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探险范文

时间:2023-09-26 00:30:21

水下探险

水下探险篇1

水晶走了第一条路,是华容道。水花走了的二条路,是赤壁路。水莉走了第三条路,是长坂坡。水晶先走,水晶大摇大摆地走了过去,过了一会就不见踪影。水利和水花也走了。就在这时,龙姑娘喊了一句:“水莉,你先别走,我有话跟你说!”水莉刚想走,就被喊住了。水莉做了一个手势给水花,意思是让她先走。水花看了,点了点头,点完就走了。水莉跑了过来说:“龙姐姐,您找我有什么事?”龙姑娘说:“水莉,这次考试是专门靠她俩的,你不必去!”“哦!原来如此!那我现在干什么呢?”水里问道。龙姑娘笑着说:“你现在就跟我学魔法吧!”“好哦好哦!现在学什么呢?”水莉无奈的问。龙姑娘说:“我先教你最简单的‘飞’!”“好哦好哦!”水莉说到。

“我们去红海岸边,好吧!”----------龙姑娘说。

“好!现在就去!”--------------水莉高兴地说。

(现在报告的是水晶和水花的情况)水晶在华容道里走着走着,忽然看到前面有两条路,一条是繁华的,一条是简单的。正在水晶思考要走那条路时,突然水晶头上冒出了两个小人。一个是水晶的‘太好了’安可尔,一个是‘太糟了’安毁耐。安可尔对水晶说:“主人,您一定要走简单的路!”安毁耐说:“别听她说!”安可尔说:“您走简单的路,一定会赢!您选择了这条路,就等于救了全世界!”水晶用一只手,把安毁耐弹走了。安毁耐还说了一句:“我一定会回来的!!!……”水晶毫不犹豫,选择了简单的路。水晶闭上了眼睛,又睁开了,看见自己在智力比赛的广场上。看见了龙姑娘、水莉和水花!(水花的过程跟水晶差不多,在这省略不写!!!)三位公主看到了对方,拥抱在一起。龙姑娘这时说:“我给你们一样宝贝!”“嘿!是什么,快告诉我们。”这时龙姑娘从背后掏出三条项链,给了三位公主。三位公主问这是什么?龙姑娘说:“这是你们三个人通讯的一样东西记住了么?”“记住了!”三位公主齐说。

水下探险篇2

【关键词】户外探险事故;野外生存;遇险心理;探险装备

1.探险事业的发展

从人类定居地球以来,人类的探险活动从没停止过,当然,探险活动也带给人类不少的好处,像新大陆的发现、科学问题的证实、矿藏的开采等许多重大事件都与探险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探险活动本身既充满了刺激、神秘又危险处处,在探险过程中,死亡随时都会降临在每个探险队员身上,每年死于探险活动中的人不计其数。迄今为止,在图书馆里可以查找被记录在案的著名中外探险家就有500多名。

户外探险活动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落后,我国在1989年成立第一个户外探险旅游的民间社团。虽然我国的户外探险的发展时间较短,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发展非常迅猛。随着我过户外探险发展规模的日益扩大,其带来的诸如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彰显,探险活动的安全性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2.探险活动的安全隐患与探险装备的局限性

探险活动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常常伴随着危险。在我国探险活动近几年来发生很多令人心痛的事故,根据中国登山协会的统计, 2003年户外探险死亡人数为4人, 2004年为12人, 2005年为15人, 2006年为26人。2007年户外登山探险事故,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生29 起,死亡29 人。2008年中国内地在山难中遇难人员共报告20人, 2009年来自媒体报到过的户外事故,目前不完全统计就已经超过6起,死亡人数超过24人。探险事故的发生一次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事故的频发是我国探险活动的一大问题。

户外运动多数带有探险性质,有很大的挑战性与刺激性,尤以登山、露营最受大众喜爱。当缺乏专业训练与户外自救技能的人群成为各项户外运动的主体,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组织形式松散、没有责任主体的户外团队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较弱,即使营救队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在付出极大人力物力的条件下,也并不能完全保证遇险者的人身安全。

现有的户外探险装备如帐篷、背包、睡袋、防潮垫或气垫、登山绳、岩石钉、安全带、上升器、下降器、大小铁锁、绳套、冰镐、岩石锤、小冰镐、冰爪、雪杖、头盔、踏雪板、高山眼镜、羽绒衣裤、防风衣裤、毛衣裤、手套、高山靴、袜子、防寒帽、冰锥、雪锥、炊具、炉具、多功能水壶、吸管或净水杯、指北针、望远镜、等高线地图或其它资料、防水灯具、各种刀具等。

但这些装备不能有效地为户外探险者遇险时而发挥求救的作用,导致很多探险人员遇险之后没能在第一时间被营救,从而威胁到遇险者的人生安全。一方面,由于户外探险装备众多,没有一个系统得整合,新手探险者或者资深探险者选择时的疏忽,导致遇险时发现装备缺失。另一方面,市面上没有专门针对遇险时求救而设计的装备,也是导致探险者遇险之后到不到及时救援的原因。所以,当探险者遇险时,需要一款专门为遇险后求救而设计的装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遇险者的生还几率。

3.遇险人员遇险心理分析

如何设计出一款快速、有效地让遇险人员脱险的户外探险装备,对遇险人员遇险时的情景分析和遇险人遇险时的心理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著名的户外探险者,美国Discovery探险节目《荒野求生》主持人贝尔说过“求生时,有三件事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对宗教的信仰、藏在鞋底的家人照片和带在身边的打火石。只有狂妄自大的人才会说我什么都不需要。在野外,信念很重要,它是我的精神支柱”。的确,一个强大的心理,一个强烈的求生欲望,很多时候可以拯救一个遇险者的宝贵生命。专家指出,在灾难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其实来源于我们平常生活中的积淀。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乐观洒脱的生活态度、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危机面前永远保持对生命的信心。当灾难面临时,我们既要发挥智慧,寻找求生的手段;但同时不要“想得太多”,你需要时刻告诉自己:我能够活下去。在突发性灾难面前,心理暗示对于增加生存几率极其重要。如果仅仅是对死亡的恐惧,那会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加速心理防线的崩溃,失去活命的斗志。积极的心理暗示来源于灾难中的乐观心态。如果是一个人,你要避免无谓的思考和体能的消耗,要学会在痛苦状态下进行自我安慰,保持坦然的心态等待救援;如果是集体被困,则要学会相互安慰、鼓励,以集体的力量增强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

4.结语

一款合适的户外探险应急设备能极大地提高遇险者生还的几率,并且可以有效地帮助遇险人员自救或者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救援,以下是我为设计这款设备而应该思考的因素:

(1)如何让遇险人员快速有效得发出信号通知到救援团队或者当地公安机关。

(2)当前的探险装备众多,没有一个系统地整合,探险者携带装备时容易忘记带。

(3)市场上没有专门为遇险后求救而设计的装备,只有一般的GPS定位,或者是口哨,头灯等不专业的求救小装备。

(4)如何设计一款求救设备,结合现有的探险装备,比如帐篷、背包、睡袋、服装、鞋等,不增加使用者的使用负担,又能起到良好的求救作用。

(5)如何减少遇险人员在遇险之后等待救援或自救时焦急,紧张,恐惧等心理,并且提高遇险人员的求生欲望。

综上所述,要设计一款户外探险求救设备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国的工业设计刚刚起步,同时,我国的探险文化也在发展中,其中必然存在很多风险,作为设计师的我们,要在设计的形态和功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要改变此类状况,重新设计是关键。

【参考文献】

[1]中国登山协会.2007年中国登山户外运动事故报告白皮书.

[2]刘纯.户外探险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D].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6).

[3]李乐山.工业设计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杨向东.工业设计程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王小源.户外运动用品与装备手册[M].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6]希尔,严冬冬译.国际登山技术手册[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7]哈特林著,张晓东.户外生存指南[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8]卡莱恩等著,郭锦辉译.急救指导/户外运动必备系列[M].万卷出版公司,2007.

[9]贝尔·格里尔斯,夏小正译.荒野求生[M].同心出版社,2008.

[10]何亦红.户外探险[J].探险杂志社,2012.

[11]王梓旬.户外运动风险管理研究[D].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5(7).

