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雨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07 01:43:10

写雨的诗句

写雨的诗句篇1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苏轼《南乡子·晚景落琼杯》

5、栽红插绿斗青春,春风与开春雨飒。——梅尧臣《次韵奉和永叔谢王尚书惠牡丹》

6、仲月霁春雨,香风生药田。——钱起《过鸣皋隐者》

7、南村北村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陆游《丰年行·南村北村春雨晴》

8、春愁无处避,春雨几时晴?——陆游《春雨·春愁无处避》

9、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10、高柳早莺啼,长廊春雨响。——王维《谒璿上人》

写雨的诗句篇2

常见的命题方式:

1. 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2.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 这首诗(词)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某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4. 请你对某字进行赏析。

5. 某字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

例如:(2011年天津高考题)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问: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

【解题思路】

(一)读懂诗歌大意

这是一首写景诗。写农村夏日急雨之壮观:一个家住溪西的牧童,一早就骑着牛去西北放牧。正在放牧时,忽然乌云翻滚,风雨骤至。牧童慌忙冒雨向西南方向渡溪回村,可是雨又“骤晴”“山又绿”了。

(二)仔细审读题目

审读题目时要抓住几个关键点:三四句、卷、吼、表达效果、结合诗句。

(三)理清解题思路

1. 整体阅读诗歌

这是一首描写骤雨景象的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骤雨的状态,接下来两句交代骤雨中牧童的情况,第七句写牧童躲雨的情况,最后一句写雨停后的清新景色。

2. 注意赏析角度

鉴赏诗歌中某些词的表达效果,可先从词性上进行思考,“卷”“吼”都是动词,我们可以分析这两个词是从什么角度观察事物的,体现了事物怎样的特点。“怒涛顷刻卷沙滩”侧重描写雨势之猛,好似惊涛骇浪,汹涌奔腾,势不可挡,是视觉角度;“十万军声吼鸣瀑”以“军声”喻风雨声,极言暴雨声响之壮大,是听觉角度。

(四)规范组织答案

写雨的诗句篇3

【关键词】杜甫;写雨诗;艺术特点

杜甫一生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其中写到雨的诗句约二百多处,试题中出现“雨”字的达五十多首,这与杜甫漂泊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安史之乱前后,杜甫长期过着流亡生活,常常奔波于路途之上,雨给逃亡中的杜甫带来许多麻烦。后来流寓蜀中、渝州、夔州、湖湘等地,都是潮湿多雨的地方,杜甫又患有疟疾、消渴等疾病,身体孱弱,阴冷潮湿的雨天会加剧身体不适,所以比较关心天气情况,因此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写雨诗篇。

1.体物工细

杜甫在表现小雨、细雨的形态上常常采用细笔工描,突出刻画雨的细微特征。如最著名的《春夜喜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闻风声不闻雨声,春雨如丝,借着夜幕暗暗随风而来,可见其轻巧,滋润万物,却悄然无声,毫不张扬,将春夜丝雨的轻柔可爱用一个“潜”字刻画出来了,形神毕肖。《杜诗详注》:“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见造物主发生之妙。” [1]p799《晨雨》一首也写得曼妙无比。“小雨晨光闪,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这首诗写清晨微雨,突出表现晨雨至细小。晨光熹微中的小雨,丝丝泛光,落在木叶上发出沙沙的声音,颔联写晨雨动态,极言雨丝轻细,借着雾的湿气才能落地,一有风便旋即飘向空中。颈联写晨雨润物之景,“暂”、“轻”二字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由近及远,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突出晨雨之小。《杜臆》:“小雨晨光映之,最为分明,初来时木叶上即闻其声,必雾交才能洒地,风一逆而旋以随云,皆状小雨之景象也。” [2]P332又如《醉时歌赠郑广文》中的“清夜沈沈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两句,细雨之中,屋檐落水,灯光映之犹如银花闪闪烁烁,春夜的细雨,在杜甫笔下是如此的有声有色。王嗣奭亦赞曰:“檐水落而灯光映之如银花,余亲视之,始知其妙。” [2]p23《雨不绝》中“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小雨如同细丝一般,被风轻轻地舞弄着,如此轻柔。后面“舞石旋应将乳子,行云莫自湿仙衣。”两句,用“石燕将子”“仙女湿衣”两个典故引发读者对细雨绵绵密密,轻柔纷飞景象的联想。此诗对细雨的之细、之轻、之不绝,不但正面描绘,更充分调动读者联想,让读者对细雨有一个更为真切的感受。杜甫表现细雨的诗句还有“野云低渡水,檐雨细随风。”(《陪章留后侍御宴南楼》) “随风”两字,不仅使雨动态化,更突出的雨之轻细。“入空才漠漠,迥洒已纷纷。”(《喜雨》)两句更是巧妙,来不及思考,就感觉雨已经漫无边际的扑面而来了。

