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的理想范文

时间:2023-10-31 08:26:04

流沙河的理想篇1

关键词:黄河 调水 调沙

截至6月28日10时,来自黄河防汛指挥部的消息称,已经进行了9天的黄河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由于高科技的娴熟应用,没有再像前两次一样,在个别地段发生串沟漫滩现象,桀骜不驯的黄河水只冲河底泥沙,不淹滩上庄稼,表明我国在科技治黄方面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

“调水调沙”治黄思想的由来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治黄实践的不断深入,“上拦下排”的治黄方针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治黄专家认识到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重要影响。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著名水利专家王化云和他的同事们,在此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调水调沙”的治黄思想。其具体设想就是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型水库,实行统一调度,对水沙进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更好地排洪、排沙入海,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甚至达到不淤。

随着1997年小浪底工程的截流蓄水,治黄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物理模型试验,找到了理论上的实现黄河下游不淤积的临界流量和临界时间。2001年小浪底工程全面竣工,次年便进行首次“调水调沙”试验,从而使“通过原型试验,进行调水调沙试验”的设想最终变为现实。

调水调沙的基本原则是根据黄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有计划地控制水库的蓄、泄水时间和数量,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平衡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

“三条黄河”互为验证补充

从2002年7月4日黄河首次调水调沙试验开始,实验室里的“模型黄河”和计算机上的“数字黄河”就与“原型黄河”一样同步进行。

所谓“原型黄河”,就是自然界中真实的黄河;“数字黄河”则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数字化虚拟平台,被称为“装在计算机里的黄河”;而“模型黄河”则是以相似性原理为依据,按照一定比例缩小的黄河模型,也就是“实验室中的黄河”。

“模型黄河”比“原型黄河”小600倍,河道模型长585米,宽36米,直观地反映了小浪底水库以下近350多公里游荡河段在不同水文条件下的河势变化。与“原型黄河”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当调水调沙还处于论证阶段的时候,“模型黄河”就已进行了数十次模拟试验,为找到利用最小水量、最短泄水时间、对下游河道形成最佳减淤效果的方法,提供了大量参考数据。

“调水调沙”试验开始后,“模型黄河”又与“原型黄河”进行同步试验,一方面复验“模型黄河”的可靠性,一方面为“原型黄河”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数字黄河”则利用遥测、遥感、卫星技术和数字模型等科技手段,在调水调沙试验期间进行降雨预报、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同时收集水量分配、冲淤变化、洪水演变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并运用数学模型即时分析研究。在首次试验前夕建成的黄河流域第一个数字化水文站——花园口水文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一次调水调沙试验结束后,专家们就对“三条黄河”分别取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合成分析,互为验证补充,大大提高了试验的科学性。

第三次调水调沙不同于前两次

含沙量、水量及其历时,是确保调水调沙试验成功的三个关键数据。既要把这三个指标确定下来,又要确保这三个指标能顺利实现,其中饱含着专家们的大量劳动和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

今年6月19日开始的第三次试验,预计于7月14日结束,历时约25天。其显著特点是,基于人工扰动方式,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调水调沙。将充分借助自然力量,加之中游水库联合调度塑造人工异重流,形成连续的泄流动力对小浪底水库的淤积泥沙进行冲刷,同时在下游淤积严重的河段进行人工扰动加沙,增加入海洪水的挟沙含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减淤冲沙的目的。

今年的试验不同于2002年、2003年的地方是:科学调控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的泄流时间和流量,在小浪底库区塑造人工异重流,并实现异重流的接力运行,从而保证对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形成连续的冲刷能量,不同于小浪底水库的单库运用,也不同于单纯依靠自然异重流的联合调度;二是充分利用小浪底出库洪水的富余能量,在下游“二级悬河”最严重和平滩流量最小的河段进行人工扰动,结合小浪底水库可能下泄的含沙量在下游河道实施人工加沙,从而增加“卡口段”平滩流量,扩大主河槽行洪能力。通过科学调度,控制小浪底水库出库流量和含沙量,使花园口站流量控制在2700立方米/秒左右、平均含沙量控制在25千克/立方米左右。

塑造人工异重流

异重流本来是挟沙水流进入库区遭遇清水后,由于密度差而潜入清水底部运行的一种现象。异重流使泥沙运行到大坝前淤积,增强大坝的防渗能力,但对调水调沙试验来说,如果不及时对异重流进行调控,则会大大影响人造洪峰中含沙量的试验指标。

一般来说,每立方米的水量最多只能运送20千克的泥沙,超过了这个量就可能淤积。首次试验就是按这个一般规律进行。但此后,科研人员发现了异重流,并变异重流这个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加大泥沙的运送能力。正在进行的第三次试验,在中下游长达2100公里的河道上,充分借助自然力量和黄河中游干流水库的联合调度,尝试塑造人工异重流,提高一定流量的水运送泥沙的能力,形成连续的泄流动力,对小浪底水库的淤积泥沙进行冲刷。具体措施就是科学调控黄河干流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的泄流时间和流量,在小浪底库区塑造人工异重流,并实现异重流的接力运行,从而保证对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形成连续的冲刷能量,减少库区淤积或调整其淤积形态。 转贴于

采用人工扰沙技术

所谓“人工扰沙”,即借助河水已有的势能,辅以人工扰动河床土质,促进河床泥沙启动,实现河床下切、输沙入海。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搅动让河底淤沙上浮,使其与自然水流一起下泄,从而达到清淤输沙的目的。第三次调水调沙试验共设3个扰沙点,分别位于小浪底库尾、河南范县李桥河段、山东梁山县小路口河段。

黄委会主任李国英说:“这在世界其他江河上是没有过的。”通过实施人工扰沙,可实现小浪底水库减淤或调整库区泥沙淤积形态。同时利用下泄水流的富余挟沙力,扩大黄河下游高村和孙口之间的徐码头、雷口两个“卡口”处的行洪能力,而且加大下游“悬河”河道的排沙量,扩大主河槽的过洪能力。

河南范县吴老家是人工扰沙实验的一个现场。6月23日下午,记者乘江河09号船顺流而下,距离5号作业船还有50米的距离,一股带有新鲜泥土腥味夹杂着细微泥浆的空气扑面而来。但见3道暗褐色的高含沙泥浆流从作业平台喷涌而出,在宽阔的黄河水面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抛物线后融入大河。放眼眺望,在上下五六公里的河段上,8艘作业船只依次排开,一道道泥浆流似一条条黄龙翻腾、跳跃。据技术人员介绍,此次安装的QL两相流渣浆泵可在水下12米处作业,泵前端叶轮可将河底沉积的泥沙搅起,并将搅起的高含沙泥浆通过泵抽吸上来,生产出的泥浆每立方米最大含沙量可达900公斤,高含沙泥浆流顺着高压管道再喷射到黄河主流区,从而达到降低河底高程、减少河道淤积的目的。各类指令随着50余部报话机高速运转,确保了这项具有开创意义实验的顺利进行。

高新技术总动员

调水调沙试验是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试验。每次试验,黄委会都约有15000多名工作人员参加方案制定、工程调度、水文测验、预报、河道形态和河势监测、模型验证及工程维护等项工作。同时,也是高科技技术在黄河上的一次全面应用,使用了天气雷达、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水下雷达、远程监控、图像数据网络实时传输等技术,为科学分析调水调沙效果提供宝贵而丰富的资料。

每一次调水调沙,都是高新技术的总动员,并且采用的高新技术越来越多,比如此次采用的塑造人工异重流技术和人工扰沙技术,就是前两次所没有的。

除了上述重点介绍的高新技术外,设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异地会商系统的显示终端,不仅是记者们首次接近调水调沙高新技术的窗口,也是调水调沙的总指挥部。它于2002年一启用,就与数百公里试验河段上的多个前线指挥部保持着面对面的交流。每次试验开始的命令,就是总指挥长、黄委会主任李国英从这里发出的,而不是在130公里外的小浪底水库。

为确保试验的顺利实施,在小浪底水库的水文检测船上,还配备有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水文监测设备。在试验期间,小浪底水库大坝内部安装的2000多个检测探头,时刻把大坝因水流冲击而发生的振动情况记录下来,被称为大坝安全的“心电图仪”。

按照“数字黄河”建设规划的总体要求,黄委会建成的花园口数字化水文站、全数字水质自动监测站、引黄涵闸远程自动化监控监视系统等,也在调水调沙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委会主任李国英说:“黄河调水调沙试验至今已经进行了3次,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充满悬念的试验,蕴涵着很高的科技含量,是传统治黄走向现代治黄、科技治黄的一个里程碑。”

调水调沙

流沙河的理想篇2

关键词:黄河健康生命;方法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和神圣使命,当前,黄河的洪水泥沙、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严重威胁着黄河的自身生命。

黄委党组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及时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终极目标,我们要高举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大旗,当好黄河代言人,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拯救黄河,保护黄河,为黄河健身强体,大力加强“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建设,打造绿水青山的新黄河,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维持黄河生命基本水量与水质,提高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洪水造床能力、水流挟沙和自净能力、河道生态维护和修复能力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黄河长治久安,永葆生机和活力。

一、宣传手段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和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人们只顾无节制的向黄河索取,而忽视了对黄河的保护,严重干扰影响了黄河的生态系统,使黄河的健康生命直接受到威胁。为此,黄委明确提出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理念,并将其作为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大河上下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健康心理和理解支持。重要的是倡导一种人们与河流和谐共处的文化,用一系列的精神、信仰、观念等感化人们的思想,化为发自内心的主动爱护河流的行为。才能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时,自觉地坚持和谐相处的原则,严格遵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而现今社会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利于黄河健康生命的基本道德水准。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监督和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各种传媒手段,采取不同形式,广泛进行宣传教育,一是宣传“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及人水和谐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黄河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和保护黄河的重大意义,彻底转变思想观念;二是宣传黄河文化和华夏文明,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和民族精神,牢固树立热爱黄河,保护黄河的思想;三是宣传黄河防洪和水资源等现状和困扰黄河的主要问题及其面临的严峻形势,提高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四是宣传有关黄河的法规政策,增强法律意识。通过宣传,使人们自觉接受并牢固树立这一新理念,充分认识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经济手段

