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的习俗范文

时间:2023-11-04 00:05:10

泼水节的习俗篇1

复活节又要到了。复活节是西方重要的节日,是最古老最有意义的基督教节日之一,它象征着春天的到来,生命的复苏和重生。

复活节这一天,匈牙利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鸦石村”。这是个古老的山区小村庄,位于布达佩斯东北方向约120公里处,靠近斯洛伐克边界。

这个村庄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较好地保留了当年的古朴原貌,再加之小村庄山顶上有一座有700多年历史的古城堡,因此,这个小村庄自然就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

鸦石村的古朴风貌

鸦石村建在马特拉山的半山腰上,村外有个挺大的停车场,停车场边上还有一家用白石头砌成的旅店。走进小村,果然到处都透着一种古朴的韵味。村中唯一的一条街道顺山势自下而上,街道是由山上的一种白颜色的、不规则的石块铺成,由于人们长年的踩踏,有的地方已磨得又光又亮,而有的地方已是坑坑洼洼,昭示着岁月的沧桑。沿着街道两侧的房子也都是用白石头砌的,而房顶盖的却不是瓦,而是大约半米厚的一种茅草。据说用这种茅草盖房顶的房子冬暖夏凉。这些房子中有村公所、村邮电所、小教堂、小学校和村民的住所,还有几个小博物馆。

这村子之所以值得一看,是因为它较好地保留了二百多年前的古朴风貌,加上这里的自然风光、历史风情、乡村建筑和鲜活的民间艺术所特有的价值。

村民们的家居充满了地域风情,家家都有老式的壁炉,还有古朴的大餐桌、木椅子等家具,有的墙上还挂着整张的野熊皮或带着犄角的野鹿头骨等饰品。虽然各家的家具都较简单,但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村民们的房前或屋后都有个小院子,里面种满了花花草草,有的还种着蔬菜,这些植物都被侍弄得非常整洁,显得生气盎然并透露出农家气氛。

他们的服装也别具特色,不同年龄的男女各有自己的装束。年轻姑娘上身穿绣花短袖白衬衣,外罩浅色紧身马甲,腰扎绣花宽布带,下穿色彩鲜艳的百褶裙,外罩深色绣花短围裙,足蹬长筒黑皮靴。她们一个个花枝招展,美丽大方,在人群中走来走去,宛如正在盛开的山茶花。当游客和她们迎面碰到时,她们还会很优雅地双手扯着裙角,轻轻一屈膝,给你行个欧洲式的古典礼。

已婚的妇女服饰与姑娘们相同,只是衣料的色彩趋于深沉,唯一的不同是她们戴着有流苏的船型绣花头饰,作为已婚的标志。相比之下,老年妇女的服饰要暗淡得多。她们一律穿黑衣、黑裙、黑袜、黑皮靴,头戴黑色三角巾。男人们则不论年龄大小,都穿肥肥的长袖绣花衬衣,外套绣有红边和缀着圆钉的黑坎肩,下穿黑长裤,腰系绣花黑围裙,足蹬长筒黑皮靴,头戴窄边黑呢帽,一派威风凛凛的样子。

水泼美女,送郎彩蛋

正式节目开始了。节庆活动首先从村中央的教堂开始。那是一个不大的尖顶教堂,相当简陋。中午12点刚过,教堂的钟声响起,村里的男女三三两两地来了,听一位神父布道,人人显得十分虔诚,布道之后又一起祈祷。这时街上的欢庆活动也开始了。全村的男女老少开始宗教游行。游行队伍由身穿长袍、手持十字架的神父带领,沿着小街,唱着颂歌,欢庆耶稣复活,队伍中还有一支小乐队用匈牙利的民族乐器进行伴奏,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最热闹的,要数在村中央的小广场。这里搭起了一个露天小舞台,村中的少男少女跳起了热情奔放的恰尔达什舞,他们的队伍不断变换,伴随着欢快的节奏,一会儿站成长排,一会儿转圈,并不时发出一声声“呀嗬、呀嗬”的欢叫。另外还有双人舞,一位身穿花上衣、蓝长裙的姑娘伴着一个穿黑衣裤、头戴黑礼帽、足蹬黑皮靴的小伙子翩翩起舞。他们在悠扬的乐曲声中,跳着徐疾旋转的舞步,时而行云流水,时而快捷利落,配合得珠联璧合,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上了年纪的妇女们唱起了古老的民歌,这些民间歌舞家表演时都很投入,其神态尤其动人,充满着幸福感。

