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人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11-01 02:43:31

拟人的成语篇1

摘 要:语属于不同语系,在词类的具体划分上存在着差异性,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但在两种语言中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旨在分析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为语言的互相学习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汉语;维吾尔语;拟声词;对比

汉语和维吾尔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在词汇系统方面存在差异是肯定的。在拟声词上,虽然都是模拟声音的词类,但在具体分类和作用上还是各具特点的。

1.拟声词的分类

1.1汉语中的拟声词分类

汉语中人们根据拟声词模拟的对象把现代汉语拟声词分为模拟现实世界各种音响的拟声词和模拟人和动物鸣叫呼唤的拟声词。

模拟音响的拟声词:吧 嘣 呱 咣 乒 嗵 啷 轰 嚓 沙 嗡 隆 啦 吱 啪 当 叮 咚

模拟鸣叫呼唤的拟声词:哈哈哈 汪汪 呜呜呜 喔喔喔 啾啾 喵喵 呵呵呵 咩咩咩

1.2维吾尔语中的拟声词分类

维语中按意义拟声词可分为三类:象声词、象形词以及表示感觉的词。

1.2.1象声词:表示人或物发出的各种声响。

xa-xa-xa哈哈哈(笑声) qi-qi-qi喔喔喔(公鸡啼声)

i-i(婴儿哭声) ha-ha(驴叫声)

1.2.2象形词:人或事物的各种形象

l-l歪歪倒倒地 pal-pal闪闪发光的样子

al-al哆哆嗦嗦状 pil-pil火快灭的样子

1.2.3表示感觉的词:表示人的各种感觉

loq-loq一跳一跳地(疼) zi-zi被什么东西扎着似的感觉

sir-sir酸疼 i-i心里害怕的一种感觉

2.拟声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丰富程度

虽然两种语言的拟声词数量都比较丰富,但由于维吾尔语是表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所以在声音的描写和表现力上维吾尔语要比汉语强一些。比如:

(1)同一种声音在汉语中只能用一个拟声词,而在维语中可以用多个拟声词来表达。比如说汉语中蜜蜂、苍蝇、蚊子等小飞虫的声音都用“嗡嗡嗡”来表示,而维语中分别可以用“i-i”,“vi-vi”,“giz-giz”,“gi-gi”,“u-u”来表达。又如心跳的声音在汉语中表达为“怦怦怦”,在维语中就可以用“gup-gup”,“up-up”,“pok-pok”等。东西碰撞发出的“丁零当啷”声在维语中可以用“gulur-taraq”,“gulur-alap”,“jalur-jurur”来表示。

(2)有些声音在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拟声词,而维语中却有。

(3)维语中的一个拟声词有多种意思。例如“qa-qa”:

①bulbulni qa-qa sayraliri百灵鸟啾啾的鸣叫声

②uni jyzig qa-qa qilip ikki apilaq uri噼里啪啦揍了他两耳光

3.语拟声词的语法特点

3.1从构词角度

3.1.1汉语拟声词可分为单纯拟声词和合成拟声词。

单纯拟声词是由一个单音节拟声语素构成的。如:梆 嚓 噌 嗒 嘟 唔 哗 呼 哐 吭 唰

合成拟声词都是由单音节成词语素衍生出来的。如:吧啦 啪啦 扑啦 嗒啦 丁零 滴沥 踏啦 喀拉 哗啦 呜啦 嘎嘣 哇啦

3.1.2维语摹拟词按构成方式可分为四类。

单一式 只由单一词干构成。

重叠式 由同一词重叠而成。多表示连续声响或持续状。

谐音式 由一个词干和一个谐音音组组成。多表示连续声响或状态。

对偶式 有两个不同的摹拟词词干构成。多表示不和谐的声响。

维吾尔语拟声词还可以结合以下附加成分构成动词。

此外,维吾尔语拟声词还可以结合id-构成副词。

3.2拟声词的句法功能

现代汉语中拟声词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维吾尔语拟声词在句子中主要作状语,还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但是维吾尔语拟声词在句中一般不能直接与别的词发生关系,而是结合动词qil-或一定的附加成分变为动词或副词再参加到句子中去。

(1)做主语

“咚嚓嚓”是什么意思?(老舍《骆驼祥子》)

叽里咕噜是饿的。

sirttiki qiya-qiya toxtidi.外面的喧哗声停了。

admlar arisida vara-juru avuq ktti.人群中喧闹声越来越高。

(2)做谓语

你别吧唧嘴,行不行?

那孩子又吭哧起来了。

维吾尔语拟声词在句中作谓语很少见:

zalda adm mi-mi.礼堂里的人挤得满满的。

(3)作宾语

汉语和维语拟声词做宾语的现象都不常见,只有在拟声词名词化以后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

手表的声音是嘁嘁嚓嚓,钟表的声音才是滴滴答答呢。

ynaludiki iz-iz alidimu?你听到录音机里“”声了吗?

Iilar bu vara-quruni alap dupurliip kirip kldi.工人们听到这些嚷嚷声,前呼后拥的进了房子。

(4)作定语

便有一辆汽车,等着他们。呜呜的响声,又送他们到家了。

海浪一阵阵涌来又退落,发出震儿合弦的哗哗声。

vara-quru qilalar qii.攘攘的人们在哪?

sim-sim jamur jiivatidu.下着毛毛雨。

(5)做状语

起来了一个,在“哇啦哇啦”地骂着找地雷。

外面忽然刮起一阵大风,呜呜地绞着。

qazan varaq-vuruq qaynap ktti.锅咕噜咕噜的开了。

u-u amal kilip uratti.清风徐徐的吹来。

(6)做补语

在维语中没有补语这一成分和说法,在现代汉语中拟声词充当补语的句子非常少见。

算盘打得噼里啪啦的。

楼上在装修,屋子给震得丁零当啷的。

(7)单独成句

中早听着晨钟在响:丁当,丁当,丁当。

uzaq ymidi,m-m dp qojlarni mrlirimu aladi.没过多久,我就听到了羊的咩咩声。

4.结语

语中的拟声词在各自的语言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言语更加形象化。在加强语言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比语的拟声词,了解拟声词在功能上的异同,可以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表达,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力及翻译水平。(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中国语言学院)

参考文献:

[1] 易坤,高士杰.维吾尔语语法[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2] 程适良现代维吾尔语语法[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

拟人的成语篇2

关键词: 西班牙语 汉语 拟声词 对比

1.引言

拟声词(Palabras onomatopéyicas)用来模拟自然或人为声音而形成的词,西班牙语和汉语虽然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系统,但是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语言想象,西班牙语和汉语中都存在相当多数量的拟声词汇。与大多数词汇不同的是,拟声词的形成是建立在语音的基础上的,这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的基础理论即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拟声词的构成不但不是任意性的,而且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音意图摹仿某种声音,而这又反过来构成了它的意义。因此,在不同语言中的拟声词可能出现语音对应的情况,即对于相同的声音,不同语言的拟声词在语音上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在发音上非常接近。如汉语中猫的叫声“喵喵”与西班牙语中的“miau-miau”,汉语中点击鼠标的声音,在西语中表示为“clic-clic”,在语音方面都比较类似。

虽然被摹仿的声音对于所有的语言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各种语言及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西汉两种语言的拟声词在更多的方面表现为差异。而在造成这些差异的所有因素中,有三个尤为重要:人类的发音器官,不同民族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语言系统。而后两个因素决定了为何在相同的一种声音在不同的语言中会用不同的拟声词来表示。如狗的叫声,西班牙语拟声词为“guau-guau”,汉语拟声词为“汪汪”;羊的叫声,西语拟声词为“be-be”,汉语拟声词为“咩咩”;蜜蜂的叫声,西语拟声词为“zzzzzz”,汉语拟声词为“嗡嗡”;小鸡的叫声,西语拟声词为“pío-pío”,汉语拟声词为“唧唧”。

