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29 07:08:34

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

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篇1

一、话题作文好标题的特点

①符合题意,范围不宽不窄。比如,电视专题片《话说长江》,显然是以“长江”为话题的;《河殇》,显然是以“河”为话题的。

②简洁,字数不宜过多又高度概括。比如,电视连续剧《渴望》、《红楼梦》、《药》。

③新颖,这是话题作文标题的一个亮点。比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父亲的心尖》。

④唯美,也就是标题的表达要有一定的艺术美。比如:《秋风里的秋千》、《走过秋天的女人》、《月光下的凤尾竹》。

二、话题作文拟标题的十种小技巧

1、扩充法。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较为简短,而且范围较为宽泛。考生就可以根据话题的核心词语来进行增加或补充,使话题更紧凑,范围更具体。比如:以“手”为话题,以“脸”为话题,我们就可以增补为《第一次握手》、《对手与朋友》、《灵巧的手》和《变脸》、《千年的脸》、《脸谱与做人》。

2、并列法。以“人的感情”为话题的作文,可用并列的方式拟题为“自卑?自负?自强”、“悲愤风流与捐弃张扬”。

3、标点法。标题一般不用标点,但有的话题作文恰恰可以用标点来表达,所谓无声语言。以“合作”为话题的作文可以拟题为“三个和尚:变,变,变!”

4、数字法。作文标题一般也不出现数字,但有的话题作文随着某种语境又可以使用数字,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比如,以“团结合作”为话题,则可以拟题为“1+1+1>3”或“1+1+1<3”;以“家庭教育”为话题的作文可以拟题为“1+6=0”。

5、求异法。所谓求异法就是推陈出新,言常人不常言或言常人所不能言。比如:“真想做个差生”、“真想生病”、“‘雷锋’出国了”、“出卖诚信”、“诚信产品说明书”等。

6、改装法。所谓改装法就是把已有的耳熟能详的一些固定词语或短语进行改动,加入我们所需要的词语,变为一个新的标题。比如:“道德苦旅”、“阿Q新传”、“诚信漂流记”、“诚信:想说爱你不容易”、“诚信:爱你在心口难开”、“知否?知否?应是官肥民瘦”。

7、嫁接法。将各行业各学科的专业术语与话题进行巧妙的组接,就是我们所说的嫁接法。比如:“拍卖诚信”、“吴良心病历”、“心灵审判”、“诚信广播”等。

8、仿写法。就是利用仿词这种修辞进行拟题。比如:“项链与锁链”、“来了看了服了”、“读过写过爱过”、“儿子孙子种子”。

9、时尚语法。利用大家非常熟悉的时尚语言来进行拟题。比如:“我被爱撞了‘腰’”、“路上罚款:象雨象雾又象风”、“PK高考”等。

10、反比法。标题中的两个词语形成强烈的反差。比如,“大师的小节”、“教改热的冷思考”、“红与黑”等。

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篇2

怎样才能拟一个新颖别致的好题目呢?我主要从巧用修辞这方面浅谈标题创新。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拟题目也是一样,标题中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使你的文章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此类情况极为常见。

一、运用比喻。比喻常常使标题生动形象,易于接受,且能引起人们广泛的联想和想象。如:以“诚信”为话题:《永远的人生彩虹》《诚信,腾飞的基石》《诚信是金》;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走出感情的沼泽》《感情不是保险绳》《放下感情的叶片》;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自信的手杖》《信心是帆,意见是船》;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阳光与风雨同行》《意外花开在情理枝头》。

二、运用设问或反问。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有影响吗?》《岂以亲疏辨好恶?》《怎一个情字了得?》;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敢问路在何方?》;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偶然?必然!》《什么?----“是该这样!”》。通过设问拟题,能引人注意;用反问拟题,可加强语气。

三、运用拟人。以“诚信”为话题:《诚信漂流记》《诚信喊冤》《天空的诉说》;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岁月的脚步》。这样拟题,使人感到亲切,也容易产生共鸣。

四、运用双关。以“诚信”为话题:《生命“诚”可贵》就是利用汉字谐音双关的特点,巧借相似联想,是标题显得新鲜含蓄,富有韵韵味。

五、运用对偶。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血浓于水,理大于情》《眼前同一水,笔下情各异》;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初思诸事出人意,后想又在情理中》;以“双赢的智慧”为话题:《微笑竞争,携手同行》《自私自利,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

六、运用仿词。仿照现成的词,临时造出新词,就叫仿词。运用仿词拟题,新颖别致,可使语言生动活泼。如,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莫让感情蒙蔽眼睛》《月若有情月长吟》《桃花源祭》。

七、运用通感。通感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融合,使之互通的一种修辞方法,亦称“移觉”。如《我闻到了阳光》,把视觉、触觉能感受到的阳光,让人的嗅觉来完成。窗外,阳光明媚,各种花香,钻进鼻孔,沁人心脾。花香,不是阳光的功劳吗?再如《温暖的黑板》《甜甜的教鞭》,同样把嗅觉、触觉和视觉进行沟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八、引用。援引现成的名言警句及生活中常见的句子做标题,可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如:以“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为话题:《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从谏如流》《樱桃红了》;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万紫千红总是春》《横看成岭侧成峰》。

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43-01

大家都知道“画龙点睛”这个成语,龙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破壁腾飞,自由翱翔,很重要的原因是龙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否则,也只能是漫无方向的瞎折腾。如果用“画龙点睛”来比喻文章,很显然,“龙”是整篇文章,“睛”就是文章的标题,文章要吸引人,必须有一个好的标题,所谓“题好一半文”,画龙必须点睛。

