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若悬河范文

时间:2023-11-10 00:23:29

口若悬河篇1

口若悬河意为若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

滔滔不绝意为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出自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走丸之辩》:张九龄善谈论,每与宾客议论经旨,滔滔不竭,如下阪走丸也。

(来源:文章屋网 )

口若悬河篇2

释义:汉语成语,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辩,说起话来没完没了。

出处:邹韬奋《患难馀生记》第一章:“他好像把法庭看作救亡运动演讲大会,回答时侃侃而谈,口若悬河。”

近义词:悬河注水、能言善辩、滔滔不绝、侃侃而谈、妙语连珠。

反义词:沉默寡言、哑口无言、噤若寒蝉、闭口无言、笨嘴拙舌、默默不语。

口若悬河篇3

关于说的词语有:吼道、嘟囔、唠叨、嚷嚷、嘟嘟、叮嘱、嘱咐、告诉、讨论、发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言不发、巧舌如簧、舌若莲花、头头是道、七嘴八舌、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念念有词等。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口若悬河篇4

论文关键词:河道整治;“二级悬河”;黄河口治理;泥沙;水资源;黄河下游

黄河治理特别是黄河下游的治理,历来是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的大事。新

1 必须把握未来水沙变化规律

研究某条冲积河流的演变规律时,首先应搞清来水来沙条件,因为来水来沙条件是塑造河床边界的主要因素。黄河下游河道的河型及其河相关系乃至悬河态势,主要是历史上来水来沙条件形成的。上段宽阔的河漫滩及下段堤距不大的窄河段,基本上能适应当时的水沙条件。

1986年以来,随着黄河上、中游治理开发的进行,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变化,来水持续偏枯,大洪水发生几率减小。WwW.133229.Com洪峰流量也显著降低。现在所讲的千年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是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分析出来的,对目前的工程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但这方面的论证毕竟不够严密,主要应该把伊河、洛河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及上游工程的影响研究清楚。否则,未来黄河下游防洪及河道整治工作很难在科学的水沙条件下开展。

笔者认为,黄河下游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可能有所减小,防洪标准也不应过高。世界各国防洪多以实际发生过的历史最大洪水或百年一遇洪水作为防御标准。水利行业以外的人士根据国外的方法,常常对黄河堤防防洪标准及我国常用的洪水频率分析方法提出质疑,认为确定百年一遇洪水流量要有千年的样本,千年一遇洪水流量应有万年的样本。实际上没有那么长的水文资料,确定几百年以上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值,难免受人为影响。但必须承认,未来黄河下游治理所对应的泄洪流量的趋势是减小的。按照水沙条件决定河道边界的认识思路,上游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减小了,下游自然不需要那么宽的河道,否则,边界条件与水沙条件不相适应,用目前宽河道的堤防直接防洪,必然会出现众多问题,平面上、剖面上都会出现畸形图案,让人们治理的思路也难以清晰,甚至会自相矛盾。例如,一方面主张破除生产堤,甚至对河道整治措施也有怨言,目的不外乎是希望增大洪水的漫滩几率,加强滩槽水沙交换;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给下游一个所谓的“有利”水沙条件,减小漫滩几率,显然这两方面存在着矛盾。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根据当年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下游河道冲刷的实测资料,大都认为小浪底水库在拦沙期对黄河下游减淤作用巨大。小浪底工程投入运用几年来,在水库已累计淤积泥沙10多亿m的条件下,下游仅冲刷3亿多t(人海泥沙仅1亿t左右),而且还经常出现上冲下淤的不利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几年遇到了偏枯的来水条件(来水量只相当于原设计入库水量的一半,年均来沙量仅有3亿多t)。显然,如何用好小浪底水库这张黄河下游治理的“王牌”。其前提是必须研究清楚黄河未来水沙的变化规律。

