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顿挫范文

时间:2023-12-03 08:25:18

抑扬顿挫篇1

一、“抑扬顿挫”的解读

“抑扬顿挫”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音调的变化,一个是节奏的把握在音调方面为“抑”和“扬”,即音调的降低和升高;在节奏方而为“顿”和“挫”,即节奏的停顿和转折。“抑扬顿挫”的抒情性表达不在于单纯文字的音调高低起伏和节奏停顿转折,而是更多的通过“情”这一载体来指引,“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抑扬顿挫”对于诗歌朗读的意义就如同繁华似锦中又开出的一朵奇葩,能够为诗歌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这种具备变化的声音形式关系往往可以带来比有声音乐更加强烈的抒情性表达效果。

舞台空间中的灯光作为该空间中必不可少的必要艺术体系也具有同诗歌朗读共通的抒情性表达情节。瑞士著名的舞台美术家阿披亚曾言道:灯光是舞台的生命,是舞台的血液,是舞美的再现灯光作为一种舞台空间中灵动的、奇妙的氛围塑造手段,具有广阔而无限的时空穿透性、转换性和营造性,而实现这一系列转变必不可少的步骤就是灯光随情节和情境的变化而变幻,这个变幻的过程即实现了灯光设计的抒情性表达,也就是灯光“抑扬顿挫”的变化形式。

二、抑扬顿挫在舞台灯光设计中的应用

无论是诗歌这种文体形式还是灯光抒情性表达这种艺术表现形式都会有情感上的高潮和低潮,或平脚舒缓犹如静谧海面,或汹涌澎湃如同大浪淘沙。下面就从诗歌朗诵的“抑、扬、顿、挫”四个方面着重分析灯光设计。

(一)低调为之抑;暗淡、弱化为之抑

所谓低调是指语言声调的低沉和舒缓,通常语气也较轻、缓。

诗歌以其简短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以高度凝练的形式传达所要表现的情感。当诗歌意在传递沧桑的、悲哀的、孤寂的诗情时,其文字语言也相应地沉重了许多,朗读这些饱含重量的文字时,人的感情也会不知不觉地融人其中而随之弱化,但低落的只是单纯的音调而非浓重的诗情,通常讲来沉重的悲剧可以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舞台中灯光的设计也并非偶然,而是应当与舞台环境和情境密切相关的。通常在对灯光环境要求较少的影剧院中比较适合“抑”的手法,这个空间中的灯光无需太多的变化,或许可以单纯地停留在某一种或某几种弱化的形式上,而在歌舞剧院、各种演艺空间则有几种特定的时间点、场合、章节来迎合这一“抑”。如节目开场的前一瞬间,为了与节目的高潮形成对比常常有意识地设置相对暗淡的灯光,其目的在于以灯光的弱化来反衬高潮时的强化。

(二)高调为之扬;光亮、强化为之扬

所谓高调是指语言声调的高亢和嘹亮,通常语气也较重、急。

诗歌在表达激昂的、澎湃的、崇高的诗情时,会极力抓住诗歌这个有限篇幅中的每一个表现点,可以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字、词的妙用,也可以是句式上的千变万化,还可以是排比、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说真正地做到字斟句酌,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来抒发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朗读具有这类诗情的文章,常常通过高亢和嘹亮的语调来增强感情的力度,或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或吟诵古人之不朽……必要时还可以运用一定的节奏来为之锦上添花。

舞台灯光设计在“扬”的手法上使用更加明显,通常根据剧情和情境的而要贯穿节目始终,当然,这一点特别适用于演艺空间,如演唱会舞台、晚会舞台等“扬”的形式可以理解为光亮、强化的灯光,这种灯光形式变化的余地相当之广,可以是不同的灯光光色的形式,也可以是富于变化的灯光光线形式。在灯光光色方面,所选光色除需配合一定的情境外,多选用暖色调的灯光和高纯度的灯光;在灯光光线形式方面,光线的粗细、长短等也可以有所不同。若这两方面因素同时运用则可以推动节目不断地产生高潮,如不断变幻的光线形式以或平行或相交的方式结合起来,同时加之时而变化的光色,必定会为现场观众增加一场视觉器官上的盛宴。这种灯光的强化通常运用于“抑”之后的节目开始,即突然的今亮化;也可以是某节目的高潮时分,即渐隐的亮化;还可以是整个舞台节目的结尾部分,即最终的亮化。总之,“扬”的作用是实现舞台中软文化的最高点,即将整个节目推向最高潮,而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灯光的作用不仅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运用最为强烈的。

(三)停顿为之顿;有灯、无灯为之顿

所谓停顿通常是指语占竹奏和语速的起止。

在诗歌朗读中停顿的使用适用于诗歌本身字、词、句、段等之间的转换瞬间,这种转换可以是情境转换也可以是感情转换,而停顿的意义就在于“分隔”的需要,这里的分隔可以理解为一个“区分”,即上下或前后两种或多种情境或感情之间所需做出的区别,这个区别就可以通过“节奏”的变化来实现节奏作为自然现象的一个本能原则,在诗歌朗读的运用中只要是符合诗情的即是合理的。

“停顿”的手法在舞台灯光没计中可视为两个方——短时间的停顿和长时间的停顿,虽然这两个“停顿”的手法单纯石来只是时间长知的不同,但使用的场景或情境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空间、“短时间的停顿”适用于舞台上节目之间的转换或情境之间的转换,如两个风格完个不同的节目在交接的那一瞬间,既可以是有灯的停顿也可以是无灯的停顿,但多使用有灯的停顿,即灯光无需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等待下一组灯光的来临。又如,话剧舞台上一个话剧节目之中不同场景的切换,在演员切换、道具切换等的那一刹那 常使用无灯的停顿,即整个舞台空间会全部暗淡和弱化下来等待转场活动的完毕。“长时间的停顿”可以理解为黑暗场景中的一抹亮光,也就是对一个话剧主角所使用的长时间目标聚光,它表现为一个锥形的光束聚集在目标人物身上,随着人物位置的移动而变幻着光束的位置,但无论怎样移动,其“强调”的作用是丝毫没有减弱的以上就是“停”的手法在舞台灯光设计中的应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时间的精确把握,否则可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转折为之挫;交错、穿插为之挫

所谓转折通常是指一种强烈的对比。

诗歌朗读中“挫”的运用应当是在“顿”之后的,即在短暂的停顿之后一种新的情境或新的感情的开始,这种转折甚至可以包括“抑”和“扬”,如诗情的欲扬先抑或是欲抑先扬,而前者的使用通常多于后者,在诗人表达自己最癫狂的状态之前通常先以弱化的感情甚至是最低潮的感情作为铺垫,这样做的目的是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用一种高低差距最大的转折来强调接下来要表达的感情同“挫”在诗歌朗诵中的作用一样,舞台灯光设计中的“挫”也可以包括“抑”和“扬”,具体地说是“抑”和“扬”的交叉点。从节奏的规律上来讲,低潮和高潮之间必定有强烈的转折,在舞台灯光设计中或者是灯光光色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纯度的强烈对比、明度的强烈对比等,或者是灯光光线形式的粗细、长短等的强烈对比,又或者是光线布控形式的强烈对比,还可以是几者的结合众多的灯光形式都可以体现出“挫”,但在这个强烈转折的过程中有一个既定的原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即随着舞台的情境和节目的剧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变化,否则再多的转变都是毫无意义的。另外一个特别需要的注意的问题就是这一手法的尺度问题,也就是强度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同一台舞台剧中,且不谈其自身的题材,只要情境需要就可以允许自始至终运用多处转折,但转折的强度应当是有所区别。一般说来,最强的一次转折应当是应用于整个舞台剧的,而其它小型节目中的转折都应当弱于这一次总的转折,否则非但不能有所区别,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体的运作效应“灯光非但能画龙点睛,更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只有恰当的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三、结语

总之,舞台中的灯光设计借助“抑扬顿挫”的手法根据既定情境和场合进行各种抒情性表达。现如今,在技术因素已经不作为限制条件存在的前提下,艺术性越来越成为一种追求目前灯光的设计已不是单纯满足照明功能,更多的已成为一门能够给人带来美感、能够传达情谊的独立艺术学科。因此,抒情性表达在舞台灯光设计中实现氛围因素与观众产生共鸣方面是一种具有现实性意义的表现手段,而诗歌朗读中的“抑扬顿挫”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为有力的跳板。

参考文献:

孙启良.浅谈戏剧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舞台灯光.才智,2012年26期.

