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原文范文

时间:2023-09-27 20:11:05

陈涉世家原文篇1

关键词:《陈涉世家》 陈胜 智慧

在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多年间,能够纵横历史的人物多如繁星。陈胜,秦朝的一个农民,才能不及中人,既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却能够跻身于皇皇巨著《史记》中,在三十世家中获得一席之地。在《陈涉世家》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司马迁对这个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的肯定和赞扬,他把自己深邃的思想和超凡的智慧赋予了陈胜,让这个氓隶之人在文学长廊中熠熠生辉。

一.志求高远

《〈诗・关雎〉序》称:“在心为志”。“志”是人的心意所向,立志是一种人生智慧。在中国文化的传统意义上,立志与做人是密切相关的,立志高远,必然带动充实的人生。《陈涉世家》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这个无立锥之地的赤贫农民,在那个充满压迫和剥削的年代,不甘心受人奴役,“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生命不能承受如此之重,他在痛苦中思考,思考如何改变这样的命运。当然,他想的最多的是富贵问题,他明白穷人致富,不能单打独斗,凝聚民心很重要,必须相互提携,做到“苟富贵,无相忘。”这一叹息惊天动地,是其他佣者无法理解的。陈涉进一步表明自己远大的抱负。由此可见,陈胜是一个少有大志、豪气冲天的男子汉!也正是年轻时候有了“鸿鹄之志”,才会有后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壮举。陈涉既有高远志向,又有切实可行的努力过程,这确实是他的人生智慧。

二.机不可失

历史上人生智慧受到推崇的人,要在现实生活中全部或部分实现其人生价值,首先便不可忽视政治机遇的作用。抓住机遇,简言之,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机不可失,是陈胜人生智慧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年轻的时候就怀有“鸿鹄之志”的陈胜,一直在等待时机的到来,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二世元年七月,这样的机会终于降临了。朝廷征发九百名贫苦百姓去戍守渔阳,到达大泽乡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可见,秦朝的法律残酷到了极点,百姓不堪其苦,整个秦朝,如同一个巨大的火药桶。而大泽乡远离秦朝都城咸阳,统治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易于突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特殊的地方,陈胜认识到这是一个机遇,于是,他决定为天下先,点燃导火线。

主动争取机会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是陈胜智慧的重要内容。陈胜认清形势后,进行周密的计划。首先与吴广商议,决定了起义方针;接着在舆论上作充分准备。在那个科技极其落后的年代,人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敬畏。陈胜作为当时“人们”中的一位,他深谙这一点,于是,置书鱼腹,制造“天降祥瑞”的假象,当士卒“固以怪之矣”,他趁热打铁,“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让大家认定,“陈胜王”是天意。就这样,他借助鬼神的影响形成了个人魅力,便于在整个起义团队中担当灵魂人物。

机会出现时,能主动把握机会,又是陈胜智慧的一个关键环节。现在,要发动士卒一起起义,必须让戍卒唯陈胜、吴广马首是瞻。有一天,率领戍卒的军官喝醉了,神智不清的人是最容易对付的,陈胜、吴广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用激将法杀死了两名军官。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陈胜动之以情、晓之以利,发出“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响彻历史的宣言,士卒听了血脉贲张,高呼“敬受命”。陈胜振臂一呼,天下云集响应,起义取得节节胜利。

大泽乡起义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陈涉认识机会,创造、争取机会,把握机会的过程。

三.崇德利用

《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中国古代的观念上,“积善成德”是判断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所谓“德”,其本意是“使许多人心里认为值得”,所谓“善”则是“对人有好处”。对“国”、“家”、“人”做出贡献而使人人心里得到满足,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推崇的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于是,崇德利用便构成了陈胜人生智慧的重要内容之一。

秦始皇仁义不施,秦二世统治暴虐,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愤恨到极点,处处都蕴藏着反抗的力量。不过,以当时农民的思想觉悟,如有没有人点燃这个导火线,起义也并非那么容易发生的。历史往往有很多的偶然性,二世元年的七月,被征发戍边的士卒因大雨误了期限,按照法律,去渔阳是死,不去渔阳也是死。在横竖是死的处境下,只有头脑清醒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人就是陈胜。如《陈涉世家》所载:“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年轻时候就志存高远的人到了这关键时刻,便有了为国事而死的崇德利用的打算。

首先,“举大计”必须要师出有名。陈胜对时势作了正确的分析,找到了起义的理由,即利用名人效应。百姓爱戴的公子扶苏本该做皇帝,偏偏残暴的二世胡亥窃取了帝位祸害百姓,因此,陈胜要出来伸张正义;此外,大泽乡系原楚国的地盘,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国人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如果以公子扶苏和楚将项燕来号召士卒,可谓“从民欲也”,一定能够得到原楚地百姓的支持。于是,“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事实证明,陈胜的预见是正确的。

接着,杀掉两尉,铲除起义道路上的第一个障碍,陈胜号令士卒:“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陈胜的发问中,我们分明可以品读到他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以及灵魂的叛逆和造反的冲动。陈胜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话语告诉大家,我陈胜带头造反,是为了大家的利益。于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崇德利用的人生智慧由此化作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

大泽乡起义,由“死国”起,打着“为大众谋幸福”的大旗,让天下人认为值得响应。崇德利用在这场起义中对于号召人心、维系人心,并将陈胜个人理想追求与人民利益协调一致,体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四.韬晦有度

在陈胜的人生智慧中,十分重视“韬晦”,即自己的行动目标不能轻易暴露,必须有一定的掩饰。陈胜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起义军攻下陈县,对秦王朝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对陈胜的个人威信增添了有力的砝码。他理所当然地要享受起义成果,他意在称王,但又不能肯定当地人会拥戴他。于是,他召集了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这些人亲历了秦朝暴政,特别是知道陈胜率领起义军在短时间内连克数县,十分敬佩,他们一致认为“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这自然是给了陈胜起义一个极有地位的评价。此时,他毫不犹豫地“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可见,陈胜不肯过早暴露自己的目的,是为了目的能最终实现,这便是在韬晦中所把握的“度”。

由此可见,陈涉虽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却智慧过人。大泽乡起义是他人生智慧的成功,他并非是靠实力,而是靠智慧,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陈涉世家原文篇2

一、 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典书籍中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之意,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我们只有识别并掌握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才有可能理解文章。初中文言文课本共计出现了60多个通假字,平均每册书有10个左右。现将9年级上册出现的通假字及其意义归纳于下(其余5册书中大约有50个,希望考生能够结合语文教科书自己归纳)

九年级(上册)包含的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適”(zhé) 通“谪”,被罚流放。

为天下唱(《陈涉世家》) “唱”(chàng) 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yǐ) 通“已”,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被”(pī) 通“披”,披着。

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 “错”(cuò) 通“措”,放置。

仓鹰击于地上(《唐睢不辱使命》) “仓”(chāng) 通“苍”。

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信”(xìn) 通“伸”,伸张。

自董卓已来(《隆中对》) “已”(yǐ) 通“以”。

是以先帝简拔以(《出师表》) “简”(jiǎn) 通“拣”,挑选。

必能裨补阙漏(《出师表》) “阙”(qūe) 通“缺”,缺漏。

二、 词类活用

(一) 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一类词用作了另一类词的现象就叫做“词类活用”。比如,“书诗四句”中的“书”就属于词类的活用,它由名词“书”活用为动词“写,作”。“活用”后的词义,与原来的词义联系紧密。在文言文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现象最为普遍。

(二) 如何判断词类的活用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词是否活用,我们可以用直接翻译为现代汉语的方法来断定。如果文言文中的某个词无法直接翻译通顺,它就极有可能属于词类的活用。例如:

原文:其一犬坐于前。(《狼》)直接翻译为:

1. 其中的一只狗坐在前面。(直译,不通顺,因为这与课文的意思没有任何联系)

2. 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直译,句意通顺)

从中可以看出“犬”是词类的活用,意为“像狗一样”,属名词用作状语。

(三) 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

词类的活用在中考中不考理论概念,只考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掌握情况。但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经常向学生讲解各种词类的活用,直接有助于答题。活用常见的类型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将对这些常见的活用现象予以解析、归纳。

1.名词活用作动词

(1)一狼洞其中。(《狼》)“洞”,原为名词,洞穴,这里是动词“打洞”之意。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词“名” 在这用作动词,意为“出名”。

2. 名词作状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这里的“斗”与“蛇”都是名词,这里要译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与“像蛇爬行那样”。

(2)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狐”为名词,译为作状语“像狐狸”。

3. 动词活用作名词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疑”原为动词“怀疑”,现活用为名词,意为“疑问”。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述”原为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记述的文字”。

4.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此皆良实。(《出师表》)“良实”原为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为“善良老实的人”。

(2)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形容词“鲜肥”在这里用作名词,意为“新鲜肥美的东西”。

5.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苦”在此意为动词“(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苦恼”。