2 黄河下游治理要重视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从外流域调水济黄。为增加来水量,需要同淮河流域甚至汉江流域的河流相沟通,尤其是在淮河流域、汉江流域的暴雨期,可将淮河流域、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水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各大支流洪水的入海通道。只有将其他流域的灾害水变成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沙、灌溉及生态环境用水,小浪底水库在调水调沙运用时才会有更多的余地和更好的效果,也才能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等相关地区供水。此外,还可进一步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最大限度实现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把所替代出的输沙用水量再加以分配,尽量考虑黄河中、上游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局面,使黄河上、中游地区植被建设维持基本的生态用水量。这类措施对于黄河治理效果最佳,应作为主攻方向,否则,10年甚至20年后,黄河下游的状况将仍旧难以改观。

3 加大宽河道整治力度,重点研究“二级悬河”治理对策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其中宽河段堤距较宽,最宽达24km,河势游荡多变,经过多年整治,主流摆动幅度大大减小。然而,由于近20年洪水漫滩几率小,泥沙淤槽不淤滩,一些河段“二级悬河”发展迅速,使不少河段“槽高、滩低、堤根洼”的现象更加突出,对两岸防洪的威胁急剧加大。因此,“二级悬河”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应是黄河下游治理的主攻方向。建议在调查“二级悬河”分布部位及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预测其演变趋势,判定各级洪水可能发生滚河或顺堤行洪的危害状况,制定相应治理对策。

河道整治是宽河段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抓紧整治黄河下游游荡型宽浅河道,尽快建成理想的泄洪输沙通道。河道整治工程还是防洪和防治畸形河势的前沿阵地,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减轻大堤的直接压力,防止发生横河、斜河、滚河。2002年7月习城滩万寨渠堤冲决,并经串沟直接逼近大堤,这实际上与河势下挫、工程控导不力有关,如果河道整治工程配套,就可避免这一险情的发生。

所谓的“二级悬河”,实际上是超饱和挟沙水流在已成为悬河的宽河段上,沿固定流路长期造床的必然结果。人们在游荡型多沙河流模型试验中发现,只要滩地空间足够大,即使没有生产堤和护滩工程,在某一时段内也能形成槽底高于滩面平均高程的悬河,若堤外地面低于堤内河床高程,此时即相当于“二级悬河”。这说明在黄河下游上段这种宽河条件下,滩地不可能产生均匀的淤积,即使不修生产堤,不建河道整治工程,由于自然堤逐渐形成(造成滩唇高仰)的原因,大堤内侧的堤河也会存在,堤根还会低洼。

非游荡型模型小河试验表明,超饱和挟沙水流致使滩槽高差减小的速率较大,表面上看流路较稳定,但随着主槽河床抬高,水流逐渐漫溢,出现滩唇和滩地横比降。当槽底比滩面高到一定程度时,即形成了严重的“二级悬河”局面。滩地逐渐出现串沟,又逐渐夺溜改河,最后主河还是“滚”过去了。在黄河下游窄河段也存在这种可能,例如,在山东长清顾小庄一桃园段,黄河溜势往东北方向急转,1958年及1976年洪水期在桃园附近都曾发生过裁弯取直、河势改变的险象。近20年来该河段主槽淤高了2~3m,滩地淤积很少,滩唇普遍高于洼槽2~3m,形成了更为不利的局面,目前的设计洪水位比1958年及1976年最高洪水位高出3m左右。以此为依据,赵业安等专家预测,一旦发生8000~10000m/s的大洪水,洪水很可能撇弯走直,在顾小庄一桃园之间改道,顺着洼槽直冲长清归德镇、长清区城区一带及玉符河右岸睦里闸一北店子大堤,致使部分滩区发生毁灭性灾害,并危及上下游河段的河势变化及防洪安全,进而威胁到济南市新市区的开发。

笔者进行的清水造床第一组试验,选用密度略大于1t/m的塑料沙铺成河床边界,河床可动性强,易形成游荡型小河;只是由于挟沙水流没有处于超饱和状态,因此河床未出现严重堆积,没有形成“二级悬河”。第四组试验与上述第一个组次试验的水沙及河床边界条件相同,只是加上了河道整治工程和一些生产堤。试验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及生产堤的修建,加快了“二级悬河”的形成速率,同时加重了“悬”的程度。这时小的河槽摆动虽然少了,但又可能不断孕育着大的摆动、大的灾害。