抑扬顿挫篇2

关键词 播音 节奏在播音创作中,语气是一个外部技巧,是思想感情支配状态下语句的声音形式,也就是说,我们播音创作都是以每一句话为单位的,但是播音中强调的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那么我们解决整体驾驭,播出大局观的一个重要技巧,叫做节奏。

1何为播音节奏

播音节奏是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播音员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是广播电视播音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种重要表达技巧。

2把握播音节奏

把握节奏,首先要引发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节奏的根本是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节奏的动因是以内容为依据的思想感情波澜起伏的运动,节奏一定不是人为的,必须是积极的情感运动形成的。作为播音创作的主体,不论是播音员还是节目主持人,在播音创作中必须“有动于衷”、有感而发,由此,积极主动地驾驭有声语言,才会使有声语言产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变化,可以说,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便是“内心节奏”,或“内部节奏”。

把握节奏,重要的是把握有声语言的变化。这变化,不同于停连、重音,也不同于语气,而要着眼于“回环往复”。在艺术创作中,创作者的内心形态决定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是将日常语言的自然态有序律动升华为审美的有序律动,这就使有声语言的美感形态与艺术创作者的内心状态具有同构关系,我们才能够从作品中看到创作者的内心世界,创作者丰富激越的心灵的有序运动,我们就可以从其作品的节奏形式上感觉得到。这种律动,往往都是通过声音的回环往复,在语句、层次、段落中以相似的语势、语气转换形成的。所以,节奏的声音形式必须包含抑扬顿挫,既有高低的变化,也有停顿、连接和语势转换的变化。

回环往复,是指抑扬顿挫、轻重缓疾等有规律的变化。既然是有规律的变化,就不是杂乱无章、散漫无序。抑扬,是指声音高低的变化,低或较低是抑,高或较高是扬。在语流中,表现为相对的高低变化,相对的高低走向,相对的高低态势。顿挫,是指声音间歇的长短,或停顿或稍挫,都是语流行止的一种显示,行于当行,止于当止。轻重,是声音强弱的变化,表现为相对的轻重对比,一般粗分为三种:重度、中度、轻度。缓疾,是语流节拍、长短、快慢的变化,必须有快有慢、有长有短,表现为语节内疏密的差异,一个语节内,音节数目多,密度大,速度就会快些,反之亦然。一般来说,节奏往往通过相应的速度给予体现,节奏必然存在与他相适应的速度当中。节奏包括速度,但又不只是速度的一个因素,这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往往在应用时,混为一体。这种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速度节奏、表里如一,两者是互相适应的。如:安静的夜晚、清静的环境,叙述时语言平稳、缓慢。但也有语言状态给人一种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感觉,表现为:内紧外松或内松外紧。这种情况,一般表现在报告文学、人物通讯中人物思想感情上的矛盾斗争。这种语言表达技巧掌握好了,可以较准确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3播音节奏的类型

到了有声语言的审美层次,节奏就成了有声语言表达的重心,在播音创作中也是如此。这是因为,思想感情的运动性、过程性、有序性是构成人的节奏能力的深层基础,节奏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当然包括有声语言的艺术创造活动中就显得特别重要,它作为一种动态的音调,直接影响着情绪的变化。为了便于把握节奏的变化,可以将节奏大体上分为: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轻快型的节奏多为语气轻快,重点句段明显,语势多扬少抑。常用来描写欢乐的场景、可爱的人物、令人鼓舞的事件等,是最为常用的一种节奏类型。凝重型的节奏语势平稳。多抑少扬,语速较缓,音强而着力,基本语气和语气的转换都显凝重,有庄重沉重感。多用于重大事件的播报和传达。低沉型的节奏多在句尾语势下降,有一种沉缓的感觉,语气色彩偏暗,没有凝重型那样的力度和强度。适用于那些令人悲哀或令人难受的事件的报道。高亢型的节奏多高昂激越,语势上扬,峰峰相连,音色响亮。适用于播报喜讯等令人高兴或激动的事件。舒缓型的节奏语势多扬少抑,音色明亮但用声不着力,气长声清,语速舒缓少顿挫,转换处也都显得自然流畅。叙述性的报道多使用这样的节奏类型,有一种平心静气娓娓道来的讲述感。紧张型的节奏多扬少抑,多重少轻,音强而有力,语速较快,多有气促音短的地方,语气的转换较急促,有一种气紧声急的感觉。这类节奏适用于突发事件和灾难事故的播报,有一种令人担心的紧迫感。

4小结

综上,播音节奏是具有一定特点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回环往复”是节奏的核心。播音节奏的外部形式,表现为声音语流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这种声音运动形式是以思想感情运动为依据的。播音节奏带有整体性:主导节奏与基调的一致,节奏布局的相关性,结构发展的层次性。

作品的美最终是体现在意境上的,观众正是从节奏中才可体会到播音员所创造的节目内涵和语言意境。所以,节奏是有声语言表达的重心,关系着全篇的把握、情节的推进、情感的转换、意境的营造,它对整个播音创作的作用是具有终极审美价值的。

参考文献

抑扬顿挫篇3

关键词:沉郁顿挫;杜甫;风格

Abstract:Contemplativeness is a concentrative summary of the style of Du Pu's poetry. However,people don't agree in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d “contemplativeness” and some potential meanings of the term fail to be explored. In fact,the style of contemplativeness refers just to such characteristics of Du's poetry as deep thought,strong emotion,tragic sense,tender feelings,implicit comfort and nostalgia.

Key Words:Du Pu;contemplativeness;emotionality;style

“沉郁顿挫”,历来被看做是杜诗基本风格的集中概括,探讨其含义的论著有很多,但笔者认为这一问题还有继续探索的余地。首先,学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各有所得,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所以应该对这一概念的含义做一个系统的归纳。而要想做出这个系统的归纳,不仅要弄清杜甫本人所说的含义,还要弄清后人在以这一概念描述杜诗风格时所赋予的新的含义。其次,近年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渐趋深入,尤其是张安祖的《杜甫“沉郁顿挫”探原》[1]和韩成武的《“沉郁顿挫”新解》[2]对“顿挫”一词“曲折见讽”意蕴的挖掘,较前人前进了一大步。但在对沉郁顿挫含义的揭示和表现上,还有进一步挖掘的余地。再次,以往学人探讨这一风格时很少指出这一风格与杜诗其他重要概念如诗圣、诗史、老成之间的关联,而风格作为综合了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不可能与这些重要概念无关。有鉴于此,本文欲对沉郁顿挫的风格重新进行辨析,在对前人有所开拓的基础上,试图对这一个概念做出较为系统的表述,并阐述这一风格与杜诗其他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虽然论述不是以回应三个问题为线索,但还是力图对这三个问题有所回应。

1

“沉郁顿挫”一语来自杜甫《进周鸟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倘使执先祖之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3]以前人们往往将“沉郁”和“顿挫”分开使用,两词连用,始于杜甫。意谓运思深刻,文辞清壮,善于作文;又因与“随时敏捷”相对而言,因而还有以较长时间进行大的著述之意。

