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扬之中见真情

时间:2022-09-04 11:26:09

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技巧,“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想要表达对某人、事、物的肯定与褒扬,却不从褒扬处落笔,以退为进,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使情节多变,造成鲜明对比。这种表达方法能够比直接表达肯定和赞美更加具有说服力,其中的感情也更加浓烈,更加真实,并能够使读者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欲抑先扬应用在文中可以“蓄势”、可以表达幽默,而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通过作者鲁迅先生对阿长的一番抑扬,表现出的却是作者对于长妈妈的一片隽永真情。

文中作者开门见山的表达了对于阿长的不满与厌烦:不知她的本名,连“我”对她的称呼都可随着“我”的情感而改变的;外表黄胖而矮,而且颈上还长有许多灸疮疤,“我”觉得她生得不好看,连“长毛”都不会抓她;她那“切切察察”,论人短长的性格让“我”厌烦;至于那“大”字的睡姿,着实令“我”无可奈何,那一肚子陈腐繁琐的“规矩”,更是显出她的卑微与愚昧。最“重要”的是,“我”对她,还有一桩“隐鼠”之恨……文章至此,语气实为不屑,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简庸,愚昧落后的劳动妇女形象呼之欲出。

以“我”对于《山海经》一书的渴望为转折点,在文章三分之二篇幅的“抑”之后,最为重要的三分之一才刚刚展开,并与之大异其趣。与“抑”部分的诙谐调侃不同,“扬”部分的笔端更为严肃:我对于《山海经》是如何的念念不忘;阿长又是怎样不知其所以然,却又关切的询问;对于她的问询,“我”又是怎样的应付与不信任,这几处作者都写得细致且详尽。

对于阿长打听《山海经》一事,“我”本没有抱有任何希望,因为年幼时期的作者曾一度认为获得《山海经》一书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志趣高雅、饱读诗书的远方的叔祖“疏懒”于寻找此书;“我”所信任的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所以当阿长把书交到“我”的手上时,“我”的惊喜与难以置信可想而知了,甚至于敬意了她的最高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它确有伟大的神力。”透过儿童的这种天真心理,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对阿长的赞扬是何等的热烈和真挚。从这个意义上讲, 阿长已经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粗俗下人, 而是一个心思细腻、热情助人的“长妈妈”了。《山海经》一事,令作者印象最深,此事也最能表现阿长的美德,她那劳动人民身上所固有的质朴善良和对作者的真诚关切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所以成年之后鲁迅才会对于阿长有如此深切的怀念。

由此可见,鲁迅对长妈妈的赞美与怀念是发自内心的,文中 “抑”假“扬”真,抑是手段,扬才是作者的真正用心。而在这种写作手法灵活运用的背后,我们可以体会到的是鲁迅对于长妈妈的一种真情,这种深沉的情感由衷且真实,文中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是将这种真情推向极致并将其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深深动容。

(作者单位:068450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

上一篇:给童心装上翅膀 下一篇:把德育工作融入到班级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