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生活习性范文

时间:2023-09-19 06:43:37

蚂蚁的生活习性

蚂蚁的生活习性篇1

一、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高,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蚂蚁》一课时,我问大家:喜欢蚂蚁吗?它长什么样?它的生活习性是什么?大家很想知道,这样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自愿组成几个小组,自己去捉蚂蚁,有的小组观察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有的学生说蚂蚁在行走过程中会分泌一种“信息素”,这种“信息素”会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如果用手划过蚂蚁的行进队伍,干扰了蚂蚁的“信息素”,蚂蚁就会失去方向感,到处乱爬,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干扰它们。有的小组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组内的一名学生把一些面包屑和白糖放在蚂蚁的前面,蚂蚁很快就把它吃掉。有的小组观察蚂蚁的身体是什么样的,用画图的方法,画出蚂蚁的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两只触角,胸部长6只脚。在观察蚂蚁的过程中,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学生汇报蚂蚁的寻食、搬运、信息交流、排队等活动,总结出蚂蚁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生活。

二、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适合小学生年龄的特点,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科学知识。例如,我在教学《杠杆的科学》一课时,准备了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撬棍,接着提问:怎样才能把这块石头很快地撬起来?拿在撬棍的什么位置?支点在哪儿比较省力?我们来做个游戏。我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力气较大的学生,一组是力气较小的学生,接着游戏开始,力气大的一组拿在撬棍离支点较近的位置,石头离支点较远,撬起大石头很费劲,力气小的一组拿在撬棍离支点很远的位置,石头离支点较近撬起大石头很省力。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杠杆的原理。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学生能真正地掌握科学知识,感觉学习是一种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科学这门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动力,他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能激发每个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索,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科学知识。

蚂蚁的生活习性篇2

1、教学内容:辽海版美术二年级下册《小蚂蚁搬家》

2、教材分析

(1)

教材内容结构特点: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设计强调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营造宽松自由,热烈紧凑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

(2)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从课题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学习活动的方式等都考虑德育的暗示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友爱、协作的精神。

3、学情分析

(1)

学生的认知基础:蚂蚁这种小昆虫对二年级来说并不陌生,他们能说出许许多多关于蚂蚁的有趣故事。

(2)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对蚂蚁的具体形态特征,大部分学生以往并没有细心观察过,需教师着重引导。

(3)

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蚂蚁搬家动态的表现与刻画是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需教师着重指导。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运用绘画形式进行创造表现

(2)过程与方法:探究动物秘密和通过对蚂蚁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热爱动物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核心素养):树立集体意识,培养学生相互友爱、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5、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开展“蚂蚁搬家”的集体美术创作活动。

(2)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把想象的“蚂蚁搬家”情景用绘画语言大胆地表现出来。

6、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通过一些实践、表演活动,如扮角色活动,让学生以体验、表现的学习方法进行合作交流。

7、媒体资源(网络

白板

ipad

手机移动终端镜像投屏

PPT课件

flash课件

8、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1、猜谜语:身小力气大,团结又勤劳。有时搬粮食,有时挖地道。

2、启发谈话:在哪见过蚂蚁?长什么样子?

3、看课件:它们在干什么?(搬食物)出示课题

学生猜谜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观看、思考、回答

通过猜谜、启发谈话、看课件,激发学生探究蚂蚁的兴趣。

小结:猜谜活动,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直观形象,真实展现蚂蚁搬家情景,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探究新知

1、画蚂蚁

出示课件《蚂蚁的外形特征》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简笔画《蚂蚁》

2、表演:《蚂蚁搬家》

出示食物道具,模拟蚂蚁搬家场景。

3、课件:欣赏学生范作

4、教师讲解绘画要求并巡视指导

学生观察听老师讲解

观察蚂蚁简笔画的绘画方法。

学生到前面模拟蚂蚁搬家的场景。

观察、欣赏

学生大胆创作

通过出示蚂蚁的外形特征课件,学生观察的更细致。用简笔画形式来表现更生动。模拟表演和欣赏范作,为学生的创作打开思路。

小结:课件展示直观形象、模拟表演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

巩固应用

1、展示评价

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

自评、互评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结:展示评价活动,使学生体味成功的喜悦,培养欣赏和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像小蚂蚁学习,以后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团结合作”这个道理。

