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练习题范文

时间:2023-11-27 09:09:01

陈涉世家练习题篇1

一、指导表演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语言精练,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编说故事或者进行课本剧的表演都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当然也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因而我设计编说故事和表演课本剧就是要求学生在忠于课本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生动再现当年风起云涌的情景,在增强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例如教学《陈涉世家》时,在引导学生表演课本剧时,可提出:如果你是陈涉儿时的伙伴,请你选择其中的某一场景讲讲或者表演陈涉儿时佣耕和后来领导起义的故事,带领同学们回到那风起云涌的当年,探讨陈涉为什么能够领导一场伟大的农民起义,他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素质。

把整节课的学习当成是一次穿越时空之旅,使同学们成为一场伟大农民起义的目击者和亲身经历者,为此我设计了电影激趣、质疑疏通、编说故事、穿越时空、合作探究几大板块的活动。

在编说故事和穿越时空这两个教学环节中,我根据课文情节的特点进行了分工设计。对陈涉佣耕、遇雨受阻、深夜谋划、鱼腹中书、狐鸣呼曰这几个画面,请学生以陈涉儿时伙伴的身份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对并杀两尉、振臂高呼几幅画面,请学生进行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学生分组合作,全班同学评议。学生在课堂上很兴奋、很投入。这样,避免了翻译全文的枯燥、繁琐,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训练了学生动脑、动口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比较异同

比较是认识、熟悉和分析事物的好方法,能调动学生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将本册书中所学过的文言文采取比较异同法教学,可以将教材与读本中有一定关联的文言文进行比较异同法教学,也可以将课外文言文拿来与教材中的文言文进行比较异同法教学。例如学完《小石潭记》后,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景物描写传达出的情感一致吗?试结合作者的遭遇加以说明。学生通过比较性阅读,就能够较好地把握住两篇文章情感的异同:柳宗元和苏轼都遭遇贬官,但两人情感不同,柳宗元抒发得更多的是悲情,苏轼则是愤懑中有闲适、旷达的情怀。再如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我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祖莹偷读》,让学生找出两篇课文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学生在比较性阅读中进一步领会了勤学有利于成才这个主题。

三、探讨原因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教师应通过优化问题有意引导学生追根溯源,围绕课文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例如教学《人琴俱亡》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子猷在听到子敬死亡的消息时为什么“了不悲”“都不哭”?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丰富的答案,如:不是不悲伤,而是在努力抑制悲伤;真正的悲伤不是在脸上表现出来的;大爱无言,大悲无声等。通过探讨原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中的手足情深。再如教学《陋室铭》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并用恰当的词语形容陋室给自己的感觉,学生绝大部分的答案是“简陋”“清幽”“凄清”等。接着再问:在我们看来,陋室是简陋的,为什么刘禹锡在文末却说:“孔子云:‘何陋之有?’”学生经过积极的探讨,得出答案:因为作者品德高尚、志趣高远,所以陋室不陋。

陈涉世家练习题篇2

我在1928至1948年的文化学习期间(大、中、小学和专业的“国学”,在所有的可用期间),同时又进行了我国民族自己传统的有关养生(吐纳引导),健体(包括医疗体育)和有关武艺技术的学习。

一个契机

1935至1937年间,我参加了当地(天津市)汇聚武术、拳击、相扑、柔术、剑道、现代技巧等等经常举行表演和赛事的“青年会”,并成为其会员,这使我进入了一个满目国内外精英展现的广阔天地。

在此前后,我曾经学练过传统武术的若干拳种(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少林类的太祖拳、迷踪拳、弹腿、花拳、擒拿、操打等等,同时也进行着属于现代项目的拳击、技巧等各类活动。

追溯当时,面对着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所见所闻,有一种心理状态却是经常出现的,抛开文化求知方面不谈,在自己所从事的中、西方锻炼上,抚躬自省.在身体的状态上总是感觉着“虚渺若空”……

一个机遇

1937年初,由于我常在当时的《新天津日报》、《晚报》上揭秘,不断去报社领奖,认识了该报社社长――当时的“名流”刘子清先生,经过他的郑重推荐,使我拜人了河北固安萧海波门下学习武艺,刘子清先生充任了我的“引进师”。

萧海波先师,河北固安人,1862年生,1880年在家乡学武未精,于1881至1888年入辽西红罗县山区“少林下院”学八卦掌专业.艺成后入京城庄亲王府任亲王的武艺教师。1911年清亡后,萧氏返乡。1925年后,经天津“中华武士会”(近似全国性的武术协会)主持人张占魁特约到津以昭示世人有关八卦掌这一拳种的真实源本。萧海波实际上是将八卦掌拳种由山区民间带入京城的第一人。

上世纪20年代中,刘子清先生在《新天津晚报》上先后刊出了两个栏目:第一个栏目是刘子清笔录、萧海波口述的他在清代王宫所接触的武林事迹.以笔记小说的形式,连载题目是《江湖故事记》,后成书为上、中、下三册。第二个栏目在第一个栏目的轰动下,引起了一个说书人向刘子清申请,要求说书取《江湖故事记》中被萧海波引入王宫的董海川其人,因刘子清主持《江湖故事记》中有关人物事迹的刊载版权属于萧氏,可以更名叙述,由此社会上才出现了“童林”二字(这一连载小说名为《雍正剑侠图》)。

1937至1944年。我从萧海波先生按程序学练八卦掌。所谓程序,是这一拳种原传八个组合(称作“母式”),每组合内含八个衍生式(称子式),计数的话,可共定为六十四式,以象八卦之数,学练者须依次前进;八个组合大体上反映中国武术自宋以来的历史演进次第,即桩功、打拳、打掌、练腿、练腰、练滚、练走步、练对抗时的游走变动,今天人们所见到的八卦掌只是第七组练走步一法俗称“转掌”。上述一个契机,使我有幸通过青年会置身于国内外体育强项精英之林;一个机遇,使我有幸投入了传统武艺近百年难逢匹敌的名门――解放前总管中国武术的第一把手孙禄堂大师有言:八卦掌的出现(此拳种是清末出现的)是百家各派功法的“万法归宗”,而萧海波的武艺,清末第一个传人,世人才知道有此拳种。

一个突破点

在我从萧海波学艺之前,已接触了属于中华武术的八个名拳种及西方体育属于对抗性的拳击和发展体能最全面技巧的两个大项目。然则,在发展人体体能上,一个恒常萦绕着我的问题,即在技能技巧上除了一些可测度的外在方面外(指标器物上的高低轻重读数等),循躬自省,毫无充实之感。

我从萧氏学艺前所接触的八个传统拳种中,其中也有赛场名将诸如八卦掌传人一人(北平擂台赛第二名),霍元甲迷踪拳同门传人(我的表叔,南京擂台赛选拔为镇江国术馆教练)。曹锟总统府太祖拳武术教师(天津赛场选拔录用的武师)广布天津大、中学任武术课的河北名拳、形意拳李氏三杰的继承人(南京擂台赛选拔任教者)等人,此外,我所习练的西方体育拳击一项,就是在占据天津的八个外国兵营给属于十几个国家的士兵任数年以上陪练员的杨瑞丰(上世纪80年代部级拳击权威人士半数以上皆是出自此人门下)。

上举诸般传承,不可谓之不鸣不闻,引用主席早期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的话说:“命中致远外部之事也,体力充实,内部之事也。”看来真的要锻炼好一个人的身心的话,“体力充实”还不是由指标器件的读数所能完善的――上面引文所谓的“命中致远”,不正是反映在指标的读数上面吗!?