一、话题作文的特点,学生命题的误区

话题作文以其自由灵活的特征一直是高考热门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的自由灵活表现为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还有自主命题。话题作文的标题对整篇文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在考试中,话题作文的命题没有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处理太过草率。要么懒得思考,没按作文要求,直接把话题当作标题;要么在匆匆成文后,随意给文章加一个标题;要么随性所致,加一个和话题并不相符的标题。更有粗枝大叶者,文章完成后,竟然连标题都忘记命了。

二、一个好标题的重要性

参加过作文阅卷的老师都深有体会,要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多的作文卷批阅,字斟句酌是根本不可能的,时间不允许,人的精力有限,于是比较通用的做法是看看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再粗略浏览文章主体,看看文章的卷面是否整洁,书写是否工整,其中文章的标题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这可是你给阅卷老师的见面礼,一定要珍惜。我们常说“一见钟情”,标题会直接影响老师对文章的评判,阅卷者可以通过标题了解文章的体裁、内容以及作者情感等多方面的信息。因此每一位学生都要认真对待文章标题, “语不惊人死不休”,切不可轻率从事。

三、一个好标题的标准

1.准确。能够紧扣话题,通过标题可以看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情感,“牵一发而动全身”。如《白杨礼赞》,写作的对象,作者的情感一目了然。

2.简练。一定要有高度的概括性,不罗嗦,用尽可能少的文字,传递尽可能多的内容,也就是“言简意赅”。如《琐忆》,一个“琐”字把丰富的材料,复杂的人事包容其中。

3.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有限的文字,涵盖丰富的内容,标题很有张力,让人联想翩翩。

如《荷塘月色》,展现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作者淡然的情怀,折射世态炎凉。

4.生动。标题能够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先睹为快,欲罢不能的效果。如《上帝只给他一只老鼠》,标题吊足了读者胃口,迫不及待想要读完全文,了解沃尔特·迪斯尼的传奇故事。

四、拟好标题的技法

为文章拟一个好标题如此重要,如何按照好标题的标准来拟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出四种常用的技法:

1.扩展法。在所给话题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对话题修饰或补充说明。

如:以“阳光”为话题拟定文题。《阳光明媚》、《阳光灿烂的日子》、《今天,阳光灿烂》、《一缕阳光》。此法是比较实用,也比较容易为学生接受的方法。

2.修辞法。修辞的运用会使标题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如:以“关爱”、“环保”、“修养”和“教育”为话题,拟文题。《我渴望老师的“阳光”》、《山也笑,水也笑》、《躺着读书,站着做人》、《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拟标题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反问、设问等。

3.引用法。引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警句、诗句、歌词或谚语、俗语。如:以“我”为话题,拟文题。《真我的风采》、《我想唱歌又不敢唱》、《最近我比较烦,比较烦》、《天生我才必有用》,经典的名家诗句,广为流传的歌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仿写法。就是通过仿照、模拟的方式,借鉴已经成名的式样,以“旧瓶装新酒”的办法,拟出似曾相识,却巧妙精致的题目。如:以“诚信”为话题拟文题。《生命诚可贵,诚信价更高》、《诚信是这样炼成的》、《把诚信留住》、《诚信风来满眼春》、《诚信“漂流记”》等。

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篇4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将凝聚全世界的目光。为和全国中学师生一起关注奥运盛事,理解奥运理念,吸纳奥运精神,经历精神洗礼,体验民族自尊,激发爱国热情,本刊和有关单位合作,共同举办以“我与奥林匹克精神”为主题的全国初中师生征文大赛活动。

一、大赛口号

我梦想,我参与,我见证,我成长。

二、大赛主题

我与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更快、更高、更强的自我挑战精神,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精神,自信、参与、向上的追求精神,和谐、积极、健康的乐观精神……奥运精神不仅运动员应该具备,每一个现代人都应该具备;不仅应该在运动场上提倡,还应该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弘扬。此次征文以在生活中理解、发现、弘扬奥运精神为宗旨。

三、大赛赛题

围绕奥运精神,设置以下赛题:

1、以“挑战”为话题作文;2、以“竞争”为话题作文;3、以“追求”为话题作文;4、以“乐观”为话题作文;5、以“自信”为话题作文;6、以“和谐”为话题作文;7、以“强”为话题作文;8、以“平等”为话题作文;9、以“参与”为话题作文;10、以“规则”为话题作文。

可任选一题参赛,文体不限。作文具体内容可与奥运活动有关,也可与奥运活动无关,只要围绕以上某个话题进行写作即可;可写自己,也可写别人。

四、征文对象

全国初中师生。欢迎老师组织学生集体参赛,欢迎本刊读者俱乐部会员和小记者团成员踊跃参赛。来稿请在信封上注明“奥运征文”字样。读者俱乐部会员和小记者团成员,请注明“俱乐部”或“小记者”字样。

五、征文时间

2008年1月-8月收稿,10月公布获奖名单。

六、评奖办法

征文大赛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和本刊共同举办。优秀作品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读写》选登。征文结束后请有关专家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颁发加盖中语会和本刊印章的证书。学生获奖作品的指导老师,颁发指导奖证书。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分别奖励价值500元、200元、100元的图书。

七、寄稿方式

稿寄:郑州市顺河路11号《中学生阅读》初中版编辑部。邮编:450004。可发电邮至:。咨询电话:0371-66324936。稿件后请注明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