黄河的治理开发事关重大,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黄河治理开发资金筹集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治黄工程建设、维护、管理和保护所需经费。同时,紧紧围绕治黄主业,充分发挥黄河水、电、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供水、水电、土地开发、工程施工、设计咨询等优势项目和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切实加强计划、财务管理,及时进行审计监督,保证各项经费合理使用。同时,建立相关的经济处罚和激励机制,做到奖罚分明,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并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合理核定引黄供水水价,解决黄河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和水资源费的征收等问题;推行黄河下游行蓄洪区防洪保险制度,不断探索“以河养河、以水养水”的新路子。

三、法律手段

黄河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防洪和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艰巨。黄河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国民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地区间和部门间用水矛盾尖锐,环境污染严重。除害与兴利、整体与局部以及上下游、左右岸关系极为密切,关系协调和利益调整非常复杂,水事问题更为突出。因此,首先要构建完善黄河流域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主要包括流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政策措施和执法监督等法规。以及投资保障、水价调整、滩区治理补偿等政策。抓紧制定实施《黄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条例》、《黄河法》等法规。其次要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实行舆论监督,对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水污染、侵占河道等事件及时进行公开曝光,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河道巡查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处理问题,把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节约、配置以及防洪、防断流、防污染、河道整治、河道清障、河道采砂等一切水事活动和管理活动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规范各种水事活动和依法处理各种水事矛盾,进一步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严厉打击各种水事违法行为,维护良好的河道管理秩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工程手段

要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目标,以保证“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为标志,以人与自然及河流、工程相和谐为宗旨,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和“拦、调、排、放、挖”综合治理洪水泥沙的指导思想,强化工程措施,不断完善河防、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水沙调控、水保生态等工程体系。保障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河防工程体系

河防工程是防洪保安的重要屏障。要根据黄河干支流的不同特点,研究治理方略,明确治理目标和措施,以防洪和水资源、水环境安全为核心,制定黄河干支流河道治理统一规划,加强综合治理,在黄河干流宁蒙河段、禹门口至潼关的小北干流河段及渭河下游等重点防洪河段建设标准河防工程;加快三门峡库区的综合治理。在黄河下游,建成以标准化堤防、河道整治、河口治理工程为主的下排工程和配套完善的分滞洪工程,结合河道疏浚淤背固堤等措施,淤筑相对地下河。

2、水沙调控工程体系

黄河的主要问题是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而调水调沙是改善水沙条件、防洪减淤的有力措施,因此,要统筹黄河流域干支流的水沙资源搞好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的总体规划,尽快建立完善以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和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的黄河干支流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和调水调沙的长效机制,实行群库联合统一调度,坚持不断的做好调水调沙工作,有效的调节洪水泥沙,特别是调平洪峰沙峰,保证干旱期河道的最低流量,实现全河水沙的多年调节,塑造协调平衡的水沙关系,尽量使河道长期保持输沙、生态等最低限量的基流,同时,在进行放淤试验论证的基础上,利用黄河小北干流滞洪滞沙的自然条件,建设完善放淤工程,进行大规模的放淤,开辟处理泥沙的新途径,新战场;并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和引江济渭等跨流域调水工程,弥补黄河水量不足,改善水沙条件,实现洪水资源化和防洪减淤减灾等目的,保证河道不断流。

3、水保生态工程体系

黄河是世界著名的多泥沙河流,泥沙问题是黄河的主要症结,水土保持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根本措施,近年来,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仍很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河床不断抬高,使黄河的健康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要大力提高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认真搞好黄河全流域的水土保持规划,确定水土保持的指导思想、总体布局和目标,以及工程与非工程、政策保障措施等,实施综合治理,广泛深入的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在黄河两岸营造防护林带工程,建设绿色长城,尽快遏制黄河上中下游的水土流失,构建良好的黄河生态系统,保持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使大河上下成为绿水青山。

五、结语

近年来,黄河源区出现了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湖泊缩小、河道断流、生态功能退化的现象,导致了草场退化、荒漠化、沙化、盐碱化和鼠虫害严重、水土流失程度加剧等生态危机。要尽快制定实施黄河源区综合治理规划,明确黄河源区预防保护监督的目标和任务,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完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体系,采取人工增雨等有效措施,加强草场的管理,通过合理轮牧,草场封闭式保护,或生态移民等方式,大力植树种草,构筑深厚而广泛的绿色屏障,确保黄河源区生态资源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流沙河的理想篇3

黄河水患,根在泥沙。这条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素有“斗水七沙”之称,每年携带16亿吨泥沙进入下游,其中有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之以每年平均10厘米的速度抬升,目前下游河床平均高出临河地面4-6米,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悬河”如同悬挂在下游两岸头上的一个大水盆,严重威胁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沿黄地区的生命财产安全。

2什么是调水调沙

所谓调水调沙,就是在充分考虑黄河下游河道输沙能力的前提下,利用水库的调节库容,对水沙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适时蓄存或泄放,调整天然水沙过程,使不适应的水沙过程尽可能协调,以便于输送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或不淤的效果,实现下游河床不抬高的奋斗目标。

3调水调沙有益方面

3.1黄河下游主槽得到全线冲刷。黄河下游的主要特征是善淤善徒,特别是主槽淤积越多,洪水威胁越大,冲决徒变的可能性亦越大。而9次调水调沙的最大功效,就是使下游的主河槽得到了全线的冲刷。最明显的是山东河段主河槽得到有效冲刷。前三次调水调沙实验,艾山至利津段的总冲刷量为0.38亿吨,彻底消除了人们普遍担心的“冲河南、淤山东”的疑虑。同时,调水调沙还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若按照自然状态来水输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121立方米水,而实施科学的调水调沙,平均输送每吨泥沙需要63立方米水。这样看来,利用水库的水流和落差,进行人工调度冲水冲沙,其作用和价值是十分巨大的。

3.2黄河下游行洪能力和过沙能力普遍提高,河槽形态得到调整。9次调水调沙的另一个显著的功效,就是黄河下游主槽的行洪能力和排沙能力普遍提高。2002年调水调沙前,下游主槽最小过流能力为1800立方米每秒,到2009年,已经恢复到3880立方米每秒,主槽河底普遍刷深达1.5米,“小洪水高水位”、“小洪水大险情”的状态初步得到改善。同时,不仅使河道过水流量加大,而且因为水流加快,排沙的能力也得到提高,黄河下游沿黄滩区的老百姓心态得以平和,安居乐业。

3.3改善了河口生态,增加了湿地面积。湿地是地球的肾脏,具有“纳污”和“排毒”的功能,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要素。没有湿地,人类就会失去两栖动物、鸟类动物以及植物等等众多朋友。由于上世纪黄河的多次断流,也造成了黄河入海口湿地萎缩的局面。通过9次调水调沙,不仅保障了黄河在新世纪不断流,并将大量的泥沙送入大海,而且,黄河入海口近几年生态系统不断改观。2008年,湿地核心区水面面积增加3345亩,入海口水面面积增加1.8万亩;2009年湿地核心区水面面积增加5.22万亩,入海口水面面积增加4.37万亩,地下水位抬高0.15米。同时植物繁茂,纵多两栖动物和鸟类回归,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景观。

3.4升华了先贤们的治黄理论,丰富了治黄方略。在千百年的治黄过程中,治黄方略纷呈,理论不断。有的理论束之高阁,有的方略欲施即止,有的理论局部实施,有的方略难以转化。而目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实施的调水调沙,应该说是传承了先贤们治理黄河的成功经验和理论,并站在先贤巨人的肩膀上向治黄的伟业高端攀登,但又与时俱进,实施了大胆的创新,升华了先贤的理论。今天,黄河人能够借鉴先人的理论和经验,准确地利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为治黄探索了新途径,不能不说在传承中有发展,在弘扬中有升华,在实践中有创新。

4调水调沙不利方面

4.1河床刷深一米,引水成了难题。据笔者了解到,黄河最下游的东营市的当地一些地方官员和村民反映:“调水调沙”刷深了河道,过水能力大大提高,可是我们原来的引水设施却用不上了。因为我们当地的引黄闸、引水渠、桥涵管道等设施都是按河床逐年提高设计的,调水调沙后河道一下子下切了近1米,不少引水设施一下子没法用了,这是其一;其二,东营区垦利县胜坨镇、西宋乡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原来五六十个、七八十个流量立方米每秒,我们就能从黄河里引到水,现在200个流量以下那些设备没法用,由此造成了一些乡镇又过上了守着黄河用不上水的日子。同时,像情况比较严重的刁口河流路几乎引不进水,而要更换设施又不是一个小投入,当地一直还没法解决。

4.2河床下切带来的不利因素

4.2.1首先是对靠河工程造成一定威胁。河床下切导致靠河工程的根石暴露,致使工程的稳定性下降,东营河务局辖区三处靠河工程根石暴露高度均高于工程主体高度,一旦发生5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就极易发生根石走时、坍塌等险情。

4.2.2其次对引黄闸放水造成不利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引黄闸全部能自流引水,但现在闸底板全部高于水面,自流引水已不在可能。

4.2.3另外对一些跨河建筑和沿河群众的农业生产及临水作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忧。

4.3因“调水调沙”影响,河道发生了变化,造成主河槽摆动无规律,防守困难,从而加重了国家对河道防守、养护及工程在建的投入加大。

5结束语

总之,本人通过以上粗浅的见解,“调水调沙”对引水、河床下切、河道的防洪管理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等来说,利弊同在,得失兼有。我们不能因为其“有利”就放其随意,也不能因为“有弊”就因噎废食,阻止其发展。论问题、看实物应该从国家大局的角度出发,不要因局部损失就放弃了成功。为此,调水调沙的成功伟业,实现了黄河10年不断流的伟大壮举,维持了黄河水资源的健康生命,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及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水源支撑,促进了社会稳定、人民安康幸福。

【论文关键词】黄河调水调沙利与弊解析

流沙河的理想篇4

关键词:清水河水土保持治理目标

Abstract: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s a work for human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the development of man in harmony with nature.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billing of the Zhangjiakou water river, and put out the analysi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work.

