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习性范文

时间:2023-11-19 10:27:23

蚂蚁的习性

蚂蚁的习性篇1

1.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搬兵:指蚂蚁回巢去招呼自己的同伴。

②归途:指蚂蚁回巢的道路。

2.在文中的()里加上关联词语。

答案:如果、就;只要、就。

3.用“~~~~”线画第四自然段中的中心句。

答案:中心句: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

4.将文中[]内不合适的词划掉。

答案:划掉的词是:热烈分析

5.分段,用“”线分段,写出段意。

答案:第一段:(第1自然段)段意:生物学家对蚂蚁的习性有一些认识。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段意:蚂蚁的生活习性。

第三段:(第5自然段)段意: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科学价值。

6.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案:本文记叙了蚂蚁的一些生活习性,告诉我们,研究、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可贵的科学资料。附:蚂蚁的习性原文:

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一些认识。

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他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摆动得特别[猛烈热烈]。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的景物[辨别分析]方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然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它们闻到这种气味()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蚂蚁的习性篇2

第一步 现场观察,了解蚂蚁的外形和习性

蚂蚁长得什么样?女儿又玩蚂蚁的时候,我给了她一个放大镜。在镜片底下的蚂蚁被放大了好几倍,看得非常清晰。于是我引导女儿从蚂蚁的头部、身子到脚进行观察,女儿一下就掌握了蚂蚁的外形特点。

蚂蚁爱吃什么食物?一次,女儿在吃面包的时候,我提出疑问:不知道蚂蚁是否喜欢吃面包?女儿听后马上找蚂蚁测试。从那以后,她吃什么都会给蚂蚁一点,看看蚂蚁喜不喜欢吃。经过多次的测试,她知道蚂蚁喜欢吃面包屑、馒头屑、苹果、梨子、香蕉,不喜欢吃辣的食物。

蚂蚁住在什么地方?蚂蚁每天在路上忙忙碌碌,那么他们的家在哪里呢?女儿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听我这么一问,顿时来了兴趣。她开始跟踪蚂蚁,蚂蚁爬到哪,她就跟到哪。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终于知道洞穴是蚂蚁的家。

意义:通过观察蚂蚁,孩子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知道按头―身子―脚的顺序观察小动物,明白要从吃、住方面了解动物的习性。

第二步 趣味游戏,巩固观察的劳动成果

为了巩固,我设计了两个有趣的游戏。

看看缺了啥 事先准备几张身体残缺的蚂蚁图片,如缺一条腿、缺两条腿、缺触角等(部位缺失的数量可以随意变化),让孩子仔细观察辨认,找出缺少的部分。

合作蚂蚁画 准备一张白纸和一小碟颜料,大人用食指蘸颜料在白纸上印一个手印,做蚂蚁的上半身;宝宝学大人的样,在大人手印的后面印一个小手印,做蚂蚁的下半身。然后,让宝宝用画笔补充完整蚂蚁的触角和腿。

意义:孩子对蚂蚁有了很直观形象的认识后,玩游戏的积极性会更高,效果也会更好。反过来,绘画游戏又能进一步巩固孩子的认识和记忆,是孩子观察的延伸活动。

第三步 科普内容,丰富孩子的知识和情感

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我还从网上搜集了各种有关蚂蚁的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它们用简洁的语言、可爱的彩图、活泼的故事情节描绘了蚂蚁,讲述它们的生活,这些内容弥补了我和孩子从现实中观察不到的东西。

意义:科普不仅可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能帮孩子了解探究科学的方法,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还可以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学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细小的生命。

蚂蚁的习性篇3

2011年春末的一天,小朋友在自由游戏时,突然惊叫起来:“蚂蚁!蚂蚁!”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群小朋友围在一起唧唧喳喳议论着:“蚂蚁出来干什么?”“蚂蚁的家在土里吧?”“蚂蚁也是昆虫?”“蚂蚁不是昆虫,因为它没有翅膀。”……应该说,蚂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却谈不上,而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正是蚂蚁出洞的季节,面对孩子如此高涨的探究欲望,我想这不正是主题生成的最好时机吗?于是,我就借题发挥,生成并成功组织了一次《有趣的蚂蚁》的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生成后,一方面我积极发动孩子与家长共同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另一方面我通过上网等各种形式寻找、查阅资料,丰富有关蚂蚁的知识,以备在活动中及时引导。