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篇5

(一)审题要准确周到。

由于限制少,许多同学审题不准,写起来跑题,甚至出现转换话题的失误。要克服这种弊端,我们可以化大为小,把话题引向深入,找到适合自己的开口小的具体新鲜话题。如以“交流”为话题的作文我们应从小处着手去思考,如叙写与朋友之间的交流,表达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等。

再者近几年的话题作文题,文题之前多有一段导语。可别小觑这些导语,它们也是作文题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理应对此引起重视。我们要.看“导语”是否暗示了选材范围。还要.看“导语”是否点示了立意角度。最后看"导语"是否透露了构思方法。

(二)选好角度,拟个好题

许多满分作文的拟题方法,就能给人新颖的感觉。如以“诚信”为话题作文,其标题就可以拟为《诚信,为人的底线》《我们需要诚信》《带着诚信上路》等。这种拟题的方法,在标题中开诚布公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达到一种无以辩驳的力度美。作为话题作文,应该怎么拟题呢?

1、用化小了的话题作标题。可在话题前后加修饰、限制或补充成分,从而把话题变“长”,成为一个恰好反映作者观点或理念的标题。如“吃亏才是福”、“多子一定多福吗?”。

2、完全抛开话题文字的标题。这种标题可以是文章所反映的中心(主题),如“一切都靠自己来把握”、“珍惜拥有”等。

3、用修辞方法拟题。如以“假日”为话题,可拟为《假日——爱的桥梁》。

4、用联想的方法来拟题。该法适用于一些有象征意义的话题,如“水”、“山”、“树”等。以“树”为例,我们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拟出很多见解独到的标题,如“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材与非材”等等。

(三)立意创新求异。

话题作文的立意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放开视野,寻求广度。如2003年山西省中考作文题目以“桥”为话题,我们在立意时就不能只想到生活中有形的普通的“桥”,更应该想到文学作品中的“桥”,以及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等等。

二是有的放矢,把握精度。同学们写文章立意要做到有很强的针对性,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或倡导健康向上的精神,或针砭时弊,发人深省,或提炼哲理,令人警醒。

三是纵横拓展,追求深度。即在立意时,要放开思想,多往更深的层次上去思考,挖掘出深刻的内涵来。如2003年重庆市中考满分作文《责任》,记叙了婆媳之间矛盾的产生到最后解决的过程,得出人与人之间应该怎样相处的道理,使文章的立意有了深度,给人启迪。

(四)文体明确规范。

有的考生把“文体不限”误以为可以写成不管什么样的文体,结果出现一些记叙文议论化、议论文记叙化、散文杂感化之类的文章,正确的方法是根据自己的擅长扬长避短,选择文体。比如: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善于记叙描写的学生,可以选择记叙文;逻辑思维比较发达,善于议论说理的学生,可以选择议论文;感情丰富,视野开阔的学生,可以选择散文等等。

(五)点题恰到好处。

话题作文的点题,一般可以采用明点的形式,在文章适当处出现和题目中关键字眼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词语,直接解释和说明题目的含义,提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得到阅卷者的认可并赞同,当然也可以用象征式、比喻式、联想式的点题,但这类点题要求比较高,一般不易掌握,考生应该慎用。

(六)语言规范通顺,书写正确美观

语言、文面犹如产品的包装,若无好的包装,产品也将黯然失色。"语言"在作文评分标准里单列一项,不同等级中有不同的要求。考场作文要想得高分,须重视语言表达,书写正确规范,卷面干净、整洁。要求学生尽量避免出现错别字,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篇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630029)

作者简介:田 盼(1990-),女,湖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工程、数据挖掘;何 跃(1961-),男,重庆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

摘要:随机选取腾讯微博100个热点话题作为研究样本,绘制了博文数量增长曲线,然后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再通过数据分组处理方法拟合各类曲线发展趋势,最后使用随机抽选对话题分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微博话题的相关博文数量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七种类型,它们随着时间变化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关键词:微博;热点话题;网络舆情;SOM;GMDH

中图分类号:G350;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8-0075-05

1 引言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是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1]。它具有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元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性化与群体极性化等特点。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的特点,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Web20时代,受传者不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有强烈需要表达自我的意愿、而这种意愿也能够得到实现。但是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随意性、及时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的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

微博(Micro-blogging)是Web20时代流行起来的一种集成化、开放化的互联网社交平台,最先流行于2006年Evan Williams等人联合建立的Twitter,接着国内也纷纷出现微博网站。目前国内较流行的微博社交网站主要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等。微博的兴起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分享、交流信息的平台,但是微博的开放环境为网络舆论自由化提供了便利,各种网络谣言、偏激的思想和报复性的人身攻击出现在平台上,部分舆论甚至给国家稳定和社会安全带来严重的危害。随着微博在网络媒体中的地位提高,微博舆情是无法忽略的问题。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加强对微博舆情发展趋势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提前预测微博舆情的发展趋势,以及积极解决微博舆情危机,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对微博舆情的检测和引导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举动。

