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书法范文

时间:2023-11-17 04:09:48

楹联书法

楹联书法篇1

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先生的这幅书法作品,不仅是他朴素办公室的装点物,也是他当下工作、生活第二春的写照。

在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肖良平眼里,74岁的孟繁锦,现在比在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长任上还忙。2004年担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以来,每天七点多就到办公室,“每年在外地的时间达百天,今年前七个月在外地的时间已超过五十天。”

记者首次接触中国楹联学会,也是首次接触到的一个早上七点多就上班的社团组织。还未到约好的时间,工作人员已在等候。如此社团罕见。

楹联往事

2005年央视春晚,人们惊喜地看到,对联成了重头戏。18幅春联分“盛景争春”“世间同春”“联袂贺春”“欢歌迎春”“盛世大联欢”五组,起、承、转、合,引领着晚会:首联“三海九门,京华迎奥运;一江两岸,世博靓申城”开篇,在尾联“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庆今日;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兴未来”主题中结束。借助春晚。中国楹联的艺术魅力瞬间传遍环宇。

孟繁锦先生回忆,当年春晚主题是“盛世大联欢”。各电视台选送36位主持人,采用楹联与节目结合形式。为此。导演组通过孟繁锦老部下、剧作家阎肃联系中国楹联学会,但六位楹联高手创作的春联因过于高雅而遭弃用;中国楹联学会遂再动员会员创作,“面对大众,通俗易懂”的楹联亮相春晚大舞台。

有专家评价,当年春晚有两个亮点,即舞蹈“千手观音”和春联,而“千手观音”曾表演过,惟春联是新鲜出炉。各大报刊评价甚高,《人民日报》称,“《献春联》不仅呈现出大团结、大联欢的胜景。而且强化了春节气氛,提升了整台晚会的文化品位。”

中国楹联学会申报的“楹联习俗”2005年5月20日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每年春节前后。楹联文化备受关注。春节前的“书春”是楹联组织的年度大事。中国楹联学会形象地称之为“十万联军写红大江南北”。

中国楹联学会确定今年为“联墨展示年”,以“提高楹联界对楹联与书法关系的深层次认识,不断充实、发展楹联书法队伍,发挥楹联学会和联墨中心的作用,多办展览,提升中国联墨的整体水平”。年初与中国美术馆合办的“翰墨传承——中国美术馆癸巳新春楹联书法大展”,由中国楹联学会提供联文,中国美术馆邀请百位书法家书写,春联排在展览的第一部分。展现新旧节序的年俗情结,烘托癸巳年热情祥和气氛,其次是“体现自然风华与人文景观相接之盛,采楼、阁、亭,台、寺、观等环境中的联文,以笔感得其境”;第三部分体现在“以事,以物、以景等抒怀心志,感叹风物岁时,引书院、书室、堂、厅、署等氛围中以自题、杂感等多种方式铭己心之言辞,托书以焕寄世之情。”期间,中国楹联学会专家现场为观众讲解楹联艺术,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今年5月下旬,中国楹联学会联手地方楹联组织在山西太原举办了“东西南北八省区楹联书艺展”,展出联墨俱佳的作品150余幅。

重要活动也是推介联墨艺术的契机,值诞辰120周年,中国楹联学会受邀参与多项相关活动。

中国联墨艺术还走出国门。今年3月,中国楹联学会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纳兰德拉市政府协商,籽在澳大利亚中国展览馆举办“中国联墨展”,即将成行。

当代楹联文化发展迅猛

孟繁锦先生告诉记者,“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楹联文化发展迅猛。中国楹联学会1984年成立时,会员仅40余人,至2004年第五届代表大会的20年间,发展会员2000余人。2004年至今,会员过万人,增速是此前的八倍,团体会员150余家。另外,27个省市成立了省级楹联组织,部分乡村也有楹联组织。全国楹联组织会员约80余万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楹联艺术的大发展。”

“古代楹联创作没有通行的规则,传世楹联中的错联、病联并不罕见。楹联失律,不仅令内行人笑话,还有误导之嫌。”孟繁锦说。有鉴于此,中国楹联学会集中联界专家,梳理了千年来散见于典籍中的联律论述,2008年10月1日正式《联律通则》,规范楹联创作和鉴赏。

点缀生活。启迪知慧。楹联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孟繁锦指出弘扬楹联艺术,更应该呼唤楹联精品,呼唤联墨艺术精品,树立精品意识。中国楹联学会2004年提出楹联艺术创作要“联墨双修”。“书法是楹联的重要载体,楹联的文学创作好。还要优秀的书法来表现。毛笔是古代书写工具,联墨不分家。当代书写工具改变了,联墨分成两家。一些书法家感叹不会撰联,而一些会撰联的人书法又欠佳。实践证明,倡导‘联墨双修’是正确的。”孟繁锦介绍,中国楹联学会设书法艺术委员会。专门研究楹联的书法艺术。1030名会员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占三分之一,不乏书法大家。

中国楹联学会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中心合作,为期一年的“中国楹联书法艺术高级研究课程研修班”今年9月开班,特聘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楹联学会等机构的学者授课,“弘扬书法文化、打造楹联书家、服务广大会员”,以楹联书法创作为教学主体,从楹联写作方法到楹联书法创作方面力争培养优秀人才。楹联创作培训课程进名校,这是首次。

以传承楹联文化为目的的“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由中国楹联学会与相关部门合办,今年的第七届是与中共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委宣传部合作,以“才子故里,翰墨情缘”为主题。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名营员、老师和家长参加了夏令营活动。

联墨艺术婚礼走进百姓家。目前,中国楹联学会为十余对新婚夫妇策划了联墨艺术婚礼,形式新颖。反响不错。新婚夫妇收到数十位艺术家的联墨艺术作品,极具收藏意义。

楹联艺术日益受到地方政府重视。鹳雀楼重建后,中国楹联学会和山西永济市政府于2005年6月至9月开展海内外大征联,收到15314副,最终由397副中精选了18副佳联以作鹳雀楼装饰,深化了鹳雀楼的内涵。湖北恩施州为创建“全国诗词、楹联之州”。经过数年的努力,到2012年已“八县联花璨村野,一州韵语醉春风”,“全州220多个单位、62个乡镇、170个村悬挂固定式楹联达21000多副,全州220多个单位、40余个村悬挂诗词匾牌16000多块。”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旅游景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诗词楹联文化已不可或缺。

