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歌词范文

时间:2023-10-22 08:19:44

国歌歌词篇1

复旦大学校歌歌词

词/刘大白

复旦复旦旦复旦,巍巍学府文章焕,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无羁绊,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师生一德精神贯,巩固学校,维护国家,先忧后乐交相勉,交相勉,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复旦复旦旦复旦,沪滨屹立东南冠,作育国士,恢廓学风,震欧铄美声名满,声名满,前程远,向前,向前,向前进展。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词/汪鸾翔

(一)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二)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卑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三)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词/张伯苓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巍巍我南开精神;

汲汲骎骎,月异日新,发煌我前途无垠。

美哉,大仁智勇真纯,以铸以陶,文质彬彬。

词/江 谦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词/周保平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忆昔长别,阳关千叠,狂歌曾竞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约。

我们来自江南塞北,情系着城镇乡野;

我们走向海角天涯,指点着三山五岳。

我们今天东风桃李,用青春完成作业;

我们明天巨木成林,让中华震惊世界。

国歌歌词篇2

2、歌词:黑眼睛黄皮肤中国少年郎,

说的到做的到为人热心肠,

穷也好富也好最好我家乡,

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贤良。

黑眼睛黄皮肤中国少年郎,

说的到做的到为人热心肠,

穷也好富也好最好我家乡,

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贤良。

五千年五千岁少年炼成钢,

一点点一滴滴步步响当当,

风也好雨也好,

都是好风光,

中国人中国路,

处处歌飞扬,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兴旺国兴旺,

中国情中国心不会变样,

万代传承人人做出好榜样,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荣光国荣光,

相信你相信我全部力量,

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做栋梁。

五千年五千岁少年炼成钢,

一点点一滴滴步步响当当,

风也好雨也好,

都是好风光,

中国人中国路,

处处歌飞扬,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兴旺国兴旺,

中国情中国心不会变样,

万代传承人人做出好榜样,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荣光国荣光,

相信你相信我全部力量,

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做栋梁。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兴旺国兴旺,

中国情中国心不会变样,

万代传承人人做出好榜样,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荣光国荣光,

相信你相信我全部力量,

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做栋梁,

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做栋梁。

国歌歌词篇3

又一村庆国庆飙歌晚会主持词

晚8:30分,背景音乐,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

晚会开始男: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盛典,我的祖国。滔滔江河水,奔腾着浩浩中华魂,巍巍昆仑山,耸立着凛凛赤子心。金风送爽,万里河山披锦绣,丹桂飘香,一轮明月寄深情

女:迎来十月,迎来花好月圆的灿烂季节,走进十月,走进风调雨顺的良辰美景!唱起心中的歌,为母亲祝福,打开情感的闸,向祖国致敬!蓝天白云抒写着我们的祝福,山川田野荡漾着我们的深情!在祖国母亲55岁华诞之际,我们送上发自肺腑的心声:祖国生日快乐!祖国繁荣昌盛

男:悠悠月华,见证了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历史,见证了新中国55年的发展历程。回顾历史的足迹,共同感受中华民族55年来曲折探索、开拓进取、走向辉煌的每一步!让我们共同走进又一村庆国庆,颂家园男女飙歌联欢晚会。

下面请晚会评判一帆宣布晚会飙歌规则

晚会正式开始,请女队歌手率先登场。

男:举杯吧,朋友,今夜月华如酒,举杯吧,朋友,在这举国欢腾的时刻。让我们共举一杯祝福的美酒;让我们共同唱响欢庆的歌谣。五十五年的风霜雪雨;五十五年的沧桑坎坷;五十五年上下求索、百折不饶;五十五年同舟共济、共创辉煌。

女:黄皮肤记载着我们共同的籍贯,黑眼睛折射出我们共有的虔诚。祖国啊,母亲,今天是您的生日;祖国啊,母亲,请接受儿女诚挚的祝愿。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国歌歌词篇4

关 键 词: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音乐表现 民族化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

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从一开始就具有既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又注意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的特点。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长期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本土音乐文化意识逐渐觉醒,肯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成为必然。我国艺术歌曲创作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的交融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规律。作曲家们在创作艺术歌曲的过程中,努力将欧洲音乐作曲技法和文化审美同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解决了在两种文化交流中存在着创造者与欣赏者之间审美意识形态的矛盾。在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逐步探索出反映民族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创作之路,让中国的艺术歌曲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歌词创作中的民族化是中国艺术歌曲的特色之一,其创作手法丰富且具有深刻的内涵。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歌词创作中着重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难免有些隐晦之处。在借鉴西方作曲手法的同时,我们要不断地创新,用旋律来衬托歌词情绪,但仅有旋律的弥补往往过于单调,此时运用钢琴伴奏恰到好处地处理,能更巧妙地牵引出歌词的内涵,成为歌词内涵表达的又一方法,使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达到完美的契合。