国内关于微博话题的研究以定性方法为主,内容主要侧重于以某一个或多个突发事件为对象进行研究。罗朋梳理了药家鑫审理过程中一些关键节点的媒体报道和微博舆论,探讨了微博舆论对此案审判所产生的影响[2];周葆华在探讨“动态范式订定事件”概念的基础上,以2010年三大突发公共事件为例,分析“微博事件”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关系[3];杨亮提出了情感分布语言模型,通过分析相邻时段间情感分布语言模型间的差异,实现有效地从微博平台中发现热点事件,有助于抵御微博平台中热点事件的管理和监控[4];夏雨禾以6个新浪微博突发事件为例,对微博突发事件中舆论的分布形态、构成要素、生成机制和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5];盛宇提出基于微博的学科热点发现、跟踪和分析机制,解决依据传统信息源对学科热点进行分析研究存在时间上严重滞后的缺点[6]。

国外对微博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对而言在微博话题方面的研究也更加具有多样性。J Weng等提出了一种改进的TwitterRank思想,通过对影响力的Twitter者跟踪寻找敏感话题[7]。Thomas Heverin等以华盛顿州西雅图-塔科马地区枪击事件为例进行个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公民使用微博作为组织和传播危机事件信息的方法[8]。Amanda和Leysia Palen通过Twitter平台统计微博在美国、共和党全国大会,Gustav、Ike飓风4个事件中的使用情况,了解事件中用户行动并且指出网民通常使用微博分享紧急信息、参与应对突发事件[9]。

目前针对微博话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单个或者几个突发事件的研究,且没有查询到对微博热门话题博文变化趋势的研究。

本文随机选取腾讯微博100个热门话题为样本,自话题出现的15天内博文数量为研究数据,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方法对话题博文数量变化趋势进行聚类分析,然后利用数据分组处理算法针对聚类结果进行曲线拟合,建立微博话题博文数量曲线分类模型,最后通过另外搜集的6个微博话题对该分类模型进行验证。

2 研究设计

21 数据来源

腾讯微博是中国用户量最大的微博平台,据腾讯官方统计腾讯微博用户约4亿,每天活跃用户数是6800万。

本文数据全部来自腾讯微博热点话题,通过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官方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获取相关数据。使用程序通过官方API随机收集100个话题的微博信息,具体信息内容包括:微博ID、微博时间。

22 样本数据预处理

对获取样本信息进行简单分析,话题微博发表的时间跨度集中在15天内。另外,由于话题的时间不同,为了使时间数据统一,方便进行数据分析对比,把绝对时间进行相对化处理。即将第一条博文的时间定为绝对时间1,以4小时为刻度+1,对每4小时时间段博文数量进行汇总,并且将每个时间段内微博数量进行累加处理。这样相对化及累加处理之后,每个话题下数据量都有90条。第i个话题的博文数量向量Xi=(xi1,xi2,…,xi90),其中xik表示第i个话题的前k个时间段内的博文数量。

由于每条话题受关注程度不同,参与讨论用户的博文数量差异性较大,为了方便数据的分析,必须对数据进行去量纲处理。去量纲的方法主要是将向量进行标准化处理,第i个话题博文数量增长标准化向量Yi=(yi1,yi2,…,yi90)

(1)

其中yik代表第i个话题前k时间段内博文数量标准化结果。

23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聚类

本文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M)对100个话题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该方法是由荷兰学者Teuvo Kohonen于1981年提出的,是一个由全连接的神经元列阵组成的无导师、自组织、自学习网络[10],其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其区别于自组织网络在于在SOM网络中,竞争层中的神经元会尝试识别输入空间临近该神经元的部分,即:SOM神经网络可以学习训练数据输入向量的分布特征,也可以学习训练数据输入向量的拓扑结构。SOM神经网络学习算法步骤归纳如下:

(1)网络初始化,用随机数设定输入层和映射层之间权值的初始值;

(2)输入向量的输入,即将输入向量输入给输入层;

(3)计算映射层的权值向量和输入向量的距离(欧氏距离),通过计算获取最小距离的神经元(胜出神经元),并给出其邻接神经元集合;

(4)权值学习,修正输出神经元以及其邻接神经元的权值;

(5)计算输出是否达到预先设定的要求,如达到要求则算法结束,否则返回步骤(2)进行下轮学习。

24 GMDH模型

本文采用乌克兰控制论学家A G Ivakhnenko创立的数据分组处理方法(Group Method of Data Handling,GMDH)进行曲线拟合。

其主要思想是以“遗传—变异—选择—进化”的进化论原理为基础,通过各简单的初始输入(局部模型)的交叉组合产生第一代中间候选模型,再从第一代中间候选模型中选出最优的若干项结合而产生第二代中间候选模型,重复这样一个产生、选择和遗传进化的过程,使模型复杂度不断增加,直到选出最优复杂度模型为止[11]。

GMDH算法基本步骤:

(1)将样本数据分为训练集A和检测集B;

(2)建立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一般函数关系;

(3)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外准则作为目标函数;

(4)在训练集上使用内准则(最小二乘法)进行参考估计得到中间待选模型;

(5)在测试集上使用外准则进行中间候选模型的选择;

(6)重复(4)、(5)步骤,直至外准则值不能再改善,最终得到最优模型。

该方法遵循进化论的原理,其区别于一般回归模型的最大优点是使用外准则进行中间候选模型的选择,这样可以保证在一定噪声水平下,得到数据拟合精度和预测能力之间实现最优平衡的最优复杂度模型,不会出现一般回归方法中常出现的过度拟合而牺牲了预测能力的现象。

3 实证分析

31 博文数量曲线的聚类分析

在假设微博话题文数量增长趋势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使用Matlab软件编程,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方法,对100个样本话题事件的博文数量增长标准化向量Yi进行聚类分析,初次聚类后对相对分散的曲线再次聚类,最后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七类曲线。