学生认真听

通过总结,教师适时渗透集体意识。

板书设计

5、小蚂蚁搬家

蚂蚁的生活习性篇3

2、烟丝:将烟丝在水中泡2~3天,取其汁洒在蚂蚁出没处,蚂蚁闻到烟味即会躲避,连洒几天,蚂蚁就不见了。

3、杀虫剂:喷雾式杀虫剂对很多虫类都有灭杀效果,对蚂蚁效果也和明显,家里有蚂蚁时可在蚂蚁的洞口放一些食物,等蚂蚁来吃时用喷雾杀虫剂喷撒,持续几次,能大量的姜少蚂蚁的量。

4、开水:蚂蚁的蚁巢一般都只有一个洞口,家里有蚂蚁可以用食物诱惑来查找到蚂蚁的洞穴,沿着洞穴缓缓倒入开水,开水的高温有一定的机会烫死蚁后,可能直接根除蚂蚁,就算没杀死蚁后也能大量较少蚂蚁数量。

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和胡蜂是近亲。蚂蚁已知最早在白垩纪就出现,可能是从侏罗纪出现的原始胡蜂演变出来的,主要区别是蚂蚁的触角是明显的膝状弯曲,胡蜂的腹部是一个整体。蚂蚁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没有生育的雌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

蚂蚁的生活习性篇4

人类对蚂蚁的认识大概从食用蚂蚁开始。据推测,当初,人类社会处于原始阶段,还没有形成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的食物极其有限,在饥肠辘辘之时,他们无意中把目光投向了随处可见的蚂蚁。相当不错的口感和酸甜适宜的味道,再加上食后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即现在所说的毒副作用),久而久之,蚂蚁便成为人们所共同喜爱的美味佳肴。

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我国史书《周礼.内则》有“坻醢以供天子馈食”的记载,看来,用蚂蚁的幼虫(有说为蚁卵)做成的酱味道极为鲜美,只有最高统治者天子以及其他地位极为显赫的诸侯等贵族方可享用,普通百姓是决不会沾边的。唐代刘恂所著《岭表录异》也有类似的记载:“交广溪峒间酋长,多取蚁卵,淘净以酱,云味似肉酱,非尊贵不可得也。”这也证明了食用蚂蚁是安全可靠的。

我国食蚁的风气不仅延续久远,而且流传的范围极广。有资料显示,时至今日,广西壮族同胞仍以蚂蚁酒和蚂蚁炒苦瓜等时新蔬菜作为招待尊贵客人的佳肴。云南的傣族、基诺族等兄弟同胞也有食蚁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长期坚持食用蚂蚁的人有几十万。

翻开世界其他古老的民族历史,也都有食蚁的记载,并世代相传,流传至今。印度的一个民族,喜食纺织蚁,有身份的人还雇佣专人采集蚂蚁,并有从事蚂蚁采集、加工、销售的机构。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居民也有食蚁的习俗流传。他们或以蚂蚁加入主食中,或用其烹调菜肴,受到人们的青睐。此外,在欧洲、澳洲、美洲的很多国家和民族也把蚂蚁作为美味食品。美国人视蚂蚁为高级营养品,把蚂蚁加工成罐头、夹心巧克力,虽价格不菲,但颇受人们欢迎。以蚂蚁为主要原料来酿酒或做成饮料,在墨西哥、瑞典等国家也极为盛行。