人们最关注东明、长垣等几个“二级悬河”局面严重的河段是否会出现滚河,所以在两岸修了不少防护工程。实际上,在中、上游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二级悬河”的范围会不断扩大,程度也会逐渐加重,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将加大,引起的灾情将越来越重,易出险情特别是易滚河的河段也会增多,例如在东坝头以上河段也会出现滚河现象。1996年笔者进行花园口一东坝头河段小浪底水库正常运用后的河势变化预报试验时,曾采用了包括高含沙水流过程的水沙系列。模型中花园口河段淤积严重,主河高程比老滩还高,试验中出现过部分水流在双井工程上首进入支流的不利局面,甚至流量在10000m/s左右时,大河曾从双井工程下首分流进入原阳高滩,最后全部夺溜滚河。多年前这一试验结果说明,这一河段的河势已相当严峻。

“二级悬河”的根治必须同黄土高原的治理及从相关流域调水结合起来,即运用工程手段,改变多沙来源区的侵蚀基准面,拦减泥沙。黄委正大规模修建淤地坝,这是一个机遇。实际上,如果修建“石埂梯田”,也能长期有效地保持水土,中东地区数千年前修筑的这类梯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20年前笔者曾设想,如能把黄河下游数万名修防人员抽调一半到中游搞水土保持工作,那么下游治理的压力可能自然减轻;体制上的变化,又会促使本来准备堆放在下游的大量石料上移到黄土高原,减沙入黄效果将会提高,下游河道的危险局面也将必然改观。应该承认,如何通过机构调整把节省出的大量人员划拨到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大规模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专治黄河多沙这个症结,也是值得研究的。

4 黄河下游宽河道边界应有新的布局

谈“二级悬河”成因时,涉及宽河段这个边界条件。宽河段内广大的滩区,既是行洪区,又是滩区181万群众生活生产的家园,同时也为“二级悬河”的形成提供了空间。鉴于滩区民众完全迁出和完全破除生产堤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并且水沙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改善,因此“二级悬河”的治理措施必须在改善宽河道边界条件上做文章。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图形应该与未来洪水相适应,目前大堤堤距太宽,但又不可能废弃,因此在大堤上还要有目的地修建防护工程,确保万无一失。两岸大堤相当于历史上的遥堤,应成为后方防线;生产堤需要在原基础上对易受主流顶冲部位加以改造,同时使两岸生产堤保持必要的行洪、滞洪宽度。新的生产堤与控导工程相结合,与行洪相适应,可减小生产堤被冲决的可能性,因而该堤一般不需要裹护,而且在有些地方还要预留分洪口,让洪水上滩,以便在滞洪的同时不断淤滩。控导工程与生产堤共同构成了第一道防线,生产堤实际上相当于历史上的缕堤,堤距5km左右,已给大洪水留有足够的空间。由于有控导工程约束河势,因此第一道防线的安全性是历史上的缕堤难以相比的。

因控导工程需要经常防护,故在大堤与控导工程之间需要修路。若将该路的修建标准提高一些,迎水面加以护坡,或在路两旁特别是上游种植一些与水流相适应的灌木,同李殿魁设想的“软约束”类似,这种可用于防汛抢险的路相当于历史上的格堤。滩上的村庄与大堤连接的地方也要修建起格堤作用的道路。有了格堤后就可以有计划地淤滩治滩,遇到超标准洪水时又可分洪、滞洪,使各方面运作的空间增大。

滩地的居民完全搬到黄河大堤以外给国家造成的压力巨大,而且会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可行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新的管理体制或模式上下工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村台建设,不能不断改建,房屋建筑应制订出“与时俱进”的方案,创造出适应滩面不断淤高的新结构,要研究出专门的框架结构的房屋,一方面可不断加高,另一方面洪水上滩时又可避水。整体来讲,要对宽河道平面形态和滩区房屋结构加以改善,使其既能适应流量越来越小的中常洪水,又能在大洪水到来之时确保黄河安澜和滩区群众安全,走“弹性治河”之路。