注:图中左上角第一个数字代表类别,第二个数值是该类别中热点话题的数量32 博文数量曲线的拟合

为了对话题时间博文数量进行预测,需要对每类曲线进行拟合。为了使拟合结果模型具有每类中各条曲线的特征,同时也方便曲线拟合,本文选取对每类曲线的均值进行拟合,这样就对每类曲线拟合变成对该均值序列的拟合。例如:对第j类曲线(其中包含k个话题事件)时刻为t的数据进行处理,其均值为:

(2)

下面只需要对第j类向量Cj=(Cj1,Cj2,…,Cj90)进行曲线拟合就能得到该类曲线的博文增长曲线。

本文使用Knowledge Miner软件,采用GMDH方法建立模型,经过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得到七种曲线类型的拟合方程。综合来说,七类曲线拟合效果较好,调整R2均大于099,且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以及预测误差平方和均在合理范围内。为了对各个类型话题进行描述性说明,为每类话题简单命名,具体拟合效果如表1所示。

坡型话题博文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显示相似性,当话题在出现一段时间内,相关话题发表博文数量呈笔陡状上升,在微博上经过短暂时间热议后,话题博文数量的增长趋势迅速减慢直至趋零。这三类话题不同之处在于:1类话题前期博文增长数量最快,到趋零经历时间最短,博文数量增长主要在前2天内实现;2类话题博文数量增长速度较1类慢,大多数博文在前4天内被;3类话题刚出现时,博文数量呈现低速增长的趋势,1天后博文数量快速爆发,2~4天博文数量快速增长,4天后博文增长数量增长逐渐趋零。

阶梯型话题所代表的曲线增长模式呈阶梯状,话题产生前2天内,相关博文数量得到快速增长,该话题得到广泛的关注,2天后增长速度明显减慢;5~10天时间段内,相关博文增长呈小阶梯状增长,增长速度不如话题出现前2天;10天后博文数量基本停止增长。

弧形话题相对直线型话题,博文数量初始增长速度较大且后期话题博文数量降低速度更快。但在观测期15天内,该类话题博文数量未停止增长。

S型话题在话题出现4天内,博文数量一直处于低增长状态,表示该话题并未被广泛关注;话题出现第4~9天时间段中,博文数量出现急剧增长的势头;9天后博文数量增长趋势逐渐趋零。

直线型话题的博文数量变化趋势大致呈现直线增长,但是每个时间段所代表的博文数量点到原点的斜率逐渐降低,也就是说增长速度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在观测时间15天内,话题博文数量持续增长。

上述工作主要是对微博热点话题博文数量从增长规律角度进行分类并建立模型,得出各类曲线的传播规律,简单地从数量趋势方面了解民众对于热点事件的关注程度随时间变化发展趋势。另外,通过上述研究基础,实现对日后发生的热点事件进行趋势预测。

33 热点话题变化趋势实证

当新话题产生时,首先通过该话题前10个时间段博文数量数据判断该话题所属类别,应用表1中的话题类别模型进行曲线拟合,预测话题随时间推移博文数量变化趋势,然后将博文预测数量值与真实值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随机选取包括“香港海逸君绰酒店发生大火”事件在内的6个话题,同样使用腾讯开放平台API获取其博文数量数据,具体实验过程如下:

(1)由于本文前期对数据进行的预处理,实证阶段应有相应的预处理过程。对采集到的6个话题事件前10个时间段数据作为拟合数据,均减去其第1时间段数据,进行自适应缩放变化后,逐一与表1所示7类话题类别模型进行匹配,选择均方误差和最小的话题类别为该话题所属类别,并记录下缩放比例k。

(2)拟合该话题所属类别后,对该类别模型计算的数据按1/k进行缩放,还原到原始数据的大小,缩放的结果即为该话题事件的博文预测数量。

下面是对获取的6个话题进行拟合得到的预测曲线以及与实际曲线的对比图。

表2展示了针对图3中6个微博热门话题事件博文数量曲线进行拟合得到的详细信息,这6个话题包含有五种不同的曲线类别,且结果显示的拟合效果良好,判定系数R2均在08以上。

4 总结

微博逐渐成为十分重要的信息来源平台,人们在这个平台上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观点、互动交流等,这些频繁的交互活动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对该类舆情的产生,有必要使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其做分析和预测,为正确治理以及引导舆情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以腾讯微博平台上的话题事件为对象,随机选取100个话题事件作为聚类样本,对话题事件博文数量增长曲线进行聚类,发现话题事件博文数量增长曲线大致能分为7个类别,绘制每类曲线模型并对每类话题博文增长情况进行描述性说明。这些工作可以帮助政府监管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微博等网络舆情进行监管。

由于话题信息量不足等原因,本文不能精确地预测微博话题文数量爆发的拐点,只能提供大致的时间范围,未来可以针对拐点进行研究,相信拐点的预测对防治微博舆情危机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前沿,2006(10):140–143

[2]罗朋“微”力量下的舆论审判[J]当代传播,2011(5):45-48

[3]周葆华作为“动态范式订定事件”的“微博事件”[J]当代传播,2011(2):35-38

[4]杨亮,林原,林鸿飞基于情感分布的微博热点事件发现[J]中文信息学报,2012,26(1):84-109

[5]夏雨禾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论—基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43-51

[6]盛宇基于微博的学科热点发现、追踪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8):32-37

[7]J Weng,E P Lim,J JiangTwitter Rank:Finding Topic Sensitive Influential Twitters[A] WSDM’10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C]New York,2010.261-270