(2)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乱”这里用作动词,意为“使……乱,扰乱”。

6. 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要翻译为现代汉语,必须译为“使……怎么样”,这样的实词就是使动用法。主要有: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忿恚”意为“使……恼怒”。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凄神寒骨。(《小石潭记》)这里的“凄”,“寒”都是使动用法,译为“使……凄凉”,“使……寒冷”。

7. 意动用法

所谓某个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这个词翻译为“认为(以为)……怎么样”或“把……当作……”。

(1) 名词的意动用法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这里的“宾客”是名词,在这用作动词,意为“把……当做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作动词,意为“以……为异”。

三、文言文词语复习应试策略

中考文言文比较浅显,但是要想拿到高分也并非易事,而且近年来出题也越来越活,尤其有课外的阅读试题。但是不管如何,文言文的词语复习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言,再加上平时的强化训练,我们还是能够把握住这类试题的。下面谈一谈初中文言文词语复习的应试策略,希望能对考生有帮助。

1. “以本为本”, 强化记诵

文言文中的词语比较多,需要认真记忆。记什么?怎么记?多数文言文需要在背诵中记忆,巩固。需要记忆的词语也多数是课文中的注释与课后的练习题。

2. 多在“活多异通”上下工夫

这里说的“活多异通”分别指的是“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与“通假字”。比如,古今异义的词语考查出现的频率就比较高,如“阡陌交通”、“牺牲玉帛”中的“交通”与“牺牲”历年都会在不同的省份中考试题中出现。

3. 多做一些中考试题

中考试题是一个导向。它可以让考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更好地把握好重点和难点;还可以帮助考生更多地了解中考题型,放眼中考;还会使考生在心理上不惧怕中考,成竹在胸。总之,多做一些文言文中考试题是提高考生应试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4. 善于归纳,富于联想

近年来中考试题的一大特色就是“活”。因此,考生复习文言词语也要着眼—个“活”字,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归纳,巧妙复习学过的知识。比如:(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中间力拉崩到之声。(3)遂与外人间隔。“间”在三篇课文中都出现了,如果加以比较的话就会发现其意义完全不一样,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参与”、“夹杂”和“间隔,隔开)。我们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去复习,不仅复习的容量大,而且效果也会更佳。

陈涉世家原文篇3

据2010年9月《重庆日报》报道,重庆“打黑”共摧毁14个重大黑社会性质组织,立案侦办涉黑涉恶团伙364个,查扣涉案资产29亿元。

“从查封到拍卖,我们的财产是怎么处置的,没有任何人来告诉我们。”10月21日,陈明亮之妻左保书告诉《财经》记者。陈明亮为重庆江州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下称江州集团),被称为重庆“最富黑社会”,资产高达数十亿元人民币。

江州集团仅是众多涉案企业之一。黎强,渝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渝强实业)控制人,2009年因涉黑入狱。据判决书,黎强被处罚金520万元,同时追缴并没收其涉黑聚敛的财物及其他收益。据黎强律师赵长青介绍,其名下所有资产目前均由重庆市相关政府部门托管。因大部分家人被处以劳教,黎家无人主张财产。至于黎强资产中哪部分涉黑,哪部分没有涉黑,已成糊涂账。

马当,重庆大正商场(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大正集团)法人代表、重庆银源物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大正集团曾投资4亿元在重庆解放碑商圈兴建了四星级的大世界酒店。为厘清案后资产,马当家属专门委托律师以争取权益。“在后打黑阶段,当事人的财产在法律缺位、法官缺位的情况下被执行,完全由专案组进行。” 马当律师刘洋称。

重庆“打黑”后,对相关资产的处理近乎“密不透风”,即使是当事人亦难明就里。据调查,在查封和扣押环节,作为主导者的公安机关缺乏外部监督;在执行环节,公安部门代替法院主导财产刑执行;而诸多被执行人尚需应对经济纠纷,亦使得在这场“打黑”运动中,如何保护当事人“财产权”成为待解之题。

以陈明亮、马当、黎强、王天伦等打黑中落马的巨富商贾为例,条分缕析相关涉黑资产被查封和扣押、执行和拍卖转让的过程,或可窥重庆“打黑”经济遗产之一斑。

政府托管民营企业

2010年9月27日,经最高法院核准,陈明亮被执行死刑。此前2月3日,重庆市第三中级法院一审认定陈明亮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七项罪名,决定执行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5月18日,二审维持原判。

斯“人”已去,“财”犹未了。陈明亮名下庞大资产的执行,至今未能结束。而从陈明亮被控制开始,其家人及债权人便无从了解相关资产的下落。

世纪英皇大酒店(下称世纪英皇)是陈明亮的资产之一。这两栋建筑原为烂尾楼,后被江州集团与重庆林建物业有限公司合伙收购重建超五星级酒店,两家各持股50%。该酒店位于重庆红旗河沟转盘处,总面积1.5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陈明亮在顶层预留近200平方米自住,并以世纪英皇的名义购入宾利、兰博基尼两辆名贵跑车。

2009年6月5日晚,在马当的大世界酒店与大小周勇、雷德明打牌时,陈明亮被捕。两个星期后,其妻左保书亦被警方控制。

随即而来的是个人财产的清查。左保书称,其家中从古董到首饰均被查收,宾利与兰博基尼也被运往重庆市公安局,后在“打黑成果车展”中置于第一排。

不到三个月,重庆市国资委进驻世纪英皇,带来财务与工程人员一整套班子进行接管。该公司原有员工或跳槽或辞职,仅留下几名设计师。

2009年7月,由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经侦科委托,立信大华会计事务所重庆分所(下称立信大华)对世纪英皇及陈明亮名下所有资产进行审计,审计结果被要求只能向该科室汇报。此次审计范围包括:两栋塔楼,高为商业,低为住宅;裙楼有车库、门面、酒店等。根据之前陈明亮与重庆林建物业有限公司的合约,酒店这部分资产共同所有,不能变卖。

当年8月31日的初步审计结果表明:世纪英皇时价约10亿元,为优良资产,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左保书服刑九个月出狱后,曾多次向重庆市国资委了解世纪英皇情况,但均未获回应。直至酒店挂上“两江假日酒店”招牌,才得知该资产已被转手。重庆两江假日酒店管理公司为重庆交旅集团组建,重庆市国资委网站显示其为西南地区最大的国有酒店管理公司。

对江州集团股东来说,这些资产已“看不见”。“我们被排除在核心层外,无从了解资产动向。”左保书说。

与世纪英皇相似,黎强名下的渝强实业亦被政府托管。托管工作组有关人员称,托管的原因是“交通营运行业的特殊性,需要政府维稳”。

渝强实业偏安于巴南区鱼洞街,办公环境已败落破旧,停车场仅停靠一辆警车。该公司由黎强控股60%,其妻伍树芹占股40%,两人还通过控股、参股等投资近30家公司。这些公司多与营运行业相关,涉及重庆各个区县运输、客运公司达11家,还包括汽修公司、驾校等,此外还有在巴南区拥有多个项目的渝强房地产有限公司。

上述托管人员称,渝强实业已于2010年9月完成审计,全部资产处置也将完成,所有的工作都由重庆市公安局专案组管理。巴南区交通委负责人称,2010年2月黎强终审判决之前,由黎强委托人管理公司,资金流动由专案组监管。当时,巴南区政府各部门“几乎是一天一个协调会,维稳、公司运营都需和专案组协调”。

黎强判决生效之后,公司被专案组交给巴南区政府托管,后者为此专门成立了工作组。据工作组人员称,公司虽由黎强委托人管理,但人亦须经区政府审核、甄选。“现在的渝强实业算是政府的。”该工作人员声称。

法院委托,公安执行

遍访陈明亮、马当、黎强、王天伦等人的律师可知,在终审判决前,相关落马者为保全性命,不敢主张财产权;在终审判决后,则不知如何主张财产权。

在“打黑”中马当获刑无期,并处。2010年7月20日,马当案一审法院重庆市第三中级法院下达《执行裁定书》及《协助执行裁定书》,后者要求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协助执行马当的个人全部财产,包括位于海南的600亩土地、大世界酒店、大正集团、大正房地产有限公司和银源物业有限公司等资产。

除了马当账户存款由一审法院负责执行外,其余执行工作由重庆市南川区公安局陈明亮、马当专案组全权负责。

“根据重庆市高院的精神,依照裁定书,具体的财产完全由公安机关执行,我们不了解,他们也不需要汇报。”重庆市第三中级法院负责此案执行的法官对《财经》记者称。

相关资产亦由南川区公安局委托立信大华进行审计,马当的家属和人无从得知审计情况。目前,审计结果已由专案组交给重庆市财政局。该局资产管理处答复,依据南川市公安局专案组的委派,该处对马当财产进行拍卖,相关材料需向专案组申请提供。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产刑执行问题的若干规定》强调,财产刑由第一审人民法院负责裁判执行的机构执行。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条规定,没收财产的判决,无论附加适用或者独立适用,都由人民法院执行;在必要的时候,可以会同公安机关执行。