为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西汉两种语言的拟声词,本文拟从归类、语音形式、构成和句法功能等不同角度对西汉拟声词进行对比分析。

2.西汉拟声词的归类对比

不论是在西班牙语还是汉语中,拟声词的理解方式各不相同,它们可以是客观事物的产物,也可以是某种动作甚至人类的想象或对抽象现象的联想。另外,人们还经常把它们与声音符号现象联想在一起,这是声音与它所指意义之间直接的关联。在汉语中,拟声通常被当作一种具有美学功能的修辞手段,因为它们能使描写更为生动逼真和富有音乐性,可以给读者以听觉上的刺激,具有很强的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至于拟声词的归属问题,在西汉两种语言中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讲西班牙语,西语的传统语法中一般把它归入感叹词之类,主要依据在于感叹词和拟声词在句法及修辞上的相似,两者除了皆可单独使用、具有独立的意义之外,在修辞上均富有丰富的表现力。另外,拟声词亦可转义,此时它也会带有情绪成分。但是也有一些西语国家语言学家认为西班牙语的拟声词虽然在语法、句法上与感叹词功能相似,但两者的语意功能却不尽相同:拟声词是为了摹拟自然界声响而创造的词汇,在西语中包括摹仿大自然的声响、各种动物的叫声等,而感叹词则是直接表示情感的词。

西班牙语拟声词的词类归属基本较为明确,而汉语拟声词则比较复杂,关于它们的词类归属问题一直颇受争论。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作为中国现代语法的奠定之作,以西方语文的文法文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则,第一个建立了汉语的字(词)类系统。他首先把所谓的字分成实字(palabra llena)和虚字(palabra vacía)两类,认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这里的有解无解显然就是有意义无意义。实字既然有意义,就可按意义继续分类;虚字没有意义,只能按语法作用分类。据此,马建忠把实字分为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把虚字分为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共九类。而在这之后,关于汉语语法的研究日益走向纵深和成熟,目前对于拟声词的词类归属及语法地位,总结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三种趋势:第一,拟声词与感叹词合为一类或属于形容词,归入实词;第二,拟声词与感叹词合为一类,但归入虚词;第三,脱离词类的两分法,即实词与虚词的分类,将拟声词单立一类。大多数的语言学家更倾向于第三类的归类方法。

3.西汉拟声词语音形式对比

某些时候,对于同一种声音的模拟,西汉两个民族所创造的语言形式非常接近,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西汉拟声词发音差异较大。这主要缘于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的特点。拟声词是一个民族按照其语言的语音系统结构、词汇形态与发音习惯等对现实世界的声音加以模仿并改造的结果,因此无法避免地带有该民族语言的发音特征。此外,不同语言的民族在模拟相同的某种声音的时候,摹拟的角度或摹拟过程中所添加的主观色彩或想象力不同,故此西汉两种语言就呈现出许多发音各异的情况。西汉拟声词语音形式既存在共性又存在特性,大概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相同的声音在西汉两种语言中用不同的拟声词来表达。

疼痛的声音:?Ay?哎哟!

下小雨的声音:plic-plic沙沙

马和骡子的叫声:hin马嘶

风铃的响声:tirorir叮咚叮咚

喝水的声音:cul-cul咕噜咕噜

(2)相同的声音在西汉两种语言中用相同的拟声词来表达。

牛的叫声:mu-mu哞哞

猫的叫声:miau-miau喵喵

打喷嚏的声音:?Achís?阿─嚏!

爽朗的笑声:ja-ja哈哈

狡诈的笑声:je-je呵呵

(3)相同的拟声词可以模拟几种不同的声音。

Silbar吹口哨的声音,风的呼啸声,(观众)喝倒彩的声音

Balbacear说话结结巴巴,(婴儿)咿呀学语声

Murmurar低声抱怨声,人的咕哝声,风的沙沙声,流水的潺潺声

Susurrar人的窃窃私语,喃喃细语声,沙沙声,飒飒声,簌簌声

Aullar(狗或狼的)嗥叫声,风的怒吼声

4.西汉拟声词的构成方面的对比

通过认真对比分析,不难发现,虽然汉语与西班牙语在词的结构上存在很多差异,但是西汉语在拟声词的形态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两者都遵循各自的语言规则经历了语法化的进程,但汉语经过添加某些词缀或数词,而西班牙语经过了词的形态派生过程,就语言的结构来讲,汉语拟声词比西班牙语拟声词更丰富多样。汉语拟声词的语音特征从其结构来说,有单音节词,如“砰(重物落地的声音)、啪(扇耳光的声音)、叭(琴弦断的声音)”等;有双音节词,如“滴答(钟表的声音)、吧唧(赤脚走路的声音)、呼噜(打鼾的声音)”等;有三音节词,如“咕嘟嘟(水开的声音)、轰隆隆(雷雨声)”等;也有四音节的词,如“噼里啪啦(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稀里哗啦(雨、东西倒塌等发出的声音)”等。其中,双音节词居多,单音节次之,同时汉语拟声词还有一个语音特征是喜用叠音词,大概可表现为四种形式,即AA式、ABB式、AABB式和ABAB式,比如“唰唰、嘟嘟、淙淙、哗哗、咣咣、沙拉拉、咔嚓嚓、絮絮叨叨、洋洋洒洒、叮叮当当、咕噜咕噜、哗啦哗啦”。汉语拟声词中的叠字词结构比其他结构的词多得多,而双音节和四音节的词又比三音节的词使用更加频繁。

至于西班牙语,同样习惯于利用元音或辅音的替换构成重叠词,一般西语拟声词的构成有以下五种途径。

(1)延长某个单元音以模拟某种拖长的声音,如:Beee(羊的叫声)。

(2)运用西语语音中元音的送气音(通过因素/h/),如:Hiii(马或骡子的叫声)。

(3)使用一个辅音加一个元音的形式来表示某种微弱、不清楚的声音,如:Ta(电话的响声)。

(4)运用辅音组合或另添加一个或几个辅音的形式来模拟某种清晰、更熟识的声音,如:Cri(蟋蟀的叫声),Croac(青蛙的叫声)。

(5)重复某个单个拟声词,如:Run Run(摩托发动的声音)。或仅对单个拟声词进行轻微变化后再叠加,如:zig zag(蛇等蜿蜒爬行的声音),Pim pam pum(爆炸、炸裂的声音)。

5.西汉拟声词功能的对比

西汉两种语言中拟声词的使用都比较复杂。经过仔细研究,可将拟声词的功能大致分为单独使用功能、句法组合功能及修辞功能三个方面。

(1)西汉拟声词均可单独使用,此时不作任何句法成分。

①咣!门被一位大汉一脚踹开了。

②啪!母亲终于忍无可忍,打了儿子一巴掌。

③?Achís!?Achís!La pimienta le hice estornudar.

(阿─嚏!阿─嚏!胡椒使他连打了两个喷嚏。)

④?Ay!Me duelen tanto los dientes.

(哎哟!我的牙好疼啊!)

(2)句法组合功能。

汉语拟声词的句法功能主要是充当状语和定语,组成偏正结构;也可充当谓语和补语,组成诸位结构或叙补结构,例如:

①风铃叮咚叮咚地响个不停。(做状语)

②夜晚钟表的滴答滴答声吵得他难以入眠。(做定语)

③小鸟在院子里唧唧喳喳。(做谓语)

④水龙头坏了,水流得哗哗的。(做补语)

西班牙语拟声词的句法功能则比较模糊,既可用作名词,又可用作动词等,但总结看来,西语拟声词一般在句子中充当名词,它的句法功能和名词没有两样,例如:

Los tictacs de las máquinas de escribir.