5 黄河口治理可采取“输,挖、分"并举的方案

对黄河口治理方案应加强研究,笔者认为要围绕3个字做文章,即“输”、“挖”、“分”。

(1)“输”,就是束水攻沙,输沙人海。首先要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建设,这样可起到束水攻沙的作用,同时要认识到,黄河河口地区来水有限且不断减少,如果不强调借用河口海洋动力,河口会不断延伸、摆动。李殿魁提出的“三约束”理论,特别是巧用海洋动力这一点,对黄河口治理十分重要。数学模型计算发现,人海后泥沙迅速淤积且主要堆积在海岸两侧,只有充分利用河口海洋动力,把刚淤积在近岸的泥沙不断地掀起并输运人海,才可能长期保持河口稳定。近海区束水攻沙要靠特殊的工程控导,若按照李殿魁的双导堤布局思路,以何富荣水力插板技术为依托,也许可以通过科学攻关,找出一个影响拦门沙形成过程和减弱拦门沙的途径。不难想像,双导堤深入海内越远,受海洋动力的作用就越强。

(2)“挖”,主要是挖沙疏浚。挖沙可以抑制河床抬高,稳定深槽流路,也可以消减拦门沙,甚至降低侵蚀基准面。但是要解决堆沙空间,并选出好的挖沙措施。目前河口地区有大量的平原水库,既然建有平原水库,那么在两岸就可以建平原沙库,利用这个空间把挖出来的泥沙储存起来。挖沙疏浚措施中应首选水力冲填的方法,再结合山东黄河河务局研制成功的“汇流集浆器组合系统”,就可远距离输送高含沙水流,这种方案不仅输沙效率高,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同时,把泥沙输送到两岸平原沙库中,相对提高了地面高程,土地盐碱化程度可随之减轻;细颗粒泥沙的增加,也增强了土壤肥力,对当地农业发展有实际意义。

(3)“分”,就是分洪。多年的河口治理实践表明,黄河可以保持独流人海的局面,但对于稀遇洪水,应利用原钓口河流路进行分洪,解决防洪和其他相关问题。目前西河口10000m/s流量相应水位不超过12m,但该标准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给出的,目前来看,其约束条件并不十分确切、科学。实际上,出现10000m/s洪水流量的几率很小,且通过分洪(而不是改道)的途径同样能满足西河口相应水位不超过12m的要求。

另外,科学攻关必须依靠科学的手段,因此建议黄河河口大模型试验应及早建设实施。西方发达国家120年前就开展了不少河口治理的模型试验,世界上最早的水工模型就是河口模型,正是由于西方国家河口治理模型等的兴建,才促进了现代水利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今在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河流上都做了河口模型试验,黄河口是最复杂的河口,其治理方案更应且必须经过模型试验论证。

口若悬河篇5

关键词:边界条件 河型 河相关系

1 河相关系研究现状

早期河相关系的研究基本上是属于经验性质的。具体的作法是:选取比较稳定或冲淤幅度不大、年内接衡的可以自由发展的人工渠道和天然河道进行观测,在形态因素与水力泥沙因素之间建立经验关系,如早期的流速比降等经验关系式。随着河相关系的研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已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其中不少的河相关系式已不再是纯经验性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从水流泥沙运动方程出发研究河相关系也已有不少成果,具有理论化的特点,这些方程是

水流连续方程

Q=BhU

(1)

水流阻力公式

U=1/nh2/3J1/2

水流挟沙能力公式

S=S*=Ks(U3/ghw)m

要求解未知量B、h、U、J尚需增加一个方程,目前增加一个方程的办法有很多种,如临界起动假说、最小活动性假说、最小功原理、最小方差理论和引入某种“原生河相关系式”的经验方法等。河流边界条件在河相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早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不少学者已对此作过分析和实验研究。通过引入一定的河流边界条件也可以求解方程组(1)。且事实上人们早已用水流泥沙运动方程通过引入一定的河流边界条件的办法求解了河床形态问题,这就是一维、二维和三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的最基本方程即是方程组(1)。人们在利用数学模型求解河床变形时,一般又都未明确提出其引用的边界条件和说明为什么引用其采用的边界条件,这就不可避免地有时在冲淤计算时引入了不恰当的边界条件,使得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受到了影响。此外用数学模型求解河床变化时不但要求解B、h、U、J未知数, 还应模拟河型变化, 否则不能完满地解决生产问题。例如用一维模型模拟冲积性河道的河床变化, 这时方程组(1)是可解的。但此时河型的变化是未知的, 即河道长度的变化是未知的, 因此河床高程的变化严格地说仍然是未知的。因此分析方程组(1)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的河相关系应与河型分析相结合, 这对数学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河流及其边界条件