也因此,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县,乡)”,成了中国楹联学会每年的重点工作。迄今,70个城市成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50多家中小学成为楹联教育基地。以一个民间文化社团的微弱之力,中国楹联学会为新时期城镇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开创了一条可行之路。

联墨精品价格上涨

艺术品市场的火热,传递和强化了收藏理念,如今书法家下乡给农户写的春联,都会被收藏起来。

在中国楹联学会举办的“第四届中国楹联论坛”上,有会员撰文指出,楹联艺术会是中国下一个文学高峰。是否如此,有待时间检验。不可否认的是。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楹联艺术越来越普及,且发展迅速。

遗憾的是,联墨艺术品市场尚不成熟,多数人优先考虑书法艺术价值,仅关注书法名家的作品,未考虑楹联创作的文学艺术价值。联墨艺术品的价值尚未真正体现出来。

楹联书法篇2

关键词:楹联;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80-2

楹联,也称“楹贴”“对联”“对子”“联语”。在每年春节前夕,民众迎春庆春在自家门户柱上外贴对联,就叫“春联”,是我国汉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一字意深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相传对联起传于五代后蜀主孟昶,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文体。无论传统佳节、民间庆典、庙堂庆典,还是百姓的婚丧喜庆,都以楹联渲染气氛。这种民间习俗在我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将楹联按习俗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楹联文化在汕头市濠江区的盛行也由来已久。从当地古老的庙寺、道观、宗祠、古墓、摩崖石刻,到古民居宅院,随处都可见到先人留下的楹联踪迹。时至今天,濠江人不仅在岁末节令、婚丧礼俗更换楹联,还将征联、赠联、书联、联谜竞猜作为当地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其普及的广泛性和长期性为省内罕见,这成为濠江独特的民间文化事象。2007年被广东省文联和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楹联)之乡”称号。2011年“濠江楹联”这一民间习俗列为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濠江楹联”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功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植根于民族民间,又为某一民族或族群所传承和享用,是人类祖先遗留下来的智慧与精神的结晶。其内容和内涵丰富多彩,又博大深厚。濠江区地处汕头市中心城区南部,三面环海,依山傍水、山青水秀,风光名胜与文化古迹相交辉映。人文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风蔚起。其中的楹联文化盛行由来已久。无论文人墨客,或平民百姓,都有撰联、书联、征联、讨对、赠联的传统,相沿成俗,流传至今。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的青云禅寺周围至今仍有清代知名学者姚翰、张国栋、俞旭明等书法墨宝的摩崖石刻100余题。清代便有当地楹联的手抄本传世,其遣词造句,多有地方特色。明清时期的文人雅士在此游山玩水、嬉笑怒骂、茶余酒后,常以楹联为楔子,抒情寄怀,如清代的蓝辞青、陈青瀛、梅继三等,都是楹联的高手。在现存的宫庙祠堂等古建筑仍可见到名联名作。这些名士芳踪和撰联佳句,至今仍在民众中口口相传。民国以后,一批爱国志士,借楹联激发群众的爱国情怀,如位于巡司埠体育场内的华表上有对联“百炼此身成铁汉,千磨其志复金瓯”“可以锻成百炼身,朝斯夕斯,如剑在淬;未曾恢复九州土,日誓月誓,恐髀之生”。其用词之精炼,气势之雄浑,足以召唤千百万抗日民众。又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革命时期的吴雪鸿在其寓所“立志堂”的冠首联:“立心研马列,志道随毛朱。”10个字足以表达他“追随共产党、心如坚铁”的志向。这些传世名联可以见濠江楹联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正因为濠江区有楹联文化生存的土壤,使民间的楹联创作人才辈出,代有传人。至上世纪70年代本地便成立了廊西诗社等民间楹联组织,出版《绿窗》等楹联刊物。目前濠江区成立了楹联学会,并设立楹联艺术活动中心。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楹联学术委员会也设在这里。楹联创作活动形成经常化,楹联爱好者不时聚会组织吟诗作对,交流切磋,陆续有专集、专刊出版,近十年全区楹联爱好者创作楹联逾两万副,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联作上千副。当地涌现出一批楹联好手,如姚香白、李照维、林典威、陈昆明、吴著明、陈弼荣、黄鸿杰、李嘉铭、姚先发等,他们的优秀联作经常见诸市级、省级、部级的刊物,还经常无偿为群众撰写婚联、寿联、贺联、挽联等,备受当地民众敬重,不少人还成为省、市楹联学会的会员理事。

濠江区的党政宣传文化部门,把握时代的脉搏,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楹联文化形式与工作中心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各项联事活动,如楹联征对、书联赠送、联谜竞对竞猜,活动频次、规模、影响逐年提升,每年均在20次以上,每次均有老、中、青、少年参加。楹联书法活动也十分活跃,楹联应用渐成风气。赤隆社区居委会自从2000年以来,每逢春节都面向社会举办大型征联活动,好多毗邻区、县、社区的对联高手,都应邀参加活动,气氛浓烈。

产生于民间文化环境的楹联习俗,在千百年来,一直被“正统文人”视为“笔墨游戏”、“雕虫小技”而难登上“文人正史”。及至近代,已逐渐式微。也因楹联在创作的用词遣句、对仗对偶,颇为考究,致使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奇葩落入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行列。然而,这一部级非遗保护项目,却在次陆海岛的濠江畔保持着炽盛的古文风。这都归功于活跃在基层各行各业的民间艺人,归功于对民间文化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地方党政宣传文化部门。