(打字机的嘀嘀嗒嗒声。)

西语拟声词虽然不能一词多能(句法功能),但可以派生出以下相关的不同词类的词,例如:

Miau(猫叫声:喵)maullar(动词:喵喵地叫)

maullido(名词:喵喵声)

miau-miau(叠声词:喵喵)

(3)修辞功能。

不论在西班牙语,还是在汉语中,拟声词最主要的功能是修辞功能,因为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能引起读者听觉上的刺激,仿佛身临其境。恰如其分地运用拟声词可以起到比喻、反衬、烘托等效果,从而对语义产生象征性的联想。在汉语中,拟声词多数用于口语、儿童文学,近年来还常被运用于网络语言中,同样,它们在文学作品,不管是诗歌还是小说,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修辞手段。而在西语中,则较少运用于口头语言、儿童文学等方面。

6.结语

由此可见,西班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的拟声词在其归类、语音形成、构成和功能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充分了解西汉拟声词的差异,有助于促进西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文学鉴赏力与西汉互译水平等方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BAEZ,C.Motivación fonética:las onomatopeyas en el espa ol de México.Trabajo de investigación inédito.Ciudad de México.,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1998.

[2]Moliner,María.Diccionario de usos del espaol,Madrid,Gredos,1979.

[3]赵士钰.汉语西班牙双语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盛力.西汉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5]胡静敏.实用汉语修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拟人的成语篇3

关键词:拟声词 语音 句法功能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14-02

1 引言

拟声词是某种特定语言中用来模拟自然或人为声音的词项(刘晔,2010),人们使用语言模仿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声音,在声音和意义之间建立联系,使语言更加形象化。拟声词可以在读者大脑中重现某个具体的声音,是重要的词汇和语言现象,存在于每种语言里。比如:

拉丁语 “tuxtax”和砰砰的声音对等,模仿猛击的声音;

俄语“graf graf”是狗叫的声音;

法语“pan” 是手枪或者大炮发出的声音;

汉语“miāo(喵)”是猫发出的叫声。

使用拟声词可以让语言直接生动,本文主要侧重研究英语和汉语拟声词,从语音、句法功能方面对比英汉拟声词,分析其异同,总结英汉拟声词互译的翻译技巧。

2 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的对比研究

拟声词源于人们对自然世界声音的模仿,因此发音和自然事物之间有着本质固有的直接联系。自然世界的客观性决定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有相似之处;汉英分属不同语系,有各自独特的语音系统,又存在很多不同。

2.1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的相同之处

“在客观世界中存在着相同的物体,英语国家的人们和中国人们在听力,感受和模仿声音上共享很多相同之处,英语和汉语拟声词的语音形式有时候相同或相似。我们可以发现在两种语言之间有很多拟声词,它们的发音和所指代的意义非常接近。”(万石建,2006)比如:

2.2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的不同之处

在某一具体语言中,拟声词不只是对自然世界声音简单的记录,也是一个民族根据固有的语言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声音重构和加工的结果,融合了某一具体语言和自然声音。每种语言的语音形式和模式都不同于其它语言,每个民族针对同一声音的听力和模仿习惯存在差异,文化传统也存在差异,不同语言的拟声词在语音形式上也存在不同,甚至大相径庭。例如:

2.3汉英拟声词的多义现象

汉英拟声词都存在一个单词用来描述一种以上事物的情况,但两种语言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有些拟声词在汉语中用来模仿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事物,但在英语中每种事物都有对应的拟声词来模仿。比如,汉语中的“呱呱”可以用来描述鸭子、青蛙和乌鸦的叫声而英语中这三种动物都有不同的拟声词表述各自的叫声--quack, croak, caw。再以牛的叫声为例,汉语中不管牛是公母老少,都用“哞哞”来描述其叫声;而在英语中这些叫声区分得尤其细致:

(1) An ox lows (bellows). (公牛)

(2) A cow moos (boos, lows). (奶牛,母牛)

(3) A calf bleats. (小牛)

从这个例子看出,汉语的拟声词要比英语灵活,英语的拟声词更加丰富。

一个拟声词在英语中代表不止一种事物,一个拟声词在汉语中仅代表一个事物,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以英语拟声词“rumble”为例,可用来形容车辆、低沉的打雷声、人的肠胃声音;汉语中这些声音由不同的拟声词来模仿。

(1) The freight wagon rumbled past.火车轱辘轱辘地驶过。

(2) The thunder rumbled overhead. 雷声在头顶隆隆响。

(3) His stomach rumbled emptily. 他肚子饿得咕噜噜地叫。

汉英拟声词在语音层面存在差异,两者并非一一对应;因此译者要搜集相关知识,在目标语言中重现客观世界中的声音,让目标读者产生类似感受。

3 汉英拟声词在句法层面的对比研究

英语和汉语的拟声词在句法功能上存在着相似之处,比如都可以担任独立成分:Pooh! What do you take me for? 呸!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然而,英汉拟声词在句法功能上更多地展示了不同之处。

李国南(1999)指出,英语语法中,拟声词的词性界定相当清晰,基本属于名词,动词或者动词派生词,如分词,动名词;通常作主语,谓语和宾语。例如:

(1) The boy left the room angrily,then came a bang of the door. (拟声词作主语)

(2) The crow began to hiss and boo him for his unsportsman-like conduct. (拟声词作谓语)

(3) The rain came down with a splash. (拟声词作宾语)

李国南也指出,汉语语法中,拟声词的词性是个争议的话题,它们的语法地位还不明确。汉语的拟声词作为形容词,在句中可以作定语,状语和补语。例如:

(1) 闹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叫人心烦意乱。(拟声词作定语)

(2) 子弹“嗖嗖”地飞过她的头顶。(拟声词作状语)

(3) 她笑得咯咯的。(拟声词作补语)

另外,汉语的拟声词可以作动词,在句中担任谓语。例如:

(4) 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

拟人的成语篇4

关键词: 英语虚拟语气 教法 学法

虚拟语气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愿望、假设(假想)、猜测或建议,而并不表示客观存在的事实。虚拟语气都是通过谓语动词的特殊形式表示出来。传统教学常对虚拟语气从形式或用法上进行分类,尽管详尽而周全,但因其形式和用法多样,学生常常混淆不清。或者记住标准模式以备应试时套用,但对于错综时间条件句却又无从套起,况且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表达思想和情感。如果学生被形式所束缚,不能真正理解虚拟语气的本质内涵,就不能在应用时自由顺畅地表达。本文通过对各种虚拟语气语料的分析,将虚拟语气的语法本质和运用作了最简明的概括,以期对虚拟语气的教学提供一思路,使学习者能更加快捷地掌握。

将虚拟语气简单概括为:1.时态倒退:虚拟语气常以事件客观发生的时间为基点,借助时态倒退来传达距离感,即非真实性。具体说就是用过去时表达与现在相反的事实,用过去完成时表达与过去相反的事实。2.零时态:零时态也称零动词,是指没有任何标记的原形形式。意味着动作未受时空限制,只可能存在于未来或想象之中,表达了主观对未来的预期和向往。3.情态动词虚拟:多个情态动词都可以表达一定程度的可能性,尤其是几个过去式形式would,should,could,might表达更小的可能性,用以表达委婉、虚拟的状态或动作。4.合逻辑:只要用以上合适的方式表达虚拟,合乎逻辑的句子一定是正确的表达。合逻辑也让我们更容易地表达思想、情感和态度。下面用上述原则,对一些典型例句加以分析。

一、以时态倒退和情态动词进行的虚拟

1.在if条件状语从句中的虚拟。

例1.If I were you,I would/should/could/might tell him the truth.此句条件从句不符合现在的真实,所以时态倒退,用were。在不真实的条件下,主句用情态动词表达虚拟的动作或状态。