从水流泥沙运动方程出发研究河相关系,须提供一定的河流边界条件。具体提供怎样的边界条件,应视河流的具体情况而定。河流边界条件包括进出口断面边界条件、河岸边界条件和河床边界条件。

2.1 进出口断面边界条件

这里指进出口断面的水流边界条件。河相关系是在一定水流条件下的河相关系,研究河相关系要结合水流边界条件来研究。河道一般为缓流,进出口水流边界条件这里按两类形式给出。第一类是进口断面流量已知,出口断面水位已知,即

(2)

第二类边界条件是流量已知, 进出口断面水位流量关系已知。进出口水位流量关系已知, 相当于进出口水位差已知, 即

(3)

这种边界条件提法在定床水流计算是错误的, 但研究河相关系时是可以的,因为这时断面形状是未定的。而河流的起点和终点水位必须是给定的, 这是由泥沙从上游往下游的单向输移性所决定的, 泥沙输移不能在起点造成淤积, 起点的夷平过程应作为已知的。

2.2 河岸边界条件

河岸边界条件指河岸的抗冲性边界条件,由于河岸的淤积物本身有可能是由水流挟带的泥沙淤积而成, 因此河岸的抗冲强度有时是来水来沙的函数。河岸的抗冲强度可用河岸的抗冲剪应力等表示,为了讨论方便, 这里用河岸的抗冲流速表示。若用UL代表河岸能抗拒的最大水流流速,则河岸稳定的边界条件为

图1 河岸起控制作用的河相关系

Morphological relation ship controlled by banks

U≤UL

(4)

这里U应为岸边流速, 岸边流速与断面平均流速是不同的, 但为了分析简单,这里认为两者相等。

2.3 河床边界条件

河床边界条件指河床的抗冲性边界条件,当不考虑推移质运动时,可用悬移质挟沙能力的非饱和系数Ps来表示,方程组(1)悬移质输沙平衡方程改为

S=Ps·Ks·(U3/ghw)m=K·(U3/ghw)m

(5)

输沙平衡,河床稳定的条件为

Ps≤1

(6)

Ps可以看作是悬移质在床沙中所占的百分比。Ps=1时床沙与悬沙粒配相同,为非抗冲输沙平衡。Ps

3 几种简单边界条件下的河相关系

河流的边界条件一般很复杂, 只能结合水流泥沙运动方程求数值解, 这里就几种简单的边界条件从水流泥沙运动方程分析河相关系与河型。

3.1 河岸起控制作用的河相关系

进出口断面边界条件为流量已知, 出口水位已知。河流位于两抗冲岸壁之间,岸壁间的距离为Bm。如图1所示, 假定河宽B小于Bm, 此时河岸由悬沙淤积物组成, 抗冲流速为UL。这时水流泥沙运动方程加上边界条件为

(7)

由上面的方程组可知,河岸稳定条件等价于

B≥S(/K)1/m·gwQ/U4L

(8)

若UL较小,满足

(S/K)1/m·gwQ/U4L≥Bm

(9)

则淤积物河岸不能稳定,会被水流冲走,直到抗冲岸壁起到控制作用为止,因此必有B=Bm,条件(9)代入(7)式还给出

J≥(BmQ)4/3·UL10/3n2=Jmin

ΔZ≥(BmQ)4/3·UL10/3n2·L

(10)

由方程组(7)可得完全由河岸起控制作用下的河相关系为

(11)

某些水槽实验、渠化河道、狭谷河段、冲积性河流中的险工护岸段或洪水期等,可能完全由河岸起控制作用,河相关系属于这种情况。判断是否完全由河岸起控制作用的条件为同时满足(9)式和(10)式, 即进出口高差较大, 河岸约束较紧。由(11)式可知, 完全由河岸起控制作用时的河相关系与进出口水位差无关。

