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1-14 15:09:15

四季的诗句

四季的诗句篇1

关键词: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四时风景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87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77

四季的诗句篇2

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也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再如唐代杜审言《登襄阳城》中有“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之句。

2. 九秋

整个秋季共分为九旬,故古人有时也用“九秋”来代称秋天。如晋代诗人张协的《七命》诗曰:“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飙。”再唐代白居易《望月有感》诗曰:“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3. 金秋或“金天”

按五行(水火木金土)推演,秋属金,故称“金秋”或“金天”。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奉和圣制天长节赐宰臣歌应制》一诗中就有这样的句子:“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而唐初另一位诗人陈子昂在《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也有这样的句子:“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4. 素秋或素节

古人认为,秋天的颜色为五色(青赤白黑黄)中的“白”,故称。有时指重阳节,有时则泛指秋天。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云:“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再如唐代廖匡图在《松》中有云:“直待素秋摇落日,始将凡木斗荣枯。”

5. 金素

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编撰的《昭明文选》辑南朝宋代山水诗人谢灵运《永明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术职期阑署,理棹变金素”。李善注:“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6. 素商、商秋

按古代“五行”之说,秋天色尚白,属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的音阶,故秋天又称素商。元朝马祖常《秋夜》诗云:“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知秋有鸣蛩。”

又因晚秋寒风凄厉,与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商”音相应,故名商秋。晋代潘尼《安石榴赋》中有句云:“商秋授气,收毕敛实。”

7. 劲秋

指肃杀的寒秋,因秋风劲吹,故名。晋代陆机《文赋》中有句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8. 泰秋、白藏

泰,物丰,谓其时安泰吉祥。《管子·山国轨》有这样的记载:“泰秋,民令之所止,令之所发。”按五色学说,秋色为白,秋又为收获储藏季节,故称。如《尔雅·释天》曰:“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9. 西陆

古代指太阳运行到西方七宿的区域,本为二十八宿中昴宿之别称,后亦代称秋天。如晋代司马彪《读汉书》一文中就有“日行西陆之秋”之句,唐初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亦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10.爽节

四季的诗句篇3

作者:徐东风

--

雪花沁透绿色的笑意

舒展的笔沾满春雨

我把你的魅力写进春天的诗句

--

掬一抔春风洒向季节

你面颊粉红,桃花的笑意

陶醉了迎春花的端庄

你划开初冬的缝隙,绿色的信笺

写满缤纷的诗句,你的美丽隐约

在姹紫嫣红里,落红涂染希望的诗雨

--

当布谷鸟蹁跹着南方的信息

饱满的笔沾满茉莉花的浓香

把你写进夏的诗语里,你灿烂了干瘪的诗句

信念丰满了蝴蝶的羽翼,把你的名字

写进玫瑰里,热情的诗句

孕育了果实的甜蜜,冬季的颓败

埋葬在栀子花的美丽里

--

当落叶亲吻大地,枫叶飘散思绪

成熟蘸着丝丝凉意,把你写进

秋天的诗语里,残阳如血染红

寒露的泪滴,隐藏在霜降的心底

白雾温柔了浮躁,收获充实了空虚

累累果实,是汗水的凝聚

宁静睡在了苹果里,缜密藏在了石榴里

而你,却醉在了秋的诗语里

--

当静默迎来最后的沉寂

苍茫蘸满寒冷,把你写进

冬天的诗句,雪花漂白了你的外衣

寒风凛冽,风干你的悲伤

而你的脸上不在挂满伤感的泪滴

沉思挂满枯枝,寒风冷清了喧嚣

白雪吞噬了季节的垃圾,老虎蜷缩着身体

不再是威武不屈,苍蝇们也奄奄一息

而你却风尘仆仆,走在我的诗语里

你笑容可掬,俨然一位大使

我只有把你的足迹写在春天扉页里

让你的芬芳,洒向四季的诗语

四季的诗句篇4

一、关于李季兰的“失行”