二、“濠江楹联”习俗传承的路径

民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的稳定性。好的民俗以其合理性赢得人们的广泛关注和承认而代代相传,传承下来。在文化发展条件充分的民族或地区,传承处于积极的状态,使原民俗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濠江位于南海之滨,唐宋时期这里已有捕鱼为生的渔村和晒盐的盐民。明清以来,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也推进了原住民与外界的交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汕头开埠,多家外国领事馆相继建于风光绮丽的C石山。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为远离都市的濠江地域,提供了文化发展的条件。而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楹联”在民间习俗中一直保持着“驱邪纳吉”的功能作用。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濠江的俗民对楹联也一直保留着吉祥美好的心理寄托。因而,无论民间婚丧喜庆、商家开市、庙堂庆典都免不了楹联这项民俗事象。这种民俗事象的存在也催生了一批批楹联、书联的民间艺人和楹联文化人及书法家。从昔日的个体创作到结社聚会,吟诗作对,交流切磋,结集出版,到举办创作笔会、学术研究、书联展览,发展到今天借助互联网举办全国性征联活动。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所以,濠江区被命名为“广东省民俗文化之乡”是名副其实的。

楹联文化的传承不像其他民间技艺由家族式传承。濠江楹联的文化传承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群体性。如何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化的态势下,让楹联传统民间文化代代相传?笔者认为应:

(一)政府主导,打造品牌,扩大影响

“濠江楹联”虽然已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制订了五年的保护计划和保障措施,但计划落实和措施的到位,还有赖于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持,建立健全楹联创作的激励机制,尤其已连续举办的“全国性征联比赛活动”更需要财政上的经费支持。发挥已设立的“濠江区楹联艺术活动中心”的轴心作用,辐射到全区广大村居、机关、学校、企业。通过经常性的区际征联比赛活动,形成“爱联、懂联、写联”的社会氛围,营造出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以提高濠江人的文化品位。

(二)艺术嫁接,服务社会

书法是楹联艺术的载体,灯谜与楹联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姐妹花,它们相互交错又互补互成。濠江区民间的楹联、书法、灯谜的民间活动由来已久。要善于将楹联艺术与书法、灯谜等其他艺术进行嫁接,才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时代特征,让楹联的应用更广泛,更好地服务社会。宣传文化部门要引导联友们积极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充分发挥楹联本身所具有的和谐文化的优势,以书兴联、联墨合璧,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让群众享受政府的公共文化惠民政策。

(三)将“楹联文化”引进校园,让非遗的薪火在青少年一代中传承

将“楹联文化”引进校园,是文化传承的一项很重要的举措。将楹联教育列入认识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业学习等途径,提高教师们的楹联知识和楹联教学水平。通过“对对子”“专题征联”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对楹联的兴趣,在师生中大力普及、提高楹联知识,形成师生爱楹联、懂楹联,积极创作楹联的氛围。让学生们积极创作楹联的热情带动家长,使家庭楹联讨论研习成为学生楹联学习的第二课堂,推动整个社会楹联创作的氛围。目前,濠江区宣传文化部门已把拥有近2000名学生的赤港小学当作楹联教育的实验基地。该校学生活跃在楹联竞赛的各个平台,其艺术成效令人瞩目。由此可见,只有在青少年一代培育出懂联、爱联、撰联的兴趣与习惯,濠江楹联的民间文化方能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程晓群.濠江楹联[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3.

[2]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

作者简介:

楹联书法篇3

历史源远流长

据有关人士考证,对联渊源要追朔到唐以前。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以自己独特文化功底为后人流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句佳联。如岳王庙里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包公庙里的“遗像至今传铁面,直臣岂肯作金钩”。这些都凝聚着人们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美好未来的祝福。兔子的对仗、押韵给人一种节奏,书体的结构、章法变化展示了书法的形式美。今天,当我们游览祖国的历史古迹时,会发现许多山门、庭院、亭阁、大殿都配有千变万化的对联,可以说:“无联不成景”。而在我国的农村,仍有不少地方保留着春节写对联的习俗。每逢春节,有的村庄每家每户的门联都少不了祝福美好未来的成语佳句。

所以,无论从对联的历史还是其本身的文化底蕴看,它的流传并被各路藏家青睐和追捧可谓顺理成章。因此,不少藏家为了得到自己心仪的对联,常常会不惜巨资予以收购。记得2004年北京中贸圣佳拍卖会曾推出《近三百年名家楹联墨迹专场》,共推出152位著名书法家、文学艺术家约315件楹联墨迹。时间跨度上自十八世纪初时,下迄二十世纪后期,结果大受市场的欢迎,共成交256件,成交率为81.3%,成交额846万元,创造出拍卖史上最好成绩。

价格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楹联的价格一般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一是名头越大,楹联价越高,像大名家弘一法师、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干、傅抱石、徐悲鸿、李可染等人的楹联往往价格很高。前几年齐白石的一件四言篆书对联被拍至66万元,价格十分可观。若名头小,价格就低,像来楚生、陆维钊等书家对联往往只有万元价格,与大名头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二是楹联价格会受题材的影口向。2002年,上海朵云轩曾推出过一件清代王文治书写的楹联,当时王文治的书法价格很低,能过5万元的已属相当不错。而朵云轩推出的这幅九言楹联内容为“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估价3.8万―4.8万元。由于这幅楹联题材特别好,故上拍时极受各路买家的追捧,不少买家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最后被一买家以高达18万元收入囊中,创当时王文治书法作品拍卖价新高。

楹联书法篇4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能。

今年月至月,县文联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了全县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县委统一部署和“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结合文联实际制订了实施方案和方法步骤。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主要领导亲自抓,狠抓学习调研、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各个环节,经过认真梳理和民主生活会的评议,查找出我县文学艺术事业发展意识不强、缺少文艺人才成长环境、文联组织自身履职能力匮乏三大问题,围绕这三大问题制定了五项整改措施,尤其在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上,以加强学习、完善制度、转变作风、改善结构、提高素质为突破口,加强文联自身建设,收到了明显效果。

(二)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抓好文艺基地建设。

今年以来,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县文联进一步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基层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服务对象向基层文艺社团、业余文艺团体以及基层文艺工作者延伸,为他们开展活动、文学创作提供支持与服务。7月初,辽宁省文联主要领导率领部分着名艺术家组成文艺轻骑小分队,深入到我县北四家子乡和长在营子乡,与基层文艺工作者共同开展了“文艺家进乡村、辅导面对面”活动,专业文艺工作者和业余文艺爱好者同台献艺,并针对这些农民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给予面对面的点评和辅导。北四家子乡有着十分活跃的文艺活动群众基础,现有1个评剧团、2个文化个体户、38支秧歌队以及文化活动中心、个体图书室等文艺团体、文艺活动场所,是省级先进文化乡;长在营子乡哈拉贵业余评剧团与共和国同龄,多年来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上述两个乡均被省文联确定为“文艺活动基地”,并现场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是全省首批文艺活动基地,在朝阳市只有我县两个乡获此殊荣。8月上旬,县文联主要领导应邀参加了在铁岭市召开的全省文艺基地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拓宽了开展基层文艺活动的思路。