例2.If you had studied harder last term,you w/s/c/m have passed exam.条件句与过去的事实不符,所以时态倒退,用过去完成式,主句的动作在过去的条件下,相对于现在已经完成,所以用现在完成时,而过去的条件是不真实的,仍用情态动词表示虚拟。

例3.If it were to rain(rained,should rain) tomorrow,I w/s/c/m stay at home.在真实条件句中,常用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所以表将来不可能实现的情况,条件句仍遵循时态倒退,rain改为rained,is to rain改为were to rain。此外,还可以用should rain表示对未来的预想,可译为“万一”。强调实现的可能性很小,主句仍用情态动词表示虚拟。如果强调很小的那点可能性,就用直陈语气。如句子“If it should rain,I’ll stay at home.”合乎逻辑,也成立。

2.在wish宾语从句中的虚拟。

在wish宾语从句中表示不能实现的期望,“要是……就好了”、“但愿……”。

例1.I wish I were you.与现在事实相反,时态倒退为过去式。

例2.I wish I had met him last night.与过去事实相反的愿望,过去式倒退为过去完成式。

例3.I wish prices would come down.表示将来没有把握,用情态动词表示实现的可能。

3.在as if/as though引导的方式状语从句中的虚拟。

as if/as though当“好像”讲,引导的状语从句表示非真实,用虚拟语气。

例1.Tom speaks as if he were a girl.时态倒退,用过去式表示对现在事实的虚拟。

例2.He looks as if he had done something wrong.非真实,时态倒退,用过去完成式表示对现在完成动作的虚拟。

例3.It looks as if it is going to snow.表真实,则不用虚拟语气。

4.在even if/even though(除非)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中的虚拟。

例1.He wouldn’t change his mind,even if you asked him to.相当于条件从句,条件是虚拟的,所以时态倒退,用过去式asked,主句用情态动词表示虚拟的状态。

5.在没有if的含蓄条件句中的虚拟。

例1.I would rather you didn’t tell him.宁愿没做,但却做了。时态倒退,用过去式.

例2.Without air,we couldn’t live.条件与事实相反,主句用情态动词虚拟。

例3.If only I had more money,I could buy a car.if only要是……就好了。条件非真实,时态倒退,主句用情态动词虚拟。

例4.If only I were a bird!对现在事实的虚拟,时态倒退。

例5.The boss didn’t know it,or he might have scolded her for it.用情态动词虚拟。

6.在错综虚拟句中的虚拟。

错综虚拟句也叫错综时间或混合时态虚拟句,主、从句时态无固定的模式可套,更需要从本质上认识虚拟语气。

例1.We didn’t know his telephone;otherwise we would have telephoned him.用情态动词表达当条件不成立时,对已完成的动作的虚拟。

例2.If you hadn’t helped me,I couldn’t have finished it on time and most likely I would be still working now.条件句表达与过去的事实相反,时态倒退,用过去完成式;主句用情态动词表达对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动作的虚拟。

7.用于定语从句It’s (high) time that...中的虚拟。

例.It’s(high) time that we left (should leave).用过去式表示现在还没有离开,对与现在相反的事实的虚拟;或用“should+动词原形”表示应该走,但还没有走,是情态动词表示的虚拟,所以这类should不能省。

二、以零动词及情态动词进行的虚拟

1.在表示坚持、要求、建议、命令、提议、敦促、安排、希望等的宾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或同位语从句中的虚拟。

例1.He ordered that it (should) be sent back.(宾语从句)

例2.It is necessary that we (should) make everything ready.(主语从句)

例3.Our suggestion is that you (should) be the first to go.(表语从句)

例4.His proposal is that we (should) get rid of the bad habits.(同位语从句)

这类从句描述的是一种主观愿望、一相情愿,而非真实的情况,所以用“should+动词原形”,表达主观认为理应如此。或省掉should,用“零动词”表达主观对未来的预期和向往。

2.在lest,for fear that(以免),in case(以防)引导的目的状语从句中的虚拟。

例1.Be careful lest you (should)fall from that tall tree.

例2.She walked quietly lest she (should) wake up her roommates.

动作还未发生,不这样的话,未来应该会发生,用should+动词原形;或用零时态,表示对未来的预期。

此外,在表示祝愿的套语中,如:May you succeed!Long live our motherland!可理解为说话人在心里上将主语当作受话人(即说话对象),祈请他进入谓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虚拟。至于下列句子:It would be better for you not to stay up too late.Would you like a cup of tea?传统将这类表述仅看作情态动词的用法,不列入虚拟语气。其实,其中含有委婉、虚拟的味道,可看作情态动词虚拟。有人把类似下面的句子看作虚拟语气,如:I’m sorry that he should be in such poor health.其实应看作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之一,译作“竟然”,因为句中没有合乎逻辑的虚拟含义。

总之,通过以上各例句的分析可见,虽然虚拟语气的种类及用法多样,但只要学会用时态倒退表达非真实状态或动作的虚拟,用零动词表达主观对未来的想象和预期,或用合适的情态动词表达委婉和虚拟的可能性,只要该句子是符合逻辑的,一定是正确的表述。

参考文献:

[1]谢国平.英语虚拟语气的合理归属[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4):114-116.

拟人的成语篇5

【关键词】拟声词;语音;修辞;句法功能

拟声词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是人们直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或是根据客观事物声音加上想象造出的词,但由于中西方的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存在着诸多差异,英汉拟声词在语音、句法功能、修辞功能等方面存在异同。

1、英汉拟声词的语音结构

拟声词(onomatopoeia) 又称为象声词、摹声词或状声词,源自希腊语ono rnatopoiia,意思是“造词”,指用语言的声音去模仿自然界的声响或人类活动的声音。它是在音和义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加强了语言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拟声词以音节的多少来分可有单音节拟声词、双音节拟声词和多音节拟声词三大类。单音节拟声词一般用来表示短促或突发的一次性的声音,英语如crack, pop;汉语如“啪”、“砰”。双音节拟声词一般用来表示两个短促相连的声音或两个重复相连的声音, 英语如ding-dong,flip-flap;汉语如“咯咯”、“嗒嗒”。多音节拟声词常用来表达连续不断的一连串声音。英、汉语多音节拟声词的音节一般来说都不超过4个,英语如rub-a-dub,hurly-burly;汉语如“轰隆隆”、“叮呤当啷”。

英语和汉语中拟声词的语音结构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12种格式:A,AA,AB,ABB,AAB,AAA,AXB,ABCB,ABBB,AABB,ABCD,AXBC。有些格式同时存在于两种语言的拟声词中,有的格式只为一种语言独有。

1)A式 英语如crash,rap。汉语如“哇”、“吱”。此式全是单音节拟声词, 在英语和汉语中均有十分丰富的表现。

2)AA式 英语如puff-puff,pom-pom。汉语如“啾啾”、“隆隆”。以这种格式构成的拟声词在英、汉语中均相当多,在汉语中的数目尤其多。

3)AB式英语如ping-pong,snip-snap。汉语如“当啷”、“扑哧”。这种格式的拟声词在英、汉语中也相当普遍。

4)ABB式 英语如rat-tat-tat,tick-tack-tack。汉语如“蓬嚓嚓”、“哗啦啦”。这种格式的英语和汉语拟声词都常用,在汉语中似更普遍一些。

5)AAB式汉语如“叮叮当”、“咚咚呛”。英语拟声词中似无此格式。

6)AAA式英语如toot-toot-toot,clack-clack-clack。汉语如“咯咯咯”、“咚咚咚”。这种格式其实是AA式发展的结果。

7)AXB式 英语如rub-a-dub,pit-a-pat。A和B间插入的音常见的是-a-,它作为衬音,起连系作用。汉语中的“僻哩叭”、“呜哩哇”中的“哩”作用类似。