李季兰名冶,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大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卒于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辛文房在《唐才子传·李季兰传》里记她少女时期的情形说:

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才子,颇夸纤丽,殊少荒艳之态。始年六岁时,作《蔷薇诗》云:“经时不架却,心绪乱纵横。”其父见曰:“此女聪黠非常,恐为失行妇人。”

“失行妇人”这句话,不知辛文房何以得知?不过,在上引此句后,辛文房还有所交代,说后来李季兰与文人士子交游,是自己将父亲这句担忧她的话,讲给朋友们听的。因此,辛文房说她口无遮拦,为“轻薄之口”。反过来则表明:李季兰是一个大咧咧的人,个性潇洒豪放,全然不拘礼数。当然,类似“失行妇人”这样的话,恐是辛文房的杜撰或对道听途说的误记。因为这不太符合唐代思想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形。辛文房的这段叙述,后来也影响到清初编订的《全唐诗》。在其卷八百五系于李冶(季兰)名下的“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句)后,有下列小注:

季兰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令咏蔷薇云云。父恚曰:“必失行妇也。”后竟如其言。

显然,清人在承袭辛文房叙述的基础之上,又有所加强与夸张。因为清代的道德规范,比之元代来,无疑更为苛刻森严。不过,辛文房对李季兰的述评,大体上还是比较公正的。下面,我们便根据他的叙述,并结合《全唐诗》卷八百五及其他资料,对李季兰其人其诗,向读者略作勾勒。

李季兰成年后,由于天生丽质而个性浪漫,且多才多艺,于是成了吴兴浮浪子弟竞相追逐的目标。而她第一次婚姻失败,也源于此。她婚后不到半年,丈夫就外出寻花问柳,每每不归。她自然也耐不住寂寞,不时外出与昔日的伙伴幽会叙旧。这便导致出婆家的一封休书送她重返娘家。以她的个性,不久,即出家为女冠,广交诗朋文友。男诗人们因为她气质兰蕙而举止洒脱,且诗风随意,妙趣天成,都愿意同她交往。李季兰同他们经常往来于剡县(今浙江嵊县)山水间,特别同隐士陆羽、朱放,僧人皎然意气相投,可谓情同手足。她的《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诗写久病中忽闻陆羽(字鸿渐)前来探望时的情形说:“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一副小鸟依人之态,令人怜爱。她另有一首《寄朱放》诗云: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

相思无晓夕,相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

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是诗从自然草木的生机来感悟人性的勃发和友谊的珍贵,言简意赅,余味悠长。

李季兰还有一首题《寄校书七兄》的诗:

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

不知芸阁吏,寂寞意何如?

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

因过大雷岸,莫忘几行书。

从题目和内容看,这首诗是写寄给诗人的一位做校书郎的“七兄”(当时正在自乌程赴任所的航行途中)的。诗人从家乡牵挂着“七兄”,问暖嘘寒,关怀备至,情深意长。尤其是“莫忘几行书”的叮嘱,将诗人的关爱、思念和祝福不经意间和盘托出,令人嗟叹。

纵览李季兰存世的诗歌,流美真切,风光旖旎,不仅表现了一般女子应有的细腻与妩媚,更重要的是显示出唐代女诗人对人的价值的认识或敏悟。而男诗人们则熏于兰而染于兰,从她身上更体会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所以,皎然有诗《答李季兰》说:“天女来相识,将花欲染衣。禅心意不起,还捧旧花归。”因为皎然与她彼此亲密无间,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带“色”的玩笑。对此,辛文房在《唐才子传·李季兰传》里颇有微词,说“其谑浪至此”!该传又记载说,李季兰还曾在乌程开元寺与众诗友聚会,其间得知在座的刘长卿患有疝气,就冒出一句陶(渊明)诗来:“山气日夕佳”。刘长卿不示弱,回应她一句陶诗:“众鸟欣有托。”众人都哈哈大笑。由此可见李季兰和她的异性诗友们的友谊,有如《庄子·大宗师》里的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以“莫逆”来形容,并不为过。这情形,也颇似后来《红楼梦》里的贾宝玉和他周围的女友们。