(三)扎实开展楹联文化活动,积极打造楹联文化强县。

去年底,市委、市政府部署在全市开展争创全国楹联文化名城的活动,基于我县是“中国楹联之乡”,楹联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现实,由宣传部和文联牵头制定了我县的创建方案,并以县委、县政府“两办”名义下发文件,提出了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强县”的目标,于今年1月召开了动员大会暨楹联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联,负责创建活动的协调、督促、指导各责任部门和单位的工作。经过努力,我县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名城及楹联强县活动,在全市各县(市)区名列前茅。一年来围绕创建活动抓了以下工作: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基层楹联文化基地。首先抓住教育系统这块主阵地,成立了县楹联家协会教育分会,基地设在柳城高中,同时成立了柳城高中“柳园楹联社”,开展了师生征联活动,在校园内建立了楹联文化长廊和作品展览室,并把柳联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和文化艺术节活动内容,出版了楹联文化小报。教育分会的成立和柳城高中的楹联文化活动,推动了全县中小学校的楹联文化教育。二是配合全市的创建活动,开展了市联、县联和代表本地特色的十大名联作品征集活动,完成了《中国对联集成朝阳卷》的资料征集任务和组织临街单位元宵楹联灯展布展任务。三是利用三个月时间,由楹联家协会、尚志乡政府同中楹学会《对联》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朝阳云蒙山海内外对联大赛“活动,受到全国各地楹联家的热切关注和积极参与,共收到参赛作品8200余幅,经评审有119幅作品入围,41幅作品入选。四是基层楹联社的活动继续保持活跃势头。七道岭乡的风雅诗联社、瓦房子镇的小凌河楹联社、古山子二道小学楹联社都有新作品出现。其中七道岭乡退休教师马占云的作品在第二届“传文杯”全国春节征联大赛中获一等奖,有10幅作品入选《春节楹联大观》一书。

(四)围绕中心工作和节庆活动,繁荣发展文学艺术。

楹联书法篇5

据《丹噶尔厅志》、《湟源县志》、《湟源文史资料》记载:清末民国湟源楹联大家渐起,人才济济,其中艺术水准最高,墨迹传布最广,其影响最大的有杨继魁、杨治平、石殿峰、祁维义、林桂荣等。

杨继魁,字梅斋,一作墨则,湟源县城关人氏,父祖山西,母籍湟源。聪明慧敏,参加清室科举制最后一次光绪丙辰科乡试(省试),举丙辰俊元,能文善书,随手拈来游刃有余的楹联炉火纯青,遍布庙宇,走进湟源商贾大家,平民百姓,爱不释手。笔者家中保存继魁先生墨迹二幅。凡到寒舍之人,无不啧啧称赞,可惜烧于年代。

杨治平,字景升,号痴屏,晚号潜园老人,湟源县城关镇人。生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

同治年间,兵荒马乱,治平的祖父、父亲先后去世,家中留有他的母亲和幼弟三人,孤儿寡母,凄苦伶仃,其母以替人晒羊毛、拣毛渣、洗衣缝补,维持生活。光绪初年,家道虽极艰苦,其母仍送治平从师求学,取得邑廪生资格。二十五岁左右,在丹城设馆授课,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考取贡生,本应保送礼部深造,但9家境贫寒,未能去京师国子监就读,遂在家研读著述。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和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候用知县靳学书推荐于厅同知,两度编撰《丹噶尔厅志》,声誉鹊起。

治平于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五月三十日病逝于湟源故居,享年七十。杨治平逝世后,在县城隍庙举行了有省党政代表参加的三千多人的追悼会,后经湟源县政府呈请,青海省政府批准,被列入省乡贤祠。

治平一生著述颇丰,编辑《丹噶尔厅志》八卷,首次完整翔实地记载了湟源的地理、历史、军事、政治、民族、宗教、经济、文化、习俗等情,为研究青海历史、湟源历史的重要文献。另有其他著述尚多,民国二十五年成立以石殿峰为首的“杨治平先生遣著整理委员会”。当年七日三日编出遗著草目,共列遗著六十四种(近二百册),其中楹联一册精华荟萃,多在湟源城乡入户,人皆喜爱,遍及千家万户,后由石殿峰运交省图书馆保存,不幸均毁于1951年图书馆大火之中,现仅存《丹噶尔厅志》及《丹邑新志》二种。

石殿峰,字蓉九,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少年时就学于杨治平门下,为杨的得意门生,1920年毕业于甘省第四师范,成绩优异,回到湟源县立高等小学堂担任教务主任、校长。1938年后任省政府秘书,省职校校长,省合作办事处长,省政府顾问,长期担任昆仑中学、西宁中学、西宁国立师范的国文教师。同时是马继援等后来青海军政要员的国文导师。

石殿峰是著名的诗、词、联、文的大家,所作四季歌词,“誉满全国,走红海外”、“道冠古今,德配天地”、“日月齐光,天地共存”等楹联,灿烂绚丽,历久弥新,故中国著名学者于佑仁赠联日:“古石生灵草,长松栖异兽”。足见石殿峰,才华横溢,笃伦敦本,可谓“天生此君人宠爱,只身占有独高处。”祁维义,字友仁,湟源县塔湾乡人。生于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光绪末年受业于杨治平先生,考取群文天地·2ol1年第11期了清末最后一期地方秀才。民国初年毕业于甘肃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任教于西宁市属高等小学堂,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任湟源县北庄小学校长,在任校长期间,他在致力于学校教育之余,坚持勤奋自学,博通经史,善于写作,对楹联颇有研究,并不惜精力广为荟存,心狡瘁加,乏书法著称,笔法严谨,苍劲有力,自成一家,故楹联书法为人们所喜爱。