一个突破点是:我于1937年春天开始从萧海波练功半个月(二周十五天)的“桩功”后,上体的胸腹腔中有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即无论是一般行动时或者说做任何运动动作时,自身上体的胸腔和腹腔,各有自己非常适意、满意、得意的感觉,胸腔空净清爽,呼吸畅通如有通道,用腔充盈若有不可抗拒之力.同时也感觉到性格上有所改变,有着沉着、冷静、稳重、信心十足等心态。

从1937年至1944年萧海波先师还乡休养,共八个年头,我学练了萧氏所会的武艺,特别是对于人体运动动作内在方面的锻炼和以后的深人探求、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科学对于人的运动动作构成的要素,只确定下来外在方面(方向、线路、幅度、距离等等),关于内在方面,一百年来仍是空白!

第二部分

1944年萧海波还乡休养之后,我颇有意犹未尽之感。适逢中华武术四大名拳(太极、形意、八卦、少林四个大的拳种,前三种,每种有十余个派系,后一种少林,计有百余个种类)中先于八卦拳种出现的、享有实战性、颇具盛名的形意拳种的源头――山西并在晚清之际各派系后来居上的宋氏形意拳传人有人来津,通过交往,我又再次学习了这家武艺――因为我曾经从各家李氏三杰的传人学习过这个拳种。

山西宋氏形意拳来津传人李旭洲1900年生,1944年初因气愤在山西太谷县酒楼怒打巡查酒楼的日本宪兵队长,并把他从酒楼上扔到楼下,因此由太谷越城逃亡来到天津。

我以一个大拳种在世上第一次公开出现的第一个传人学艺八年的经历又再次师从李氏,因而李师对我很是青睐,从学的十四年过程中(1944~1958年),李师总是把我当做学友携同一起交往了不少有所成就的武林高士。

计有:

民国以来,武林公认代表太极拳原传原貌原有技能并在当代为唯五强者的北京陈发科先生: 上世纪50年代将陈氏太极拳广泛传于天津的陈发科弟子马天行先生(经常向我探讨拳式动作的应用方面);

上世纪30年代平津出现的拳法动作在周身可运动的各个环节上(四肢再加上体和头颈)能看得出来动作劲力连通传递形态的“龙形太极“创始人张振芝先生(此人深知我的业师萧海波为清代的武林前辈,因而经常同我探讨拳法的内在方面):

当今河北深州形意拳之乡的“镇乡老将”随礼贤的业师郭子坤先生;

号称“津门三侠”八卦掌大师吴孟侠先生(此人曾由我的启示,于上世纪50年代出版了《太极九诀八十一法诠释》的著作);并在上世纪20年代“中华武士会”亲见程氏八卦掌创始人程廷华长、次二子向萧海波拜认“师爷”,证明了萧氏还是程派八卦开派人的长辈:

上世纪40年代塘沽久大盐场护厂武士与该厂日本武士较技获胜弄伤了日本人因而逃亡隐蔽于上世纪50年代才公开出面的大成拳名家张恩彤先生(此人经常同我探讨武术劲力与人体骨骼位置的关系,并愿充当我研究的活体,一直等待我的召唤,但其不幸于1978年因病故去);

上世纪20年代享誉全国人称“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河北深州形意拳猛将的“对打人”(类似西方拳击陪练人)赵洪祥先生:

曾在上海打败日本武士的迷踪拳名将霍元甲同堂学艺人、津门民间的四大名医王宝元先生(此人曾于上世纪40年代路遇强人赤手空拳打死三人,解放后经司法鉴定为“误伤”);

曾为霍元甲锻炼武功配制中药兴奋剂的中医家迷踪拳强者李大夫:

清末民初之创兴武清太极拳(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体委对武术展开全国挖整工作时,我协同主持着在天津市体委上报了这个拳种)之子李继英先生(他是武清太极的唯一继承人和传艺人);

在我随同李师所交往的上述人士中,其中有的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参与了“中华武士会”的若干活动.如张树森、张恩彤、赵洪祥等人士;其中也有的人士并不参与该协会的活动.全都是负有功深独到盛名的武林大家,如王宝元、郭子坤、吴孟侠等人士:还有在中华武术总体大门类拳种上独占首要位置的如陈氏太极对外传播的首传人陈发科、龙形太极创始人张振芝,以及武清太极创立后的唯一继承人和传艺人。此外,在某些机缘下,从我个人方面也曾交往了一些高士名人,如张恩彤的“坐科”业师魏长海(天津骨科大家、萧海波的私涉学才)、张恩彤的进修业师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清末后“一触即发”的体现人,魏长海也随同其弟子张恩彤入此门,1953年王芗斋和陈发科同为国家体委武术队领队),1928年杭州擂台赛出场即连伤五名选手的名将赵道新先生(1988年我曾与此人合作在塘沽青年宫举行了一次“儿童动作机制实验训练”,1990年我应天津市委之召写了分析赵氏拳技的报告上报到国家体委)。

通过上述我对武术遗产这项运动活动的启蒙式的练习和接连两次专门性的锻炼,并又加以一度置身于经常性的武艺盛会和十年以上的高层武林交往的经验,关于武术遗产从整体上给我的认识(在上世纪50年代下半期。这时我已在学着马克思的研究理论了)是:

(一)在武术运动动作形态的总体上,大面积的呈现有象形式的(猴、鹰、蛇等)、技巧式的(劈叉、朝天蹬等)、舞蹈式的(抱琵琶、卧鱼、望月等)、综合式的(象形加技巧如燕式平衡、金鸡独立等)和穿插在组合动作中的拳打、脚踢、劈砸、顶肘、撞膝、扫腿、擒拿、捆抱等等打击式的动作,其动作用意明显为活体对抗情形下的作为攻击或防卫用的。如此,由于这项遗产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且一直被当做是一项强身、健体、防暴、保安的事项,尽管在其诸般动作表现上有着古代马步军卒的战斗形迹,但历史上却没有主导过军事训练,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其战斗技巧仍可放在竞争上面),这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在于,提高运动技巧和发展人体体能,这是作为体育运动的核心问题。

武术活动长期和广泛地作为强身健体手段流传民间,这是不可否认的;然则.面对着20世纪以来我国引进的世界通行的大量国外体育项目,其中,对照那些与武术相近含义的诸如拳击、跆拳、搏击、技巧等项目,在发展人体体能上(人体体能反映在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活等方面),武术和拳击、搏击、技巧相比,其力度、强度和难度比较容易看出是不足的。

人体体能素质首先要有力量素质,在我的涉猎下,传统武术的动作力量问题.和西方拳技之类,同是不出力勉强而为,只是,武术有些少数名家,在作用力量过程中,配合有相应关节的振动(山东功力拳张树森、太祖拳魏长海、曹锟府太祖拳王武师霍元甲同艺人王宝元等人),因而,这样的功力,与西方任何强力型运动员的臂力相较,他们都是望而却步的。此外,有些武术名家,动作用力时其身手有关部位的肌肉形态(条陈状、拧绳状)明显可见(霍元甲同艺人李大夫、军阀汤玉麟府总教头王振林、擂台一举打死对手的赵道新等人),这样的功力,庶几约可见传统武术在体现人体力量上面的民族特性――抓住这样的东西不放.将要看到又是一片天地!