虽然歌曲《乡音乡情》只是我国艺术歌曲作品中的“沧海一粟”,但因为其具有鲜明的代表性,我们将以此作为了解我国艺术歌曲的一个切入点,通过对该歌曲及其钢琴伴奏音乐元素的分析研究,探寻了解这首艺术歌曲歌词的特色,深刻了解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完美契合。

一、歌词分析

这是一首中国抒情歌曲,它的歌词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是一首抒情诗。歌词中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写,抒发对祖国炙热的热爱之情,感情表达细腻、深刻。

艺术歌曲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而歌词本身就是一首诗,它的音律与音乐的关系密切。一般诗都包含有内在音乐性(一般称为音律)与曲调的音乐性。苏珊·朗格的“同化原则”将歌词同化为音乐的一部分。下面将从思想内容、语言、声韵、结构等方面分析歌词的艺术特征。

1.歌词节奏

中国古典诗词曲,因为都起源于曲,原先有较严格的音律。但新诗的内在节奏单元,不是以一个双音词为大致单位,而是以两个双音词构成的短语为单位,其节奏单元不是顿,而是短语。曲作者们将短语节奏有意调动歌词内部的音乐性。

第一二行的节奏,曲作家将原来十字一句的节律缩短了,将其划分为五字一个单元的短语,在这个五字一顿的节律中,正好可以做一个乐汇。以八分音符为一拍,一字一拍,在第五字的时候,将节拍延长至三拍,有乐汇的呼吸感觉,同时也符合歌词中五字一节律的短语节奏。为了不打破原有诗歌十字一节律的韵味,曲作者将第二个乐汇的重拍放到第一乐汇末,使得乐节完整连贯。两个乐节构成一个乐句。

第三、四、五行都是七字句,曲作者遵循词作者的节奏,将七字为一乐汇,三个乐汇构成一个乐句。

第六至十行,与一至五行的节奏韵律完全相同,在乐曲编配上采取乐段的反复发展手法。

第六七行的节奏韵律,在曲作者同样采用改变诗歌节律的方法来改变诗歌中的音乐性。将原有的九字一句的节律改变为2+2+5的节律,2+2的节律构成一个小节,这就与4/4拍的强弱关系相互照应,两字一节律中有两个强拍。

第七行的节奏韵律,曲作者为了让情感抒发达到高潮,改变了旋律的节拍,用以2/4拍和4/4拍改变歌词的强弱节奏关系,打破了原有诗歌的韵律,这种处理方式让乐曲出现一个小高潮,为乐曲最终的高潮部分做铺垫。

第八、九、十行,曲作者与词作者在节律的处理上基本一致。

2.歌词的结构

歌词是三段式,“起、承、合”都十分明显。

第一部分,起,“我爱戈壁滩沙海走骆驼,我爱洞庭湖白帆荡碧波,我爱北国的森林,我爱南疆的渔火,我爱那崭新的村落。”

第二部分,承,“我爱运河边村姑插新禾,我爱雪山下阿爸收青稞,我爱草原的童谣,我爱山寨的酒歌,我爱那古老的传说。”

在旋律部分,曲作者采用乐段重复的发展手法,体现歌词的起承关系。按照中国古代诗词的结构,多为“起、承、转、合”四部分,然而这首歌词却没有明显的“转”。这种情况下,“转”主要体现在旋律上,曲作者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通过节拍改变、伴奏织体的改变为旋律进入高潮做铺垫。虽然歌词没有“转”作为桥梁,让人觉得似乎有结构上的缺失,但是乐段同头变尾的歌曲创作手法很巧妙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乐曲的映衬下,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高潮”。

二、歌曲特点

该曲具有抒情歌曲的典型特点,节奏(节拍)、速度舒缓而平稳。旋律方面起伏多变而动听,既抒展、宽广又富于歌唱性。力度强弱变化的幅度逐渐加强,由第一段的弱慢慢地进入第一段末的中强,最终在第二段中达到最强点,力度逐渐增强,激动之情迸发而出。该曲的歌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跳跃性大,不具备连贯性,由此决定了它的戏剧性,因此在演唱形式上采用独唱的形式,以便于演唱者的自由抒发。全曲表情深细、感染力强、刚柔并济。在技巧的运用上细致、灵活。