二、辛文房的一大贡献

对于李季兰等(包括鱼玄机)像男人们一样的恃才傲物,任诞旷放,作为元人的辛文房在纵笔褒举她们的才气之余,不免带点不满,说她们:“浮艳委托之心,终不能尽,白璧微瑕,惟在此耳。”(《唐才子传·李季兰传》)辛文房批评李季兰、鱼玄机虽为“锦心绣口”,却到底轻浮放纵,并不完全具备“蕙情兰性”的女才子素质,因而是“白璧微瑕”。联系到他在《李季兰传》开头部分借李季兰父亲之口指李季兰“恐为失行妇人”的话,可以想象,辛文房在为李季兰等女诗人立传时的矛盾心情。就他本性看来,他其实是颇为欣赏唐代女诗人的才情与性情的。这些撑起诗国唐朝一片天地的女诗人,新旧《唐书》不给她们立传,全赖辛文房广为搜集资料,专门以文字记录,才使她们得以在《唐才子传》——中国第一部唐代诗人大型传记中与男儿比肩媲美。这不能不说是辛文房对中国文学史的一大贡献。公平地说,辛文房的记载对历史的真相已作了力所能及的澄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明白地称薛涛为“成都乐妓也”(《唐才子传·薛涛传》),指明薛涛是歌艺人,而非其他(如女一类),以免后人产生误会。但是宋代确立的程朱理学,入元以后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了,妇女“三从四德”的礼教可谓深入人心。我们揣想,辛文房在《李季兰传》里插入的某些有所贬抑的话语,或者是迫于环境压力而言不由衷,情非得已;或者是骨子深处已被潜移默化地渗入进“三从四德”的观念而不自觉地溢出笔端吧?

不过,辛文房仍然属于元前期那一批勇于抵制礼教,思想民主开放的斗士(代表者如邓牧)。所以,他在对李季兰间或贬抑之中,又对她表示出极大的理解与赞美。他引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的评论云:

夫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气既雄,诗意亦荡,自鲍昭以下,罕有其伦。……唐以雅道奖士类,而闺阁英秀,亦能熏染。(《唐才子传·李季兰传》)

辛文房这番话语,也表明他了解李季兰所处的时代大背景——那是一个陵谷巨变,世风一新的大时代。作为思想先驱者的诗人群体高张起人性自觉、人格自尊的大旗,在大唐帝国的时空上组成一道如火如荼的风景线。而本身就属于诗人群体一部分的女诗人们,岂能像过去时代的班婕妤、曹大家、蔡文姬、谢道韫、鲍令晖那样只是满足于闺房里“散情文墨”,保持“明白之操”,“以配君子”!所以,李季兰、鱼玄机其实并未“跃出方外”。(辛文房在《李季兰传》里称她们“皆跃出方外”,是在替她们说好话。可实际并非如此——如辛文房所叙述的。)

三、三位唐代女诗人的文化意义

然后,辛文房还是批评李季兰、鱼玄机被世风熏染过度了,被男诗人们的思想完全异化了。只是既入染缸,就不能像后来理学先生所鼓吹的那样讲究淑女之仪、男女之别了。李季兰、鱼玄机以及薛涛的任率开放,以天下为己任的男子气歌唱,实际是唐代女诗人群体顺应时代潮流,走出闺房、道观,走向社会、希望像男诗人一样建功立业心迹(如鱼玄机“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的心迹)的真实表露。而这正是三位女诗人在唐代诗人中,在中国诗史上受到格外尊重和推崇的价值所在。即连辛文房也说“中间如李季兰、鱼玄机……薛涛流落歌舞,以灵慧获名当时,此亦难矣。三者既不可略”(《唐才子传·李季兰传》)。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内篇·妇学》里更写道:

且如声诗盛于三唐,而女子传篇亦寡。今就一代计之,篇什最富,莫如李冶、薛涛、鱼玄机三人,其他莫能并焉。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季兰曾因诗名被唐德宗召入宫中住了一个月,礼待赏赐优厚。后来她因上诗叛将朱泚(她像李白一样不明究里,因报国心切而上了贼船),被德宗命人乱棒打死。从结局上看,她与鱼玄机的命运先后都很悲惨。这或许就是“天妒红颜”吧!