[8]Thomas HeverinMicroblogging for Crisis Communication:Examination of Twitter Use in Response to a 2009 Violent Crisis in the Seattle-Tacoma, Washington,Area[A] 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ISCRAM ConferenceSeattle,USA,2010.110-114

[9]Hughes Amanda Lee,Palen Leysia Twitter Adoption and Use in Mass Convergence and Emergency Ev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USA), 2010,11(6):248-260

[10]李春华,李宁,史培军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原理和应用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5):543-547

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篇7

一、准确揭示,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都是根据给出话题自拟题目,这个题目不是“天马行空”胡乱一写,而是要准确揭示话题所体现的内容,切忌穿凿附会、生拉硬套。在这一点上,话题作文的宽泛性也体现出了弊端,因为其范围之广,所以在拟题上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困难,所拟题目 “千人一面”,所写内容穿梭于几个话题之中,把能写的都写了,结果却适得其反。为此,对于话题作文的拟题,我们一定要有“化大为小”的意识,即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最简单直接的做法是:在所给话题的前面或后面加上适当的词语进行增补。如以“愿望”为话题,我们就可以拟“小草的愿望”、“愿望破灭”等。在宽泛的范围内,选择一点,不及其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一点”写好、写深刻,从而达到人们常说的“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效果。

二、多种角度,独辟蹊径

拟题,除了顺向发展,正面思维,从积极的方面给予肯定外,还可以突破常规,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对一些固定不变的观点进行相反角度的深度思考,从而进行论证。思维角度变了,文章立意也会陡然一新,与众不同的新见解势必会吸引读者的眼球。如屡遭逆境挫败了人的自信心,鼓励与表扬反而更易激发人的斗志,可拟成“顺境也能出人才”;一味的知足自满,却是固步自封,可拟成“知足者未必常乐”等等。突破常规,反弹琵琶,才能弹出不俗之音。

三、巧用技巧,力求创新

在正确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拟题运用一些技巧,也能使文章增色不少,例如:

(一)巧用修辞

文章的题目素来有“简明扼要、点明中心”之功效,但不足的是简明的题目往往剥夺了读者想象的权利,巧妙使用修辞恰恰可填补这一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令文章更富意蕴。如以“家”为话题,用比喻拟《家――我成长的避风港》,用对偶拟《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又如以“环保”为话题,用拟人拟《地球就诊记》,用夸张拟《地球的最后一滴眼泪》,用对偶拟《一手老茧,满山苍翠》。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拟题,可使文章题目生动形象,富有文采,不落俗套。

(二)巧借熟语诗句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触手可及的丰富资源,成语、俗语、古诗名句……只要我们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找出适合文章主旨的借来一用,那么文章也会顿生典雅蕴藉之气。以“书”为话题可拟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诚信”为话题,可改造诗句拟为《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可借用名句拟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以“作文”为话题,还可借用歌名拟为《作文,让我欢喜让我忧》……在生活中,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有心积累,用心联系,通过借用、改造、组合等方式拟成的题目,一定会使文题典雅大方、妙趣横生。

(三)巧改数字公式

数字公式不仅仅是数学的专利,在作文中它也能一展身手,而且还不同凡响。借用数字公式,违反常理,如《99+1=0》,其中“99”代表合格产品率,“1”代表不合格率,文题通过这种荒谬的计算式,揭示了质量意识的重要性;又如《勤奋+思考=成功》、《1+1=?》,用一系列的符号与公式简洁、直接地揭示了事物间的关系,可谓言简义丰,不仅吸引了读者,而且增强了文章的生命力。

以自信为话题的作文篇8

气候传播是将气候变化信息及其相关科学知识为社会与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公众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以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社会传播活动。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在气候传播研究过程中发现,涉及气候变化的相关研究多以自然科学领域为主,从社会科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具体从媒体与传播的角度研究气候变化问题的更为缺乏。

作为社交媒体的代表,微博因其社区化、黏合性的特点成为参与气候传播的重要媒体类型。本研究结合城市环境排名、地域代表性、媒介属性、媒体影响力等因素,将人民日报、河北省燕赵都市报、河南省大河报、上海市新闻晨报、广东省广州日报等五家媒体的新浪微博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13年12月28日到2014年1月15日有关气候这一主题的222篇微博,从议题建构、话语框架等角度解读微博空间的气候传播文本。

微博空间气候传播的媒介议题建构

议题建构理论由美国学者朗氏夫妇在1981年发展为经典的大众传播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大众媒介、政治系统和公众三方复杂互动过程中,媒介通过发掘新闻议题并加以建构、报道,使之成为公众关注讨论的焦点。

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时代,议题建构的研究视阈不断拓宽。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提出,网络信息文本中的议题建构研究视野更加微观,应更注重议题提出者个体的话语建构。在分析微博空间的气候传播议题建构时,本文所选样本具有较高的议题建构功能,同时微博文本也能体现一定的个体话语特征。本研究结合上述理论框架,从媒介议题呈现、议题分布、主要消息来源等方面进行研究和阐述。

1.议题呈现

作为中国环境现实的主要反映者和建构者,微博中的媒介组织通过选择部分气候变化的事实来建构或强化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就如美国社会学家Tuchman在《制造新闻》里指出的那样,新闻是对真实的社会建构,而制造新闻行为本身就是建构事实本身的行为。