林桂荣,字仁则,别号更生。湟源县城关镇人,祖籍湟中县多巴乡,世业制鞋。光绪初年举家迁来湟源,改行务农。桂荣生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幼年时入私塾读书,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考入甘肃省立优级师范学校,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毕业,被聘为西宁第五高级小学校长。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湟源第一高等小学在县知事陈泽藩、绅缙李耀庭、朱绣、杨治平等的支持下,创建成功,聘请桂荣为首任校长。“身安茅屋稳,心定菜根香”等楹联比比皆是,叹为观止。

除此以外民国时期湟源就读高等学校的约一百多人,就读湟川i、昆仑中学和国立师范的达200余人。社会公认的楹联大家还有湟源著名诗人芸志儒、题词家侯补知县靳事书、贡生赵文蔚、贺生华、靳柏龄、宁涵智、杨文茂等。不过在这些楹联大家中从未看到闫氏影子,他生于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就读于湟源县立高等小学堂,是杨治平、石殿峰、林桂荣执教下的学生,后来在乡村初级小学任教,在十多年中轶事遗闻对楹联做了一些抄本收录而已。可算个或未排列的“小字辈”,湟源楹联榜上无名也就尘埃落定。

其次,从清末以来流传至今的湟源楹联举不胜举。

笔者如数家珍略摘几对,与此相比从中看《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闫氏的水平高低。

湟源庙宇楹联中有:

文庙,也称孔子庙,是民国八年修建,是青海民国时期修建的唯一祭孔庙宇,其联云:先师贤于尧舜远;至成可与天地参。

民国十五年峻工城隍庙鉴心殿,前沿柱楹联,典故颇多,丰腴饱满,气势磅礴,讴歌丹地一呼三叹:地连青海,听胡笳羌笛,四夷来王;宇枕丹山,看蒲酒滕杯,万家生佛。

青海,主指历史上的西海,仙海,胡笳,鼓声;四夷即南蛮、东夷、北狄、西戎。丹山,主指日月山、南北华石山。蒲酒滕杯;从西域进口的大酒器滕杯盛满蒲叶的美群文天地·2011年第11期酒。

关帝庙联:赤面表赤心;青灯观青史。

伊斯兰清真寺联:至正至真至尊至大;无方无相无嗅天声。

千年古刹扎藏寺联:一峰高过千山顶;二龙戏珠绝境腾。

北极山庙有联:千里云烟皆过眼;万家灯火最关·心。

湟源名胜景点联中有:光绪三十年,湟源标志性建筑火祖阁联:紫气东来,金门旭日;阳春西耀,玉地祥光。

华夏名山日月山联:日为宝镜天天照;月作明灯夜夜光。

号为“天门峡”中佛尔崖,海藏寺联:法力无涯,海藏咽喉工蒙庇泽;太平有象,湟水源头泰清宁。

华夏景联中“响河尔”联:滩浪高抛,犹如三军应战;水流湍急,势若万马奔腾。三军:指古代步、骑、车兵。

湟源古迹遗存联中:唐代边陲国门石堡城联:昔日三军雄镇地;今却衰草遍城荫。土埋白骨血溅革;月冷黄昏鬼守门。

《山海经》中腕山翠水联: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址,放能就其高。

湟源村村修建《山神庙》联:远追虎狼千里外;近保村民万家乐。常来清风细雨;保佑丹城万民。保一方顺调雨顺;佑四时国秦民安。

湟源人物联中:赴藏谈判的北洋政府特使、甘肃政务代表团代表朱绣不幸于民国十八年血溅莲花台,后人有联:生是英雄,威震华夏;死为烈士,名垂域中。

湟源民俗联中:青海海青,风调雨顺;湟水水湟,人寿年丰。鸾凤和呜莲花并蒂;麒麟瑞叶玉树连枝。今日安门根基固;明朝财源与日增。门迎彭祖千年寿;户纳石崇万贯财。

彭祖:传说中仙人,据说长寿活到800岁。石崇:西晋富商,当时家中财产相当于西晋全年赋税。家产超过百万。

上述楹联中《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中有吗?笔者翻阅几多所谓“名珠”,不见一例。然而湟源上述楹联中有的被遴选“华夏楹联”,有的记入地方史册,有的走进圣域庙堂。民俗楹联还大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湟源文3的一道风景,广为万民喜阅乐用,爱不释手。《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虽说抄收录1400多条,好比芝麻摊了一场,真正具有湟源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宗教特色、民俗特色的却挂一漏万,无一抄订,收录其中。故说它“大全”令人哑然失笑,说它“明珠”令人芒剌汗颜。“程文”称《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闫氏“精心编辑誊录,并将湟源的楹联和自己创作的楹联加入。珠联璧合,遂成一部秦晋文化与湟源文化相结合、特色独具的楹联大全。”这样评价,笔者以为,言过其实,可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却。”那么《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程文”说:“相当一部分楹联是土生土长的湟源货,集中反映了湟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说“所到三十余种商铺,似为湟源所有,如盐店、靴店、马市、车马店、陈醋店等”。这样冠名,令人百思不解,“程文”所指盐店,湟源实无所指,清末民国盐被湟源盐务局统管统卖,私人不允许经营,偶尔有一两家小商摆摊经销茶、盐,但不称“盐店”;湟源盛名制作藏靴,有十三家靴匠,是小作坊,不称“靴店”,新中国成立后有“藏靴合作社”;“马市”,湟源没有单独马市,在丰盛街设有“骡马市场”;“宰杀行”湟源称“屠家”;据《湟源县志》记载:湟源有四大醋房,即马醋房、陈醋房、王醋房、简醋房,但不称“店”;“车马店”有的叫果子店、轿车店、杨家尕店等都在笔者的家乡光华村,而湟源商店文盛合,三元店、洋东店、洋西店都分布在这里。却在《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中无所问津“土生土长的湟源货”连商铺名子都叫不对了,著名的又被遗忘“那有土味”湟源货!“程文”还说“不同宗教的寺庙林立,这在楹联中也有所反映,如牛王、马王、牛马王、龙王、水神、药王等庙观楹联。”从这里可以看出《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在不同宗教寺庙林立中只有汉族民俗庙观楹联,但也寥寥无几,差漏太多,不足以反映湟源一百七十多处不同宗教庙观的文化景象。