当然,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主要还是为了水泼美女而来的,按照习俗,复活节那天,男人要向女人身上泼水,其本意是表达良好的心愿,即在春回大地的日子用清水将女人在冬天沾上的晦气和疾病冲洗掉。后来,这一习俗又演变为男青年泼水向姑娘表达爱慕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用凉水泼身的做法已被逐渐淘汰,而代之以男青年向姑娘头上洒香水,姑娘则向男青年回赠彩蛋。在鸦石村,我看到一些小伙子手提水桶,在姑娘们后面追逐着泼洒。有的姑娘早被浑身淋透,但却非常高兴,笑得非常开心。只是这时他们往往得及时赶回家,因为可能会有向她们身上泼水的小伙子马上就登门拜访。这时姑娘们要宽容大度、平等对待,不得厚此薄彼。来访的小伙子不仅能与姑娘攀谈,临走时还能得到一只由姑娘亲手绘上各种图案的彩蛋。不过,在彩蛋上往往大有文章,只有善解人意的小伙子才能看懂她的暗示并有幸成为她的情郎。

赠送礼物时,对于中意的小伙,姑娘会精心绘出一个寄托着深情的彩蛋,在这一天送给心上人。有的地区,姑娘们送给小伙子们的不是彩蛋,而是在他们的衣服上别上鲜花,身上鲜花最多的小伙被认为是最讨姑娘们喜欢的。而在求婚中的小伙,会得到姑娘们为这一天准备的最漂亮的一束鲜花。在匈牙利西部的一些地方,小伙子们在复活节时则用柳枝编成细细的鞭子,轻轻抽打姑娘。然后姑娘们把彩带系到柳鞭上,并拿出葡萄酒招待小伙子们。

这种水泼美女的风俗不仅仅只属于年轻人,中年男子也可以在这一天向女子身上和头发上洒水。在托儿所和学校,老师和男孩子们在这个星期二也通常要给女孩子们洒水或是滴香水,女孩子们则要以小礼物相送。

近几年复活节时,据说匈牙利一些地方的消防队将消防车开了出来,在街上或是敲开院门向女子喷水,当然这招来的不是不满,而是快乐的欢笑。有的地方的年轻学生在这一天用的则是携带方便的瓶装压力苏打水甚至是桶装泡沫奶油,专门到女同学家,把水或奶油喷挤到她们头发上……

泼水节的习俗篇2

傣族是云南特有民族,相信大家早已听说过,今天我就详细给大家讲讲傣族吧!

傣族自古以来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族,主人都会主动打招呼,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不骂人更不讲脏话。到傣族做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的时候,门口都有傣族小卜哨用银体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树叶轻轻洒到客人身上。走进傣族竹楼入座后,老人会给客人的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能吉祥如意,平安幸福。

傣族最著名的恐怕是泼水节。每年四月的一天,傣族都要举行泼水节。这一天早晨,人们要采集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群众性的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幸福的水,不管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地高兴,脸上挂着笑容。

傣族的女子对发饰很有讲究,大多梳高发髻,还爱在发髻上插缀鲜花;男士们则爱穿对襟或大襟的无领短衫,肥筒长裤。

傣族的居住物——傣族竹楼也小有名气。因为傣族人居住区气温高而竹楼又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傣族还有一个风俗: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新楼落城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全村人都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亲请“赞哈”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

泼水节的习俗篇3

傣族主要分步于云南地区,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傣族的新年。时间大概在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要持续过上七天。在过节的前一天,要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绿叶,为明天的泼水而准备。到节日第一天早晨,傣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到佛寺沐浴。完后,用昨天采好的鲜花和绿叶,沾满清澈的泉水,泼像亲朋好友,把自己美好的祝福奉献给别人。大家会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锣鼓之声响彻云宵,祝福之水四处飞溅,场面及其壮观。初此之外,傣族人认为,谁在节日里被泼得越湿,人们对他的喜爱就越多。若是有人干干爽爽地回家,那家人可要生气了。