第二天,小朋友带来许多有关蚂蚁的图书、图片、介绍文章、VCD、网络下载图片等。这种共同收集、共同探索的活动,让幼儿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兴趣,搜集的过程变成了探索学习的过程,并且明白了浏览书店、网络等都是获取知识的途径。翟娜小朋友带来了一本介绍蚂蚁的图书,他高兴地向同伴炫耀:“这是我妈上书店给我买的,这书上有黑蚂蚁也有白蚂蚁。”王宇小朋友一进园举着一张图片高兴地对小朋友说:“看,一只蚂蚁在产卵,这是我爸从网上打印下来的。”

区域活动里有了蚂蚁的材料,就有了幼儿的互动活动。赵翔雨和申豪对蚂蚁有没有翅膀的问题争执起来,两人相持不下,只好找我。此时,我并没有急于告之答案,而是说:“对不起,老师也不清楚,我们来问问其他小朋友吧。”于是,在活动小结时,我把这一问题又抛给大家:“哪个小朋友能想办法知道小蚂蚁到底有没有翅膀呢?”大家带着这一问题讨论探究,这时孟祥浩说:“老师,我带的VCD光盘里有介绍蚂蚁的,让我们看一看吧。”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于是在下一节集体活动中,播放了VCD蚂蚁片段。这一看,大家大开眼界,原来蚂蚁家是一个大家族,蚁后和蚁王是长翅膀的,工蚁和兵蚁是没有翅膀的,不仅外形特征不同,它们的分工也不同:蚁后负责产卵,蚁王负责,工蚁负责觅食建巢,兵蚁负责看门值勤。

看完这段录像后,幼儿对蚂蚁更感兴趣。一到自由探索时间,孩子就跑出去观察蚂蚁。有一次吃完点心后,我发现院子里有一些点心渣,再一看蚂蚁标本瓶子里也有,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立即问大家:“这是怎么回事?”徐心怡战战兢兢地说:“我舍不得吃,我想看一看小蚂蚁是不是喜欢吃。”这正是孩子探究性强的表现。“小蚂蚁到底喜欢什么食物?”正是全班幼儿的兴趣点。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大家。在以后的活动里幼儿的参与兴趣更加强烈,他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糖类、点心类、水果类、蔬菜类食品去喂养去观察,有的小朋友竟然观察到小蚂蚁喜欢吃蚜虫分泌物,观察之仔细,可真令人惊叹。

小蚂蚁主题持续了一周的时间,但幼儿的兴趣还非常旺盛,始终渗透着探究的灵性。在观察小蚂蚁怎样搬运食物的过程中,丁泽轩说:“老师,我看不清小蚂蚁是用身体的哪个器官搬的。”于是李翔艳随口便说:“老师,我有办法,用放大镜观察。”第二天,果真有七八个幼儿带来了放大镜,的确这样观察得非常清晰,有的用前腭含着,有的用前腿抬着,有的用后背背着……

幼儿对蚂蚁有了特殊的情感以后,就有了一系列的表征活动。角色游戏区里开始表演蚂蚁家族,有的演蚁后在产卵,有的演兵蚁在守卫,还有的演工蚁在觅食、运粮等。在绘画活动区里,幼儿开始记录观察蚂蚁的过程,有的画蚂蚁和蚜虫做朋友,有的画蚂蚁运食,有的画蚂蚁排队;在语言活动区里,幼儿在讲述蚂蚁的趣事。

在相互对话中,我发现孩子们对蚂蚁的兴趣越来越浓,于是就组织孩子们大胆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讲述了许许多多有关蚂蚁的趣事,如“两只小蚂蚁,出来爬滑梯,一只往下滑,一只往上走,咕咚一下碰了头”。小朋友的讲述不仅有趣,而且朗朗上口,于是我组织了一段创编儿歌活动,因为有了对蚂蚁的丰富感性认知,大家创编儿歌灵性特别强,创编了不同形式的诗歌、儿歌40多首。有的还创编了故事、谜语等,把蚂蚁的外形、习性、趣事等都编进去了。其中,徐心怡创编儿歌:“小蚂蚁,去玩水,掉下水,喊妈妈,妈不在,姐来抱。”又引起大家的争论,小蚂蚁到底怕不怕水呢?于是,我们又进行实验:“小蚂蚁游水”。