[12]王苏光.户外探险与野外生存[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13]Jerry Pallotta,Going Lobstering.Charlesbridge Publishing,2010.

[14]中国户外资料网:.

水下探险篇3

人生处处有冒险,这些冒险让我们紧张、恐惧、难受,但是当我们完成冒险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所以现在,让我们勇于挑战勇于冒险,不要让人生留有遗憾。共同阅读勇于冒险演讲稿学生,请您阅读!

勇于冒险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鉴古今来,我们之所以进步,就是因为不断在冒险中探索。我们需要这种精神,人生需要冒险。

在学习的路上,我们亦是要冒险。气氛活跃的英语课堂上,硬是被老师给抑制,但老师却依然保持着那春风般的笑容:“同学们,英语比赛即将开幕,这可是个试炼自己的机会,全年级就我们一个班有机会,千载难逢,有谁想要参加?”

氛围凝重了,没有人敢抬头,时间似乎停滞了,每个人都在思考这个“沉重”的问题——冒不冒险。

我自认为自己很稳重,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却一直在努力的埋头,这突如其来的比赛使我难堪,冒险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若功成,那名就;若功败,那就是功亏一篑。

不过老师的一番激动人心的话倒是引起了同桌的兴趣,本来就性子急的他,更是按捺不住心中蠢蠢欲动的性情,越发激动,桌子微微的颤抖暴露了他的一切。

“老师,我参加!”同桌终于按捺不住。“我也参加!”我看着他,我不甘落后,我俩之间已经下了着充满冒险之意的战书。

回到家,放下书包,望见书桌上粘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孩子,当你决定冒险时,新的世界就已经为你展开大门,但你走向通往新世界冒险之路的每一步,都将决定你能否成功!”

语句之间不仅透露出一股勃发向上的朝气,更包含着望子成龙的期盼与爱。我的心中再无与同桌斗争的焦灼,开始静下心来为比赛做好准备,为冒险做必胜的信心。

此时,我再无杂念,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当中。我抓紧每分每秒地写稿改稿,不断地积累词汇,改正自己的单词发音,通过各种渠道,三百六十度地潜心学习来为这次冒险保驾护航。

在学校,即使下课,我也抓住那仅有的一点时间苦读备稿,可我那起初的竞争对手,现在却无所事事,比赛迫在眉睫,依然不以为然,潇潇洒洒。

比赛场上,我一口流利无误的英语赢得了评委的青睐与肯定,这时我那潇洒的同桌再无昨日神态,此时的他,束手无策,扭扭捏捏,羞羞答答。

冒险,并不恐怖,反过来,会给我们一个开阔的眼界,一个新奇的世界,一场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人生需要冒险,无论结果如何,冒险的过程总是新奇而饱含热血的。

勇于冒险演讲稿2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曾经看过一个纪录片,里面讲的是一个与我年纪相当的少年,在父亲的鼓励下,玩起了花样摩托这个危险而又刺激的运动。在这部纪录片中,这位少年在练习中摔得无法说话,可他却并没有放弃,参加了花样摩托的比赛并且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我没有那么大的胆子,去进行那种可能会让我终身残疾的运动,可是在看完后,心里却产生了思索。我时常想起纪录片中,少年的班主任的一番话:“这种事情,也只有他这种人才能去做,他这种人天生性子就爱冒险,要是换了一个老实本分的学生做这么危险的事,绝对不会取得像他这样的成绩。”我想:我们的青春,是否也应该有着冒险的精神呢?

青春,是一段多么令人向往的时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一去不复返,在青春中,我们应该学会冒险。有时候,当老师抛出疑难杂症时,全班举手的人寥寥无几,当有同学说出一个答案后,所有人都随声附和也不在乎正确与否,也不在乎对不对,反正是人云亦云。我不愿意看到这种现象,为什么会没有人质疑呢?为什么会没有人进行考证呢?为什么会没有人愿意冒险?我们热血沸腾,我们朝气蓬勃,我们积极向上!我们的大脑中有最鲜活的思想,有最有创意的想法,有最灵活的思维!我们不应该只是将自己埋藏在盲目死板的学习中,淹没了自己的想法。有时一场冒险,可能将会使一个想法发生巨大的改变。

我们在学到一个新知识后,应该由此及彼,发散性地思考更多的内容,然后再小心地求证自己的猜测。即便错误,那又何妨,至少我们曾有过尝试,有过挑战,在风华正茂的年华里,我们需要冒险。如果没有冒险,爱迪生又哪里会成为为人类造福的伟大科学家?如果没有冒险,哥白尼又如何抵抗教会的压迫证明自己的“日心说”?如果没有冒险,徐霞客又怎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写下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巨篇《徐霞客游记》?这是我们的青春,命运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改变取决于我们的想法,成功需要我们去冒险!

我们的青春需要冒险,我们不需要长篇大论,我们只需要从尝试每一步,推理每一步,冒险每一步开始。冒险,正像青春的一场记录,那样记忆犹新;正像成长的一个标点,那样精彩难忘;正像人生的一枚勋章,那样骄傲闪亮。

勇于冒险演讲稿3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现在这个平稳和谐的社会,“冒险”这个词在人们的人生词典中渐渐地淡化,很多人会找各种理由让自己不要去冒险,以求安稳的现状。但是有一句俗话说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冒险,就是没有任何冒险。”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可是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就如那温水中的青蛙,在貌似没有风险的环境中昏昏庸庸,待多年以后,恍然发现这个时时刻刻存在竞争的社会已经逐渐将自己淘汰,他们一事无成,一辈子除了羡慕他人的辉煌成就,就剩下独自黯然的后悔。

美籍华裔女单选手关颖珊在参加2000年世界花样滑冰比赛时,一心想夺取冠军,可是在最后一场比赛前,她的成绩并不理想,在最后的自选曲项目上,关颖珊没有再争取“少出错”,而是放手一搏,勇敢择了突破,她结合了最高难度的三周跳,并且还大胆地连跳两次。这是一种冒险,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旦失败,其结果将很难看,不过一旦成功,她将力挽狂澜,反败为胜。她认为,输10分是输,输100分还是输,但如果认输,就注定是输,如果不认输,反而有可能反败为胜。

结果,这是一次正确且成功的冒险。面对记者的镜头,关颖珊说:“因为我不想等到失败后,才后悔自己还有潜力没有发挥。”

聪明的人不会让自己徒然地羡慕和后悔,勇敢的人会放手一搏。

勇于冒险演讲稿4敬爱的教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

一天,小水点和雪儿公主一起探险,他们遇到了一位奇怪的年轻人,它能变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或动物。雪儿公主和小水点觉得它可以当自己的同伴,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小灰点”。

他们成了好朋友。他们来到一座美丽、繁华的宫殿,雪儿公主说:“美丽的皇宫,为我打开大门吧”!大门果然打开了。他们走进去,看见的不是古时候的房子,而是现代的公园和街市。雪儿公主带着她的两位好朋友,小水点和小灰点到麦当劳吃东西。突然,吹来一阵大风,雪儿公主说:“糟了,恶魔来了,大家快逃”。

说完,公主叫来许多飞机和汽车。这些车和飞机,是用空气当油来开的。因为,这里是环保大自然的国家!公主先叫老人、小孩和父母上车和上飞机,等全部人都走了,只剩下公主和她的两位朋友没有走,小水点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叫公主穿上漂亮的衣服,跳最美的舞,让音乐家放最好听的音乐,恶魔被迷住了,小水点叫灰点变成刀,跳到恶魔的头上,在变成一把大刀,把恶魔杀死,恶魔死了,公主非常感谢小水点,还把它称女英雄呢!还跟他结成了好姐妹呢!小水点说:”

如果,没有大家的功劳,我是不会成功的,我还要谢谢雪儿公主和灰点你们这两位朋友呢!是他们帮我杀死恶魔的,雪儿公主赶紧把两位好朋友带进皇宫,让小水点和灰点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

开一场舞会,公主和哥哥跳舞,小水点和灰点跳舞。公主和小水点还参加了舞蹈大赛呢!结果,公主和小水点跳的最好。从此,小水点和灰点永远在皇宫里住着。

小朋友,你们想做探险家吗?如果想的话,就要勇敢,要像小水点那样勇敢的前进!