8)ABCB式英语如hurly-burly,hurry-scurry。由于某个辅音或元音的替换而造成了英语中的这种格式。汉语如“咭吱咯吱”、“嘟噜咕噜”。

9)ABBB式英语如rat-tat-tat-tat,rat-ta-ta-ta。汉语如“哗啦啦啦”、“轰隆隆隆”。这种格式是ABB格式的发展和扩大。

10)AABB式汉语如“唧唧喳喳”、“吱吱嘎嘎”。汉语中的这种格式的基础是AB式。英语中似无此格式的拟声词。

11)ABCD式汉语如“乒零乓啷”、“叮铃咚隆”。这种格式多是双声叠韵关系相互间杂而成。英语中有这种拟声词如clickety-clack,但较少见。

12)AXBC式汉语中的例子如“稀里哗啦”、“噼里啪啦”。这些词都嵌有一个起连系作用的“里”。这些拟声词都利用了叠韵关系。英语中似没有这类格式构成的拟声词。

2、英汉拟声词的语音对比

由于自然界存在相同的事物, 以及英、汉民族对同一种声音的听觉感知和声音摹仿具有相似性, 使得英语和汉语拟声词的语音形式相同或相似,在这两种语言中可以找到不少在发音和所指意义上都十分接近的拟声词。例如,笑声英语中的拟声词是“ha-ha”,汉语中是“哈哈”;牛叫声在英语中用“moo”表示,在汉语中是“哞哞”。

然而任何特定的语言中的拟声词都不是对自然界声音的简单录音和复制。拟声是某个民族根据他们的语言所固有的语言系统对客观世界的声音进行一番改造加工的结果, 是某一特定语言与自然声音相结合的产物。各种语言音系结构、词汇形态各不相同,各民族对同一声音的听觉感知和模拟习惯也可能不尽一致,加之民族文化传统上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拟声词在语音形式上就可能出现各种差别。例如,表示狗叫声英语是“bark”,汉语是“汪汪”;雷声是“rumble”,汉语里用的是“隆隆”。

3、英汉拟声词的句法功能对比

从句法功能上来看,除了都能作独立成分外,英语中拟声词和汉语的拟声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差异。

1)英语中的拟声词绝大多数作名词或动词。其中少数只作名词,特别是一些多音节复合词,如:drip-drop, ting-a-ling等;个别只作动词,如: pip/pole(小鸟等“唧唧喳喳”地叫)等;而大多数都有既可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因此,它们在句子中一般做主语、宾语或谓语。如:

“What’s happening?” he muttered. (动词,作谓语) 。

The bottle opened with a fizz. (名词,作宾语)。

汉语的拟声词多半有形容词性质,在句子中常作状语、定语和补语。有时也作谓语,这些拟声词是描绘发生物体本身的声音,所以在口语里后面一般要加“的”字。

2)由于多数英语拟声词可做动词,它们还可以有相应的分词形式,可做定语、状语或宾语补足语等,这是有别于汉语拟声词的另一个特点。英语拟声词还可以通过构词变化派生出相应的形容词或副词,如jingly(叮当响的);creamy(尖叫声的);shrill(y)(尖声的/地)等。

3)汉语拟声词最常见的是作状语,而英语拟声词有的可直接做状语,但并不多见,例如:

(下转第106页)

(上接第104页)

The car rolled bang into the telegraph pole.

这车子“砰”的一声撞到了电线杆上。

类似可直接作副词的拟声词还有pop,pit-a-pat等。

4、英汉拟声词的修辞功能对比

作为模仿动作或事物声音所构成的词语,拟声词能够通过文字的音响的渲染来加强对声势和动态的描绘。英汉拟声词在各自的语言中有着很多相似的修辞功能,但是也各有其特殊性。

4.1. 英语拟声词特有的修辞功能

英语拟声词中存在着次要拟声词,它是相对于基本拟声词的概念来说的,指利用一个音素或音素组合成词,使人产生某种语义上的联想。次要拟声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形态类型上,如“-abble, -eer, fr-, tr-”等首连缀和词尾连缀的语义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所组成的词语如babble, gabble, jeer, trace等。这样的音素词缀出现在某个英语单词中就会很直观的使它的读者产生相关的联想。这种拟声词或说拟声元素的修辞效果是汉语中无法找到的。

4.2. 汉语拟声词特有的修辞功能

1)喻指抽象事物。汉语拟声词可以用来喻指一些抽象的事物,如能力、性格等。凭借拟声词本身的声感力量,把本来只能意会的事物更加直观化,从而增加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例如,汉语常说的“穷得叮当响”就比“穷得不得了”更富有实感。

2)艺术通感。人们有时会把一些本来没有声响的动作和状态也用拟声词赋予一种声音。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称这种方法为通感,或感觉转移。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人们时常借助拟声词,使听觉以外的各种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超越本身的局限,向听觉转移。例如,“心里扑通一怔”等。

3)同音双关。汉语拟声词除了英语拟声词所具有的修辞功能以外,还有同音双关的作用,使语言显得风趣和俏皮。汉语拟声词的这种独特修辞功能在歇后语中表现尤为突出。如青蛙跳下水——“扑通”(不懂)。这些说法因为拟声词同音双关的作用而妙趣横生, 汉语拟声词的这些独特修辞功能在英语中没有。

英汉拟声词修辞功能方面存在的诸多差异, 使得翻译中要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和艺术情境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译者对英汉拟声词修辞功能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在不影响原意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酌情处理,以求更加准确到位的重现原文中拟声词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5、结束语

不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拟声词都是非常丰富并且被广泛应用的。通过比较英汉拟声词在语音、句法功能及修辞功能上的差异, 能够加深我们对英汉两个语言体系的认识,拓宽我们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并提高我们对这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进而对指导翻译实践都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海光增.从语音结构和修辞功能看英汉拟声词之异同[J].教学与管理,2008(1).

[2]李顺群.拟声词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3).

[3]刘新建.论英语拟声词及其翻译[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4]刘晔.英汉拟声词对比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拟人的成语篇6

关键词:比拟;移就;心理基础;本体事物;其他事物特征;语法关系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090-01

一、比拟和移就的定义

陈望道认为比拟是将人拟物(就是以物比人)和将物拟人(就是以人比物)都是比拟。黄伯荣认为比拟是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看,榕树老人捋着长髯,木瓜弟兄睁着大眼,候着出海的渔民哪,披风戴露满载鱼虾回家园。(郭小川《厦门风姿》)”

陈望道解释移就是遇到甲乙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 作者就把原属于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 名叫移就辞。我们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例:“我们的车子缓缓地驶过快乐的绿林翠木, 驶过那阳光下奇花盛开的山谷。”

二、比拟和移就的相同点

1.比拟和移就主要构成的要素都基本相同,都由本体事物及其特征和其他事物及其特征构成,并且这种事物和特征的关系是隐性的。同时,本体事物和其他事物特征是必须出现的。例如:

移就:“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里用“浓黑”形容人的悲哀心情这一本体事物。且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

比拟: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郑文光《火刑》)"翱翔"和“鸟”的特征之间关系也都是隐性的。

2.比拟和移就的语用机制相同。

从语用角度来说,语句的意义由两部分信息组成,一是语句字面上的所表达的含义,二是语句实际上要表达的含义。在通常的情况下,语句字面的意义也就是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实际意义。

(1)比拟的语用机制。比拟是建立在违反语用机制对会话合作原则的基础上的。这种违反是主动的,故意的,有明显的言语功利色彩。而其中甲乙的关系根据有相似性的联想建立起来的修辞方法。

(2)移就的语用机制。移就也是人们在交际的时候,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通过故意设置理解障碍突显其位,或是通过构成语言表面逻辑矛盾增加其内在魅力,或是通过其隐含意义引发作者思考。