四季的诗句篇5

当四季遇上诗,就像名画遇上画框,当四季遇上诗,就像珍珠遇上贝壳;当四季遇上诗,就像音符遇上和弦。四季和诗的结合,让我们感受到四季的美,品尝到诗的意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半夜淅淅沥沥的雨声闯进我的梦里。春天踏着细雨来到人间。天刚拂晓,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出门踏青,脚下的泥泞散发出青草香。阳光慵懒地躺在枝头,柔和的花与树叶的光影迷醉着双眼。此时,想起了宋祁的佳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何等可爱热闹的春光啊!然而几株娇嫩的桃花纷飞落地,也许孟浩然“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的感叹就是因为这早凋的落花吧。但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又何尝不美呢?更何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送走了春日柔和的暖色,葱郁的翠绿不知何时冒了出来。蝉已经在清凉的夏夜偷偷唱起了欢歌。李商隐听罢,却被这聒噪的蝉声所感染,道出了自己的心声:“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在诗人的笔下,夏蝉是高洁的象征。而山中的夏日又引得多少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勾起归隐之心啊。“石渔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夏日的湖水,就像灵动的明镜,怎能叫元结不痴迷于这空灵的夏景?于是他幻想着有一日可以“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而对这归隐的强烈渴望,到底是不是石湖上饮醉所歌呢?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秋在诗人的眼中,是个属于“愁”的节日。当他们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色,总是会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凄凉感慨。秋天又是一个思乡的季节。“月落鸟啼霜满天,江冯渔火对”。有家不能回的羁旅乏思,怎一个愁字了得,再加上“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更是让人愁肠寸断,秋天还是抒怀的季节――“出门免流连叹,文见湖边木叶飞”,在时光面前,我们都如此渺小,在那轻叹中,诗人又想到了什么?然而秋也不是悲的专属品。刘禹锡就曾直抒胸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在这位诗坛大家的眼里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门,门外是刺眼的一片茫茫白雪。无限的喜悦涌上心头。远处一棵雪松正挺立在天地之间,不禁想起“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真是雪中的精灵啊!“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同样也是雪中的精灵。寒冬的精灵们是多少文人骚客的赞美对象啊,冬也是送别的季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送别好友的诗句至今为人传诵。雪上那深深浅浅的脚印,是否寄托了诗人无限的祝福与思念呢?想到这里,便不能忘记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慰藉。

当春遇上诗,花瓣成了飞舞的彩蝶;当夏遇上诗,荷花成了丹红的烈日;当秋遇上诗,果实成了晶莹的珠玉,当冬遇上诗,白雪成了无瑕的梨花……

四季的诗句篇6

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

依稀和气排冬严,日就长日辞长夜。

日光红洒,桂枝下的薄霜虽还没有消却,但温和的气息已排去严冬的寒冷,渐长的白昼已代替那漫漫的长夜,春天已经来了。

春景在诗人笔下更是绚丽多彩,杜甫《绝句》诗云: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天丽日当空,春风送暖,草木滋生,花香鸟语,报春的头者??家燕从遥远的南方归来,泥喃于梁檐之下。

要说春天最美的特征是什么,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又隔数重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这里,诗人生动形象地用一个"绿"字来概括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大千世界,用"绿"字来传递春的信息,不能不说是绝妙之笔。

王维《游春曲》说:

万树红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杏花、春风、绿水自然成了春天最美的特征了。

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把春天和杏花联系在一起,更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咏春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好一枝出墙的红杏,向人间报春来了。从科学来说,春天的物候指标最好是什么呢?不少诗人喜欢以树木抽青来表示.正如宋代张?颉读⒋号汲伞肥?疲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