除了泼水表示祝福之外,在这一天还要跳孔雀舞,举行龙舟比赛。

好了节日说完了,我们来看看傣族人的房屋。由于傣族人生活的地方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的地带。聪明的傣族人便利用本地盛产的竹子搭起了上下两城的竹楼,目地就是为了防酷热和湿气。

讲到这里,你一定会感叹道:“傣族人真聪明!”是的,傣族人就是这样,他们用智慧创造出了只属于他们的民居——傣家竹楼。也借用小小的,表达了对对方的溶溶亲清和深深友谊,同是又是在欢乐与笑声中度过的。

傣族人应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习俗与文明。他们的智慧似金子,照亮了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泼水节的习俗篇4

泼水节,对我们汉族人,一定是个新鲜的名词。可对于傣族人来说,一定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因为泼水节可是傣族人最最盛大的节日啊!下面,我就将泼水节的习俗给大家一一道来。

泼水节,故名思意,就是泼水的节日了。这天,傣族人民穿戴好整齐的服装,从家里找出漂亮的瓶瓶罐罐装上净洁的水。接下来就是泼水了,说到泼水,可不这么简单,里面的学问可大的很呢!清洁的水向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谁被泼的水最多,谁就是最幸运的人。此外,泼水还分为文泼和武泼。这文泼,向征着对长者的一种尊敬,而武泼,则是直接把水浇到别人身上。

也许有人想:“这泼水节如果只有泼水那就太单调了吧?”那当然了!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怎么能只有泼水呢?泼水节的游戏还有‘赛龙舟、丢包....’真是数不胜数,不过这里就不一一给你述说了,等你有了机会自己去慢慢体验吧!

最后祝福你:“希望大智若愚的智慧,永远陪伴你和我!”

泼水节的习俗篇5

DAY1

傣族村听讲男人和女人的故事

线路:景洪-普洱,聆听曼丢

从成都出发,飞抵景洪,西双版纳州首府。此行,我们跟着26辆路虎组成的车队从景洪一路自驾,一路欣赏沿途的美景。第一站去的是景洪市嘎洒镇的曼丢村,距离景洪市区10公里左右,是傣族民族文化保存最好的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导游告诉我们,傣家人称呼帅哥为“猫哆哩”,比如,一个姓王的帅哥,还可被简称为“王猫”;与之相对,当地人称呼美女为“哨哆哩”,其中,“哨”的发音跟“骚”类似,“骚哆哩”。

曼丢村至今保持着傣族的传统生活习惯,女尊男卑的母系氏族文化影响深远。女人为尊,男人被认为是“赔钱货”。在这里,男人是要“嫁”给女人的,在结婚前三年,就住进女孩子家,为女人家里干活。一旦过了这三年的考验,就可以顺利“嫁”到女方家。从此,男人的世界就逆天了。凌晨三点,女人起床出门割橡胶,男人则睡到自然醒,再慵懒地把女人采回来的橡胶卖到集市。然后,就是打牌、斗鸡,生活好惬意。

一个有趣的习俗是,傣族的一个家庭往往有十几甚至二十几口人,老少三代,睡一个大通铺。有媒体君当场采访导游:“怎样繁衍下一代?”导游回答:“傣家人用手工缝制的蚊帐作为隔断,质量超好,外面看不到蚊帐里面。”随即,闷骚的媒体老湿又问了:“那XXOO的声音怎么处理?”“不告诉你!”在一片狂笑中,我们结束了第一天的旅行。

DAY2

采茶女和赔钱货勇闯热带雨林

线路:普洱-景洪,穿越雨林

西双版纳有着悠久的茶文化,普洱更是因普洱茶而驰名中外。夜宿普洱市。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到茶园,当了一回茶农。

