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端午范文

时间:2023-11-03 19:06:16

艾草端午

艾草端午篇1

1、艾草作为一种草本植物,在端午节具有象征意义。

2、将艾草挂在门上,预示一家人一年中身体健康,好运随身。

3、艾草的叶子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4、夏天蚊子较多的时候,艾叶可以散发一种独特的香气,可以有效驱赶蚊虫,使得蚊子,苍蝇等毒虫不敢靠近,提高安全性。

(来源:文章屋网 )

艾草端午篇2

早晨一睁眼就能闻到淡淡的粽香,吃到妈妈煮的热腾腾的鸡蛋,还能看到爸爸悬挂在门口或摆在窗台的一捆捆艾草。当时由于经济条件受限,粽子和鸡蛋不像现在每天都可以吃得到。相对于插艾草来说,我更关注吃,但是还是会听爸爸这样说:“插上艾草,蚊虫苍蝇就不敢进来了。”爸爸还说艾草要赶在端午节当天太阳未升起前割下,这时的艾草集一切精华于一身,味道最浓,效果最好。这个说法暂且不追究,也许就像明前茶明后茶一样,世界万物都有它自己的规律所在。

儿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如今粽香已失去了原有的诱惑力,煮鸡蛋也不再那么稀罕,但唯独对艾草的感情增进了不少。每年端午节时看到有卖艾草的都会买来一把放在家里,不是为了驱蚊虫,而是对端午节插艾这一传统风俗的难以割舍,并且艾草好处多多,还有其他用途。

艾草具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的功效,可以治疗月经不调、经期腹痛、流产、子宫出血等疾病,是医家常用药之一。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还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艾草可食可药,食用价值方面主要见于南方,做糯米糍粑时经常会加入艾草汁。药用价值还要从端午节的另一习俗――艾草浴说起。

艾草浴,即端午节这一天,将采来的艾草加水煮制,全家无论男女老幼都洗。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艾草浴呢?因为端午节这一天过后天气逐渐炎热,蚊虫苍蝇迅速繁殖,洗艾草浴一方面可以驱除蚊虫使其不敢靠近,防止蚊虫叮咬;另一方面还可以滋养修复我们的皮肤,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治疗一些皮肤病。

艾草浴是用鲜艾草煮水沐浴,待到艾草变干时,可拿来煮水泡脚,尤其适用于那些身寒湿重的病人,手脚冰凉、痛经的女性。用艾叶水泡脚,不仅可以加速血液循环,还可以消除疲劳,起到抗菌消炎的作用,真可谓一举多得。但要注意的是,泡脚时需不断加入热的艾叶水,以保证水的温度,起到更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我接触到最多的就是艾灸,艾灸用到的艾绒、艾条、艾柱都是由艾叶经过晒制、捶打等一道道工序制作而来。艾灸采用陈艾较好,《孟子》中提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李时珍也指出“凡用艾叶, 需用陈久者”。艾灸借助艾草燃烧产生的热,将深埋在体内的寒邪驱逐体外,使人体阳气充沛,达到温通经络、扶正驱邪的作用。我就是艾灸的受益者,曾经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还伴有痛经的症状,秋冬季节我就会用艾灸进行调理,并且在端午节新鲜艾草下来后,晒干煮水坚持泡脚,一周2~3次,现已摆脱痛经,手脚冰凉状况也已经改善。

艾草端午篇3

端午节挂艾叶的来历一、避黄巢之乱至唐黄巾(改为黄巢,网友“阿海”发现了这一处错误,在此表示感谢。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事情,6月20日记)起义时,黄巢义军攻打中原地区,时值端午。当地官员于是放出风声:“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动员民众逃离家园,是为"走黄巢"。实际是使义军无法与民众接触,以制义军不断扩大之势。中原地区某户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妇人与二个小孩,一小孩为亲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遗孤。亲生的小孩刚能行走,她嫂子的遗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岁。