(二)抗击强敌和养生延寿,这是人体运动效益的两个极端。

我的业师萧海波,他是清代末年中华武术四大名拳顶尖人物汇集北京的压倒群雄的人物之一。死年近百岁(对外声称为九十六岁),1944年前,他自称已八十。据我的记忆,他自称年届八十就有三五次之多,临终时的身体状况,据他的孙儿(我曾于他十五岁时教他练习初步拳法)回忆,其祖临终时,曾有半年少进饮食随后故去,这是真正的寿考无疾而终,不仅如此,临终前半年少进食时,仍照常展示武艺,以爆发力抛人于地。

河北深州形意拳代表传艺人物郭子坤.享年九十岁以上,临终前仍是发手可以抛出人去,也是无疾而终(今深州市在传统形意拳技艺上为该地区代表人物宋广印坐镇的掌门师兄随礼贤,现近八十岁,即是郭子坤中年时期的弟子)。

1944年和我同时从李旭洲学习山西宋氏形意拳的孟洪福师兄,当时他是五十岁,此前他并不会武,是一个自幼苦大仇深于第一次大战充当华工去法国世界战前线,而后归国流浪街头逐渐做些小生意维持活命的人。上世纪70年代天津市公共体育场所一度盛行“进手”(非赛场的二人搏斗较技)活动,出现了强者二人,一称“大力神”,四十岁,码头工人,可装卸六百斤货物;一称“二二=力神”,十九岁,能战胜“大力神”。这二人总是被孟洪福随手摆弄而无能为力,这时孟已八十岁以上了:上世纪90年代初,孟洪福年近百岁,无疾而终。

诸如上述,首先,把武术动作的外在形态上的不同以攻防格斗主线连接起来(象形、技巧、舞蹈等多样性的动作组合),就简单的看做是区别于外来相类似的体育项目的民族性,并从建国迄今,我们接下来这项遗产,一直就是把上述的所谓民族性,作为我们已经找到了传统的要害东西,所以称它为民族式的武术运动,这里是存在问题的。须知,形式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内容何在?流行的答案就自然是现代体育训练科学研究的诸般内容了――这种看法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尚感觉不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特别是跨入21世纪,还这样的话,那就是不与时共进了!

现在.姑且不论当前世界科学寻

找开启新科学之锁已有十年在面向着我国传统的东西了,仅就前文列举的几位高龄人的身体状况而言,都是通过习武而能达到养生延寿的功能同居一体的,这才是武术遗产的民族性特征.用马克思研究思想的“形态学”观点考察(《资本论》就体现了经济现象的一大系列形态下面的机能、机制和规律性),首先,他们做动作时特别是动作用力时,肌肉状态不是紧张缩短,而是伸长加密(即各个肌系牵长下的密集),活体相抗时,看不见肌肉强力紧张的样子,对手的整个身体即被作用得腾起离去(我们称此为“来力反弹回去”);其次,他们动作时,肌肉伸长的条状痕迹不仅限于运动部分。而是整个上体和四肢同时均有相应的连通形迹(我们称此为“周身反弹”);再有,他们在紧张、快速、较长时间的运动时,呼吸状态是基本平稳的,而无喘不过气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全域呼吸”,即胸腔、上体、四肢张缩同步)。――上举三人,萧、郭二人大同小异,孟一人,是经我的指导达成的。

最后.一个值得醒悟的问题是:天文学上一个水星运行有近日趋向现象,仅仅是几秒之差,由此引出了爱因斯坦的跨世纪的《相对论》来;那么,我们上列的事情,又是当今世界科学要向我们传统文化求取启示之际,我们对其中蕴涵的博大精深又怎能无动于衷呢!

第三部分 成果及其取得

中华武术是由号称“四大名拳”组成的。

建国前,官方武术馆曾依据传承、文献将“四大名拳”分为二大类别:较早出现的少林拳算作一个大类,包括有百余个拳种;晚明和清初、清末出现的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算作一个大类,称为“武当拳”类。因后三个拳种的主导方向和“武当拳”遗留的文献(原载《四库全书》“集部”,为明末文豪黄宗羲之子黄百家所著)中某些方面相近.并且在拳法用力和打法上又和少林拳截然相反,所以特划出一类。

建国后,原官方武馆早期享名的一些人员被接纳下来,在新中国的领导下,对“少林拳”做了整理,出于所谓的运动技术形式的“民族特性”已在少林拳整理后的“长拳”中几乎展现无遗,于是只选了一个适应中老年运动的太极拳,加以简化推行。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于有人(即是本人)向国家上报中华武术的“四大名拳”,除长拳少林以外的那三大名拳中有我民族独特的训练内容,国家随之对这三个拳种定下了竞赛规则。

武术遗产的传承和文献(尽管其中有不少的荒诞,但可以“去粗取精”)表明了“四大名拳”是少林一类着眼于运动动作的外在显现,后三个拳种,看来却是着眼于运动动作的内在运动――即筋骨、内脏、呼吸等等,建国前把这三种划作一大类,也是不无根据的――建国后在新定太极、形意、八卦的竞赛规则的同时,在长拳代表了少林众拳后,又另订了“南拳”一个项目(此拳也属少林拳范围),由于受限于现在体育训练理论,只是看到外在的东西所致,这也是由于现代运动生理学依据的生理学原则只能解释为静态动作所致。

人体运动具体到运动动作上,认识到有“内在”和“外在”之分。那么,首先对于武术遗产具体到武术运动动作上并在清理后把武术技术推向现代化,就不至于再像今天以前那样,把从前外来体育项目的外国人身上体现的东西,硬填在武术动作里认为再也没有什么民族独特性的东西了!