另外,杜甫的体物工细还表现在写雨时能够注意到常人不太注意的景致,使其写雨诗别有情致。如《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簿公》中的“骤雨落河鱼”句,下雨了,连鱼儿都潜入了深水去躲雨,可见这骤雨来势凶猛,王阮亭云:“骤雨落河鱼,亦是即目妙境。” [3]p5恐怕这种妙境也只有杜甫才能捕捉得到。还有《水槛遣心二首》中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诗详注》:“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微风’之句。” [1]p812杜甫对客观事物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不易被人发觉的却最为自然的现象,再用精妙细致的语言将各种合乎逻辑、基于情理的意象组合起来,表现在诗中,让我们恍然领悟出自然之曼妙。

2.雨景宏阔

除了对雨的形态作极致的细巧描绘之外,杜甫还善于大笔渲染,烘托出宏阔的雨景图,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雨宏大的气势。如《村雨》:“雨声传两夜,寒事飒高秋。”不从正面写雨,而是通过听觉,夸张的渲染雨声盈耳两夜不绝,烘托出雨之大之久,次句点出雨寒。这两句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寒冷、连绵不绝、声势浩大的雨景犹在读者眼前,王嗣奭亦云:“‘声传两夜’,咏雨亦奇。” [2]p203《种莴苣》也是大笔描绘,“云雷欻奔命,师伯集所使。指麾赤白日,澒洞青光起。雨声先已风,散足尽西靡。山泉落沧江,霹雳犹在耳。终朝纡飒沓,信宿罢潇洒。”诗歌极力表现风雨来得急促,气势汹涌,云、雷、闪电搅和在一起,奔命一样滚滚而来,雨师竭尽力量来指挥这大自然的运转,瞬间乌云就遮天蔽日,紧接着狂风大作,雨声滂沱,大雨一泻如注。雨势凶猛,让人心惊,直至雨停,那炸耳的雷声似乎还萦绕在空气中。大笔渲染风、云、雷、日的变化和人的感受,侧面突出暴雨的宏大声势。《白帝》诗中描写的雨更是滂沱,“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高江急峡,云雨翻腾,江因骤雨而暴涨,水流更加湍急,发出雷霆一般的声响,雨借水声轰鸣而气势更盛,这翻盆大雨使日月无光,天地混沌。整个雨景场面非常壮阔,但色彩阴翳,让人悚惧。

3.工细与宏阔完美结合,意境优美。

杜甫根据不同雨的特点,有时将工细的笔法与大笔的渲染完美结合,展现给我们最自然最美妙的雨景图。如《梅雨》,“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描写蜀中四月的梅雨,长江的壮美与梅雨的纤丽形成对比,细雨濛濛,湿雾弥漫,江上空中,一片浩渺,意境非常壮阔优美。再如《雨》:“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风扉掩不定,水鸟过仍回。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清凉破炎毒,衰意欲登台。”首联从大处落笔,极言云厚,绵延不绝,山都被这云粘连在一处,可见这雨势头之大。颔联从细处着手写风,通过“扉”和“水鸟”的动态表现狂风,为雨助势,颈联更是细致地从侧面刻画雨势,《杜诗镜诠》:“鸣杼,伐牧,皆,形容雨声,以极写雨势之猛。” [3]p782大笔渲染,为雨铺垫气势,细笔工描,突出雨势猛烈,整个境界细致生动又气势不凡。