妇人一人带二小孩逃难,背着她嫂子的遗孤,却让自已刚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却落在后头。走不多远,遇一黄衣人,问:“嫂嫂为何不让大小孩走路,而让小的小孩走路?”妇人如实相告,黄衣人听后甚为感动,道:“你危难之中行忠义之事,已破黄巢之刀,黄巢已无法取你人头,其实你只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义之家,黄巢便无奈你何。”言罢竟忽不见。妇人认为是仙人指点,于是回家依言而作,并沿途叫逃难之人插艾草可破黄巢之刀云云。因此妇人平时善良,多行善事,诸多民众都相信,依言在家门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黄巢”,在家中过端午节。

果然,义军过境,见家中插艾草的人家,无人打扰,随军的医生还为民众看病,问疾苦。一时妇人遇仙人指点之事在各地传开,平民之家,不再“走黄巢”,纷纷插艾草过端午,并效妇人行忠义之事。其实,黄衣人是黄巢义军的前锋谋士,武艺高强。义军所到之处,都是无人村,义军无人支援,成了孤军。谋士知有蹊跷,化成便衣,独自寻找原因,遇是了妇人。忽然不见,只是纵身跳上大树隐藏起来了。

谋士小施一计,不仅破了官府的:“黄巢隔山摇刀,人头落地!”谣言,为义军获得民众支持,又使民众积德行善成风,世人于是将此传统继承下来,成为今天端午节“插艾草”的风俗。陆河人为客家人,多为中原迁移到陆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黄巢”“插艾草”的习俗。

端午节挂艾叶的来历二、避免受伍子胥军士骚扰传说伍子胥率兵为父兄报仇,途中遇一妇人,领着一个年龄很小的孩子,背着一个年龄较大的孩子逃避战乱。伍子胥叫人抓住该妇人。(伍子胥父兄都是重臣,却被楚王诬陷杀害,伍子胥恨自己的家乡,所以觉得该妇人也是坏人),问她为何不背着小的孩子?妇人说背着的孩子是丈夫的妻子的孩子,领着的确实自己(小妾)亲生的孩子。伍子胥念她忠义,告诉妇人回家,并在门上挂艾草作为记号,命令军士不得骚扰有艾草的家。

结果伍子胥的兵士果然没有骚扰,从此,门上挂艾草成为了一项民俗。希望能够躲避灾祸、辟邪、防蚊虫。

阅读延伸:端午节挂艾叶的意义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避黄巢,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

悬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艾草端午篇4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门前的小巷飘满了艾草的香味。难怪端午节又叫“艾节”。

妈妈也很遵守端午节的习俗,一大清早就拉着我去买艾草。一踏进小巷,迎面扑来浓郁的艾香。抬眼望去,这条小巷简直成了艾草的海洋,遍地都是捆好的艾草,一车车,一捆捆,一束束。翠绿的艾草还散发着泥土的香味,有的还沾着晶莹透亮的晨露,从远处看还以为是正在开屏的孔雀呢!我看得直发呆,突然想起妈妈,只见她正在和一个卖艾草的乡下阿姨搭话。那位阿姨,黝黑的脸庞,看起来很健壮。妈妈悄悄地对她说:“现在是端午节,每家都需要艾草。五毛钱一束太便宜了!你咋不利用端午节多赚点,每束涨五毛,城里人不在乎的!而且,一块钱一束,不用找钱,还方便些嘞!”“好,我涨。”那位阿姨微微一笑。当天下午,我和妈妈去买咸蛋,正听见那位阿姨的吆喝声:“五毛钱一把喽,五毛钱一把喽!”妈妈急忙走过去,惊讶地问:“怎么没涨?”阿姨笑了笑说:“这艾草我只费点力气割,野生的,不花啥钱!”妈妈面露难堪的笑容。我在心里不由的佩服她:真是一位纯朴的阿姨呀!那翠绿无污的艾草不正像是这阿姨那纯结无瑕的心吗!回来路上,妈妈一直感叹:所有的商人都像这阿姨那样该多好啊!房价就不会那可怕了。绿豆也不会那么贵了。

我望着插在窗户和门前的艾草,闻着那沁人心脾的药香,又想起了那位阿姨!