三、钢琴伴奏织体音型的分析

1.该曲钢琴伴奏织体的类型

《乡音乡情》的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钢琴伴奏不只是起和声、节奏衬托的作用,而是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主要运用了和声性伴奏的织体及少量的复调性织体因素,采用带旋律及不带旋律交替的伴奏处理。呈示段的上句、后段第一句、第二句都是加和弦音的旋律。呈示段是不带旋律的和弦伴奏,后段的第二句是加了复调带旋律的伴奏。

2.伴奏音型的运用

《乡音乡情》伴奏音型的选择简约而丰富,其运用类型并不复杂,却包含有丰富而有序的变化,这种伴奏音型布局合理、自然巧妙,充分地与歌曲情绪结合,恰当地烘托陪衬了歌唱。

前奏由带低音和弦式织体烘托出全曲基本情绪。呈示段是对景物的描写,伴奏织体选择带低音的和弦分解琶音,低音采用和弦转位加强低音的层次和逻辑,和弦的琶音柔和了柱式和弦的刚劲,感觉节奏松弛、平稳,具有烘托背景的作用。呈示段的第二句,是不带旋律的低音和弦分解琶音,削弱了旋律,琶音的连续使用更加注重于意境的烘托,最后一小节采用和弦分解八度上行将乐曲的情绪推向高潮。后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第一句左手将和弦分解为单音进行,通过流动的分散和弦音型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渲染内心不可抑制的澎湃和激动。右手采用八度柱式和弦来烘托情绪,伴奏音区的升高以及和弦内部的丰富更加富有铿锵坚定的感觉。左手的柔和与右手的刚劲相互交织,情绪高涨而又细腻。这种恰到好处的处理,使得乐曲情感刚柔并济。第二句伴奏是带旋律单音摇晃节奏和弦音型织体,织体简单清新,这种恰到好处的运用让情绪流露自然细腻。乐曲在带低音和弦式织体伴奏中达到情绪最高点,结束时用同音反复的震音写法,将内心的强烈感情增长。

四、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的关系

歌曲《乡音乡情》具有中国艺术歌曲的特征,作品内容丰富,结构短小精湛,采用具有中国诗歌特色的诗歌为歌词,在西方大小调体系下发展乐思。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大多以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古典诗词或现代诗为主,有些歌词则直接选自名家名诗。中国是一个诗律发达的国家,诗词的历史源远流长,数量庞大。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为中国艺术歌曲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而作曲家努力从形式上把握诗歌的结构、句法语气、节奏、合仄押韵,对内容有深刻的情感领悟,并引起共鸣,从而提高了艺术歌曲的创造能力。一方面,以古典诗词为题材所创作的艺术歌曲,非常注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和高雅气质。在创作上精雕细琢,保持中国诗词清雅高洁的韵味。另一方面,乐与诗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音乐语言抒情、流畅、优美、精致,生机勃勃,诗意浓浓。中国当代的新诗歌在很大程度上沿用古典诗词的发展手法。《乡音乡情》的歌词,既有中国传统诗词的特点同时也具有现代新诗的特点。结构采用传统的四段结构,歌词注重意境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但是在诗歌的韵律方面又具有新诗歌的特点。

从乐曲结构、发展旋法来看,这首艺术歌曲表现出曲作者既能驾驭西方作曲技法的才能,又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曲作者使用西方作曲技法之能,来抒写中国诗词所表达的意境之美。其音乐无论在段落的安排上,还是在和声语言的运用上,都紧紧围绕着整首词的情感来表现。作品将音乐这一灵魂的语言融入到了诗词所表达的情景之中。在旋律部分,曲作者采用乐段重复的发展手法,体现歌词的起承关系。这种情况下,“转”主要体现在旋律上,曲作者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通过节拍、伴奏织体的改变为旋律进入高潮做铺垫。虽然歌词没有“转”作为桥梁,让人觉得似乎在结构上有缺失,但是乐段同头变尾的歌曲创作手法很巧妙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在乐曲的映衬下,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的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高潮”。