勇于冒险演讲稿5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探险,是人们对未知的地形与人迹罕至的地方进行探索与研究。

在进行探险的时候,一些难以想象的环境因素会随之出现,这些难题是在探险前无法想到和预计的,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的参考方法和处理方案了。探险者必须有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无怨无悔的付出才能克服困难的!

勇于探险者,是具备远大志向和一往无前的人。他们明白从未知到已知,是必须需要探险这个过程的。不敢探险者,是胸无大志或满足现状的人。他们甚至认为,探险是一种冒险和愚蠢的做法。

其实,探险是一种求知的欲望,探险一种是刻苦的精神,探险是一种创新的观念。

自盘古初开至今,人类从没有停止过探险。

神农氏,看到部落中的人因为缺少食物而备受折磨,为了不让部落里的人不再挨饿,他冒着生命危险遍尝百草,不知攀过多少山,走过了多少的路。之后,他更发现利用植物的果核、瓜子植株,使人们学会了农业耕作,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

大禹,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努力探索新的治水方法。大禹为了治水,离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制服了汹涌的洪水。

阿蒙森,用了三年时间经过西北航道到达北极,并发现了北磁极。又顶着零下几十度的恶劣天气,经过近两个月艰苦挺进,成为到达南极极点的第一人。

加加林,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探险精神,乘坐重达4。75吨的“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和从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杨利伟,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经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3年10月15日。英雄的出征征服太空之旅,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圆中华飞天梦,这是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的一天!

古今中外,探险者的事例数不胜数……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钱学森等等,他们都在科学未知的领域中不停地探险,至死方休。

我们能够试想一下,如果人们一向以来只是满足现状的话,今日的一切事物,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吗?这是不容置否的。

人类因探险而富强,生活因探险而美丽。拥有一份勇于探险的精神,是很重要的。世界需要探险,生活需要探险,发展需要探险,仅有探险才有创新!

水下探险篇4

2002年2月,七只独木舟试图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完成首次漂流。这是一个堪称残忍的探险,这条峡谷不仅位置偏远,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比科罗拉多大峡谷深三倍,陡峭八倍。高落差的瀑布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最难的漂流之旅。一些漂流者称其为漂流运动的珠峰――但是与珠峰不同的是直到现在还没人能顺利地漂流全程,并活生生地站在雅鲁藏布江的下游岸边。

在雅鲁藏布漂流和一次伟大的登山探险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河流里的目标总是隐藏着的。屹立的山峰能够被观测和分析。登山者用望远镜观察好最佳路线并在照片上以点和线标出。最危险的部分通常是雪崩槽,雪檐和落石多发区。然而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底部,流淌着一条充满威力的河流,全世界也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那里到底是什么样。有一个原因是,河流总是活动着的。时而奔腾而下,时而迂回跳跃,每个时刻都是不一样的。夏季里,它轻盈欢畅;春季里,它汹涌咆哮。中等水流中的大浪或者凸出的石头可能会填补高水位的影响。也或者是相反,在洪水中低水流的冲击可能就会使水花翻滚起来。

历史上,只有少数几次探险活动成功通过了派瀑布和彩虹瀑布之间的峡谷的上段。这其中只有一次是漂流,那次的队员们体会到了这条河的本性――对于一个人在皮划艇能做到的极限而言。不过金敦沃德在他1924年艰辛的徒步旅行中拍摄了这条河的一些照片:1947年两个科学家LudlOW和Sherriff徒步途经峡谷上段。他们所拍摄的一些黑白照片为林格的漂流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太空卫星公司也向他们捐赠了一系列卫星拍摄的大峡谷拐弯处的照片。

山峰和河流之间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你永远也不能“征服”一条河流。对于一条河而言,水总是往低处流。当你驾着一条皮划艇从溪流开始,你会发现周围的景致会快速变化――远离道路,穿行山谷之间。一条河总是奔腾不息,它一直流向海岸,将自己释放进大海。藏传佛教强调万事万物内在的“空”的本质;河流的特性就证明了这一点。每一个浪涛,波纹和激流都在转瞬之间消逝和重现,循环往复直至完全的未分化状态。一条河流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寻求自我而释放自我。你怎么能够征服仅仅追求消逝的事物呢?

雅鲁藏布江自河源至里孜为上游段,里孜到派乡为中游段,派乡以下是下游段。从河源至派乡,河流大体由西向东流,中上游段山高谷深、河流深切。流经米林县的派乡后改为北偏东流向,在汇支流帕隆藏布后又急转向南流,随后转为南偏西流向,流至墨金附近改为偏东流。

七只独木舟的后勤队伍几乎可以与一支珠峰登山队媲美。1250公斤食物和装备由四位夏尔巴带领60人的运输队伍。随队记者彼得・海勒在《地狱之水:雅鲁藏布江漂流幸存记》里记录了这段惊心动魄的漂流。海勒这样描绘雅鲁藏布江:“这是一条将大地劈为两半的湍急的河流,迅急的河水翻卷着白色的浪花,形成一个个漩涡……那七个人把他们的小船放入咆哮的河水中,他们的前面,要么是死亡,要么是奇迹。”

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不可能或者是疯狂的计划。极度的狂热意味着百分百的献身精神和昂扬的乐观主义精神。但即使这样的人,当他们到了雅鲁藏布江边,他们的献身精神和乐观精神也会变为零。斯科特・林格带领着六个狂热之徒离开旧金山来到中国,Johnnie Kern,Allan Ellard,Mlke Abbott,Willie Kern、Dustin Knapp和Steve Fisher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桨手。他们从孩童时代起就在水上舞动船桨,长大后每年200天生活在水上。他们都曾平安渡过对普通人来说是葬身之地的急流险滩。每个人都有伟大的目标,每个人都有狂放的梦想,他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考察雅鲁藏布江的历史、地形和地貌,他们用充分的准备不断坚定自己的决心:我们必须去完成这个事业。

此外,一旦他们进入这条河流,他们也就再也没有退路。这条河谷中到处是巨石险滩,水流的巨大落差对那些漂流水于上的人来说,不是前进就是死亡。同样,在这条河上弃船逃生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根本无法在河中游泳,激流中裹挟的巨大石块、滔天的巨浪和湍急的漩涡,让每个试图在水中游泳的人顷刻间丧命。

为了避免充溢的热情横扫一切,没有严谨态度的热情只能导致不负责任和鲁莽的行为。斯科特・林格用了三年时间,与中国著名漂流向导张继跃深入细致研究水文情况,他用严格而苛刻的标准挑选团队成员,他雇用的搬运工和地面支持人员几乎全部是熟悉当地环境的本地人,他时时同北京的外交机构保持联系。这是最性命攸关的一件事。

曾对喜马拉雅周边江河进行了30次漂流的斯科特・林格选择在春季漂流雅鲁藏布江,此时是漂流该江河的最佳季节。他的同事查理・蒙西估计,雅鲁藏布江的安全水位是5000至10000立方英尺/秒。林格利用在科罗拉多的卫星空间摄影公司的技术优势,应用IKONOS空间卫星图像设计了漂流路线,即便是已经开始了旅程,林格依然将注意力集中在执行的细节上:晚上的计划会议,不时上岸讨论一下如何对付将要面对的急流,对急流进行有规律的观测,放弃盲目的冒险行为、放弃危险性太大的河段。在18天的漂流过程中,林格虽充满热情,但同样冷静谨慎。他将那种谨慎态度注入了整个团队。

海勒文章中对热情和谨慎态度之间相互关系的描述值得每位领导者谨记在心:“对林格来说,领导漂流雅鲁藏布江的团队需要保持一种惊人的平衡。他需要成员的勇气和坚定的自信心,他也需要成员们面对大河时发自内心的谦卑和毫不犹豫地摒弃个人自私的愿望。他必须对每个问题负起责任,不管这个问题是多么庞大或者多么琐细,因为这个探险队要对每个生命负责。”他做到了,他们的任务圆满地完成了。