每一次观察实验,孩子们就喜欢回来画画,于是我让他们做观察记录。有一次,在对蚂蚁进行观察记录中,有一个小朋友把小蚂蚁画得很大很大:身体分为头胸腹,一对触角六条腿,清晰逼真,并且周围有一个大圆圈,我问其原因,她回答说:“这是放大镜下的蚂蚁。”于是大家都开始了绘画的创作,画面栩栩如生,非常生动。大家就这样互相欣赏着,共同享受着探索和创作的快乐。

通过这次生成教育活动,我认识到活动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抓住了幼儿的兴奋点,并随着幼儿兴奋点的转移,不断生成新的项目,不断深化活动、深化内容,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幼儿乐于接受,老师便于组织,双方积极性非常高,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整个活动过程都是处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幼儿的思维一直处在活跃状态,思维的火花不断向主题的广度、深度延伸。有些问题是老师都没有想到的,但恰恰又是十分有价值的。整个活动就是这样借助孩子思维的火花,教师抓住契机及时引导不断拓展引申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通过辩论、分析、合作、分享等形式,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发现,只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孩子们的发现力就是无穷的。幼儿只有在亲自实践中获得知识印象最深刻。此时,教师应该是材料的提供者、活动的支持者、学习的伙伴。因为顺应了儿童兴趣,所以幼儿越来越喜欢和老师交流、分享他们的新发现,从而融洽了师生关系。

蚂蚁的习性篇4

蚂蚁的身体结构分为头、胸、腹。蚂蚁也是全变态性昆虫。因为它是从卵、幼虫、蛹进化而来。蚂蚁属于群居昆虫它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有一次,我在草地上看见一群红蚂蚁笔直笔直地走向蚂蚁窝。红蚂蚁进去没几分钟,就跑出来几个。都搬着黑蚂蚁的卵。肯定是红蚂蚁打胜仗了。因为红蚂蚁都不是自己寻食的,而是把黑蚂蚁的卵养到成年。作为俘虏帮它们找食物,运食物。

蚂蚁的团队精神是一级棒的。

一天,我看见一只大青虫。一只蚂蚁看见,直扑到它身上咬住了它的头。可大青虫力气大,一下子就把蚂蚁甩开了。蚂蚁用“天线”告诉了队友们。他们都来帮忙,几只跑进了它的嘴巴来。

最后,大青虫奄奄一息了。

蚂蚁的习性篇5

活动目标:

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蚂蚁小实验活动。

学习观察记录的方法。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科学“:《蚂蚁找食物》。

果糖、糖果、饼干、果奶喝他幼儿喜欢吃的东西,纸。

自制观察记录表人手一份,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每人发一份观察记录表,笔一支,请幼儿做小实验,并在实验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实验一:蚂蚁爱吃什么?

--先请幼儿猜想:蚂蚁喜欢吃什么?把答案画在观察记录表上--和幼儿一起准备自己认为蚂蚁喜欢吃的食物,如树叶、草、糖、吃剩的饭菜等。

--实验方法:带领幼儿到蚂蚁常常出现的地方,把自己准本的食物放在附近。过一段时间就去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碧碧哪一种东西引来的蚂蚁最多,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

实验二:蚂蚁走的路线。

--实验方法:在户外的地上放一些蚂蚁爱吃的东西。等蚂蚁找到同伴搬运食物时,它们会慢慢排成一条线。试着用手指擦一下那条路线,看看蚂蚁会不会找到原来的路;再试着将擦的范围扩大,看看蚂蚁过多久才能找到原来的路,或者是否会找另外的路走。

--幼儿在记录表上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实验三:蚂蚁来排队。

--实验方法:在纸上画出简单的图形,在图形轮廓上摆果糖。到户外把这张纸放在蚂蚁常常走过的地方,过一会儿看看蚂蚁会做什么,它们是否会绕着果糖排出图形。

--请幼儿在记录表上画出果糖摆出的图形并记下自己的假设。

--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蚂蚁的习性篇6

一、以“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实验教学为例

笔者选取“动物的行为”为例,分析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如何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动物的行为是动物适应其生活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动物的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发展有利。教材安排了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性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掌握探究动物行为的方法。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蚂蚁的觅食行为与食物的气味和颜色有关吗?”很多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常常只停留在教学设计上,即纸上谈兵。当讨论出实验方案后,教师往往会因为时空限制把实验放在课后,或根本不实施,即没有实战演练。

这个探究性实验看似简单,但在实际实验设计、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和锻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值得开设。但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完实验后还能动手做实验,即从纸上谈兵到实战演练,一直是笔者非常困惑的问题。