歌词含义与钢琴伴奏的完美结合是艺术歌曲完美演绎的保证。作曲家力求在钢琴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诗词、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之间达到一种契合。一般情况下,钢琴部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而是与歌唱部分相融合,成为作品整体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音区,利用不同音色,尽力表现诗的语言,描绘、渲染诗词中的意境和形象。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国,其人文精神不同于西方。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努力在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中契合传统文化的精神——意境。因此,作曲家在写作时往往对这二者同时进行构思,努力在钢琴伴奏与歌唱、音乐语言与诗词、歌曲内容与时代精神之间达到一致,从而使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的探索逐渐成熟和深化,进而拓展其音乐的表现力。

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体会出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结合的美妙,以《乡音乡情》为例,通过解析歌曲,试图加深读者了解中国艺术歌曲歌词内涵与音乐元素的完美契合,体会到两者和谐地共融共存向我们所展示的和谐之音。由此我们也看到,歌词内涵与钢琴伴奏完美契合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能够加深我们对中国艺术歌曲的词曲、伴奏之间完美契合关系的了解。

参考文献

[1]刘聪,韩冬.钢琴即兴伴奏教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国歌歌词篇5

 

关键词: 流行歌曲 歌词 文学性 意境 语言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消费日益成为人们普及的消费方式,其中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流行歌曲的研究因此成为了时代的需要,具有其独特的学术魅力,其中的流行歌曲歌词更是以锐不可当的姿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一、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流行歌曲(popular song)又称通俗歌曲,是流行音乐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歌词和曲调相结合,主题多写现代、现实生活,音乐节奏性强,明快活泼,音域不宽。[1] 

歌词则是与诗歌、小说、散文一样是一种艺术形式,篇幅简短,与音乐相结合来表达意境与氛围,共同构成一个审美世界。歌词具有它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审美角度,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是一定时期人们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文化心态的写照。[2] 

二、流行歌曲的现状 

长久以来,人们对流行歌曲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不再触及深层的生命冲动,不再负载深重的文化使命,不再追问个体的精神价值,不再表达深沉的人文关怀,而流于小感叹小情调小家子气,在浅表层面上婉转低回。”[3] ,虽然此说法是对于现代流行乐的一种贬斥,但确实意味深长,他不但揭示了现代流行乐的一种发展趋势,更流露出了对这种趋势的的无可奈何。显然这种发展根源于国情,也是流行音乐这一俗文化特性在现代社会的诠释——更多的社会群体进入文学消费范围,也使音乐欣赏变成了一种大众狂欢,而非特权享有的符号。 

虽然现代社会充斥着低俗的流行乐,但正如中国著名乐评人颜峻所说,“流行歌曲发生的时候,很可能是恶化人们精神生活的毒药,也可能是不可或缺的无聊时刻的调料;它回归的时候,就有了时间的反差,变成了年轻人的一种酷,和老年人的一种温暖。这多半和作品没有关系,而无非是观看者、倾听者的生活。”[4] 这无不说明了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以及欣赏者再创造的过程。很显然一些低俗的流行乐是“回归”缺失的,一段时间后这些音乐很少再以当年红火的姿态响彻大街小巷,甚至被人记起,因此低俗音乐成为了人们短暂停留的渡口,一朝曲尽人散,萧索落寞得恰如一棵零落的芦草。那么大部分流行歌曲歌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仅仅是市场炒作,除了其能很好地迎合市场经济体制外,更多的是因为其中有内容与形式完美融合作品的大量存在。流行歌曲歌词自身本就属于俗文化,它所展示的世界是当代社会大众生活的缩影,从对它的美学研究我们看见的是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所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正是如此。 

三、歌词的文学性 

歌词,和歌剧的剧本、说唱艺术的唱词等同属于音乐文学,是音乐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一祥,音乐文学也是文学的一个分支。究其本质而言,歌词是属于文学的,其本质属性是文学性。 

歌词是一种特殊样式的文学作品,即音乐文学作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首优秀的歌词,首先必须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因此,应当努力提高歌词的文学性,在这个意义上,写歌词应与写诗“同工”,注重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表现在: 

(一)、叙事与抒情的巧妙运用 

考察流行歌曲歌词会发现,几乎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离不开叙事与抒情。歌词通过对事件和活动的叙述以及对感情和内心世界的倾诉,来表现对爱情、对生存的思考和价值意义判断。叙事是用话语虚构或陈述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叙事的构成包含三个方面:叙述内容(事件、人物、场景等)、叙述话语(时间、视角)、叙述动作(叙述行为本身)。抒情是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主观感受,包括抒情内容(体验、感悟、心境、情绪等)和抒情话语(声音、节奏、画面等)。流行歌曲的歌词一般是叙事加抒情的模式。而近几年来流行的纯叙事歌,也获得了广大的市场,这是一种对传统的挑战,作者精心的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以此给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致使其体验变得含蓄,潜移默化,却积聚着一种强烈的情感蓄势待发,这种慢热型的手法,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