内在之差

现代训练对于运动动作(武术动作也是一样)内在方面除肌肉状态外是不予过问的――因为除肌肉系统外是不可由运动员来调动的。

现代体育科学对肌肉以下的骨骼、内脏等等这些内在方面(肌肉也属内在)是事后观察和生理测定的。 武术传统观念和现代观点有别。是把肌肉、骨骼等都看做外在,只把精神、意气特别是“‘气’在体内运行”看做是内在的要害,这正是传统现代的观念不同。于是,在整理武术遗产问题上,给人们设下了天然屏障! 上世纪30到50年代间所呈现在我个人面前的武术名人、大家动作时.身上体现的东西――同时他们也是呈现在武林公众前的,诸如在表现力量动作上的肌肉状态.不是强度的紧张缩短,而是有密度的被牵长的压缩用力;动作用力地呼吸,不是气喘吁吁,而整个躯体张缩有序:当动作行进时受到外力的冲击,不是相抗而是使外加的冲击力自己反作用回去:再有,就是通过武术运动,动作本身就能产生这样的力量素质并且同时产生着养生延年的功效。所有这些,自然是现代训练不予过问的了――因为,它认为只有“肌肉的粗人和强度紧张缩短收缩”才是决定一切的;可是,在传统的各大名拳、各个名家那里又是怎样地对待这些表现的呢?说来很是让人惋惜,他们却总是抱着“‘气’行周身作用生力”不放,一直坚持锻炼迄今――尽管如此,由于他们着了魔似的想使“气”在身上这样那样地运行、又这样那样地使“气”运作出去,只要是经常经历活体对抗的检验.无意中就有了可能在武术动作的内在方面,逐渐形成了肌肉、骨骼、内脏、呼吸形式彼此间或隐或现的不太恒常、恒定的结构形式――因为面对活体对抗.内在方面凑得不好是会挨打的!对于武术遗产,如能抓住这些问题加以剖析探追,首先,在现代体育训练百年来无所进展的情况下,我们中华武术运动则是填充了运动动作的内在结构,这将是一个属于后现代(超越现代)的成果的!

二大链条

上面突破性的可以填充现代体育科学百年来一直空白着的人体运动动作的内在方面,不错,他们是我民族遗产的独特的民族性所在,但是,我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把他们纳入现代运动的生理、解剖和生物力学的研究里,由1950至1956年,七年的时间里做了西方近代科学阶段的工作(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细节分类等工作)并同时以各个有关学科的成果检阅所整理得到的所有东西,结果是我民族特有的东西与所有有关现代各学科所涉及的观察、实验、结论格格不入……当时,我如受重创,一度曾大有求死无名、求生无味之感!

上世纪50年代间,国内已有人在进行着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选定的项目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并且又具有实战性的陈氏太极拳。

善陈氏太极拳者,动作上是本文上述的武术动作内在某些方面的体现;在实战问题上,上世纪30年代首传人陈发科先生,曾于民国初年因讨债在去石景山的路上遇有强人三五十个以上,陈曾赤手与强人搏斗,打死三人,打伤十五人,自身完好无损。

陈涉世家练习题篇3

可不,每天的作业她半天才写一个字,有时30分钟可以完成的作业竟要磨蹭一个晚上,经常12点钟还在“抠”那点儿作业,而这还是在家长陪着的情况下;如果家长不管,她就根本完不成作业,第二天准挨老师批评。妈妈经常去老师那儿诉苦:“昨晚又折腾一个晚上,才写两个字就开始抠橡皮,要是她能拿出看动画片的劲儿,作业早就不用操心了。”

家长和教师都清楚地知道,这并不是作业太多、太难或者是孩子笨不会做造成的。老师和家长一般认为,写作业拖拉是由于孩子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造成的,陈晶晶的老师曾对他父亲说,对孩子就是要严。于是为了作业速度问题,爸爸结结实实地打了她一顿,可并不管用。

其实,写作业拖拉并非仅仅是学习习惯养成这么简单的问题。世上有几个家长会专门培养拖拉的下一代?拖拉孩子的家长不也是从小就告诫孩子动作要快,不要迟到吗?其实绝大多数写作业拖拉的孩子,都是在某一种或某几种学习能力上有问题的,而这可能又是学习能力障碍造成的。

造成写作业拖拉的学习能力障碍通常有:

A、注意力缺陷

拖拉的实质通常并不是速度慢,而是边写边玩。如果我们观察这样的孩子,就会发现,他们在屋子里玩铅笔或橡皮,不是两眼发呆,就是不看眼前的作业。你给这样的孩子5 个小时他们仍然只写一行字。

B、视――动统合能力落后

写作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就是视知觉分辨以及视知觉和动作统合的能力。所有的作业材料都必须透过视觉来做文字的处理,这是材料输入的过程;同时还要有手的动作,这是输出的过程。写作业拖拉的孩子通常在涉及到书写、阅读的任务上就表现差,而其他活动,如讲述什么事情可能并不那么拖拉。

C、阅读缺陷

有的孩子阅读能力落后,独自审题时较为困难,如果有家长在旁边给予提示,则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他们写作业时必有家长陪伴。

作为家长应当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上述三种能力上是否达到了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水平。经测试,陈晶晶在注意力方面有严重障碍,而在视――动统合方面只达到一年级水平。难怪她的作业拖拉的问题屡教不改,原来有这么严重的学习障碍。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这种学习障碍可以通过个别化的教育训练加以缓解和改善。陈晶晶经过6 个月系统的学习能力训练,写作业的速度明显加快。据家长反映,她可以在自己课上完成作业了,期末数学还得了100分,可以不用妈妈陪着写作业了。

陈涉世家练习题篇4

如果说,学习是识记、理解、巩固、掌握和储存知识的过程,那末,练习就是学会、掌握如何合理地提取 和运用这些知识,并及时转化为智能的过程。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练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上的练习 有读书读图、口头问答、填读地图、议论讨论、课堂作业、定时课堂练习等等;课外的练习包括各种地理观察 、调查、观测、考察、操作、作业等等活动,各种性质的考试,是带有评价性质的特殊形式的练习。通过有计 划地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不仅能使我们顺利地、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技能和技巧,而且能帮助我们迅速地 形成地理智能。安排练习时,既要注意把握练习的数量,又要注意提高练习的质量,还要注意改进练习的方法 。一般说来,首先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使练习成为自觉的、积极的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行动;二是要 复习好有关的知识。使练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三是要逐步加深练习的内容,改进练习的方法,增大练习的 难度,不断提高练习的水平;四是练习以后,要及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正练习中的错误和缺点。

初中地理习题与试题多种多样,各类题目在训练和发展智能方面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常见的题型有 选择题、是非题、填空题、读图填图题、简答题、综合题等。每一种题型都有它自身的特点,了解和熟悉各种 题型的特点,明确解答各种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悉它们的典型例题,对正确解题有很大的帮助。

1、选择题的特点与解法技巧

选择题是近年来在地理练习和考试中,广泛而大量使用的一种客观性题型。选择题最大的特点是答案简短 、唯一,评分标准严格、客观。它适合于训练和测试回忆性和再认性的知识,特别是那些同类的、并列的、相 关的、综合的、专题性的地理内容;利于训练和考查观察、判断、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能力;可以涉及较 广泛的知识面。