湟源地处边陲,历史上是崇文尚武的地方,关帝庙l3处,菩萨庙8处、全神庙5处、财神庙4处、文庙3处、城隍庙2处、无量庙2处,还有禹王庙、玉皇庙、吕祖庙、福神庙、三清殿、三官庙、魁星阁、火祖阁、火神庙、龙王庙、文昌庙、结义祠、中山堂等,中原有的湟源也无处不有。然而奇怪的是《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上东方文化述庙宇隐姓埋名子虚乌有,却提出湟源本来没有的“寿鸡、井神、牛马王、水神”湟源地处蒙、藏、汉、回民族交融地方,多元文化异彩纷呈,法幢寺、扎藏寺、东科寺、居士林、观音奄、金佛寺、清真寺、福音堂遍布城乡。

山神庙又称“扎扎”,大约有一百多个,可说村村都有。

这些庙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但在《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里却销声匿迹。

号为古城之乡的湟源破羌墩、绥戎城、临羌城、护羌城、定戎城、石堡城、哈拉库图城、察汗托洛亥城、丹噶尔城、安仁军城、月氏城、赤城、阳坡城、巴燕古城等十四个古城有楹联吗?既然是“土生土长湟源货”,那么西石峡、巴燕峡、药水峡所谓名噪中原的湟源三峡;《山海经》中记载:日月山、华石山、耽山(今称阿妈索日苟)、将军山、河拉大山、八宝山、戎峡山有楹联吗?遐迩闻名的“四十八歇家”、“七十余家藏客”、“三十多家刁郎子”、“牙行”、十多家山陕商号、十多家丹噶尔商行、十一家洋行有楹联吗?总观以上几个方面,笔者以为《清末丹噶尔楹联大全》数量上不能说大全,时间上不能说清末,地域上也不能说丹噶尔,应是秦晋地域“楹联汇集”收录本比较恰如其分。所谓“遗落在湟源民间的珍珠”、“丹噶尔时代民间实用大全”、“中华千古文脉传承融汇于一身”等等夸张过分,言过其实,与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湟源楹联相形见绌。

楹联书法篇6

宽对窄。对对子也叫对联,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

对对子就是对对联,一个人出上联或下联,由另一个人对下联或上联,这种文字智力游戏对于习作古体诗很有帮助。对对子特点概括起来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对对子:

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楹贴等等。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楹联是与中国传统建筑格式有关,古代时称一间为一楹。楹:指的是厅堂前的柱子,将联语悬挂或贴在柱子上就叫楹联。对子是民间对对联的习惯称谓。联语又与律诗有关,律诗讲求对偶,其中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类似两副对联。因此,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关于对联的产生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最早的对联始于五代,认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对子又叫对联、联语,贴在楹柱上的称楹联。

(来源:文章屋网 )

楹联书法篇7

书法作品获奖:第三届全国中青展获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

书法作品入展:第八届全国中青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第五届全国楹联展,首届全国青年展,第二届全国“流行书风”展,第二届中韩书法交流展。

书法作品被编入《历届全国展、全国中青展获奖作者作品集》、《国展获奖作者谈书法》、《江苏书法五十年》等多部大型书法作品集,并被《青少年书法报》、《现代书画报》等刊物专题介绍。

鹿守璋男,1967年6月生于江苏徐州,中国书协会员,师承著名书法篆刻家言恭达先生。师赐弘毅堂。

作品入展:西泠印社首届、三届国际书法篆刻展,西泠印社四、五届篆刻命题展,首届中国印大展,第三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第三届全国正书大展,第二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第一届全国大字作品展,当代古典细朱文印精品展,第四、五届全国篆刻艺术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获首届央视“杏花村”杯电视大赛优秀奖,林散之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提名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庆祝建国5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金奖,首届淮北煤业杯全国篆刻展金奖,高恒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铜奖等。2006年被授予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作品先后在《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书法》、《书法导报》、《书画艺术》、《新华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发表,出版有《鹿守璋篆刻集》。

仇高驰1964年生,现为徐州教育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楚印社社长,徐州市政协常委。并获江苏省委宣传部“五个一批”人才、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徐州市拔尖人才、徐州市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书法篆刻作品曾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杏花村汾酒集团杯”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银奖,“赛克勒杯”中国书法竞赛一等奖,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铜奖,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银奖,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精品展金奖。入选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四届全国篆刻大展,首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第二届中国兰亭奖,全国第三届正书大展等。在各报刊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出版有《仇高驰印存》、《仇高驰书法篆刻作品集》。

张伟字仲达,1963年1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徐州文联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精研甲骨文、大小篆、隶、楷、行、草书及篆刻。

20世纪80年代连续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意杯”国际书法大赛书法金奖、篆刻银奖,“九成宫杯”全国书法大赛书法、篆刻两个一等奖等20余项大奖。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全国首届和第二届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首届全国40家篆刻展,第二届中国兰亭奖,并在《中国书法》、《书法》杂志、《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等报刊发表介绍。

张利男,1968年9月出生。江苏省邳州市人,大专文化,馆员,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从师言恭达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006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

作品曾获: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银奖,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佳联奖, “羲之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皖北煤电杯”全国大赛优秀奖;入展、入选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新人新作展,全国一、二届行草书大展,全国第二、三届正书大展,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三届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全国首届草书大展,世界华人书法作品展,全国“小榄杯”县镇书法大赛,全国青年国庆书画展,第十四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全国书画小品展,“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1998年兰亭奖牡丹杯新人奖,“龙岗杯”国际书法大赛,“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大赛。

张宜顺1966年生于沛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沛县书协副主席。师承孟昭俊先生。

作品入展:第一、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江苏省第三、四届青年展(三届获奖),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江苏省书法篆刻作品晋京展,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展,江苏省青年书法家精品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现代金陵传媒书法展获奖,首届全国隶书展,林散之三年佳作奖,第五届全国楹联展,江苏省文联成立五十周年书法精品展,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江苏书法五十年精品展,首届“羲之杯”全国书法作品展,西泠印社楹联、扇面、长卷展。获首届全国书法教师比赛一等奖,