所谓“会同公安机关执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诉讼法专家杨荣馨认为,此为公安机关维持秩序,排除干扰,对暴力抗法等行为采取强制措施。应为辅助执行之意。

但在重庆“打黑”后,公安部门因其强势,协助范围无远弗届,有越俎代庖之嫌。

马当律师刘洋认为,法院将执行权让渡给公安部门,违反了相关规定。重庆市公安局经侦总队相关负责人则对此否认称,“我们是在法院授权下完成,执行后直接上交财政。”

马当资产的执行并非个案。据《财经》记者了解,2010年重庆市高院下发通知约定,在“打黑”资产的执行中,除现金由一审法院执行外,相关不动产、股权执行均转由重庆市公安局负责。

虽然包括公安部门在内的政法机关早已启动“收支两条线”改革,但在不少地方,按比例返还收费和罚没收入,仍是普遍现象。

“根据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财产刑的执行就是应该由法院的执行局来执行的。但是,一方面,最高法院单独下发的司法解释对公、检机关的效力存在争议;另一方面,各部门的利益纠葛,使得对财产的处置仍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杨荣馨说。

同样,在挂牌转让中,按规定,法院作为民事执行的主体,亦应是公开拍卖环节的主体。而陈明亮位于重庆国际贸易中心19楼的办公室,却是由重庆市财政局委托拍卖。

而马当位于海南的600亩土地的执行更是蹊跷。其被拘后,大正集团的借贷方因不信任其还贷能力,要求新增3000万元的贷款追加担保,大正集图便以位于海南的600亩生地作为担保。2010年9月,专案组告知大正集团财务人员,“海南的地担保到期了,不执行不行,土地如果被海南省收走,对重庆市财政不利,对当事人的权益也不利。”

在专案组几经交涉后,大正集图的相关负责人默许该块土地被执行。这次执行未经法院与重庆市联合产权交易所(下称联交所),未公开拍卖,专案组告知该地块售价为35万元/亩。马当的律师称,经向购买方――重庆一房地产公司了解,实际交易价格为45万元/亩,中间数百万元差价去向不明。

涉黑企业权益纠纷待解

当陈明亮与马当的家属、生意伙伴,以案外人身份对被执行财产提出权属异议之时,更多与涉黑企业发生权益纠纷的公司难题待解。

“肉霸”王天伦目前面临大额民事诉讼赔偿。其因涉黑被处罚金1亿元人民币,刑事判决后,还需应对上海梅林正广和股份有限公司(600073.SH,下称上海梅林)的诉讼。

2008年9月3日,由重庆市政府牵线,上海梅林与重庆今普食品有限公司(下称重庆今普)股东王天伦、王东明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和《盈利预测补偿协议》,受让两人分别持有48.55%、2.45%的股权,双方协商转让价格为8650 万元。

同时,据《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拨付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资参股资金的通知》,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重庆市级财政资金600万元,被拨付到重庆今普入股,占今普股份11%。重庆市财政局委托重庆市长江农工商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监管这笔参股资金。

在这次资产重组之后,王天伦实际持有重庆今普33.55%的股权,依然负责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包括采购、销售等核心环节。

2009年6月,王天伦因涉黑被立案调查。同年10月30日,上海梅林认为重庆今普受王天伦行为影响出现亏损,向上海市第一中级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及财产保全,要求法院判令王天伦返还股权转让款近4530万元,并保全王天伦持有的股权。半个月后,法院依法对此进行保全,王天伦名下个人财产被公安机关查封。

由于是市政府大力引进并扶持的企业,该公司并没有政府机构入驻维稳,也没有被托管,在总公司派人接手后,目前经营正常。上海梅林公告称,王天伦因个人涉黑案件其名下个人财产已被公安机关依法查封,这也限制了王天伦转移、隐匿财产,有利于其承担赔偿责任。

重庆打黑后,对涉黑企业提出债权要求的公司还有许多。重庆市国润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下称国润公司)与渝强实业存有经营纠纷。该公司经理冯少华称,渝强实业曾报废其两条客运线路,并强占国润公司承包经营的23台中巴车车辆营运指标所有权,令该公司蒙受损失。国润公司在2000年后曾多次反映未果。

黎强案发后,国润公司在巴南区法院就此提讼。但黎强最终的刑事判决并未涉及与国润客运的纠纷。判决后,国润公司得到法院工作人员的答复是,别抢着吃“唐僧肉”。其诉状也被巴南区法院退回。

财产权保护缺位

此次打黑的后续资产处置程序,是重庆财产刑执行体系经过多轮改革后的产物。

2005年,重庆市高院开始将国有涉讼资产放在重庆联交所拍卖,到2009年4月,重庆市高院出台《关于司法拍卖工作的规定》,将重庆市所有涉讼的司法拍卖资产全部纳交所。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重庆联交所共处理各类涉讼资产项目670宗,成交金额22.4亿元,成交率达八成。

2010年6月,重庆市高院副院长张、执行局原局长乌小青等人因涉嫌收受巨额贿赂被调查。为杜绝执行腐败,重庆市高院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市法院执行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共15条,以分权制衡为核心,旨在破解“执行难”,其中,分解执行权力、分设执行机构、执行法官轮岗等多项措施乃全国首创。

但即使有这些改革,如何保障涉案当事人的财产权益依然是重庆“打黑”中的现实难题。

随着陈明亮被判处没收个人所有财产,其名下账户均被冻结,江州集团被托管,旗下仅有重庆江州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重庆瑞伟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两家公司财务独立核算。这两家公司独立法人代表均为左保书,但利润须交给江州集团。

左保书个人名下占有江州集团5%的股份。去年底递交的江州集团年审资料,并未获批。该集团被托管后,一切消息无从得悉,陈家聘请的律师也投告无门。

黎强、马当公司的股东及债权人面临的情况与此相类。与重庆“打黑”中一些落马企业家民事权利中的财产权难以得到保障不同,企业家获刑后仍能正常行使权利,有前“问题首富”黄光裕可资借鉴――黄光裕身在狱中仍能签署文件、行使大股东民事权利,刑事责任和民事权利的分离使其私人财产权受到了法律保护。但这只是少有的个案。

虽法律、司法解释均对财产权执行有所规定,但条文寥寥,涉案犯罪嫌疑人及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盖因立法上的模糊导致监督者的缺位,公安机关在查封、冻结行为上的随意性,多凭内部纪律抑制。

据《财经》记者了解,为加强对侦查行为的监督,最高检察院联合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起草了《关于人民检察院对搜查、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进行法律监督的规定》,不日将会签下发。

陈涉世家原文篇4

翻开《史记》原文,我们可以看到,陈胜称王后,其事业最终以败亡而告终。要了解陈胜失败的历史真相,除了翻看一下《史记》原文,还应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在战国时代,华夏文化圈基本上还是一个贵族的社会。但秦灭六国,扫荡孑遗,大国被分解为郡,小国多被置为县。大小贵族的封建领地被统统摧毁,旧王侯都沦落为平民了。到秦二世时,天下已经没有什么“王侯”了。那时候,想做官要以吏为师,学习公务和律法,考试合格后,从最低级的小公务员做起,成绩优异者逐级擢升。所以,即使平民,也有位列公卿的可能。可以说,秦朝的出现,等于已经去掉了旧时代王侯将相的“种”。所以,陈胜所宣言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不是“王侯将相不该由血统垄断”的意思,而是“王侯将相,我们想去做就能做,想怎么做上就怎么做上”的意思。而且,从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陈胜自诩为“鸿鹄”,天生就比“燕雀”有志向和理想,已经自我认定为可做王侯将相的“种”了。

秦消灭了贵族世袭制,又没有与民为善,所以六国人均不以秦帝为宗主,也丝毫没有忠顺的概念。况且天下受压迫过甚,大家生不如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到了不能用“死”来威压他们的时候,陈胜的一声呐喊,就导致了黎民的倒戈,秦因为没有像周那样的各路贵族的缓冲,所以貌似强大的秦朝顷刻间便失控倒塌了。可惜的是,陈胜却做出了三个错误的抉择。

第一个是急于称王。陈胜从“兴”到亡,仅六个月,但他却称王了,还给自己修建了宫殿,设置了百官,过早暴露野心、私心,只能带来英雄豪杰们的离心,到最后,陈胜身边只剩下一些趋炎附势的小人和投机分子。最后他死在自己的车夫手里,也不是偶然的。

第二个是偏信、专断。陈胜称王、选官、拜将,全用“心腹”―― 一些小人、野心家。陈胜本人没有什么才能,但在他下面带兵的却有不少枭雄、大盗。怎么驾御他们呢?陈胜搞了一批“特派员”监督众将。他任命了一个叫朱房的为“中正”,一个叫胡武的为“司过”,负责统领这批专员。各路将领作战,如果失礼或违抗“王命”,专员们就立即就地收押、处决。陈胜至死都把朱房、胡武之流认作忠臣,可是这些“忠臣”却擅作威福,影响极坏。此间,吴广被同样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野心的部将谋杀夺旗,陈胜却封赏了那个部将,可见,他已经昏聩,不明是非远近了。