选择题一般由一个主要的语句(题干)和若干备选答案(选项)构成。也就是说,它在结构上包括两部分 ,一部分叫题干,由问句或陈述句(可以是完整的陈述句,也可以是不完整的陈述句)所构成;另一部分叫选 项,包括一个或几个正确答案和若干错误答案(也可叫做迷惑性答案或干扰性答案)。它要求解题者从备选的 若干答案中,选出一个(单项选择)或两个(双项选择)乃至一个以上的多个(多项选择)不定项的合适答案 。合适答案可以是正确的答案或较好的答案或最佳答案,也可以是不正确的、错误的答案。一般选择题的题干 都比较简单明了,明确表述了一个问题而没有无关的词语,每一个选项与题干连起来读时,在语法上都是正确 的,协调的,而所有错误的答案都似乎是合理的,因而具有一定的迷惑度。为使瞎猜的因素尽可能减少,多数 选择题都有四个备选答案,而且合适答案的顺序都是随机排列的,各题合适答案的次序基本上是无规律可循的 。

地理选择题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涉及的知识和能力相当广泛,除一般的单项、双项、多项或不定项选择题 外,还有读图选择、读文选择、连线(或配对)选择、顺序(或排列)选择、选择填表、选择填图等等。但不 论对哪种选择题,都要充分地、灵活地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认真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去伪存真,准确加 以判断、识别和选择。特别要注意看清题目要求,是选一个或几个答案?是选出正确答案还是选出不正确的、 错误的答案?当你无把握甚至无法进行选择时,可以大胆进行猜答(猜答也是一种能力),根据自己认为可能 性大的答案进行选择,而决不要留题不答、不选,放弃了得分的机会。

例(1)在任何一天中,世界上经度相同的各地:( )

a、昼夜长短相同 b、地方时刻相同

c、昼夜长短不同 d、地方时刻不同

此题是不定项选择题,涉及了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所产生的时差和昼夜长短变化现象,同时也涉及 了经线和经度的问题。从题干已知,所指时间是一年365天中的任何一天,地点是指经度相同(即同一经线 上)的各地。选项有四个,其中两个谈时间,两个说昼夜长短问题。解此题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是:①认真审 题。联系所学地球知识及地方时概念思考,弄清题干“任何一天”、“经度相同各地”这两个前提和限制条件 的意思。——②分析思考。观察四个选项,明显可分为两对,即a、c昼夜长短异同与b、d地方时刻异同两 个问题,并可大胆断定,两对中最多各有一个选项可能是正确的。——③回忆剖析。根据题干条件,回忆地球 公转运动示意图,对a、c进行想象、分析知道,二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当然同一经线各地也是昼夜 长短相同的;其他时间南北半球、不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都不同,当然同一经线上各地的昼夜长短也因此而不 同。这就不难得出否定的结论,即经度相同的各地昼夜长短在二分日是相同的,其余时间都是不同的,不可能 在任何一天都相同、或都不同,因而a、c两项都是错误的,不能成立的。——④最后筛选。再对b、d进行 分析,根据地方时是指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这一概念,即可否定选项d,断定经度相同的各地,地方时刻是相 同的,选项b是本题唯一正确的答案。

例(2)下列四幅我国省区轮廓图中,表示湖北省轮廓的是:( )

(附图 {图})

此题是考查识图能力的读图单项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湖北省”的轮廓图。解答此类题目的思路与方法 是:①认真审题,回忆有关的地图内容(此题即应回忆中国政区图中各省区的轮廓形状特征)。——②分析比 较,筛去形状相差悬殊的选项(此题中明显不是湖北省的选项有a和d)。——③比较形状近似的、差异不明 显的选项(此题中即b、c两图),最后否定错误选项(此题中即c项),选择正确选项(此题中即b项)作 答。

例3 非洲有一个国家,国境东北边有乞力马扎罗山,北边有维多利亚湖,西边有坦噶尼喀湖,境内绝大 部分为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原。这个国家是:( )

a、扎伊尔 b、南非 c、坦桑尼亚 d、尼日利亚

此题是读文选择题,涉及非洲各国的自然环境知识。解这类选择题时,应仔细阅读和领会、理解全段文字 的意思,根据描写的景象和状况联想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地图,筛去明显不相符合的选项,最后通过认 真分析比较,选出最为合适的选项作答。此题的答案应是c项。

例4 选择下列我国名山及其所在省区名称的数字代号,填入下表中的相应栏内:①九华山、②雁荡山、 ③贡嘎山、④恒山;⑤浙江省、⑥山西省、⑦安徽省、⑧四川省。 名山类别 属历史相传 属四大佛 以风景秀丽、雄伟 西部的

的五岳 教名山 著称的名山 雪山冰峰 山名及所 在省区代号

此题是选择填表题,涉及了我国各类名山的分布知识、选择填表时,除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要求外,应回 忆所学相关知识和地图,逐项分析,一一对应填入相应的栏目内,填完以后,还要全面复核检查一遍,看有无 错选错填或漏选漏填之处,并及时加以改正。此题答案从左到右依次是④⑥;①⑤;②⑦;③⑧。

2、是非题的特点与解法技巧

是非题由一句或一段完整的正确或错误话语构成。其答案是只能有一种,不是即非,二者必居其一。实际 上,它是选择题的另一种特殊形式,即把题干和选项两个部分合为一个句子,或以若干并列句的形式出现。是 非题也是涉及考查内容较广泛的客观性题型之一,它适合于对观点性、结论性、概念性和论点式一类地理内容 的考查,在陈述中,往往是概念、观点、结构似是而非,前后矛盾,以偏概全,或是用词不当。它要求解题者 运用所学知识辨别判断其正误,正确者在题后括号内打“√”,反之则打“×”。一般是非题都设置了一定的 可疑因素(迷惑性),即:使正确的说法咋看起来有点似是而非;而错误的说法又好象含有正确的因素。

例(1)浙赣铁路从浙江的杭州起,到江西的南昌止。 ( )

例(2)到南极大陆去考察,最理想的时间是12月22日前后。 ( )

陈涉世家练习题篇5

关键词:知人论世;自主探究;语文素养

记不清是第几次上《陈涉世家》这一课了,在进行备课的时候,觉得完全按照原来的上法很是无趣,我也不喜欢这样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我更乐意挑战自己,重新解读教材,设计教学。

重读教材,我的脑袋中蹦出了“史家笔法”四个字。上网细查资料,进一步明确了“史家笔法”的核心:“写人记事,刻画人物为主,用人物的事迹来记录史实。”对照这一点再读课文,才发现自己原来执教时确定的教学目标之“积累文言词汇,感受陈涉的反叛精神”实在是太肤浅了。于是我重新设定了该教学目标为:“通过阅读文本,展开想象,体会当时情境,揣摩感受人物形象。”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运用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后自己摸索感受的“主问题教学设计法”,设计了“司马迁为什么将陈涉列为世家行列”这一主问题,依据这一主线,设计出了“方法为上,自主梳理文言文”,“合作探究,组内说一说陈涉”,“集体交流,七嘴八舌话史记”三个大的教学环节。

执教之后,我发现第二环节中学生对陈涉的分析解读,较多地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时代背景细品文中写人细节,对人物的组织才能、领导才能、政治素养方面的归纳显得“脸谱化”,最后进行第三个环节中“写作特色归纳”步骤时显得很不自然,有教师“越俎代庖”的问题产生。静心反思,为什么学生的分析无法深入呢?