Key words: water rive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governance objectives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清水河是流经张家口市的一条多泥沙的季节性河道,由北向南纵贯张家口市区,流域面积2380km2,河道全长109km,河道纵坡4%-10%。为了改变张家口市主城区的环境和形象,提升城市品位,2003年张家口市市委、市政府从以人为本的要求出发,为给市区人民创造一个碧水蓝天的休闲环境,正式提出了对清水河进行整治的想法,制定了张家口市城市发展规划。从2005年开始至2009年5月,投巨资对主城区的清水河进行工程建设。经过几年时间的改造建设,30座橡胶坝相继蓄水,城区中心蓄水景观梦想成真。治理后的清水河,像一条雨带穿城而过,明显改善了城市面貌,为市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认可和称赞。但由于清水河是一条多泥沙的季节性河流,汛期来水泥沙含量大,致使主城区蓄水出现混浊,这主要是由于清水河上游东沟、西沟、正沟三条主要支流上游植被稀疏、坡度陡、水流湍急,河流泥沙含量大的缘故。如果想彻底解决河中混水问题,就必须对上游的清水河源头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一、水土保持分析及治理目标。

清水河上游流域面积2380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74km2,而在清水河流域中又以崇礼县西沟流域的水土流失最为严重。西沟流域不仅水土流失面积大,植被稀少,而且地形地貌支离破碎,是清水河下游产生洪水和泥沙的重要源头。根据西沟河的出口啕喇庙水文站的实测资料,西沟流域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80万t,占清水河上游泥沙量的60%,因此重点开展对西沟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是清水河上游水土保持的首要任务。实施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清水河上游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理,治理改善清水河上游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遏制和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减轻泥沙对清水河河道尤其是张家口市主城区的淤积,实现张家口市主城区蓝天碧水的美景和舒适优美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

二、水土保持项目区的选择。

经过比选,确定清水河上游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项目区为:桥西区的小西沟流域、崇礼县的黄土窑小流域、上摆察小流域(包括张北县一部分)、羊草沟小流域(包括张北县一部分)、桃家沟流域、大桃家沟流域。水土流失总治理面积100km2。对项目区的选择主要依据了以下原则:(1)清水河上游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大,在安排2009年实施方案时,首先考虑到上游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其产生的水土流失对张家口市主城区清水河道的泥沙量影响比较大的地带。(2)符合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要求,利于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同时有较大的开发治理优势和潜力,在汛期降雨情况下,沟道能够出水的小流域。(3)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群众积极性高,治理愿望强烈。(4)交通便利,治理基础好。

三、项目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分析。

项目区总面积168.00km2,其中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13.40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7.50%,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其次为风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水土流失强度为中度侵蚀区,侵蚀模数为2500t/km2.a。项目区地形地貌复杂,植被稀少,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清水河上游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之一,因此对项目区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项目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气象条件,常常发生雷阵雨和暴雨天气,这样更加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经常给下游地区包括主城区河道造成淤积等洪涝灾害,使沿河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害。

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全流域综合治理,实现小流域山、水、田、林、路的综合规划实施。

(2)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各自的水土保持近期和远期优势。尤其是通过近些年实施的坡耕地改造,打坝建设沟坝地,已成为农村的高产稳产田。

(3)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兼顾,从项目立项到治理的全过程,即考虑了生态环境效益,也充分注重社会经济效益。近些年水土保持工程种植的葡萄、山杏、大杏扁三大经济林已成为张家口农业的主导产业;已治理的小流域林草覆盖率都在70%以上,减沙65%以上,涵养了水源,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小康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4)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适宜植树造林的地方进行植树造林,在不适宜植树造林的地方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度,在远山植被稀疏,土层瘠薄,基岩的地方实行封禁,自然恢复植被。

(5)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当地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经验。

四、项目区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及工程布局

项目区的工程布置遵循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布设坡面治理措施及沟道防护拦沙措施。

(1)荒山治理措施

由于项目区的荒山土层比较厚,采取的措施全部进行植树造林。根据荒山的阴坡、阳坡分布情况,选择不同的造林品种。

①阴坡、半阴坡治理措施

阴坡、半阴坡土层厚,水肥条件好,整地措施为鱼鳞坑,在鱼鳞坑内栽植油松或落叶松,在埂上播种柠条,栽植油松面积4311.26hm2,落叶松面积290.45hm2。

②阳坡、半阳坡治理措施

阳坡、半阳坡土层薄,水肥条件差,适宜栽植耐旱、耐瘠薄的山杏,整地措施为鱼鳞坑,在埂上播种柠条,山杏栽植面积3464.46hm2。

(2)疏林地、未成林补植面积

通过现场调查,目前项目区的疏林地和未成林地造林成活率在30-50%之间,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需进行补植。补植树种有油松、山杏,油松补植面积250.25hm2,山杏155.11hm2。

(3)沟底栽植杨树

目前项目区大多数沟道较宽,尤其是每条小流域的主沟道,宽度在100m以上,为阻风、阻沙,在河道宽度大,坡度小的河段内,栽植杨树,以更好发挥其缓洪滞淤的作用。经现场调查,沟底栽植杨树0.61km2。

(4)主沟道布设铅丝笼拦沙坝

项目区内主沟道底坡降较大,一遇暴雨,洪水携带着泥沙、碎石流入清水河,严重影响清水河的水质水量。为此在主沟道布设铅丝笼拦沙坝,以拦蓄上游坡面泥沙、碎石。经现场调查,项目区内共修建铅丝笼拦沙坝114座,长度50m~200m不等。

(5)谷坊工程

谷坊坝工程包括铅丝笼谷坊、干砌石谷坊、土谷坊等形式。根据各条小流域的沟道坡度、宽度、来水情况及建设谷坊材料来源情况,项目区谷坊全部采用铅丝笼谷坊。铅丝笼谷坊的长度从10~30m不等,项目区共修建铅丝笼谷坊476道。

(6)沟头防护

沟头防护布设在下切严重,侵蚀发育的沟头处,距离沟口3~5m,在围埝上种植柠条,在围捻前的蓄水沟中栽植油松或落叶松等。项目区修建沟头防护251.99km。同时为使沟头防护稳固,长期发挥效益,在沟头防护栽种油松33599株、播种柠条33599穴。

流沙河的理想篇5

论文关键词:河道整治;“二级悬河”;黄河口治理;泥沙;水资源;黄河下游

黄河治理特别是黄河下游的治理,历来是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黄河的治理问题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仅促进了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毕竟是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河流,河情十分特殊,目前,黄河洪水尤其是泥沙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黄河下游河道行洪能力衰竭,仍存在洪水威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并且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用水量挤占下游输沙等生态用水。使环境也趋于恶化。因而,未来黄河下游的治理不仅对带动相关区域经济增长意义重大,而且还关系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布局。

1必须把握未来水沙变化规律

研究某条冲积河流的演变规律时,首先应搞清来水来沙条件,因为来水来沙条件是塑造河床边界的主要因素。黄河下游河道的河型及其河相关系乃至悬河态势,主要是历史上来水来沙条件形成的。上段宽阔的河漫滩及下段堤距不大的窄河段,基本上能适应当时的水沙条件。

1986年以来,随着黄河上、中游治理开发的进行,下游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变化,来水持续偏枯,大洪水发生几率减小。洪峰流量也显著降低。现在所讲的千年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是在一定的假定条件下分析出来的,对目前的工程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但这方面的论证毕竟不够严密,主要应该把伊河、洛河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及上游工程的影响研究清楚。否则,未来黄河下游防洪及河道整治工作很难在科学的水沙条件下开展。

笔者认为,黄河下游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可能有所减小,防洪标准也不应过高。世界各国防洪多以实际发生过的历史最大洪水或百年一遇洪水作为防御标准。水利行业以外的人士根据国外的方法,常常对黄河堤防防洪标准及我国常用的洪水频率分析方法提出质疑,认为确定百年一遇洪水流量要有千年的样本,千年一遇洪水流量应有万年的样本。实际上没有那么长的水文资料,确定几百年以上一遇洪水的洪峰流量值,难免受人为影响。但必须承认,未来黄河下游治理所对应的泄洪流量的趋势是减小的。按照水沙条件决定河道边界的认识思路,上游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减小了,下游自然不需要那么宽的河道,否则,边界条件与水沙条件不相适应,用目前宽河道的堤防直接防洪,必然会出现众多问题,平面上、剖面上都会出现畸形图案,让人们治理的思路也难以清晰,甚至会自相矛盾。例如,一方面主张破除生产堤,甚至对河道整治措施也有怨言,目的不外乎是希望增大洪水的漫滩几率,加强滩槽水沙交换;另一方面又希望通过小浪底水库的调水调沙运用,给下游一个所谓的“有利”水沙条件,减小漫滩几率,显然这两方面存在着矛盾。