4.语言曼妙,擅传雨“神”

杜甫写雨诗语言十分曼妙,他笔下的雨不单形态生动,而且富于生命的灵动性,各具神采。如《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一个“催”字,传出雨匆匆而来的神态。《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更写出了春雨应时而来,善解人意的可贵,后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更是盛赞春雨润泽之功,花红柳绿的清新丽景,更让诗人喜不自禁,如浦启龙所说:“‘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 [4]p414《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中的“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江雨乘风,一泻如注,势如悬瀑,发出轰鸣声,这雨肆无忌惮的神态暴露无遗。

【参考文献】

[1]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王嗣奭.杜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杜甫.杨伦.杜诗镜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写雨的诗句篇4

也许是受到刘熙载此语的影响,后人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唐宋词中的点染艺术上,而对唐诗中的点染艺术鲜有解说。其实,任何一种艺术都离不开前承后传,继往开来。

仔细品读唐诗,不难发现诸多点染密切配合的佳作。比如韦应物的《休假日访王侍御不遇》:“九日驰驱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起笔两句以极为平淡的笔墨叙写诗人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迎来了一个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却扑了个空。第二联诗人笔锋一转,先是点,点出友人“诗思清人骨”;后一句则是染,用清澈的流水、清冷的白雪,渲染友人的诗情。诗的意境也由此而出。

唐诗中的点染,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先点后染

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诗的前两句从时、空两个方面落笔,写走马疾行,时过两月,既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又暗藏诗人绵绵的乡思之情。后两句“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前一句故意设问,是点,点明夜宿不定;后一句是染,荒凉大漠无际无涯,苍凉一片。点笔表情,染笔写景,融情入景,含而不露。

又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上联的一句以设问起,下句出以慨叹,这是点,点明归思题旨,“方”字透出归思之心切。三、四两句是染,是以淮南的漫漫长夜、绵绵秋雨,寂寂高斋、凄凄雁声,渲染悠悠乡情。“归思后乃说闻雁,其情自深。一倒转说,则近人能之矣。”(沈德潜《高诗别裁》)

再有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前两句写早起临水梳发,水边看到寒秋。深秋是最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而塘边梳洗,以水为镜,又暗含岁华将暮。楸木人老,加之漂泊异地,一触即发的自然是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乡心”句是点,点明身在客中,“无限”二字加重了其分量;“一雁”句是染,是以一雁飞过南楼而归,浸染人不得归的苦意。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塞垣春》),即从此句化出。

二、先染后点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发端两句直叙秋山经过一番秋雨洗涤之后一派清新之气。接下来先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有韵,一切和谐而恬淡。后写“竹喧”现“浣女”,“莲动”出“渔舟”,则更显淳厚之民风。这两联是染,是从“物象”和“人事”两个方面生动而具体地展现秋晚“空”山别样的魅力。结句点出诗人的“留”之情,诗人先以染笔营造出一个清新的山居环境,然后再以点笔把题旨点出来,景与情的结合自然而紧密。

再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首句用嫩绿、鹅黄两色描写出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春景;次句又以“桃花”“乱”、“李花”“香”,暗笔为明媚的春光添上嫣红、洁白两色,花枝披离、花气氤氲,使得春光更加艳冶,春意更加浓郁,此处是染。后两句是点,是以反笔出之,是以东风不遣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别样的愁绪。“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诗意的表现也显得更有深度,更为曲折。

三、点染交织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船儿停泊在暮霭笼罩的小沙洲边,渲染了羁旅的特殊背景;第二句先写暮色茫茫,随即点出题旨:“客愁新”。三四两句进一步渲染:旷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沉落在近处的树木之下;明月高挂在天,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诗从渲染烟雾朦胧、暮色沉沉着笔,接着点出客子漂泊之愁,最后再以空旷原野、江上明月渲染,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点染穿插,情景交织。