一、学生尚未形成知人论世的意识

在《孟子・万章下》中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则进一步对此进行了阐释,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知人论世,应当是“论世”第一,“知人”第二,进行文学批评,也必须知人论世,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我们今天的学生缺少一些必经的生活经历,当然也就很难理解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就难以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也就对文本无从进行深入解读了。

二、阅读教学中缺乏知人论世方法的正确引领

作为教师,我们深知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知人论世”的意识,在很多文章的教学中也在做这样的工作,但是做法是很简单的:新授前首先进行写作背景介绍,讲授之中补充写作背景。似乎“介绍背景”就等同于是“知人论世”了。

早些天,我有幸听了来自重庆八中的特级教师张泽勇老师执教的《记承天诗夜游》,张老师设计了猜读、研读、品读、诵读四个教学环节,一直没有介绍写作背景。在“研读”环节中有一个生成的问题:“你还从‘闲人’一词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一学生回答说:“被贬的失意。”张老师追问:“你从哪里知道被贬的?”生答:“课文下边的注释中看到的。”张老师及时评价:“你读得很用心,也很有方法,学会了看注释。我们的古文中有很多注释,但是这些注释并不是全需要看的,也不是全部有用的。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再看,就可以借助注释了解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故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疑惑了。”利用这一时机,张老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了苏轼和张怀民同时遭贬的经历,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闲人”的深层含义,明白了本文的写作意图,轻松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就是一个精妙的例子,用心地思考我们的教学,智慧地设计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教会我们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

三、阅读教学中缺少耐心的等待

我们的教学有课时的限制,有意外的耽搁,有时有展示的需求,所以教师都很紧张,会担心课上不完,担心这节课上得不够漂亮。一遇到较长篇幅的文章或者古文,我们就不太愿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静心地去阅读。

今天的课堂教学,一方面我们在追求“高效”,节约时间,课堂教学中对核心的问题的分析,往往没有认真设计有效的启发、引导进程。为了成绩,把更多时间放在学生反复、机械的课堂练习上。另一方面,很多教师注意到了问题的设计和问题的结论不适宜过早告诉学生,可以以启发的方式提出,但教学实施中往往缺少耐心的等待,为了教学的进度,提出问题后很快以暗示性的语言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方向上来,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迅速指向预定答案。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往往是第一遍阅读尚未结束,就开始了讲析、研读、品味,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是模糊的、混沌的,做出的回答也多是一种经验的或者直觉的判断。

这对知识的传授也许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却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空间。学生的主动性被抹杀了,总是被动地跟着教师转,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另外,课堂教学缺少智慧的生成。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学习效率低下,课堂上表现的更多的是教师预设条件下的教学,很难看到师生互动后的智慧生成。教师过多注意于自身的教,但对学生如何学的真实情况却缺乏关注,缺乏了师生间思维的有效碰撞。课堂中学生往往局限于被动地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学生参与意识、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反馈意识等缺乏。

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不愿意等待”,长此以往,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愈发迟钝,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更无从说起了。

陈涉世家练习题篇6

〔论文摘要〕基于知识产权法的特点,结合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传统法学教育的不足。文章通过实例揭示案例教学方法的基本操作环节,努力探索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运用。

一、“知识产权法”传统教学方式的基本特点和问题

就世界范围而言,法学教学方法无外乎两种,其一是案例分析教学,其一是讲授式教学。可以说,包括“知识产权法”在内的各种法学课程的展开都以这两种方式为依托。案例分析教学是把案例当做一种可以从中阐明法律原则的经过推理归纳的原始经验材料。讲授式教学注重教师系统讲授相对抽象的概念、原则、基本原理和理论,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

从目前来看,我国“知识产权法”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仍是对现有法条的阐释。尽管知识产权法本身的实践性非常强,但师生的教学活动仍然主要是围绕着对现行法律的阐释而进行的。教学评估也主要是考核学生对现行法条的掌握情况。第二,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仍是课堂讲授。以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而自学、讨论、调查研究、实验实习等都处于非常辅助的地位。第三,以教师和既定教材为中心。能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完全是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被动、从属的。第四,评估手段主要是笔试。在升学、就业和职业生涯中,笔试作为一种保障公平的手段被日益广泛地使用,并强化着各级教育的应试特征,包括国家司法考试。

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思考和操作的机会非常少。其次,现行的教学模式压抑学生个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第三,现行的“知识产权法”教学模式无法提供创新所需的宽松环境。

二、“知识产权法”教学方式的转型与实践

在本科“知识产权法”的教学中大量引人创新活动势在必行,关键在于改革教学模式,吸引学生回到课堂。

(一)对案例教学法局限性的思考

首先,目前的案例教学法局限于“举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满堂灌的情况。

其次,案例教学法在我国的运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理论上看,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旨在进行归纳。这与它发源于英美法系相关,英美法系有“遵循先例”的原则,为此,必须将先例所产生的所有问题归纳整理出来,与本案对比,以突破灰色地带,寻求对本案的合理判决。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法的功能就在于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嘀我国并非英美法系国家也没有所谓的“遵循先例”原则。作为一个成文法国家,我国是一个以特定的价值体系为指导建构起来的整体的法律秩序。在法律适用过程中,考察的不是具体规范,而是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实践中,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较为倾向选择知识点针对性极强且相对单一的案例。但现实中发生的纠纷或者是司法考试出现的案例题,往往都是综合的、较为复杂的,或者说是涉及多重法律关系,需要用到几个甚至十几个相关知识点的。而传统的案例教学方式并不能帮助学生解决真正的问题。所以,在学生们参加司法考试或者做模拟法庭等活动中,总是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总是会漏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这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将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知识割裂成若干小点,而学生聚沙成塔的能力又是相当有限的,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适得其反。

(二)案例教学法深度运用的实例分析与探索

虽然案例教学法在适用的过程中有着种种的不尽如人意,但不可否认,案例教学法是弥补单纯法学理论演讲式教学缺陷的一种较好的选择,它仍是我们法学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笔者认为,倘若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即将单纯的举例教学方式向实例研习方式转化,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教学效果更加良好。

所谓实例研习,是指在法律课程教学中,学生除上课听讲外,尚须研习若干实例,在考核方面,考试以实例分析为原则。这种方式,目的在于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法律解释、漏洞补充、法律续造等法学方法的掌握,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加强增进学生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不同于单纯由教师举例并分析的方法,而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即演绎的过程。

笔者认为,实例研习方式是对案例教学方法的深度运用。因此,教师可在继续贯彻举例教学方式的同时向实例研习方式转化,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法律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知识由点连成线进而扩展成面,让学生学完课程之后能够切实地解决一些现实的纠纷。