赵守义字闲农,别署闲农斋主人。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楹联学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教育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

其书继承传统,真草隶篆皆擅,唯钟情楷、行草书。楷书持古韵,融魏晋碑刻,汲唐、元、明楷法。严谨中透率意,清健中突线质。行书系二王一脉,杂糅诸家,自出机杼,喜人书合一之境,追疏淡简远之美,求心手双畅之快。

近年作品获奖:全国第四届楹联展(全国奖)、中国书协第十届教学成果展一等奖、敦煌首届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展(全国奖)、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优秀奖、二届羲之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祖国颂第二届全国书法大赛特等奖、全国楹联书法篆刻大展一等奖、2003年江苏省书法美术展二等奖,全国魏碑大赛二等奖,“将军杯”、“大连开建杯”、“石人山杯”、“三农杯”全国书展分别获二等奖。被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授予“书法百家”称号。

作品参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大字书法艺术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四届正书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展,全国第一届行书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新人新作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二、三届百家精品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小榄杯”、“羲之杯”等全国书展,中国楹联界自撰楹联书法展,“林散之奖”书法南京三年展(佳作奖),2004当代“江苏书法篆刻精品晋京展”。

在专业报刊发表作品、文章十余篇,《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报》、《都市晨报》、《彭城晚报》等均有报道,作品入编《中国书法家大辞典》等三十余部大型辞书。并从事书法教育多年,2003年参与主编《全国书法特长学生作品集》。

祝培良男,别署培粮,字砚农,号半亩园田主人,1967年6月生于徐州。现任徐州大洞山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徐州西楚印社副社长。

书法篆刻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第一、二届新人展,四、六、七届中青展,五、六、八届全国展,三、四、五届全国篆刻展,第一、二届国际篆刻交流展,全国百家精品展,中、日、韩三国篆刻邀请展,全球华人书法展,近十多年中国印坛精英人物“同一方印”展,全国著名篆刻家邀请展,书圣故里国际书画名家邀请展;并在全国篆刻展获铜奖,西泠印社第三届评展获全国奖,全国肖形大展获优秀奖,书画报命题创作获二等奖;2002年在徐州举办“挥翰写心”十人展,同年与苏州十人在南京举办“吴韵汉风”二十人展;2003年入选第二届流行印风展;2004年赴韩国举办11人书画展;同年获林散之传媒三年展优秀奖;2005参加江苏书法精品晋京展,同年获现代金陵书法传媒展优秀奖。2006年8月篆刻作品在江苏省第三届青年篆刻展获最高奖;2006年10月篆刻作品在江苏省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展获最高奖;2006年12月篆刻作品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12月被江苏省文联评为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并成功策划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1990年至2005年书法篆刻作品入编《中国历代名家书法大辞典》、《中国篆刻大辞典》、《江苏青年印人十八家》等三十余部大型作品集和辞典。《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羲之书画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青少年书法》杂志、《彭城晚报》、《都市晨报》等均作专题报道。

郭荐字舒之,男,1968年1月生,江苏铜山人,自幼受二祖父郭影秋影响,酷爱文学、书法、绘画艺术。1990年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书法专业,自兹清心消俗虑,读书明理境,追求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之意,师自然之造化、古人之妙道,主张写心写性灵。书法作品先后入选五届全国展、四届中青展、六届中青展、七届全国展、首届扇面展、八届中青展、二届行草展、首届大字展、二届羲之杯全国展、三届楹联展、二届扇面展、首届行草展和二届兰亭奖。

获历史文化名城书法大赛全国二等奖,首届江苏省美术文化节优秀奖,全国小榄杯书法大赛优秀奖,第三届江苏省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多篇论文发展于《书法报》、《印论》等刊物上。书法绘画作品被全国一些博物馆、艺术馆收藏。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印社社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楚印社副社长。

翁达十(王治贤)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炭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印社社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彭城印社副社长,徐州汉源书画院院长,大洞山书画院特聘书画家,现供职徐州矿务集团化工公司。自幼随父亲学习书法、篆刻,后师从金陵圆霖法师。近20年来先后得到省内外众多名家的教诲。

作品入选参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中日标准草书联展,中韩外家书画艺术交流展,全国首届楹联展,三届新人展,四、五届篆刻展,八届中青展,第八届全国展,中国第六届艺术节书画精品展,西泠印社首届国际书法篆刻展、第四届篆刻评展;国画作品入选西泠首届国际艺术节中国画大展,获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铜奖、江苏省第二届美术周金奖、2003年江苏省书画大赛金奖、江苏省青年篆刻展金奖、江苏省书协青年精品展银奖、2004年获江苏省第四届文艺创作政府奖“五星工程奖”金奖。

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电视杯”、人民画报社“世界华人展”等重要书画大赛中获奖,作品被编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名鉴》、《西泠百年国际社团精品博览》、《1949~1999江苏书法50年作品集》、《江苏省书法精品晋京展作品集》等四十余部选集中。作品多次发表于《中国书法》、《人民文学》、《书法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被江苏美术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众多单位收藏。

曹元伟1960年生。字始平、叔羲。斋号圆梦都。南京艺术学院书法专业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教师。

书法作品获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全国奖”,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一等奖,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电视书法大奖赛三等奖,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青年国庆书画展三等奖,首届皖北煤电杯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名列《书法》杂志2006年中国青年书法百强,被省文联评为2006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作品入展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书法展(郑州),首届、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展,全国第七、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四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第二、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首届全国行书大展,首届全国草书大展,“小榄杯”全国书法展,“羲之杯”全国书法展,“三晋杯”全国书法展,“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展,“高恒杯”全国书法展,“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展。

谢少承男,1963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徐州市书协副主席。1990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并获该年度“刘海粟奖学金”。

作品入展获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奖”,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奖,中国书协主办的“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铜奖,全国第二届行草书作品展三等奖,第十二届文化部“群星奖”优秀作品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参加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应邀参加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全国著名书画家邀请展,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全国中青年获奖书法家提名展。出版有《谢少承书法作品集》。