但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又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表示春天的指标呢?看来,诗人推荐杨柳了。杜甫《腊日》诗云:

白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白居易《杨柳枝词》: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人们从丽日气息中,从花香鸟语中,从杨柳青青中感觉到春天到来。但陈师道的《春怀示邻里》,对春天描写不限于山水花鸟,这首诗却写了小动物的活动:

断墙着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着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雷动蜂窠趁两衙。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在雨后潮湿的断墙上,蜗牛留下的白色粘液,随着它弯弯曲曲的行迹,组成了像是篆体的文字;燕子占据连行脚僧也走了的百年老屋,在那里衔泥作巢,安下家来;蜘蛛殷勤地吐丝结网,张捕猎物,但蛛丝毕竟太细,一阵风来吹断了许多,需要重新修补,才能成网;四出采花的蜜蜂早晚两次嗡嗡成群地排成行列赶回蜂窠。这些常常不为人们注意的小动物,也是春天繁忙热闹景象的一部分,陈师道潜心观物,注意到了点缀春光的这些角落,说明他观察之细和状物之巧。

那么春天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呢?古代人们把立春(二月六日或七日)作为春季始日,而把立夏(五月六日或七日)作为春季的终日。然而从气温来看,立春节气内,许多地区仍有低于零度的气温和飞雪漫天的天气。把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那是太早了。如李白《塞下曲》就写道: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在五月的天山冰雪未融,还没有春天的景色。唐代张敬忠《边词》也写道:

五原春色旧未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五原即今日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二月还不见杨柳,等到河畔冰河解冻,长安已花落了。这种现象是如何解释呢?原来我们感到气候的冷暖,并不是直接随太阳光的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而是随大地接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放出的热量的多少而变化的。从立春开始,大地差不多迟两个月才积累到足够的热量。因此,最科学的分法,还是气候学上的分法,以温度为标准,以五日为一候,候平均气温在摄氏十度以下为冬,在二十二度以上为夏,在十和二十二度之间为春秋。按照这个标准,再参照物候变化,就可以看出,地区不同,高低差异,春天到来就有早有迟,居留时间也就有长有短。

福建、浙江的春季多开始于二月下旬,长江流域的春天开始于三月间,京津一带须待四月上旬才有春色,黑龙江的春天常常要到立夏前后,而在青藏高原北部4000米以上,南部4300米以上的高寒地方处于冰天雪地之中终年没有春色。

春天的脚步首先来到江南,唐朝诗人王湾的《江南意》一诗,以敏锐的感受,报导江南春来早的消息:

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唯向此中偏。

诗中最后两句说,从来观察季节气象变化,只有在这里才如此清楚。"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别出新意,是诗中最动人的诗句。残夜未尽,太阳就已经从海上涌现,似乎是残夜带来光明。"江春入旧年"是说春天的起步早,好像从旧年底就已开始,也就是说,未到新年,江南已先有春意了。“海日生残废,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在唐代已成名句。以至于唐代宰相,著名文学家张说,将这两句诗亲手写在办公的政事堂上,让朝内的其它读书人仔细观摩学习。唐僖宗时的诗人郑谷,也写一首七绝诗:“一卷疏芜一百篇,名成来敢暂忘筌。何如海日生残夜,—句能令万古传。”诗的意思是:我这一卷诗中杂七杂八有诗百篇,现在虽然出了名,可也不敢忘了赖以成功的这些诗作。可它仍怎么比得上佳句“海日生残夜”,这一句就可以流传万古了。诗中的“筌”是捕鱼用的竹器,“忘筌”即指在捕得了鱼以后就忘了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这是白居易《忆江南》词。虽说江南春好,但并非天天艳阳晴空。春天是个天气多变的季节,特别是春末夏初的时候,江南气候更是阴晴不定。唐代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诗云: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阖闾"即苏州城,相传为春秋吴王阖闾所建。诗中"春寒阴复晴"正是概括了江南春天天气的特点。这是冷暖气流在江南地区互相对峙的结果。