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根据当年三门峡水库运用初期下游河道冲刷的实测资料,大都认为小浪底水库在拦沙期对黄河下游减淤作用巨大。小浪底工程投入运用几年来,在水库已累计淤积泥沙10多亿m的条件下,下游仅冲刷3亿多t(人海泥沙仅1亿t左右),而且还经常出现上冲下淤的不利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几年遇到了偏枯的来水条件(来水量只相当于原设计入库水量的一半,年均来沙量仅有3亿多t)。显然,如何用好小浪底水库这张黄河下游治理的“王牌”。其前提是必须研究清楚黄河未来水沙的变化规律。

2黄河下游治理要重视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从外流域调水济黄。为增加来水量,需要同淮河流域甚至汉江流域的河流相沟通,尤其是在淮河流域、汉江流域的暴雨期,可将淮河流域、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水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各大支流洪水的入海通道。只有将其他流域的灾害水变成黄河下游河道的冲沙、灌溉及生态环境用水,小浪底水库在调水调沙运用时才会有更多的余地和更好的效果,也才能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等相关地区供水。此外,还可进一步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最大限度实现黄淮海平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把所替代出的输沙用水量再加以分配,尽量考虑黄河中、上游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局面,使黄河上、中游地区植被建设维持基本的生态用水量。这类措施对于黄河治理效果最佳,应作为主攻方向,否则,10年甚至20年后,黄河下游的状况将仍旧难以改观。

3加大宽河道整治力度,重点研究“二级悬河”治理对策

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其中宽河段堤距较宽,最宽达24km,河势游荡多变,经过多年整治,主流摆动幅度大大减小。然而,由于近20年洪水漫滩几率小,泥沙淤槽不淤滩,一些河段“二级悬河”发展迅速,使不少河段“槽高、滩低、堤根洼”的现象更加突出,对两岸防洪的威胁急剧加大。因此,“二级悬河”成因、危害及治理对策应是黄河下游治理的主攻方向。建议在调查“二级悬河”分布部位及分析其形成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河工动床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手段,预测其演变趋势,判定各级洪水可能发生滚河或顺堤行洪的危害状况,制定相应治理对策。

河道整治是宽河段治理的有效措施之一,需要抓紧整治黄河下游游荡型宽浅河道,尽快建成理想的泄洪输沙通道。河道整治工程还是防洪和防治畸形河势的前沿阵地,只有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减轻大堤的直接压力,防止发生横河、斜河、滚河。2002年7月习城滩万寨渠堤冲决,并经串沟直接逼近大堤,这实际上与河势下挫、工程控导不力有关,如果河道整治工程配套,就可避免这一险情的发生。

所谓的“二级悬河”,实际上是超饱和挟沙水流在已成为悬河的宽河段上,沿固定流路长期造床的必然结果。人们在游荡型多沙河流模型试验中发现,只要滩地空间足够大,即使没有生产堤和护滩工程,在某一时段内也能形成槽底高于滩面平均高程的悬河,若堤外地面低于堤内河床高程,此时即相当于“二级悬河”。这说明在黄河下游上段这种宽河条件下,滩地不可能产生均匀的淤积,即使不修生产堤,不建河道整治工程,由于自然堤逐渐形成(造成滩唇高仰)的原因,大堤内侧的堤河也会存在,堤根还会低洼。

非游荡型模型小河试验表明,超饱和挟沙水流致使滩槽高差减小的速率较大,表面上看流路较稳定,但随着主槽河床抬高,水流逐渐漫溢,出现滩唇和滩地横比降。当槽底比滩面高到一定程度时,即形成了严重的“二级悬河”局面。滩地逐渐出现串沟,又逐渐夺溜改河,最后主河还是“滚”过去了。在黄河下游窄河段也存在这种可能,例如,在山东长清顾小庄一桃园段,黄河溜势往东北方向急转,1958年及1976年洪水期在桃园附近都曾发生过裁弯取直、河势改变的险象。近20年来该河段主槽淤高了2~3m,滩地淤积很少,滩唇普遍高于洼槽2~3m,形成了更为不利的局面,目前的设计洪水位比1958年及1976年最高洪水位高出3m左右。以此为依据,赵业安等专家预测,一旦发生8000~10000m/s的大洪水,洪水很可能撇弯走直,在顾小庄一桃园之间改道,顺着洼槽直冲长清归德镇、长清区城区一带及玉符河右岸睦里闸一北店子大堤,致使部分滩区发生毁灭性灾害,并危及上下游河段的河势变化及防洪安全,进而威胁到济南市新市区的开发。

笔者进行的清水造床第一组试验,选用密度略大于1t/m的塑料沙铺成河床边界,河床可动性强,易形成游荡型小河;只是由于挟沙水流没有处于超饱和状态,因此河床未出现严重堆积,没有形成“二级悬河”。第四组试验与上述第一个组次试验的水沙及河床边界条件相同,只是加上了河道整治工程和一些生产堤。试验结果表明,河道整治工程及生产堤的修建,加快了“二级悬河”的形成速率,同时加重了“悬”的程度。这时小的河槽摆动虽然少了,但又可能不断孕育着大的摆动、大的灾害。

人们最关注东明、长垣等几个“二级悬河”局面严重的河段是否会出现滚河,所以在两岸修了不少防护工程。实际上,在中、上游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二级悬河”的范围会不断扩大,程度也会逐渐加重,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也将加大,引起的灾情将越来越重,易出险情特别是易滚河的河段也会增多,例如在东坝头以上河段也会出现滚河现象。1996年笔者进行花园口一东坝头河段小浪底水库正常运用后的河势变化预报试验时,曾采用了包括高含沙水流过程的水沙系列。模型中花园口河段淤积严重,主河高程比老滩还高,试验中出现过部分水流在双井工程上首进入支流的不利局面,甚至流量在10000m/s左右时,大河曾从双井工程下首分流进入原阳高滩,最后全部夺溜滚河。多年前这一试验结果说明,这一河段的河势已相当严峻。

“二级悬河”的根治必须同黄土高原的治理及从相关流域调水结合起来,即运用工程手段,改变多沙来源区的侵蚀基准面,拦减泥沙。黄委正大规模修建淤地坝,这是一个机遇。实际上,如果修建“石埂梯田”,也能长期有效地保持水土,中东地区数千年前修筑的这类梯田,现在还发挥着作用。20年前笔者曾设想,如能把黄河下游数万名修防人员抽调一半到中游搞水土保持工作,那么下游治理的压力可能自然减轻;体制上的变化,又会促使本来准备堆放在下游的大量石料上移到黄土高原,减沙入黄效果将会提高,下游河道的危险局面也将必然改观。应该承认,如何通过机构调整把节省出的大量人员划拨到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大规模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专治黄河多沙这个症结,也是值得研究的。

4黄河下游宽河道边界应有新的布局

谈“二级悬河”成因时,涉及宽河段这个边界条件。宽河段内广大的滩区,既是行洪区,又是滩区181万群众生活生产的家园,同时也为“二级悬河”的形成提供了空间。鉴于滩区民众完全迁出和完全破除生产堤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并且水沙条件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根本改善,因此“二级悬河”的治理措施必须在改善宽河道边界条件上做文章。

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图形应该与未来洪水相适应,目前大堤堤距太宽,但又不可能废弃,因此在大堤上还要有目的地修建防护工程,确保万无一失。两岸大堤相当于历史上的遥堤,应成为后方防线;生产堤需要在原基础上对易受主流顶冲部位加以改造,同时使两岸生产堤保持必要的行洪、滞洪宽度。新的生产堤与控导工程相结合,与行洪相适应,可减小生产堤被冲决的可能性,因而该堤一般不需要裹护,而且在有些地方还要预留分洪口,让洪水上滩,以便在滞洪的同时不断淤滩。控导工程与生产堤共同构成了第一道防线,生产堤实际上相当于历史上的缕堤,堤距5km左右,已给大洪水留有足够的空间。由于有控导工程约束河势,因此第一道防线的安全性是历史上的缕堤难以相比的。

因控导工程需要经常防护,故在大堤与控导工程之间需要修路。若将该路的修建标准提高一些,迎水面加以护坡,或在路两旁特别是上游种植一些与水流相适应的灌木,同李殿魁设想的“软约束”类似,这种可用于防汛抢险的路相当于历史上的格堤。滩上的村庄与大堤连接的地方也要修建起格堤作用的道路。有了格堤后就可以有计划地淤滩治滩,遇到超标准洪水时又可分洪、滞洪,使各方面运作的空间增大。

滩地的居民完全搬到黄河大堤以外给国家造成的压力巨大,而且会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可行性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应从新的管理体制或模式上下工夫,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例如村台建设,不能不断改建,房屋建筑应制订出“与时俱进”的方案,创造出适应滩面不断淤高的新结构,要研究出专门的框架结构的房屋,一方面可不断加高,另一方面洪水上滩时又可避水。整体来讲,要对宽河道平面形态和滩区房屋结构加以改善,使其既能适应流量越来越小的中常洪水,又能在大洪水到来之时确保黄河安澜和滩区群众安全,走“弹性治河”之路。

5黄河口治理可采取“输,挖、分"并举的方案

对黄河口治理方案应加强研究,笔者认为要围绕3个字做文章,即“输”、“挖”、“分”。

(1)“输”,就是束水攻沙,输沙人海。首先要加强河道整治工程建设,这样可起到束水攻沙的作用,同时要认识到,黄河河口地区来水有限且不断减少,如果不强调借用河口海洋动力,河口会不断延伸、摆动。李殿魁提出的“三约束”理论,特别是巧用海洋动力这一点,对黄河口治理十分重要。数学模型计算发现,人海后泥沙迅速淤积且主要堆积在海岸两侧,只有充分利用河口海洋动力,把刚淤积在近岸的泥沙不断地掀起并输运人海,才可能长期保持河口稳定。近海区束水攻沙要靠特殊的工程控导,若按照李殿魁的双导堤布局思路,以何富荣水力插板技术为依托,也许可以通过科学攻关,找出一个影响拦门沙形成过程和减弱拦门沙的途径。不难想像,双导堤深入海内越远,受海洋动力的作用就越强。