裴元庆祖籍河南邓州,1949年生于上海,生活工作于徐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

作品获奖:屈原杯海内外书画大赛银奖、海峡杯中华书法大赛二等奖、古象杯全国书法大赛金奖、全国书法篆刻杯精英大赛二等奖、武夷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于右任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首届赛克勒杯书法竞赛佳作奖、中国武当首届书法大赛二等奖、日本东京都第51回国际书道展一等奖、日本东京都第53回国际书道展一等奖、全国职工纪念长征60周年书法大赛二等奖、蓥源杯“金榜题名”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中国美协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全国书画展金奖、中国美协新世纪全国书画精品展铜奖、林散之奖・南京书法传媒三年展佳作奖。

楹联书法篇8

作为传媒,无论从传播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反映火热现实生活的角度来看,都应该关注春联、做活做透春联新闻。

以往关于春联的报道,往往集中在为社会各界写春联、送春联方面,近年来,神州大地上的“春联热”节节升温,在宣传引导“春联热”方面,许多媒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这方面,央视走在了全国媒体的前列,该台连续数年与中国楹联学会合作,讲解楹联知识、开展征联活动。2006年大年三十,该台更是邀请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参加“春联联天下”互动节目,为全国广大电视观众喜送春联;在万众瞩目的春节晚会中,主持人为观众朗诵获奖春联,这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心目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那么,作为影响力相对较小的地方平面媒体来说,如何做好春联这篇大文章呢?

南阳日报近两年来开展的大征联活动,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因势利导提前策划

南阳市是河南名胜联最集中的城市之一,不独官署衙门、庙堂寺院,甚至宅院、茶肆戏楼中亦不乏好联。近几年来,她获得“河南楹联第一市”称号,又入选“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是我国首批3个部级楹联文化城市之一,有着丰厚的楹联文化底蕴。

近些年来,南阳大力弘扬楹联文化,将之视为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形象、提高文化品位、增加文化内涵的良好途径。南阳楹联文化建设成就斐然,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也在百忙中分别为规划建设中的“南阳楹联长廊”和编纂中的《联粹耀京丹》一书题名。

火热的楹联热引起南阳主流媒体南阳日报社的高度关注,该报积极宣传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并因势利导,积极策划活动,引导这股热潮健康、持续发展。近两年,每进入腊月,该报就积极策划征联活动,主动出面与相关部门和楹联学会联系,开展大征联活动。

2006年是农历狗年,春节前,该报与市委宣传部、市楹联学会联手在全社会开展大征联活动,征集反映南阳文化名市特征的标志性市联作品和狗年新春春联作品,并开设“你我撰新联,翻作桃符红”专栏,对活动盛况予以集中报道。这一公益性的征联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共征集数千副楹联作品。更让主办方高兴的是,在全社会征联的喜庆氛围中,社会各系统和单位也纷纷配合市级征联活动,举办小型的、与行业有关的征联活动:南阳市交警系统面向社会征集反映交通安全的联语,内乡县衙面向全国为其寅宾馆征集上联,并将奖金由3000元升至3万元,社会反响强烈。

2007年,在猪年新春到来之际,南阳日报与南阳新闻网联手开展“凤凰城之春”迎新春促和谐大征联活动。

与上一次活动相比,这次征联活动是报社首次尝试有商业色彩的征联活动,除征集原创新联外,还为一家房地产企业征集对联。此次征联活动面相对窄一些,但参与人员仍十分踊跃。因与网络首次联手,活动主办方还征来了许多省外联友的作品。

第二次征联活动不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社会效益突出,且为报社赢得了一定经济效益:为配合活动的开展,该房地产企业投入了一定量的广告。

善用版面语言推动活动开展

在春联征集活动运作过程中,采编人员利用多种版面语言,推进活动深入开展。

2006年新春征联活动是报社开展的第一次征联活动,报纸开设专栏,图文并茂,讲解、宣传楹联创作知识和如何分辨上下联常识,报道征联进展情况,吸引了千万南阳人的注意。

在2007年征联活动中,活动主办方有条不紊地推动征联开展。1月29日,南阳日报在头版头题位置刊发题为《楹联名市墨香浓联语咫尺情意长》的征联启事,面向社会征集原创新春联和以“凤凰”为内容的春联。同日,南阳新闻网在主页上开设专题。

在此后的报道中,编辑精制标题,将征联活动的相关内容陆续在头版推出。《“凤凰城之春”征联活动春意浓》、《古城征联摆擂友奋笔试身手》、《“凤凰城之春”征联征来“满堂春”》等报道推动了征联活动的火热开展。在每篇报道中,作者都将参与活动的方式推出,方便人们参与。与此同时,南阳新闻网也把相关内容制成“飞行广告”挂在网上。

多策并举深化征联效果

新拟佳联墨犹香,翻作桃符映万家。征来的对联,如果弃之不用,那只是一场文字游戏,非常可惜。每次征联活动结束后,活动主办方就千方百计深化征联效果,努力使所征作品变成对联贴在千家万户门前,推动楹联走上产业化道路。

2006年春联征集活动结束后,市领导在南阳市中心广场开展义写春联、义送春联活动,当地数家媒体齐至,对当日盛况进行了充分报道,群众也普遍认为活动很成功。

当年,不少撰写春联的书法家也采用了报纸上刊登的联作。值得称道的是,主办单位还主动选出部分优秀楹联作品,印刷数万份,开展种种形式的赠送春联活动,向困难群众、军烈属、帮扶对象、先进模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单位干部职工等赠送春联。可以说,南阳城当年各家各户贴的春联既合平仄,又富新意。

2007年,“凤凰城之春”迎新春促和谐征联活动结束后,活动主办方邀请市领导和书法名家现场义写春联,受到了群众的一致称赞,市领导也称赞征联活动能够活跃市民生活、提高市民素质,是大力宣传楹联文化,推动南阳楹联文化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的积极之举。第二天的报纸对现场义写春联活动进行了充分报道,效果相当不错。

从两次征联活动来看,上下评价都相当高,不论是市领导、新闻主管部门,还是参与活动的楹联学会和商家,都对活动的形式和效果持肯定态度,报社内部也普遍认为这类活动称得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上一篇:格林童话故事全集范文 下一篇:摇滚本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