春天也是多雨季节,正如汪藻《春日》诗云: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旁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田野碧绿,鸥鸟悠闲,桃花出篱笑,过午有鸡叫,但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春雨连绵。

春雨潇潇,春意盎然。诗人们曾对春雨起了许多雅号。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月桃花雨",僧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雨总是和春花联在一起。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诗人夜而不寐,从今夜的雨声联想到明朝的卖花声,从那淅淅沥沥的春雨,仿佛闻到大街小巷的杏花香,正写出春雨杏花之间的讯息。

春天雨水充沛,对春耕春种大有好处,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冬耕之后,土?袄镎?彼??怀〈河曜倘蟠蟮兀??终嫦蠡平鹨谎??蟆6鸥υ凇洞阂瓜灿辍分幸魉械溃骸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里,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宫城。

春雨仿佛很知时节,适时而来,一年之计在于春,农民抓紧这个宝贵时节,备耕积肥,耕翻土地。李绅《古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只有春播得好,才有秋天的收获季节。

多雾也是春天天气的一个特点。唐代书法家张旭《山行留客》描写道:

山光物态弄春辉,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春天在山中因为云雾水气很大,即使晴天也会把衣服沾湿。

春季在江南地区气旋很多,雷雨经常发生在内陆地区,而且雷雨出现最高峰不是在夏季而是在春季,白居易《闻雷》就写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正月雷声始动,这雷声惊醒了蛰伏中昆虫。当然,这雷声并不都是每年正月,而虫类也并不是真正被雷声所惊醒。不过,惊蛰前后不谋而合地出现春雷却是事实。春雷多是热雷雨,入春以后,气温回升,东南海洋上的暖湿空气活跃,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变得不稳定了,云中有强烈的上升下降气流,导致雷电现象产生。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地形多种多样,春光处处不一样。在江南四季分配得比较均匀,有明显的春和、夏热、秋爽、冬寒的四时变化。但是在云贵高原,湿润多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不甚分明。在华南无冬区时里,春季没有起点,秋季没有终点,并且干湿季节明显。唐代诗人柳宗元在广西柳州作《二月榕叶》诗云: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竟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这首诗意思是说,二月是中原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的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不解,这是春天还是秋天。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归去,唤取归来同往。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四季的诗句篇7

落日苍茫,风才定、片帆无力。还记得、眉来眼去,水光山色。倦客不知身近远,佳人已卜归消息。便归来、只是赋行云,襄王客。

些个事,如何得。知有恨,休重忆。但楚天特地,暮云凝碧。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笑江州、司马太多情,青衫湿。

【前言】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所写的一首词。此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别离,下片主要劝勉与激励。作者在叙事时,使用抒情手法,杂有议论,又略见跌宕起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注释】

①陈季陵:陈天麟字季陵,宣城人,绍兴进士。曾知赣州:茶商军进犯赣州、吉安,陈季陵协助辛稼轩将其平定。

②“还记得”二句: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③倦客:疲惫之游客。苏轼《书普慈长老壁(志诚)》诗:“倦客再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

④只是”二句:《文选》载战国宋玉《高唐赋·序》:“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崒兮直上,忽兮改容,……”玉日:“告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日:‘妄巫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日:‘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期云,暮为行雨,朝朝幕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为朝云。”后因以指男女合欢事。

⑤些个:一些,一点儿。如言这些个,那些个。宋代俗语。

⑥暮云凝碧:江淹《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⑦“不如人意事”二句:黄庭坚《用明发不寐有怀二人韵寄李秉彝德叟》:“人生不如意,十事常八九。”《晋书·羊祜传》(羊)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⑧“笑江州”二句: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因送客湓浦,闻长安商女夜弹琵琶,始觉有迁谪意,因作《琵琶行》诗,结句为“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翻译】