当河岸起到完全控制作用时,若进出口水位差ΔZ也是已知的,则可能出现下面两种常见现象:

当时Jmin·L

当ΔZ>J·L时, 则河道纵剖面会不连续, 形成跌水, 如山区河道的瀑布。

3.2 完全由进出口边界条件起控制作用下的河相关系

完全由进出口边界条件起控制作用下的河相关系,这里指进出口给定第二类边界条件(3)式。进出口边界条件对河相关系起控制作用。而河岸的抗冲流速较小,河岸对水流没有起控制作用。先假定河岸边界条件起控制作用, 则水流泥沙运动方程加边界条件为

(12)

由上面的方程组可得河岸的稳定性条件等价于

J=(S/K)4/3m[n2(gw)4/3/U2]≥(S/K)4/3m[n2(gw)4/3/U2L]

(13)

用Lmin代表进出口断面间的最短距离,则有

(14)

口若悬河篇6

重要档案:大宁河下游流经巫山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这三段峡谷全长60公里。小三峡与长江三峡毗邻,林木翠竹2万多亩。

最美理由:“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重庆四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之一,“天下绝景”、“中华奇观”(长江三峡因并非全境位于重庆,因此不参与评选)。

巫山小三峡,是大宁河下游流经巫山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它是大宁河风景的精华所在。小三峡南起巫山县,北至大昌古城,全长约60千米。

碧绿世界小三峡

从巫山县逆水而上,第一个峡谷就是龙门峡,峡长约3千米,峡口犹如瞿塘峡中的“夔门”,峡口两岸峭壁高耸入云,峰峰相对,形若一扇扇铁门,雄奇壮观,固有“小夔门”之称。进峡后,两岸峰峦耸立,绝壁摩天,悬崖上翠竹垂萝,摇曳多姿。河东岩壁上,有一清泉流入河中,人称“龙门泉”;河西绝壁上可见一方方的石孔,有序地延伸300余千米到黑水河,这些石孔即为古栈道的遗迹。

在河东岸离水面四五米高的绝壁石缝中还有一具黑色悬棺,俗称“铁棺材”,铁棺峡(巴雾峡)一名即由此而来。据考“铁棺”本是战国时期巴人的悬棺,其实并非铁铸,仅因其色相似得名。目前悬棺群保存最完好的是巫溪县东北25千米的荆川坝,那里有24座黑棺。 继续前往就是小三峡中最长、最迷人的滴翠峡。滴翠峡长约20千米,峡中钟乳石遍布,石石滴水,处处苍翠,故名滴翠峡。峡中有巨大的赤壁山陡立河岸,其通体赤黄生辉,小木船从其脚下经过,犹如巨人足旁的蚂蚁,这就是宁河十二景之一的“赤壁摩天”,赤红色崖壁上挂满莲花般钟乳石“屏碧莲”。那直立江心的“关门岩”恰似巨扉锁关,当船无路可行紧逼岩前却见大门开启一缝,然刚挤过门缝,回头一看大门又合起来,真令人惊奇。

坐船穿越滴翠峡、巴雾峡和龙门峡是一番别样的感受。通常的江河是中间深,越靠近岸边的地方越浅。大宁河偏偏偶尔唱唱反调,有的地方,河水中央清澈见底,两岸倒是深不可测,呈墨绿色,犹如一块镶边的翡翠。一种长着深紫色炫亮羽毛的水鸟,一路上随处可见。它们悠闲而又闲散地起飞、落脚,虽然与游人只有伸手可及的距离,却全然不把人们放在眼里,一派落落大方的气度。与三峡相比,这里的水更清,水面更窄,峡谷植被更完整,两边耸立的峭壁因而更险峻。李白形容三峡的诗句用在这里恐怕更贴切些:“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山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就在这无从落脚的悬崖上,距水面二三十米的位置,分布着一个又一个四方形的小孔,都是古人为修建栈道而开凿的。悬棺的位置就更高了,还得把目光上移四五百米。在一道狭窄的石缝中,几具木制棺材隐约可见。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水倒灌,山峰和悬棺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这一汪灵动的碧水倒是受到些许影响,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祸兮,福之所倚。大宁河支流的马渡河上的小小三峡,却因为水位的抬升将焕发更加迷人的光彩。马渡河小小三峡全长20多公里,其中马渡峡奇峰奇石颇多,千姿百态,神秘莫测,过去长期隐匿无声,如今它初露真容,即一鸣惊人。