(2)“挖”,主要是挖沙疏浚。挖沙可以抑制河床抬高,稳定深槽流路,也可以消减拦门沙,甚至降低侵蚀基准面。但是要解决堆沙空间,并选出好的挖沙措施。目前河口地区有大量的平原水库,既然建有平原水库,那么在两岸就可以建平原沙库,利用这个空间把挖出来的泥沙储存起来。挖沙疏浚措施中应首选水力冲填的方法,再结合山东黄河河务局研制成功的“汇流集浆器组合系统”,就可远距离输送高含沙水流,这种方案不仅输沙效率高,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同时,把泥沙输送到两岸平原沙库中,相对提高了地面高程,土地盐碱化程度可随之减轻;细颗粒泥沙的增加,也增强了土壤肥力,对当地农业发展有实际意义。

(3)“分”,就是分洪。多年的河口治理实践表明,黄河可以保持独流人海的局面,但对于稀遇洪水,应利用原钓口河流路进行分洪,解决防洪和其他相关问题。目前西河口10000m/s流量相应水位不超过12m,但该标准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给出的,目前来看,其约束条件并不十分确切、科学。实际上,出现10000m/s洪水流量的几率很小,且通过分洪(而不是改道)的途径同样能满足西河口相应水位不超过12m的要求。

另外,科学攻关必须依靠科学的手段,因此建议黄河河口大模型试验应及早建设实施。西方发达国家120年前就开展了不少河口治理的模型试验,世界上最早的水工模型就是河口模型,正是由于西方国家河口治理模型等的兴建,才促进了现代水利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今在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河流上都做了河口模型试验,黄河口是最复杂的河口,其治理方案更应且必须经过模型试验论证。

流沙河的理想篇6

关键词:“河”水分流“江”水北调优化资源配置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在人口大幅度增加、耕地大量地减少、就业岗位缺口巨大、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的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格局已亟需作出重大的调整,而且想不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凭小改微调已不能解决突出矛盾。基于这一些思考,笔者现大胆地提出一个南水北调的新构想,希望能引起网友们对南水北调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注、研究和探讨。

一、南水北调新构想

(一)基本构想

本文所述南水北调的基本构想是:“河”水分流,“江”水北调。即:将黄河上游甘肃景泰至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段的极大部分径流量通过开挖自流河渠或安装输水管道分输给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宁夏、内蒙古、陕北近黄河地区;黄河自河口至潼关段产生的径流量通过在干支流流域内修建水库湖泊和开挖封闭式河渠等办法蓄积且润泽于当地;黄河原溉泽华北平原的径流量通过从三峡水库调水实现抵补,并使所调水量略多于黄河原流入下游的径流量。

(二)主要目标:

主要解决西北地区大量人口的生活缺水和西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缺水。给甘肃、宁夏、内蒙古、陕北、新疆这五省区的部分干旱缺水地区年均增加水量225亿立方米;在西北部干旱缺水地区开发和改建400多个供水充足、每一个占地约30平方公里和集聚人口6—7万人、惠及人口总量达到2700多万人、总占地达12000多平方公里的园林化工业城镇。

(三)调水设想

调水设想包括相互关联的以下八项:

1、“江”水北调。从三峡水库引水,自宜昌至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开挖一条输水大运河(以下简称“宜定大运河”)。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限制水位145米(三峡工程二期蓄水结束后大坝前水面的海拔高度是135米);长江中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的极大部分地区海拔高程低于50米;南阳盆地海拔在85—140米之间,位于南阳盆地与黄淮海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的方城一带地势低平,较低处海拔仅108米。据此地势设想:从三峡水库西岸开口引水,经荆门市、襄樊市、南阳市(方城县)、长葛市、鹤壁市、鹿泉市至保定市西部的易县、定兴县交界处(海拔40余米),即沿我国地势第二级台阶与第三级台阶(平原)的接合部海拔120—50米区域,开挖一条河床宽度800米左右、容水深度15米上下的大河(估计总长1500公里,总投资数千亿元),使三峡水库库内的长江之水自流地从宜昌流到河北,规划此运河每年向华北平原中、南部输水400亿立方米(约占宜昌以上长江多年年均径流量的9.1%)。让宜定大运河输送的长江之水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往京、津之水,替代黄河上游来水,并满足华北地区和京、津、唐地区的需水。

2、“河”水分流。将黄河上游景泰至托克托县河口段年均近230亿立方米径流量中的225亿立方米分输给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和新疆的部分干旱宜开发区域。据黄河上游甘、宁交界处的下河沿水文站(青铜峡水库之上122公里处)1986年11月—1996年10月的测量报告,黄河流经该河段的年均径流量为254亿立方米;黄河上、中游分界点河口镇之下104公里处的头道拐水文站实测报告,黄河流经该河段1950年—1997年的年均径流量为233.1亿立方米(另有文章披露,黄河上游河口镇以上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51.3%,来水量占全河的53.9%)。据此设想:将黄河头道拐水文站上游年均233.1亿立方米中的225亿立方米径流量,通过在甘肃景泰(古丝绸之路重镇,平均海拔1620米)至头道拐边的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海拔约980米)这大约1200公里长的河段中新开挖多条河渠,分输给甘肃河西走廊(东西长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中部狭长的平原海拔只几百米),分输给宁夏(石嘴山段海拔约1100米)、内蒙古(近河道的乌兰布和沙漠海拔约1050米,低于黄河河道)、陕西(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这三省区近黄河的干旱易开发地区,并通过修筑三面光且部分封盖水渠或多条大口径输水管道向油气资源富集的新疆塔里木盆地调水(盆地中部海拔800—1300米)。

3、开发园林化工业城镇。若能年均将黄河上游225亿立方米径流量用于西北干旱宜开发地区,那么,可设想在西北地区太包—包兰—兰新线附近、陕北地区和塔里木盆地依托那里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数百个园林化工业城镇。为凸显225亿立米水能产生的巨大的社会效益,笔者现假设一种水利用及开发模型如下:

假设:一个供水充足的园林化工业城镇占地规模为45000亩(30平方公里),其用地类型、谋生人口及用水量为:

类别所占占地亩数给水标准年供水量(万立方米)

林地35%15750亩600毫米630.32

(按略大于华北平原的降水量计)

草地15%6750亩600毫米270.14

耕地10%4500亩2500毫米750.38

(按河西走廊的蒸发量计)

湖泊5%2250亩3000毫米450.23

工业10%4500亩1.5万吨/km2•天1642.50

用地

住宅25%11250亩(需水计在人口上,低层房屋)

商贸

道路

用地

人口150人/百亩6.75万人600kg/人•天1478.25

(按充裕的用水量计)

合计5221.82

如果供输水(包括河渠)损耗按5.32%计,需损耗水量277.8万立方米,按此推算,一个占地45000亩的工业城镇每年需水近5500万方。

如果年均有225亿立方米水用于开发这样的城镇,那么,可开发供水充足的园林化工业城镇409个。即新增林地644万亩,草地276万亩,耕地184万亩,湖泊92万亩,加工业用地184万亩,建成绿州及城镇总面积12270平方公里,供水充足的总人口量达到2760.75万人,相当于甘、宁、内蒙、陕四省区2004年末总人口9296.04万人的29.7%。如果用225亿立方米的五分之一水量用于将西北干旱地区现有城镇改造成为供水充足的园林化工业城镇(因为是补给缺口,可估算为82个的两倍164个),那么,其五分之四的水量还可在沙漠或荒地上新建供水充足的园林化工业城镇327个,在新建工业城镇上集聚人口2207万人,若按50%的劳动力计,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100万个,如果其中60%的就业岗位用于吸纳当地农牧民的话,可减少务农放牧劳力660万人,转移农牧人口1320万人。若能这样,那么,对西北地区地面植被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而退化的势头必将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给西北地区广大农牧民改善生活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并将增创大量的税收。

4、改造和涵养黄土高原。黄河自河口镇至龙门段,长725公里,水面跌落607米,这一河段称晋陕峡谷。峡谷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有56条流域面积均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汇入,这些支流平均每年向黄河干流输送泥沙9亿多吨,占黄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泥沙迁移最多的地区。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干支流流域面积为11.2万平方公里,各支流汇入的多年年均径流量约51亿立方米(另有文章披露,该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流域面积的14.9%,水量占全河的12.5%),其中7—10月占全年的80%—90%。如何防止晋陕峡谷两岸的支流向黄河汇入大量的泥沙?如何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笔者虽对黄土高原的气候、地理特点缺乏全面、深入地了解,但在此提出一个供大家研究、探讨的设想,这就是:向平原水网密布地区学习。浙江绍兴市地处宁绍平原,经历代的整治,现呈现于人们眼前的地貌特征是:河道密布,湖泊众多。占地比例很高的河、湖,既是雨汛期的蓄洪池,又是干旱时的取水处。目前,黄土高原从全年整体上看还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地区,但7—10月的雨汛期又有大量的雨水挟带泥沙流失,若将该地区平均每年汇入黄河径流的水量51亿立方米按其流域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平均计,相当于每平方公里45535.7立方米、亩均30.4立方米,若折算成降雨量,只45.5毫米。人口密度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还较低的黄土高原(例如,陕北吴旗县人口密度只31.2人/平方公里),若利用适当的峡谷修建水库,利用低洼地区修筑湖泊,在平缓的斜坡上开挖封闭式的河渠,运用挖土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改造出如绍兴地区那样的蛛网般密布的蓄水河段、星罗棋布般的水库、湖泊,那么,也许可以让夏汛期的雨水全部蓄积于黄土高原之内。若能如此,那么,既能避免9亿吨/年的泥沙流入黄河,又能缓解黄土高原非汛期时节的干旱,增加林草植被,发展苹果、红枣、柿子、核桃等林果业。渭河、汾河流域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文章披露,龙门至潼关区间,来沙量占全河沙量的34%,来水量占全河的19.6%),笔者认为也可以通过大量地修建水库、构筑湖泊、开挖封闭式河渠的办法蓄积夏汛期的雨水,并避免泥沙流入黄河干流。诚然,修建水库、构筑湖泊会涉及众多的迁村移民,化解移民及就业转移的出路是:有计划地开发陕、晋两省境内储量丰富的矿产,大力发展矿产采掘和制造业,新建集聚人口的园林化工业城镇。

