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驶向海洋

时间:2022-04-13 06:40:07

水下考古驶向海洋

中国航海历史悠久,“海上丝绸之路”举世闻名,在中国的内水、领海和其他管辖海域沉睡着大量文物。

5月8日,中国西沙考古工作队结束了历时55天的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的第一阶段工作,在对“华光礁Ⅰ号”等沉船遗址的发掘中出水文物近万件,这是中国第一次对远海沉船进行全方位勘验。几乎是与此同时,随着耗资6亿多元的亚洲第一吊“华天龙号”前往近海,沉睡800多年的“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工程也进入最后阶段,这次整体打捞在世界考古界和打捞界都属首创。

无论是中国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还是令世界同行赞叹的对宋代沉船的整体打捞,都被看成是中国水下考古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标志性事件。

沉睡的历史浮出水面

唐宋以来,随着中国古代科技和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开拓了多条海上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举世瞩目的一条文化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区段。

当时的中国商船主要从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地出发,途径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到达波斯湾、红海,乃至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伴随着大量航海活动,中国古代有相当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没海洋,形成了宝贵的水下文化遗产。

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一处处“海上明珠”,“华光礁Ⅰ号”就是这样一艘迷失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沉船,也是第一次在中国远海发现的海上丝路的沉船遗址。这艘南宋古沉船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内侧,最先由中国渔民在1996年发现。

随着近年来中国在近海地区的水下考古行动频繁。今年4月,广州打捞局和广东省文物部门又启动了对一艘被命名为“南海Ⅰ号”的南宋沉船的整体打捞工程。

考古专家认为,从这些沉船必定能再现大量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因为出海远航的船是一个“单一性社会”,人们会把那个年代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带上船,这种高度浓缩过的历史标本,能提供地面上无从捕捉的考古佐证,将使现代人洞察到当时的贸易和生活方式。

考古专家称,从目前发现的“南海Ⅰ号”文物来看,可抵上十座古墓,价值连城。从“南海Ⅰ号”清淤中已打捞出水的文物共计四千余件,包括中国四大名窑,如景德镇窑系的影青瓷,福建德化窑系的白瓷,福建瓷灶窑系的绿釉碟、碗等稀世珍宝。还包括宋代硬货币古铜钱、铁锅、鎏金龙纹手镯、金条和无花纹小手镯等,文物总量约在6万多件,总价值超过千亿美元。

这两处沉船遗址的发现,被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比喻成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两颗明珠。前者在远海,后者在近海,但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考虑,它们的重要性是相同的,都见证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

中国的黄金时代

中国水下考古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21世纪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中国水下考古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直至20世纪80年代,水下考古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1986年中国政府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成立了部级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

中国还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由国家专门立法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国家。1989年国务院颁布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目前,国家文物局根据新的《文物保护法》已经着手对该条例进行修订,以适应新形势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说,中国已经建立了能够独立完成大规模水下考古工作的专业科研队伍,已有44名水下考古人员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专业资格证书。“在世界范围内,像中国这样保持着一支部级的水下考古专业队伍的国家为数不多,在亚洲地区更是首屈一指。”

历经2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水下考古基本和国际一流水平相当。从近海勘探到远海发掘,中国水下考古在逐渐成长,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成熟阶段。现在中国的水下勘探、潜水等设备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现在中国已经可以独立完成大规模的水下考古工作。

世界的目光

有关中国这两颗海上明珠的消息,更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水下考古异军突起的实力。

英国BBC在一年多以前对中国“20年磨一剑”的“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进行追踪报道。对中国在水下打捞方面掌握的先进技术,英国海上打捞公司“海洋资源公司”和“霍华德・史密斯公司”则感到惊讶。

在韩国和日本,中国的水下考古也吸引了媒体不少的注意力。《东亚日报》、《中央日报》等韩国媒体强调说,发现“南海Ⅰ号”时,中国既无资金,技术也跟不上,所以中国政府进行了20年的研究和等待,“现在为了打捞时不损伤船体,设计了整体打捞的方式”。《新日本造船》杂志在最新报道中说,“中国建造了亚洲最大的海洋工程船”,在已打捞的文物中有“用中国材料制造的外国消费品”。

日本的一些相关报道还关心“南海Ⅰ号”是不是因为超载沉没、船主是谁等谜团,并说“这些谜预期在7月打捞完毕后将获得答案”。此外,就连日本将棋(类似于中国象棋)协会也对这次打捞也很关注,原因是据说“南海Ⅰ号”在前期发掘中曾经获得一个棋盘,和今天将棋的棋盘很像。日本期待从这次打捞中,能找到更多的文物来证明这一点,因为这将把日本人玩将棋的历史提前。

他山之石

中国打捞起来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在打捞宋代沉船的过程中,感受到将是历史与现实的收获。近年来随着国际深海打捞事业的发展,也给相关的配套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此次“南海Ⅰ号”大型打捞船“华天龙”号造价就高达6亿元,它的制造厂商上海振华港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总产值在20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其中打捞设备(主要是起重船)的产值约占20亿元左右。

据测算,国际市场上目前一年的海工产品需求量约在500亿美元。

西方的海洋打捞现在已高度产业化,形成了成熟的企业运作模式和系统产业链。许多海洋打捞公司已成为多元化的大型跨国企业,如英国“霍华德・史密斯公司”的业务范围就包括了海底打捞、海上救助、港口建设、铁路建筑和重型机械等很多领域,足迹遍布全球。投资者也看好这一高风险但有高回报的行业,英国“海洋资源公司”刚上市就成功融资2000万英镑。

上世纪80年代末,沉船“中美洲”的打捞让150吨的黄金最终浮出水面,甚至直接影响了美国当年的财经情势;1999年,中国清代沉船“泰星号”的打捞,不到一半的拍卖品,就让英国人哈彻进账3000多万美元……

沉船打捞不仅船中的宝藏让人炫目,目前,国际上一年的海工产品需求量在500亿美元左右。北欧近代航海大国如荷兰、挪威、瑞典等其水下考古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产业链,设备定制、工程招标、博物馆开设、旅游带动,总之一系列环节都可以赚钱。

瑞典斯德哥尔摩“瓦沙”号博物馆中展出的“瓦萨”号沉船于上个世纪60年代打捞出水,是留存至今的古代世界最大的军舰。很多来自欧盟国家的人都是拖家带口前来参观的,光是每天的门票收入就非常可观。

另外,瓦莎博物馆内部新建了很多文化消费场所,包括书店、咖啡厅等等,这些商铺需要通过租金的形式和博物馆进行分成,这些附加价值为博物馆带来的收入也并不比门票逊色。

不过,相比国外的专业沉船打捞公司,中国的沉船打捞市场似乎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中国交通部救捞局副局长丁平生表示,“目前我国法律规定,文物的打捞属于国家管辖,而一艘古沉船的打捞又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所以古沉船打捞市场要快速发展起来有一定的门槛。其次,我国在打捞设备和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 下一篇:布莱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