在实践中,笔者选择了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与电影《无极》的著作权纠纷”案为实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尝试。我们选择该实例的意图有四:其一,该案件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学生可十分轻松地获取该案件的相关资料;其二,该案件还未最终定论,存在研习、探讨的广阔空间;其三,涉案视频内容轻松搞笑,趣味性十足,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四,该案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适合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化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一:通过教师介绍,学生了解案情的大致情况。

案例背景介绍:陈凯歌导演执导的电影《无极》于2005年底、2006年初在国内公映。该片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与北京21世纪盛凯影视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耗资人民币约3亿元。著作权中除了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之外,其余权利分别转让给了香港银都公司、韦斯汀兄弟公司和IDC亚洲公司等。

胡戈,依靠销售音像技术、器材谋生。他观看了电影《无极》后,以该片为主要素材,独立制作完成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以下简称《馒头》)。片长约20分钟。在该片中,胡对《无极》的部分画面进行了重新剪辑和配音,以中央电视台CCTV 12频道的《中国法制报道》栏目的形式呈现,将《无极》的故事演绎为电视台主持人向观众讲述2005年某月在某市发生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侦破过程。

《馒头》片尾载明—导演、演员以及使用背景音乐等具体信息。

胡戈通过网络把《馒头》贴在某网站论坛里。《馒头》的趣味使之获得了网民的推崇并迅速传播。一些报纸开始介绍《馒头》,电视台也把它作为互联网上的一个现象进行报道。陈凯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将起诉胡戈。中影公司、盛凯公司的律师认为胡戈的行为涉嫌侵犯著作权。胡戈通过媒体表示,向《无极》方表示歉意,但不承认侵权。

教学环节二:教师提出了引导性问题并播放相关视频

《馒头》涉及著作权法中的若干重要的知识点:作品的判断标准;著作权包含的专有权利;著作权的归属,进而涉及知识产权诉讼的主体资格;合理使用制度与滑稽模仿的基本理论;对于著作权权利限制理论的探讨与批判。这些知识点可谓是环环相扣,若能系统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将使学生对著作权法的掌握达到相当的熟练程度,并能切实地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这些知识点,教师可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引导性问题:(1)《馒头》是否属于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

(2)《无极》的著作权人应享有哪些专有权利?《馒头》是否侵权?

(3)《无极》的著作权应归属谁?本案中谁是适合的原告和被告?

(4)如何理解合理使用与滑稽模仿?(5)关于权利限制理论的反思和探讨。

在提出问题之后,播放电影《无极》的片段和《馒头》的视频,该视频的制作和内容属于对电影《无极》的恶搞,内容轻松诙谐,很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学生欣赏视频的过程中不必再给学生过多提示,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思维能力,适时适当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深人的思考。

在观赏完视频资料之后,教师可以将当前的各方评论和争议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目前普通百姓、当事人、律师、法官、学者们对该案的不同看法。这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而不是一门心思只去考虑《馒头》侵害了《无极》的哪些权利的问题。

教学环节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研习实例。

将学生分为6一8人的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案例陈述自己的观点,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抓住“案情”的关键点,如何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和解决方案展开讨论,甚至辩论,以求达成共识。在讨论或者争论的过程中,充满着学生各种观点的碰撞,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法律思维,也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教学环节四:进行全班交流,激发思想的火花。

教师可邀请各小组代表对该组的分析意见进行陈述,以进行全班的交流。同学们通过听取其他同学的分析,相互交流、讨论乃至争辩,不断检验和修正对案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干涉,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沟通和交流。

教学环节五:教师分析总结,传授方法。

在讨论结束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析思路和分析结论进行评价,但这种评价并非绝对的孰对孰错。法学教育最容易给学生形成某个案件的对与错的判断,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本案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即便有的案例是有法院最终判决的,也并不代表法院的判决就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教师不应当只停留在分析结果的给出,而更应当注重分析方法的讲解。在《知识产权法》的教学中,有时候对实例的研习更多的并不是结果的对与错,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研习实例的过程中学会的分析角度、分析方法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阵是案例教学法深度运用的精要所在。

教学环节六:学生课后撰写报告,消化提升。

陈涉世家练习题篇7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认知教学法

1.引言

现代外语教学思想认为听说能力是第一性的,交际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学外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在当今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评价中,听说能力也是其重要内容。然而,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听说领先”的口号很早前就被提出,但“哑巴英语”至今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效率低、学生能力提高缓慢的现象非常普遍。

2.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2.1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缺少足够重视。在很多高校,英语课程分为大学英语精度和听力两部分,根本没有涉及到“说”。这就导致学生也对口语提不起兴趣,口语成为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薄弱的环节。著名语言学家斯万(Siwan)[1]强调语言输出的重要性,他认为,输出不仅可以提高流利性,而且可以使学习者注意(notice)到语言结构,对其进行假设验证(hypothesis-test)和有意识的反思(conscious reflection),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最终达到提高语言使用的准确性。

2.2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很多地方院校是由低层次的学校、学院升级而成,许多教师学历水平有限,有些老师后来继续进修到在职硕士学位,却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过程中依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言堂”,结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现在学生大多为90后成长的一代,而他们身上最具有网络时代的特征。在多媒体声音图像刺激和庞大的信息量的环境下,他们的兴奋点变得更高,对信息有更多的渴求。然而多数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围绕词汇篇章和语法分析,没有运用多媒体和声像、图片来丰富自己PPT课件,而且对当今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语言的变化,文化的变迁不做任何涉及,使得教学变得枯燥乏味。

2.3学生口语学习环境较差。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对外交流比较闭塞,英语口语练习场合匮乏等,造成许多地方高校口语学习氛围差,学生口语练习缺乏动力,以至于地方高校的学生整体口语水平很低。

3.行为―认知教学理论及尝试

“行为―认知教学法”理论上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并涉及外语教学法、教育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理论的重要内容。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外语教学法发展成为“听说法”和“认知法”。“听说法”的理论基础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2]创始人华生提出的刺激―反应(S-R)论。“认知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arroll(1965)提出的[3],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开创的认知心理学“认知―符号”为理论基础。“听说法”和“认知法”理论长期对立存在。“行为――认知教学法”由国内语言学者尹德谟[4]提出,它吸收了“听说法”和“认知法”在心理学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上的优点和长处,借鉴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它认为:“刺激―反应”在语言技能的习得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要在理解语言知识和规则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是认知学习理论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行为认知教学法”[4]理论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听说领先”,以文字和声音作为语言信号,学习外语的最好途径就是多种感觉器官的结合运用,即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同时或相继进行。同时,学习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认知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认知法要求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辩证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对完成教学任务效果显著,从而能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而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正是实际语言环境中需要交际者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应以实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强调语言输出和应用,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认知法要求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操练。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辩证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法,对完成教学任务效果显著。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语音教学在常规教学中被忽视。学生的发音各具特色,自己发音错误,自然不会听懂正确的发音语汇,就更不用说进行成功的语言表达和互动。学生语音意识和语音基础非常薄弱,发音还受地方方言的影响。为此,极有必要培养语音意识,加强语音训练。然而,在传统语音教学中,语音学习教材繁冗枯燥,练习句型和内容陈旧不实用,且毫无趣味性,学生只是做消极的机械模仿。“行为认知教学法”强调:学习外语的最好途径就是多种感觉器官的结合运用。