再如戴叔伦的《苏溪亭》:“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诗的起句先点出地点,然后用野草茁长,遍地青青来染。暮春之景,引发而出的自然是怨别之情。二句用问句点出“倚阑人”,人何以倚阑?三四两句再染:燕子未归,春光已逝;烟雨迷离,杏花失容。倚阑人无故的怅惘,不尽的哀愁便具体而又婉曲地传出。情景融合,如羚羊挂角,了无痕迹。宋人点染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似乎在这首唐诗里也能找到影子。

点染,在唐诗中还有很多。一般说来,抒情、说理多用点笔;状物、写景多用染笔;叙事则既可点,也可染。它既可以用来写景状物、叙事明理,也可以用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写雨的诗句篇5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读这首诗的时候,心里总有个疑问:这是杜甫的诗吗?

的确,这首诗与他的风格是不太相同的,至少在我读过的他的诗中,没有见过这么舒适的,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到《春望》,“三吏”,“三别”,这些诗无一不是感情汹涌的,但这首诗却不是这样的,它是慢慢地,悠闲的。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作者将草堂扩展了,刚修建好了屋子,心里自然很高兴。于是题目上出了一个“遣”字,这个字有排忧,发泄的意思。而杜甫在经过多年的流离失所,如今终于安了家,的确是应该感到高兴。

房子装修好了以后,杜甫便在栏杆上眺望。一个“赊”便学出了视线的宽广。接下来,以“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两句写分别写远景和近景。作者从上望,江水似乎与岸相平,形成壮阔的景象。而草堂周围树木葱茏,花儿散发出清香,这从一个方面写出了诗人草堂环境的清雅以及诗人高雅的情趣。

这个时候,有吹起微风,下起细雨。细雨中,鱼儿游来游去,风中,燕子在飞翔。这两句诗十分巧妙。没有雨细,鱼儿怎么会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没有风微,燕子怎么能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十分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生动逼真。从这里能不看出诗人心中的喜悦吗?

后面两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通过对比使屋子的位子之闲适幽静写了出来。

写雨的诗句篇6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手法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能直接凸显诗人的情感,明确表达主旨;侧面描写是对正面描写作有益的补充,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写作时经常是二者并用的,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暗示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着力描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极言她容貌的美丽。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近年高考真题索引

2012年上海卷、福建卷,2010年辽宁卷,2006年辽宁卷,2004年全国丙卷、天津卷均涉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题。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

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

先具体答出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然后具体分析诗中是如何体现的,最后指出这种手法所起的作用。

答题范式:

本诗运用了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诗人正面写了( )或侧面写了( ),其意在表现诗人

( ),有着( )的作用。

现场练习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2010年辽宁卷)

答案解析:

这道题设问方式新颖,脱离了常规“描写方式”“情景关系”等直接问法,这样一来在审题上造成了难度,考生必须明白“若即若离”的含义。“若即若离”即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在本诗中“若即”指对“雨”的直接描写;“若离”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描写,也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首二句点出雨。三四句离开雨写燕子与梧桐在雨中的情形。五六两句写人在雨中所感。滴落身上的秋雨冰凉透骨,诗人想到自己家徒四壁,在群居着众多无所作为高官的繁华京城,难以作为。独立秋风中,任无情秋风吹动衣角。

综上答案为:同意(1分)。本诗对“雨”,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1分)。“潇潇十日雨”,直接写连续十日的潇潇细雨,送走炎炎夏日(1分)。作者却不从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2分),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1分)。(若答出同意,并能答出不是正面写雨景雨势给2分;若再能答出通过人、物的感受写雨给4分;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强化训练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本诗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东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写雨的诗句篇7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信里问我,几时才能回去,我也说不清。在这南国之秋,巴山之夜,窗外雨潇潇,水塘满溢。待到有一天,我们在京相聚,对西窗慢饮长叙。烛花频频地剪,话头连连地续,那时候再细说,在这秋雨巴山夜,我水涨池塘的思绪。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写给长安妻子的。