看来,如果和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现在食蚁之风还远远不够强劲呢。

令人惊异的蛋白质含量

尽管很多人喜食蚂蚁,但未必知道蚂蚁的营养成分特别是蛋白质的含量。据国内不少科研部门专家的多次测定,我国的优良蚁种,如拟黑多刺蚁,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0%以上,与其他动物的蛋白质含量相比,小小蚂蚁遥遥领先。

蛋白质被称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它在人体内所担负的职能十分重要:为大脑活动提供能量,维持信息传递的畅通,促进生化反应,防御和清除外来的邪恶势力,保障人体的正常生长和修复被损害的组织。据美国科学家测定,人的一生中,不管是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还是成熟时期,都需要大量的蛋白质。即或是古稀之年的老人,每日需要的蛋白质也在70克左右,大致与青壮年的需要量相当。

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成分是氨基酸。令人们惊奇的是,蚂蚁不仅含有27种游离氨基酸和17种水解氨基酸,还含有人体所必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因而是一种来源广泛、极易为人体吸收的优质蛋白质。

蚂蚁富含宝贵的蛋白质,但它的脂肪含量却十分有限,这对生活质量已经得到显著改善的当代人来说,是求之而难得的事。据测定,蚂蚁所含的脂肪酸中的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亚油酸、硬脂酸、豆蔻酸等含量均大大低于其他动物,因此必定会受到慢性病患者以及广大讲求养生保健的人群的欢迎和青睐。

专家提醒,并不是所有的蚂蚁都可食用。(待续)

蚂蚁的生活习性篇5

每到夏天,我经常在地上、墙上、墙脚边或树洞里等潮湿又肮脏的地方看见一群群的蚂蚁,它们都有一些相同的现象,总是自觉地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匆匆忙忙地搬家、寻找食物。它们有趣的行为引起了我的好奇,我觉得应该思考和研究的是人类相互之间是靠语言来传递信息的,可我听不到蚂蚁有说话的声音。那么,到底是谁在指挥它们呢?它们又是用什么方式进行相互之间的联系呢?

带着这个有趣的问题,我到市图书馆查找了《十万个为什么?》和自己收藏的《少儿百科全书》中一些有关蚂蚁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等方面的资料,我了解到蚂蚁的集体生活,是靠特殊的“化学语言”来保持联系的,蚂蚁的“化学语言”又称为激素,它是从蚂蚁的排出体外的一种化学物质。我还就此问题咨询了在医院当医生的大姨,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气味,自己家的人的气味更是相近,动物也不例外。那么,蚂蚁排出体外的化学物质和蚂蚁身上的气味起到什么作用呢?我采用了观察法和实验法,分别在学校的花带、河堤的草坪、奶奶家门口的果树下做了几次这样的试验,在离蚂蚁窝不远的地方放上一点糖,一个在外寻找食物的蚂蚁“侦察兵”发现了,它在糖粒上停了一会儿,就立刻回窝了。很快,一支长长的蚂蚁队伍就开过来了,而且那些蚂蚁们都是很自觉地沿着“侦察兵”走过的路线前进,尽管在它们当中有几只淘气的蚂蚁离开了队伍,但它们又很快地回到了原来的路线上。我又在它们通过的路上用小木棍和小铁铲铲出一条小沟,蚂蚁爬到沟边,左试试,右探探,最后还是一个个地爬过去了,找到了原来的线路。接着,我又在路上放了一块大石头作路障,挡住了它们的去路,蚂蚁们顿时乱作一团,四处乱爬。可是,不到一分钟,奇迹出现了,一只聪明的蚂蚁绕道找到了被石头隔断的原路线,蚂蚁们又重新排好队伍前进了。我还做了这样的试验,在蚂蚁前行的方向前面喷上一些杀虫剂,结果和原来的情况一样,蚂蚁都是很自觉地排着队伍跟着它们的队长绕道离开,接着按原来的路线前进了。在实验中我还发现,蚂蚁的触角也能起到一些相互联系的作用,它们在一起的时候,用触角碰着对方的触角,起到了替代语言交流的作用。但是,这种依靠触角来进行联系的方式,还远不及依靠排出的激素和气味要方便、实用得多。