“沉郁”一词,来自汉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成此书,良为勤矣。”[4]而“顿挫”一词,可能取自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类似含义亦常见于魏晋至唐人的文章当中。如梁任《王文宪集序》:“若乃金版玉匮之书,海上名山之旨,沉郁澹雅之思,离坚合异之谈,莫不总制清衷,递为心极。”[5]梁刘之遴《与刘孝标书》:“间闻足下作《类苑》……自非沉郁澹雅之思,安能闭志经年,勒成若此?”[6]苏廷页《授李邕户部郎中制》:“朝散大夫守江州别驾李邕,探学精奥,为文沉郁。”[7]《授马怀素秘书监制》:“左散骑常侍常山县开国公仍每日入内侍读马怀素,有舒向之风,擅东南之美,贯穿从学,博而多能,沉郁成章,丽而有则。”[7]钟嵘《诗品》:“齐吏部谢月兆诗,其源出于谢混。……月兆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8]2 535《南齐书·刘绘传》:“永明末,京邑人士盛为文章谈义,皆凑竟陵王西邸。绘为后进领袖,机悟多能。时张融、周禺页并有言工,融音旨缓韵,禺页辞致绮捷,绘之言吐,又顿挫有风气。”[9]《明皇杂录·补遗》:“马谓其舞不中节,抑扬顿挫,犹存故态。”[10]

杜甫《进周鸟赋表》中所言沉郁顿挫并非明确用来形容自己诗歌的风格(注:张安祖《杜甫“沉郁顿挫”探原》认为:“‘沉郁顿挫’并非杜甫关于自己作品风格的夫子自道,而是强调自己的作品寓有深刻的讽喻意义。文学史家以‘沉郁顿挫’概括杜诗风格的做法并不符合杜甫的本意。为避免概念运用的混乱,造成不必要的异说歧解,笔者认为论者尽可以放弃以“沉郁顿挫”概括杜诗风格的习惯思路,根据个人体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杜诗的创作特点。”(《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而此前宋恪震《也谈“沉郁顿挫”》一文则认为这是对杜诗风格的最佳概括,因为这一概念不仅为这种概括提供了可能性,也具有“恰相对应的切合性”(《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较早以沉郁来描述诗歌风格的是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张曲江五言沉郁,亦其文笔也。”[11]宋尤袤《全唐诗话》说李百药:“藻思沉郁,尤长五言。”[12]而首先用沉郁来形容杜诗风格的是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13]而顿挫,从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开始,就已经指作品的风格。后人也常用来形容某一诗人的风格。如《文献通考》记宋刘克庄语:“杜牧、许浑同时,然各为体。牧于唐律中,常寓少拗峭以矫时弊,浑则不然。如‘荆树有花兄弟乐,橘林无实子孙忙’之类,律切丽密或过牧,而抑扬顿挫不及也。”[14]元方回《瀛奎律髓》:“刘蕴灵大中八年进士,其诗乃尚有大历以前风味。所以高于许浑者,无他,浑太工而贪对偶,刘却自然顿挫耳。”[15]

自明清以来,人们普遍以沉郁顿挫来描述杜诗的风格。如《四库全书总目·王士祯提要》:“律以杜甫之忠厚缠绵,沉郁顿挫,则有浮声切响之异矣。”[16]清贺贻孙《诗筏》云:“子美诗中沉郁顿挫,皆出于屈、宋,而助以汉、魏、六朝诗赋之波澜。”[17]但后人所说的沉郁顿挫,并不限于杜甫自己所说的含义。因为这沉郁、顿挫两个词本来就有着丰富的含义,后人在使用时又赋予新的含义,所以有必要对其含义略作分析,以弄清对杜诗风格这一经典概括的真正含义。

沉郁,有深沉浑厚之意,多用来形容音乐的风格。晋贾彬《筝赋》:“其始奏也,蹇澄疏雅,若将畅而未越,其渐成也,抑按铿锵,犹沉郁之舒彻。”[18]明朱载《乐律全书》:“若统论音声之大致,则沉郁重浊者为宫商,飘扬轻清者为徵羽。宫商洪远而悠长,徵羽高厉而剽疾。”[19]

顿挫,指声调的停顿和转折,用来形容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活动,经常与“抑扬”、“起伏”、“缓急”等词联类而用。如晋孙琼《箜篌赋》:“或冉弱以飘沈,或顿挫以抑扬。”[20]初唐谢偃《听歌赋》:“声欲抽而含态,气未理而腾芳;作绵连以烂熳,时顿挫而抑扬。”[7]1 592元郑木匀《衍极·古学篇》:“至邕始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自矜其能。”[21]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部》“缓急顿挫”条:“缓急顿挫之法,较之高低抑扬,其理愈精,非数言可了。……轻盈袅娜,妇人身上之态也;缓急顿挫,优人口中之态也。”[22]顿挫还有婉转之意,与轻松流畅相对。如沈亚之《歌者叶记·附记》:“其子以提琴鸣,传于杨氏,如杨之摘阮,陆之扌刍筝,刘之琵琶,皆能和曲之微,而令悠长宛转以成顿挫也。”[23]

有时人们还将顿挫与“感激”联类而用,说明音情顿挫往往是人心情感发激动的表现。如钟嵘《诗品》:“月兆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卢藏用《右拾遗陈子昂文集序》:“至于感激顿挫,微显阐幽,庶几见变化之朕,以接乎天人之际者,则《感遇》之篇存焉。”[7]3 402权德舆《唐故漳州刺史张君集序》:“皆所以感慨顿挫放言,而兆忧贾祸,恒必由之。”[7]5 035李白、杜甫的笔下,也有类似的用法。如李白《泽畔吟序》:“观其逸气顿挫,英风激扬,横波遗流,腾薄万古。”[24]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往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注:晚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云:“开元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第1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49页)可以看作对杜甫序的一个注解。张旭从公孙大娘“浏漓顿挫”的舞蹈中得到是“豪荡感激”,而怀素则是“准其顿挫之势”。)顿挫多用以形容艺术活动的节奏,而有节奏之处是艺术表现关节点,往往伴随着人的感发激昂的心情。

沉郁顿挫二词联用,其间自有内在的联系:沉郁与轻扬相对,顿挫与迅驰相对,有时可以互文联用。如《书法雅言》就说:“顿之以沉郁,奋之以奔驰”[25];《筱园诗话》卷3云:“学老杜诗有八字诀,曰学其开阖顿挫,沈郁动荡。”[17]2 388其中沉郁主要就内容而言,顿挫主要就其表现而言,都具有浑厚婉转之意,都蕴含着作者深沉浓烈的情感。杜甫《同元使君舂陵集行序》将“顿挫”与“微婉”连用:“不意复见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感而有诗。”这说明,顿挫确实有含思婉转,寄慨遥深之意。

对沉郁顿挫风格做出全面阐述的是清代词学家陈廷焯。其《白雨斋词话》论词标举沉郁顿挫,有一系列相关描述,如云:

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顾沉郁未易强求,不根柢于风骚,乌能沉郁。十三国变风、二十五篇楚词,忠厚之至,亦沉郁之至,词之源也。

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冯正中词,极沉郁之致,穷顿挫之妙,缠绵忠厚,与温、韦相伯仲也。

词至美成,乃有大宗。……然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26]3 776-3 787

陈廷焯虽然是在论词,但他明确表示,杜诗是沉郁顿挫的最佳范本。其《白雨斋词话》最后一条写道:“如杜少陵之诗,包括万有,空诸倚傍,纵横博大,千变万化之中,却极沉郁顿挫,忠厚和平。此自子美所以横绝古今,无与为敌也。求之于词,亦未有见造此境者。”[26]3 977

综合杜甫所说沉郁顿挫的含义及后人在使用这一概念是所赋予的新的阐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沉郁顿挫的风格就是指杜诗运思深刻,感情浓烈,声情悲壮,而又忠厚缠绵,含蓄蕴藉,回环往复的特点。

2

沉郁顿挫风格与杜甫诗中表现出来的诗圣的情怀、诗史的深意、老成的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诗圣的高尚的精神境界才使得他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有着浓烈的情感,有着悲悯的情怀,这正是其运思深刻,感情浓烈,声情悲壮特点形成的原因(注:韩成武《“沉郁顿挫”新解》一文将“时空并驭”作为“沉郁”的表现,很有见地。其实杜甫能够做到“时空并驭”正是其高尚的精神境界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即他总是在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当中来思考自己的价值。)。以诗作史,寄托深意,表达褒贬,正是其忠厚缠绵,含蓄蕴藉,回环往复特点形成的原因。波澜起伏,凌云健笔,任意挥洒而又中规中矩老成的创作境界,正是其感情浓烈而又含蓄蕴藉特点形成的原因。安旗曾以“忧愤深广,波澜老成”8个字来概括杜甫中年以后的风格[27],实际上揭示的是杜诗沉郁顿挫风格与其诗圣情怀及老成创作境界之间的关系。