(一)探究实验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准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实验难以完成的主要原因如下:(1) 实验的可操作性,要在课堂上观察蚂蚁在自然状态下的觅食行为是非常困难的,只能模拟自然情况。且上课时,已经是深秋时节,很难捕捉到蚂蚁,学生也很难在课下观察到蚂蚁的觅食行为。(2) 实验的可控性低:实验时,蚂蚁四处活动,不受控制,不断有蚂蚁试图逃走。(3) 实验结果与常识相悖:很多蚂蚁聚集在食盐一侧,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聚集在糖的一侧,令师生感到非常的困惑。

二、解决方案

(一)获取实验材料

为了解决实验材料难以获取的问题,笔者曾组织学生在校园里寻找蚂蚁。由于时值深秋,温度较低,捕捉来的蚂蚁数量很少。笔者将学生捉来的蚂蚁放在一个桶里喂养,第二天早晨发现仅有少数几只蚂蚁存活,大部分蚂蚁死亡,后来得知是因为不同种群的蚂蚁聚集在一起存在斗殴现象。如何得到一定数量同一种群的蚂蚁成为了个难题,最后网购了几十管蚂蚁,每管10只。这些蚂蚁来自同一种群,因此相安无事。

蚂蚁在运输的过程中,靠管子两端的海绵里浸的糖水为生,到货之后由于长途跋涉蚂蚁比较虚弱,所以不能立即开展实验,需要饲养一段时间。

(二)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关于蚂蚁觅食的问题。如蚂蚁的觅食行为是否和食物的气味、颜色、形状、大小等因素有关?由于时间有限,课堂上统一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与食物的气味有关吗”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待课堂上实验操作完成后,学生在课后就有能力科学地设计方案,完成其他探究。

(三)实验结果与常识相悖

实验装置准备完毕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开始实验了。他们都想当然地认为,蚂蚁肯定争先恐后地向蘸有糖水的海绵处聚集。可是当观察到实验结果时,学生都困惑了。很多小组的蚂蚁在实验后纷纷向蘸有盐水的海绵处聚集,反而糖水处无蚁问津。这是为什么呢?

查阅资料发现,所有动物从蚂蚁到人类都需要盐来维持其身体神经和肌肉的活动性以及水分的平衡。在满足了身体对于盐分的基本需求之后,蚂蚁才会去觅食糖食获取能量。网购的蚂蚁在学生养殖的过程中只喂养了清水和糖水,因此在实验时才会由于身体的需要优先选择了蘸有盐水的海绵。寻找到原因后,学生在接下来的喂养过程中,每天给蚂蚁添加了少量盐水,满足其基本需求。课堂开展实验时,蚂蚁的觅食行为终于和人们的常识吻合了,纷纷向蘸有糖水的海绵处聚集。

三、创新之处

(一)实验材料上进行的创新

笔者经过反复实验后认为,蚂蚁从野外被捕捉到实验室,由于受到惊吓而逃生或首先忙于筑巢等过程,根本无暇顾及觅食。不同种群的蚂蚁聚集在一起相互争斗,存在大批量死亡现象。为了保证能够在课堂开展实验,笔者采纳了学生的建议从淘宝购买蚂蚁。收到蚂蚁后,不能立即开展实验,需要喂养一段时间让蚂蚁适应所在的环境。在喂养过程中需要提供充分的水分、盐分、糖分,满足蚂蚁的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之后笔者在淘宝上先后购买过天竺葵、草履虫、水蚤等生物材料,尽可能地保证每个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

(二)实验方法上进行的创新

蚂蚁在自然状态下的觅食行为和课堂相比更加真实,效果也更明显。但由于教材安排的实验已在深秋,自然状态下蚂蚁很难寻觅,因此网购了蚂蚁在课堂完成该实验。虽然该实验在课堂完成,但是实验装置应该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状态,才能够得出更为科学的实验结论。但是实验时发现,蚂蚁并不会如所预期的那样行动,会四处逃窜,似乎求生的本能大大超过了觅食的需求。学生选择用手去捉准备逃逸的蚂蚁,用毛笔去赶,但效果都不理想。盒壁涂上了蚂蚁防逃脱液后,蚂蚁只能在盒底活动后,开始寻觅食物。看似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实验的可操作性、设计的合理性、现象的科学性等问题,需要教师勇于改进实验,即要有勇气;善于思考问题、观察生活、联系生活,即要有灵气;善于集中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问题,即要有人气。