5、经常性疏浚黄河河道。实施上述设想,黄河自景泰至潼关段经逐段输水分流和拦洪蓄水,干流径流量将大大减小,经过郑州桃花峪段的年径流量可能只100亿立方米左右,而且其径流量大多产生于黄河中游段的夏汛时期。为防避几十年一遇的黄河流域降水特多、洪水泛滥,对黄河河道上沉淀的大量泥沙,宜采用挖泥船、挖掘机等机械经常性地予以清迁。

6、筑堤缩窄长江入海口。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流域内平均降水量达1057毫米。据水利部的《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披露,长江下游大通站1950—2000年的年均径流量达9051亿立方米,其中上、中游分界点宜昌水文站测得的年均径流量为4382亿立方米,上游来水占全江的48.4%。宜定大运河若每年从三峡水库引水400亿立方米,虽只占长江年均径流量的4.4%,但长江口的海潮进入量将会增大。为防避海潮涌入量加大,可设法在长江出海口修筑适当长度的拦潮堤坝,缩窄江水出海口,以抬高长江出口处的江水位,避免入潮量增多。

7、新建一批电站电厂。若实施上述“河”水分流和“江”水北调设想,黄河青铜峡以下的三门峡、小浪底等一批依靠黄河径流发电的水电站将停废,三峡电站、葛州坝电站也将损减发电量10%以上,需要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水能蕴藏量丰富的河流上开发新的水电站予以补救,或通过新建核电站、热电厂补损。

8、征服沙漠的远景构想。据《中国西部地区环境》一文披露,我国的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2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3%,其中99%分布在西北地区。沙漠从地区分布看,新疆面积最大,有71.3万平方公里;其次为内蒙古,有40.1万平方公里;再次为青海及甘肃。上述“河”水分流设想仅能解决西北部部分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主要是解决西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中的缺水问题,要征服沙漠,还需要向西北部地区大量地调水。在此,笔者借鉴西安交通大学霍有光教授在《西调渤海水改造北方沙漠与遏制北京沙尘暴》一文中的一些设想,提出一个征服沙漠的远景构想:在安徽铜陵附近从长江取水并电力提扬100米高程,然后沿大别山北麓、驻马店、郑州至北京西山脚下(海拔40余米)开挖一条自流式运河,再用电力将水提扬到内蒙古集宁附近的黄旗海(海拔1276米),再从黄旗海开挖自流河渠结合局部地段电力提水,将水分流至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的沙漠地区。若用这一构想每年从长江铜陵段提送2000亿立方米,那么,按沙漠地区年蒸发量3000毫米计,可让6.67万平方公里(1亿亩)的沙漠变成绿洲,可在西北地区的每一个大沙漠中改造出数条穿越沙漠腹地的绿色走廊,这样,就有可能逐步地征服沙漠、消除沙尘暴。但要用电力提水,依据黄委会小西线方案计算提水的参数——每亿立方米每10米扬程的平均装机量为0.062万千瓦、用电0.031亿度来计算,共需新增装机16616万千瓦,新增发电量8308亿度,这需要相当于秦山核电站(装机30万千瓦)的554倍,相当于三峡电站设计年发电量(847亿度)的9.8倍。如果我国的核电开发利用能达到像目前美国那样的水平,那么,征服沙漠的理想也许能够实现。(若每年从铜陵向集宁电力提水225亿立方米,则需新增发电量每年934.7亿度,这将大于“河”水分流、“江”水北调所损失的发电量。)

二、“河”水分流“江”水北调的必要性简述

构建和谐社会,开发大西北,改善我国西北部广大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亟需给西北地区大量地调水。上述调水设想虽只能从理论上估算出给甘、宁、内蒙、南疆和陕北的部分干旱缺水地区年均增加水量225亿立方米,只能缓解西北部分干旱地区的缺水与社会发展矛盾,但这也许是目前经过上下各方共同努力可以实现的一个办法。

将黄河上游段225亿立方米径流量分输给西北地区和从三峡水库每年引调400亿立方米给华北平原,其必要性在于:

1、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困难重重

水利部黄委会以及水利专家林一山、袁嘉祖、郭开、陈传友等人经多年的研究,已提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多种方案,其主要构想是:一期工程,从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向黄河上游调水200亿立方米/年;二期工程,从怒江加玉、澜沧江昌都以上段向黄河上游调水300亿立方米/年;三期工程,从雅鲁藏布江支流尼洋河、易贡藏布向黄河上游调水200亿立方米/年。实施西线工程需要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筑高坝壅水、用泵站电力提水,并开挖长隧道穿过巴颜喀拉山。对西线调水设想,笔者读了多位专家、学者、评论员的研究文章后认为,实施西线工程的确困难重重:其一,将影响我国与印度、缅甸、泰国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关系,因为从出境河流上大量地调水将会给别国的经济、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现已在多家网站上刊发印度政府对西线调水设想的强烈反响——《新德里寝食不安》;其二,在大山岭上打长隧道、大隧道风险很大,有可能发生坍塌事故,甚至有可能引发局部地震;其三,筑高坝引水和电力提水,工程量浩大,投资额巨大;其四,四川学者已提出从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大量地调水将引发四川盆地缺水。根据这一些情况推论,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也许遥遥无期;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需眼睛向内,从目前有可能实施的调水方案做起。

2、西北地区严重缺水

我国西北部不仅年代久远的大沙漠面积广大,而且据专家测算,建国后新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也已达到3848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85%,沙漠化土地的扩展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亿元;西北地区10%的土地处于沙漠化状态,甘肃河西走廊、内蒙古、新疆已成为土地沙漠化的重灾区。据王浩撰写的《面向生态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一文中披露,河西走廊目前沙漠化土地已达537万亩,占河西走廊平原盆地总面积的23%。另有文章披露,近年来腾格里沙漠每年以15米的速度向南、向东推移,已有数万亩的农田被吞噬。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西北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而人为原因是农牧人口增长过快,在干旱地区农耕过度、放牧过度,致使绿色植被大量地减少,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土地竟成为沙尘暴的源头。改变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态势,既要大量地植树种草,又要大量地转移务农放牧人口,而要朝这两大目标迈进的基础条件是必须给西北地区大量地调水。干旱缺水,还严重制约西北地区广大人民的生活改善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文章披露,在降水正常年份,甘肃省有近500万人饮水困难,每年因缺水损失工业产值25亿元;延安市政府近年的报告中也提到,缺水已成为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制约因素,预计到2010年延安市年缺水380万立方米。

3、提高西北地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需要给西北地区调水

依靠人均几亩的耕地来维持生计,不仅在给水充足、亩产量较高的江南地区也只能图个温饱,在缺水严重、亩产量较低的西北地区将停留于贫困。据甘肃、内蒙古、宁夏这三省区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公报披露,2005年度,甘、宁、内蒙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80元、2509元、2989元,与浙江省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公报中披露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60元相差一大截,而且平均数中隐含着部分农村人口更少的收入。所以,要提高西北地区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须将大量的农牧民向工商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如何促使西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实际上,西北地区拥有矿产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若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其潜在的工业发展优势将会很快地得到发挥,以矿产开采及加工为支柱产业的城镇能较快地崛起。据吴立新撰写的《西北矿业开发与水资源矛盾分析及其对策》一文披露,截止1997年底,我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中有90%以上分布在西北五省(区),其中,陕西已发现137种,甘肃145种,新疆138种。西北五省(区)人均潜在矿产资源价值达38.7万元,是全国平均值的5倍,其中,宁夏、新疆、陕西和甘肃分别位居全国第4、第5、第6和第13位。陕西和新疆两省区集中了全国煤炭资源中保有储量的25.5%;有22.2%的石油储量集中在鄂尔多斯、准噶尔、吐哈、塔里木和柴达木五大盆地;近43.3%的天然气储量集中在颚尔多斯和塔里木两大盆地内。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也是西北五省(区)的优势矿产资源。其中,铜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3.4%、铅占18.3%、锌占14.8%、镍占76.7%、铂族金属占58.1%、金矿储量占14.2%、银矿占10.9%,仅甘肃就集中了全国61.8%的镍和57.0%的铂族金属储量。黑色金属中铬铁矿保有储量的27.8%集中在新疆、甘肃和青海3省区,其中新疆占15.9%。西北五省(区)还是全国化工原料的重要产地。全国97.1%的钾盐、80.9%的钠盐均分布在该区。另外,硫铁矿占1.8%、磷矿占9%、水泥石灰岩占16.0%。笔者从网上查询发现,宁夏、内蒙古、陕西靠近黄河区域和甘肃河西走廊、新疆塔里木盆地都是矿藏丰富之地。所以,只要给这一地区供水充足,依托其丰富的矿藏和广阔的沙地、荒地发展采掘业和加工业,可望在数年内崛起许多个吸纳劳动力较多、创税较多的工业城镇,可让大量的农牧民转变成为收入较高的务工经商者。所以,将黄河上游年均225亿立方米的径流量分输给甘、宁、新、内蒙和陕北地区,是提高西北地区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的迫切需要!