[1] [2] 

效果。这种现代主义手法在歌词中的运用,也是体现了文学中技巧的迁徙。 

所以说歌词的写作并没有一种既定的模式,只要能够表达一种普遍的情感,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大胆的尝试与创新有什么不可为呢?叙事与抒情的比重在歌词中从来不曾被规定,每一种创新都是一种锐意进取,鼓励歌词创作的多样化便是实现中国歌坛革新的基础,除此之外,歌词内容的意识流化也开始崭露头角。 

(二)、意境的倾心营造 

歌词与诗一样,都致力追求意境美。所谓意境,就是在文艺作品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形象的客观事物相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虚与实的结合,是由情、理、形、神融合而成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这种“艺术世界”,既不是很具体的、可以一览无余的,但又不是完全抽象的、无法感受和把握的,它为人们的审美观照提供了联想、想象和幻想的广阔空间。尤其是当歌词与曲调结合,在音乐的氛围里题略歌词创造的意境,将如梦如幻,犹似身临其境,得到更为深切的美的享受。

(三)、语言的多样化统一 

歌词的语言,在生动、形象、和谐等方面,与诗的语言有共同之处,但歌词的语言,还有着它自身的特殊要求。由于歌词是听觉艺术、时间艺术,是在一定的时间过程诉诸于人们的听觉,因此决定了它的语言机制与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有着明显的差别。总体来说,它的审美要求有建筑美、绘画美和音韵美,将其三者完美融合便达到了语言形式美的多样化统一。 

歌词的建筑美与诗有所不同,主要是出于音乐美的需要。歌词音乐美所必不可少的节奏、音韵之美,同节的匀称,句的均齐是分不开的,乐曲旋律的反复必然要求歌词句式的一致,乐曲节奏的变化必然有赖于歌词语言的有序结构。 

音韵美是诗歌语言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必须讲究音韵。我国古典诗词对音韵美要求极为严格。现代歌词基本延续了诗歌音韵美的传统,但现代歌词由于运用白话口语,创作方式也较古典诗词自由灵活,故而音韵美的表现也有所差别。歌词的音韵美主要通过节奏、声调和押韵来实现。 

在语言美当中,色彩美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色彩之醒目、多姿,决非形状线条所能比拟。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阿恩海姆曾说“色彩是富于诱惑力的女性”。“落日余辉,地中海碧蓝色传达的情感,使任何确定的形状望尘莫及。” 世界的缤纷美丽,离开了众多的色彩便不可想像。音乐欣赏由听觉转化为视觉中,歌词的色彩是帮助我们完成这种转化的有力手段。歌词创作中的色彩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自然色彩,另一种是情感色彩,相比之下后者更有审美价值。 

四、结语 

流行歌词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由于它是运用语言文字作为自身的艺术语言,这就决定了它本质上必然是具备文学性的艺术作品。同时,它又立足于和曲调结合,因而必然要受到音乐因素与规律的制约,在具备音乐性方面,当比其他文学作品有更高、更特殊的要求。当今,歌词与歌曲艺术已广泛渗入人们的文化生活,发挥着审美娱乐和启迪教育的社会作用,人们对歌词有了更高的审美要求,因此涌现了大批锐意创新的作词家,他们在词作界探索,耕耘,意在给听众们更多更新的审美体验,企盼着他们能够创造出更多感人肺腑、鼓舞人心、富有艺术魅力的优秀歌词! 

【参考书目】: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 (): 

王思琦.“流行音乐”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征[J].音乐艺术. (): 

张莉莉.大众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流行音乐[J].人民音乐,,(): 

颜峻.从“新白娘子传奇”看流行乐的进化 

http://ent..com/ent_/editor/music/haver//_.html,-- 

许自强.歌词创作美学[J]词坛文丛.: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国歌歌词篇6

A.八十年前,中国正在列强的铁蹄下辗转呻吟;

B.八十年前,中国正在纷飞的炮火中流血流泪。

A.光阴荏苒,岁月如歌,又一个七月一日来到我们面前。

B.在这个七月一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已走过八十年光辉历程。

A.八十度春去秋来,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

B.仿佛只在一瞬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字,已响彻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A.这短暂的一瞬,对于曾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来说,是自己的命运发生根本转变、实现当家作主的八十年!