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还记得快乐的往事,如同水光山色给人以美的享受。你遭到沉重打击,不知道身边发生的事,佳人离你而去。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特地,展现眼前的也只是凝贴碧空的暮云朵朵。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不要愁得头发都苍白了。笑你太多情,连青衫都湿透了。

【赏析】

此词除感情真挚,写景尤为突出。作者所写之景,有眼前的苍茫落日,合碧暮云,也有记忆中的水光山色,但不论是哪一类景物,都能写得形象鲜明,情含景中。尤其是对水光山色的描写,以“眉来眼去”四字状之。把无生命的山水,写成有生命有感情的人物,真是奇妙之至,也生动之至。加之作者在叙事时,又使用了抒情手法,有时甚至以议论代替抒情,行文中又略见跌宕起伏,便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别离。开头两句写景:暮色苍茫,风平浪静,一叶孤舟有气无力的停在江边。这些景色,给离宴涂上了一层凄苦色彩,烘托出一派离别气氛。“还记得”二句回忆往事,写双方有道一段相处的美好时光。“眉来眼去,水光山色”,真令人回味不已。这段看似快乐的往事,而今已不能再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过是以乐景写哀,更增加离人的悲哀而已。“倦客”二句写离别。倦客,当指陈季陵,称之为倦客,是对罢职者的委婉说法。因其遭到沉重打击,神志颓丧,已“不知身近远”了;“佳人已卜归消息”。也是一种婉转的说法,其实是恰在此时,佳人离陈季陵而去,使陈季陵痛苦不堪。末二句写后会无期。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一个假设句,说明即便佳人归来,和楚襄王梦高唐、赋行云一样,不过是梦幻而己,并非现实。

词的下片主要劝勉与激励。“些个事”四句,劝陈季陵不要为那些小事而烦恼。是说那些小事儿有谁能事先知道,既然事已如此,恨也没用,想也没用,让它过去算了。“但楚天”二句。是说佳人虽然归去,楚天还是有情的么!“暮云凝碧”四字,再写暮色,以照应开头;“日幕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这里虽只提到暮云凝碧,从语境上说也应包含“佳人殊未来”在内,和上片“佳人已卜归消息”迢相呼应,且重申了“佳人难再得”之意。“过眼”二句即事明理,说明人生在世,得意时少,失意时多。自古如此,何必要愁得“今白头”呢!煞拍借古喻今,从表面上看是笑陈季陵太多情,其实是要激励陈季陵振作起来,其用心之良苦,可想而知。

四季的诗句篇8

1.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在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为了加深学生对“梅雨”这个地理术语的印象,我引用了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此诗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明确梅雨这一特有天气现象发生在每年初夏这段时间以及长时段阴雨连绵的气候特征,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韵律美。

2.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了强调我国的西北非季风区基本不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我先用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诗句引入,把学生的思路带到我国苍凉雄浑的西北边陲,然后以春风为引子,讲述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对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深远影响,指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难以得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3.亚热带气候有两个家庭成员: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这两种气候所对应的代表性经济作物都有柑橘,为了强调柑橘是典型性的亚热带水果,我向学生吟诵了屈原的名篇:“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并说明这里的“南国”就是指地理学中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即我国南方地区。

4.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海拔越高,从地面辐射中获得的热量就越少,气温就相应得降低。这一点,我们的古人早就有对此种地理现象的描述,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就观察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并由此大发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来。”从山寺桃花为什么阴历四月才盛开的原因为切入点,教师引入新课的角度就会比较新颖,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5.在学习农业生产活动的相应知识时,必然要提到农业生产活动的三个特性――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我就口述了三句古诗文,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年年岁岁花相似”和“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要求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说出各自对应的农业生产活动的特性。这样上课既生动活泼,而且也宣讲了中国的古典文学,一举两得。

地理学科在高中课程学习中是一门学起来较难的课程,特别是自然地理部分的原理和规律对大部分文科生来说掌握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尽量地让地理课堂充满美感和情趣。

上一篇:报童范文 下一篇:好词好句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