正是由于上述两方面的相同点使得相当多的学者也倾向于把它们都归在具有隐性关系中的一个辞格中去。但是,比拟和移就还有一定的区别,下面来分析一下。

三、比拟和移就的不同

1.比拟和移就的心理基础不同。

我们从心理角度加以分析可以看出来移就是基于邻接联想,拟物基于相似联想。由于“比拟”中有“比”的成分,和比喻有些相似。 “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可以看出来,刘勰所谓“比”“喻”“拟”是一个意思。例如:

比拟:“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茅盾《白杨礼赞》)”用“力争上游”去描写白杨树,显然这一切都以相似联想为基础。

移就:“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伤心原属于诗人自己而转写寒山一带的碧色,其正是由于诗人带着伤感的心情登山后看见惨淡的碧色,“碧色”和“诗人”处于邻接关系之中,所以取而代之。

2.比拟和移就中事物与特征构成的语法关系不同。

从用例和定义来看,移就和比拟的区别在于本体事物与其他事物特征之间构成什么语法关系。是定中关系的,归移就,剩下的归比拟。

例如:比拟

“长鞭甩碎了空中的雾”。(动宾)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主谓)

例如:移就

“那是怎样宁静而幸福的夜啊!”

“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鲁迅《彷徨・祝福》)

从上面看出,移就的例子基本都是定中结构的。

综上所述,比拟和移就相同点是都由本体事物和其他事物特征构成,并且是必须出现的,并且这种事物和特征的关系是隐性的,否则是不能构成比拟和移就的。语用机制是相同的,都是在故意违反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产生。不同点是心理基础不同,比拟基于相似联想,移就是基于邻接联想;事物与特征构成的语法关系不同,移就基本上都是定中关系的。其他如主谓、动宾基本为比拟。

参考文献:

拟人的成语篇7

饶勤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一文,以《马氏文通》为始将发表的有关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著作论文进行概述。论文将这些拟声词研究分为三个阶段:1898~1949年、1950~1990年及1990年以后,认为前两阶段“拟声词经历了从附属于其他词类到独立列为一类的过程”,第三阶段以熙《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孟琮《北京话的拟声词》和马庆株《拟声词研究》等三篇论文为代表,开拓了将汉语拟声词放在语音系统中进行分析的视角。

综述中围绕拟声词的词性及其句法功能的问题,认为拟声词的词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拟声词语法功能的认识。但事实上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讨论不仅局限于此。正如汉语方言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方言系属问题作为争论的焦点,这种一开始就确立了某种方言系属权威性的作法,会导致其后的调查研究局限在某个框架内,从而限制方言研究的灵活性。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应将精力放在汉语各方言特别是一些濒临消失或者具有混和性质的方言特点的探讨上,构建新理论。拟声词研究也应如此,词性问题固然重要,但拟声词特殊性质的讨论更有意义,因此探讨拟声词应从多方面角度进行。

就普通话拟声词自身结构特点的研究,目前探讨的范围主要有四方面:(1)词性问题;(2)构词方式;(3)语音形式结构;(4)修辞功能。而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多有异同。

二、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1.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总况。方言拟声词研究从80年代才刚起步,至近几年才逐渐展开,但发表的文章并不多。由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系列共收集了全国四十多个方言点的词汇,其中也包括拟声词的材料,但并无专门的著作文章对这些方言的拟声词进行分析探讨。

更多的文章将拟声词作为一种构词法平面描写,如《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歙县方言的AAB、BBA式结构》《略论厦门话的构词手段和方法》《闽中、闽北方言的分音词》《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夏县话里“圪”的用法》《大同方言中的“圪”“忽”“达”缀词语的附加意义》《武宁话的重叠式》《宜都话的两种状态形容词》《宜昌话“AA神”式论析》《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等。这些论文仅介绍某一方言拟声词的构词形式,并未对该方言拟声词的整体特点深入探讨,因此也只能作为一种方言调查材料。

专门对方言拟声词进行理论探讨的文章是从《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和《北京话的拟声词》两篇相呼应的文章开始。但这些研究并未被马上继承,直至《吴语拟声词的状态标记“叫”》《潮阳方言的象声词》以及中国社科院王晓君的博士论文《汉语方言拟声词调查与研究》等文章的出现,使语言学界才真正开始关注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

2.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具体方面。(1)构词法描写。与普通话拟声词研究相似,大多数方言拟声词的研究都局限于特殊构词法的描写及语法功能的简单介绍:

例如山西大同方言中以“圪”为前缀的“圪A”和“圪A圪A”两种构词法;闻喜方言以“古”作为词缀的“古A”“古里古A”“古古AA”等结构。吉林方言的“一AA”式和“一AB”两种格式中各字的声调是固定,为“一35A51A0”“一35A51B0”。安徽歙县方言主要结构为“拟声词A+动词性B/形容词性B”的“AAB”式和“动词性B/形容词性B+拟声词A”的“BAA”式。江西武宁方言为AA式、ABAB式和AABB式,仅作状语和定语。湖北宜昌方言的结构为双音拟声词加后缀“神”,主要充当补语和谓语;宜都方言也有“AAs?圮n”式的重叠式拟声词。湖南汩罗长乐方言主要以“哩”为后缀,结构为“AA哩”,语音为“中重轻”的格式。厦门方言的结构则分“一字格”“二字格”“三字格”及“四字格”,等等。

这类文章对拟声词的讨论较拘泥,仅从字面构词的特点进行描写,未对这些拟声词具体特点进行研究,因此无法揭示出该方言拟声词在词法和语法的特殊功能。

(2)词汇化。随着词汇化语法化在语言学界的兴起,方言拟声词的研究也开始关注词汇化。在调查中发现某个方言中存在着几种不尽相同的拟声词格式,或者几个方言中存在着相似或相异的拟声词格式,若将这些格式对比分析,往往可能发现不同拟声词之间亲疏关系,从而可揭示出某类拟声词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所属的阶段特征。这样,一些论文开始从这种动态研究的角度对拟声词构词特点进行解释。

江西赣语新余方言介绍了三种格式:重叠式、A沙式和AA叫式。文章指出AA叫式拟声词与普通话不同在于,“叫”在新余话中已语法化为一个词缀。通过对比赣语吴语中AA叫式拟声词在语法语义上的差异,试图解决“AA叫”式语法化的历史过程。

北部吴语嘉善方言中的拟声词的状态标记是“-叫”,文中指出双音节拟声词与“叫一记”在组合的过程中日趋紧密词,并发生词汇化,“一”语音弱化读轻声,所有后附于拟声词的“叫”都可以用“叫一记”来替换,而语义没有变化。所以,文章认为,“叫”已经语法化为一个状语标记,而“叫一记”则在使用中词汇化,也开始逐渐接近于一个状态标记。这些论述揭示出吴语中这两种拟声词所形成的不同阶段和相互关系。

(3)语音层面分析。拟声词最初表达的是要摹拟自然界某种声音的某些属性,本质上与声音密切相关。因此,人们开始关注各方言拟声词在语音和韵律上的独特之处,这把对拟声词的认识推进了一步:河南获嘉方言中的拟声词的词头是一种表音字,拟声词若以这类词头为第一音节的时候,第二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就会受到严格限制,但文中对这种限制并未进一步讨论。闽中闽北方言的拟声词中存在着一种分音词,将一个音节分成声母韵母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又各自扩充为一个独立的音节,第一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双声叠韵,第二个音节与原单音词叠韵。声母固定为1,并且新的两个音节均与原单音节词同调”。