在做完每项试验后,我都赶紧用放大镜去观察,发现有相同的结果:在蚂蚁通过的路上都有一条细细的,几乎是不被人看得见的痕迹,泥土也被湿润了,我用手捏了捏,感觉手中的泥土粘粘的。我终于明白,这就是蚂蚁们相互之间依靠排出的激素,并且嗅到这激素发出的气味而自觉地形成长长的队伍的。同样,蚂蚁在觅食的时候,也是把激素散布在来回的路上,同伴还是根据激素和气味,就知道到哪里去觅食、把家搬到哪里。这样,一同前去的蚂蚁都散发出同样的气味,使来往的路上形成了一条“气味长廊”,成群的蚂蚁就是沿着这条“长廊”而忙碌地寻找或搬运食物的。

我想,既然蚂蚁这么聪明,也许还能利用气味辨别谁是自己的亲人。如果有哪只不听话的蚂蚁误入别的蚂蚁的“家”而被发觉的话,那它的命运就悲惨了。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还需要再作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对蚂蚁的实验,我得到了一些启发,在自然界中,没有一种动物能够真正单独地生活。自由的动物世界里,各种动物也都有自己特有的联系方式,并且依靠这种方式来进行“语言”上的沟通,达到共同生活的目的。那么,是否可以利用动物这些特有的形为来研究人类的一些基因组织呢?今后,我还要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其他喜欢生物科学的朋友来共同研究这一个问题。

蚂蚁的生活习性篇6

蚂蚁的阅读题答案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的火舌活象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顺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大火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于火海里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向河岸的方向滚去。蚁团在火舌舔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烘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蚂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百毫克,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智,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而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蚂蚁 阅读练习题:

1、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蚁团却不见缩小,请说说这是为什么?(2分)

2、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一句中,区区是什么意思?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段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4分)

4、读了上述文段,你觉得蚂蚁有哪几方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蚂蚁 阅读答案:

2、区区表示数量少或渺小的意思,不能删去,用在这里是为了跟下文写蚂蚁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心。

3、第一段是记叙,记叙蚂蚁群为保护种族自救的故事;第二段是议论,赞扬蚂蚁的精神,揭示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

蚂蚁的生活习性篇7

蚂蚁渺小的坚硬的。是形容蚂蚁的词语。蚁科,通称蚂蚁,节肢动物,多为黑色、褐色、黄色或红色,体躯平滑,或有毛刺、刻纹和瘤突。

蚂蚁简介:蚁科,通称蚂蚁。属于昆虫纲膜翅目,多为黑、褐、黄和红色,刚刚出生时,通体透明,体躯平滑,或有毛刺、刻纹和瘤突。头部通常阔大,触角膝状,4到13节。复眼小,退缩,单眼3个,位于头顶。口器和足均发达,跗节5节。有性个体有翅2对,工蚁通常无翅。基部腹节显著紧缩,形成腹柄。腹柄1到2节,每节背面上有1到2个结节状突起。多数种类具有多型现象,属社会性昆虫。有些种类肉食性,捕食昆虫、蜘蛛及其它小动物;有些为植食性,取食种子、菌类及其它植物质;有的为杂食性。

蚂蚁是一种有社会性的生活习性的昆虫,和胡蜂是近亲。蚂蚁已知最早在白垩纪就出现,可能是从侏罗纪出现的原始胡蜂演变出来的,主要区别是蚂蚁的触角是明显的膝状弯曲,胡蜂的腹部是一个整体。蚂蚁一般都没有翅膀,只有雄蚁和雌蚁(雌蚁具有生育能力,但只能繁殖出雄性繁殖蚁)在交配时有翅膀,雌蚁交配后翅膀即脱落。