自信之死

事实上,雅鲁藏布江的漂流在此之前早就留下了警示后来者的悲剧。

1993年9月10日,24岁的日本人武井义隆刚在帕隆藏布下水试漂,就被汹涌的水流冲进凶猛的雅鲁藏布江主流失踪。

新华社记者张继民回忆道,当时在扎曲,日方队员带着飞行器顺利腾飞使他们冲昏了头脑。成功飞行满足了他们的所有欲望,也坚定了日方队员试漂的决心。中方队员赵军、陈远生等看了帕隆藏布江的水情后,觉得水流太急,向日方提出不宜在此冒险漂流的建议。对此,北村皆雄队长回绝说,武井义隆等日方漂流队员只是下水试一试,如果他们认为可以漂就漂,否则就不漂,因为他们是专家,这不是队长所能决定的。中方队员劝阻日方队员不要在帕隆藏布江玩命的忠告,不仅限于对眼前水情的直观分析,还出于 中方地理学家们多年对帕隆藏布江的考察,当然也包括对它的最大的支流――帕隆藏布江的了解。这是全方位的,包括地貌、地质、气象,植被,动物等诸多方面。

自信的日本人不会想到,从培龙贡支江口到帕隆藏布江河口,沿江共有13条支流汇入,它们就像13个助推器,使得帕隆藏布江江水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到达帕隆藏布江末端的钢朗附近时水面已宽达109米,水深15米、最大流速10米/秒。这样的水情,狂暴得近乎脱疆的野马。在西方人看来,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布满杀机的帕隆藏布江,不知是否也与此有关。

为保证安全,日本队员准备采用抛绳的办法,在岸上跟着水中载人的小艇跑,一旦发现不测,就把绳抛向江中,让他们接住。这不能不承认是个安全措施,但在我们旁观者看来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与其这样,倒不如在漂流队员的腰上系条绳子,下水者能漂就漂,岸上的人发现其危险拉上来就是了。

武井义隆等三名漂流队员在做下水前的准备,活动筋骨,检查所带装备的可靠性。救护队员也相应地作了紧急救护的练习。来到这里的10位日本队员各司其职。试漂先由武井义隆和只野靖实施。为防止意外,漂流队员应随身携带对讲机,只野靖接受了,武井义隆则拒绝了。这位刚刚从早稻田大学毕业的深谙水性的桨手,实在看不起这200米的试漂距离,认为下水后,只要在水中划几次桨,略为调整一下小艇的方向就上岸了,要对讲机有何用?

只野靖第一个下水,身不由己,他操桨还未划动几下,小艇就被湍急的江水冲翻。随水漂动的小艇,在只野靖的努力下,艇身终于复原,但此时已远离预定的缓水区的漂流线,被卷入江心。跟在只野靖后面,几乎是同时下水的武井义隆,因水流太急难以控制住小艇,也迅即被冲走。

两位桨手被江流卷走不久,对讲机里传来只野靖的声音,说他已安然无恙登岸,被困于雅鲁藏布江南岸,距启程点1700米。他只能原地不动等待援救。江边刀削一般的峭壁,纵有猿猴般的本领能够登上峭壁,面对峰峰相连覆盖着丛林的大山也找不到回扎曲营地的路。

几名民工带着长长的绳索,翻山越岭花了近一天的时间,才从雅鲁藏布江南岸将只野靖接回扎曲。只野靖是武井义隆步入阴曹地府的最后一个送行者,他看到了什么呢?他回顾道:“小艇卷入江心后,在波涛中又连续几次翻滚,当时我感到十分危险,便弃艇了。游了大约500米,上了岸区。此后,我见到了武井扣翻的艇从江中漂过,但未见到武井。”

站在纯粹探险者的立场,在大自然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让我们为他们深深默哀。

加顿的悲剧

1998年,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赞助的雅鲁藏布江漂流,美国人道格・加顿――毕业于哈佛大学,两个孩子的父亲,犹它州大学博士生,有着丰富漂流经验的探险家葬身于世界上最深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事件发生这天,52岁的杰米・麦克艾文率领江河漂流队用了43天时间从派区到加拉这一核心区域漂流29公里,并沿河的左岸自我开道下行23公里。由威里夫・沃克尔率队的地面支援队正在此处迎候。10月16日,在一个叫加拉森刚的地方,道格・加顿试图在河左岸漂过一个落差三米的瀑布,并希望能漂落在瀑布下水处的边角顺流上岸。但事与愿违,落点出现了偏差,漂流船掉进了瀑布下面的旋涡里。此时他竭力想使漂流船划出旋涡,但却被巨浪推到河中心。在汹涌澎湃的江河里,加顿奋力挣扎并竭力控制船的平衡。他在作进一步努力的同时却被卷入了更可怕的急流之中。这就是加顿队友们所目睹的最后一幕。在搜寻四天未果后,杰米・麦克艾文与威里夫・沃克尔汇合徒步七天最后返回美国。

不幸的消息传来,《华盛顿邮报》、国家广播电台纷纷提出一些尖锐问题:孔顿的献身能否避免?探险队迅速意识到已经遇到亚洲历史上罕见的印度洋季风,为何仍要下水开漂?探险队已发现水位超出他们所期望的两三倍,为什么仍要做这种尝试?《国家地理》或主要赞助商是否为了获得一个惊人之作或题材丰富的摄影而对漂流队施加了压力?当时是否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相关探险组织与其争抢雅鲁藏布江的首漂?

那些一味追求探险队为何开漂的纷纷议论最终于事无补。那些探索真理的人们经历了多次挫折后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指手画脚和一味的责备只是在消磨人的意志而忽略了无数次挫折后成功的可能。对雅鲁藏布江有着广泛研究并有着丰富探险经历的唐・埃蒙斯说:“麦克文探险队在非常困难的时候和极其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已经作了他们最大的努力。他们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环境及面临的处境以便我们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

46岁的杰米・麦克艾文是奥林匹克单人划船赛铜牌获得者,在此之前曾漂流过墨西哥圣玛丽亚河和阿拉斯加的迪恩河。他假设到:加顿漂船的整体重量与他膝盖处操舵部分装置不成比例,可能造成他无法控制平衡,他说:“因漂船对加顿来说尺寸稍大,漂流时他遇到了晃动,摇摆的麻烦”。他继续回忆说:“当时使用的漂船不太合理,船和操纵部分加在一起应该接近100磅,即比普通型稍重些”。

即使先不讨论加顿的真实死因,在漂流界绝大多数的问题则是为什么这次探险要选择一年中那段时间漂流?经历了30年不遇的印度洋季风和中国,印度特大洪灾后,任何熟悉雅鲁藏布江的人都会意识到9到十月那里的水位会特别高。雅鲁藏布江峡谷的某些地方,水的垂直落差甚至达60米之巨。探险队所使用的卫星地图并无加顿丧身的确切位置,无从得知白马狗熊附近的垂直落差。麦克艾文回忆说:对当时派的水位之高感到震惊,我们期待水流量在5000到15000之间,则无论如何我们将下水开漂;如果水流量在20000,我们也不会吃惊。但它比我们所期待的高数倍。探险队不远万里到了他们所企盼的雅鲁藏布江,于是决定在他们认为安全的短距离内漂流,其余部分则步行通过。加顿紧随首漂探险的地面后援组之后随时增援陆地运输,在无路可行时加快其前行速度。

麦克艾文阐述说: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最终促使探险队开始了历史性的尝试:“一味步行是在牺牲时间,而河水已小了些,似乎我们可以漂流数公里。事情的确很难,我们花了十天才到达那里,这是一种投入,我们所有的人均有同感……我们应试试。”

对于探险队开漂,麦克艾文解释另一原因:在下行的晚些时候,民工将不能翻越与峡谷平行的雪山口,以至地面运输增援无法进行。河水以每天0.6~1.2米的速度迅速下降。同时他在此次探险的日记里这样记述:探险队期望在其到达江河最险要的三四周后,水流能达到可漂程度。他说:“依据行程,我们计划着沿途的一切。我们深知水流大小的问题。如有其他选择,那你一定 会选择水流小些的情况漂流。而我们当时无从选择。在此期间我们很快进入冰雪区。有朝一日你计划雇请民工时,请记住一定不要改变原定计划。”

林格理解探险队为何会产生水会平稳的想法。他说:“喜马拉雅江河读物里最明显的问题之一就是水流,人们永远不会知道它的水有多深,我从未被如此愚弄过,只有你把漂船放到水里你才会体会到它的汹涌。”其他的情况也可能影响到了探险队的决策,那就是全队意识到另有两个中国的探险队欲在大峡谷争其首漂。一些人推测首漂该条江的想法促成了探险队在最危险的时期开始行动。