(三)实验评价上进行的创新

上课时,该实验进行了10 min。大部分学习小组观察结果一致,但也有些小组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如有些蚂蚁一直徘徊不前,或到处转动,或选择了蘸有盐水、清水的海绵。教师不要急于总结实验结论,可以实施延时评价,让学生把实验装置放到抽屉里,继续上课,待下课时再拿出来再次观察,此时发现大部分蚂蚁聚集在蘸糖水的海绵上。

下课后,学生可以利用该实验装置继续完成其他探究实验。教师不限制学生的探究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乐趣。每个小组的食物选择不尽相同:有的用不同颜色的糖果,有的用白芝麻和黑芝麻,有的用辣椒酱和番茄酱。在本实验中,教师将学生的主体性、激励性和发展性作为实验评价的价值取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实验能力。

蚂蚁的习性篇7

虽然狮子、老虎、熊是一些凶猛而可怕的生物,但一旦真的投入战斗,恐怕它们谁都没有行军蚂蚁那样强大的杀伤力。别看这些动物个子很小,它们在投入战斗时,可全都是身经百战的“勇士”,一个个用甲般坚硬的身体和镰刀似的大颚,将那些比自己的身体大得多的猎物团团围住,贪婪而迅速地将它们吃个精光。这些骁勇的“战士”因此又被研究人员称为“军团蚂蚁”。

具有强烈集体意识的行军蚂蚁会向比自己大得多的狼蛛和蝎子等动物发起大举进攻。这些蚂蚁群每天要杀死几万只这样的猎物。在中美洲的巴拿马地区,有一个观察这些蚂蚁群生态的最好场所,它就是在建造巴拿马运河时留在人工湖上一个面积约15平方千米的巴洛・科罗拉多岛。

行军蚂蚁就是在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它们居无定所,巢穴也经常改变。行军蚂蚁不像其他种类的蚂蚁,它们任何一个军团都是集体狩猎,虽然它们的眼睛看不见,但是它们依靠庞大的群体力量,可以将巨大猎物支离成一个个碎片,可谓是所向披靡。

行军蚂蚁通常除了捕食别的蚂蚁外,还以狼蛛等节肢动物为食。它们虽然也会将逃避不及的蝎子、蛇和青蛙等动物杀死,但却不会吃它们。行军蚂蚁袭击猎物的形式被称为是“绒毯式袭击”。从巢穴中出来战斗的行军蚂蚁,会全部散开,排成一个宽达15米的扇形队列投入进攻。而捕食这些行军蚂蚁的野鸟,则紧跟在这个庞大的军团后面,不停地啄食那些被落下无法跟上队列的蚂蚁。

动物避而远之的敌人

许多动物都会利用自己的本能来逃避行军蚂蚁的袭击,有的则演化出特殊的防卫术来逃避袭击。有一些动物,如竹节虫和甲虫,还会利用行军蚂蚁无法看见物体的特点来保护生命,但这种逃生方法需要冒极大的风险。因为,它们在面对数以万计的行军蚂蚁时,必须一动不动,只要它一有动静,行军蚁就会发觉它并发起攻击。

会吐丝的蜘蛛和各种毛虫则利用它们独特的生理构造,以丝吊挂在植物下面,让行军蚂蚁无法沿着丝线来袭击;而某些鼻涕虫的丝线上有轻微的旋转,在树叶上被蚂蚁逼到角落时,它会分泌保护性的粘液。如果更多蚂蚁出现,鼻涕虫会再往后退,最后滑下树叶,吊挂在行军蚂蚁无法通过的粘性丝线上。

黄蜂在遭到行军蚂蚁袭击时,通常是逃跑,但有时也会向这些入侵者发出警告。有一种黄蜂,在发现行军蚂蚁接近时,会大批集中在蜂巢的入口,拼命地挥动翅膀来震动蜂巢,以警告巢内的同伴。还有一种黄蜂则会把头放在巢外,敲击上颚并发出蜂鸣声,连七米之外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为了躲避行军蚂蚁的攻击,一些动物必须改变自己的习惯。在西非,大型蚯蚓一旦发现行军蚂蚁,不是钻进土里,而是“爬”上离自己最近的树上以躲避死亡。有一些蜗牛则会吹泡泡,用以掩饰并保护自己。而且,一些脊椎动物也不得不掌握逃生技巧,对这些行军蚂蚁避而远之。如非洲尖鼠的长腿和惊人的跳跃能力,已经成为它们在遇到行军蚂蚁时快速逃身的方法。