嫩芽、嫩叶,只管掐尖儿,“赔钱货”的手指在茶树上飞梭,灵巧自如,一点不比采茶女差。采茶过后便是炒茶。只见一口大锅,新鲜的茶叶在锅里跳舞,阵阵茶香从中飘出来。虽然我们炒得很认真,但是给人的感觉总像是在茶锅里洗手一样,哈哈。

午饭过后,正式向热带雨林进发。带着对无人区的憧憬,对野象出没的向往,我们跟着路虎车队一路跋山涉水。由于山路狭窄崎岖,路虎更换了低速四驱模式,升高了的底盘保证了通过性。

一路的颠簸,我的五脏六腑瞬间位移,脑花行将蹦出。小伙伴们更是用屁股丈量了道路的凶险。这些都证明了路虎的越野实力,真真儿的英雄。

山路太窄,仅容一车通过,每次遇到对向来车,车队总是会跟来车商量:“大哥,小弟初来宝地,可否借过一下?”淳朴的当地人每次都很配合,目送26辆庞然大物通过之后,再通行。

西双版纳,在古代傣语中叫做“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它位于我国云南省最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明代隆庆四年(1570),宣慰司(当地最高的行政长官)把辖区分十二个“版纳”。“西双”在傣语中即为“十二”的意思,西双版纳即为十二个版纳,傣语中“版纳”是一千亩之意,即一个版纳系一个征收赋役的单位。从此便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傣语名称。西双版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雨量丰富,长夏无冬,四季常青。

DAY3

傣家泼水习俗祈福长久的平安

线路:景洪市区,泼与被泼

来版纳,不泼水怎么行!虽然传统的傣族泼水节是在每年的4月份,但是为了让我们感受傣家人特有的习俗,我们还是尽情地泼了一把。我们把泼水的过程总结为三步曲。

第一步:自由泼。大家端盆水随便泼,水被泼到谁身上,代表着谁被祈福,健康平安;第二步:往高泼。看谁泼的越高,谁越有福气;第三步:对着泼。媒体老师们分成两组,对泼,类似“打水仗”。

泼水节的习俗篇6

说起傣族,人们自然会想起它那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的传统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原来是傣族的傣年历,傣语称“金比迈”,意为新年,是辞旧迎新的节日,新年之前,傣族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屋,备买食品,穿新衣,“金比迈”期间,傣族要举办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有堆沙、浴佛、放高升等等,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泼水,泼水分为“文泼”和“武泼”。文泼是对长辈或尊敬者的祝福,用茶叶的树枝或鲜花蘸水轻轻泼洒,还要向被泼者说一些吉祥如意的话,“武泼”是名副其实的泼水,不用杯子泼,不用碗泼,而是用水盆泼,不管是在哪儿,都可以将盆中的水泼出去,被泼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发怒。

为什么傣族要过泼水节?这一定是大家心中的疑问,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一个凶残的魔王,他魔法高超,横行霸道,刀枪不入,水淹不死,火烧不化。他抢了七个美女为妻。他的第七个妻子是善良、美丽、聪明的人间公主—楠粽布。有一年傣历傣族地区有一个凶残的魔王,他魔法高超,横行霸道,刀枪不入,水淹不死,火烧不化。他抢了七个美女为妻。他的第七个妻子是善良、美丽、聪明的人间公主—楠粽布。有一年傣历新之际,楠粽布趁魔王酒醉,假意奉承,从魔王口中得到一个秘密,不可一世的魔王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用自己的头发勒自已有脖子。待魔王熟睡后,他机敏的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把它勒在魔王的脖颈上,魔王顿时身首分离,但它的头却变成一团火,滚到哪里烧到哪里。为了防止魔头之火蔓延,她和另外六个姐妹轮流把魔王的头抱在怀里,大火不再燃烧了,直至它腐烂为止。为了洗掉七姐妹身上的污垢,人们便向她们泼水。