湖北省襄樊市人民路小学四年级:牙买加咖啡

艾草端午篇5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胁。不仅在实际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见的鬼魅及兵灾。

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减,积极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悬艾固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游戏。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记》中并未确实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说的影响。事实上,竞渡、祈禳。表面上是为拯救屈原而举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王溥(九二二-九八二)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马缟(约十世纪中叶)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

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李淖(约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什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溤贽(约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

艾草端午篇6

乡下有一种说法,端午节又叫“药王节”。传说端午这天,百草千里相会。为此,乡下的父老乡亲漫山遍野地采草药,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是草。其实,我国很多地方每年端午节都搞祭祀药王并进行采药防病活动,在这天开设药市,专卖各种草药。此外,各家各户还包粽子,在门边插艾草、菖蒲草,某些地方还习惯喝雄黄酒,以祈百毒不侵。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小河边、沟渠上、野地里到处都有艾蒿、菖蒲。每到端午,村里的男女老幼都上山“采百草”,据说在端午节游山还可以保安康而百病不生。于是,我们或跟随大人,或邀约小伙伴,这山逛到那一山,在山野里追野兔、烧马蜂,饿了就摘野草莓、野刺梨吃,吃够了就将野草莓捏烂涂花脸,我们把脸涂得面目全非,玩累了就在山溪边洗干净,溪旁开着红艳艳的阳雀花,用鼻凑着嗅,香气撩人,于是就采几朵回家泡在瓶子里。

从军尚武后进城,三十多年了,总想放逐自己在山野,加之农历五月舒逸的端午,千金难买的假日。于是,邀妻带孙北出县城,来到城郊十二公里以外的二弟家。

当然度假休闲,要有山,要有水,要有氧,要有美食,要有游戏……这里都有,山青、水秀、食香,空气中饱满的负氧离子……漫山遍野地跑上一阵子,给自己一个闲趣满满、快乐地溢出来的端午假日。能够活着,能够自由地行走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山坡,独享旷野的清净与艾叶的幽香,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又长大了一岁,对生活又多了一点感悟。除去陈年的浮躁,在这端午的山野做着深呼吸,悟出了很多很多。天地之大,无不包容;天地之小,又浓缩在一个小世界里。原来美无处不在,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的心是鲜活的,那么你周围的世界也是可爱的,莫大的天宇就包容在我们无穷的心智里。这个世界深深打下了我内心的印记。故在这古人认为的五月五——“恶月恶日”里,在这山野里闲逛着,寻找着自己需要的药草,我没有一点焦躁与炎热,反而在青天之下、艾香之中倍感清爽和惬意。

田坎上、坡地里、小溪中,到处都是陈艾和菖蒲。那菖蒲叶片果然像刀剑,难怪称为天中五瑞之首,传说它可以斩千邪,所以人们端午将它插在门口“避邪”。闻那艾草,一种特殊的香味,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原来,端午人们在门前挂艾草避邪是假,驱赶蚊虫是真。

山野里,新生的小草像往年一样在一个清晨悄悄地探出了脑袋,迎春花已经向大自然张开了热情的双臂。大山本身并不寂寞,有那些粉的、黄的花儿,有新抽的柳丝温柔地梳理着自己的秀发。又因为是雨后,景物别具一番风情。这田埂、这树林、这小溪一路走过,与树、花、草、虫、鸟的邂逅,总是带给我惊喜,带给我发现的激情。在空气清新、远离喧嚣的山野,心灵得到休憩,灵魂暂时回归。

乡村的天地很大、也很富有。天地日月,河流山川,人间亲情,哪一样都包含在乡村的范围。蓝天白云之下,乡村穿着春衣夏服,披着秋装冬袄,弹着雨琴风弦,顶着太阳月亮,踏着大地河流,沐着春风雨露,幸福、悠闲地过着充实而富有的幸福生活。这里有鸡鸣犬吠、蝶飞蜂舞;有炊烟袅袅、男耕女织;有红苞绿叶、鸟语花香;更有乡土人情、爱意绵绵,五彩纷呈的农家生活汇成了乡村最为和谐的欢快乐章。

艾草端午篇7

潮汕过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潮汕过端午节的习俗:上山采青端午序属初夏,蚊虫繁生、人易被感染生病。据传,端午这天是龙抬头喷发龙须水于大地青草的时间,所以在昔时,人们要上山采一些草药,如金银花、麦冬、天冬、山葡萄之类回家备用,以除疾病。据说这时采的草药比起平时得来的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另外,上山采青也可以多吸取大自然的清新空气,这对身体健康本身也是十分有好处的。