杜甫是伟大的诗人,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并以其诗笔将这种理解和体验表现出来。首先,杜诗对所写的内容,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如前面在描述其诗史特点时所说的深刻性一样,杜诗深刻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生活史和心灵史。其次,他抱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刻意锤炼诗句,总能把情思表达到极致,深入到骨髓,给人以极深的印象。如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写社会的极端不公,以“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来写玄宗开边政策的错误,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来写在战乱中亲人离散时的心理,以“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来形容安史之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来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的悲剧,等等,都是入人骨髓的惊人之句。

杜甫有着圣人一样的情怀,对天地万物都有着浓烈的情感。如《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感叹时事之艰难,见花而伤心,因为“国破山河在”,国家正在经历一场大的灾难,而春色依旧如期而至,当年春色中的种种繁华景象,立刻浮现在眼前,物是人非,怎能不让人流泪。诗人见飞鸟而惊心,自己的确身陷长安,家信难通,生死不知,如果能像鸟一样自由翱翔,就可以很快见到家人,想到这里,怎能不为之心惊。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他那里,天地万物都关乎其生命,关乎其情感,任何细微的变化都能引起他情感的波动。读到这些诗句,总是被其浓郁的情感所感染。

杜甫生逢盛唐由盛转衰,再到战乱的时代,残酷的现实,不幸的遭遇,使他的诗中带有一种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诗中总带有一种悲凉的色彩。如写于安史之乱前的《前出塞九首》其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骐,战骨当速朽。”写出塞远征的士兵复杂悲凉的心情:远离家乡亲人,来到生死之地,自知凶多吉少,以至于神情恍惚,磨刀时割伤了手。但他还是做出了坚定的选择,与其痛苦不堪,不如以死报国,至于能否为立功,则根本不做奢望。再如写于安史之乱中的《新安吏》中写朝廷紧急征调未成年男丁从军时母子送别悲惨情景,诗中写道:“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把那些未成年的男丁不经过训练就送上战场,其结果可想而知。但在国难当头之际,这是无奈的选择,连上天也无能为力,只能勉强为之。劝慰的话语,令人心酸。

杜甫被苏轼誉为“一饭不忘君”,忠厚之心根于天性,因而诗中总有一种浑厚之感。如天宝末年,国事日非,玄宗应该负主要责任。但他鲜明地指出大臣们没有尽到人臣的义务,所谓“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但对玄宗还是寄予希望,表示:“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再看对待肃宗,《北征》开头写道:“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自己因疏救房,被肃宗墨制放归州省亲,虽然心中盼望早日见到家人,虽然肃宗明显是在疏远自己,但心中舍不下肃宗。到家后刚与亲人团聚,又立刻想到了肃宗:“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鹘。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何俱发。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虽然肃宗已经听不进去他的意见,但他仍然将自己的意见贡献给肃宗:慎用回纥之兵,直捣叛军老巢范阳,不急于收复两京。其浑厚缠绵的风格,真实可感。

杜甫有些诗作,特别是表现微言大义的诗作,写得含蓄蕴藉。如《杜鹃行》一首,钱谦益认为是为玄宗迁西内而作:

上元元年七月上皇迁居西内。高力士流巫州,置如仙媛于归州,玉真公主出居玉真观,上皇不怿,因不茹荤,辟谷,浸以成疾。诗云:“骨肉满眼身羁孤”,盖谓此也。移杖之日,上皇惊,欲坠马数四。高力士跃马厉声曰:“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辅国,汝旧臣,不宜无礼!”又令辅国拢马,护持至西内。故曰:“虽同君臣有旧礼”,盖谓此也。[28]

从钱谦益的笺注中可以看出,杜诗每一句都是寓有深意的。再如作于安乱前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同样是登慈恩寺塔,岑参等人的诗只是写奇特感受,而杜甫却仿佛看到一场大的灾难即将来临:“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太平盛世,友人相伴,登高望远,心情本来是高兴的,杜甫却仿佛看到秦山破碎,泾渭不分。乍看起来,似不可解,其实这是杜甫以诗人的敏感,预感一场大的社会危机即将爆发而发出的感叹。“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用舜帝南巡不返的典故,玄宗也将难免播迁之祸。几句写的深沉含蓄,不认真体味难以探知其深意。

沉郁顿挫风格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没有人注意到,那就是杜甫深刻的构思,浓烈的情感,往往需要反复诉说才能得到充分的表达,所以杜诗当中经常出现回环往复的抒情方式。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自己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出世和入世之间的选择,就采用回环往复的抒情方式。诗云: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

诗人好像分裂成两个观点正相矛盾的人,围绕顺从现实还是坚持理想这一问题分四个层面往复辩难:第一,一介布衣是否应该致君尧舜,一方认为是“愚”,是“拙”,是大而无当,一方却豪迈坚定,死而后已;第二,是否应该忧怀天下,一方认为可笑,一方更加强烈;第三,是隐居还是出仕,一方认为应该过潇洒的在野生活,朝廷自有肉食者谋之,一方却不忍心离开圣明之君,因为这种感情是出于天性;第四,是否应该为自己的生活着想,一方认为连蝼蚁都懂得经营自己的生活,何必去追求大而无当的理想?一方却认为人生境界固有不同,决不苟合取容。诗人把一个问题分成四个层面,每个层面都列出两个相反的意见,在这种正反的辩难之中,诗人矛盾的心情得到充分的表达。不仅是这些说理的诗作,其他如思乡怀友的诗作,依然是反复咏叹。例如他怀念李白,感情那样强烈,表达出来却是那样低回婉转:缅怀往事,忽又牵惹梦魂,黯然伤别,忽又遥致祝福。

应该说沉郁顿挫的风格与盛唐诗歌的总体风格是不完全重合的,其中除了保留盛唐诗歌的格局和风骨外,与盛唐诗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的特点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背离,这种背离,也恰恰预示了一种新的诗歌创作倾向的诞生。杜甫是盛唐的最后一个诗人,同时也是中唐的第一个诗人。他本来是个典型的盛唐士子,性格乐观通达,但随着天宝末年国事日非,性格由通达转向激烈,所谓“穷途仗神道”、“暮年渐激昂”。由于其心境经常处于一种愤激状态,发而为诗,常常冲破圆融的意境,表现出奇崛顿挫的风格。如《天边行》:“天边老人归不得,日暮东临大江哭。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都是抒写悲愤之情的奇崛之作。

[参考文献]

[1] 张安祖.杜甫“沉郁顿挫”探析[J].文学遗产,2004(3).

[2] 韩成武.“沉郁顿挫”新解[J].学术研究,2004(10).

[3] 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2 173.

[4] 严可均.全汉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349.

[5] 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 073.

[6] 严可均.全梁文:第5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8:3 281.

[7] 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 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98.

[9]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841.

[10] 郑处诲.明皇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1] 祖保泉,陶礼天.司空表圣诗文集笺校[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197.

[12] 尤袤.全唐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3]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68.

[14]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1 921.

[15] 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15.

[16]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2 443.

[17]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74.

[18] 欧阳询.艺文类聚[M].台北:台北新兴书局,1969.

[19] 朱载.乐律全书[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0] 严可均.全晋文[M]∥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8.

[21] 郑木匀.衍极:卷下[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2]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第7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3] 徐昂发.香艳丛书:第7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2 037.

[24] 李白.李太白全集:第2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7:1 289.

[25] 明项穆.书法雅言[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1卷[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27] 安旗.“沉郁顿挫”试解[J].四川文学,1962(6):58.

[28] 钱谦益.钱注杜诗:第4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7.