B.这短暂的一瞬,对于曾任人欺凌的中国人民来说,是自己的祖国翻天覆地、走向繁荣昌盛的八十年!

A.回顾历史,我们心潮澎湃;

B.展望未来,我们热血沸腾!

A.在这个庄严的时刻

B.在这个神圣的时刻

A.B.让我们放声高歌:

全体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二、唱支山歌给党听

A.党像母亲一样,时时刻刻,关注着我们的每一丝微笑,关注着我们的每一滴泪水。

B.党像母亲一样,岁岁年年,为我们的生活奉献出全部心血,含辛茹苦,鞠躬尽瘁。

A.看今日华夏,社会进步,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B.望今日神州,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国家兴旺发达……

A.面向未来,全国各族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

B.面向世界,祖国大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生机和活力。

A.人民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指引我们走上胜利的道路

B.人民不会忘记,是中国共产党给与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A.党啊,母亲!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火热的心就是献给你最好的生日礼物!

B.党啊,母亲!在这个欢庆的日子,请听我们心底赞美的歌!

三、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A.我的祖国,是雄伟的泰山长城;

B.我的祖国,是浩荡的黄河长江;

A.我的祖国,是优雅的唐诗宋词;

B.我的祖国,是迷人的楷书狂草……

A.B.我的祖国,是鲜艳的五星红旗!!

A.流泪的时候,是祖国给我们坚实的依靠。

B.受伤的时候,是祖国给我们栖息的家园。

A.伟大的祖国啊,我们为你而骄傲;

B.富强的祖国啊,我们为你而自豪!

A.昨天,先烈们以生命陪祖国一同走过霜寒的日子,

B.今天,我们以汗水和祖国一同迎来辉煌的明天!

A.B.祖国啊,你是华夏儿女以生命铸就的太阳,照耀在我们的心里,永不坠落!

四、走进新时代

A.从风雨飘摇的嘉兴南湖,到危机四伏的遵义古城;

B.从灯影摇曳的延安窑洞,到红旗招展的人民大会堂……

A.八十年的天地沧桑,

B.八十年的风雨前行,

A.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硝烟,穿过荆棘,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B.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A.党啊,你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B.党啊,你是我们生命的乐章。

A.我们相信,有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指引,中国必将走向繁荣,走向昌盛。

B.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必将更加辉煌!

A.让我们紧密团结在江泽民总书记的周围,

国歌歌词篇7

一、古典诗词歌曲的艺术特征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诗词文赋是古代文化的伟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一相传,为中国文学留下丰硕的成果。文学和艺术自中国古代开始就已经相提并论了,因此在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之初,文学的代表――古典诗词便与艺术之精华――音乐结伴同行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大多以诗词为蓝本,包括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其中以古典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尤为突出,这样的歌曲数量较多,其歌词严谨、典雅,形象生动、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近现代作曲家在根据古诗词谱曲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创作中探索如何应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法来表达中国诗词所特有的神韵,无一例外地努力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气质、民族风格,在音乐如何体现诗词的意境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二、声乐教学中发挥古诗词声乐作品的作用

(一)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战国时期的《乐论・师乙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意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

(二)建立教材体系

编写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及辅助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萃选》,包括简谱、五线谱对照的声乐演唱谱与钢琴伴奏谱。教材中对每首古诗词歌曲的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文学赏析(作者简述、创作背景、文学风格、诗境与艺境、白话体译文);(2)歌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曲式结构、调式风格、旋法特征、钢琴的背景与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乐情绪、重要的吐字归韵、有特点的行腔、声音色彩的把握)。

(三)调整课程设置

为声乐专业所有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掌握古诗词歌曲的一般知识以及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歌曲应成为声乐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同时,为那些立志研究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与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上课程的教学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切实按纲实施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有系统和针对性的选用中国古诗词歌曲,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民族声乐审美趣味的理解,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利于有效解决学生气息、语言、音色塑造、风格把握等技术问题。