(来源:文章屋网 )

蚂蚁的生活习性篇8

关键词:蚂蚁;理据;异名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蚂蚁是一种十分古老且久负盛名的昆虫。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亿年前,大约与恐龙同一时代。蚂蚁不但常见而且种类繁多,目前地球上的蚂蚁有近万种。蚂蚁是陆地上一股强大力量,已知的蚂蚁有8800种,其中有一种大头蚁就有1000多种,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类。除了两极地区以外,在世界上大部分陆地都有蚂蚁出没,以数目来说地球上所有的蚂蚁数以亿兆计,远远超过全部哺乳类动物、鸟类、水陆两栖动物的总和。蚂蚁的异名也非常丰富。据查,汉语典籍中有三十多个,还有些方言地区没有实际记载的书面材料。俗话说“好汉有三个绰号”,蚂蚁也许就是昆虫世界中的一条好汉。

让人们瞠目结舌的应该要数蚂蚁所特有的精神品质了,古代很多历史故事都与之有关,现在流行语中也不乏体现:民间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谚语。今俗谚云“蚂蚁戴笼头”,例此言,亦可言蚁著辔可驾乎!还有歇后语“热锅子上蚂蚁――走头无路”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有不少的附加意义来丰富词汇的运用范围。如当今广为人知的以蚂蚁群居性特征命名的“蚁族”,它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而是“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是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他们是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同名图书《蚁族》就是描述这一群体的读物。这个形象的名称很显然是来源于蚂蚁天生的群居性。

一、蚂蚁的古籍理据

“理据”一词,在中国占籍中应最早见于南朝齐僧岩《重与刘刺史》“纤辱还海,优指仍降,庄援释,理据皎然。”其中“理据”一词的意思是“道理和根据所在”。词的理据(motivation),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事物的得名之由,即我们为何会选用这个词语称呼它而不用别的词语。其概念基本相当于认知功能语言学派的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指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或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天然联系,即是有理据的(motivated)。1940年,美国哲学家皮尔斯认识到,每种语言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蚂蚁的文字记录,成书于汉代初期的《尔雅》中就有蚍蜉、蚁、打蚁、飞蚁等字,但这里所指的蚁有的与白蚁相混。据考证,直至南宋罗愿著《尔雅翼》(公元1174年)时,才把蚂蚁和白蚁真正分开叙述。

《尔雅・释虫》:“蚍蜉,大蚁,小者蚁。”《尔雅注疏・释虫第十五》:“蚍蜉,大。(俗呼为马蚍蜉。)小者。(齐人呼蚁蚁蛘。),打。(赤蚍蜉。),飞。(有翅。)其子。(,蚁卵。《周礼》曰:“蜃酱)。”,鱼绮切。,音聋。,直耕切。,音尉。,音池。)

《方言》云:“蚍蜉,齐鲁之间谓之玄蟓(驹、养二音),西南梁益之间谓之玄,燕谓之蛾蛘(蚁、养二音),其场谓之坻,或谓之垤。”是也。其大而赤色斑驳者名,一名。有翅而飞者名,即飞也。其子在卵者名,可以作醢。

《说文・虫部》:“,yi3,蚍蜉也。从虫。切。”《说文・虫部》:“蜉,lie4,商何也。从虫。力切。”

《说文解字注・十三篇下》:“蜉,蚍蜉也。《部》蚍蜉,大蚁也。此不言大蚁者,义见上一字,全书之例如是也。蚍蜉,大蚁。释文。郭云:俗呼为马蚍蜉,按:马之言大也。从虫橐声。缚牟切。【三部】。蜉,蠹或从虫从孚。孚声,古音孚读如浮。”