第三个是轻重不分、滥封诸侯。《陈涉世家》没有选入课本的后半部分,充满了背叛、野心和愚昧。陈胜刚起兵时,秦的主力部队一在朔方,一在岭南,根本来不及回援。秦国后来赦免了大批刑徒、奴隶,交给少府章邯(他此前没有打过仗,是专门给皇帝管钱管衣食的)去平灭各地造反。在章邯的军队战斗力练成之前,陈胜拥众入关,并不是没有灭秦的可能。但陈胜却只派了一支偏师灭秦。这支部队的统帅周文是干什么的呢?是风水先生。他跑去见陈王,说自己是军事专家,理论“咣咣地”。陈王就任命他为统帅去打秦的都城所在――关中。这位风水先生一路烧抢农舍,裹胁百姓,把他们驱赶在军前做炮灰。周文率众冲向关中时,正遇上章邯的“队伍”,后者也没有战斗力,结果是乱斗一场。形势一乱,周文裹挟的老百姓立刻就跑散了。章邯率部追着周文打,结果周文败亡。这是陈王由盛转衰的拐点。与此同时,陈胜还派人去平定北方,结果派去的人相继自立为赵王、燕王。还是那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你做得,我怎么做不得?这些都分散了陈胜的力量,让他陷入一个必败之局。

陈胜的失败足可告诫后人:以毁灭秩序而“兴”的,早晚也要亡在同一个所在。陈胜死后,项羽成了又一个陈胜。所以,后来刘邦和他的后人大声疾呼:天下的燕雀和鸿鹄们听着,我们才是龙凤,王侯将相是有“种”的!这正是秦亡后乱世的终结,是专制的汉王朝统治的开始。

【原载2009年第20期《品读》】

湖南省洪江邓长青荐

陈涉世家原文篇5

关键词:《陈涉世家》;“社稷”;疑义解析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110-01

苏教版九上语文《陈涉世家》一文,其中有一句“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对“社稷”的解释,课文注释为“【社稷】国家。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丰年,后来就把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土地神。稷,谷神。”与之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则把这句翻译成“乡官和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亲自穿着铁甲,手里拿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暴君,诛灭凶残暴虐的秦王,重建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这里把“社稷”解释为“国家”是不妥的。

一、“社稷”在这里用的不是代称而是本义

“复立楚国之社稷”指的就是重新建立楚国的社稷坛。在古代,“社稷”既指的是土地神谷神,也指的是祭祀土地神与谷神的地方。凡立国者皆有宗庙与社稷。《礼记・祭义 》中就有“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可见社稷坛设于王宫之右,与设于王宫之左的宗庙相对,同为国家的象征。所谓国被灭,就是社稷坛被毁。社稷宗庙被毁也就标志国家被灭。《史记・楚世家》记载:“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可见楚国的宗庙和陵墓都被毁了。这里虽然没有明确说明社稷被毁,但是因为社稷和宗庙的位置,其结果可想而知了。社稷被毁,复国则必须重立。

二、古文讲究简洁

如果想要表达“重建楚国”,完全没有必要说成“复立楚国之社稷”。那样岂不多余?直接说成“复立楚国”即可。这里的意思就是“重新建立楚国的社稷坛”,而不是指抽象的国家。尽管言下之意是“重新建立楚国”,而翻译的时候也只能忠实原文,这样才符合“信”的要求。

三、三老豪杰是当地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语言讲究文采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就使用了“借代”修辞。“复立楚国之社稷”比直接说“复立楚国”要委婉含蓄的多,也更形象生动,尽管表达的意思还是“重新建立楚国”。

“楚国之社稷” 和《左传・齐桓公伐楚》一文中“君惠邀福于敝邑之社稷”中“敝邑之社稷”结构是一样的。“社稷”在这里肯定不能当“国家”的代称。

陈涉世家原文篇6

打黑战果低调曝光

这次展览显得十分低调,观众范围仅局限在该市公安系统干警及家属,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9月21日上午,记者在一群警察家属的帮助下进入到成果展现场。现场分设三大块,即重庆市公安局大院和主楼一层大厅、侧楼走廊。大院内展示的是高级轿车;主楼一层大厅分区陈列缴获的文物古董、珠宝、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等;打黑的典型案例则用文字、图像集中展示在右侧楼走廊里。

主楼一层大厅展示的是价值连城的文物古董、珠宝,以及枪支弹药、等违禁品,所以安保措施严密,展台前都有荷枪实弹的特警把守,警惕地盯着每一位参观者,气氛紧张。

据记者统计,这次展示的打黑除恶缴获的实物品种众多,价值高昂。其中包括高级轿车65辆;名贵手表85块,每块价值都在万元以上,甚至高达上百万元;高档手机12部;黄金首饰15件;文物古董29件;61.53公斤、价值2000多万元的等。

“黑老大”都极尽奢侈

在重庆市公安局大院里排开的65辆高级轿车,是从打黑风暴中所查获的166辆中选出来的,品种涉及宾利、奔驰、玛莎拉蒂、兰博基尼、保时捷等各种世界顶级名车,宝马简直成了日常货色。

这些名车大多是被打掉的“黑老大”们的坐骑。其中有8辆最好的车被放在第一排,它们分别是陈明亮、黎强、陈坤志、岳村、龚刚模等赫赫有名的富豪“黑老大”所驾之车,旁边都放有一块说明牌。

陈明亮驾驶的是一辆价值500万元的宾利雅致(车牌号渝AX0005),旁边是陈妻左保书的一辆黄色顶级跑车兰博基尼(车牌号渝A57777),价值300万元。岳村坐的也是500万元的顶级宾利。

黎强的车是300多万元的奔驰,还另外花费100万元进行了内部改装;岳宁开的是400万元的奔驰;陈坤志的是300万元的黑色玛莎拉蒂总裁系列轿车;邓宇平和龚刚模坐的分别是价值200万元、140万元的奔驰。

事实上,重庆“黑老大”们早已把自己的座驾看成了自己的身份象征,更是炫富的方式,为此他们很多人玩车成瘾,不惜重金买车。重庆顶级夜总会万豪白宫老板、“黑老大”岳宁就号称“名车王子”。

这次成果展上陈列的名贵品有很多缴获自陈明亮之手,包括一款价值37万元的VERTU世界限量版黄金手机和他送给妻子左保书的价值200万元的5克拉顶级钻石。

陈明亮还沉迷于文物的收藏、盗卖。在警方从陈明亮处缴获的大量文物、玉器及翡翠瓶中,两把价格无法估量的青铜剑让许多参观者惊叹。警方人士透露,这样的文物属于陈明亮团伙非法偷掘古墓和盗贩文物而来。同时,陈明亮一伙还投其所好,通过送古董贿赂政府官员,建立保护伞。

挥霍“黑金”拼命追求物质享受,骄奢淫逸,可谓重庆“黑老大”们的共同“情趣”。长期盘踞渝北区两路的“黑老大”邓宇平所戴手表价值60万元。南岸区“黑老大”岳村,其手机也是一款价值21万元的VERTU黄金手机,他为博得情妇欢心而为其购买的一块“江诗丹顿”手表更是价值100多万元。

帮规严密装备精良

江湖上人称“村哥”的岳村,本是重庆警方一员干将,早年曾是重庆上清寺地段的一名联防员,后因“工作认真”正式进入公安系统。后来岳村进入重庆市公安局重案组,上世纪90年代因工作突出而被晋升为南岸区南滨路派出所所长。那时的年轻警员都视他为楷模。知情人称,岳村义气、心狠、胆大,有匪气,后逐渐与“黑社会”人物有了深入交往。

打黑成果展的信息称,1996年开始,岳村在南岸区建起了自己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这位所长竟用管理派出所警察的方法,对手下团伙成员实施集中管理模式,并建立起“三要两不要”、“五条禁令”、“三刀六洞”等帮规。

2004年左右,岳村从警察岗位上病退,很快成为一名千万富翁,开着奔驰车到处招摇。打黑成果展披露说,他和他的团伙正是以开办邦德公司为名,长期通过跟踪、监听等卑鄙手段,疯狂地对党政官员、企业老板进行敲诈。

2009年6月24日凌晨5时,岳村黑社会团伙被打掉。警方已控制团伙成员79名,查获枪支15支,各类子弹277发,缴获犯罪所得共近200万元,车辆16辆,查封房产13处,冻结涉案资金5230万元。

重庆警方打黑成果展上展示了查获的岳村团伙专门用于窃听、监听、跟踪定位的22件仪器,包括探测摄像头的电子狗,监听窃听的蓝牙接在武器上,岳村团伙创新性地使用了弩弓和电子消防枪。“弩弓射出利箭不会像开枪时发出大的声响,但杀伤力很大。”重庆警方人士称,这是继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后又一实施暴力犯罪的利器,威力与枪支弹药难分上下。