马庆株以北京话拟声词为案例,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从音素的角度切入,把拟声词看成一个语音单位,根据北京话拟声词的发音机制,分析了各拟声词声母韵母各自的特点。研究发现这些拟声词的声母多以塞音边音塞擦音充当,韵母多为无韵尾,有韵尾则多以ng尾为主的客观情况,并通过对不同音节中各相应的语素进行对比,总结了不同音节声母和韵母的特点及各自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文章从音素的角度看待重叠,得出变韵重叠(语素重叠)和变声重叠(音节重叠),这些变形重叠后的完全再重叠就发展至文字形式上的拟声词重叠。

张盛裕对粤东闽语潮阳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以音素为单位。他指出除了无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外,潮阳话主要有①A下叫,②AA叫,③IA叫,④IA1A2叫四种格式。其中,后三种格式在语音上各有规律,除去词缀“叫”,拟声词每个音节的声韵调有固定的音变规律,并重点论述④式拟声词的语音结构中声母与韵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文章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到的所有拟声词的声韵调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比较,并联系人类发音机制特点进行解释。

王晓君通过170多个词条将调查所得的53个方言点的材料进行分析,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汉语方言的一般拟声词、摹拟动物叫声的拟声词和使唤动物声的语音使用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语音规律。此外,论文将拟声词的音节分为主音节和次音节(包括衬饰音节、衍生音节、前缀音节和后缀音节等),并运用主音节和次音节的概念分析了汉语拟声词的韵律构造。

以上的文章都运用了统计学方法对拟声词声韵调等各个音素进行了频率统计分析,这是以往拟声词研究中所不曾运用的方法。拟声词一般是用来模拟自然界的声音,人类选择以哪种语音表示哪种自然界事物的声音通常也带有随意性。但是语言又是约定俗成的,在任意选择语音的同时,又受到人类自身的认知及所处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的制约,具有某些优选的规律性,显示出语言的排除机制。用统计数据分析的方法事实上是将拟声词的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研究结合起来,从方言中一些现象总结人类对语言的选择方式和接受程度。

三、研究方法的总结

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这与方言调查的开展有很大关系。在很长一段时间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只重视语法结构描写以及在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模式下进行两者对比,并没有立足方言自身内部特点的探讨。此外,对拟声词在语法修辞上描写也过于笼统。事实上,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应有自身的特色,可从多角度展开探讨。

1.历时研究。由于拟声词是用自己的方言去模拟某种声音,这种模拟必然带上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从音素到音节到字词,都受到形成该方言的社会心理文化意识影响,因此,不同的方言都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然而,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渗透使得一些方言带上相似的语言现象,系属相近或同属一方言的方言小片中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将这些特点系连在一起,则可能为某种语言现象展示了一个历时的动态过程。王福堂①从方言语音演变中得出:“多数方言中音变过程完成后,原来的具体情况已经不复可知。需要借鉴其他方言的情况才有可能对音变过程的某些阶段加以复原”。方言拟声词的研究同样具有历史性。例如吴语、赣语、闽语中都存在着以“叫”为后缀的拟声词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差异性。从历史移民的考证中,古代时就存在着一批移民从长江中下游区迁往江西最后再迁至闽地的历史情况。拟声词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相似的特点,是同源的关系,还是仅为偶合,这需要结合文化历史的进一步证明。可见,将不同方言中拟声词的结构特征串连起来,能为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语言事实材料。

从历史层次上分析,突破了拟声词仅关注平面研究,从而把拟声词的研究引进历史变化发展的动态立体研究中,对于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2.语音韵律研究。国外拟声词的研究一般从音素入手,而现代汉语普通话拟声词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字词组合上的结构。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这让汉语研究者通常关注以字为单位符号的汉语,着眼于字面上的汉语,忽视语音层次上更具有变化意义的语言价值。与其他词类相比,拟声词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就是因为它是以声音作为产生载体和条件,因此对语音深入探讨才是真正认识拟声词特点的研究。

石毓智②以广泛存在于各方言的拟声词、联绵词和分音词为基本材料,提出大音节结构这种韵律单位,认为在这个结构中,音节与音节间相应的位置上的音素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他从普通话拟声词中归纳出五条音节配合规律,然后从历史材料及闽语吴语等方言材料中印证了这些原则。这种从音系学和韵律的角度探讨了拟声词及其相关的问题,为进一步认识汉语方言拟声词的共性及拟声词的本质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由最小的语音单位分析至词组合层级分析法,事实上与国外语言学研究方法接轨。拟声词的研究,无论是普通话还是汉语方言,都应跳出字词上的局限,将语音引入,结合词法语法进行研究。

3.类型学研究。汉语从古代开始就存在着各种方言,千年来各方言自身变化不断,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类型各异。汉语方言的丰富性,不仅数量上而且类型上也为汉语的研究提供大量了的语言材料。从类型学的角度研究拟声词,是对汉语拟声词认识的总结。

方言拟声词的调查研究目前尚未深入展开,但已初步总结出一些类型,包括:各种没有固定格式的纯粹模拟声音的结构、重叠式(常式和变式;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词缀式(前缀、后缀和镶嵌词缀等)、分音词等。可见,除了字词上的格式外,我们更应将语音和词汇化引入,从微观的动态中进行研究。

随着方言拟声词调查的广泛展开和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拟声词结构将被逐渐揭示出来,这就为语言类型比较的提供了大量的材料,这种类型学的研究角度研究应该成为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方向。这对进一步揭示和认识汉语拟声词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

[论文关键词]方言;拟声词;构词法;词汇化;语音韵律。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从现代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的三大方面:构词法、词汇化及语音韵律对近几十年汉语方言拟声词研究进行归纳与评述,揭示历史研究、语音研究及类型学研究对方言拟声词研究的重要性。

注释:

①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第21页,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②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曹文安:“宜昌话‘AA神’式论析”,载《三峡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陈山青:“汩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载《湘潭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贺巍:“获嘉方言的表音字词头”,载《方言》1980年第1期。

4.刘新友:“吉林方言里的一类象声词”,载《四平师院学报》1980年第2期。

5.马庆株:“拟声词研究”,见《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马庆株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孟庆惠:“歙县方言的AAB、BAA式结构”,载《安徽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

7.孟淙:“北京话的拟声词”,见吕叔湘等:《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8.饶勤:“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9.任林深:“闻喜方言中的‘圪’与‘古’”,载《山西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10.阮绪和、陈建华:“武宁话的重叠式”,载《九江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邵敬敏:“拟声词初探”,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年第4期。

12.石毓智:“论汉语的大音节结构”,载《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13.王福堂:《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修订本),语文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洪君:“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载《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15.王洪君:“汉语语音词的韵律类型”,载《中国语文》1996年第3期。

拟人的成语篇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修辞则是有效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艺术。作为一种言语交际行为,修辞又是一个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动态心理过程。仿拟(parody)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16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例子,在相关的论着中也早有阐述。经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仿拟”,可检索到216篇相关论文,而其中164篇是在近十年发表的,研究内容涉及了仿拟的定义、特点、修辞功能等,说明这一辞格已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们的注意。随着对仿拟的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角度进行研究[1],其中徐国珍的专着《仿拟研究》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了这一辞格。

    对该词的定义,尽管学者表达形式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意思却十分一致,即仿拟是一种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创造出一个临时性的新说法的修辞手段[2]。仿拟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融入了新的思想,是“仿”旧的语言形式,“拟”出一种新的意境,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又收到新颖别致、简洁凝练、幽默讽刺的修辞效果。但是,这些效果的实现有赖于听话人或读者积极的联想、想象和推理,才能正确领悟辞格中的交际意义。笔者试图从关联理论中最佳相关和认知语境趋同的角度赏析仿拟辞格如何达到交际意图和最佳修辞效果。