抑扬顿挫篇4

你多半会大吃一惊,“我听上去是这样的吗?”也许你们对自己的声音会感到沮丧,在心里可能会说:“这不可能是我!我觉得我的嗓音更深沉(更响亮、更圆润……)。”

记住:对自己声音的怀疑会使最自信的演讲者都变得有些拘谨。

其实一些著名的演说家和演员的嗓音也不是很理想。……但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去接受几年的演讲培训。所以就让我们花一点时间帮你克服嗓音上的一些困难,让你能在演讲时给听众留下最好的印象。

我们将从嗓音的几个因素开始:

音质

你的嗓音首先为人们所注意的就是音质,是刺耳带鼻音、单薄还是洪亮。

如果要与他人沟通思想与感情,你的嗓音一定要符合两点要求:

容易听懂

有抑扬顿挫

我们也没有必要让你的音质摧毁你的自尊,因为我们不必学得像电视里的新闻播音员那样。

记住:重要的是沟通你的思想。

音量

很可能,别人理解你演讲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你的音量了。

距离的因素:听众离得越远,你的声音就该越高。当你把声音传向远处时,你会自然的调高音量。就像你在楼底冲着你楼上的朋友喊一样。但是,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短距离。对你自己而言,你的声音总是要比你的听众所听到的响,

试试你的音量:把右手置于胳上,就在你的肋骨下面,不要顶着。吸一口气,感到你的膈膨胀了吗?现在闭气一秒钟然后在呼气时大喊一声:“嘿”。发现自己的嗓门有多大了吗——还没有扯开嗓子吼呢!

练习: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吹起的方式把它呼出来,就像吹蜡烛一样。反复练习这两个动作,帮助自己在不扯开嗓门的情况下也能提高嗓音。

确定音量:有一些机械装置用起来很方便,但是你要把它们带来带去,多麻烦!所以,一般应从听众的反应判断音量是否合适。在说话的时候,看看后排的人,看他们是否表现出听清楚的样子,如果你不太确信,那就问他们。

语速

你知道自己说话有多快?自己计时算一下,在一段的开头做个记号,大声朗读一分钟,然后数数你读过的字数。一般应该是每分钟150字左右。

在一般的演讲中,语速和演讲的思绪是密切相关的。对演讲内容很熟的演讲者在说不同内容时语速也会不一样。例如,它们在说主要思想和难点时的语速要比说笑话和总结是慢。

记住:演讲不是体育比赛。演讲的目的在于沟通,而不是比谁说得多。

音调和抑扬顿挫

没有什么比变换音调更能改进你的演讲的整体效果了。但是刚开始学演讲的人往往不会充分利用他们的最好音调和抑扬顿挫。相反,他们总是用一种音调演讲。即使他们说得很容易理解,但这样的演讲就太无聊了。更严重的是,这会使演讲者无法表达他(她)的思想,通常发生演讲者的声音变化不够多,没法表达意思的细微差别的情况,而真正的沟通却正是建立在这一点上的。

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我们来试试看一个简单的“噢”字能表示多少种意思。我们可以用10种不同的方式来说这个词。自己试一试,用不同的音调和抑扬顿挫说“噢”,表示下列的意思:

现在我懂了。

我不能等了。

我很失望。

你想让我相信这个吗?

太棒了!

这很精明,但不够光明正大。

小心!

真疼啊!

真讨厌!

可怜的小东西。

小窍门:

有经验的演讲者会在稿子的关键处做上记号,帮助他们确保每个词都念得很准,强调重点部分,且为强调放慢语速。做记号的方法并不神秘,每个演讲者都有一套适合自己演讲风格的记号体系,自己创造一套简单的记号体系(这里的记号,或者是关键词一定要是很简单的)来帮助自己在稿子里易出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

节奏

停顿起到断句的作用。正如标点符号逗号、句号分隔开书面的东西一样,长短不同的停顿把话分成一个个的意群。随意的停顿会把听众弄糊涂且严重影响你的演讲。确保停顿在一群之间而不是在其中。此外,记住书面演讲和口头演讲是不同的,不是每个逗号都需要停顿——也不是没有标点就一定不要停顿。

你还可以通过停顿来强调。例如,当你在说完一句很重要的话之后停顿,你其实是在告诉听众,这是重点。请注意,在某些情况下,恰到好处的停顿比什么话都更有效地传递你的意思。记住:大多数情况下,停顿对发言者而言总比对听众显得要长一些,所以能够表明你很好地驾驭局势。

不要害怕停顿:

抑扬顿挫篇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0-0051-03

【作者简介】1.张国宝,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2.李琳,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210024),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苏教版四上《春联》一课,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俗活泼的形式、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以及读背春联的好处。

一、在师生交流中走进春联

上课伊始,我和学生就聊起了春联,有的学生说春联起源于桃符,有的学生说春联有“春帖”“门对”等别称,有的学生说春联有对仗的特点,有的学生说明太祖朱元璋除夕之前的圣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还有的学生说春联盛行于明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师:春联,也叫“门对”“春帖”“对联”,源于桃符。起于宋代,盛于明清。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表现一定的内容和情感,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师: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师:孩子们,新年之时,我们享受着先辈的恩泽;佳节之际,我们沐浴在浓浓的春意之中。

二、在整体设计中诵读春联

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请学生听写了六个词语,并请两位学生上黑板书写:

张贴 歌颂 浏览 奥妙 增添 开卷有益

在请所有的学生校对、订正所听写的六个词语后,教师点评所有生字里的“点”。

师:同样是点,“贴”中的点要避让,因为这是左右结构的字;而“颂”中的点却要把整个字撑起。“浏”“奥”字中“文”“米”的捺变成了点,尤其是“奥”字这一点,说明了“一字无二捺”。而“添”还需要再加一点,其实“小+一点”是由“心”字演变而来的。

同时,我还请学生们读准这些词语:

juàn 开卷有益 手不释卷 藏书万卷

juǎn 卷起袖子 卷入纷争 卷土重来

自然问题来了,“同是一个字,为何有的读第二声,有的读第四声?”学生发现所有与书籍有关的“卷”都读第四声,而所有与“卷成圆筒状”动作有关的“卷”都读第二声。“原来,字的读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意思决定的。”

接着,教师和学生一起理解“抑扬顿挫”。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难的词语,如何充分地做好铺垫,我想到了手势。于是,我边做手势边讲解:“抑就是向下按,扬就是往上升,顿便是停顿,而挫就是降下来。”伴随着我的讲解,学生们很快就能用自己的话解释“抑扬顿挫”了:“声音有时高、有时低、有的停,就是抑扬顿挫。”这时,教师适时出示字典里的解释:“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于是,学生们理解了文中的“抑扬顿挫”――“春联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春联读起来应该高低起伏”“春联的朗读要注意声音的变化”。

紧接着,教师出示五副文中的春联,请学生们读出“抑扬顿挫”之感: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 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 竹报岁平安

绿柳舒眉辞旧岁 红桃开口贺新年

学生们那有模有样的朗读,那或高或低的诵读,不就是对“抑扬顿挫”最好的诠释吗?!

三、走进春联描绘的百花园

在课文的第一小节中,有这样的表述:“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紧接着,文本就通过四副对联,呈现了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如何教学?笔者采用了朗读与想象相结合的方式。

“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吗?”学生们自然跃跃欲试。记得当时是一位女学生朗读的,声音轻轻柔柔,煞是好听!朗读结束,我用了三个“美美的”来评价:“春联美美的,人美美的,朗读更是美美的!”