而在杀人的凶残性上,龚刚模团伙让人胆寒。打黑成果展披露信息说,这个曾担任重庆银钢集团销售公司总经理的“黑老大”,专门组建有“杀人生产队”,为“社员”配置自制砍刀、手枪等武器,并有严密的内部分工。龚刚模自己拥有一把六连发转轮猎枪。

重庆黑恶势力枪患着实严重。记者在重庆打黑成果展的武器展区看到,打黑风暴中多种枪支弹药被查获,重庆黑帮竟配置有手榴弹、手雷、冲锋枪以及勃朗宁等世界名枪。

女“黑老大”的情人比自己小20岁

谢才萍,江湖上人称“谢姐”,是重庆目前已逮捕的19个黑恶团伙首犯中唯一一位女性,江湖地位甚高。在这次打黑成果展中官方首次披露她与文强是亲戚关系,她是文强的弟媳。

这个女人原是巴南区一名税务人员,据称后通过文强调到重庆市税务部门。她性格张扬,嗜赌,2000年从单位离职后,纠集人员合伙开设。据重庆市打黑成果展信息,从2000年到2008年。谢才萍在重庆市多个区县开设,聚众,获利数千万元。

其实这个女人在2005年就曾经“翻船”。当年11月29日零时,重庆市渝中区公安分局组织200名警察突查长滨路观音洞茶餐厅,端掉一个巨型,搜出了25台机,大量麻将、扑克牌等工具,抓获103名涉赌人员,缴获赌资35万余元。

这个巨型就是谢才萍和其他4人合伙开设的,此后她因涉嫌聚众被判处拘役。但出来后,谢才萍变本加厉,大肆利用与文强的亲戚关系,纠集社会闲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20

余人,有组织地进行开设、非法拘禁等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形成了以她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

谢才萍不断拓展势力范围,网点先后共开设近30个,遍及重庆市多个区县。但因为有文强这棵大树,她有恃无恐。重庆打黑成果展信息说,2008年8月,重庆市治安总队一民警在谢的执行秘密侦查时被发现,谢召集马仔对该警察进行毒打,并将其绑到南川区城郊一建筑工地,限制人身自由长达6小时。

在2009年6月启动的打黑风暴中,谢才萍黑恶势力团伙终于被掀翻。9月21日,重庆市检察机关对谢才萍等人涉黑案提起公诉,包庇、纵容谢才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保护伞”――原渝北区公安分局黄泥派出所副所长郭胜、民警甘勇,也一并被提起公诉。

让人瞠目的是,谢才萍在个人生活上极度荒淫。她长期包养1名比自己小20岁的年轻男子做自己的情人。

落马高官“伞”下各有人

对于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重庆市公安局原常务副局长文强,成果展专门绘制了文强团伙的组织构架图。文强为金字塔塔尖,下面分别是文强的四大“黑将”――重庆市公安局刑警总队原副总队长黄代强、治安总队原总队长陈涛,公交分局原副局长赵利明,垫江县原副县长、原公安局长徐强。通过这四大黑将,文强为6大黑帮提供“保护伞”:陈明亮团伙、龚刚模团伙、岳宁团伙、王小军团伙、王天伦团伙、谢才萍团伙。文强团伙涉嫌哪些罪行?记者看到成果展信息将罪放在了首位。

文强专案组缴获的实物在成果展上也进行了展示,是5件文物古董,包括:佛头,象牙雕刻,两个清代瓷瓶,张大千的真迹画《黄山云泉》。知情人士称这些东西是文强的受贿品。现场解说人员表示,这些古董、文物价值高昂,有些属于国宝,目前尚未对它们进行估价。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张为何落马?警方成果展称,主要是为陈坤志黑恶团伙提供保护伞,收受巨额贿赂。

重庆市公安局原副局长彭长健落马,主要是为陈明亮、岳宁等黑恶团伙提供“保护伞”,收受贿赂。此前重庆警界盛传他于“”期间因急性心肌梗塞病故证实为谣传――9月21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已表决同意该市检察院批准对其逮捕,采取强制措施。

陈涉世家原文篇7

贾谊在《过秦论》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复辙。这是贾谊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为他们谋画“长治久安”之道,事实上只能是一种幻想。但是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写出了他反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

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

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

强烈鲜明的对比不仅给了汉文帝而且给读过文章的人以警醒和震撼历史长河浩浩荡荡,朝代更替,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很难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怪圈,这种现象让人深思这也是本文成为千古传诵名篇的原因之一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二

教材分析

本书节选的《过秦论》是西汉贾谊论述秦国政治得失的《过秦论》其中一部分,主要从秦孝公开始,到陈胜吴广起义推翻秦王朝暴政结束。这一部分安排在必修三议论性散文的第三课,说理性较《寡人之于国也》《劝学》弱,但从材料的剪裁和理论的方法上来说则有更多可取之处。教授这篇文章,可以从基本史实和一些典型语言入手。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劝学》之后,了解了一般的论述方法,掌握了一定的理论技巧,为学习本文打下了基础。另外,历史知识方面也学习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得失,可以比较公正客观地分析这一问题,为讨论贾谊在文中“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结合注释与课外资料,学生能了解本文相关的基本史实。

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能复述文章的基本内容。

学习本文是如何立论和论述观点的,并能对贾谊关于秦王朝政治得失原因的论述进行评价。

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的立论、讨论问题的方法。

客观评价本文观点。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眼中的秦始皇和秦王朝。

讨论回答

设疑激趣

正音

崤xiáo函之固

孝公既没mò

膏腴yú之地

合从zòng缔交

逡巡qūnxún

亡矢shǐ遗镞zú

流血xuè漂橹lǔ

鞭笞chī

俯首系xì颈jǐng

以愚黔qián首

隳huī名城

涉瓮wèng牖yǒu绳枢shū

氓méng隶之人

赢yíng粮而景yǐng从

锄耰yōu棘jí矜qín

非铦xiān于钩戟jǐ长铩shā也

度duó长絜xié大

百有yòu余年

自读课文,在文中进行标记,之后全班集体正音。

夯实阅读基础

文章架构

自由走读朗读,把课文读得流畅。每人至少要读二遍。老师通过齐读来检查流畅的程度。

根据标志性词语,划分文章结构。

兴:秦孝公时期-惠文、武、昭襄、孝文、庄襄时期-秦始皇时期

亡:秦二世时期

自读课文、齐读课文。

流畅理解文意

串讲字词意思

串讲文意,把握重要文言知识。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衡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从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一词多义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因利乘便{利

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

逃跑的士卒

聆听,在书上做标记。

逐字理清文意

第二课时

回顾前文

自读课文,回顾文章主要内容。

自读课文。

温故知新

分析第一段

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秦孝公时期的秦国有什么特点?这样写从全文来看有什么意图?

语文《过秦论》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读语言,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从诵读中体会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感受政论文磅礴的气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人深邃的思想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气盛的原因,感受文章的气盛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铺张扬厉、气势沛然地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温顾

二、品读文本

师:过秦论中论是?议论文,可以有叙有议,可以发表观点

过:指责推究……的过失

秦的过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齐读课文1、2段,读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生:有气势或气势酣畅、磅礴

师:很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文章气盛请找出你认为气盛的句子来,并思考为什么气盛呢?可从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和效果来回答

生: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你读一读,读出气势来)(四个动宾短语组成排比句,说明秦孝公有兼并天下的野心,增强气势)

师:文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请同学们试着找一找

生: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找得很好,你读一读)(用四个动词写出秦国领土扩张,国力日趋强盛的气势)

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之伦制其兵

(有同学说这几句人名太多,读起来很拗口,虽然有铺叙但似乎气势不够酣畅嘛!)(这些人物距离今天时代久远,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当时他们都是杰出人物,是战国星空中璀璨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名字在当时都如雷贯耳,铺陈排列在一起显得更有声势,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这种排比铺陈手法读起来自然很有气势,我们一起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四个动词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气势,这情景和唐朝诗人谁的诗句很接近?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你把这几句再读一读,读出这几句的气势来)

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你来读一读)(突出了陈涉之弱,反衬消灭秦国之轻而易举,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一泻千里和迅速,显得有气势)

师:秦孝公一统天下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和秦开疆拓土的“南取”、“西举”、“东割”、“北收”的排比铺陈述让我们感受到秦国国力上升时的气势如虹;“为之谋”、“通其意”、“制其兵”

让我们感受到九国运筹帷幄调动兵马时的磅礴气势;四个动词渲染出始皇的凌厉之气;陈涉“非尊于”、“非铦于”、“非抗于”、“非及向时”

让我们感觉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这些层层铺排的语句节奏与秦勃兴速亡的节奏协调相应,全文句式又长短相间,读来铿锵有致,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和节奏感

这种极尽铺陈排比和渲染夸张之能事的写法,就是赋的写法150多年的历史,众多的国家、君主、人物和事件作者写来游刃有余这种赋的手法使文章纵横捭阖,自由驰骋,酣畅淋漓,文采飞扬,增强了论证力量,文章自然气盛气势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挡,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由此我们知道了文章气盛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板书]

师:贾谊作为政论家,他知道仅凭飞扬的文采还不足以深深触动汉文帝他还用什么手法来说理?

