去研究语言形式,甚者,马上结合具体材料(或者教师提供,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运用教师讲解的语言形式的知识。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即使关注了“怎么写”,学生获得的也只是“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这样表达说明了什么?”之类的一堆毫无生命的知识概念和抽象术语,而语文素养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教好、教活“语料”呢?

《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对小艇的特点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令人赞叹。为让学生感受这一点,一位教师分三步进行教学引导。

首先,朗读句子,畅谈感受。教师引导学生读读这段话,在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中获得总体印象:这段话主要写了威尼斯小艇的长、窄、深,两头向上翘,行动起来轻快灵活的三个特点,与其他小艇相比,威尼斯的小艇显得既独特又美丽。接着,探寻秘密,发现写法。思考讨论“作者怎么把威尼斯小艇的这些特点写得形象而生动的呢”,引导学生去发现隐藏在这段话中的语言秘密:一是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威尼斯小艇的三个特点;二是使用了“有点儿”、“像”、“仿佛”三个不同的喻词,显示语言的变化。最后,运用比较,品味语言。为什么这样一比喻就把小艇的特点写得更加形象了呢?在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基础上,适机出示改写的句子:“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香蕉树上的香蕉,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让学生朗读并与原句比较,在欣赏新月图和小艇行动的录像片的过程中,他们就会明白:改写后的句子虽然也运用了比喻,点出了威尼斯小艇两头向上翘起的特点,但是,用“香蕉”喻小艇失去了原句中“新月”所特有的色彩感和意境美,无法让人感受到威尼斯小艇两头翘起的独特之美;同时,“仿佛田沟里的水蛇”的缺失,使得“轻快灵活”失去了依托,让人无法想象得到小艇行驶时的画面感和灵动感。

威尼斯的小艇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并且要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形成语感。但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往往以教学大纲为本,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不理会学生是否完全掌握阅读技巧,完全束缚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这种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相违背。本文将通过分析三种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案例,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一、创设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成熟,掌握的阅读方法不够多,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尽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在具体形象的课堂情境中感受语文自身独特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威尼斯小艇》这节内容,因为考虑有些学生可能没去过威尼斯,不知道水城是什么样子,不能很好理解作者由威尼斯小艇引出的生活情怀。所以教师应该创设具体的情境,如在教室四周张贴关于威尼斯的风景画,课前播放威尼斯的传统音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课文氛围,并且教师应该在课前布置学生带好画笔和纸板,然后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关于自己想象的威尼斯小艇是什么样子的。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动态播放威尼斯小艇的图片或者相关视频,加深学生对威尼斯小艇的认识,通过图片和自己所画小艇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对文章更有兴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体验本篇文章的具体意境,学习文章的景物描写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课文,提高学生对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学习能力

在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一直备受教师推崇,这是因为小组活幽芮擅罱饩鲅生参与率与资源分配率之间不均衡的问题,由于没有很好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所以近年来并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探究能力,促使学生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一课中,该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人小组,小组成员讨论归纳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并讨论除了这五种玻璃,在我们生活中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讨论完后,选一名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这种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语文阅读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参与中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接下来的教学计划,进行高效教学。

三、引入微课程摄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向学校和家庭拓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也步入多媒体应用的队伍中。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这一趋势的发展,录制微课程,微课程的引用改变了传统的死板教学方法,着重讲解了文章重难点,删去不必要的讲课内容,使学生在较短时间进行高效学习。采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文章重难点有了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的时候,可利用微课程讲授文章重点字词和语句,如这篇文章中“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教师在微课程中将这句话专门点出来,在微课程中以这句话为基本点,联系上下文来进行讲解。微课程的时间一般控制在短短几分钟,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集中精力掌握《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的重难点,而且还可以让没听懂的学生进行回放继续理解课文,也可把视频拷回家让家长指导学习。这对于认知水平相对还比较薄弱的小学生而言,微课程在课堂中的应用是促进有效掌握阅读技巧的最佳手段。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教师,应该紧随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阅读技巧。

参考文献:

[1]高月秀.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7):85.

上一篇:目眩神迷范文 下一篇:九牛二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