“她的朗读一定把你带进了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你的眼前一定浮现了一幅又一幅春联所勾勒的画面。选择一副和你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一联中,学生们看到春天又到了,各种小草一片翠绿,散发出清香,连绵不断的杏树开满了粉红的花朵,仍然是那么的灿烂迷人。在“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一联中,学生们说,大自然山清水秀,充满生机,千座山峰一片锦绣,景色宜人。太阳从东方升起,百业将会蓬勃发展!在“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一联中,学生们想象到幸福勤劳的人家沐浴着春光,和睦的家庭幸福美满。在“梅开春烂漫,竹笏昶桨病币涣中,学生们想到春天有了梅花的装扮显得更加烂漫,爆竹一响这一年就过得平平安安。

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我请同桌二人进行汇报、展示,学生们争先恐后,尽管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关于春联的理解未必完全准确,关于春联情景的描述未必生动鲜活,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渐渐迷上春联、爱上春联。

于是,教师和学生们继续漫游春联这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师生配合读春联: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到处山欢海笑 遍地虎跃龙腾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你听,在诵读声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喜庆的新年、丰收的果实、锦绣的春色、蓬勃的朝阳、处处景象,一幕又一幕,一幅又一幅,学生们的嘴巴里吟诵的是春联,眼前浮现的是那“万紫千红的百花园”。

师:这一段文字,如果老师这样来写: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如“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诵读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

谁写得好?这还要问吗,当然是作者写得好。这是学生一致的说法。我只是淡淡一笑:“当然是作者写得好,毕竟我只是个教师啊!那作者写的好在哪里呢?”一石激起千层浪。

“缺少关于春联种类的具体描写。”“这样写不具体,不能具体地描绘春联所呈现的景象。”“前后的衔接好像不太自然。”的确如学生所悟得的那样,原文妙就妙在“连句成段”的结构中,妙就妙在条理分明的刻画中。于是我和学生们通过“连句成段”式朗读以及“总分总”式朗读,来品味、揣摩原文的结构美与段落美。

四、感受春联展现的对仗美

“春联最讲究对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不仅仅是文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更是春联最大的特点。如何和学生讨论对仗?通过什么方式来讨论?讨论到什么程度?都是我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还是从文本本身的表达入手。“上下不仅字数相等,而且词类相当,细心揣摩体会,你能从中学到一些文字使用的技巧。”显然,对仗的两个特点已经呼之欲出――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字数相等”非常好理解,那么“词类相当”又该怎么理解呢?

教师抓住文本所提供的“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这一联来让学生体会“词类相当”,让学生从中明确:“绿柳”对“红桃”,“舒眉”对“开口”,“辞”对“贺”,“旧岁”对“新年”。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对“词类相当”有了朦胧的认识,“原来,‘词类相当’就是……”教师的欲言又止激发了学生的发言热情。随之“事物对事物、动作对动作、色彩对色彩、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等等”,就成了师生得出的结论。这远比字典中对“词类”的解释要鲜活、丰满得多。

“字数既相等,词类又相当”这就是对仗。接着我们以书上的四副春联为例,重点突破“对仗”这一重点与难点。

出示:

又是一年芳草绿 依然十里杏花红

春回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百业兴

勤劳门第春光好 和睦人家幸福多

梅开春烂漫 竹报岁平安

自己选一副说说什么对什么,同桌再互相交流交流,再请同桌展示一下相互对对子的情形。

又出示: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到处山欢海笑 遍地虎跃龙腾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朝晖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我请了两位学生登台,和全班同学互动对对子。登台的学生热情洋溢,坐在下面的学生踊跃配合,课堂上对着美美的春联,师生感受着春联的特别!

再出示:

山河增秀色 大地沐春晖

神州有天皆丽日 祖国无处不春风

山清水秀风光好 人勤年丰喜事多

山明水秀处处皆春色 年丰岁余人人尽笑颜

这一次,教师和学生对对子,师生配合得很完美,诵读春联很带劲!

学生们很快发现规律:对仗。再好好诵读这些春联,景语、情语、心语,皆在其中。

最后,我和学生在王羲之和春联的故事中,结束了《春联》这篇课文的学习。从“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莺啼北星,燕语南郊”“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等三副春联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大师风采,更感受到那源远流长的春联文化与中华文明。

【评析】

1.吟诵是学习春联最好的方式。

综观《春联》一课的学习,“吟诵”贯穿始终。这样的语文学习,即契合了鲜明的文本特点,又对应了春联的对仗之美,还丰盈了春联的内涵,且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在吟诵春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实而清晰地了解春联内容的丰富多彩。恰如文本所言“春联中有的描绘了美丽的春光、有的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有的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吟诵着如此精彩的春联,一幅幅烂漫的画面烙刻于学生的脑海,色彩是那么的鲜艳,画面是何等的亮丽;同时,一份份真挚的情感流淌于学生的心中,生活是那么的幸福,未来是那么的美好!

在吟诵春联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直观而感性地体会到春联的抑扬顿挫,感受到春联的高低错落,时而平缓,时而高亢,时而含蓄,时而激昂。没有吟诵,春联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对仗之美,怎能彰显!从内容到形式,从感性到理性,“吟诵”铺平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之路。在吟诵中,学生真正走进春联,通过嘴巴、头脑、心灵等多种感官零距离接触春联、全身心融入春联。这不仅是春联学习最好的方式,也是语文学习的最佳路径。

2.春联的学习不止于对仗。

春联的对仗之美是执教《春联》一课不可回避的问题。而理解到何种的程度,值得执教者细细审视。往往在一些课堂上,为了别出心裁、为了与众不同,教师紧紧抓住“对仗”,多角度、多层次设计,为对仗而对仗,课堂成了极少数学生的舞台,学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苦恼。难道春联的学习仅仅是感受其对仗之美吗?答案是否定的!

相比于对仗之美,多多积累一些春联显得更为重要。文本中所提供的五副春联,从不同视角囊括了有代表性的春联,多读、多背,甚至可以适当地抄一抄,通过这种种的方式进行积累,收获的是语言、伴随的是一生。但仅仅这五副显然少了一些,再适当地选择一些简单的、易读易懂的春联,再读、再背、再记,肯定是必需的!因此,在实际的学习中,我们一共选择了15副春联,贯穿于春联学习的全程,落脚于不同的环节,自然丰富了视角、拓宽了视野、增加了积累。显然,在这样的积累中,学生的语言感受与品味能力,定能日臻提升。

抑扬顿挫篇6

知识的传授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教学语言的内容、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语调作为教学语言的一个方面,也是影响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它的地位和作用却往往被老师们忽视。很多老师为了让自己的授课精彩无限,想法设法的去运用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片面的认为只要方法新颖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殊不知,在我们的身边其实就有一把非常有用的工具,只要运用得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件工具就是语调。

语调,这里讲的主要是教学语调,它是指上课时教师声音的高低起伏变化,即所谓的抑扬顿挫。语调一般分为平直调、低降调、高升调、曲折调等几种,语调高、低、快、慢、轻、重、缓、急, 错落有致,就形成了说话的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给人听觉上的美感。

抑扬顿挫,说起来容易,做什么却很难。如果你去课堂上走走,会发现能每堂课都做到抑扬顿挫的却很少。总结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高而平;一种是低而平。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种语调的特点和弊端。"高而平",嗓门大,声音洪亮,乍听起来给人的感觉是开阔提神,但是一堂课下来,学生会感觉耳朵噪的慌,单调而疲惫;"低而平",嗓门小,讲课平稳,镇定,刚听起来感觉舒缓细腻,但时间长了,学生容易走神打瞌睡。可以看出,语调太高、太低、太平、太快、太慢、太尖、太沉都会造成学生思维疲劳,影响学习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可见语调的重要性,但是如果你把语调的作用仅仅局限在"抑扬顿挫",那就大错特错了。

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起到引起兴趣、提醒注意、增强表现力,同时语调又能表现出师生细腻的情感变化,传递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语调另一方面体现在由于老师个性的差异表现出来的习惯性的带有不同情感色彩的说话方式。比如有人惯用嘲讽、批评的语调,有的人喜欢居高临下,命令式的语调,有的人倾向于和蔼、随和的语调等等。用不同的语调对待学生的成绩、错误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来体会一下:

事例一:

情境:小刚是个内向的孩子,平时不善言谈,但学习认真,好胜心强,各门功课都想争第一。一次,因为没有注意审题导致失分很多,名次靠后。为此小刚十分懊悔,闷闷不乐。此时,一位平时喜欢爱开玩笑的老师用"冷嘲热讽"的语调对小刚说:"原来你也有今天。"(语调上挑)