麦克艾文第一眼见到雅鲁藏布江水位与事前希望的相距很远时,他立即给美国《国家地理》主编彼德米勒电话。米勒回话麦克艾文再三言明《国家地理》倡导安全第一。他说:“我们告诉探险队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你们并无一定要到达一定高度或写出优秀作品的任务。事情并非人们所议论的那样,他们急于考虑的是江河的水位。”

是否是完成雅鲁藏布江首漂的愿望支配着他们,或者为《国家地理》撰稿和摄制出惊人录像的问题?麦克。文强调指出:加顿当时被视为最成功的漂流探险家,是每一次决策的参与者之一。事实上,在开漂问题上,加顿与他的意见完全统一;甚至在关于其他漂流的问题上,加顿比探险队中任何人更积极赞同向下漂,其余人陆地增援。麦克艾文说:“加顿激情满怀,十分渴望漂流。倾其所有的勤奋和努力,他置身于探险漂流。但他也深知不能一味分析、等待,也不能操之过急,他非常希望全面兼顾。”

不同的观点

随着此次探险漂流载入史册以及更多的事实真相公诸于众,加顿的献身能否避免的问题仍将延续下去。也许加顿生前在《美国江河漂流》杂志上曾经写到的一段话更有说服力:“人们可以理智地说,江河漂流是一项危险的事业,通过该活动我体验到了人生的欢乐和满足。在我个人的成长中,见到了那些雄奇,美丽的地方,我感到某种冒险值得一试。但我们不要得意忘形地忽略了她的存在。危险在哪里?就在自己的身旁,如果我们不做我们能做好的一切,把危险降到最低限度,则我们将丢掉非常重要的一课。”

麦克艾文在事故记录中这样写道:加顿的不幸仅仅只是江河猛兽潜在危险的一部分,除此而外没有更多的理由可言。我认为加顿的献身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也没有什么教训可以吸取。与艰难的江河漂流相比之下的其他运动同样具有危险。而那些正在进行的行为,为达到更高境界伴随其深入同样必须接受危险的代价。就不幸事件而言,如果清楚加顿身上会发生的一切,自然我会千方百计地阻止其发生。然而,把事后方知的世俗抛在一边,如果我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我仍会再次作出同样的决定。

许多旁观者也赞同这一观点。长期漂流的加顿生前好友安迪说:“加顿的不幸引起舆论轰动。在对漂流队多数队员了解后我的所有疑虑都消除了,坚信加顿当时低估了水速,最终付出了代价。”

持大峡谷漂流早晚会被征服观点之一的布瑞奇说:“雅鲁藏布江是漂流界的珠穆朗玛峰,总有一天会有人去完成该项事业。但无论谁去完成都不得不选择最佳的旱季,对进入和走出大峡谷要有充分的物资和精神准备。我认为不会有更多的人为此付出代价。”

对大峡谷同样非常熟悉的查理・曼塞却认为人类难以完成漂流。他是持有些江河永远无法漂流的观点之一的人。他说:“对大峡谷深处的河段我非常困惑,欲顺利漂流永远只是美好愿望。六米宽的河道比比皆是,震耳欲聋的河水永无休止地咆哮如雷地翻滚在2400米深的峡谷之中。这些地方几乎无法逃生。”

此时此刻人们不再争论加顿失去平衡落入江心及探知其献身是否能免除。探险家的信念惟有去探寻那些尚未被探索的自然,而人们也总是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那些事后对未能完成探索的一味挑剔、指手画脚、难以给探险家们指点迷津,只能表明这类怯懦者不愿意从尚未成功的探险的探索中吸取有益的东西。该做就做。成功的先驱们懂得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分辨出做了而未成功的一面,而不再用相同方法继续尝试。也就是说,加顿在大峡谷的献身向人们展示了最后一次教训。

尽管如此,对雅鲁藏布江进行探险的各种计划依旧不断。其中有2002~2004年林格和蒙西的探险计划和对部分河段及支流的水上地面考察。

2003年,查尔斯・琼斯和肖恩・史密斯来到珠峰北侧寻找未漂河流。他们在绒布河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漂流,他们还帮助一些当地人学习划船,并且与他们分享发现漂流的喜悦和失望。2005年,他们还拍摄了一部《世界屋脊的独木舟》的影片,记录从然乌湖开始挑战帕隆藏布江首漂的经历。

水下探险篇5

在进行探险的时候,一些难以想象的环境因素会随之出现,这些难题是在探险前无法想到和预计的,当然也不会有任何的参考方法和处理方案了。探险者必须有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无怨无悔的付出才能克服困难的!

勇于探险者,是具备远大志向和一往无前的人。他们知道从未知到已知,是一定需要探险这个过程的。不敢探险者,是胸无大志或满足现状的人。他们甚至认为,探险是一种冒险和愚蠢的做法。

其实,探险是一种求知的欲望,探险一种是刻苦的精神,探险是一种创新的观念。

自初开至今,人类从没有停止过探险。

神农氏,看到部落中的人因为缺少食物而备受折磨,为了不让部落里的人不再挨饿,他冒着生命危险遍尝百草,不知攀过多少山,走过了多少的路。后来,他更发现利用植物的果核、瓜子植株,使人们学会了农业耕作,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

大禹,他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努力探索新的治水方法。大禹为了治水,离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制服了汹涌的洪水。

阿蒙森,用了三年时间通过西北航道到达北极,并发现了北磁极。又顶着零下几十度的恶劣天气,经过近两个月艰苦挺进,成为到达南极极点的第一人。

加加林,凭着坚定的信念和探险精神,乘坐重达4.75吨的“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和从宇宙中看到地球全貌的人。

杨利伟,经过5年多的训练,他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2003年10月15日。英雄的出征征服太空之旅,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圆中华飞天梦,这是让全世界为之瞩目的一天!

古今中外,探险者的事例数不胜数……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钱学森等等,他们都在科学未知的领域中不停地探险,至死方休。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人们一直以来只是满足现状的话,今天的一切事物,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吗?这是不容置否的。

水下探险篇6

新疆拥有世界第一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还有中华神话的发祥地昆仑山、野生动物的乐园阿尔金山、世界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楼兰古城、罗布泊荒原等神秘之地。在国人的眼里,新疆俨然是户外运动和特种旅游的天堂。

但从十九世纪末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在充满着奇绝和神秘的探险天堂的土地上来探险的主要是外国人。

相比全国很多地方,自发性本土户外探险,新疆和全国是同步的。从1997年成立乌鲁木齐登山探险协会开始到1998年登峰博格达峰,以8人登顶的记录,新疆的户外探险人开创了中国人首登博格达峰的先河。

但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极限的户外探险,让一些年轻的生命溘然长逝在高山深涧、戈壁大漠。诚然,选择了探险也就选择了危险,但探险绝对不能是冒险。挑战极限,感受大自然也绝对不能变成殉葬。

最无奈的悲伤

“选择了探险也就选择危险,户外探险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这是探险人最大的快乐与宿命。”10月21日,乌鲁木齐登协主席王铁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概道。

王铁男是新疆户外探险的开拓者之一,天命之年的他依然酷爱探险。年轻的时候,上山下乡去深山老林伐木的经历让他爱上了自然。“在林海雪原中攀爬,聆听着自己的心跳、呼吸声和远山传来的松涛声,仿佛世界上只有我和山。”

杨戈的遇难让他很悲伤,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失去朝夕相处亲密伙伴了。

“河水已到了老董的膝盖,他双手抱拳,举过头顶,毅然扑向了河中。在卷入激流的瞬间,本能地解开了背包,背包快速地向主河道漂去,十几秒钟后老董被搁浅到主河道内侧的浅滩上,只见他侧着身子,右手抱着胸,卧在水中一动不动。我哭着呼喊了好久,老董再也没有起来。”当他回忆起2001年8月在穿越夏特古道的探险途中,伙伴董务新不幸遇难时说。