    1  最佳相关的效果

    成功的言语交际行为应是发话者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图,而受话者正确接受发话者所传递的言语信息。仿拟的超常规搭配行为必须是以符合人们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胡乱搭配,否则仿拟就不会被认同。根据Sperber等提出的关联理论,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即说话人明白地向听话人展示其信息意图,而从听话人的角度来说,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即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结合语境假设,依据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此基础上,Sperber等又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解释了最大关联性(maximum relevance),即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交际原则解释了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指的是理解话语时经过合理努力而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由此可见,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不再是单纯的解码活动,它还包括推理成分。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先运用语法及词汇知识解读句子作为语码的字面意思,然后力求以最小的努力,结合语境信息,对句子的深层含义进行推理和补足,最后使理解符合所期待的关联为止。可见,关联理论是把建立新信息与已有旧信息之间的联系看作言语理解的条件,而且这种关联是建立在言语经济的基础上的,即在认知过程中,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正确判定目标范畴及其本体、追求言语形式的“最佳相关”是仿拟行为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例1:To Lie or Not to Lie-The Doctor's Dilemma (《大学英语》第三册)

    这个标题是作者对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一句着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的仿拟。对于有一定文学素养的读者来说,自然会立刻联想到莎翁的这一名句,并依此推断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更真切地领会医生所面临的道德与责任的抉择难题以及与哈姆莱特类似的心理状态。同时,因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

    例2:Now you can have your cake and diet too. (广告语)

    这是一则生产蛋糕的厂家所做的食品广告,仿拟了英语谚语“You can't eat your cake and have it.”意为:吃了蛋糕就不能再拥有蛋糕;引申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广告作者将原来的否定形式改成肯定形式,渲染他们的蛋糕吃了还能减肥,一举两得。然而,如果受话者的语言文化知识有限,不知道该英语谚语,或许就无法作出类似的推断,该广告也就达不到它所期望的交际效果了。

    例3:“American society no longer has any viable concept of work”: but the trouble is that the youth revolution hasn't such a concept either. All play and no work makes Jack a dumb jerk.

    (The Listener)

    该句中的“All play and no work makes Jack a dumb jerk.”是仿拟谚语“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而成的。该谚语在英语国家家喻户晓,虽然仿拟后的句子对原谚语的词序和语素进行了变动和更改,从而拟出了新的句意,但由于发话者在运用仿拟时对认知语境趋同进行了预设,而受话者对原谚语的语言结构和语义信息具有深刻印象,一旦接触到仿拟而成的新句,便自然会想到原谚语,并推断出新句的含义,领会了作者对美国年轻一代普遍存在敬业精神缺乏的批评。

    例4:Clearly, when it comes to marriage, practicing doesn't make perfect.

    “显然,在婚姻问题上,婚前同居并不能令婚姻生活趋于完美。”

    该例句仿拟了众所周知的谚语“Practice makes perfect”。该谚语通常用来强调实践对于技能掌握的重要性,而成功的仿拟恰恰就在于它不落俗套甚至“反其道而行之”。由于说话者预设婚姻是人类具有高度认知趋同的话题,仿造的是个人认知程度很高的通俗谚语,受话者便会自然而然地作出所期望的积极联想和合理推理,从而十分简约又很幽默地表明了自己对社会上试婚等现象的看法,最终达到了交际目的。

    由此可见,成功的仿拟实施过程恰恰是寻求"最佳相关"的过程:发话者比照人们熟悉的词语和语言形式,展示其交际意图(“明示”),受话者依据特定语境进行相关联想和推理(“合理努力”),从“最大相关性”来说,还应是“付出最小的努力”,对说话人所传递的言外之意心领神会(“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一般说来,本体的典型性越强,熟悉度越高(如谚语、名言、警句等),仿体表现出来的相似性越明显,其传递的信息越容易被接受者理解,所产生的修辞效果自然也就越佳。

    2  认知语境趋同的效果

    关联理论认为,受话者将对世界的假设以概念的表征形式储存于大脑中,构成用来处理交际时新信息的认知环境。因此,认知语境是“the set of all the facts that he can perceive or infer: all the facts that are manifest to him”[3],即对于某个人能够明白的所有事实。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语境已经被内化或认知化,其结果就形成个人的认知语境,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汇信息”。交际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认知语境是双方交际成功的前提[4]。由于在英语仿拟中,常常只出现仿体而隐去本体,仿体在没有本题对照的情况下直接在文中出现,这样,对受话者来说,须凭借自己现有的知识来判断仿体的文化背景,他的个人认知语境就显得格外重要。另一方面,对发话者来说,应对受话人是否了解所仿拟的语言形式进行适当的预设并力求认知语境的最大趋同,否则,就会使交际阻塞和失效。

    例5:“Don't show me any other. But show me Black Sister.”

    这是“黑妹”牙膏广告词的英译,译文是仿拟日本“兄弟”牌打字机的英文广告“ Don't say 'Show me another'.Say 'Give me Brother.” 而来的。从仿拟寻求认知语境的趋同来看,这则广告的仿拟并不成功,因为众多消费者并不熟悉“兄弟”牌打字机的那则广告,因而无法从逻辑信息、百科信息、词汇信息中理会“黑妹”译文的真正含义,从而无法达到发话者的预期交际目的,即无法激起消费者积极购买该产品的欲望。相反,凡是符合最佳相关和语境趋同的仿拟,总是能起到新颖别致、鲜活生动、幽默风趣等修辞效果。请看以下例句:

    例6:“It's said that Jane has fallen in love with Jack.” “Yes, but she says she walked into love.”

    “听说简爱上了杰克?”“是的,不过她说她是慢慢爱上他的.”

    此例中,walked into love是fallen into love的仿拟,但它却比本体更富表现力,因为听话者可以从walked所赋予的词汇信息推断出在爱上之前犹豫不决的心情,表达了与“坠入情网”的差别。

    对于仿拟这种创造性言语行为来说,具备认知语境的趋同意识尤为重要,仿拟行为者应格外强化自己对人类趋同的语境和心理的认知,努力使自己创造出来的言语现象能与接受者的认知环境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所表达的意思被言语对象准确地接受和认可,发挥仿拟特定的修辞效果。

    例7: Part-time Job Xtra Money (兼职广告语)

    “Xtra”一词显然是仿造Extra而来,用X代替Ex-,不仅音同,而且利用X在数学术语中表示“未知数”这一共识,因而平添无限蕴意:外快多多,不知其数。不禁令人心驰神动。

    例8: I had no outlook but an uplook rather. My place in society was at the bottom.

    (J.London: What Life Means to Me?)

    “我没有人生观可言,倒可以说有一种上爬观。我处于社会地位的最底层。”

    uplook是仿造outlook构成的。杰克伦敦利用人类根据身体经验对方位词自然而然产生的意象图式,巧妙地将方位词out变为up,极为形象、精练地表明主人公一心想“向上爬”的人生观,将处于社会底层小人物那种既无奈又野心勃勃的心理刻画得十分到位。这一仿词已成为仿拟的经典例子[5]。

    综上所述,仿拟是一种破坏语言常态、改变常规语义匹配关系的言语行为,它借助人类的认知能力,使语言想象达到全新化,解决了因新情况不断出现而面临欲言无辞的尴尬场面,从而创造出一个简明适当的概念或表达,显示出言语者的思辩机智和大胆创新能力。它既使接受者产生较强的认知响应,又产生了新颖生动、令人耳目一新的修辞效果。这正是仿拟的价值所在。通过语用学理论观察、分析仿拟修辞现象,有助于人们更合理地利用仿拟手段提高言语交际能力,提高对语篇的理解和作品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胜杰.相关理论在仿拟构成中的运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99-103.

    [2] 徐国珍.仿拟行为的认知功能及认知策略[J].修辞学习,2005,131(5):32-34.

    [3] 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Communication & Cognition [M].Cambridge:Blackwell,1995:39.

    [4] 孙昂.认知·意图·关联[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0(3): 9-11.

上一篇:矫情的句子范文 下一篇:机械与自动化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