分析:这位老师的本意是好的,想用玩笑来开导小刚,但因为语调运用的不恰当给小刚造成了心理伤害。结果适得其反,一句玩笑话让师生之间产生了隔阂,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事例二:

情境: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经常有一些新的想法,但有时又很调皮捣蛋。一次上课,他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边跳着一边大声喊着:"我,我……"。此时,老师想让另一位平时不太爱发言的同学回答问题。所以就说:"小明,先坐好!"(高降调,语气强)

分析:这位老师想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不太爱发言的同学,可以看出他对学生的关注,可是因为顾及不全面使用了命令式的语调,让小明在同学面前"颜面扫地",挫败了他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同样是这句话,如果换成舒缓的商量的语调,那结果就会大大不同。

语调可以表达细腻的感情,不同的语调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当它带着不同的情感进入听者的耳朵时,因为听者的个性差异又会表现出不同情感接受。上面的两个例子也给老师们提了个醒:细节万不容忽视,语调处处显神威。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跟他们擅长用细微的语调变化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是分不开的。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说话对象来选择适当的语调。激昂的语调可以催人奋进,舒缓的语调可以给人安宁,轻柔的语调可以让人温馨,同样刻薄的语调让人厌恶,嘲讽的语调伤害自尊,傲慢的语调增加距离……,如此种种,语调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适恰当的语调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间的关系。

何时使用什么样的语调,对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语调,这样一个看似小小的举动却能体现出一名教师的文化修养、精神风貌和调控能力,及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关注程度。

老师们,你是不是在用心教学,是不是在用心对待自己的学生,从你的上课语调中就可以看出。所以,请注意你的语调,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做起。为了孩子们,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第三要加强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此作为学生的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责任心、爱心以及耐心,也要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与接纳能力,在心理学上具有一定的造诣,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加强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正确的给予学生激励与鼓励,促使学生的心理成长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应当充分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韩华.人文关怀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2期

抑扬顿挫篇7

        在声乐演唱过程中,对歌曲的艺术处理,需要我们二度创作者在表达中要很好地做到与原创保持高度一致,甚至做得更好,那就需要我们把对音乐基本特点的理解更好地融入到作品里,加上二度创作者本人的文学修养和音乐素养,那么,一个作品的完整表达就会栩栩如生了。

        一、音高(抑扬)

        音高是指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次数来决定的,振动次数越多音就越高,反之音就越低。音高不仅是单纯的旋律线的起伏,同时也是内在情感的起伏。在声音上的表现和声音的抑扬起伏都离不开气息的控制和运用,时而轻却有力,时而响而有力,时而轻而无力。例如在歌曲《绒花》中结尾处“啊”

        那两句旋律,需要在演唱过程中时轻时重,柔和的、连贯的表达出一种惆怅、向往的情绪、需要气息较好的控制并不断给予。

        二、音值(徐疾)

        音值通俗的理解就是速度问题,即音的长短。文学中的徐疾其实也是一种速度的调节,但不是简单的快与慢,是一种内心感觉的松紧变化。这种内心感觉会直接反应在音乐作品的节拍、节奏上。当我们在演唱歌曲时确定了歌曲的基本速度后,对整个作品的速度有个全局考虑,需要针对个别地方进行处理,对作品每个乐句之间的徐疾、张弛变化、对比有一个总的控制。《乐府传声》中说“曲之徐疾,亦在一定之节。始唱少缓,后唱少促,此势之徐疾;摩情远景宜缓,辩驳趋走宜促,此情理之徐疾也。然徐必有节,神气一贯,疾也有度,字句分明。倘徐而散漫无收,疾而糊涂一片,皆大谬也”。

        例如歌曲《嘎俄丽泰》,歌词“野火样的心情来找你”中,

        “野火样的”这四个字在演唱中就要演唱者在情绪上稍微渐快些,在“心情”这两个字上,重音落在“情”字上,并且延长时值,由强到弱,把内心急切想找到心爱的人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音强(刚柔)

        在一首歌曲里面,不可能整首曲子同一个力度,为了表达作品的音乐形象,一定会有轻重缓急,出现在作品的不同位置。音强就是音的强弱,振幅越大音就越强,振幅越小音就越弱。

        从声乐作品的体裁来看,有抒情歌曲、颂歌、进行曲、摇篮曲、小夜曲等等,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对不同体裁的歌曲所用的力度、强度是不一样的。但所有的力度、强度都是相对的,有的歌曲需要表现得刚强急促些,而有的则需要柔和缓慢些。总的来说雄壮有力或情绪激烈的歌曲要以刚为主,含蓄、抒情的歌曲要以柔为主,在一首歌曲里面,刚、柔不是绝对的,而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

        四、音色(明暗)

        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既是色彩那就有冷暖、明暗之感觉,亦有硬、软、实、薄、沉、飘、浮和厚等之分。人的音色从生理结构上讲是每个人各具特色,而从声乐演唱上理解的音色变化,从声乐技巧方面说是由于气息的运用、共鸣管道的长短粗细变化及共鸣的不同运用和调节而造成的,气息的支持点低,气息流动的距离拉长,共鸣管道加长变粗,声音位置靠后,音色浓厚,则色彩较暗;气息的支持点略靠上,共鸣管道缩短变细,声音位置靠前,音色单薄,则色彩明亮。

        音色不同的演唱者在选择作品上要慎重,选择适合自己音色的作品,是演出成功的一半。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就需要选择不同的音色来完成。

        例如在演唱歌曲《长江之歌》、《共和国之恋》等这类歌曲时就要用坚定有力、饱满的、浓厚却又明亮的音色来完成,而如歌曲《又唱浏阳河》、《芦花》等作品就需要用清晰脆亮、干净甜美的音色来完成。

        五、顿挫

        文学中的顿挫是指声音的停顿、转折。同样,在声乐演唱中为了更好地塑造音乐形象,也要借鉴文学中的停顿、转折,专业术语也可以说成是“声断气不断”的处理方式。

抑扬顿挫篇8

一、平长仄短,依字行腔

古代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类,现代汉语许多方言都还保存着这四个声。但北方许多方言(包括北京话)和西南方言里,入声已经消失,因此这两地方的人讲究平仄遇到很大困难。因此,一些常用的入声字需要记。现在平声分为阴阳,成为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词格律中,古人又把这四种声调分为“平”和“仄”两类。所谓“平”就是平声,读来字调平直,不升不降;仄,就是上、去、入三声,读起来字调有升降,有升降就有不平,仄的意思就是不平。平声约为今音的一、二声,仄声约为今音的三、四声,平声声调高,仄声声调低。

吟诵时怎样处理平仄表达出的诗中蕴藏的情感呢?应该是:平长仄短入声急,依字行腔气要匀。如教《钱塘湖春行》时,笔者查出了入声字:北、脚、啄、欲、没、不、绿、白,指导学生划出平仄。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和诗句的节奏有密切关系。二、四、六、末一字是节奏所在,因此就成为协调平仄的关键。只要节奏点上的平仄能够相间交错,就可以形成音乐美。一、三、五字因为不是节奏点,所以对它们的平仄要求就可以放宽些。加外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孤山寺北贾亭西,

仄仄平平仄仄平 水面初平云脚低。

仄仄平平平仄仄 几处早莺争暖树,

平平仄仄仄平平 谁家新燕啄春泥。

平平仄仄平平仄 乱花渐欲迷人眼,

仄仄平平仄仄平 浅草才能没马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最爱湖东行不足,

平平仄仄仄平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当然“平长仄短入声急”又有具体的要求,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画有一个“―”表示拉长一点儿,画两个“―”表示再长一点儿,画三个“―”表示最长。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在上联的出句中,第二个字“山”和第六个字“亭”是平声,是句内的小节奏点,“西”是整个出句的落脚点,所以“西”应该读得比“山”和“亭”长。在整个上联中,出句最后一个字“西”和对句最后一个字“低”都是平声字而且押韵,但二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西”只是出句的落脚点,而“低”是整个上联的落脚点,因此“低”应该读得比“西”长一些。