【内容主旨】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诗歌意境】

第二句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重要词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中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所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乡中,都在“未有期”中。

【诗歌风格】

寄托深而措辞婉,质朴无华而深情无限;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中考链接】

1.(2012四川绵阳卷)古代诗人常常引“雨”入诗,李商隐“ ”(《夜雨寄北》)一句,寄语妻子,透露羁旅之愁,寄情于“雨”。

2.(2011江苏扬州卷)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1)“巴山夜雨涨秋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写雨的诗句篇8

古诗词鉴赏在近几年的中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题型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能检测学生分析、综合、辨析及概括理解能力。在对2012年87套中考试卷中的古诗词鉴赏题进行分析整理后,我发现此类试题仍然多以主观简答、分析组织题、填空题和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内容大致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品词析句类。主要包括鉴赏诗词中的用词妙处和对诗词中名句的赏析。许多诗词中都有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数量词、表色彩的词语以及运用了修辞、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这些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是命题人拿来设计问题的材料。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义、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含;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能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等。

2.主旨情感类。考查学生对诗词的主旨理解和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时,一般先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然后依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3.想象描述类。即要求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诗词优美的意境,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述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解答时,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抓准意象;第二步展开想象,形成画面;第三步运用恰当的修饰语或修辞流畅地表达。

4.表达技巧类。即要求学生对所给诗词的表达方式、描写方法、抒情方式、所用修辞、表现手法等进行分析、判断。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主要有:①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答题时,先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此外,古诗词鉴赏的命题偶尔还涵盖有古代文学知识、整体感知、朗读节奏划分等内容,这一点也应引起重视。

【典型例题解析】

(一)(2012年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过山农家

唐・顾 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两句诗中的“莫嗔”“却喜”,反映出山农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学生的想象描述能力。这首诗的前两句“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描写了五种景物:板桥、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针对这五种景物,展开合理想象,如板桥的窄小光滑,山泉的流水淙淙,茅檐的古朴,红日当头,鸡鸣声声等。最后紧扣诗句内容,用生动、流畅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之景描述出来。

参考答案:伴着淙淙的泉水,我走过板桥;听见鸡鸣声声,看见太阳高高地照在山农家的茅檐上。

第2题考查学生对情感把握的能力。情感把握类试题的解答,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从题眼入手,从关键词句入手,从作品背景入手,从意象的象征意义入手,从诗歌的题材入手。回归到本题,题目要求我们分析“莫嗔”“却喜”反映出的山农的心情,就可以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联系诗歌后两句内容,从“莫嗔”的是“焙茶烟暗”看,写的是山农感觉自己招待客人不周的歉意;从“却喜”的是“晒谷天晴”看,多少的阴雨天气,使谷仓里的谷子都发霉了,现在突然天晴了,山农怎么会不高兴呢?“却喜”一词写出的是山农看到天晴的喜悦心情。

参考答案:“莫嗔”写出了山农劝说客人不要嫌怨焙茶烟雾熏蒸的歉意之情;“却喜”写出了山农看到天晴,想到可以晒谷的欣喜之情。

(二)(2012年湖南岳阳卷)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考查品词析句的能力。解答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句子,写出该词具体刻画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的意境。

第2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对诗词艺术方面的鉴赏,可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切入分析。如:本诗一、二句是实写,三、四句是虚写,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景。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飘缈的雨景。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飘缈的雨景。

【常见题型撷英】

(一)(2012年江苏泰州卷)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下面试题。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2年四川南充卷)诗词鉴赏。

赠从弟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2012年浙江衢州卷)

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注释】上林:即上林苑,汉代宫苑,这里代指长安。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想象了花盛人闹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2012年山东滨州卷)古诗词鉴赏。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李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免书讯,旋即放舟下江陵,并作此诗。

1.诗的前两句和郦道元在《三峡》中写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三峡水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2.“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字用得极妙,请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12年河南省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12江西省卷)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1-2题。