层林尽染的红色世界

“满山红叶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峡……”与附近的著名的巫峡红叶相比,小三峡红叶也不遑多让。小三峡的红叶,学名黄栌子,灌木科,叶小而成椭圆形,适合于盆景栽种,生长在巫峡一带。一丛丛一簇簇拥满整个山坡,给大地铺上红色地毯。

矮小的黄栌树,其实并不起眼。春天它从新绿中慢慢舒展开鹅黄的叶片,夏天丰盈为园润的身姿且满目葱笼,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出一丝丝红晕,在霜雪的洗礼下张扬成一面面火红的旗帜,在生命最后时刻展示出迷人的风采,神奇地干枯为一片心形的血色书签。这就是三峡红叶。三峡红叶生长面积大。广袤的群山峡谷中,几乎70%的山体上都被成片的红色覆盖。而70%的红叶又大面积汇集于巫山,这里聚仙峰之精粹,集红叶之精华,是最佳的去处。巫山县境内有红叶10万多亩,以巫峡和小三峡的巴雾峡最为集中。在巫山看红叶,既可乘车上山,随公路盘旋,一览众山红叶于眼底;亦可坐船饱览三峡红叶于两岸;还可以徒步山野红叶林中小道,骡马古道,与红叶亲密接触。在红叶中摄影,在红叶中寻找诗的灵感,采集红叶作标本……

每到秋风起时,漫山遍野的三峡红叶,笼罩着一座座山体,偶尔一株株松树鹤立其间,尤如红地毯上立着一棵棵圣诞树,鲜艳且色彩分明;再看那一坡一坡浓浓的红叶,与层层叠叠碧绿的橙园交相辉映,桔黄色的橙子如灯笼般挂满枝头,红、黄、绿相互参透穿插其间,形成一幅大自然独特精美的画卷。

口若悬河篇7

悠悠三百里楠溪江,以水美、岩奇、瀑多、林秀、村古而闻名遐迩。景区雨水充沛,群山起伏,“雾起千山活,雨来万瀑生”,无数悬泉瀑布飞泄其间,风姿各具,异彩纷呈,其中具有观赏价值的就达数十处,有如银河倒挂的“百丈瀑”,有似少女养在深闺的“含羞瀑”,有状若莲花的“莲花瀑”,有声同锣鼓的“打锣瀑”……,那一处处引人入胜的瀑布,像无数钢琴摆设在楠溪江畔,昼夜弹奏着那动听的乐章,似乎是大自然在楠溪江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演奏的迎宾曲;像无数洁白绸带飘逸在楠溪江畔,日夜舞动着那美妙的姿态,似乎是大自然在楠溪江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敬献的吉祥“哈达”。

楠溪江瀑布溅玉泻珠,长流百尺,飞光流彩,景象万千,让你大有欲写瀑布难下笔之感。于是,我豪情骤至,不禁想起了文人墨客赞美楠溪江瀑布的美妙诗篇,抄录几首,权且平息难写楠溪江瀑布的诚惶诚恐之心。你看,明代王叔果的《赞傅岩瀑诗》:“玉甑倚云欹,飞泉百尺垂。疑从三岛汇,散人九龙池。日射虹成彩,风回雨飚丝。何当沛霖澍,四野总沾濡。”诗人以才运情,使笔如舌,惟妙惟肖地渲染了楠溪江百丈瀑的瑰丽景象,虹霓隐现,空灵神秀。清代陈梦鳌的《飞瀑涧》诗:“山高涧曲水纷飞,千丈银河落翠微。”银河堕流,山水相映,尽显楠溪江瀑布阳光之美。近代徐石麟的《北川瀑布》诗:“忽惊白练三尺瀑,后起红檐四迭楼。云障烟峦无意合,凭栏竞日得忘忧。”楠溪江瀑布与周边风景融于一体,坦荡清幽之美,让人沉醉迷恋。