《说文解字注・十三篇下》:蚍蠹,双声。蠹见《虫部》。大蚁也。《尔雅》文。从毗声。房脂切。【十五部】蚍,蚍或从虫比声。《方言》作“蚍蜉”。

《文解字注・虫部》:“蚁,蚍蜉也。俗作蚍蜉,非是。今正。《部》曰:蚍蜉,大蚁也。析言之也。浑言之则凡蚁皆曰蚍蜉。《尔雅》:蚍蜉,大蚁。小者蚁。亦是析言。从虫义声。鱼绮切。按:当鱼切。古音在【十五部】。《广韵》入尾韵者,古音也。入纸韵者,缘蚁字而合之也。”

《礼记・学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也”。汉・郑玄注“蛾,蚍蜉也。”

对蚂蚁的各种异名,前人已作了不少的研究,多数已涉及其理据。在公元前123年前后成书的《淮南子》就有蚁生活史的记述。其后《酉阳杂俎》、《太平御览》、《六收故》和《本草纲目》等历代文献,都记述了古人对蚂蚁的观察和认识。

《尔雅・释虫》中的名物词存在着各类理据,通过对散佚在各种文献中资料的爬梳,可以将其理据(包括间接理据)归为形体特点、生活习性、于人利害、喻代命名、借称命名、同义相授、音转途径、合音途径等方而,分大、中、小三个层次。

《诗・东山・正义》引舍人曰:“蚍蜉,即大蚁也,小者即名蚁也。”

《楚辞・招魂・注》亦云:“小者为蚁,大者为蚍蜉”。

郝懿行《尔雅义疏》云:“蚍蜉,今顺天人称为”马蚁’。”“马”有“大”义。

【子部・清记】清・许奉恩《里乘》-卷三/《笔记小说大观》本云:“海州四怪,一鳢、一蜘蛛、一蜈蚣、一蚂蚁也……蚂蚁,大若栲栳,臀坚胜铁,五兵不能入。”“蚂蚁殿其后,以臀堵洞口。……人以蚂蚁臀肉之坚,皆称为“铁屁股蚂蚁”云。”

【子部・清记】清・陈恒庆著《谏书稀庵笔记》-一卷/虞初近志本云:“又见珠宝市街天合金店,蚂蚁大如蜂,聚生于楼下窟中。”

由此可见,蚂蚁的得名应得义于其形体特征,古之“蚍蜉”被称作当今“蚂蚁”或“马蚁”,“马”形体肥大,有“大”之义。因此有,小者为“蚁”,大者为“蚍蜉”的记载。

二、蚂蚁异名的方言造词理据

下面从各方言区方言点的实际语料,我们可以纵观“蚂蚁”一名在不同方言地的异名:

(一)“蚂蚁”在吴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中的异名

蚂蚁的称呼也合乎一定的地域性,在吴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中对蚂蚁的称呼大多是一样的,如吴语的福建浦城、南浦,赣语的福建建宁,客家话的福建永定,以及闽语福建的南平等地,蚂蚁被称为蚁子,虽然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他们在地理位置上是接近的,在方言接触过程中会互相交流学习。闽语中蚂蚁的称呼比较丰富,广东的揭阳把它称之为蚁寿或蚁空;在福建一带更是有五花八门的称呼,福安称为蚁蚣(蚁公),莆田却称为蚁婆,根据其用词的异同,我们看出方言词汇是当地民众根据性别特征来为事物命名的,又如福建邵武和松溪把蚂蚁称为蚁子子,蚁蚁蚂,福建清流的客家话作蚁蚁公,是用重叠式造词的形式来为蚂蚁命名。

(二)“蚂蚁”在晋语、中原官话,西南官话中的异名

据本人调查发现,山西省境内及周边地区对蚂蚁的称呼可谓是千姿百态,如晋语区有代表性的称呼有蚂匹蜉(定襄)、蚂白皱(静乐)、蚂变蜂(山阴)、蚂蚍蜉(岚县)、蚂蜉儿(孝义)、蚂蚍蜉儿(榆次)、蚂变媳妇儿(河北张家口);中原官话中有蚁羊(山东曲阜)、蚂蚁王子(新疆)、蚂蚁撇蝠(山西河津)、蚂蚂蚍蜉(山西临猗),以上称呼是人们从蚂蚁这一昆虫的色泽、形状、性能等散发出的特征来冠以亲昵的称呼,并在大多数地区用“儿化”的构词口吻来表现它本身的娇小可爱以及表达人民对它的喜爱之情。