后来,在董务新遇难一周年的那一天,王铁男再次带队登上了博格达峰顶峰,将董务新的骨灰撒在他们一起攀登过的天山之巅。

2007年9月的玉龙喀什河大营救引起了全世界关注。6名俄罗斯探险者在和田玉龙喀什河自助漂流时突然失踪,中俄双方的搜救工作进行了21天,仅仅成功营救了2名幸存者。

2009年2月21日,网友“阿军”在QQ上和朋友相约去塔城东大唐旅游风景区徒步登山。在野炊时,阿军携带的灶具不小心滚落山崖,他去捡时不慎坠崖身亡。2010年6月8日,两名女山友殒命夏特古道……山难成了山友、驴友最悲伤也最无奈的伤痛。

探险不是冒险

在王铁男《魂断夏特》的文章中写道:“当我们驱车40公里到达了夏特谷地的阿拉善时,招待所的阿不都大叔听说我们是来穿越古道的,吃惊地直摇头。他告诉我们,他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人敢在七八月份走这条道。董务新是第二个到达河边(木扎尔特河),不由分说挽起裤腿就向水中走去。绝壁下的河道由于长年的冲刷,形成了很深的水沟,上面的河水看起来似乎很平缓,只是在转弯处泛起白色的浪花。从这个沙滩向东涉过15米宽的河流,就可以绕过绝壁到达河东岸。老董试图直接向东渡河,没走几步就踏上了水沟的边缘,水顷刻就没到了大腿根……”

在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探险队员们对探险知识的缺乏和对困难估计不足,是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选择在七八月份渡河,如果不试图盲目过河,或许悲剧不会发生。

在谈到刚遇难不久的杨戈时,王铁男认为,杨戈本来就息有高山病,5500米是他以前的极限。到达玉珠峰大本营没有选择适应性的锻炼,一个人登到海拔5600米处,最终导致旧病复发去世。“他是个老队员,不能说没有经验,只是在仓促之间挑战极限,导致了旧病复发。”

如果杨戈不是一个人登上5600米处,如果他能够进行几天适应之后再选择攀登,或许一切也都可以避免。

虽然有人说,对一个登山者来说,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无力继续攀登,二是在登山过程中死亡。但户外游不是“玩命游”,户外探险也不是“户外冒险”。

但当缺乏户外知识、对大自然缺乏了解,加之盲目追求刺激,探险便就成了冒险。

政府该做什么

在新疆,户外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几乎全部来自于民间。新疆户外队伍从上世纪末的百十来人发展到如今的20万人。

新疆有近百条成熟的户外徒步线路,然而三分之一都是高危线路。户外探险俱乐部则游离于政府监管之外,一旦发生意外,驴友的利益很难找到法律保护的依据,俱乐部方面更是没有赔偿的能力。

与此同时,没有一个官方的专业高山救援队,也是导致一些探险事故最终恶化的重要原因。杨军告诉记者,成立于2003年的新疆山友户外救援队是纯粹的民间自愿组织,平时都安排一些俱乐部成员值班,救援队现在的运行费用有“一元基金”作保证,山友、驴友活动时,领队会倡议大家捐出一元钱来,积少成多,支持人道主义救援行动,也提醒自己户外运动的风险防范。

2008年,“新疆有望出台国内首部《山地户外运动管理条例》”成了各大新闻网站竞相转载的新闻。然而《条例》(草案)的一些规定引发山友、驴友和社会人士的热议。

有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加强对民间户外运动管理,保护户外产业的发展非常正确。但有些条例很难实现,例如,“属于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审批的应在7个工作日内提出申请”、“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户外运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活动,并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于这个民间先行的“潜力市场”,政府如果出于从中“分一杯羹”的目的,简单制定条例、罚款,显然是行不通的。

用立法来规范这个行业已是众望所归,然而迟迟没有正式颁布条例,是由于户外运动项目是一项刚刚兴起的体育项目。新疆实施立法也是全国首创,国内外没有可参考的规范性文件,理论探讨的文章也都十分有限,很多问题难以把握。

杨军说,户外既是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对新疆来说,更是大旅游产业的一部分。未来,新疆的户外(特种旅游产业)应该是全国最大的。

政府有义务促进民间户外运动的健康发展,并提供管理和服务,其他部分工作可以交给民间机构来完成,从而达到规范管理。例如,组建高水平救援力量;加强对户外活动、户外领队和户外山友管理与培训;鼓励户外俱乐部走专业化的道路;推行专业户外领队培训;鼓励业余领队和“驴友”参加民间的安全技能培训和定期讲座。

在自主探险凸显公共救援体系之“短”的同时,探险知识的缺乏也不能不引起重视。王铁男说,普及户外探险知识将是提升新疆户外运动业的关键。

杨军认为,新疆户外探险运动障碍在于体制不顺,主要工作基本是民间在做,官方作为甚少。新疆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和新疆登山协会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水下探险篇7

这是使斯文・赫定终身遗憾的亚洲腹地;

这是人类首次沿北纬39°线成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翻沙丘,过冰河,被毒虫咬,遭遇沙漠风暴,历时73天,行程1500公里。我与探险队一起创造了这个真实的传奇……

39°线,最恐怖的穿越路线

在人类野外探险的历史上,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一直被认为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是人类向自己极限提出的最严峻挑战。因为在维吾尔语里,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得去,出不来”,西方探险家斯坦因也早在100年前就将其称为“死亡之海”。

如果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情况稍加关注,我们就不难理解上述说法的理由。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仅次于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因此一向被视为生命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交通工具的发明,地球上人类尚未涉足的地域已经越来越少。就算是珠穆朗玛峰、南极和北极也显得并不遥远,可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却无声无息地静卧在亚洲腹地,向来都是吞噬生命的“瀚海”。各国探险家们前赴后继地来到这里,又不得不无奈地转身离开。自1949年以来,仅沙漠东沿的罗布泊地区,有记载的就有60余人葬身戈壁,其中包括科学家彭加木、探险家余纯顺。

早在1895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试图穿越塔克拉玛干,走了不足四分之一的路程便驼死人亡,他侥幸地捡回了一条命;到1898年,曾掠走敦煌藏经洞文物最多的斯坦因粉墨登场,进入塔克拉玛干3天却被漫无边际的“瀚海”阻拦,巨大的沙丘吓退了这个贼大胆小的英国人;1991年中美沙漠探险队、1993年中英沙漠探险队均选择了北纬38.5°以南、靠近绿洲的地带,才得以成功穿越。

在斯文・赫定之后的100多年内,对从纬度39°线(沙漠最长轴的腹地)穿越,人们连想都不敢想。在所有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线路中,39°线无疑是最为恐怖的一条。现在,我们穿越沙漠选择的恰恰是这条常人绝不会选择的线路。

全日本探险协会的成田正次为此次探险精心准备了5年,包括路线确定、短距离试走、各种装备的准备及试用等。我和著名探险家、地质工程师,被誉为“沙漠王”的赵子允先生被聘为特邀队员,于2004年1月17日在乌鲁木齐与其他队员汇合。

经过短暂的训练之后,1月23日由全日本探险协会、中青旅新疆分公司组成的“中日塔克拉玛干沙漠探险队”,从新疆和田正式出发。

在10余辆大型运输车上,装载着为这次探险特别征集的47峰骆驼。没有送行的锣鼓喧嚣,一切行动都井然有序,默默进行。见证人只有驼工的家属和47峰骆驼的主人。

出师不利

1月23日傍晚,当卡车把所有的骆驼和装备运进沙漠腹地时,司机和驮工突然开始消极怠工,不肯出发。经过长时间交涉,探险队长终于说服他们卸了车。

24日转眼来到。一大早所有人都起来做出发的准备,将需要的食物、水、装备、NHK电视摄制组的笨重设备、再加上骆驼自己吃的草料和水,共8吨重的东西,捆在47峰骆驼的背上。队员们和驮工从早上一直忙活到下午5点,才把所有的行李捆装好,总算迈出了长途跋涉的第一步。

GPS显示今日的行程是2.5公里,回过头还能清楚地看见出发地点。如果按这种速度,这次穿越沙漠用不了几天就得宣告失败;但如果改变计划硬走,肯定会因为缺水、缺食而危及生命,一如赫定当年。我打着手电写下了第一天的沙漠日记。