从此以后,傣族就有了泼水的习俗。这个传统表达了傣族人民憎恨残暴,歌颂善良的美好心愿。

泼水节的习俗篇7

这首作品的词作者是甘茂华先生,他的创作源于现实生活,许多作品内容都是以土家族风俗民情为创作背景,描写土家人的生活。作品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女人的勤劳朴实,泼辣、开朗的性格,以及多彩的服饰文化和独特的饮食文化等民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哟,哟喂,哟喂……山里的女人哟火辣辣哟,上山下河哟好潇洒,扯起那个喉咙啊,喊太阳喽,喊醒了满山杜鹃花。”寥寥数语,描绘出土家女子泼辣、勇敢、勤劳的性格特征。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家服饰文化,“女人头缠长丝帕,紧腰的围裙绣山茶”和“女人头戴一枝花,满脸的春风走人家”这两句就展现了土家族女人特有的头饰和服饰文化。当地民歌唱道:“阿妹头发二尺八,梳个盘龙插鲜花”。意思是说,姑娘出嫁后,将辫子梳成一个粑粑髻,缠上长长的丝帕,显得端庄、大方。“跳的是摆手舞,唱的是哭嫁”这一句描述出土家族独有的歌舞形式――摆手舞和哭嫁歌。摆手舞是土家族特有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伴有祭舞特征,表达了土家人对生活的向往。哭嫁是恩施州土家族古老而独特的婚俗。土家女子出嫁之前都要“哭嫁”,因其哭嫁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故称之为“哭嫁歌”。“吃的是转转饭,喝的是罐罐茶”这一句当中,“转转饭”和“罐罐茶”是土家族独特的饮食文化。今天,土家族仍然流传着“大年三十转转饭,围着火坑把岁守,烧香拜佛又祭祖,正月初一要饿肚,女儿女婿过上九,元宵佳节烧毛狗”的顺口溜。“罐罐茶”是用一种带把粗陶罐在火塘里烧出来的茶。因为山区寒冷,土家人一般都要用火塘,一家人围着它,边烤火边喝茶。这种茶由于是清水慢慢烧制,所以味道比较浓醇。围坐在火塘边,一边熬煮罐罐茶,一边烤火,是土家人一幅美丽的民俗风情画。“做的是土铺盖,打的是糯糍粑”描写出了土家女人的勤劳朴实。土家族地区有句俗语叫:“二十八,打粑粑。”意即在腊月是土家人打糍粑的时节,常常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着欢笑与和谐。“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织锦工艺的一种,又称作“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土家族习俗中,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彩织,姑娘结婚时必须有自己织出的打花铺盖作嫁妆。“笑的是溜溜圆,开的是朵朵花” ,“哟喝一声喊太阳,喊出那个万把金唢呐”, “哟喝一声喊太阳,喊出那个一个金娃娃”,这几句表现出土家族人的生活快乐富足之情。“扯起那个喉咙啊”中的“扯”字表现出土家族女人的泼辣、豪放的性格。最后一句“喊出土家人的心里话”,其实是她们在呼唤幸福美好的生活。

从作品形式上看,该作品由王原平谱曲。大家耳熟能详的《山路十八湾》就是王原平的作品。王原平老家在河南,但从小在黄冈长大,算是鄂东人。他经常深入民间,对老百姓非常了解,因此他的作品较为朴实,和老百姓很容易产生共鸣。土家人能歌善舞,民风淳朴,却有着山一样的性格,勇猛乐观,甚至在亲友死后也不会痛哭,而是通过“跳丧”来表达对生者的鼓励。王原平的歌曲创作,对土家族、三峡的音乐元素进行了简练化的组合。在曲调上比较注意民间素材的运用,因此相当有地方特点。在谱曲时“依字行腔”,根据地方方言的语调来设计曲调,自然生动。他不去照搬某地民歌的曲调,而是写出了当地人民真正的生活与情感状态,因此他笔下流淌的旋律,也如流水般自然、大山般挺拔。于是我们听到了很有土家族味道的《山里的女人喊太阳》。