(四)加强技法传授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创作的一开始就体现出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一体性。演唱与伴奏二者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完成对艺术歌曲的完美表达。钢琴伴奏上的特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钢琴伴奏上注重营造诗词的意境,常采用采用富有民族色彩的音乐织体,强有力地烘托和渲染歌唱声部,刻画和补充音乐形象,充分、有效的发挥了钢琴伴奏的艺术功能。演唱者与伴奏者呈现一幅“和与度”的古画。例如-唐,李商隐词;许树坚\刘小明曲. 在声乐教学和演唱时,需要有极高的演唱技巧,同时在气质上要有了无颓唐痕迹,通过与伴奏织体的细微变化、融合贯通,达到了诗词意境,向人们展示出艺术与人生的觉悟,凸现生命价值.从这意义上看,演唱好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一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文本,它还向人们展示了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并昭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层面.演唱、演奏古诗词还符合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优美的旋律、丰富多彩的伴奏编配、清晰的意象,是一个极有意义的探索领域。

总之,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使其成为声乐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有系统的让学习者涉猎中国古诗词歌曲,可以使其由浅入深,逐渐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歌曲诠释手段,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如何与钢琴伴奏达到“和”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徐竞存.戏曲声乐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左霞.浅议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J].中国音乐学,2001,(03).

作者简介:

国歌歌词篇8

关键词:方文山 “中国风” 歌词 隐喻 认知

一、引言

传统上,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格,对语言起修饰作用。随着人们对隐喻认识的加深和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现代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其本质是人们以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笔者认为:隐喻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不仅能描写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还能在不同事物之间发现和创造相似性。一直以来,歌词都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语言形式,就“中国风”而言,它主要是指以流行音乐曲风为主体,搭配古典韵味的歌词,再加上戏曲唱腔的歌曲类型。本文以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为语料,研究其中所包含的隐喻,在分析隐喻运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隐喻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这一观点。

二、文献综述

人类对隐喻问题的探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代表作《诗学》和《修辞学》中,亚里士多德倾向于把隐喻看做是语言的附属物或修辞格,对隐喻的理解基于“相似性”,即相似于外部世界的某一客观特征(常国萍,2012)。Lakoff 和Johnson所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的研究纳入了认知语言学的领域。Lakoff 和Johnson(1980)指出,隐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人们的思维与行动中,人们用于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他们二人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行动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中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形成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国内方面,束定芳(2000)在《隐喻学研究》一书中强调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胡壮麟(2004)在《认知隐喻学》一书中介绍了认知隐喻及隐喻的实质,王寅(2007)在《认知语言学》一书中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并具体研究了隐喻认知。

在音乐领域“中国风”这一说法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类歌曲的共同点是:词曲的主要特色为中西合璧,大体上而言为西式的音乐曲风,融合仿古诗词的中式词意,有些则加上传统古乐器的编曲。关于“中国风”歌词,现在普遍认可的是黄晓亮的说法:歌词含有古文化,接近古辞赋,用词深刻优美,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从“中国风”这一概念确定至今,学界对于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文化学和社会学领域,而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分析了歌词句式的超常搭配和修辞格,例如,宋秋敏《浅析周杰伦歌词中的传统化修辞》和姚展雄《流行音乐的古典情怀――浅析方文山歌词艺术》都主要分析了歌词中的语言技巧和辞格。国内学者从语言学角度对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全面系统性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角度分析探讨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旨在揭示隐喻在方“中国风”歌词中的运用,进一步加深对隐喻的认识与理解。

三、理论基础及语料选取

本文采用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所下的定义:“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某一事物”,文章的理论基础为上文提到的他们二人的隐喻理论。人类认识世界总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原则。人们容易理解那些与自身经验有关的具体形象的概念,对于抽象的事物,人们往往借助隐喻把表示具体事物概念的某些意义转移到表示抽象事物的概念上,即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隐喻映射的基本模式是双域模式,即源域概念向目标域概念映射。源域和目标域是各自独立,又具有潜在相似性的符号系统。也就是说,隐喻含有两个认知域概念,人们通过隐喻性思维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建立联系。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通过相似喻使事物变得更加清楚,相似性并非客观存在的,而是认知主体体验感知的结果。在隐喻结构中,两种本来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它们产生了相似的联想。

本文以方文山1999年到2012创作的“中国风”歌词为语料,主要运用分类分析法对歌词中隐喻的使用进行解释。语料主要是通过网络和方文山的作品《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来进行收集。在分析的过程中,详细阐述隐喻是如何被运用的,如何在不同的事物之间发现和创造相似性从而达到用源域概念描述目标域概念的。