25日早上醒来,大家发现日方队员“鬼头先生”病倒,急需运出沙漠治疗。谁都没想到进入沙漠的第一天便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家心情都不好。两天后一峰年轻的骆驼不堪重负,竟在大家睡觉的时候偷偷逃走了,我们派了一个有经验的驮工去追也没追上。麻烦接踵而来,日方队长成田正次临行前收到母亲病故的消息,连夜飞回日本,为了保证出发时间,只在母亲的灵柩旁待了几个小时后又赶回新疆。连日的疲惫与悲痛令他饱受胃疼和失眠的折磨。偏在这时,他又错把安眠药当成胃药吃了,白天在安眠药的药力下,迷糊不醒的成田不得不被人扶上骆驼,从而改变了全程徒步穿越沙漠的初衷,使他抱憾终生。

更为严重的是,出发后不久,骆驼的水就被它们喝完。本来骆驼应该5天饮一次水,驮工心疼自己的骆驼,夜里竟几次偷偷起来,把人喝的水给了骆驼。当年斯文・赫定就是因为驮工们提前把水喝完,最后渴死两个驼工,仅剩下一只将死的骆驼。眼看过去的悲剧又要发生,我寝食难安。

在寒冷的冬季,零下25℃的低温考验着每一个探险队员。队员们纷纷患上感冒,夜里每个帐篷都传出剧烈的咳嗽声。随队的女医生小富每天都要给五六个人输液,输液前还要把这些冻成冰块的药液化开。

NHK导演的重感冒竟转成了肺部感染,他又不幸从驼背上摔下来将颈部摔伤;我和翻译小陈迷路了一天一夜,险些失踪;医生小富因劳累眼睛肿成了一条缝……这一系列的险情都发生在探险队第一次给养前,而路程只走了五分之一。

当队员们心里都没底的时候,我们意外地在和田河岸边发现了那峰跑失多日的骆驼。它的腿鲜血淋漓,急于喝到水的愿望和长距离的奔跑,使沙子磨烂了它的腿。可这时队员们的食物即将告罄,不得不开始和骆驼分吃玉米粒了。应该抵达和田河畔的第一行程的给养又苦等不到,队伍只得向南,绕道麻扎塔格接收食物和水,并把病危中的NHK导演和另外两个病号送出沙漠。

破冰行动

结冰的和田河平静而美丽,冰面经阳光的反射,像一块巨大的翡翠。然而更艰巨的路况又出现在面前,冰面开始融化,我们必须及早穿越它。为了安全越过冰河,队员们必须靠人力运输几十吨沙子,在宽两公里的冰面上铺出一条沙路,以保证人和骆驼经过时不打滑。这对于疲倦的驮工和队员是怎样的繁重劳动!

在过克里雅河时我们就没那么走运,因为克里雅河的冰面不如和田河牢固。成田光着腿,拄着棍子在冰面上探路,男队员和驮工站在刺骨的冰水中依次把女队员背过河。身负重载的骆驼更是走得惊心动魄,它们不时压碎冰面,跌入水中。其中一个骆驼摔倒之后,被冰扎伤了内脏,再也不能走了,最后惨死在克里雅河畔。

骆驼是这次探险中惟一的运输工具,沙漠的险恶充分证明了骆驼的重要性。但是出发前这些骆驼和所有探险队员一样,没进过沙漠腹地。残酷的环境和超重负荷同时折磨着它们。

队员除了照顾自己,也必须得照顾相依为命的骆驼们。骆驼在行程中,带不够它们自身所需的水,必须每隔5天喝1次水,它们的水量大得惊人,每峰骆驼一次就要饮水100公斤,否则便有生命危险。队员们只能借行进休息时间在沙漠里给它们挖水――通常是在沙漠的低洼处,挖一个两三米深的大坑,运气好时等一夜会有咸水渗出来。

长时间地负担重物、忍饥挨饿、不停的行走、险恶的冬季沙漠令大部分骆驼不久便口舌生疮,进食困难;驮鞍把它们的肩、胯磨得血肉模糊。骆驼们不断发动抵抗――有的骆驼逃跑,有的数次闹罢工卧地不起,踢人,偷吃粮草。最不可思议的是,进了沙漠队员们才发现,驼群的选择大部分不符合探险要求。两名曾为中英沙漠探险队工作过的驮工说:“这次47峰骆驼中提前育肥时间太短,只有7峰能达到中英探险队的标准。”所幸骆驼们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它们天生适应沙漠,翻越沙丘时,为了节省点滴体力,头驼走过时留下的脚印,后面所有的骆驼能跟着踏在上面,看上去根本不像是一群四蹄动物的脚印。

如今的沙漠探险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斯文・赫定的经验:冬季出发以躲开酷热干燥,减少因脱水造成的生命威胁,还可以带冰进去,满足用水的需要,又能躲开春季的沙尘暴。

我们的穿越因特殊原因拖延到1月下旬才出发,此时沙漠风暴的季节已经到来。到达塔中时,我们刚完成一半行程。这时我们得到了第三次给养。NHK准备航拍而耗巨资租用的两架飞机已运到塔中,并进行了试飞,但正式航拍时因沙漠风暴不得不放弃,NHK失去了拍摄首次穿越“死亡之海”的空中镜头。队员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沙漠风暴不像平常的沙尘暴,沙漠中平时刮东风,在月牙形沙丘的背风面积的都是粉尘。当沙漠风暴来的时候,刮的却是相反方向的西风,背风面的粉尘一下子被掀起来,铺天盖地,最大的一次沙暴险些使我们窒息。

饥饿和寒冷还可以短时间忍受,而时时刻刻都需要的呼吸哪能暂停?灰头土脸的驮工老大揉着红肿的眼睛指着天空对我说:“上帝一样的沙丘。”

出了沙漠后,我的肺部仍隐隐作痛,试想当时如果带上防毒面具或者登山用的氧气设备该多好。

难忘的39°线

北纬39°线是塔克拉玛干东西中心轴线的标记。我们的探险沿着这条线路,自西(麦盖提)向东(若羌)行走。当年中美、中英探险队横穿塔克拉玛干只敢选择沿38.5°以南靠近绿洲处行走,39°线便意味着路线最长,沙丘最大最高(相对高度能达到100~300米),这是人类历史上难度最大的沙漠穿越。

翻越沙丘一直都是对队员们最大的考验,高度达100米的沙丘算是普通的,高度达两三百米的沙丘就非常难以穿越。有的沙丘高到骆驼根本没法走,队员们只能走在骆驼前面,一点一点地给骆驼挖路。探险线路又必须严格遵照39°线的坐标,每晚扎营都严格扎在39°线上。

最后一段是从车尔臣河到若羌的路程,当队员们见到车尔臣河时兴奋异常。因为距离不足百公里的终点在望,这次九死一生的穿越终于即将结束。大家一厢情愿地幻想着沙漠的边缘沙丘会相对平缓,不会太辛苦,唱着歌就走过去了。在过了那么多的沙丘之后,看到如此低洼的平地,队员们怎能不兴奋?然而,万万没想到的这是近百公里的沼泽地,比行走沙漠的难度还要高几倍。这段盐碱地同时具备两种危险:一种盐碱地的硬壳凝固如同波浪,一米多高,边缘锐利,把骆驼的蹄子扎得鲜血直流。探险队只好用麻袋包住骆驼蹄子减少磨损,但也只是亡羊补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队员们和骆驼相濡以沫,心疼得不得了。另一种盐碱地的硬壳地表面坚硬,呈菜花状,人走无妨,骆驼走上去便会陷落,只剩下个肚皮搭在表面上,原来硬壳下面尽是数米深的淤泥。人必须把陷进泥沼的骆驼拖出来,这能把人给累死和急死。当年中英探险队为了避开这段魔鬼地,特意沿车尔臣河岸行走,但是本次探险队要执行严格的坐标,这段路程成了对队员们最后也是最严酷的考验。

2004年4月5日,我们终于走出了沙漠,若羌县用最隆重的民族歌舞迎接我们。我是惟一一个全程徒步穿越成功的人,穿的是15元一双的大棉鞋。鞋烂了,脚也烂了。而且我的腿在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时被毒虫咬伤,后来是拄着棍子坚持到终点的。到若羌时我已站不稳,看东西都是模糊的。