2014年1月9日,中国社科院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的空气质量排名全球倒数第二。而绿色和平组织2014年1月10日的全国74个城市2013年的PM2.5年均浓度排名中,河北省有7个城市入围前十名,其中排名第二的石家庄市,年均PM2.5浓度是国家标准的4倍以上。上述中国环境的现实通过微博媒介的资讯转换,强化了公众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认知。

如表一所示,在222篇以气候变化为主题的微博文本中,@燕赵都市报占了较大比例,为35%。所占比例最少的@人民日报为近10%。虽然不同地域的微博媒介对气候传播议题的关注度有差异,但是上述数据基本上契合了中国气候环境的现实,同时也显示出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媒介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如在“2013年城市PM2.5污染排名”新闻事件中,除了@新闻晨报外,其他四家微博都进行了报道,其中,@燕赵都市报在1月12日以“2013年城市出炉 我大河北‘10进7’”为题,分别列举了排名前十和污染最轻的十个城市。该事件在微博传播的呈现凸显了媒介通过对新闻事件的选择,能够塑造更为公众所关注的信息价值,并通过语言符号的论述再现,架构社会真实的生活图景。

表一:媒介的议题呈现

2.议题分布

本研究将微博媒介议题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报道场域,因为气候变化不仅是引发全球关注的环境议题,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双重场域的视阈下,通过归纳梳理,本研究将媒介的议题分为“气候变化现象与事件”、“气候知识普及与阐释”、“气候变化归因与解读”、“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应对政策与行为实施”、“多元融合议题”和“其他”七个类别。通过数据分析,排在前三名的议题为“气候变化现象与事件”、 “应对政策与行为实施”、“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分别占报道总量的71.18%、8.11%和5.86%。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的气候变化不同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气候变化”,更多的是指气候时间性的任意变化,无论其原因是自然变化,或是人类活动结果。

“气候变化现象与事件”指的是随时间性气候发生的变化表现及典型事件,包括媒介对气温变化、季节更替、空气质量检测及公布等进行的报道。“应对政策与行为实施”包括政府机构的有关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以及针对气候变化采取的行为措施等。同时本研究也将媒介自身发起的应对气候变化的组织行为纳入该范畴,如大河报针对严重雾霾发起的“快过年了,你还放鞭炮吗”讨论。而“气候变化影响与评估”议题则涵盖了气候变化引发的经济、交通、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及政府机构、专家学者等多方做出的科学评估。

在微博媒介叙事中,这三个议题存有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即在气候变化新闻事实基础上,通过权威性的信息公开和归因解读,提升政府政策的公众认同感,从而推动气候变化应对行为的开展。

通过进一步分析显示,在所占比例较高的“气候变化现象与事件”议题中,50%以上都是以天气变化现象为主题的,诸如气温变化、节气更替等。这虽然满足了受众掌握出行天气的日常需求,却未能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强化公众对于气候变化内涵的认知。而涉及“气候变化的知识阐释与归因解读”的微博文本仅占样本总数的12%,这说明媒介的传播重点尚停留在对天气现象的简单呈现上,传播视角较为狭隘,同时也折射出我国公众气候传播的媒介素养急待提升。作为一个专业性壁垒较高的报道领域,气候传播需要受众掌握一定的气候变化知识。目前受众接触相关知识的传播渠道主要是各种媒介,而微博作为传递专业知识的重要媒介渠道,应借助自身传播效果广泛、受众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等优势,建构气候传播议题的立体呈现体系,从而使公众通过微博提升自身的气候传播素养。

3.议题的主要信源

在媒介选择新闻事实并建构议题的过程中,由于记者认知的局限性,信源成为提升报道权威性、规避媒介话语风险的重要手段。和其他报道主题相比,气候变化议题长期性、专业化的传播特征更为鲜明,信源选择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环境报道的10条实践经验》一书的作者认为,好的信源特别有价值,政府、立法者、环保NGO、公司机构等都应该成为信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发现,222篇研究样本中,能够明确交代主要信源的篇数共为120篇,其中媒体之间互相引用的信源比例为39.17%,其他主要信源依次为政府机构(35%)>公众(14.17%)>专家学者(9.17%)>其他(1.66%>)环保NGO(0.83%)。

从上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有关气候变化的微博文本中,信源采用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分布极为不均衡,本应成为气候传播权威信源的政府机构、专家学者与环保NGO所占比例合计仅为49.17%,其中,环保NGO作为主要信源仅出现一次。作为受众关心且缺乏全方位认知的气候变化领域,权威信源的缺失将降低消息文本的可信性与科学性。二是媒介信源互文现象较为明显,微博平台的部分信息文本以转发、编发其他传统媒体或网络媒体的新闻报道为样态,议题一致性现象较为普遍,议题建构者个体的话语特征往往淹没在大量重复的信息文本中。

微博空间气候传播的媒介话语框架

微博制造了“气候传播”的新闻议题,同时也建构了媒介话语框架。美国学者恩特曼认为新闻框架主要指事件的选择与凸显,即将对这件事所认知的某一部分挑选出来,在沟通文本别处理,以提供意义解释、归因推论、道德评估以及处理方式的建议。不同于传统的媒介文本,微博140字的文体空间特征等决定了其媒介文本独特的话语框架。本文探讨的话语框架主要包括新闻的话语结构与微观修辞框架,前者可以分析新闻文本内容的架构形式,而后者主要解释新闻事件的意义建构。通过分析媒介话语框架,试图了解微博如何通过选择和重组叙事话语来框架气候传播的新闻事实。