把蚂蚁称作“蚂蚍蜉”,在山西境内的晋语区大都如此,只山西东南说“蚂蚁”,不说“蚂蚍蜉”。《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共收录93点方言,“蚂蚁”条除晋语区外,只有甘肃天水说“蚍蜉蚂蚂”、西安说“蚍蜉蚂”。(词序与晋语不同)韩愈的著名诗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蚍蜉”指的就是大蚂蚁。

据1925年河北《献县志》记载:“《释文》:北人谓蚍蜉曰蚁。《方言》云:蚍蜉,燕谓之蚁羊。”以及古代文学作品《醒世姻缘传》第五六回中:“无千打万的丑老婆队里,突有一个妖娆佳丽的女娘在内,引惹的安人就似蚁羊一般。”清桂馥《札朴・乡里旧闻》中的“鲁人呼蚁为马蚁,齐人呼为蚁羊。”和《聊斋俚曲集・磨难曲》第十回中“我想那严公子,待杀个州县官,只像碾杀个蚁羊,有何难哉!”今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把蚂蚁称作“蚁羊”(也作“蚁蛘”)的历史源来已久。在1928年的《胶澳志》还有这样的记载:“蚁羊,蚁群之谓。”即胶县方言称“蚁羊“是对聚在一起的蚂蚁的总称。

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一带对蚂蚁的称呼主要是蚂英子(四川重庆)、蚂蚁子(四川成都)、蚂蚓子(贵州沿河)、蚂蜒子(湖北天门)、蚂燕子(湖北武汉)、蚂英(江苏连云港)、蚂米(江苏如皋)、蚂蚁子(安徽芜湖)、蚂蝇子(安徽芜湖),以四川成都为代表的西南官话,称蚂蚁为蚂蚁子。早在唐枢《蜀籁》中就有这样的句子:“慢慢走看把蚂蚁子踩死了。”还有克非的《悄悄地回声》中这样描述:“他羞愧得后颈窝里像有一堆蚂蚁子在爬。”中原官话中,蚂蚁的称呼“蚂蚁王子”,指体大长翅膀的蚂蚁。如:新疆吐鲁番、兰银官话和新疆乌鲁木齐等地。

根据相关统计,蚂蚁在各方言区的异名已达38种之多,好多方言沿袭古代叫法,如晋语“蚂蚍蜉”;还有根据蚂蚁的雄雌来命名,如“蚁公”“蚁蚣”“蚁蚁公”,“蚂娘子”;有的把蚂蚁类人化,称之为“蚂蚁王子”“蚂变媳妇”,有的名称儿化、子尾化、重叠化如“蚂蚍蜉儿”、“蚂蝇儿”“蚂蜉儿”“蚂蚓子”、“蚂虮羊子”、“蚂蝇子”、“蚂蜒子”、“蚁蚁”;还有更具蚂蚁的形体特征命名,如“蚂蝇儿”,是蚂蚁张成大蚁时有两翼类似蝇状。可见,从古代造词开始就显示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蚂蚁的观察和称呼是有差异的,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来给蚂蚁命名。有大的共性,但也有细微的个性来体现它的异样。

参考文献:

[1]许宝华,宫田一郎等.汉语方言大词典[M].中国复旦大学,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编。

[2]黎良军.螳螂异名的理据[J].广西民族研究,1999,(4).

[3]胡奇光等.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陈淑梅.试论汉语同源词的意义关系[C].语言应用研究.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上一篇:茶叶销售范文 下一篇:彩虹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