虽然大部分队员最后都骑了骆驼,但只要能行走,大家都尽量选择徒步。可以说,这次沿39°线穿越,既是人类对自身极限的挑战,也在世界探险史上创造了一个新纪录。

链接:塔克拉玛干探险史

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河下游的阿克塔马第一次发现新疆虎。

1895年,斯文・赫定沿39°线穿越塔克拉玛干四分之一后因缺水而失败。

1896年,斯文・赫定沿克里雅河向北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

1898年,斯坦因穿越塔克拉玛干失败。

1901年、1906年、1913年和1931年,斯坦因曾4次到塔克拉玛干地区进行地理、考古和探险活动,足迹遍布尼雅、安迪尔、楼兰和罗布泊。

1905年,在斯坦因首次到达尼雅之后的第5年,美国学者享廷顿在美国地理学会的资助下进入新疆,曾在塔里木南缘地区进行考察。根据其收集的去卢文木牍等物,可以推测他到过尼雅、安迪尔。

1911年12月,日本僧侣橘瑞超也曾沿尼雅河北行,对尼雅和安迪尔遗址进行考古挖掘,但没有留下可据考察的文字资料。

1934年,瑞典医生赫墨尔到塔克拉玛干东缘的罗布人中做人种调查。

1991年,中美联合沿沙漠南沿穿越成功。

1993年,日本大学生探险队从瓦石峡出发,企图东西纵向穿越塔克拉玛干,创造一项人类的壮举,但历时60天后从安迪尔河退了出来,穿越失败。

1993年,中英探险队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边进入沙漠,沿着沙漠的南缘穿越成功。

水下探险篇8

【关键词】不良地质;隧道施工;地质勘查;超前预报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 A

1.隧道工程风险评估的概念及意义

风险评估就是在风险源识别及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及其发生所带来的后果进行定量估计,即对风险进行定量。隧道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该系统工程的风险因子众多,且各因素之间也相互关联;同时,隧道工程风险因素所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迥异。隧道工程风险评估有助于识别工程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并对风险事故进行定量分析,便于管理人员决策和风险规避,其作用具体表现:①便于进一步明确工程任务、施工目标及工程风险,增强业主、承包商、监理方的风险意识及协作能力;②通过风险评估,决策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工程工期及成本,为科学化施工方案的前期选择及制定奠定基础;③根据前期的风险评估,制定完善的风险规避措施,以便于有效地控制事故的发生;④有利于隧道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分配,避免导致工程延期,确保营运期安全。

隧道施工新方法的引用,均依赖于准确判断隧道围岩特征。而开挖后,实际围岩地质状况与初勘设计出入较大,经常出现预想不到的塌方、掉块、变性过大等风险事故,造成工期延误、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我国自八十年代在军都山隧道、大瑶山隧道等施工中,开始其试验性研究,如在军都山隧道施工中,以围岩地质素描为基础,采用声波测试和钻速测试,进行短距离的超前地质预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岩溶发育地区,由于地质地形复杂多变,初期勘探程度低(费用低),地质工作很难满足施工需要,因此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中具有突出的意义。

2.岩溶隧道突水涌泥风险评估

2.1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突水涌泥指在铁路、公路、水利、矿井等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由于揭露岩溶通道的组成部分、构造富水带或渗流击穿隧道洞壁而产生的水流、泥流突然涌出的现象。水流量大于o.lm3/s、并有一定压力和流速时,称为突水;当突出的地下水中含有的泥沙等物质超过50%时,称为涌泥。突水涌泥灾害的实质是围岩的含水层结构、水动力条件和围岩力学平衡状态因隧道开挖而发生急剧化,存贮在地下水体中的能量瞬间释放,并以流体形式高速地向隧道内运移的一种动力破坏现象

2.2综合地质预报的应用

超前地质预报在工作原理上有地质方法与物探方法两种方法。其中地质方法是以岩石学、地质构造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等理论为基础,对岩土露头或岩心等进行直接观察;物探法则是以各种地球物理场的理论为基础,凭借仪器对地质构造及岩土介质引起的地球物理异常进行观测,而不是直接观测地质构造或岩土本身,是一种间接手段,或者成为反演方法,其核心是通过对所呈图像的分析,可以透过覆盖地层寻找潜伏地质构造或了解岩土介质的分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根据所研究地球物理场的不同,物探方法通常可分为:①以介质弹性差异为基础,研究波场变化规律的地震探测和声波探测;②以介质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天然和人工电场的变化规律的电法探测;③以介质密度差异为基础,研究重力场变化规律的重力探测;④以介质磁性差异为基础,研究辐射场变化规律的磁法探测;⑤以介质中放射性元素种类及含量差异为基础,探测辐射场变化特征的核地球物理探测;⑥以地下热能分布和介质传到热性为基础,研究地温场变化的地温探测法

3.隧道岩溶的处治方案

3.1探测原则

由于岩溶发育的复杂性,岩溶探测应遵循制定的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原则,即应遵循"洞内外结合,长短结合,地质与物探结合,不同物探方法结合"的基本原则,在对隧道风险分级的基础上,采用相对应的综合预报方案。

3.2技术标准

1)对于掌子面工程地质情况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全程实施;每开挖循环做一次。

2)一般来说,平导部分至少应该超出前正洞两百米,并且小于五百米。

3)TSP203预测预报的距离应该在一百米内,并且两次预报之间的搭接长不应超过十米。若预报前方有非常不良的工程地质情况出现时,应当提高预报频率,并且缩小预报距离的范围,同时还应增加预报位置的搭接长度。

4)将地质雷达运用到超前预测预报中时,两次预报之间的搭接长不应低于五米,预测预报的距离应该在三十米内。在对溶洞进行探测时,为减少钢结构的影响,应当将实施过程选在刚性支护结束前。超前预报地质雷达在掌子面上水平布置2条测线,采用lOOMHz天线。当采用地质雷达探测到溶洞范围及规模较大时,必须采取钻探法验证。

5)运用红外线超前探水的时,两次预报之间的搭接长不应低于五米,预测预报的距离应该在三十米内。

6)依据工程地质情况,钻探法可以分为浅孔短距离钻探,中距离钻探,深孔长距离钻探三种;岩溶地段超前钻孔不少于3孔贯通,复杂岩溶地段不少于6孔贯通。目的是明隧道前方周边5~8m范围内的地质情况。超前钻孔遇水时,进行水压、水量量测工作,并绘制时间一水压一降雨量变化曲线、时间一水量一降雨量变化曲线。

①深孔长距离钻探是实施在规模比较大的断层,钻探的距离一般情况为三十米到六十米,且应当一次性穿过不良地质的地段,由此形成预报结果。深孔长距

离钻探平导探孔应当水平设置在开挖断面的中间位置,且数目不应小于1。正洞探孔应当水平布置在中部,设置在拱底和拱顶时,探孔终孔的位置应当布置在轮廓线外1.5m处。如有必要,应当增加探孔的数目,长距离TSP203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十米。

②中距离钻探主要针对富水地段,钻探距离三十米,在钻探后依据工程地质情况的不同开挖长度应该在二十米到二十五米之间。中距离钻探钻孔数量与位置跟深孔长距离钻探一致。

③对深孔中、长距离钻探探测到的浅层不良工程地质地段进行的钻探称为浅孔短距离钻探,这种方法是在钻炮眼孔的情况下,通过钻孔加深到五米的方法探测前方的工程地质情况。浅孔短距离钻探开挖1个循环施做一次,探孔数量3~5个,宜布设于拱顶、两侧边墙、拱底和中间部位,水平布置。

7)超长炮孔每个循环实施13孔,长度不小于5m,沿掌子面周边布置,并分别以30~45°的外插角实施。

8)平导(小导洞)扩挖段,在扩挖前用地质雷达(条件不具备时采用单点反射)对平导顶部进行连续探测,3条测线贯通,分别布置在洞顶和左右起拱线位置。扩挖面上在距拱顶1.5m的中部布置1个超前钻孔,仰角15°,长度不小于30m,连续搭接长度不小于5m;并沿周边布置13个超长炮孔,外插角30°。

4.结语

施工开挖验证是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重要的一环,是改进探测布置、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需要,也是完成预报工作的要求。随开挖进行不良地质体带位置、性质、规模和地质灾害出现的位置、规模等的记录,并与预报结论进行对比,从中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以便正确指导隧道的顺利施工。

参考文献:

[1]崔涛,岩溶隧道风险预报及支护技术研究,中南大学 2011

[2]张志定,岩溶隧道风险管理研究,华南理工大学 2011

上一篇:离婚范文 下一篇:灯谜及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