1.微博话语结构

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文本都有着比较固定、规范的写作格式和话语结构,如消息文体最常见的写作格式为倒金字塔,其话语结构是按照新闻要素的重要性进行叙述话语的排列。荷兰学者梵・迪克在《作为话语的新闻》一书中提出了新闻话语结构的范式,该范式将新闻报道框架分为概述和故事两个部分,其中故事又被分解为情节、背景、评价等,突出了五个W和一个H在叙事中的重要性。同时,梵・迪克认为上述结构之间可以进行“重组”,重新框架新闻的话语结构。

作为受文本空间限制的微博文体,其话语结构和传统的媒介文本有所不同。本研究结合所选气候传播的样本,在梵・迪克新闻话语范式基础上,建构了微博空间气候传播的媒介话语结构。

图一:微博空间气候传播的话语结构

如上图所示,微博空间气候传播文本的话语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叙事简单,较为注重凸显“What”要素。由于微博文本140字的篇幅限制,其无法容纳传统叙事中的所有新闻要素。一般情境下,微博中的气候传播文本都是作为信息节点、信息源的形式出现,往往注重简单叙述某一气候变化现象或相关事件,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背景、阐释等有时通过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呈现,受众需要点击相关网址才能阅读到更为完整的元信息文本。

二是视觉影像扩充了微博话语结构的张力。在微博空间,文本空间特点加之公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许多较为复杂而重要的传播议题不能得到立体的话语呈现,从而迅速沉没在网络信息海洋中。相对而言,气候传播议题不仅充斥了大量枯燥数据,同时也具有高度政治化的特点。在微博文本中巧妙运用视觉影像,一方面可以引发受众的关注和共鸣,使其从众多的信息文本中“浮上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寓观点于图片,植评论入影像,扩充微博文本的话语张力和内涵。此次所选的222篇微博文本全部配有图片或者视频,虽然字数限制了信息总量,但视觉影像使文本表达的意义更加丰富,就如英国《卫报》前任资深环境记者保罗・布朗所说,在气候变化报道当中,图片尤为重要,一幅好的图片胜过千言万语。

2.微观修辞框架

在传播活动中,修辞使用的目的是通过运用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升信息的传递与劝服效果。学者钟蔚文与臧国仁从微观层面分析话语框架时认为,媒介文本主要通过修辞、句子等进行各种真实转化,从而再现各种社会事件,完成言说意义的建构。本部分研究的微观层次的修辞框架主要包括气候传播文本中使用的修辞格、句子等。

目前,微博新闻文本中常用的修辞格主要有比拟、比喻、借代、对偶、婉曲、设问、反问、夸张、双关等。在222篇微博空间气候传播文本中,在标题和正文中明确使用修辞格的有76篇,占总篇数的34.2%。其中,比拟使用的频次最高,占18.0%;其次是引用,占5.41%。在微博文本的制作过程中,恰当地使用修辞格,能够提升媒介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更易引发受众的关注,对提升气候传播效果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比拟等修辞格的大量运用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气候传播主题的宏大性与政治性,无厘头、戏谑化的表达弱化了气候变化话语内在的强冲突性。

在微博媒介话语中,传统的新闻表达框架被一定程度地解构,如前微博时代报道中被推崇的客观、中性的陈述句式,情感性较弱的名词、动词等。通过梳理所选样本,可以对气候传播微博文本中句子的使用情况总结如下:一是句子感彩更为强烈,拟声词、感叹词的高频使用加之情感性更强的标点符号的运用,确保了媒介的传播意图能在有限字数中得以充分表达;二是句型简短,句子出现短语化、省略化倾向。如@燕赵都市报1月14日的微博:“大宣化 土豪蓝!!低调点,好伐?这让兄弟市情何以堪?!”在该微博中,不仅省略了句子成分和标点符号,并且短语替代了句子成为语言的基本单位。

结论与讨论

媒介话语框架是媒体在报道某一事件时,进行信息处理的思考模式和资讯转换的建构过程。在微博空间的气候传播中,媒介对于气候变化现象与事件的议题关注较多,对其他议题尤其是气候知识普及阐释与归因解读关注较少。在主要信源的采用上,专家学者与NGO比例过低,这样的报道会降低受众的信任度。在微博的媒介话语框架方面,由于受文本字数的限制,气候变化报道叙事较为简单,但图片和视频等影像资料作为话语结构的有机组成,赋予微博话语结构较大的延展性。同时,媒介组织能够利用修辞格、句子、短语等选择和强调部分事实来凸显新闻事实,形成特定的气候传播话语框架。需要注意的是,气候传播目前存在议题单一化、话语过度娱乐化、内在冲突弱化的现象,这也说明媒介组织需要建构更适宜微博传播的气候变化报道的话语框架。

本研究解读的主要对象是微博的媒介文本,而受众如何启动个人话语框架,采用趋同、协商或对立的解码立场与媒介话语框架进行互动,从而实现社会现实、媒介现实和自我现实之间的转化与互动,值得进一步进行探讨与研究。

【本文为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媒介融合下地方政府引导网络舆情研究”(项目批准号:1424004102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郑保卫:《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②喻国明 李彪:《网络事件中元信息文本的议题建构与微观修辞研究》[J],《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③仇玲:《环境危机议题的媒体建构与信息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3年第4期

④赵士林 关琳子:《“PM2.5事件”报道中的媒体建构》[J],《当代传播》,2013年第1期

上一篇:新型玻璃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爱我中华手抄报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