歌曲为三段体结构。分为引子部分、中间部分、尾声。歌曲引子部分是慢板,C调。第一小节以小字二组a为起音,旋律悠扬,高亢。第二小节“哟喂”运用滑音,不失土家女人的俏皮劲。第四小节火辣辣的“辣”字、第六小节好潇洒的“好”字、第七小节扯起喉咙的“扯”字,都是运用的甩腔,表现出土家族女人的豪放、泼辣的性格。引子部分的旋律整体悠扬,高亢。第二部分,速度变成小快板,节奏欢快、活泼。这部分旋律主要围绕6、3、1、2这几个音进行,把土家族女人热情、泼辣的性格,还有当地特有的习俗以及土家人民幸福生活的画面刻画得活灵活现。这一部分中间,把原有旋律的C调转入到A调上来,主要以5、3、2、1为核心音。旋律上更加委婉,优美。继续表现土家温柔的像月亮般的美丽。歌曲第三部分,即尾声是“合”部分,又回归到主旋律上,旋律从A调重新又转到C调上来,速度仍是慢板。这段又回到高亢、悠扬的情绪上来,喊出了土家人的真心话。倒数第三小节中的“话”字,在小子三组c上自由延长,达到了全曲的高潮,也使整部作品得到了升华,把土家族女人呼唤太阳、呼唤幸福的真情表现得极其充分和到位。

歌唱的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声音,更需要注重情感的表现。民族声乐作品中情感表现内容同民族语言的关系非常紧密。在民族声乐作品中,民族语言同民族音乐的结合会使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动人,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以字领腔,字正腔圆,韵味浓郁,唱演均重,神情兼备,真切动人。“唱情”是民族声乐的一个本质特点。否则,作品的情感与词意就不能相得益彰,甚至会使词意与情感背道而驰。

在演唱这首作品过程中,整体上要把握住高亢、愉悦的情绪。舞台上的表演、每一个动作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第一句“哟喂”的衬腔一下子使情绪活跃起来。歌曲当中的甩腔一定要放开演唱,甩到位。要突出全曲中的“喊”字,把自己当作就是一个山里面的很豪爽的土家女人,那种火辣辣的感觉,那种泼辣劲,是原汁原味、土生土长、是山里的女人喊太阳火辣辣的那种感觉。第二部分演唱的情绪应当欢快跳跃一些,尤其是长丝帕的“帕”字、一枝花的“花”字等必须要用滑音处理,把土家族女人活泼、俏皮、美丽、勤劳的一面表现出来。眼睛里要充满自信,面带微笑,动作不能娇柔做作,动作不能太多,应当随着音乐有感而发。歌曲转调部分,演唱情绪应当稍有缓和,柔和不失坚强,和第二部分有所对比,但不能唱的太小气,否则无法表现出土家族女人的泼辣性格。最后一部分又回到主题上,也是情绪最高涨的地方,在力度上、速度上、音量上都要加强,与引子形成对比。最后一句“喊出那个土家人心里话”的话字是全曲的最高音,也是全曲高潮所在,因此要求情绪饱满,声音状态到位。

《山里的女人喊太阳》是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比较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之一,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它都体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水准,它表现出了当地人民真正的生活与情感状态,因此,才会在短短的几年里传唱大江南北,并深深地刻进人们的记忆里。

泼水节的习俗篇8

农历五月初五谓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八闽,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糅合成八闽传统的端午趣俗。

端午节“出生”在中国,习俗由来与传说甚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广泛深入人心。但总体而言,福建和台湾的端午节庆同出一源,民间沿袭习俗亦大致相若,足见台海两岸人民一脉相承、鱼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区端午节庆更具独特的风格。明清以来,每逢五月初五都会出现“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的盛况。两地人民身披节日盛装,同江竞舟泼水,交融情谊。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镇蚶江和台湾彰化县和美镇镇平里联袂举办“海峡龙舟竞渡邀请赛”系列活动,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峡情”民俗画卷,令海峡两岸同胞流连忘返,期待着“三通”实现日,神龙飞架两岸来。

福建和台湾各地,民间在过端午节时,一般家庭都要吃粽子、挂艾蒲、饮雄黄、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时在自家门楣间插上艾叶、菖蒲,兼插禾稗茎以及榕树枝,象征老而弥坚。台湾民众采艾插榕的习俗,实际上也是一种思念乡里故土的寄托。

上一篇:灵堂挽联范文 下一篇:文言文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