蚂蚁的习性篇8

关键词:个人信用支付;寡头垄断;改善策略

一、引言

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端的快速渗透,带动了电商平台的发展,并且带动着互联网金融服务的萌起。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在2014年之后纷纷推出了个人信用支付产品,改变了大众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各大电商平台个人信用支付产品比较如表1所示。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带动下,网购成为了很多消费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针对“月光族”、“学生党”、“剁手党”来说,这种新的消费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消费习惯。2014年12月,阿里巴巴集团将网络购物与信用支付联系在一起,推出线上信用消费服务“蚂蚁花呗”,具体额度是芝麻信用根据用户平时在电商平台的消费情况进行评分给予用户一定的数额。经过近两年的发展,蚂蚁花呗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6年2月23日,蚂蚁花呗接入支付宝实名关系链及相关数据,根据用户好友圈信用质量、还款意愿、支付宝好友数量等因素为用户提升额度,人均提额幅度超过15%。

作为个人信用支付产品,很多用户对其使用持观望态度。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个人信用支付产品的发展前景,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总结消费者对其接受程度以及使用影响因素。以蚂蚁花呗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发展现状。

二、相关概念

(一)个人信用支付

从2014年以来,各大电商平台陆续利用其掌握的客户信息以及零售优势开始为用户提供个人信用支付这一互联网金融服务。其中以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唯品花为代表的产品进行得如火如荼。蚂蚁花呗等产品可以统称为“虚拟信用卡”,与商业银行的信用卡有所不同的是,这种互联网个人信用服务不涉及现金业务。从本质出发,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是满足用户赊购消费,信用支付行为不再局限于银联信用卡。个人信用支付产品的理念是“先消费在付款”,用户既可以选择一次性付款也可以选择分期付款。

(二)垄断竞争市场

目前,发展稳健的个人信用支付产品有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唯品花等,这也与消费者日常网络使用的电商平台有关。这在经济学中成为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则是指存在产品差别的、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的市场结构,它是企业间垄断与竞争关系的常态。垄断竞争市场是由于产品的差别化引起的,既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偏好。垄断竞争行业中,创新战略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关键。有学者从产品、市场、顾客、价格、文化、广告、创新主题七个方面对企业创新战略进行总结(刘黎清,2002)。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在微信、QQ等渠道发放问卷链接,共收集280份,其中有效问卷259份。问卷最前面有对“蚂蚁花呗”使用的基本介绍;同时,问卷收集过程符合随机抽样要求。

(二)数据分析

问卷数据显示,蚂蚁花呗在259名被调查对象中的知晓度是82.1%,同时使用用户数量占比为64.1%。两个占比的差额说明蚂蚁花呗存在高的知晓度,但是大众对其的使用次数仍有待提高。

通过图1可以看出,关于消费者是否使用“蚂蚁花呗”原因的调查中,能够解决暂时的支付困难、更容易操作是用户使用的主要原因;了解程度低、对花呗不信任、产生使用依赖是用户不使用主要原因。消费者的消费观也会影响其是否会超前消费。在对受访者进行调查时,其中47.5%的受访者没有超前消费的习惯。

(三)因子分析

本文对问卷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数据整体KMO值=0.930,适合做因子分析(如图2所示)。

本文共提取4个因子,能够解释所有变量总方差的77.693%,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较少。

通过对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的4个因子进行命名(如表3所示),第一因子为蚂蚁花呗的特性(信赖支付宝而产生的连锁效应、使用蚂蚁花呗的方便快捷、购物节的影响、购物款的大小、可用资金的多少、花呗和信用卡性质相似),第二个因子为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者的消费理念、竞争对手的影响、舆论新闻报道、安全问题、超前消费的习惯),第三个因子为外部环境的影响(对花呗产生依赖、周边朋友的影响),第四个因子可以总结为花呗的使用(有花呗引起的信用问题)。这四个因子影响消费者使用蚂蚁花呗,具体的影响权重由于文章模型需进一步改进,本文暂不描述。

四、个人信用支付产品――蚂蚁花呗改善措施

(一)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对于各行各业的企业来说都是必要的,做到各个方面的风险管理可以使一些潜在的风险损失得到控制。蚂蚁花呗由于属于虚拟产品,因而在产品自身和其用户使用两个方面做好风险管理。