生:对比手法

师:很好!为了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震撼力,贾谊还运用表现手法中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对比手法文章运用对比的哪些地方让汉文帝警醒和震撼?或者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汉文帝哪些地方会让你警醒和震撼?

生: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六段,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和武器的悬殊,强调陈涉之弱)(唉,不够有味道,再读,读出味道来)

生:秦朝与陈涉的对比;(你把这几句话读一读)(第五段,极写陈涉的条件之差,再写他亡秦之速,和前两段秦之强形成鲜明的对比,以陈涉之弱反衬秦更弱)

生:秦与九国的对比;(齐读)(第二段先写六国人才之多,士兵之多,后写他们在秦人面前的窝囊相,对比反差非常强烈,写诸侯之强,反衬秦国实力更强)

生:秦国本身的对比(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秦的勃兴与速亡形成对比;借助于史实本身的前后对比,秦在“攻”去取天下过程中,几乎所向披靡,而在守卫天下时挡不住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陈涉之众)(恐惧——镇定从容;秦无亡矢遗镞之费——天下诸侯已困矣;)

师:各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双方的特点当你读到这,你会想些什么?

生:尊与卑,大与小,强与弱,败与成,攻与守[副板书]

生1:成败异变,功业相反或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或仁义不施

生2:强大的九国输给了秦国,强大的秦朝却输给了陈涉秦国赢得了天下,天下并没有变小变弱,秦朝却丢了天下,强秦却亡于微不足道的陈涉之手,因为仁义不施,作为皇帝应该以警醒和震撼

师:很好尊的、强的一方输给弱的、小的一方,对比的结果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答案令人信服相信这些鲜明的对比给了汉文帝以警醒和震撼,因为历史已经给了我们答案:文景之治

师: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用这么多对比,用意是

生:希望汉文帝以秦为鉴,施行仁政,与民休养生息,使国家长治久安告诉汉文帝打天下可以用武力,而守天下却必须靠仁义(马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治天下)

师:本文从九国与秦国、陈涉与秦朝、陈涉与九国、秦国本身攻时的形势与守时的形势,多侧面、多角度地反复进行对比

这一时期的历史本身就是惊心动魄的,加上几种对比不仅交织在一起,而且贯穿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跌宕起伏,震撼力强语气激昂有力,文章气势酣畅文章气盛的原因,仿照前面概括一下: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论点,这也正是本文精彩之处[板书]把一种对比写好已属不易,作者把几种对比写得清晰更见作者功力一种对比已经让人震撼,四种对比更是振聋发聩

陈涉世家原文篇8

陈独秀晚年对于民主政治,特别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的思考和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当时他所写的《给连根的信》、《给西流的信》、《我的根本意见》、《致S和H的信》、《再论世界大势》、《被压迫民族之前途》等书信和论文中。陈独秀提出的基本观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重新认识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充分肯定其历史作用,强调民主政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的普遍真实的价值。

自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马克思主义者对如何看待资产阶级国家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始终存有争议。绝大多数人虽然也承认以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代替中世纪的封建专制有进步意义,但同时又总是猛烈地抨击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伪善的,认为那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和对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欺骗等等。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看法实际上成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主流或传统的观点。陈独秀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也曾受到过这种观点的影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大加批判。然而,到了晚年,陈独秀开始意识到,上述传统观点存在偏见,并开始重新思考,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看法。

在《给连根的信》中,针对自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托派们的偏见,陈独秀指出:“你们错误的根由,第一,是不懂得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之真实价值(自列托以下均如此),[2]把民主政治当作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是伪善,是欺骗,而不懂得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是:法院以外机关无捕人权,无参政权不纳税,非议会通过政府无征税权,政府之反对党有组织言论出版自由,工人有罢工权,农民有耕种土地权,思想宗教自由,等等,这都是大众所需要的,也是十三世纪以来大众以鲜血斗争七百余年,才得到今天的所谓‘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3]在《给西流的信》中,陈独秀又说:“民主是自从古代希腊、罗马以至今天、明天、后天,每个时代被压迫的大众反抗少数特权阶层的旗帜,并非仅仅是过了时的一定时代中资产阶级统治形式,如果说民主主义已经过了时,一去不复回了,同时便可以说政治及国家也已过了时即已经死亡了。”[4]他还特别强调说:“近代民主制的内容,比希腊、罗马要丰富得多,实施的范围也广大得多,因为近代是资产阶级当权时代,我们便称之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其实此制不仅为资产阶级所欢迎,而是几千万民众流血斗争了五六百年才实现的。科学,近代民主制,社会主义,乃是近代人类社会三大天才的发明,至可宝贵。”[5]

陈独秀的这些言论,无疑已把他经过重新思考后对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看法表达得十分清楚了。他不仅明确地批评了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传统的偏见,而且指出民主政治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它也是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所需要的,因而廓清了长期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迷雾。更重要的是,他对民主政治的评价,突破了多年来传统观点的局限,即只是笼统地肯定资产阶级以民主政治取代中世纪封建专制统治是一种进步,而否定民主政治对于人类社会进步普遍的真实的价值,强调应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高度上,肯定民主政治是一代又一代人民大众流血斗争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所取得的共同成果,并非资产阶级所专有,也不会因资产阶级时代的消失而过时。陈独秀将“近代民主制”与科学、社会主义并称为近代人类社会三大天才发明,充分地反映出他对民主政治制度深远的历史价值的高度肯定。科学和社会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未来,这早已成为所有马克思主义者的共识。然而,在陈独秀看来,近代民主制对于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绝不会在科学和社会主义之下。不仅如此,陈独秀还认为,近代民主制、科学、社会主义这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未来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在这一基础上,陈独秀又进一步对民主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二,阐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及在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实行民主的政治制度,否则必将导致专制独裁的产生和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政权的堕落,导致社会历史的倒退。

马克思主义创立伊始,马克思、恩格斯便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并剥夺了资产阶级所有资本而建立起来的新社会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社会主义社会”。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这里既谈到了无产阶级的统治,也谈到了民主,还谈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这表明,在他们的心目中,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后,并不排斥民主。此后,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马克思、恩格斯曾对公社“炸毁旧的国家权力并以新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权力来代替”它,并实行完全的“普选制”、“低薪制”的做法大加赞扬,认为这是防止新的国家权力“从社会的公仆变成社会的主宰”的重要举措。[7] 这进一步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不仅赞成,而且十分重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民主政治的问题。不过,由于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太短,且此后,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取得过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他们也就无法通过进一步总结实际经验,对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主政治问题做出更明确更具体的论述。同样,后来的列宁虽然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被称为苏维埃的无产阶级政权,却也因为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的限制,除了笼统地宣称苏维埃是“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外,在实行民主政治方面也没有多少新举措。总之,在十月革命后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真正重视无产阶级政权下建立民主政治的问题。

然而,随着列宁逝世,特别是斯大林主政后新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在苏联的政治生活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当时普遍存在一种谬论,即认为“民主已经过时,无级政权只有独裁,没有民主”[8]。陈独秀指出:“如果说民主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形式,无产阶级的政权形式只有独裁,不应该民主,则史大林所做的一切罪恶都是应该的了,列宁所谓‘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毒素’,乃成了一句废话。”[9]他还说:“如果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已至其社会动力已经耗竭之时,不必为民主而斗争,即等于无产阶级政权不需要民主,这一观点将误尽天下后世!”[10]陈独秀指出:“政治上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相成而非相反的东西。民主主义并非和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是不可分离的。无产阶级政党若因反对资产阶级及资本主义,遂并民主主义而亦反对之,即令各国所谓‘无产阶级革命’出现了,而没有民主制做官僚制之消毒素,也只是世界上出现了一些史大林式的官僚政权,残暴、贪污、虚伪、欺骗、腐化、堕落,绝不能创造甚么社会主义。”[11]