潮汕过端午节的习俗: 插艾蒲五月夏至,气候温湿,是疫病流行季节,故古人认为除了要施行巫术驱除毒病之外,还要配合使用艾草、菖蒲、雄黄之类药物。由于这些药物具有芳香解毒、驱毒避瘟之功能,后来便在端午节广为使用,并成为民俗。潮汕插艾挂蒲的历史悠久,明陈天资《东里志》中说到:“(五月五日)仍悬蒲艾于门,以迎祥避恶”。可知早在明代前,潮汕已有插艾蒲的习俗。至清代,这种活动更盛。清顺治《潮州府志》曰:“(五月五日)插艾蒲于门”。清乾隆《南澳志》云:“端午日,昔人取艾悬户,挂蒲泛酒。今合艾与蒲共悬之,谓蒲似剑也”。清嘉庆《澄海县志》记载更为详细:“(端午节)以艾叶、榴花簪发,童稚用彩绸缝小荷包,裹雄黄末并道符佩身上,谓可避邪”。

潮汕过端午节的习俗:“浴药汤”“浴药汤”的风俗,在文献记载中出现的时间比插艾挂蒲还早。《大戴礼记o夏小正》中写到:五月,“蓄兰为沐浴也。”可知这种习俗在周代已经普及,所以端午节也别称为“沐兰节”。在潮汕,这种浴药汤的习俗也长期存在。清顺治《潮州府志》和清乾隆《揭阳县志》都有“(端阳)采百草为汤以浴”的记载。这比起古时单用泽兰沐浴,显然减少了驱病避邪的巫术色彩,而增加了卫生保健的作用。

潮汕过端午节的习俗: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潮汕过端午节的习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潮汕过端午节的习俗: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潮汕过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艾草端午篇8

端午节处于小满和夏至之间,天气开始炎热,下雨增加,湿热的天气,使细菌、病毒、昆虫等容易繁殖。古人在这一天挂艾叶、驱五毒等,实际上是一个进行全民爱国卫生运动、除害防病的节日。

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用艾治病在我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艾叶味苦、微温、无毒,其功能是“温气血、逐寒湿、止痛止血、温经、安胎”,可煎汤内服,外用主要是作为灸治的材料。《艾赞》说:“艾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艾有浓郁的芳香气味,含有胺油酚。端午前后空气潮湿,烧艾时借助艾的芳香气味,有助于清除污浊的空气,对保持环境卫生大有好处。若进行艾叶等药浴则对毛囊炎、湿疹等皮肤病有一定防治作用。

菖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醒脑、开窍除痰、化湿和胃、杀虫灭菌的药物,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治老年斑等。

青蒿全株有香气,所含挥发油占全草的0.3%~0.5%,主要成分是桉油精、右旋樟脑等。全草可提取青蒿素,能清热解暑、清胆治疟、凉血止痒、抑制病菌生长,是很好的防病治病的草药。

此外,常用的中草药还有香茅、柚子叶等。香茅有柠檬的香味。所含挥发油是香茅油,有祛除风湿、散寒解表以及防虫咬等功效。柚子叶是芸香科植物柚子的叶子,所含挥发油有橘子的味道,有祛风和防治头痛等作用。

苍术味辛苦、性温,芳香燥烈,有祛风胜湿、健脾止泻、散寒解表等功效。白芷辛温芳香,有散寒解表、祛风止痛、通达诸窍、化湿止带、消肿排脓、抑菌杀菌等功效。由于苍术、白芷均有芳香气味,故民间端午节前后常将二者同烧取烟熏屋,以作辟秽避瘟之用。

饮雄黄酒的习惯,现代认为是应该杜绝的。因为雄黄的主要成分二硫化砷,是一种极毒的物质,遇热容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就是我们常说的砒霜。因此饮雄黄酒特别是加热后的雄黄酒,会引起急性中毒,导致肝脏坏死,危及生命。实际上古代主要是将雄黄酒“挥洒床帐间以避虫毒”,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上一篇:新年回家范文 下一篇:中秋简单的祝福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