徜徉楠溪江,不时可闻瀑布拍石击水发出的声响,或轰鸣如雷,高亢激越;或声若琴瑟,婉转动听;或龙虎声威,山鸣谷应,让人心怀随之激荡。在楠溪江听瀑声,最富乐感的,当推石门台九涤瀑,它源出一脉,穿行悬崖峭壁,变幻出形态各异的九级瀑布,一瀑一形,一瀑一景,瀑声此起彼伏,前呼后应,绵延二三公里,犹如一条美妙的动感地带。从石门台景区山脚沿石级而上,就步入这引人入胜之地。那飘逸而来的瀑布声,就像音乐殿堂里飘来的动听的交响曲,抒情、明朗、和谐、流畅,充满了乐感和美感。昕瀑最富情调的,可算坐在狮子岩景区龙瀑仙洞中欣赏瀑声,瀑布从水帘洞前飞泻而下。发出的声响如琴瑟,似古筝,韵致美妙,意境悠远,此时你会感到那多情又有节奏的瀑声,亲近而热烈,一切重负和忧郁都会随着瀑声而飘散,那真可是一种超凡脱俗的享受。

瀑布之美在赏其形。楠溪江瀑布或因风作态,随意飘扬;或抛珠溅玉,散如云烟;或袅袅如练,如絮似雪;或飞泻滂沱,雪浪翻流,真可谓神韵万千,飘逸多姿。号称“浙江第二瀑”的百丈瀑,堪称楠溪江瀑布之形美的佼佼者,瀑布伟岸高峻,落差达124米,瀑布从悬崖上飞流直下,疑似白绫千尺,银河倒悬。有趣的是,瀑布形态随气候而奇谲多变,丰水时,瀑布狂放无羁,落玉溅盘,气势恢宏。旱天时,瀑布之水似翠珠般扬扬洒洒落下,山风吹来,飘缈迷蒙。颇具情趣的要算含羞瀑,步入大若岩景区崖下库,但见峭壁千仞,仰观其上,右侧悬崖上一条白练,仅露寸段。沿陡壁上凿出的二十米高的石级,扶栏而上,直上山崖左侧一缺口,再往前四五步,徒见含羞瀑飞泄而下,宛如龙池喷瑞雪,如同天际挂飞流,恍如仙境。

口若悬河篇8

深山明珠小南海

位于黔江境内的小南海,是一个融山、水、岛、峡等风光于一体的高山淡水湖泊,人称“深山明珠”、“人间仙境”。小南海水面海拔370.5米,湖面长约5公里,最宽处1公里,湖水深度平均为30米,最深处50多米,有板夹溪、白鹤溪、白矾溪、清溪沟、肖溪沟等5条溪流注入,水源丰富,水质良好。小南海四周秀峰环列,湖口奇石竖立,溪水萦回;湖内港汊纵横,岛上茂林修竹,鸥鹭齐飞。朝阳寺、老鹳坪、牛背3个岛屿,古松蔽日,山花遍野,茅舍竹楼,一派田园风光。

小南海是目前中国历史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被国内外地震专家誉为“中国唯一,世界罕见”。小南海地震遗迹区,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堰塞湖及淹没森林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自然实体,有很高的科研、科考价值。正因为如此,国家地震局于2001年为小南海颁发了“黔江小南海部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两块牌子。

山奇水美神龟峡

黔江境内的阿蓬江,是一条娟秀柔美的河流,它从湖北利川奔泻而下,穿行于武陵山脉,冲破崇山峻岭,蜿蜒曲折,经黔江至酉阳龚滩古镇注入乌江,全长249公里,为乌江第一大支流。

阿蓬江是中国少有的一条由东向西流的江河。山高谷深,绝壁对峙,支流纵横,塑造了优异卓越的河谷风光。这条雄奇秀美的原始峡江,荟萃了奇特的神龟峡,秀丽的官渡峡,细沙河的温泉与溶洞,蒲花河的间歇泉和大漏斗及地下暗河,深溪河的天生桥等5个独具特色的景区。其中,尤以神龟峡最为独特。

上一篇:望月怀远范文 下一篇:国歌歌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