在对苏联斯大林式进行反思后,陈独秀认为,关键在于十月革命后,苏俄在反对资产阶级的同时,实际上丢弃了民主政治,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包含有具体内容的民主政治制度。他指出:不幸的是,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轻率地把民主制和资产阶级统治一同,以独裁代替了民主,民主的基本内容被,所谓‘无产阶级民主’‘大众民主’只是一些无实际内容的空洞名词,一种抵制资产阶级民主的门面语而已。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有国有大工业、军队、警察、法院、苏维埃选举法,这些利器在手,足够镇压资产阶级的反革命,用不着拿独裁来代替民主,独裁制如一把利刃,今天用之杀别人,明天便会用之杀自己。列宁当时也曾经警觉到‘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毒素’,而亦未曾认真采用民主制,如取消秘密警察,容许反对党派公开存在,思想、出版、罢工、选举自由等,LT[12]直至独裁这把利刃伤害到他自己,才想到党、工会和各级苏维埃要民主,要选举自由,然而太晚了”![13]针对托派中有人仅仅将苏联出现的问题归咎斯大林个人的说法,陈独秀则强调制度的重要,认为社会主义不建立民主政治制度,必然导致专制独裁,必然产生独裁者。他尖锐地指出:“如果说史大林的罪恶与无产阶级独裁制无关,即是说史大林的罪恶非由于十月以来苏联制度之违反了民主制之基本内容(这些违反民主的制度,都非创自史大林),而是由于史大林的个人心术特别坏,这完全是唯心派的见解。史大林的一切罪恶,乃是无级独裁制之逻辑的发达,试问史大林一切罪恶,哪一样不是凭借着苏联自十月以来秘密的政治警察大权,党外无党,党内无派,不容许思想、出版、罢工、选举之自由,这一大串反民主的独裁制而发生的呢?若不恢复这些民主制,继史大林而起的,谁也不免是一个‘专制魔王’,所以把苏联的一切坏事都归罪于史大林,而不推源于苏联独裁制之不良,仿佛只要去掉史大林,苏联样样都是好的,这种迷信个人轻视制度的偏见,公平的政治家是不应该有的。苏联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后十年的苦经验,应该使我们反省。我们若不从制度上寻出缺点,得到教训,只是闭起眼睛反对史大林,将永远没有觉悟,一个史大林倒了,会有无数史大林在俄国及别国产生出来。”[14]

陈独秀对于苏联政治制度所做的批评,真可谓切中要害,一针见血。

第三,阐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并不是空洞抽象的名词,如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那样,也必须有具体的内容,且实施的范围应当更广泛,否则便是假民主、真专制。

既然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实行民主政治,那么无产阶级或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个什么样子,它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有何关系呢?对此,陈独秀也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在《给西流的信》中,陈独秀说:“我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个抽象名词,有它的具体内容,资产阶级的民主和无产阶级的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15]在稍后所写的《我的根本意见》一文中,陈独秀更加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没有这些,议会和苏维埃同样一文不值。”[16]

以上三方面即为笔者对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政治,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后见解”所作的概述。其实,已有很多研究陈独秀的学者对此作过介绍和分析。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最后见解”的内容所作的概括不尽一致,但因为这些是见诸正式发表的文字的,白纸黑字俱在,故人们的分歧并不大。然而,一旦涉及对“最后见解”的评价,却免不了要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了。而这,也正是笔者要谈的重点所在。

究竟应如何评价上述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政治的“最后见解”呢?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简要地回顾一下这些见解所产生的历史过程。

如前所述,“最后见解”的绝大部分内容在陈独秀生前并未公开发表,只有少数人知道,主要是托派组织的一些人。他们的观点与陈独秀的见解不同,故坚决表示反对。由于陈独秀一度参加过托派,托派甚至以组织的名义正式做出决议予以谴责。陈独秀逝世几年之后,“最后见解”公开发表了。可托派分子的态度仍未改变,但此时却有人开始予以关注和支持了,其中,最著名的是陈独秀的老朋友胡适。他称“最后见解”是“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稀有的重要文献”。不过,陈独秀的话主要是说给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听的,而在苏联和中国,无论是在当权多年还是即将当权的共产党人中间,却未见多少反应。他们当时不可能赞同陈独秀的观点,且肯定会斥之为反苏主义的谬论。在当时或以后若干年里,世人对陈独秀的“最后见解”的反应,只能以“空谷足音”来形容了。这是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然而,随着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开始批判斯大林的错误,随着60年代中国“”灾难的发生等等,情况终于发生变化。尤其是在80年代以后,陈独秀的“最后见解”如同埋藏在地下的珍宝,终于被学术界、理论界重新发现,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许多研究者不仅予以介绍,而且开始肯定其价值,对它的评价似乎也在日趋增高。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并没有看到过陈独秀晚年的书信和文章,甚至至今不知道陈独秀晚年的这些看法,却也在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的过程中,得出了与陈独秀晚年几乎相同的结论。

不过,笔者也深知,即便是在21世纪初的今天,人们对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政治的“最后见解”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就当今的理论界、学术界而言,仍有不少人对陈独秀的“最后见解”颇有微词,甚至大加非议。更重要的是,国内外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与人们的理想之间,仍有很大的距离,这方面的矛盾不能不反映到人们的认识上来。故陈独秀几十年前的观点并未成为纯粹的历史,仍与今天的现实,乃至社会主义事业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对陈独秀的观点作进一步的讨论很有必要,笔者也想借此机会讨论两个问题,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的“最后见解”是不是真理?

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无的放矢,事实上至今仍有人认为,陈独秀的看法并不正确,故确有辩明的必要。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有一条基本原理,即判断人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不能简单地以权威的话,或以“经典著作”的论述去衡量,必须而且只能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据此,笔者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只能是: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的“最后见解”,是被几十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的真理。当然,笔者在这里所指的是陈独秀的基本观点,而非陈独秀所说的每一句话,绝非什么“句句是真理”。

如本文第一部分所介绍,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的“最后见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重新认识。多年来人们所争论的焦点在于:一种观点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只是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只是对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欺骗手段,对人民大众没有任何好处,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更没有普遍价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资产阶级创立的民主政治虽然旨在为资产阶级服务,但也是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所需要的,它并非资产阶级所专有,而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共同的财富。在很长一个时期里,在马克思主义或社会主义者中,第一种观点,即传统观点占据绝对优势,早年的陈独秀也持这种观点。然而,晚年的陈独秀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应当纠正以往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偏见,客观而科学地评价民主政治的普遍价值。两种观点孰是孰非,只能由实践来检验。那么,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世界历史的发展究竟怎么样呢?笔者以为,其中突出的一件大事便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出现了抛弃民主政治制度并与之完全对立的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它不仅给法西斯国家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带来了巨大灾难,也使全世界人民吃了大苦头,虽然同在一个资本主义世界,但民主政治与法西斯专制独裁的对比却是如此鲜明。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不能不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民主政治的价值。事实充分表明,民主政治绝非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它关系到包括资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在内各个阶层的命运,关系到人类社会的进步或倒退。正因为如此,在德、意、日法西斯独裁政权被彻底击败的战后,建立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包括许多新独立国家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仍然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抱着偏见不放,就难以自圆其说了。[17]有些人虽然也承认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比法西斯专制独裁要好,但又强调民主政治有阶级性,因而批评陈独秀否认民主政治的阶级性,有过分美化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嫌。然而,何谓民主政治的阶级性呢?以笔者之见,此指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当然要利用它为本阶级的政治服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主政治专属于资产阶级,其他阶级或阶层就不能利用它。民主政治是有特定的基本内容的,它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会有变化,但其基本的内容和特征不会变,否则就不叫民主政治了。如同具有特定内容的科学一样,对于民主政治,资产阶级可以利用,无产阶级和其他阶级也可以利用。就此而言,陈独秀并不否认,而且曾明确指出,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民主政治的施用范围受到限制,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无产阶级劳苦大众仍要不断地为扩大民主、完善民主而斗争,直到在条件完全成熟时资产阶级的统治。但资产阶级统治,并不是民主政治制度,而应当在原有基础进一步扩大完善、民主政治制度,使其完全为无产阶级劳苦大众所利用。这样的观点有什么不对呢?

再来看陈独秀的“最后见解”涉及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即对无产阶级夺权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后,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及实行什么样的民主政治?他对这一问题所作的回答究竟对不对,同样也只有通过实践来检验。众所周知,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末,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曾经历过一个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其教训很多,但在其中,无论是苏联、东欧,还是中国,革命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党内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制度受到削弱甚至抛弃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前所述,无产阶级一词最早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但他们并未作出明确解释,究竟何谓无产阶级。不过,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在其他地方所说的一些话中,笔者认为他们所指的就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或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此而言,陈独秀过去没有,晚年也没有否认过。他所讨论的问题只是无产阶级如何执政、掌权,并认为只能实行民主政治,而不是仅仅依靠暴力实行。只能是对极少数反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敌人,而不能对绝大多数民众。陈独秀晚年曾尖锐地指出过:“现在苏联实行无产阶级,到反动派,我举双手赞成,但到人民,甚至到党内,难道是马克思、列宁始料能及吗?此无他,贱视民主之过也。”[18]在斯大林主政以后,特别是斯大林晚年,党内民主生活极不正常,造成了一系列恶果。有人称,这时苏联的“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独裁”或“斯大林独裁”,这样的体制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理所当然地应该予以否定。在斯大林之后,陈独秀没有看到,但亲身经历过中国“”的人们,对当时所谓的无产阶级,还有所谓的“全面”,至今记忆犹新,对其难道不也应当彻底否定吗? 当然,也有一些人并不反对无产阶级掌权后必须实行民主政治,却又认为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是根本不同的,因此不能照搬或照抄。实事求是地讲,陈独秀并没有说过“照搬照抄”的话,而且也承认差异的存在。他的观点很明确:在基本的内容和基本的原则上,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并无根本区别,无产阶级掌权以后应当进一步扩大、改善民主政治,甚至应当根据各国不同的国情采取不同的实行方式,但却不能违背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原则,否则就是假民主,就是陈独秀晚年所批评的,只是以所谓的“根本不同”为口实,来抵制民主政治的实行。这样的看法难道不对吗?