我在语音和口语听说教学当中进行了几次教学尝试,通过即眼看、耳听、口说、手写同时和相继进行互动来提高听说表达能力,对学习者的学习输入内容进行有效输出,不断强化。我分别开展两次英语口语和语音发声训练班,分别为期两个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发音,并在实际的自然情境中做口语互动练习,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英语的兴趣。上课内容;以语音、语调和听说口语互动为主,做基础的语音演示和操练。并用实用的交际英语模块来进行情境口语互动,内容紧凑连贯,其间伴随着游戏,气氛轻松活泼,以互相鼓励,趣味和实用英语为主。在实际的交流应用中,对所学的语音、词汇和常用习语进行纠正、巩固和强化。虽然每次授课时间不长,但学生们激情饱满、热情洋溢。每一次发音跟读模仿时神情专注,每一次口语互动时都很陶醉享受,完全焕发出了另一种光彩。这不同于在传统课堂上那种消极被动的学习。我后期以一对一形式对所有参加过口语和语音发声训练班的同学和未参加过训练班的同学进行了口语考试。内容有单词造句、句段朗读和选择话题做简单陈述,考试每人平均持续5分钟。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参照组在语音语调和流利度上表现差异显著,实验组的学生语音更标准,表达更加流利。

4.结语

总之,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强听说方面的训练,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熟练地交流信息,成为合格的英语人才。要想做到这些,关键需要教学工作者做更多的教学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相长,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教育是要改变受众,要寻找适应受众的接受方式才能最终对其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Swain,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 Cook,G&Seidlhofer,B(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2.

[3]Carroll,J.B.The prediction of success in intensive foreign language training[A].In R.Glaser(ed.),Training Research and Education[C].Pittsburgh,PA: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65.

陈涉世家练习题篇8

【关键词】小学科学 趣味课堂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48

S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科学”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划入了小学教育计划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学校、教师及家长的重视。然而,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严重影响该学科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接触到真正的“科学”。

一、小学科学的设立背景与意义

小学科学课本中所涵盖的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一方面具有良好的科普性质,另一方面对学生更高阶段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在现今我国的教材编排中,学生在小学阶段还接触不到系统的物理、化学等知识,那么“科学”这一学科所起到的启蒙效果,便不容忽视。由此可以看出,小学科学在学生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中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存在具有科普意义、启蒙意义以及奠基意义。因此,做好小学科学的教学工作,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过于僵化

目前,很多学校对待科学课程比较功利,进一步影响到老师、家长、学生对待该学科的态度。很多教师及家长更为关心期末时学生的分数,对于学生是否对科学感兴趣,是否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则往往忽视。而科学这门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期末分数并不能够直接反应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有着对未知事物浓烈的学习热情,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家长便会认为学生不努力,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式陈旧单一

教学方式陈旧单一的现状在农村地区表现的较为突出,特别是在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老师采用最传统的课堂宣讲式教学,难以将科学的趣味性表现出来。对于小学生来说,心智发育尚处于不完全的阶段,平日语文、数学等学科已经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如果对待科学时不能够怀着兴趣自发地去学习,那么就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此外,农村地区的部分学校中,科学课程往往会由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兼任,在没有进行针对性教学研究的背景下,兼任教学所带来的结果便是让教学过程固化,甚至出现科学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压的情况。

(三)教学思路缺乏趣味灵感

教师与学生不同,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储备是在长达数十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与复杂性。而小学生自身的知识总量有限,对外界知识的获取更多依靠兴趣、热情等较为感性的东西。目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师生所存在的这种差别,在教学思路上缺乏趣味灵感,为了活跃课堂,只是将过往的案例生搬硬套,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一问题在年轻教师群体中较容易出现,课堂教学的趣味引导不应该存在于理论体系里,更应该灵活变通于实际授课中。

三、小学科学的趣味课堂构建

(一)引入日常生活,课前预习趣味化

从小学科学的课本内容可以看出,该学科的教学内容设计比较贴近日常生活,这方便了学生理解知识,也降低了课前预习的难度。在实际教学中,要利用这一优势,引入日常生活的小事,让学生对某一章节的知识在学习之前便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科学・小学三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的内容为“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便可以在课前预习阶段让学生寻找自己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生命体,鼓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喜欢的生命体带到课堂上,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这样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浓厚兴趣,也锻炼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动手、发言的能力。

(二)加入多样游戏,课堂实验趣味化

小学科学的课堂,理论教学占据了50%,另外50%则属于实验操作。如“认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土壤与生命”“植物的一生”“太阳和影子”“冷和热”“光和色彩”等等均具有显著的实验性。为了最大化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多样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植物的一生”是《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水果、蔬菜带入课堂,进行趣味猜谜连线游戏(如图),让学生答出某一水果或蔬菜是植物的根、茎、叶、花还是果实。游戏可以从简单到复杂,或者将易区分的植物和不易区分的植物糅杂在一起进行连线,逐渐调动学生的回答热情。比如苹果是植物的果实这类简单的问题;红薯是植物的根则属于相对复杂的问题。

(三)延伸丰富活动,课堂练习趣味化

课堂活动是课堂游戏的进一步延伸,通常可以应用于一个知识点内容初步学习完毕,学生自主练习阶段。通过丰富的活动来让课堂练习更有趣味,需要具有较为充裕的课堂时间以及较为充足的课堂空间。对部分农村学校来说,涉及到大自然、生物圈等领域的知识点,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校附近的“短时郊游活动”,让开阔的自然天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巩固、练习的环境。如在三年级课本知识中,有一单元内容涉及对天气的认识以及测量,极为适合在户外活动中进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发地对当天或者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记录,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求知欲以及对新知识学习的自主性。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当今诸多课堂教学问题下,应该从课前预习、课中授课、课堂练习等多个角度着手,通过生活化的角度,打造一个更有效率的趣味课堂。趣味永远是学习的最大原动力,在完善的趣味课堂教学措施下,小学科学将成为一个纷繁多姿的世界,给学生一双游览大千世界的美丽翅膀。

参考文献

[1]孟令红.松浦拓也[日].角屋重树[日]等.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方法的中日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9):30-35

[2]王强.周婧.郭明等.小学科学中化学实验的课堂完成情况及问题分析[J].化学教育,2016,37(7):62-65

[3]毛加宁.刘忠琦.蔡芳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小学科学《七色光》教学片断设计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7-130

[4]王晓伟.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让学生学会科学思考[J].教育界,2016,(4):81-81

上一篇:创意艺术范文 下一篇:庆祝元旦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