在诗词中并不是每一个字都要按“平长仄短”来读,否则,就显得太单调枯燥,也不能表现感情的变化。比如,读《枫桥夜泊》的前两句时,下面的处理就收到很好的效果:

月落乌啼霜满ˇ天(“月”是入声字,但由于是在第一个位置,可长可短,“落”字必须很分明,读得短而清楚)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枫”二字都是平声,但不可以都读得一样长,“江”字要短,吐音清晰后就把“枫”字吟得长长的,“渔火”的重音落在“火”字上,并收得有停顿感。“对”字不要太重,声音由“火”的重转到“对”时变柔,“愁”字尽量拉长,字音清晰而气息轻柔,跟后面的“眠”形成对比感。

从平仄指导学生吟咏诗歌,诵读时马上就有抑扬顿挫之感,有读诗的韵味。如能长期坚持下去的话,也就熟悉了诗歌的创作规律,自然易于记忆和背诵。

二、读出节奏,明了意义

声韵仅反映语言的抑扬,节奏才显示语言的顿挫。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节奏是感情的表现,是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的。轻松喜悦的心情,往往表现为明快的节奏;昂扬的情绪,往往表现为急促而有力的节奏;悲哀的情调,往往表现为缓慢低沉的节奏。

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二・一”。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节奏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二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吟诵时更能产生起伏之感、顿挫之美。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于是,许多诗人都把功夫放在单音节的锤炼上。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杜府之任蜀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但教师对诗歌的节奏知识是一知半解,在教学中经常犯一些自己都不易察觉的错误。如笔者听到的《行路难》就是一例。

师: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极度抑郁,他有怎样的表现?

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这两句诗应该怎样去朗读?老师教你们从划分节奏上感知朗读方法。这两句诗是四三节拍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要读得慢点。

笔者认为,这位教师在节奏划分上是错误的,不应该是“二・二・三”,应该是“二・二・二・一”,即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还有教师在节奏表意的引导上不到位,读时要强调“食”、“心”这两个畸零的单音节,因为它们是诗歌表达的中心。在读时要处理好这两个字的重音,可稍做延长停顿。这两句的节奏要读得缓慢低沉,读出悲哀的情调。

三、分析声韵,读出感觉

如何让吟诵有助于理解呢?我们吟诵时如若只看内容而不管音韵的形式,总会在理解上有所偏差。因此,介入音韵学知识,分析诗歌的声韵值得尝试。不同的韵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分为洪亮、柔和、细微三个级:

洪亮级的主要元音都与口腔大开的“a”有关,寒前(an)、唐江(ang)、人勤(en)、庚东(ong或eng)、发花(a),宜于表现热烈奔放、慷慨雄壮的感情。

柔和级的主要元音为“o”、“i”、“e”,口腔是半开的,开怀(ai)、豪条(ao)、波歌(o或e)、侯求(ou),宜于表现明朗欢快、清新委婉的感情。

细微级的主要元音是“i”、“e”“u”“ǖ”,皆学(e)、飞堆(ei)、支齐(-i、er、i或u)、姑苏(u),口腔是闭的,宜于表现哀切抑郁、悲愁细腻的感情。

笔者听到《过零丁洋》在这方面做了尝试。请看教学片断:

师:这首诗押什么韵?

生:经、星、萍、丁、青。

师:押ing韵。古诗讲究格律,不同的韵有不同的音响效果,比如,开口音给人一种开阔明朗的感受。ing韵主要元音是“i”、发音时口腔是闭的。你们觉得会抒发什么情感?

师生讨论

师:ing韵宜于表现哀切抑郁、悲愁细腻的感情,恰好跟诗人要传达哀伤悲痛的情感相契合。所以读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怎样?

生:低沉、抑郁、悲愁的。

师:请同学们把这种感情基调读出来。

(生读,感情较到位)

指导吟诵时,教师分析了音韵,让学生了解了ing韵这一闭口音的表达效果,学生心中对诗歌的感觉就有了,课堂朗读时感情基调就基本能读出来了。

四、读好重音,表现情感

诗歌的重音是根据词句在古典诗词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准确辨析重音,正确地读好重音,才能给人以轻重有致、节奏和谐的美感,才能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情感。具体到诗歌诵读处理上可以是提高音量,也可重音轻读,也可慢读(速度特意放慢,或有点拖音以示强调),也可虚声烘托(声轻气多的声音),前后停顿(在重音字前后稍做停顿)。

《过零丁洋》教学片断:

师:那颔联的内容是什么呢?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山河破碎,身世飘零。一种凄苦的情感。(师板书:感凄苦)

师:该如何处理颔联的朗读节奏、语调?

生:我觉得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语气要缓慢,还应该读出重音。

师:很好,你已经读出了节奏,还关注到重音。重音怎么处理?

生:重音要落在“破碎””飘”,“浮沉”、“打”上。(生读,全部是提高音量读)

师:你已经有意识地读出重音。但重音不一定要重读,也可重音轻读,也可慢读,也可虚声烘托、在重音字前后稍做停顿,甚至是声音的颤抖。(师示范诵读,读得很有感情)

(反复引导学生读)

师:颈联与标题有什么关系?情感是如何的呢?

生:似乎更深一层,很悲痛,国恨家仇,身陷囹圄,又无回天之力。

师:(师介绍诗人身为阶下囚背景)他感到孤独无助,对自己国家行将覆灭的朝廷担忧、悲痛,但却又很无奈。(板书:诉悲恸)吟诵时应当有何表情?重音如何处理?

师:(指导读声轻气多的声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情充沛,“说惶恐”“叹零丁”甚至读出了颤音。)

师:悲恸之情真是令人潸然泪下啊!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

这位教师引导学生读出重音,还让学生了解了重音的具体读法,并通过示范,让学生读得有情有味。诗人孤独无助,对自己国家行将覆灭而担忧、悲痛、无奈之情也就自在学生心中了。

当然,掌握平仄、基本节奏、明确音韵、处理重音后,要根据内容不同,做到”抑扬、顿挫、断续、轻重、疾徐、反复”,同时也要注意脸色与眼神,体态与气息等。在我市2011优质课评比中《使至塞上》的朗读处理得较好。教师指导要朗读时注意脸色、眼神、手势、体态与气息等的配合使用,并通过加语气词的方法来强化学生体悟。

《使至塞上》教学片断:

师:读“单车”,心里想像在广袤的沙漠中孤独的、不多的随从的队伍,因而有了凄凉孤苦之情。

师读:单----车----(延长,无奈自嘲)。(生读一回)

师:征蓬是飘飞的,要想像眼神随着飘飞的蓬草而飞。征蓬,声音要延长,看到想到自己的无依无靠,音随蓬草不见而消。

师:归雁(抬头,想象看到雁群北归,而我却又归向何处),音随雁走而消。

师:读“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句,如果加一个叹词,你会加哪个,加哪里?

师生讨论后:征蓬出汉塞,(哀叹,唉……)归雁入胡天。

师:“孤烟”让人觉得伤感寥落。要读得低沉延长。落日的“落”,速度加快(加手势),老师同样用了加语气词的方法,讨论后明确:(顿,深吸气,啊……)大漠孤烟直,(再吸气)长河落日圆。教学生读“大”“直”、“长”、“落”并配以手势。

关注诗歌的形式,把晦涩无声的文字演绎成琅琅之声,通过声调的抑扬顿挫,并配合肢体语言的变化,将诗词意境从抽象、平面的文字中延伸,在有声的空间里丰富发展,进而体悟诗情。这种教学手段是可行的,将有助于诗歌教学回归“诗性的阅读”。但这对语文老师是一个挑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诗歌知识和吟诵知识,需要在诗歌教学的路上且研且行,且歌且行。

参考文献:

[1]王力.诗词格律概要[M].北京出版社,1979.

[2]窦桂梅.跟窦桂梅学朗读[M].长春出版社,2010.

[3]许嘉璐主编.古代汉语(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上一篇:道法自然范文 下一篇:飞鸟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