4、保护耕地十分艰难

据国土部披露,从1996年到2004年,由于生态退耕、结构调整、建设占用和灾害损毁等原因,我国耕地已从19.51亿亩减少到18.37亿亩,人均耕地仅为1.41亿亩,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40%。目前面临的突出矛盾是:一方面,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继续增加,因而从民生根本的角度看耕地只能增加而不能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建设用地占用农田处于高需求状态,而且不少地区造地资源匮乏,要实施建设用地占用农田“占补平衡”已十分困难。如上所述,若实施“河”水分流、“江”水北调设想,那么,可以在西北地区新增林地644万亩,草地276万亩,耕地184万亩,加工业用地184万亩;而且通过宜定大运河增加给华北平原中、南部的供水,可将黄淮平原上大面积的沙岗地改造成为农耕地。

三、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实施上述“河”水分流、“江”水北调的设想,旨在解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严重缺水问题,而且从本质上而言,这是对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各区域间作自觉调整的优化配置。

对资源作优化配置,必将涉及现有利益格局的改变和调整。如何化解“河”水分流、“江”水北调后所引发的矛盾以及思想观念上的碰撞?必须更新观念,必须创新机制!

(一)以更新观念推动资源配置优化

1、要突破维持“母亲河”现状的观念。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数千年来黄河之水一直浇灌着我们民族的文明、润泽着我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黄河对于我们民族的恩泽堪称天一样大,中华民族对黄河的感情可谓海一样深。但是,以水资源是生命之源和不可缺少的生活生产资料的现念来审视,笔者认为,正是黄河之水日夜不停地大量下流,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加快了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脚步。而且从寻求资源配置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大化和推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理性角度看,黄河上游之水不应该再从最缺水的西北地区流失,长江之水不应该为了发电和航运而大量地流向东海。所以,笔者认为,“河”水分流后纵然是分解了黄河,也是一个理性和利大于弊的构想。

2、树立凤凰涅槃死而复生的理念。实施“河”水分流、“江”水北调,最大的损失是黄河径流上青铜峡以下的诸多水电站将停废、三峡电站和葛州坝电站将减少发电,对此巨大的损失,宜以凤凰涅槃、死而复生的理念来看待。调水所产生的现有固定资产损失可折价赔偿;调水所产生的电能损失可通过在其他江河上开发新的水电站或通过新建核电站予以弥补。据何耀华、冯建昆在《科学发展观与怒江电力开发》一文中披露,“金沙江干流按19个梯级电站开发,总装机容量(含四川)接近8000万千瓦,年发电量3560亿千瓦时以上;澜沧江干流按14个梯级电站开发,利用落差1655米,总装机容量达2261万千瓦,年发电量1105.78亿千瓦时;怒江按13个梯级电站开发,总装机容量21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29.6亿千瓦时”;另据《大渡河水电开发现状》一文披露,岷江上的支流大渡河,已规划在干流上开发22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340万千瓦,年发电量1123.6亿度。上述四江可开发电能总量为:总装机14733万千瓦,年发电量6818.98亿度。四江所蕴藏的巨大水电能现还只开发一小部分,所以,若要对“河”水分流、“江”水北调后损失的水电能仍用水电能予以替补的话,应当说后续可替补水能资源相当充裕。(另有多位专家提出,雅鲁藏布江大转弯处可利用年径流量1400亿立方米、落差2230米的巨大水能,装机4500万千瓦,相当于三峡电站的四倍,投资却比三峡电站还低。但未知雅江大转弯处的电能能不能翻越或绕过青藏高原输向华北或华南地区。)

(二)以创新机制推动资源配置优化

实施“河”水分流、“江”水北调,将碰到的难题还有:所需巨额投资如何筹措?数百个供水充足的园林化工业城镇能不能在沙漠或荒地上崛起?笔者以为,创新机制可确保理想实现。

1、提高建设用地使用税,可筹措巨额资金。国家紧控农用地转建设用地后,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工业用地的出让价已上涨到每亩20万元以上,浙江湖州市工业开发区今年下半年工业用地出让价已达到每亩50多万元,东部地区城镇商住用地的出让价更高。在建设用地出让金中,中央财政收取的项目较少、提成比例还较低。为控制优质耕地转建设用地,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为筹措“河”水分流、“江”水北调的建设资金,为让先富起来的人员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对东部、中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除了继续实施严格的用地计划指标予以限制外,中央财政可以再增收建设用地使用税每亩5万元。据2005年国土资源公报披露,2005年度全国新增建设用地43.2万公顷(其中各类开发区、园区、矿山建设用地15.11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9.82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6.66万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10.76万公顷),若按东、中部地区占全国新增建设用地的五分之三计,并只对新增工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加收建设用地使用税5万元/亩,对新增村庄建设用地加收建设用地使用税1万元/亩,那么,中央财政每年可增收约1180亿元。这样,东、中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的建设用地使用税10年收取额,可望抵平“河”水分流、“江”水北调所需的建设资金缺口。若实施这一项政策,估计极大多数的国民没有意见。

2、实行东、西部地方政府结对和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制,促进东、西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

目前,东部地区部分企业主已积累起较大的资本,并有扩大产销规模的欲望,但东部地区矿产贫乏、建设用地紧缺、劳动力价格上涨;而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土地大量地荒芜和沙漠化、劳动力价格低廉且劳动力大量地过剩。所以,给西北地区增加供水,依托西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在太包—包兰—兰新线附近、陕北和晋西南地区、塔里木盆地开发数百个以矿产开采及加工为主的园林化工业城镇,将是促使东、西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开发潜在生产力的极佳途径和载体。

为推动东、西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为促使西北地区增水后经济社会较快地发展,笔者认为:其一,宜让甘、宁、新、内蒙和陕、晋各省区与沪、津、江、浙、粤、闽等东部省、市在省级、地区级、县级层面相互结对,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二,各结对省、市、区间宜实行地、县级领导干部交流任职制度。让东部地区拟提拔为地(市)级、县(市、区)级政府主要领导职务的后备干部在提任前先到西北结对地(市)、县(市、区)级政府任职两年,西北地区拟提任地(市)、县(市、区)级政府主要领导职务的后备干部在提任前也先到东部地区任职两年,领导干部交流任职由中组部牵头,每隔两年组织交流一批。若实行这一干部交流制度,那么,通过一批又一批的领导干部的宣传、组织和动员,东部地区的企业主会越来越多地走向西北,在西北地区沙漠或荒地上崛起数百个园林化工业城镇的设想可望在两个五年规划期内得以实现。

3、创新开发西北地区工业城镇的用地税制。为推动西北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除了继续实施国家既定的西部开发优惠政策之外,在西北地区城镇住宅用地上宜创新税收政策。西北地区的农牧民相对于东部地区的农民而言,收入较少,能进城镇购房的经济实力更弱。所以,在西北地区新建园林化工业城镇中,宜对住宅用地实行税收差别化政策:对国家鼓励迁移的农牧民,如对来自黄河、长江源头的农牧民,对来自沙漠化严重地区的农牧民,其在城镇的住宅用地实行零税制或低税制,其购房实行政府控制的成本价;若在沙漠或荒地上新建城镇,对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人员造房或购房,允许其建造占地1亩左右的别墅(要求其庭院中林草地不少于30%),其土地使用税可定到每亩10万元上下。若如此,既能鼓励东部地区的富裕人员、企业主去西北地区投资、安家,又能使西北地区的农牧民低门槛地进入城镇。

四、后记

1、因笔者见识浅狭,且没条件作全面、深入地研究,故不仅本文还较粗略,而且文中可能存在偏颇和错误之处,欢迎网友们对文中存在的差错予以批评、指正!

流沙河的理想篇7

下午两点半,人们等待的清瘦老人出现了,穿着浅蓝色条纹衫、灰色裤子,腰带如同其他老人一样系得老高。

众人向85岁的流沙河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次他讲“唐诗三百首”,共两个小时,讲了五首诗,分别是刘禹锡《蜀先主庙》、张籍《没蕃故人》、白居易《草》、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还有李商隐的《北青梦》。

讲座最为独特的一点就是穿插着解字。比如在讲到“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时,流沙河会拿出一张A4大小的纸,上面用毛笔写好“鼎”字。工作人员把纸夹在立于一旁的展板上,字很大,几乎充斥着整个纸张,这样,讲堂最后一排的人都能看到。

因为情怀,他写汉字都用繁体。他现在能做的也是尽一切可能推广繁体字,这些年他在说文解字上就出版了《文字侦探》《白鱼解字》等书籍。“我这一生,都在汉字里。”他对本刊记者说。

刚刚出版的是《正体字回家》。之所以叫“正体字回家”,是他太想让繁体字成为正体字,让这些在他看起来“有理有据”的字成为正体字,让它们回家。

他风趣地说:“你看《人民日报》就是写的繁体字,《四川日报》也是繁体字。”

他说,“我对汉字有感情”。

一生的解字

流沙河影响了几代成都文化人的成长。譬如散文家蒋蓝对本刊记者说,他从上世纪80年代爱好文学伊始就读流沙河的书。前几天,他在地摊上翻书的时候又看到有流沙河的老版书,于是顺手收了流沙河早期的《锯齿啮痕录》。