玉楼春 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

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是写青山为浮云所遮盖,下片写重睹青山。

B.上片后两句写执著寻觅“常时青山”的青山终有结果。

C.下片的前两句写浮云散尽青山重见的自然景观。

D.这首词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过程。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前两句使用拟人手法,很容易使人想到词人喃喃自语的情态。

B.词的上片透露出了词人遗憾的心情,而下片则反映了词人的喜悦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是以老僧之喜衬托词人之喜。

D.这首词格调雄浑粗犷,清新活泼,反映了词人积极乐观的一面。

(七)(2012年江苏盐城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①无风镜②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上述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同:

异: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八)(2012年山东东营卷)

咏 路

宋・邹 浩①

赤路②如龙蛇,不知几千丈。

出没山水间,一下复一上。

伊③予独何为,与之同俯仰?

注释:①邹浩,宋代学者、诗人。诤臣,敢直谏。遭佞臣诋毁屡被贬谪而无愧悔。本诗便写于被朝廷逐放岭南期间。②赤路:炎荒之路。③伊:句首语气助词。

1.诗中所咏之“路”具有什么特征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最后的问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题预测】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标题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二是诗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

2.请从语言或内容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进行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词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问题。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词中的“天下事”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渴望重回沙场的心情。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表现了将士的英勇。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作者已经拥有了为国建功的美名。

D.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虚,虚实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感慨。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2题。

兰溪①棹歌②

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③,越中④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⑤,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②棹(zhà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③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④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⑤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1.“半夜鲤鱼来上滩”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王建的《雨过山村》一诗,回答问题。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

宋・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王昌龄的《送魏二》,完成下列题目。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说第二句中的“凉”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简要分析这种艺术手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一)1.单调、清冷2.①“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表现了将士们心寄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也表现了将士们生活的艰苦。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3.表达了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1.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思相近即可)2.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比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思相近即可)

(三)1.早春的城东,景色清新,柳枝还未泛青,枝条上只是长出了几颗嫩黄的叶芽。(写出早春柳树的特点即可)2.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清新景色的喜爱和清高脱俗的情趣。

(四)1.湍急2.“轻”字既写出了船的轻快,也写出了诗人的轻松和喜悦。

(五)1.抒发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思想感情。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示例二: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山河破碎”对“身世浮沉”,“风飘絮”对“雨打萍”,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六)1.B(词的上片有一句说“走遍溪头无觅处”,已直接指出寻觅并无结果)2.D(“雄浑粗犷”与“清新活泼”不是同类格调。本词风格是朴实自然、清新活泼)

(七)1.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奇丽。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风格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可从以上任一角度作答,写明两诗的区别,意思对即可)2.《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心境与情怀答对其一,意思对即可)

(八)1.特征:曲折漫长、荒凉险恶、隐现俯仰。含义:实指诗人远谪行走的路,寓指诗人的仕途之路(或人生之路、进谏之路等)。2.示例: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忠直遭忌、无罪被贬的痛楚、愤恨之情;表达了诗人面对仕途俯仰、人生起伏而无悔无愧的感情。

【新题预测】

(一)1.望 会当2.内容角度:诗句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语言角度:“钟”字,使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的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二)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意思对即可)2.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三)1.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大业2.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作者内心的一种渴望,并非指已经拥有了为国建功的美名)

(四)1.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生动传神,一笔勾勒,使整个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2.抒发了作者对兰溪的赞美和喜爱。

(五)1.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2.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看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六)1.夏日大雨将至,榴花未全开,槐影沉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志不得伸、压抑苦闷的心情。(意思对即可)2.司马诗“地偏”两字,明写住地偏远,实则含蓄地表现了不为朝廷所用的孤寂(或:辞官后朋友同僚尽散的冷落);陶诗“地自偏”,说明居地虽处闹市,可心情却因摆脱了官场束缚而愉快、超脱。(意思对即可)

上一篇:廉政文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杏花的诗句范文