1. 产品风险管理

电子商务平台个人信用支付的劣势在于和互联网相联系,必然会使用到移动通讯设备。由于手机被盗、木马病毒的侵入等原因使资产被盗的事件时有发生。蚂蚁花呗要通过提高软件技术来使其安全性能得到改善。

2. 用户风险管理

蚂蚁花呗需针对其用户进行准确精准的风险控制,使企业的金融资产运转得以维持,客户风险管理的控制可以降低自身的坏账损失。对每一名蚂蚁花呗申请者进行提取大数据库或者云数据进行分析其潜在风险存在的可能性,是否存在恶意申请的可能。

(二)营销推广管理

1. 多种多样的传播方式

蚂蚁花呗的主要用户集中在学生党等收入欠稳定的年轻人。现在是信息时代,阿里集团要利用好这样的属性,充分利用信息媒体这样的渠道进行产品推广,如微信、QQ等社交渠道和搜狐、网易等新闻媒体。利用恰当的媒体信息的传播打开更多的消费者市场,增加蚂蚁花呗的用户数量,提高蚂蚁花呗用户的忠诚度。

2. 根据目标客户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蚂蚁花呗在不超过额度的范围内可以随时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所以会得到经常网购的消费者的青睐。还有收入不稳定的用户,蚂蚁花呗可以满足他们日常购物需求。针对“剁手党”来说,需要强调蚂蚁花呗使用的方便快捷,能够随时随地的满足需要;针对年轻的用户来说,要强调其稳定安全。

3. 针对不同性别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性别不同其对于消费购物的观点存在差异,女性消费者比较偏向于感性消费,而男性消费者倾向于理性消费。蚂蚁花呗要根据不同的性别诉求制定二者都可以接受的营销策略。

(三)使用用户管理

目前蚂蚁花呗的发展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现在使用个人信用产品的用户存在逾期不还款的现象、网站套现等不法现象。针对用户恶意的逾期不还款的现象,蚂蚁花呗应强化实施处罚制度,优化追款方式。完善自身征信数据库的建设,降低恶意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四)提升信用评价水平

蚂蚁微贷平台对用户进行信用评价时可以参考各银行对于信用卡申请者评价时采用的方法。京东白条的申请程序是值得借鉴的,普通白条的申请数额每天有所控制;校园白条的申请则会需要其内部职工对申请者进行面对面的核准。这些都是蚂蚁微贷在对其用户进行信用评比决定花呗额度时可以参考学习的,前期举措会使蚂蚁花呗准确地把握用户的信用分值。

五、结论

目前,蚂蚁花呗这样的个人信用支付方式的萌起一定程度上激起了电商平台用户的购买欲望,改变了他们的消费方式――赊购行为。本文针对蚂蚁花呗的使用状况进行分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总结出其使用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措施。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分析发现目前蚂蚁花呗被消费者知晓以及被使用的比率不高,这就意味着蚂蚁花呗需要在后期运转中多进行宣传推广;进一步通过因子分析中总结出影响消费者使用蚂蚁花呗的主要因素,进而蚂蚁平台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最后一部分针对蚂蚁花呗提出针对性地改善措施。与此同时,其他电商平台的个人信用支付产品也需要从风险管理、营销管理、用户消费、信用评价等方面对产品或相关服务进行改善,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陈惠民,汪禄坤.我国个人信用评分指标体系的应用探讨[J].时代金融,2015(12).

[1]郝柳君,荣茜.个人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蚂蚁花呗为例[J].时代金融,2016(36).

[2]焦乐柯,刘雅婧,邓秀芳.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蚂蚁花呗为例[J].企业导报,2016(13).

[3]李婧华.网上购物典型支付模式分析――以支付为例[J].中国商界,2010(12).

[4]刘黎清.垄断竞争市场与企业的创新战略[J].科学管理研究,2002(04).

[5]杨力俊,乞建勋,谭忠富,刘严.寡头垄断市场中不同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力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5(01).

[6]叶文涛,马春芬.电商平台个人信用支付产品的风险防范[J].互联网金融,2015(10).

[7]郑爽.支付宝“花呗”产品套现漏洞分析及监管建议[J].支付创新,2015(10).

[8]付自强.银行电商平台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

[9]李明选.互联网金融产业及其对传统金融冲击影响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

上一篇:军改最新消息范文 下一篇:房产广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