流沙河也从来只说四川方言。这方言就像扎起的篱笆,虽然他的成就早已远播四方,但是篱笆内才是他的归属。

回家,是流沙河现在的状态,准确地说是他现在生命所处的阶段。

家中大门旁的墙壁上,挂着他写的“知还”二字,当然是繁体字的“知”。这二字取自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流沙河说:“我现在就是知还状态,知还了,我回来了。” 流沙河的《白鱼解字》

平缓的语调稍稍扬起,他手里把玩着眼镜的白色带花纹镜腿,也许对现在的状态满意,或者是珍惜。流沙河靠在他的“专座”上,语调迅即又恢复了平缓。

眼睛越来越不好,为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平时客厅并不开灯,有些昏暗。只有他“专座”后面的阳台上有窗子透进光来。因为逆光,他的脸面也有些模糊。

他这一代人,在动荡的岁月中消耗了太多时光,60岁的时候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应该处于怎样的位置,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他告诫自己回到自己的本行,回到读书中来,于是便转了回来。

流沙河谈话时总是不忘解字,这次解的有“知”的“”。不过这个字,他用了一生来解释。

“比如这个‘’字,你就不能简化。‘’的简化字是‘不走’的意思。不走怎么‘’?这个‘’字,去掉‘辶’,也叫huan,但是它是用眼睛扫一圈,加上‘辶’,就是回到了原点,是return。”

阳台上种了许多的植物,扫一眼过去似乎并没有花,只有茶几上有一株栀子花,看起来已经放了两三天了,但是清香依旧。

“人老了,没有很大的理想,都是想要做具体的事情。做自己的兴趣,我心里觉着很踏实。”2000年的时候,流沙河写下了“知”,挂在了墙上。位置在他的“专座”视线范围内,出了卧室、书房又能第一时间看到,当然出门时看得更为真切。

“归来的作家”

知还,对于流沙河还有另一层意思:作为从“”中走出来的诗人,“”后有着文化上的归来。蒋蓝就把流沙河称之为“归来的作家”。

只有在举例需要写字时,流沙河才会把身子前倾,其他都靠着椅背。对于创作的喷发,他谦虚地道声“惭愧”,说这与他早期学习“四书五经”有关系。

仔细算来,流沙河的不幸之处总有他的幸运。

1957年,流沙河因为《草木篇》的一组小诗,被打成,从此开始了22年的生涯。这应该是他人生的低谷。不过从他后来的随笔散文中可以读到,不管是在农场,还是后来在农村老家做木工,流沙河有着一定的自由度:可以组建家庭,可以读书,甚至有着一份工资。就是在那个时候,流沙河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包括训诂学。

他曾经在随笔《晚窗偷得读书灯》中记载,“”前,他“在农场种棉花,种油菜,喂猪,煮饭,皆甚努力,不敢稍有公私过犯。夜晚灯下读古籍,兴味盎然。”

场长偶尔劝他不要再读古书,争取早日摘掉帽子,并抱来一叠《红旗》杂志让他阅读。但他不多时便扔下杂志,又找来《说文解字段注》,继续研究汉字的形音义。

在流沙河的文字中总是能发现这样“偷得”的读书生活。上世纪60年代,他又开始研读《庄子》等。

“只能说自己太幸运”

他因诗博得大名,也因诗触碰禁忌,堕入低谷,却也在低谷之中找到汉字、找到“庄子”。没有这样的积累,很难想象这样的文化人可以在上世纪80年代断然放弃博得名声的诗歌写作,而转向汉字研究、散文写作,还有庄子研究。

晚饭后,流沙河总要在附近散步、遛弯。一段路经肿瘤医院,而此时病人也多在家属的陪伴下出来散步。流沙河途经此地只是想提醒一下自己,“别人又没有犯什么错,也比自己年轻,却病成这样,只能说自己太幸运。”

流沙河提醒自己赶紧做自己的事情,现在他的状态的确似在与自己赛跑。

他眼睛有疾,不能在强光下工作,也不能长时间伏案工作。但是之前20多天他又每日伏案4个小时。

原来他在朋友那里发现了一个玉器,说是三星堆时期的,上面有1000多个甲骨文。为了方便研究,他一页一页地印了下来,夹在了一起。

流沙河把这些资料一页一页地翻开,并指着其中的文字一个一个地念着:“日、落、月、下、游……”他说经过20多天的研究,基本上得出:“当时的古巴蜀文字用 的就是中原文字……”

流沙河的理想篇8

【论文摘要】:历史上黄河入海口流路是在三角洲的扇形范围内自然变迁的。随着长期的治河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河口流路的变化是可以人为地干预和控制的。1949年以后进行了三次人工改道,特别是在1976年改用清水沟流路是成功的。但是,随着黄河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进入河口地区的水量成大幅度减少趋势,致使河道向海域输沙的能力也大大减弱,逐渐导致尾闾河道不断萎缩,过流断面不断减少,拦门沙发育减慢甚至向海口内入侵。为此,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关系到黄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和黄河的长治久安,意义非常重大。对此,笔者就新时期如何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拟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仅供同仁参考:

1坚持调水调沙,实现河口减淤疏浚

实践证明,黄河水利委员会通过8次调水调沙,对防洪、治河、减淤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是有很大的效益,特别是对黄河下游的河口河道来讲,起到了巨大的减淤疏浚作用。因此,调水调沙作为河流治理的工具是具有生命力的,效果是良好的,但是,在看到有利方面的同时,也应切实考虑和解决好对河口地区不利方面的问题:

1.1调水调沙的运用应解决多目标、多效应的协调和实现。通过调水调沙,在实现河道的减淤冲刷,保持水沙通畅下泄的同时,也应通盘考虑河口地区的防洪工程设施的防洪和能力,入海流路的稳定问题。这是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重要途径之一。

1.2就黄河口而言,其冲淤演变的方向和特性不紧紧受制于来水来沙条件,同时还要受到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等,因此,在进行调水调沙运用时,还应考虑海洋动力等其它相关条件。这样才能对稳定黄河入海流路,使其发挥更大的功用。

1.3应加强水文、水情和河床演变趋势预报工作,对于稳定黄河入海流路,调水调沙是实行年度调节还是多年调节值得商?唷V挥型ü?运?摹⑺?楹秃哟惭荼淝魇频目蒲гげ猓?⒔岷峡悸瞧渌?髦钟跋煲蛩兀?趴赡苁迪值魉?魃车目蒲Ь霾摺

2提高河口防洪抗凌能力

河口的防洪抗凌能力是关系到能否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问题。近年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量一直在减少。水少沙多使主槽淤积以及河口侵蚀基准面位置继续下移,河槽进一步萎缩,输沙能力进一步降低,致使河口段主槽平摊流量减少,同流量的水位抬高,过洪能力减小。由于水沙条件恶化,河道断面形态又出现了对防洪十分不利的二级悬河,滩地横比降增大,中常洪水也可使河势发生改变,形成横向流或者顺堤行洪,威胁堤防安全。所以,应进一步加固和完善堤防和河道工程,对黄河大堤进行加高加固,加快淤背区建设力度,使悬河变为地下河。同时选择适当河段,采取挖河疏浚、束水导流、护滩保槽、稳定河势等措施,从而达到减轻河口的防洪压力,稳定河口入海流路的目的。与此同时,冰凌也是造成不稳定黄河口入海流路的又一重要课题。来水量减少,封河水位低,开河时更易形成冰坝,因此,充分发挥水库防凌运用模式的作用,抬高封河水位和降低开河期的下泄流量。应采取在开河期要有实现分水防凌的条件,利用齐河北展宽工程、垦利南展宽工程和东平湖等都可以用于分水防凌措施。

3加强河口治理的科学研究,为稳定黄河入海流路提供理论支撑

众所周知,稳定黄河入海流路必须要有理论支撑。因此,加强河口的治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黄河口演变规律错综复杂,受许多内在条件和外界因素制约和影响。为此,必须正视河口治理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这一基础工作。

就目前而言,一些急需的系列资料尚不具备,制约了河口治理方案的探索和改进。利津断面至入海口有112公里的距离,利津站的水文特征值难以代表河口段的河道情况,无法据此对河口冲淤变化做更为科学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在丁字路口附近建立一个水文站,搜寻整理并分析入海口附近的水沙资料。其次搞好黄河河口河势、拦门沙等情况的观测及近海海域地形测量工作,大力开展黄河河口演变规律及综合治理措施的研究,为今后的河口治理工作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只有这样才是综合治理黄河河口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为了更有利于黄河河口的研究与治理工作,建议尽快启动“数字河口”工程建设。

4实现河口统一管理和依法管理

稳定黄河入海流路的重要环节,还得靠完善可行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河口治理的各项工作由黄河河口管理局、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共同管理,工程投资也由三方筹集。多部门共同管理对河口综合治理与开发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如今,黄河河口治理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黄河三角洲和东营市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不允许有重大决策出现偏差。因此,黄河河口治理必须纳入统一的管理渠道,只有进行统一管理,才能保证河口治理的有序进行。但由于河口治理与黄河流域的整体治理密不可分,河口来水来沙量的调控是河口治理成败的关键,而黄河全流域水沙又是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同一调度的,因此建议,成立由黄委会牵头,地方政府、胜利油田以及海洋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参加的河口管理体制。与此同时加大法治管理,实行以法治河,此举也是黄河河口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已有的相关法律对河口的一些特殊情况针对性不强,加之不完善、不具体。虽然在河道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面都已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但有时在各法律之间又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操作难度大。建议尽快制定《黄河河口管理法》,实行黄河河口的法制管理,笔者相信,只有法律、法规作支撑,一定能够有效对河口的综合治理发挥重大的作用。

5稳定清水沟入海流路的同时,保护黄河备用流路

上一篇:摇滚本事范文 下一篇:祝福话语简洁的经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