总之,只要我们采取客观而又公正的态度,就不能不承认,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的“最后见解”,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第二,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的“最后见解”能否称得上“远见卓识”?笔者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如上文所述,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虽然也在原则上谈到过民主政治问题,然而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他们都未能对民主政治,特别是对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作系统而具体的论述。因此,俄国十月革命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治的看法都是“一边倒”的,即认为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是虚伪的,是对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欺骗,只有无产阶级或社会主义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苏俄的苏维埃政权则是实行民主的典范。直至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主导下的苏维埃政权违背民主原则,践踏民主精神的做法及其产生的严重后果已逐渐暴露于世。面对这种情况,除了西方国家以一贯反苏的立场予以抨击外,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共产党人仍处于无动于衷的状态。诚然,以第四国际为代表的托派倒是对斯大林的专制独裁予以批评,但他们只是将此归咎于斯大林个人,看不到苏维埃政权在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缺陷。在当时,不仅能够敏锐地意识到斯大林搞专制独裁的严重性,而且又能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即苏联的问题所涉及的正是有关民主政治,特别是有关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这一重大问题的。这在社会各阶层人士中,陈独秀是第一人。

更为重要的是,陈独秀的“最后见解”发表以来,60多年过去了,其间,无论是资本主义世界,还是社会主义世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凡涉及到民主政治或专制独裁方面的变化都证明了陈独秀晚年的看法是正确的。尤其是社会主义世界的曲折发展,均不幸被他当年的预见所言中。苏共,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在民主政治问题上的失误虽不是唯一原因,却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受挫折,特别是“”灾难的发生,原因固然也很复杂,但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搞好民主政治的建设,无疑也是祸源之一。正因为如此,“”之后,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重新认识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社会主义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大力推行改革开放,包括在政治体制方面积极进行以民主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不仅如此,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的“最后见解”也对人们正确把握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启示。事实上,当人类历史进入21世纪后,民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潮流,且势不可挡。凡是想推动本国社会不断进步的,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论这个国家是姓“资”,还是姓“社”,或姓别的什么,都不能逆此潮流。民主化虽然不能代替一切,不能视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标志,但它毕竟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各个重要方面,如经济、文化的发展等等都紧密相关。可以说,没有民主化,就很难实现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没有民主化,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主义。诚然,民主化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要经历许多曲折,还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方向已定,而且不可逆转。

如此看来,陈独秀晚年的“最后见解”难道还称不上是“远见卓识”的吗?

陈独秀晚年之所以能够发表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在其人生的最后时刻为丰富人类的思想宝库做出新的贡献,这绝非偶然。以笔者之见,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即客观形势的变化,也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情况。20世纪30年代初,在德、意、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法西斯的独裁专制,在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反民主的弊病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正是这些历史新现象冲击了陈独秀头脑中原有的传统观点,促使他重新思考。而新观点的提出,正是他“根据苏俄二十年来的经验,沉思熟虑了六七年”,才有了可能。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陈独秀晚年对民主的新认识,正是来源于实践所提供的新的实际材料。反之,如果没有上述新的客观事实,陈独秀则不可能有新的思考,更不可能突破传统观点,产生新的认识。

其次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即与陈独秀超人的睿智、胆略和勇气,与他在思想方面固有的优秀品质密切相关。同样的事实出现在世人面前,为什么多数人视若无睹,陈独秀却能“一人独醒”呢?

第一,陈独秀的突出的优秀品质之一是,他从不迷信任何权威,也不迷信任何教条,一生始终坚持从事实出发,坚持独立思考,坚持旗帜鲜明。

凡是了解陈独秀而又不带偏见的人,都会承认上述品质在他的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早年的陈独秀之所以能在倡导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爱国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等许多方面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立下大功,无不与他的上述品质有关。甚至后来他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所走的曲折道路也无不与此有关。陈独秀曾自嘲地说过:“我不懂得什么理论,我决计不顾忌偏左偏右,绝对力求偏颇,绝对厌弃中庸之道,绝对不说人云亦云豆腐白菜不痛不痒的话,我愿意说极正确的话,也愿意说极错误的话,绝不愿意说不错又不对的话。”[19]对陈独秀来说,是也好,非也好,都是建立在他尊重事实和独立思考这一基础之上的。即便到了晚年,陈独秀仍然如此,他的“最后见解”,不管后人如何评说,终究仍是他尊重事实,不带任何迷信和成见,坚持独立思考的结果。临终前一年,他还在给朋友的信中明确地表白说:“弟自来立论,喜根据历史及现时之事变发展,而不喜空谈主义,更不喜引用前人之言以为立论之前提,此种‘圣言量’的办法,乃宗教之武器,非科学之武器也。”“近作根本意见,亦未涉及何种主义,第七条主张重新估计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及其领袖(列宁托洛斯基都包含在内)之价值,乃根据苏俄二十余年的教训,非拟以马克思主义为尺度也。倘苏俄立国的道理不差(成败不必计),即不合乎马克思主义又谁得而非之。”[20]他还说:“迷信与成见,均经不起事实之试验及时间之淘汰,弟两不取之。纸短话长,不尽万一,惟弟探讨真理之总态度,当以此得为二先生所了解也。”[21]

当然,尊重事实、独立思考和旗帜鲜明并不能完全避免错误,陈独秀晚年的“最后见解”也不是完全正确,然而如果不能坚持从事实出发进行独立思考,不能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则绝不可能突破权威的、传统的束缚,不可能有创新的思想成果,更不可能有振聋发聩、惊世骇俗的“远见卓识”。

第二,陈独秀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秀品质是,始终站在维护人民大众利益、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立场上,毕生不懈地追求真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敢于否定一切错误的东西,包括他自己的错误。

对于陈独秀一生的功过,人们的评论历来众说纷纭,或誉或毁,各执一词。但是不论是赞誉他的,还是批评他的,都不能不承认,陈独秀是一个毕其一生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人,而其目的,也只有一个,即为寻找救国救民之路。为求社会的进步和劳苦大众的解放,为获得真理、坚持真理,陈独秀无私无畏,从不退缩,从不消沉。1933年,他虽然身囹圄,却誓死不向政府妥协。为了批驳政府对他的诬陷,他曾自撰《辩诉状》,并大义凛然地写道:“予行年五十有五矣,弱冠以来,反抗帝制,反抗北洋军阀,反抗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者,于今三十余年。前半期,即‘五四’以前的运动,专在知识分子方面;后半期,乃转向工农劳苦人民方面。”“予生平言论行动,无不光明磊落,无不可以公告国人,予固无罪,罪在拥护中国民族利益,拥护大多数劳苦人民之故而开罪于已耳。”[22]在狱中,陈独秀还自书过一副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23]读了这些话和这副对联,人们不能不感叹,这确实是陈独秀为人民大众和社会进步事业奋斗终生的一个总结,也是他所具优秀品质真实而生动的写照。

尽管陈独秀对真理的追求十分执著,可一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却既不固执,也不文过饰非,而敢于自我否定。就以对民主的认识为例:五四时期他本是中国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的旗手,但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便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予以批判。然而,当他晚年认识到早年的批判包含了许多偏见之后,便毅然作了修正。所以,陈独秀晚年关于民主的“最后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他自我否定的产物。坚持真理,必须要修正错误,不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都要敢于否定。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则绝不能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要真正做到无私无畏。这是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可贵品质。而陈独秀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此种可贵品质的历史巨人之一。

总之,既有了客观条件,又具备了必不可少的主观因素,两者互相结合,陈独秀才能在晚年发表堪称远见卓识的“最后见解”,给后人留下了又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注释】

[1][18]参见任建树《陈独秀大传》,第658页,第65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版。

[2]列,此指列宁;托,此指托洛茨基。

[3][4][5][9][10][11][13][14][15][16][17][19][20][21][22][23]《陈独秀著作选》,第三卷,第547页,第554页,第555页,第554页,第555页,第560页,第555―556页,第554―555页,第553―554页,第560页,第558页,第431页,第567页,第568页,第315―320页,第35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9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425―426页,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8]“无级政权”,此指无产阶级政权;“资级”,此指资产阶级。

上一篇:诉衷情陆游范文 下一篇:黄豆芽观察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