四、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的隐喻分析

对于语料的分析将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展开,这三个方面是在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出现最多,并且隐喻运用得最典型、最广泛的主题:“爱情”主题,“传统中国文化”主题,“战争”主题。对每个主题中隐喻的分析,主要通过对个例的分析展开。

从古至今,“爱情”一直都是一个神秘、美好,且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对于爱情有丰富并且独具特色的描写。

(一)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青花瓷》

方文山在自己的书《青花瓷――隐藏釉色里的文字秘密》中写道,这句歌词写作灵感来自柴世宗的诗句“雨过天青云破除,这般颜色做将来”。“天青色等烟雨”原意是说:烟雨过后的晴空会呈现出青色,这种雨后的天青色在中国文化里象征着美好的未来,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大多情况下它只出现在晴日的雨后。天气的变化是人们无法控制的,也不会按照人们的预期发生,若想要看到“天青色”,可以做的只有等待“烟雨”的到来。晴日的“烟雨”就像“我”等待的“恋人”;“天青色”对“烟雨”的等待就像“我”对“恋人”的等待。这种等待是无法预设的、默默的等待,看似平静却又带着些许无奈。方文山将对“恋人”的等待比作“天青色”对“晴日烟雨”的等待,该隐喻的映射过程可谓独特又细腻,刻画出恋人之间强烈而又无助的等待。

关注方文山的人不难发现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积极倡导与维护者,在方的“中国风”歌词中有许多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崇洋的批判。

(二)如果华佗再世/崇洋都被医治;让我来调个偏方/专治你的内伤――《本草纲目》

方文山的这首“中国风”歌曲以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为题,整首歌的歌词内容也是与传统医学有关。在上述两句歌词中,方文山以“疾病”作为源域,而目标域是“崇洋”。人们对于“疾病”的体验并不陌生,无论什么疾病都使人们感到痛苦并且给身体造成伤害,这种不好的体验是普遍的。方文山在这里用“疾病”当做源域,就暗示了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不好的、消极的一面。“崇洋都被医治”和“专治你的内伤”明确指出:崇洋就是一种病。方文山通过人们所普遍认可的“疾病给身体造成伤害”这一概念的认知来启发人们对目标域概念的认知:崇洋是一种不好的状态,它盲目地推崇西方文化,认为外国文化都优越于中国文化,这势必会对中国文化带来冲击和不良的影响,就像疾病给身体造成伤害一样。词作者在这里巧妙地发现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概念域之间的相似性,运用隐喻的手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强烈有力地揭示:一味的崇洋就是一种病态,是人们应该避免的。

分析方文山关于战争的描写,不难看出他持有坚定的反战态度,用歌词来号召人们减少杀戮,珍爱生命。

(三)带剑少年/来去之间/幸福的容颜太浅――《祭魂酒》

在这句歌词中,方文山把“幸福的容颜”比作“水”,水可以通过深浅来判断多少,幸福的程度也可以通过深浅来判断。另一方面,在认知领域我们可以联想到两者的相似性:水来自水源,幸福也有幸福的源头所在;当水源充沛时水才会深,当有美好的事情时人们才会有饱满的幸福感。在这首歌中,“少年”带剑归来,却看到故乡在战争的摧残下已变成一片废墟,顿时,幸福的源泉完全被剥夺,故“幸福的容颜太浅”。在这个“水”隐喻中,“少年”的感受和心中的滋味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战争剥夺了人们的幸福,却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反战的态度油然而生。

五、结语

通过对方文山“中国风”歌词中隐喻的分析,本文进一步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人们进行抽象思维的工具,是人们通过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事物的认知活动。隐喻是建立在两个不同概念的相似性基础之上的,相似性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发现和创造的,在相似性基础上人们通过对源域概念的体验认知来获得对目标域概念的理解。本文仅对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三个主题进行隐喻角度的分析,更全面、更深刻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的展开。

参考文献

[1] 蔡凤珍,杨忠.认知语言学对理性的诠释[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 蔡向麟.概念隐喻及其类型的认知分析[J].长城,2011(4).

[3] 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游戏[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里的文字游戏[M].北京:接力出版社,2008.

[5] 李雪.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词汇研究[J].外语学刊,2012(4).

[6] 苗艳.隐喻对语言的影响及作用[J].长城(文学与审美教育版),2010(2).

[7] 宋秋敏.浅析周杰伦歌词中的传统化修辞[J].现代语文,2006(9):56.

上一篇:口若悬河范文 下一篇:季氏将伐颛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